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精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03:56:49

点击下载

作者:陈晓东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潮汕文化精神

潮汕文化精神试读:

岭南文化书系·前言

五岭以南,素称岭南,岭南文化即岭南地区的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绵长传统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偏处一隅,岭南文化在秦汉以前基本上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秦汉以后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明清以至近代,域外文化不断传入,西学东渐,岭南已经成为传播和弘扬东西方文明的开路先锋,涌现出了如陈白沙、梁廷枏、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大批时代的佼佼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岭南再一次成为试验田和桥头堡,在全国独领风骚。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岭南文化形成了兼容、务实、开放、创新等诸多特征,为古老的中华文化的丰富和重构提供了多样态的个性元素和充沛的生命能量。就地域而言,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三大板块,而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为核心和主体。为了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总结岭南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岭南文化研究和传播的繁荣,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暨南大学出版社组织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编写了这套《岭南文化书系》,该书系由《广府文化丛书》、《潮汕文化丛书》及《客家文化丛书》三大丛书共30种读本组成,历史胜迹、民居建筑、地方先贤、方言词曲、工艺美术、饮食风尚无所不有,试图从地域分类的角度完整展现岭南文化的风貌和精髓。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图做到阐述对象的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我们希望这30种图书能够成为介绍和宣传岭南文化的名片,为岭南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再次腾飞提供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系曾获批为2009年度“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在项目申报和丛书编写过程中,广东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多次给予指导,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韩山师范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韶关学院、嘉应学院以及暨南大学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岭南文化书系》编委会2011年6月18日

绪论

位于广东省东部的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四市,统称为潮汕地区,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人(包括籍贯在此的人)被称为潮汕人。他们拥有独特的方言、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外人看来,他们拥有精明、迷信、勤劳、排外、愚昧、开放、谦虚、善良等多重品质特征,他们是那样的独特而又充满魅力。

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个被著名作家雷铎称为“中国第57个民族”的族群的文化精神的分析,进而还原一个真实的潮汕,还原一群真实可感的潮汕人。第一节 关于潮汕文化精神一、潮汕文化精神的相关概念(一)潮汕人

古代,潮汕地区一直被称为潮州,包括潮州、揭阳、潮阳、饶平、澄海、普宁、惠来和今天梅州市的丰顺县,古称“潮州八邑”,直到今日,海外潮人会馆组织仍在沿用“潮州八邑会馆”的称呼。1860年1月1日后,汕头崛起并逐渐取代潮州成为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潮汕这个区域概念由此生成,至今不过一百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今天汕尾市的海丰、陆丰两县从行政区域上划归潮汕,(1)成为潮汕的一部分。关于潮汕人的定义,又可分为狭义的潮汕人和广义的潮汕人。

1.狭义的潮汕人

狭义的潮汕人是指今天居住在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的操潮汕方言的四个地级市的共1676.03万居民。其中,汕头510.73万人,潮(2)州257.89万人,揭阳649.11万人,汕尾258.3万人。

汕尾市由于历史上长期被划入惠州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归汕头管辖,在20世纪80年代又最先脱离汕头而独立,因而笔者在行文叙述中,所使用的数据很多仅包括目前的潮汕三市(汕头、潮州和揭阳)。潮汕文化图

谱沈陆澄先生绘制的潮汕文化图谱非常直观地说明了潮汕内部的文化划分。在这个图谱中,韩江流域的潮州、澄海与榕江流域的揭阳、揭西,练江流域和龙江流域的潮阳、普宁、惠来,黄冈河流域的饶平,其人文特征有很大的差异性。其中,螺河和黄江流域的文化差异更为显著,构成了潮汕文化的海陆丰亚文化发展区。这些区域都拥有共同的语言——潮汕话,拥有共同的文化信仰如三山国王、妈祖等,拥有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图片提供:沈陆澄)

2.广义的潮汕人

广义的潮汕人包括狭义的潮汕人,还包括潮汕籍的国内外移民和潮汕客家人。(1)潮汕籍的国内外移民是潮汕地区重要的人口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有一种公认的说法,即本土有一个潮汕,海内有一个潮汕,海外还有一个潮汕,人口规模相近,都是1000万人。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潮汕百科全书》所载,海外的潮州人有1000万。但是,近年来,这个数量正在发生较大变化。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向国外移民的潮汕人急剧减少,海外华侨对本地的影响也正在逐渐降低。而本地潮汕人口却迅速增长,已经超过1400万人。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由于潮汕本地经济发展受阻,出现新一轮的国内移民潮,潮汕精英迅速向国内经济热点地区转移,海内移民人数大幅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潮汕,特别是中心城市汕头与全国全省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擅长流动的本土潮汕人便大规模流向全国各大城市,并取得了辉煌业绩,海内潮人对潮汕本土的影响力迅速增强。

潮汕移民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他们和居住在本土的潮汕人一样有着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共同创造了潮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直以来,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是潮汕人的精英,在当代,其中的潮商部分更是构成了潮汕精英的主体。如果回避了这一事实,就无法真正理解潮汕文化精神,因此,在本书的叙述中,他们甚至常常成为叙述的重点。(2)虽说“潮、客”二家一直矛盾重重,但潮汕地区居住的客家人绝非少数。

历史上,潮州包括今天梅州市的丰顺、大埔。汕尾市在地理位置上属于粤东,其语言文化与潮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属于潮汕文化的过渡区域,这片区域的客家人也不少。另外,潮汕其他县区中,除澄海外其他县都有客家人杂居其中,潮汕人称之为“半山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汕头四大公司南生、广发、平平、振源都是客家人开设的,潮汕铁路和几大报纸也都为客家人所建设和创(3)办,(时任)市长李国俊也是客家人。

潮汕文化作为一个历史概念,自然无法回避曾经在潮汕大地上创造了大量文明成果的客家人。

此外,由于潮汕文化本身既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闽南文化的延伸,因此,在对潮汕文化精神进行叙述时,我们将不可避免地涉及闽南文化。(二)潮汕文化以及潮汕文化精神

1.潮汕文化

我们所说的潮汕文化是指由潮汕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潮汕在长期融合、(4)发展中产生的文学、艺术、教育、科学领域的成果。

2.潮汕文化精神是潮汕人集体人格的体现

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精神是指文化中不包括物质的精神部分,即精神文化。文化精神是基于完整的文化内涵而概括提炼出来的带本质性的东西,它类似于人物画中所传达的人物神气,是指族群文化的深层部分,是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的,“文化的最终成果是人格”。我们要探讨的潮汕文化精神正是潮汕人的集体人格及其内在构成。

因此,我们对潮汕文化的描述及从中绎出的潮汕文化精神特征都以潮汕人的集体人格为观察点和归结点。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论述时,不过多地停留在器物层面上,而更多地把器物和现象背后的、本质的东西抽象和提炼出来。我们认为,要认识人,认识潮汕人这个族群的本质,关键在于把握其精神性格。要让一个族群获得自觉、得以振兴,首先应使其人格精神健全起来。因此,我们把关注点集中在对潮汕族群的集体人格的探索过程上,并以此为着眼点,探索如何完整地建构出潮汕人的集体人格。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对潮汕文化精神的扬弃,克服文化精神中消极的东西,弘扬其中的积极因素,以实现潮汕人的文化自觉,从而有利于推动潮汕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活着的传统

我们所理解的传统,是从历史上一脉相承而来且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并发挥着深刻影响力的那些生活、思维和行为习惯。它们与由当代生活所激发出来的新鲜活泼、丰富多彩的思潮和风尚一起,构成了潮汕文化的当代形态。我们力图整体把握正在不断生长变化的当代形态,从中寻求符合当代发展规律并促进潮汕族群不断发展的文化力量,也就是我们当下亟须建构的潮汕文化精神。(三)对潮汕文化精神的一点说明

虽然,正如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在《广东发展史》中所言:

一旦试图把日常生活的感觉归纳为理性的简洁的概念,就一定会出现反例,一定包含了错误。差不多以往的研究者归纳出来的岭南文(5)化的特质,都不是广东人独有的习惯。

这种判断同样适用于我们所概括出来的潮汕文化精神。但是,人类总是从相对的场域中对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概括,以求得到尽可能准确完整的把握,而一落实于文字,却又不可避免地落入文字的陷阱。为了让读者了解潮汕人这个族群的集体人格,我们不惮蹈险,从潮汕文化精神的整体中概括出五个主要特征:上善若水的生存智慧,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挑战权威的求实勇气,敬神乐生的生命意识,人情至上的生活态度。笔者自觉,这种概括把潮汕文化精神从整体拆分成相对独立的五个特征,势必不同程度地影响读者对文化精神的整体把握。当然,这也是笔者学识之所限,先在此致歉。二、本书的立场(一)批判的精神

我们对潮汕文化精神的探讨,并不是单纯为了向外宣传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力图通过大量现象性的东西去揭示潮汕文化深层次的本质属性,即潮汕文化精神,让潮汕文化精神更客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当下,它们如何对我们发挥作用?会对我们造成怎样的影响?它们怎样才是良性发展?为此,我们虽然也需先厘清潮汕文化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但在此方面潮学研究的前辈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取得的成果是我们认识潮汕文化源流的宝贵资源,这些成果使我们得以更多地站在现实的角度,特别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从今天潮汕社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去探讨潮汕文化精神。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我们所看到的潮汕社会,虽然纵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横比仍为大多数潮汕人所不满。潮汕各市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都与潮汕文化精神有着深层的联系,尤其是其中体现出来的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其背后都有深刻的文化原因。这些现象都促使我们更清醒地去面对我们的文化本身,并分析其优劣短长。在叙述潮汕文化精神时,我们始终不敢沾沾自喜,始终保持对潮汕文化精神的警惕之心,始终秉持着一种内省的批判精神。正如杜经国老师所说:

像一切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一样,任何地方文化,都有它的优与劣、长与短、正面与负面、精华与糟粕,而且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不是泾渭分明,难以轻易取舍。潮汕文化当然也不例外。要弘扬它的优良传统,首先必须进行全面认真的研究,分清哪些是优(6)良传统,哪些不是。(二)站在当下,着眼未来

从古代的潮州文化到近现代以来的潮汕文化,潮汕文化一直在不断地演化融合、不断地生长变化。由于潮汕地域上相对封闭的特点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潮汕文化中的传统形态得以固守一方。但在当前全球化、区域化、一体化的时代,潮汕传统文化同样受到空前的挑战,面临着急剧变化的压力。如今的潮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习惯于精耕细作的潮汕人正大量走进城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更加商业化,从近代汕头开埠以来所形成并辐射周围的现代文化形态正在加速蜕变。

我们既想从传统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和资源,又希望从当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普世价值的启发下,探寻对于潮汕文化的改造之路,以完善潮汕族群的集体人格。第二节 潮汕地区的地理气候与生产方式一、潮汕地区的地理位置

潮汕地区地处广东东部,北接梅州市,西邻汕尾市和惠州市,东连福建省漳州市,南濒南海,北回归线横贯其中部。二、潮汕的地形、河流与气候特征(一)地形

潮汕的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东面闽粤交界处是武夷余脉福州山;北面是高峻的凤凰山、笔架山、大北山;西面为南阳山系,峨嵋嶂山,山脉丘陵绵延起伏。发源于山区的大小河流顺着山势,向南流入南海。东南瀚海连天,形成一个内陆较为封闭且有绵长海岸线的地理小区域。这种地形地貌特征对潮汕文化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7)

潮汕地处祖国南端海滨的一个小流域,东西北三面都是山,背朝大陆,面向海洋。区域内的韩江、榕江、练江、凤江等水系冲积形成潮汕平原,面积为3000多平方千米,约占本地区总面积的1/3,其他地区的山地和丘陵占2/3。平原上河道密布,沟渠纵横,灌溉发达。(二)河流

潮汕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在潮汕三市一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上就有三十多条河流,而且河流皆流量大、汛期长,受地形的影响,总体上呈由北向南流动之势。汕头号称三江并流之地,潮汕的三大水系——韩江、榕江、练江均在汕头汇集出海。

1.韩江水系

韩江是潮汕平原的干流,韩江原名员水,后为纪念韩文公而改名韩江。韩江全长约470千米,流域面积三万多平方千米,梅州大埔三河坝以下始称韩江。三河坝以上为上游,三河坝以下至潮州竹竿山为中游,有凤凰溪等大小支流二十余条汇入,竹竿山以下为下游。韩江到竹竿山后,分成三条支流:即西溪、东溪和北溪,江面宽度大多超过500米,西溪最宽处达900米。西溪上段在潮州境内南流,下段呈扇状分流,又分成梅溪、外砂河(为韩江本流)和新津河,分别在汕头市区入海;东溪在仙美村,溪口又分两支:一南行为莲阳河,一偏北行为东里河,分别于北港和东里港入海;北溪则入澄海,后汇入东里河入海。韩江下游到处是引韩工程,形成自流灌溉,脉络四通八达。在汕头市,我们可以看到五条如练般清澈美丽的大河在城市中间横贯而过,这一天赋景观是全国其他城市所少见的。韩江

韩江是潮汕地区的母亲河,发源于广东省紫金县的七星岽。在梅州市大埔县境内,汀江、梅江、梅潭河三水在此汇合而成韩江,向下流入潮州市。三河坝虽只是一座小城,但历史上这里是潮汕联结内陆的交通要道,曾经是明清时期地跨福建、广东、江西的盐运枢纽。史家有“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之说,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韩江流域生态保护良好,天蓝气清,韩江水清澈明净,两岸风光如画。(摄影:张明晖)

2.榕江水系

榕江是潮汕第二大河,长210千米,流域面积4700多平方千米。以南河为主干,与北河分绕榕城(两河近处开运河贯通)至炮台双溪嘴会流,形成大河围城的壮观景象。古代的榕城,是一个处处有水流的地方,称得上是真正的水乡。如今的榕城已经获国务院批准,被正式命名为“中国水城”。流域内有丰顺、揭阳、普宁、潮阳四地;北河在丰顺县境内称“汤溪”。南流至汤坑,经新铺入揭阳,再向东经曲溪后至双溪嘴。汇流后的榕江向东南流至汕头港入海。榕江水量丰富,深度超过韩江等其他河流,榕城北河水深6米,曲溪水深达9米。榕江流域同样沟渠纵横,灌溉便利。

3.练江水系

练江贯穿普宁、潮阳,长92千米,流域面积1336平方千米。源头在普宁县境内的寒妈水库,经大坝向西南注入白坑湖,再向东南流至桥柱石港山下分成两支:一支自东流入潮阳溪口,一支从东北流至玉窖后与桂江汇合流入潮阳,在流西渡与溪口汇流。东行的一支横贯潮阳中区至和平出石龟山,汇合大小支流成龟头海,然后继续南流在海门入海。古代的练江水系非常发达,普宁潮阳人经练江进入榕江往汕头湾非常方便,并产生了如贵屿等诸多著名的古码头。现在由于径流量逐年减少以及污染等原因,练江水系已失去了河流的基本功能。

4.其他水系

除了韩江、榕江、练江之外,还有饶平的凤江(黄冈河),惠来的龙江,揭阳的卅岭水、灰寨水,潮州的中离溪、峙溪、凤凰溪以及普宁的洪阳河等很多中小河流。这些河流大都独立发源于本地北部山区,在本土向南流入大海,水质都很好。

汕头市是全国唯一一座有五条清澈的大河从市区穿越而过并拥有内海湾的城市。我们着重介绍潮汕的河流,因为这与潮汕人的文化精神有着极大的关系。一方面,正是由于面临浩瀚的大海和纵横交错的河流,才培养了潮汕人与水亲近的禀性,潮汕人的水性和海洋性特征也才那么明显;另一方面,这些在潮汕大地上川流不息的河流在今天已成为一座城市的宝贵资源,但在古代则是人们交通往来的障碍,不仅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更是直接影响到这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至今,在潮汕内部,局部的文化差异仍然很大。澄海、潮州作为韩江流域的中心,是潮汕文化的中心区,其语言较为温和柔顺,传统文化积淀更为深厚一些;潮阳、普宁、惠来在练江流域,其语言文化风格较为雄浑粗犷;揭阳、揭西在榕江流域,其文化特点介于两者之间,较为中和;而汕尾则已经处于潮汕文化的边缘区域了。

但是,即使是在同一个县、同一个镇,在大小河流的两岸,在山区与平原,语音习俗也都有不小的差异,文化的非均质性特征表现得非常明显,各县语言差异很大。例如,在潮汕内部,很多潮州人、澄海人听不懂潮阳人和惠来人说话并不奇怪;在汕头市区,北区的人听不懂南区的人说话也属正常。如果不了解潮汕文化内部存在的极其复杂的分化,就难以理解潮汕文化精神的全貌。(三)气候

潮汕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温暖,既无严寒,也无酷暑,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日照1800~2300小时,年平均气温21℃~22℃,常年平均降雨量1300~1900毫米,特别适合人类居住。三、潮汕地区的生产方式

潮汕地区三面背山,一面朝海。地形特点造就了潮汕人独特的生产方式:一方面,在土地肥沃、灌溉发达、水热条件极好的3000多平方千米的冲积平原上,发展了发达的农业技术,这里早在宋代就是稻米的输出地。16世纪以后,由于人口过快增长,潮汕地区开始成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地方。近代以来,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今天,汕头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5亩,潮州人均耕地面积0.2亩,揭阳人均耕地面积0.31亩,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面积0.8亩的警戒线。由于人多地少,形成了潮汕人“种田如绣花”的生产方式,精耕细作全国闻名,汕头的澄海区是全国最早的“吨谷县”,是新中国成立后向全国很多地方输出“老农”的地方,这种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培养了潮汕人崇尚精细的文化精神。同时,由于人多地少,加上更加复杂的地理历史原因,人们不得不远离家园,到海外和全国各地去做生意,这是形成潮汕人重商精神的重要因素。饶平大埕渔民劳作图

曙光初现,饶平大埕的渔民们已经开始收网,一天的劳作业已开始。这是自古以来潮汕沿海居民一直沿用的一种古老的生产方式。(摄影:黄勇哲)

另一方面,由于背部有连绵的大山阻隔,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潮汕地区与祖国内陆的沟通非常不便。在一方僻壤之内,内部是河流密布的水乡,南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于是,人们依河而生,靠海而食,因此这里一直是渔业发达的地方。今天,潮汕拥有云澳、海门两个国家中心渔港,以及达濠、三百门、神泉三个国家一级渔港。

近代以来,由于汕头的崛起,近代商业、工业迅速发展。如今农业、渔业、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和小商业仍然是潮汕的主要生产方式,至今仍缺乏大工业生产体系。第三节 潮汕文化的基本形态及其形成与发展一、潮汕文化的基本形态

潮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文化体系,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杜经国教授在《潮学研究·发刊词》中对潮汕文化的基本形态有着非常恰当、简洁的概括:

潮汕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富有特色的分支,它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广大潮人所创造的一系列风格独特且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成果。即以旖旎婉约见长的潮剧;以弦诗乐和大锣鼓为表征的潮州音乐;以潮瓷、抽纱和金漆木雕为代表的潮汕工艺;以柑橘、水稻栽培和狮头鹅养殖扬名的潮汕农艺;以“工夫茶”、“潮州菜”享誉的潮汕饮食和作为民俗文化特殊载体的潮州歌册。二是创造这些文化成果的广大潮人所特有的文化心态,即潮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突出反映在以善于经营而扬名于世的潮商;被许多外地人所瞩目的高度凝聚力;人数众多、影响巨大的海外潮人和兼收并蓄、带有明显实用色彩的民间多神崇拜。三是语音、结构及内涵自成一体,覆盖面又特别广泛的潮汕方言。四是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所涌现出的一大批在海内外都有一定知名度(8)的文化名人。二、潮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潮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黄挺、黄赞发等潮学研究专家已经有诸多论述,这里我们综合了各家观点,仅作一个简单的概述。

潮汕文化有三个来源,即原生文化、中原文化和旅外文化。又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原生文化阶段、接触碰撞阶段、儒化(汉化)阶段、海内外移民文化形成阶段和近现代阶段。(一)原生文化时期的潮汕

1.原生文化的代表(1)南澳象山文化是潮汕地区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距今已有八千年了,从文化形态看,它与“漳州史前文化”属于同一文化系统,当时的人们过着极其简单的海边原始生活。(2)距今六千至五千五百年前,在潮汕的海滨地区住着一群使用极简单的石器、骨器和粗制陶器的居民,以潮安陈桥遗址最具代表性,被称为“陈桥文化”。(3)距今约四千年,潮汕进入石器陶器时代,以普宁虎头埔遗址为代表,此时的潮汕文化与中原文化并肩而行。(4)距今约三千四百至两千九百年,潮汕先民已经过着农耕生活,并开始与北方商周文化接触,进入石器与青铜器并用时代。以饶平等地为代表,被称为“浮滨文化”。(5)南越文化距今约两千七百至两千二百年前。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越国人从海路向南迁,进入潮汕地区,潮汕地区逐渐摆脱石器时代,本地居民开始固定聚居。

宋代欧阳忞所著的《舆地广记》第三十五卷《广南东路》中载:

潮州,春秋为七闽之地,战国为越人所居。

这一历史时期,黄挺在《潮汕史》中称为“文明初曙”期,潮汕文化处于初始萌芽阶段。

2.原生文化的特征(1)这时期的潮汕是蛮荒之地,从一些历史名人留下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潮州的印象。

著名诗人贾岛笔下的潮州是“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当时的潮州,海潮可以直达城下,是一个真正的潮水之州。在贾岛的印象中,古潮州是一个令遭受贬谪的中原士人忧愁断肠的地方。

唐代潮州有两位历史名人,都是因犯了严重错误而被贬到潮州的高官。一位是李德裕,一位是韩愈。

李德裕来潮时,韩江时称“恶溪”。他写了一首《过恶溪》(引自《周府志·艺文·诗》卷四十二),表达了他来到潮州之后极其郁闷的心情。

风雨瘴昏蛮海日,烟波魂断恶溪时。

岭头无限相思泪,泣向寒梅近北枝。

韩愈眼中的潮州则是“毒雾瘴气,日夕发作”。当时的潮州,陆地上原始森林密布,野兽出没,河里鳄鱼成群,森林里有一种令人胆寒的瘴气,从北方来到潮汕的官员都将其视为“死神”。在潮州地方志的官方记载中,彼时潮州春夏有青草黄梅瘴,秋冬有新禾黄茅瘴,深山密林有香花瘴,“异香出林,臭如兰菊,毒易中人”。(《周府志·气候》卷二)

据庄义青老师考证,瘴气其实是热带雨林的一种传染病,北方人要到潮州需经过长途跋涉,历尽艰难到达之后,往往体力不济,抵抗力下降,再加上水土不服,心情抑郁,特别容易得传染病。在医疗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一旦得病,死亡率就很高。所以,北方被贬的官员,以及那些到此地打仗的士兵,都对瘴气充满恐惧。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潮汕,地理条件恶劣,开发程度很低,是一个真正的蛮荒之地。(2)古时潮汕的土著居民不仅彪悍暴烈,族群间的争斗也极其激烈而频繁。

潮汕的土著居民先有僚俚,后有疍、畲。唐高宗时,陈元光带兵进入潮州之时居住在本地的是僚人、俚人。

僚人也称“蛮僚”或“僚蛮”,是自古就占据闽、粤、赣的土著,南宋之后被称为“畲”,疍民其前身也是僚人。俚人是岭南土著,它是秦汉时的“百越”,魏晋时的“南蛮”之一,现代的壮族就是俚人的后裔。在宋以前,土著居民(特别是僚人)与中央政权之间经常爆发激烈冲突。直到明代,疍人仍没有进入政府的编户,依然不是正式臣民。(3)潮汕地区的人文特征异于中原,两者甚至是大相径庭的。《隋书·南蛮传·序》中有一段关于古代潮州的描述:

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蜑、曰獽、曰僚、曰,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其俗断发文身。好相攻讨,浸以微弱,(9)稍属于中国,皆列为郡县,同之齐人,不复详载。

这里古称“百越”,他们住在山洞里,留短头发,文身,强悍好斗,没有中原文化的长幼尊卑观念。直到隋朝时,才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

隋唐有不少资料描述潮汕,这里我们取用韩愈的两段描述。理由之一是他被贬潮州,为官八个月,对潮州有直观的印象;二是他是一代大儒,其理性精神值得信赖;三是他在治潮期间,体现出了儒家知识分子强烈的入世精神。同时,他为潮汕人做了一些好事、实事,使外界对潮汕社会有了更清晰、更客观的认识。因此,他对当时潮汕土著居民的描述应该比较客观。(10)

他在《送郑尚书序》

蛮夷悍轻,易怨以变。其南州皆岸大海,多洲岛,帆风一日踔数千里,漫澜不见踪迹。控御失所,依险阻,结党仇,机毒矢以待将吏,撞搪呼号以相和,风屯蚁杂,不可爬梳。好则人,怒则兽,故常薄其征入,简节而疏目,时有所遗漏,不究切之,长养以儿子。至纷不可治,乃草薙而禽狝之,尽根株痛断乃止。(11)

他在《潮州请置乡校牒》中说:

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

前一段文字是韩愈为即将到岭南当节度使的礼部尚书郑权介绍岭南的情况,并提供对策建议的;第二段文字是他对古潮州文化落后状况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土著居民的民性特点。

一是民风剽悍。在没有受过多少军事教育的情况下,这些土著人跟陈政带来的训练有素、武器装备较为先进的中央政府军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较量。

二是文明未开。那时的潮汕社会没有长幼之序、上下之尊,仍然处于野蛮、蒙昧状态。

三是熟悉海洋,有高超的驾船航海技术,他们是天生的海上居民。据史料记载,潮汕人早在先秦时代就已掌握了造船航海技术,在汉代业已成为南越国的造船中心,是当时东南沿海的中继港。因此,到了(12)唐代,韩愈看到的就是他们“帆风一日踔数千里”的景象。

四是很多人都尚未归服唐中央政府的管辖,缺乏政治归属感。主要表现为不断地叛乱,平息,再叛乱。一部分人特别是僚人长期以来不在政府编定的户口之列。其中的畲民、疍民到明代依然长期独立于地方治理之外,不入户口,不缴税,所以,历代史书都认为潮州自古便是难治之地。

韩愈所描述的潮汕土著居民,和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的非洲原始居民的印象差不多,即一群强悍、机动,对中央政府派来的官吏很仇视的野蛮人,这种情况直到宋代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但这些人的人文特征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而是在民族杂居、融合的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了今天本地居民特有的文化特征。

3.与中原文化的接触碰撞(1)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1年)是潮汕地区开始接触中原文化的时期。

汉武帝平南越,设揭阳县,包括今天的潮汕、兴梅以及闽南、赣南的一些地方。岭南地区开始划入国家版图,本地开始有隶属于政府的郡县建制,汉文化开始进入潮汕地区。(2)东晋义熙九年(413年),东晋政府在潮州设置义安郡,开始了本地郡一级政权的建制。下设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五县,管辖今天的潮汕和闽南一带。当时已有一定数量的汉人来到潮汕,但对本地文化的影响较小。(3)唐高宗武则天期间,由于本地土著蛮、僚少数民族不断啸乱,山西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即带兵进入泉州、潮州一带,陈政一家三代与当地土著僚人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终于打败了僚人,把他们的势力压缩到粤东北部山区。陈元光由此被称为“开漳圣王”,陈氏带来的58姓汉族士兵中有不少人居住在潮汕,中原汉人在潮汕地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如今,陈姓是潮汕地区最大的姓氏。(二)融合儒文化时期的潮汕地区

1.中原移民带来的儒文化

隋唐时期,汉文化对潮汕地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但是,当地居民仍以土著为主。直到五代,特别是两宋时期,随着北方汉人大量涌入,这里很快就成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地方。

公元819年,韩愈因作《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作为一代大儒,被贬潮州的韩愈在短短八个月的时间里就为潮汕人做了几件好事。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兴办教育,教诲当地人。当地人对他感恩戴德,为他树碑立祠,甚至将当地的母亲河员水改名为韩江,笔架山改名为韩山,韩文公祠至今仍屹立于韩山之上。中原文化对潮州本土的影响随之进一步加深,但总体上,本地土著文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据中国著名人口学家梁方仲先生的资料显示:

唐代,潮汕地区每平方公里1.2人,在全省27个州中排第23位。(13)北宋,每平方公里4.5户,在全省23个州中排第5位。

从人口资料来看,唐代的潮汕地区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也即在今天的汕头、潮州、揭阳范围内的面积1091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一万多人口。但是到了宋代,人口猛然增加了数十倍。到南、北宋交替之时,当时潮州的人口竟然达到50万之多。

大量的潮学研究资料表明,唐末之后,由于北方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北方汉人开始大量涌入潮汕地区。而且,很多证据表明,来到潮汕地区的北方人大部分都是北方的大家族(著名汉学家饶宗颐的观点)。现在,潮汕的大姓基本都保留了族谱,都能从族谱上看出他们宗族迁移的轨迹。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在潮州笔架山(现称为韩山)西麓,面向韩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纪念唐代文豪韩愈的祠庙,2006年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愈治潮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急剧增加,潮汕地区逐渐儒化。为感谢韩愈为潮汕人所作出的贡献,为崇文重教,北宋年间,潮州先贤陈尧佐于潮州金山建韩文公祠,后迁至笔架山,至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整个祠庙依山傍水、绿树环绕,少有粉饰,古朴而文气斐然。在韩祠侍郎阁之上,可眺望韩江及潮州古城。(摄影:黄勇哲)北方入潮望族房屋

潮汕文化在宋之后极为昌盛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望族移民大量进入潮汕,带来了发达的儒家文化。这些望族从遥远的中原搬迁到这个僻远的海滨,历经千百年,作为汉文化正统身份的记忆至今存留。他们通过族谱和郡望记载着他们迁移的历史。

陈姓是潮州最大的姓氏,而颍川则是望族陈姓的郡望。至今,潮汕陈姓人家大多会在房屋大门背面刻上“颍川世胄”或“颍川旧家”等字样;潮汕张姓人家则会刻上“清河世泽”或“曲江旧家”。清河是汉朝张良的庙号,曲江则是因唐代宰相张九龄被称为“曲江公”之故。林姓会刻上“九牧世家”或“西河世家”等。(摄影:陈晓东)

目前,有不少研究者将潮汕迅速摆脱愚昧落后的功劳归于韩愈,对此观点,我们一直持怀疑态度,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人口数量的问题。现在的潮汕三市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当时只有一万多人口,聚居在潮州城的肯定更少。韩愈——一个从遥远的北方来到这里的官员,在很难与当地居民进行语言沟通的情况下,短暂的八个月,面对这些蛮荒之地的顽民,又能够作出怎样的功绩?然而,他以文化教诲进行治理的思路却是非常正确的,以后潮汕人以他为旗帜施行教育,他的影响力才逐渐显现出来。

潮汕人口急剧增长发生于五代到宋这一时期,因此,真正给潮汕地区带来发达的中原儒家文化的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北方移民。直至宋代,数量相当于原住民数十倍的人口出现在潮汕大地之上,他们就是从中原河洛地区南迁进入福建,再从福建进入潮汕的北方汉人。关于中原移民是如何来到潮汕地区的资料已有很多,并且基本能够达成共识。

宋代以后,大量闽人,特别是泉州、兴化二地的居民,向本地区作板块式的移民,本地居民原先所使用的语言被覆盖了,俗称“福老(14)话”的闽南方言成为本地区通行的语言。

2006年,汕头大学的胡盛平等人通过对潮汕人聚居区和我国南北方,包括香港和大陆的闽南、客家聚居区,以及新加坡的汉人聚居区等十个汉人群体的人类白细胞抗原体(HLA)进行对比测试,证实了大陆闽南人与潮汕人群的遗传差异最小,进而从科学的角度证实了(15)上述论断。

因此,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进入潮汕不是渐变式的,而是以大规模移民的方式,以数量的绝对优势将这里的原生文化覆盖掉,于是原住民变成了少数民族,并最终被融合,原生文化变成了少数文化。高素质的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发达的儒家文化,潮汕地区由此繁荣起来。

2.儒家文化带来宋元时期潮汕地区的繁荣《元一统志》载文称:

初入五岭,首称一潮。土俗熙熙,有广南闽峤之语;人文彧彧,由韩公赵德而来。稻再熟而蚕五收,凤翔集而鳄远徙。扫除青草黄茅之瘴霭,仿佛十州三岛之仙瀛。(《舆地纪胜》,《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五)

北方移民带来了发达的中原文化,潮汕成为以中原移民文化为主体的地方。两宋是潮汕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时期。于是,通过移民,原来居住着野蛮人的蛮荒之地变成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地方。当时潮州在诸多方面已经不逊于中原发达地区,已经变成了北方人心中的乐土。正如《方舆胜览》对此地的赞誉,潮州“封疆虽隶于炎方,文物不殊于上国”,“海滨邹鲁”开始成为潮汕地区的美称,“蛮荒之地”的称谓再无见闻。从此以后,潮州人总是很自豪地说自己是“海滨邹鲁”,是南方沿海一座像山东一样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这种说法出自陈尧佐的一首诗《送王生及第归潮阳》。

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

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

元、明时期,北方仍有大量居民迁入潮州,不仅给潮汕地区继续带来发达的中原文化和人口资源,而且也带来了先进的商业文化。棂星门

宋、明两代,潮汕号称“海滨邹鲁”,学习儒家经典、参加科举考试是当地青年的梦想。这个时期,潮汕文人进士辈出。

海阳县学宫也称“红学宫”,俗称“孔庙”,位于今潮州市文星路口,经过历代的翻修重建,形成了规模完备、结构完整的古建筑群。潮人祭孔子的传统犹存,每年的孔诞日及每月初一和十五,都有虔诚的人前来祭拜,祈求读书者聪明、有成就。(摄影:张明晖)

根据饶宗颐先生的研究,南迁进入潮汕地区的都是中原地区的大族和望族。由于地方吸引力的不断增强,宋、明两代在潮州或潮州周边做官的官员便有不少率家族移居潮州,他们给这个地方带来了中原文化,强化了地方的宗族传统。

古代,一个地方的富庶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的数量。这一时期,在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的基础上,潮州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建设了大量的水利设施,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工商业,特别是煮盐业、陶瓷业等也伴随着本地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据《三阳志》(“三阳”即海阳、潮阳、揭阳)记载,在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潮州府参加贡举考试的人数达到1万。而当时的潮州人口才70万。也就是说,当时的贡举参考率达到1.4%。如果与今天的高考作对比的话,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20万,占人口比例的0.785%,广东省报考人数为64.4万,占人口比例的0.668%,汕头市高考报考人数为38982人,占人口比例的0.696%。由于宋代的贡举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把这个数字进行平均,那么0.47%的三级参考率相对于今天已经大众化的高考来说也是相当惊人的。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潮汕地区的青年向着仕门蜂拥前进的激情。当时的潮汕人以学习儒家经典,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为主流,他们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高,体现出对主流文化的高度认同,不过,潮汕人这种参政热情在清代之后迅速弱化了。

宋代是潮汕与中央政权相处的甜蜜期,此时,官员对潮汕的评价几乎都是正面的,潮汕社会与主流意识形态也非常亲近。但在潮汕的政治历史中,这样的情形很短暂。(宋)孝宗尝问(王)大宝:“潮风俗如何?”大宝对曰:“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习尚至今然。”(《潮州府·风俗形胜》,《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

对于这个远离皇城,特别偏远而神秘的地方,人们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宋孝宗才会问王大宝关于潮州的地方风俗。王大宝是潮州榜眼,一个精通易学,特别有智慧的人,他的对答简略而传神。他对潮州的文化风貌作了正面的描述,并被记载在国家历史之中,成为人们对潮汕地区的典型印象。此后,“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便成为历代潮人的文化理想。

明嘉靖以后,潮汕地区文化进入历史上的成熟期。其时,潮汕文化教育最为繁荣,人才辈出。

明朝潮人得中及第的总数为322人(进士160人,举人162人),其中,嘉靖年间得中及第者149人(进士34人,举人115人),占46%。嘉靖甲辰科,潮人同榜进士多达7人,人称“明代前七贤”。明末崇祯戊辰科又有7人同榜。明世宗嘉靖年间从1522年至1566年间的44年,潮人任三品以上高官者达百人以上。嘉靖至万历年间,本地还涌现出林大钦、翁万达、肖端蒙、林大春、薛侃、唐伯元、林熙春等闻名遐(16)迩的潮人精英。

当时的潮汕地区,其文化发达程度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广东的政治中心——广州,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由于潮汕地理位置与文化原因,直至今天,儒家传统文化理念仍然很强,这里也成为我国古风保留得较好的地方之一。

儒家文化成为潮汕主流文化的同时也孕育着另一种文化,并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得以强化,那就是宋代勃兴的潮汕商业文化。由于潮汕移民大多来自于河洛地区,而河洛地区是中原商业发达的地区,他们也就带来了发达的商业文化。宋之后,福建移民大量进入潮汕,当时福建的泉州、福州是全国最重要的外贸港口,南宋,其海关税甚至占到全国总税收收入的1/6。福建移民带来的商业文化进一步强化了潮汕的重商传统。这意味着,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地域文化逐渐变成地方的重要文化构成,并开始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农耕大陆文明发生冲突。在以后的各种历史事件中,特别是与明清之后的海禁政策不断冲突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地域文化。“南澳一号”商贸船上运载的陶瓷“南澳一号”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贸船。“南澳一号”的发现印证了明代潮汕商贸业的繁荣,南澳海域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或叫“陶瓷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是国际贸易货物的转运、集散中继站与必经之路。

北宋时期,外贸的兴起刺激了潮汕工商业的发展。以陶瓷制造业为例,现在潮州东门外的笔架山上发现的宋代瓷窑遗址,绵亘数里,遍布全山。据传此处共有九十九个窑,故称“百窑村”。近年来,该地出土了大量陶瓷器物,主要有碗、盏、盆、钵、碟、杯、灯、炉、瓶、壶、盂、粉盒、人像、动物玩具等,品类花色繁多,其中有不少阿拉伯和欧洲人物造型的玩具,充分体现出当时陶瓷生产的外贸特征。(三)移民文化形成发展时期的潮汕

1.海患

宋元时期虽然思想开放,但其国本思想仍然是以农业为主,士农工商的排列一直没有变化。即“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但是,宋代由于政府秉承的是无为理念,经济一直自发而行,使得福建和广东的海洋商业经济的发展深受其益。但是,到了明清,由于政府实施海禁,潮汕地区带有海洋性质的工商业传统与国家的利益冲突变得剧烈起来。潮汕文化开始慢慢走向地域化和异质化。明清两代的海禁政策,虽可用多种原因进行解释,但其实质仍是由汉民族传统文明农耕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当明朝政府实施海禁之后,福建、广东的海上贸易受到很大的打击,生存压力和追求财富的欲望迫使潮州商人逆政策而动。南澳岛的地理存在是海患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南澳岛靠近国际贸易航道,且孤悬于海外,可以耕作,有淡水补给。明政府为实行海禁,把南澳岛的居民全部移居大陆,从而形成一个天然的走私贸易基地。而且在行政疆域上,南澳岛地处福建和广东的交界,是一个“两不管”地带。于是广东、福建海商借助具有天然地理优势的南澳岛,先是假充贡使,引诱外商进行贸易,然后是公然走私,最后发展到武装对抗。在广东、福建海寇商人反抗明政府的镇压中矛盾愈发尖锐,最后酿成了明代的海寇之患。明政府经过漫长的整肃和治理,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才解决了海寇之患。寇祸虽平,但封建统治阶级与福建、广东人民之间的矛盾加剧,民风大变。南澳岛

汕头南澳岛地处闽、粤、台三省海面交叉点,是连接东亚、东南亚的古丝绸之路,向北航行可到日本、朝鲜各国,向东可抵达菲律宾群岛,向南越过南海,直达爪哇、印度尼西亚等南洋各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使南澳海域不仅成为国人南船北上或北船南下的必经之中转站,更成为外国船舶从粤海入闽海,或从闽海入粤海之门户。南澳的地理存在对潮汕地区有着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2.旅外文化的形成

旅外文化是潮汕文化的三大构成之一,是潮汕文化中海洋属性的表现形式,其中的华侨文化形成与明末的海寇之患有关。明朝的吴平、林凤、林道乾等海寇商人在明政府军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打击下,带着部队远逃安南(今越南)、吕宋(菲律宾吕宋岛)、大年(泰国暹罗),这些仍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武装集团终于在东南亚站稳了脚跟,华侨文化开始茁壮成长。漫长的明清时代一直到近现代,潮汕人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或为了追逐财富,都会义无反顾地走向海外,特别是到东南亚地区。他们沿着先人的足迹,在东南亚已经形成的华侨组织的庇护下,开疆辟土,繁衍发展,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有80%以上的潮籍华侨居住在东南亚。然后,很多潮汕人以东南亚为基地,源源不断地向海外移民,加上以后陆续向世界各地移民的潮汕人,至今海外潮汕人已经有千万之众,形成了一个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华侨社会。在海外的一千万潮汕人,理所当然地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那就是华侨文化。华侨文化通过华侨对本土的投资、回流,对潮汕本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促进了潮汕本土文化的繁荣和进步。马来西亚的韩江家庙

潮汕人是一个如水般流动的族群,“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为了谋生,他们四海为家,既为所到之处带去了潮汕本土的文化,也为故乡带来了侨居地的文化,使潮汕本土文化体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图片来源:汕头外事侨务局)

此外,在悠久的商业传统的潜移默化之下,潮汕人不只向海外移民,也向国内各大商业城市移民。早在清初,他们就已经在当时商业发达的苏州形成了有较大影响力的商业群体。他们到处经商,在国内各商业城市追逐着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海外的华侨文化和海内移民文化共同构成了潮汕文化中的旅外文化。

目前,旅外文化仍以华侨文化为主导,但随着国家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移民文化正在迅猛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对潮汕本土文化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成为潮汕文化精神新的引领。潮汕文化中的旅外文化既是传统潮汕文化精神的三大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旅外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华侨、国内移民在向外移民拓展的过程中,带去了潮汕文化,影响了侨居地的文化面貌;另一方面,华侨由于不断往返于祖居地与侨居地之间,又将外部文化带入了祖居地,不断改变着潮汕文化的面貌。新加坡潮州大厦

为了在侨居地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他们以共同文化为基础,以会馆的形式聚居在一起,形成各种同乡组织。目前在新加坡的潮汕人约有50万,新加坡最有影响的社团组织是“潮州八邑会馆”。(图片来源:汕头外事侨务局)

潮汕文化的发展历程,虽呈现出不断变化发展之势,却一直遵循着传统主导型的特点。即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农耕文化为主导,以带有明显海洋性质的商业文化为重要构成的发展模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之下,中国作为泱泱大国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西方文化大行其道,传统儒家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文化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潮汕,一方面,由于他们并不排斥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在地理及旅外文化的作用下,特别是在方言的保护下,传统文化反而得到更好的保护。很多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中华文化传统都在潮汕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如语言习惯,传统民俗和工艺,儒家礼、孝、义等文化观念等。

进入近代,在整个中华民族“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之际,在潮汕,一个处于大变局前沿的小渔村——汕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潮汕文化的传统面貌。(四)汕头的崛起

185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开牛庄、登州、台湾(台南)、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1860年,潮州开埠,口岸设在汕头,汕头由此作为近代潮汕新文化的引领者而迅速崛起。汕头的崛起,改变了本土潮汕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推动了潮汕文化从古代文化向近代工商业文化的嬗变,市民社会开始出现。它标志着潮汕文化从传统开始走向现代,从农村开始走向城市。老海关钟楼

1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汕头城市文化的兴起,标志着潮汕文化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早在1853年,粤海关就在妈屿岛南侧营仔山上设有“潮州新关”。汕头开埠,即在妈屿岛兴建了由外国人控制的海关,称为“洋关”。

老海关钟楼由英国人兴建,于1919年开工建设,1921年建成,潮海关迁入此楼办公。1988年以前,海关钟楼一直是汕头海关总部机关的办公所在地。近代以来,它成为无数潮汕人联结海外的窗口,一代又一代的汕头人在钟楼的钟声中成长,见证了汕头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图片来源:汕头海关)

新兴的汕头正以一种完全不同于旧城邑的城市聚落形态,崛起于(17)粤东大地上。面向街道的洋式楼房,显示出它开放的文化性格。

随着汕头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元素大量出现在潮汕人的身边:电灯、水龙、铁路、轮船、工厂、百货商店、银行、城市建筑等近代化元素大量涌现;新式医院、新式学堂、基督教堂、剧院、公园等文化设施遍布城市;郑正秋、蔡楚生等第一代中国电影人大放异彩,出现了冯铿、柔石等进步文化人,也有号称“性学博士”的张竞生崭露头角……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潮汕社会的面貌。

1899年,第一所新式学校同文学堂在汕头开办,到1947年,潮汕已经建立了1747所小学,50所中学、乡师、高师、职业学校;1921年,汕头市通俗图书馆成立,1934年,汕头有11家书店;1902(18)年,《岭东日报》在汕头创办,到30年代,共有报社30家。

在现代化的不断进程中,汕头迅速发展成为潮汕新的中心,成为潮汕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蜕变的主要动力。自此,汕头一直都作为潮汕文化突破传统走向现代的主导力量,引领着潮汕文化的不断发展。汕头小公园南生公司

南生公司是潮汕本土商业文化鼎盛的标志,见证了汕头近现代的辉煌。南生公司自1932年开业以后,一直是汕头的商业地标,凝聚着潮汕几代人的辉煌记忆,直至20世纪80年代。

南生公司由印尼华侨李柏恒等人投资兴建,是典型的侨资商业机构,其建筑风格集东、西方文化于一身,集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设施与功能十分超前。如今,昔日的繁华已经褪尽,在旧城改造中,周边的建筑已经拆除,南生公司在多方努力下得以幸免,孤零零地矗立在一片废墟之中。(摄影:黄勇哲)

1860年到2010年,汕头150年的历史仍在不断地演化。

从1860年开埠到1939年被日本占领,此时段是汕头经济发展的活跃期,潮汕人从潮汕各地云集到这个新兴的商业城市,释放出压抑已久的生机与活力。汕头作为潮汕商人联结上海、香港、苏州和广州、东南亚的南北中转站,发挥了基地、近代港口和商埠的重要作用。饶宗颐总纂的《潮州志·商业志》载:“1932至1937年,外洋船进出汕头口岸的船舶艘次和吨位数均占全国的第三位”,“汕头商业之盛居(19)于全国的第七位”,汕头港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粤北、江西、湖南以及我国中西部各省的进出口货物,都以汕头为转运枢纽。1925年,外国在汕头开办洋行、企业已有91家,1933年,汕头工商业已发展到3441家,每年贸易额达到6亿~7亿元。汕头的出现,使潮汕本土第一次在全国,甚至在国际视野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告诉全世界,一个新兴的工商业城市迅速崛起了。礐石英国领事馆

1860年,汕头开埠后,西方列强纷纷进入汕头。英、美等国各建领事馆于礐石,法、德、日、挪威、瑞典、荷兰等建领事馆于外马路。1962年,我国政府用1万元港币从英国人手中赎回了这座建筑,它是潮汕近代文化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如今,大部分领事馆已经倒塌、毁坏,唯有英国领事馆保存得最为完好。写作本书时,这座建筑仍挂着礐石街道办事处的牌子,但其内部已经破败不堪,亟待修葺。(摄影:黄勇哲)

1940—1980年是汕头的混乱沉寂期,由于国家一直处于抗战、内战时期,汕头作为对台前沿阵地,政治运动此起彼伏,工业内迁,商业遭破坏。20世纪4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了潮汕人移民海外的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地方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作为对外作战前沿,各项建设仍停滞不前,这段时期是与潮汕人的开放活跃、重经济轻政治的人文特性背道而驰的,整个潮汕社会显得沉闷且压抑。

改革开放30年不仅是汕头十分重要的30年,更是潮汕十分重要的30年,潮汕文化仍然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改革开放使潮汕大地焕发生机,与此同时,出现了很多微妙的变化。在特区创办后的第一个十年里,潮汕社会走出长期的压抑,开始展现出勃勃生机,潮汕人在政策的鼓励下,迸发出巨大的激情,潮汕各地的精英大量涌入汕头,在特区政策的引领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第二个十年,在第一个十年的成功以及特区政策巨大的利益驱使下,长期以来积聚在潮汕人身上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使他们变得浮躁轻狂,体现出族群人格的扭曲与退化,整个潮汕都出现了挥霍倾向。

第三个十年,随着中央“807”、“815”工作组的进驻查处,潮汕,特别是汕头的经济环境恶化,合法企业也大多无法经营,企业大量外迁。2000年后,在八年的重点政策监管下,数千家企业搬离汕头,在特区时期聚集的产业链被破坏,潮人精英远走他乡,从而催生了新的移民浪潮。

我们在考察一个族群的文化精神时,有两种重要方式:一是从精英群体身上体现出来;二是在压力下去考察,在压力下体现出来的应对正是族群精神的集中体现。依据这两个判断,近30年来,潮汕文化有了许多新的变化。最有活力,最能代表新时期潮汕文化精神的是在海内的新移民群体,其中最活跃的是潮商群体。所以,新时期潮汕文化精神的重点就应该在新移民的身上去找寻。

1988年,汕尾设市,是潮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特别是1991年传统潮汕一分为三之后。潮汕内在狭隘的地域观念开始发酵,潮汕人文精神中不善于合作的特点充分暴露出来,行政区域的分拆导致向心力的分散。在近代若干年各自为政的奋斗中,作为四市中人口最多、底子最薄的揭阳却把握住了国家发展的脉搏,树立起强势政府的形象,在逆境中独辟蹊径,卓有建树。这一现象为潮汕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和启示。

————————————————————

(1) 梅州在宋代的一个时期属于潮州管辖,明至清雍正年间,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