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23:56:55

点击下载

作者:武煜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系统解剖学

系统解剖学试读:

前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髙,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6月

编写说明

《系统解剖学》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和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之一,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统一规划建设。本教材是以武煜明主编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系统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为蓝本,由二十五所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专家、教授共同编写而成,供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使用。《系统解剖学》教材在编写中遵照“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理念。以全国中医院校教学大纲为依据,适应国家中医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以满足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为目标;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的原则,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于教材之中。在编写思路上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充分体现基础教材的科学性,遵照解剖学科的发展现状,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素质教育的综合培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体现教材对于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独特功能。

本教材在基本保持原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继续遵循精简内容、突出重点、联系应用、图文并茂、便于自学等传统原则,编写上力求做到删繁就简,掌握内容重点突出,精益求精的原则。

本教材在编写和审定过程中,得到兄弟院校同行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帮助和支持,使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严振国和杨茂有教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指导和对插图制作工作的大力支持。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教材中若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师生和专家、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系统解剖学》编委会2018年10月

绪论

一、系统解剖学的定义和任务

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是按照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只有在学习和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否则就无法区别人体的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状态,更不能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据统计,医学名词中约有1/3来源于解剖学。因此,通过学习系统解剖学可以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正常形态结构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需的形态学基础。

二、人体解剖学分科

广义的解剖学包括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和胚胎学。解剖学又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阐述人体器官形态构造的科学。

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是在系统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人体各个局部的层次结构、器官的位置与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的科学,其与外科手术的关系密切,是学习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

组织学histology是借助显微镜观察,描述人体器官、组织微细构造的科学。

胚胎学embryology是研究人体胚胎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主要用肉眼观察,描述人体的形态结构,故又称之为巨视解剖学;而把借助显微镜观察的组织学、细胞学和胚胎学,称之为微观解剖学。

三、解剖学发展简史

我国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21)《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人体形态结构的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有大数”,而且认识到“诸血皆居于心”,“心主全身血脉”。秦汉至两宋时,有解剖的文字记载和《五脏六腑》《存真图》等关于人体结构的绘制。宋慈著《洗冤集录》(1247),对全身骨骼和胚胎的记录更为详细,并附有检骨图。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作者亲自解剖观察30余具尸体,对脑的描述有:“灵机记性不在心在于脑”“听之声归于脑”“两目即脑质所生”“两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

古希腊名医Hippocrates(前460—前377)和另一位学者Aristotle(前384—前322),在其著作中有对头骨、人体其他器官参照动物的躯体结构记载。Galen(前201—前130)的《医经》中,有许多解剖学记载。Avicenna (980—1037)的《医典》对四肢的静脉有较正确的记载。15~16世纪,Leonardo Da Vinci 的解剖学图谱,描绘精细正确。A.Vesalius(1514—1564)是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他亲自从事人的尸体解剖,进行详细观察,于1543年出版《人体构造》(全书共七册),系统、完善地记述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17世纪,W.Harvey(1578—1657),首先提出心血管是一套封闭的管道系统。M.Malpighi(1628—1694)用显微镜观察蛙的毛细血管,证明动脉与静脉沟通。19世纪,C.Darwin(1809—1882)的《物种起源》《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提出人类起源和进化理论。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被发明并广泛运用于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我国现代解剖学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医学解剖事业蓬勃发展,在组织学、组织化学、超微结构、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达到相当水平。在应用解剖学、显微解剖学、断面解剖学、运动解剖学,以及应用生物学、流体力学等原理进行形态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并在许多领域达到国际水平。

四、人体的器官、系统和分部

人体由许多器官构成,每一器官由数种组织构成,每种组织由特定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人体诸多器官按其功能的不同,分为下列各系统: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骨连结)和骨骼肌,具有保护躯体与运动功能;消化系统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功能;呼吸系统具有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功能;泌尿系统具有排出机体内溶于水的代谢产物的功能;生殖系统具有生殖繁衍后代的功能;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具有输导血液、淋巴液在体内流动的功能;感觉器官具有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刺激的功能;神经系统具有调节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活动协调统一的功能;内分泌系统具有控制系统器官活动的功能。人体主要局部有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会阴部、上肢、下肢、脊柱等。

五、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为了正确描述人体的形态结构,必须有一些众所公认的统一标准的描述术语,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为此确定一些轴、面和方位名词。(一)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前平视,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二)方位术语(绪论图-1)

按照解剖学姿势,规定了相对的方位名词,按照这些方位名词,可以正确地描述器官或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

上superior与下inferior,是描述部位高低的名词。按照解剖学姿势,头在上、足在下,故近头(颅)侧的为上,近足侧为下。在描述中枢神经时,常用颅侧和尾侧代替上和下。

前anterior或腹侧ventral与后posterior或背侧dorsal,凡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背面近者为后。绪论图-1 常用方位术语

内侧medial与外侧lateral,是描述各部位器官或结构与正中矢状面相对距离关系的名词,近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反之为外侧。

内internal与外external,是表示器官或结构与空腔相互关系的名词,也表示管或腔壁的结构距腔的远、近关系,凡近者为内,远者为外。

浅superficial与深profundal,是指与皮肤表面的相对距离关系的名词,离皮肤近者为浅,远者为深。

在四肢,上又称为近侧proximal,指距肢体根部近;下称为远侧distal,指距肢体根部远。前臂的尺侧ulnar与桡侧radial和下肢的胫侧 tibial与腓侧fibular,则相当于内侧和外侧,其名词是根据前臂和小腿相应的骨,即尺骨、桡骨与胫骨、腓骨而来的。还有左left与右right,垂直vertical、水平horizontal与中央central等则与一般概念相同。(三)轴和面(绪论图-2)

1.轴axis 为了分析关节的运动,可按解剖学姿势做出相互垂直的三个轴:(1)垂直轴vertical axis 自上而下与地面垂直,与人体长轴平行。(2)矢状轴sagittal axis 由前向后与地面平行,与人体长轴垂直。(3)冠状轴coronal axis 或称额状轴frontal axis,由左向右与地面平行,与上述两条轴垂直。绪论图-2 人体切面术语

2.面 按上述三条轴,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个面:(1)矢状面sagittal plane 按矢状轴方向,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其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2)冠(额)状面coronal(frontal)plane 按冠状轴方向,将人体为前、后两部的切面,这个面与矢状面互相垂直。(3)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 或称横切面,与上述两个平面相互垂直,将人体分为上、下部分。

在描述关节运动时必须明确其轴。在描述个别器官的切面时则可以按其自身长轴为准,与长轴平行的切面称纵切面,与长轴垂直的切面称横切面。

六、解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必须重视对尸体标本与模型的学习,学会运用图谱联系活体学习,全面、正确地认识人体形态结构。(一)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由许多系统和器官组成,也可分为若干局部。任何一个器官或局部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器官或局部与整体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器官与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影响的统一整体。学习中必须始终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注意各器官系统或局部在整体中的地位,注意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即从整体角度来理解各器官、系统或局部,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二)形态与功能的相互关系

每一个器官都表现出一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形态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功能的改变,功能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形态的改变。理解这些相互影响关系,对更好地认识与掌握人体器官结构特征是十分重要的。(三)进化发展的观点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发展而来的,是种系发生的结果,而人的个体发生反映了种系发生。从种系发生或个体发生的过程来探讨,常可发现其返祖现象或胚胎发育异常,有时形态上出现变异或畸形。人在出生后也在不断生长发育,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生活、劳动条件等,均可影响人体的形态发展。(四)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习人体解剖学课程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人体,为进一步学习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奠定基础。因此,学习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特点,必须注意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形态特点,必须掌握与诊治疾病有关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医学课打好必要的基础。第一章运动系统学习目标

1.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骨的形态、构造。

3.躯干骨各骨的名称、数目、位置和主要形态结构。

4.上肢骨的名称、数目及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位置及主要形态结构。

5.下肢骨的名称、数目及髋骨、股骨、胫骨和腓骨的位置及主要形态结构。

6.颅骨的名称、数目及颅的整体观的重要结构。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3部分组成,在成人约占体重的60%。骨借骨连结构成骨骼,骨骼肌附着于骨。在运动中,骨起着杠杆作用,骨连结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则是运动的动力器官,故骨骼肌是运动的主动部分,而骨和骨连接则是运动的被动部分。

此外,运动系统构成人体的支架,并赋予人体基本形态,起着保护、支持的作用。第一节骨 学一、总论

骨bone主要由骨组织构成,坚硬有弹性,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故每块骨均是一个器官。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具有生长发育、修复、再生、改建的能力。身体锻炼可促进骨的发育、生长,长期废用则可出现骨质疏松和废用性萎缩。(一)骨的分类

成人有206块骨,按部位的不同,可分为颅骨、躯干骨、上肢骨和下肢骨4部分(图1-1),前二者统称为中轴骨,后二者合称四肢骨。其中躯干骨51块,颅骨29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形态和功能密切相关,由于功能的不同,骨的形态也不同,可分为以下4类: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图1-2)。

1.长骨long bone 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长骨具有一体和两端,其体又称骨干,内有空腔,称骨髓腔,容纳骨髓。骨干表面某些部位有1~2个血管出入的滋养孔。长骨的上、下端膨大称骺,骺具有光滑的关节面,关节面有关节软骨覆盖,与相邻骨的关节面构成关节。骺与骨干相移行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为一片软骨,称骺软骨,骺软骨的软骨细胞能不断地分裂繁殖、增生和骨化,长骨不断增长变长。成年后,骺软骨完全骨化,骺与骨干融合为一体,骨不再增长,在骺与骨干融合处遗留下一条线状痕迹,称骺线。图1-1 人体骨骼

2.短骨 short bone 其外形近似立方体,成群地连结在一起,分布于承受压力较大、连结牢固且运动较复杂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3.扁骨 flat bone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起保护腔内器官的作用,如颅盖骨保护脑,胸骨和肋骨保护心、肺等。

4.不规则骨 irregular bone 形态不规则,如椎骨、下颌骨等。有些不规则骨内具有含气的空腔,称含气骨,如位于骨性鼻腔周围的上颌骨、蝶骨等,发音时,它们能起共鸣作用,并可减轻骨的重量。图1-2 骨的形态

在某些肌腱内有扁圆形的小骨,称籽骨sesamoid bone,其在运动中起减少摩擦和改变肌牵引方向的作用,如位于膝部的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二)骨的表面形态

骨的表面形态受其功能和邻近器官的影响,按其形态的不同予以命名。

1.骨的突起 高而明显的突起称为突process,其中尖锐而小的突起称棘spine,基底较广、较大的突起称隆起eminence,粗糙的隆起称粗隆tuberosity,圆形的隆起称结节tuber,窄长的条形隆起称嵴crest,低而粗涩的长形隆起称线line。这些突起常与肌腱和韧带的附着有关。

2.骨的凹陷 大的凹陷称窝fossa,小的凹陷称凹fovea或小凹foveola,浅的凹陷称压迹impression,窄长的凹陷称沟sulcus。

3.骨的空腔 骨内的腔洞称腔cavity、窦sinus或房antrum,小的称小房cellules,长形的称管canal或道meatus。腔或管的开口,称口aperture或孔foramen,不整齐的口称裂孔hiatus。这些都与容纳某些结构或有某些结构穿行有关。

4.骨端的膨大 较圆者称头head或小头capitulum,头下略细的部分称颈neck,椭圆的膨大称髁condyle,髁上突出部分称上髁epicondyle。头与髁表面有关节面参与形成关节。

5.平滑的骨面 平滑的骨面称骨面surface,骨的边缘称骨缘border,骨边缘的缺口称切迹notch。(三)骨的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并有神经、血管及淋巴管分布(图1-3)。

1.骨质bone substance 是骨的主要成分,主要由骨组织构成,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骨密质质地致密,抗压性强,分布于骨的外层;骨松质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呈片状的骨小梁构成,分布于骨的内部,骨小梁的排列方向与骨所承受的张力和压力的方向一致,因而骨能承受较大的重量。颅盖骨表面的密质分别形成内板和外板,内板薄而且脆,外板厚而坚韧,富有弹性,故颅盖骨发生骨折时,内板骨折多于外板骨折。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称板障diploё,有板障静脉通过。图1-3 骨的构造

2.骨膜 periosteum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除关节面外,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骨膜含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对骨的营养、生长、再生、修复和感觉有重要作用。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疏松,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别具有合成新骨质和破坏旧骨质的功能。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附着于骨面。衬覆于骨髓腔内面和骨松质间隙内表面的膜称骨内膜,它是菲薄的结缔组织膜,也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也具有造骨和破骨的功能。在幼年期,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功能活跃,参与骨的生长,至成年期转为静止状态。但当发生骨损伤时,如骨折,骨膜又重新恢复功能,参与骨损伤的修复。故手术时要尽量保护骨膜,以免发生骨的坏死和延迟骨的愈合。

3.骨髓bone marrow 是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的柔软而富有血液的组织,分红骨髓和黄骨髓。在胎儿和幼儿期,骨髓全为红骨髓,内含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呈红色,故红骨髓有造血功能。约在5岁以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由红色变为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红骨髓仍保留于各类型骨的骨松质内继续造血。在慢性失血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可逐渐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知识链接

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是人体组织移植的一种,它是将正常骨髓由静脉输入患者体内,以取代病变骨髓的治疗方法。骨髓移植主要有自体骨髓移植和异体骨髓移植。自体骨髓移植用自身的骨髓,不需供髓者。异体骨髓移植又包括异基因骨髓移植和同基因骨髓移植。异基因骨髓移植需要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匹配的同胞兄弟、姐妹,以及极少数无亲缘关系的供髓者所提供的异体骨髓,或家庭成员之间,如父母和子女的骨髓,以及与患者HLA不很匹配的无关供者的骨髓移植。同基因骨髓移植即是极少数的同卵双胎孪生兄弟或姐妹间的骨髓移植。骨髓移植可治疗造血功能异常、免疫功能缺陷、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其他一些恶性肿瘤。通过骨髓移植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促进康复。

4.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血管:长骨的动脉包括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骺动脉及骨膜动脉等。滋养动脉是长骨的主要动脉,一般有1~2条,经骨干的滋养孔进入骨髓腔,分升支、降支达骨端,滋养骨干密质的内层、骨髓和干骺端。干骺端动脉和骺动脉均发自长骨邻近动脉。不规则骨、胸骨和短骨的动脉来自骨膜动脉或滋养动脉。上述各动脉均有静脉伴行,汇入各骨附近的静脉。

淋巴管:骨膜有丰富的淋巴管,但骨质的淋巴管是否存在,还未确定。

神经:骨的神经伴滋养血管进入骨内,分布到哈佛管的血管周围间隙中,多为内脏运动纤维,分布于血管壁。骨膜、骨内膜等有躯体感觉纤维分布,骨膜的神经丰富,对张力或撕扯的刺激较为敏感,故骨脓肿、骨折时,常引起剧痛。(四)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两大部分构成。有机质主要是由骨胶原纤维束和黏多糖蛋白等构成,约占骨重的1/3,主要构成骨的支架,并使骨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而无机质主要是碱性磷酸钙,约占骨重的2/3,使骨坚硬挺实。这两种成分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从而决定着骨的物理性质。幼儿的骨有机质和无机质约各占一半,故弹性较大,柔软,易变形,在外力作用下不易发生骨折或折而不断,称青枝状骨折。成年人骨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比例约为3∶7,骨质坚韧,具有很大的硬度和相当的弹性。老年人的骨无机质相对较多,但因激素水平下降,影响钙、磷的吸收和沉积,骨质易出现多孔性,骨组织的总量减少,表现为骨质疏松,故脆性较大而易发生骨折。(五)骨的发生和发育

从胚胎第8周开始,由中胚层的间充质先分化成膜。以后有的骨从膜的基础上骨化,称膜化骨,如颅盖骨和面颅骨等;有的骨则是由间充质先发育成软骨雏形,以后软骨再骨化为骨,称软骨化骨,如躯干骨和四肢骨等。

1.膜化骨 此种骨化方式见于一些扁骨如颅骨。在间充质膜内有些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产生骨胶原纤维和基质,然后在基质内逐渐出现钙沉积,构成骨质。开始产生骨的部位,称骨化点(骨化中心),从此点向外周放射状增生,形成海绵状骨质,新生骨质周围的间充质膜即成为骨膜,膜下的成骨细胞不断产生骨质,使骨不断加厚,骨化点边缘不断产生骨质,使骨不断加宽。同时,破骨细胞将已形成的骨质破坏吸收,成骨细胞再将其改造和重建,如此不断地改变着骨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以达到成体骨的形态。

2.软骨化骨 此种骨化方式见于长骨、短骨和一些不规则骨。以长骨为例,在间充质内首先形成初具骨体形状的软骨雏形,在软骨外围的间充质即形成软骨膜,该膜深面的一些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在软骨体中部周围产生骨质,称骨领。骨领处的软骨膜即成为骨膜,在骨领不断生成的同时,间充质随侵入软骨体的血管进入中央部,形成红骨髓,其中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开始造骨,此处即称原发骨化点(初级骨化中心),中心被破坏而形成的腔,即骨髓腔。胎儿出生前后,在长骨骺内出现骨化点,称继发骨化点(次级骨化中心)。骨膜、原发骨化点和继发骨化点均不断造骨,分别形成骨干与骺,但二者之间有骺软骨。此后,外周的骨膜层层造骨,使骨干不断加粗,骨髓腔内也不断破骨、造骨与重建,使骨髓腔不断扩大,而骨干的骨质则保持一定的厚度。另外,骺软骨也不断增长,与其接近的干骺端与骺又不断骨化,使骨不断长长。发育到近成年时,骺软骨停止增长,完全被骨化而形成界于骨干与骺之间的骺线。骺形成关节面部分的关节软骨,终身不骨化。全身各骨骨化点的出现、干骺愈合形成骺线,均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六)骨的可塑性

骨的基本形态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然而其形态构造可受体内、外环境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神经、内分泌、营养、物理、化学因素及疾病等均可影响骨的生长发育。神经系统调节骨的营养过程,当机能加强时,可促使骨质生长,骨粗壮坚韧,反之,则变得疏松。如瘫痪患者,由于缺少运动,致其骨脱钙、萎缩和骨质吸收等现象,甚至可出现自发性骨折。内分泌系统也影响骨的发育,如在成年以前,若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多,促使骨生长过快,可形成巨人症,反之,则发育停滞,成为侏儒症。维生素A有调节、平衡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作用,保持骨的正常生长。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缺乏时,可导致体内钙磷减少,影响骨的钙化,在儿童期造成佝偻病,在成年人则导致骨软化病。此外,机械因素对骨的生长发育也起一定作用,加强锻炼可影响骨的形态结构,使骨正常发育。长期对骨的不正常压迫,可引起骨的变形,如儿童期,某些不正确的姿势及肿瘤对骨的压迫等。二、躯干骨

躯干骨由椎骨、胸骨和肋组成,它们分别参与脊柱、胸廓和骨盆的构成。(一)椎骨

椎骨vertebrae:幼儿时期,椎骨总数一般为33~34块,从上至下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至成人,5块骶椎愈合成1块骶骨,3~4块尾椎愈合成1块尾骨,因此,成人椎骨总数一般为26块。

1.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骨由前部的椎体和后部的椎弓组成(图1-4)。图1-4 颈椎

椎体vertebral body:呈短圆柱形,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其表面为较薄的骨密质,内部为骨松质,上下面皆粗糙,借椎间盘与相邻椎骨连结。

椎弓vertebral arch:位于椎体后方的弓形骨板,其与椎体连接的缩窄部分,称椎弓根,椎弓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分别称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两侧的椎弓根向后内侧延伸为宽阔的骨板,称椎弓板,在正中线上两侧椎弓板彼此结合。椎体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vertebral foramen。各椎骨的椎孔连接起来构成椎管vertebral canal,向下与骶管相通,椎管内容纳脊髓及被膜等。从椎弓上发出7个突起:棘突spinous process 1个,在正中线上向后方或后下方伸出,尖端可在体表摸到。横突transverse process 1对,分别向左、右两侧伸出,棘突和横突都是肌和韧带的附着处。关节突articular process 2对,分别是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它们分别是在椎弓根与椎弓板结合处向上、向下的突起,相邻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1)颈椎cervical vertebrae(图1-4) 椎体较小,横断面呈横椭圆形。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有孔,即称横突孔transverse foramen,有椎动脉和椎静脉等结构通过。第6颈椎横突末端前面的结节特别大,称颈动脉结节,颈总动脉行经其前方,当头部出血时,可在体表将颈总动脉压向此结节,进行临时止血。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第1颈椎又名寰椎atlas(图1-5),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呈环状,由前弓、后弓及两侧块组成。其前弓较短,后面正中有一小关节面称齿突凹,与枢椎的齿突相关节。后弓较长,其上面有横行的椎动脉沟,有椎动脉通过。侧块位于寰椎的两个侧部,连接于前、后弓之间,其上面有椭圆形的上关节面,与枕髁相关节,其下面为圆形的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相关节。图1-5 寰椎

第2颈椎又名枢椎axis(图1-6),其特点是椎体向上伸出指状突起,称齿突,齿突与寰椎齿突凹相关节。齿突原为寰椎的椎体,发育过程中脱离寰椎而与枢椎椎体融合。

第7颈椎又名隆椎(图1-7),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在活体头前屈时,该突起特别隆起,易于触及,为计数椎骨序数标志。图1-6 枢椎(上面)图1-7 隆椎(上面)(2)胸椎thoracic vertebrae(图1-8) 胸椎椎体从上向下逐渐增大,横断面呈心形。椎体侧面后份、接近椎体上缘和下缘处,各有一近似半圆形关节面,称肋凹,与肋头构成关节。横突末端前面,也有与肋结节相关节的横突肋凹。第1胸椎和第9以下的胸椎的肋凹不典型。关节突的关节面几乎呈冠状位。棘突较长,伸向后下方,彼此呈叠瓦状排列。图1-8 胸椎(3)腰椎lumbar vertebrae(图1-9) 腰椎椎体比胸椎椎体大,其椎体横断面呈肾形。椎孔大,呈三角形。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位。棘突宽而短,呈板状,几乎水平地伸向后方,各棘突之间的间隙较宽,临床上可于此行腰椎穿刺术。图1-9 腰椎(4)骶骨sacrum 呈三角形,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图1-10)。其底向上,借纤维软骨与第5腰椎相连结。尖向下,与尾骨相接。盆面(前面)凹陷,其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其中部有并列的4条横线,是各骶椎椎体融合的痕迹,每条横线两端各有一个骶前孔,故盆面共4对骶前孔。背面粗糙隆凸,沿正中线上的隆起为骶正中嵴,由骶椎棘突融合而成,骶正中嵴的外侧有4对骶后孔。骶前、后孔均与骶管相通,分别有骶神经的前支和后支通过。骶管由骶椎的椎孔连接而成,上端与椎管续连,下端为一裂口,称骶管裂孔sacral hiatus,骶管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临床上进行骶管麻醉时即以骶角作为确定骶管裂孔位置的标志。骶骨的外侧部上宽下窄,上份有耳状的关节面,称耳状面,它与髋骨的耳状面相关节,其后方的骨面凹凸不平,称骶粗隆。(5)尾骨coccyx 由3~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图1-10)。图1-10 骶骨和尾骨(二)胸骨

胸骨sternum(图1-11):是位于胸前壁正中的扁骨,自上而下可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胸骨前面微凸,后面凹陷。上部和两侧缘分别与锁骨及上7对肋软骨相连结。胸骨柄上部宽厚,下部则较薄而窄,胸骨柄上缘的中份为颈静脉切迹,其两侧有锁切迹,与锁骨相关节。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胸骨角sternal angle,可在活体上摸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胸骨体是长方形的骨板,两侧缘与第2~7肋软骨相连结。剑突扁而薄,形状变化颇大,紧接胸骨体下端,其下端游离。图1-11 胸骨(三)肋

肋rib:共12对,由肋骨与肋软骨组成。第1~7对肋的前端,都与胸骨直接相连结,称真肋。第8~12对肋不与胸骨直接相连结,称假肋。其中第8~10对肋前端借助软骨依次与上位的肋软骨相连结,形成肋弓,间接同胸骨相连,而第11、12对肋的前端游离,不与上位肋软骨相连结,称浮肋。

1.肋骨costal bone(图1-12) 呈细长的弓形,属扁骨,可分为体和前、后两端。肋骨后端稍膨大,称肋头,有关节面与相应胸椎肋凹相关节。肋头外侧稍细的部分,称肋颈。肋颈的外侧端与肋体交界处向后方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其表面有关节面与相应胸椎的横突肋凹相关节。肋体长而扁,分为内、外两面和上、下两缘,内面近下缘处有肋沟,是肋间神经、肋间后动静脉经过处,体的后份曲度最大,其急转处称肋角。肋骨前端稍宽,与肋软骨相接,肋的后端与胸椎相关节。

第1肋骨上下扁,宽而短,无肋角和肋沟,分为上、下面和内、外缘,在上面靠近内缘的前份有前斜角肌结节,为前斜角肌腱附着处。在前斜角肌结节的前、后方各有一浅沟,分别为锁骨下静脉和动脉的压迹。第2肋骨较细长,为第1肋骨与典型肋骨的过渡型。第11、12肋骨无肋结节、肋颈及肋角。

2.肋软骨costal cartilage 位于各肋骨的前端,由透明软骨构成,终生不骨化。图1-12 肋骨三、上肢骨

上、下肢骨分别由与躯干骨连接的上、下肢带骨和自由肢骨组成。由于直立,上肢摆脱了支撑功能,成为灵活的运动器官,其形体比下肢骨轻巧,而下肢骨因为承受全身重量,形态比上肢骨明显粗壮。(一)上肢带骨

上肢带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

1.锁骨clavicle(图1-13) 呈“”形弯曲,位于胸廓前上部两侧。全长均可在体表扪到,是重要的骨性标志。锁骨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与胸骨柄相关节,外侧端扁平为肩峰端,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锁骨上面光滑,下面粗糙,有肌和韧带附着。锁骨支撑肩胛骨,使肩胛骨离开胸廓,有利于上肢的运动。锁骨骨折多发生在其中、外1/3交界处。

2.肩胛骨scapula(图1-14) 三角形扁骨,位于背部外上方,介于第2~7肋骨之间,有三缘、三角和两面。图1-13 锁骨图1-14 肩胛骨

三缘:即上缘、内侧缘和外侧缘。上缘短而薄,其外侧份的小切迹称肩胛切迹,有肩胛上神经通过。肩胛切迹的外侧有一鸟嘴状的突起,称喙突,于体表可在锁骨外侧1/3段的下方摸到它的尖端。内侧缘薄而长,靠近脊柱,又称脊柱缘。外侧缘稍肥厚,邻近腋窝,又称腋缘。

三角:即上角、下角和外侧角。上角和下角分别为内侧缘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平对第2肋和第7肋,在体表易触及,是背部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外侧角为上缘和外侧缘会合处,最肥厚,其朝外侧的梨形浅窝称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

两面:肩胛骨的前面与肋骨相贴,为一大的浅窝,称肩胛下窝。后面微突,被一横行的肩胛冈分成上方的冈上窝和下方的冈下窝。肩胛冈向外侧延伸至关节盂上方的扁平隆起称肩峰,肩峰内侧缘有小关节面与锁骨的肩峰端相关节。(二)自由上肢骨

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桡骨、尺骨和手骨。除手骨中的腕骨为短骨外,其余皆为长骨。

1.肱骨humerus 位于臂部,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有朝向后内上方的半球形膨大,称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肱骨头根部的环状浅沟称解剖颈,为肩关节囊附着处。肱骨头前下方的突起,称小结节。小结节外侧的隆起,称大结节,易在体表扪及。两结节向下延伸的骨嵴,分别称小结节嵴和大结节嵴。大、小结节之间的纵行浅沟称结节间沟,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是骨折的易发部位(图1-15)。

肱骨体中部外侧面有一粗糙呈 “V” 字形的三角肌粗隆,是三角肌的附着处。体的后面有由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有桡神经通过,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此神经。

肱骨下端前后较扁而略向前卷曲,外侧份有半球形的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内侧份有形如滑车的肱骨滑车,与尺骨相关节。在滑车的前上方有一浅窝,称冠突窝。在滑车的后上方有一深窝,称鹰嘴窝,伸肘时可容纳尺骨鹰嘴。肱骨小头的外上侧和肱骨滑车的内上侧各有一个突起,分别称外上髁和内上髁,为重要的骨性标志。内上髁的后下方有一浅沟,称尺神经沟,有尺神经通过,内上髁骨折或肘关节脱位时,有可能伤及尺神经。

2.桡骨radius 位于前臂外侧部,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较下端细小,稍膨大形成桡骨头,头的上面有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头的周缘有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相关节。头下方略细的部分称桡骨颈,颈的内下方有一粗糙隆起,称桡骨粗隆,为肱二头肌腱附着处。桡骨体呈三棱柱形,其内侧缘锐利,对向尺骨。桡骨下端的外侧份向下突出,称桡骨茎突,易在体表触及;下端的内侧面有关节面,称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下端的下面为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节(图1-16)。图1-15 肱骨

3.尺骨ulna 位于前臂内侧部,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粗大,下端细小。上端前面有深凹的关节面,称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在滑车切迹的上、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别称鹰嘴和冠突。鹰嘴易在肘后触及。冠突外侧面的浅凹称桡切迹,与桡骨头的环状关节面相关节。冠突下方的粗糙隆起,称尺骨粗隆。尺骨体呈三棱柱形,其外侧缘锐利,对向桡骨。尺骨下端称尺骨头,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尺骨头的后内侧有向下的突起,称尺骨茎突。尺骨头和尺骨茎突都可在体表摸到(图1-16)。

4.手骨 分为腕骨、掌骨和指骨(图1-17)。(1)腕骨carpal bones 由8块短骨组成,排成近、远两列,每列各有4块。由桡侧向尺侧,近侧列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各腕骨均以相邻的关节面相互连接,构成一掌面凹陷的腕骨沟。(2)掌骨metacarpal bones 共5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第1~5掌骨。掌骨的近端为底,接腕骨;远端为头,接指骨;中间部为体。握拳时,掌骨头即显露于皮下。(3)指骨phalanges of fingers 共14节。拇指为2节,其余各指均为3节。由近侧至远侧依次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指骨的近端为底,中部为体,远端为滑车,但远节指骨远端无滑车,其掌面的粗糙隆起称远节指骨粗隆(甲粗隆)。图1-16 桡骨和尺骨图1-17 手骨知识链接

外科颈骨折:跌倒时,肘部或手掌着地,可发生外科颈骨折。骨折线常位于肱骨大结节、肱骨小结节与胸大肌、背阔肌止点之间。因骨折线上、下方肌肉的牵拉方向不同,至近折端(骨折线近端)呈外展外旋位,远折端(骨折线远端)呈内收内旋位,此时易损伤腋神经。在整复固定时,须使远折端处于外展外旋位。四、下肢骨

下肢骨分为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自由下肢骨借下肢带骨连于躯干骨。(一)下肢带骨

髋骨hip bone:是形状不规则的扁骨,由上部的髂骨、后下部的坐骨和前下部的耻骨构成。幼年时三骨借软骨相连,至16岁左右时,软骨骨化,逐渐融合成为一块髋骨。三骨融合处的外面有一深窝,称髋臼,与股骨头相关节。髋骨的前下份有一大孔,称闭孔(图1-18、19)。图1-18 髋骨图1-19 5岁幼儿的髋骨

1.髂骨ilium 构成髋骨的上部,可分为肥厚的髂骨体和扁薄的髂骨翼。髂骨体构成髋臼的上2/5。髂骨翼位于髂骨体上方,其上缘增厚,称髂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第4腰椎棘突,可作为腰椎穿刺的定位标志。髂嵴的前、后端分别称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两者的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别称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髂前上棘后方5~7cm处髂嵴向外突出,形成髂结节。髂骨翼内面的大浅窝,称髂窝,髂窝的下界为弧形的骨嵴,称弓状线,髂窝的后方有粗糙的耳状面与骶骨相关节。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结节均可在体表触及。

2.坐骨ischium 构成髋骨的后下部,分为坐骨体和坐骨支。坐骨体构成髋臼的后下2/5,其下份转折向前移行为坐骨支。体与支会合处的后部肥厚而粗糙,称坐骨结节,为坐骨最低处,可在体表扪到。坐骨结节的上方有一锐棘,称坐骨棘,坐骨棘的上、下方分别为坐骨大切迹和坐骨小切迹。

3.耻骨pubis 构成髋骨的前下部,可分为耻骨体和耻骨上、下支。耻骨体构成髋臼的前下1/5,与髂骨体的结合处骨面粗糙隆起,称髂耻隆起。体向前内侧延伸为耻骨上支,此支向下弯曲移行为耻骨下支。耻骨上支上面的锐嵴称耻骨梳,向后移行于弓状线,向前终于耻骨结节,后者是常用的骨性标志。耻骨上、下支移行部的内侧面为长圆形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二)自由下肢骨

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除髌骨和足骨的跗骨外,其他都属于长骨。

1.股骨femur 位于大腿部(股部),是人体最长的骨,其长度约占身高的1/4,分为一体和两端(图1-20)。图1-20 股骨

股骨上端有球形的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股骨头关节面中央有一小凹陷,称股骨头凹,是股骨头韧带的附着处。股骨头下外侧的狭细部分称股骨颈。颈与体交界处有2个隆起,上外侧的方形隆起称大转子,下内侧的小隆起称小转子,均为肌腱附着处。大转子可在体表扪到,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大、小转子之间,前面有转子间线相连,后面有转子间嵴相连。颈与体之间形成约130°的颈干角。

股骨体微向前凸,前面光滑,后面有纵行的骨嵴,称粗线,此线向上外延续为臀肌粗隆。

股骨下端有2个膨大,分别称内侧髁和外侧髁。髁的前面、下面和后面都有光滑的关节面,分别与髌骨和胫骨相关节。股骨内、外侧髁前面的关节面彼此相连,称髌面。股骨内、外侧髁后份之间的深窝称髁间窝。股骨内、外侧髁侧面最突起处分别称内上髁和外上髁,均易在体表触摸到。

2.髌骨patella 是全身最大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有光滑的关节面与股骨的髌面相关节。髌骨的位置浅表,易受外力直接打击而发生骨折(图1-21)。图1-21 髌骨

3.胫骨tibia 位于小腿内侧部,是小腿主要负重的骨,故较粗壮,可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膨大,其上面有关节面,与股骨两髁相关节,关节面中部有向上突出的小隆起,称髁间隆起,此隆起将胫骨上端分为内侧的内侧髁和外侧的外侧髁。在外侧髁的后下有一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胫骨上端与体相移行处的前面,有一粗糙隆起,称胫骨粗隆,是股四头肌腱的附着处。胫骨体呈三棱柱形,其前缘和内侧面紧贴皮下,在体表都可摸到;外侧缘为小腿骨间膜所附着,称骨间缘;后面上份有斜向下内侧的比目鱼肌线。胫骨下端的内侧部凸隆,称内踝;外侧面有三角形的腓切迹,与腓骨相连结。下端的下面和内踝的外侧面均有关节面,与距骨滑车相关节(图1-22)。图1-22 胫骨和腓骨

4.腓骨 fibula 位于小腿外侧部,细长,可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略膨大,称腓骨头fibular head,其内上面为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腓骨头浅居皮下,为重要的骨性标志。头下方变细,称腓骨颈。体的内侧缘锐利,称骨间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腓骨下端膨大为外踝lateral malleolus,其内侧的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图1-22)。

5.足骨bones of foot 可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跗骨属于短骨,跖骨和趾骨属于长骨(图1-23)。图1-23 足骨(1)跗骨tarsal bones 共7块,为短骨。排列为前、中、后3列。后列有上前方的距骨和下后方的跟骨;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由内侧至外侧,依次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以及位于跟骨前方的骰骨。

距骨上面有前宽后窄的关节面,称距骨滑车,与胫、腓骨下端相关节。跟骨在距骨后下方,其后端隆凸,称跟骨结节。足舟骨内下部的隆起称为舟骨粗隆。跟骨结节、舟骨粗隆均易在体表触及。(2)跖骨metatarsal bones 共5块,从内侧向外侧依次称第1~5跖骨,其形状和排列相当于手的掌骨,但较粗壮。跖骨近端为底,中间为体,远端为头。第1~3跖骨底与楔骨相关节,第4、5跖骨底与骰骨相关节。第5跖骨底向后突出,称第5跖骨粗隆,易在体表扪及。(3)趾骨phalanges of toes 共14节,趾为2节,其余各趾均为3节。趾骨的排列、命名与指骨相同。知识链接

股骨颈骨折:老年人摔倒时,常发生股骨颈骨折。骨折的部位可以位于股骨头根部(头下骨折)、股骨颈中点附近、股骨颈根部(基底骨折)。股骨颈骨折在固定时,要注意恢复正常的颈干角,否则将引起髋内翻畸形,影响髋关节的活动和正常步态。因股骨头的营养动脉与股骨颈平行进入股骨头,当股骨颈骨折时,此营养动脉极易受到损伤,有可能导致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出血。五、颅骨

颅骨cranial bones:共29块,其中6块听小骨,因与听觉有关,故列入前庭蜗器章节内介绍。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他各骨都借缝或软骨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彼此间不能活动。

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为界,将颅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位于颅的后上部,近卵圆形,形成颅腔,容纳并保护脑。面颅为颅的前下部,形成颜面的基本轮廓,并参与构成口腔、鼻腔和眶。(一)脑颅骨

脑颅骨bones of cerebral cranium:共8块,额骨、枕骨、蝶骨和筛骨各1块,顶骨和颞骨各2块,它们共同构成颅腔。颅腔的顶称颅盖,由前方的额骨、后方的枕骨和中间的顶骨构成。颅腔的底称颅底,由中间的蝶骨、后方的枕骨、两侧的颞骨、前方的额骨和筛骨构成。筛骨只有一小部分参与脑颅,其余构成面颅(图1-24、25)。图1-24 颅的前面观图1-25 颅的侧面观

1.额骨frontal bone 1块,位于颅的前上部,分为额鳞、眶部和鼻部,构成颅盖和颅底的前部。额鳞内含有空腔,称额窦。眶部为后伸的水平薄骨板,构成眶上壁。鼻部位于两侧眶部之间。

2.筛骨ethmoid bone 1块,为骨质菲薄的含气骨,位于颅底前部,在蝶骨的前方及左右两眶之间,呈“巾”字形,分为筛板、垂直板和筛骨迷路三部分。筛板呈水平位,构成鼻腔的顶,其前份向上突起的骨嵴称鸡冠。垂直板自筛板中线下垂,构成鼻中隔的上部。筛骨迷路位于垂直板的两侧,由许多蜂窝状小房构成,称筛窦(筛小房)。迷路内侧壁有上、下两个向下卷曲的骨片,即上鼻甲和中鼻甲。

3.蝶骨sphenoid bone 1块,形似蝴蝶,位于颅底中央,其中央部称蝶骨体,内含有空腔,称蝶窦。

4.枕骨occipital bone 1块,位于颅的后下部,前下部有枕骨大孔,孔下方的两侧有椭圆形关节面称枕髁,与寰椎相关节。

5.顶骨parietal bone 成对,位于颅盖部中线的两侧,介于额骨与枕骨之间。

6.颞骨temporal bone 成对,位于颅的两侧,参与颅底和颅腔侧壁的构成。它参与构成颅底的部分呈三棱锥形,称颞骨岩部,内有前庭蜗器。(二)面颅骨

面颅骨bones of facial cranium:共15块。计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各1块;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下鼻甲及腭骨各2块。上颌骨和下颌骨是面颅的主要部分,其他骨都较小。除舌骨游离外,其余均与上颌骨相邻接(图1-24、25)。

1.上颌骨maxilla 成对,位于面颅中央。骨内有一大的含气腔,称上颌窦。上颌骨下缘游离,有容纳上颌牙根的牙槽。

2.鼻骨nasal bone 成对,在额骨的下方,为长方形的小骨片,上宽下窄,构成外鼻的骨性基础。

3.泪骨lacrimal bone 成对,位于眶内侧壁的前部,为一小而薄的骨片,参与构成泪囊窝。

4.颧骨zygomatic bone 成对,位于上颌骨的外上方,形成面颊部的骨性隆凸,参与颧弓的构成。

5.下鼻甲inferior nasal concha 成对,位于鼻腔外侧壁的下部,薄而卷曲,附于上颌骨和腭骨垂直板的内侧面上。

6.腭骨palatine bone 成对,位于上颌骨的后方,分为水平部和垂直部,水平部参与构成骨腭的后部,垂直部构成鼻中隔外侧壁的后份。

7.犁骨vomer 1块,为垂直位呈斜方形的骨板,构成骨性鼻中隔的后下部。

8.下颌骨mandible(图1-26) 1块,居上颌骨的下方,可分为一体和两支。下颌体居中央,呈马蹄铁形,其上缘有容纳下颌牙根的牙槽,体的外侧面左右各有一孔,称颏孔。下颌支为长方形骨板,由下颌体后端向上伸出,其上缘有2个突起,前突称冠突,后突称髁突,髁突上端的膨大称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相关节。下颌头下方较细处为下颌颈。冠突与髁突之间的凹陷称下颌切迹,为“下关穴”的位置。下颌支内面中央有一下颌孔,由此孔通入下颌管,并开口于颏孔,管内有分布于下颌牙的神经和血管通过。下颌体和下颌支会合处为下颌角,角的外面粗糙,称咬肌粗隆,是咬肌附着处。图1-26 下颌骨图1-27 舌骨

9.舌骨hyoid bone(图1-27) 1块,呈马蹄铁形,位于下颌骨的下后方,与其他颅骨之间借韧带和肌相连。(三)颅的整体观

1.颅盖calvaria 呈卵圆形,前宽后窄。各骨之间有缝相连,额骨与顶骨之间有冠状缝coronal suture,左、右顶骨之间有矢状缝sagittal suture,顶骨与枕骨之间有人字缝lambdoid suture。在眶上缘上方有弓形隆起,称眉弓。

2.颅底base of skull 可分为内面和外面。(1)颅底内面观(图1-28) 由前向后呈阶梯状排列着3个窝,分别称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各窝内有许多孔、裂和管,它们大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