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独立的女子,有多艰难就有多值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08:44:41

点击下载

作者:李媛媛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做独立的女子,有多艰难就有多值得

做独立的女子,有多艰难就有多值得试读:

推荐序

李媛媛同学身上的标签很多:称职的母亲、强大的军嫂、坚定的创业者,还有自律的健身女。你把这些标签演绎得都很精彩,如今你出书了,同学们真心为你感到骄傲,愿你的拼搏精神和追梦的心,能鼓励和影响更多的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2017级P6班全体同学“脸书”女高管雪莉·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离我们的生活太远,韩国前总统朴槿惠的《绝望锻炼了我》一书太过钩心斗角,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又浓墨于家庭,而这本《做独立的女子,有多艰难就有多值得》是每一位在平凡中成长的女性的真实自我写照。

无论你处在生活的何种阶段,都可以尝试着从这本书中找到力量和光芒。少林武术文化投资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彩虹蜗牛教育集团创始人、天津市大学生创业导师余笛

这是我所读过最真实、最激励人心的故事,包括信念、坚定和友谊,它折射出善良的温柔,还有坚定的执着,仿佛是一道自带温暖的光。

同为女性,我们都希望做独立的女子,是的,这有多艰难就有多值得,独立是一束光,它温暖你我,带给我们无限力量。共享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瀛莹序一真正独立的女子,都活成了一束光

和李媛媛结识,与我和大多数合作的老师结识差不多,刚开始没有什么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后来慢慢地接触多了,她的独立、韧劲以及对自己所做事情的虔诚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

她有家庭、事业,在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日常生活中,抽出很大一部分时间投入到学习中,真的很不容易。“活到老学到老”,简简单单的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话,但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而在她身上,我真的感知到了这种劲头。但凡经历过全日制教育的人都知道,学习很多时候不可避免面临有点儿枯燥感的刻意练习,但在媛媛老师身上,我觉察到的反倒是一种越发澎湃的激情, 似乎一切未知事物都会吸引她的好奇心,这样的好奇心,这样的学习劲头让我由衷佩服。

就拿学习写作这件事情来说,她在得知我是一名从业多年,在业内还算做出过一定成绩的内容策划人之后,便跑来向我请教写作的事情。在我表示她已经写出了自身潜力之下能达标的文章时,她还是坚持探索如何可以更好。她那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劲头,很是打动人心。

后来,她要我以最严苛的标准去指导她写作,并表示因为充分考虑我的工作时间不被占用,希望每周一下班后到公司与我交流半小时。足足半年的时间,对于一个有家庭、事业的人来说,每周雷打不动地准时准点过来虚心求教,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办到的,而她——李媛媛就做到了。

她的这本书很像是随笔集,行文充满她对生活的思考,尤其打动我的是独立女性的坚持。独立,一个泛化的词语,当下时刻被大众提起,但是有几个人能做到呢?顾家还是顾工作,孩子第一位还是梦想第一位,这些无解之问,谁都无法给出准确答案。但在读了她的这本书后,我多多少少知道了一些答案。

或许,就像她说的那样,真正独立的女子都活成了一束光。

她的世界里总是鲜花满地,阳光明媚。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就感觉和她在一起聊天似的,既没有立意的曲高和寡,也没有文字上的佶屈聱牙,有的是缓缓而出的情真意切以及娓娓道来。那些让人感到亲切的小故事,那一幅幅鲜活而平实的生活画面,那一段段让人向往的友情,让人身心愉悦。细细想来,这些不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身边的朋友吗?

接触多了,我知道媛媛老师是个特别有情怀的人,不是那种泛文艺化的情怀,而是那种坚定地帮助更多女性成长的一往无前的情怀。这么多事情压在她身上,学习、照顾家庭、开创事业,都需要她付出精力和时间。即便如此忙碌,我也从未见她有埋怨或是泄气。

在我想来,真正独立的女子就该和李媛媛一样吧。在完善自己的同时,将热情放到自己喜欢的事业上。如今这个时代有太多的女性在最美好的年华,被埋怨、压力、烦恼等占据了生活的边边角角,庆幸的是,这世上还有许多像李媛媛老师这样的女性,用自己的人生去为广大女性赋能。

真正独立的女子都活成了一束光,这束光出现之后,会划破无边的黑暗。

祝贺活成一束光的你——李媛媛!你的这本书,必然会影响到许许多多的女性。同时,非常期待你的下一部作品。刘sir2019年3月17日于北京序二不负时代不负卿

李媛媛是我的学生,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学生之一,因为她最能“折腾”。

首先,跨界折腾。

她本来是理科出身,却偏偏喜欢折腾社会领域的事情,拥有双硕士学位,用她的话说,学理科是因为喜欢数学,学企业管理是因为热爱,希望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读MBA(工商管理硕士)是为了自身事业的发展,是一种从人生规划角度出发的自我投资。因此,媛媛对很多领域很有兴趣,对每门课程都会执着地学习。

几乎所有活动她都积极参加并参与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一个正能量满满的人,乍一看,媛媛的身板略显单薄,但每次交流我都能感受到那种澎湃的激情,充满好奇心,充满求知欲。

而她的这本像是随笔集的书,行文充满心流。琐碎而又不失严谨的结构,平淡而又不失触动心灵的神来之笔,跟她充满激情的思考分不开,她的世界里总是鲜花满地,阳光明媚。读她的书就像是在跟她当面聊天,一个个像是发生在身边的亲切的故事,一幅幅鲜活平实的画面,一段段深情款款的友情,令人轻松愉快、心旷神怡。偶尔回过神来想一想,这不正是我们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朋友吗? 原来这就是共鸣。看来不折腾,生活就没有这么美好。

其次,跨业折腾。

公益事业渐有起色,她却偏偏对女性教育兴趣浓厚。

媛媛是个很有情怀的人,不是那种文艺化的情怀,而是真情实感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情怀。嫁给军人需要情怀,她以身相许、相夫教子;公益事业需要情怀,她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女性教育事业需要情怀,她孜孜以求,锲而不舍。

不同的事业、不同的产业,她一直在寻找其中的真谛。

几年接触下来,在学生当中,我与她交流的频次最高,但我从没听到过她抱怨,哪怕是学生“时间紧张”“学习任务重”等大家习以为常的口头禅,我也没听她说过。用她的说法是,幸福的状态就是这样的呀!

我看到太多女性朋友在美好的年华,被抱怨、压力、烦恼压得喘不过气来,她就想做大家的“天使伙伴”,擦亮姐妹们的双眼,为自我赋能,绽放本就璀璨的人生色彩,真正做到不负时代不负卿!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这样的媛媛同学是难得的良师益友。

老师祝贺你,此书必将收藏,也非常期待你的下一部作品。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课程教授  奉金明2019年3月16日于北京 第一章独立是一个人的清欢Hold住事儿,更要 hold住心

记得有一年公司组织去泰国旅游,同事们去超市买水,整箱整箱地搬,都是男生在做,我从容地拎着一箱水就上了车, 这让很多男同事向我行注目礼,我心想:这点事儿,还能hold(hold:英文原意指“把握”,现演变为流行语)不住吗?我可是“女汉子”啊!

对于工作,我也敢拼,出去组织活动,我可以一天不喝水, 从策划、组织、执行、活动报道到总结, 执行力时刻在线; 为了提升写作能力,我每天早上不到五点就起床练习,前一天把工作处理完之后,电脑和资料都摆好放在桌上,给自己一个特别有仪式感的开始;我也会利用上下班时间,修改作业或是处理工作,不去学身边那些追剧或玩游戏的人;就连在出租车上, 我也会低头处理给自己额外加项的工作。

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个努力的人该有的样子。

而这样的想法,让我在休息时也无法放下工作和学习。

去年夏天,我和家人一起去青岛旅游,大夏天的,从一个暴晒的北京,来到更加暴晒的青岛,而我的心情,跟天气一样, 也变得特别暴躁,因为,我能利用的工作时间变少了。

没办法,当家人去海里游泳,我就只能躲在帐篷里焦虑, 心想着,与其这样还不如待在公司吹空调加班呢!赶往下一个景区,坐车的时候,我也只是抱着书在静静地看,这样做,为的就是不浪费掉一分一秒的时间。他们晚上出去吹海风,我就找借口在宾馆里工作。

而当真一起玩的时候,我很难将心思放到一件事情上,手里做着眼前的事情,心思却飘到工作上,整颗心被揪得生疼, 有一种人生被耽误的感觉。

老公觉察到我的状况,实在看不下去,就嗔怒地对我说:“你这样像是出来玩的吗?要不回家上班儿吧!”

我很委屈:一个勤奋努力又不愿停止前进的人,你根本就不懂。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许久,有几次闺密见到我说:“媛媛,你的皮肤最近怎么变得这么差啊?”

我笑着说:“可能最近压力大了点儿吧。”

可我心里并没这么觉得。

爸妈给我打电话,总是嘱咐我:媛,别太累,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我说:嗯……嗯,知道了……知道了。

做父母的,总习惯叮嘱我们好好吃饭,好好休息,我渐渐地也习惯了安抚他们。

但他们怎么知道,现在年轻人没压力又哪来快速成长呢? 刷朋友圈,看到同行与大公司谈成了合作,我很焦虑;看到同学不是财务自由就是梦想照进现实,我很羡慕;再看看自己备忘录里今年要做的事,给自己制订的计划,才完成了一点, 我很心酸。

所有这些,都让我反思,大家都在努力追赶,我怎么还好意思享受生活?

于是, 我继续去拼, 将生活填满, 也收获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果,小小晒一下成绩,就有很多朋友点赞和留言:你真优秀,精力充沛,又有激情,工作、生活、家庭、学习都处理得很棒,太让人佩服了!

我看了心里也美滋滋的,一个在创业期,有孩子,读MBA,兼顾许多项目,还有精力培养自己第二技能的女性,就要具有hold全场的能力,否则如何实现自己想要的未来?

而我,也很享受这种随时随地进入工作的状态。

虽然,我不喜欢说“但是”,但是,该来的挡也挡不住。

那天,当我封闭培训2周后回家,洗澡时,忽然摸到自己身上长了一个疙瘩,当时心里还挺害怕:什么时候长的?怎么之前完全没发现?

带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我赶紧去医院检查,托朋友找专家看片子,医生给的建议都是:需要做手术。

而当时,我手头还有两个项目在推进,有几个重要约谈等我去赴约,我就问医生:做完需要休息吗?能马上上班吗?

医生抬眼看了一下我,把拍的片子递给我:身体是你的, 先养好再说吧。

我被堵得哑口无言。

住院的前一天,我不甘心,又主动约了一位负责人跟进项目,因为怕手术后时间耽误太久。

然后,背着电脑,带着考试资料,我就去住院了。

医院病房里,住的都是年过半百的大姐,她们的病情比我严重很多,看着她们输液治疗,家长里短地聊天,我有些恍惚, 昨天还是能量满满的“女战士”,怎么今天就住进医院躺在病床上了?我真有点儿穿越的感觉。

因为做的是“局麻”,手术台上我还很清醒,为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我就反思:似乎这段时间我什么事都没做成,却收获了一个疙瘩,如今还要等待最终判决,看病理检查是否是良性的,想想都挺悲凉的。

一向自信满满的我,忽然像坐过山车一样,内心能量降到了最低点。我开始回顾自己的人生,自己现在都在做些什么?

以前,我总喜欢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来激发自己的斗志,慰藉自己苦行僧一般的心;总觉得自己可以hold住一切,能同时处理很多事,对自己要求高,出手也狠。

现在,躺在病床上,医生告诉我肿瘤是良性的,我反而没有很激动,我觉得这是身体给我的一个明确信号,让我知道, 虽然我自己想要快速成长,实现自我价值,但必须将自己的节奏放缓,抚慰自己急于求成的心。

后来,看武志红老师公众号里的一篇文章《那些从不在朋友圈崩溃的年轻人》,讲到一个故事:曾经有支登山队攀登一座海拔五千米的高山,爬到一半时,有个人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虽然他非常想要登上顶峰,可不得不选择停在原地,等其他人登顶成功后,再与他们一同下山。

后来,有一名记者采访他,问道:“你没有登上山顶不会感到遗憾吗?”

这位登山者安静地回答说:“这有什么可遗憾的?我已经达到了我的极限,达到了我一生的顶峰,这已经很棒了。”

这个故事对我影响很大,这名登山者既然选择登山,就不是一个缺乏抗压能力的人,但在未能登顶时,他懂得安抚内心, 不逼迫自己做超过欲望的事情。

而对于我这样一个习惯做加法,擅长自动自发,不喜欢懒惰和拖延的人来说,即便没有困难,我也要制造困难,特别不会给自己做减法和享受放松。

手术之后,我恢复上班,正好看到一本书《一平方米的静心》,里面有一个方法:当我坐车时,告诉自己在坐车;当我陪孩子时,告诉自己在陪孩子;当我上课时,告诉自己在上课。

看起来有点儿像废话,但对我急躁的心起到了极大安抚作用。

因为坐车时,我就专注于坐车,不会再去想刚才没看完的书;陪孩子时,我就专注于陪伴的过程,不会再想手机里谁可能会联系我;上课时,我就关注老师上课的内容,大脑不会飘到项目有关的事情上去。

就这样慢慢地,我让自己学会身心合一:该工作时工作, 该休息时休息,日子过得有规律。但,对于一个习惯奔跑的人来说,休息时总会有一种犯错误的感觉;遭遇低谷时,总想看看自己抗压的能力有多强,让自己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这种信念,早已扎根在了我的心底,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改变的。

看看那些业界闻名的大咖,他们有出色的工作能力,更关键的是,他们都有着一颗强大而自知的心。他们知道什么是自己擅长并能做好的,什么是该借助外力来推动的,什么是该放弃做减法的。

这种理想境界也是我所追求的,我相信,总会有一些朋友和我一样,不由自主地被向上成长吸引,而我虽然还没完全改善这种状态,但我找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便向解决问题迈出了一大步,毕竟方法总比问题多。能hold住事的人,我相信他会在成长中学会取舍,在追逐梦想时,为自己减速。

所以,一切慢慢来,只要我们在路上。女性角色平衡的动态法则

现今社会,女性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角色,需求自然也就有所不同,我非常欣赏那些将工作和生活都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女性,因为我自己也处在多角色转化之中,身边不少朋友过来请教我:你是如何平衡这些关系的呢?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罗振宇在 2018《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里,提到员工脱不花创业四年,不仅结了婚还养育两个孩子,有人就会问她:作为一名女性创业者,你是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的?罗振宇说,这样的问题,抽象地摆在一个女性创业者面前,她自身是无法回答的,问题背后的潜台词是:你一个女性创业者要创业,要顾家,还得养育孩子,根本搞不定。

但是,对于当事人脱不花来说,这个问题从来不是抽象地摆在她面前的。罗振宇说:摆在她面前的问题永远是,孩子发烧, 下午五点是接着开公司例会还是赶紧回家?答案肯定是得赶紧回家。晚上八点是陪家人吃饭还是在公司处理急事?对于创业者来说还用选吗?肯定是在公司处理事情。如果觉得日常陪孩子的时间少了,可以专门抽出一天时间来陪孩子。

我自己也有一些思考认识,对于创业的女性而言,家事和工作上的事情是没有办法绝对平衡的。工作累了,就让自己休息一下,拿出一天的时间全部给家人。还有每年必须挤出一段时间来陪全家人出去旅游,除此之外,工作起来时就拼得像个“疯子”一样。

我也曾问过周边的女性朋友,她们是如何处理家庭、工作和生活平衡问题的。

其中一位朋友子英,有两个可爱的女儿,事业和家庭处理得十分妥帖,她是这样说的:我会将家中的事情用工作的思路来处理,同时不会将爱是家庭的底色这件事情忘掉;我把孩子的事当成员工的事来看待,我既是孩子的良师又是孩子的益友;我把工作的事当成家里的事来处理,这样我不但开心,而且更有耐心。

后来她补充说:因为工作可以让我获得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之后的愉悦感,同时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更好地支持我的工作。因此,我很感恩家人、孩子、领导、同事及身边的每个人, 而感恩恰恰就是我内心最大的能量来源。

另一位朋友静静,从企业高管华丽转身为全职妈妈,她的转变让我感到惊讶,她告诉我:其实时间和角色分配的问题, 我从没考虑过,我自身会永远将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所以我会先做好妻子,再做好妈妈。

我纠结辞职,辞职后淡然处之,继而坦然自若地在家里做个好妈妈、好妻子,如此才能让老公更安心地忙于事业。而我自己这边,我是一个适应性比较强的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把当下的角色先做好,不会过多纠结其他的事情。

我特别感谢我的老公,他也会给我出主意,给我提供一些他的资源帮我,所以目前,我觉得一切都挺好的,闲暇时间做点兼职,收入虽没以前多,但能陪在孩子和家人身边,这样的生活也给了我很大的自由。等孩子们大了,我再去找工作,或者自己创业,一切都不会那么艰难,我也从不担心自己会做得很差,就算没那么好,也不会很差,我相信这点。

新年第一天,老公早上醒来,一边握着我的手,一边搂着孩子,虽然他没说什么,但我能感受到他的温暖,老公也能看到我为这个家的付出。在他出差的时候,我会自己去逛商场,不管心里多落寞,我也知道,此刻他心里想着我。

家庭有我照顾,这样老公就可以放心地忙于他的事业,放心出差,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他都不用过多担心。我觉得自己能遇到他们是我的福气,与他们相处起来也很融洽,所以我可以在不同的角色中自如地转换。

两位友人的回答,让我深刻感受到女性对家庭的影响,就像我很喜欢的一段话:女人是家庭的“定海神针”,为家庭构筑了爱的能量池,在不断地接纳和理解中寻找平衡。

说到我自己,我是妈妈、妻子、创业者,最近两年又作为学生在读MBA,做女性内容项目,我是如何平衡这几种角色关系的呢?

说到底,不同角色,在我看来只有两种,一种是家庭的, 一种是家庭之外的。

在外面我可以雷厉风行,果敢理性,但在家里,作为妈妈、妻子、女儿等等,我会帮助婆婆和老公经营家庭中的内勤事务。

在家里,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我要尊重每一位家人的特性和个性,了解他们,懂得他们的需求,发挥他们的价值。

我的婆婆是一位勤劳、明事理、较为传统的女性,擅长处理家庭事务,也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结婚之后,我们就在一起生活, 她帮我带孩子, 照顾家庭, 因此, 在家里, 除了大事需要我们一起商量,其他的事情,我都会退居二线,将话语权交给婆婆,只要她下“命令”,我都会尽量遵照执行。

经营家庭就像经营企业,岗位职责需要清晰,“用”人之所长,而我最大的作用,是通过自身的角色特性——联结三个家庭的纽带(自家,娘家,婆家) ——处理亲戚关系,消解家庭成员之间的误解,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孩子的教育和妻子的义务,需要我亲力亲为,这是无法“外包”的,也别想着逃避或走捷径。说真的,亲人之间的相处其实很简单,就是付出真诚和爱,因此我会将家庭视为对外工作的基础,所有在外面的“成绩”都源于家庭予以我的能量加持。

在家庭之外,工作、学习、成长中,都会面临决策和自由度的把握问题,这些都会考验我的计划力和执行力。

从 2003年大学毕业到现在这十几年间,我一直都是一个爱计划的人,以前都是在纸上记录事情,现在,在手机备忘录里我记录当天、当周、当月的一些重要事情,同时会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优先级进行调整和修正,做完立即划掉,这种有计划的生活,能让我在对外工作中,有条不紊地应对各种事情。

以不变应万变,是一个非常好的做事方法,将百分之八十的事项掌握在计划之内,也是平衡生活最好的方法。

除了计划之外,对外的思考,也能帮助我更好地处理内心的平衡问题,我基本每天都会认真思考一段时间,这就像内心的独白一样,可以有效缓解内心的焦虑。

在真实世界里,不存在抽象的非此即彼,每时每刻,我都处在一张前后衔接紧密的时间表里,里面填满了我要处理的事情。

当然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寻找内心平衡的过程中,我也有过失衡的时候:被家人责备过于沉浸在工作中; 自责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疏忽自己的身体健康;被人冷落、甩黑脸。这些都曾让我的工作生活变得混乱无序,内心能量骤降, 后来,我不禁反思:为什么我就无法平衡这些关系呢?为什么我想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爱惜自己,却怎么也做不好呢?

后来,慢慢地,我发现当我强行扭转自己去寻找平衡的时候,反而忽略了一些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做每一件事时的那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接纳感。因此,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工作中, 我们都应该通过“爱”这条线将复杂的事情串联起来,在各种关系中传递爱意,也就是朋友子英说的学会感恩,感恩每个角色关系中的给予,觉察身边每个人的爱意,如此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温暖深刻,丰富有趣。

很多人说,要做生活的主人,就要平衡好各种关系。在我看来,要平衡好家庭、工作还有自己,量化我们女性,就天然地给我们女性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为此,我的建议是我们应该秉持动态平衡的心,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平静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不设置条条框框来束缚自己,接纳生活给予我们的所有酸甜苦辣,这就是最真实的自己和生活。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这也是我们女性天然的特质,用爱、温暖,渗透不同的人和事,但又可以在面对惊涛骇浪时产生强大的勇气和力量。在动态平衡中,我们应该感恩每一位陪伴着我们的人,感恩那些理解和接纳我们的人,要知道恰恰是生活的苦难才给予了我们最好的成长和启示。正是独立让女性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

我有一个做了三十多年全职主妇的妈妈,还有一个上班三十多年退休的婆婆,再加上我这个三十多岁还在追逐梦想的中年妇女,我们都是母亲,都是现代中国女性。

我的父亲是一家之主,从我记事起,母亲就是全职主妇, 心思都没离开过家的“一亩三分地”,辛辛苦苦地将我和妹妹带大,为了父亲的事业牺牲掉自己的工作,是一位称职的母亲。三十年如一日,做好所有的后勤保障工作,照顾好家里家外, 母亲为这个家庭奉献了自己最好的年华。

我的婆婆,也是一位传统女性,做了一辈子的会计工作, 公公在老公上小学六年级时离开了,她一个人带着孩子,为了挣钱养家,做过清洁工,打过零工,是家里的顶梁柱,她既有母亲的细腻,也有作为父亲的坚毅和担当,用自己的半生诠释了女性的独立担当。

因此,她非常节俭,冰箱里刚过期的食物不舍得扔,剩下的饭菜也舍不得丢,很多衣服缝缝补补,我儿子还穿过他爸爸两岁时穿过的衣服,由此就能知道婆婆过日子有多节俭了。

自大学毕业之后,我在自己家的时间远没有和婆婆在一起的时间多,从怀孕到孩子长大,都是婆婆亲自照顾我、帮我带孩子,婆婆从母亲的角色转换成了奶奶的角色。别人家大都是两个长辈一起带孩子,而在我家就她一个人,因此,我很感激我的婆婆,她让我能够在追求梦想的路上继续前行。

婆婆和我老公的性格很像,都有强势不服输的一面,也具备艰苦朴素的作风,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时间久了, 我能从他们的心里感受到满满的爱。

到了我这里,就有些不一样了,我自小就有些“生活经验不足”,即便到现在,有时还会照着学生时代的思维模式去处理邻里关系,但婆婆处理邻里之间的关系得心应手:别人敬我一尺,我敬别人一丈,人情世故考虑得格外周到,看似亏欠自己,实则是她高格局的体现,婆婆的这一点让我望尘莫及。

婆婆虽说是位传统女性,但她对我学习上的事情一直非常支持,记得MBA考试成绩下来时,婆婆对我说:“你得感谢你的孩子。”这是因为我牺牲掉很多陪伴孩子的时间去学习,婆婆没有想到自己的辛苦,而是希望我在追求自我发展时,记得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多抽出一些时间去陪伴孩子。

我每次考试通过,都会第一时间告诉婆婆,婆婆也很为我高兴,她自己也是一位不断学习的人,微信比同辈人用得都要早,逛淘宝买东西,上“拼多多”海淘宝贝,支付宝软件比我老公用得还早,这种虚心向年轻人学习,紧跟时代潮流的精神使我钦佩。

婆婆的独立坚韧体现在日常细节上,楼下有块菜地,她一个人楼上楼下地送水,非常辛苦,于是我对她说:“女人的腰不能老弯着累着,你等我们空闲的时候让我们帮忙。”但她还是坚持自己干完,不愿麻烦别人,她已经习惯了自己扛下所有的事情。强悍是她生活的盔甲,但有时也给她带来枷锁。操心家里的每一个人,她会忧虑紧张,看到家里杂乱就无法忍受,每天都在忙碌。

都说婆媳关系相处很难,婆婆不是亲妈,如果说我和婆婆之间没矛盾那是假的,因为婆婆的独立和自强,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她看不惯也无法接受,嘴里不时会唠叨几句,但最终她还是会帮我们做事。比如说,叠被子要叠成四四方方的,还要摆放在固定的位置,我不大喜欢将太过程序化的东西带到家里,舒服更重要;刷碗和清理桌台都要按照她的标准来,我做饭让她歇着,她还会在旁边看着,也许是担心我做不好,但她像监考老师一样看着,就弄得我心里特别慌张;有时我们说话随意没注意轻重,婆婆就会很敏感。

每次当我觉得婆婆好像是在“挑毛病”时,我就会想一想, 是不是我自己做得确实不到位?大家都希望这个家更好,有了这个前提,不舒服的情绪就会变成过眼云烟。这些事情,就像空气中的灰尘,避免不了,因为婆婆勤快认真了一辈子,习惯难以改变,但我心里很清楚,上下牙都有咬到一起的时候,何况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我是敬佩和疼惜婆婆的,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的伙伴,都希望这个家更好,基于这个认识,再大的误会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人们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话说得一点儿也没错,每次回家,热腾腾的饭菜总是会摆在桌子上,我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家的味道。只要是婆婆在的日子,家里都不会有大变化,干净整洁自然不在话下,不像我们自己在家,有客人要来家里时,得先大扫除才能迎接客人。

当家里有两个女人,就一定要有各自的岗位职责,不能同时负责一个岗位,因此我将家里内务的决策权都给了婆婆,这样就可以避免许多标准不一的情况下产生的误会,家务事上我只需听话做事就好。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我多多少少受到了母亲的影响,但我不想像母亲那样牺牲自己的工作做一位全职妈妈,何况在北京生活,经济压力无法让我全身而退,只能向前冲;我也不想像婆婆那样任劳任怨什么事情都自己扛,作为妻子,我背后还有老公宽厚的肩膀,独立而不逞强,被呵护但不被宠溺,我支持老公的所有工作,他也成全我追求更好的自己。新时代背景下,独立早就有了新的定义:先要爱自己。

作为孩子的妈妈,因为有婆婆帮忙带孩子,在生完孩子4个月后,我就换了工作,与其说是经济原因,不如说是我更喜欢自我价值得到满足之后的精神愉悦。

鉴于传统思维,很多女性会在孩子一周岁之后再选择跳槽,因为在这期间找工作有很高的难度,还在哺乳期,公司会嫌你孩子小、事情多、工作精力不足,但我没考虑这么多,或者说,不尝试一下,怎么知道没有机会呢?

孩子一岁零三个月的时候,他完全断奶并适应了我长期不在身边,我就送他和婆婆回老家生活了一段时间。当时我也担心孩子能否适应,但没想到,孩子的坚强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等回去看孩子的时候,已经是三个月之后了,有时候我也会想, 自己和孩子分开几个月不见,是不是太冷酷了?我觉得,孩子有婆婆照顾,吃好睡好玩好,在家乡婆婆还能同亲戚经常来往心情会更愉悦,不要想着将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完美,这样反而会让自己活得更累。

和孩子短暂分离,我需要做的不是时时刻刻想念孩子,而是让自己不辜负这些时间,每天下班之后我都会和他们视频, 上班的时候我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和学习之中。

我身边有一些全职妈妈,会用羡慕的口吻说:你有那么好的婆婆帮你看孩子,让你省心了不少,带孩子太劳心劳力了。是啊,我们这一代人,虽已全面放开了二胎,但还是不敢多生孩子,一方面是经济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不知谁来帮忙看孩子,长辈没有看孩子的义务,有能力就帮忙,没有能力也不能强迫。

于我而言,我非常感恩,有人可以帮忙看孩子,这种感恩化作一种内在动力,催促着我去充电学习,去拼命工作,去自我增值。

对于和孩子没有分开过的妈妈来说,我与孩子长期不在一起似乎显得自私自利,因陪伴孩子的时间少,所以我更加注重陪伴孩子时的质量,注重对孩子的鼓励、谈话方式和兴趣的挖掘,更想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记得有一次,孩子因为不断挑战我的忍耐力,我非常生气, 和孩子进入屋子后,我把灯都关了,孩子立刻就哭着喊我,我一下子心就软了,马上开灯抱起他。当时孩子对我说的那句话, 直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我好害怕妈妈不要我了”。我的眼泪瞬间就下来了,我向孩子道歉,责怪自己“狠心”。

对孩子发脾气后,作为母亲的我,也特别愧疚,心里不禁嘀咕:我不是好妈妈;我不称职;我怎么凶孩子了?我让孩子伤心了;我给孩子负面情绪了。整整一天,我心里都忐忑和紧张, 因为好妈妈的“人设”被自己抹杀了。

后来,我去读书学习,发现错误才是学习的最佳时机,对于孩子是这样,对于我们家长更是如此,我们都是第一次当家长,从没学过如何当好父母,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一次新的成长,包括我和孩子,人生没有什么完美,既然错误不可避免,我们就要在错误中去学习和成长。

我的婆婆和母亲身上,有她们那一代老母亲的相似点—— 牺牲精神,她们两人一个为孩子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一个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的工作,操心是她们的天性,同时,父母那一代人又是“双面人”,一方面父母腰不好,另一方面每次到火车站来接我们,都帮忙拎行李,到家又是抬桌子又是收拾床铺。

婆婆前段时间身体不好坐轮椅,但她总是闲不住,总想着多做点儿家务,扫地刷碗,洗衣做饭,晚上泡脚时,一大盆水还自己弯腰去倒,因为她不想给我们添麻烦,能做的都尽量自己做。

高晓松曾在《奇葩说》中提道:“我好为中国的父母悲哀,仿佛他们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独立的人格,他们不配有自己的亲密关系,就只能和孩子相濡以沫。”

这话道出了父母的伟大和辛苦,但是,他们真的不独立吗?如果问我们三位女性身上的相似点是什么,答案就是,我们都是母亲,我们都有各自独立的人格和态度。

正因为我的母亲独立,她才能一个人带大我和妹妹,吃穿住行一条龙服务,正因为有她的支持,我和妹妹才能顺利成长, 毕业安家;也正因为母亲独立,在当了三十年全职主妇后,她又开始工作,不是为了挣多少钱,只是为了有一份独立的经济, 朋友圈从街坊邻居拓展到了同事圈,过得忙碌而愉快。她的独立彰显在她对家庭责任的分寸拿捏。正因为婆婆的独立,她才含辛茹苦一手带大了自己的孩子,没有给别人添麻烦,全靠自己撑起母亲的角色,当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她又独自一个人带孙子,让我和老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她的独立彰显在母性的角色里。

我们的长辈都非常不容易,是从艰苦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的那种伟大和牺牲,是无法用言语衡量的。

我和她们一样爱自己的小家,但也不愿舍弃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作为母亲,全心养育自己的孩子,但我更希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我希望能和孩子一起成长,要想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兼顾和付出更多。作为妻子,我支持爱人的工作,他也支持我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爱有不同的诠释和表达,我的独立,彰显在我追求做好自己的同时成全并尊重我爱的人,因为,我相信:只有懂得尊重的父母,才能让孩子相信人生可以过得越来越有价值和意义。

女性是多么特殊的群体啊!在狂风暴雨中我们坚守各自心中的爱,在岁月静好中温暖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生活给了我们太多酸甜苦辣,而我们,应该把喜怒哀乐唱成一首歌。致敬每一位独立的女性!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2019年 1月份的时候,我带全家人一起去参加顾老师的KSME嘉年华活动,老师让我们在纸上写出自己的五个特点, 写完后老师问:“谁写的五个特点都是优点?请举手!”

我举起手来,发现近百人的现场,举手的竟然寥寥无几,老师就给我机会上台分享,我笑着说道:“我应该是自恋的人,写的都是优点。”分享的时候,氛围很和谐,老师后来评价说:媛媛是一个很自信的女孩。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这时老师又问道:“谁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五个特点?”老公这时立马举手,我很高兴,非常期待他的分享。

上台后老公详细地说了自己写下的特点,准确地说,全是他认为的一些缺点,包括人到中年、油腻、大男人、压力大这些很普通的现实特点。听完老公的话之后,我就在心里默默地想, 这就体现了不同人之间不同的思维习惯,老公偏重现实,通常会先想不利的一面,而我,通常会先想到积极的一面。

老公说的这些缺点,我心里其实都明白,这些东西都有它美好的另一面。

他三十岁出头,就觉得自己迈入了中年,当下面的观众知道他的年龄后,也都唏嘘不已,是啊,还是青年,谈何人到中年? 在我心里,他依旧是那个幽默帅气的大男生。

老公觉得自己现在的体重和曾经“风华正茂”时相差太大了,心里不免有些沮丧,但在我看来,自去年生病后,他也在有意控制体重,晚饭后会去散步或在家里运动一会儿,虽不是每天坚持,但这也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征兆,对于身高 185厘米, 典型“倒三角”好身材的老公来说,如今的体重完全没有越界。

谈到“大男人”这个特点,他认为这是“媳妇最介意的”, 自己也最想摘掉的标签。

但我想对他说,你的“大男人”,是我很欣赏的地方啊!因为,这体现了你的驾驭力以及男子汉气概,在家里你是男主人, 就要有一言九鼎的担当,虽然有时比较执拗,说话直接缺少委婉, 但这些都和你的成长经历和职业习惯有关,也是你身上独有的男人味。

对于“压力大”这个特点,老公认为自己现在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很大,我觉得他完全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当下这样的家庭是普遍存在的,有句老话不是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吗?孩子是家中的天使,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和欣喜,压力是人生的常态因子,会伴随我们一辈子,也是我们的固定资产,我们可以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去驱动更大的成长,压力转变为动力的催化剂是爱,因为有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事。

仔细思考一下这几个特点,在我看来并不是他所谓的缺点, 而是在某个时间点,他所面临的压力和焦虑而已。

从我这方面来说,我自认为是比较“乖”的孩子,从小喜欢学习,喜欢听老师夸奖,也不会让家长操心,一路走来都是比较顺遂的,这样的成长经历教会我认真做人,规矩做事。虽说如此,但我不是那种不敢说“不”的人,我喜欢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说好听点儿是善解人意,但在外人看来,我太看中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自尊心强,过分谨慎以及瞻前顾后。

我很喜欢“相对优势”这个概念,对于完美和不完美也是这样,人没有绝对的优点或缺点,完美只是相对而言的,不完美其实也是相对而言的,从相对角度去看待问题能让我们更加理性也更加成熟。

记得,有一次和闺密聊天时我说道:“这个冬天,我一直穿长款羽绒服,就为了保暖。”闺密笑着回道:“这个冬天我也一直穿长款羽绒服,是为了遮丑。”听完我就笑了,因为闺密总觉得自己骨架大,下肢肥胖,其实她只是身材丰腴,为此她还抽出了大量的时间去健身,即便是这样她仍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自卑、不自信。喝着“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这样的“鸡汤”,盲目地与他人比较,对自己的不完美无法接纳。我们每个人都会拿理想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做比较,这种比较就是在寻找差距。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女孩子最好的状态是什么?答案就是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去追赶。”

我身边有一位“特殊”朋友小雅,四岁时患重病,从此只能坐轮椅出行,但她性格乐观、坚强,潜水、去泰国自由行, 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一切看着都是那么美好,从她身上你一点儿也感觉不出来自卑。有一次,她换了新轮椅,见了我之后高兴地说:“你看,这是我新换的‘法拉利’,是不是很酷?”

每次一想到她,一个笑容灿烂、神采奕奕,肯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女孩形象,就会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和她熟了之后,我才知道她并不一直是这样,她稍微长大一些知道自己永远要坐轮椅时,也曾极度憎恶这个世界,痛恨为何生病的是自己,走到哪里都需要别人帮忙,厌烦身边的那些指指点点,以及随处可见的同情的眼神。她封闭自己,自暴自弃。而现在,经过涅槃和蜕变之后的她,自信到让所有接触到她的人感到愉悦。她说:“是家人、朋友、病友的鼓励和支持,成就如今的她。”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她愿意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愿意接纳当下的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

现实中有许多人,对自己要求非常严苛,做不到完美就沮丧失落。过高的标准,只会消磨我们的自信,而允许自己不完美,翻开“不完美”的另一面,就是美好的开始。

要知道,人生永远都是现场直播,不可能等彩排好再完美登场,而不完美是常态,认可自己,就是好的开始。告诉自己, 我可以接受总有人不喜欢我,就像总有人喜欢我一样。我可以接受虽然学了 12年英语,但还是羞于说英语的自己;我可以接受我很平凡,但我不平庸;我可以接受失败了许多项目,自信心被轮番打击,却还屡败屡战不放弃梦想的自己。

接纳自己,就是从心出发,正视自己的内心,给自己机会, 去探索这些渴望和憧憬背后的价值。世上不只有好坏两极,我们以为的“不完美”,却是驱动我们成长的动力,当从多个维度了解自己之后,就像拓展了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广度,生活也会回报以更宽容的接纳。

前段时间我们主持人聚会,好朋友绍鹏分享了一句话给我:“爱自己的自己。”我很喜欢这句话,当我们放下执念,理性平和地去看待自己、身边人和环境时,才会保持明辨是非的头脑,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过好不完美的人生。

世界很大,我们又如此渺小,不完美的地方太多,当我们面对艰难境遇时,希望我们还能有内心选择的自由。虽然熟悉的地方没有诗意,有趣的生活在远方,但我们能选择勇敢下去, 看到更真实广阔的世界,对待生命中宝贵的事情,感知内心的光亮。

蔡康永曾说:“把人生的镜头拉远一点,所有的问题都不值一提。”不完满,才是人生,因此最动人的,应该是那些认真演绎自己人生的人,所有的“不完美”终会变成宝贵的历程!为什么倡导女性终身成长《南方周末》的记者采访董卿:“该如何保持一个魅力女人的心态?”董卿答道:“读书。”董卿从小就爱读书,中学时,她三五天就能通读一本名著,工作再忙碌,她每天也会挤出时间来读书,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节目中她信手拈来名言名句,脱口而出诗词,那些恰到好处的言语背后,流淌着书的清香,沁人心脾。

读书能带给人成长,这是我一直笃定和信奉的观点。

2015年,也许是和团队一起创业的缘故,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家庭工作趋于稳定,我开始思考如何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学习。

2016年春节后,我决定报考人大MBA,从研究生毕业, 到现在一路颠簸迷茫,即便纷繁的生活占据了我大部分时间, 读书在我心里的位置也一直没变。

直到现在,每当我走入校园时,都会莫名地激动,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给我的那种温暖,难以言表。我一直知道,我还会回来, 回到这个地方来, 坐在教室里学习、思考、创造, 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做了决定之后,我便正式开始复习,因为还要兼顾工作, 学习只能利用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这对于身为人母的我来说, 需要将时间分成两部分——陪伴家人的时间和自己私人的时间, 所以,我复习功课基本只能在晚上10点之后开始。

当你将许多时间投入到一件事中,就一定会错过一些其他事情,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复习备考无疑牺牲了我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这让我不免遗憾,感恩的是家里的人都很支持我。孩子的内心是最纯净的,长大后的我们被各种环境和关系影响,很难再找回那种纯净的感觉,而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重塑自我。

记得复习备考那段时间,我经历过很多次心理纠结,到底是陪伴孩子还是学习?周末是和家人一起玩还是学习?节假日是回老家探望父母还是学习?每一次面临选择,我心里的天平都在左右摆动。

11月之后,在“家庭备考小组”的监督下,我抛开了一切娱乐和社交,让自己的内心归于平静,12月份最后冲刺阶段,我告诉家人,这段时间请大家多担待,家务我不再承担,周末也不再出去。

那段时间,老公每天会开车把我送到图书馆,晚上再来接我回家,婆婆将家里所有的事情一手承担了,现在想来,真的很感谢家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

每次深夜走出图书馆的时候,看到夜色中来去匆匆的行人, 我都会觉得自己这一天过得充实且有意义,那种距离梦想越来越近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2017年,当我顺利进入人大开启读书生活时,与那些“90后”比,我身上已没有了青春的朝气和澄澈的眼神,但我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理解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我的梦想才刚开始。

曾经有人对我说,何必呢?已经是企业管理硕士了,还花二十多万去读一个MBA图什么啊?是啊,到底图什么呢?我没什么壮志豪言,我只知道,生活从不会直接给我们答案,而且, 我一直知道,读书是最好的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资。

近两年以来,我的事业和家庭都处于关键的发展期,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非常多,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被激发。后来, 我慢慢地找到了一个让自己快速冷静下来的方法——读书。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对急性子的我来说,思维从“为什么”转换成“原来是这样”,想法变了,对待事物的态度自然也就宽容了很多,曾经觉得满是问题的事情,现在反而成了机会。

有人说:“奋斗 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杯咖啡。”而我这么努力学习,不断地拓展自我边界去成长,不是为了换来与 “大咖”喝一杯咖啡的机会,而是希望能与对方平等地站在一起, 彼此成就。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记得高中时,物理班的一位同学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学校将这位同学当作榜样时常在我们面前提起,这位同学特别光荣,但这光荣的背后, 他本人付出了多少努力——每年他都拿一等奖学金,他每天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勤奋钻研,拼尽全力学习。

有人说学历不重要,是的,学历确实不等于能力,但学历能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在学生时代的态度和付出的努力。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读的书,高学历或名校学历的优势在找工作的时候非常明显,比如更容易获得资源、人脉、高薪等,而更重要的是,它会送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都是优秀的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优秀的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能让自己不断地向优秀靠近,这就是真实的“吸引力法则”——“你是谁,决定你成长的起点,但和谁在一起,则会影响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书带给我们的,可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新的思维、眼界和心界。

这种思维是一种成长型思维,催发我们的好奇心,带领我们去探索更多的未知,向上生长;眼界则给我们带来希望,让我们发现世间更多的真善美,让我们觉得人间值得走一遭;当心界被扩容后,我们可以储存的能量就会越来越多,因为读书就像蓄能。

因此,在这个有些“功利”和“现实”的世界里,与其纠结于大好的年纪为什么要去读书,不如反问一句,大好的年纪, 为什么不去读书?就像作家三毛说的那样:“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不能因为有了学历就不去读书,不能因为上了年纪就停止学习,更不能拿每天都很忙当借口不去成长。因为,设限的人生永远都是可悲的。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不断成长的女人,处处流露着谈吐幽雅的超凡脱俗,静时凝重,动则优雅,坐时端庄,行则洒脱; 像水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迷人,像花一样绚丽。”这段话好美, 没有几个女子不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女子。

一个不断成长的女人,她的气质应该是——心中有爱,眼里有光,手中有剑。

读书是一段细水长流的旅行,不管何时开始都不晚,就怕你不学。

我很敬重的白荣秀姐姐说:“有温度地爱自己,才会有品质地爱别人。”是啊!读书给了我们恒温的力量,让我们舒服地爱自己,舒服地爱别人! 第二章越是艰难的日子,越要甜着过换道奔跑,培养自己的第二技能

如今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代,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守着现有的工作直到退休,犹如天上掉馅饼,不一定能一辈子吃饱。

在我身边,就有很多人抱怨,担心哪天自己会被动出局;对工作现状不满,又不知该如何改变;想要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 却又不知在哪儿。

于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探索无限的可能,这个问题, 毫不留情地击打着现代年轻人的心。

我身边就有一位学姐,同样是“80后”,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要靠才华,在旅游行业工作近 10年,做市场的能力非常优秀,年收入近千万元,因为沟通和英语能力优秀,去年跨行业跳槽进入了一家大型外资企业做人力资源,目前是管理数亿资产公司的人力资源高管。

这位学姐,在同学眼中自然是佼佼者,光芒四射的跨界高手,似乎做什么都能成功,而她告诉我:其实,她走的每一步,都是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的能力迭代和升级,这才有了现在的突破和转型。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如果想要给自己换道奔跑,那么结合自身能力,找到那个成长支点, 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练习写作之前,我就曾认真思考过:写作是我发自内心喜欢的事情吗?写作和我的生活有哪些关联?我是否准备好了迎接困难,去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想要通过写作带来收入增长,我的心态调整好了吗?

回答所有问题之后我发现,写作就是我要寻找的第二技能成长点。

后来,有朋友问我,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成长点。我总结为:平时你跟朋友常讨论什么话题?喜欢研究哪些领域?朋友最可能在哪些事上征询你的意见?除了现在的工作,你是否还拥有别的兴趣技能?这种技能是否能给他人带来价值指导?什么身份,能让你很羡慕并渴望自己也能得到?当然,你还可以邀请身边朋友,用第三方视角来检视自己的潜在能力,内外结合, 寻找第二技能就会更全面和精准。

当找到了成长点之后,如何进行第二技能的修炼呢?

如果我只是培养一种兴趣,完全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但如果真要把兴趣发展成一门本领,靠它带来收益并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就需要用心付出时间和努力了。

时间从哪里来?

现在我们大都背着多重角色行走,至少身上都有一份八小时的主业工作,无论是全职在家还是工作在外,时间和精力很多被占用,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时间,再宏伟的蓝图也很难实现。

就我自身来说,从刚开始培养写作技能,我就将自己的碎片时间整合利用起来,为时间扩容,提升时间的利用效率。

具体做法是:工作日的碎片时间,包括早起后、通勤路上、午餐时间和睡觉前,这四块碎片时间,每周能为我额外增加22~30个小时,按8小时制工作来计算,相当于每周多了3~4个工作日,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而每个时间块,我又会将其分为不同的任务属性来进行管理。比如,早起模块,我会用来处理难度较大、创新性的工作; 通勤模块, 我会看资料、听新闻、学习新课程; 午餐模块, 我会安排任务复盘,审查已完成的事情;睡前模块,我会根据身体和家庭情况,灵活调整,或是看书,或是为第二天工作热启动做好准备,或是陪孩子回归童心,放飞自我。

在这其中,早起时间是我一天当中碎片时间最长、效率最高、精力也最旺盛的一段时间,我把它称为精华时间,每周有 8~12个小时。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时间进行整合和管理, 问一问自己:哪块时间可以压缩?哪块时间可以优化?哪块时间可以叠加?

当我们有了时间基础后,修炼第二技能就算有了粮草。

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寻找学习素材变得更加便捷,线上我们可以从书本、在行、喜马拉雅、知乎等学习平台获得,但所搜索到的知识鱼龙混杂,需要我们甄别选用;而线下呢,我们可以找专家、通过付费训练营等来系统学习,提升技能。

同时,我们可以找一些同行,建立圈子,进行思想碰撞和技能交流,学习新技能的过程也是我们更新传统思维的一个过程,学习新技能与学好一门语言需要语言环境一样,也需要我们设置对应的学习场景。

当然,即便学习环境都设置好了,学习新技能,仍会陷入一种从 0到 0.1、从 0.1到 0.1001的细微成长状态,如同摸着石头过河,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却看不到方向,花了很多时间,却收效甚微。

我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就遇到过这样的困难,后来发现,其实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自己没有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没有形成学习新技能的标准和方法。

于是,我将写作的速度放缓,将一路收获的创作心得、暴露的问题进行复盘梳理,建立了自己创作的“七步法”,每次写作前,我都会拿出来看一下,对照思考,这对我的第二技能修炼帮助很大,有一种“入境”和“出境”的感觉,不再陷入只看结果的纠结中。

当然,我也并不认为自己的方法一定是最高级和完美的, 它需要伴随着修炼过程,不断优化和迭代,也需要找专业人员来帮忙检视,不断修正和内化成自己的技能。

练习到一定程度后,总要拎出来看看效果如何。俗话说, 实践出真知,而实践,是帮助我们检验学习成果的最佳方法, 也是精确查找知识漏洞和技能缺陷的最佳机会,还能倒逼我们学习修炼第二技能。

但这个实践的过程,会伴随着撕裂和痛苦,因为我们赤裸裸地将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呈现出来。毕竟作为第二技能,无法和一万小时的专家相比,本身就输在起跑线上了,但我们还是要为自己的勇气和小进步,给予肯定和信心。

记得我刚写作没多久,就发了一篇文章给教练,满心欢喜地等待表扬,看看我最近进步有多大,却收到“内容太干,没有新意”这八个字的回复。

这可是我辛苦熬夜创作的啊!当时我的内心受到了一万点伤害,像一只气球,突然被扎破,自信心全被打散了。

最让我难过的是,我都练习好几个月了,怎么还不得其法?付出了这么多,都没有价值吗?我还能不能在创作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了?

也许,在我内心里,埋藏了一股深深的韧劲吧,平复心情之后,我重新去审视这些批判意见,去反省和修正,回归到内容本质。

同时,我对教练这种一针见血毫不留情的批判,多了一份接纳和感恩,哪有人会无缘无故地给别人找不痛快?而会提“好问题”比“问题”本身更重要,这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局势,也正因为内力和外力结合,才让我对写作多了一份敬畏,也让我对培养第二技能多了一份坚韧。

总之,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困惑和迷茫在每个节点都会与我们如影随形,然而人生任何一个阶段的选择,都只是一种形式, 最终我们将驶向哪里,只会遵从内心渴望之后定下的那个目标。

修炼第二技能,需要一个集脑力、体力和心力,三力交融的过程, 通过不断实践、复盘, 巩固技能, 形成输入、输出的循环管理,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力量。

未来的世界,只会属于那些“专业通才”,发掘自己的第二技能成长点,就像画出每一张手绘图,走过的每一步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所有的努力都算数。黑色生命力,是那突破暗黑时刻的光

记得刚开始做内容创作工作时,我就遇到了暗黑时刻,原以为用勤奋和努力就能换来目标的实现,却被现实各种“打脸”。

提交上去的文章,产品经理反馈给我的信息是:“这不是适合当下时代的文章,李老师,你的思路不对,案例选取过于老气, 行文过于死板,语言也太过教条化,请您重新创作。”

听到这些反馈,我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所有的付出没有收到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