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名家讲座:世界前沿武器科技·枪炮与战车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08:41:29

点击下载

作者:胡元文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科学名家讲座:世界前沿武器科技·枪炮与战车卷

科学名家讲座:世界前沿武器科技·枪炮与战车卷试读:

前言

武器是用于攻击的工具,也被用来进行威慑和防御。任何可造成伤害的东西,甚至可造成心理伤害的物品都可称为武器。武器家族的成员众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成员更是层出不穷。可以说,武器总是推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由于武器是在矛与盾的激烈对抗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呈现出名目繁多、相互兼容的特点。从大的方面讲,按战争中的作用可分为战略武器、战役武器、战术武器;按毁坏程度和范围讲,可分为大规模的杀伤破坏武器和常规武器;按使用的兵种讲可分为陆军武器、海军武器、空军武器、防空武器、海军陆战队武器、空降部队武器和战略导弹部队武器等。

武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缩影。原始人类的武器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即树枝、石头、兽牙等较为锋利的东西,而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人类利用冶金术制造出更坚硬更有杀伤力的金属兵器。而在近代战争中,随着火器的普及,冷兵器已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许多高技术、高性能的前沿武器不断涌现,充满了浓厚的神秘色彩,使我们广大军事武器爱好者不得不产生巨大兴趣。我们呼唤和平,坚决反对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扩散。因此,我们也有必要认识各种各样的武器。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推进军事转型,构建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武器装备的主要目标。军事大国正加紧调整军事战略,以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继续加快核威慑力量的建设。另外,空间是人类军事发展中新的战略制高点。当前,军事航天大国围绕“进入空间、利用空间和控制空间”正展开激烈地竞争,军事航天装备的创新发展是举世瞩目。

在新的世纪,根据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虽然大规模的世界大战不会发生,但局部战争的可能性随时存在着,因此,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要适应国际军事斗争和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这也反映了当今世界军事形势的发展。

有鉴于这种发展趋势,认识和了解前沿武器,甚至于发展、研制高科技武器依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军事武器装备不仅可以用以巩固国防建设与促进和平发展,还可逐渐转化为民用科技,能够提高我们的日常生活水平。

为此,我们综合国内外最新军事武器研究成果,特地编辑了《前沿武器科技》图书,主要内容包括枪炮、战车、舰艇、航母、舰艇、导弹、核子武器、生化武器、电子武器、激光武器、太空武器和新概念武器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现代性,是我们广大读者学习武器科技知识的最佳读本,也是各级图书馆收藏陈列的最佳版本。

枪械篇

霰弹枪

霰弹枪,是指无膛线并以发射霰弹为主的枪械,一般外型和大小与半自动步枪相似,但明显分别是有较大口径和粗大的枪管,部分型号无准星或标尺,口径一般达到18.2毫米。霰弹枪旧称为猎枪或滑膛枪,现在的有时又被称为鸟枪。

军用霰弹枪又称战斗霰弹枪,是一种在近距离上以发射霰弹为主杀伤有生目标的单人滑膛武器。

霰弹枪作为军用武器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起初枪械是无膛线的鸟铳,虽有膛线的早期前装散装弹药的步枪精度较好,但每次重新装弹都比滑膛枪慢,所以军队仍然是以滑膛枪为主力。

但到了18世纪后膛步枪和十九世纪定装弹药的出现,所以不论有无膛线对装弹也没有关系。滑膛枪才退出制式武器列装,而专用来发射霰弹的霰弹枪才出现,而且只限于用来射击快速移动空中目标,如鸟类和定向飞行泥碟靶。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手动步枪比同期的手枪射速太慢而不太适合堑壕战,军队需要一种可以手持着冲锋或防御阵地的枪械,其必需要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抛多个弹头,于是霰弹枪成为了一战的单兵常用武器之一。

当中泵动式设计的M1917便被美军大派用场,并且因为其胜利使美国一次大战结束后,推迟了接受汤普森冲锋枪的计划,而改为装备了M12。至于同期的自动步枪因为过于笨重,多用作支援进攻或阵地防御并用作轻机枪用途。

在近距离以弹头计算,霰弹枪能一次射出多个弹头,以一般作战用的鹿弹每个有9至12个直径7至8毫米级的弹丸,每个弹丸的能量相当于普通的手枪子弹。即使是发射率计算,当时的泵动式霰弹枪因为只需要前后拉推动作,比使用旋转后拉式枪机的手动步枪作战射速仍然高很多。

但霰弹枪先天不适射击单个目标,远距离的精度较差,所以在一次大战后有较多国家接受冲锋枪,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更出现了突击步枪并被各国广泛采用,且火力及压制能力都比霰弹枪为高,于是大部分国家也减小了霰弹枪的服役数量。

二次大战后各国警队需要可压制武力的武器,于是霰弹枪便成为各国警察的制式装备之一。

霰弹枪的大口径可以用来发射各种非致命性弹药,包括鸟弹、木棍弹、豆袋弹、催泪弹等,并能产生极大的枪口动能,亦可发射低初速极大的口径的高能量实心弹头,可用来破坏整道门、窗、木版或较薄的墙壁,使警员可以快速进入匪徒巢穴或劫持人质场所,因此成为特警队甚至军中的特种部队重要的破门工具。

20世纪60年代,因为开发了可容易退壳和重装的塑料和纸制霰弹壳,一些型号亦改为类似半自动步枪及左轮手枪的供弹方式,部分甚至在具有连射能力下仍保持泵动机构以适应不同弹药,还有些使用无托结构或有可折叠或伸缩的枪托。

到80年代更推出外型与突击步枪相似、采用可拆式弹匣的全自动霰弹枪,其后亦有新式的弹药如集束箭形弹和钨合金弹丸问世,大大提高了霰弹枪的精度和贯穿能力。近年的新设计是仿效传统步枪下挂榴弹发射器方式,使到霰弹枪和突击步枪合一。

战术使命

军用霰弹枪特别适合特种部队、守备部队、巡逻部队、反恐怖部队等在下列情况下使用:

近距离战斗

由于霰弹枪的射程在100米左右,减少了因跳弹或贯穿前一目标后伤及后面目标的概率。所以霰弹枪特别适用于丛林战、山区战、城市战及保护机场、海港等重要基地和特殊设施。

突发战斗

由于霰弹枪具有在近距离上火力猛、反应迅速,以及面杀伤的能力,故在夜战、遭遇战及伏击、反伏击等战斗中能大显身手。

防暴行动

发射催泪、染色弹的霰弹枪可以用来驱散聚众闹事的人群,抓捕犯罪分子。

结构特点

现代军用霰弹枪外形和内部结构都非常类似于突击步枪,全枪基本由滑膛枪管、自动机、击发机、弹仓、瞄准装置以及枪托、握把等组成。按装填方式多属于半自动霰弹枪和自动霰弹枪,供弹方式有泵动弹仓式、转轮式、弹匣式三种。

军用霰弹枪主要发射集束的球形弹丸。枪管内膛由弹膛、滑膛及喉缩三段组成,三段以锥度连接。

弹膛容纳霰弹,滑膛为霰弹弹丸加速运动区段,在离膛口约60毫米区段,沿枪口方向适当缩小直径的部位称喉缩。弹丸在此受集束作用飞出枪口,以增加射击密集度和射程。

霰弹枪滑膛部分的直径称口径,目前军用霰弹枪大多数采用12号口径,按照国际通用标准,12号口径实际膛径为18.5毫米。

军用霰弹枪除了具备自动、半自动射击方式外,一般都具备泵动式射击方式。之所以要具备泵动式结构,是由于滑膛枪的膛内压力较低,像催泪弹或橡皮头弹等防暴用弹药,由于火药气体产生的不足而使武器不能正常使用,这时利用泵动方式将得心应手。

为了满足机动灵活性的要求,军用霰弹枪全枪长一般不应超过1.1米,全枪重量应小于4.5千克,有效射程60-150米。

巨大的停止作用是霰弹枪的招牌特点。但是霰弹枪可用的弹药种类很多,各自的效果都不太一样。一个独头弹在人体造成的创伤是较大宽度和深度的“永久性受损组织空腔”,而多个小弹头造成的创伤要么是“贯穿伤”,要么是“浸润伤”。

浸润伤的发生是由于发射时枪口距人体有一定距离,弹头进入人体时发生扩散,令多个组织,包括神经,血管,骨骼同时受创,这种伤害对人体的破坏往往比贯穿伤更大,作用更快。

贯穿伤的发生是由于发射时枪口离人体很近,弹头对人体和器官直接穿透。由于多个小弹头的发射面积比独头弹的截面大,因此多个小弹头造成的贯穿伤会比独头弹造成的伤更严重。

在极近距离,连弹头底下的软塑料弹托也会造成伤害,甚至和弹头一起进入伤口。在7米以外的距离,弹托会造成另外一个伤口,或者起码一个淤青。

在一次袭警事件中,一个伊利诺斯州的警员,被歹徒用12号霰弹枪几乎顶着颈部打了一枪。这枪在这名警员的颈部造成了一个2英寸大的伤口。神奇的是,这名警员竟然活了下来。原因就是,那一发弹药的软塑料弹托同时打进了他的颈部刚好把颈部大动脉的创伤口堵住,减少了流血。

典型产品

意大利SPAS15MIL战斗霰弹枪

SPAS15MIL是一种纯粹的军用武器,在设计构思和结构上都承袭了突击步枪的衣钵,其作战效能符合美国和意大利军方要求。

该枪的外形有点像比利时FNC突击步枪,内部结构也类似常规步枪。它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旋转枪机闭锁,开膛待击,能半自动和泵动射击,通过泵动握套上的一个按钮可随时转换射击方式。

泵动机构同常见的管式弹仓霰弹枪的一样,目的是保证在发射药压力太弱情况下,手动实现退壳和供弹。保险装置是双重的,扳机护圈前端有一个非常规的手动保险钮,当枪机将弹匣内一发弹推入弹膛时,保险被自动推至射击位置,这一装置防止了在泵动射击时枪机不合适地开锁而产生危险。握把前端还有一个握压式保险,只有压下它才能解脱扳机。

机匣是镍铬钢板冲压制成的,外表面经喷丸处理并磷化。机匣上方有提把,可安装一系列瞄准装置,提把下方是一个左右手均可操作的拉机柄。枪管为高强度钼铬钢制,内膛镀铬,外表磷化,枪口有螺纹以便旋接枪口装置。

枪托由两根钢管和底托组成,可向左侧折叠。

该枪在枪口可附加一系列辅助装置,能发射多种超口径榴弹,这在霰弹枪上是少见的,它说明这种霰弹枪已相当接近突击步枪了。

SPAS15MIL口径为12号,可发射系列化的军、警两用弹药。其发射的标准鹿弹在40米距离上的散布直径为900毫米,即使概略瞄准时命中率也很高,弹丸40米存能比7.65毫米手枪弹在同样距离的存能还高50%。

其发射的独头弹与7.62毫米NATO弹终点能量相当,同口径的催泪弹和超口径的榴弹射程均可达150米。该枪空枪重3.9千克,全枪长915毫米,供弹方式为弹匣式。

美国XM1014自动散弹枪

由于对城市作战武器越来越重视,各类CQB武器充斥了美国各个军事单位,同时,面对这方面的军事威胁也在增长,因此率先开辟战术霰弹枪军事用途的美国军方决定为军队提供新的军用霰弹枪,提出的三军战术霰弹枪计划,JSCS提出的技术指标中包括有:性能可靠的半自动发射方式,折叠式枪托,与76毫米以内所有类型的弹药相容,结构坚固。

经过美国陆军军械研究、发展与工程中心的对比试验,伯奈利公司与HK美国公司组成的联合公司提供的样枪XM1014从其它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该枪为导气式半自动霰弹枪,为保证低温条件的足够能量,采用独特的双活塞系统。弹膛长76毫米,可用76毫米或70毫米长的霰弹。

机匣顶部有RIS导轨,可配备种瞄准系统。首选的标准配件是瞄准镜。M4超级90的伸缩式枪托很特别,枪托可以向右倾侧,这样可以方便戴防毒面具进行贴腮瞄准。

美国“奥林”近战突击武器系统“奥林”近战突击武器系统系由美国奥林公司和德国HK公司联合研制。根据当时对弹药的要求,奥林公司研制了一种直径19.5毫米、长76毫米采用黄铜弹壳的弹药,该弹内装8颗钨合金球弹丸,各重3.1克,初速为538米/秒,150米距离上可贯穿20毫米厚松木板或1.5毫米厚软钢板。

德国HK公司在此弹药基础上研制了一种外形有点像步枪的武器。该枪所用弹药不能用于民用霰弹枪,但民用12号弹药可在该枪上用于训练。这种武器可半自动和自动射击,由于使用专门弹药,所以没有泵动装置。

该枪最突出的特点是像德国G11无壳弹步枪那样采用了内部“浮动”机构。由于其发射的弹药能量很高,“浮动”装置使射击时可感觉的后坐力大大减小,从而改善了射击可控性。该枪采用了全塑外壳,无托式样。枪口可安装附加装置以改变射击密度。将枪机位置调转180°,就可从左侧抛壳,左撇子也能操纵射击。

该枪采用管退式自动原理,闭膛待击方式。保险兼快慢机位于扳机上方的机匣两侧,左右手均可操纵。提把位于机匣上方,其管状提把内部置有单倍光学瞄准镜,也可以改装成轨道式瞄准肋条用于概略瞄准。拉机柄位于提把下方,左右手均可操纵。

该枪除能发射钨合金霰弹外,其他主要弹药还包括“000”号鹿弹、集束箭弹等。集束箭弹内装20枚小箭,初速可达900米/秒,在100米射程内能击穿美式钢盔和轻型防弹衣。

该枪空枪重3.7千克,全枪长764毫米,供弹方式为10发弹匣,理论射速240发/分,有效射程150米。

美国“汽锤”A2战斗霰弹枪

该枪是美国潘科公司研制的,设计非常独特,采用了步枪的“无托”结构,借助转轮弹膛供弹,可以进行连发射击。它的自动方式是枪管前冲式,这在轻武器上并不多见。

发射时,火药气体压力使枪管前冲,然后靠弹簧作用回复,带动转轮转动并使发射机呈待击状态。这种自动方式使发射时枪管避免与转轮在火药气体作用下紧固在一起,使转轮顺利转动供弹。这是实现高膛压转轮自动化的可靠途径。

该枪既为供弹具又为弹膛的转轮,外壁上有条状凸起,与枪管组件中的自动操纵杆凸头配合,枪管回复运动时,使转轮能够转动。转轮事先装好弹并密封,涂有不同颜色以区分弹种,转轮用过后可废弃。

枪管与消焰器、复进簧和“自动枪机”均由高强度钢制造,机匣、发射机、转轮由塑料制成。护木同时充当拉机柄,装好转轮后,拉动护木便可使发射机处于待击状态。枪托部位有一个解除待击杆、当膛内有弹时可解除待击,便于安全携行和运输。提把兼做轨道式瞄准具。“汽锤”A2能发射任何12号标准弹药。目前潘科公司正研究新原理弹药,旨在开发专用于此枪的弹药系列,其中一种已研制出来,这种弹用塑料做弹壳,可野外装填穿甲弹、箭弹、化学药剂、火箭增程弹等,威力很大,射击时须锁住枪管,以防损坏自动机构,只能手动单发射击。

该枪全重4.57千克,全长525毫米,供弹具容量10发,理论射速240发/分,常用弹药是标准鹿弹等。

发展趋势

发展多用途战斗霰弹枪

随着霰弹枪在未来战场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可能遇到的目标也会多种多样。单一用途的霰弹枪将满足不了作战使用要求。因此,大力发展多用途战斗霰弹枪,是各国在霰弹枪领域中研制、开发的一个重点。

发展多用途战斗霰弹枪的技术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其武器的弹膛能适应发射多种弹药的要求,使弹药形成系列,以适应各种用途,如美国的近战突击武器系统CAWS。

另一种是通过更换枪管、拆卸枪托及小握把等实现发射不同口径的弹药及全枪外形结构的改变,如英国研制的多用途防暴枪。多用途战斗霰弹枪可以成为军用、警用、防暴、反恐怖的通用武器。

此外,开发步/霰合一武器也是方向之一,这能弥补霰弹枪射程近的不足,又有增强步枪的火力机动性。两枪合一带来的问题是系统重量偏大,目前,通过采用轻材料、步/霰枪机构合一等措施,这个难题已有望解决。

研制杀伤力大、射程远的弹药

由于普通型霰弹枪所使用的霰弹大都是商业型12号霰弹,有效射程一般仅为60米,这远远满足不了军用霰弹枪的射程要求。为此,大力研制杀伤力大、射程远的弹药就成为各国霰弹枪研制工作的当务之急。

新型弹药的主要性能要求是有效射程要大于150米,在有效射程上要具有比较高的命中概率和良好的侵彻杀伤效果。美国近战突击武器系统所使用的弹药就是一种大威力弹药,其膛压高达1758千克/平方厘米。初速高,有效射程在150米以上,而且命中概率高,侵彻杀伤效果好。

在结构设计上采用突击步枪的特点

在自动方式上,尽可能采用导气式和后坐式,提高武器工作的可靠性和环境的适应性;

在发射方式上,尽可能采用可选择射击,实现火力可控;

供弹采用盒式弹匣或转轮式弹仓,加大容弹量,由过去的5-8发增加到10-20发;

枪托一改过去的形状,积极采用无托结构、折叠枪托以及直线型枪托;

一般都带有小握把以及装有瞄具的提把;

枪口可安装榴弹发射筒。

减轻武器系统重量。

现代军用霰弹枪基本具备了突击武器火力猛烈、射击准确等优点,但不足的是武器系统重量仍然偏大,使携行不便,甚至影响战术动作。因此,进一步减轻重量是未来军用霰弹武器系统研制的重点之一。

还有M4,M4E,打击者,SG112。

以激光瞄准的警备枪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各地先后已有100多个警察局配备了一种新型的警备枪械——手提式激光机枪,用来对付犯罪分子,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天,在美国某大城市发生了一起大抢劫案。两名抢劫犯明火执仗地闯入一间金饰商店,抢走了大量的金银首饰和其他商品。店员报警后,巡逻警车随即赶来,匪徒们已乘车逃之夭夭。

另一辆携带新型枪械的巡逻车已奉命对匪车紧追不舍。在距匪车约2000米时,警察便举起手中的新型枪向匪徒射击。在子弹未出枪口之前,首先看到一个红色光点出现在匪徒身上,紧接着是成串的子弹快速飞出,落在光点附近。两名匪徒应声倒下,当场击毙一名,重伤一名。后来在验尸时发现,有9颗子弹分别射在心脏和脑部周围。

警察所用的新型枪,就是手提式激光机枪。这种枪既具有一般机枪射速高、火力强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又装备有精确瞄准装置,所以对各种目标射击的命中率极高。手提式激光机枪的射速高(每秒30发),用来追击逃犯颇为适合。

它的威力也相当大,能将车辆的防护装甲击穿,还可以穿透厚墙壁。如果再给它配备上红外探测器,就能在漆黑的夜间准确命中1000米以外的目标。

由于这种枪的尺寸小,重量轻,结构精巧,可以拆开放在公文包内携带,又能在需要时很快组装起来,所以除了做警备用枪外,还作为美国毒品调查人员随身携带的自卫武器。

现在,美国已经向西欧、中东、南美和远东地区出售了几万支这种枪。它之所以受到使用者的欢迎,除了性能优越和使用方便外,主要还在于它所用的子弹比一般子弹便宜得多,仅是普通子弹价格的1/15。

美国晕眩枪

概述

晕眩枪现已形成系列型号,包括有MK70式晕眩枪,MK70-3式和MK70-4式晕眩枪等多种不同类型。其中有的型号已装备美国警察部队,可在防暴防斗争中用来击晕暴徒。

结构特点

晕眩枪系统,是以40mm口径发射器为基础,发射一种装有金属弹子和压缩布袋。发射后,而袋在旋转过程中迅速膨胀至75mm的直径而飞向目标,当碰到目标时,其打击能力足以击倒200m处的敌人。

MK70式晕眩枪由枪管和手柄组成。枪管位于手枪管的一端,手柄内装有发射机构,晕眩弹装于枪管内。该枪是一种手工装填式单发武器。

变形枪

MK70-3式和MK70-4式晕眩枪是MK70基本型的变型枪,MK70-3式加找子手柄,MK70-4式配有肩托。“刺痛-37”式结合器可连接到任何标准的37mm气枪或防暴枪的枪口上,用以发射晕眩弹。“刺痛-棍”是一种警棍式发射器,只能发射带晕眩袋的特殊12毫米弹,不能发射常规的12毫米霰弹。“刺痛-12”霰弹枪结合器,可安装在任何标准型12毫米霰弹枪的枪口上,用以发射带有晕眩袋的特殊12毫米霰弹。结合器内加工有膛线,以保证晕眩弹离开枪口后能旋转飞行。

徘徊者-碰撞器是一种与警棍相拟的、利用压缩空气代替发射药的发射器,配有不同型号的气瓶以提供合适的动力,能将晕眩袋送10~100m的射程上。

弹无虚发的激光枪

在参观兵器博物馆时,我们可以从电视屏幕上看到警察用一种射击非常准确的激光手提机枪追击逃犯的情景。这种新型机枪能在一秒半钟内连续射击48发子弹,使仓惶逃窜的匪徒无一幸免地被击中。经验尸发现,大部分子弹射在匪徒的脑部和心脏部分。这真是一种百发百中的神奇武器。

这种机枪为什么有如此准确的射击效果呢?原来它是用激光进行瞄准的,只要激光照在目标上,子弹便会顺着这束激光射向目标。如果用这种激光枪射击静止不动的目标,就能达到照哪穿哪,百发百中。

实际上,这种手提式激光机枪比普通机枪优越之处,就在于它有着先进的激光瞄准装置。如果再在枪身上装配一具红外望远探测器,它就能在漆黑的夜晚将1600米以内的目标射中,真好像神枪手配上了火眼金睛,弹无虚发。

具有如此威力的高射速的激光机枪,重量才4.5公斤,全枪仅长20多厘米。它不但体轻个矮,而且还能拆开携带,放在公文包或提袋内,便于公安人员或保卫人员随身携带使用。需要用时,很短时间内就可组装起来。

激光手提机枪是美国的枪械商发明的,美国政府已将这种枪作为最新的警备枪械装备给警察。中东、南美和西欧一些国家,都已订购这种新型机枪。由于它的射击性能优良,使用方便,而且所用的子弹价钱便宜,受到使用者的欢迎。

美国的毒品调查人员也对这种机枪发生了兴趣,把它作为随身携带的自卫武器。他们所用的激光手提机枪经过进一步的改进,枪身特别短,能放在手提公文包的暗层内,与公文包式袖珍枪的结构一样,用公文包的提手控制击发。遇到紧急情况时,只需按下提手的暗钮,激光便透过公文包照射在目标上,于是子弹便跟着发射出去,命中目标。

据说,美国毒品检查人员使用的这种手提激光机枪还真起了大作用。以前,毒品检查人员在搜查毒品时,往往会受到毒贩的包围而无法脱身,甚至会遭到杀害。现在,有了这种机枪,在危急情况下按动暗钮,不到两秒钟,包围在身边的匪徒便会相继倒下去,真是一个得心应手的急救武器。

目前,人们正对这种激光机枪作进一步的改进,除了提高它的射击速度外,还准备将它安装在装甲车辆上,使其成为射击包括飞机、坦克等活动目标的有力武器。

隐身手枪

隐身手枪又称间谍手枪,是一种以日常用品形状伪装外形的手枪,其主要特征是口径小,重量轻,响声微弱,是能随身携带而不易被察用的一种射击工具,主要有钢笔手枪、手套手枪、手杖手枪、提包手枪、雨伞手枪、烟盒手枪和打火机手枪等。

1978年9月,在英国伦敦发生了一起引人注目的暗杀事件。受害人格奥尔基马科夫以前是保加利亚文化官员,后来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一天,他穿过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时,突然感到右腿好象被什么尖东西刺了一下。他回头一看,一名男子拿着一把黑伞慌慌张张地逃走了。

回到办公室后,他感到很不舒服,就被立即送到医院诊治。4天以后马科夫竟在医院死去。

原来,这是一起令人震惊的暗杀事件。凶手利用英国人出门常带的雨伞作为凶器,伪装得很巧妙,使人难以防备。所以,当时在英国和西欧都为此事所震动,人心惶恐,舆论哗然。

据调查和验尸分析,凶手是用毒伞枪射出一种剧毒弹丸来致人死命的。当时从死者身上找到了这种特制的金属弹珠。

以铂铱合金制成的弹珠,直径很小,约为2毫米。在弹珠上有两个凹槽,专门盛装毒性极大的蓖麻毒药。整个弹珠外面用蜡密封。毒弹是由藏在伞内的发射装置射出的。

这种毒伞枪的结构并不复杂,它是以气体的压力将弹珠推出的。发射时,扣动板机,击锤被释放,并在弹簧力作用下撞击气瓶,气体以其突然增大的压力将毒弹从枪管中射出。

间谍枪一般多伪装成日常生活用具,有的还装有消音器等。

例如,一种伪装成公文箱的间谍枪,是在扁平的普通公文箱中装置着一支枪管较短的来复枪,并带有消声筒。箱子的提手环就是击发控制机构。它通过一个传动杆与击发装置相连接。在箱子前面的皮革上开有小孔,子弹从这里射出。

烟盒、打火机也常是间谍枪的“藏身之处”。另外,还有用烟斗、钢笔、钥匙、铅笔、甚至腰带扣等伪装起来的间谍枪,五花八门,式样繁多。

除了随身携带的间谍枪以外,还有一种固定在一定位置上的自卫枪。伊朗前国王从美国订购的轿车,在驾驶员旁边的座位底下,安装了一支霰弹枪,枪口向上。如果坐在这个座椅上的人威胁驾驶员,司机按动电钮,就能立即击发。

现代科学技术也被用于间谍武器上。例如,美国曾查获过一种称为“特死枪”的电子武器。

这种枪的外壳用塑胶制成,便于手持射击。它里面藏有一根长约4米的绝缘导线,其一端通过插头与电源相接,另一端装有两个金属小倒钩。当开枪射击时,枪内的电容器放电系统就放出5万伏特的可变电流,将倒钩喷射出来。若这种倒钩附着在人身上,就会使人的心脏剧烈跳动而失去战斗力。

黑星手枪

黑星手枪是中国制77式手枪的别称,以其把柄上有一个黑色五角星而得名。香港则称54式为“黑星”(台湾称“大黑星”)。77式仿自二次大战前德国的利格诺色单手手枪,直接反冲式设计,弹匣容量7发,使用跟67式手枪相同的7.62毫米64式手枪弹。

这型手枪的特色是扳机护弓不是一体,护弓前端跟滑套连在一起,所以如果用射击手的食指钩住护弓前端向后扣拉,可以将滑套后拉,因此可以单手上膛。

新中国成立后,仿造苏联TT30/33式托卡列夫手枪制造的。由于装备时间长,工艺不断进步,加之周围国家的仿制,导致有多个版本的出现。此枪的特点是穿透力强。

20世纪90年代初,54手枪因为价格便宜量又足,被境外黑道分子大量使用。因为护板上有五角星标志,该枪在香港那边被黑社会兄弟们亲切地称为“大黑星”。使用该枪可以轻易地打穿警察所穿的防弹衣和他们喜欢躲避的警车车门,普通市民躲在砖墙邮筒之后亦难逃厄运。

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作为警用手枪,54式手枪的侵彻力有余(容易误伤群众),而停止作用不足,被后来的64式手枪逐渐取代。

新一代步枪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步枪的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了一些性能和作用独特的步枪,如无壳弹步枪、箭弹步枪等。

无壳弹步枪专门用来发射无壳的枪弹。无壳弹,顾名思义是指没有弹壳的枪弹。

人们通常见到的枪弹,都是由弹头和金属弹壳两部分组成,而且弹壳重约占全弹重量的一半。在射击时,随着弹头从枪口飞出,弹壳也被抛出枪膛。

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无壳弹步枪——GⅡ式4.7毫米无壳弹步枪。随后,毛瑟公司也制成毛瑟无壳弹步枪。这类枪的口径较小,枪弹的重量也大为减轻。而且使枪的容弹量增加(一次可装50~70发枪弹),射速增大。

无壳枪弹由于没有弹壳,所以就将弹头直接镶嵌在呈圆柱状的药柱上。GⅡ枪弹的药柱,是采用一定形状和粒度的硝化棉经表面处理后,在高压下模压成型的;而毛瑟式无壳枪弹的药柱,则是将黏接剂掺入发射药中,放在模型内压铸成型的。

弹壳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在发射时密闭火药气体,并防止火药气体向枪后喷出。对于无壳弹来说,为了起到弹壳的同样作用,采用了转膛式枪机的闭气装置。这样,当子弹进入弹膛时,弹膛后部即成密闭状态,因而火药气体不会从后部漏掉。

无壳弹步枪的研制成功,使步枪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与当初发明后装枪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箭弹枪是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的一种具有特殊用途的单兵武器,其目的在于寻求一种能以极高的初速发射重量轻尾翼稳定的弹丸的步枪。

箭弹是一种长细比很大的尖头弹丸,尾翼稳定,通常用钢或密度大的金属制成。也有用双金属制作的,称为双金属弹(其前半部分为重金属,尾部用轻金属)。每发单金属弹中只有一个小箭。小箭的弹径为1.78毫米,长度约为41.8毫米。

箭弹在撞击目标后弯曲成钩状,其弹道性能变坏。

因此,当箭弹射入到比空气密度大800倍的人体肌肉后,由于阻力突然增大很多,因而钩状小箭就会东倒西歪地翻跟头,从而扩大了破坏效果。所以说,箭弹是一种杀伤力较大的弹丸。在500米的距离内,它的威力和7.62毫米的北约弹不相上下。

突击步枪

德国7.92毫米MP43突击步枪

7.92毫米MP43突击步枪是德国于1942年研制的世界上第一支突击步枪。其口径为7.92毫米。全枪重5.22千克。全枪长940毫米。可单、连发射击。使用30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为550米。该枪1944年后改名为StG44。

美国5.56毫米M16AZ步枪

1982年美国海军陆战队采用了改进的M16AI步枪,命名为M16AZ步枪,1984年3月陆军正式采用M16AZ步枪,它成为美军正式装备的制式武器。全枪重3.4千克。全枪长1000毫米。使用20或30发弹匣供弹。

M16AZ步枪改用刚度较大的重枪管,膛线缠距由M16AI的305毫米降低至178毫米,发射5.56毫米北约标准弹,最大有效射程提高到800米。发射方式为单发和3发点射,也可以选用单发和连发。它的枪托、小握把均改用高强度材料制造。取消了消焰器朝下的开口,抑制射击时枪口上跳,增加了射击精度。

俄罗斯APS水下突击步枪

APS是披露于世的第一支水下突击步枪,主要供特种部队与武装蛙人作战时使用,也可用于攻击危险的水下动物。

该枪结构类似于卡拉什尼科夫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与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使用折叠枪托。该枪主要特点是发射箭形弹,而容纳箭形弹的弹匣又特别大。

水下突击步枪发射的长为150毫米(箭形弹头长为120毫米)的箭形弹,靠较重的后部在水中保持飞行稳定。在5米水深时,其有效射程为30米,水深40米时,有效射程11米。在有效作用距离内,箭形弹能穿透常规潜水艇和5毫米厚的有机玻璃(面罩),还能对其后的有生目标产生致命的杀伤效果。

该枪在地面上的有效射程为100米。APS步枪可单、连发射击,用26发弹匣供弹,托伸时全枪长840毫米,空枪重2.4千克。

美国AN94突击步枪

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研制先进战斗步枪与理想的单兵战斗武器,联邦德国研制了GII无壳弹步枪,苏联也不甘落后,开始研制新一代突击步枪。1993年首次公开亮相的5.45毫米AN94式突击步枪就是一支很成功的步枪。

尽管它仍发射苏联/俄罗斯的5.45毫米X39毫米枪弹,但在结构上已与AK74式步枪大相径庭。与AK74步枪相比,在战斗使用条件下,它的战斗有效性提高了1.5~2倍,以立姿实施了高速点射时,精度提高13倍。

AN94突击步枪之所以能大幅度提高射击精度,是因为该枪采用了两项十分独特的技术。一是采用自动混合后坐冲力的原理,大幅度减轻后坐力对点射散布的不利影响;二是采用了双射频技术,即开始射击时以1800发/分钟的高射速,实施2发点射,然后从第3发开始,将理论射速自动地降低到一般步枪的射速,即600发/分钟。

所谓自动混合后坐冲力原理,是采用内外两个机匣,内机匣容纳枪机组件,通过枪机框带动枪机运动,实现开闭锁、退壳、抛壳、进弹等机构动作,闭锁方式为枪机回转闭锁。内机匣与枪管连接,构成一个大的运动组件,沿外机匣上的导轨运动。

进行射击时,火药气体产生的后坐力,不会直接地作用到人体上,而是先作用于枪管与机匣,再通过外机匣传到人体上,所以能大幅度减轻后坐力,有利于提高点射时的射击精度。它可以加挂榴弹发射器与光学瞄准具。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机头旋转式闭锁方式,可单发、2发点射与连发射击,枪管长405毫米,全枪长943毫米(托伸)。

英国5.56毫米L85AI突击步枪

5.56毫米L85AI突击步枪由英国恩菲尔德公司研制、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恩菲尔德公司认为,小口径军用步枪的理想口径是4.85毫米。它研制的4.85毫米枪弹能满足北约所规定的在各个射程上的精度和杀伤作用标准,同时也研制出了4.85毫米IW枪族,包括步枪和轻机枪。

但由于美国大力推荐5.56毫米口径、许多国家纷纷采用,为了占领武器销售市场,英国放弃4.85毫米口径,转为5.56毫米口径,研制出L85AI。1985年1月,英军宣布采用4t枪。该枪口径为556毫米。发射556毫米北约标准弹。

全枪重3.8千克。全枪长785毫米。可单、连发射击。使用30发弧形弹匣供弹,6条右旋膛线,弹头初速940发/分,战斗射速60~150发/分钟,有效射程600米。该枪采用机匣缩入枪托、扳机位于弹匣前方的无托结构,枪口可装刺刀。但该枪问题不少,受到多方批评。

意大利5.56毫米伯莱塔70/90突击步枪

意大利伯莱塔70/90武器系统是为参加意大利陆军未来步枪选型而设计的。该武器系统由4种枪组成:1、AR70/90突击步枪,供步兵使用;2、SC70/90卡宾枪,供特种部队使用;3、SCS70/90特种卡宾枪,供装甲部队使用;4、AS70/90轻机枪,作为自动武器使用。AR70/90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它有半自动、3发点射或全自动3种发射方式。它的供弹具是一个30发弹匣。该枪的附件包括刺刀、两脚架及背带等。使用枪弹为5.56毫米X45毫米枪弹。

SC70/90卡宾枪与步枪的区别仅在于前者采用了折叠式钢管枪托。SC70/90卡宾枪采用短枪管,不带榴弹发射插座,不配用刺刀,枪托为折叠式钢管枪托。

瑞士7.62毫米SG510—4突击步枪

7.62毫米SG510-4突击步枪是由瑞士工业公司(SIG)在7.5毫米StGM57步枪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一种步枪。StGM57原型是德国的StG45突击步枪。SG510步枪系列只有510-4投产。该枪口径为7.62毫米。发射7.62毫米北约步枪弹。全枪重4.25千克。全枪长1016毫米。可单、连发射击。

使用20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为600米。SG510-4步枪机匣以薄钢板冲压而成。枪口可发射枪榴弹,可装光学瞄准镜和夜视瞄准具。

奥地利5.56毫米施太尔AUG突击步枪

5.56毫米施太尔AUG步枪由奥地利陆军与斯太尔—丹姆勒—普赫公司研制,1972年定型,1977年装备奥地利军队,同时向中东、非洲等地区出口。

该枪口径为5.56毫米。发射5.56毫米M193弹或SS109弹。全枪重3.6千克(不带弹匣时)。全枪长790毫米。可单、连发射击。使用30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为400米。

该枪造型古怪,使用20%的塑料部件。采用无托结构,机匣装入枪托。弹匣位于扳机后方,由透明塑料制成,能显示存弹数量。用扳机行程控制单、连发。该枪通过更换不同长度的枪管,可组合成标准型、突击卡宾枪型、短突击步枪型和轻机枪型。此枪已形成一个枪族。

西班牙赛特米L型突击步枪

5.56毫米赛特米L型突击步枪是由西班牙特种金属材料研究中心研制生产的一种突击步枪。该枪口径为5.56毫米。发射5.56毫米M193弹。

全枪重3.4千克。全枪长925毫米。可单发或连发射击,也可设定为3发点射。使用20或30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700~800发/分,弹头初速920米/秒,射程400米。该枪与7.62毫米赛特米步枪结构大体相同,有固定枪托的标准型和伸缩托的短枪管型两种。

以色列5.56毫米加利尔突击步枪

5.56毫米加利尔突击步枪是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以苏联的AK47步枪为原型,结合美国M16步枪和芬兰的M62步枪的特点研制而成的。它已形成一个包括突击机枪型、突击步枪型和短突击步枪型的枪族。

该枪口径为5.56毫米。发射5.56毫米M193步枪弹。全枪重3.9千克。全枪长742毫米。可单、连发射击。使用35或50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为400米。

该枪1973年开始装备以色列军队。它打开两脚架可当轻机枪用,折叠枪托即可当冲锋枪使用,该枪结构可靠,适于在中东地区的风沙恶劣环境中使用,而且连发射击精度好,火力持续性也好。机柄在机匣上方,适于左手射手使用。该枪两脚架还可当做钢丝剪使用。

反坦克步枪

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研制了两种反坦克步枪:捷格加廖夫设计的PTRD和西蒙诺夫设计的PTRS。它们大量装备了苏军,成为步兵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被视为“胜利武器”。

有些说法称苏军在二战中研制过其他型号的反坦克枪,它们要么是子虚乌有,要么就是把英国援助的“波伊斯”反坦克枪也算进去了。

苏联有关反坦克枪的研制工作早在战前就已经开始了。试验了几种型号,主要有鲁卡尼克夫反坦克步枪,以及克彻夫斯基反坦克枪。

但苏联军方领导层误认为德军开始装备大量新型坦克,这种坦克装甲厚,火力猛,用45毫米反坦克炮都无法击穿其装甲,反坦克枪就更对付不了了。所以反坦克枪的研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有的试验枪都没有投入实际生产。

卫国战争爆发后,苏军在战斗中发现德军装备的坦克装甲防护并不强:中型坦克可以用反坦克炮轻而易举的击毁;轻型坦克甚至可以用12.7毫米

重机枪

的穿甲弹打穿。但是苏军步兵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1941年7月,苏联军方委托颇有名望的武器设计师捷格加廖夫和西蒙诺夫尽快开发出适合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步枪,要求使用1939~40年试验的14.5X114毫米弹。

在此期间,一线部队临时装备缴获的德军7.92毫米PzB-39反坦克枪。一个月后,V.A.捷格加廖夫设计局和S.G.西蒙诺夫设计局分别交出了自己的原型枪,口径都是14.5毫米,使用相同的弹药。两种枪的测试结果都很出色,难分仲伯,最后全被采纳,于1941年8月投入量产。

捷格加廖夫设计的反坦克步枪叫做PTRD,该枪采用螺旋式枪机,凸起闭锁,手动装填,自动抛壳。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便于大量生产。1941年内生产了大约600支,到1942年底产量已经高达18.4万支,其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年产量。1945年1月开始逐步停产。

西蒙诺夫设计的枪叫做PTRS,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回转式枪机,枪管上钻有气孔,5发弹仓供弹。相比之下,西蒙诺夫PTRS反坦克步枪结构复杂,生产工时比PTRD长。1942年1月时,PTRS只生产出77支。但是到了1942年底,产量猛增至63308支。

苏联的这两种反坦克步枪在战争中的总产量超过了40万支,堪称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反坦克枪。

两种反坦克枪从1941年10月起供应部队,在保卫莫斯科的战役中投入使用。装备它的反坦克小组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防御战中,苏军把反坦克小组布置在步枪排中间和步兵连主阵地侧翼,德军坦克威胁较大的区域。另外还有一种类似国际象棋盘的布局,每隔50-100米设置一支反坦克枪,形成密集交叉火力。

二战时曾任德军坦克兵的R.麦伦辛回忆道:“苏军的反坦克火力很猛,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几乎每个俄国兵手里都有一支反坦克枪或者一门反坦克炮。俄国人精心地配置这些反坦克武器,它们的火力简直覆盖了整个战场。”

随着德军使用更强的中型和重型坦克,从1942年夏天起,苏军反坦克步枪对德军坦克的直接毁伤作用逐步减弱,但对轻型坦克和装甲车,以及其他机动车还是相当有效的。此外,苏军转而使用反坦克枪射击德军的碉堡、防御工事和机枪掩体,参加逐个房屋的争夺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射击空中目标。

苏军于1941年12月6日开始在步兵师中编入反坦克连。按照“三三”制编有3个排,每个排有3个班。另外设有一个包括正负连长和指导员在内的7人连部。每个排有24人,装备9支PTRD反坦克步枪,配属一辆马车。

1942年3月18日,苏军设立了新的步兵团建制。参照原先的师属反坦克连编制,辖有一个团属的独立反坦克连,装备27支反坦克步枪。此外,每个步兵营编入一个反坦克连。这种营属反坦克连只有两个排,但每个排设有4个班。

全连配备16支反坦克枪,其中部分是PTRS反坦克枪。这样,每个步兵团拥有的反坦克枪数量是:一个独立反坦克连27支,三个步兵营48支,总共75支PTRD和PTRS反坦克枪。具备了相当强的反坦克火力。

同时,师属的独立反坦克连扩编成反坦克营。辖3个新编制的反坦克连,每个连含4个排,每个排有3个班。反坦克连装备的反坦克枪总数增加到36支,并配备了4挺轻机枪和一定数量的冲锋枪。

1942年7月28日,苏军编制又进行了改变。师级和团级所属的独立反坦克部队没有变化,步兵营下属的反坦克部队由一个连减少到一个排,含3个班。抽调出的两个排组成一个反坦克连,装备12支反坦克枪,被编入师属机枪营。师属炮兵连中也开始编入反坦克枪,数量是4支,两个炮兵排中各编入2支。

1943年到1944年间,苏军又在步兵预备部队中编入了反坦克连。值得一提的是苏军炮兵部队在1941年到1942年期间也装备大量了PTRD和PTRS反坦克枪。

这是由于大批反坦克火炮被击毁,而正在撤往后方的苏联工厂无法生产出足够数量弥补损失。等到后来情况有所好转,这些炮兵部队才换装了1937年式或者1942年式45毫米反坦克炮。两名第6近卫军的优秀反坦克枪手各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击毁了7辆德军坦克。

在战术上,苏军把PTRD和PTRS反坦克步枪当作一种支援性武器,加强到受到敌人坦克威胁的一线部队。所以在苏军建制的步兵营、团和师中,往往找不到固定的反坦克枪部队。这些部队都是在战斗中临时编入的,使用的数量视敌人坦克的多少而定。

苏军师一级部队常常把反坦克步枪和其他反坦克武器混编以相互弥补反坦克火力的空白。最大的编制是反坦克旅,辖一个轻型45毫米反坦克炮团,加上两个装备PTRD和PTRS的反坦克枪营。

编入的反坦克步枪的数量视敌人坦克的威胁而定。一个师最少的时候只配属2到3个反坦克连,加上两个使用穿甲弹的重机枪连。为了保护反坦克枪,一些反坦克枪营中编入了一个轻机枪班和若干冲锋枪班。

在具体使用中,苏军规定了反坦克枪射击敌人坦克的部位,以中型坦克为例。

所有观察窗、舱门和观瞄装置;

火炮及机枪等武器装备;

车体和炮塔的侧部,所有车轮,履带;

油箱以及发动机。

具体的使用条例如下:“……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准备好待转移的阵地;在一个射击位置最多只能射击5到10发,必须尽快转移;如果所处位置不利于有效射击敌人坦克,立刻隐蔽地转移到敌人坦克地侧面后者后部,予以打击;积极配合其他的反坦克小组,了解其具体位置,争取相互弥补火力死角;必须首选敌人坦克的武器装备作为射击目标……”

其中最主要的两点就是机动与隐蔽。

单支的反坦克枪射速很慢,PTRS每分钟可以射击15发,PTRD只有8-10发。但是如果同时使用大量反坦克枪,组成密集火力网,的确可以对低空飞行的德军俯冲轰炸机构成威胁。

苏军组织反坦克枪对空射击库尔斯克前线,另外,两种反坦克步枪也被摩托车和装甲汽车所携带,有一些被加装到履带式和轮式装甲车上。

比如苏军参照英国轻型装甲车上使用“波伊斯”反坦克枪的做法,将PTRD装到了盟军援助的一些轻型履带车上。有趣的是德军曾将缴获的苏军反坦克枪装到了SdKfz250半履带车上,增强其反坦克作战能力。

除了装备苏军,PTRD和PTRS也曾提供给敌后游击队及在苏联建立的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部队。

PTRD和PTRS反坦克步枪在朝鲜战争中大量使用,朝鲜人民军使用它击毁了许多美军的M24轻型坦克,并且把它当作远程狙击步枪。美军给它们起了个绰号,叫做“水牛枪”。

新式冲锋枪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研制的M16A1式5.56毫米自动步枪问世,随后,世界各国都在大力研制重量轻的小口径自动步枪。这样,被称做“金不换”的冲锋枪就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尽管冲锋枪受到被淘汰的威胁,但它在目前仍是一种使用较广泛的有效武器,而且很多国家还研制出了一些新型号的冲锋枪。

据统计,现在仅在各国军队中服役的冲锋枪已达50多种型号。另外,一些老式的冲锋枪也在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与早期的冲锋枪相比,现代冲锋枪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进。

一是缩短枪身,便于操作使用。减少枪身长一般是采用折叠枪托或者改变枪的结构等办法。

例如,以色列的“乌齐”式冲锋枪就是将枪栓装在枪管上面向前伸出,而弹匣则装在手枪式的握把里面,使枪身大幅度缩短。美国的英格拉姆M10型冲锋枪,其枪托缩进后比原来缩短了近28厘米。它还有一种无枪托型,全枪长度仅为26.7厘米,小巧玲珑,可以当手枪用,发射速度很高。

二是提高射速。现代冲锋枪的理论射速到每分钟600发,有的甚至达1000发以上。美国AM-180型冲锋枪,理论射速虽然高达每分钟1600发,但射击时很平稳。后坐力很小,射击精度较高。

三是增大携弹量。由于射速提高,必然要求增大携弹量。以美国AM-180型冲锋枪为例,它采用鼓式弹匣,可容弹177发,大大增加了携弹量。

四是简化结构,便于维护保养。巴西的“乌鲁”式冲锋枪,其主要零部件不用工具即可在短时间内拆卸完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使是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也在向轻型化发展。冲锋枪今后发展的总趋势是系列化,使其成为枪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微型冲锋枪

也称“轻型冲锋枪”,俗称“微冲”,是一种短小轻便,使用灵活,必要时可以单手发射的冲锋枪。

一般枪管较短,枪托可以收折,适于在箱包中携带,装备于特种部队。美国的英格拉姆M10冲锋枪,长548毫米,收回枪托269毫米,重2.84公斤,口径9毫米,射速1000发/分,容弹量32发。中国的七九式轻型冲锋枪,长740毫米,重2.1公斤,口径7.62毫米,战斗射速70~100发/分,容弹量20发。

司登冲锋枪

一次大战後,保守自大的英国官方对冲锋枪并不感兴趣,所以英国陆军断然拒绝了采用冲锋枪。

1940年,英国在法国的远征军由敦克尔克大撤退,尽管撤退成功了,但是大量武器都被士兵仍在了海滩上。于是,防止德军入侵英伦三岛的议题提前浮上台面了。

当时,英国什么样的武器都缺。不仅由於在法国损失了一大批武器,战时陆空海军都扩编了,加之新成立了国民警卫军,因此需要武器装备,特别是轻便武器,其中自然包括奇缺的冲锋枪。需求数量之大,时间之紧,可想向知。所以,司登冲锋枪可以说是大战逼出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後,英国两个枪械设计师谢波德和杜赛宾在英菲尔兵工厂著手研发冲锋枪。研发成功後,命名时取设计者姓氏的首字母和工厂名称的前两个字母组成,即Sten,中文音译为“司登”。

司登冲锋枪结构非常简单,乍看似乎是由大小不等的管子组成的:枪管是圆的,那很自然,套筒也是圆的,枪托也是圆的,枪机拉柄也是小圆管。於是有人嘲笑它是“水管工人的杰作”。

司登冲锋枪制造起来省工省料,成本非常低,一支枪费用不到11美元,於是又有人嘲讽说是“伍尔沃思玩具枪”。

司登冲锋枪外观粗糙,而且它英文名称Stens和英文的“恶臭”形音相似,使它又多了一个别号:“臭气枪”。有一些人经过正在装箱外运司登的场地时,故作掩鼻状,哼一声“臭不可闻”。

司登冲锋枪内部抄袭德国MP38/40,英军可以直接使用缴获的MP38/40冲锋枪弹匣和弹药,它的缺点也和MP38/40一样,保险仅仅是将枪击挂在后方位置的槽内以阻止击发,许多盟军士兵还没有到前线就被自己的冲锋枪击伤甚至毙命。

除了“水管工人的杰作”、“伍尔沃思玩具枪”和“臭气枪”外,司登还有许多其他不堪入耳的称号。司登冲锋枪的别号之名在枪械史上非常罕见。

由于Mk.II是五个型号中最常用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有超过100,000枝司登Mk.II被制造出来,所以笔者决定花多一些时间介绍它。

司登Mk.II是司登系列中最耐用的一型,它不只配给英国军队使用,也曾大量空降给占领区内的反抗军使用,近至法国,远至马来西亚,都是靠它,因为它简单又耐用,所以能够胜任这任务,加上它很便宜,可以大量提供给盟友使用。

有些Mk.II被加上灭声器。这些微声司登主要供给SAS突击队使用,它发射时的声响只有扣机板的声音和小小的声响,非常宁静。

美国的《二次大战武器调查报告》中有一段比较客观的文字说:“司登冲锋枪在阿伯丁试验场做过试验。对它的责难主要集中在外表难看,不合常规。但是司登也有很多优点:首先,它是一支威力颇好的武器;其次是成本低;第三是便於迅速大量生产。”

轻机枪

轻机枪是相对于重机枪、通用机枪较轻的一种机枪。轻机枪是以两脚架为依托抵肩射击的重量较轻的机枪。重量轻、机动性好。

可以由一个士兵所操作使用,早期的轻机枪多数为两人一组,有副射手兼弹药兵一名。主要为卧姿射击,可随部队行动。轻机枪使用步枪子弹,有简单的脚架。由于轻机枪一般装备到步兵分队或步兵班,部份国家军队称为班用机枪。1950年代后开始,自动步枪与轻机枪形成枪族,部分零部件可以互换。

轻机枪能全自动射击,可提供步枪无法做到的持续压制火力。配有厚重和长的重枪管。一般在战场上作为支援及阵地防卫武器,能够由单兵携带、射击,是个人能使用的武器中火力较强的一种。弹匣容量由30发以上至200发,附有两脚架,亦可装在三脚架或固定支架上。

轻机枪比重机枪轻,可以随步兵冲锋陷阵。水冷系统由于过于笨重,为解决枪管的冷却问题,由气冷装置所取代,此外,早期的轻机枪有配有快速更换枪管的冷却措施,能够进行长时间的连续射击,因此有良好的射击密度。

它靠弹链或弹匣供弹,通常每分钟可发射150发;连续射击时可连射300发。这相当于许多步枪的集中火力,能有效地杀伤800米以内的敌人集团目标和重要的单个目标。轻机枪由两支脚架,射击稳定性好。必要时,还可端起扫射,或者边行进边射击。

轻机枪的起源

轻机枪是由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重管自动步枪发展而来,主要是因为最早的机枪都很笨重,仅适用于阵地战和防御作战,在运动作战和进攻时使用不方便。各国军队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轻便机枪。轻机枪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发展而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路易斯机枪等原本被设计成中型机枪,经实践成功可以陪同步兵突击,而产生了小型化专用的机枪,使用弹链或大型弹鼓供弹,并可以安装在三脚架上的另一种类型轻机枪。

第一款成功的轻机枪设计是丹麦的麦德森机枪。丹麦炮兵上尉W.O.H.麦德森,在马克沁发明重机枪后不久,即开始研制轻机枪。

在18世纪90年代,麦德森设计制造了一挺可以使用普通步枪子弹的机枪,定名为麦德林轻机枪。该机枪装有两脚架,可抵肩射击,全重不到10公斤。麦德林机枪性能十分可靠,口径和结构多变可适应不同用户要求,因此是当时军火市场上的热门货。

轻机枪的特点

口径通常与步枪相同,而且基本上发射同一种枪弹。轻机枪的自动方式应用最广的是导气式和短管退式。导气式一般有气体调节器,可以调节射击速度以及适合不同使用条件。供弹方式有弹仓式和弹链式,容弹具通常采用可以迅速卸下的容弹量大的弹匣,或放在盒内的金属弹链。

多用连发发射机构,由射手控制发射弹数,或进行3~5发短点射,或进行10~15发长点射,或扣住扳机不放的连续射击。两脚架联接在枪身前部,为了改变火线高和调平枪身,一般架杆可伸缩并能调整张开的角度。有的轻机枪的枪管可以更换。重机枪

美、英等国称为“中型机枪”,是装配有固定枪架,能长时间连续射击的机枪。与轻机枪相比,重量重,枪架稳定,有较好的远距离射击精度和火力持续性,能较方便地实施超越、间隙、散布射击。

主要用于歼灭和压制1000米内的敌集团有生目标。火力点和薄壁装甲目标,封锁交通要道,支援步兵冲击,必要时也可用于高射,歼灭敌低空目标。重机枪由枪身、枪架、瞄准装置三大分部组成。

枪身重15~25公斤,枪身长1000~1200毫米,一般可高射与平射两用,平射有效射程800~1000米,高射有效射程500米,战斗射速200~300发/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种重机枪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逐渐被更适于现代战争的通用机枪(轻重

两用机枪

)所取代。两用机枪

两用机枪也称做通用机枪。

所谓两用,就是既可作重机枪使用,又可用作轻机枪,通用性较强。这种枪带有轻便的两脚架,将两脚架支起,就是一挺轻机枪;若将两脚架折起,整个枪身就可安放在重机枪枪架上,并使用大容量的弹链箱供弹,这时就成为火力凶猛的重机枪。

MG34两用机枪于1936年正式装备德军,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主要步兵武器之一。它是根据瑞士苏罗通机枪改进而成的。

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研制成M60式7.62毫米通用机枪。它作轻机枪使用时,有效射程为800米;作重机枪用时,有效射程达1000米。这种枪还能夹在腰际作行进间射击,或者安置在吉普车和直升机上作快速机动射击。由于它的射速较低,熟练的射手可用来进行单发射击。

射速高、火力强,是联邦德国MG3式7.62毫米通用机枪的主要特点。它的理论射速高达每分钟1300发,其火力相当于两挺美国M60通用机枪。这种枪在高速射击时更换枪管方便,借助一种特殊机械,6分钟即可将枪管更换完毕。

由于通用机枪在结构和性能上能适应多方面的需要,灵活变通,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并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目前,它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原有的连用轻机枪和重机枪,成为步兵连的主要支援火器。

高射机枪

高射机枪是主要用于对空中目标射击的大口径机枪,由枪身、枪架、瞄准装置组成。

高射机枪主要用于歼灭斜距离在2000米以内的敌人低空目标;还可用于摧毁、压制地(水)面的敌火力点。轻型装甲目标、舰船、封锁交通要道等。

高射机枪按运动方式分为牵引式、携行式和运载式三种。主要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机动灵活。投入战斗速度快、射速快、火力猛、对低空目标射击效果好,是防空武器系列中不可取代的重要装备。常见的有14.5毫米二联或四联高射机枪和12.7毫米高射机枪。一般编在步兵营或高炮营内,由5~10人操作使用。

弹药篇

开花弹

开花弹原名“达姆弹”。一种在弹头顶端开口的枪弹。这种弹头射入人体,会产生相当可怕的炸裂性伤口。如果射中头部,就会使脑袋丹花、它为什么会这样厉害呢?

原来,这种子弹的弹头顶端有一个切口,弹头里面的铅芯裸露在外,囚此,只要弹头侵入人体就会变形,并产生翻滚,造成入口很小、出口却很大的可怕伤口。

开花弹是19世纪末叶,由英国设在印度加尔各答的达姆·达姆兵工厂制造出来的。英国军队在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发现,即使对方身中数弹,也还能够继续战斗,这使英军束手无策。于是,英国殖民军便把赌注下在研制新武器上,不久,开花弹投产,并迅速交付部队使用。

由于这种枪弹的杀伤手段太残酷,遭到了当时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1899年召开的海牙国际和平会议发表了一份宣言,禁止任何国家在以后的战争中使用这种枪弹。

但是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仍有一些国家的军队违约使用了经过改进的开花弹。

枪榴弹

枪榴弹指用枪和枪弹发射的超口径弹药。

由弹体、引信、弹尾等组成。常用弹种通常有杀伤枪榴弹、反坦克枪榴弹、反装甲枪榴弹、杀伤破甲枪榴弹,以及燃烧、发烟、照明、信号、毒气枪榴弹等。

杀伤枪榴弹弹体多为球形或柱形,预制破片弹壳,配瞬发或跳炸引信。

一般弹径35~65毫米,弹重200~600克,杀伤半径10~30米,最大射程300~600米。

反坦克枪榴弹多采用铝制弹壳,空心装药,配用机械或压电瞬发引信。

一般弹径40~75毫米,弹重500~700克,直射距离50~100米,垂直破甲可达350毫米,可穿透混凝土工事1000毫米。

枪榴弹的出现不迟于16世纪末。17世纪出现了将手榴弹加尾杆,直接插入枪口,用黑火药发射的枪榴弹。18世纪中叶,英国人在燧石枪枪口安装发射筒发射的枪榴弹也得到了发展。后来又出现了专用枪榴弹。

20世纪50年代以后,枪榴弹不断得到改进、可直接以枪口兼作发射具,弹上带瞄准具,弹尾内装弹头吸收器,使用实弹发射。

枪榴弹的生产简易,使用较方便,能够使步枪手具有点面杀伤和反装甲的能力。不少国家还在继续研究,采用火箭增程、提高空心装药效应等技术,以便进一步提高枪榴弹的射程、杀伤和破甲威力。

无壳弹

无壳弹是一种没有弹壳的枪弹。它由可燃粘结剂先将用作发射的火药粘牢,然后模压成一个坚固的柱体,再把弹头和底火分别嵌在火药柱的两端。

由于这种特殊的子弹没有弹壳,所以底火的工作形式也有所不同·除了传统的击针发火针,还可以采用电引燃型底火、气引燃型底火,利用击发时产生的电弧和高温,引燃药柱,迅速膨胀的高压气体将子弹头推出枪膛。

无壳弹的形状比较特别,弹头细长,身体略显矮胖。发射时,在燃烧的药柱所产生的气体的推动下,弹头飞出枪口,而药柱则被烧成灰烬。100发无壳弹,大约只相当于20发常规子弹的重量,因此,打仗时,士兵可以随身携带很多子弹。这无形中提高了单兵的持续作战能力。

我们知道,枪发射出的是弹头,蹦出来的是弹壳,因此,当子弹打完之后,地上便会留下一堆空壳。这些用金属做成的弹壳,增加了子弹的造价。

无壳弹的试制成功,不仅使传统的子弹走出了一条新路,同时,也使枪的结构相应简化。由于无壳弹射击时省掉了抽壳的过程,枪支的结构也可以作相应的简化,一次装弹完毕,完全封闭机匣,防止沙尘微粒进入弹膛,有利于延长枪支的寿命。

此外生产还可以节省大量的金属,简化一些生产程序可称得上使用和制造两方便。一些专家认为,如果无壳弹能在现有基础上对燃烧、防水、抗高温等性能方面做进一步提高,有朝一日会完全取代有壳弹。

但由于他的制造工艺复杂,而且枪又要作相应的改进,它对枪膛的烧蚀严重,所以现在仅有为数不多的国家使用无壳弹。德国在1990年代初期原本要采用为制式步枪的HKG11就是使用无弹壳子弹。

空包弹

空包弹只有弹壳、少量装药、以及底火的子弹,通常用于训练和演习。

空包弹有两种,比如:收口式空包弹(无弹头)、全形空包弹(有弹头),具体例如我5.8族的5.8毫米枪弹中的空包弹就有两种,一种为传统式的收口式空包弹,另一种为发射塑料易碎弹头的全形空包弹。

全形空包弹的弹头由聚苯乙烯材料制成,在火药燃气的作用下进行降解(不是燃烧或熔化),比起传统的收口式空包弹具有密封性能好、储存期长的优点,枪口安全距离为7米,也比收口式空包弹的安全距离近。在军事演习中使用空包弹,演习双方一般不可能在几米内互相射击,所以也就不会伤人。

发射空包弹除了是让部队习惯战场氛围的最简单也是最佳的方法以外,也是让电影中的战斗变的更逼真的好方法。不过发射空包弹并非有如其他一般子弹一样,只要口径吻合即可使用;使用空包弹之前预定为发射空包弹的枪支必须先行改装,例如在枪口加装转接器。

转接器的功能在于增加发射空包弹时的安全性,以致于提醒射手“不要”把实弹装入发射空包弹的枪支中;转接器另外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足够的模拟膛压维持枪机的正常运作。

经常用来拍摄电影专用的空包弹又称为“五合一”空包弹,不只能够推动道具枪的枪机运作,还能够适用于不同大小的药室。

美军官兵示范以M1加兰德步枪进行枪榴弹发射方法。

空包弹还可以应用在发射枪榴弹方面;在专门的枪榴弹发射器出现之前,地面部队对于掩体后方的目标采曲射弹道武器进行攻击与摧毁多半使用小口径迫击炮,或者就是枪榴弹。

发射当时的枪榴弹之前射手必须先卸下弹匣清枪,然后将枪机固定在后,这时候将空包弹置入药室然后上膛,准备发射。

特种弹

特种弹在过去称“炸子”。现在所有弹头都是铅心,外面包裹钢套或铜套,以承受枪膛压力并保持外形。只要将弹头的被甲磨去一点点,露出铅心,这颗子弹就是“

达姆弹

”了。

原理是铅是软金属,高速运动的弹头侵入人体时,巨大的压力一起压着弹头里的铅和其外面的套子,由于铅是软金属,容易被压缩,巨大的压强传递到包裹它的钢套,当压强超过钢套的承受极限时,钢套就会炸开。达姆弹造成的创伤是触目惊心的,往往一颗子弹就会造成所有内脏全部粉碎,所以国际公约禁止使用达姆弹。

另外,弹道创伤学告诉我们,一枚弹头应该将其全部能量传递给人体,才会造成最大可能的杀伤,象抗日战争中一枚子弹穿透多个人体的现象,正是子弹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的现象。当弹头穿透人体时,会带走一部分能量,带走的能量就是浪费了。达姆弹

达姆弹是一种杀伤力非常高的子弹。子弹本身的大小只有成年人的一节指头,但所造成的伤口可以有半只手板的大小。

达姆弹,英国制造的一种枪弹。因由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个叫达姆达姆的地方兵工厂生产而得名。

达姆弹出现于1897年,由达姆达姆兵工厂军方总监克莱上尉设计。弹头尖端没有包覆而露出铅心,子弹射入人体后铅心扩张或破裂,因而扩大了创伤面,造成对人员的严重伤害。

因为当时的火枪所使用的枪弹是铅弹,由于铅比较软,因此在击中人体后往往将所有动能全部释放出来,具体表现为弹头发生严重形变乃至破裂,导致人体组织出现喇叭型空腔,创伤面积是弹丸截面积的上百倍,加上瞬间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产生巨大压力。

但伤者的痛苦不至于此,弹丸的碎片没有全部从伤口取出,那么就会造成铅中毒,即使侥幸碎片比较少,通过外科手术取出来了,弹丸在射入人体后会把一些衣物碎片什么的带入伤口,造成感染。

100米距离上遭到达姆弹的直接命中,头部-90%的人会死亡,四肢-20%死亡,剩下的全部截肢,左胸(心脏附近)-100%死亡,右胸-70%死亡,腹部-70%死亡。所以达姆弹现已被国际禁止使用!

定义

根据美国国家步枪协会的定义:一种在印度达姆兵工厂发展的英国军用弹头,曾经在1897年和1898年在印度西北边界和苏丹被使用。口径是点303英寸,金属外壳并没有完全包覆弹头前端,其铅质核心外露,来增加杀伤力。并没有被进一步改良,因为在不久后的海牙公约(1899年)就被禁止在战争中使用这类子弹。

"达姆弹"一词也常被误用为所有入身变形子弹。有下面几种:

软头弹头:击入目标体内后更容易翻搅。

中空弹

头:同上,如果上面再加上四条容易割裂的沟纹,就成了俗称的开花弹,除了翻搅之外,也会在目标体内造成更严重的割裂伤。

爆炸弹头:中空弹头内藏引信和火药,会在击入目标体内后爆炸。

因为在大众传播媒体上时常见到以名气最大的“达姆弹”代称之,是否成为“约定俗成”的错误而成为达姆弹的广义定义,还有待历史验证。上述的各种变形弹头经过长时间的改良,在各方面性能上常比达姆弹更佳,也成为专业军工厂可能的产品。除了地下兵工厂外,一般再难见到已走入历史的达姆弹的生产了。

达姆弹与海牙公约的禁令

1899年海牙公约的第三项声明《禁用入身变形枪弹的声明》,明文禁止“进入人体后易于膨胀或变扁的弹头”。而当时中国的代表清朝政府亦是签署国之一。

此乃禁止入身变形枪弹在国际战争中使用,并未禁止其他用途,如反恐、狩猎等。入身变形子弹的全面禁绝曾在国际会议上提出来讨论,但并未成局。之后入身变形子弹仍然被广泛运用。

据说1947年发生在台湾的二二八事件中,国民政府军也使用入身变形子弹,在台北二二八纪念馆藏有实品。有部分历史学者认为在其根据的二二八事件口述历史资料中增加有关达姆弹的叙述只是为了操弄历史事件。

美国为了防止贯穿,规定必须用入身变形枪弹来猎鹿,因为每人限猎一头。

英国警方目前在反恐任务中使用入身变形子弹,因为很可能会“未审先处决”地把犯人杀死,在2005年7月22日巴西青年被误杀事件后,引发国际谴责。

欧洲议会属下的一个特别委员会在1998年提出的报告中指出:扩张型弹头的杀伤力较强,致命率也比较高,对中枪的嫌犯来说,几乎等于不经审判而执行死刑,因此它们正考虑要对警察单位使用扩张型弹头进行管制。但是,具有达姆效应的特种子弹停止作用突出,侵彻力小,很难贯穿目标造成附带杀伤,所以具有达姆效应的各种特种子弹仍广泛用于反恐、狩猎等活动。

2005年7月22日,巴西青年就被英国警察使用具有达姆效应的特种弹误杀。而美国根本就没有相关法令禁止扩张型弹头的使用,因此不论是打猎或是自卫用途,都可以看到这些弹头的身影,而且几乎所有执法单位都在使用,各大军火公司也推出许许多多不同设计的扩张型弹头,以满足市场需求。

加拿大长久以来一直将具有达姆效应的扩张型弹头归类为爆炸物,完全禁止使用。但在执法单位的强烈要求下,1996年通过将中空弹尖包覆型改列为管制使用的爆炸物,有限度开放,仅供治安单位使用。中空弹

中空弹,又名空尖弹,顾名思义是弹头尖端中空的子弹,在弹头种类上属于扩张型弹头。

沿革与设计原理

自从俗称“达姆弹”的半金属包覆弹研发成功后不久,俗称空尖弹的全金属包覆空尖弹弹头就在伦敦东南近郊的乌立之兵工厂开发出来。这种弹头外观有两种:

357空尖弹的设计与外观都比较原始,为了增加弹头扩张与变形效率,往往制造厂会在像碗一样的弹头边缘增加刻痕。因此当弹头撞击到目标时,目标的密度就会形成阻力,与弹头的动能相抗衡成为反作用力,而刻痕就是无法承受反作用力的部位而优先被反作用力扩大,刻痕就会引领反作用力将弹头进行破裂、变形以及扩张,破裂的碎片会随同弹头自转成爆炸性放射,将皮肤与肌肉撕扯开来,造成大量浅层出血。

另外一种与全金属包覆弹相似,也就是弹尖具有铜质包覆,但是内部完全中空以减少空气阻力;也就是说这种弹头能够维持较高的初速与较远的射程不过仍然具备比达姆弹还要好的“立即丧失行动能力”。

由于内部中空的关系,前方的包铜会在撞击目标物时,会比铅还要快形成变形,加上弹头尾端的覆铜包裹封铅的挤压导致弹头急速扩张,亦即假设9毫米口径的空尖弹在击中目标或物体后会形成一个直径大约18毫米~21毫米不等的扁平物体,相对来说被击中的目标物尤其是人体就等同被18毫米~21毫米不等的扁平物体撞击而非遭到9毫米口径弹头完全的贯穿。

俄罗斯的M43子弹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子弹,虽然其弹头设计可以归类为全金属包覆弹,却也包含全金属包覆空尖弹的结构,亦即大部份的兵工厂会很有技巧的将铅汁倒入铜质包覆壳内一直到灌满为止;M43子弹的弹头内部前端却留有一中空的空间。

这样的好处在于保持弹头的初速与有效射程,并且在击中目标后加速弹头前端变形的速度与程度,使其于人体内产生的滚转范围变浅而广又不可预期,加速人体内出血与肌肉撕裂的范围与效果。

空尖弹的其他种类

圆头型弹头,通常以铅锡合金材质制成,较适合狩猎。

平软头型扩张型弹头的前方有一聚合物材质充作塞盖,略减少风阻增加射程。

圆软头型扩张型弹头,多半使用于狩猎方面。

异质弹尖型扩张型弹头,这种弹头于前面两款弹头一样,弹尖都有填塞物质,除了降低风阻增加射程之外,重点都在于增加弹头扩张的效率与范围;扩张型弹头不一定每一次都会“扩张”,有的时候只会变形甚至破裂不均。

为了加强改善扩张的成果,弹头前方的填充物其实不是为了单纯降低风阻,而是成为一个让弹头进行扩张的“钻板”。而异质扩张弹头就是以硬度高的填充物材质充任协助扩张的基准。

这个说起来有些像是“反向的开花”;普通开花是花瓣徐徐张开将花蕊露出供授粉,异质扩张弹头的高硬度填充材质就是那个“花蕊”,但是与真正的花蕊相反的是花蕊都是向外突凸,而高硬度填充材质却是努力向后挤入,挤的越深弹头就扩张的越大,最后整个弹头就会呈现均匀的扩张,并且类似花开的外貌。

扩张弹头的威力、影响与禁用原因

尽管弹头的扩张杀伤力迥异于全金属包覆弹头借由贯穿来加速造成更大的内部撕裂伤与大量内出血,使目标的活动停止。

扩张型弹头击中部分所形成的撕裂伤面积与弹头口径成高倍比,以致于造成医疗上的处理与救治困难,因为往往伤口还有碎裂大小不一的弹头碎片渗入肌肉,如果不与以取出会导致感染败血症或其他严重发炎感染,但是进行弹头碎片取出往往耗费医师极大心力;然而取出弹头又不是唯一考量,遭到击中的部位必须进行止血,而普通压覆式止血往往可能将弹头碎屑包覆,甚至往组织的深层推入,提高其他组织受伤或感染的风险,增加其他感染发炎的机率。

再者,如果受害者遭到不只一发扩张型弹头击中,往往受害者会因为大量持续出血或者因为后续其他感染而死亡,造成对于周遭人员的严重心理影响。

由于受害者的死亡过程缓慢,加上必须承受过多生理上的痛苦与心理上巨大的恐慌,完全不符合人道,甚至可以说是“惨绝人寰”!因此在1899年海牙公约所发表《禁用入身变形枪弹的声明》的规定中,目前各国军队都不得使用这型弹头。其宣言如下:“缔约国同意放弃使用容易在人体中扩张或扁平的弹头,例如像是外面坚硬的包覆层没有完全包住弹体、或是有割痕的弹头。”

至于民间狩猎因为要求猎物中弹后迅速大量出血以降低猎物受伤逃逸能力,因此开放使用此型弹头。实际上如果是为了收集毛皮而进行的狩猎并不会采用扩张型弹头,因为扩张型弹头会导致严重的伤口并且扩大伤口面积,会造成毛皮毫无交易价值。

穿甲弹

穿甲弹是一种典型的动能弹,依靠弹丸强度、重量和速度穿透装甲的炮弹,现代穿甲弹弹头很尖,弹体细长,采用钢合金、贫铀合金等制成,强度极高。

穿甲弹个个都长着非常坚硬的脑袋壳(即弹头)是坦克、飞机、军舰式装甲车辆的死对头。当然,对付混凝土工事,它也照样当仁不让,这是因为:

它的弹体特别结实,由合金钢(或钨、铀合金)制成,弹体前端都是实心的,还有防裂槽,不怕在撞击目标的瞬间破碎或折断。

它的速度高,贯穿能量大,能洞穿较厚的装甲和流线型外形,同时还配有延期引信,在钻进目标“内脏”后再爆炸。

它的射击精度高,加之身体都是流线型,能在飞行中减少空气阻力,瞬息间直接命中坦克或飞机等活动目标。

穿甲弹定义

穿甲弹是指依靠弹丸的动能穿透装甲、摧毁目标的炮弹。其特点为初速高,直射距离大,射击精度高,是坦克炮和反坦克炮的主要弹种。也配用于舰炮、海岸炮、高射炮和航空机关炮。用于毁伤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辆、舰艇、飞机等装甲目标。也可用于破坏坚固防御工事。

穿甲弹的原理

穿甲弹素以强拱硬钻而著称,也就是俗话说的硬碰硬。它主要靠弹丸命中目标时的大动能和本身的高强度击穿钢甲。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

要击穿目标的装甲,没有一副硬朗的身子骨是不行的。因此,穿甲弹的弹丸,都是用比坦克装甲硬得多的高密度合金钢、碳化钨等材料制成的。穿甲弹个个都长着非常坚硬的脑袋壳(即弹头),是坦克、装甲车辆的死对头。当然,对付混凝土工事,它也照样当仁不让。

发射时,穿甲弹丸在膛内高温高压气体作用下,一触及目标,就会把钢甲表面打个凹坑,并且将凹坑底面的钢甲像冲塞子一样给顶出去。这时候,弹丸头部虽然已经破裂,而弹体在强大惯性力的冲击下,仍会继续前冲。

当撞击力达到一定数值时,引信被触发点燃,就引起了弹丸装药的爆炸。这时,在每平方厘米面积上,可产生数十吨至数百吨的高压,从而杀伤坦克内的乘员、破坏武器装备。

穿甲弹的历史

穿甲弹早在十九世纪便已在战场厮杀,当时,它主要对付装甲战船,用得还不普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面世,装甲弹才风风火火冲进战场,其性能也有了很大改进。这期间装甲弹是一种适口径穿甲弹,即穿甲主体的直径与穿甲弹弹体的口径相同。这类穿甲弹又叫普通穿甲弹。

根据穿甲弹的弹头不同,通常人们还把普通穿甲弹分为尖头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被帽穿甲弹。前两种穿甲弹主要用来对付均质装甲,而后一种由于在弹头上加有风帽和被帽,因而穿甲能力强,可用来对付表面经硬化处理的非均质装甲。

普通穿甲弹一般在弹体内装少量炸药,以提高穿透装甲后的杀伤和燃烧作用。不装炸药的又称实心穿甲弹,装炸药较多的称半穿甲弹或穿甲爆破弹,装有燃烧剂(燃烧合金)的称穿甲燃烧弹。普通穿甲弹由弹丸和发射装药组成。弹丸有风帽、被帽、弹体、炸药、弹底引信和曳光管。

风帽用于减小飞行阻力。被帽用于保护弹体头部穿甲时不受破坏,并可防止跳弹。弹体用优质合金钢制造,经热处理使头部硬度略高于尾部,以改善穿甲性能。曳光管用于显示弹道。

100毫米普通穿甲弹弹丸全长不超过3.9倍口径,初速900米/秒左右,在1000米距离上可击穿110~160毫米/30°的装甲。1000米处的速度损失是初速的11%~17%。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重型坦克杀上战场,装甲厚度达到150-200毫米。面对这样的"硬骨头",钝头和被帽装甲弹都显得无能为力,于是便出现了一种次口径超穿甲弹。所谓次口径,是指穿甲主体的直径小于弹径。

这种次口径超速穿甲弹的弹体内,有一个用硬质合金制成的弹芯。由于穿甲弹是依靠弹丸的动能来穿透装甲的,因而当弹丸以高速撞击装甲时,强度高而直径细小的弹芯就能把大部分能量集中在装甲的很小面积上,从而一举把“乌龟壳”穿透。

后来,坦克不肯示弱,又把装甲增厚,于是便出现了威力更强的超速穿甲弹。这种弹按其稳定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弹丸自身旋转稳定的,另一种是借助于装在弹体上的尾翼稳定的。

穿甲弹的分类

穿甲弹按弹丸外形分为线轴型与流线型两种。主要由风帽、弹芯、弹体、曳光管组成。

弹芯是穿甲弹的主体,用高密度(14~15克/厘米)碳化钨制成。弹体用低碳钢或铝合金制造,主要起支承弹芯的作用,其上有导带,能保证弹丸旋转稳定。弹芯被固定在弹体中间,当碰击装甲瞬间,弹体破裂,弹芯进行穿甲。

它的弹芯直径小,仅为火炮口径的1/3~1/2,提高了着靶性能,垂直穿甲性能好,碳化钨弹芯硬度高,具有抗压不抗拉的特点,穿甲时基本不变形,击穿装甲后形成碎块,增大了杀伤与燃烧作用。但这种结构工艺性差,弹丸质量小,弹形不好,速度衰减快,仅适于射击近距离内的目标。此外,对于大倾角装甲穿甲时弹芯易折断和跳飞。

穿甲弹按稳定方式分为次口径超速脱壳穿甲弹分为旋转稳定和尾翼稳定两种。由弹托与飞行弹体两部分组成。弹托在膛内承受火药燃气压力,支撑、带动和引导弹体正确运动,出炮口自行脱落。

旋转稳定超速脱壳穿甲弹仅适于线膛炮发射。由于弹丸断面比重或比动能受旋转稳定性的限制,使穿甲威力不可能有更大的提高。

尾翼稳定超速脱壳穿甲弹又称长杆式穿甲弹,其飞行弹体由风帽、弹体、尾翼等部件组成。弹体由合金钢、钨合金或贫铀合金制成。长杆式穿甲弹的弹托有花瓣型和马鞍型两种典型结构,花瓣型结构适于滑膛炮发射,马鞍型结构由于采用尼龙滑动导带,既适于滑膛炮,也适于线膛炮发射,弹托由铝合金制成,弹体材料多为钨合金或贫铀合金。

杆式穿甲弹具有长径比大,长径比可达12~20,穿甲能力强,飞行速度损失小等优点,初速可达1500~1800米/秒,1000米飞行速度损失是初速的3%~8%,可击穿300~550毫米的垂直均质装甲,并具有显著的后效作用。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依靠尾翼稳定的超速脱壳穿甲弹,也称作“长杆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长杆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重量轻,初速高,再加上弹丸飞出炮口后弹托在气流作用下脱落,使空气阻力大为减少,因而通过细而坚硬的弹芯能将大量动能集中作用在装甲很小的面积上,就好像用锥子扎鞋底一样,击穿很厚的装甲。

为了提高长杆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性能,近年又出现了用高密度铀合金和钨合金制作弹芯的穿甲弹,它们的穿甲本领更强,尤其是铀弹芯的穿甲弹在硬脑壳钻进装甲后,还能产生1000℃以上的高温,使装甲局部熔化,发出强烈的白灼光。而且它的造价仅为钨合金的一半,所以目前各国都重视发展这些。

穿甲弹-穿甲弹的发展

苏制分装弹药的穿甲性能开始时领先于同期欧美整装弹药,而且长径比也大于同期的整装弹药!他的最先应用是前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后研制的115和125毫米杆式穿甲弹,分别应用与于T62和T72坦克上。

前苏联115毫米穿甲弹长径比13.1、德国120毫米DM13穿甲弹长径比12、美国XM735穿甲弹的长径比8-9。目前各国主要装备的是第四代穿甲弹,长径比大多在20-30之间,代表的有美国M900型105毫米弹M829E2型120毫米弹;德国DM43/53型120毫米弹;

中国的DTW2-105MM,DTW-125MM,及PZL-120MM毫米弹。各国的长径比超过30的穿甲弹已经试装或少量进入部队服役,普遍的穿深已经达到700-800MM以上。

中国也相应的开发了新一代的120及125MM毫米的大威力穿甲弹。俄罗斯的3BM-31型125穿甲弹的长径比也达到了29。弹芯的辨证关系其实是这样的:动能穿甲模式中,穿甲厚度由动能/截面积决定,当然还有一些参数诸如相对硬度等。次口径,弹芯化的根本目的是减小截面积。因为大口径炮的动能大,小口径炮的动能小。

如果发射同口径的炮弹,对于大口径炮来说是很不划算的。一部分动能没有加到穿甲威力上去。比如IS-2的122毫米炮,炮口动能是虎/豹主炮的2~3倍,超过同时代的任何坦克炮。

但是由于战争时期一直只有同口径弹,所以穿甲威力也只和和虎豹次口径弹的威力差不多至于用高密度和高硬度金属做弹芯,目的就是防止折断和碎裂。其实越细越易折断早期的次口径弹,由于材料的原因,弹径与口径的比例是很高的,而现在美式贫铀弹,弹径30毫米,与120毫米的比例是1:4。至于次口径减小了动能的损失,那只是相对的,而且往往不起作用。

动能的衰减速率固然和截面积成正比,但是和弹重也成一定的反比例关系。而次口径化,是要牺牲相当一部分弹重的,弹芯式的炮弹基本上牺牲了2/3的弹重。

经过多年的发展,早期的次口径脱壳穿甲弹已经演变成了今天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这种弹的弹芯外形近似长箭,弹身细长,直径20-30毫米,长经比超过20:1,弹芯尾部有尾翼,可保持飞行中的稳定性和射击精度。这种近似长箭的外形不仅可减小飞行阻力、保持速度,而且在和装甲撞击时作用面小、冲击力大,可有效的增加穿甲深度。

由于直径远远小于火炮口径,因此必须在弹芯上套一个弹带才能由火炮发射,弹带的作用是密闭炮膛,并增大弹丸的受力面积,使弹丸获得高炮口初速。目前西方的炮口初速已经达到了1700米/秒左右,这相当于5倍的音速,弹带的外边包裹着一层薄薄的铜箍,在弹丸飞出炮管的过程中铜箍会和炮管发生摩擦,在弹丸飞出炮管后,弹带受空气阻力的作用而分裂、脱落,剩下的箭形弹芯则保持高速继续飞行。

由于完全靠动能破坏装甲,所以弹芯的动能和材料硬度便成了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为了穿过坦克装甲,弹丸的硬度必须够高,这样才能在“硬碰硬”的过程中占优势,动能越大,穿甲威力越大。

影响弹芯动能的因素:

弹芯直径、质量、速度。弹芯直径越小,则弹芯在飞行中的阻力越小、更容易保持速度,而且在撞击时由于作用面小、威力大,当然弹芯的直径也不可能太小。弹芯的重量也是设计时重点考虑的因素:弹芯太重,会使弹丸的重量增大,从而降低炮口初速。弹芯太轻,虽然能够获得较高的炮口初速,但是其动能小了,在飞行中更容易受空气阻力的影响,在远距离上速度降低更快,存速性不好。

较低的质量+较低的速度=较低的动能,因此弹芯的质量也是影响威力的重要因素,而采用更高密度的材料便成了最好的选择。国外普遍采用钨、贫铀合金做弹芯材料,这两种金属的密度都在19克/立方厘米左右,是钢密度的2.5倍,同时这两种金属的合金的硬度都是极高的,因此非常适合做弹芯·目前国外绝大多数国家装备的都是钨合金的穿甲弹。

穿甲弹-穿甲弹的地位

由于近年来复合装甲和反应式装甲的迅速发展,破甲弹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了,而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对动能弹的效果不如对破甲弹显著,因此对于以反坦克任务为主的主战坦克来说,APFSDS便成了最好的选择,目前APFSDS已经成了世界范围内主战坦克的最主要弹种。

由于现代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着靶时的动能强大,即使未能穿透目标,击中目标后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也常导致敌坦克乘员的内脏被震伤甚至休克。

70年代以后美国研制的贫铀穿甲弹就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一种改进型,用高强度、高韧性、高密度的贫铀合金取代了钨合金作为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弹芯,使穿甲能力进一步提高。

使用贫铀穿甲弹的M1A1主战坦克能在海湾战争的坦克群决战中有出色表现,更证明了这种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威力。但由于贫铀弹芯击穿装甲时会燃烧产生带有污染性的氧化铀尘埃,美国又计划研制更好的、无污染的弹芯材料来取代贫铀合金弹芯。

自贫铀复合装甲问世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威力又再受到挑战,据说美军曾经对M1A1主战坦克做“以己之矛刺己之盾”的测试,结果发现贫铀穿甲弹对付贫铀复合装甲的穿透效果不好。看来要对付这类贫铀复合装甲主战坦克,要么研制出更有效的穿甲弹,要么避开其正面装甲,以发展攻顶式或攻侧式反坦克武器为主。

穿甲弹-穿甲弹在中国的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坦克炮技术突飞猛进,先后研制了多种钨合金贫铀穿甲弹,使引进的俄罗斯BM19穿甲弹退到了三线部队。其中,88B坦克的105毫米特种合金穿甲弹2000米可击穿580毫米匀质钢甲。

98/99式坦克的125毫米钨合金尾翼脱壳穿甲弹2000米可击穿850毫米匀质钢甲,125毫米特种合金穿甲弹同距离可击穿960毫米匀质钢甲,96G坦克的钨合金穿甲弹2000米可击穿800毫米匀质钢甲,特种合金穿甲弹2000米可击穿900米匀质钢甲,所谓特种合金穿甲弹其实就是贫铀穿甲弹。中国在坦克炮方面已达世界顶尖水平。

穿甲弹-钨丝束穿甲弹的研究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研究和发展,大口径高密度钨合金穿甲弹已成为主战坦克和大口径反坦克炮的主要弹种,但随着各国主战坦克装甲防护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反应装甲已具备了一定的反穿甲弹的能力,特别是超高速动能弹的出现和应用,对高密度穿甲弹弹芯材料的力学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多年来,国内外在想方设法提高钨合金弹芯性能的同时,也开展了各种复合材料弹芯的研究和探索,试图通过用高密度丝或纤维制备的各种复合材料来进一步提高穿甲弹的强韧性,而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用钨丝束制备高密度的复合穿甲弹弹芯。

这些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现有合金系和工艺条件下,通过优化合金成分和工艺参数来获得最佳的穿甲性能,或者是通过设计新的合金系,添加合金元素或开发新的工艺来获得更高性能的合金。

另一方面,国内外还对钨合金的形变强化和预应变时效等进行了内容广泛的研究工作,其中旋转锻造工艺已经广泛地用于大口径弹芯的生产,而且将液力挤压技术用于小口径弹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预应变时效可大幅度提高钨合金强度的同时保证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但由于其强韧化机理的研究一直没有突破,且处理性能不够稳定,并未在制式武器上应用。

此外,有人还对钨合金的强韧化开展了多种新工艺方法的研究:如等离子熔化-快速凝固法,湿法冶金-等离子熔化法和活化喷雾热分解法,这几种方法都可以制得非常均匀的预合金粉末,用这些“预合金粉末”烧结高密度钨合金时可以降低烧结温度,缩短烧结时间,从而使合金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韧性。

综上所述,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断研究,高密度钨合金的强度和韧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于未来超高速动能弹或要求大穿深的穿甲弹,其强韧性不足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此开发其它高密度材料的穿甲弹芯,特别是研制高密度复合材料穿甲弹弹芯便引起了各工业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而且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英国皇家兵工厂对用某些钨合金丝作增强相。用于穿甲弹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实验表明,有必要在合金丝表面涂履一些氧化物,来防止烧结过程中增强相与基体发生反应。

德国曾进行了丝束制造穿甲弹的研究,其方法是在重金属丝上沉积粘结相金属后集束烧结,再经锻造或轧制。另外还进行了将重金属丝装入烧结钨合金管中锻压进行机械复合工艺方法的试验研究。

日本制钢厂研制丝束复合穿甲弹的工艺方法是将多种粘结相元素镀在丝上,再进行液相烧结制成穿甲弹弹芯毛坯。

国内一些研究所和院校也曾进行过多种钨丝束。

美国海军的一项专利公布了一种较为经济的用钢—钨复合的穿甲弹制造工艺。该工艺方法是将一定细直径的钨合金增强丝用线束准直仪均匀地平行分布,把准直仪和增强丝一起放入橡胶包套内,再加入预先混入-203石墨粉的B0钢粉末。

封闭胶套并进行冷等静压,去掉包套和准直仪后将压制件在氢气氛中烧结,使坯件的致密之后,坯料再经模锻后的钨丝排布会发生一些变化,丝与丝之间的距离将减小,但丝的外形尺寸基本没有变化。将毛坯体化,淬火后,在回火,其硬度可达很高程度。

碎甲弹

碎甲弹是通过塑性炸药在装甲板上爆炸产生冲击波,利用超压崩落坦克装甲内层碎片来杀伤车内人员和毁伤设备的。碎甲弹最初是由英国人发明的,而且一直使用至今。碎甲弹用来对付二战坦克的均质钢装甲比较有效。它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作为普通高爆弹使用。

碎甲弹里面装的是塑性炸药,只要弹丸命中坦克,薄薄的弹壳在巨大的冲击力作用下变形或破碎,里面的塑性炸药像膏药一样紧紧粘贴在装甲表面,既不破碎,也不飞散。

在延时引信的作用下,粘贴在装甲外面的炸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以几百亿帕压力作用在装甲上,巨大的力传递到装甲内,犹如用锤子敲打墙壁,墙壁未穿透,背面的墙皮却一块快剥落一样,致使内壁落一块几千克重的的蝶形碎片和数十块小碎片。这些碎片在坦克里四处飞溅,将乘员杀伤,设备击坏,外形完好的“乌龟壳”再也无法动弹。

杀伤过程

当碎甲弹弹丸以着速和着角碰击目标时,在弹底引信起爆前,由于惯性作用,弹丸头部受压变形而镦粗,弹体向外膨胀,随后薄壁弹体头部破裂,炸药直接堆积在钢板表面。

堆积面积随着角和着速的增大而增大,经过短暂的延期后,弹底引信起爆,从而引爆炸药装药。由于爆轰产物对靶板的强烈冲击压缩,在靶板内引起应力波的传播、反射和迭加,最终形成碟形破片。

当碎甲弹被用来对付由脆性材料构成的目标(如混凝土工事、铸铁靶板等)时,由于材料的抗弯能力差,所以层裂破片不呈碟形,而是一些表面较为平整的碎块。

用途

碎甲弹除了作为反坦克弹种外,还由于它能装填较多的炸药,因而还可作为爆破弹使用;又由于它在爆炸时,弹丸破片具有较大的动能(虽然破片质量较小,但飞行速度高,一般可达1500米/秒~2000米/秒),所以对敌方有生力量具有较强的杀伤力,故也可作为杀伤弹使用。

今天,碎甲弹已不足以摧毁中、重型坦克甚至一些有特殊结构的装甲车、轻坦,由于复合装甲的广泛应用,碎甲弹已越来越力不从心。当碎甲弹爆炸时,只能崩裂第二层装甲,无法杀伤内部人员,因此迅速从战场上淡出了。

但是,它仍然能有效地摧毁装甲目标的观摩系统,使它们丧失战斗力。碎甲弹的外壳由于爆破形成碎片,有一定的作用面积,这对人员也有一定杀伤力。同时,碎甲弹仍能有效地摧毁钢筋混凝土的工事和一些轻装甲目标。今天,它仍然很多国家的坦克中被作为附用弹使用。

破甲弹

破甲弹又称空心装药破甲弹,是以聚能装药爆炸后形成的金属射流穿透装甲的炮弹。也称聚能装药破甲弹,是反坦克的主要弹种之一。主要配用于坦克炮、反坦克炮、无坐力炮等。用于毁伤坦克等装甲目标和混凝土工事。射流穿透装甲后,以剩余射流、装甲破片和爆轰产物毁伤人员和设备。

破甲弹的使用

破甲弹的使用,加强了对坦克的威胁,其主要特点是靠装药本身的能量来穿甲的,故不受初速和射距的限制,是一种发展潜力较大的弹种。

不过它的装药很有学问,因为空心装药破甲弹,主要靠把装药制成带锥形孔的空心圆柱体药柱,并在锥形孔药表面加上金属罩,这样,爆炸时即会聚成一股速度、温度和压力都很大的金属能射流,即“聚能效应”,摧毁装甲,反之,如果把装药制成实心,就不能达到破甲的目的。

破甲弹的组成

破甲弹由弹丸和发射装药组成。弹丸有头螺(或风帽或杆形头部)、弹体、聚能装药、稳定装置和引信。有的破甲弹还在聚能装药中设有隔板,在传爆序列中采用中心起爆调整器。

头螺。是保证破甲弹有利炸高的零件,其长度约为药型罩口部直径的2~3倍。采用头螺结构还利于装配弹体内零件和改善弹丸气动力外形。杆形头部还可产生稳定力矩。

弹体。是盛装聚能装药、连接头螺与弹尾,并保证弹丸在膛内正确运动的部件,一般用钢或铝制成。

聚能装药。通常由药型罩和带有凹窝的炸药装药组成,爆炸时产生聚能效应。药型罩是形成金属射流的零件,衬于装药凹窝内。多采用锥形罩,锥角一般为40°~60°。也有半球形罩、曲线组合形罩以及双锥形罩等。材料除要用延性好,密度大的金属外,还可采用两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复合的双层药型罩。

最常用的药型罩材料是紫铜。炸药装药一般采用高爆速的猛炸药压制,或用B炸药注装而成。装药前端的锥形凹窝,可使爆炸能量集中在凹窝的轴线方向上,用以增大该方向上的爆炸作用。

在压药或注药时,一般均带药型罩。隔板。是改变炸药装药爆轰波波形,提高破甲能力的零件。一般用惰性材料制成,如塑料等,也可采用低爆速炸药制成。采用隔板的破甲弹可提高破甲深度,但破甲稳定性降低。

中心起爆调整器。是保证炸药装药对称起爆,以获得良好对称性射流的部件。

引信。是使破甲弹适时起爆的控制装置。破甲弹一般采用压电引信、储电式机电引信,有的采用电容感应引信等。

稳定装置。有尾翼稳定和旋转稳定两种方式。破甲弹大多采用尾翼稳定,这是因为弹丸的高速旋转将使破甲弹的威力下降。根据飞行速度不同,有的采用适口径固定尾翼,有的采用张开式超口径尾翼,有前张式和后张式两种。

几种破甲弹弹丸

筒式破甲弹弹丸

此外,有的破甲弹采用筒式稳定装置,其特点是没有尾翼片,它依靠弹丸尾部的圆筒达到稳定。一般与杆形头部结构配合使用,既适用于超音速飞行,也适用于亚音速飞行。在破甲子母弹的子弹中,有的还使用飘带柔性稳定装置等。

法国105毫米G型旋转破甲弹弹丸

少数破甲弹还采用旋转稳定装置,为了克服弹丸高速旋转时破甲威力的下降,常在弹丸结构上采取一些减旋措施。例如在弹体内装滚珠轴承,发射时,弹体高速旋转而聚能装药不旋转或微旋。

有些线膛炮发射的尾翼稳定破甲弹,可采用活动导带环结构,使弹体只产生低速旋转,既消除了高速旋转对威力的不利影响,又保持了弹丸的密集度。

霰弹

霰弹是子弹的一种。弹壁薄,内装黑色炸药和小铅球或钢球,弹头装有定时的引信,能在预定的目标上空及其附近爆炸,杀伤敌军的密集人马。也叫榴霰弹﹑子母弹﹑群子弹。军用霰弹枪又称战斗霰弹枪,是一种在近距离上以发射霰弹为主杀伤有生目标的单人滑膛武器。

霰弹枪作为军用武器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自热兵器问世,它就开始装备军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霰弹枪都曾发挥过较好的作用。在侵越战争中,美军和南越部队使用了约10万支“雷明顿870”泵动霰弹枪。实战表明,霰弹枪在特种战斗中是其他武器不能完全代替的。

战术使命

军用霰弹枪特别适合特种部队、守备部队、巡逻部队、反恐怖部队等在下列情况下使用。

近距离战斗

由于霰弹枪的射程在100米左右,减少了因跳弹或贯穿前一目标后伤及后面目标的概率。所以霰弹枪特别适用于丛林战、山区战、城市战及保护机场、海港等重要基地和特殊设施。

突发战斗

由于霰弹枪具有在近距离上火力猛、反应迅速,以及面杀伤的能力,故在夜战、遭遇战及伏击、反伏击等战斗中能大显身手。

防暴行动

发射催泪、染色弹的霰弹枪可以用来驱散聚众闹事的人群,抓捕犯罪分子。

结构特点

现代军用霰弹枪外形和内部结构都非常类似于突击步枪,全枪基本由滑膛枪管、自动机、击发机、弹仓、瞄准装置以及枪托、握把等组成。按装填方式多属于半自动霰弹枪和自动霰弹枪,供弹方式有泵动弹仓式、转轮式、弹匣式三种。

军用霰弹枪主要发射集束的球形弹丸(霰弹弹丸)。枪管内膛由弹膛、滑膛及喉缩三段组成,三段以锥度连接。

弹膛容纳霰弹,滑膛为霰弹弹丸加速运动区段,在离膛口约60毫米区段,沿枪口方向适当缩小直径的部位称喉缩。弹丸在此受集束作用飞出枪口,以增加射击密集度和射程。

霰弹枪滑膛部分的直径称口径,目前军用霰弹枪大多数采用12号口径,按照国际通用标准,12号口径实际膛径为18.5毫米。

军用霰弹枪除了具备自动、半自动射击方式外,一般都具备泵动式(指半自动射击时,借助手拉动前护木来带动自动机完成抽壳、抛壳等自动动作,这种作用方式类似于气筒打气的过程)射击方式。之所以要具备泵动式结构,是由于滑膛枪的膛内压力较低,像催泪弹或橡皮头弹等防暴用弹药,由于火药气体产生的不足而使武器不能正常使用,这时利用泵动方式将得心应手。

为了满足机动灵活性的要求,军用霰弹枪全枪长一般不应超过1.1米,全枪重量应小于4.5千克,有效射程60-150米。

钻地弹

地下防御设施与热兵器发展渊源很深,但最初只是散兵坑、暗堡、地道、战壕等,核武器出现以后,特别是伴随着现代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运用,促使现代地下防御设施与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透视20世纪以来爆发的战争不难发现,战争中巧妙地利用地下防御设施保护人员、保存物资、与敌周旋,进而创造出以劣胜优战绩的经典战例并不少见。尤其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中,地下防御设施更显示出了其特有的效用。

波黑战争中,塞族武装依托其隐蔽的地下防御设施,对北约进行了有力的对抗;而最值得关注的则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在这场整整持续了78天的作战行动中,北约使用了20世纪最先进的侦察监视设备和空中打击兵器,而南联盟却充分发挥其地下防御设施的作用,有效地抵御了北约的持续轰炸,直至战争结束军队仍保持了相当的实力。

剖析地下防御设施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仍受到重视的原因,主要是因其具有许多新特性:

隐蔽性强。信息化战争,是所谓“发现即被摧毁”的战争,而地下防御设施在对抗侦察器材等方面,却有许多独到之处。

地下防御设施可通过利用地表、水面以及附近相似地形等手段,达到一定程度上乱敌视听的目的。可通过科学的伪装方法,如在防御工事内进行各类反电子干扰等,能使敌侦察器材呈现一片“雪花”。

封闭性强。现代军事高技术的蓬勃发展,使激光、微波、电磁脉冲等新概念武器层出不穷。同时,核、生、化武器的常规化,也大有再次逞威战争舞台的迹象。而这些武器无论是在杀伤力还是破坏力上都远比常规武器强大,如果仅靠地上防御将十分困难,但地下防御设施却以其极强的封闭性可以达成对诸多信息化武器的有效防护。

地下防御设施凭借其对各类穿透力较强的新概念武器具有很强的衰减作用,可以大大降低其杀伤效能;而以其良好的抗贯穿力,又可以使激光武器等望而却步。

抗毁性强。现代精确制导武器命中精度的提高和打击威力的增大,对战场目标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而地下防御设施却会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抵制这些武器的攻击:地下防御设施依托天然的地质结构防护层,使其具有很强的抗击首次打击能力;通过高科技的打造,可以进一步增强抗贯穿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进而对导弹等武器具有很好的防护性;地下防御设施若处在地表下和水面下的位置,对一些靠地形匹配制导的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则有良好的防护性能。

所谓钻地弹,是一种携带有钻地弹头(又称侵彻战斗部)专门用于攻击机场跑道、地面加固目标尤其是地下设施的特种弹药。应该说,钻地弹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与防护工程长期斗争相互推进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初,美军为了研制出一种能够钻入地下摧毁前苏联洲际导弹发射井的弹药,开始了钻地弹的研究。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截止目前已经研制和正在研制的钻地弹已达十余种类型数十个型号,其中比较典型的有:

GBU-28钻地弹:这是一种于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研制、专门用于袭击伊拉克位于深层地下指挥中心的常规钻地弹,可钻透6米厚的钢筋水泥工事和30米厚的普通地面。

JDAM钻地弹:是一种由美国空、海军联合研制、具有高准确度、全天候、自主式制导能力的钻地弹。1997年开始批量生产,可由轰炸机或战斗机从高、中、低空投放,用以攻击各类地(海)面目标。

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是一种飞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强、攻击范围大,专门用于攻击加固目标和深层地下目标的钻地弹。该弹具有极高的动能,对于沙地的最大侵彻深度可达40米,对于水泥的最大侵彻深度可达11米,特别适合打击地下指挥中心等地下坚固目标。

B61-11钻地核弹:这种弹当量可调,是一种战术与战略型核武器,其最大当量破坏范围可达到地下数十米至百米。

与普通弹药相比,钻地弹之所以具有钻地的特殊功能,是因为它们有着许多技术上的独特之处:

引信日趋智能化。钻地弹的引信通常采用延时引信或智能引信。延时引信可保证弹头侵彻到目标内部300毫秒后才引爆炸药;智能引信则是美军正在研制开发的多级引信,其原理是,炸弹触地后钻入地下一定深度,第一级引信引爆炸开一个洞,炸弹循洞继续钻入一定深度,第二级引信引爆再炸开一个洞……以此类推,直至炸弹进入更深的地下找到攻击目标后主战斗部爆炸。

弹体设计高强度。钻地弹的作用环境恶劣,弹体材料要求必须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以保证弹头内电子器件等装置能够在高速侵彻时形成的高温、高压等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

攻击速度恰到好处。如果撞击速度太低,会使侵彻深度过小,甚至无法侵彻到达目标;但撞击速度过高,则又可能出现因撞击温度接近或超过弹头材料的熔点而导致弹头变形,出现蘑菇弹头效应而使侵彻深度降低,所以撞击速度必须恰到好处。

爆炸威力非比寻常。钻地弹钻入地下,爆炸时通过向地下耦合能量,使其破坏效能比同当量地面爆炸要大10~30倍。因此,钻地弹即使钻入地下不深,其爆炸威力也会远远大于普通常规弹药的威力,所以其作战效果十分显著。“钻”(攻)的方面,针对目前钻地弹钻地深度不够、发现识别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