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点中国名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07:59:03

点击下载

作者:异鸣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了解点中国名人

了解点中国名人试读:

华夏始祖——黄帝

姓 名:姓公孙,号轩辕氏。

生卒年:约公元前26世纪

祖 籍:姬水(今陕西境内)

性 格:圣贤、英明、神武

身 份:华夏始祖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圣王,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传说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见《史记》),生性聪慧,出生后几十天就能讲话,六七岁时思维就非常人可比,而且还察觉到了神农氏的很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够改革。成年后,黄帝更是聪明异常,加之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游牧部落的首领。古史认为黄帝以土为德,土为黄色,故而得名黄帝。

公元前26世纪左右,中原地区以成三足鼎立之势。一为黄帝,东进中原后,踞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通过不断与其它部落联合及征战,形成包括姬姓在内的12个部落的联盟;一为炎帝,《国语・晋语》说炎、黄为兄弟,“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姓,炎帝为姜姓。”炎帝东进中原后,进入河北,居太行山以东;一为蚩尤,蚩尤居于山东,其部族性情暴躁,崇尚武力,从不进行生产劳动,专靠西讨中原,掠夺财产而生,相传由81个氏族和9个部族组成,史称“九黎”。

后蚩尤作乱,向西侵犯,先与神农氏炎帝为争夺黄河下游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会处的平原地区发生冲突,经多年战争,蚩尤得胜。炎帝向北逃窜至涿鹿(今河北怀来县),向黄帝求救。于是黄帝“修德振兵”,带领以熊、罴、貔、貅、虎、雕、歇、鹰、鸢等为图腾的各部落与炎帝军队联合,在涿鹿与蚩尤部落展开决战。但由于蚩尤是土著,而且生性凶猛,又熟悉地形,战争进行的十分艰苦,加上战役开始后不久就下起了暴雨,致使炎、黄两部落损失了不少兵将。黄帝一面鼓舞部下,一面亲自冲锋陷阵,在黄帝的带领下,所有的士卒兵将个个奋勇争先,终于杀死了蚩尤。之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界,与各氏族修好关系,威信大增,其势力迅速扩大到了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然后,黄帝又召集各部首领封禅祭天地,从此号令天下。

炎帝神农氏虽与蚩尤战败,但仍有相当的实力,尤其是看到黄帝的势力迅猛扩张后,炎帝更加恐慌。于是,在灭掉蚩尤后不久,炎、黄两部落为了争夺天下的控制权终于爆发了冲突。两个部落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与怀来县之间的阪泉进行了火拼。《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三战然后得其志”。从此,确立了黄帝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华夏。阪泉之战后,战败的炎帝则退到了遥远的南方。

统一天下后,黄帝建都于涿鹿,时常巡行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桩,平者去之”。黄帝不仅有功于中华民族的统一,而且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也有着卓越贡献。《世本・作篇》记载,他教民用火做饭,创制衣饰;又叫史官仓颉造字、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术、伶伦造律吕、夕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自此开始了天文、历法、音乐,并由文字记载,有专人管理。又命夷牟作矢(箭头)、挥作弓、共鼓作舟、祝融作市,将远古的中华民族从采集渔猎、居无定所的“蛮荒”时代,推进到了农业经济、铜石并用、相对定居的“前文明”时代,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传说黄帝有妻14人,得子25人,其中得姓者14人,这表明黄帝是父权制形成的象征。黄帝历经数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创造了最原始也是最初的国家,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子孙”也由此而来。在黄帝稳定了天下之后,回想起炎帝曾为天下百姓做出了难以计数的功德,而自己却将炎帝赶到了遥远的南方,统领着本属于他的土地,为了避免战争再一次造成天下苍生生灵涂炭的悲惨景况,他毅然放弃了向炎帝报复的念头,而是派人请回了炎帝以及他的部族。从此,炎帝带领人民顺应时令,播种百谷,教民农耕,号“神农氏”,深受后世子民的爱戴,炎、黄两个部落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华夏民族。所以,“黄帝子孙”也叫做“炎黄子孙”,这一称呼至今仍具有无限的凝聚力,将五湖四海的华夏儿女紧紧联系在一起。

治水英雄——大禹

姓 名:姓姒,名文命,号禹。

生卒年:约公元前21世纪

祖 籍:汶山石纽(今四川省)

性 格:勇于开拓、坚忍不拔

身 份:治水英雄

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他治水十三年,其勇敢与智慧,以及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顽强精神至今仍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禹的父亲鲧是黄帝的曾孙,被封于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北川县),娶有莘氏之女为妻,名女志,又名女嬉。一天黄昏,女志到河边提水,见满天彩霞瑰丽异常,映照在潺潺的流水中,让人如醉如痴,她正要弯腰提水,忽见水中有一枚薏苡果,像珠子般艳丽可爱,于是便拾起来含在嘴里,谁料那枚野果光滑如卵,她一不留神竟然咽了下去,从此,女志便有了身孕。她怀胎十月未生,又过了四个月,仍不分娩,只得剖腹而生,这就是禹。

后来,禹之父鲧被尧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做封国国君,年幼的禹便随其父东迁至中原。当时,中原一带水灾猖獗,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尧便命令鲧治理中原水灾。鲧采用了“障水法”,四处拦截,但决堤之后,水患更甚。尽管鲧恪尽职守、勤勤恳恳,但与洪水生死搏斗了九年,仍未能平息水患。但在此过程之中,鲧与百姓朝夕相处,其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在百姓心中越来越有威信。尧见此情景,觉得自己的位置受到了威胁,便命令舜以“治水无状”为由处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代表上古先民同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不懈斗争、期望保民以生的英雄——鲧。

舜即位后,封禹为司空,命其继承父志,平治洪水。父亲未能完成的使命历史性地落到了禹的肩上。禹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研究终于找到了河害的原因:黄河是水流的发源地,地势高,水流急,因此多次冲毁河堤。于是禹决定改堵为疏,在下游将黄河分流,一条从今山东博兴附近的清河入海,另一条从河南浚县西南经山东范县、临邑、滨县入海。方案制定后,禹立即开始行动。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与老百姓一同风餐露宿,整日泡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曾有三次他到过自己的家乡,很多人都劝他回家看看,但他只是望了一眼家门就又去治水了。治水的同时,他又因地制宜,让百姓在潮湿的地方种稻子,为民取利。当时,由于连年的水荒,使得百姓可食之物甚少,他就“调有余相结,以均诸侯”。就这样,历经十三载,最后终于消除了水患,使“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河渠书》)。禹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各地,人们都深受感动,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治平水土、泽被苍生的丰功伟绩,换来了天下百姓的无上爱戴,也让舜对禹更加宠信,每有要事总要和禹商量。尽管如此,禹始终非常谦恭,每当舜当众表扬他时,他总是说那是因为舜至圣至贤,民众拥戴舜的结果;说那是因为舜善于用人,慧眼识才,然后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到其他大臣的身上。再加上大禹治水的事迹,舜越发觉得禹不但聪慧过人,而且仁厚可靠。后来,舜把很多国家大事交给禹来处理,禹总是不负圣望处理的妥妥当当。再后来,舜干脆让禹代替自己直接摄政,把所有事物全部托付给禹。这一让就是16年。

经过16年的考察,舜觉得不论是才能还是德行,禹都可以当之无愧地继承他的王位,于是,就当着众臣的面宣布要把帝位让给禹,大臣们也无不赞同,但禹却找出种种借口再三推辞,还极力推荐舜的儿子商均即位。不久,舜突然病逝,禹怕与商均发生冲突,便偷偷躲到了夏地的一个小城——邑阳去了,不理国事,不问朝政。虽然如此,诸侯们还是不肯朝见商均,却不惧路途遥远来朝见大禹,每每有事总要让大禹拿主意。渐渐地,大禹看到了自己的实力和威望,在舜死后的第三年,大禹在众臣的欢呼下返回故都,登天子之位,以“夏”为号,宣告夏王朝建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度化的赋税体系和第一个国家形态的运作体系。

大禹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对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禹治水,是主观努力浇灌的应有收获,更是一首必然的时代壮歌,最重要的是其坚忍不拔、执著求索的顽强精神和刚毅品格至今仍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此外,禹即天子之位后,建立了夏王朝,奠定了私有制国家的基础,用阶级社会代替了原始社会,将历史进程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荒淫暴虐的代称——纣王

姓 名:名受辛,字受德,史称帝辛

生卒年:公元前11世纪

祖 籍:朝歌(今河南)人

性 格:荒淫、残暴、昏庸

身 份:商朝末代君王“纣”是天下人对帝辛的称呼,为“残义损善”之意。纣王是商王帝乙的次子,按照当时的宗法,在继承王位时,首先遵循的是立嫡不立庶,其次是立长不立次,由于“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吕氏春秋》)因此,纣王得以继位。纣王天资聪颖,多才多艺,文武双全,能徒手和猛兽相格斗,又善于诡辩,将自己的错误掩饰得天衣无缝,深得帝乙的喜爱,这可能也是纣王能够继承王位的原因。

商朝自帝武乙开始就已日渐衰败,到纣王时,已经经历了帝武乙、太丁、帝乙三世衰微。纣王虽不讲文治,但却讲究武功,他多次向东讨伐东夷,俘获了大批奴隶,使商朝一度又出现了强盛的势头。战争的同时,他也将中原的文化传播到长江和淮河一带,为促进两地的文化交流起了一定作用。

然而,纣王却异常的荒淫残暴。他贪恋酒色,后宫美女如云,其中最受纣王宠幸的是一个叫妲己的女子。妲己不但天生丽质,而且能说会道,常常一句话就说到纣王的心坎里,因此,纣王对她百依百顺,就算是天上的月亮,只要妲己想要,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叫人去摘。为了能让妲己欢心,纣王特意修建了“酒池肉林”,在酒池里装满美酒,旁边立木悬肉,并命令许多男女脱光衣服在其间追逐嬉戏,他和妲己从中取乐。他又在朝歌(殷朝首都)修建鹿台和巨桥谷仓,用以存放珍宝财物和征集天下粮食。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纣王就发明了一种叫“炮烙之刑”的酷刑用以镇压人民。“炮烙之刑”就是在铜柱下面烧上炭火,上面涂上油脂,受刑之人赤脚在又烫又滑的铜柱上行走,钻心的疼痛让受刑之人站立不稳,一个个都掉进炭火中活活烧死。挣扎之状,惨不忍睹。而他和妲己则像看喜剧一样,狂笑不已。

纣王疏远贤臣,亲信奸佞。鄂候见纣王荒淫无道,便与纣王争辩,指责纣王的不是,结果被纣王当即处死,还将其制成干尸,以畏众人。他的兄长微子启不忍国家就这样断送在他的手里,多次苦劝纣王,但却没有任何效果,微子启愤然出走。纣王的叔叔箕子早对其暴政心存不满,见此状况,便装扮成疯子,混在奴隶之中,试图避祸,但纣王还是将他囚禁了起来。最后,连乐师都从他身边逃到了周武王那里。然而,他却任用好拍马屁、爱贪小便宜的费仲主持国家政务,用搬弄是非的恶来打理朝廷事宜。纣王的另一个叔叔比干,眼见微子出走、箕子佯狂,认为他们都未尽职,于是以死相争,苦权纣王三日,最终惹恼了这位暴君。纣王下令处死比干,并挖出他的心看看是否和圣人一样有九窍。

纣王的暴行终于让他众叛亲离,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而西面的周朝经过周文王50年的用心经营,日渐崛起,对没落的商朝虎视眈眈。周武王即位后,周朝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史书上记载“天下三分,西伯有二”。武王继位9年后(1027年),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大会诸侯,刺探灭商之人心所向,即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两年后,周武王得知纣王更加昏庸,其统治集团已分崩离析,且纣王的主力军队远征东夷,朝歌空虚,遂于十二月初五,率领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都朝歌。在距朝歌70里的牧野,周武王命军队停了下来,并于黎明前集合队伍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誓词中发布了总攻朝歌的命令,声讨纣王罪行以激励将士斗志,即:不听劝谏,只听信妇人之言,致使国家混乱;不祭天地祖宗,坏乱历法,自断天命;迫害同胞骨肉;不任用贤明,却让小人当道。武王以替天行道的名义号召将士奋勇杀敌,严申不准杀降以瓦解商军。

纣王听说周军已经打到了国门,仓皇武装守卫国都的军队,连同奴隶总共17万(一说70万)人,开赴牧野迎战。周武王虽然只有兵车300乘,将士5000人,但个个神勇无比,无不以一当十。纣兵虽多,但却都是些乌合之众,没有战斗力,奴隶们早就受够了纣王的气,现在又听说武王待人宽厚,纷纷阵前倒戈,为周军做起了向导,杀回了朝歌。武王乘胜以主力军队猛烈突击,商军很快就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穿上了特制的玉衣,登上鹿台,自焚而亡。

商纣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最后一个帝王。3000多年来,纣王一直是暴君的代名词,他的荒淫残暴、昏庸奢靡,以及他自取灭亡的结局却成为后世引以为戒的好资材。

建立八百年天下的圣王——周武王

姓 名:姓姬,名发。

生卒年:约公元前11世纪

祖 籍:歧山周原(今陕西歧山)

性 格:英明、勇武

身 份:周朝开国之君

周武王姬发是八百年周朝的开国君主,是历史上的三代(夏、商、周三代,夏朝为大禹,商朝为商汤王,周朝为周武王)圣王之一。他是周文王的次子,其兄伯邑考被纣王所杀,故而继承了王位。武王为其谥号。

周国原是西方关中兴起于周原(今陕西歧山西南)地方的一个小国。殷纣王时,武王之父姬昌被封为西伯,周武王继位后,追尊其为文王。文王在位五十年,周国力量已有很大的发展,周人开始跨出了潼关,进入山西。史书曾记载“天下三分,西伯有二”,这显然有些夸大其辞,因为当时商朝虽然政治十分腐败,但其军事力量依然很强大,还在向徐淮一带发展,况且商朝有六百多年的基业,纣王又崇尚武力,多才多艺,要打败商朝还不是件容易的事,只可惜未及伐商文王就死了,灭商的重担便落在了武王身上。

武王即位后,决心完成父亲的遗愿,全力投入灭商的准备。武王任用文武双全的姜太公为军事,周公姬旦为宰辅,召公和毕公为顾问,精心策划灭商大计。而此时的商朝在暴君纣王的统治下政治上每况愈下,纣王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设酒池肉林供自己玩乐,又实行严刑酷法,人民怨声载道。武王即位9年后,将都城由丰(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西岸)迁至镐(沣水东岸),以便于灭商。随后,他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长安县)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向东行,向朝歌行进,在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时,有800多名诸侯闻讯赶来参加。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这次行动实际上是一次为灭商而准备的军事演习,通过此举,周武王看到了人心所向,更坚定了他灭商的决心。当时,各路诸侯赶来后,都力劝武王立即伐商,但武王和姜太公都认为时机不到,说“诸位不知天命”,然后在渡过黄河后便领兵回去了。“孟津观兵”两年后,商纣王更加残暴昏庸,他竟然把将两位忠心耿耿的贤臣比干和箕子,一个杀,一个囚,还将比干的心挖出来看。此时的商朝在政治上已完全处于分崩离析、风雨飘摇的状态。而且武王又探知,商朝的主力军队正在征讨东夷,朝歌空虚,于是,决定趁此机会,大举灭商。周武王11年12月5日,即公元前1027年,武王毅然率兵车300乘、勇士3000人、甲士四五万人浩浩荡荡杀向朝歌。在距离朝歌约70里的地方——牧野,武王叫军队停了下来,他集合军队,站到阅兵台上,左手持黄铜斧,右手持白旌旗,分别象征刑罚诛杀和号令,声讨纣王的种种罪行,即:不听劝谏,只听信妇人之言,致使国家混乱;不祭天地祖宗,坏乱历法,自断天命;迫害同胞骨肉;不任用贤明,却让小人当道,以激发将士的斗志,史书上将这次牧野誓师称为《牧誓》(据说,誓词为周公旦所作)。随即,武王发出总攻号令。

毫无防备的纣王听到周军已打到国门,仓皇调集都中士兵,又将奴隶和战俘武装起来,共起兵17万迎战周军。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但由于奴隶和战俘们根本不想为纣王卖命,再加上武王称“殷人降者,不得杀之。”于是,他们将前来伐纣的武王看作了救星,纷纷在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杀回了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遂穿上特制的玉衣,登上鹿台,自焚而死,一代暴君就此化为灰烬。随后,武王率兵顺利进入朝歌,并在朝歌举行了告天仪式,宣布天命转移,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灭商后,武王为了巩固新政权,收服人心,采取了很多政治策略和措施。他不但没有对殷商遗民采取任何残酷刑法,而且还采用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办法,让他们安居乐业。在全国的统治上,他采用了封邦建国的方略,以便于对全国的统治,这一方法在当时对武王巩固和加强全国统治起到了巨大作用。他还同其弟周公旦讨论要在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内,当时被认为是天下之中)设立东都,以便于对东方加强控制。只可惜,武王为了巩固政权,日夜操劳,心力绞悴,在新王朝刚刚建立两年后就病逝了,这一计划也未能得以实现。

武王灭商建周是一场革命,他用新王朝代替了腐朽的旧王朝,拉开了西周八百年基业的序幕,同时,也将自己挤进了为后人称颂的三代圣王之列。

礼仪之邦的奠基人——周公旦

姓 名:姓姬,名旦,又称叔旦

生卒年:?~前1105年

祖 籍:周原(今陕西歧山)人

性 格:忠诚、高尚、远见

身 份:西周政治家

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因为其采邑在周地,故人称周公。周公一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代,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据说,周武王与纣王在牧野之战的誓词《牧誓》就是周公所作。灭商之后,武王因对国事操劳过度,两年后就去世了,临终前托孤周公,留在镐京代替年幼的成王执掌朝政,成了周王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周公代替成王执政后,为了治理好来之不易的周朝天下,尽职尽责,殚精竭虑。周公礼贤下士,每有贤士前来拜访,即便是自己正在洗澡,也会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跑出来接见,若是自己正在吃饭,他会吐出口中的食物迫不及待地迎接来人,而从来不肯让拜访者多等一秒。这就是“握发吐哺”典故的由来。尽管如此,周公代替成王治理国家还是引起了朝廷中很多人的不满,甚至有人怀疑他有野心。其中尤以周公的哥哥管叔鲜最为强烈,他散布谣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意思是说周公有谋反之嫌。东方的武庚见周室内部动荡,觉得有机可乘,于是联合东方氏族徐、奄、盈、熊、薄姑等邦国,又拉拢管叔、蔡叔和霍叔等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统一不久的西周再度受到分崩离析的威胁。

周公果断决定东征平乱,他借用占卜这种古老的决断方式,借上天之口宣布:“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尚书》中解释说这是承上天之意。随后,周公亲自领兵东征,向以武庚为中心的殷人发动进攻。经过三年苦战,“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平定了“三监之乱”。接着,还乘胜一举消灭了参加叛乱的17个东方小国。平定“三监之乱”后,周朝的统治更加巩固了,疆域不断扩大,其势力东到海滨,西到甘肃,南到淮水,北到河北、辽西,扬威四方。

为了稳定政局,加强对刚刚臣服的东方各国以及殷商贵族的控制,东征不久,周公建议成王营建东都洛邑,把殷商遗留下来的贵族迁徙到那里,并派驻20000人的兵力防守,进行集中管理。周公还将一些参与叛乱的其他各族迁出本族故地,以削弱他们的势力。比如嬴姓就被迁到了西垂秦谷(今甘肃张家川县),后来,秦人就从这里兴起。同时,为了与原都区别,新都称为“成周”,意为成就周道,而原来的镐京则改称为“宗周”。

周公极具政治远见,为了统治新征服的区域,周公扩大分封诸侯,在各个战略要地和经济文化中心封邦建国。王室子弟、亲戚、功臣以及先王贤人后裔都被封藩。但所封之国,均国小力弱,十分便于控制,同时,又派姬姓王族的子弟或者功臣贵族去统治,实现了对东方各国以及殷商贵族的有效管理。受封诸侯,要对周天子尽守土之则,年年进贡,缴纳方物,朝聘述职,随王祭祀,对捍卫王室起到了很大作用。诸侯国内的大部分土地又分配给卿大夫做采邑,卿大夫再将土地分给士,由士直接统治广大人民,层层分封,形成了一个宝塔式统治结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星罗棋布、大小相间,对安定社会,发展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是基于周公这种稳定的社会结构,西周在成王、康王两代,稳步发展,形成了历史上的“成康之治”,使周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大国。

周公还为周朝确立了宗法制度。他首先确定了同姓的诸侯和周天子为宗法关系,是周天子的叔伯兄弟;异姓诸侯和周天子为姻亲关系,是周天子的甥舅表亲。又确立了嫡长子世袭继承制,以“立嫡不立贤,立长不立幼”为基本原则,按血统的亲和疏来确定权利的分配。所分封诸侯,以及其下的卿大夫、士也有本支的大宗,均实行嫡长子继承,庶子为小宗,实行再分封。这样,权力始终掌握在嫡长子手中,而嫡长子只有一个,使得继承有了唯一合法性,避免了众子相互争夺的局面。此外,周公又将“以德配天”、“天命无常”作为维护周朝统治的基本思想,用宗法制度将政权、族权和神权三者统一起来,使周王朝的统治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地位。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以封邦建国为基础的国家机构,使得周王朝政令畅通。从而,也使周王朝成为了一个严格的等级礼治国家。

周公又“制礼作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将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的各种宗法封建制度合法化、礼仪化,以便平衡权利的分配制度。所谓“制礼”,实际上是将一种等级制度以“礼”的形式表现出来,他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以及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加以严格的区分,确保了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所谓“作乐”,则是将乐舞与礼仪相结合、相配合。祭祀、出征、会盟、饮宴、婚丧等都各有相应的礼仪和乐舞,而且根据等级的不同,又有严格区分。如祭祀,天子祭天地,祭五祀;诸侯祭山川、五祀,不能祭天地;卿大夫祭五祀;士祭先人;又如死,天子死曰崩,卿大夫死曰薨,士、庶人死曰死。其礼仪制度对于各个等级的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违反规定,便视之为非礼。周公用这种繁琐的礼仪来灌输各个等级的人群,使其能够安分守己,各尽其职,循规蹈矩,永不犯上。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繁琐的礼仪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桎梏,但在当时,这种礼仪制度却成为了各族人民的生活准则,也构造了嗣后几千年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实质内核,对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对于树立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丰碑,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东征,到营建洛阳,再到“制礼作乐”,周公采取的几项重大措施,彻底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也将周公本人的文治武功推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随后,周公归政成王,自己退居臣位。鉴于殷纣淫溢亡国的教训,周公为成王作《多士》和《毋逸》两文,嘱其勤政理国,不可骄奢,告戒成王天命无常,只有“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励精图治,才能保证统治的长久。

前1105年,周公病重,临终前嘱托他死后一定要把他葬在成周的地方,以示他离不开周朝。周公死后,成王以最隆重的天子之礼将他安葬于文王的墓旁,还特许鲁国用祭祀天子的礼乐来祭祀周公。

周公一生笃仁笃信,一心辅佐武王和成王,为周朝的稳定和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他采取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不仅奠定了西周的统治,同时,其思想也成为历代封建帝王统治思想的基础。周公勋业与品德并伟,事功与人格共辉,成为后世竞相效仿的典范,其功绩和精神将与历史共存,永照人间。

中国最早的经济改革家——管仲

姓 名:名夷吾,字仲,一字敬仲。

生卒年:约公元前730年?~前645年

祖 籍:颖上(今安徽颖上县)

性 格:有勇有谋、灵活机变

身 份: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管仲出身于没落贵族,故从小便熟读《诗》、《书》,通晓礼乐,还练得一手高超的射技。但到稍长时,家道中落,家境日渐贫寒,于是便与好友鲍叔牙以做小买卖为生,勉强度日。

春秋初年,齐国虽然号称大国,但由于齐襄公残暴肆虐,荒淫无度,政治上已处于十分腐败的境地。齐襄公晚年时,朝廷政治更加腐化,以致激起众怒,被大臣所杀。一时间,齐国内乱,朝中大臣分做两派,一派要拥立公子纠为王,而另一派则要拥立公子小白为王,而当时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不在朝中,于是,两派都想方设法以最快速度迎接各自拥护的公子回朝为王。管仲追随公子纠,他为了阻止公子小白回国,在途中设下埋伏,欲用箭射杀公子小白,但公子小白假装中箭,骗过了管仲,迅速回国继承了王位,称齐桓公。齐桓公为振兴齐国,惟才是举。好友鲍叔牙深知管仲有经世治国之志,于是在齐桓公面前大力推荐,齐桓公求贤若渴,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管仲对齐桓公的知遇之恩万分感激,尽心尽力辅佐齐桓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先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他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只有物质生活改善了,才谈得上“礼节”和“荣辱”。他首先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主张废除“公田制”,分田到户,并按照土地好坏、面积大小征收不同等级的实物税,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他还主张利用濒海的优越条件,发展渔盐贸易,设置盐官、铁官积极引导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另外,他还设立“轻重九府”,根据年成的丰歉,收售谷物,既可平抑粮价,又可增加国家收入,达到通货积财的目的。这些措施的施行,为齐国后来称霸诸侯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此外,管仲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他大胆实行“叁其国而伍其鄙”,将血缘宗族的“国”划为二十一乡,分为工乡、商乡和士乡(士、农合一),又规划士农工商“四民”的住处,不许任意杂处和迁徙,从而加强了统治力量;他还推行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平时生产,战时从军,增加了兵源,增强了军事力量;同时,针对齐国军备不足的问题,管仲采取了用兵器或铜铁赎罪的政策,以扩充军备。

管仲实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使齐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使齐国日益强盛,迅速具备了称霸的条件。

当时,平王东迁,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诸侯均不把周王放在眼里,相互间争权夺利,对霸主地位明争暗斗。由于齐国内政刚刚改革完毕,虽然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迅猛的发展,但要一统天下,还要经过一番准备。于是,管仲便开始着手协助齐桓公谋划争霸事宜。管仲建议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策略,即名义上拥戴周天子为共主,实际上是打着天子的旗号,号令诸侯对抗北方戎敌部落的侵扰。这样,齐国既得到了诸侯的认同,同时,也取得了周天子的信任和授权,开始了争霸。然后,齐桓公又在管仲的建议下,先后灭掉了谭国和遂国,并与鲁、宋、陈、蔡、邾结盟。公元前680年,宋国背弃盟约,齐桓公出兵征服后,再次应管仲的建议大会诸侯,周天子也派人参加,这意味着在事实上齐国已经处于了霸主的地位。两年后,齐桓公正式被周惠王任命为“侯伯”,从此,确立了齐桓公真正的霸主地位。

此后,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又先后进行了三次武装会盟和六次和平会盟,另外,还于公元前649年,帮助周天子平定了周襄王的弟弟叔带的叛乱。这就是史称的“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也由此成为了春秋第一名相。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危,临终时告戒齐桓公易牙、竖刁和卫公子开方乃小人,当斥逐。并举荐忠厚仁慈的隰朋,希望齐桓公能重用之。但是齐桓公未听从管仲的劝戒和忠告,终于在三年后,被易牙等人饿死在宫中,两个月后才将其尸体收殓,齐国霸业也就此终结。

管仲死后,后人假借其名将其著作收录成《管子》流传后世,其中除有管仲自己的作品外,还包括齐国的历史档案以及人们对其思想言行的一些记载。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姓 名: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

生卒年:约公元前580年?~前500年

祖 籍: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归德县)人

性 格:智慧、消极

身 份: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的道家思想开启了中国几千年来崇尚自然,务使生活超然、逍遥、洒脱的精神内涵,《老子》一书也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而成了中华民族的瑰宝。

约前580年,老子出生于楚国,当时,正是春秋晚期,天下诸侯纷争,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因此,老子寻遍各种书籍,试图找到一种可以解除百姓疾苦的学问。30岁时,还在苦心作学,无心娶妻生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蹇氏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喜结连理。然而,蹇氏却早有婚约,只是不遂心意而一直执意不嫁。现在男方听说其擅自嫁人,便派人将蹇氏抢了回去,蹇氏坚贞不屈,半路投井而死。老子伤心欲绝,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一番大事,且终身不娶,以对得起亡妻。

此后,老子一直潜心研究学问,虽然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但却始终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相传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的史官,管理典籍。但后来,在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社会风气颓败,于是老子辞官归隐。他骑着青牛路经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周大夫尹喜盛情接待了老子,并对他说:“听说先生很有学问,如今要去隐居,何不把这些学问都写出来,也好给后人留一些启示?”于是,老子在函谷关写下了《老子》上、下篇五千多言流传于世。书成后,老子又骑上青牛,出函谷关,从此,行迹杳然,不知所终。相传于前500年去世。

老子将“道可道,非常道”作为其书的开篇,点出了老子哲学的中心,他所有的思想也都由“道”推演开来,独成一家,即道家。

老子将“道”从“道路、道理”的本意中抽象出来,他用道将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道”是万物之根。而对于“道”这个名词的起源老子则解释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他认为道乃天地之母,万物之源,也就是说包括人在内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最朴素的“天人合一”概念的表现,后来这一思想又为庄子所继承和发展。

老子谈到“道”时说它“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因此,道是“无”,无所不有之“无”。“无”之道就是老子思想中最大的闪光点——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到世间万物都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宇宙间的一切都有阴阳、刚柔、损益、荣辱、胜败等,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而且,相对的两方时时处于矛盾的运动之中,并能够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因而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有“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所以,老子主张“去甚去奢去泰”,不要有过分的、极端的举动,要永远像道一样处于冲虚不盈的状态,以防物极必反。

老子反对战争,他说:“兵者,不详之气。”还说大兵过后必有灾年。但尽管如此,老子的思想依然为军事方面提出了一些谋略性的方法,比如他说的“贵柔守雌”的方法,一方面是说以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像水一样柔弱的东西必定有其内在的生命力,因而无处不可去,故有“以水攻坚,无坚不摧”;另一方面就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老子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无为而治”的政治论,实际上这是对当时统治阶级的“有为而治”的抨击和揭露。他认为是统治者的欲望导致了社会的衰落和人民的疾苦,百姓之所以轻生冒死,起来为“盗”正是因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他主张“损有余而补不足”,主张用“天之道”来代替“人之道”,以此来挽救社会之衰落。他的“无为而治”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是希望人们能恢复到最自然、最理想的生存状态,即建立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也正是老子的“道”在社会上的体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道,其本性既是“自然”,他认为天地的运行,也就是“天道”本身就是自然的,是不假任何外力的。人也应与万物一样,消除内在和外在的所有纷扰与自然合一,生活得超然、洒脱、逍遥。

几千年来,老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哲学、伦理、文化乃至人们的处世。《老子》一书被后人奉为道教的三大经典之一,尊为《道德经》,其英译本就多达四十多种,可见,老子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万事师表——孔子

姓 名:姓孔,名丘,字仲尼

生卒年: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祖 籍:鲁国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

性 格:仁爱、睿智、执着

身 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中国两千年来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孔子的先世本为宋国贵族,后因政治避难于鲁国。传说孔子出生时,怪异难看,鼻孔朝天,且头顶凹陷,看起来像是一座山丘。于是,父亲给他取名孔丘。但在3岁时,父亲去世,孔子与母亲过上了清贫的生活。孔子虽然年幼,但却非常懂礼貌,而且对各种祭祀活动很有兴趣。每有祭祀活动,他总要让母亲陪他去观看,回来后便按照祭祀的程序,模仿学习。因此,孔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对各种祭祀礼节了然于胸。随着年龄的增长,孔子开始接触各种学问。他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不仅向名人学,也向平民学。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期间,孔子曾在鲁国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蓄养)等小吏。中年时,孔子成为了鲁国知名的学者,开始广收门徒,前来听其讲学的人总是围得像堵墙似的。前515年,齐宣王问政时,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张,未被重用。后率弟子周游列国,宣扬礼教仁政的政治思想,但倍受冷落。后于前484年,返回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改鲁史编成《春秋》,创立了编年体史,直至公元前479年病逝。

孔子学说的核心和主旨就是一个“仁”字,这在他思想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还说“仁者,爱人”,“仁”的境界是一个博爱的社会,仁者要对世人有同情心,要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典范,他处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他认为,一个人是否有德行,主要看自己的努力,君子安贫乐道,舍生取义,就无所谓是否有人赏识自己。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要恢复周礼,以“礼”为治,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孔子“年少好礼”,还曾和鲁人南宫敬叔“适周问礼”,齐宣公问政,他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的也是礼。他主张政治也应道德化,希望君主能够“爱民”、“惠民”,去除暴政。他认为严酷的刑法虽然能够让人心生畏惧而不敢有犯法的举动,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犯罪心理,只有对人们以礼引导、以德感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社会才能长治久安。然而当时正是“礼坏乐崩”的春秋晚期,所以孔子主张法尧、舜,推崇西周典章制度,其政治趋于保守,有些不合时宜。但他依然怀着远大的抱负,积极从政,在诸侯列国中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捆厄陈国、蔡国,奔走十四年,吃尽了苦头,虽毫无所获,但他积极的心态和顽强的追求精神却给我们以莫大的鼓舞。

在教育上,孔子可谓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认为教育的根本是教人做人,提出“有教无类”的理念,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的有机结合,启发与领悟的有机结合,形成一整套科学的教学方法。孔子办学,不仅仅是要教人读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个有道德修养的知识阶层,他主张“学而优则仕”,也就是希望国家政权能够掌握在那些既有才又有德的文化人手中,而不分贵贱。他将教育普及到平民百姓当中,培养了很多出身贫贱的“士”和“君子”,像《群书治要》记载的:“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工之贾人;颜琢邹,盗业;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吕览》、《荀子・大略》中又有“仲弓父,贱人”;“子贡、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

此外,孔子在整理典籍方面也有不小的贡献,他结合就有的资料和史实编辑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著作,保存了我国春秋以前的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但由于孔子游历遍天下,徒生众多,因而其典籍依旧被保存了下来。他死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语录言行编成书,定名《论语》,其中很多佳作、佳句广为后人流传。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化圣人之一,他的学说对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和思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一生奋力治学、执着追求,一生心血都奉献给了“礼治”、“仁爱”的理想,虽然其政治主张未能实现,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忍不拔的精神确也为后人景仰。清圣祖康熙曾对孔子像行三跪九叩大礼,还说:“孔子乃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并亲题“万世师表”四字。

百世谈兵之祖——孙武

姓 名:姓孙,名武,字长卿,世称孙子

生卒年:公元前535年?~前479年

祖 籍: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

性 格:智谋

身 份: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理论家

孙武的祖上原本姓田,是齐国的王族,因孙武的祖父田书颇具军事指挥才能,在多次战争中都有不匪的战绩,因而获赐孙姓。其父孙冯曾官至齐国卿相,显赫一时。军事世家的环境,使得孙武从小就对军事很感兴趣,小小年纪就颇具军事头脑。公元前532年,齐国内部发生动乱,纷争激烈,士卿大夫间相互倾轧,孙氏家族为躲避纠缠,遂迁居吴国。孙武曾在吴国的军队服过役,当过下级军校,还参加过吴、楚战争,后来因为负伤退出军队,一边耕田,一边研究兵法。他结合每一次具体的战争,分析总结胜方的经验和败方的教训,终于完成了名传天下的《孙子兵法》,他也由此成为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兵法》语言简练,全书不过7000余字,共计13篇,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行军篇》。内容涉及战略学、战术学、军制学、后勤学、军事地形学、侦察学等诸多领域。其军事战略思想可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军、政合一的战争观。《孙子兵法》言“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孙武认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除天、地、将、兵外,还有道,既上下一心,民乐为君用,生死与共。只有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谁能取得民众的支持,谁就能取得主动权。《兵法》又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由此可见,孙武已经突破了纯军事战略的思维,已经将政治和外交作为策略运用到军事当中了。

第二,以野战为主的策略。孙武认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因此,战争中要掌握主动权就要实行以运动战为主的野战进攻,先发制人,出奇制胜,就是要速战速决、避免攻城、运动歼敌。“兵贵速,不贵久”,持久战多数会“顿兵挫锐,屈力殚货”,所以善战者应能“乘人之不及,有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兵法》中说:“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因为攻城不但旷日持久,而且处于被动地位,损失较大,故有“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此外,野战还可与敌周旋消耗其力量。可“避实击虚”,调动敌人,进而选择敌人薄弱或要害处攻之。

第三,集中优势兵力作战。孙武强调战争中应能“我专而敌分”,用我方的优势兵力将敌方分散,这样则“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者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以战者约一。”

孙武不仅将《兵法》的理论讲的十分透彻,更用他的实际作战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决非纸上谈兵。他在宫女演兵时,屡次出现“杨柳细腰随风舞,莺声燕语乱纷纷”的场景,于是他冒奇险杀死了吴王的两个爱妃,杀鸡骇猴,宫女们一下子知道了什么叫军令如山,个个严肃紧张,令行禁止,再没有人敢唧唧喳喳了。不多时,便操练得像模像样了。由此,他从严治军的思想可见一斑。被吴王阖闾拜为大将后,孙武很快就为吴国训练出了一支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队伍。公元前506年,孙武大展兵家智谋,以“疲楚误楚”的策略扭转时局,又率3万兵力击退楚国20万大军,取得柏举之战的胜利,攻占了楚国的都城,获得了大量的兵奴和财宝。吴王阖闾死后,孙武又辅佐夫差南征北战,将吴国的国势推向了顶峰,同时,也成就了吴王春秋又一霸主的地位,只可惜后来,夫差刚愎自用,好友伍子胥又遭惨死,让孙武看到了兔死狗烹的结局,最后归隐避世。公元前479年,孙武病逝,葬于江苏吴县东门外。

孙武虽然在吴国战争的风云际会中淋漓尽致地施展了其军事才华,但真正让他挤入名人行列的却是他言不过七千的兵学巨著——《孙子兵法》。这部书内容完备,结构严谨,将战争中一些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因而为历代兵家所珍视,在当今的中外军事院校中,也被作为必修课程之一。因此,孙武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军事战略伟人。

中国土木工匠的祖师——鲁班

姓 名:姓公输,名般,字若,又称公输子,公输盘,鲁般,鲁班

生卒年:公元前507年~前444?年

祖 籍:春秋末年鲁国人

性 格:勤奋好学、长于实践

身 份:中国土木建筑的祖师

鲁班出生于工匠世家,其名字中的“般”字也有考究,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有“少暤生般(或班),般是始为弓矢。”因此,公输班是以上古巧匠为名。传说鲁班家境贫寒,他自幼跟随家人参加了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劳动中,他总是虚心请教,刻苦钻研,用心观察家人和那些老师傅高超的操作技巧。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和生产实践,鲁班渐渐掌握了家人所有的技艺,而且还青出于蓝,成为了当时鲁国有名的能工巧匠。从现在来看,鲁班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要求并促进了技术的革新,制造先进的生产工具也就成为必然,因此,使得鲁班登上了历史舞台。

今天木工师傅们用的锯子、墨斗等好多工具都是当年鲁班发明的。虽然,从仅存的史料中很难分辨其真伪,但他作为我国建筑师的鼻祖一说是无法否定的。

传说有一次,鲁国皇帝要建造一座巨大的宫殿,需要很多梁柱,就命令鲁班在15天之内做出300根。鲁班便让徒弟们带上斧头上山阀木,他们起早贪黑,眼看时间过半了,可他们却只砍了不足100棵,鲁班很是着急,便亲自到山上看看情况。他正急匆匆上山,突然手被一片草叶划了一条大口子,鲁班不解:一片草叶竟然如此锋利?他仔细观察了草叶,发现叶子的边缘有很多小锯齿,他一下子豁然开朗,受此启发,他回家将铁片做成锯齿状,然后用他阀木,果然事半功倍。这就是锯子的原形。《墨子・公输》中曾记载:“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当时,正处于诸侯争霸的年代,战争到最后往往最艰难的就是攻城,厚厚的城墙打不透,又上不去,于是楚王便命令鲁班想办法(公元前450年以后,鲁班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造兵器),鲁班想来想去,想到了自己家盖房时用的梯子。于是他经过改造,造出了适于攻城的云梯,这种云梯既能在地上架起来,人又可以站在上面向城上射箭,给攻城带来了许多方便,称得上是划时代的军事发明,是军事技术史上重大的进步,在此后的两千年里一直受到攻城者的青睐。

但是,后来墨子知道鲁班造云梯供战争之用后,与鲁班展开了一场攻城与守城的较量,以图能够说服鲁班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发明制造生产生活工具上,造福百姓,而不要为战争制作武器。鲁班想尽种种办法攻城,但都被墨子一一破解。最后鲁班接受了墨子的思想,一心扑在了木工工具、机械等各种实用技术上。

鲁班还发明了木匠划线用的墨斗。最初他划线总是拿一个尺子或是其它直的东西当工具,但有时候木材太长,这些工具就不好用了。后来他看见母亲裁衣服划线时用的粉袋,便有了灵感,做成了墨斗,可麻烦的是每次划线都得要母亲捏住另一头。最后还是母亲想了个主意,让他在墨斗上有加了个小钩子,于是代替了人力,从此,他一个人就可以弹线了。因此,这个小钩子也叫做“班母”,直到现在木工师傅们还在使用着。

他还曾对古代的锁进行了重大改进,锁在我国奴隶社会已有使用,其形若鱼,但结构简单,极易打开,鲁班经过研究后,将锁的机关设在里面,只有借助特定的钥匙才能打开,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锁的安全性。《墨子・鲁问》中还有记载,说他用竹子做成了一只大鹊鸟,“成而飞之,三日不落。”还说他为楚国发明了专用于水战的钩和拒,因为当时越国擅长水战,战船也非常灵活,而楚国则逊色的多,他们常常是打赢了追不上,打输了又跑不了,吃了不少亏。鲁班发明的钩可以钩住要跑的敌船,而拒又可以抵住要进犯的敌船。借助这项发明,楚国打了很多胜仗,鲁班也因此立下了很多功劳。民间甚至还有传说,说河北赵县的安济桥也是鲁班修的,虽然这些传说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这至少说明鲁班是被公认的“天下之巧士”。

鲁班一生发明无数,从生产、生活用具到作战用的工具都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宝贵的遗产,为我们今天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热爱和敬仰,将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归结到了鲁班的身上,尽管其真实性已无据可靠,但鲁班在发明创造上的光辉业绩,对后来社会发展的影响之深不可估量的。

兼爱非攻的哲学家——墨子

姓 名:姓墨,名翟,世称墨子

生卒年:公元前480年~前400?年

祖 籍:春秋战国邾国(今山东腾州市)人

性 格:善良、智慧、坚毅

身 份: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位能工巧匠,墨子的家乡也是当时文化科技最为先进的地方,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使他很快在木、车、陶、皮等方面都有了精湛的技艺。9岁时,进私塾读书,对儒家所说的大同社会非常欣赏,重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经典,很快就成为了一名既有理论知识,又擅长实践的杰出人才。但是后来,随着他对儒家学说的深入反思,逐渐对儒家繁琐的礼仪和厚葬久葬的虚伪行为感到厌恶,认为儒学“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因此,最终与儒家分道扬镳,创立了代表工商业小生产者阶层利益的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是当时最有实力、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与儒学并称为“世之显学”。为宣传墨家的思想,墨子广收门徒,其行迹遍布齐、鲁、郑、卫、楚、越等国。墨家学派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成员都称为“墨者”,而最高的领袖称为“巨子”,所有的成员都要效仿大禹,身着布衣、日夜操劳、刻苦自励,而且要听从“巨子”的指挥,对“巨子”忠心耿耿,绝对服从。相传,墨子的门徒个个都可以成为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勇士。

墨子有十大思想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其中,最为核心的便是“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即“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爱,无分差等厚薄,与儒家的“爱有差等”比起来更为进步。他还提倡“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认为衡量是非的重要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人民。他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最欣赏的就是像大禹那样为天下利益艰苦奋斗的做法和精神,所以孟子曾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非攻”即反对战争,他认为战争是一种犯罪行为,事实上,这种思想与“兼爱”是完全一致的。墨子不仅在口头上反对战争,还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他的思想。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止楚攻宋”的故事:

公元前440年左右,楚国欲攻打宋国,便请鲁班制造攻城器械,墨子知道后,立即叫大弟子禽滑厘带三百名精壮弟子守成,自己则亲赴楚国。见到楚王后,他说:“楚国纵横五千里,犀牛麋鹿,高松美桦,应有尽有,而宋国方圆不过区区五百里,生灵稀少,树枯草荒,大王非要掠夺这样的贫瘠之地,有何益处呢?这又与那些有车子不坐,却要偷邻居的破车的‘偷窃狂’有什么区别呢?大王英明神武,做出这等不明之举岂不被人笑话?”楚王被说得无言以对,这时,站在一旁的鲁班心生一计,说道:“那我们不如比试一下,如果你能胜我,那么楚国就不再攻打宋国。”于是,两人展开了一场攻城与守城的演习,鲁班想尽各种办法攻城,都被墨子一一化解。墨子反对为战争制造武器,主张应制造实用的生产工具,以造福百姓。鲁班最后终于被墨子说服,从此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制造木工工具和机械等实用技术上来,同时,楚国也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在墨子的政治思想里包含有深刻的矛盾,他一方面主张“尚贤”,就是主张破除贵族世袭制度,选拔有能力的人,任人唯贤,罢黜那些滥竽充数的无能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在政治上要求平等的思想;但在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尚同”的思想,他认为国家应该将全国的思想统一,让百姓与官吏、官吏与上级官吏之间的思想保持一致,最终达到与君主的思想一致。墨子的这一思想实际上是在以君主的主观标准来衡量是非,因此,又有着明显的专制倾向。

此外,墨子在哲学思想上也有所贡献,那就是认识论。他认为认识的唯一来源就是直接的感觉经验,亦即“耳目之实”,要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实,或者是否存在,应以大家的共同的所见所闻为依据,而不是光靠个人的主观想象和臆断。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主张,提倡以实正名,名副其实。但墨子的认识论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他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而忽略理性认识的作用。他甚至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由,得出“鬼神之有”的荒谬结论。

墨子还是我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自觉地运用了大量逻辑推论的方法,来建立或论证他的政治和伦理思想,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反对别人观点时,他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墨子的“辩”是建立在知类明故的基础之上的,属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后期的墨家学派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体系。

墨子除了学识渊博,还精于机械,像滑轮、轱辘、车梯等都缘自墨子的发明。据《墨子》一书记载,墨子还做成了小孔成像的试验。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墨子,说:“墨子是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墨子的事迹和思想主要收录在《墨子》一书中,共33篇,是墨子与其弟子所著,其中也包括后期墨家的一些著述。《墨子》以成了现在研究墨家学派和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史料。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的哲学史上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其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两重性,其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仪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此外,他的思想又突显出了一种人性的光辉,充分认识到了人的神圣和伟大,并鼓励人们为了理想而奋斗,因此,墨子又可以称得上是现代人权思想的先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