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引领者——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09:49:39

点击下载

作者:杨敏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的引领者——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

大学生的引领者——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试读:

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型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日益复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大学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因此,多元化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辅导员具备更加丰富的业务知识和多种工作技能。新时代已经向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具备一定的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辅导员不仅要扮演好教师的角色,更要依照自身的学科背景,结合学生成长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业化研究,逐渐成为专家。

确实,辅导员在大学生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到宿舍纠纷,大到就业引导,他们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勤劳无私地耕耘着;他们是学生工作一线的“工兵”,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他们是学生心中的“师长”,遮风挡雨,无所不能;他们是学生成长中的“引领者”,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结合专业实际、个人兴趣及能力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进行就业设计、规划职业发展。

同样,笔者作为一名老师、一名辅导员,也常常想尽己所能让师者的感染力使每一位学生拥有爱心;尽己所能让师者的感召力使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尽己所能让师者的感动力使每一位学生拥有恒心。今生我已别无所求,只想做一个称职的“布道者”!做一个“静心为学”的布道者,做一个“尽心为事”的布道者,做一个“净心为人”的布道者。既为他人布道,也给自己的心灵布道。

基于这些思考,笔者认为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心理的呵护者、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就业的指导者、人生的贴心者,必须在相关专业知识方面进行系统的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探索新形势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学生工作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使学生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因此,笔者专门编写此书拟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在撰写的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众多同行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对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疏漏之处不可避免,诚恳地期望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同时,非常感谢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战友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与支持,谨以此书,献给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第一章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案例:

来访者姓名:小文。性别:男。年龄:19岁。受教育程度:大一学生。

主要生活经历和目前状况:小文为家中独生子,父母都是下岗工人,经济不宽裕。刚刚考上大学时和其他人一样,小文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和新鲜感。可是快到半个学期时,小文发现,自己在高中时起早贪黑,每天都在紧张状况中度过,可现在的大学生活实在太“闲”了。大学课程安排轻松,生活、学习和时间都是自己支配,完全是自我管理。他忽然感到心中茫然,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更重要的是看到身边许多同学都在讲名牌、用名牌、谈享受,为了给自己挣脸面,他省吃俭用买了一部名牌手机。可是想起自己每月的生活费已是自己父母两人两个月的生活费时,心里感到无地自容又自责,他很苦恼,不知道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状态。他找到辅导员,希望能得到帮助。辅导员指南:

1.了解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2.掌握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与表现;

3.探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途径与策略。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对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决定作用。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思想问题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学生辅导员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对其进行调节和引导。因此,高校大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可以定位为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引导者。第一节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状况集中表现在五强五弱: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期,他们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明显增多。因此,当代大学生与以往任何时代相比,具有更多、更明显的时代特征。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真分析其原因,是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一)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具有革命意义的社会转型,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模式,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产生的新观点、新思潮,使大学生面对良莠有一个分析、鉴别、选择的问题。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及其对人的尊重和满足,赋予大学生强烈的求新意识,使其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旧观念、旧思维、旧传统、旧价值取向日益厌倦和逆反,自我实现、变革创新、以人为本以及价值判断上的多元化和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个性意识不断增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同时,在大学生身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在自我实现、个人奋斗思想增强的另一面,其社会责任感却在弱化,部分学生在追求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选择、自我实现,在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不能把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而不自省,乐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淡薄了,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淡薄了,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丢失了精神家园。(二)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的时代交织点上,通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了解以及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亲眼目睹,他们普遍承认改革开放是富国强民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也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他们对社会的宏观发展富有热情,把自己同社会联结在一起,向往民主,注重参加民主生活实践,重视自己的民主权利,对民主管理、民主作风、民主选举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关注,参与意识强烈,要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理解。

但是,大学生由于自身生活阅历不够,与社会接触不多,缺乏社会政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锻炼,对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简单化、片面化,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而误入歧途。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西方的腐朽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益突出。他们对事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改革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容易产生偏激情绪;他们追求民主,希望民主制度健全,但由于辨别能力弱,不能分辨不同制度下的民主制度,甚至把西方的民主制度当成真正的民主,错误地认为西方议会制和竞选制是民主发展的方向,有的追求所谓的绝对民主,把民主与自由、民主与纪律、民主与专政对立起来。认识上的偏差往往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与迷茫,行动上的盲目与摇摆。(三)个体意识强,集体意识弱

中国在长期的社会演化中逐渐形成和确立的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内容,以集体利益为价值本位的传统价值观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激荡下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而产生的利益刺激功能、资源调节功能、市场导向功能、优胜劣汰功能和效率意识,强化了大学生的自主观念和竞争意识,使他们敢于追求自身的合法利益,重视培养自身能力,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空前提高,个人的主体意识急剧上升。然而,他们在注重自我实现、崇尚自我奋斗、崇尚自我选择的同时,传统的集体观念被淡化,形形色色的个体价值本位被奉为价值取向的标准,甚至导致种种极端个人主义的产生。在当代社会,利益主体、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的多元化,很容易滋生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社会现实和理论有脱节的地方。

当代大学生不局限于教师的教导,不满足于书本的条条框框,敢于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但是,如果强化个体意识,却置群体意识而不顾,不关心集体,不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强调个体意识的多样性,而否认群体意识的统一性,并演化成极端个人主义,则是非常错误的。(四)道德观念复杂化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呈现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其道德主流是积极、良好的,但就大学生群体本身来说,其道德状况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道德追求上降低标准。大学生认为应该讲道德,但较多地局限在道德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协调功能上,而忽视道德对人的心灵净化、人格提升的教化作用。一些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愿遵守,连一些起码的文明用语、文明举止和社会公德都需要进行重新补课。

二是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突出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

三是在知行关系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常常不能变为大学生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不能从自己做起是大学生在道德上知行脱节的突出表现。(五)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必然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向大学生辐射。面对这种“冲击波”的辐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趋势,而且充满了困惑、苦恼和迷惘。这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裂变在大学校园里的典型反映。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集中体现在对个人事业的追求上,即除以满足社会客观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自身价值取向外,多数学生还将能否满足自身需求以及满足的程度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里,他们都选择更能满足自身需求的奋斗目标,更注重寻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更多的是显示自己以求社会的承认,体现自身价值的存在。从价值观念来源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击下,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来源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社会现实生活及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对学生影响较大,他们越来越多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他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念。(六)开放竞争意识强化,心理承受力弱

竞争意识的强化体现在大学生身上有两种形态:

一是潜在竞争。即“今天是为了明天”,他们积极为毕业后的竞争储备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和发展,人才市场的出现,使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就业的竞争实力,以使自己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现时竞争。即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展开的同学之间的竞争。他们在学习上、评优上,包括选拔学生干部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竞争意识。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传统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成功与失败、机遇与挑战是大学生经常面对的课题。

但是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经历,大学校园相对封闭的环境,以及学习和就业竞争的压力等因素,使部分学生存在心理相对孤独、敏感和脆弱等问题,缺乏应有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和分辨能力,这就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波动、失衡,甚至产生迷茫、困惑和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个别大学生会诉诸刺激、暴力来寻求平衡。(七)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一个大学生知、情、信、行诸品质形成和协调发展的过程,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认知、情感上具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科教等方面的认同感,但行动上的践行能力比较薄弱,出现行为与认知的偏离。在人生观方面,大学生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认同开拓进取、成就学业、爱岗敬业、见义勇为、造福社会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能自觉参与到扶老助残、城市环保、科技扶贫等志愿者行动和其他公益事业中来。在道德修养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传统的道德教育,认同社会公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修身养性,完善人格;但在实际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大学生却缺乏内省精神,缺乏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信念的坚守、道德行为的笃行。在人际交往方面,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应该讲信修睦,谦虚礼让,向往和睦的人际关系;但在实际行为中,很多大学生要么陷入小团体的江湖义气中,要么我行我素,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有的甚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第二节大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改革开放中成长,思维灵活,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他们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激昂,对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有较高认同感,崇尚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但不可否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加剧,受西方文化思想的渗透和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一、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存在的思想问题与表现(一)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出现偏差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其奋发向上的动力、成长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现阶段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受西方敌对势力、国际国内消极思想的影响,社会中出现了一些腐朽、庸俗、低级甚至破坏、煽动、蛊惑等不良思想和行为,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发展前景感到迷茫,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产生不信任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产生动摇,在处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时感到无所适从。

在部分大学生中曾一度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这些观念和想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从乐于奉献的理想生活转向注重实用实惠的现实生活,从追求理想和知识转向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从团结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转向片面地讲互惠互利的人际关系,等等。(二)政治思想不成熟,政治取向功利化

当今大多数大学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高度肯定,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他们受年龄、学识、能力、水平以及经验的制约和影响,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致使他们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观产生怀疑,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以及一些社会现象,如下岗、失业、破产、腐败、贫富差距、物价上涨等问题认识不清、困惑不解,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缺乏信心。

同时,部分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趋向功利化,他们在政治上积极要求入党,但对党的认识不够深刻,入党动机不纯,狭隘地把入党作为求职和创造锦绣前程的资本;在人际关系上,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持“双赢”的态度,39.83%的学生认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另有25.58%的学生把“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在职业取向上,许多同学表示愿意服从国家需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但是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不愿意去条件艰苦的地区和农村,要求工作环境好、待遇高、有较高的职业地位。(三)集体主义观念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唯有依靠个人奋斗才能取得功成。因此,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时,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这些都是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缺失的真实表现。(四)责任感缺乏

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品质。在大学里,不少大学生不去珍惜现有的美好时光,只图安逸、不求上进,只求享受、不思进取,将自己肩负的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使命置于脑后。有的学生通宵上网,看电影、打游戏、聊天,不顾个人健康,荒废学业,对个人前途不负责任。有的学生对他人不负责任,把感情当游戏,伤害他人;答应同学的事轻易毁约,对同学不负责任;把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诫当耳旁风,对老师不负责任;遇到困难,轻言放弃,遇到挫折,选择轻生,对社会、家庭、学校不负责任。种种不负责任的现象说明了这些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缺乏,他们没有意识到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更没有意识到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应当承担的责任。(五)道德观念知行脱节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处于较高层次,多数学生认同“德为万事先”的古训,认同社会公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同基本道德规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但是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但是非感模糊,不爱护公物、乱丢垃圾、浪费资源、恶语中伤他人的现象层出不穷;大部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强,但是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存在恶意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不良现象;婚恋性爱宽容和开放,然而出现非道德化倾向;竞争意识强,团结协作意识弱。(六)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从中学到大学,大学生要实现两个完全不同的生活、学习环境的跨越:大学生需要面对更加灵活的课程设置,需要接受同学们之间因地区文化差异带来的陌生感,需要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锻炼,需要面对理财、恋爱、个人职业规划、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变化容易使大学生感到手足无措。另外,面对激烈竞争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部分大学生容易出现抑郁症、孤独症、自闭症、厌食症等身心健康问题;部分大学生心理包袱沉重,出走、自杀、自残等恶性事件不断涌现;特别是有些贫困大学生,由于竞争和经济贫困等压力,往往成为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大量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它不仅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学校教育带来困难,而且严重的敌对、忧郁等心理问题容易带来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七)网络迷失现象严重

网络技术的运用是信息传播的一次飞跃,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所显示出来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征,为大学生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因其具有形形色色的信息,尤其是有害信息,也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效应。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时常接触一些消极言论、不健康思想,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想;一些大学生是“手机控”“电脑控”,一刻也离不开网络,于是学习、个人身体健康均受到极大影响,由于迷恋网络,缺少集体活动,致使个人主义思潮泛滥,集体主义观念缺失。另外,网络因为其隐蔽性,导致大学生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二、大学生思想问题原因分析(一)社会大环境因素1.国际大背景下的影响

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之下,中西方文化产生了剧烈的碰撞和交融。作为一贯对新事物最敏感、最热情的大学生,无疑会受到这种文化碰撞的影响。当西方社会的文化思想、社会观念、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国大学生时,部分大学生则对新生思想缺乏认识辨别能力,在一些重要理论原则问题上缺乏是非观念,意识迷糊,从而轻信某些独断专论,政治思想意识淡漠。2.国内社会变革的影响

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受改革大潮的影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个领域都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全面深化的社会变革,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在思想认识、政治取向、价值观念上出现多元化的趋向,甚至出现意识模糊地带。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部分腐朽经济思想意识出现抬头现象,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这些思想使大学生将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缺乏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受文化多元化、网络负面信息影响,一些大学生缺乏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对社会主流思想出现排斥抵抗心理。(二)学校环境因素1.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

我国高校为响应国家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号召,近些年来逐步扩大招生幅度,50%以上的高中生都可以进入大学进行深造,对众多学生来说是件值得欢欣鼓舞的事情。但与此同时,大学扩招后出现的大学生素质状况的多样化和层次性,以及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教学条件跟不上等现象,使大学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大学扩招也造成社会就业供求比例失衡,大学生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时更多地表现出忧虑,担忧自身前途问题和就业问题,并希望学校方面可以为学生就业作出更多的指导工作,在思想上给予积极支持。2.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地方高校由于受到教学科研评估、学校机构建设等一系列压力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的认识不够,或者有所认识,但因学校领导和教师投放的精力不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工作队伍或队伍的地位不高。学校“两课”教师对“两课”的讲解仍然采取多年前的方式,呆板讲解,照本宣科,与学生思想没有结合点,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大学生对“两课”设置认识不到位,不能将其作为重要学科来对待,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重要原则和涵义,思想认识上出现偏差。(三)家庭环境因素

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比例高达50%以上。许多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溺爱,从小没有养成独立的习惯,甚至在上大学后没有个人的观念和看法,从不进行理性合理的逻辑分析,面对问题只是一味地抱怨,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家长将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可以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许多家长在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同时,忽略了对他们心理和情感的关心,因为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而给他们心理压力过大,但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疏导和沟通,容易使孩子患上心理疾病。(四)高校大学生自身因素

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属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只有通过内部原因才能发挥出作用,因此,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影响其思想政治状况最重要的因素。大学生阅历较浅,与社会没有过多的联系,面对社会转型变革的思想碰撞,缺乏社会经验和理论经验,容易出现思想上的误区,忽视主流社会意识观念。而且由于在中学时,同学们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中去,思想教育跟不上,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因此,思想上往往以偏概全,难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高校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问题,所产生的怀疑、嫉妒、胆小、怯懦等心理会严重影响到自身的思想状况。第三节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途径与策略

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快,新旧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当代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都与以往存在不同的认识。他们正处在成长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高校教育这一关键阶段,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积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一、加强思政工作的队伍建设(一)党和政府对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视

中发〔2004〕16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队伍素质得到不断提升。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同时对辅导员队伍的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进行了系统规定。(二)辅导员应当具备的素质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制约着高校思政工作的效果,关系着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自己有觉悟然后才能使他人觉悟,因此辅导员必须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1.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当首先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在大的政治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确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针对错误倾向展开有说服力的批判;能够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视角深刻认识和理解党的方针政策,能够有说服力地解决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疑虑和障碍,能够从本校的具体校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度自觉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去从事高校思政工作;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如政治问题与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和一般学术问题等。2.思想素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当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树立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观点、全面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历史分析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努力探索和掌握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科学的具体思维方法,科学地制订思想政治工作计划和方案。同时,还要继承和发扬一系列优良作风,比如民主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严于律己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等,以影响和带动整个学校优良校风的建设。3.道德素质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政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大公无私,奉献为上。高校思政工作主体应坚持一切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富有奉献精神,乐于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上为祖国默默奉献,不过多地计较名利得失。(2)热爱本职,兢兢业业。这也是职业基本道德准则。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始终热爱本职工作,以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抱负心、责任感和高度的工作热情面对大学生群体;对工作极其负责,踏实肯干,不怕辛苦;对业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努力创造第一流的工作业绩。(3)以人为本,平等待人。热爱和关心教育对象,关心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尊重和信任他们的人格、荣誉和权利,认真听取分析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平易近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不以势压人、动辄训人;对教育对象的关心、帮助和评价不以个人感情亲疏和个人好恶为标准。(4)团结互助,顾全大局。尊重并支持、配合其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和工作;维护领导的权威、支持下属的工作,对领导不投其所好、不抬轿子,对下属不拉帮结派、不摆架子;善于和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同志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求大同、存小异,坚持以大局为重、合作共事。4.能力素质

能力是运用于工作实际的各种技能和艺术,它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效率。大学生思政工作主体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分析综合能力。分析能力是指能够根据研究对象固有的系统性,对构成这个系统的诸要素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进而从多样性的现象中发现其主要的、本质的东西。综合能力是指能够在分析的基础上,在思维中再把研究对象的各个本质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为统一整体,从而把握对象的整体面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有具备分析综合能力,才能在掌握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其思想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2)决策计划能力。决策能力是指善于出主意、想办法,能够综合各种情况进行判断和做出决定;计划能力是指善于把决策具体化,能够依据客观情况科学制定工作目标,正确选择工作方法,合理设计思想政治工作活动。科学的决策和计划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3)组织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是指善于发动和培养骨干,团结和带动一般群众;协调能力是指善于协调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之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思想政治工作同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争取各个方面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力支持,以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只有具备了组织协调能力,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科学的决策和计划落到实处。(4)宣传表达能力。宣传表达能力主要包括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是指能够把教育内容见诸文字,通过报刊、书籍、广播等形式影响和教育工作对象;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善于通过报告、讲解、座谈、谈心等方式循循善诱地说服教育客体;形象表达能力是指善于把教育内容见诸艺术形象,通过电视、电影、艺术作品等形式,借助艺术形象的感染力来影响大学生。除了以上三种基本技能以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应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二、重视思政理论课与“潜课程”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课堂教学起着主导作用,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这是毋庸置疑的。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解惑是第一位的,思政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理所当然的。“潜课程”也具有不可低估的育人效果。“潜课程”是指那些非计划的学习活动,主要由学生在校生活中的各种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文化等因素组成。“潜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大学阶段,学生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在新环境中相互交融、彼此撞击,不断改变或矫正着旧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师生关系也是“潜课程”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在课后与学生的交往,无论在做学问还是在做人方面,都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等“潜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潜课程”没有明确的教育标记,大学生往往是不知不觉地接受隐含于其中的教育。如何在重视正式课程的同时重视“潜课程”的建设,让大学生接受全面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是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三、依靠学生党员、干部协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他们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

一般而言,学生干部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较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发挥学生干部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实践上的标兵作用。学生党员是凝聚学生的核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作用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面对21世纪的大学生,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任务。作为辅导员,要不断地创新工作方法和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地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使校园文化活动建设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从而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育人作用。例如,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为主题开展就业讲座和职业生涯讲座等;利用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主动占领传媒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五、大力加强网络教育管理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大学生是对新生事物最为敏感和热情的一个群体,他们已经成为网络的最大使用者。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平等性,迎合了大学生崇尚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在现今社会,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要适应和把握网络社会高校育人环境呈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增强时代意识,主动占领网络阵地,适应网络载体的运作特点,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宣扬社会主流意识和宣传大学生中的模范事迹,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或建立高校论坛,使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使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辅导员也可以利用网络更好地实现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六、切实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校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大学生在其中生活学习,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面对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学习上的,有人际交往方面的,有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准备不足的,等等。为了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并且能健康成长和成才,高校一定要切实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橱窗、报刊、校园广播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加心理健康咨询或专题讲座的次数,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增强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其次,高校应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使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人员配备合理,初步具备向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服务的良好条件。七、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稳步提升大学生就业率

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压力来源于对自身前景的迷茫和就业压力。当今社会就业比例失调,高学历人才大量涌现,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或者找到的工作很不理想。面对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学校应在就业信息和技能上给予大学生指导和扶持。学校就业中心应及时准确地发布国家各项帮助就业的政策,例如对到基层和西部困难地区就业的学生给予的政策性保障支持等;学校应开设与就业有关的课程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积极采取措施更好地面对毕业就业问题;学校应组织学生在假期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为其以后就业打好基础。大学生自身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从入学起就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确定职业目标。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早地接触社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求职过程中去,提高自我的综合就业能力,避免消极被动地等待。第二章大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案例:

来访者姓名:小曾。性别:男。年龄:20岁。教育程度:大二学生。

主要生活经历和目前状况:小曾为家中独子,父母非常疼爱他。在高中时他的学习成绩总是能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同。可是上大学后,他发现大学学习与高中完全不一样。老师每天上完课就走了,也没有课后作业,复习时找不到重点,考试时茫然,考试成绩也不理想。大二时,考试就出现过三门“红灯”。看到周围的同学,他们在玩时,自己却依旧在看书,感觉自己平时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别人多,觉得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他开始自卑起来,在同学面前也抬不起头来,心里非常矛盾、纠结。于是,他找到辅导员,问该怎么办。辅导员指南:

1.了解学习的内涵;

2.了解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3.掌握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方法;

4.掌握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学习是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的主旋律。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逐渐增强的社会竞争环境,从进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开始便需要做出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规划。然而,大一的懵懂、大二的急躁、大三的茫然、大四的无奈,让许多曾经立志在大学期间有所作为的学子浑然不知地度过了最为宝贵的大学生活。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学生存在不知道学什么、为何去学、学到何种程度、怎样去学等问题,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信心、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成才。面对这些现象,大学生辅导员理应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道路上做出正确的引导和指引,帮助大学生制订大学期间的成长规划,给予其指导性建议,避免大学生在学习和成长道路上走弯路,使自己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第一节大学生学习的内涵

学习是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的主旋律。一方面,大学的学习是为了使大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日后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大学的学习能使大学生获得学习的能力,以利于个人的终身学习。大学学习与高中不一样,大学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也不尽相同,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引导他们会学习、爱学习、乐学习。一、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在人和动物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泛指人类和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则仅指人类的学习。《礼记·月令》:“鹰乃学习。”宋朝叶适《毛积夫墓志铭》:“稍长,亲师友,学习今古。”《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勾践亲送美人别居土城,使老乐师教之歌舞,学习步容,俟其艺成,然后敢进吴邦。”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章第四节:“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二、学习的类型

学习现象极其复杂,学习内容极其广泛,学习形式也多种多样。因此,有必要对学习进行分类。由于研究者的知识背景和理论观点各异,其所采取的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分类的方法往往与其欲达到的目的有关。国内外学者对学习的分类也有较大的差异,下面分别予以介绍。(一)国外学者对学习的分类1.布卢姆对学习的分类

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根据教育目标对学习进行了分类。他认为,教育目标也是学习的结果,就此他把学习分为三大类,即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技能学习。布卢姆的学习分类在一些国家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级学校的教学中,并被编制为成就测验和作为命题的指导。此种分类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它过分强调学生的智力活动而忽视了非智力方面的内容。2.加涅的学习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复杂而多样的,简单、低级的学习是复杂、高级的学习的基础。他根据各类学习的简繁程度把学习分为八个层次: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链锁学习,词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1977年他又把学习分为五个层次:联结与链锁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从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以看出,他的学习理论带有明显的行为主义观点和机械论的色彩。(二)国内学者对学习的分类1.潘菽对学习的分类

我国心理学家潘菽依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对学习进行了分类。他把学习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知识的学习,技能和熟练的学习;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其优点是比较符合教育实际,便于教师根据不同类型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其缺点是容易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学习内容割裂开来,不利于从总体上去把握学习的特点和规律。2.李镜流对学习的分类

李镜流在其所著的《教育心理学新论》中,从学生不同的智力活动特点出发,将学习分为三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它的优点是在教学中可考虑学生不同智力活动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它的缺点是过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的方面,而忽略了态度和品德学习。三、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和智力发展依赖于正常的心理活动。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均有助于促进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使人的潜能得以有效的发挥。反之,不良心理则会阻碍正常的学习活动,抑制人的潜能。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兴趣是乐于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倾向。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兴趣可以是学习的原因,又可以成为学习的结果。1.兴趣对学习的影响

兴趣在学习、科研以及其他创造性活动中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兴趣有激发功能,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人一旦对某种学习对象感兴趣,便会从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种想要去接近、投入的欲望;兴趣有导向功能,它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引发情趣,再与理想、志向、社会需要相结合,使人的情趣上升为志趣,这样一来,也就一步步使人走上成才的阶梯;兴趣还有开发功能,是开发大脑潜能的金钥匙。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类只使用了自己脑资源的10%左右,还有80%~90%的大脑潜能尚待开发利用。学习兴趣,可以激活大脑的兴奋中心,使它达到高度的兴奋状态,使大脑潜能得到大幅度地开发,不断地完善智能结构,使人获得学习的新成果。2.如何培养兴趣

兴趣是后天形成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大学生应以专业为中心,拓宽兴趣的范围,广泛涉猎人文、地理、历史等相关知识,并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要培养兴趣,首先,应注重发挥实践的作用。只有通过学习实践,大学生才能发现学习的力量和趣味。其次,要培养兴趣,还应定下心来,深入研究。例如学习计算机,假使你锁定一个主题,有了深入的方向,一层一层地往下追,一定能像吃甘蔗般,滋味越来越甜美,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再次,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方式,激发自身的兴趣和斗志。最后,大学生应注重培养专业兴趣。大学生的专业兴趣是大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也是学习的重要原动力之一。培养专业兴趣可以采用参观、听专业教育讲座等直观方式,并配合上述三种方法来实现。(二)情绪

所谓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占据着人的整个心理生活和实际生活,它既推动人的本能活动,又干预社会学习和创造活动,是整个人活动的动力。1.情绪对学习的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是情绪丰富并趋于成熟定型的关键时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双重作用,既能促进、增强学习的效果,也能减弱、降低学习的效果。良好的情绪往往使大学生乐于行动,有兴趣学习、工作和参与活动,有助于开阔思路、集中注意力、使其富有创造性。与之相反,当大学生在生活中受到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个人发展、家庭等方面的消极影响时,可能出现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则会导致上课心不在焉,萎靡不振,出现“不想学—不理解—更加不想学”的恶性循环。2.如何控制情绪

通过上述情绪对学习的影响,我们发现要想发挥情绪对学习的积极作用,必须学会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愉快、积极的心态和情绪去面对生活和学习。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可以利用心理暗示法、注意力转移法、适度宣泄法、反向思维法、自我安慰法、心理咨询法等使紧张情绪得以缓解和放松。总之,大学生应根据自身条件及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节好情绪。(三)意志

伏尔泰说:“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矢志不渝的精神。”罗曼·罗兰也认为:“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意志是成就事业的助推器,更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不竭动力,在大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众多杰出人物的经验表明,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成功之路上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辅导员要善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的学习意志,主要方法如下。1.针对个人不同的气质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

粘液质的学生应加强果断性和灵活性的锻炼;胆汁质的学生应加强自制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培养其忍耐、沉着、克制的心理品质,帮助其改正鲁莽冒失的性格特征。2.采取适度的耐挫力训练

参加适度的逆境训练,使自身经受锻炼和磨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坚强的意志是在同困难作斗争中磨炼出来的。香港地区曾举行“千人饥馑日”活动,国内屡次举办“吃苦夏令营”活动,国外崇尚“野外生存”训练,这些都体现了耐挫力训练的理念。3.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大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手段

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扶贫帮教活动、下乡服务等,可以使学生们鼓足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信心和勇气。在实施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意志实践,根据学生不同的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方法。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体育锻炼也像意志活动一样,必须克服无数障碍和困难。培养人们勇敢、机智、忍耐、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品德,都是体育锻炼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中也包含了意志的锻炼。身体的健康状况是影响人们意志的条件之一。重视大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不仅是锻炼其身体,更是锻炼其意志。5.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以身边的、社会上的或文学作品中的具有坚定果断的意志品质和英雄气概的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顽强的意志品质,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意志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四)性格

约·凯恩斯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对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对人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一个具有优良性格特征的大学生,可以保证其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稳定的学习情绪、持久的学习举动和顽强的学习意志,从而能够提高自身心智活动的水平,获得大学学业的成功。

辅导员要善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学习性格,主要方法如下。1.引导大学生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人的性格,归根到底要受到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制约与影响。一个大学生如果有坚定的人生目标与生活信念,其性格自然会受到好的熏陶和影响,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乐观、坦率、自信等良好的性格特征。2.指导大学生全面分析自己的性格

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要全面分析、正确评估,确定哪些是好的性格特征,需要保持与强化;哪些是不好的性格特征,需要更正。保持好的,改善差的,一定会使学习活动更加顺利。3.重视性格的自我教育与实践的磨炼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性格的培养。一些内向的大学生看到自己成绩不好就背上了思想包袱,对于这类学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他们抓住擅长的学科,取得好成绩,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事实上,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就是塑造良好性格的过程。4.着重培养其利于学习的性格特点

一般说来,勤奋、自信、严谨、创新,是优良的学习性格的基本要素。把握这四个方面的内涵,培养优良的学习性格,对于正在求知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节大学生学习特点

大学的学习内容、方法和要求与中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除了继续发扬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外,还要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成熟并日趋稳定,在学习上主要表现为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种充分体现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将贯穿于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并反映在大学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途径和方式的选择等。(一)学习时间的安排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拥有更多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学生的课程安排不像中学生那样每天都排得满满的,他们在上课之外,可以对每天的学习做出更个性化的安排。(二)学习途径的选择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拥有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除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外,网络、图书馆、校园学术讲座、学生活动、社会实践、师生交流、同学交流等都可以成为大学生的学习资源。(三)学习方式的选择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去执行。大学学习不像中学那样完全依赖教师的计划和安排,而是更多地包含了自己对学习方法的探索和对学习的定位,学生不只是单纯地接受课堂上老师所教的内容,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专业要求,自主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和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另外,还有一些大学特有的教学环节,如调查研究、参与课题、毕业论文写作等,虽然这些环节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讨论,但主要工作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的。二、学习的专业性和选择性(一)学习的专业性

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与高中有明显的不同,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向性。从报考大学的那一刻起,专业方向的选择就被摆在了考生面前,当考生被录取时,专业方向就已经确定了。大学期间学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大方向来安排的。大学生的学习是在确定了基本的专业方向后进行的,因此,其学习的职业定向性较为明确,即是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所进行的学习。专业与学科群的划分也将大学学习与未来职业生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专业学习要求大学生既要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与经典理论,又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虽然在学习中也会涉及许多与专业关系不甚紧密的课程,如面向所有学生的公共课以及通识课程,但专业课程仍旧是每个专业学生的主攻领域。(二)学习的选择性

学习的专业性并不等于单一性。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关系,使大学生必须在侧重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广泛涉猎相关学科领域。近年来为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少高校对本科教育的体制和管理模式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为学生开设通选课和主干基础课,倡导学生跨院系、跨校选修,实行主辅并修制,开设双学位课程等。这就为大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增强就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大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需要和时间安排,有针对性地选修或辅修某些课程。自主选择参加各类课外的社会实践及实习活动,有意识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实现一专多能,才能最终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