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魂:茅以升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23:18:59

点击下载

作者:管成学,赵骥民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桥魂:茅以升的故事

中国桥魂:茅以升的故事试读:

序言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成长的足迹

一、诞生

1896年冬,长江之畔的古城镇江,天气已十分寒冷,但古城却似乎并未因此而丧失活力。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小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戏园子里高亢而婉转的歌声,茶楼酒店溢出来的浓郁的酒肉香味,都奇妙地在空气中混成薰薰的一团,让人觉得这真是个繁华而又使人沉醉的城市。偶尔,人们也能从哄哄的嘈杂里听出轻轻的一两句:“先生,小姐,行行好,给一点吧!”这是些可怜的乞丐在抓住机会行乞。转过街去,远处的码头上,一群群穿着褴褛的工人正紧张地搬运着货物,货物是什么呢?——镇江的特产:香醋、肴肉和酱菜。大货船载着沉甸甸的货物,往北走,沿着大运河可以一直到北京城;向西,逆长江而上就到了南京城;往东,顺着浩浩的长江走不到一天就出海了!

镇江,就位于这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点。提起镇江,人们常想起《三国演义》中的“刘备甘露寺招亲”,《白蛇传》中“水漫金山”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甘露寺和金山都是江南著名的风景名胜。北宋科学家沈括晚年就选中了镇江这一山明水秀的地方,修筑自己的家园——梦溪园,在这里写出了举世闻名的科技著作——《梦溪笔谈》。

浩浩长江水,滋润着它流经的每一方土地,哺育着数不尽的长江儿女……

这年1月9日下午4时,当深冬太阳稀薄的温暖已逐渐在空中飘散之时,古城一个清静的小院中,蓦地传出了阵阵洪亮的啼哭声,一个新的生命,在大江温柔而深沉的涛声中诞生了!

新生的宁馨儿静静躺在摇篮里,他头发乌黑,天庭饱满,显得十分可爱,奇特的是,婴孩双手手心通红,大家看了都说这孩子以后会有福气。孩子祖父茅谦,是一位思想开明、富有远见的举人,摸着孩子通红的双手,沉吟着说:“祖国已处于列强侵割,水深火热之中,每个炎黄子孙都应以救国为己任。孩子长大了,该于国于民有所贡献;也希望到那时,国家太平,人民幸福,那么,我们的孩子就叫‘以升’吧!”

这个生下来手心通红的孩子,长大后成了我国杰出的桥梁专家——茅以升。

以升诞生10个月,为了他今后的成长,祖父茅谦决定举家迁往南京。祖父考虑到:南京为元朝古都(三国孙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明朝初期都曾建都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个名人荟萃、群英云集的地方。文化积淀极为厚实,是江南文化教育中心。与南京相比,镇江毕竟气魄尚小,况且重商轻文的风气日益上扬,于以升日后求学大为不利。在南京,以升眼界开阔,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更有助于孩子的发展。以升母亲韩石渠识字明理,她想:以前孟母为子而三择邻居,可见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以升日后要成大器,从小就应该注意给他以一个好的环境。为了孩子,大人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就这样,茅以升一家10口离开了世代居住的老家——镇江,踏上了前往南京的航船。

二、学成于思

岁月荏苒,一转眼,以升已在南京度过了6年。是该上学的年龄啦,父亲茅乃登把他送进了蒙馆学习。蒙馆主要进行识字、写字、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教材有《蒙学》《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背书。老师教完一段,就让学生背诵,自己手里拿根又大又长的戒尺,踱来踱去地听,学生要是背不出来,就瞪着眼睛用戒尺“啪啪”地打他们的手心。天天背艰涩难懂的古文,对天性活泼好动的小以升来说,无疑是件苦差事。往往背着背着,他就会抬头朝窗外望去,朵朵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来飘去,一会儿变成一只绵羊,一会儿又变成一只老虎奇妙极了!偶尔,一行大雁飞过,他就总是纳闷:为什么大雁要排成一个“人”字飞呢?院子里,梧桐叶黄了,落了,一片一片在风中轻盈地荡漾,他也想:为什么草木一到秋天就会凋零呢?有时,他趴在树根下,看蚂蚁忙忙碌碌地搬家,直到伙伴喊“上课了!上课了!”他才恋恋不舍地跑开。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那么新奇,它总那么强烈地引起小以升的兴趣,使他不停地去观察、思索……

每年元宵节,南京城总是热闹非凡,白天的庙会车水马龙,晚上的灯会更是人山人海。一到傍晚,家家户户门口都点起花灯。这些花灯,造型各异,有方形的,有圆形的,有菱形的;绘图精彩,有嫦娥奔月、八仙过海、水底龙宫,形神毕肖,栩栩如生。各种各样的花灯,亮起红的、绿的、橙的、蓝的光,交织着、蕴染着,形成了一个七彩迷离、玲珑剔透的欢乐世界!正如古诗词中所描绘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以升手里提着一盏小宫灯,也跟着大家出来逛街。他走啊看啊,被那些能工巧匠们制作的精美花灯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仿佛来到了神话中的天宫,看不过来,记不过来,也赞美不过来……忽然,一盏走马灯引起了以升的兴趣:走马灯里,有个能转动的小轮子,轮子四周,粘着彩色的纸人、纸马,轮子底下放着根蜡烛,把蜡烛点着,轮子就能带着纸人、纸马旋转起来。“为什么一点蜡烛,纸人、纸马就会转动呢?”这个问题把以升给难住了!他一动不动地盯着走马灯,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父亲见状,告诉他: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产生了热气,热气上升,引起灯内空气的流动,就推动着纸人纸马转起来了!“噢,原来是这样!”以升恍然大悟,他马上又想到:“如果在轮子下点两支蜡烛,热空气多了,走马灯是不是要走得快些呢?”父亲见以升对走马灯感兴趣,就给买了一个孙悟空偷吃蟠桃灯。以升提着灯,一溜烟跑回家,立刻又找了一支蜡烛点上。果然,里面的孙悟空越转越快,简直要飞起来了!“噢,成功了!”以升兴奋地跳起来,红红的走马灯映着他圆圆的小脸,仿佛是个熟透的苹果。灯里头的孙悟空,也似乎正朝他微笑呢!

秦淮河是南京名胜之一,它长100多千米,流经南京入长江。自古以来,秦淮河两岸都是南京城的繁华地带,绿窗朱户映着河中舟楫如云,素有“元朝金粉”、“十里秦淮”之称。每年端午节,秦淮河上举行的龙舟赛,是南京城的一大盛事。这天,南京城的男女老少,都齐聚秦淮河两岸,目睹龙舟健儿一展身手,此时,河中锣鼓喧天,岸上欢声笑语,煞是热闹。1905年端午节马上要到了,9岁的以升早就和朋友们商量好,这一天要到秦淮河的文德桥上看龙舟赛去。谁知就在端午节前一天夜里,以升突然胃痛起来,他捂着肚子,直冒冷汗,一夜也不得安稳,第二天文德桥当然也没去成。中午,正当他躲在床上出神地想着龙舟赛的热闹场景时,几个去玩的同学却慌慌张张跑回来了,见着茅以升,劈头一句话就是:“幸好你没去,去的话,说不定就掉在河里给淹死了!”以升大吃一惊,发生什么事啦?原来,由于文德桥造得不好,在今天人挤的情况下,桥栏杆断了还不算,桥面板也突然塌陷,结果许多人当场掉进河里,他的一个同学也险些遭难,现在还有人哭哭啼啼往家里抬尸体呢!以升听了很是愤慨:是谁这么无能,竟造出这么低劣的桥来!

过了两天,以升和同学顶着毛毛细雨来到倒塌的文德桥看个究竟。眼前是一派破落景象:桥面塌下去了,露出砌得松散的泥石,桥栏杆东倒西歪,桥边没别的人,只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在风中瑟瑟颤抖。以升静静地站着,任寒风夹着细雨打湿脸颊,几天前那悲惨的一幕似乎浮现在自己眼前:人们在哭喊,在挣扎……这还只是南京城一条小河上的桥,中国有这么多大江大河,如果架在上面的桥都不过关,那后果该有多么严重!想到这,以升不禁握紧了拳头,暗下决心:将来我如果造桥,就一定不会造得像文德桥!

回家后,以升不声不响地到祖父的书房去翻祖父写的那本《水利刍议》,那上面有“古今水利情势及治理条议”、“开江论”、“导淮入江论”、“治运河连带淮湖利说”等文章,以升尽管看不大懂,却还是认真地翻着、翻着……忽然,一只温暖的大手放在以升的头上,原来是祖父站在了他的背后,祖父让以升坐下,告诉他:“我小时候因为目睹水灾而立志兴修水利,壮年时我远游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时,就考察过黄河、长江、淮河、洞庭湖,晚年时我在江苏、广东参加了一些治水工作,并且写了这本《水利刍议》。期盼能对国家的水利事业有所贡献。在一生的事业中,我感到要把水治好,兴建桥梁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大有可为。而一个人从小立志,确定奋斗目标是件十分重要的事,它值得一个人为之奋斗终生。”末了,祖父语重心长地说:“以升,你有志造大桥固然好,但现在更重要的是努力学习,打好基础,今后方能有所作为,否则一切都将流于空想。”祖父的话,像铅字一样,深深地印在了茅以升的心坎上。

从那以后,以升对建桥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到一地,看见有桥,他总是情不自禁地要把这座桥仔仔细细地琢磨一番:从造桥的原料到桥的造型乃至桥上的雕塑,他都要想一想,并且努力地把它记下来,这为他以后走上桥梁专业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小荷才露尖尖角

以升认真读书,进步很快。10岁那一年,还在上小学三年级的茅以升考上了江南中等商业学堂,学堂的课程有数学、物理、历史、地理,还有英文、法文等外语课,学校设备齐全,学生全部实行住宿制,这是当时全中国最好的新型中学,教茅以升历史的竟是中国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柳治徵先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都夸茅以升聪明,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以升听着,心里真是得意。

一天,一位客人到家里来拜访以升的二叔。以升见有客人来了,就沏了一杯茶,恭恭敬敬地送给客人。客人见小以升长得眉清目秀,不禁夸以升聪明懂事,当他了解到以升还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就考上了江南中等商业学堂时,更是连连称赞以升将来一定了不起,会光宗耀祖。以升在边上,嘴里不说,心中乐滋滋地比吃了蜜还甜。不料二叔看了以升一眼,轻描淡写地说道:“他还只是个娃娃,样样都还不行,谈出息还差得远呢!”“什么?我还是个娃娃,样样不行!”以升还从来没听过长辈在别人面前这么说自己呢!他觉得二叔太看不起自己了,这一委屈,眼泪就直在眼眶里打转转了。

回到房里,以升气愤愤地想:你说我不行,我就非干出个样子来让你看看行不行!一连两个星期,以升不但不出去玩,每天除去吃三顿饭外,就关在房里不见人,一股脑儿地看书。他不仅看课本,也翻一些介绍先进思想和先进科技的书如《海国图志》、《天演论》等,这些书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短短十几天里,以升深深地感觉到:世界上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等待自己去学习,他只恨自己不能长出三头六臂,把这些知识给早点掌握!家中的长辈看着以升的变化都很惊奇,又都暗暗地为他的倔劲和进步感到高兴。

20多年后,茅以升担任唐山工程学院的院长,而他的二叔则恰好在这所学院担任国文教员。人生就是这么富有戏剧性,年轻的侄子竟成了叔叔的上级。一次,叔侄俩茶余闲谈,茅以升动情地说:“二叔,要不是你当初一番话对我的激励,我可能远达不到今天这一步呢!”“哦,是吗?那我可得好好研究研究激将法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了!”说到这,叔侄俩不禁会心地相视而笑。

进入江南中等商业学堂后,以升学习非常刻苦。每天清晨,总是他第一个静悄悄地从宿舍出来,到教室晨诵,不久,他的英文和法文就能达到借助工具书阅读一些外文书籍的水准了,他读了《沙氏乐府故事》《鲁宾逊漂流记》《双雄较剑录》等大量外国文学名著。暑假的时候,南京城内酷暑逼人。坐着不动往往也出一身大汗,但以升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潜心阅读古文和练习书法。他学书法很善于领悟原帖的神韵,每临帖前,他总是先细细揣摩从这一笔到那一笔是怎样起承转合,从这一个字到那一个字是怎样前后呼应。整个篇章作者寄寓的是什么样的感情,追求的什么样的风格,他都不放过,直到一闭上眼睛,每一笔、每个字,每一篇似乎都在脑子里浮动起来了,他才提笔落墨,他的字既有柳公权的严谨和端庄,又有王羲之的流畅和飘逸,很得大家的赞赏。一个暑期下来,以升可以背上百篇诗歌和十几篇古文了,通过这种训练,他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记忆力,更重要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陶冶了他的情操,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始终保持着正直的品格和高尚的情趣,这对于他以后从事科普创作,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以升沉溺于书籍,但他天性活泼好动,并不是一个迂讷、弱不禁风的书呆子,他深知一副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有志于成大器的人的重要性。因此,课余时间,他总是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以升特别喜欢踢足球,他身材矮小但跑动灵活,控球的能力很强,尤其是临门一脚出色,每次踢球,同学总是让他踢前锋,亲切地称他为“射手”。喜欢体育运动成了茅以升的一大嗜好,一直保持到老。

坚持冷水浴,也使以升受益匪浅。他坚持每天清晨用冷水洗脸,午后进行冷水浴,无论是三九严冬,还是盛夏酷暑,他都坚行不辍,以此磨炼自己的意志。冷水浴使得茅以升在漫长的科研、社会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身心健康,极少生病。在他85岁那年,还坚持冷水浴,引起来访的日本朋友的极大兴趣,大家无不对茅以升的健康体魄和顽强毅力啧啧称奇,回国后他们在日本杂志上报道了茅以升的健身之道,称之为“茅氏冷水浴法”。

1911年7月,以升15岁,在江南中等商业学堂毕业了。是继续读书深造,还是从此踏上社会,参加工作?这种人生选择摆在了每一个毕业生的面前。以升有的同学在官府当了职员,有的去了银行,有的则自己经商。以升经过一段时期的静心思考,认定自己必须北上求学,进一步学好知识本领,以期将来对国家能有更多贡献。他在毕业日记上写下了自己的感想:“上小学时我就立志要在家乡的秦淮河上造一座千古不朽的大石桥。升入中学后,我得知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在少年时到美国留学的。他学成回国后就在从北京到张家口的峭壁悬崖上建成了第一条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其设计之完善、工程之艰难、施工之高超为世界少见,以至于那些开始叫嚣‘会修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的外国人也不得不由衷佩服,称赞这是世界一流的工程。自己曾立志为国家造桥,就应当把目光放长远,以詹天佑为榜样,争取留学深造,掌握高新技术方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北京的清华学堂正招收留美预备生,我应该抓住机会。马上北上投考……”

以升把自己的想法跟家中长辈说了,大家都很支持,母亲韩石渠虽然在感情上对年仅15岁的孩子要远离自己感到难以割舍,但想到这是儿子一辈子的大事,关系到以升今后的发展,还是毅然为儿子细细地打点了行装,送儿子启程。

1911年7月30日,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以升和好友裴荣一起挥手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南京,北上投考,不巧当他们风尘仆仆地赶到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生考场时,考试却早已完毕并且出榜了。怎么办?北京已没有其他招考的学校了,茅以升沉思了一会儿,果断地说:“裴荣,我们赶去唐山路矿学堂投考还来得及。路矿学堂是‘京奉’铁路局与‘开渠’矿务局于1905年联合创办的,校长赵仕北是孙中山先生的同学,器重人才,治校有方,在教育界有很高威望。我们如果考上路矿学堂,相信是能学到不少本领的。”于是,两个伙伴打了火车票,星夜赶往设在天津的唐山路矿学堂考场。第二天,他们匆忙报名应试,由于平时功课学得扎实,尽管旅途辛劳,都通过了考试,双双被录取了。

那一年,以升15岁,是唐山路矿学堂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大学生涯

一、路矿学堂展风采

大学生活是严肃紧张而又丰富多彩的。

茅以升求学时,正值国家危难多事之秋。统治中国200余年的清政府对外丧权辱国,对内横征暴敛,民心丧失殆尽,已走到了它的末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终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在如火如荼的革命风暴中,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它意味着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从此终结,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这时,以升来到唐山读书才3个月。

革命很快波及唐山,路矿学堂宣布停课,具有民主思想的学生们走出课堂,齐声高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升也特别激动,他在自己写满字的稿纸上写下了一句诗:“碧血洒沃土,浇灌胜利花。”学校停课后,同学们或回家或参加革命军,对于渴望为民族独立自由奉献青春的茅以升来说,也面临着两种选择:革命已在进行,我是该效法祖逖投笔从戎呢还是继续念书?同乡好友裴荣已弃学到南京参加了革命军,同窗好友杨杏佛,原系同盟会会员,也在南京总统府秘书处任收发组组长。他俩不约而同地写信给茅以升,邀请他到南京投身革命,共图民族之伟业。风华正茂的茅以升接信后不禁热血沸腾,恨不能插翅飞往南京。当下,他给母亲修书一封,表明自己参加革命的打算。母亲回信很迅速,出乎以升意料之外,信上说:升儿:

信已收悉。投笔从戎,志向可嘉。但你比裴荣小两岁,比杏佛小三岁,尚未到参军年龄。你更不能与父亲、二叔相比,两位前辈年富力强,正应投身革命。再者,你学识甚浅,学无基础,纵有满腔报国热情,也不济事。要取得真才实学,真有学识,报国始有方。你现在仍须安下心来,继续读书为好……

以升看后,很不服气,又马上给母亲去函,表示自己意愿已定,请父母多加谅解等。不料这次母亲回信的口吻却是严厉异常:“如离开学校,则不以你为子!”以升得信后深为震动,不免寢食难安。他终于决心发愤读书,一定掌握一技之长,学到毕业。然而,在他内心里,却始终疑虑重重:革命的当务之急是需要青年参军作战,自己今后只学架桥筑路,革命需要吗?

1913年秋,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遍了唐山路矿学堂——“孙中山先生要来学校视察了!”师生人人喜笑颜开,兴高采烈,人们都把孙中山先生——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到学校参观,当做自己的莫大光荣。这天上午,灿烂的阳光像风一样飘洒在校园,枫树的叶子红了,沉醉得如胭脂一般亮泽,整个唐山路矿学堂,显得分外的静谧和美丽。人们都穿戴得整整齐齐,等待着中山先生的到来。

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孙中山先生由赵仕北校长陪同,走上大礼堂的讲台,向全校师生发表演讲。他指出:国民革命军需要两支大军:一支是武装起义的大军,它要打倒专制的清政府,建立起人民的国家;另一支是建设的大军,它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彻底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强调说:我国要办工厂,开矿山,实行大机器生产……凡此种种,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中国要富强,仅交通开发一项,就要修10万英里铁路(约合16万千米),100万英里(约合160万千米)公路。同学们在路矿学堂学习采矿、筑路、造桥,也是为革命,希望大家努力向前,蔚为国学,承担起历史重任……孙中山先生的演说,如春风化雨,彻底消除了茅以升心头长久的疑虑:“是啊,筑路造桥,也是为革命,也是为了民族的振兴!”

中山先生演讲之后,与路矿学堂的全体师生合影留念。作为学生代表,茅以升就站在这位伟人的身边,他心里既感到有些紧张又觉得无比的光荣,他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努力钻研,掌握最先进的造桥技术,学成报国。”

正如在思益学堂,茅以升碰到了良师柳治徵先生一样,在路矿学堂读书期间,对茅以升影响最大的老师是罗忠忱教授。罗教授是福建闽侯人,早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土木工程师学位。回国后,他在唐山工学院教书,任教授、校长等职达50年之久,为国家造就了大批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

当时罗教授讲授材料力学、应用力学等基础理论课,他采用美国工程大学课本作为授课课本,注重启发学生思路,用语简练而富有逻辑性,深得学生好评。罗忠忱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经常进行随机性的课堂测试,规定时间内必须交卷,否则以零分计。计算题的答案规定取三位有效数字,用计算尺计算只准第三位数有误差,否则也以零分计。一次,以升答卷时因一有效数字取错,而导致扣了许多分。以升接过试卷后,看到只因为这点小错而成绩比同学低了很多,心中很有些不以为然:“这不是小题大做吗?”

罗教授看出了以升的情绪,下课时,他让以升到他简朴的房中,语重心长地说:“以升,你立志造桥,学业优良,当知我之用心。搞工程设计,关系国计民生,一点马虎也不能有,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一个数字的失误就能导致整个工程建筑的失败。你常说小时候看到南京秦淮河上文德桥倒塌,你想想:这是否与建造时的草率有关?因此,你求学时就要注意养成严谨细致的习惯,从点滴做起,日后方能有所成就呀!”

以升听罢,面红耳赤,对老师的敬佩之情不觉又深了一层。此后,凡是考试,他都要把计算的数字多取一位,以求精确。

罗教授不仅对学生严,对自己的亲人更严。罗教授有个侄儿在路矿学堂读书,因考试只得59分,罗教授就毫不留情地将他留级一年,当此事传出后,师生莫不竖起大拇指说:“罗忠忱教授真严师也!”

后来,茅以升在美国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罗教授亲笔写信邀请茅以升回母校任教。茅以升与导师共事多年,更加深切地感到罗教授为人的高尚:生活简朴、律己必严,待人必宽,工作兢兢业业,50年如一日,实是为人师表。罗教授对茅以升一生影响极大,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功成名就后,每到唐山必拜访罗教授,将其视为终身楷模。1972年,罗教授逝世于唐山铁道学院,享年92岁,在罗教授的追悼会上,茅以升撰了一副挽联献给恩师:“建侯师座千古:从学为严师,相知如契友,犹记隔海传书,为促归舟虚左待;无意求闻达,有功在树人,此日高山仰止,长怀遗范悼恩深。受业茅以升敬挽。”

在平时的学习中,茅以升也有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之中,对茅以升影响最大的是李乐知。李乐知(1892—1963),福州人,他与以升同时考进唐山路矿学堂,出于对数学的共同兴趣,他和茅以升经常一起共同钻研,切磋学艺,成为好朋友。茅以升的祖父茅谦是数学爱好者,收藏了大量数学书籍。于是,在放假时,李乐知就常在茅以升的南京家中住一段时间,孜孜不倦地阅读数学书籍。两位好朋友在学习上共同促进,在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深厚的友谊。但由于李乐知家境贫寒,交纳不起学费,李乐知仅在唐山路矿学堂读书一年,就被迫离开了学校。李乐知离校后,到陇海铁路线上参加工作,他刻苦勤奋,坚持自学,茅以升也经常与他书信来往,并尽自己所能加以资助。李乐知忘我工作、学习,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最后任陇海铁路总工程师,为中国人民建造从兰州经陕西、河南到江苏连云港的铁路,这条铁路与后来的兰新铁路连接,成为长达4000余千米横贯中国东西的交通大动脉。1955年,李乐知担任中国科学院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凭借对数学的深厚学识,他陆续写出了《中国数学史》《中国算学史》《十三、四世纪中国民间数学》《中国数学大纲》《计算尺发展史》等一系列专著,成为一名著名的数学史专家。1963年1月14日,李乐知不幸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留下遗嘱将自己50余年购买的书籍全部赠给中国科学完。在其追悼会上,茅以升代表北京科技界向自己的挚友致悼词,他认为:李乐知锲而不舍,自学成才的精神,是后人永远学习的榜样。

对于在唐山路矿学堂的经历,茅以升总是感慨万分,晚年时他曾这样回忆:“引路是成功的前奏曲,我在少年时代,治学是罗忠忱教授引路,而自学乃是由李乐知友引路,良师益友,使我受益良多,实为人生之大幸。”

青春的年华,是人一生中美丽的时光。它就像那朝日辉映的山岚,清新而动人,已是一幅有着无穷天地的风景,等待着你去做最诗意的描绘。

在大学的5年间,茅以升的勤奋、刻苦在学校出了名,师生有口皆碑。

每天清晨,茅以升6点准时起床,跑步锻炼后即进行晨诵,中午他不休息,晚上11点就寢。茅以升认为:严格有序的作息生活习惯是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前提。学习上,他也有周密的安排,每个学期、每个月,甚至每一天要做什么,有哪些学习任务,以升都心中有数。路矿学堂的老师都是用英语授课,课本是老师自编的讲义,因此,学生必须自己整理笔记,课后还必须翻阅大量参考书,才能彻底掌握老师所授内容。唐山路矿学堂的考试相当频繁,有月考、学期考、学年考及任课老师的随堂测试,有时,一天要考好几门功课。一些同学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往往疲于奔命,而茅以升每次考试总是胸有成竹,轻松过关。5年来,茅以升的学习成绩蝉联第一,总平均分数达到92.5分,这在唐院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取得好成绩,茅以升付出了艰辛的汗水,5年里,他做了200本笔记,近900多万字,摆起来有3米多高,即使是每天抄写4000字,光抄完这些笔记,就要7年多时间!

1916年7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全国进行工科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估,唐山路矿学堂被评为第一名。在第一名的大学里,茅以升成绩名列榜首。在毕业考试卷上,他不仅做完了必答题,而且还完成了选答题。面对这张卷面整洁、演算清晰、答案准确的试卷,阅卷老师极为兴奋,破例给了满分120分。这张120分的试卷学校一直珍藏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唐山工学院(即前唐山路矿学堂)庆祝建校50周年时,特地展出了这份卷子,面对这份精彩的答卷,来宾们无不交口称赞。

二、拼搏在异乡

毕业后,茅以升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学堂留美官费研究生,将到康奈尔大学留学。

1916年9月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汽笛一声长鸣,20岁的茅以升与其他9名风华正茂的青年登上中华号远洋客轮,离开朝夕相处的故土,驾长风破万里浪,横渡太平洋到美国去留学。

到达康奈尔大学之前,茅以升参观了檀香山孙中山先生的母校——约拉尼学校及美国西部海岸城市旧金山的唐人街,中山先生的奋斗事迹和在美华人的艰难境遇无不激起茅以升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当务之急是要学有所成,回去努力建设祖国,为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尽绵薄之力!

康奈尔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它位于纽约州东部的伊萨卡城,校园依山傍水,绿树成荫,芳草遍地,鲜花竞妍,风景十分秀丽。学校的建筑呈现出一种古色古香的风格,以钟塔为中心,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教堂、图书馆和教学楼,三三两两的人们漫步在校园里,更显出校园的宁静。

茅以升到校后,首先要到学校注册处去报到。注册处主任看着这位年轻的小伙子,对他说:“唐山路矿学堂的学生以前从来没在康奈尔大学留学,按规定,必须考试,合格后你才能注册。”茅以升冲主任微微一笑,点点头说:“行,那就安排我考吧。”考试结果下来,以升的成绩令教授们大吃一惊,他比学校最优秀学生的分数还高。桥梁系主任贾克贝先生把所著书籍亲自送给茅以升,并对他说:“Mr.茅,以后有困难就找我吧,请不要客气。”在这位著名工程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经过不懈努力,茅以升的学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1917年,茅以升已念完了全部课程,取得了硕士毕业所需的所有学分,校方通知他,他已完成学业,可以参加毕业典礼的仪式。就这样,通过艰苦拼搏,茅以升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别人通常要3—5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学业。在毕业典礼上,白发苍苍的校长把亲笔签名的硕士文凭授予茅以升,并郑重宣布:“今后凡是唐山路矿学堂学生到唐奈尔做研究生,一律予以免试入学。”茅以升以辛勤的汗水,证实了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为母校争得了极大的荣誉。从此,唐山路矿学堂的学生源源不断地来到康奈尔,从这里走出了不少国内科学界、工程学界知名的专家学者。

在康奈尔学习之时,茅以升还结识不少中国留学生,其中就有他在唐山路矿学堂时的好友杨杏佛。杨杏佛参加革命后,遵照孙中山先生的指示,于1912年赴美留学,攻读机械专业,为将来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引进技术。在伊萨卡城,杨杏佛与竺可桢、任鸿隽、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章元善等共同发起组织了一个自然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每月出版《科学》杂志,茅以升也参加了中国科学社,积极进行各项活动。1917年4月,《科学》杂志发表了茅以升的论文《中国圆周率略史》,文章通过对史料的翔实考证,阐述了中国人求算圆周率的历史进程,科学地证明了中国是最早确切知道圆周率科学内容的国家,而祖冲之则是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的人。1917年,茅以升、罗英、陈体诚又在伊萨卡城组织了中国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