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视野下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12:38:04

点击下载

作者:徐同亮,罗娟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民阅读视野下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全民阅读视野下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试读:

自 序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近四千年文字史。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古老中国更是曾以世界头号强国独领风骚一千五百年之久。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崇文重教、书香传家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创造中华文明、振兴中华民族提供了动力之源、铺设了传承之途,也为传扬中华文明、推动人类进步铸就了承载之舟、搭建了连接之桥。

近代中国人民饱受屈辱苦难,先进知识分子自觉把读书与民族存亡兴衰联系起来,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在读书求知、追求民主的道路上,前辈先贤们学习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尝试三权分立制、议会制、多党制,但都以失败而告终。经过孜孜探寻,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国情,学用马克思主义,成功走出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中国的政治制度、民主程度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可以说,读书学习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始终相伴。

放眼世界,读书在民族振兴、大国崛起中同样发挥了历史性推动作用。在以色列,虽然资源贫瘠,但他们却依靠数千年来坚持读书的优良传统,成就了世界公认的伟大民族——犹太民族。在英国,覆盖广泛、不胜枚举的传世名著,始终是英国文化的符号,也是英语文化成为世界强势文化的标志。在美国,总统每年陪伴孩子读书已经成为惯例,这是倡导读书学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在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实施的“彩虹计划”,一直是德意志民族重视图书、崇尚阅读的象征。在日本,二战后的百废待兴时期,政府重启全国“读书周”并坚持至今,体现了其依靠读书走向复兴的远见。可以说,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发展与崛起,都离不开全民族读书学习所孕育出的内生力量。

综观古今中外发展史可以看出,读书是传播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传承文明、弘扬文明、发展文明的重要途径,是孕育磅礴力量、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途径。对当今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全民阅读还具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也是中国走出“中等收入”、走向“中等发达”不可回避的基础性、战略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既是最大的负担,也可以成为最大的资源。如何避负担弱势、扬资源优势?推动全民阅读、提升全民素养是根本之策。一言以蔽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读书的力量。

受全球全民阅读热潮的影响和提升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需求推动,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全民阅读活动逐步兴起。2006年,中宣部等十一部委联合发出全民阅读倡议,标志着我国党政部门推动全民阅读步入常态化阶段。经过十余年不懈努力,全民阅读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公共阅读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全民阅读立法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参与广度实现持续拓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日益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对促进全民阅读作出战略性部署。党的十八大历史性地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入报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四年部署推动全民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读书学习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以多种形式倡导全民阅读。实践表明,中央领导示范带动、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动、党政职能部门协同行动已经成为我国全民阅读工作的新常态,全民阅读正在通向国家战略的道路上不断迈出实质性步伐。

我们既要在历史回望中提振信心,也要在中外比较中保持清醒。与当今世界阅读大国相比,我国国民图书阅读量相对较少,人均拥有公共阅读资源相对不足,全民阅读科学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解决现实问题,深化全民阅读,不仅需要我们加大工作投入和工作力度,更需要我们加强工作研究、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能。时至全民阅读事业发展由起步向提速过渡阶段,最为基础、最为迫切的是解决好全民阅读理论研究和实践进步的关系问题。

加强科学理论研究,是引领和推动全民阅读实践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自1997年以来,国内大批学者投身全民阅读理论研究,探索解决在中国促进全民阅读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推动全民阅读形成的一系列有益经验,创造出大批理论成果。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全民阅读工作和书香社会建设。对于这些来之不易的研究成果,我们应倍加珍惜、深入学习。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全民阅读事业发展还处于发展初期,还面临许多没有认清的问题和尚待攻克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还在不断深化。过去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帮助我们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能成为我们持续指导全民阅读工作的“万能钥匙”。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全民阅读理论研究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探求新知。这是全民阅读事业持续发展、生生不息的必由之路。

在全民阅读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加快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必须树立科学理念,创新科学理论,实施科学推进。建设书香社会,主导力量是政府;政府履职尽责,基础工作是服务。构建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是政府促进全民阅读的基础工程。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研究理应成为全民阅读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就国内研究现状而言,什么是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由哪些方面构成?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如何?如何进一步完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对这些迫切需要回答的基础性问题仍然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为适应全民阅读事业深化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解决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化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反映国内外全民阅读和公共阅读服务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立足于中外全民阅读理论与实践,对“全民阅读视野下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作出专题研究,探索构建服务于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构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以期能够为政府优化公共阅读服务提供参考,为丰富公共管理学、图书馆学、出版学提供补充。本研究力求体现以下特点:一是创新性,对全民阅读、公共阅读服务一系列相关概念作出界定和阐释,对构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拓展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作出创新发展;二是系统性,对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作出功能细分,对设施网络体系、公益性出版物供给体系、法规政策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重点研究;三是问题导向性,将解决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阶段性问题作为基本导向,贯穿于研究的整个过程、各个方面;四是务实性,基于工作实践,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完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建议之策。

公共阅读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内在关联性,是公共文化服务在促进全民阅读方面的重要分支。公共阅读服务是中央或地方政府为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益,通过使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向全国或某一行政区域内全体公民或某一类公民直接或间接平等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其核心任务是有效配置公共阅读资源,组织并向公众提供基本的可供阅读的产品及与阅读相关的服务,保证公民基本阅读权益的实现。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同样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在价值取向、发展目标、要素构成等方面与其存在一致性或“被包含”关系。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以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私人机构等为补充的供给主体,以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益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关公共阅读产品和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全民阅读提供资源、技术、设施、人才支持。

公共阅读服务实践尚在不断发展中,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研究也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我们编著此书,仅仅是系统研究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初探。鉴于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研究是一个需要各界有识之士长期共同努力的重要课题,再加上自身能力水平所限,本书的不足、偏颇之处在所难免,诚望广大读者和同行学者批评指正。

是为序。

第一章 全民阅读活动发展述评

第一节 我国全民阅读活动发展评析

文字的发明和图书的出现,划出了人类文明与野蛮的历史分界线,随之,图书和阅读逐步得到重视。书籍是人类思想和知识的总汇,是文化传承和文明进步的阶梯。当今世界,现代文明国家纷纷把读书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工程,调动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进行强力推动。作为提升国民素质和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全民阅读活动在许多国家风起云涌。受全球阅读推广活动的影响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需求推动,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全民阅读活动持续深化拓展,为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一、全民阅读活动的内涵

(一)全民阅读活动的概念界定

我国的全民阅读研究开始于1996年,这与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对“世界读书日”的确立有着直接的关系。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以“爱读书,读好书”为理念、以“倡导全民阅读,建设阅读社会”为目标的“全民阅读工程”,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方式不断创新,影响日益深入。受全民阅读活动热潮的引领和推动,2007年以后全民阅读研究成果的数量显著上升,到目前为止关于全民阅读的研究还正处在发展阶段的上升期。“全民阅读”、“全民阅读活动”日益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热词,成为阅读推广界和社科研究领域的热点概念。然而,综观当前国内研究成果,多数学者往往绕过对概念的讨论,直接对全民阅读活动的背景、定位、特色、机制等领域进行研究,鲜有对概念在学理上的界定和阐释。这种情况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从理论上揭示全民阅读的本质内涵,也不利于在实践上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内在规律。因此,明晰全民阅读相关概念的内涵,对于促进全民阅读十分迫切而必要。我们认为,理解全民阅读的内涵,首先应了解“全民”和“阅读”的基本内涵。“全民”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一个国家内的全体人民”。我们认为,在“全民阅读”的不同语境中,“全民”一词具有其特定属性:在倡导全民阅读时,应突出其“影响性的范围概念”属性,如同“全民健身”、“全民教育”等语境下赋予“全民”一词的属性;而在保障和服务全民阅读时,则应突出其“法律概念”属性,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体公民”。这里之所以采用“公民”而不用“人民”一词,主要是基于本研究的学术性考虑和促进全民阅读的普遍性视野:一方面,公民是法律概念,而人民是政治概念;另一方面,公民可以涵盖全体社会成员,而人民则不然,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范畴,然而,在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实践中,一些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已经被纳为阅读推广对象,成为全民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因而,应选定“公民”属性为宜。“阅读”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阅读是人类对一切事物(包括自身在内)的认知过程,本质上就是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社会意识的过程。凡是人类通过感觉器官对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分析、判断的过程,都应该属于广义阅读的范畴。通常所说的阅读城市、阅读人生、阅读生命等,都属于广义的阅读。“全民阅读”中“阅读”一词应属于狭义的阅读。《现代汉语词典》中“阅读”的释义为“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这是对狭义阅读的一种阐释。我们比较认同“狭义的阅读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载体,接受载体所提供的文字、图像等作品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是信息、知识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借助文本、图像、声音等载体形式,实现信息、知识的生产、传递直至接受的过程。

关于“全民阅读”的概念,国内外相关探讨屈指可数。目前,国内学界广泛引用如下关于“全民阅读”的定义,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人已具备阅读的条件,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从国际范围来看,埃及是最早提出并倡导“全民阅读”( Reading for All)的国家之一。1997年7月24至25日,第一届国际“全民阅读”专门委员会会议举行,会议回顾了埃及1991年起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成就,听取了世界范围内其他国际组织、部分国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推广阅读的情况,向国际社会发出深入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号召。从字面上看,“Reading for All”更像是一个倡导性的口号,包含“让所有人实现阅读”和“所有人参与阅读”两方面内涵,体现的是社会对于促进阅读的责任担当和全民参与阅读的理想状态。

基于现有的全民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推广实践,我们认为,“全民阅读”是综合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民阅读状况的社会性概念,应从社会和公民两个层面、两种视角作出阐释。界定“全民阅读”,应坚持人人享有阅读权利的原则,不仅要体现“使所有人的基本阅读需求得到满足”,也应体现“使所有人的基本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得到培育”。理想状态下的“全民阅读”,应实现全体公民共同参与阅读,且阅读与公民精神成长进程始终相伴。

在分析国内外全民阅读理论成果、实践经验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对“全民阅读”作出界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为满足公民基本阅读需求提供基础条件,且这个国家或地区绝大多数公民具有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其中,前一个“国家或地区”是政治学名词,而后一个是地理名词;“基本阅读需求”包括基本的阅读手段(如纸质阅读、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和基本的阅读媒介(如传统纸质媒介、传统电波媒介、网络媒介等);“基础条件”包括阅读内容、阅读场所和设施、阅读指导和服务等;衡量“绝大多数公民”占比及公民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条件的指标包括综合阅读率,各种媒介阅读率、阅读量,以及公共阅读设施普及率、使用率、满意度等。全民阅读活动是指社会为提供公民阅读条件、增强公民阅读能力、培养公民阅读习惯而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以及公民自发组织的以阅读为中心的各类文化活动。这里所说的“社会”包括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私人机构等,涵盖政府组织、市场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形态。(二)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性分析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更是没有前途的。全民族养成读书习惯,是一件关乎国民素质、关乎综合国力、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事。

1.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阅读是人们汲取知识、获得智慧的基本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阅读就是力量。一个人阅读的力量,决定个人学习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实践的力量。阅读也是公民最基本的文化权利,是人们最为普遍、最为持久的文化需求。公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文化需求的满足,离不开全民阅读的推广。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动改善社会基础阅读条件,对于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满足人们的基本阅读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综合国力是一国存在、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影响或强制他国实施本国意愿的综合实力,既包括先天性的国家资源禀赋,也包括后天通过努力获得的能力。显然,后天能力是影响综合国力盛衰与强弱的唯一变量。国民阅读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基石,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影响“变量”的重要因素。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有利于推动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最大限度地使国家意志物化为公民阅读条件、内化为公民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从而激发和汇聚起增强综合国力的强大正能量。

3.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内在要求。书籍,保存着社会记忆、传递着人类文明,它可以融入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和任何群体之中。在我国,书籍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孕育出源源不绝的生命力。耕读文明本身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读书故事广为传颂,学以致用、温故知新等读书方法沿用至今。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阅读文化传统,有助于培育和引领全社会阅读风尚,使人们在阅读中思接千古、传承文明、汲取力量,进而成为华夏文明永续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和自觉践行者。

4.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引领时代价值的基本途径。价值观具有历史性。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必然提出适合这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如何使“核心价值”成为“社会共识”、转化为全民行动?阅读是基本途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对一个民族来说,没有共同的阅读生活,就没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就无法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全民阅读是引领和推动一个国家和地区形成共同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仅有利于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阅读取向,使核心价值观在全民阅读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也有利于引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方向和出版导向,使体现核心价值、广受读者欢迎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二、全民阅读活动的发展概述

(一)全民阅读活动的发展简史

当前,我国全民阅读活动已成为各界协同推动、全民共同参与的社会性活动。基于学界共识和现实研判,我们从国家、地方政府、行业系统、社会力量四个层面,对全民阅读活动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

1.国家层面部署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政府是促进全民阅读的主导力量,这种主导角色集中体现在政策导向上。1997年,中宣部、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这一部署为我国党政部门倡导全民阅读奠定了基础。2000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将每年12月定为“全民读书月”。2004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将“全民读书月”活动交由中国图书馆学会承办。2006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宣部等十一部门共同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这在我国党政部门倡导全民阅读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党和政府推动全民阅读步入常态化发展阶段。自2007年起,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13年与国家广电总局合并成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就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下发专项通知。2013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定”方案公布,将“组织实施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作为出版管理司职责之一。

经过党和国家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促进全民阅读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推动全民阅读上升至国家战略”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对全民阅读作出历史性、战略性部署。2011年11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写入全会决议,标志着全民阅读活动成为党中央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历史性地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入报告,标志着全民阅读活动进入党中央战略部署层面。2014年至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四年部署推动全民阅读,对政府层面促进全民阅读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于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列为研究项目类“有关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项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积极承担有关任务,加快推动全民阅读进入法治化轨道。此外,《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等指导性文件也多次对全民阅读有关工作作出部署。这些部署安排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动、党政职能部门协同行动已成为全国全民阅读工作的新常态,标志着全民阅读在通向国家战略道路上不断迈出实质性步伐。

2.地方政府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与全国全民阅读活动部署安排同步,各地纷纷组织开展地区性全民阅读活动。地方政府促进全民阅读的方式方法丰富多样,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运动式倡导、组织化推进、科学化布局”三个递进阶段,但各地因发展程度不同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或处于多阶段并行的发展态势。在运动式倡导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属于本地区的读书活动,约有400多个城市自发开展了读书节、读书月、读书日等活动,全国开展的各种具体读书活动项目有3000余个。在组织化推进方面,全国已有湖北、湖南、江苏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由地方党委或政府领导担任负责人的全民阅读组织领导机构,承担制定政策规划、举办重大活动、组织考核评价和命名表彰等任务。在科学化布局方面,各地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省级层面仅有《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建设学习型湖北的意见》(2012年1月)、《广东省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实施意见》(2013年2月)、《关于加快推进书香江苏建设的意见》(2013年12月)等少数指导性文件出台,对本地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作出初步规划。

3.行业系统积极组织全民阅读活动。出版界、图书馆界、大众传媒界是促进全民阅读的代表性行业。出版界自2011年起连续举办七届“书香中国”全民阅读电视晚会,自2004年起连续十四年组织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自2011年起连续六年组织推荐“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成为促进全民阅读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图书馆界依托阵地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致力于促进全民阅读,成为倡导全民阅读、服务全民阅读的骨干力量。2004年4月23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承办的“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拉开序幕,这是国内第一次大规模宣传“世界读书日”活动。从2004年开始,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中国图书馆学会都牵头组织大型的全民阅读公益活动。2009年4月23日,“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启动,这是全国图书馆界首次举办此类活动。此后又于2013年、2014年连续举办两次。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将年度主题确定为“书香中国——阅读引领未来”,标志着全民阅读已经成为我国图书馆界的实践自觉。“书海茫茫,媒体领航”,大众传媒也日益成为倡导全民阅读的重要力量。2013年4月,78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共同发起建立的主题性媒体联谊组织——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在武汉成立,上海、江苏等地方性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先后成立,全民阅读宣传向全媒体、机制化方向发展。此外,教育系统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组织开展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各级工会组织在各类企业举办“争当学习型职工读书行动”、“职工读书月”等活动;各级共青团组织打造全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青少年网上读书活动等阅读品牌,全民阅读活动正在向各行业、各领域深化拓展。

4.社会力量踊跃推广全民阅读活动。社会有识之士和民间阅读组织是促进全民阅读的重要补充,具有凝聚读者力量、反映公众呼声的特殊优势。“两会”代表委员是致力于倡导全民阅读的代表。2003年以来,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倡导全民阅读,代表性的有:2006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集体倡议由政府推动全民阅读活动;2007年,31位全国政协委员力推设立全国读书节;2013年,115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签署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建议政府通过立法促进阅读风尚的形成;2014年,40余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提案,建议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阅读社团、民间读书会、读者俱乐部、虚拟阅读社区等民间阅读组织发展迅速。2011年6月,中国民间图书馆协会在北戴河成立,召开了“中国首届民间图书馆论坛”,标志着民间组织已经凝聚成为我国全民阅读推广的一支有生力量。2013年9月24日,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成立,成为国内首家以助推全民阅读为宗旨的省级社会团体。此后,在一些地方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福建省全民阅读促进会等省级全民阅读社会团体以及长白山全民阅读协会、苏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徐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等地市级全民阅读社会团体相继成立,民间阅读组织开始向组织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二)全民阅读活动的特征分析

1.政府主导的战略性。全民阅读活动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层面的导向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及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等相继对促进全民阅读作出部署安排。党和国家领导人示范带动全民阅读,特别是在“世界读书日”期间身体力行倡导全民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读书学习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指出“读书可以使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2014年4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回信指出,“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持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2015年4月22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厦门大学期间专程到访“厦大时光”书店,并在“世界读书日”前夕倡导全民阅读,指出“世界读书日虽然只有一天,但我们应该天天读书,这种好习惯会让我们终身受益”。二是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全民阅读立法于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积极承担有关任务,加快推动《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出台进程。《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积极推进阅读社会的形成”作为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将国民综合阅读率作为公共服务的基本标准之一。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地位日渐凸显,从“倡导”层面向“战略”层级加快迈进。

2.推广力量的广泛性。在我国,随着全民阅读活动日益走向深入,倡导、指导、组织、支持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广力量也日趋多元。国内学者在对近年来我国全民阅读活动推广力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全民阅读推广主体作出多种分类阐述,代表性的有:黄文镝提出“政府部门、专业学术团体、图书馆与出版团体、教育部门、民间社团”五种主要推广力量,王玉波提出“政府、文化部、媒体、出版社与书店、企业与协会、图书馆、广大民众”七种主要推广力量,丁娜提出“政府、图书馆、出版发行系统、学校、民间阅读推广机构、社区、家庭”七种主要推广力量,等等。在学界提出的主要推广力量中,政府、图书馆、出版发行机构、传媒机构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学校、企业、民间阅读组织、专业学术团体,再次是社区和家庭。就当前我国阅读推广力量构成而言,多元性、广泛性已经成为各种分类的共性,也是社会各界的共识。

3.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自2006年中宣部等十一部门共同倡导全民阅读以来,全民阅读活动呈现出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日趋多样的发展态势。如读书节活动有江苏读书节、南国书香节、三湘读书月等,图书展销活动有上海书展、北京国际书展、江苏书展等,阅读关爱活动有2011年起国家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与中国残联连续多年开展的“百家出版社文化助残公益行动”、2013年起江苏省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持续开展的“全民阅读手拉手·春风行动”等,阅读宣传活动有始于2005年的全国“图书馆阅读服务宣传周”活动、2011年起国家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与中央电视台共同打造的全民阅读电视晚会等,图书漂流有中国图书馆学会的“春天漂流书”活动、云南昆明的“书香昆明图书漂流”活动等。全民阅读活动的形式还有以阅读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摄影比赛、主题演讲、主题征文、专题报告等活动。

4.阅读方式的变革性。阅读方式的变革性首先体现为阅读载体的时代变迁。纵观我国数千年阅读文化发展史,阅读载体历经青铜器、帛书、竹简、莎草纸、羊皮、纸质读物等媒介形式。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随着阅读技术变革与发展步伐的加快,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等新兴媒介正快速而深刻地改变着知识文本的传递媒介形式,一个以媒介电子化和阅读多元化为特征的新阅读时代已经到来。其次,表现为阅读行为的时代变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知识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人类的数字化阅读载体新颜迭出,数字化阅读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据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上升8.0个百分点,连续多年持续呈现快速上升态势。显而易见,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人们阅读方式的重要选项。

三、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路径探讨

(一)深化全民阅读活动面临的问题及瓶颈

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全民阅读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但其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不相适应、与群众需求不相匹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问题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国民阅读状况不容乐观。自1999年起,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状况调查,至今已实施十四次,调查结果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全民阅读活动的社会效果。从调查结果(见表1.1)可以看出,我国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近七年基本持平,保持在78%左右,也就是说仍有两成多的居民未进行任何形式的阅读。我国成年居民图书阅读率虽然连续十年保持持续上升态势,但与十多年前相比,仍处于低位水平。我国2015年成年居民平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奥地利的43本、德国的47本、美国的50本、俄罗斯的55本、以色列的64本。其他纸质媒介阅读率、阅读量总体呈下行趋势。与网络和新技术的普及、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同步,我国数字化阅读率、电子图书阅读量持续上升,但随之而来的浏览式、跳跃性、碎片化的“浅阅读”渐多,深度阅读、品位阅读渐少,与数字化阅读相对应的阅读质量令人堪忧。表1.11999—2016年全国国民(18—70周岁)阅读状况调查主要指数

2.全民阅读顶层设计相对滞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阅读水平本来就很高的一些国家,早已出台关于阅读的计划、报告和大纲,如俄罗斯出台《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英国、日本设立国家阅读年(读书年),美国实施“阅读挑战计划”、“中小学暑期阅读计划”,澳大利亚实施“国家读写计划”等。这些国家都把每年丰富的全民阅读活动纳入具有国家战略性的纲领性文件中,以此为中心,衍生出各项阅读推广和阅读服务的具体行动。而我国国民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却仅以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名义制定出台全民阅读五年规划,在推动落地和提升层级方面有待加强。在阅读立法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已完成阅读立法,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卓越阅读法》、《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日本的《学校图书馆法》、《儿童读书活动推进法》,韩国的《读书文化振兴法》等。而在我国,全民阅读立法仅在少数地方实现突破,如江苏率先出台首部全民阅读地方性法规,湖北省出台全国首部全民阅读地方政府规章。国家层面全民阅读立法进程有待加快。

3.公共阅读设施建设任重道远。公共阅读设施是引领和服务全民阅读的物化基础。当前,我国公共阅读设施建设依然面临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网络化程度不高等阶段性问题。公共图书馆作为全民终身学习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场所,是全民阅读活动的主阵地。截至2013年,我国平均公共图书馆拥有量为46万人/座,1181人/平方米,人均藏书0.27册。而联合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公布的公共图书馆拥有量标准为:3万人/座。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平均公共图书馆拥有量为:瑞士3000人/座、挪威4000人/座、奥地利4000人/座、芬兰5000人/座、德国6600人/座、英国1.14万人/座、法国2.2万人/座、意大利2.6万人/座、美国3.11万人/座。我国平均公共图书馆拥有量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其他阅读设施则分散在教育、新闻出版、民政、工青妇等行业系统。体制壁垒导致资源不足与资源孤岛、投入不足与重复建设并存,阻碍了阅读设施网络的形成和阅读资源的整合利用。与此同时,现有阅读设施分布不均问题依然严峻,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尤其是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存在历史欠账,亟待补充更新、提档升级。

4.全民阅读内容引导良莠不齐。2012年,全国出版图书41.4万种、期刊9867种、报纸1918种、电子出版物11822种,出版规模创历史新高。此后,我国图书出版规模保持在40万种以上,持续在高位运行。面对浩瀚书海,推荐书目成为解决读者困惑、指导全民阅读的有效手段。我国推荐书目的主要方式有:政府机构推荐书目、媒体以宣传自身为目的推荐书目、专家或名人推荐书目、各类图书评奖等。此外,读者阅读倾向还受到各类图书销售排行榜、点击排行榜等所谓阅读时尚的左右。书目推荐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在国内几个大型图书馆网站的借阅排行榜上,那些穿越、武侠等消遣性文学作品的借阅量也是遥遥领先。正如一位社评人所说:出版上的佳绩恰恰暴露了这个时代历史感和阅读品位的双重陷落。构建科学的内容引导机制,提供有水准、有影响的内容引导服务,已经十分紧迫。(二)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路径探讨

1.实施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制定实施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应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全民阅读事业长远发展高度,做到统筹规划与重点突破。一方面,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并以国务院名义出台《国家中长期全民阅读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阐明促进全民阅读的规划背景、重要意义,确定促进全民阅读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明确阅读文化培育、阅读分众服务、阅读设施建设、基础阅读研究等重大阅读工程,以及全民阅读体制改革、政策制定、法治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保障体系建设,为促进全民阅读事业长远发展提供宏观指导。在此基础上,定期制定《全民阅读五年发展规划》,每年制定实施《全民阅读行动计划》,就阶段性重点活动、主要任务、推进措施及配套政策、保障条件、组织实施等作出细化安排,为贯彻《规划纲要》、深化全民阅读提供行动指南。另一方面,在国家层面设立阅读节(日)。建议将中国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诞辰月——9月定为全民阅读节,将其诞辰日——9月28日定为全国儿童读书日,并定期设立“国家阅读年”,辅之以“世界读书日”活动,形成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全民阅读节日安排,以此扩大影响、提升认识、凝聚共识,使全民阅读活动得以深入广泛开展。

2.健全全民阅读工作体制。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党政推动、部门配合、专家指导、社会参与的全民阅读工作体制。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全民阅读领导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制度,负责协调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工青妇等部门力量,统筹公共图书馆、公益组织、民间团体、出版发行单位、基金会等社会力量,包括聘请专家学者、名人名家等有影响力的人士担任阅读宣传大使,以达到多方合作、资源整合、效益多赢的效果。建立全民阅读专家指导机构,整合高校、社科界、图书馆界、出版界等行业领域智力资源,承担阅读规划指导、咨询服务和优秀读物定期分类推荐等职责,不断提高全民阅读事业科学化水平。探索建立全民阅读推广人资格认证制度,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建设一支热心全民阅读公益事业的专兼职阅读推广人队伍。建议各级政府积极培育区域性、主导型全民阅读推广行业组织,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协调相关社会力量投身全民阅读事业,扩大全民阅读活动的参与面和覆盖面。各级领导干部应亲自倡导和主动推动全民阅读,建议国家领导人和省、市、县等各级主要领导每届任期内至少参与一次地区性全民阅读推广活动。

3.完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是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长远之计,也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之义。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推动力度,加快立法节奏,尽快出台《公共图书馆法》、《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抓住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有利契机,研究推动以法律形式对各级政府全民阅读公共服务责任作出规定,对全民阅读事业发展所涉及的人、财、物等各方面问题予以系统规范,推动全民阅读工作步入协调推动、统筹推进的新发展阶段。二是完善资金保障体系。建议设立国家阅读基金,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省、市、县级人民政府应相应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全民阅读专项资金,纳入年度地方财政预算,确保公共财政每年用于全民阅读事业支出的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全民阅读,对提供全民阅读捐助和赞助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给予税收优惠等扶持。三是完善设施网络体系。加快构建公共阅读设施网络,特别是推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向农家书屋、社区图书馆(室)、职工书屋等基层公共阅读设施延伸,提高公共阅读资源覆盖面和综合利用效能。建议国家层面制定建设书香城市、书香之县(市、区)、书香之乡(镇、街道)的公共阅读设施建设使用标准,对建筑面积、图书数量、服务质量、网络化建设水平等作出量化规定。建议建立国家级数字阅读平台,针对国民尤其是青少年数字阅读需求进行开发与引导,以适应数字阅读发展趋势。

4.构建全民阅读引导机制。建立全民阅读引导机制,是实现全民阅读舆论宣传和内容引导常态化的根本举措。当前,最为关键、最为紧迫的是围绕国民“不愿读书”和“读什么书”的问题,进行综合施策并使之机制化。一是构建全媒体宣传机制。继续发挥好全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的引导作用,完善联盟成员的全媒体合作模式和报道形式,定期开展联合采访、联合宣传、联合推荐、联合评选等活动。江苏、上海、湖北、重庆等省市已在全国率先成立地方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其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积极学习借鉴,建立起党报晚报、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和移动媒体联动的全民阅读宣传格局。各级政府应加强全民阅读公益广告宣传,在各类媒体、城乡阅报栏屏和报刊亭、窗口单位、人流密集场所刊播宣传,营造书香充盈的社会氛围。二是构建全民阅读引导机制。建议国家层面推动实施国民基础阅读书目研发项目,组织专家力量研制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读者群体的基础阅读书目,最终形成中国人的基础阅读书系,并根据每年图书出版新情况和读者反馈意见建议,定期作出调整、更新和完善。探索推进独立书评人制度,在全国主要媒体开设读书频道与读书栏目,由独立的专家委员会向全社会推荐优秀书目,建立起专业评书、科学荐书的运行机制,推动“多读书、读好书”蔚然成风。

第二节 我国全民阅读工作的省际比较

2006年,中宣部等十一部委联合发出全民阅读倡议。十余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为主抓手,积极致力于促进全民阅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动、党政部门协同行动、中央领导同志示范带动成为全国全民阅读工作新常态,引领和推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民阅读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民阅读工作的发展现状

1.全民阅读组织领导体系逐步建立。省级全民阅读组织领导机构建设普遍展开,北京、江苏、湖北、广东、福建、湖南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在整合资源、举办活动、制定政策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湖北省成立全国规格最高的省级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顾问、省委副书记任组长、省委宣传部长和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并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内设全国首个由省编办核批的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依法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内设全民阅读处,成立全国首个省级部门全民阅读职能处室。省级全民阅读社会组织不断涌现,江苏省、福建省成立全民阅读促进会,吉林省成立全民阅读协会,广东省成立全民阅读专家指导委员会,等等。社会阅读组织在整合社会力量、助力全民阅读方面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2.全民阅读工作推进力度显著加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对全民阅读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显著提高,广东、湖北、江苏等省份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全民阅读活动,身体力行倡导全民阅读。江苏省定期召开全省全民阅读工作推进会议(见表1.2),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工作和书香江苏建设。江苏、福建、湖南等省份将全民阅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或精神文明建设考评指标体系,为促进全民阅读提供了政策依据。江苏、湖南、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广西等省份探索建立全省居民阅读状况检测体系,委托第三方机构调查发布居民阅读状况,调查结果的引领作用日益显现。表1.2 近年来江苏省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重要会议一览

3.全省性全民阅读活动品牌普遍形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组织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形成一批引领全民阅读、服务全民阅读、促进全民阅读的活动品牌。以书香中国为统领,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建设书香省份,如书香江苏、书香荆楚、书香湖南、书香八闽、书香辽沈、书香龙江、书香八桂、书香燕赵、书香三晋、书香赣鄱、书香天山、书香宁夏、书香安徽、书香山东、书香天府、书香云南、书香陇原等。以打造品牌为目标,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致力于举办全省性全民阅读活动,如江苏读书节、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书香中国·上海周、南国书香节等,详细情况见表1.3(统计时间截至2016年度),其中有6个省份于2016年首次举办全省性全民阅读活动。江苏省连续举办十三届江苏读书节,并将每年4月23日定为“江苏全民阅读日”,成为我国首个由省人大立法确定地方阅读节、地方阅读日的省份。表1.3 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读书节(季、月、周)情况一览

4.公共阅读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共阅读设施主要由全民阅读主阵地——公共图书馆,以及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基层公共阅读设施组成。在公共图书馆建设方面,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117个,比2006年增加12.6%;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面积90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64.5%;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8册,比2006年增加52.6%(详见图1.1)。在农家书屋建设方面,截至2012年8月,全国建成达到统一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600449家,全面覆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在职工书屋建设方面,截至2013年7月,已建成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5000家,各地建设职工书屋逾5万家。适应数字化阅读新趋势,湖南、福建、宁夏等省份建成省级全民阅读数字服务平台,免费提供数字阅读资源。图1.12006年—201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资源情况

5.全民阅读宣传引导形式日趋多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整合媒体资源,创新宣传形式,积极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多个省份组织推荐优秀出版物,致力于引导人民群众“多读书、读好书”,如江苏、湖北等省主要领导亲自荐书;湖南、广西、四川等省份推出湘版好书、桂版好书、川版好书。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连续五年向社会推荐“12本好书”,连续四年聘请书香江苏形象大使,全民阅读宣传有声有色。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推荐工作,江苏省推出“书香之县”、“书香之乡”,天津市推出“津门十大藏书家”,湖北省推出“书香机关”,书香社会建设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上海、江苏、湖北、重庆等省市成立省级全民阅读媒体联盟,探索建立媒体间的资源共享与业务协作机制,通过推介优秀读物、宣传典型经验、报道工作动态等形式,形成全媒体联动宣传全民阅读新格局。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民阅读工作的提升空间

1.全民阅读理论研究有待加强。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发挥好理论先导作用,是推动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总体来看,省级层面全民阅读工作已具有一定基础,然而理论研究却普遍滞后。一是基础研究亟待加强。全民阅读基础理论、公共阅读服务基础理论等关键领域缺乏系统性研究。如何立足全民阅读工作实践深化全民阅读理论研究,是各省份进一步做好全民阅读工作的必修课题。二是研究主体比较单一。就全民阅读研究现状而言,高校、图书馆界、出版界是全民阅读理论研究的主要力量。高校研究侧重理论性,图书馆界研究偏于行业性,而出版界虽然工作实绩有目共睹,但理论研究却稍显薄弱。利用出版界全局视野、发挥出版界主体作用,是各省份突破全民阅读理论“实践性短板”和“行业性局限”的必然要求。

2.全民阅读法规政策有待完善。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体系,是全民阅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制定出台一系列全民阅读法规政策,但整体上依然存在发展方向不明晰、发展水平不均衡等问题。一是全民阅读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多数省份就开展年度全民阅读活动下发专项通知,只有少数省份出台全民阅读宏观指导意见。二是全民阅读立法尚未普遍展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全民阅读,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社会共识。目前国内仅有江苏、湖北、辽宁、四川等少数省份依托全民阅读工作基础,将成熟做法上升为法律条文,依法促进全民阅读依然任重道远。三是全民阅读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全民阅读是事关国民素质、综合国力和民族未来的文化事业,需要通过公共财政加以扶持。先行省份积极加大全民阅读投入力度,如上海1000万元/年、北京1000万元/年、湖北1500万元/年等,然而鲜有省份设立专项经费,致使全民阅读财政投入难以形成牢固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

3.公共阅读设施建设任重道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共阅读设施建设依然面临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网络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公共图书馆是全民阅读的主阵地。联合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公布的公共图书馆拥有量标准为3万人/座,而我国公共图书馆平均拥有量为46万人/座,绝大多数省份难以达到联合国规定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如瑞士3000人/座、挪威4000人/座、奥地利4000人/座、芬兰5000人/座、德国6600人/座、英国1.14万人/座、法国2.2万人/座、意大利2.6万人/座、美国3.11万人/座。基层公共阅读设施分散在各省文化、新闻出版、民政、工会等行业系统,体制壁垒导致资源不足与资源孤岛、投入不足与重复建设并存。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与基层公共阅读设施难以通借通还、公共数字阅读资源与各类阅读设备终端难以共享共用的问题,亟待省级层面推动解决。

4.全民阅读社会化程度有待提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民阅读事业持续焕发活力,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先行省份积极用财政投入撬动社会资本,用社会团体整合社会力量,走出先行先试的路子,如上海、广东在政府主导下由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公司(机构)运作书展活动;吉林、江苏、福建成立省级全民阅读社会团体。然而大部分省份的全民阅读工程主要由政府承担职责,资金来源依靠公共财政,工作推进依靠行政力量。这使得全民阅读事业发展程度受限于政府对全民阅读的重视程度。社会力量的缺乏,导致公共阅读服务社会化参与主体和市场化竞争主体缺失,致使公共阅读产品和服务供应主体单一问题日益凸显。

三、关于建设书香省份的对策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一向重视读书学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对全民阅读作出部署,为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省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历史机遇。“十三五”时期将是全民阅读工作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的起点上加快建设书香省份,应树立战略思维和问题导向,注重科学谋划和协调推进,我们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深化理论研究,强化学术资政。全民阅读事业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先导作用;全民阅读理论研究,离不开有益实践的理论转化。建议以完善基础理论、服务重大事项、破解发展难题为着力点,推进实施全民阅读理论创新工程。组织实施一批重大课题项目,对公共阅读服务基础理论、国民阅读状况评价理论、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全民阅读基础书目等领域,进行专题性、系统性研究。组织推出一批重大出版项目,加大出版基金资助力度和出版奖项引导力度,鼓励出版单位从事全民阅读理论成果出版转化,不断夯实全民阅读理论基础,完善全民阅读话语体系,为开创全民阅读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更多理论指导。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科学布局。加强和改进全民阅读工作,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建议科学编制并以省级政府名义出台《全民阅读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从战略层面明确促进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大事项。抓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契机,研究制定并以省级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名义或有关省级职能部门联合名义出台《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促进全民阅读的阶段性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保障条件。

第三,激发社会活力,推动全民参与。政府是促进全民阅读的主导,但不是唯一主体。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省份,应在更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探索市场化和社会化补充路径,努力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建议加快组建省级全民阅读社会团体,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协调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投身全民阅读事业。研究制定《推动公共阅读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推行公共阅读产品或服务的委托生产、整体外包以及政府采购等作出全面部署。建议推动设立省级全民阅读基金,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全民阅读公益资金筹措体系,激活民间资本流向公共阅读服务领域,形成全社会共促全民阅读的发展局面。

第四,构建设施网络,促进资源共享。整合各类公共阅读服务资源,建立“多位一体”的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网络,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建议搭建省级全民阅读在线服务管理平台,构建公益性数字阅读资源共享平台,并探索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互联网“校校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中的公共数字阅读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资源集中、便民高效的公共阅读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建议对构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网络体系作出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形成政策文件和督查机制,充分发挥好公共图书馆的主阵地作用,探索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纳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积极为基层阅读站点提供通借通还、流转更新等方面的支持。

第三节 发达国家全民阅读活动经验研析

鉴于全民阅读事业对于提升国民素质、社会文明程度以及国家、地区整体实力的重要意义,许多富有远见的国家(地区)将全民阅读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乃至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作为引领社会阅读风尚进而实现全民阅读目标的基础性举措。对于全民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普遍形成共识,这种共识具体表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打造的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全民阅读活动项目上。研析发达国家成功实施的全民阅读活动项目,师夷长技,博采众长,对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快推进书香中国建设,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代表性阅读活动项目概述

(一)美国“大阅读”( Big Read)项目

美国公共阅读项目是在公共领域进行的,主要关注基本的、全局的和长远的政治文化问题,其核心理念是分享一种共有的、基本的文化体验,其基本实现途径是“一城一书”( One City One Book)形式。实施公共阅读项目的主要流程是社区图书馆或非营利组织提出申请并承担具体组织活动,合作机构进行审核并提供宣传、培训服务,政府基金提供资金的多方合作模式。“大阅读”( Big Read)项目是美国所实施的最成功的公共阅读项目之一。《2004年美国文学阅读调查报告》显示,过半美国人不读文学作品。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府的独立机构国家艺术基金会( NEA)推出公益性质的阅读服务项目——“大阅读”项目,旨在恢复阅读在美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鼓励人们享受阅读的乐趣,让不爱阅读的人爱上阅读,使人们重视阅读的启迪作用。该项目自2006年开始试点实施,从7000人的小镇到400万人的城市,参与的社区遍布美国全境。到目前为止,已资助1000多个阅读项目,覆盖美国50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波多黎各和美属维尔京群岛。该项目每年经费在100万美元左右,截至2012年已投入600万美元,近300万美国人参加。如此高效的公共阅读服务模式,值得研究借鉴。

1.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投资模式“大阅读”项目的大部分经费由美国政府独立机构——国家艺术基金会拨付,其合作伙伴中西部艺术组织和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 The Institute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简称IMLS)也提供了部分资金和活动场地。此外,家庭基金“Paul G.Allen Family Foundation”、个人遗产“Abequestmadein memory of Dorothy Lois Beverly”,以及福特公司等组织和个人也向该项目进行了捐赠,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2.志愿服务、各界支持的运行模式“大阅读”项目运作要求,申请者必须是非营利组织、地方政府或部门、免税公立图书馆等机构组织,主要通过为选定的社区提供资金,帮助其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社区共读活动,达到促进全民阅读的目的。该项目最初由国家艺术基金会、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共同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