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蕉文丛·秋红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06:16:42

点击下载

作者:朵拉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旅人蕉文丛·秋红柿

旅人蕉文丛·秋红柿试读:

总序

在酝酿组织出版这套丛书之时,我们取名为“旅人蕉文丛”,意在希望这套丛书像旅人蕉一样,为在求知跋涉中的读者,提供一片心灵遮风避雨的所在,奉献一掬清香的生命之泉,充分释放文学怡情悦性之效。于是,我邀集几位作家、老友,向他们索阅样稿,承蒙他们及时惠以支持,才得以完成这件有意思的事儿。

所谓丛书,应该是“文以类聚”,但千人一面,就失之平俗,所选的六本书,力求风格各有侧重,有说文谈史,有杂文随笔,有海外游踪,也有国内见闻,更有历史人物考证,长有韵味,短不谫陋,妙趣横生,“五味杂陈”,实如尝鼎一脔。

顾农说文谈史,言近旨远,所写之文多为“自己读书行路的收获和感慨”,他用闲谈式的随笔,将可谈与不可谈之物之事一一呈现,以飨读者。朱大路用“一寸见方”之文,说文表意,唱好了属于自己的“道场”,让遗落在“夹缝”里的题材,经过他的私人订制,成为富有个性色彩的符号。

三位女作家的散文,文笔清丽灵秀,情感细腻,别具一格。赵蘅用四弦之琴弹奏出人生岁月的丰富多彩,在记录书写生命故事之时,让我们感悟生命传承的意义,在追问“客从何处来”的过程中,翻看历史,体悟亲情。尤今用洞箫里流出的缤纷色彩将读者带进精神的伊甸园,将所见所闻所思形诸笔端,于轻松的述说中将生活给予我们的启示和教诲娓娓道来。朵拉笔调清新活泼,洒脱的行文中蕴藏着对人生、世态的情感和见解,其自出机杼,独树一帜,这大概就是“六经注我”的精神吧。

在初冬季节,读着出版社寄来的书样,感慨油然而生。读一本好书,犹如拜访一个高尚纯洁的灵魂,与之作心灵的对话,从作家的喜怒哀乐,以及他的取材、他的角度、他的发现,我看到他的快乐与痛苦,了解他的希望,我于是受到启迪,得到智慧,懂得感恩,变得聪明。

南方的冬季,不算太寒冷,找个僻静处,带上几本书,在暖暖的阳光下,静静地、寂寂地读起来,真有羲皇上人的感觉。借此机会,向丛书的作家、教授致以谢意,向出版社的编校人员致以敬意!

但愿这套丛书,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以它独到的语言、深刻的哲理、简朴的思想,哺育更多的心灵。刘克定2015年11月27日 

自序:有意思

很年轻就开始写作,一直没有中断,把一件事情坚持做很久很久,就像喝杯咖啡加三包糖的老朋友说的:“可以喝得这么甜这么甜,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感觉有意思,因为很开心。

甜给人快乐,创作更加愉快。埋头写作的身影永远孤独,有时甚至连相伴的音乐声也得让其静下来,需要完全的寂静。作品发表的欢欣相对巨大,却也极少表露雀跃姿态,非故作高深莫测样,而是又忙于策划下一篇文章。

我的艺术创作,是一种笨的行为,既不出众,又缺乏才华,徒具热情,只有,也只好拼命努力。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在写作和绘画,阅读和看画册就是我的娱乐。曾说过“我的电影院在飞机上”,听到这话的年轻小友说我小心被人骂。哪里是在炫耀呢?想博取同情才是。平日连电视也不开,在搭乘飞机的行程上,没法做其他事,才愿意把时间花在看电影上。

开始创作也许是因为寂寞和寻觅,很久以前,一个广州画家令我吃惊地说:“人生实是大寂寞呀!”我不晓得年纪轻轻的他是清醒或绝望。踽踽独行的人带着郁郁寡欢不停寻觅,许多年过去,他在北京成为大画家,给我寄来他的画册,证实寂寞确是一份推动力。

可是,挖掘自己内心给别人看是愚蠢的行为,强迫读者来了解更是奢望。生活的体验,生命的历练,教创作者学会沉思冥想,明了唯有自己才能解决自身的痛苦,不再幻想自读者那儿获取同情。

这样的创作便和从前有所不同。自以为如此,至于怎么样不同,交给评论学者去看。《

秋红柿

》是我喜欢的。喜欢一个人,在别人眼中不怎么样的人突然变得好看起来,谁都知道这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因此不要问为什么,理由不在心上,重要的是喜欢,喜欢一本书,这本书便有了不同的意义。最近出去演讲,有听众问:出版了四十多本书的你最喜欢自己的哪一本?

这就牵涉到新欢与旧爱。旧爱不会放弃,新欢继续寻觅,只有艺术创作者拥有这一份权利,爱情叫人苦恼,艺术之爱却永远欢愉。尽管我没法吃得很甜很甜,但我依然继续坚持写作和绘画。到目前为止,这两件事,还是挺有意思的。朵 拉2015年8月 秋红柿

秋天在广州,黄昏经过超市,进去想买一个什么水果。

一个人的水果,不想浪费,打算找一个小小的,哪个为好呢?只能吃一个,因此我益发珍贵这唯一的选择。对着一盘柿子时欢呼起来,欢呼声是送给其中一枚软软的红柿。

各种各类的水果,选了柿子;那么多枚柿子,仅选摆在中间的那枚软红柿。

终于挑了那枚软柿子,付钱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韩国,可能是刚赴韩国的文学约会回来,也许是每次在马来西亚买柿子,都会看到这水果标签上的韩国文字。这让柿子和韩国一直是挂着钩的,但手上这枚柿子没有韩国标签。

10月的首尔已经开始进入金秋季节,红色枫叶,金色银杏,还有其他黄白绿褐甚至枯黑的叶子,颜色丰富,斑斓多姿得颤动人心。在首尔走来走去时,不见红柿,街道两边或公园里,留心之下,亦多有柿树,青绿色的叶子和青绿色的柿子混在一起,时常叫人忽略了柿子树上有果实。

首次与一枚绿柿子相遇,是在北京,那个时候走进现代文学馆,舒乙先生接待。他对一班海外作家讲述着文学馆的理念,大家一边听着,一边望向窗外。园里有一棵树吸引了我的视线,坚厚宽大的叶片,繁盛茂密,但我并不晓得现代文学馆的前面是谁的房子,种的是什么树,只因见到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很自然地感觉到,园里那棵应该是柿子树吧。

老舍先生当年在北京的住所,有两棵柿子树,所以被命名为“丹柿小院”。老舍夫人胡絜青先生是画家,这小院名字是她取的,老舍先生的二十四部戏剧剧本和两部长篇小说都是在“丹柿小院”内完成的。胡絜青先生把自己的画室取名为“双柿斋”。

在室内观看作家手迹,一听说时间到了,我便第一个走出去,专程去树下看了一会儿,果然觅着一枚绿色的柿子。

一枚绿柿子亮了我的眼睛,第一次看见真正的柿子树,从未曾见过绿色的柿子,赶紧拉着枝干,要和柿子合影。这才发现,柿子不是孤零零地只有一枚,抬头仰望,一树满满是和叶子颜色相同的绿柿子。

也许是因为特别喜欢吃柿子,所以对此事的印象格外深刻。

一说老舍小时候家中院子种柿子树,1949年12月应周恩来总理邀请从美国回来后,1950年4月老舍先生买下北京的一座四合院,迁居进去不久,就托人从西山移植了两棵柿子树过来,这是老舍怀念故乡和童年的情怀吧。但也有另一说,老舍一生都有“柿柿如意”的情结。柿子意喻“事事如意”,这是学习水墨画以后才听水墨老师说的。老师毛笔蘸红黄两色,调匀,看似随意地一笔过来一笔过去,便圈出一枚红柿,几枚红红的柿子画好,再撇几片墨绿色叶子,有的柿子装在篮子里,有的挂在枝干上,完成以后,老师最爱题的字就是“事事如意”。

事事如意并不容易,在柿子原产地韩国的那些天吃了紫色的葡萄、红色的苹果、金黄色的橙,就是没有红色的柿子。原本幻想到了韩国,可以饱餐一顿柿子,最终没有实现。

虽然没吃到柿子,在韩国还是一直想起很久以前听过的韩国童话,“留些柿子在树上”的故事。

韩国北部乡村公路两旁都是柿子园,秋收季节过后,路过的游客看见柿子园里还挂着一些红得发亮的柿子,诧异不解:为何不把这些熟透的漂亮柿子采收下来?导游解说这是为了保留给冬天的喜鹊作为食物的。原来每年喜鹊都在柿子园里筑巢过冬,之前有一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偏偏这一年园里的农夫把柿子采摘得干干净净,一枚都没留下,大雪下了几天几夜以后,缺乏食物的喜鹊都被饿死、冻死了。隔一年秋季,柿子快成熟时,再没有喜鹊来捕捉害虫,造成柿子大量减产。从那时开始,柿园里的农夫,每一次采收,都不会忘记,特意在每棵树上留几枚果实,让喜鹊在冬天也有食物可吃。说故事的人提醒听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和自然是相依并存的。

柿子的故事有情有义,吃柿子时便舍不得狼吞虎咽。韩国柿子是在马来西亚吃到的。第一次见到红中带绿的柿子,买回家搁着,一直以为未熟,期待了好多天以后才知道韩国柿子是硬的,得用刀切,想当然认为硬的水果不甜,略有排斥,虽可容忍不甜的蔬菜,但不甜的水果没法给其打高分。切开后意外闻到清香味,咬一口竟是甜滋滋的,有人说像木瓜,先勿说清香味,单是它的脆度就不同于木瓜。

脆的柿子固然好吃,可是在我的柿子记忆里,最好吃的却是香软的柿子。

1993年到厦门大学求学,惠安的远亲表舅听说了,在交通不便的时代,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又搭车又走路来的,彼此都没有手机,必须先借路边的小店打长途电话约好时间地点。表舅说话带有惠安口音,他要重复多遍南洋人才晓得说的是什么,想来他听南洋闽南话也一样辛苦。那日黄昏,表舅走到厦门大学,请我在厦大一条街的一家餐厅吃饭,递来一包用红色塑料袋装着的水果:“你拿去吃。”

我拎过来,摸一下,软绵绵的,打开一看,看不出来是什么水果,便问:“这是什么?”“柿子呀。”他说。

我抱着沉甸甸的柿子回到房间,向来以怕死出名而异常讲究卫生的我,将塑料袋打开,只看见一堆柿子果肉,连皮都破了,根本没法洗一洗,应该是丢到垃圾桶去为好,但我洗了一把小匙羹,就这样挖着吃。农药,应该有;灰尘,应该有;肮脏,更应该是;但软红柿里的亲情,就是那样又甜又香又软。

远方的表舅,只听说过,没见过,可是,他知道我在厦门,舟车劳顿过来看我,拿一包那么重的软红柿当手信,问我吃过柿子吗,你们那边有柿子吗。我用小调羹挖着看来看去都不像柿子的柿子,眼泪好像要掉下来了。

今年秋天在广州,买了一枚软绵绵的红柿子,回到酒店房间,洗干净后,剥皮就吸着吃。窗外有条河,远远的灯光,一闪一闪,河总是让风景更迷人,柿子的记忆让生活更加美好。这真是美味可口的软柿子。 

旅游城市的日与夜

早晨的班机,四点起来,五点出门,六点到机场,八点起飞。有人听到我四点起床,流露出同情。旅人却清楚,这算是很贴心的时间。航班上午八点起飞,起码不是午夜飞行,别看这美丽得像一瓶香水的名字,听起来又极端悦耳,且迷人,实则却是为了赶路,可能深夜无寐或凌晨起床而疲惫不堪。过了中年,完全明白,没有什么比睡不好、睡不够更伤神的事。尤其是女人,一张脸马上毫不留情往下坠,任何名牌化妆美容保养护肤品、神奇水、神仙露,都失去神奇效果。

清早五点的天空黯然沉寂,空气中有湿润的水意,星星隐没不见,月亮亦不知躲哪儿休息去了。在草丛中凝聚的一颗颗露珠,被行李箱的轮子辗过的时候,是伤心是惊吓,沉默无语地碎了一地。假如将行李箱拉在路上,轮子走得比较顺畅,可是,不喜欢被轮子辗过的柏油路,总要声大声细地叫行李箱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单调而喧嚣,划过幽静清晨的噪音,足以把睡得正舒服的人从睡梦中唤醒,如此残忍的事,倘若发生在自己身上,起来以后恐怕忍不住要骂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前老师的教导深刻不忘,因此不敢放肆。

槟城自从申遗成功,旅游业蒸蒸日上,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每天成群结队像鲫鱼般涌进小岛。老城区更是名闻遐迩的热门景点,再加上来自立陶宛的画家恩纳斯,画了一幅“姐弟共骑单车”的壁画,莫名其妙倏地烧起一片红火,映照得老城区人潮汹涌,国内外游人摩肩接踵就是为了去姐弟共骑的单车上再挤一挤,合个三人影。起初只见排长队伍,守秩序地,一个接一个,摆各种姿势拍了不同造型的照片。两个月过后,周围一面面被岁月侵蚀的墙上出现大大小小、好好坏坏的图画,知名与不知名的画家竞相绘制,也不晓得有没有经过市政府的同意。三四个月后,小贩在附近开档口卖矿泉水、小食、糕点、纪念品等,再过不久,把原本是住宅的老屋,转租给有头脑的商家开店。于是,旅游纪念品店、手信铺、咖啡小馆、小食铺、手工艺品店等,都是和旅游有关的商铺。一间又一间,速度奇快,不约而同地以传统和文化来修饰打扮,游客经过,往往被装扮吸引。看文化不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倘若想更深一层地感受文化,起码要小住半个到一个月吧?

老城区里的居民,在不知不觉间,生活起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本来每天闲适地坐在骑楼下喝茶聊天,或搁张躺椅,倚在廊下听福建歌仔戏或粤曲南音,手里的扇子有一下没一下地扇着,驱赶午后的炎热,脚下不是蜷着一只家猫在午睡,便是一条半瞌睡的狗,悄悄听人们闲聊,或把民族小调当催眠曲,一会儿懒洋洋地翻个身再继续午休,丝毫不理会不远处回教堂祈祷的诵经声、印度庙的呢喃念经声或观音庙里有人添油的“当当”钟响声,一派悠闲写意的氛围。偶尔有写生画家支起画架,当街就以水彩或油彩细细描绘,把这慢吞吞似乎跨不过去,继续逗留在二十年前一直不向前走的画面用彩色留在画布上。

突然从天上掉下无数商机,生意不做白不做,老城街道两边,手制孟加里面包、家制马来鸡蛋糕、传统切块雪糕、华人古早味豆沙饼、娘惹式的鲤鱼包、福建人的春卷……每天都有传统老式食物的新档口开张,大街小巷里充斥着愈来愈重的商业味道,赚钱变成生活的指标。从前问路,亲切得像老友,既说明又画图,过后,怕游客搞不清楚,亲自带着走很长一段路,还不放心地再三追问:你知道吗?你认得路吗?现在如果你不买点什么,贸然问路,很有可能“一问三不知”。

游客人数日增,其他州属的朋友都以羡慕的口吻说,申遗成功以后,处处商机,槟城人就好啰!

游客大幅度增加的新闻上了报纸,并有访问报道,这才知道老城区里的老居民,并非个个皆如想象中兴奋。备受骚扰的他们希望旅游人士保持应有的礼貌,不要随便闯入民居。当地人都是平常小市民,游人对待他们宛若观赏动物园里展示的动物,随意走进他们打开大门的房子,左瞧右望,犹如进入无人之境,隐私时不时被揭开的感觉并不好受。

数十年来,住在老城区的朴素居民,已经习惯不锁大门安心过日子,但这不代表陌生人在未被通知的情况下,可以随时随兴推门进去好奇地左观右望,甚至比手画脚地批评他们的房子这里那里不似世遗老屋等。

一个居民说,从前他们就在门口喝茶说话,有时候还搓搓不赌钱的小麻将,游客多起来,这份自由在无形中被约束,房子不锁大门,被毫不客气的旅人任意进出的次数数都数不清,迫不得已关门过日子。门虽然关了,下午想小小午休一下也没个清净,总是有人在门口窗外高声说话大声笑,行李箱拉过马路的声音,“咔嗒咔嗒”地把来拜访的睡神一次又一次赶走。居民讲到这里意犹未尽,语气益发无奈地投诉,有时候半夜也听到有人拖着行李箱在路上刮过的“咔嗒咔嗒”声,睡着的人被“咔嗒咔嗒”声吵醒了,躺在床上的人没有出门的计划,却得陪伴赶去搭飞机的人一起清醒地看着太阳升起来。

正是这时候,在网上新闻看到威尼斯政府发出禁令:禁止游客拉着行李箱在路上行走。

槟城的游客人数当然比不上威尼斯。据说威尼斯城区都让给了商业店铺,住满了游客,受不了喧嚣的当地居民纷纷自动迁移到城外隐居。

家里有一个走过全威尼斯的软布行李箱,当时里边除了行装,还装一大罐瓶装矿泉水,喝光了再换新的一瓶,水的重量让这行李箱在威尼斯的石子路上不停地颠簸摇晃,步伐跟着行李箱发出的“咔嗒咔嗒”声一路向前,终于完成用脚走过威尼斯的愿望,回来且沾沾自喜:威尼斯是一个适合走路的城市。

事实上,水乡威尼斯根本没有车子可坐,除了乘坐“贡多拉”,所有游人都得走路。可是,深更半夜尚拖着行李箱走在威尼斯的路上,不知道是否曾经被想睡一场好眠的威尼斯人埋怨过呢?

旅游的人没有日与夜,可是,难道住在旅游城市里的人,也要倒霉到跟着游客无日无夜地生活吗? 

刚从韩国回来

“我刚从韩国回来。”现代人,尤其是现代女人,如果这样跟你说,你要是问:“去逛了哪个旅游景点?”算是够愚蠢的问题。倘若再继续卖弄:“南大门市场?东大门市场?呵呵,知道了,一定是仁寺洞、明洞?釜山海云台?雪岳山?五台山?”女朋友不停地摇头,自作聪明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对了!自然遗产之旅济州岛?”OK,至此你可以停止了。不要再问得仿佛要找一把柄来握住,你的问题很明显地表明,你没有追上时代潮流。

今天的韩国之旅,即美容之旅,你只要多看一眼两眼,就会发现你的女朋友起码年轻了五岁。

可能笨男人会说,多五岁少五岁有什么差别?是的,那是针对十八至三十四岁年龄层的女人。至于那些已过了三十五岁不在青年队伍里的女人,不要说多一年,多一个月都有极大的分别。你把三十五岁的女人,说成三十六岁,她可能没办法真的杀死你,但她在心里诅咒你是一定的。

其实女人真正重视和计较的并非年龄,而是面貌。年轻时不论面容是否姣好,那一看便分明的紧绷有弹性的皮肤,光滑细嫩的脸蛋,眉间无皱纹,两颊无黑斑,一副青春活力的模样,这就是让自己宽心、叫男人动心的原因。

年轻因此和貌美画上等号。

从小老师教导,外表不重要,内在最永恒。这些年来也不是没有不断拼命自我灌输这深具鼓励性的思想,这种行为确实多少有点是在进行自我麻醉。自认不是肤浅的人,花了很多功夫给自己培养优雅的气质,不过,如果有美貌,就可以享受在巴黎高级餐厅被安排坐在绝佳位置的特权,也没有什么不好。巴黎《鸭鸣报》周刊向记者爆料:位于庞比度中心的黄金地段和罗浮宫附近的某Cafe,餐厅职员在受训时接受以下指示:“把长得不怎么样的顾客,打发到角落处用餐,貌美的顾客就带到显眼的位置。”难怪我们到巴黎,偶尔停歇疲累的双脚,坐下来喝杯咖啡,抬眼一看,怎么围在身边的全是俊男美女?这则新闻使我放下了心中良久的自卑感。

自卑感不是什么好现象,最近有个知名洗发精品牌,发起了一场“真正美丽的素描”运动。其请来具有专业背景的素描师,然后不让素描师看见他即将要素描的人,两人隔着一道帘子,画像的主角将自己的外貌仔细形容出来,素描师单凭描述来素描。画像完成后,再请另一个不认识主角的第三者来描述画像主角的长相,结果发现,两张画像,自述和他述,差别颇大。

自己形容自己的样貌,往往极端不满意“很深的黑眼圈,很大的眼肚,黑斑大而多,额头满是皱纹,嘴角细纹向下”,一些脸上的小小缺点全部被过分夸张了;但是,第三者的客观角度有很大的不同,瑕疵变少了,强调的缺点部分被稀释了。两张画像画的原本是同一人,结果看起来却像两个不同的人。

人对自己要求太高,也不是好的现象。现代人越来越容易失去自信,应该是被那些八卦周刊里的明星照片陷害的。在娱乐杂志里看起来“精美绝伦”的女明星图片,大多经过技术人员长时间悉心处理,获得艳光四射的效果才印刷亮相,缺乏头脑的读者才会相信图片中的样貌和身材是真材实料。更多的时候,那位你艳羡的美人本尊走到你面前来,你看半天可能也认不出来这肥胖健硕的女子是谁。

真相终于大白,水落下去石头终于露了出来。但是,女人对自己样貌的苛求从未减少,身材苗条的女性,日夜提醒自己要记得减肥。“单眼皮也是一种美”这样的话在单眼皮美女听来,她会认为你无非是童子军在日行一善,给她善意的安慰。老嫌自己不够高的女生,24小时感觉腿不够长,非要穿高跟鞋才肯外出。美女有个样本,浓黑的眉毛必须弯弯,眼睛要大而圆,鼻子非挺直不可,嘴唇厚薄须适中,嘴角要两边上扬,一张脸照顾完美了,还有头发、耳朵、颈项、肩背、胸部、腰身、臀部、大腿、小腿,再到手指脚趾加上指甲等,细节实在太多,如果女人为此一生忙碌不堪,还能够照顾其他的什么吗?

单靠想象,也晓得整容的痛楚。平常被刀割那么一条细缝,就以“痛不堪言”形容。为了美貌,要开刀切这边割那边,并非易事。可女人却深具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定不移的意志。最近看到有人呈献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说,新生婴儿的视力虽然还没发育好,只能看清楚大约30厘米远的物体,并且他们还是色盲,无法很好地分辨颜色,但是当美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选择一系列女人头像的照片,分为两组,让刚出生一至七天的新生儿观赏,结果发现,所有新生儿都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看美女的照片。希望这是一个误会,要不然对爱美的女人来说真是百上加斤。我有时候抱新生儿,他们都会大哭大闹,朋友很谅解地跟我解释,你长得太瘦了,骨头太多,婴儿被抱的时候不舒服,就会哭闹。我也很愿意接受这个理由,或者说是借口。看过这最新的报告以后,我再也不会随意去抱新生儿,因为他们居然分得清美女和丑女。

这个社会实在太不公平,生为丑女,已经很不幸,在努力地迈向内在美好的路上,遇到一桩又一桩的沮丧事件,叫人不患上抑郁症也很难。如今流行到韩国给自己的脸部做小修整,叫做微整形,据说价钱还可以,也不太痛,重点还在于修得很自然,回来后大多数亲戚朋友都看不出来。丑女正在懊恼气恨,且犹豫不决,又有一女友从韩国回来了。她送来一包人参茶,我很时髦地问她:“修了哪里?”女友用诧异的眼光看我:“济州岛知性之旅,或叫修心之旅。”我讪讪:“以为你去微整形呢!”希望她看我坦白就会从宽,不笑我思想幼稚兼浅薄。

她想了一下,比我更坦白:“这次其实有在想,只是不够勇敢,下回吧。”

她再想一下,佯装一副好像是顺便的样子,加了一句:“你,要不要一块去?” 

妈祖的故乡

再到莆田,再访湄洲。湄洲是妈祖的故乡,但我对莆田和湄洲的最早记忆是大街上两排挺直的玉兰花树。

1997年获得莆田的一个文学奖。颁奖的清晨,一行人决定不吃单调的酒店早餐。那时酒店还叫宾馆,其中一个主人黄认为宾馆早餐乏善可陈,建议到外头找特色食品。初来乍到的人跟着大队走。秋日清晨六点多,天已大亮,晨风吹拂过来稍带凉意,扬散一股香气,一阵接一阵袭来。我抑制不住停下脚步问是什么味道这么香。几个人愣愣疑惑,有香味吗?黄深吸一口气,说是玉兰。于是我和他两个开始左顾右盼,没看到或米白或淡黄或紫红的玉兰花。早已成南洋移民的黄坚持一定有,在这附近。莆田乡下他家门口种龙眼、枇杷,还有玉兰花,这空气里的味道就跟他家玉兰开花的味道一样。一行人转个弯儿,两排整齐的玉兰花树迎面扑来,在空旷而凉意深重的街道上,沉静而纷扰的香味益发张狂地飘荡着。

黄为自己清晰的记忆兴奋不已,声音高半拍,看!是不是?他豪迈地伸手向前一指,这些,那些,都是,都是玉兰花。听见赞赏的玉兰花更努力地释放自己,益发彰显的香气一直萦绕在身边不舍散去。闻着花香味走路,这个清晨特别有味道,一趟专门为遇见玉兰花而出的门。一行人充满兴致地在宾馆附近兜兜转转,最后一起携着落空的期盼踅回宾馆。似乎无法置信,可是真的找不到什么吃的小店或档口。那时候莆田还不流行外卖吧?在宾馆餐厅喝稀饭,配盐炸花生、酥炸小鱼、菜脯煎蛋、豆腐乳、白煮蛋和馒头,这中式早餐还挺中国的,平时不敢吃而魅力永远不减的油条也在餐桌上,一年才吃这么四分之一根应该可以吧?找到借口让自己理直气壮地吃了两个四分之一。入住酒店,喜欢在附近绕走一圈,为熟悉环境。这一回有当地人带领,不需要自己花时费神寻路觅方向,却仍有机缘在附近走了一走,看来,真是为了和玉兰花的香味相遇。

邀请单位安排两人带我去湄洲岛。“到莆田如果没去湄洲岛,等于没来过。”年纪较大的校长夫人说。在薄薄的阳光里搭公交车去。二十多年前,各种条件都不如现在,包括交通工具。抵达文甲码头,许多妇女手捧着香烛冲上来努力推销,可是要拜的妈祖却是在对面的湄洲岛呀。摆着档口卖干料海产的也不少,摊贩都提高声调此起彼落地呐喊,极力推销,可惜莆田话实在是太难懂了。莆田和仙游是邻居,这里的语言就叫莆仙话,把莆田仙游喊得像一家人,仙游的旁边是惠安,可惠安女听莆田话,却像鸭子听雷。莆田话是最古老的汉语方言之一,保留着很多唐朝之前的中原古汉语发音。在海外自称汉人,听到莆田语却犹如听外国话。幸好一起去的年轻女作家当翻译,轮渡入口街道边摆着三轮车和脚车(即自行车,闽方言词),车上有一大盘白色的糕,卡片纸随便插在盘边,上面有三个手写字——“茯苓糕”。女作家特别介绍这莆田的当地小吃:“甜的,要不要来一片?”茯苓糕色泽洁白,但身为游客时的我只喜欢看。

轮渡人不多。“假日人潮如流水,倘若遇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或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那就是人挤人了。”校长夫人解释道,“今天这样比较好。”蓝天白云,风平浪静,船速不疾不徐,一如当地人的生活写照。岛上码头简陋,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咸鲜味。路这边摆着几档售卖晒干的海产的摊子,包装简单,乡土味重。贩者多为女性,整个岛看起来就是朴素无华的,人也是。女作家示意要叫车,待问清楚妈祖庙不远,便建议走路。散步为旅游观光最理想的方式。阳光有些晒,但有风,校长夫人和女作家同时打开阳伞来遮我,湄洲岛因此增添美丽情意。更美丽的是阳光照耀下路过的红衣蓝裤女性。“帆船头、海蓝裳,红黑裤子保平安。”眼睛里的诧异让女作家开始充当导游:“帆船头又称妈祖髻,先将长发梳得似帆船,左右各插上一支波浪形发夹,象征船桨;发髻里盘着红绳,象征船的缆绳;一根银色发钗横穿发髻,代表船锚。”梳着妈祖髻的湄洲女,穿蓝色搭红色的斜襟布衫上衣,搭配红黑或蓝黑两截拼成的长裤。“上衣颜色象征蔚蓝的大海,黑色裤子镶红边的是已婚妇,镶蓝边的则是未婚女。”习以为常的打扮,却叫少见多怪的游客惊艳,想要拍照,又不好侵犯别人的隐私权。女作家说她过去提要求,却失败沮丧回来。再走几步路,又有两个湄洲女结伴经过,校长夫人说轮到她探询去,结果仍不理想。“她们害羞。”纯朴蕴藏在她们的拒绝里,鲜艳绚丽的服饰、独特的妈祖髻都只好收在游客的记忆里。

上阶梯时仰头遥望,生出幻想,抵达妈祖庙,发现和想象中相差太远。生于宋朝的妈祖,出生至满月,不啼不哭,故名默娘。长大后扶危救困,是救苦救难的护海女神。28岁在海上救灾遇难,仙逝后,渔民每逢海难屡有神迹,皆说是女神相助,宋徽宗听闻,御准在湄洲岛建设首座妈祖庙。至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多次遇难,皆被妈祖搭救,回国禀报,皇帝册封妈祖为“天妃”。郑和每次从海外回国,必扩建或新修各处天妃宫。天妃娘娘成为明朝海军的守护神。不但如此,郑和船中供奉天妃,日夜香火不断,各船设司香一名,专门负责每日清晨带领船员向天妃娘娘顶礼。郑和的两万七千多名水手和海军,多从福建、广东、浙江沿海省份招募,之中有回乡或留居海外的,把供奉妈祖的信仰传播出去,至今全球共有2500多座宫庙,信徒超过两亿人。据统计,自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直至清代,14位皇帝先后敕封妈祖36次。一个为救海难付出性命的小女子成了万众敬仰的“天上圣母”“海上女神”。校长夫人和女作家虔诚烧香,妈祖庙里三尊妈祖分别为金身妈祖、梳妆妈祖、黑脸妈祖。捧香时,校长夫人坚定不移地说:“妈祖很灵的,你有什么祈求,就跟妈祖说。”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不太相信,但心里还是许了个愿。女作家跟庙里的管理员说莆田话,过后拿了一块纸封小饼,说是妈祖糕,吃了保平安的。我咬一口妈祖糕,是甜的。插香后出来,校长夫人带我们到庙后边参观妈祖羽化升天的地方,岩石上镌刻着被香熏黑了的“升天古迹”。游人不多,一切都还保存着古旧的景观。妈祖庙之旅结束后,自莆田归来,带回玉兰花的香味,时隐时现,有时到南洋的某个妈祖庙或天后宫,玉兰花的味道自然浮现。曾经幻想在自家院子种一棵玉兰树,最后终究是无法实现的憧憬。但不知为何,一再重复受邀到莆田,到莆田一定访湄洲、拜妈祖。我讨厌迷信,然而,在那个搭乘飞机并不普遍的年代,首趟朝拜湄洲妈祖庙,我许下的愿望是:“倘若妈祖有灵,让我再到妈祖的故乡。” 

厦门的风

鸟儿“叽叽喳喳”的声音在黄昏的风里似蒲公英般到处飘洒,密密麻麻的青翠叶子竟成为鸟儿唱歌的庄园,老榕树长长的胡子摇晃着光阴的风霜故事。环岛路上的风把叶子吹得飒飒有声,像是鸟儿鸣啭的伴奏。从第一天和厦门的风相遇开始,厦门的风总是有声音的,时大时小,时而尖细时而粗糙,从无心入耳,到有意倾听,一晃眼,二十多年居然就过去了。

前年来的时候,车子刚开上环岛路,多年没到厦门的我目瞪口呆,不相信这就是当年的环岛路。二十年前的厦门环岛路,好像不叫环岛路,学生都说是胡里山炮台路,或是曾厝垵路,或干脆就叫厦大白城区。我住在大学校园里的蔡清洁楼,通常走厦大南门,一出门口即南普陀寺,那可是格外热闹的厦大一条街,学生们吃饭、购物都喜欢去那一带。位于一条街的林家鸭庄和唯一的一家西餐厅,是短居厦大时吃过最多次的两家餐厅。林家鸭庄的白米饭是台湾蓬莱米,软黏可口,因为一餐吃不下两碗,只好分开时间去吃,午餐没去,晚餐一定到,几乎每天都去报到。西餐厅既有悠扬的西洋音乐,也有中国歌曲播放。套餐价格不可置信地便宜,除了餐前的红酒,正餐后还有甜品冰淇淋。一餐吃下来,既满意又很满足。人真奇怪,住在南洋,向往厦门的中国传统风情和地道的厦门风味菜,人在厦门,却回过头去怀念南洋西餐。

从南门出来是南普陀寺,可以爬山,看山的日子久了,偶尔也想念海,就特地绕个远道,蓄意从厦大白城门出去,看海的同时也看朴素的民居。走在热闹的菜市,也就是一条普通街道上,那里最著名的景点叫胡里山炮台,自然原始,周边皆是老旧破落的房子。游客不多,拍照的人也少,多为休闲的市民,不过悠悠然去散个步,观赏一下海景。最为壮观的美景,则是从这一条路看厦大的建南大礼堂了。1952年,陈嘉庚先生亲自参与设计督建,1954年竣工。面向大海的建南大礼堂,由气势磅礴的五幢建筑弧形排开,一排阶梯往下走,就是许多人在运动健身的宽阔壮观的上弦场,它早已成为厦门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至今我尚保留着一张当年一看到此景便赞叹不已的明信片。

明信片上的景致仍在,只不过,这一回环岛路中间的隔离带上,竟是让人大开眼界的音乐五线谱雕塑。长247.59米的五线谱是歌颂厦门著名无车岛的《鼓浪屿之波》乐谱,成为具有艺术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主要景点,1998年建成,2000年被列为“吉尼斯”世界之最——最长的“五线谱音乐雕塑”。环岛路因此洋溢着优美的旋律。能够把一首歌曲演绎得如此大气的,也只有厦门了。

一路的雕塑不停地把风格迥异的艺术之美送到游客的眼睛里:“大海冥想曲”“大橹诉说”“选择”“生机”“海浪花”“妈妈带我去游泳”“马拉松雕塑”……有人把这儿称为厦门的黄金海岸,艺术就是含金量的最高标准。还来不及赞叹,以融合自然景观为设计方案的“以天为纸,以海为墨”的书法广场就出现了。其占地三万平方米,以“书鹭岛胸怀,展大海豪情”为主题,真叫人抑制不住。探问车上的厦门人,知道要去的目的地曾厝垵就在附近,步行可抵,于是下车去,一看,沙滩上竟有个大“寿”字。中国书法家为皆大欢喜,老喜欢写“福禄寿喜”讨人欢心,但这“寿”字寓意巧妙,得再加大海的水为边,凑为“涛”字,“啪啪啪”的涛声这时成为观涛人心中的掌声。

继续前行,有一条近四百米长的笔架廊,是俄罗斯白松的材质,毛笔嵌成的梁架,欢迎游人进去纳凉,不同书体的书法家墨宝,增添了海滩的书卷气。走着走着,忘了疲倦,晚霞和落日就在木栈道那儿等待我们去相见,诱惑力十足的绚艳橙红的落霞是夕阳的杰作,倏地手机响起来,才猛然想起,我们本来是应厦门书法家朋友刘的邀约,到曾厝垵吃晚餐的。

细雨若有似无,秋天夜晚的曾厝垵少了白日里的人声喧嚣,多出一份幽静宁谧。无意中抬头,“圆大的月亮像黄金脸盆”,很久以前在一篇学生作文里读的句子,突然就涌上来,看着缺乏诗意,但很真实,只不过,今晚的黄金脸盆似乎装了水,竟有水意朦胧的意蕴。按理农历十五的晚上,月亮特别圆,但也有人说,十六晚上的月亮比十五还圆,到底是哪个晚上更圆些?也许看说话人的心态、环境和氛围,才出现十五、十六的争议。对有些人来说,只要是团圆的晚上,不管是十五,还是十六,甚至是初一,心里都有圆圆的满月。

刘跑到路上来迎接我们,热情的朋友叫人感动。到厦门没通知他,但他有办法联系上我们,欢喜地说带我们去吃农家菜。原始乡土味,我们一定喜欢。他原为文学评论家,工作之余爱上写字,无意中竟成了家,可见他的努力和热爱。抵达小小的餐厅,满桌陌生朋友,单看外形就知是艺术家。衣着简便、打扮独特、举止潇洒、言谈不拘,用餐时间变长了。

桌上几乎全是海鲜,白灼、白煮和清蒸。艺术家要求原汁原味,不只食物,还有作品,自己的味道,自己的创作,才是风格的标志。餐厅小,人多,略挤,但没人在意。主人叫喝酒,白酒、啤酒,远来的客人与酒无缘,选择喝水,可是大家都不劝喝。你喝你的,我饮我的,随意才是亲切和愉悦。

餐后一班朋友几个有事先走了,留下几个陪我们。他们非在曾厝垵漫个步不可,因为这是“中国最文艺的渔村”。于是闲闲地逛,走几步路,暂停一下,许多文艺小清新的店铺,有的一见难忘,有的一见钟情。比如“晴天见”,下雨天不开的冰淇淋店,兼营咖啡和酒;“轻尘别院披萨店”,一个台湾女人和英国丈夫开的披萨店,星期二打五折;“渡口书屋烧烤屋”,书店老板卖书兼做厨师,让游人的肚子和精神都不会饿着;“懒人业余餐厅”,不专业也标明,不怕顾客因此不来;“三年二班”,以为是上课的课室,原来是餐厅,有趣;“大鱼的酸奶酪”,老板名大鱼,卖的是酸奶酪,平平实实的店名,却也文艺味儿满满。还有各种独特的个性化客栈,“蓝色小屋”“梦旅人音乐客栈”“喜堂”“守望者”“彼岸”“四月小筑”,每家店铺、客栈的装修布置各有特色,恍如走进一个文创村落,眼睛和惊喜连连相撞,叫人流连忘返。

小雨时有时无,雨伞打开了又收起来,穿过巷弄走到大路,厦门的风还在呼呼地吹,拂乱了头发。转头一看,小资的情调在暗淡的街灯里浮游,飘扬起来的还有年轻情侣的清脆笑声,他们一边拍照片,一边拥抱和说笑,留下美好的青春身影;再多看一眼,年轻的我,已经不在了。 

先贤文化入人深

车子前面的玻璃大镜上,雨刷似忙碌的双手,不停划扫,远山近树在水影朦胧间晃动。上午离开酒店,车子走进雨中,这雨早在两三天前就开始飘洒,那时在宁德开会,冒雨去了廉村、白云山、千年冰臼等景区,过后,接待我们的袁教授极力推荐应当去古田走一趟。

古田这名字很熟悉,为工作离乡背井,返回槟城老家之前,曾在福州人南来时聚居的小镇“实在远”旅居二十年。“实在远”人称小福州,是距离霹雳州首府怡保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偏远小镇。附近有个更小的村,叫爱大华,村民以古田人为主。初抵“实在远”,听不惯当地人说话的浓郁鼻音。福州话是非常难学的方言,到巴刹买东西,不抬头,只听人说话,以为人在日本或韩国,那口音和闽南话差得太远。同住二十年,只学会一句“卡溜卡溜”,意思是去玩。

袁教授安排去玩的古田县杉洋镇,是一个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地方。

汽车在微雨中驰骋,坐在车里的游人并不晓得,他们正走在“西起古田水口闽江畔,东至宁德海之滨的崇山峻岭间”一条蜿蜒的古驿道上。目的地是驿道中途,位于宁德古田的交界处,深藏于群山之中的杉洋镇。

这个小镇又名蓝田,打算到访的首个景点就叫“蓝田书院”。

车子停下,雨未歇,转成丝线般洒落,在苍茫微雨中步伐徐缓,打伞朝书院行去。周边村屋三两间,杳无人迹。铺石砖块的小径旁,一条清澈见底流水潺潺的小溪弹奏着琤琤的旋律,溪旁草坡像开发梯田般一层一层植着许多小树,以树干和木条支撑着,泥土看似刚翻新不久,却有不少姹紫嫣红的野花迫不及待地迸出来点缀黄土坡。

伫立在书院大门的平台,回头眺望青翠层叠的峰峦,呼吸着湿润的清新空气,为这清幽可人的环境赞叹不已。下车打伞时心中埋怨下雨的不方便,但因雨水的润泽,浓淡深浅的青葱绿色在水雾迷蒙间更具姿彩,眼前呈现一幅大自然挥洒出来的水墨佳作。

景致优美毋庸置疑,不过,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野之地居然隐藏着一个书院!临时客串导游的文化馆馆长也许看出游客的诧异,特别说明:“别看八百年前的古田地方荒僻,小小村镇共拥有九大书院。”这下才明白好读书爱做学问的袁教授特别推荐的理由。九大书院以“蓝田书院”名声最盛,“不只是八闽最早的书院之一,在南宋时期,朱熹曾两度到此讲学”。平台东面一块巨石可为明证,描金字镌刻着宋朝朱熹于丁巳年春天三月写的《东斋记》,面对《东斋记》石刻的是一口干净崭新的水井,井边有石刻“洗墨池”三个红字。

早在五代后唐,就有余仁椿在杉洋镇始创“额以蓝田”的学馆,北宋开宝元年(968年)建“蓝田书院”,后毁于兵火,亦曾迁址西山,至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余仁椿后人余瑞卿再发起于旧址重建“蓝田书院”,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应邀前来讲学,并题“蓝田书院”。字元晦、号晦翁的朱熹,亲笔书写的四个大字牌匾,此刻高悬书院大门,署名“晦翁”。

偏远的杉洋小镇,当年因为朱熹,学子云集,著名的“朱子十八门人”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一直很客气的文化馆馆长,语带自豪:“我们这小山镇,自宋朝到清代,一共出了两位丞相、三位尚书、两位状元,还有一百多名进士,共两百多名朝廷命官。”

从书院大门进去,先见大厅,两旁是房间,中为天井,大花盆里一株艳红的茶花,不理雨还在下,火样地盛放。上一层摆一排花盆共九个,从叶子看,种的应是杜鹃花,高一点的一排搁六个花盆,看叶子形状,种的是蕙兰,皆未开花。再沿阶梯爬上第三进便到学堂,“万世师表”的红匾高悬,原在书院大门的对联“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无以异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在兹乎”这时挂在左右两根柱子上。中为授课老师桌椅,背后墙上是框进玻璃的孔子画像。两旁悬书法两幅,一是与门口石刻同样的《东斋记》,另一幅大字语出《大学》三纲:“明德,亲民,至善。”

坐在老师的位子望出去,雨水从屋檐滴下,落在花盆里,视线透过天井,高高的云天宽宽,目光穿过大门屋脊,远远的山峦相连,云雾缭绕,朱熹就是站在这里授课时,写下“春报南桥川叠翠,香飞翰苑野图新”的吧?

风光明媚之地何处没有呢?却非处处“崇儒之风斐然”,当年创办书院的杉洋人余仁椿,为了鼓励学子积极求知,把最好的水田设为“油灯田”,又叫“学田”。“学田”由家族诸人轮流耕种,不许变卖,不许减少,只可增加,所得的收入,全都用来资助读书的家族子弟,不论富贵贫贱,皆可享受同等待遇的赞助,一直到清末仍维持着这在别的地方没有听说的“助学金”风俗。“先贤过化之乡”杉洋镇的蓝田书院,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多次修筑重建,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占地941平方米,规模不小,根据记录,“红墙广厦、亭台楼阁、花坛池洞、碑刻楹联、包括朱熹塑像和墨迹等珍贵文物”在1975年12月时,不幸被一场大火烧光,只剩下一块朱熹亲手书写的《蓝田书院》石碑。

从课堂边门下楼,时大时小的雨似乎暂停,袅袅的书香和花香气味在空气中缥缈,舍不得离开,走到墨迹亭坐了一下,引月池边靠墙的石头上,嵌着的《蓝田书院》石碑即当年火中的遗迹吧。约好的午餐时间已到,步伐匆促,临走前回头一望,高悬当中的“雪堂”两字,叫人想起朱熹曾在此地写下的“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观空静我神”。这儿的确是“养清气,静我神”的好地方,如有机会来此写作绘画,很大可能会有好作品。

虽为蓝田旧址,书院建筑全新。陪伴同游的年轻小友凌宇说,其两个月前刚刚竣工。其中最大的功劳要归古田杉洋人余云辉博士。余博士居上海从商,回乡听人说起“蓝田书院”,二话不说,决定重建复办。

当年搬到“实在远”,第一个认识的朋友,乍听以为名宏健,或洪建,接过名片一看,大惊,是鸿渐。生命中首次认识名字充满古意的人,第一部介绍茶的专著《茶经》作者陆羽的字就是鸿渐。“实在远”的古田人鸿渐不卖茶,他卖手机。他听说我是作家,马上买下我的十本书。我建议:“要看买一本就好。”他答我:“读书好呀,我买来送给我的员工读。”

按照历史掌故,从福州南来“实在远”的中国人,大部分跟随教堂的牧师到这里来垦荒,多为教育水平不高的劳动者,但为子孙后辈取的,却是南洋少见,流溢着书卷气的名字:书清、志成、义飞、作汉、书梨、用朝、贤秀、清文……这叫爱阅读华文书籍的我听得目瞪口呆,惊诧赞叹。

离开蓝田书院,车子照样在雨中行进,午餐约会在镇长办公楼,经过的路上,苍茫山色依然雾气朦胧,在福州人聚居的地方住了二十年,二十多年后,来到古田杉洋镇,才解开了谜底,原来是“先贤文化入人深”。 

情人节的花

“我收到一束风信子。”

情人节快到了,我们在谈花,玫瑰、蝴蝶兰、铃兰、火鹤花、波斯菊、百合花、海芋,正说得天花乱坠,年轻小友突然冒出一句,叫大家瞬息间全闭上嘴。

嘴巴重新张开时,问题掉出来:“风信子?是什么?”

大家听到彼此都松了一口气,原来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大多数人都没听过。“是花。”聊天群体中幸好有个开花店的老板娘,“什么颜色的?”

白色的风信子花代表不敢表露的爱。

老板娘这解释一出来,周遭即刻有“呜呜哇哇”声在嚣嚣攘攘。“有人暗恋你!”“这时代竟还有无言的爱!”“唔系呱?仲有人爱在心里口难开!”

处于有人说话没人听的脸书时代,大家有事没事都在脸书上大书特书,造成只有作者缺乏读者的现象,因此时时听到讥嘲:居然来到一个嘴巴寻找耳朵的年代。现在突然出现一个没有说话,只静静地以白色的风信子花来示意的人,既不可置信,又因与众不同而变得稀罕珍贵、引人注目。

你想一想:有人偷偷在心中爱恋着你,然后不说出口,悄悄以花来表示。这样一份动人的浪漫,大家都想拥有,却没有人有。一时三刻,周边所有的人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小友。

终于有人打破沉默:“我们一直以为玫瑰才是爱情之花。”

从前认识一个不知玫瑰的朋友,这事情在言谈间无意中爆出来,他不知罪名何在的无辜神情和坚持不认错的言语“难道不可以不知道什么花是玫瑰花吗”不但没有被众人接受,还被喝着咖啡的全体朋友蔑视:“你未免太无知了!”

朋友说他会积极悔改。隔年情人节,他送上白中带黄的菊花,听的人诧异,怎么送黄菊花?他理直气壮地说:“二月十四日,花店里所有的玫瑰,早早就卖个清光,去的时候不过上午十一点,只剩下菊花,菊花也很漂亮呀!”

菊花漂亮毋庸置疑,令人吃惊的是,不知玫瑰的朋友竟然知道,黄色菊花的花语是相思呀!原来是花店的人走漏消息。(可惜在现场听他说话的人全部不知道。)送了代表相思的花,却让他的情人脸黑一片,关上门且不接电话。后来才晓得错误不在他,而是每年农历三月的清明节,他的情人通常带一束黄色菊花去拜山。

女人固然喜欢男人送花,可是,要送花的男人也得进修一下,给自己普及一些花的常识,情人的生活习惯亦需多加了解。

情人节马上就来临,要送什么花为好?这本来是有情人的人才需要动的脑筋,但喝咖啡的时间,正是无聊说闲话的最好时光,咖啡座上又有花店老板娘,这情人节的花便成为热门话题。

情人节送玫瑰是浅常识,谁都晓得玫瑰和爱情关系深厚。老板娘却提醒众人,送玫瑰也要分清楚,不同的颜色蕴含不一样的意思。红玫瑰代表热恋,粉玫瑰代表初恋,黄玫瑰代表道歉,白玫瑰代表尊敬等。老板娘讲到这里还没说完,她说,不同数量的玫瑰,也有不同的含义,一朵代表你是我的唯一,两朵代表世上只有我和你,三朵代表我爱你,四朵代表承诺,五朵代表无悔……

目瞪口呆地听着,有人“大开眼界”,有人“长知识了”,有人继续追问:“还有吗?”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再不似从前那么单调,仅一种玫瑰便足以应付了事。老板娘索性把她原来在店里给雇员上的课在这儿重复转述:“桔梗花的花语是真诚不变的爱;红蔷薇的花语是热恋;栀子花的花语是永恒的爱与一生守候的爱;昙花的花语是刹那的美丽、一瞬间的永恒;紫郁金香代表永不磨灭的爱情……”

花言花语真是门学问,虽不能说高深,但我们都没有花费心思埋头去做研究。可能来到这年龄,大家与爱情稍稍脱了节。可是这回有关花和爱情的聊天,令我想起去年九月在北京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一则趣闻:

相亲节目里有一句话:“我负责挣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这当然是男人说的,乍听之下,马上打动了所有女人的心。可是,有人提出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如果往后我不再貌美如花,那么你未来是否还挣钱养家?”记者清晰的分析,叫我重新忆起从前有个台湾作家告诉我:“美丽的誓言是用来听着开心的。”听的当时,开心就好,过后不必再追究。明白这一点,心平气就和。

从前的人把婚姻看成一生一世,纵然今天大家都好像不再相信,提到一生一世,都一致不屑地扯下嘴角说话:“这个时代,哪还有一生一世?”

话虽如此,当日期来到“1-3-14”(指2014年1月3日)时,大家还是疯狂地用手机或电脑到处传送:“今天是一生一世呀。”“在这一天,记得告诉女友我爱你。”“一生一世是结婚的好日子。”无形中透露,人人私心底下,对一生一世仍然充满无限的憧憬。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爱情是永远不过时的主题,只因人们对真正的爱情仍有所期待,有所盼望。

情人节因此变成全民在过的节日。

那一则北京的报纸新闻标题是“赤裸爱情”,图文并茂。原来西安一家鲜花店,有人用50张百元大钞制作了一束“情人节鲜花”,记者为文直截了当地写着“霸气外露”。

若隐若现,若有似无,隐约闪现,雾般朦胧的爱情,都是过气的小说情节,谁还有那个时间和心思去猜疑揣测?如今的爱情,一清二楚,明白了当。

当我提起这新闻,有人耸耸肩,然后很坦诚地吐露心声:情人节礼物也希望收到钞票鲜花,至于要批评是“赤裸爱情”或“霸气外露”,都没关系。

如此现实主义的想法,是否可能引发一场论争?

爱情是应该留在幻想中继续浪漫,收一束风信子花;或者走进赤裸的现实生活,来一束钞票鲜花? 

天公生日大过年

平时没有夜生活的人,正月初八夜间十一点半,呼朋唤友,快点快点,时间过了就没好看的了!一到凌晨十二点,响彻连天的鞭炮,还有灿烂多彩的烟花,马上就燃放起来了!

从槟城搭乘渡轮过北海,人在船上朝右边眺望,著名的水上人家吸引着游客的目光。房子就建在水上?是的,去过的人便晓得,站在房子的客厅里,水波穿过木板地上的条缝在晃荡,带着咸味的海风凉飒飒地从板缝中掠上来,不曾留宿,但是,想象睡觉时应该无须开冷气。那个地方叫姓氏桥。每一座桥上住着不同姓氏的人家,其中以姓周桥最为人所知。自从槟城和马六甲以双古城申遗成功后,今天的姓氏桥已成为槟城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当年中国人南来,抵达的口岸正是这儿,不知道是谁先把房子搭建起来,一间连接一间,就连木桥也建起来。桥的两旁是木结构的简陋房子,有个遮风避雨的场地,南来移民开始为生活打拼,这里居住的大多是出卖体力的劳工阶级。

当时的槟城父母频频交代孩子,没事尽可能不要到那地方去,仿佛姓氏桥是什么避之则吉的荒野之地,叫人害怕畏惧。那一带就几座桥,两边的房子也不多,共几户人家,哪一家是什么人,彼此都很熟悉。外来者一亮相,当地人互相通风报信,马上知晓。木桥居民对陌生的外人格外警惕,因为常有一些犯案者过来这里的朋友家小住。这儿具有“门一打开,便可以下海”的地点优势,对那些想离开小岛一段短暂时间,让流逝的岁月销毁记录或记忆,以后再回来的人很是方便。

之前父母限制,感觉老人家很怕事兼专制,我便对这地方益发好奇,后来认识一个在姓氏桥长大的朋友,听他说了很多精彩得可以拍成电影的故事,才恍然大悟。

海边来的陌生人,大部分是靠岸歇息或转站添油的大船上的船员和水手,以来自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的人为多,不少黑市交易就在桥上进行,有什么不对的时候,要逃离也就一时三刻,一晃眼人就消失无踪,因此追捕行动往往以失败告终。

住在水边的人,大多为职业渔夫。靠海吃饭看的是天公的脸色,晴朗好天,便是赚钱的工作日,哪一天老天心情不好,把云给翻了又下起雨来,渔民只好坐在桥头看天、聊天。天色不在自己手上,无从控制,唯一的方法,是向老天祈求,希望日日风调雨顺。

福建和台湾讲闽南话的朋友,来到槟城倍觉亲切。有时在路上,听到马来人或印度人以闽南话与当地华人对话,亦无须惊异,槟城人早就习以为常。这里的华人以福建人居多,只要懂闽南话,街头巷尾乡音处处,行走全岛毫无隔阂。

福建人到了海外,对春节异常重视,比春节更受到重视的,就是天公诞了,因此有“天公生日大过年”的说法。天公诞有很多禁忌:不可扫地,不可洗衣,不可说不好听的话,女性的内衣裤尤其不可以晾晒在外,衣着从里到外必须是全新没有下过水的,女性处于经期时,不可以举香拜天公,这些非遵守不可的传统禁忌比大年初一的还要多。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至高无上的天公不可亵渎。

天公诞落在正月初九,由于满心崇敬,自大年初八午夜十二点就开始庆祝。先在家门口或院子中央摆上供桌,供桌分前后或上下两张,前面的上桌以板凳垫高,又称顶桌,系上绣有吉祥图案的红色桌围,两旁系上的甘蔗必须见到根茎且带有绿色的叶子,中间摆上香炉和烛台。供奉天公的顶桌,供品以斋料为主,献给天公部属的供品放在下桌,一般是荤食。供品很有讲究:顶桌的五果六斋十二菜碗(或二十四碗、三十六碗),即五种水果、六种斋料、十二种盛在碗里的菜;下桌的五牲为鸡鸭鱼虾猪,谁家赚了大钱或是走了好运,往往以烧猪答谢天公的保佑。非有不可的供品还包括糖塔、红龟粿、面线(即米线)、甜糯米等。人们为了表示对天公的尊敬,所有的供品,都必须贴上红纸或精致的红纸剪花。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些准备工作,处于经期的女性绝对不可动手。

天公诞拜天公是福建人对天公的报恩行动。传闻古代黄巢军南侵,到了福建,因福建语言难懂,把“人”称为“狼”(闽南话“人”的发音是“狼”),引起黄巢军的误会,杀“狼”杀到大年初九才搞清楚,当时躲在甘蔗园的生还者,每人取走一对甘蔗来拜天公,答谢天公的保佑。闽南话“甘蔗”的发音正是“感谢”。

又有一则传说是,古代有个姓孟的将军,孟将军有个本领,一到陌生地,只要喝了当地的水,马上便通晓当地的语言。当他到闽南时,手下拿外省的水给他喝,结果他无法与闽南人沟通,误以为闽南人非汉人,下令手下大开杀戒,枉死了无数的闽南人后,大年初九那天,外省运来的水喝光了,孟将军喝下闽南水,讲起闽南话,才知道错杀汉人。由于那天正好是大年初九,闽南人将逃过大劫归功于天公的保佑,就在初九凌晨拜天公谢恩。

槟城人耳熟能详的传闻则是,明朝某年春节,倭寇侵犯福建,乡民连夜逃命,黑暗中慌乱间逃到偏僻的郊野,眼看倭寇就追上来,突然眼前出现一片甘蔗林,乡民赶紧逃入林里躲避。出来以后,正是大年初九,从鬼门关走一趟回来的乡民,认为是天公显灵救命,在拜天公时,不忘甘蔗的救命之恩。

甘蔗因而成为天公诞不可或缺之物,后来商人趁机涨价,但感恩的闽南人照样非拜不可。槟城的姓氏桥民,多为闽南人,供桌本来摆在自家门口,后来环境越来越好,供奉的祭品越来越多,经过洽商后,桥民把供桌摆到桥外的大街上,所有的住户都来参与,拜天公的仪式更加热闹隆重,除了祭拜,还有舞狮表演,并燃放鞭炮和烟花,形成盛大的节日庆典,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旅人特地前来观赏。

今天的姓氏桥,和当年已经不一样。年青一代皆受过良好的教育,经济能力提升后,购买陆地的房子而迁离水上,平常只有恋旧的老人家居住,却在天公诞这一天,成为桥民住户的团圆日。各国艺术家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