匠心 追寻逝去的工匠精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03:18:12

点击下载

作者:巩佳伟 于秀媛 张丽丽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匠心 追寻逝去的工匠精神

匠心 追寻逝去的工匠精神试读:

前言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也是中国政府首次在国家高度提及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国人广泛的热议和思考。

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其实质就是现代企业人的信仰及对信仰的坚守。而工匠正是呈现这种精神的载体,他们以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技艺,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孜孜不倦、精雕细琢的职业精神,见证着平凡中的崇高与伟大,谱写了人生辉煌的乐章。

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中国,改变着世界:木匠鼻祖鲁班、“蔡侯纸”发明者蔡伦、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景德镇瓷器祖师赵慨、造桥匠师李春、棉纺织专家黄道婆、苏绣大师沈寿、内画画师马少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匠大国”,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种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2015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令人深受教育,感触颇深。宣纸高级技师周东红,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一直保持着宣纸成品率100%的记录;32岁的张冬伟,在液化天然气船上焊钢板,能使非常薄的钢板严丝合缝,做到焊缝小于一个针眼大小;60岁的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顾秋亮,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1/50;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35年里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无一次品;在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的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錾刻大师孟剑锋的惊世杰作,他錾刻的作品精美非凡,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由于过于逼真,让人看后会情不自禁伸手触摸感受……他们执着于各自的热爱与信仰,其专注令人心生敬畏。世界上总有一些人甘愿用自身的生命与追求去诠释产品的生命,这份执着于本心,顺信仰而前行的坚定,恰恰就是工匠精神。

这世间的物品,最珍贵、最不可替代的,其实只有一个字——“人”。很简单,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在这个略显浮躁的时代里,我们迫切需要一种专注的、执着的精神,一种“肩负使命,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以及一颗无论外界多么嘈杂,都可以心无旁骛、保持宁静的“匠心”。

传承工匠精神,研读本书的内容,可以成就你的事业,充实你的人生,实现你的价值。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成为一名社会最需要的匠级优秀人才,开拓出一片自己的事业天地,从而收获完美极致的人生,铸造不朽的个人品牌,谱写人生华美乐章。第1章匠人的执着与坚持工匠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种职业,埋头苦干,孜孜不倦,他们经历了寂寞,抵制了诱惑,执着一生,坚守一生。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我们要认定目标不放松,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有坐冷板凳十年的魄力,耐得住枯燥与寂寞,经得起各种诱惑,执着、坚守一生。永不放弃的发明家爱迪生

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遭受不公平,你是积极面对,还是忍气吞声?我们在遭遇不公平时,不能怨天尤人,自我沉沦,这样你会成为一个失败者。我们应该把委屈埋在心底,把泪水咽进肚子里,自我加压,自我坚强,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努力完善自己。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才有筑台拜将的机会。忍受不公平,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为了更远大理想做出的暂时牺牲。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上帝总会把握好天平的两端。一个人,在职场上也好,在家庭中也好,在恋爱中也好,当你遭受不公平对待的时候,应该积极地去面对它,不退缩,才能扭转不公。

不管你有什么天赋,不管你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有了什么样的机遇,都要不畏惧身边的困难,要用它们来磨炼自己身上的意志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匠人。

爱迪生,1841年2月11日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镇,祖父是荷兰人,外祖父是苏格兰人,父亲从事农业和木工,母亲曾经做过教师。

爱迪生一生中只在学校读过三个月的书。学校里的教师和同学,都把他当作一个愚笨的孩子对待,常常欺侮他,嘲笑他。爱迪生的母亲决定自己教他。这样,他一面在父亲的木工厂里做工,一面在母亲教导下读书写字。他非常勤奋好学,从小就经常做试验,11岁时就阅读了科学百科全书和科学家牛顿的一些著作,以后又读了电学家法拉第的著作,增加了不少电学知识,为以后的发明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爱迪生11岁的时候,由于家里经济困难,他开始赶马车。12岁时,他当了火车上的卖报童,坐着火车到沿途各个车站卖报纸。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晚上十一点钟睡觉,一天十几个钟头的工作,这些并未影响他的试验兴趣。他把积攒下来的钱,除了交给家里一部分外,全买了化学药品。他在火车上的吸烟室里搞了个小试验室,利用车没到站的时间,做着各种有趣的试验。

年幼的爱迪生,为了弄明白电报机是怎么回事,从自己家到邻居家,挂了一条铁丝当电线,用玻璃瓶子当电线的绝缘体,用破布条缠绕起来做电磁线圈上的绝缘物,并用小块铜簧当作电报机键,自己编一些很简单的电码,和邻居家的小孩每天深夜练习收发报。就是用这些极简陋的东西,爱迪生弄明白了电报机的一些原理。

爱迪生15岁那年,有一回因火车开动时震动太大,小试验室里的一瓶磷震翻了,磷遇到了空气马上燃烧起来,引起了一场大火。火车上的人赶紧和爱迪生一起奋力扑救,才算没闯下大祸。但是车长在盛怒之下,把爱迪生做试验的东西全扔下了车,并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爱迪生的右耳膜被震破,从此右耳失聪。(关于爱迪生耳朵失聪的原因,说法很多,此处仅列出了其中一种。)

身体上的残疾并没有使爱迪生灰心丧气,他省吃俭用,又继续搞起化学试验来。同年8月份,爱迪生为了救一名马上就要被火车撞着的幼童,自己的脚、脸、手都磕破了。幼童的父亲为了报答他,就把自己收发报的技术教给了爱迪生。由于他的勤奋好学,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爱迪生的收发报技术已经非常熟练,并且在火车站上当起电报员来了。

爱迪生在青年时期,由于不断地读书和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发明创造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爱迪生16岁在火车站当电报收发员的时候,曾发明了一个每小时拍发一个信号的自动发报机。他巧妙地把挂钟同发报机的电键连接起来,每当分针走到一定的位置时电流就接通,信号就自动发出去了。可是,火车总站的资本家恐怕夜里的值班员利用此项发明偷懒睡觉而解雇了爱迪生,把他的这一带有自动化设想的发明创造也埋没了。

在很困难的条件下,他仍旧继续工作。在做试验的过程中,有一次他试验用的一瓶硫酸炸了,把他刚买了一星期的一身新衣服全毁了。

又有一次在试验一个大感应圈时,他无意中将两个电极握在一起,遭到电击。他猛地把手往后拉,使电线从电池架上的接头脱开,结果电池箱倒了,硝酸溅了爱迪生一脸,几乎弄瞎了眼睛,害得他两星期不能出门。

挨打,解雇,试验中受伤……这一切,都没有使爱迪生回头或灰心丧气。他克服了种种困难,顽强地工作下去。

还在1809年时,英国人用2000只电池,利用两个不相接触的碳极,保持一定距离而产生电弧,发明了电弧灯。但是这种灯光线很强,只能安装在街道或广场上,并且弧光灯燃着时嘶嘶作响,人的眼睛不能直接看它。灯的寿命也不长,不适合于一般家庭使用。当时在一般家庭里普遍用煤油灯或煤气灯,这些灯,光线虽柔和,但烧起来有黑烟,有臭味,要经常添加燃料和擦灯罩,又容易引起火灾。改进照明技术已成为当时社会的迫切要求,生产发展也提供了改进照明技术的必要条件。爱迪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开始了发明电灯的试验。

1877年爱迪生和其他一些人共同努力进行着这种试验。他们常常连续工作24小时或36小时,实在太累了的时候,也只是用图书当枕头,在试验台上睡几小时。

爱迪生在选择了硼、钌、铬等各种金属做灯丝试验后,又选择了碳精丝做灯丝。他把碳精丝插在电池的两极间,虽然这个碳丝发亮了,可是随着白亮之后,碳丝也和空气中的氧气起了氧化作用而断裂了。爱迪生又选用了铱、白金等很难熔化的合金来做灯丝,在空气中和真空中做试验,虽然这些金属丝是比较耐久的,但是因为电流太强,灯丝还是很快地烧断了。为了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爱迪生前后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在1879年4月,爱迪生用白金丝的灯泡,得到了25瓦的灯光,然而这个灯点不了多长时间也烧毁了。

无数次的试验,使爱迪生总结出:一是避免灯丝很快地氧化,二是选用合适的材料作灯丝。到了1879年8月,爱迪生设计的抽气机已能将灯泡内压力抽到大气压力的十万分之一,一个月以后又进步到将灯泡内压力抽到大气压力的一百万分之一。

爱迪生和他的助手在灯丝上继续试验,他用普通的棉线弯成钗形,放在密封的容器里烧,加以炭化。当炭化了的棉丝慢慢冷却以后,他们很小心地将其从密封容器里取出来,拿到玻璃匠的屋子里装进灯泡。这段路虽不长,但必须十分小心。第一根细炭丝在拿到玻璃匠的门前时就折断了。经过数次失败后,第三天晚上,他们成功地把炭化棉丝装进了玻璃灯泡中。当他们接通电流以后,这盏灯亮了,这一天是1879年10月21日。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根有效的电灯丝,它燃烧了40个小时后熄灭了。在这40个小时中,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一直守护在灯旁,专心细致地观察着。

以后,爱迪生又试验成功用竹丝炭化后做灯丝。为了弄清楚哪一种植物纤维最好,爱迪生搜集了全世界各地的6000多种植物(主要是竹子)来试验。爱迪生第一次在市场上出售,供居民使用的,就是这种竹丝灯,直到1900年社会上还有许多灯的灯丝是竹子的。当时通用的照明工具是煤气灯,所以,爱迪生推广电灯,必定要遭到煤气公司老板的抵制。他们千方百计地诋毁这一项新发明,抓住它一开始不可避免的缺点攻击说:“电灯不能像煤气灯那样随开随关”。但是,科学的进步的东西总是要战胜落后的东西,电灯的优点越来越显著,光度稳定,发热量少,燃烧时没有气味,比煤气灯安全。

后来,爱迪生改用纸条炭化后做灯丝,使灯的成本日益降低,适合家庭使用。电灯终于代替了煤气灯,而得到了普遍使用。

后来,人们又将爱迪生的灯泡加以改良,用钽丝和钨丝做灯丝,并在灯泡内加入一些惰性气体如氩,使灯的效率增高,寿命延长。电灯是19世纪末著名的发明创造之一。

1877年11月,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留声机的“唱片”是一个包着薄锡铂纸的圆筒,用一个喇叭收音和用一个钢针在薄锡铂纸上划出沟来,然后再把这一过程倒转,用钢针重新在这些沟里划动,使它放出音来。这个道理现在看起来很简单,这架留声机也很简陋,但它是世界上第一台有效的留声机。1888年时,爱迪生又将留声机加以改进,使它达到更完美的程度。

另外,爱迪生还进行了许多电气方面的发明,像铁镍蓄电池和可以在一条线路上同时拍四份电报的四重电报机等。

爱迪生的发明之路,可谓坎坷不平。但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从来没有想过退缩,这是一种匠人精神,匠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

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伏尔泰说:“对着困难摇头就无权在胜利面前点头微笑。”当生活中的困难从天而降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是躲起来还是直接面对?人们一直都不喜欢困难这个恶魔,都想远离它,但人的一生终究会有各种各样的苦难,如果选择退缩,那么以后的自己会变得越来越软弱;如果选择把困难当成成长的力量去面对,那困难过后,你将会收获很多。

人生本就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坚持到最后的那个人就是胜利者。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我们遭遇不幸时,应该冷静对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经受住考验的人,才算生活的强者。“偏执狂”乔布斯

如果你看过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视频,我相信,你也会动容。

乔布斯慷慨激昂地说:“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在大学里,乔布斯坚持的不是学业,而是梦想。事实上,在乔布斯的一生里,梦想始终是他的精神支柱。说起自己的经历,乔布斯感触颇深:“当我还在大学时,不可能把这些点点滴滴预先串在一起,但是在十年后回顾,就显得非常清楚。我再说一次,你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串在一起,唯有未来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会的东西,将来多少会连接在一块。你得信任某个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或者业力也罢。这种做法从来没让我失望,也让我的人生与众不同。”

仔细观察,也许你会发现,乔布斯外表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一双眼睛。他总是专注地盯着别人,告诉对方自己的看法,让对方被他强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很多人在乔布斯的影响下,都达成了自己不敢想象的目标。有人称乔布斯有强大的“现实扭曲力场”,普通人所看到的那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乔布斯那里完全不是问题,乔布斯一直坚信,只要相信就可以做到。

反叛而坚定的性格,伴随着乔布斯的一生。他像工匠一样专注,让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那份近乎偏执的坚持,塑造了独特的他,也塑造了独特的“苹果”。

中学时代,乔布斯认识了比他年长5岁的学校电子俱乐部会长——沃茨·尼阿克,若干年后沃茨成了他事业上的伙伴。1972年17岁的乔布斯就读于里德学院,在那里他开始探索博大精深的印度佛教。6个月后乔布斯辍学成为了雅达利公司的一名职员。2年后他突发奇想,漂洋过海到印度朝圣,经过一番游历他的观念发生了转变,认为科技对世界的贡献比佛教要大得多。于是他重返硅谷回到了雅达利公司。年轻不安分的他和好友沃茨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设计并组装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精明的乔布斯敏锐地意识到自制电脑潜藏着巨大的商机,于是他卖掉了心爱的大众牌小汽车,沃茨也卖掉了心爱的惠普计算机,就这样他们筹集好了创业的第一笔资金。1976年愚人节那天,20岁的乔布斯和沃茨一起创办了公司。乔布斯为公司取名为苹果,于是那个被人咬了一口的“苹果”开辟了个人电脑的新纪元。

公司成立一个月后,乔布斯向当地各大经销商推销,终于接到了零售商保罗·特雷尔的一批50台计算机的订单。当时由于公司资金不足,乔布斯尽量争取订单,他卖掉了自己的私人物品,到大型电子零件分销商Cramer Electronics订购零件。面对这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店铺的经理怀疑他没有能力结账。乔布斯告诉他自己已经有了一批50台计算机的订单,30天后他就能得到现金付清账款。

接下来的时间里,乔布斯和创业伙伴们夜以继日地装配计算机,终于如期完成了订单,他把第一批产品命名为“苹果I号”。可是人们对苹果I号的好奇远多于兴趣,因此苹果I号只生产了200台。

真正使苹果公司名声大噪的产品是“苹果Ⅱ号”。1976年,苹果公司得到了百万富翁马尔库拉的垂青,获得了69万美元的巨额贷款,乔布斯开始了他雄心勃勃的计划,苹果Ⅱ号顺利投产。乔布斯积极奔走,1977年不惜耗费巨资在美国有史以来的首次计算机展会上弄到了最好的摊位。新生产的苹果Ⅱ号机以它小巧美观、操作方便的亮点在展会上一鸣惊人,赢得了无数参观者的心,也迎来了雪花般的订单。

1980年12月苹果公司正式上市。1983年,乔布斯邀请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卡利加入苹果公司。后来,蓝色巨人“IBM公司”也推出了个人电脑,并迅速抢占了大片市场,乔布斯新推出的电脑节节败退,又加之他的管理理念与大多数管理人员不同以及和约翰·斯卡利的权利之争,30岁那年,他黯然离开了自己倾注了多年心血的苹果公司。

离开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并没有被就此打垮,他凭借着顽强的个性和无畏的精神东山再起,很快创建了Next公司。由于种种原因Next公司的上市日期被延后,这使得精疲力尽的乔布斯再次被迫关闭了工厂。在历经艰难坎坷之后,命运终于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因为离婚分割财产,不得不忍痛卖掉旗下的一家电脑制作公司——皮克斯。乔布斯产生了和好莱坞做生意的强烈念头,他以l0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整个动画制作组。皮克斯接连制作了几部动画电影,票房收入屡创新高。其中,《玩具总动员》成为1995年年度票房冠军。

1997年,也就是皮克斯上市两年后,乔布斯王者归来,重新回到了苹果公司。那时的苹果公司负债累累,濒临破产。乔布斯的回归让人们重新看到了希望。之后,乔布斯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第二年就推出了新的i Mac电脑,它有着半透明的外装和发光的鼠标,好似太空时代的产物,这种标新立异的大胆设计重新吸引了苹果拥戴者们的目光。此后乔布斯又推出了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i Mac电脑,它们融合了时尚流行的元素,而且携带方便。因具有无线网络功能,而以“可移动的i Mac”荣获1999年《时代》杂志“年度最佳设计奖”。苹果公司终于起死回生,实现盈利。

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iPod和iPhone。iPod是一款苹果公司设计和销售的携带型数字多媒体播放器。这款产品凭着卓越的使用功能和时尚新颖的设计迅速抢占市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产品,纽约麦迪逊大街上几乎每个街区都有人耳朵上带着白色耳机。

手机已经是现今大多数人的必备产品,苹果公司当然不可能会放过这个时机,iPhone自2007年6月份上市不久销量就达到了400万部。乔布斯进而又推出了具有网络收藏夹功能的iPhone软件,可以将网络书签转换成手机桌面的图标的功能。此外iPhone还具有网络地图定位、文本信息群发和定制手机桌面屏幕等功能。iPhone吸引了全球媒体和重要消费类电子制造商的眼球,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爱、LG等都在紧张地关注iPhone能否重塑手机和消费类电子行业的未来。但有一点可以确信,iPhone已经重新塑造了苹果的市值。

这些成就跟乔布斯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联,坚持创新,挑战权威,与众不同。这个偏执的人,改变了世界。

在产品的把控上,乔布斯也是偏执的,对于所有的细节,哪怕是无关紧要的部分,他都要求精益求精。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乔布斯成功的理解,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乔布斯的自我反省能力。其实乔布斯经历过很多失败,但是从失败中学习了很多经验,永不放弃。”正是在多重挫折与重大失败中,乔布斯淬炼出了这枚闻名世界的“苹果”。

乔布斯选择了热爱,选择了梦想,选择了坚持。这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坎坎坷坷,他却从未想过放弃。所以,在人生的路上,你若找到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那么请你勇往直前。要知道,通往梦想的旅程,除了坚持,还是坚持!“样式雷”家族的坚守

工匠们之所以能坚守一生,只因生命中的执着一念,因为对某一项技艺的热爱、痴迷或是传承、发扬,使他心甘情愿地付出一生。

坚守自己的信念,坚守自己的理想,这一生就不会后悔。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种坚守的精神,只有坚守,才能最终战胜困难,只有坚守,才能达到最终的成功,也只有坚守,才能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让自己的那一念执着有一个满意的结果。

其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在很多优秀的工匠身上都表现得特别明显。那些技艺精湛的工匠甚至流芳千古的工艺家族,都带有这样执着的烙印。哪怕一生寂寞,哪怕一生无名,哪怕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

北京,中古时期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从元朝开始这里就是国际化大都市所在。北京历史上最近的一次建造高峰出现在清朝。清朝皇家建筑蔚为壮观,它是几千年中国传统建筑的集大成者,其中有多处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谁也不会想到,它们的建造者居然出自一个家族。这个家族就是“样式雷”家族。“样式雷”是我国清代有着深厚传承基础的建筑世家,其家族从康熙年间起,共有七代人在260余年间为清朝的皇室服务,承办皇家宫殿、园林、府邸、庙宇、陵寝等工程的设计与修造任务。北京的京官,甚至慈禧太后、光绪、同治等,都和雷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家族占据皇家建筑师席位达260年之久。雷家在清朝的地位很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建筑设计院,但那时候不叫设计院,叫作样式房。

所谓样式房,是清朝皇家建筑的最高设计建造机构,几乎所有的皇家建筑和大型建筑都要经过他们的审核设计,它在清朝皇家建筑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雷氏家族长期主管样式房工作,因此被尊称为“样式雷”,“样式雷”这个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这个并不庞大的皇家设计院,凭借十几个一流的建筑师,承担建造从康熙时代以来的各类宫廷建筑。“样式雷”家族完成的作品让人感到非常惊讶。我们国家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也就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l/5的作品是这个家族完成的。承德避暑山庄是第一批,故宫是第二批。颐和园、天坛、清东陵、清西陵,还有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圆明园、北海,甚至中南海,毛泽东住过的菊香书屋,周恩来住过的西花厅,还有北京的恭王府、香山的静明园,包括南苑都是这个家族完成的。“样式雷”家族最后一代的作品,是没有完成的光绪皇帝的崇陵。后来,大清帝国轰然倒塌,世代以皇家建筑设计为生的“样式雷”家族也从此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样式雷”历代能工巧匠制作的设计平面图(平样)和立体模型(烫样)的艺术化呈现,就是他们全部的技术秘密。家族后人对祖上技艺的传承和发扬,使家族手艺越来越完善。

为了使家族的手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从第五代雷景修起,雷家开始吸取经验,把祖上有关的建筑图纸都保存起来。自此,“样式雷”家族历代工程设计文案、平样、烫样以及所有建筑的神秘手艺都得以保留。也许雷家没有想到,这个原本为了延续家族的辉煌历史的本意,却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历史印记。也正是通过这些图档,后人惊奇地发现,在“样式雷”的显赫声名下,存在一个极其庞杂的建筑体系。大到皇帝的宫殿、京城的城门,小到房间里的一扇屏风、堂前的一块石碑,都符合“样式雷”的种种规矩,这是一个非常正规而系统化的祖传技术。他们靠的不仅仅是精湛的工艺,还有认真的态度,踏实的精神,专心致志、潜心研究和大胆创新的精神,专注、敬业、负责、执着、坚守才是他们家族独占样式房掌案200多年的秘密。为了建造完美的建筑,他们家族的掌门人竟然有两位是累死的。

没有一念的执着,也就不会倾尽一切追求精益求精;没有一生的坚守,也不可能达到技艺和作品的极致与完美。只有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坚守理想,并为之倾尽一切的力量,才会取得真正的成就。

有一句话说:“如果已经选定了方向,即便爬也要爬到终点。”一念执着,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踏踏实实为工作努力;一生坚守就是要求我们耐得住工作的寂寞,经得住各种诱惑,不为外力影响,坚持自己的方向,不断精进,不断完善,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的人生。锲而不舍的小泽征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很多人都偏爱这句话。

此话出自《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汉朝王充的《论衡·感虚篇》中也有论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意思就是,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用现代的话来解释,就是只要你专心诚意地去做,任何困难都能解决,终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工匠精神,其实也在传递着这样的一个信念:只要你专心地去做,有恒心,有毅力,一定会有收获。反之,若是有99%想要成功的欲望,却有1%想要放弃的念头,那么也难以成功。顽强的、坚定的信念,是一个工匠必备的素质。

成功者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仍然相信自己的能力,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尝试和争取。小泽征尔是国际著名的音乐家、指挥家,然而他今天在音乐界的名誉地位,离不开贝桑松音乐节的“国际指挥比赛”。在此之前,他不只与世界无关,即使在日本,也无人知晓。

小泽征尔决定参加贝桑松的音乐比赛,完全是受一位音乐伙伴的鼓励。可是,自从小泽征尔做了这个决定后,他每天都会提醒自己要全力以赴,几乎是废寝忘食地练习。经过重重的阻碍,他终于满怀信心地去了欧洲。可一到欧洲,就遇到了麻烦。

抵达欧洲后,小泽征尔先要办理参加音乐比赛的手续。可由于证件不全,音乐节委员会没有正式受理他的请求。这就意味着,小泽征尔无法参加期待已久的音乐节了。

怎么办呢?对一些性格内向、遇事就退缩的人来说,多半就会知难而退,选择放弃。可小泽征尔不甘心,他尽全力地为自己争取。他先是去了大使馆,说明整件事情的原委,请求帮助。无奈,日本大使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就在小泽征尔束手无策的时候,突然想起朋友之前跟他讲过的事情。“对,何不去美国大使馆求助呢?”接着,小泽征尔就去了美国大使馆。

美国大使馆的负责人是卡莎夫人,曾经在纽约的某音乐团担任小提琴手。小泽征尔把事情本末说明,请求对方帮忙想办法让他参加比赛。可卡莎夫人露出了为难的表情,说:“虽然我也是音乐家出身,可美国大使馆不得越权干预音乐节的事务。”

小泽征尔没有放弃,仍旧执拗地恳求她。原本表情僵硬的卡莎夫人,逐渐浮现出笑容。思考了片刻后,她问小泽征尔:“你是一个优秀的音乐家吗?或者是一个不怎么优秀的音乐家?”

对这个问题,小泽征尔刻不容缓地说“:当然,我自认是个优秀的音乐家,我是说将来可能……”他这番自信满满的话,让卡莎夫人的手立刻伸向电话。

她联系了贝桑松国际音乐节的执行委员会,拜托他们让小泽征尔参加音乐比赛。执行委员会告知,两周后做出决定,请他们等待答复。此时,小泽征尔的心中涌起了一丝希望,倘若这样还是不行,那么放弃也不算可惜了,毕竟是真的尽全力了。

两周后,小泽征尔收到了美国大使馆的答复,告知他已经获得参加音乐比赛的资格。

那场比赛,参赛者共60位,小泽征尔很快通过了预选,进入决赛。此时的他,心态很平和,一再提醒自己:“既然我差一点就参加不了比赛,现在就算不入选也无所谓了,但是为了不让自己后悔,一定要拼尽全力。”

结果,小泽征尔获得了比赛的冠军。他的名字开始为世界所知,并逐渐确立了世界大指挥家不可动摇的地位。这一切,都是源自他当初的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比朽木的硬度高得多,但工匠不会因为它硬,就放弃雕刻出美丽的图案。只要锲而不舍地镂刻,天长日久,完全可以雕出精美的艺术品。所有的成功不都是这样获得的吗?只要足够努力,坚持不懈,终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麦克唐纳的伟大构想

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说过:“这是一个处处充满风险的社会,大到国际、国家的,小到个人的。”在当下充满竞争和风险的社会,只有像匠人那样直面竞争,看清当下的局势,认识到越接近风险就是越接近成功,才能够在机遇到来时及时把握,从而走向成功。一个人如果没有勇敢的精神,那么他已经和成功失之交臂了。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间小黑屋里,他让10个人到达屋子的另一边,10个人轻松地走了过去。之后,他打开了几盏灯,那10个人发现自己走过的是一座独木桥,下面有几只鳄鱼在水池里。接着,心理学家又让这10个人走过去,这时只有3个测试者愿意尝试,但3个人都是小心翼翼的,走得很慢。当心理学家打开所有灯,被测试者发现小木桥下面有一种近似透明的安全网,就算掉下去,也不会碰到水池中的鳄鱼。这时,心理学家让剩下的7个人走过去,其中两个人不愿意过去,因为他们不知那张网是否可靠。

那些不敢过独木桥和质疑安全网不安全的人被恐惧占据了内心。他们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时候,自然地走过了那个小桥,这说明他们都有能力走过独木桥。之后他们不敢走过去,并不是他们的能力不足,而是恐惧。因此在面临危险的时候,往往勇往直前的人会取得胜利,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自身的能力有多强,而是他们能克服内心的恐惧。

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不如别人,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逼着自己变得优秀,没有让自己投身到危险之中去。小鹰不经过被摔下悬崖的危险,就不知道自己会飞翔。所以,你不如把自己放在人生的悬崖边上,之后你会发现给自己一个悬崖,其实就是给了自己一片天空。

在匠人看来危险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勇往直前。宁愿做一个失败者,也不愿意去尝试。那些优秀的人不只是对未来有好的规划和想法,他们还懂得,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随着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尽管汽车是一项重大的发明,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汽车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交通压力的上升和跨国运输的低效。因此,当时一个工匠想到了建造高速公路的方式,重塑了美国的商业。但你可能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

托马斯·哈里斯·麦克唐纳(Thomas Harris Mac Donald)1891年出生于科罗拉多州的莱德威尔,在艾奥瓦州首府得梅因市以东90千米的蒙特苏马长大,他深知缺少沥青公路对于一个充满活力的农业社区的限制。富饶的土壤能够带来丰收,但也会让蒙特苏马整整四个月都陷在烂泥之中。“烂泥又厚又黏,”麦克唐纳的女儿后来回忆:“一下雨,你就无法动弹,马车、脚都会陷在泥里,你只能待在家里直到路面变干,这会持续两三周甚至一个月。”

麦克唐纳小时候在父亲的木材和粮食商店工作,一下雨他们的生意就要暂停。长大后他进入了埃姆斯(Ames)的艾奥瓦州立农业和机械艺术学院(Iowa State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Mechanic Arts)学习。这是19世纪后期在《莫里尔法案》(Morrill Act)颁布后,政府建立的众多工程学院之一。麦克唐纳对解决由自然因素造成的问题非常着迷,他决定做一名土木工程师。

在艾奥瓦州,麦克唐纳受学院院长安森·马斯顿(Anson Marston)的影响很大,他是一位“造好的道路”运动的支持者。这项运动的目的是保护骑自行车人的权利,它的领导者是卖出美国第一辆“安全自行车”的内战老兵艾伯特·奥古斯都·波普(Albert Augustus Pope)上校。

高速公路的出现让自行车更加流行。美国人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改进高速公路系统,最终让美国成为经济和军事大国。

了解到他的成长经历,马斯顿鼓励麦克唐纳以艾奥瓦州农村对于高速公路的需求为主题写毕业论文。在麦克唐纳毕业后不久,1904年艾奥瓦州议会为艾奥瓦州立学院(Iowa State College)拨款3500美元成立一个委员会,研究艾奥瓦州的高速公路及其对农民的帮助。马斯顿任命麦克唐纳为这个委员会的首席工程师,工资1000美元。在汽车时代到来之时,麦克唐纳是第一个高速公路的布道者。在改善艾奥瓦道路状况的工作中,他发现建筑行业的欺诈现象非常猖獗,会影响到州内桥梁和隧道的安全——很多工程很快就出了问题,不得不找这些声名狼藉的建筑公司重建。年轻的麦克唐纳是优质施工实践的领导者。

麦克唐纳是一个偏爱单排扣深色西装配背心和领带的忧郁男人,尽管他注重隐私,没有刻意打造自己的公众形象,他的身上还是透露出一种威严。矮小但健壮的麦克唐纳成为20世纪美国最具权力和影响力的人——一个拥有工匠精神的工程师,用他的策略重建了这个国家的道路。

1919年,农业部长任命麦克唐纳为华盛顿特区联邦公共道路局局长。他在接下来50年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这个职位。要做好一件事,对的时间、对的位置和对的技能都非常重要。1916年7月,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签署了《联邦公路资助法》(Federal Aid Road Act),向联邦公共道路局拨款7500万美元。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物资和劳动力短缺阻碍了这项进程。工程师们被调派到欧洲支援战争,中西部和东部海岸持续不断的军事运输让原本就状况不佳的道路更加破烂不堪。

在麦克唐纳到达华盛顿3年后,公共道路局开始负责一些常规的工作。

首先,他们只使用了政府7500万美元拨款中的50万美元,建造了20千米的高速公路。联邦政府的监管最初被认为会带来很大的帮助,最后被证明是其失败的根源。联邦法规和傲慢的联邦工程师拖延了整体建设进度。

其次,尽管有联邦政府的授命,但州政府没有明确表明一个州新建的高速公路需要和其他州的道路相连。高速公路的延伸计划在很多不发达的区域常常被搁置。国会议员逐渐达成了一致意见:取消公共道路管理局,成立国家高速公路委员会。他们认为,整个国家要建设三到四条横跨全国的高速公路,各地道路规划需要与这个目标结合起来。

但麦克唐纳对这个想法毫无兴趣。他是一个保守的人,但他本质上是一个工匠,他试图利用自己在艾奥瓦州15年的经验来解决这个决定着美国未来的问题,但这在当时很难被别人理解。在高速公路建设上,他需要了解两样东西:专业技术和合作。

根据联邦政府的构思,州政府加强了与联邦政府的合作。麦克唐纳开始采用革命性的方法建造现代公路。尽管这是一种政治行为,但作为一名建筑道路的土木工程师,麦克唐纳的想法也在多年的反复试验中得到了锤炼。在那段时间里,他学习到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不同利益诉求之间寻求共同点是建立一个良好的道路系统的关键。他把高速公路视作一台机器,需要反复打磨才能获得最优的效率。他在艾奥瓦州的经历告诉他,依靠直觉开展的地方性道路建设最终会走向衰败。公共道路管理局的低效率也表明,单纯依靠国家的方法会导致混乱和浪费。

麦克唐纳并没有把国家高速公路系统视作一个道路网络,而是把它当作一个组织网络。他欢迎支持这项事业的任何组织加入,包括美国汽车协会、美国橡胶协会、波特兰水泥协会、国家地砖制造协会和美国道路建设协会。事实上,麦克唐纳欢迎任何一个支持他这项由国家在工程和资金上提供援助的建路组织。

当发现没有一个组织能够解决他关心的问题的时候,他自己建立了高速公路教育委员会。这个组织的目标和业务范围都非常现代:麦克唐纳用它来向美国民众宣传国家高速公路网络的重要性——到学校分发写实的手册和电影,去学校的集会上演讲以及为高中生举办论文竞赛,在工程学院设立奖学金。

在1914年建立美国国家高速公路管理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Highway Officials)也许是麦克唐纳最大的贡献。这个听起来极具官僚气的机构后来成了华盛顿最具影响力的游说集团。尽管它善于就高速公路的重要性游说立法委,甚至帮助撰写法案,但它的能力不仅仅是体现在游说国会议员上——它是专业技术之间的纽带。作为美国第一位技术专家,麦克唐纳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步骤来保证道路建设使用最好、最适合的材料,建造规模和建造地点都符合要求。

公共道路局变成了专门研究混凝土的最佳砂石配比以及合适的浇筑条件和熟化时间的研究中心。后来,国会开始采纳该局精确的高速公路需求分析和检测报告,各州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很快也建立了研发实验室,试图将麦克唐纳的研究结果用于当地的道路建设。

在和约翰·潘兴(John Pershing)将军合作时,麦克唐纳绘制的军事防御道路图“潘兴地图”,后来成为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的蓝图。

麦克唐纳将他的高速公路系统称为“一个完整的国家高速公路运输服务经济系统”。在1926年的美国国家高速公路管理局年会上,他将其与另外两个有记载的伟大的道路建设项目相提并论:在尤利乌斯·恺撒和君斯坦丁统治下的罗马帝国和在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他指出,美国的高速公路建设是唯一发生在民主国家的项目。

麦克唐纳可以建立州际高速公路系统,但却无法预测项目完成后带来的影响。例如,他反对高速公路收费制度,担心这会阻碍道路通行的自由。

20世纪20年代早期,美国是世界汽车文化的主导者,有900万辆汽车飞驰在公路上,占全球汽车数量的90%。道路不通畅给美国经济和军事力量发展带来的威胁不复存在。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是,道路的容量是否足够。交通压力的急剧上升促使立法委筹集更多的资金来支持高速公路的建设。

围绕在汽车制造业周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非常支持推进道路建设。

钢铁工人、橡胶厂、加油站老板、保险公司、建筑公司、炼油厂和水泥厂的利益都和未来高速公路的建设息息相关。建设更多的高速公路的目标甚至不需要华盛顿的游说者大力游说。尽管如此,游说者们还是不断地努力让整个目标变得更加明确和清晰。

1936年,麦克唐纳成为一位州际高速公路推广者。在这一年,联邦政府提供2.25亿美元用以建造高速公路。麦克唐纳和85位来自众议院和参议院的成员一共开了160场会议。他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众议院和参议院委员会把他的想法加入高速公路法案之中。

麦克唐纳面临最具挑战性的事情是反对宾夕法尼亚州收费高速公路的建设。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当年早些时候会见了麦克唐纳,并向他展示了一个横跨大陆的州际收费高速公路计划——三条横跨东西,三条纵贯南北,罗斯福称之为超级高速公路。麦克唐纳利用经济统计数据、图表、地图和海量建设数据向罗斯福解释为什么收费高速公路对于经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大多数司机无法支付高额的费用,横跨大陆的交通需求很少)。

一开始,他那些堆积如山的数据似乎很有说服力:这6条超级高速公路的建设还没有资金来源,1939年世界的动荡让罗斯福把注意力放到了加强美国军事力量上,忽视了国内的交通问题。提升美国军力排名的国家目标有效提升了美国的就业率,暂缓了横跨大陆的高速公路计划。

美国的工业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就业岗位来解决国家新的国防需求。

但是,罗斯福并没有被麦克唐纳说服。他把建造超级高速公路视作刺激就业增长并帮助他成功三连任总统的方式。尽管国防开支占用了大部分的政府支出,但仍然有少量的预算可以用于支持宾州收费高速公路的建造。

对于旅行者和商人而言,穿过宾夕法尼亚州的路途非常艰难。它的地形非常复杂多变,包含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多座山峰。在乔治·华盛顿时代或是更早,道路状况非常差,从费城向西,最快的行进速度也不过每天32千米。

美国南北战争后,宾夕法尼亚建设了一条与威廉·亨利·范德比尔特(William Henry Vanderbilt)的纽约中央铁路平行的跨越宾夕法尼亚州的铁轨。范德比尔特试图报复宾夕法尼亚铁路的这一行为。从1883年11月到1885年8月,几千名工人日夜铺设贯穿宾州西部岩石地区的铁轨。

最终J.P.摩根介入调停,说服范德比尔特停止建设。

然而,宾州的交通需求在不断上升。仅有的一条主要道路是贯穿东西的美国30号公路,其中一段就是知名的林肯高速。即使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持续攀升的海拔和过多的卡车运输,从费城到匹兹堡大约480千米的路程在路况好的情况下也需要开10天,在路况不好的时候甚至需要14天。

在1938年的下半年,宾州收费公路建设势在必行,公共工程委员会正式宣布支持这项工程。但麦克唐纳仍然不支持高速公路收费的计划。

尽管如此,他还是配合推进这项工程,高速公路在1940年完工并正式启用。这个项目受到了肯定。最终,麦克唐纳不得不承认,宾州收费高速公路无论从工程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来看都是成功的。“这个设计融合了现代公路设计的所有特性,包括高强度、持久性、平顺连续的交通,”麦克唐纳后来写道,“这条高速公路代表了美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最佳实践。”

一个人的想法决定着他的做法,只有敢想别人不敢想的,敢做别人不敢做的,才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要做到这点我们就要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畏惧,迎难而上,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匠人。

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着他们。在面对风险的时候,如果选择了退缩,那肯定就失败了;有些人面对风险选择了直面和前进,于是就取得了成功。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伍迪·艾伦说:“成大事者与未成事者之间的差距,并非如大多数人想象的是一道巨大的鸿沟。成大事者与未成事者的区别在于一些小小的行动上:每天多花五分钟时间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实验一次。”

关于成功,无数卓越人士和组织都在极力秉承这样的理念和价值观:比别人多走一步!即比别人看得更远一点,做得更多一点,动力更足一点,速度更快一点,坚持更久一点。现代社会,缺乏的正是这种工匠般的意志和精神。

看过一期栏目,有人询问国内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为什么你在事业经历了那么多艰难和阻力时,还可以不放弃呢?”企业家的回答,平实却令人震撼,他说:“你观察过一个正在凿石的工匠吗?他在石块的同一位置上恐怕敲过了100次,却毫无动静。但是就在那101次的时候,石头突然裂成两块。事实上,不是这第101锤使石头裂开了,而是先前敲的那100下。”

但很多人就是敲打到90次或100次的时候,看到石头静止不动,就放弃了。其实,如果能再多坚持一会儿,多用一点儿力,结果可能就会完全不同。

比埃尔·居里和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居里夫人)夫妇是法国化学家,被人们称为居里夫妇。

比埃尔没有进过小学和中学,他和他哥哥雅各的启蒙教育是由他们的父母承担的。1875年,比埃尔获得了学士学位,1877年获得硕士学位。自1878年起,他开始在索邦学院的物理实验室当助教。

比埃尔在遇到玛丽之前,从事过许多物理学方面的研究,他和雅各一起发现了压电效应。后来他们发明了一种微电流测量仪,这种仪器日后对无线电技术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884年和1885年,他提出了一种“对称原理”。这是对物理现象的研究的一项重要改革,成为现代科学的一个基石。他还发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实验用的天平。

1891年,他对各种温度下的磁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居里定律”。

1894年,他与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相遇。1895年,他们结合,从此,他的科学生涯便与妻子的融合到一起去了。

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出生在波兰华沙。当时,波兰正处在沙俄的统治之下,玛丽在备受蹂躏的波兰读完中学。当时,她的哥哥和姐姐为了求学已先赴巴黎。玛丽一方面为资助他们,另一方面也为日后自己能到巴黎接受高等教育而工作以攒费用。同时,她勤奋自修。

1891年,玛丽的积蓄已经够她最低限度的需求了,于是,她离开华沙,奔赴巴黎,考入了索邦学院。

求学期间,玛丽的生活极其清苦,她甚至没有足够支付伙食费的钱。因此,她只好节衣缩食。有一次,她在教室里竟饿得昏了过去。但生活的贫困并没有使玛丽产生过任何动摇,毕业时,她的成绩在班上名列第一。

1895年7月26日,玛丽与比埃尔结婚了。他们的婚礼极为简朴,只买了两辆自行车以便在蜜月里郊游。

1896年,玛丽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考取了第一名。从此,比埃尔和玛丽的时间大部分都用在工作中了。

当时,伦琴发现了X射线,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的放射现象。这一切大大激发了居里夫人对它们的研究欲望。她研究了铀的射线,给铀产生放射线的过程定名为“放射性”。她的报告与卢瑟福及贝克勒尔的报告不谋而合,他们一致指出存在着P、X、Y三种射线。

居里夫人又把他丈夫发现的压电理论应用到测定放射性上。她用压电法研究了各种不同的铀化合物后指出,它们的放射性与它们所含的铀成正比。1898年,她又发现金属元素钍也有放射性。

与此同时,她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从事铀矿研究时发现,有些铀矿物的放射性异常强。这是什么原因呢?居里夫人认为,这些矿物必定含有某些放射性比铀更强的元素。

这时,比埃尔放弃了自己的研究,参与到他妻子的研究中来。

1898年7月,他们从铀矿中分离出一小点含有一种新元素的粉末。这种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铀强数百倍。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他们给这种新元素起名为钋。但是,钋还是不能解释那些矿石的强烈的放射现象。他们继续研究着。

1892年12月,他们检验出了放射性更强的物质,他们把它称作镭。但是它太少了。于是,他们俩一心一意地想制出数量多到可以看见,重量可以称得出来的镭,这样,它那非凡的特性才会不致再被人们争议。为此,他们需要大量的矿石。

他们买不起沥青铀矿,就请人帮助弄来了沥青铀矿渣。为了运输这些矿渣,他们花尽了他们的积蓄。在居里夫妇工作的那所物理学院里有一间木棚小屋,房顶漏雨,四面透风。物理学院的院长同意他们在那里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工作了4年。

他们整天在弥漫着刺鼻的蒸气的房子里工作着,将成吨成吨的矿石提纯再提纯。这期间,他们还要照料他们的孩子伊雷娜。他们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差了。

1902年,经过数千次的结晶处理,他们终于成功地制出了1/10克的镭。最后,他们用了8吨沥青铀矿渣才得到了1整克镭。

4年的艰辛劳动和贫困生活并没有使居里夫妇在金钱面前动摇,他们拒绝申请镭的生产专利。

1903年,居里夫人写完了她的博士论文,就这样,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一起分享了那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从未想到过会有这个突如其来的荣誉,生活和工作条件因此有了很大的改善。

1904年,他们的另一个女儿艾芙出世了。

1906年4月19日,比埃尔和一些科学家在一起吃了午饭。饭后,他独自沿着一条大路走着,当他在穿越一个岔路口时,一辆马车将他撞倒,车子从他身上辗了过去。

比埃尔去世了。玛丽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她从悲痛中振作起来,接替了居里在索邦学院的教授职位,接着讲解她丈夫遗留下来的课程。在法国,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一位妇女讲学。

她继续工作着。1911年年底,是她生命的顶峰。斯德哥尔摩科学院由于她在丈夫死后对化学方面的贡献,又给她颁发了诺贝尔化学奖。她成为第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人。

成功没什么秘诀,贵在坚持不懈;卓越也没什么秘诀,就在比别人多走一步。对工作,既然选择了,想要好的结果,都应有一份坚持的态度。

遇到了不喜欢的事情,别推托,坚持用心去做,你会发现其实能做得很好,从前只是潜意识里对这件事没有自信,才导致兴趣下降。多一点迎难而上,找寻积极的、有趣的价值。

人们常常是在跨过乏味与喜悦、挣扎与成功的重要关卡前选择了放弃;在做了90%的努力后,放弃了最后可以获得成功的10%。这,其实是人生最大的一种浪费,不但输掉了开始的投资,也会丢掉经由努力而有所收获的喜悦。任何一件平凡的事情,只要你能坚持“比别人多走一步”“多坚持一分钟”,你的生活可能就会与众不同。诺贝尔冒生命危险研制炸药

放弃,永远都比坚持要容易。想放弃的时候,可以找到一百种理由说服自己,说服别人,可坚持下去,要面对的却是不可预知的未来,有孤独,有辛苦,有无助,但也只有坚持下去,才能体会到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成就感。

很多人都渴望当第一,但诸多事实告诉我们,做最后一个往往更好。在别人都不屑一顾、都想放弃的时候,你坚持着,你不离开,你默默地努力,撑过那段沉默的时光之后,往往就是海阔天空。

1901年12月10日,在诺贝尔逝世5周年的日子里“,诺贝尔奖”首次颁发,奖金是根据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的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

诺贝尔奖分为五项:和平奖、文学奖、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学和医学奖(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如今,“诺贝尔奖”已经成为在以上各领域中做出最杰出贡献的最高荣誉。用诺贝尔遗产所创立的“诺贝尔奖”召唤着那些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人们为科学事业而奋斗、献身。他自己的一生,也以创造性的劳动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诺贝尔出生在斯德哥尔摩一个工程师的家庭里。

他的父亲因发明了水雷,受俄国政府之邀到那里负责监制水雷,1842年,诺贝尔一家也随之迁到了圣彼得堡。在那里,他跟随家庭教师学习。他非常勤奋好学,16岁就成了很有能力的化学家,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的语言。1850年,17岁的诺贝尔开始到巴黎学习化学,然后,他又赴美国,在美国造船工程师和发明家埃里克森的指导下学习机械工程。诺贝尔回到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1859年,工厂倒闭,诺贝尔随父亲回到瑞典。

诺贝尔在他父亲的工厂工作期间,曾研究设计过一种气量计,回到瑞典后,他就向政府申请专利并获批准。这是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的第一项专利。

19世纪中叶,正是世界工业革命时期,工业的发展要求提供大量开矿、爆破的炸药。那时所使用的炸药是黑火药,它的威力不够大,又易吸湿。诺贝尔把他的目光转向了破坏能力强大无比的炸药——硝化甘油(化学名叫三硝酸丙三酯)。

硝化甘油是一种油液物质。自意大利人索布雷罗1846年首次合成硝化甘油之后,欧洲不少化学家都对它进行过研究,但它的爆炸性很难控制,接二连三的爆炸事故使人们对它望而生畏。因此,对硝化甘油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1862年夏天,诺贝尔进行了引爆试验。他把黑火药装在玻璃管中,再插上导火索,然后把它放入装有硝化甘油的锡罐内,点燃导火索就可以将硝化甘油引爆,这个装置被称为“诺贝尔发火件”。

安全制造硝化甘油的方法是将预热到40℃~60℃的甘油缓缓加入盛有硝、硫混酸的反应器内,待反应完毕,将反应液倒入水槽,硝化甘油沉入水底,然后加以洗涤、精制。

但是,要安全运输和使用硝化甘油很困难,因为硝化甘油对机械作用非常敏感,受到撞击摩擦就可能发生爆炸。诺贝尔设想用固体物质吸收硝化甘油,使其以固体状态运输和使用,他试验了许多固体物质,但都没有成功。几次爆炸事故几乎把他的实验室炸成一堆废墟,在一次爆炸事故中,他的5名助手,包括他最小的弟弟奥斯加当场被炸死,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动摇。为了使危险减少到最低限度,他就在湖中心的一只驳船上做实验。1866年,他偶然发现一些漏掉的硝化甘油被硅藻土制成的容器吸收了,而吸收了硝化甘油的硅藻土还很干燥,于是,他用硅藻土吸收硝化甘油制成了一种叫“硅藻土代拿迈特”的炸药。被吸收的硝化甘油仍保持较强的爆炸力,但起爆的敏感度却比液态的硝化甘油低得多,因此,能较安全地贮存、运输和使用。于是,很快便在矿山爆破中得到运用。

代拿迈特炸药进入实用后,需要配备大量的起爆器材,而当时使用的诺贝尔发火件易吸湿,吸湿后性能会变差,于是诺贝尔决定对发火件进行改进。在他帮助他父亲研究水雷时曾研究过雷酸汞,这是一种对机械作用十分敏感的爆炸物,于是,他用雷酸汞代替黑火药制成了雷管。一天,他兴奋地点燃一根刚做好的雷管,他专心致志地观察,忘了一切。突然一声巨响,他的实验室立即被浓烟吞没了,他也被炸得浑身鲜血淋淋,但他毫不顾及这些,高兴地喊着:“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从此,硅藻土代拿迈特在矿山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由于硝化甘油被硅藻土吸收后的爆炸力降低,诺贝尔又发明了胶质炸药,也就是以珂珞酊棉吸收硝化甘油制成的炸药。他还发现,改变硝化甘油的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