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概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09:23:18

点击下载

作者:李春华 许翃章 主编 薛苏鹏 副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智慧城市概论

智慧城市概论试读:

前言

智慧曲线

如果说解放与发展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中轴线,那么智慧就是这条轴线上的灵魂。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人自身的解放受到巨大的束缚,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发展也一直受困于一层层的樊篱。从智慧的角度看,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迄今为止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智力阶段,这个阶段有蒙昧、开慧、反射、碎片化的特点,人对自然的占有处于动物的吞噬时代;第二阶段是智能阶段,这个阶段有系统创造工具、使用工具,转化人的能量,推动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人对自然的占有处于器械的攫取时代;第三阶段是智慧阶段,这个阶段将机器变为“人”,而不将人变为机器,有心智合一、心领神会,从物奴中开始觉悟、从人的物欲中开始解放的特点,人对自然的占有处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时代。总的来讲,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认识方式,决定着人类的智慧水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发展水平。在一些特定的历史阶段,智力、智能和智慧还会交叉出现、复合运行,导致诸多失衡、错位、越轨,这有赖于技术进步、物质极大丰富、人的思想高度觉悟与制度大设计的涤荡和自新。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以智慧的目光审视人类以往的一切开发时,终于认识到人类一直纠缠在自己的无休无止的欲望中。这种欲望使人与人的类之间、人与天地的环境之间永无宁日、冲突不息、博弈不止。在鼓角和旌旗的连绵中,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狼烟下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奔驰宝马究竟能说明什么?如果我们的每一步物化、商化,都以自然界和自然社会的失去和变异为代价,那么这种刺激和冲动就显得愚昧。不是“智造”的制造告诉我们:当我们沉浸在一次次消遣的快感时,路上已开始洒下淙淙的鲜血。毋庸置疑,创造与活力、繁荣与昌盛是传播人类圣火的第一驱动力。问题是,在这第一动力的背后,派生出了什么呢?当房屋不是为了住,而是为了炒作;当生产不是为了发展,而是为了货币化;当财富不是为了物质文明,而是为了主宰资源;当资本成为至高无上的主义,当商品成为梦魇,当人以牺牲健康换取金钱,当因开发失去未来,当我们一半以上的劳动是无意义的……此时,我们的智慧在哪里?如果我们只知道思想离开利益就会出丑,而不知道利益离开思想更可怕,那么我们的明天在哪里?失去希望的恐惧告诉我们,货币的印刷、复制、数码化的机器必须停止疯狂的轰鸣,以金钱为动力的冲锋式发展必然会留下滚滚狼烟,必须让理性回到人的脑海。我们应该明白,救赎的最有效方式是自我解放,这是社会解放的前提,而实现这个前提的基础,便是人的自省、自悟、自觉,大彻大悟,慧能四射。

因而,我们必须正视智慧时代这个主题。历史地看,在物品匮乏、商业至上的世界,人的价值导向不得不向智能聚焦,从工匠、器械、蒸汽机、电气化、计算机到互联网等,无一不是将人的智慧转化为工具能,以便获取直接利益,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客观上也将人吸引到物器世界中来,使人顽强地面对和执着地顺从于器。这种器的积极作用,往往与道紧密相连才能得以彰显,正是道器合一,才使这些器适应和推动了以生存和发展为基本目的的农业文明,也适应和推动了以资本积累、市场扩张为手段的工业文明。由于农业文明存在着道的慧根,农业器械妖魔化的程度几乎为零,但一些农业产品在商品化的浪潮下妖魔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农药、化肥、激素、反季节、复合杂交、转基因、反生态等品种、概念与思维方面的副作用愈演愈烈;在工业文明时代,汹涌澎湃的商业化浪潮,一浪一浪地拍打在工业产品上,使之急剧细分,并派生出轻工业、微轻工业和杂交行业,并在投机商业模式和暴发价值观的哺育下,层出不穷地孵化出数不胜数的次商业产品——不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而是为了商业化的金钱收敛而被生产出来的产品,从而使一切服务于金钱,一切为了金钱,歇斯底里地将一切资源变为金钱。这个时候,人的思想、理念开始异化,产品开始妖魔化,理性精神、道德力量急剧边缘化。也正是此时,人类开始呼唤道的时代——大智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以人的幸福为出发点,以人的尊严为落脚点,以人的健康生存与快乐发展为根本目的,也就是器开始顺从道的时代。这便是以青山绿水为环境,以文化资源为内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大创意为格局,以市场定制为目标,以多种知识为生产要素,以互动、互联、共享为价值链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阶段的必然发展方式,是扬弃以往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一场大裂变,这场裂变的结果便是颠覆式、革命式的制度与世界观的质的进步,使智力、智能在智慧的驱动下形成智慧时代——有效改变蒙昧人、动物人、机器人、金钱人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突出使命是将人从物欲中解放出来,从个人欲望中超脱出来,并将一切产品人格化,使人成为文化创造、精神引领的具有人的文明价值的现代人。

战争、贫苦、瘟疫、破坏、仇恨、恶性竞争、互相倾轧、尔虞我诈等一系列人与类相悖逆的丑陋现象,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人自身缺失人性与智慧短板而致,塑造和涅槃现代人是时代的命令和历史的抉择。这便是智慧城市诞生的根本渊源和大背景。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了以云计算、互联网、综合决策集成等手段为支撑的大数据。

对于大数据思维,中国人并不陌生,众所周知的《易经》中的一元、二极、四象、八卦,既有数字,也有聚象,更有生生不息的动态逻辑,是道与器、点与面、人性与天理典型结合的混沌与模糊相交织的分析模型。中国算盘中的算珠子,不仅能解决进位制,而且能运用十进制穷尽天下预算。

对于大格局的掌控,勾股定律中的“勾三、股四、弦五”,便能在平行、垂直、斜面的错综中形成超稳定结构。

对于矛盾的转化,以牛顿定律为主的所有运动定律,均将引力、摩擦系数常态化,进而形成精准判断。

对于未知世界认识,以变量方程、求根公式为方式,以X、Y、Z等元素符号为代数,以平方、立方、开平方、微积分、变量、矢量为大小熵,以一系列相似、全等、函数极的模型为方法,提供全面认识自由与必然二大王国的金钥匙。

尽管人对世界认识的能量在历史进步的车轮中滚滚向前,但是严重的“局限”仍然是智慧的短板,如对于生命的认识,我们还停留在碳基链上,而生命可能以硅基链、无机链的方式存在;如对于物质,我们可能还有99%的未知数,让宇宙不断成长的能量从何而来?暗物质肯定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因子;光能改变方向,是概念上的黑洞还是量子纠结导致?追溯千年,人们不知声、光、电,下预千年,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必然会超越“物欲上的人”,走向神圣的境界。由此可见,人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是认识飞翔和思想提升的过程,离不开革命性的大思路,更离不开科学认识下的大数据。没有大数据的支撑,人类的解放将变得空泛而抽象,只有数量上的挖掘,才能有定性上的准确,世界上任何事物,都由数与据组成,这是智慧时代的特点,也是促进人的高级解放的必然手段。

值得着重指出的是,在人的解放与发展的道路上,最大的智慧是信仰自信、思想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自我现实+”“自我中心+”“自我爆发+”的极端个体主义给人类带来万恶之源,以“共产+”“共和+”“共享+”的众筹众包众享方式必将正位到人类发展的首席上,让世界在物质与精神的总和——绿色文化的生态中,平安、平等、平和地成长。

城市作为业态、形态、生态、心态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保护慧根、涵养慧源、开拓慧能、普慧大众的神圣使命,科学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综合集成的认识方法与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手段,有效改变乐此不疲吃垃圾食品、争先恐后囚笼于高楼大厦、任劳任怨盲目上班、兢兢业业盲区人生的众多现象,使每个市民能准确了解自己的衣食住行,掌握自己的生老病死,能随时随地知道自己是什么,在干什么、争什么、想什么、为什么。一句话,智慧城市使人与事、昨天与今天通体透明,一切被数据化、格局化,连未来都在“被服务”所预测,也就是能紧密围绕生命的质量适时配置自己需要的一切——有关学习、工作、生存、生活的一切资源,主动仿真自己的明天,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进而实现自身的最大自由与解放,不断推动社会精准而全面地幸福发展,这便是智慧城市的崇高特征。

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特征,我们从零起航,从微小出发,这便是编写中国首本《智慧城市概论》的初心和志愿。第一章导论

城市汇聚着人类文明的精华,人们纷纷来到城市,追求舒适便利而又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与此同时,很多城市也出现了各种城市问题,这严重影响着居民的健康和日常生活,降低了城市的吸引力。这时,智慧城市应运而生,为我们展示了城市的美好明天。第一节 智慧城市的哲学基础一 城市1.城市的定义

在汉语中,“城”指的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有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市”指的是交易场所,市是城市最原始的雏形,是城市的前身。《易经》中“日中为市”中的“市”,最初指的是居住在固定居民点的劳动者交换剩余产品的场所,后来逐渐成为手工业者和工商业者集中的地方。城市的定义和内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逐渐丰富和复杂化。目前,学术界对于城市定义的界定尚没有统一的意见。不同的学科对于城市的认识不一而足,各具特色。

从表1-1归纳的内容可以看出,对于城市的解释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但从哲学角度来看,目前学术界将城市定义为人能动的对象性活动的结果,它是一种打上了人类活动痕迹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1]类意愿和文化理想的人工环境。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专家学者依托自身所处的时代,设想出心目中的各种各样的理想城市,并在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将这种人文理想融入其中。总之,城市发展有着浓重的时代烙印,城市是时代的产物,城市发展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水平的影响和支配。随着时代的演化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演进。表1-1 城市定义对比2.中国城市的演变历程(1)农业文明时代的城市

农耕时代,受制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只有物质资源,科技水平尚处于对物质的认识阶段,因此,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自然环境基本处于静态平衡状态。传统观念认为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建立,但这种传统认识是错误的。考古学研究表明,发达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往往高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并不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发源地,相反,农业技术的进步始于城市。在农业文明时代,由于当时信息资源匮乏,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很少,人类依托自然地理环境,利用原始的自然动力,艰难地集群栖居。这个时代,数十万人的集聚地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比如,《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繁荣的汴京就可以被称为当时的“世界大城市”。集群居住是最原始的城市生活方式,它为人类智能的演化提供了基础。原始的城市满足了当时人类生存、安全等基本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这个时代,人类的精神生活主要通过宗教的形式反映出来。比如,中国历史上的早期文化到处充盈着宗教和祭祀的烙印。这个时代,桃花源是人类追求的理想中的居住状态。由于当时人们推崇天人合一、自然为宗的哲学思想,像今天的杭州、桂林、济南、岳阳、扬州、昆明等城市都是宝贵的历史遗产。(2)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

城市的发展为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发展又进一步为人口集聚增添了动力。一方面,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机械化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产生;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又催生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城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在大幅度的增加,这又进一步地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聚集,增加了城市的经济容量,扩大了城市的规模。人们进入了城市,又享受到了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个人生活状态得以改善。可以说,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文明肇始于工业革命之后。

工业文明时代,自然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世界尤其是物质的认识已经深入分子-原子级别。能源领域的进步尤其是电力的广泛运用使得城市具有向立体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为人口高密度的聚集提供了能源支撑。工作的分工细化与专业化使得经济快速发展,这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加之人类可利用的信息资源日益增多,交流机会不断增加,这使城市的规模日渐扩大。这个时代,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是最为常见的,千万人口规模的城市也不断地涌现出来。在这些城市中,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代表着工业文明时代的辉煌。在工业文明时代,典型的城市形态是资源型城市。

人群的聚集是一把双刃剑。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追求发展至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于是,城市坏的一面也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通过发展低技术、高污染产业,发展中国家的GDP不断增长。但这一时期的城市问题也很多,如城市病,城市犯罪、城乡分离,精神、文化、道德的缺失等。这个时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变得满目疮痍;由于利益的驱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受到腐蚀。(3)信息时代的城市

20世纪,计算机的发明使人类社会迈进信息时代。如果说工业革命是对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的体能进行延伸的话,那么基于比特的信息革命就是人类在智慧方面的延伸。比特是信息的最小单位,是信息社会的基石。信息不仅具有无质量、可共享的性质,而且它的可共享的人数规模与其价值正相关。

信息时代,人类的城市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改变,它从满足基本的物质追求逐渐向舒适、自由、幸福的方向发展。人类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这要求当前城市建设在融入现代化元素,吸收东西方文化精华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做到因地制宜,和而不同。这可以促进文化共生,使城市向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信息时代,典型的城市形态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运用虚拟的信息空间来影响、改造和驱动现实的城市,而这样的城市正是今天的人们所需要和追求的。所以,智慧城市既是当今城市发展的目标,又是城市发展的过程。二 时代呼唤智慧城市

伴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人类已经逐步进入信息时代,并悄然步入智慧时代。从前的“数字城市”(Digital City)和“数字地球”正逐步被当前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地球”所取代。这样的改变一方面会直接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还会间接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模式。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不仅可以在具有“智慧”特征的数字化环境中进行工作和学习,而且还可以借助具有“智慧”特征的信息化技术进行精细化管理、决策前的分析,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是被赋予智慧的数字城市。智能技术正被应用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智慧交通、智慧电力、智慧医疗、智慧基础设施等;智慧城市的“智慧”,应该是一种新的基于智慧理念、智慧技术、智慧制度的城市发展形态。1.中国智慧城市的智慧思想来源

科技决定城市文明,人类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人群聚集的规模。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耕大国。在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的中国,只有19%的人生活在城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年的德国已经有98%的人生活在城市中了。因此,今天在面对着同样的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时,中国的城市发展目标与诉求和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目标早已实现,如今在发展“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如何让城市的活力再次迸发是其研究和实践的关键。但是对于中国这个正在经历着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四重变革的国家而言,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中国正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个机遇促使我们发扬我们的后发优势,在西方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经验基础上,少走弯路快步直达。但是从现实的发展情况来看,要建设“智慧城市”,我们会面对比发达国家更多的挑战。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所呈现的城市形态、城市管理理念,一方面,与这个国家在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关,另一方面,又与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思维方式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而这些因素无不受到哲学缓慢而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哲学思想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智慧城市的理念。具体来说,现阶段我国的智慧城市理念蕴含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人为本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我国就有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理念。孔子的“仁学”思想,孟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东汉末年仲长统的“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政治思想,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民本思想,近代孙中山提出的“民权”“民生”,毛泽东提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当前,“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的思想。

智慧城市建设要求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智慧城市不但要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而且要让在城市里生活的人民的感觉更好。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从社会发展理论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理论的重新理解。人是指人民群众,本是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即在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同时,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关乎自身利益的决策和政策制定过程中来。人类的文明史是人的本性不断升华的过程,顺应人性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城市是由人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只有城市里的每个人都参与到城市治理中,都有一种主人翁的意识,都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繁荣和幸福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为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因为它能够使每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有机会亲自参与到城市治理的实践中去,以为自己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与美好的智慧家园。其次,以人为本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其要求不仅要保证主体的基本物质需求,而且要使主体更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丹麦未来学家蒙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在经历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及情感生活等为特征的梦幻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转到精神需求方面。诚然,在智慧城市时代,大部分事物主要通过数字来度量,但人并不是数字化的人,因为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类所特有,是人类智慧创造的结果。在当今物质过剩而精神匮乏的时代,智慧城市的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现代通信技术的运用,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劳动者用于生产的时间将减少,闲暇时间将相应增加,劳动者得到了新的解放。人们将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看报,强身健体,与家人团聚,从事科学、艺术的创新活动以及参与到其他社会活动中去。无疑,建设智慧城市,满足了主体高层次的需求,为主体持续的社会交流、学习和创新创造了条件,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以人为本强调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智慧城市的建设正是基于人民群众共享技术创新成果的基础之上的。技术创新使得人民不再仅仅是巨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而是智慧城市本身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赋予了人们创造未来的力量。在智慧城市中,由于更多的授权、至高无上的权威的消失,人民可以平等地参与到事物处理中来。这就激发了公众参与政治的热情,促进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总之,智慧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以人为本价值目标在实践中的体现,使智慧时代的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在智慧城市中,人的主体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2)自然为宗

历史的发展和实践证明了崇尚自然、尊重科学的思想是正确的。在我国古代哲学中,自然哲学占据主导地位。老子的《道德经》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描述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历程。其中,老子的“道”就指自然。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并不是说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而是要求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无为”意味着无欲,人们只有对自然无欲,才不会对自然过度的开发利用。“无为”的要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老子“无为而治”的本意就是想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世界。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领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庄子曰:“道通为一。”统摄天地间的“道”是唯一的,万物是唯一的。庄子将自然看作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指出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人具有内在的动力去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儒家思想对于中庸的解释,也强调一种和谐状态,其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东晋的陶渊明、明代的陈献章都十分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应归于自然、融入自然。因此,由于受到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近山傍水”是城市选址所遵循的不变法则和存在的传统意识,这也使得山水景观和园林绿化成为一个城市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自古以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总是离不开自然和生态环境,因此,在发展过程中,珍惜自然、保护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来看,人类有关未来理想城市的探索从乌托邦、太阳城、公社新村一直发展到田园城市、主体城市、卫星城、绿色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等,这些理想城市都强调清洁的、健康的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可持续发展即“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下一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反思的产物,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汇流的产物。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病,使城市的管理者伤透了脑筋,如何使城市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人居中心在其《生存环境议程》中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与失败将在城市内见分晓”,而“良好的管理,将是成败的关键所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足见其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在城镇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时候,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我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城市病,这已经成为各个城市在发展与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其中,尤为严重的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等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城市模式,智慧城市在实现了人居环境现代化的同时,使城市更加自然化,这是在我国古代山水城市模式基础上进行的更好的创新。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过程中,通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城市的运作更加易于感知,城市资源更加易于整合,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城市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使得在城市运作和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交通拥堵缓解、安全隐患也进一步被消除。城市病等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城市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能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并能减轻工业化生产的副作用,智慧城市管理的思维方式由征服自然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智慧城市变得低碳生态、绿色宜居、循环共生、天人合一、平衡协调,更加幸福美丽。人们在智慧城市的干净、舒适、便捷的环境里生活和工作,其身心在无形之中得到陶冶,患病率将大大下降,这种生活美也是“智慧”的体现与所在。(3)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的核心在于“时”。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关于“时”的思想。《周易》中有“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老子·八章》中有“事善能,动善时”;《楚辞》中有“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荀子》中有“与时迁徙,与世偃仰”;清朝出现“与时俱进”一词。中国古代哲学中,“时”的思想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变化的深刻认识,对事物的变化时机及时把握。把握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认识来指导实践,也就是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区别于盲目的冒进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新事物是指那些从旧事物的根本矛盾中解放出来,与旧事物有本质区别且具有光明前途的那些事物,并不是新出现的事物都是新事物。当然,社会某一方面的片面、畸形发展并不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强调社会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因此,与时俱进应当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遵循的最基本的思想。

首先,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城市发展与人的需求演进过程密切相关,可以说,城市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到满足人对发展的需求的逐步演进过程。在不同时代,人类的需求并不相同。人类的需求是与时俱进的,这就要求城市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满足人们的衣食需求。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需求更加丰富,一方面城市要满足人们的衣食需求,另一方面,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逐步得到城市的关注。而在信息时代,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人类从前工作和生活的大楼会变成智能楼,一个城市内所有的智能楼都通过网络连接起来,这便形成了智慧城市;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智慧城市通过网络连接起来,那么这就形成了智慧地球。中国在未来二三十年内,特大城市问题仍然是困扰各级政府的难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贯彻综合、集约、创新、智慧的思想,能够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和系统化,从而大幅度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因此,智慧城市模式将成为解决特大城市管理问题的不二选择。其次,为了推动世界前进,城市发展前进的动力就在于针对问题,解决矛盾,进行创新。我国提出发展智慧城市的战略布局,是政府审时度势,通过抓住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做出的重要决策;是顺应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而做出的战略选择;是对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最后,智慧城市是人们在信息时代对城市发展模式进行创新的产物,是比数字城市更高级的城市,也是信息时代城市的最高表现形式。在智慧城市里,人们能够感受到城市的时尚之美,时尚文化将成为智慧城市的新景观。在智慧城市里,时尚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方式,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购买到最时髦的消费品。这也是智慧城市与时俱进的所在。(4)和而不同

孔子在《论语》中写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礼记·中庸》提到“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等。晏子提出“和而不同”的朴素辩证思想。西汉时期的贾谊强调要以“中”“和”去调和、缓解事物的矛盾。南宋时期的叶适强调在认识事物时,既要认识事物的共性,又要发现事物的个性。金岳霖在《知识论》中强调,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和而不同”中的“和”强调的是和谐兼容。城市建设既要体现出和谐兼容的品质,又要拥有独具特色的特征。城市特色一向是城市的魅力之源。在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一些令后人叹为观止的以科技、文化、艺术、音乐、产业、贸易、旅游为特色的历史名城相继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智慧城市的特色。

从本质上讲,城市应该从自身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等特点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然而,在工业文明时代的快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工业发展对城市文化的趋同性影响使城市发展的决策者急功近利、标新立异并受到“城市建筑有了高度就有了城市知名度”的心态的影响,因此,他们对于城市文化的关注不够、认识不足,这导致今天的中国城市“千篇一律、百城一面”。城市的特色之美日渐消失。

一方面,在不忽略物质特性、区域公共性的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加注重发扬城市的个性,这反映了城市之间的同质与差异。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加关注每个城市的文化传承、民风民俗等,更加强调城市的特色和独特价值。怀特在他的《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中指出:“城市由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构成,包括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