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节要浅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19:55:24

点击下载

作者:(清)陈念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灵素节要浅注

灵素节要浅注试读:

内容提要

《灵素节要浅注》为清代医学家陈念祖所著,首次刊刻于清同治四年 (1865)。全书共十二卷。卷一论

道生

藏象

卷二

经络

卷三

十二经图形

卷四

运气

卷五

望色

、闻声、

问察

审治

生死

杂论

卷六

、卷七论

脉诊

,卷九至卷十二论

病机

。该书倾注了陈念祖的大量心血,他先是对 《内经》原文按不同内容分门别类,精心摘录,然后采用间注的方式,约取张志聪之说及历代诸家之言,并时附己见,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阐释了 《内经》艰深古奥的中医理论,开启了后人学习 《内经》的登堂入室之路。本次整理以清同治五年 (1866)南雅堂刻本为底本。

校注说明

《灵素节要浅注》为清代医家陈念祖所著。陈念祖(1753—1823),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长乐 (今福建长乐)人。陈氏一生著述颇丰,本书是其注释、疏证经典的代表作。《灵素节要浅注》,又名 《灵素集注节要》,全书十二卷,其中

卷一

、卷三、卷五、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由陈修园之子元犀灵石参订,其孙心典徽庵、心兰芝亭及门再晚生绵九林福年同校。卷二、卷四由其子蔚古愚、元犀灵石参订,其曾孙文彩、文镐、文敏同校。

卷十二

由其子蔚古愚、元犀灵石参订,其曾孙文彩、文镐、文敏及侄孙学恭敬亭同校。该书版本众多,据 《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有清同治五年丙寅 (1866)南雅堂刻本、清光绪元年乙亥 (1875)善成堂刻本、清光绪元年乙亥 (1875)经国堂刻本、清光绪二年丙子 (1876)聚元堂刻本、清光绪十五年己丑 (1889)江左书林校刻本、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 (1895)聚和堂校刻本、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1907)巴蜀善成堂刻本、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宝庆富记书局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 (1908)宝庆经元书局刻本、民国二十五年 (1936)及二十六年 (1937)上海大文书局铅印本等数十种之多。

此次整理以清同治五年丙寅 (1866)南雅堂刻本为底本,以清同治九年 (1870)奎璧堂刻 《南雅堂医书全集》本、民国二十六年 (1937)上海大文书局印行仿宋古本 《陈修园先生编医书七十二种》本 (名 《灵枢素问集注》,即 《灵素节要浅注》,简称大文书局本)为对校本,明代顾从德仿宋刊本 《黄帝内经素问》、明代赵府居敬堂刊本 《灵枢经》及张志聪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为他校本。

本次校注的具体原则如下:

1.底本为竖排繁体,今改横排简体,并进行重新标点。

2.底本中的眉批今加于相应正文之后,前加 [批]字,而底本天头上为标明相应段落出处的 “灵”  “素”二字今不予保留。

3.凡底本中因为刊刻致误的明显错别字,予以径改,不出校。

4.对古字、异体字予以径改,不出校。

5.通假字一律保留,于首见处出注说明。

6.对个别难字、生僻字加以注释。

7.底本中 “藏”作 “收藏、贮藏”之意时,有时以 “存”字代替,  “荣”  “营”二字也混用,凡意义相通者,今分别以“藏”“营”律齐。

8.引注如有明显错讹的,改并出校记。

9.对引用经文有个别字词不同,但并不影响原意者,不改不出校。

10.底本卷三的经络图中,穴位标注多有错误,今据校本和穴位位置酌情改正。序《汉书·艺文志》载 《黄帝内经》十八卷,无 《素问》《灵枢》之名,洎晋皇甫谧 《甲乙经》序,始称为 《针经》九卷、《素问》九卷,或云 《黄帝九灵经》,至唐王冰更名为 《灵枢》。《九灵》独详于针,故皇甫谧称为 《针经》。然则 《素问》之名晋已有之,《灵枢》之名唐始著录。其实不越 《内经》一书,特后世称名或别耳。夫医家之于 《内经》,犹儒家之四子书也,日月江河,万古不废。惟奥窔之旨不善解者,遂致贻误后来。此修园先生 《节要浅注》之所由作。先生以名孝廉,为贤有司,活人以数十万计,每投刀圭,无不立愈,天下望之若华扁。然凡所刊 《伤寒》《金匮》若干种,海内已不胫而走,奉为圭臬。盖能依古法而参以时方,权衡悉中,非胶柱者可以同日而语焉。是书之阐明古训,语简而意赅,沾益后学,畀以津梁,犹初志也。古所云良医与良相同功。微斯人,其谁与归?是为序。同治乙丑六月侯官杨浚雪沧卷一道生《上古通天论》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教民避害也,皆谓之虚邪不正之邪贼风虚乡之风,避之有时,恬安静也澹朴素也虚无不为物欲所蔽也,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言上古之人,得圣人之教化,内修养生之道,外避贼害之邪,所以年皆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是以志闲而少欲恬淡无为,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精神内守,气从以顺真气从之,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五方之民,衣食居处,各从其欲,是以皆得所愿也。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按:《异位方宜论》曰,东方之民,皆安其处,美其食。西方之民,依山陵而居,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肥脂。北方之民,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之民,其地下,水土弱,其民嗜酸而食胕。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其民食杂而不劳。此五方之民,随天地万物之所生,山川地土之高下,衣食居处,各从其欲,彼此不相爱慕,故其民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上古恬淡之世,民皆安居乐俗,而无外慕之思,故虽有嗜欲淫邪,不能伤其内也。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上古之人,无贵贱贤愚,皆全德不危,故不外惧于物而合于养生之道焉。所以年皆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德者,所得乎天之明德也。全而不危者,不为物欲所伤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此复论男女阴阳气血,有始有终,有盛有衰,各有自然之天数。材力,精力也。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为少阳之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人之初生,先从肾始。女子七岁,肾气方盛。肾主骨,齿者骨之余,故齿更。血乃肾之液,发乃血之余,故发长也。按:阴阳之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以天乙生水,地二生火,离为女,坎为男,皆阴阳互换之道。故女得阳数,男得阴数也。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天乙所生之癸水也。冲脉、任脉,奇经脉也。二脉并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循腹上行,为经血之海,女子主育胞胎。夫月为阴,女为阴。月一月而一周天,有盈有亏,故女子亦一月而经水应时下泄也。亏即复盈,故于初生之时,男女构精,当为有子,虚则易受故也。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肾气者,肾脏所生之气也。气生于精,故先天癸至,而后肾气平。肾气足,故真牙生。真牙者,尽根牙也。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肾主骨髓,髓生肝,肝生筋,母子之相生也。女子四七,精血盛极之时,是以筋骨坚,发长极也。血气盛,则充肤热肉,是以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阳明之脉,荣于面,循发际,故其衰也,面焦发堕。夫气为阳,血脉为阴,故女子先衰于脉,而男子先衰于气也。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血脉华于色,血脉衰,故面焦发白也。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地道,下部之脉道也。  《三部九候论》曰:下部地,足少阴也。癸水藏于肾,天癸竭,是足少阴下部之脉道不通。冲任虚,是以形衰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为少阴之数,男本阳体,而得阴数者,阳中有阴也。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灵枢经》曰:冲脉、任脉皆起胞中,上循腹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淡泄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唇口,故须不生焉。是则男子之天癸溢于冲任,充肤热肉而生髭须;女子之天癸溢于冲任,充肤热肉,为经水下行而妊子也。男子二八,精气满溢,阴阳和合,泻泄其精,故能有子也。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平,足也;均,和也;极,止也。至真牙生而筋骨所长,以至于极也。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四,居八数之半,是以隆盛之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肾为生气之原,男子衰于气,故根气先衰而发堕齿槁也。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根气先衰而标阳渐竭矣。《平脉篇》曰:寸口脉迟而缓,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阳气衰,故颜色焦而鬓发白也。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肝乃肾之所生,肾气衰,故渐及于肝矣。肝主筋,肝气衰,故筋不能运动;肾主骨,筋骨皆衰,故形体疲极也。八八,则齿发去。数终衰极,是以不惟颁白枯槁,而更脱落矣。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惰,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经云:营血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专精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男子八八,女子七七,天地之数终而天癸绝,然行于经髓之营血未竭也。是以老年之人,能饮食而脾胃健者,尚能筋骨坚强,气血犹盛。此篇论天癸绝而筋骨衰,其后天水谷之精,又不可执一而论也。

有其年老而有子者,何也?曰:此其天寿过度,先天所秉之精气盛也。气脉常通,后天之地道尚通也。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此复申明天地阴阳之数,止尽终于七七八八也。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此承上文而言,惟修道者,能出于天地阴阳之数也。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上古真人者,言所生之来,自然合道,而能全其天真之人也。天真完固,故能斡旋造化,燮理阴阳,吐纳精气,与道独存,守神全形,是以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寿过天地,无有终极之时。此由道之所生,故无为而道自合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谨者也,亦归于真人。中古至人者,谓有为以入道,而能全所生之天真者也。天真虽泄,复能修德全道,积精养神,故令神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耳目聪明于八达之外,此盖从修炼保固得来,亦能复完天真,而同归大道。夫真人者,得先天之真者也。至人者,得后天之气者也,其趋则一,故亦归于真人矣。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音慧,恨也嗔怒也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至人、真人者,去世离俗,修道全真,无妻室之爱,无嗜欲之情,所谓游方之外,高出人类者也。圣人者,处天地之内,顺八方之理,教以人伦,法于制度,黻冕于朝堂之上,不欲离于世俗章服,无为而治,不劳其形,随机而应,不役其神,此治世之圣人也。亦可以优游泮奂,而长享百年矣。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贤人者,处尘俗之内,鲜拘蔽之习,取法于天,如日月之光明。推测象纬、顺逆二气,序别四时,将与上古天真之圣,同合于道,亦可使益寿而至于寿敝天地之极,此修道之贤人,而由人以合天,超凡以至圣者也。此帝勉人修为而不得以凡庸自弃,故 《移精变气章》曰:去故就新,乃得真人。《四气调神论》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发,启也;陈,故也。春阳上升,发育万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地之气,俱主生发,而万物亦以生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夜卧早起,发生气也。广,宽缓也,所以运动生阳之气。被发缓形,以使志生。东方风木之气,直上巅顶。被发者,疏达肝木之气也。缓,和缓也。举动舒徐,以应春和之气。志者,五脏之志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以四时皆当顺其志焉。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皆所以养生发之德也。故君子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四时之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谓逆其生发之气也。肝属木,王于春。春生之气逆则伤肝,肝伤则至夏为寒变之病,因奉长者少故也。盖木伤而不能生火,故于夏月火令之时,反变而为寒病。夏三月,此为蕃秀,蕃,茂也。阳气浮长,故为茂盛而华秀也。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故为之天地气交。阳气化施,阴气结成,成化相合,故万物华实也。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养长之气不宜惰也。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长夏火土用事,怒则肝气易逆,脾土易伤。华者,心之华也,言神气也。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夏气浮长,故欲其疏泄,气泄则肤腠宣通,时气疏畅,有若好乐之在外也。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心属火,王于夏。逆夏长之气,则伤心矣。心伤,至秋为痎疟,因奉收者少故也。盖夏之阳气,浮长于外,至秋而收敛于内。夏失其长,秋何以收?至秋时阴气上升,下焦所出之阴与上焦所逆之阳,阴阳相搏,而为寒热之阴疟也。夫阳气发原于下焦阴脏,春生于上,夏长于外,秋收于内,冬藏于下。今夏逆于上,秋无以收,收机有碍,则冬无所藏,阳不归原,是根气已损,至冬时,寒水当令,无阳热温配,故冬时为病,甚危险也。秋三月,此为容平。容,盛也。万物皆盛实而平定也。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寒气上升,地气下降。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鸡鸣早而出时晏,与春夏之早起少迟,所以养秋收之气也。使志安宁,以缓秋刑。阳和日退,阴寒日生,故使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皆所以顺秋收之气,而使肺金清静也。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盖秋收而后冬藏。阳藏于阴,而为釜底之燃,以腐水谷。秋失其收,则奉藏者少,至冬寒水用事,阳气下虚,则水谷不化,而为飧泄矣。冬三月,此为闭藏,万物收藏闭塞而成冬令矣。水冰地坼音拆,勿扰乎阳。坼,裂也。阳气收藏,故不可烦扰以泄阳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顺养闭藏之气。必待日光,避寒邪也。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夫肾藏志,心藏神,用三若字者,言冬令虽主闭藏,而心肾之气,时相交合,故曰私者,心有所私得也,使志无外求,则神气内藏也。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夫阳气根于至阴,发于肤表,外不固密,则里气亟起以外应,故无泄皮肤之阳,而使急夺其根气也。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盖肝木生于冬水,主春生之气而养筋,筋失气养则为痿,生气下逆则为厥。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上节论顺四时之气,而调养其神。然四时顺序,先由天气之和,如天地不和,则四时之气亦不正矣。故以下复论天地之气焉。藏德不止,故不下也。上天之气,至清净光明,然明德惟藏而健运不息者也。夫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斯成地天之泰,惟其运用不止,故不必下,而后谓之下也,盖言天气布于六合九州,化生万物,而体位仍尊高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天地,至光明者也。明德藏隐,故昼明者日焉,夜明者月焉。若不藏而彰著于外,是天明而日月不明矣。天德不藏,则虚其清净高明之体,而邪乘虚以害之。故曰: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如人之阳,不固密于上,不卫护于外,则邪走空窍而为害矣。此言天包乎地,阳抱乎阴,然当藏隐固密,而不宜外张下泄者也。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阳气者,天气也。此承上文而复言天德惟藏而无运用不息之机,则地气上乘,而昏冒其光明矣。上节言虚其藏德之体,此节言失其不止之机也。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地气升而为云为雾,天气降而为雨为露。云雾不精,是地气不升也,地气不升,则天气是以上应白露不下。上节言天地闭塞,此节言地气伏藏,天地不交而为否矣。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表,外也,扬也。言天地之气,虽上下交通,而不表彰于六合九州之外,则万物之命不能受施化矣。不施则名木多死,盖木为万物之始生也。上节言交通于上下,此节言不运用于四方也。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藁不荣。菀,茂木也;藁,禾秆也。上节言天地之气不施,则名木多死。此复言四时之气不应,则草木不荣。盖天地之气不和,而四时之气亦不正矣。恶气,忿怒之气也。《脉要精微论》曰:彼秋之忿,成冬之怒,恶气不发,则失其劲肃严凛之令矣。风雨不节,则失其温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