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生评论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08:57:40

点击下载

作者:十生

出版社:上海市华文创意写作中心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十生评论集

十生评论集试读:

个人简介

笔名十生,本名马抱抱。安徽蚌埠人,生于一九九三年腊月初九,将至弱冠。现就读于南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

作品简介

本作品包含

影评

、乐评、时评和书评,我希望我所写作的《十生评论》能被视作文化研究的实践。马修国的《西方文论史》介绍“文化研究”的起源、分析“文化研究”的文化背景时指出:“当时英国的精英主义的文化和文学批评传统(以利维斯主义为代表)受到了新通俗文化的冲击,需要一种新的立场来看待过去被精英主义所排斥的通俗文化现象,关注通俗文化中所蕴蓄的力量,分析其复杂的结构与生态。”实际上,利维斯本人在其精英主义立场下却也说过“对文学的严肃兴趣不应只局限在于对‘纸上文字’微小关系的细察,还应包括对人、社会及文明的兴趣”。文学应有最广大的读者和最深远的影响,更应有最宽阔的视野。影评

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张杨《飞越老人院》

这个题目是电影里的关山老人院门前写着的一句话:“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电影多次给特写,想不记住都难。这个电影名很熟悉,《飞越疯人院》、《飞越老人院》、《飞越来生缘》都是叫“飞越”。影片开头几分钟十分凄凉,单单拉出来看很有冲击力,不过联系整部影片的幽默喜剧基调来看就有点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

老人老了,老到走不稳路看不清人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有的牙掉了有的腿瘸了有的神志不清了……老人需要像孩子一样被呵护被照顾,可是老人又不是孩子。老人要有成年人的娱乐、要有成年人的交友、要有成年人的尊重,老人不像小孩子吃饱喝足就可以自个玩去了,老人有一个成年人所有的感情变化喜怒哀乐。老年人不会和小孩子一样不高兴了就哭就闹,老人的悲痛要与人诉说要有人倾听,否则就只有独自咀嚼其中的苦涩。

我常想,子女和父母是相互独立的平等个体。父母没有义务抚养子女,子女也没有义务孝敬父母。然而这样说又是错误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当然有权利义务关系,只是权利义务关系都可以转换成财产关系。因此我不认为抚养与孝敬是因为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我认为这是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一种债的关系。其实还是一个道理:子女应当孝敬抚养他们的父母。

人们常说孩子是民族的未来,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用尽心血。可是我还要说一句老人是我们自己的未来。现在我们怎样对待老人,我们将来很可能也会被怎样对待,电影中的爷爷爸爸和孙子三个人就是在具体表现着这样一个境况。“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今日我们对他们的漠视就是明日自己将受到的漠视,老人再不好,他们已经是老人了,他已经进入一种群体成为一个代表——老人。

老人之为老人,是因为他们对这个社会已经只有很小的话语权,很难用自己的力量去决定什么或改变什么了。他们是和“弱病残”排在一起的“老”,是真正的弱势群体。去年被媒体讨论的很热烈的新闻热点中,有几个是关于老人的,一是关于摔倒老人讹人,二是关于广场舞大妈扰民……老人摔倒,有人怕讹诈;老人跳广场舞,有人说扰民;老人坐公交车,有人嫌抢座。老人在这个社会的媒体语境里是一个尴尬的群体,是一个不适应现代文明的群体,是一个貌似需要教育的群体。有人说老人变坏了,有人说是坏人变老了。

老人怎么了?老人真的没怎么,只是这个社会太不要脸了!特意去找一个群体的缺点和错误,那没有一个群体是好的。公务员都贪污、医生都乱开药、校长都猥亵女童鞋、律师都是讼棍、教授都是叫兽、专家都是砖家、评论员都是高级五毛、文人都是嫖客、明星都很淫乱……老人不会发微博抗议、不会上街游行、不会写专栏反驳,老人面对指责却没有办法发声。我想对那些胡乱指责的人说一句:臭不要脸的!

老人,尤其是中国这一批老人——大都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人,青春岁月里经历了这个“新中国”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曾怀抱过最诚挚的共产主义理想,也经历过最汹涌的市场化浪潮。他们才是被耽误的一代,真要算起来,“新中国”实在欠这一代老人太多了。有多少老人病因没钱治病在家中等死?有多少老人子孙成群而子孙却失业下岗没房没老婆?有多少老人孤苦无依只因失独?有多少老人乞讨流浪?有多少老人住井盖住下水道住厕所住猪圈?

电影中表现的老人确实很可怜,在广大农村的老人们简直活得不像人。电影中的老人有丰盛的早餐、有周到礼貌的看护、有在一起唠嗑的老头老太、有文艺活动可以参加。农村的老人有什么?有脏臭的衣服被褥、有三餐的咸菜馒头、有大病小病的没人照管、有墙角的日头、有路口的猫狗。

有一天我们也会老的,对老人好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华语电影依然是值得期待的——第五十届金马奖

人家说标题越长越好,我这长度,够吗?

2013年11月23日晚,台湾台北市的国父纪念馆举行第五十届金马奖,张曼玉担任金马奖大使,李安担任金马奖评审团主席。古人云:“五十知天命。”1962创办的金马奖历经半个世纪,从一个局限于台湾地区的奖项扩散至整个华语地区,有着“华语电影的奥斯卡”的地位,是华人电影工作者的最高荣誉。金马奖激励了无数华语电影的电影人,也为我们留下了一部部真正的经典影片。时至今日,虽然华语电影的颓势早已显现,但是每年一度的金马奖仍然让人对华语电影充满期待。

华语电影,算是一个不新不旧的提法,指以华语为发音的影片,华语的定义概指现代标准汉语及中华各地的方言。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谈及中国电影都要分说的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澳门电影,现在都可以称之为华语电影。

朱白评论大陆电影的现状:“如果说,第五代以开创意义撑起了当年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地位,而随后,第六代又以凛冽风格和直面当代生活痛处的勇气,为华语电影在国际上发出自己声音的话,那么,随后这长达十几年的华语电影,则可以称作是一种内在向下的恶性堕落。”朱白所说的堕落,很大一部分是指导演们“唯商业是从”的取向。

在我看来,商业化对艺术来说亦敌亦友亦正亦邪。假如我们说商业化毁灭艺术,那好莱坞大片可正是商业化的成果,其一整套严密的电影制作工业流程恰好保证了一部部好莱坞大片的艺术水准。而反观大陆电影,缺的却正是这些又不止这些。对大陆电影来说,电影批评的缺位、电影理论的落后、观影市场的都市化、版权保护的失败、工业体系的残缺、设备观念的老旧、电影审查的不分级、电影基金会的寒酸都是顽疾,并且可以接着列举下去,比如制片人的职权不明、编剧的素养不高、导演的固步自封、演员的忸怩作态、影片的宣传无力等等。大陆电影不是过度商业化,而是还不够商业化。许多新晋导演在拍电影的时候四处筹钱、举步维艰,最后拍出来的东西艺术片不叫艺术片商业片不叫商业片。电影毕竟是烧钱的事,它不像你搞文学创作,有纸和笔就行,甚至说出来就行。尽管现在可以用数码设备拍电影,不像胶片时代耗费那么多,但是一个创作周期下来仍然是耗资无数。有想法的导演拉不来钱,想投钱的投资人找不到靠谱的电影人,这种错位不是商业化不够又是什么呢?

票房不是一个艺术电影的评价尺度,它是商业电影的评价尺度。商业电影拍出了票房是本分,拍出来艺术是成就。艺术电影拍出了艺术是本分,拍出来票房是成就。票房和艺术都有固然好,只有一个也是值得鼓励的。我们太习惯以票房论英雄,导致很多拍艺术片的导演不甘寂寞,结果拍出来一些不伦不类的东西。

大陆电影值得期待的不多但也不会没有,例如姜文,拍一部是一部经典;还有关注普通人、被撞倒的人的贾樟柯;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田壮壮当然不会落掉,只是需要回头看才能看到。只是多亏了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让华语电影还有些看点,这也是金马奖能让人对华语电影充满期待的原因。王家卫、王童、吴宇森、李安、李行、杜琪峰、侯孝贤、许鞍华、陈可辛、陈坤厚、陈果、章国明、蔡明亮、戴立忍、钟孟宏、关锦鹏、严浩、杨德昌……

谈谈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杨亚洲《没事偷着乐》

我说一电影《没事偷着乐》,你可能不知道,我说这电影是杨亚洲导演的,你还不知道;我说这电影是根据一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改编的,你可能不知道,我说这小说是刘恒写的,你还不知道;我说刘恒就是刘冠军,写《狗日的粮食》那人,你可能不知道,我说他是《集结号》《金陵十三钗》的编剧,这下好了吧?嗯,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中国电影是吃着文学作品的奶长大的,当然,现在已经基本步入断奶期。前五代导演大都是这样,第六代则主动步入断奶期。(有时候,我曾想,文学是一切艺术的源泉,当然也存在着互相启发的情况。PS:这句话说得其实很无知,实在是太不了解音乐绘画雕塑等等艺术形式了。)《没事偷着乐》改编自长篇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我是先读小说才看电影,这样的结果就是看电影的时候老是容易感到不满意。原著是以张大民的幽默的语言表达吸引人的,而书面上的幽默有着前后左右的照应补充,有着读者反复品味的空间,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钱钟书、王朔、痞子蔡、老舍、李洱、赵树理等人的小说。而电影有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来表达,成熟运用电影语言的标志是多用画面来说话。比如说《钢的琴》有一场是小乐队在台上十分投入深情地演唱,后来镜头缓慢移动到他们身后,这时候我们发现台下一个人都没有,多么黑色多么幽默。生活来源就是那些街头商店常请人来做演出,而不巧的时候台下是没人围观的情况。而这些没有人说出来,一切都是通过镜头里的画面来表现。

好。现在我们知道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是不同的,现在再来看看这部电影。

因为有一个优秀的故事底子,《没事偷着乐》的思想意蕴自然不会落入俗套,这是大部分从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的先天优势,即思想性有了保证。但是拍的好不好看则是另一种说法了。比如说莫言写的《白棉花》被李幼乔导演拍成同名电影,结果呢?该片曾在台湾一项“最受批评电影排行榜”中,被83%的观众认为最不值得观看。但是他其他的被改编成电影的都还反响不错。比如据《师傅越来越幽默》改编的《幸福时光》、据《白狗秋千架》改编的《暖》、据《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红高粱》、据《姑奶奶披红绸》改编的《太阳有耳》。我说《没事偷着乐》不好看,一是因为小说给我的审美经验造成了一种定势,一是因为电影没有拍出电影的幽默感,还跟在文学作品后面亦步亦趋,这是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大忌。想象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改编文学作品不仅仅只是再造就行,而是更多地要创造。好的改编,文学作品只是作为一个触发灵感的点,就好像《让子弹飞》改编自四川作家马识途的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节,但是跟原著差别大了去了。《没事偷着乐》给人的感觉就是气喘吁吁,没错,因为一部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是不容易的。这方面失败的典型代表是《白鹿原》的改编电影。长篇小说要改成电影一定不能全依靠原著的情节,要大刀阔斧的裁剪。我们是来看电影不是来看小说,你没必要把小说说了什么告诉我们,你只要让我喜欢你这个电影就够了。《没事偷着乐》犯的就是这样的错误,当然,并不严重,犯这样错误的电影比它这部多了去了。

有一点很牛的是这电影里的喜剧明星可真多,而且大都搞小品。

这个故事的思想性我们就不讨论了,刘恒写的东西挺好的,是一个好作家,但是被他后来的编剧职业给耽误了。他的作品可以通读一下,会有你喜欢的。

拉杂扯淡管他娘——张猛《钢的琴》

《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中这样说:“一地衰败的铁西区过去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关过去了,两千万下岗工人的人生也都过去了。现在,只有很小很小的一点忧伤,留在一部叫做《钢的琴》的小成本电影里。”

忧伤很小,但是终于有了。

——今天——回来——淋雨——真爽——

本来,按我的思路走的话,容易把很多东西放大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我来说还需要好好学习。

我的意思是谈这个电影,谈父爱谈物质谈理想谈兄弟都可以。但是这些不是这部电影所独有的,我们做评论的要说的不是套话,套在这部电影也行套在那部片子也凑合,做评论一定要有针对性,要不然你直接去搞理论总结好了,费这劲干嘛呢?

说些大而无当的话是初出茅庐的人常露出的毛病。又想显得深刻,又没有能力发现真正的深刻之处。无论是影评、乐评、书评、文学评论,都适用。

放在这部电影上,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找准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标明这些人物的社会身份以及他们的性格特征。当然啦,这些都是在分析故事时所必须的,我只是给大家提个醒。还是那篇文章中说:“这个故事一定发生在1998年到2003年之间,当时,中央政府提出‘三年搞活国有企业’,……超过两千万的产业工人被要求下岗。”

——谈——谈——工——人——阶——级——《钢的琴》不忧伤,也不喜剧。宣传时硬把喜剧的帽子往上扣只能说是宣传需要吧。不过我在看的时候,常常不可抑制的笑出声来。旁边人问我看的是喜剧吗,我回答不是,是幽默剧。是的,林语堂说:“幽默是温厚的,超脱而同时加入悲天悯人之念。”你在看电影时会发现这部电影不是像喜剧那样故意的逗你笑,而是因为他们那种对待操蛋生活的温厚、超脱、悲天悯人的态度,以及生活一刻不停地操着他们的蛋的残酷,让人由衷的想笑。(我觉得,分享痛苦痛苦减半,因为看到你过得没我好我就平衡;分享快乐快乐减半,因为没几个人愿意且能够设身处地感受你的感受,更不要提理解了。)如果你愿意赶时髦,你可以叫他黑色幽默。电影是在用幽默的韧性对抗现实的坚硬。

我都说了我不跑题了。

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是个悲剧的存在,从来没有成为过国家的主人,而且也没有这个趋势。曾经有段时间,当工人是一份荣誉,一种幸运,让人自豪并为之骄傲。但是这不代表成为主人,而是与农民伯伯相比而言的优越感。假如那时农民是奴隶,那工人就是奴仆。

当年那些被下岗的职工现在只能用历史的牺牲品来形容了,就好像死在朝鲜战争中的那些志愿军。这笔债没人说就很容易被忘记,当然,记起来似乎也于事无补,但还是记着好吧。说:“历史上以低工资、高福利方式完成工业化建设,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欠帐很多。”

这部电影既不在于反抗错误历史也不在于追究历史的责任,要不然我们是看不到它的。它是在缅怀,像缅怀先烈一样缅怀那些纯粹的工人阶级,缅怀那样的劳动精神和场面,而这种缅怀因为深情太深,又显带了赞美。赞美工人阶级间的深情厚谊、赞美工人阶级的智慧顽强、赞美工人阶级的高尚情操。正因为缅怀与赞美都放在工人阶级被历史抛弃的那个时间段,所以一种悲剧感萦绕始终。(推荐百科词条:工人阶级)

我是怎么得出来这种想法的?你注意看,那些电影中镜头的平行移动;那些带着浓烈抒情色彩的人物群像镜头;那些对炼钢场面的炉火钢水的特写;那些一个接一个的苏联歌插曲;那富有象征意味的烟囱爆破;看完这些也许你就会同意我了。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关于这个造“钢的琴”的梦想,放在他们那些穷光蛋的身上的时候,便是通过你所以为的低下去碰触最高雅的地方。他们那个小乐队就像在教我们追求梦想的路上遇上挡道的怎么办?一个字:上!在这世上活着,就得做些料想不见效的努力啊!

不得不说的秘密——《天台爱情》

《天台爱情》豆瓣评分7.4,不高。影院看的时候也是寥寥几人,竟然被排到儿童影厅。我说这是为什么呢?答:宣传不到位,没有把影院打点好。那么,首先下一个总结性的评语吧。我认为:“《天台爱情》从真正的电影艺术角度来看,59分;但是我们把它当做盛产烂片恶心观众欺骗消费者没有灵魂没有下限没有创新的中国商业(骗钱)电影来看的话,95分。”

你不要注意台词,台词自会让你注意。如下:

我们天台人,就算平凡,还是可以过得很不平凡啊!

阿郎:如果你的心是乱的,你看这个世界,也就是乱的。

好台词自然很可贵,但是有的电影中只是把一些东西做为卖点关注点而已,实际上那些台词跟电影整体并不搭,但是大部分观众是不在乎这些的,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宣泄口,而那些电影也就是投其所好。《天台爱情》不一样在哪里?因为它的台词不是拿来卖的,它是用来表达的,用来表达周董的思考的,人老了就有话说,那些真心话没办法对任何一个人说,就只有这样通过电影来表达了。那么这样从电影的表达来看,《天台爱情》的可贵在于它有了独特之处,即充满了导演的个人印记。虽然跟希区柯克的电影标记无法相提并论,但是也很难得不是吗?

类似《重庆森林》里以歌曲为潜层线索:《天台爱情》的插曲也是英文,但是没有《重庆森林》的插曲《加州之梦》做的好。《重庆森林》好到我都分不清是那首《加州之梦》成就了《重庆森林》这部电影,还是那部《重庆森林》成就了《加州之梦》这首歌?也就是说《天台爱情》虽然也有意识的想用歌曲做线索,但是还是稍显稚嫩,不敢突出重点。

类似《罗马假日》中白富美与屌丝奇幻之旅的情节:一样是学而不精,在反派角色那儿下的功夫多了点,奇幻之旅的情节严重不足,引爆点不够用就没了。尽管如此,只要用了这一结构情节的方式,都表明这部电影是用了脑子的,因为它没有从最恶心俗套的情节下手,而这是一些半路出家的导演最喜欢干的事。

类似《歌舞青春》中契合情节的歌词和舞蹈设计,比较而言《天台爱情》的歌词更口水化,离开电影就没法欣赏,或者更应该说不能忍。舞蹈除了人数上同样走的是群众路线外,在舞蹈编排上根本不是一个档次。这也可能是为了追求搞笑而做出的牺牲吧。一级棒的配乐:这一点上周董完全发挥了他的音乐才华,我就不吐槽了。配乐上,如果在国内电影里比较的话,我估摸着也许可以排在《红高粱》后面。

颇具时尚范的人物服装、造型:《歌舞青春》里弹钢琴的姑娘的服装造型让我从此对电影里的人物服装挑剔起来,因为那姑娘在电影里的服装造型实在是让人耳目一新,发自内心的喜欢。而我以挑剔的眼光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周董对服装造型的品味没让我失望。目测这部电影的造型师要火。另外请注意周董多种多样的头巾,好像有一款是蓝印花布。

类似《大话西游》等周氏喜剧的无厘头搞笑与纯真到二的理想主义:自从我们在周星驰的影响下接受了无厘头搞笑这种弱智无聊没有深度的搞笑,我国一些极度缺乏幽默感的电影人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极尽愚弄观众之能事。比如《东成西就》《十全九美》这些强奸人智商的电影。他们不知道,我们之所以会接受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是因为其中渗透的纯真到二的理想主义,装逼遭雷劈的说就是无厘头只是形式,天地不容的理想主义才是感动人心的内容。只会无厘头搞笑的电影和周氏喜剧的区别是热狗里面夹不夹烤肠、灌蛋饼里面有没有鸡蛋、汉堡里面有没有鸡块的区别!当然,《天台爱情》也是只学了形式,但是周董不用学周星驰的理想主义,因为他在建造自己的桃花源,这比一切都有杀伤力!

类似《古惑仔》的黑帮明争暗斗和兄弟间铁铮铮的情义:兄弟抱一下!《天台爱情》原来是叫《天台》,因为有同名《天台》的电影,为了统计票房所以加了爱情两个字。其实《天台爱情》看起来重点并不是爱情,重点已经不自觉的偏向了天台友情,这种男人间的友情是不得不说的秘密。(额,真心建议周董之后拍一个《不能不说的秘密》,说一下学生时代男生的友情,做为《不能说的秘密》的续集)男人始终是独行者,有个一辈子的兄弟是件比有个一辈子的女人更难的事。从电影里来看,周董同样问了一下观众要女人还是要兄弟这个千古难题,这个问题绝对比要老婆还是要老妈更让男人为难!同样从电影里来看,这个问题无解,无解!周董只能对观众表示:自己想去吧。我想了,无论他做什么样的选择,被抛弃的那一个,请理解他,至少不要怨恨他。电影中男人的友情同样是发生在周董建造的桃花源基础上的,一样是充满着纯真到二的理想主义。刘德华的《笨小孩》里唱“发现城市里的友情不用去灌溉”。为什么呢?

类似《初恋这件小事》(或者说部分泰国爱情片)中穿插的MV拍摄手法:宣传人员竟然把《洗澡歌》做为主要宣传点,真是有够笨的。电影中有不低于3处的可以单独拎出来成为一个精美MV的片段。尤其是情人节那段,绝了!

回头看,其实这些特色在《不能说的秘密》中已有显露,但是当初太生涩,而现在则更加熟稔。比之以前,连周董一贯单纯的耍帅扮酷都多了点男人敢担当的意味,不再只是帅哥而已,更有了真正的男人味。

附当初写的简短评论,算是题纲吧:“类似《重庆森林》里以歌曲为潜层线索;类似《罗马假日》中白富美与屌丝奇幻之旅的情节;类似《歌舞青春》中契合情节的歌词和舞蹈设计、一级棒的配乐、颇具时尚范的人物服装、造型,请注意周董的头巾,好像有蓝印花布;类似《大话西游》等周氏喜剧的无厘头搞笑与纯真到二的理想主义;类似《古惑仔》的黑帮明争暗斗和兄弟间铁铮铮的情义;类似《初恋这件小事》(或者说部分泰国爱情片)中穿插的MV拍摄手法;回头看,其实这些在《不能说的秘密》中已有显露,现在更加熟稔,连一贯的耍帅都多了点男人敢担当的意味。”

从评论可以看出来,要让我简短的说的话,肯定是说好的地方。因为这一部电影能让人想起来那些经典电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能把这么多的优点集合起来确实是不容易的。但是要是让我展开来说,还是要指出《天台爱情》虽然学的不少,但是没学深,只是皮毛而已。所以说,评论中国电影是件很蛋疼的事情,你不能用正常的电影标准来要求国产,但又不能没有标准。垃圾里面见到比较好的垃圾又不由得高兴。于是就有了一部电影既是59又是95的情况。

最后说一句没有说服力且不靠谱的话:《天台爱情》值得一看。

关于爱,简单的爱——宫崎骏《悬崖上的波妞》

没看过这个电影想了解这个故事可以戳这里。

http://m.douban.com/movie/review/1566292/?page=1&session=c4f1b93b_63580851

我想这样简单的爱我不应该用生硬的话语体系去解释的,下面请允许我的散漫。

电影中谈到的爱,是很多种最普通的爱。

父爱,波妞的父亲爱着波妞,担心她受到人类伤害,于是想法设法甚至可以说是偏执的阻挠她去找宗介。父亲是不太会理解我们的喜怒哀乐,不太清楚我们的思考思想,很多时候父亲也不知道去考虑这些。父亲做的,就是用他的经验尽一切能力来保护子女,包括阻挠你的自由行动。可是当你冲破阻挠一意孤行的时候,他又会为你创造一切条件帮助你。

母爱,体现在宗介的母亲爱宗介、和波妞的母亲爱波妞的身上。母亲的爱在这部电影里最集中的表现是信任、理解和支持。宗介说要把波妞带到幼儿园,她支持;宗介说叫波妞的小女孩就是叫波妞的那条鱼,她不辨驳,理解;宗介说小女孩掉下海里去了,她冒着危险立刻停车,没有看到也不责怪宗介胡说,她相信;而波妞的母亲在波妞父亲一心阻挠波妞的时候,以自己的例子说服了他尊重波妞的选择,更是一种理解和支持。

爱情,完全无差别的爱情。不管年龄有多大,都相信爱的存在。电影中直呼爸爸妈妈姓名的策略,就是在试图抹去大人和小孩的差别,从而确认大人的爱和小孩的爱相同。宗介的爸爸妈妈之间、波妞的爸爸妈妈之间、宗介和波妞之间,爱情没有差别。不只是年龄,还有不同物种的差别,去波妞的爸爸妈妈、宗介和波妞。爱情是完全接受,宗介说不管波妞是金鱼,是半人鱼,人类也好,他都喜欢波妞。爱情,就是这样。这里跟我之前发的关于谈恋爱的说说是一个意思,那里我说的更具体。提一点,宫崎骏的动漫人物好像都是在很小的时候恋爱的,这和日本的风气有关,也和其本人的思想有关。我们相信真爱,相信真正的爱情既可以产生在每个人的内心,不论是5岁还是50岁,不论是和鱼还是和海还是和妖怪。

人与自然的爱,海洋污染是电影着重表现的第二主题,又通过爱的第一主题得到解决。因为波妞就是自然是海洋的象征,而宗介则是人类的象征,只要他们真心相爱,天地的裂缝也会被弥补。电影通过这种隐喻,寄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

对异己者付出的爱,也会得到她回报的爱。辰婆婆不合群不和蔼,讨厌波妞以及其他事物。但是宗介还是送给她一个纸折的他爸爸的船,最后她也发自肺腑的爱宗介。当然,辰婆婆并不算是坏人,她只是有点不合群不爱热闹。

对婴儿的爱,波妞对于婴儿的宠爱是完全不顾自己的。我觉得这婴儿代表的就是我们所讨论的“爱”本身。纯洁无暇、天真善良。以婴儿的最初状态,象征爱的原初之简单。爱在目前的生活里太复杂了,要学会爱简单的爱。

如果你足够简单,你会觉得这电影里人物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体现了爱。

喂,别瞎想,没可能——陈正道《第101次求婚》

根据长久以来的调研与考察,下面论证《第101次求婚》的成功可能。黄达与叶熏到底会不会成为一对呢?我们看看电影里面创造的条件。首先,他们得相遇!电影中他们都是在一家店里面相亲从而碰面了。那么,根据一个纯屌丝撸管男的财力与品味,他是支付不起在有那么大一鱼缸的店里面的一杯咖啡钱,估计他在那里约上一次得他一天的工资。所以他后面就逃了。当一个在城市里的打工仔在那种地方约上上百次相亲的,还活不活了?

所以1:见面的可能小,屌丝相亲的地方顶高级来个麦当劳。

叶熏闺蜜桃子在片里实际上扮演了一个红娘的角色,开始的时候把叶熏的感情情况给黄达透了个底朝天。这一点对于深入了解作战对象是多么重要啊。而后又传口信又鼓励,完全是黄达安插的卧底。这一点也启示大家要追女生,先讨好她的闺蜜。好,回到现实了。一个女提琴手的闺蜜会和那些屌丝说这么多?会确实鼓励眼前的天鹅被癞蛤蟆吃?

所以,2:得到女神闺蜜支持的可能小,一般都是得到她们的避之不及。

女神心地善良,随性温和。那就会送你回家还几次去你干活的地方去约你找你?黄达绝对是第一个。本来情况是你屡次约她出来却总是没空或者是关机占线。

所以,3:女神没有那么主动,也不是那么好陪。

4:全部家当买彩票的结果是连买冰激凌的钱都没有。然后被女神鄙视之。

5:求婚不成丢戒指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找不回来。

6:黄达如此木讷,唱歌都没有当着面唱过,说话也是磨磨唧唧的,只凭着一句喜欢就能报得美人归。除非那女的平时跟人打交道都是一眼看穿真假。

7:很少有女生会选择被100个女生嫌弃过的男人,即使是国家主席,已经被100个人选过,无论如何,她们根据女生的逻辑与思维是打死都不会接收的。

8:至于那些房车票啦,学历啦,工作啦,身高差距啦,以及黄达那一脸褶子。更是没有可能。

9:两人手都没牵过的,结个毛婚。

是的,如果要找,可以说每一个情节对于现实中的屌丝来说都是没有可能的。所以我的目的其实不在于找差距啦。啊!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电影就是把这种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我们借着电影完成了一次白日梦,除此之外,别的收获都是次要的。

寻找兰彻——拉库马·希拉尼《三傻大闹宝莱坞》

这个《三傻大闹宝莱坞》的译名实在是毁了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预期。你见过有那部电影把它的拍摄场地放在片名里的?你不觉得《美国队长大闹好莱坞》、《敢死队大闹好莱坞》、《功夫熊猫大闹好莱坞》这样的名字有种傻逼气息扑鼻而来吗?

宝莱坞宝莱坞,跟电影内容毛关系都没有。还三傻大闹,你是认为从印度来了三个孙猴子吗?这个名字起的好不好,是很重要的,你看我名字就知道了。

这部电影应该叫《寻找兰彻》,兰彻在这三傻中起着精神导师的作用,寻找兰彻在这部电影中起着叙事线索的作用,兰彻在这部电影中表达的思想就是这部电影的思想,你读懂兰彻才能读懂电影。兰彻是朋友中的天然领袖,这样的朋友很难遇到。

下面开讲:

电影主题很清楚:嘲讽死板老旧的大学教育方法和理念。兰彻是个和教育制度斗争到底的人,他在大学时和教授斗争时对教授说:我不会教你工程学,你才是工程师,我是在教你怎么教学生。

电影告诉我们,不加理解的每天背名词解释是很无聊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对这个东西深恶痛绝。而课堂上就指望学生背书来掌握知识也是很无聊的。课程设计的老旧不堪没有科学性,这是整个教育方法的失败。电影里说的是工学院,而我要跟你说说文学院。

拿我们中文系做例子,这整个的课程设计都是垃圾!

首先,文学是艺术,一要会欣赏二要会写作。现在在我们的课程里什么是为了培养这两个能力的?文学史吗?扯淡呢吧,文学史是整个文学教育中最失败的一环,你把文学史背得滚瓜烂熟你的欣赏能力也是一坨屎。离开作品谈文学史,这些人脑子有毛病吧!你存款为零跟人谈致富方法、你体弱多病跟人谈养生之道、你光棍几十年跟人谈把妹绝招,脑子进水了吧!我的建议是文学史可以用,但不上文学史的课程,只把它作为课后补充阅读。作品,你要做的是学习作品,学会欣赏作品。

然后就是学习写作,写作肯定是有方法的!!但是人们为什么不承认呢,也许是总结不出来吧?怎么可能,全中国总会有人总结好的。学校为什么不愿意教,因为写作课对教与学都是挑战,难以开展,而且也不是一本书一个学期能做完的事,所以不如没有。我们学校倒是有写作课,正因为有我们这样的写作课,所以很多学校看不到写作课有什么用处。而我的建议是:写作课至少要是一学年的,时间越长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