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的度假旅行地TOP100(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7:26:40

点击下载

作者:陈长春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最美的度假旅行地TOP100

中国最美的度假旅行地TOP100试读:

前言

我们有一个梦想,轻舟泛于宁静的仙湖上,在暗香与残阳交织的光影中沉醉。我们有一个梦想,徜徉在自然瑰丽的七彩画卷中,忘掉世俗的一切纷扰。我们有一个梦想,居住在山谷与原野之间,回归最原始率真的自我。

一处断墙、一处废墟、一座宫殿、一座园林,在千年历史风雨里演绎着悲壮与辉煌的故事,如北京、苏州。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城市的点点灯光织成一身光彩夺目的黄金霓裳,招展了一座座城市的繁华,如上海、香港。绵延千万里的海岸线上,一个个滨海风景区依山傍海,碧海、青山、白沙、巨礁、波涛、渔帆浑然一体,如北戴河、三亚。

徒步穿越与天齐高的珠穆朗玛峰,在雪山之巅把魂唤醒,在雅鲁藏布江把心洗净,看千年的累积如何在不经意间造就一方奇景。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流转,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留下无数的各具特色的名城古镇,星星点点,以熠熠闪光的魅力点缀着华夏彩装。走进这些古镇品茶、赏景、聊天,不由得让人感叹,生活原来可以如此淡定从容。

本书按风情古镇、名城乐土、自然奇观和世外桃源为主题分为4章,精选的不仅仅是中国最美的100个度假旅行地,更是一生不能错过的心灵放松之旅。从东部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到西部地区风光奇特、令人神往的一些景点,全书以优雅的行文配合精美的图片,将中国各处臻于极致的自然之美和文明之美娓娓道来。陈长春远方网创始人资深人文地理以及旅游专栏撰稿人

Part 01 走进风情古镇——放松身心的悠闲之旅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流转,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留下无数的各具特色的名城古镇,星星点点,以熠熠生辉的魅力点缀着华夏彩装。走进这些古镇品茶、赏景、聊天,不由得让人感叹,生活原来可以如此淡定从容。

安徽 南屏

梦中的桃源

南屏是寂寞的,虽然她也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是一直以来,她都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子,没有名人从这里走出去,中国现代大大小小的战争也没有把战火蔓延到这里。但是南屏的寂寞正是游人的大幸,在城市里待得太久,来到这寂寞的小村,浮躁的心也安静下来,仿佛这里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外界纷纷扰扰的争斗与这里是隔绝的。

南屏的小路,不如关麓的石板小径那样平整,石块大小不一,高低不平,踩在上面,略有点硌脚。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游客不算少,但村子还是挺安静、挺本色的,没有被过度商业开发而污染。小河边,经常能见到写生的人,认真的表情让人不忍打扰。

大家怎么也不会想到,进村的路居然是从一家小院中通过,而且院子里还住着人。一进院子,那藤蔓交错、枝叶缠绕着的石墙,院墙一角那围着喝茶谈天时用的美人靠,院中央矮矮的石桌,光洁的石板地,那干净整洁的回廊都足以把游人深深地吸引住。站在院子里,想象着,要是石桌上再放两杯冒着热气的茶那该多好啊。老人们迈着安然的步子静静地穿过回廊消失在堂屋里。那种氛围会一下子拖曳住你的脚步。

出了农家小院的后院,就来到一条街上,街面非常宽敞,正对面的一幢老宅上赫然写着“叶氏支祠”四个大字。这个祠堂气势恢弘无比,祠堂的几十根立柱都是用银杏木做成的,庄严肃穆,还散发着阵阵香气。看着木制的大太师椅,不禁会想象着当年族长召集会议的情景,不自觉神态就会庄重而肃穆起来。

走出宗祠,七扭八拐地走在石板路上,这才体会到南屏为什么会有“古巷迷宫”之称。无数条古巷纵横交错在深宅高墙内,曲曲拐拐,弯弯折折,没有尽头。深巷幽极静极,光线也暗,只见去路不见来路,也难见人影,站在巷子里连多余的声音都听不到,感觉像误闯了鬼片的片场。若是晚上来,怕是只能听见自己皮鞋叩响润亮的青石板而发出的悠长足音,仿佛走进一曲悠悠长长的古老的中华民谣里。唯有早上的太阳悬挂在重檐上,连绵起伏的鱼鳞瓦上铺着厚厚一层迷人的光辉,间或从巷顶上洒落下来,给古巷增添了些许生动的色彩。“老杨家染坊”,也是不得不去的一个地方,电影《菊豆》的主要场景都是在这里拍摄的,想到电影中的场景马上就要真实出现,人们会不自觉兴奋起来。染坊的气势不比宗祠差,大厅很宽敞,只是没有那么多粗壮的立柱。三个方方正正的染布池,一架高高的晒布台,和几件叫不上名字来的织染工具,一切都静止在时空中。面对眼前的一切,一种莫名的欣喜和兴奋一下子刺激到每一个细胞,会有一股冲动要合上大门,把喧嚣和尘世统统关在外面,从而能静心地享受一个暂时属于自己的世界。染坊里的布匹,粗质的纹理掩不住岁月的痕迹,悬挂着的染布飘飘舞动,仿佛有个灵魂在述说着这里的一切。木墙上挂着剧组的海报,望着巩俐哀怨的面庞,似乎看到了那个年轻俊秀的姑娘在这染房中度过的灰暗日子,听到了她窒息般的喘息。

站在村中的最高点“孝思楼”上,放眼远山,青山沐浴在暖暖的太阳里,青紫色的薄雾在山峦间飘荡,远处田野里问荡着悠扬的牧笛声,近处的草地上母鸡带领小鸡仔认真地觅着食,偶有调皮的几个左顾右盼,落在队伍的后面。真想就这样站着,或者唱着牧歌,和伙伴一起去放羊。LOOK 南屏被称为“中国影视村”,是《菊豆》、《卧虎藏龙》、《历史的天空》等多部著名影片的拍摄地。

安微 塔川

最爱红叶飘飞时

乍听“塔川”这个名字,你也许会以为这里定有很多徽派风格的古塔。事实上,黄山余脉下的这个寂寥的小村里,没有一座塔。但你大可不必为此感到失落,塔川的最大魅力在于她的秋色。

背倚层叠的黄山余脉,遥临荡漾的奇墅水库,塔川的古朴民居依山势错落,远远望去正像一座镶嵌在山边的巨型宝塔。村中有一清溪穿流而过,直通奇墅,“塔川”便由此得名。

到达塔川下车后的第一道风景就是三棵百年大树,不用知道它们的名字,只消驻足凝目:斑驳的树干悠然而立,仿佛老者在向远道而来的人儿叙述塔川的沧桑历史;粗壮的树根裸露地表,像一副巨掌,支撑起遮天巨伞。渐行渐远,回首眷顾这几株古木,如直插云霄的利剑;如抚摸大地的花冠;又如肃穆的千手巨佛,无数巨臂伸向天空,仿佛要捋摘天空中的星云。

进入塔川村,放眼望去,满眼的田园风情,你会禁不住自问:这莫不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近处田埂阡陌纵横,几头大水牛悠闲地在田间吃草;古老的水车在水渠里咿咿呀呀不温不火地转着;田边的树林里几幢民居掩映其中,隐约可见高低不一的轮廓;远处山峦起伏,色彩斑斓。站在小山坡上整幅景色尽收眼底,如同色彩丰富的油画般让人赏心悦目,使人沉醉其中。

来塔川的人多半是冲着她绝美的秋色来的,塔川的秋色在于她变幻的色彩。山脚下方圆上千亩的土地上,生长着几千株乌桕古树。乌桕的树叶是心形的,霜降前后,树叶开始层层变化:由青转黄,由黄变红,而变换的步伐不尽相同,往往在一棵树上会同时呈现金黄、橘黄、浅绛、橙红等多种颜色,五彩斑斓。清晨时分还可以领略到雾霭笼罩、层林尽染、红叶映碧瓦、老树恋苍天的佳境。阳光暖暖地照下来,遍地粉色小花,指甲般大小;牛马悠闲地啃草;山上一路白茶花盛开,蓝色的浆果色调艳丽;矮枝桑树蓬蓬地向着太阳,枝头顶着簇簇绿叶。

天是许久不见的蔚蓝,树叶还留着新鲜的绿,仿佛季节从未更替。在林中四下走动,欢喜得无法言喻。年迈的树叶在风中舞动,阳光下变作半透明的金黄色。很想就这样躺下来,看落叶将地面铺陈得多温暖。很想就这样安静地,阅读微风吹过的秋天。踩着地上厚厚的落叶,时而驻足观望村庄里跑出的小狗,时而用脚踢弄着路边散落的石子,像个孩童般充满了好奇。都知道皖南深山林深木秀,也都知道徽州民居古韵隽永,谁想到这里的秋色竟然也如在画中呢?停车坐爱枫林晚,这样的地方一样合适,平和,安静,远处应该还有升腾的炊烟与薄雾中的村落。这是“最气质的秋色”。

对着脚下的村庄微笑,这份发现,是旅途中最意外的惊喜。爱上这片山坡,因为她根本不像宏村,因为人们多不喜欢一成不变的风景。憧憬着在别处旅行,也许只是追求一份遗世而独立的心境。塔川,是个合适的地方,找个油菜花开的季节再来,小楼一夜听春雨,也许是一种更美的享受。

沧桑的古树,斑驳的马头墙,低吟的水车,悠闲的老水牛,还有那深秋里如童话世界般绚烂的乌桕树,漫山飘舞的红叶……千万不要以为旅游对你而言只是谈资和记忆的积累,塔川——这里有更多,更美的心灵震撼……LOOK 秋色中画一般的塔川。

安徽 宏村

古墨飘香,画里乡村

在山水悠悠、清幽宁静的皖南山区,坐落着一个粉墙黛瓦的古村落。这就是宏村,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LOOK 横卧南湖的画桥。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宏村,是一座形如卧牛的古村落,山冈、湖沼、堤坝、古树和老屋,是宏村的天然建筑元素。整个宏村就是一幅妙手绘就的美妙画卷,而南湖就是其中夺彩的一笔。南湖位于宏村画卷的最南端,它整体呈弓形。弓弦处是密布的楼舍民居,弓背部的堤岸上袅娜着葱郁的杨柳。同在山水画意境里的,还有宏村的园林。工匠们巧借水圳之活水,在院中挖池塘、建水榭、造亭阁、种树植花,造就了风格各异的村落私家园林。可以说,宏村里家家都有大小不等的庭院,个个都是典范。碧园,听名字就知道是一个翠绿的美丽小园。涓涓源头活水流经园内,塘水清澈见底,各色小鱼漫游其间;水面平静无波澜,偶有调皮的冒出来透个气;塘上建有水榭,水榭临水处三面设有可供纳凉、垂钓的“美人靠”。水榭直通厅堂,坐在厅堂内即可眺望水榭对面花台的景色。

当然,宏村不乏书声——来自南湖书院。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会文阁、启蒙阁、望湖楼和祗园六部分组成。望湖楼是闲时观景休息之地,在望湖楼上可将荡漾的南湖以及苍翠的远山尽收眼底。在这美丽的风景面前,闭眼畅想一下:夏日的午后,在会文阁斑驳的书桌前,感受纯真孩童的渴望与梦想;屏息静听,似乎还听得见南湖的水声;发梢微动,许是飘过湖面的暖风和你开了一个俏皮的玩笑吧……

浙江 南浔

江南水乡寻史踪

南浔的洪济、通津、广惠三座古风俨然的古拱桥,灯火明灭的百间楼民居,倒映在水中的点点渔火,不忍散去的戏台小曲……寻迹而去,惊艳满眸。

南浔位于浙江省湖州市,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来到小镇,给人的整体格局是十字形状,河道交织,街巷纵横,所有的街道、屋宇都是依河而延伸,傍水而建,家家户户出了门就是河埠石阶。

南浔给人的记忆是那千年的古桥与百年的老屋。清风桥、明月桥、通津桥、洪济桥、便民桥……一座桥便是一个历史的记忆,那半圆形的石拱桥横跨在市河之上,与水中的倒影组合成一轮满月。随意找一条小巷子,那种窄窄的,深深的,间或有老式煤饼炉子的青烟飘起的小巷,慢慢地踱进镇子里。小木窗,小木门,白灰墙,八仙桌,灯挂椅,窗台上精致的瓷花盆里种的兰花……无不透出历史的富足。傍晚或者清晨,从小店出来,一个人静静地站在洪济桥高高的拱顶上,那种感觉也很惬意。看晚霞或者晨雾中的百间楼,那层叠的楼影,在霞光或雾中,非常富有层次变化和朦胧的美感。那三叠式的烽火墙也好,那拱形的过街卷洞门、水柱廊檐也罢,都静静地在玻璃纸般的河面留下了完美的倒影。走进南浔,走近潮湿安静的水乡净土。LOOK 百间楼因两岸傍河建楼百间,又架长板石桥连接两岸而名。傍河而筑的百间楼,有的充分利用空间筑骑楼;有的楼前连披檐,故街道行人方便,雨季可避雨,夏季可遮阳。百间楼的封火山墙,有三叠式马头墙,也有琵琶式山墙,高低错落,极富情趣。

浙江 乌镇

撑一把油纸伞

雨巷、油纸伞、带着愁怨的姑娘,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的水镇人家,乌镇,就像一幅意境悠远的淡淡的水墨画。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据说很久以前,小镇的墙上都刷着一种黑色的油漆,而桐乡一带又常把“黑”叫做“乌”,后来人们就把这个玲珑的水镇叫“乌镇”了。

桥,自然是水乡不可或缺的部分。据记载,康熙年间,乌镇有上百座桥。它们就像是点缀在美人裙裾间的丝丝飘带,闪烁动人;又像历尽沧桑的垂垂老者,安静地守护着水乡的岁月轮回。多少年来,只有这淙淙的流水,耐心地聆听,日夜地吟诵着那些桥的历史和传说。桥与桥相连,影和影交错。

在桥和影互相交错的水乡,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水阁。事实上,水阁本与浪漫的心境无关,它是乌镇民居伸长的“阳台”。乌镇的民居大都沿河而建,而且房屋的一部分延伸到河面上方,底部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作为支撑,上架横梁,再搁上木板,就形成了突出在水面上的“阳台”。有了水阁,人们就可以站在自家后门用吊桶打水;可以在梦醒后聆听船桨划过声;可以在清晨轻推雕花木窗,迎接扑面的清风;可以遥看头裹蓝色印花头巾的船娘不徐不疾而过。这时,你便真正体味了水乡“人家尽枕河”的滋味。

然而,乌镇的生活并不止这些。在桥和水阁之外,茶馆是乌镇生活的一个万花筒。在这里,只需一盏茶的工夫,上至国家重大政策,下至小孩调皮捣蛋,你都能了解得到。乌镇大大小小的茶馆散落在各个街巷的水阁里,或宽敞雅致或质朴简单,却都能让你品出水乡的原汁原味。傍晚时分,寻一处茶馆,依窗而坐,一面傍河,一面临街,街道喧哗,河道沉寂,将是一件多么难得、多么惬意的事啊。

如此美丽的小镇,也许让人不忍打扰。但是,当城市喧嚣繁华,当孤独无法排解,停下来吧,把心流放。你的花样年华里也将有如水的宁静,如歌的浪漫,如画的纯美,如梦的奇幻。LOOK 乌镇东街。虽然有些老旧,但一弯河道却过滤了诸多杂质,流出无限的悠然韵致。

浙江 西塘

那桥,那廊,那石弄

有这样的地方,它凝聚着你的梦想,透射出淡淡的忧伤,传递着深情的呼唤。西塘,就是这样的地方!

江南的天空下总给人黛瓦清流、黑白分明的印象。而西塘,却像一个偏僻之隅的娴静女子,不经意地闯进视野,待你一望,就再也转移不了视线。

西塘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距县城11千米,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它与乌镇、同里被称为“江南三古镇”,然而却没有乌镇刻意的精巧,同里厚重的游览气息,只是淡淡地透着朴实与悠然。西塘虽出名,却不重宣传,在它身上有一种超脱于人为的“冷”,而多了一份原始的人文生态的亲近。LOOK 来水乡,不能不坐一坐小巧的乌篷船,体验一番真正的水乡风情。

西塘的宅院、商铺大多临河而建,由于南方的建筑习惯,就形成了一条条并行的小巷和街道,当地人称之为弄堂。弄堂是西塘人的命脉,包含着西塘百年的历史。西塘的宅弄很长,有三五进、六七进之说,可住二三十户人家。穿行在西塘弄堂深处,摸着两边的青砖,望着远远的细长的小径,一丝远古的记忆渐渐涌来,滋润心田,身心温静。弄里古老的青石板清纯而古朴,在湿润的暖风下,发出醉人的幽光。弄边斑驳的墙壁上写满了岁月的悠长,高高的砖瓦墙里却散发着闲适、宁静与恬淡的气息。这里仿佛是遗落在寂静时空里的一粒细沙,时间也被小弄拉得悠长悠长,长到每一次呼吸都无比漫长;可是时间又被挤得很窄很窄,弹指间,千载已过,只留下老屋上茂盛的草,观望着小镇的宁静和久长。“不到石皮弄,不算到西塘”,西塘人如是说。石皮弄是王家尊闻堂与种福堂之间的过道,68米的“细线”是两百多块薄薄的石板铺成的。说它是一条“细线”,一点也不夸张,深深的弄里,最宽处也仅有1米,两人相向而遇,需侧身才能过。而“石皮”的得名,还源于那薄薄的石板。据考证,那薄薄的石板下,是一条使全弄雨天也不会积水的水道,薄如皮的石板是作为下水道的表皮而存在,所以才叫“石皮弄”。

西塘有很多桥。这些经年的石桥上,发生过多少迷茫的抑或忧伤的,又或者是温暖的故事呢?在这里,惺惺相惜的古桥和村镇,是否也给你指明了一种方向?

远望,一片木色长廊悠然立于石上——西塘,你为何如此亲切?终于忍不住,轻轻踏上“长廊”,体会那“一帘烟雨,一船梦”的美好。踱着轻柔的脚步,漫步在廊棚里,石板的“咚咚”定会唤起你轻快的笑容。廊棚是西塘的标志,是一道风情万千的风景线。在这沿河而建的千米长廊上,日日上演的,是西塘百姓的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事实上,浪漫的“烟雨长廊”只是西塘人家伸长的屋檐。据说“长廊”下铺砌的石板,是故意设计成空心的,这样可以使积水流走,也是廊棚终日“咚咚”歌唱的原因。

廊棚下曾经走过一些诗意的人,或许也曾走过一些失意的人。然而,淡然的西塘人却在水边老屋里住着,如果赶得巧,你可以与这些悠然的西塘人坐在一起,悠然地看水,悠然地品尝。

也许前世,你便是这悠悠西塘河边的一株垂柳,迎风沐雨;于是今生,不论在何方,心中一直惦念一个地方,那细长的弄堂,浅浅的笑……

江苏 同里

藏在深闺的小家碧玉

每座古镇都有她的独特之处,而同里的特点就是:让人觉得亲近,就仿佛她是你前生的闺房。走进同里,就像走进了前生的房间,房内有一张雕花木床,沉沉的黑里泛着幽幽的红,一切是那么温馨而又熟悉。

同里隶属于江苏省吴江市,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四面临水,八湖环抱,风景优美。镇区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建筑依水而立,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去同里游一次,不能不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古色古香的店铺,逶迤幽长的街巷,粉墙黛瓦的民居,还有那若隐若现的古桥,迎风拂水的绿柳,无不透着一副宁静与安详。印象最深的还是同里水,那是一弯悠悠绿水,水活且清,基本上“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有“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独特景观。

因水成街,同里的街道是古老的,大多是明清年间古建筑,给老街披上了一层幽幽深深的神秘色彩。但街上正现做现卖的各种香喷喷的小吃,却又在实实在在告诉你,这里“人间烟火鼎盛”。写着店名的各色小旗在古街上空飘动,一股悠悠古风扑面而来,远远望去,费孝通先生为古街题写的“明清遗风”四个大字,正镶嵌在古朴庄重、高高耸立的大理石门楼上,一种恍若隔世的沧桑感从心底油然而起。这些老街或绿树掩映,或依水傍屋,或店铺林立,但都是宁静恬淡的,这种静是一种远离尘世的静,一种超凡脱俗的静,一种真正从心灵上求得平静与快活的静。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同里的老街也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老式的商店装起了霓虹灯,有些石库门的楼屋换上了铝合金窗,有的被粉刷得亮亮堂堂,有的正在播放着年轻人喜欢的乐曲,但这些变化无损于老街给予每个游人的那份浓浓的风情。老街是同里一条流淌着生活暖流与生命色彩的小河,它的变与不变,都将给古老的小镇带来一种新的希望。

水乡无桥,就如书店无书。河道纵横的同里是由一座一座桥串连起来的,而且每一座桥都有自家的韵味。迂回曲直的河道就像缠绕在古镇上的一条条丝带,而一座座风格迥异的石桥则是丝带上一个个美丽的蝴蝶结,连接着古镇的大街小巷,连结着小镇的古代与现代。在古镇,桥龄最长的桥,要数思本桥。它建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至今仍岿然不动,临立在川清水秀的桥港上。最小的桥是坐落在环翠山庄荷花池上的独步桥。此桥桥面总长不到1米,宽2米,两人相遇时都需侧身而过,其小巧玲珑,堪称一绝。

而镇上最有名的桥是“三桥”——即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三座石桥均以小巧见长,古朴典雅,以三足鼎立的姿态互相依伴伫立在古镇中心。据说,从古至今同里人逢喜事有“走三桥”的风俗。他们说,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所以当地人都很看重“走三桥”,小孩满月或是喜庆婚嫁,都要到三座桥走一走,以图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古桥是同里的一大特色,每个前来古镇参观游览的客人都可以在此看到,这些风格迥异并流传着美丽故事的古桥是如何经受了漫长岁月风风雨雨的侵袭而变得温柔多情起来。它们是古镇活的历史。LOOK 蔽天的绿萌,干净的砖面,午后的老街宁静安逸,一如千百年来不曾改变过的流水。

江苏 周庄

中国第一水乡

周庄有着很多光环,是中国第一水乡,曾是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外景地……

而周庄的美,当然在于它潋滟的水光。水就是周庄的灵魂,而且是娇嫩的,倒映着所有之前和现在的淳朴与美丽。当人们到水乡,在悠悠摇船上体味一番无所记挂的悠游,定会为这里人的生活而感动和心生向往。

有水必有桥。桥,自然是水乡必不可少的景致。在水乡的“井”型水道上,14座不同年代的古桥远近相望,构成了周庄独有的水乡神韵。周庄最负盛名的桥是双桥和富安桥。双桥联袂而筑,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像极了古代的钥匙,所以又称钥匙桥。富安桥桥上建楼阁,楼下即是桥,桥、楼合璧,相映成趣,桥的名字表达了祈求安康的心愿。

除了水和桥,周庄的古建筑也是值得一看的。在这片娇小的土地上,分布着近百座明清古院。牌楼、船舫、道院、寺庙、私宅,一座连一座,水光辉映,墙瓦相连。楼在桥边,窗在水上。飞翘的屋檐,雕花的窗棂,窗口那一抹羞涩的笑容,应着悦耳的水声和悠扬的歌声,把无限回味的风景尽情展现开来。雨后的门前石板路,泛着清幽的光,像一面面古老的铜镜,衬着屋宇和行人,仿佛在喃喃诉说周庄古往今来的无限情怀。

夜幕降临时,华灯初上,人声退去,水乡的街道安静了下来。这时,河边的茶楼热闹起来。选定一个临窗的座位,沏一壶“阿婆茶”,让香气弥漫,静静地俯视河中荡漾的霓虹,该是梦想中的久违的感觉……“春天的黄昏,请你陪我到梦中的水乡;让挥动的手,在薄雾中飘荡;不要惊醒杨柳岸,那些缠绵的往事,化做一缕青烟,已消失在远方……”

水波荡漾,桨声悠扬;楼阁亭轩,清新自然;众湖环绕,河流纵横。周庄宛如汪汪水波里的一朵睡莲,透着灵动的美丽。LOOK 花样年华守候着花样的梦。

也许,在暖暖的午后,轻推那扇古老的窗,玲珑少女果真在岸上,偎依着热情相拥的晚霞和夕阳,把淡淡的相思写在脸上,用花样的年华守候着花样的梦……

而在周庄,也许所有的梦想都能暂时消退,由它的美代替……

上海 朱家角

东方威尼斯

荡一叶小舟,悠然地在明晃晃的河道里游走,座座拱桥从头顶划过,听撑船的老人慢慢地讲着朱家角的古老传说,水声,桨声,笑声,吴语,在耳边汇成一曲曼妙的轻歌,在这“威尼斯”小镇上空回荡……

朱家角位于上海西郊,紧邻上海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淀山湖,跟江苏、浙江接境,从宋代起就发展成为著名的集市。镇内小桥流水,古意盎然。站在放生桥上俯瞰漕港河两岸密集的商家,聆听河道中哗哗流水;到城隍庙的许愿树下系一条红丝带,双手合十许个愿;在圆津院前停住脚步静静聆听悠悠禅音……所有的事情都好像是在梦中经历过一般。

朱家角的建筑以明清建筑为主,某某故居,某某庄园、山庄,凭着小镇往昔的商业成就,豪商富贾一定不在少数。“三泖渔庄”、“王昶故居”和无数沿街明清建筑,让人仿佛置身某个明清影视基地。水和桥恐怕是江南水乡的永恒话题,河道纵横,商船往来,在遥远的年代,船怕是朱家角百姓的唯一交通工具,河埠、缆石多也是必然的了。在朱家角古镇上有很多桥,那些石拱桥、石板桥、砖木结构的古桥有的还是明清时代留下来的。穿街走巷,小小的镇子很安静,大多人家沿河临水而住。小河边石头砌成的堤岸左拐右拐,每过一小段就有台阶向下到河水边,洗衣、洗菜,随意而为。河道边有很多小小的巷子,极窄,走进去就是一个天井,几家人合住。LOOK 临水而建、黑白相间、布局紧凑的民居从头顶划过。水之美,桥之古,街之奇,酒之醇,花之香,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湖南 芙蓉镇

心灵的皈依

在沈从文的文字里,湘西的山水如诗如画,翠翠们歌声悠扬,船夫们浪漫又豪爽。不知道是因为沈先生的惊天才华让湘西为世人所知,还是湘西美丽动人的山水造就了沈从文。就像在芙蓉镇,人们都在争论是谢晋成就了这里,还是这个地方成就了电影《芙蓉镇》。

芙蓉镇又叫王村,层叠错落的吊脚楼,平整又安静的石板路;闲时的街道布幌翻飞,寂静得有点荒凉。每每经过,都会有一种感觉,一种心静神化、皈依真性的感觉。

在王村,时间似乎是静止的,房屋还是吊脚的,豆腐还是米做的,门前的大黄狗还是汪汪叫,河里的水鸭还是嬉翻了天。一进古镇便可看见那块青石牌坊,微弱的光从角落里洒进来,落在牌坊上,泛起一种幽幽的惨淡的光。青石牌坊后便是密密匝匝的土家吊脚楼,参差错落,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尽显着土家族建筑的魅力与神奇。吊脚楼下的青石板街古朴狭窄,依山势蜿蜒而去,大约有四五里长。走到村口,便看到那条60米高,42米宽的瀑布,水流倾泻而下山间的清溪,固执地走了千年,冲刷着陡坎和溪床,慢慢地在瀑布身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洞穴。村子里的人就依靠洞穴里的水生活,还经常可以看到年轻的女子来这里洗衣服,嬉笑声荡满了整个山涧。在古镇里还有很多小铺子,从猛洞河中打捞上来的小鱼,经过村民的加工,香味弥漫了整条街道。LOOK 芙蓉镇与猛洞河。猛洞河上游河道狭窄,流急滩陡,下游河面渐宽,水平如镜,是漂流家的乐园。

湖南 凤凰

水墨画的湘西风情

一条碧绿的沱江,两三条古老的青石板小街,一路斑驳的城墙,几栋依山傍水的吊脚小楼,几个穿着艳丽苗服的美丽姑娘——凤凰小得精致,小得如诗如画。

凤凰古城紧邻沱江而建,吊脚木楼布满山坡,真正的湘西风情在这里尽览无遗。这里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故乡,他曾在《边城》中描绘过它素朴而迷人的风情。这里也是苗人聚族而居的故乡。苗人在凤凰扎下根,每日望着江中叠翠的南华山麓倒影,听着山间的暮鼓晨钟齐鸣,苦难过后的奋进造就了他们田园诗的生活。

走进凤凰,就像走进了水墨山水画:碧绿的沱江水从古老城墙下蜿蜒而过;江中,渔舟游船数点;江岸悬崖上,吊脚楼轻烟袅袅;摆渡码头边,浣纱少女笑声朗朗,她们戴着精致的凤冠和项圈——银戒指、银耳环、银手镯、银项圈、银腰带,戴银越多,姑娘就越美。江面上漂浮着几只狭长的渔舟,苗家汉子劳累了一天,停了橹,随意地坐在船板上歇脚,脚边自家特酿的美酒,瓶塞未启,酒香早已远飘数里……走在沱江边的小路上,仿佛自己也是画中的行者。山水是美的,人是美的,心也是美的。

沱江是凤凰的灵,它静静地连接着两岸的民居。碧绿的江水蜿蜒而去,流向虹桥。虹桥一如其名,犹如一弯长虹横跨在沱江之上。虹桥建于明洪武时期,是凤凰现存最大的古桥,如今它也是凤凰最为繁华的地方。在虹桥右侧百米之处,耸立着一座古意盎然的城楼,俗称北门城楼,康熙年间始建。如今这里熙熙攘攘,当地人自豪地展示着自家的特产:尺长的古扇,简单包装的姜糖,印着婀娜女子的蜡染,以及各种小宝刀、中国结……沱江水,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带着浓浓湘音的叫卖声,让你切切实实感到,凤凰是一个真真切切的烟火小镇。

凤凰建筑中,最有风情的便是沱江边的吊脚楼。凤凰的吊脚楼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依山而建的;另一种就依偎着沱江而建。其中,临江的吊脚楼最有风情:飞塔翘角,三面有走廊,向着江心的一面,悬着木质的栏杆,清澈的江水就在脚下流过,青如罗带。

凤凰的美,不仅在于水墨画般的风景,还在于那里浓郁的人文气息。在凤凰,提起沈从文先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最后也化为一钵黄土回归于这里,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凤凰沈先生的故居是一座小巧的四合院,迎门而立的是三间前房,内里有一口天井,边上环绕着四间厢房,那些青砖、蓝瓦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小男孩的童年。沈先生的墓地也在凤凰,就在听涛山麓,很多来凤凰的人都会去凭吊一番。树荫密布的墓地,一块黄永玉夫妇所立的五尺碑,碑上有一团五彩云朵,云朵下面镌刻着“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的铭言。或许这是黄先生对沈老先生一生的诠释,也是对凤凰精神的一种诠释吧。

而来到凤凰,你的心当然会带上这样一股悸动和希望,希望能逢着和沈先生相关的故人,哪怕是那些最有灵性的渔夫,河边吊脚楼上倚靠待人的女子,抑或是那些无拘玩乐的野孩子……LOOK 凤凰沿江的吊脚楼,氤氲着波影水汽,格外动人。

江西 婺源

天堂跌落人间的花园

曾经以为,婺源就像乌镇、周庄一样,是一个镇子或乡村,真正到婺源才知道,其实它是一片美丽村落的总称。婺源,有春天漫山遍野的金灿灿的油菜花,有“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的美景如画,有“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的如梦意境。还有寂静山野里的清幽古道,纯净得不含一丝杂质。LOOK 一片古树环绕着错落有致的村舍。

婺源古时原属徽州,目前是江西省内唯一的古徽州村落群。沿着南昌、景德镇一路来到婺源,放眼望去,一片高高低低的古树,缠绕着弯弯曲曲的河水,粉墙黛瓦的村落里,马头墙连接着晴朗的天空,还有寂静山野里的清幽古道,纯净得不含一丝杂质。

因此,有人说,到婺源,一个人是孤独的,一群人又太喧闹了,婺源是个适合爱情生长的地方。炎热的夏季,两个人共撑一把油纸伞,游走在青山绿水,让风景和着悄悄的情话,飘在乡间的旅途,该是怎样的幸福!

到婺源,首先被晓起风光所吸引。晓起有千余株古老的樟树,一株株,一丛丛。据说晓起的人很尊崇古樟,从不允许砍伐,因此才养成了千年古樟。当夏天来临,晓起人聚集在树下乘凉,聊着家长里短。如果村里有新生的婴儿,就拜作古樟的儿子,让它保佑婴孩长命百岁。

沿着干净的村路进村,就看见了鼎鼎有名的双井。据说,这两口井是唐代末年建成的,井水清幽深邃,清冽甘甜,四季不涸。时值满月,还可以看到两井共映一轮皓月,有“双井印月”之称。而今,这两口井依然是村民生活饮水的主要源泉,其中一口专供浣洗,另一口专供饮用。

如果说晓起是绿的,那么江湾村就是灰的。走进江湾,你一定被其中的宗祠、老屋所吸引。这里也如婺源的其他乡村一样,山水环绕,风光旖旎。不过真正让江湾声名鹊起的,却是这里由古至今的“鼎盛文风”。自明代起,江湾就群贤辈出,孕育了一大批学士名流。村中至今还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

婺源的另一个人文重地,就是李坑村。村前一座古老的廊桥,传说是宋代中书舍人李侃回乡省亲时,捐资建筑的,因此得名“中书桥”。沿着村口的小路走进村中,一股田园香风扑面而来。村路边有宁静的小河,有清香的水稻田。悠闲的散步的人群,与绿树掩映下的古亭和老旧水车,构成了一幅如诗般美好的田园美景。

如果说李坑村的“中书桥”雅致,那么清华镇的彩虹桥则俗雅共赏。整个廊桥呈现古朴的红色,桥身由整块巨木搭建而成,有一种不对称的古典美。待亲自走上彩虹桥,极目远眺,才发现此桥与青山绿水、古镇田野早已融为一体,人在桥中,如入画中。彩虹桥边有一个大水车,流水穿过,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水车后面连着碾米的工具,据说以前镇里的老妪少妇、壮男村姑都喜欢穿过彩虹桥,来这里碾米。碾坊内锤子此起彼落,稻壳飞扬;碾房外,少儿嬉戏,水声、笑声如潮……婺源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少了“杏花春雨”的缠绵,少了名族贵宅的喧嚣,人们依然在田园村舍中幸福、快乐地生活。

江西 思溪

烟雨迷蒙中的童话

水乡给人的感觉,即便不是晴空万里,也一定有暖暖的阳光。难得可以体验雨中古村落的味道,权且把思溪之行当作是带着一个儿时未竟的梦去寻找,去感受那里的别样风景。仰头看见墙壁上斑驳的裂痕,轻轻走过布满爬山虎的墙角,恍惚之间自己竟成了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

三月,不是阳春,而是烟雨蒙蒙,来思溪的人们大多是慕名来造访婺源县这个地道的徽式古村的。从拍摄电影《聊斋》的外景地延村出发,过十分钟,走上一个高坡,你会立即惊讶于造化的神奇,为什么无数人渴求的世外桃源会被自己如此幸运地邂逅。青山依依,绿水长流,绵延的廊桥,萌动的田园和田园里劳作的村民在细雨中美得如同剪影。微雨中的民居,每一片砖,每一块瓦都泛着雨意。门前一畦油菜花朦胧着,越发的金黄,田边立着几株才冒出嫩芽的柳树,河水荡出无数跳跃的涟漪。这样的美景完全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让人不敢大力呼吸,生怕惊动了什么。

穿过村头几株镌刻沧海桑田的千年古樟,心开始渐渐沉寂。脚底下平坦的青石板路上不时冒出几棵稚嫩的小草,招摇地向你做着鬼脸。路面在春雨的亲吻中越发显得光亮如新,只是略微泛着幽冷的、异样的淡青。踩在这条千年古道上,你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唯恐自己一不小心惊醒了满地沉睡的美梦。路边的民居在漫天的烟雨中静静地、从容地卧伏着,它们正眯着眼看你呢!高耸的马头墙有一种都市建筑没有的帅气,坚韧、执著又富于诗意。一缕缕袅袅升腾的炊烟,像极了一串串飘荡的音符,源源不断地温暖清澄的雨幕。

也许是现实太过艰辛,人们总是渴望回归。坐在廊桥上,你会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一幅流动着的明清街市图。廊桥横卧在思溪河上,这条不长不宽却很精致的桥,是村子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也是商品集散的主要地点。桥上摆着各色摊位,摊主在桥墩上搭起板壁房作为临时住所,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的村民和游客或吆喝砍价或驻足观看,亦静亦动。静静地坐着,哪儿也不想去,想象多年以前无数顶花轿或进或出,然后就有无数个女子的或喜或悲的命运在这里上演。廊桥也曾遗留过多少人的梦啊……

桥下思溪河的两边设有青石水埠,长长的望不到边。流水清澈而透明,长年累月,不知疲倦地流淌着。那些洗菜淘米、洗衣浣纱的女子,她们的面颊在粼粼的波光中变得熠熠生辉,偶有一滴汗水静悄悄地撒落,融入溪流,远去了……

三月烟雨里的一树桃花美丽异常,枝头长着含苞的骨朵儿,偶有几朵乍开,红艳艳的花瓣上尽是晶莹的水珠。春雨里的小鸭子仿佛格外活跃,一头扎下水去,顿时不见踪影,它们就像是幼稚的孩童,玩得忘乎所以,不知归家,惹得游人也只管打着伞呆呆地看。不一会儿,远处有一只老鸭子悠悠地游了过来,是来唤小鸭子回家的吧!河边还有人穿着雨披在洗衣服,廊桥上有老人坐着吸烟,他看雨的眼神迷离又深邃,仿佛时光悠长,生活的步调大可慢慢悠闲。LOOK 飞檐翘角、粉墙黛瓦的古民居。

江西 瑶里

古朴素洁的江南山水图

群峰环抱,如画如屏,“母亲河”瑶河穿镇而过。数百幢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中。这里是瓷源、茶乡、林海的瑶里。

抛却城市的喧嚣,迎着扑面而来的清风,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那是怎样一种久违的气息啊。瑶里的乡间小路上,飘荡着淡淡的青草味道。身后是层层的绿:深绿的是重叠的山峦,浅绿的是不知名的灌木。偶尔还夹杂着一片灰白的芦苇,山间的泉水也被掩映得更加碧亮清澈。

瑶里的街很静,迈着轻轻的脚步,沿着曲折的巷弄,踏着年代久远光滑的青石板路,听任双脚像被什么牵引似的前行,好似回到了一地如歌的山水,一处梦里的天堂。卖茶者悠长的吆喝声代替了车水马龙的喧闹声,陈旧的木格窗,斑驳的朱漆门,古老的气息如影随形。穿镇而过的瑶河水明净清澈,斑驳的石子探出水面,岸边老宅子的倒影被水流映得线条明晰,清清楚楚。如今摇橹的小船在岁月的河滩中搁浅,过河来往,古镇人喜欢走他们自己搭建的木桥,一字溜地横过水面,简单利索。桥面悠闲的红鲤鱼穿梭在老宅倒影中,一股原始的凉爽的快意刹那间漫及全身。河两岸的高阶上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开口通往河边,村妇们在这里洗衣、洗菜,棒槌声声,笑声阵阵,是古镇淳朴民风的告白。瑶里在很久以前叫“窑里”,曾经是景德镇制瓷原料的产地之一。“高岭土,瑶里釉”,在瑶里可以看到造型优美的景德镇瓷器,瓷器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青花瓷、斗彩瓷、粉彩瓷、色釉瓷,其中青花瓷色调高雅,釉色常年不褪,深得人们喜爱。走在瑶里的街上,不时会看见某个古老时代的茶窑遗址,破损不堪却依旧飘香。

小径通幽,沿着弯弯的石板小径,在古老的房子间,在幽深如岁月般的小巷中穿行,时光仿佛停滞了。几经曲折,才来到那座名叫“狮冈胜览”的老宅。这幢建筑建于清朝末年,融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它外观为欧式风格,内部是传统徽派结构,是中国保存完好的珍贵欧式建筑。屋内的窗棂和门楣上,雕刻着花鸟虫鱼和人物故事,尤其以人物的雕刻最为精美。

沿街叫卖茶叶的茶农守着茶炉用古老的方法细心地焙茗,看着新采撷的松散叶子一点点收敛起锋芒,制成纯美甘醇的崖玉茶。每年四月间,新茶飘香,瑶里便会格外热闹,很多外地茶商都来到这里赶着收购茶叶。古镇的街巷纵横交错,曲巷通至各家各户的门前。家家的门敞开着,茶商们早已滞留在都市中,游人的目光却落在了老屋的安逸和宁静里。

几经繁华,几经落寞,小镇依然如初,在过去或喜或悲的岁月里,成就了古镇的那份淡定和平和。漫步在小镇,你会顿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生命回归到了最自然的状态。那悠悠的瑶河,馥郁的梅岭,闪耀的瓷色,淡淡的茶香,无一不昭显着瑶里的无尽魅力。LOOK 飞檐翘角的民居和民居前晒制的腌菜。

福建 培田

凝固了的历史风景图

培田,在一些人的眼中,也许只是一个客家小县而已,但她却是曾经热闹繁华的客商云集地,是一个很有底蕴的地方。繁华逝去后她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成为了一个青砖、黛瓦、白墙的古村。在蓝天、白云,夕阳衬托下,古村典雅灵秀,宛然一幅凝固的历史风景图。

培田古村是一个依山靠水的地方,一到培田,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悠闲的清风。村前的小溪,如一条玉带,呈弧形蜿蜒穿行古村,将村庄与田野分开。

有水的地方人杰地灵,培田人也是如此。培田人是聪明的,他们在小溪上游设置拦坝,有了分支的小溪由此被引入村中,溪水一路穿街过巷,要么从人家的门前而过,要么自窗下慢慢流过。培田人用水极其方便,走到门前,弯一弯腰,便可掬一捧清水,因此,培田居民们大多喜欢用溪水淘米、洗菜、洗衣。甚至爱美的女孩也把它当做一面镜子,清晨,站在水边,就可以看到自己姣好的面容。如果有月亮的晚上,立于水边,看月光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那将是更惬意的事。

在初染绿意的早春,徜徉于培田古村,蓦然涌现出衡公祠、久公祠、昌亭公祠、在宏公祠、畏岩公祠、乐庵公祠等20几座百年古祠,会有目不暇接的感觉。所有的脚步都轻了,那一瞬间,就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让人惊叹的是,这里的建筑物大都保存完好,门雕、石雕、道路,甚至瓦面、石阶、水沟等依然发挥着它的功能。这或许是因为20世纪30年代,长汀至龙岩公路的开通使这里不再是长汀、龙岩、连城往来的必经之地。自此,盛极一时的培田,慢慢被人们淡忘,被时间淡忘。这种遗忘也使她免遭了战火与时光的洗礼,从而使得培田古村遍地皆拾的是那些藏着百年春秋的宅院古屋。它们的青砖、黛瓦、白墙,如水墨画一样典雅灵秀,保存完好,为悠悠古村平添一抹空灵的姿采。

培田古村的大宅院都是明清时期客家人典型的建筑风格,最具有特色的是村中间一座高堂大屋,为“九厅十八井”建筑──官厅,又叫侍卫府。比官厅更大的同类建筑是坐落于村东南角的“大夫第”,又称“继述堂”。据说,类似于大夫第这样规模的建筑,在培田共有30幢。它们的布局大同小异,多是厅多、井多、房多,却井然有序;建筑层层叠叠,采光、通风、出水却没有一点阻碍;厅与厅之间不仅通道相连,又用门户相隔;不仅独成单元,尽情享受小家庭的天伦之乐,而且也有利于大家族聚族而居。走在宅院里如同置身于曲折而迷离的迷宫,总以为路到尽头,一拐,却是一个柳暗花明的小门,一个让人豁然开朗的天井,这份喜悦真是妙不可言。

最有意思的是,大宅院的门前或者天井里,用鹅卵石镶嵌成六合图、铜钱或者如意结的精美图案清晰在目。坐在“九厅十八井”的院落中,看着蓝天、白云,看着暖暖的夕阳慢慢落下,生活在不经意间就充满了清凉、安静的味道。

庭院深深的高官富贾的豪宅,多是故事丛生的地方,不知道有多少旧爱情仇在这里上演,但挥手之间,却又灰飞烟尽。

有人说培田如一首凝固的诗,不经意固化了一段萦萦于怀的情愫,那龙盘虎踞的周山,自北向南绕村而过的河源溪,在回忆中鸣响。LOOK 村口一景。绕村而过的小溪,灵秀可爱的廊桥,生机盎然的田园,浓翠荫日的古树,培田古村就这样素面朝天地欢迎来自远方的每一位客人。

福建 塔下

静候千年的等待

塔下,大山深处波澜不惊的山村村落,岁月如水般悄然流逝也不能改变的小山村。喧嚣与宁静之别,像天与地之隔,像生与死之隔,当你厌倦了两点一线的作息,厌倦了烟尘漫飞的城市生活,你可以与她合二为一,而她已等待了你太久。

人生在世,总是要不停地行走,总是要经过一个个驿站,或是墨脱,或是乌镇,或是一个你从来没有听说的地方,永定塔下,就是如此。

尽管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还是被眼前出现的景色惊呆了。小村四面环山,满山的茶林一望无边。这个深藏在大山深处,如同一块璞玉般闪烁着温润光泽的小山村,被一弯清澈的小河抱在怀中,而那流动的溪水,就像一根银链把山脚下、溪岸边二十几个形态各异的土楼,串成一串宁静朴雅、美妙绝伦的珍珠。一阵山风送来阵阵沁人肺腑的花香,一时间竟让人迷醉了,只想静卧在那泓溪水边,终生为它守望。

轻轻走过老街,脚步在石板上叩出清脆的声响,仿佛置身于世外,仿佛又回到了那从前的岁月,循着那声音走去,只见两座白云缭绕的青山,山谷中哗哗流淌着的溪水一路蜿蜒,没有什么能阻挡它奔腾着的脚步。溪上每隔百米便会横跨着一座石拱桥,或大或小,把两边的村子连在一起。溪两岸林立着错落有致的客家园、方形土楼,千姿百态,气势恢弘。村里袅袅炊烟与桥下洗衣女的欢声笑语,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

从未曾想过,在这个世上会有这样一个宁静秀朴的山村,在这里仿佛一切都是“浑然天成”,没有刻意雕刻的任何迹象。溪水从高处潺潺而下,划出的美丽S形将村子自然分成东西两片,酷似太极阴阳,便有了“太极溪”的美称。沿溪而上,走在光洁的石板路上,听着旁边山林鸟儿的啁啾,呼吸着湿润清新的空气,如果岁月是永不停止地行走,没有一个人不愿意就永远这样走在路上。LOOK 振成楼。振成楼是圆楼中的明珠,内外两环按八卦建造。外环四层,内环两层。楼两侧还有学堂、花园等。

伫在半山腰间的德远堂坐北朝南,处于苍松翠柏、石阶曲径环抱之中,是这里著名的景致,祠前二十几根高达10米的石龙旗杆,犹如细长的石塔,从清朝时期就开始见证着族人科举登科的辉煌。

由德远堂转个弯,便看到房角的野花,山中飞舞的彩蝶,清清的溪水中倒映出满足而惊喜的脸。而天井里那株大大的桂花树开花了,光润肥厚的叶片带着雨珠儿,小小浅浅的花朵带着一丝淡淡的清甜的馨香随着若有若无的春风从你的嘴巴、鼻腔一下子钻到你的心肺,冲到心里,让你不由自主地把所有不开心的委屈、抱怨都倾吐出来。

塔下人是好客的,他们喜欢与你热情攀谈,就像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他们喜欢与你把酒共餐。夜晚,如果夜宿小村,窗外总有小虫在低声呢喃,河水的哗哗声也更清脆起来,阵阵微风带着一股未名的花香,伴着饭桌上的美味,和着甜糯的米酒一起下肚,便开始有了“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场景。

塔下,就是在不经意间,把秀美的风景,醇厚的民风以及一种叫做“幸福”的感受,铭心刻骨于记忆里。

广东 赤坎

中西合璧的文化古镇

赤坎,一个融合了中西建筑与文化特色的古镇,总是能给人以意外。其四周江水环绕,古榕婆娑,江上舟来楫往,林立的骑楼虽然有些苍老,但其一砖一瓦在阳光下依然熠熠生辉,让人想起她曾经拥有的辉煌。

广东开平赤坎古镇,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具有350多年的历史,因建于“赤土高地”而得名。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乡村,北岸是市镇,是远近闻名的侨乡。

走进赤坎,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那一色暗黄的连绵几公里的骑楼,罗马柱上的鲜嫩植物,让人恍如置身于异国他乡。脚下光亮斑驳的石板路,锈迹斑斑的巴洛克山花,小弄里飘起的邓丽君的甜甜歌声,更让人不知今夕是何夕……

在中西合璧的赤坎,最引人注目的是绵延3公里长的近600座骑楼。骑楼依水而建,是侨乡人将西洋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不仅能充分运用马路的空间,同时又能适应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

堤西、堤东路是最气派的骑楼街,构造极为讲究,绝大部分是一楼一顶,各式的西洋屋顶壁面后,是传统中式“金”字型瓦顶。骑楼很高,有的高达两层,如此大规模的骑楼群在广东的小镇中非常罕见,其气势绝不亚于广州西关的骑楼。骑楼的楼主现在大多在海外,他们父辈当年的生活时尚而奢华。从楼前走过,似乎还能瞥见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空气里仿佛还残留着法国香水的味道、脂粉的气息。

骑楼下,是紧挨着的商铺:粮店、杂货店、药店、家私店、五金店、钟表店,林林总总,五彩缤纷,一应俱全。一个个商铺在老街两旁排开,商铺内外,人们侃价的侃价,看书的看书,打麻将的打麻将。当暮色降临的时候,老街上开始人头攒动,马仔豆腐角的香味,沙锅里吱吱冒着热气的煲仔饭,在小巷的上空弥漫;桥头纳凉的人或摇着蒲扇聊天喝茶,或光着膀子喝着啤酒、吃着宵夜,表情闲散宁静。

赤坎,如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天堂,就这样把营商与生活快乐地相融。在这种宁静而悠闲的状态中,时间也会不由自主放慢脚步。

赤坎不仅是市井生活的天堂,更是文化生活的沃土。闻名遐迩的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就如嫣红的花儿一样常年绽放在这里。司徒氏图书馆建于1923年,为庭园式三层中西合璧式楼房,内藏有报纸杂志、各式图书、书画作品、司徒家族的名人事迹等。关族图书馆就矗立在赤坎上埠堤西河畔,与堤东的司徒氏图书馆遥遥相望。开馆之初馆内就收藏图书近万册,一些国外的报纸杂志也经常更换。司徒氏和关氏家族与其说在弘扬着家族的文化精神,不如说是通过图书馆这个文化阵地持续向读者传递外面那个更为精彩世界的信息。

沿着潭江,从司徒氏的家族图书馆到堤西路关氏图书馆,一路古榕遮阴,从浓郁青翠的树叶间飘来的阵阵江风,让人心旷神怡,南国夏日固有的闷热与烦躁在此时荡然无存。当两个图书馆顶楼的大钟在清风中清脆地响起时,关族和司徒氏两个家族多年来竞争造就的繁荣,在古老的土地上熠熠闪光。

温情脉脉的流水,虹般优雅的小桥,整齐别致的骑楼,风韵独特的欧陆风情街,不仅吸引了游客的眼球,也让那些独具慧眼的电影工作者纷至沓来。不久前,一座占地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的影视城在赤坎镇建成。影视城重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西关风情,成为外地游客来此感受那个时期文化的最好的人造景观。LOOK 临江的骑楼商业街。

广西 阳朔

悠扬山歌,柔情漓江

位于广西偏北、漓江南部的阳朔,有着令人惊奇的绮丽山水,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地貌宛若人间仙境。悠悠漓江静悄悄地流经这片土地。清晨,江面上笼罩着蒙蒙的雾霭,山在茫茫天际里显出隐约的轮廓,远方飘来一叶悠闲的竹筏,主人头戴斗笠,撑一支竹篙,悠扬地唱着刘三姐的山歌——真是美不胜收!

到了阳朔,无意中发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就在这里。“世外桃源”景区是根据《桃花源记》设计的田园风光景区。山水风光,风俗民情,汇成了一个瑰丽多彩的硕大公园。可以乘船,轻舟随流水缓缓驶下,田园村舍,绿树红花,奇山怪石,古朴民宅……心中不禁涌起阵阵的感叹。如果步行,民寨群里展现的是桂北各少数民族风格的建筑,鼓楼、廊桥、对歌台、花楼、长廊、图腾……让人不禁感叹世界的多姿,生活的欣欣向荣。在渊明山庄里,苏州园林和桂北民居相融合的建筑悄然铺陈,一步一个景,十步一重天。“别有洞天”的美景一定是为阳朔龙门水岩准备的。位于阳朔县城东南部十多千米的龙门水岩,是世界著名的大型地下河水晶溶洞。大洞绵延8千米,贯穿8座大山,高100多米,有5层洞天,洞中叠洞。进洞后就得乘船,幽暗的光线里,隐约可见头顶倒悬的钟乳。洞顶长年不断的滴水形成了很多大小不等的天然地下湖,有的清澈,有的沉淀了柔软的洞泥……

在漓江山水之外,还有一条吸引世人的小街。小街精心改造的仿古建筑里,遍布的是一间间的酒吧、咖啡屋、手工艺品小店、旅店等。这里有很多外国人,像极了后海附近改造的北京胡同。街上的各色小商品店是必须一看的,琳琅的配饰,极富民族特色的精巧用品,别出心裁的服装,让外来人侧目流连不已。街边也有这样的艺人,他们摊开一个四方的包袱,便开始了一日的营生,一支画笔、一个画板、一个小板凳、一杯清水、一打白色T恤,剩下的就是整日来往穿梭的游人了。他们会在三五分钟内勾画出图画,或者客人的肖像,或者身边的配饰,或者远处的山水,又或者随意涂鸦的几笔,就泼洒出颇得神韵的物象,博得了客人的欢心和围观者的啧啧称赞。在西街,浪漫随处可见,牵着手的,脸颊带着笑的,眼里淌着柔情蜜意的……有山有水的阳朔,是一个可以醒着做梦的地方,丢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心里会开出盛极的花朵。也许,即使你不是成双成对,但或者也可以在这里寻找到一份属于你的真正的爱情——为什么不在这么美的地方抱这样的希望呢?在阳朔,独坐江边,听一曲悠扬的山歌,品一个香甜的金橘,任悠悠江水荡涤了一切烦恼和忧愁,静看村落里袅袅升起的炊烟,这将是怎样的惬意啊!LOOK 阳朔清可见底的、撩人的河水。

广西 龙胜梯田

盘旋的龙之脊

这是田地吗?不是,分明是蜿蜒匍匐的条条巨龙。这不是田地吗?分明又是,因为这里有应时而变的赤橙黄绿,有耕耘,有收获。

据说,龙胜的梯田最初开垦于元朝。壮瑶先民一定有着艺术家的想象力,不然,怎样的智慧和心灵才能造出如此美妙绝伦的人间美景?沿着旋转的盘山公路爬到800米,你就可以看见大片的蜿蜒的龙胜梯田景观了。这是一片规模宏大的梯田群,大大小小,层层叠叠,绵延起伏。

农历芒种前后,积蓄了整冬的田地蕴藏了勃勃的生机,虔敬地等待着春耕的到来。云雾缭绕的清晨,阳光还在大山的另一面,勤劳的村民们已陆续地开始耕耘自家注满水的、明镜般清透的、映着蒙蒙天际的田地。当耕牛仰颈呼出清晨的第一声哞叫,面带喜悦的耕者插下第一株秧苗,如镜的田野缓缓荡开温柔的涟漪,一缕晨光兴奋地喷射出来,映红了田间野岭,也映红了人们的脸庞和期盼的心。此刻,绚烂的颜色和动人的声响一齐上演了一场梯田春耕秀。

盛夏时节,寄托着殷殷期盼的青葱秧苗已经茁壮地长开了,它们要用自己的曼妙身姿装点从山脚到山顶的舞台。暖风拂过,秧苗乖巧地向天地点头微笑,一排排,一层层……满眼的翠绿,袭人的芬芳。多么想自己是一个巨人,拥有这样一张绿意盈盈的、柔软的大床,仰身倒下,一直陷到它的深处。又多么想自己就是个渺小的微粒,仰面观望,列在面前的是一把通天的绿梯,爬上去,一直通向丰收的彼岸。

秋日,真正的丰收来临了。黄灿灿的、层层叠叠的美丽让人窒息,仿佛是巨龙身上散落的片片鳞甲,不,是成堆的鳞甲,金光四射。凉爽的秋风吹过,哗哗,四周的金鳞开始抖动,就要落到你的手掌心里——下雨了,一场金雨!

隆冬的梯田是宁静的,收割过的田里灌满了水,高处的天上萦绕的朦胧的水汽,忽而飘扬,忽而静止,变幻不定。低处的平地上坐落着几座小木楼,隐隐地透着木质的红光,里面一定也燃着暖暖的炭火,大家围坐一旁闲话着家常。傍晚时候,余晖映照在田间,层叠的梯田在夕阳中泛出细腻的光泽……

如此变幻多姿的梯田美景,怎能不让人留恋?何况在美轮美奂的自然造化中,还有些出人意料的小点缀。龙胜梯田有一景叫“七星伴月”,没有星月何来相伴?这是7个位于山尖的小梯田组成的俏丽景色。山尖不远处有一座木楼,谓之“揽月阁”。临阁远望,确实有种七星相伴的感觉,而那个照耀群星的月亮,就是你了。还有“九龙五虎”,威风凛凛的名号,而龙胜的梯田的确有一种浩瀚的力量,如龙似虎。LOOK 龙胜梯田,壮瑶人创造的人间美景。

在这片浩渺的梯田的天下,人们很难找到宽敞的大陆和成片的房屋。站在山顶往下看,幽曲的小径长长延伸,铺到寂寥的家门前。小径边也有嫣然的山桃,藤蔓缠绕的老树,无声细流的清泉,木楼前梳妆的年轻女子,门槛上坐着的闲适老妪,欢跳的孩童,起伏的蛙鸣……高远处是无边的应时美景,近身旁是宁静的田园风光,纯美如此,夫复何求?

云南 大理

风花雪月何处寻

雨后初晴,苍山山腰出现了朵朵白云,飘到山之巅幻化成为千万朵洁白的雪莲,点缀得山水相连,天水相衔。

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在人们的想象中,大理是一则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传奇。蝴蝶泉边蝶舞芳菲,讲述着阿鹏和金华纯洁的爱情;古色古香的大街小巷,清风明月相伴,小城诉说着旧事遗梦。天空蓝得透明,播撒下惬意的阳光;夕阳西下,任古城墙引领我们通往远古的路……大理是那么真实,无伪,宽容,和谐。LOOK 著名的大理崇圣寺三塔。

走进大理,不能不说崇圣寺三塔、苍山雪、洱海月。但还有一处,也许更能带你走进大理最真实的心音,那就是蝴蝶泉。

走近蝴蝶泉,就走进了大理白族的爱情伊甸园。蝴蝶泉“三绝”——泉、蝶、树——构筑了青春的伊甸园,三者缺一不可:泉水水质清冽,很难相信它已经流淌了几百年;阳春三到五月间,成千上万只蝴蝶“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泉边的合欢树白天花瓣张开如一只只蝴蝶,夜晚又合拢吐出阵阵清香。蝶花相映,如痴如醉,如梦似幻。时至今日,四方白族青年男女都要到这里“丢个石头试水深”,用歌声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当地的白族人民,世世代代讲述着关于蝴蝶泉的美丽传说。他们说,这些彩蝶是忠于爱情的古代青年男女变化而成的。而蝴蝶泉,则是爱情的泉水,那淙淙作响的水声,是情人的低声絮语,在古老的土地上守候着他们亘古不变的爱情。每年4月15日蝴蝶会期间,四面八方的青年男女信守着古老的爱情法则,以天地为鉴,蝴蝶泉为证,彼此表情达意,互诉衷肠。

蝴蝶是会飞的花,花是梦中的蝶。是花是蝶,已经分不清楚。化蝶是人性的回归,是古往今来芸芸众生最热切的梦想。在骚人墨客诗意的慧眼中,蝴蝶泉是庄周化蝶烂漫起舞的性灵之地。梦之蝶摆脱了尘世的纷扰和羁绊,飘飘乎遗世而独立,逍遥于自由的伊甸园。想必爱情就是从尘世开出的自由的花朵。

何不在纷扰的节奏中,来一场美丽的“风花雪月”?花上十天半月细细揣摩,你就能读懂并享受大理的祥和、温暖与宁静。

云南 丽江

柔美时光里的浪漫

中国的众多古城中,丽江古城占有较为特殊的地位。它跨过了800年悠远的岁月,既有幽静秀丽的自然风光,又有巧夺天工的建筑布局,以其独特的容颜吸引着世人的关注。

丽江地处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丽江古城便坐落于丽江坝的中央,又称大研镇,面积约14平方千米,海拔2410米,居住着4200余户人家,多为纳西族。古城以其建筑布局科学著称于世,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之瑰宝。丽江古城西枕狮山,北依象眼山,周围青山环绕,泉水潺潺穿巷走院,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名“大研”,即大砚的意思。

丽江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明朝末期,古城居民达千余户,可见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形状而建。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直通东南西北四郊,又从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往来畅便。街道全用五花石铺砌,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伴有潺潺流水。泉水来自玉河,河至镇北双石桥,分东、西、中三股流入古城,随街绕巷,穿墙过屋。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独特风貌。居民洗菜、挑水最远也不超过50步。

丽江古城还以不筑城墙而驰名。据说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的统治者均姓木,若筑城墙,则“木”字成了“困”字,因而古城不筑城墙。古城内房舍均为土木瓦顶结构,多为“三坊一照壁”式样,也有“四合五天井”式。

一座古城的兴盛,往往离不开文化的繁荣。闻名于世的丽江壁画,便分布在古城及周围15座寺庙内。这些明清壁画,具有多种宗教及各教派内容融合并存的突出特点。其中遗存于丽江白沙村大宝积宫的大型壁画《无量寿如来会》,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绘在一起,反映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点,是珍贵的文化瑰宝。

丽江一带迄今还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2万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

品味丽江古城之美,须从小处着眼,一点一滴地去体会那800年的古老韵味。在丽江古城之中,无论铺路的青石板、流淌的泉水、沿街的店铺、精巧的民居,都能体现出古城的风韵来。丽江的铺路青石板与众不同,磨光的石面上有五颜六色的图案,像是由众多不同色彩的小石头融聚而成,其实这是当地一种天然石料——五花石。这种石板材料全部采自丽江坝周围的山里,清亮光洁,而且脚感沉厚。石板路面斑痕累累,深浅不匀,凸凹不平,那是经历了几百年来,人踏马踩而留下的痕迹。

如同古城中的潺潺流水一样,古城的历史,也始终是这般在时间中静静地流淌着。古城之美,没有奢华,没有奇丽,只有岁月刻下的沧桑痕迹,需要人用心灵去细细品味。LOOK 城内早年依地下涌泉修建的白马龙潭和多处井泉至今尚存,人们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头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顺序而下,既科学又卫生。

云南 罗平油菜花

阳光下的灿烂

二三月的清静天穹下,和恋人共乘一辆自行车,在金浪翻涌的油菜地里纵横驰骋。金色的山冈,金色的原野,金色的河堤,这里有世界最大的自然花园。

当北方大地还处在冰封雪飘的时候,罗平,这个彩云之南的小县城已经春意盎然了。每年二月底三月初,整个县城便飘荡在一片油菜花的海洋中。漫山遍野金光灿灿,空气中荡漾着阵阵清香。

高处必是赏景的最佳选择,在金鸡岭可以俯视整片罗平花海。站在岭上,灿烂夺目的嫩黄色拥挤地闯进视野里,起伏的小山丘也被包裹在花海中。阳光下的花朵泛起交错的光,如美人闪烁迷离的目光。

与岭上壮美的景观不同,牛街的花海景象更加细致精美。这里的油菜梯田最有特点,顺着山势圈圈盘旋上升,仿佛是谁给整个山坡穿上了一条镶满花边的裙子,令人心旷神怡。

如果你实在抵不住诱惑,大可一头扎进花海,把自己淹没在高过人的油菜花里。你还可以采摘一些花枝做成花冠,在花海里翩然起舞,蜂蝶的嘤嗡是天然的留声机。在路边可以尝到现采的油菜花蜜,还可以从养蜂人那里买到新鲜花粉和蜂王浆。这样的时机可不是随时都能遇见的。据说,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养蜂人慕名而来,他们有个特别的名字——春天的吉普赛人。他们会在阳光较好的时候,开来自家的小篷车,搬出蜂箱,招蜂引蝶,自己便闲坐一旁,生一堆篝火,点一袋旱烟。这样的生活,光是听着就让人羡慕吧。油菜花不仅好看,还能做成美味佳肴。在罗平,可以吃到凉拌嫩油菜芽、清炒油菜花。价格很便宜,口味却独特。

春光灿烂是一种美,朦胧隐约也是一种。罗平的油菜花还有另一种风貌。初春的早晨是多雾的,有时浓雾像一张密集的纱网将原本黄灿灿的花海彻底掩埋起来。但是,深深地吸一口气,雾气里还有花的香。太阳出来了,站在高处,可以看见那些小山丘渐渐露出头角,闪着金光,蠢蠢欲动,可爱极了。阳光越来越亮,雾渐渐飘舞,散去,还了花海本来的颜色。春天的罗平成了金色油菜花的海洋,恐怕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大海了。春风习习,金色的花海,潮起潮落,荡漾着清香,吹奏着牧歌。罗平城在花海中沉浮,成为一座大海中的岛屿。当你站在白腊山上俯视这座县城的时候,但见近700万平方米油菜花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秀峰、村舍、道路、河流,皆融汇入油菜花海,蔚为壮观。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人们大概不会相信这绵延不绝的油菜花海是真有的。感谢造化如此慈悲,让我们有幸窥探了一斑。亦幻亦真,亦真亦幻,无比浪漫,天堂就在这里么?LOOK 灿烂,又不止是灿烂,还有一种成熟和丰收的美韵。

贵州 荔波

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这是一个绿色的碧野,是让你心情放松的地方。LOOK 荔波有着秀美幽宜的所在,“超级盆景”小七孔。

黔南边陲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一颗“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荔波。“绕郭平池十里长,人家倒映水中央。”这里的水,是碧玉一般的颜色,有宝石一样的透明。坐着船,自樟江沿河而下,随着平稳的水浪轻轻起伏,你会沉醉在青山绿树中,沉醉在点缀其间的质朴村落中,沉醉在瀑布、湖、潭、洞、林之中。

响水河68级的叠水瀑布群,就像一条长长的银带,撩得人想去拉直它。拉雅瀑布则落着大大小小的珍珠,请用玉盆去装吧。鸳鸯湖上,古树一长就是一千年,湖中的山看着它一年一年冒出笋,笋长成竹。卧龙潭里,清幽的水,是真正的春来江水绿如蓝。夏季的时候,潭水自大坝泻下,惊涛如雪,其声震天。极其深邃的天钟洞,林水交融的漏斗森林的野猪林,龟背山的喀斯特森林,都让人难舍难分。

荔波还有着雄壮神奇的所在——大七孔。妖风洞的传说足以使人胆战心惊,何况水流进入洞口,成了叠水,成为阴森的暗河,足以让人做一个妖异的梦。自屹立于河上的天生桥走过,又会有羽化成仙的幻觉。贵州高原最大的地下“宫殿”地峨宫里,看着那些河、瀑布、湖,又让人会想着,这是哪位神停驻的地方。经过危壁耸立的山神陕,走过横溪而卧的大七孔桥,看过水浪滔滔的清水塘,漂过参天树木夹岸的笑天河这些,都足以让人心旷神怡。

荔波的水与山养育的水族、苗族、瑶族、布依等民族,亦和荔波苍莽的森林、碧绿的水一样,令人领略到一股清新明媚的平静安和。荔波是安然的。可以坐在湖边,去看老树巨大的树冠,猜测它的年龄;可以躺在小船上,随波逐流,看白云苍狗,变幻无常;可以看塘水清碧,听雨打竹叶,浮生半日闲闲过去;可以和老人们喝着茶,讲那些旧时传说,一讲就一个下午。

去荔波吧,因为它会把你的心收住,从此不再游走无定。LOOK 喀斯特地貌上,形成了幽美的瀑布。

贵州 西江苗寨

天下第一苗都

游览西江苗寨给人的感觉像是一场梦游,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满眼所及皆是新鲜和陌生,却又在每一个细节中感到熟悉和亲切,这不是梦是什么?

美丽的事物总是令人期待,初夏时节,邀上一两同伴,在遍布稻田的山间小路上疾驰,迎着随风而至的稻花清香,期待着与下一站的美丽邂逅。

稻田跌宕,水车吱呀,牛儿哞哞,转过了无数道弯后,站在山头便可远远地望见美丽的西江苗寨,那是山谷间的一块盆地,盆地的四壁和缓而温柔,整个凹陷的地段密密匝匝地布满了民房,满眼都是。一片黑顶的中间,间隔着一片黄绿的稻田,又有一片浓绿的树林,像一幅水彩画。西江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寨,一色的原木吊脚楼,确实有磅礴的气派,连缀的吊脚楼一层叠一层,炊烟袅袅,朦朦胧胧。想象着正午时分,所有的农户开始做饭,千户吊脚楼里同时飘出恍惚的炊烟,铺天盖地,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晴好的日子,阳光将半边天空映成红色,山顶上错落有致的木屋形成一幅剪影,阳光的亮与背光木屋的暗形成了鲜明对比,光线在清雾中破空而来,说不出的夺人心魄……

小镇上许多人家都把自己的房子拿来做生意,这些层层叠叠的吊脚楼,都是用枫木搭成的,多么奢侈的享受。枫树楼顺着山势向四周展开,黄昏时分,暗红色的枫木板在夕阳照射下射出一片金黄,整个木屋就像童话世界一样美好。深秋的时候,可以看到屋前屋后招摇着的片片红叶,令人陶醉不已。房子很精致,用途却不少,一栋房子集圈养、居住、仓储等多种用途,时尚一点的还可开辟来做商店。

民族景区总有一些民族节目,苗舞是不能不看的。当看见一群群身着盛装的苗女一路说笑走过的时候,那是有演出了。苗女的服饰繁复非常,硕大的银头饰闪闪发光,阳光下发出刺眼的光辉,满目银光,裙摆上的挂饰也是琳琅满目。苗舞的节奏非常欢快,起舞时,满身的银饰叮当作响,和着音乐的节奏,铿锵有声,款款生情,尽是欢迎的情谊。

苗家姑娘跳过舞后便要求和游人对歌,这也是习俗。此时,初识的游客会不好意思,推三阻四,一时间人群四散。但是苗家妹子会洒脱地拿过话筒,给大家高歌一首,声音嘹亮得可以唤醒熟睡的小鸟。随即掌声响起,大家不再拘谨,都跳起来,形成一片欢腾气氛。清风微拂面,苗歌绕耳边,寨子的上空缭绕着欢快的气氛,久久不会散去。

在古老的苗族流传着“放蛊”的传说,据说,中了“蛊”的人会变得神志不清,任人摆布,我们不去管它到底怎样,只是这样的氛围让人不得不陶醉其间,还真宁愿中它一会儿“蛊”。

村里的小河边时常有上山劳作归来的农民,他们或背着一捆柴,或提着一把菜,慢悠悠地,踱过红一片、绿一片的田地,走向小河尽头的家。

傍晚的西江,山风阵阵,灯光闪烁,远远望去如同坐落在山谷里的一座布达拉宫,只不过是木质的。清晨的西江,如新浴而出的女子,朦胧而美丽,新鲜的阳光带来新鲜的气息。人们挑水,打柴,吆喝着打招呼,站在门前伸懒腰,一切都像放慢了的镜头,一顿一挫,缓缓前进。

贵州 青岩

梦回吹角连营

青岩,每一段静谧的悠长古道,每一块祠堂老墙上的素净石刻,每一户绿荫掩映的悠闲人家,甚至是每一个摆摊设点的市井小贩,仿佛都有一段悠远的故事。LOOK 石墙间的青石板小路。

青岩距贵阳约30公里,是一个方圆六七平方公里的小镇。悬崖下的厚土里掩藏着明代镇边将士的铁甲,古驿道斑驳的方砖上回响着叮当的马蹄声,路旁不羁的民居、翘檐上朽损的木雕顽强地昭示旧时辉煌的荣光,路边残破的碑石讲述着一段奇异的往事。

贵州多山,青岩古镇整体上是顺着山势起伏的,与其他山间小城不同的是她多了几分江南小镇的精致蜿蜒。这里的房屋很质朴,据说是用一种岩层做成的,平整的岩石表面下像皴墨一样荡出星星点点的斑白,很有质感。一溜石墙刷地从面前延伸出去,悠远而神秘。石墙之间的小巷在一块块的青石板中延伸,穿过一条幽深的小巷,不知不觉来到一条老街,老街没有过多的修饰,就那么自自然然地依着地势的高低起伏而来,很乡土,却浑然天成。街上摆满了各色铺面,大多是卖些当地的土特产和工艺品,像苗族的土银器、蜡染布、当地人自制的米酒、玫瑰糖等。站在城楼上,头顶着一片缤纷的彩霞,整个古镇顿时沐浴在一片祥和安宁之中。

重庆 涞滩

渔火燃波影

被渠江环绕的融古庙、古城、古佛于一体的涞滩,虽然很小,却极具阳刚之美。远远看去,宛如一只英姿勃勃、凌空欲飞的鹫鹰,让人屏息提气。

靠近涞滩,远远就能看见古瓮城城门。古瓮城是涞滩寨的一景,断垣残墙透出的气息也足以让人联想起一个战火连绵的年代。

不大的涞滩,由上涞滩和下涞滩组成。上涞滩坐落在雄视渠江的鹫峰山上,寨墙高筑,其势巍峨,如龙盘虎踞于山势之间。下涞滩在渠江边,紧靠渠江码头,是一条青石铺就的老街,脚下青石板经过几百年的踩踏,坑坑洼洼,泛出柔和的光泽。街两侧民居都是风格古朴的木结构,房顶用当地产的小青瓦铺就,规整而致密。二佛寺是涞滩最具古韵的景致,站在寺庙院内的石凳旁,可俯瞰山下缓缓的江水蜿蜒而去。LOOK 呈半圆形的古瓮城城门。

由于傍着渠江,涞滩古寨商贾云集,街市兴旺,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如明代石牌坊、清代舍利塔林、石刻题记以及脍炙人口的鹫峰云深、龙洞清泉、双塔迎舟、画梁搓波等景,无一不成为吸引世人眼球的亮点。“古镇客栈”是镇里唯一的一家客栈,站在客栈四楼的天台上,就可以把整个镇子尽收眼底。东边,顺着一片灰瓦的屋顶,可以看到如练般的渠江静静流淌;西边,是一片暮霭中的田园,夕阳正慢慢地退去。夜宿古镇,置身于灯烛满天的市井,耳畔传来滔滔渠江拍岸的浪声,那种“江枫渔火对愁眠”的享受,如陈年的旧酿,经久的芬芳逐渐地弥漫开来……

重庆 中山

吊脚楼里的巴渝人家

中山有别于丽江的地方,是她的特色保存得很完整。推开窗子,静静地望出去,那川流不息的小河,郁郁葱葱的青竹,都会让人感觉到一种久违的淡定与从容。

薄雾中的青瓦屋顶,悠悠流淌的笋溪河,隐匿在半山腰的中山,如半抱琵琶的美女,与美女不同的是,她不需要千呼万唤。轻轻地推开古镇土家吊脚楼上的窗子,川流不息的小河,郁郁葱葱的青竹,端庄质朴的民居古庄园、古寨、古堡、古寺庙、古桥、古墩,便异彩纷呈地呈现你眼前,如诗如梦如画……

与其说中山是一座古镇,不如说她是一条街更为妥当。一条由北向南长约1000多米的老街,层层递进,其满街建筑几乎都呈遮风避雨不见天日的“封闭式”,因此,这座古镇便具有了冬暖夏凉、终年雨不湿脚的特色。中山古镇虽仅一条街贯穿东西,然而却以“客家百姓镇”著称,在这人不逾万、方圆不过十里的地方竟聚居了102姓人家,并且自清朝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建于元、明、清的“迎恩门”、“相公塔”、“永安桥”、“九井十三灯”、“七鞭打虎”、“丹井温泉”、“龙岩雨霁”等建筑和风景名胜,均被保存完好。不仅如此,由于中山居民不少祖先是军籍人氏,因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军家话”,古街中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只有驻军及其家属才能行走的褐红色石板道。LOOK 枣子坪庄园内的一个天井。枣子坪庄园始建于清末,新中国成立以前是大地主的庄园,占地4000平方米,有起居室、花厅、天井、鱼缸、花台、戏楼等木质建筑。

古镇人的日子过得极是悠闲,多以手工为生。闲时坐坐茶馆,在茶馆里面喝茶、打牌、听戏、摆龙门阵,小日子倒也过得其乐融融。赶集的日子是古镇人最忙碌的时候,家家都摆开铺子和门面。踏着黛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在弯弯拐拐的石阶小巷穿行,那老药铺里安坐着的老中医,理发店古色古香的躺椅,布衣坊嘎吱声响的织布机,都如一朵朵百合,静静地绽放,美丽得无需装点。而街畔屋檐下那剃头的白发老翁,姿态优雅,从容不迫,安闲而自在,形成一幅凸显古镇风韵的安居乐业图。“烟熏豆腐”是古镇人的最爱,也是这里有名的小吃。烟熏豆腐制作工艺独特,必须用细细的草秆烧成灰,在上面放一块竹子编的小篦子,利用烟的温度将放在上面的白白嫩嫩的大块豆腐慢慢熏至金黄色,然后用一根细细削过的竹签子插好,两面刷上特制的辣椒酱,外焦里嫩,别有一番风味。来到古镇的人走时,大多要买“烟熏豆腐”,似乎要把那小镇千百年来光阴的故事及无数个细节,用“烟熏豆腐”来诠释。

薄雾晨曦中,站在对面雄浑壮观的巨大河堤上,古镇的全景一览无遗:林立的土家吊脚楼,四季常流的潺潺小溪,远处木屋里冒出的袅袅炊烟,以及散落在古街周围迷宫般的古庄园、宏伟的古寺庙,给人一种恍惚感,时间仿佛在这里凝滞不前,过往的一切全都尘封一隅,只剩下祥和与宁静……LOOK 古镇一角。小桥流水,古树参天,清澈的笋溪河缓缓地流在桥下,黛色瓦顶蜿蜒岸边。

四川 洛带

天下客家第一镇

好茶是慢慢品味的,好书是慢慢体会的,古韵依存的洛带,亦是如此。她那保存完好的千年老街、具有明清风格的民居与客家会馆建筑群,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多种文化,需要你在如烟的细雨里,如烟的往事中细细品味。

曲曲折折的青石板街上,木门、木窗、木柱、木梁的古老吊脚楼林立,独具韵味的客家话时听时有,空气中似有似无地飘着叶子的味道。洛带,在空灵的烟雨里,湿漉漉地朦胧着,如换了空间的水墨周庄,令人神往。洛带原名甑子场,据说甑子场内有一池塘,塘中有一八角井。因蜀国后主阿斗不小心把腰带掉入井底而得名。然而,实际上,洛带是以文化味很浓的会馆而声名在外的,精彩悬疑的历史传说是人们为洛带增添的一分颜色。其中以广东会馆最为出名。

广东会馆坐落在街容繁华之地,最让人惊叹的是进入广东会馆的那一瞬间,历史的质感一下子就包围了所有感官,使人在时空逆流的错觉中且行且看。整个会馆坐北向南,气势巍峨。主体建筑由戏台、乐楼、耳楼及前中后殿组成,呈中轴线对称排列,复四合院结构,总建筑面积达3310平方米,规模宏大,优雅完美。其封火墙建筑风格在四川绝无仅有。

穿过窄窄的门庭,入内则豁然开朗,中堂两旁书有“耕读传家”之客家家训,高大的门槛和厚重的两扇门给人以庄重威严之感,越过门槛,屏墙挡住了堂内风景,屏上刻画彰显客家人重耕重读之精神,传承“重内涵弃张扬”之家训。绕过屏墙,天井巨大,院内植物众多,人与自然和谐包容体现无遗。但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大殿石柱上的楹联,那副“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楹联,不仅反映了客家移民异乡、艰苦创业的历程,更彰显了其对故土的无限思念之情。不需迈出庄重的前殿,高低错落的四方斜坡屋顶隔出的狭长天际就会扑进眼帘。如果是雨季,微微细雨中的雕花屋顶和细格木窗,天井的青石板,就会在水光之间,浸映出浓郁的古韵,那种内敛、含蓄,却又深深让人震撼的意境,是五光十色的现代建筑所无法相比的。

出广东会馆,沿街而下,江西会馆、湖南会馆依次而现。除了会馆外,老街上还有洛带客家民居。

洛带客家民居一般分为祖屋和普通民居两大类。大夫第是巫氏家族的祖屋,是洛带镇建筑最早而又保存最完好的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大夫第大体建于乾隆末至嘉庆初,因屋主巫作江曾被清廷诰赠为“奉直大夫”,所以名为“大夫第”。大夫第主体建筑由大门、过厅、院坝、前中后三堂、东西花厅、厢房及通街厅道和一个附属小四合院组成,因为大夫第以大门为中轴线,所以,排列十分对称,譬鳞山式顶,木结构穿尊房,与普通客家民居一样,其上也盖有小青瓦。大夫第前堂后天井的东西花厅,为卷棚式建筑,花厅为作南北向的庑廊形,做工考究的各式花格木窗雕琢的花鸟虫鱼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堪称民居中的珍品,也让游人驻足不前。

洛带镇普通客家民居没有大夫第的规模宏大,但清新素雅,为单四合院式,“二堂屋”结构,门外为小晒坝,门内为天井,天井上正中为堂屋。民居的通风和采光都很好,并且冬暖夏凉。门前则大多挖有荷塘,再远处,是竹林和菜地。“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果你想远离城市的喧哗,想体验一下自得其乐的客家生活,那就不要错过洛带,在高亢嘹亮的山歌中尽情享受宁静淡泊的现实生活。

四川 丹巴藏寨

山清水秀的美人谷

丹巴——“千碉之国”,岩巅上的城,其连绵起伏的山峦,星罗棋布的湖泊,无边无际的森林,都是浑然天成的,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像一位绝色美女,不施粉黛,素面朴实。所以,这方净土,更让人倾情迷恋。

来丹巴之前,就听人说丹巴有“千碉之国”的美称,当站在碉堡近前,还是被突如其来的震撼击得哑口无言。这里的碉堡太多,太集中了,一座座高耸入穹,如神秘而又古老的感叹号,引人浮想联翩。

丹巴境内现存古碉343座,其中以中路乡和梭坡乡最为集中。据考证,现存古碉大致建于500年至1000年前。碉楼的建筑工艺精湛绝妙,堪称是世界建筑史的奇迹。丹巴的碉楼,多依山而建,高达30多米,甚至60米,这些古碉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外形美观,一般分为四角、六角、甚至十三角的高方柱状体,以泥土和石块建造而成,墙体十分坚实。从梭坡到中路,这些灰黑色巍然屹立的高大建筑排列有序,分明的棱角,下宽上窄的造型,让人眼花缭乱。

碉楼不远处是别具风情的藏寨民居,幢幢白色素装的寨楼,或星罗棋布地点缀在山峦起伏、绿荫葱郁的缓坡上,或掩映在青山绿树丛中,远望树丛青翠欲滴,房屋洁白如玉,好像是一片绿毯上嵌着的一枚枚精致的珍珠。每一幢的藏楼建筑形式都会与其他的稍有不同,色彩艳丽,在高耸的石碉衬托下,远看美丽得如一个个童话故事里的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