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是一种精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5:19:00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崇拜是一种精神

崇拜是一种精神试读:

内容提要

从理论上说,人类的存在和理解能力是无限的,但在现实中总是有限的、具体的。而处在有限的、具体的、现实中的人,面对自我意识和客观世界的无限,如果没有精神上的无限作为支柱,就会生活在不安和恐惧中。

第一章 崇拜心理 特征及功能

崇拜心理的正向效应

从历史及人类意识的发展来说,崇拜心理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现实来说,崇拜心理的存在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求,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支柱,是人们奋进的一种精神动力。

从理论上说,人类的存在和理解能力是无限的,但在现实中总是有限的、具体的。而处在有限的、具体的、现实中的人,面对自我意识和客观世界的无限,如果没有精神上的无限作为支柱,就会生活在不安和恐惧中。因此,人必然产生和需要崇拜心理,去追求和把握无限的自我意识和超越时空的无限宇宙,以便用未来补充现实,用超越把握无限,用幻想弥补理性的局限。

崇拜心理可以对人产生大的心理作用和影响。如根据有关方面的报道:临床所见,同样一种药片,让一个年轻护士随便丢给病人,与让一们年高资深医师郑重其事地交给病人,会产生迥然不同的疗效。这便是类似于崇拜心理的“心理效应”使药发挥的奇妙作用。再如,浙江省药品检验所,曾抽查市场人参口服液39种42批,均未检验出人参或西洋参成分。但是,为什么人们觉得效果还不错呢?这无疑是“优质正宗”、“中外驰名”、“长白山特产”、“采用美国进口西洋参精制”这些广告用语,以及精致的商品包装所起到的引起人们崇拜心理的奇妙心理作用。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崇拜心理的正向作用十分巨大,它可以对人产生尽可能大的心理作用。

崇拜心理,在意识和现实中的正向作用是不可或缺。崇拜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一种主观认识和意志、情感等的综合表现,它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正向效应也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崇拜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通过对自身的需求和对本质的一定的认识的综合效应而产生的。这种综合效应中就蕴含着正向效应。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与现实事物发生多种多样的联系。因此就会产生对客观对象和现象的逐步认识,开始时是产生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正向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最终又会表现为过程。它起着人对某种事物、现象等的一般认识,然后,再进一步深入掌握它们,得出对被掌握的事物的主观的、肯定的态度,并坚信它的正确性,进而形成坚定的意志。最后,经过认识、情绪、意志等过程的深刻融合,便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崇拜心理。这种比较稳定的崇拜心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本身的实际发展需要。

社会需要崇拜心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从制约诠社会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到各种团体、组织的规章制度,都起着维护社会秩序、增强社会整体的作用。但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群体,更需要有精神和思想上的统一和一致,需要有共同的崇拜心理来维护向心的凝聚力,实现民族和团结和社会的安定。如果一个民族或社会没有统一的崇拜心理,那将是不可想象的。而这种崇拜心理的作用和社会功能,通常都由其正向效应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的结果。

同时应注意到,这种崇拜心理的正向效应的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发挥得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好么它将真诚向负面,产生与正向效应相反的负向效应,这是一种破坏作用。因此,在充分发挥崇拜心理的正向效应的同时,一定要把握一定的限度。

崇拜心理的负向效应

崇拜心理即可以产生正效应,又可以产生负效应。崇拜心理的负向效应,即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盲目性;另一个是狂热性。

盲目,就是崇拜者在没有从本质上弄清崇拜内容和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非理性的选择。而一旦选定了崇拜对象,就会在种种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进行崇拜。这种崇拜是盲目的,因为崇拜的结果不但会与崇拜者的愿望相反,而且会加剧自身所外的不利状态。如在“文革”期间,有些人由于对领袖个人的崇拜,为党和国家带来了大量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因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不同而被分成不同的阶级,并开始进行阶级斗争。阶级之间的压迫、剥削和斗争,给人们造成的恐惧远比自然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残酷得多,现实得多。在阶级社会中,人们一方面崇尚自由、追求幸福;另一方面又对这种社会力量不可理解进面产生祈求心理,希望能有救星来挽救他们,以减少困惑和恐惧,这就容易让人对一些自然对象和主观幻想的对象,进行盲目崇拜。而统治阶级正是利用这种崇拜的盲目性,利用平头百姓对“天”和“上帝”的盲目崇拜,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承“天命”和行“天道”,自称是“天子”的崇拜心理,盲目地以为只要服从统治就是服从“天”,就是服从“天命”,就可以摆脱困境,得到幸福和快乐。这种盲目崇拜使人民群众陷入了愚味无知、德受压迫、属守“忠君”和“爱国”等陈腐传统,不敢起来革命,不敢起来反抗。是压制了人民群众的反抗运动,历代统治阶级都把人民群众崇拜心理中的负效应加以利用,达到本阶级的统治目的。“狂热性”,是指将崇拜心理推向极端,导致一种极度的狂热,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的一种负向效应。而且,狂热性会带来理智的下降,不顾崇拜心理的限度,把本来合理和适度的崇拜内容,推向其反面,变成消极的崇拜。如,在当前一些青年人出现的“上网热”“大话西游热”等狂热的崇拜现象,就是表现出来的一种缺乏科学性分析和不能冷静地调控情感的一种狂热崇拜心理。

崇拜心理是人们的一种情感态度,崇拜内容和对象的选择,以及崇拜的强烈程度,是需要靠理性思维来控制和把握的。否则,一任情感的自由渲泄和发展,就势必使崇拜心理的负向效应出现。而一旦出现负向效,由于晕轮心理效庆的作用,就会进一步泛化和扩大化,出现难以控制的心理状态,就使崇拜心理的负向效应迅速朝高潮化方向发展,其后果往往是始料所难及的。

自觉地在崇拜行为中适时进行调控,以避免负向效应的产生。是我们两对崇拜时所要持有的态度,如果已经产生,就要适时进行纠正,千万不能任其发展。当然,从理论上来分析和认识崇拜心理的负向效应是比较容易的,难就难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适时的适度的把握。为了更有利地克服崇拜心理的负向效应,介绍一下雅努斯思维,即两面神思维的作用。“雅努斯”是古罗马神话的一尊神。他的脑袋前后各有一副面孔:一副看着过去,一副注视着未来。如果留心古罗马钱币,便可发现,那上面常有这尊神的形象:他一手拿着开门的钥匙,另一只手却拿着警卫的长杖。

雅努斯两个面孔说明:人类观察大千世界和纷纭人生,不能只顾及逝去的岁月,也要关注时刻迎面而来的未来,它启迪人们有时要从两个不同的相反相成的角度去思维。这就是两面神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主张积极地构想两个或多个并存的,或者同时起作用、同样正确、但彼此却完全对立的概念、思想和印象,以从中发现更加完美、更加反映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或概念,形成创造性的正确思维成果。

为了给似更多的可以把握的自由,就要用两面神思维处理崇拜心理和行为,这往往使人能具有更成熟的人生心态和更明晰的行为效率来对待崇拜心理。即尽量发挥崇拜心理的正向效应,而减少或消除其负向效应。

正确把握崇拜心理的两向性特征就要首先把握心理特征的实质。心理特征,是指各种生要的和持义的心理特点,它包括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心理特征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它反过来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因此,一个人如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把握崇拜心理的两向性特征,就要在心理过程中注意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随时注意调整,注意培养这些心理过程的正向效应,以保持一种科学、正确的适度的崇拜心理。

崇拜心理与迷信心理

崇拜作为对某一事物或对象所表现出的极度尊敬和信赖的心理状态,一般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

崇拜心理既可能是现实的虚纪的反映,也可能是现实的真实反映。狭义的崇拜指宗教崇拜,广义的崇拜把它看作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崇拜心理是人的精神支柱,具有特定的能动性,可以成为人们行为的推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建立在较为理智认识的基础上罗为自觉和持久,并具有积极的社会效应;相反,建立在迷信基础上的崇拜,则是盲目的,具有水分极的社会效应。

崇拜和迷信有时会交织在一起,产生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状态。平时人们有句话叫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就是对复杂心理的一种概括。

如,在闽中某开发区开辟之初,稍好的地段已经被人垄断,乘下一处叫“午门”,据说是古代杀人的地方,谁也不敢去动。黄老板却不信邪,在这块“是非之地”他斗胆开了一间酒家。刚开张不久,黄老板请人在门口挖水池,挖着挖着竟挖出白骨,再挖下去还是白骨。工人们一声喊扔下工具就跑。闻讯赶到现场的黄老析一点不怕,他用手拣起一根根一块块白骨,然后脱下自己的衣服,把拣好的白骨一堆堆捧到工地旁清洗。黄老板从容不迫地做着这一切,旁观的人们却惶惶不安。黄老板正色说:“怕什么,这是钱!”最后,黄老板用一个缸装起这些白骨,按当地风俗埋在山上去,并烧了一炷香,算是超度亡魂……他说,自己和这些亡灵有“隔世缘”。这件事很快在闽中大地传开,引得好奇的食客源源不断而至,黄老板由此在5年成了百万富翁。

从这例子中可以看出,崇拜和迷信是对常交织在一起,产生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状态。黄老板照理讲是不相信迷信的,否则他绝不会在“午门”这个杀人的地方建酒楼。然而当他处理白骨一事时,在外表式上却完全采取的一种迷信的崇拜方式。看来当时他的心态是极为复杂的,否则他绝不会是这样一番表现。然而他又绝不是一种迷信心态,他又摆脱不掉人类在历史上的曾经有过的那种对灵魂崇拜的心理,即对人死后亡灵是否存在解释不清,且不说这位老板,那些好奇的食客为什么会源源不断呢?很明显,绝不是因为这里的饭菜比别处好。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9编的开头中,曾有这样一个想象:一个长期在黑暗中长大的人,突然被带到空旷处看日出。乍一看到我们每天都熟视无睹的日出情景,他是多和地惊奇,多么地欣喜若狂!以一个稚童般的自由开放的感觉,但也是以一个成熟的功能,他的整个心巡都因见到这种情景而激动起来,他会把它辨认为上帝的,他的灵魂将屈服在它面前。原始民族正是具有这种稚童般的伟大性。野恋人最早的异教思想家,最早开始思维折人,恰恰就是柏拉图说的这种稚童式的人。他的感受像稚童那样简单,但具有成人的深度和力量。

这里说的虽然是人们处于对自然崇拜时的思维能力,但对于神灵的崇拜也同样适用。

迷信行为,是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超自然力的作用,而采取的十分愚昧甚至残暴的行为。如根据出生年月和属相判定人的命运等等。有时也指盲目地崇拜某个人某某种学说的行为。产生迷信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知识,不能用科学的理论和观点分析、观宗和对待某种人生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

迷信行为是愚昧落后的表现。便是,仅仅用愚昧和落后来评价有迷信行为的人,显然是不能从思想根源上解决概括本认识问题的。这是长期以来人们所形成的不正确的非科学崇拜心理的一种作用的结果,这种结果常常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形成的。

人们之所以迷信是因为他们迷信行为要么崇拜被创造物,要么崇拜作为上帝的某一部分,要么崇拜征兆和神灵。迷信,从根本上来说,是崇拜不该崇拜的对象,并且有着不应该有的崇拜方式。

最初把人引导到对各种看不见的神灵进行崇拜,从而产生了当时神灵崇拜,也导致了各种奇怪的迷信行为和风俗的产生。在这些迷信和风俗中,有许多是骇人听闻的,如用人来作祭品,用毒、用火的酷刑来考验无罪的人等等。但多的则是让人在心领神会的状态下自觉自愿,或是有时根本是在无法觉察的状态下接受的。特别是当人们创造了偶像崇拜以后,这种心理状态就更趋复杂和难以把握。

木胎泥塑的偶像本来是无生命的东西,只因有人尊重他,崇拜他,对他烧香磕头,说他灵验。于是人们就迷信这人造在偶像真有赏善罚恶之权,有时便不敢作恶,似乎这偶像很灵验。但是,偶像这种用处,不过是迷信的人自己欺骗自己,不是偶像真有什么神力。现代生活中的人很少,心安理得地承认自己有迷信思想,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棋圈里有一种笑传,说是给下棋的小孩起名字特别要紧,一定要有类似于“chang hao”的两个字。不然,为什么李昌镐、刘昌赫、常昊的棋都那么出类拔萃呢?

有人曾为此访问常昊的母亲周樾园,她说当时给孩子起名字时,常昊的父亲常常富森翻了字典,因为常昊属龙,“昊”在字典里的解释为天的代称,有天空无穷大之意。龙在天上应是自由自在翱翔的,所以他们为儿子定名为常昊。当常昊降临人世时,常富森与周樾园约定,要把自己在世上所做不到的事交给孩子去完成。实际上,当初这个高想是朦胧的,他们绝没料到常昊这条小龙会翱翔得那么高,那么令人赞叹。

人们总是将一个人的一生想象成是非常完美的,之所以后来出现了不完美的情况,是因为没有抓住机遇,或曰没有破译天机。其实这就是迷信。真正有建树的人是不相信这些的。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威望的贡国学者罗素,青年时代就是一件宗教崇拜的强烈反对者。据说,在一个公众的集会上,有人问罗素,如果他死后,他发现自己面对造物主,他将说些什么。罗素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将说:‘上帝!你为什么用如此不完满的世界来证明你的存在?’”这个回答很好地表达了罗素对基督教神学中上帝存在这个问题的态度,因为按照宗教观点来说,上帝是最完美的。

迷信思想的产生有多种因素,如经济的、社会的、认识的,因此要彻底破除就要从经济、社会、认识等多方面考虑,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因素是能否科学地区分崇拜与迷信。

科学、适度的崇拜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并具有一种推动人们奋发向上的动力。科学、适度的崇拜心理,是基于人们所生存的客观现实,并从这种现实中分析根括出符合客观发展的规律,以便从这些规律中找出一条可行的现实道路,循着这条道路,经过坚持不懈的奋斗,逐步接近到达到所追求、崇拜的目的。而迷信心理则正好与此相反,它所能提供给人们的,虽然非常完美,非常令人兴奋,但却并不能给人提供真实地达到这种所谓的“完美”目标。它只是一种虚幻的力量,只能给人以麻醉的兴奋,并不能给人以真实的力量,更不能给人以前进的动力。

崇拜心理与信仰

信仰形成的一般过程

“信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信仰作为知识的一种形态,信仰知识的构成大体上如下过程。

大都是无意间不自觉地得来的,也就是无形中受熏陶感化或暗示出来的。因此,信仰往往植根于儿童心灵中异常早慧有时会被误认为是一种天赋。

信仰的养成,主要的有负于具体的生活和行为,或是经验和阅历。因此,在生活中能够得教训,行为中能够得知识,阅历和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常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可以说信仰本身就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

构成信仰的知识,所依据的是见微知著,见小知大,由已恨生的教训而观察将来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直观性的知识。这种直观知识往往是一种感动他人能力很大的知识。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中心信仰,大都是如此形成的。

美好的理想和想象构成了信仰。因为信仰的对象必然不是现实事物,因而有信仰者必然要有理想。而且信仰中还必然包括想象力,使理想对象成为具体化、有力量、足以激动人的感情,引发人的行为动机,使人真切感觉到理想的对象并非遥远不可期,如同就在眼前,这就是想象力的作用。

一个人的一生也应该有一个主旋律,对待和处理人生一切问题,都应服从这个主旋律。这个主施律一般来说就是一个民族的统一信仰。

每一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要有一种信念,信仰将人民团结在一起。这种国家或民族的信仰或者是一种宗教信仰,或者是同一种语言,或者是一个有明确固定的自然缰界的均等的社会结构,或是一种理论、思想、主义等等。

一个人的个人信仰的形成过呈现是不能忽视的,而且这种人民性,正是个人信仰形成的坚实有和力的土襄。古希腊神话有一个巨人安泰的故事:

安泰是海神波塞冬和地神孟娅所生的巨神。他是利比亚的国王,住在北美洲的山洞里。他生狮肉,睡觉时就躺在光裸的土地上,吸取他母亲大地的力量。他经常强迫过路的外乡人和他搏斗。安泰先被海格立斯摔倒在地上,但他从地上翻身站起来,浑身又充满了力量。海格立斯这才知识,原来安泰只要身体不离开土地,就能从他的母亲大地那里不断地吸取新的力量。于是他改变了方式,再次和安泰搏斗,他不是把他摔倒在地上,而是高举在空中,使他和母亲大地脱离了接触,然后双手把他扼死。

这个神话故事说明个人的信仰是离不开人民的信仰的。即使是一个巨人,一个神,只有靠近人民才能拥有战无不胜的力量,一旦脱离了人民就失去了一切力量,仍至个人生命,在个人信仰形成的过程中,是离不开人民的整体信仰的,个人的信仰只有符合人民的整体信仰才能变成前进的动力。

信仰的分类

信仰,是人们对事物、思想或主义极度尊崇和信服,并把它奉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和指南,甚至终生深信不,执着追求的一种意志行为。

信仰以分为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两种基本类型。科学信仰是指符合客观规律,产生于实践,被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日趋完善的信仰,这种信仰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非科学信仰依靠主观臆造或所谓神的启示,充满了虚伪和欺骗,它是落后和愚昧的象征,是束缚和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阻碍、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坚持真理,为真理而战斗,甚至牺牲的人数不胜数。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以马克思就是一位突出的代表。他的一生,除卫真理以外从不信仰任何东西,除了向真理以外,从不向任何东西低头。

像马克思这样终生信仰真理,为真理而半争的勇士可以说是太多了。1600年,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布鲁诺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生命。由于坚持“太阳中心说”,布鲁诺于1592年被宗教裁判所逮捕,在漫长的8年监禁中,他受尽了各种酷弄,为了让他放弃对“太阳中心说”的信仰,卫道士们用烧得沸腾的油往他身上浇,但他毫不惧色,坚定地说:“高加索的冰川,也不能冷却我心头的火炬!”当火型柱上的浓烟烈火在他身上燃起时,他坚定的高呼:“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在今天看来,太阳中心说?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科学的真理,是任何人也再也无法动摇的了。可是这一真理的诞生,却曾让信仰她的人付出过沉痛的代价。

信仰真理是一种科学信仰,是由真理本身决定的。保谓真理?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是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任合和一致。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必然的客观规律性,能够为人类指明前进的道理。谁信仰真理,谁就有无穷无尽的动力。当然,信仰真理,并不是为获取拥有真理的荣誉,而是真理本身于人类有益,能够造福于人类和为人类服务。

非科学的信仰包括信仰各种错误荒诞的理论;信仰金钱各利;信仰神灵等等。可以这样说,除信仰真理外,其它的信仰都是非科学信仰。世界早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事物,人们对其看法也就多种多样,因而人们的信仰也会多种多样。解放前,信仰上帝、信仰鬼神,信仰命运、信仰江湖义气、信仰忠教节义等,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但这些杂七杂八的信仰都是非科学的。举一个旧社会最常见的例子家家都有一个灶王爷,传说灶王爷会升天,在玉皇大帝面前奏说各家各户一年的情况。信仰灶王爷的人家为了求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别说坏话,许多家庭都供奉灶王爷并写上“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贴在灶王爷“神龛”两旁。类似这种传统的非科学信仰,在旧社会严重地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非科学的信仰随着市场经济及国门的开放,也乘机冒出来,严重地腐蚀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影响人们对真理的科学信仰。在一些个别人头脑中还出现了“信仰危机”。非科学信仰的出现,既在社会历史根源,也有一些现实的错误思想根源。

社会主义社会优越于旧社会但它毕竟是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必然还会残存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非科学信仰。现代科学文化还很不发达,经济还是落后,对于信仰的科学性分不清楚。特别是由于“文革”儿潮,搅乱了真理与谬误,颠倒了正确的是非观念,损害了人们的纯结心灵。这就使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科学的信仰产生了怀疑,有些人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信仰危机”与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侵蚀是分不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就使一些资本主义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趁机而入。一些本来是腐朽落后的东西,诸如“拜金主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等等,又重新抬头。一些人在这些非科学的观点和主义面前是非难辨,有的干脆信仰这些观点和主义;有的则认为这些观点和主义也没有什么不好;有的则自认为产生了信仰危机,干脆什么也不信。

辩证法告诉人们,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波一折的。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信仰的起伏总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认清真理,信仰就会正确,步伐就会紧定。举世闻名的间乐家贝多芬,32岁时竟失去了全部听力,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意味着什么,是可想而知的。可是贝多芬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亡想使我屈胜,这绝对佃不到。”因此,只要正确地对待生活,努力在实践中坚定自己的科学信仰,不受非科学信仰的诱惑,就一定能奏响一个人的人生命运的交响曲。

崇拜心理和信仰的区别

崇拜与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的。两者可以交替使用,所表达的概念内容差不多。但是,二者又有一定的区别和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指向对象不同

崇拜与信仰即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崇拜的指向对象都是具体的,或是“物”,或是“人”,或是幻想中的“灵物”或“神灵”。但是,这些对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是具体的,有形的。而信仰的指向对象,一般来说是抽象的,如理论、思想、主义、宗教等等。

指向的对象不同,反了一个本质问题,即,由于崇拜的对象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就证明其还没有将对象上升为抽象、一般的理性上来认识,而只要停留于一种情感的层面上。因此,崇拜的心理机制往往具体地表现为情感失控、情绪狂热、缺乏正常的独立自主精神。而信仰则根本不同,由于其指向对象往往是抽象的,如理论、思想、主义等等,因此其苡理机制往往表现为一种冷静的理性观念。这种理性观念往往是根举动蒂固的,是不能轻易动摇的。

如,唯物义义思想家锹德罗在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中,批判了宗教神学。封建当局立即下令焚毁。他不屈不挠,三年后又因《供非育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一书而被投入监狱。铁窗的生涯不但没有消磨他的斗志,而且更加坚定了他的信仰。出狱后他勇敢地挑起负责编纂《百科全书》的重担。在编纂过程中,由于不断遭受反动当局的迫害,有的人动摇了,有的人退出了编辑部,但狄德罗却坚持不懈地工作。直到临终,狄德罗仍然据绝神你劝告,坚持无神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崇拜,有时也表现为一种观念崇拜,但是这种观念崇拜往往是与具体的可感形象联系在一起的,并不表现为一种纯高度的理想状态。就是说,某种观念性的崇拜只不过是具体崇拜的一种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完全表现为某种抽象。

心理倾向程度不同

信仰是人心中的一种坚持某种观念的强烈情感。崇拜与被崇拜者之间,具有不可比性,崇拜者能够清醒地看到两者之间的言距,但崇拜却不是人心中最强烈的情感,最强烈的情感只能是信仰而不是崇拜。

在崇拜中,表达了人渴望、羡慕、敬佩、赞美、欣赏等情感,体现了希望成功,追求完美的心态。但它却只能是人针对一种比较积极的渲泄,而信仰则越过现实,直接指向“理想现实”,把自己的全部情感都投入到对“理想现实”的追求之中。

最纯结的信仰是对于高尚理想和信念的信仰。这种信仰是超越个人的祸福观念的,生前的利同害不足萦其心,死后的赏罚也不在其念。至于靠忏悔以图开脱,凭奉献以图酬报的低等意识就更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理想是人生旅程上的明灯,愈进一步,愈能把前途的一段照得明亮。世界上只有进展的理想,没有停滞的理想,唯有进展的理想才能引人向上和前进。

1553年,西班牙青年科学家塞尔维持,提出并宣传了他的血液小循环理论,由此被宗教法庭视主亵渎神灵的异端邪说,受到逮捕和惨无人道的拷打。宗教法庭要他放弃自己所信仰的科学真理。赛尔维特毫无畏惧地说:“我知道我将为自己的学说,为真理而死,但这并不会减少我的勇气。”最后,他被处以火刑。

在塞尔维特看来,“血液小循环理论”已成为他一生中所追求的最高情感和信念,是任何势力所不能动摇的。而崇拜的情感尽管也十分强烈,但却很难与信仰的情感相比。如,台湾节目持人凌峰以其生动的主持风格,幽默的语言深为大陆观众所喜爱。他的“我的脸很中国”、“我的脸上写着中国五千年的沧桑”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他也因此赢得了众多人的崇拜。但这种崇拜决不意味着信仰,而仅仅是一种崇拜而已。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崇拜仅仅是信仰的基础,而不能与信仰等量齐观。

心理功能不同

崇拜和信仰在心理功能方面有很在的不同。集中表现在崇拜是停留在与被崇拜者的不可比的程度上,对崇拜对象只能是渴望、羡慕、敬佩、赞美、欣赏等。这仅仅是一种希望成功、追求完美的心态。而信仰则是越过了这个层面,进入了为信仰的观念,理想而自我追求和奋斗行为去努力达到这一目标。虽然一般说来这目标是很难达到的,但正因为其很难达到,信仰者才积极地,一刻也不停留地朝着目标奋进。由此可惟看出,信仰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人类依据主观见解,而对于某种理论、思想、主义生的坚定信心。这种信心,可以成为一个人,或一个社会行动的指南。信仰虽然无形,却有很多的推动力。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一个社会也不能缺少信仰。

当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完成某一目标,首先要建立自我信仰,即树立自信心。信仰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信仰自己是有能力做的,信仰自己一定会做好。有了这种自信心,才能把自己的事业干好。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有人比喻说,信仰是心中的绿洲。信仰作为心中的绿洲永远催人奋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然而崇拜却只能是顶礼膜拜,将崇拜对象看成是高不可攀的对象,将其束这高阁,永远作为一种不能达到,也不想达到的对象来尊崇。并在尊崇中对其寄予无限的希望,希望被尊崇的对象能自动地为自己带来一定的利益。

比较来看,崇拜心理是一种心理积极,行动消极的心理状态,而信仰则正好与此相反,其心理功能是目标已定接下来就要努力奋斗了。

崇拜心理功能

从历史及人类意识的发展来说,崇拜心理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现实来说崇拜心理的存在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支柱,是人们奋进的一种精神动力。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需要有一点崇拜心理,来弥补现实中的不足。

科学的崇拜心理是以现实的可能为内在根据的。一个确立了科学崇拜心理的人,就会自觉地以它为出发点去观察、思考、评价周围的事物,并以实际行动来朝着崇拜的目标奋进,从这一点来说,崇拜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其多向社会功能的。总概起来说有如下三方面功能。

崇拜心理的历史功能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某一侧面看,是一部人类由崇拜外在的神到崇拜人类自身的转化史。

在原始人类社会中,先民们虽然在开始时是以一种半本能半思考的心理形成对自然的崇拜。便是这种最原初的崇拜心理,主要是为了解释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些种种不同理解的现实而产生的。这种解释无疑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功能的,而并不是我们现代人看起来的那种愚昧和无知,因为对自然的崇拜不仅仅是出于人类对自然的恐惧感及由此产生的需要保护的意识,重要的是,这种对大自然的崇拜体现了人类对于自身局限性的一种超越,体现了人类提升自己价值的愿望。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对于永恒的爱的渴求,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对于永恒的爱的渴求,也全现在人们克服自身局限性的一种努力。高尔基曾经说过:“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的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人类原初对自然的崇拜其实是与自然作斗争的一种心理方工。在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以崇拜自然的心理来与残酷无情的大自然进行斗争的。如在古籍《山海经》中记述了钟山的烛龙神:这神是人的脸,蛇的身子,红色的皮肤,身子有一千里长。眼睛生得很特别,像两枚橄般地直竖着,合拢就是两条笔直的疑缝。这神的本领很大,只要他把眼睛一张开,世界就成了白天,眼睛一闭拢。黑夜就降临大地。吹口气就阴云密布,大雪纷飞,成为冬天;呼口气马上又赤日炎炎,流金砾石,变成夏天。他蜷伏在那时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不呼吸——一呼吸就成为长风万里。他的神力能烛照九重泉壤的阴暗,传说他常衔了一只蜡烛,照在弱方幽暗的天门之中,所以人们又叫他做“烛阴”。

很显然,这段神话记述的是人们所崇拜的自然界的山神。从描述的细节上看,他是人又是大自然现象,是人和自然的合一。人类祖先对这位自然神的崇拜,自然是出于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解释。而当把一些自然现象同人的一些功能结合在一起时,不难看出,这是在将人与自然相比拟。比拟的目的也很明显,自然现象是不可驾双的,而一旦与人的功能联在一起,就在客观上表现,虽然自然现象有无比的威力,但却与自身的一些功能是同样的,只不过此人的威力巨大而已。这就是自然崇拜中朦朦胧胧透出的人类了解自然,解释自然,进而祈求自然能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利益,而尽可能少地带来危害。这实质上反映的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把握、控制在希望。因此说,原始先民之所以崇拜自然,实质上是为了掌握自然。但是作为崇拜来说,也表现了人类掌握自然还仅仅是一种希望,一种朦胧的希望。下是由于仅仅处于一种希望的心理状态中,所以就不能不对自然进行崇拜。

在自然崇拜之后陆续出现的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偶像崇拜等等,喝在在现代人看来似乎不可理解,或是看作是种种迷信行为,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各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的。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对人的心理的慰藉,以及人类对超自然力的一种向往和崇敬之情。正是这种心理功能,使人们得出在漫漫长夜中生存和发展。

当然,按照观在的观点分析,正是由于人们在种种崇拜的安慰下得以等到生存和发展,也就使得人们习惯于这种安慰,从而消磨了人们对现实暗的怀疑和反抗。崇拜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精神与精神的交契,崇拜心理本身是一种精神崇拜对象,自己的精神也就因此而得到安息之所。这就是说,人若与崇拜对象实现“统一”,将获得最大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不过,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够达到自我与崇拜对象的“合一”的境界,决不是轻而举的事,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发展过程。

崇拜心理的历史工能,对于个人心理来说是一种慰藉,对于群体心理来说,则起到一种心理认同的作用,从而达到社会整合的功能。特别是一些崇拜仪式,由于是周斯性或无周斯性经常进行的,更是一种比较经常性的社会教化的形式。这种社会教化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无疑是有相当重要作用的。稳定社会秩序一方面具有巩固统治阶级的作用,同时也有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科学文化繁荣发展的作用。这地整个社会发展来说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崇拜心理的导向功能

崇拜对象的特征之一在于理想性。因为崇拜心理就是建立在现实和理想现实不可比的情况下,心理倾向于理想现实的一种心理。人们在追求崇拜心理实现的过程中,总是寻求实现理想现实,即崇拜对象。而理想现实总是曲折地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所以崇拜心理具有导向的作用,即以崇拜对象(理想现实)作为现实的导向目标。

理想现实是一个随着现实的变化,及人们认识的提高不断高层次发展的过程。这种高层次主要体现在思维能的不断提高。但表现在崇拜对象上却并不一定具有直接的真实的导向作用。但是,就崇拜心理机制来对新的对象的追求。如对英雄的崇拜来说,开始是神化的英雄,继而是先知的英雄、偶像化的英雄,最后才发展为现实的真实的英雄。这种变化要经历漫长的风月选择,其漫长的程序其至不能使向代人有所特殊的变化的感觉,而只有在漫长的岁月过后,透过这漫长岁月来回顾时,才能看清这种缓慢的变化。至于从自然崇拜心理发展到英雄崇拜心理,其岁月之漫长,更让人似乎难以想象。更让人费解的是,有时看来是终点又回到了起点。如再以英雄崇拜为例。开始人们燕不满足于现实中的英雄行为,而幻想出理想的英雄人物进行崇拜。这种理想和英雄人物先后是神化英雄人物、先知英雄人物、传奇英雄人物,绕了一圈之后,才又开始崇拜起现实中的英雄人物。这看似由终点回到了起点。其实不然,这是一种否定否定的螺旋似上各项之后的现实中的英雄相比。人们之所以要舍弃开邕时的现实中的英雄,就是因为他们不如人们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令人崇拜。而当经过一系否定之否定之后,现实中的英雄人物就要比在此这衫的所有英雄人物令人崇拜。之所以人有这种结果,不能否认崇拜心理的导向作用,即曲曲折折地使现实英雄人物提升到令人崇拜的地位。

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追求,不断地超越,这种崇拜心理的追求是意味着前进,意味着发展。这种引导人类向更高崇拜目标的一断追求,正是崇拜心理所具有的功能。从本来意义的需要来分析,人们确立崇拜心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树立人生最高的价值目标,把人类引向最高地境界。

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崇拜对象的每一次变揣,并不意味着都向高层次的迈进,有时也会出现令人困惑的局面。如,人们对崇拜现实中的英雄人物向崇拜传媒英雄人物的变换,就不能不是令人困惑的一步。人们崇拜传媒英雄人物的一个最大思维进步,是使崇拜对象世俗化,即其积极的一面是更加接近于崇拜者的实际现实情况。换句话说,英雄人物不再是那些高大全的形象,而是现实中的看似平凡的英雄人物。而且还表现为这些英雄人物再不像以前那些英雄人物那样,能够让几代人,甚至让几十代人崇拜,而仅仅是让一代人,或是更短的时间内令人崇拜。用现在的时髦的话说是“各领风骚没几年”。这种风糜全球的对传媒英雄的崇拜热——追星现象,如何理解,其下一步走向何方,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但是,当我们稼过迷蒙的岁月,回首人类处于神灵崇拜时期,是如何走向下一个崇拜目标时,似乎又有一种令人可以走出困惑的欣慰。人类既然能从对神灵的崇拜发展为对英雄的崇拜,那么也一定能从对传媒英雄的崇拜,走向一个更高的目标。这看似迷蒙的过程,也许正是崇拜心理导向作用的一种独特机制。

崇拜心理的现实功能

从目崇拜心理的走势来说,崇拜心理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情感态度。对于崇拜对象的选择,或崇拜的强烈程度,应由人们的兴趣程度来决定。崇拜心理作为一种人生的精神寄托,是人类对未来美好愿望、理想的一种追求。也就是说,崇拜心理可以提高人们的情绪,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对于某一个人来说,确立一种崇拜心理,是生活道路的一种抉择。一个人,如若能确立科学、适度的崇拜心理,生命就会充满激情和诗意,就会感到一种愉悦感。

崇拜心理能给人惟特殊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这是因为,有崇拜心理的人总感到自己在在精神上比别人富有。由于崇拜对象的作用,崇拜者会认为崇尚对象的一切美好形象化作了一种无限的精神力量,自己被这种精神力量所感染(而且在自己的心目中也在追求这种精神),因此自己就有了一种同所崇拜对象一样的优越感。而且会由于自己的精神充实而格外添加了一种力量。

崇拜心理作为一种情感(其中也包括激情、意志),是外部世界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前脑中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状态,并转化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内控因素和行为的驱动力。按照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马克思也曾强调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崇拜心理作为一种情感,不同于一般情感之处在于,这种情感是由特殊的力量所激起的(即对崇拜对象的一种特殊的虔诚和信服),因此其热情程度是一般情感所难以比拟的,使人们在实际行为上表现出一种自发的责任感、紧迫感,也就景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情感如若得不以适当、及时的控制,很容易形成一种痴迷状态和狂热性。

崇拜心理巨大的情感作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宝贵的内驱力。如果崇拜内容、对象、方式正确,无疑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积极心理因素。但这种激情又是一匹难以驾双的烈马,如若不注意随时调控,也很容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成为一种破坏力,即由盲目和狂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负向效应。因此说,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针对崇拜心理的两向性特点,利用其积极心理因素,消除其消极心理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过去一段时期,在左的路红的干扰下,尤其是在“文革”中,人们的崇拜心理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干扰,以至在部分人的心理留下了难心磨灭的阴影。一些比较严重者则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甚至产生了对马列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的怀疑。与此同时,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观点,则被作为种种新思想、新观念在社会上流传。特别是一些青年人更是对这种“异”理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客观地讲,对西方一些资产阶级的理论观点,在过去左极左路戏的干扰下,采取全盘否定的观点,一概以排斥和批判,当然是有失偏颇的。但是,如果现在采取完全肯定的方式,不加科学分析,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盲目崇拜,同样是有失偏颇的。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崇拜心理的内容、对象、方式一定要采取科学、正确、适度的态度,绝不能采取任何极端的方式。叙述何极端的方式都很容易使崇拜心理走入盲目和狂热的误区,进入误天的崇拜心理的驱动力则会且纣为虐,表现出一种极大的,难以控制的破坏力。

发挥崇拜心理正向功能,应处理的几个问题

正确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现实的矛盾和冲突

现想要批发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几乎成了一句口头禅。可是实际执行起来就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如果是和谐一致的,那么也许就不需要崇拜心理了。如果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那崇拜心理也就要失衡。因此,要想发挥崇拜心理的现实功能,就必须处理好现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

一般来说,越是高大弘远的理想,恐怕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就越大,就越需要处理好这种矛盾和冲突,就越要有所付出,就越需要有付出的勇气。这就需要时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不受现实干扰,大胆地往前走;二是要在一些关节点上注意检验理想与现实是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也就是要保持头脑清醒。

好高鹜远会使崇拜心理空泛化

崇拜心理的形成正是由于有崇高的理想,但不毛病地理想越高其崇拜心理的起点就越高。现实性的崇拜心理应当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固定目标不变的过程。因此,崇拜心理的理想目标应当是符合现实发展的,如果好高鹜,就会使崇拜心理空泛化,从而失去崇拜心理作为心理内驱力的应有功能。好高鹜远与崇拜心理是格格不入的。前者是建立在不顾现实基础之上的一种空想,而后者不但是建立在坚实基础之上,而是通过分对现实基础的分析、推断而得出的理想现实。

也许有人会提出,崇拜心理是建立在现实与理想现实不可比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心理机制,何以会有“好高鹜远”之说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崇拜心理是建立在现实与理想现实不可比的基础之上这是毫不含糊的,但是,这种不可比是从现实出发,经过一定的科学论断得出的结论,正是基于这不可比的结论才形成崇拜心理。而好高鹜远则是离开现实基础的一种随意性的空想,严格说出这种心理连幻想都不是。科学的幻想也是要有一定的现实根据作为基础的。这种不顾现实,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的好高鹜远心理,是与崇拜心理基于现实与理想现现实的不可比性截然不现的,如果不注意清除好高鹜远心理,往往很容易使崇拜心理空泛化。这种空泛化的崇拜心理,是没有丝毫社会功能的。

急功近利会使崇拜心理庸俗化

急功近利是与好高鹜远相对的一种心理。其主要表现是急迫地追求短期效应而不考虑长远效果,也就是追求眼前佃而不顾根本利益或是群体共同利益。

急功近利是胸无大志的一种心理的表现形式。这种狭隘的心理最容易导入盲从和随大流。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过于看重一时名誉、地位经济利益所致,通俗地说是挡不住诱惑。这就必然会使崇拜心理庸俗化,从根本上改变崇拜心理的本质作用。

其实,急功近利心理是与崇拜心理格格不入的一种心理。崇拜心理是由于考虑到到现实与理想现实之羊的不可比性,才形成对理想现实的崇尚、影仰。这种崇尚和影仰的目的在于鼓舞和激励自己朝理想现实奋进,从而产生一种导向和驱动的作用,使人获得一种积极奋发的精神力量。如果是急功近利,那就与这种不可比性格格不入。刀功近利心理是根不得具体而实惠的利益马上到手才好,并不考虑什么长远奋斗目标,其实也根本没有什么长远目标可言,完全是一种短期的行为。

近年来兴起的所谓歌星的崇拜,除了是一种世俗化的崇拜心理处,人中也就挟杂着急功近利的心理。所谓嗓子人人有,只要不是哑巴,发音人人都能办到。而且现在的歌星唱出来的那些歌也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声乐训练,怎么唱感觉好就怎么唱,如果机遇好,说不定一夜这间就可以唱红。唱械以后名誉、钱财、地位接踵而至。这种现实当中确定存在的巨大诱惑力,对于一些急功近利者无疑是非常有诱惑力的。社会上那种对歌星的崇拜思潮中就夹杂着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

再如文凭热,也是一种急功近利思潮的表现。本来,人们对知识的崇拜是社会发的一种需要。但是对于一些急功近利者来说,将对知识的崇拜转换成了对文凭的崇拜。只要有了相应的文凭,就以为有了相应的知识,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态。

由此看来,崇拜心理与急功近利心理根本没有相容之外,二者是根本对立的。崇拜心理的形成必须要以谈泊名利的心理作为基础,否则很难形成一种能够催人奋进的崇拜心理。当然,作为一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并不反对一般意义上的名与利。世上绝没有不食人间烟火者。人类的一切劳作从一定意义上说来,归根结底是求利益的行为。但是,这种利益应当是对于人生总体价值的追求,并非是暂时的、表面的,应当是对长远的、根本性利益的追求,是对人类整体利益、共同利益的追求。

第二章 崇拜心理概论

崇拜心理的界定

崇拜心理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犹如心灵中燃烧的熊熊圣火,它使人感到有所寄托,有所期望,有所追求。科学、正确、适度的崇拜心理能够引导人们走好人生之路,并产生正确的行动方向和行为后果,带来美好的人生。

所谓崇拜,《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尊敬钦佩。”另外,英文词典,崇拜是用“worship一词来表达的,意思是”①礼拜、礼拜仪式;②崇拜、尊敬、敬慕;③[古]名誉、尊严、威严。“因此,东西方对”崇拜“的解释大致相同。但是,细看英文单词的释义,我们发现,崇拜含有”礼拜、礼拜仪式的意思。因此,崇拜心理表现形式来源于宗教中的仪式。“崇拜心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有着悠久的渊源关系,它是伴随着人类原始文化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崇拜”是从崇拜自然物而产生的,接着是图腾崇拜、神灵崇拜、水崇拜、附会以超自然力的人物的崇拜、偶像崇拜、英雄崇拜等发展而来的。换句话来说,崇拜的首任对象——自然崇拜本身,就是宗教的一种原初形式,而以后的继任对象,分别都是宗教的一种原始形式。因此,说崇拜是与“宗教和宗教仪式”相关联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崇拜崇拜心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总是与宗教和宗教仪式相关联,但是也逐渐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迹象,特别是当发展与“英雄崇拜”时,其独立性已相当明显。尽管在“英雄崇拜”的社会心理中,仍然有将英雄作为偶像来崇拜的心理和行为,但是作为“英雄崇拜心理”本身,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心理。其中的偶像崇拜成分己降到次要和从属的地位。

下面看看其他的权威性词典对“崇拜”的解释。《汉语大词典》是这样的解释的:“①尊重拜授;②尊崇奉拜;③尊重敬佩。”《中文大辞典》对崇拜的解释是:“尊敬也。”《辞海》对崇拜的解释是:“①尊崇钦佩之至。②宗教的基本要素之一。指对所信奉的精神作(如神、仙、鬼、怪等等表示尊崇而采取的某些行为(身体的动作、喊或唱某些祈祷、赞美词)。目的主要在于对所信奉对象进行感恩和祈求护佑。不同宗教有不同的崇拜对象,如自然宗教有自然崇拜,部落宗教有图腾崇拜,文明社会的宗教有偶像崇拜、神灵崇拜等。故崇拜对象也是对崇教进行分类的依据之一。”

对“崇拜”含义的理解,还有一种解释虽然不严密,但是本质含义突出,也比较准确,这就是苏国红在《嫉妒及其负作用的抑制与转化》一文中的解释:“人在‘现实’与‘理想现实’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就是崇拜。”这个解释虽说不是正式为崇拜下的定义,但从本质上阐述了“崇拜”的念义。苏国红在进一步解释“崇拜”的含义时说:“崇拜与被崇拜者之间,一般都具有不可比性,崇拜者能够清醒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差距。崇拜中表达了人渴望、羡慕、敬佩、赞美、欣赏等情感,体现了希望成功,追求完美的心态。”

综上所述,可以为崇拜下一个不成熟的定义:崇拜是崇拜者对被崇拜者所怀有的一种尊敬、钦佩的情感和心态,一般来说是在两者之间有在不可比的情况下发生的,反映了崇拜者希望成功和追求完美的渴望。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崇拜含义的独立性,特别是排除与宗教的相关性和必然的连带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崇拜心理。

崇拜心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特指在社会印象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发生“光环效应”(晕轮效应),而形成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把认识对象看得完美无瑕,而导致盲目信赖、崇尚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崇拜心理在心理机制上,时常具体地表现为情感失控、情绪狂热、缺乏正常的独立自主精神,片面强调个体的作用并加以神化,未免有失偏颇。“崇拜心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伴随意识觉醒的认识发展出现的社会心理状态,体现了人类对自我和环境的理解和体验。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状态,其正向效应是,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值得信赖、崇拜的心理目标而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向上的热情和执著追求的意志行为。

人类是学会了使用火才使自身与动物有了区别,因此,人们对“火”的崇拜心理是相当强烈的。

崇拜心理的根源及其发展

历史上,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心理学家却曾有过论述。唯心主义者认为崇拜心理是人的一种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因而具有不容选择的特性,具有先天性。一些早期唯物主义者由于具有认识的局限性不彻底性也对崇拜心理的解释、论述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从根本上真正揭示出崇拜心理的来源及发展。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崇拜心理是具有思维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素质,它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人的世界观的体现和反映。心理学研究表明,崇拜心理的形成过程同其他思想意识的形成过程一样,具有阶段性,是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的深刻融合和高度统一。崇拜心理虽然是一种主观心理意识,但它的来源却是客观世界。同其他心理一样,崇拜心理是在人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发展的。

崇拜心理来源于客观世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不断深化,崇拜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崇拜心理具有历史性、社会性、阶级性。

在人类历史上,人类通过对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才从蒙昧、落后、野蛮的社会上开到文明社会的。人类的崇拜心理从低级到高级,从不科学到科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崇拜心理具有两向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既来源于客观世界本身的对立统一性,也来源于人对客观世界认识。下面,我们从认识根源、心理根源、社会根源来探讨崇拜心理的来源及发展。

崇拜心理产生的认识根源

当人类能把自己从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状态中分离出来,并且能够思考诸如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力达到某种高度时,崇拜心理就随之产生了。

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总是受到一定条件制约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印象,总是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部分和精神状况所限制。”这就是说,每个时代的人类的认识水平除要受到时代的制约外,还受到人类本身认识水平的制约。因为这种认识水平的制约,使人对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总是处于一种有限的认识之中。然而人又不甘心于这种有限的认识,总是企图达到对理想的现实和无限的认识。但是由于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各种真实关系缺乏实际的客观认识,始终对其认识处于一种贫乏状态,人就自觉地,或逐渐自觉地用幻想代替现实发展,用幻想的无限来代替真实的无限,这就是崇拜心理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根源。

下面具体地从有限和无限的矛盾、现实和理想现实的矛盾来探讨崇拜理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根源。

有限和无限的矛盾

从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的发展来看,崇拜心理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从现实来看,崇拜心理的存在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要和精神支柱。之所以是一种心理需要和精神支柱,因为它是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无限和有限矛盾的一种精神武器。因此,崇拜心理的形成与发展,是有限和无限对这矛盾存在和发展的结果。

本质上人类的存在和理解应该说是无限的,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处在有限的、现实中的人,面对自我意识和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如果没有一种无限的精神来支撑,就必然处于种种不安和恐惧中。这时崇拜心理就成为解决有限矛盾和无限矛盾的特殊心理。以神灵崇拜心理为例来说:对神灵的崇拜不仅仅是出于人类对自然的恐惧及由此而产生的需要保护的意识。更重要的是,神灵崇拜心理同时体现了人类对于自身局限性的超越,体现了人类提升自己价值的愿望。神灵、上帝等等被崇拜拜对象,都代表着一种永恒,一种无限的终极价值所在。这就是人们对于无限的崇拜,是人类为了克服自身有限性的一种心理需要。人们对神灵的崇拜,表达的是一种力求扩展、提升自己的原望和社会心理。这种用幻想来弥补有限,用超越把握无限,用未来补充现实的崇拜心理,是生活在有限和无限的矛盾中的人类所必需要的,是现实生活所需要的。举个例子:

清代道光年间,江苏丹徒一带举办庙会。赶庙会者摩肩接踵,河面上的行船也增加了不少。一天,一位美貌的妇人坐船来赶庙会。船一靠岸,这妇人付了船资之后,急匆匆举步登岸,可是稍不留神,一只脚踏入淤泥之中。妇人满面通红,又急又羞,抬头一看,近旁有一尼姑庵,于是在众目睽睽下疾行入庵。正在这时,船老大高声叫喊起来:“糟了,这妇人所给船钱一百,却是阴间所用的冥币!”于是急忙往尼姑庵与妇人理论。众人尾随而去。来到尼姑庵,遍寻不见刚才那位妇人。众人议论纷纷,正要诘问庵中尼姑,船夫突然看见观间立像一只脚尽是淤泥,众人大惊失色:“难怪刚才这妇人遍寻不见。”“坐船美貌妇人一定是观音显灵!”船夫惊奇之余,伏地叩首,将冥资焚于炉中。其他人无不合声诵佛,祈求观音菩萨保佑。此后,这一门庭冷落的尼姑庵,香火不断,施主不断。十几年之后,其中隐情外泄:当年的船夫和那位美貌妇人,都被庵中尼姑买通。美妇入庵后,立即将脚上淤泥移于观音足下,自己则卸装改容,躲藏起来了。

这个小故事绝不能纯从“骗人”的角度来理解。如果要说“骗人”,那么庵中所塑的观音像本身就是用人们对偶像迷信来“骗人”的。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巧妙地用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心理来化解有限和无限矛盾的一种方式。按照人们对神灵偶像崇拜心理来说,尼姑庵是不应当“门庭冷落”的,然而尼姑庵确实门庭冷落了,这就意味着本来全为完美的,有无限法力象征的尼姑庵,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处身的“有限”性(被冷落)。为了想恢复它受人无限崇拜的原有作用,尼姑略施小计,用所谓观音显灵的假象,使香客又重新对尼姑庵无限崇拜起来。神灵偶然本身就是幻想的产物,连神灵都是幻想的产物,那么,尼姑想出观音显灵的计策自然是符合对神灵偶像崇拜的心理的。试想,如果观音不灵,何以能使崇拜心理发挥化解有限和无限矛盾的作用。

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人们在看到社会存在腐败现象时,就要不约面同地越发崇拜起历史上的清官,如“包青天”的形象,这实质上也是基于用无限来化解有限的一种心理。社会中有腐败现象,自然就有无能的官吏,这无能的官吏不能制止腐败,就证明其能力有限。而“包青天”的能力是无限的,也就必然能够惩治腐败。所以,人们对清官的崇拜心理,就是用幻想的方式化解现实当中有限和无限矛盾的一种社会心理。

当人们在现实中缺乏一种成功的把握,缺乏信心时,便有可能在精神上产生对超自然力的依赖感。费尔巴哈就把意志与能力之间、原望与获得之间、目的与结果之间、愿象与实现之间、思想与存在之间的对立与矛盾,看成是宗教的前提。因为人在意志、愿望、目的和想象中可以不受限制,但在能力、获得、结果和现实中要受到多种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矛盾单靠人的现实力量是不能解决的,但在幻想中能得到解决。崇拜心理与宗教不同的是,随着崇拜内容和对象的不断发展变化,崇拜心理的幻想给人带来了影响,积极的情感是主要的,如对现实中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崇拜心理除能给人以安慰外,还能给人一定的鼓舞和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推动力量。因此,与宗教相比,崇拜心理在化解有限和无限的矛盾中是有许多优越之处的。崇拜心理给人们带来的大量的积极情感,是宗教给人带来的某些积极情感所难以比拟的(宗教带来的大量是消极的情感)。其中主要表现在宗教总是要用固定不变的崇拜对象来慰藉人类的心理。而崇拜心理的崇拜对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这就体现了这种心理的积极情感是无限的,发展的。而宗教则是有限的,因定化的。

现实和理想现实的矛盾

所谓现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情,是指人的现存状态、现存环境(其中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一种具有综合性、模糊性特征的客观存在。综合性特征是指人的现存状态、现存环境是各种因素、各方面总和的特征;模糊性特征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理解是不完全清晰的特征。人不仅仅生活在科学研究的现实中,而且生活在“理想现实”之中。人都要认识现实和理解现实,并概据一定的认识和知识来改造现实。但是,人一来到世界上,就始终生活在矛盾之中,其中现实和理想现实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成为人们似乎永远解不开的情结。那么,而对现实与理想现实的矛盾,人们是怎样去解决的呢?

根据对现实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理解,同时将人们对现实的希望加进去,就构成了“理想现实”。“理想现实”是个体希望实现,但根据目前所具备的条件或自我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尚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状态。由于人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的不清晰性,所以,“理想现实”就不可能是清晰的。而人对“理想现实”又有一种尽量清晰的愿望和要求,面对着本来就不清晰的现实,却希望有一个清晰的“理想现实”,这不能不是个矛盾。这一矛盾就使人在“现实”与“理想现实”之间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不平衡状态就是崇拜心理产生的根源。“自然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崇拜心理,这种崇拜心理的产生,完全是基于人类祖先对原始社会的“现实”不可抗拒,又无法认识强大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界的变化,而产生不可捉摸的难以控制的感觉,于是对这种外在的自然环境充满了敬畏感和神秘感。这种感觉其实都是对原始社会现实的模糊认识,带着这种模糊认识,在长期的趋利避害的生活中,原始先民产生了多得利、少遭害的理想之念,这种想法、期待、希望,就是原始人类头脑中的理想现实。在漫长的岁月中,对现实和理想现实之间的距离,原始先民是越来越清晰了。这种距离感越清晰,原始先民对理想现实的渴望、敬佩、欣赏的情感也就越强烈,这种强烈的情感心理也就逐渐形成了崇拜心理。

随着原始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以及人类现实状况的不断变化,人们的理想现实也在不断变化,但是现实和理想,二者这间始终处于一种不可比的状态之中,始终让人有一种对理想现实的渴望、崇敬、崇拜的心理。尽管崇拜内容和对象、方式等会有所变化,但是崇拜心理实质都同属于社会心理范畴。

崇拜心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伴随着意识觉醒的认识发展出现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人类对自我和环境的理解和体验。在生活中,人们始终不满足于有限的现实生活,因此,处在有限的现实生科学研究中的人们,便在现实理性的根基上,借助幻想追求将来可以变为现实的理想。人类自身对未来的崇拜和向往,既构成了人类现实生活的价值基础,又是人类从事现实活动的精神动力和心理安慰。

崇拜心理产生的心理根源

崇拜是一种主体心理状态。包括情感、认识、意志等,它主要是由对现实的幻想和想象、模仿等心理活动构成的。

在崇拜心理中,心理情感因素是极其重要的。人要维持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当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直接成功的把握时,就有可能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超现实的想象力是幻想力来推测现实的可能发展趋势,得出一种理想的现实,使心理得到一定的慰藉。

就是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而在长期的想象和幻想中,心理能力也相应地产生了一种促进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崇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既有主体对崇拜内容、对象和真实性的信服,也有感觉和个人的需要及实现这些需要的意志。

在众多的心理效应中,晕轮效应和马太效应是最主要的两种。

晕效效应

何谓晕轮效应?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当人在感知事物时,往往会由局部特征去推则事物的整体特征,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完整主观印象。这一过程,恰如从月亮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在越来越大的晕轮光环一样,于是就把类似于这种自然现象的心理现象形象地称之为“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即特指人的突出特征会象耀眼的光环一样,给周围的人留下深刻、清晰的印象,并由此决定了对其整体性的评价,而其他特征则相对地模糊而降到次要地位。

自然崇拜心理之所以将自然界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具有不可抗拒力与人们相对立,人完全像动物一样屈从于自然,其中就是由于晕轮效应在默默地起着将自然界一引进人类不能征服的现象扩大化的作用。

晕轮效应主要是根据人类情绪迁移性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以偏盖全”、“爱乌及屋”的主观认识心理活动。即人们把一些无关的中性刺激物与具有某些情绪体验的对象结合起来,使得无关的中性刺激物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影响,染上同样的情绪色彩。这种心理机制具有普遍性,在各方面都有所表现,是人们的潜意识作用下认识事物的一种规律。

晕轮效应在认识事物中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所认识的对象进行想象和推测,极大地激发人们的主观认识热情,这无疑是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心理机制。如日本著名影视名星山口百惠,以其私生女艰辛的童年至长大成为影、视、歌三栖明星所创造的“百惠神话”,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明星偶像,时刻关注着她的婚后生活。一些狂热的影迷一度以偷取她放在门外的鞋作为纪念物,以解偶像失落之苦。由此例可见晕,轮效应的积极作用在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晕轮效应对所认识的对象进行想象和推测的积极作用不容否定,人是这种作用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产生消极作用,导致认识上的以偏概全。这种消极作用也同样在崇拜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神灵崇拜的产生,特别是偶像崇拜的产生,就是在晕轮效应消极作用下的产物,即由对自然、图腾的崇拜,将自然作用的威力无限制地进行扩大和泛化,引起对超自然力的无限崇拜,才产生了神灵;由对神灵的无限崇拜,才产生了偶像由对神灵的无限崇拜,才产生了偶像,即认为被赋予神灵形象的泥胎木偶,具有神灵的威力,是强大的超自然力、自然力的代表。对这些偶像的崇拜就是对神灵的崇拜,归根结底就是对自然的崇拜。

综上,晕轮效应有强化第一印象、使其更具有辐射性的作用。但如果一味地无限度强化,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产生消极作用。因此,晕轮效应有三种特性:

遮掩性:即主要品质对次要品质的遮掩作用。这是由于晕轮效应强化主要品质的特性所决定的,即俗话所说的“一俊遮百丑”。

弥散性:即扩大、泛化作用。晕轮效应一方面对主要品质进行强化,一方面由一种事物推及到另一种事物,形成对某一主要品质扩大、泛化到所有事物中去的倾向。

定势性:对主要品质的主观的认同,会构成人们的一种心理定势,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沿着主要品质的方向发展下去,形成主要品质的唯一正确的定势。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对情人的美好感表情成了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观察情人的各种品质时,就会觉得情人处处是美的,这就是无形中掩盖了情人的缺点和不足。

晕轮效应在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默默地、顽强地发挥着作用。晕轮效应的作用是崇拜心理理想现实产生的心理基础,也是理想现实完美化的重要主观因素,也是理想现实固定化和偶像化的重要定势结果。

同时晕轮效应在崇拜行为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崇拜心理,扩大、泛化人们的崇拜心理。如果不注意控制,还会使崇拜心理狂热化,以至达到盲目和盲从的程度。因此,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必要对晕轮效应进行适当的调控,以使人们的崇拜心理和行为在科学、正确、适度的心理轨迹上健康发展。

对晕轮心理效应能否予以调控,关键在于能够以客观标准来检验主观心理认识,不要一味地迷恋于单纯的主情感之中。同时还要注意拓宽思路,注意运用反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来调整主观认识。

马太效应

英国哲学家罗素有一次来中国讲学,听讲的多数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罗素登上讲台,先提出一个问题:“2+2=?”虽然连小学生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在场的人都这样想:罗素是世界知名的哲学家,他提出这个问题必然有深奥的意图,不是张口就可以回答的答案。于是面面相觑,无人回答。还是罗素自己说:“2+2就等于4嘛。”这件事告诉人们,对名人的迷信,会束缚人的思维,扼杀人的智慧,有时竟会使人连最简单,最明确不过的事实都不敢认知,更不用说独自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了。对名人的迷信实际上是一种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美国科学学会学的奠基人罗伯特·默顿曾仔细研究过这一社会心理现象。《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主人将不同的本钱分给三个仆人,让他们出外谋生,一年以后论成绩赏罚。一年后,主人对赚得多的仆人,让他多得有余;对赚得少的仆人,让他什么也没有。他将这一社会心理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后为人们所说的“名人效应”、“明星效应”等等,都是对这一社会心理现象的一种概括。这种心理也是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心理根源。人们之所以崇拜“理想现实”,而不崇拜“现实”,其实就是基于“马太效应”这样一种具有普遍影响的社会心理状态和机制。

按照默顿的解释:“马太效应”就是指人们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大人物所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要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小人物,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意指荣誉带来更大的荣誉,成功会产生更多成功的增殖效应。

现代大众传媒为了商业目的,不断推出明星,并千方百计地加强明星的马太效应,以提高他们在大众心止中的地位。追星族之所以会对明星产生一种势不可挡的崇拜心理,正是来源于这种社会心理效应的作用。以及大众传媒在这种心理效应的指导下所渗进的商业目的和行为。一个明星的名望霸占多,他在追星族中产生的魅力也就越大,也就越发地引来更多的崇拜者。由此看来,马太效应是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基础。

泰国报纸上有一篇题为《名人:没有政权的总统》的文章,文中说:“名人的魅力能叫人做到他穿什么,你穿什么;他吃什么,你吃什么;他说什么,你说什么;他离婚,你也离婚……”此文的观点在某程程度上明确了崇拜心理的心理基础及诱因。这种诱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带有直接性。如:中国著名作家柳青以其名著《创业史》而蜚声国内外文坛。“文革”中他的《创业史》第二部手稿被抄走后,柳青万分着急。这事被当时的一位“红卫兵小将”知道了,他怀着对柳青敬仰和崇拜的心情,四外奔波,终于在抄家的物质中发现了装手稿的小皮箱,他冒着危险,把它转移了,然后悄悄地送给了柳青。这位红卫兵小将可以说对柳青不了解,仅仅是因为柳青的名著《创业史》诱发他的崇拜之情。而且,由对作品的信服,又诱发了对作品创作者本人的信服。由对作者的作服和崇拜,又产生了为作者寻找丢失手稿的壮举。而这一系列心理和行为,某种程度上说,都是基于“马太效应”这种社会心理。

马太效应的重要心理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崇拜者本身的曲折的逐名心理。追求名声,希图出名的心理倾向,使绝大多数无缘成为名人的人,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前面产生了心理失衡。失衡的心理需要平衡,既然通过媒介设法了解或知晓名人,可是通过仿效名人,或许缩短了一些与名人的距离感,就能使失衡心理得到一些补尝。由此看来,崇拜心理受马太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形象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马太效应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即容易使人陷入一种消极的盲目崇拜心理之中,就象前面所述“2+2=?”的例子,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某消极方面的影响有待于整个社会思维水平的提高。在现实社会中,对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进行适当控制,对于正确对待崇拜心理还是十分有益的。崇拜心理的盲目性和狂热性有时是直接来源于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的,因此,通过对马太效应的调控,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崇拜心理的盲目性和狂热性进行适当调节的,从而产生积极的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