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真原:还原内经原创理论体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01:03:46

点击下载

作者:田合禄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内经真原:还原内经原创理论体系

内经真原:还原内经原创理论体系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内经真原:还原内经原创理论体系/田合禄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中医师承学堂)

ISBN 978-7-5132-4845-7

Ⅰ.①内… Ⅱ.①田… Ⅲ.①《内经》-研究 Ⅳ.①R2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61313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64405750

      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710×1000 1/16 印张40.5 字数727千字

2019年1月第1版 2019年1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4845-7

定价 138.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89535836

维权打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天猫旗舰店网址 https://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2016年5月75岁老翁重游黄山2017年12月田合禄传承工作室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与田合禄老师一起学习五运六气序

人人都说《黄帝内经》难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中医是哲学中医、模型中医、功能中医、黑箱中医、虚拟中医、意会中医,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成了空中楼阁的中医,毫无根基,容易使人迷迷糊糊,这怎么能学好中医呢?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体人,只有清楚人这个生命体的原型结构,才能明白人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用药和针灸。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活人实体,有确实的原型结构,不是虚构的,所以中医是形质原型医学,是建立在形体解剖基础上的医学,不是模型中医,是原型实体脏腑,不是模型脏腑、功能脏腑。《黄帝内经》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并具有奠定在崇高道德——生命基础上的道德观念。要想理解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首先必须知道中医基础理论的本源结构是什么,继承什么,然后才有创新发展。不思本源,高喊创新有何用?能创什么新?光读《黄帝内经》就能读懂了吗?西医为什么发展得快?因为西医用的是还原论。中医自己却清高地说用整体论,比西医高明,其实,当中医实实在在用起还原论的时候,就能清清楚楚读懂《黄帝内经》了。人们读《黄帝内经》是在读书,读模型功能性中医的书,笔者读《黄帝内经》是在读个体人,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个体人。笔者强调的是个体人,与人是有区别的。只有出生后启动肺呼吸和脾摄入饮食才能是个体人,胎儿是母亲的一个附属物,不是个体人。笔者将一个人分两个阶段,附属于母亲的先天胎儿形体加后天的呼吸消化系统生“神”后才成为一个个体人。所以笔者研究《黄帝内经》的主要方法是发生学和解释学,用发生学还原《黄帝内经》的原创中医基础理论,从而诠释《黄帝内经》文本。

研究《黄帝内经》、解读中医学从哪里开始呢?从个体人生命本源开始。《汉书·艺文志》在“方技略·序”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这一求实思路的关键是“原”,即还原个体人生命之本源,谁说中医不用还原论?通过还原的方法论述个体人的生命到底是怎么来的,病是怎么发生的,生死的分界是什么,中医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最终在治疗上要求达到“至齐之得”。

研究人体医学,首先是还原人体生命原型是双生命结构,一个是父母给的有形体生命,一个是自然天地给的无形生命,二者合一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体人生命体。父母遗传的形体生命是主体,人体主体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客体,主客体之间有合一和相应的密切关系,不可分离。在此人体生命双结构理论下,《黄帝内经》形成了先后天形、神理论。实际上《黄帝内经》只讲了两件事,那就是“形”和“神”,其他论述都是围绕着形、神展开的讨论。这种形神学的“形与神俱”的生命结构学说出现在《黄帝内经》,《素问》首篇《上古天真论》提出“形与神俱”,《灵枢》首篇《九针十二原》提出“粗守形,上守神”,所以只要读懂《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灵枢·九针十二原》,则学习《黄帝内经》思过半矣。一部《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形神学”,一部《黄帝内经》就是在围绕着“形神学”做文章,阐发“形”与“神”的关系。人活着的关键就是形神关系,形神合一就是健康人,不合一则病,病则需要治疗,治疗要“守形神”。带着形神的观念去读《黄帝内经》,大致上无往而不通,否则便基本上读不懂。“形”和“神”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最核心概念,是建立在构建人体生命事实上的概念,离开这个形神核心概念,中医就不复存在,中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关于形神的学说。所以养生分为“养[1]形论”和“养神论”两派。形器讲“生化”,神的物质基础是营卫血气,是人体生命养料的源泉,神舍于心布为五脏之神,又游行于经络365穴,故云凡刺之要,在于调神。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忽视掉了最基础的“形”,所以成了空中楼阁。

笔者从发生学生成论出发阐明了“形”和“神”的来源,还原其原始生态,“形”是先天的,“神”是后天的,后天之“神”滋养着先天之“形”。接着从“神气舍心”阐明人体生命的整体观,阐明了中医整体观的生成过程——整体生成论,“神”是个体人生命存活的主宰者,从而肃清那些意会中医观点,让中医扎根,让中医有实实在在的根基。在形神观思维下,一是要研究形质解剖;二是注重研究形质之器的“生化”;三是更要深入研究滋养形质之器的“神”的升降出入活动方式、方法,以及形神合一的整体机能;四是研究生命形成的过程及其机制与规律。所以中医理论包含形神整体观、形神疾病观、形神防治观等。

医学研究的对象个体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研究自然界生物起源属于客体中的事,但客体养育着主体。现在的《黄帝内经》教材,多把中医思维哲学化,生怕中医理论低人一等,于是多以哲学论自然界的“气一元论”或“精气一元论”开始,作为立命之始,不是论人体形质从父母精卵合子发育成人开始,而是将自然界生物过程加于人体发育过程,将二者混论不分,是造成中医学术理论混乱的根本原因。只有明确了二者的分合原理,才能清楚《黄帝内经》原创中医理论体系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

近年来,有几本讲“气化结构”理论的中医书,只是偏重于天道、地道、人道之气化,讲“通天下一气耳”的“一气之周流”,只讲“生命状态”下的“气化结构”,不研究“解剖结构”,更没有认识到个体人有“生命”之先后天“形”“神”双结构。要知道,西医正是深入研究“解剖结构”起家的,反而成了现代医学界的主流,现代中医为什么要抛弃“解剖结构”呢?《黄帝内经》也是依据“解剖结构”讲“气化结构”的,没有脱离“解剖结构”单纯讲“气化结构”,可是现在的中医总是说我们中医只讲“气化结构”,是功能性的五脏结构,成了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式的五脏六腑,痛心啊!《灵枢·寿夭刚柔》在论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后,说:“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死生。”所谓“天之生命”是指《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的后天生命,即《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之生命,这就是所谓的“定气”。而“立形”则是指父母给的先天形质生命,只有明白此先天“立形”之命和后天天地“定气”之命,才能“而后以临病人,决死生”。不明个体人“生命双结构”的医生,是当不了好医生的。

其次要明白主持生命双结构的心、肺、脾三本是中医学说的核心,心是父母遗传先天形体生命之本,肺脾是天地遗传无形生命之本,肺天脾地主天地之气。由此产生了命门学说,心为先天命门,肠胃腹脑黄庭——肾间动气——冲气为后天神命门,二者合一表现在目脑,故《黄帝内经》说目为命门,从而形成了道家的上、中、下三丹田之说。因为是神命门主宰着个体人生命的存活,所以道家、佛家都是以守神命门——脐中丹田腹脑神阙为根本。这就是《黄帝内经》三命门四海说,《灵枢·海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冲脉既为“十二经脉之海”(《灵枢·海论》《素问·痿论》),又为“五脏六腑之海”(《灵枢·逆顺肥瘦》),其经“并足阳明”,其穴属足太阴脾经公孙,所以冲脉实属黄庭丹田腹脑之脉。冲者,动也,即黄庭肾间动气,就是丹田之气,所以“胃者,水谷之海”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可以合为“神命门”;“膻中者,为气之海”是“心命门”;“脑为髓之海”则为“目命门”,因为目系入脑,目脑是一家,故《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中医的目的是使个体人健康,即人体生命存活的唯一条件——“形与神俱”,追求“长生久视”的“天年”,其手段是追求“得神”,“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第三,明白人体生命原型双结构,与外界接触的两个通道是体表表皮和体里的呼吸消化道。体表直接与自然大气接触,出入通道是汗孔——鬼门;体里消化道接触的是摄入的水谷,出入通道是从口到肛门的腑道。这既是人体营养摄入的两个通道,也是人体发病的两个通道,称作病发于阴、病发于阳,故《黄帝内经》有开鬼门、洁净府之说。

先天形体是立命的基础,为内机制,具有内在恒定机制。神——营卫气血出于体里肠胃之水谷,来源于天地外界气味,属于后天,具有出入升降机制,谓之“神机”“气立”,影响着先天形体的变化。神(营卫气血)通过先天心输布到周身,后天命门滋养先天命门。营卫病则形体病矣。

第四,神生于天地水谷之气味,其精髓是营卫二气。然天地属于天道,以天道明医道是中医的核心内容。

第五,阴阳五行源于天道,是自然科学,不是哲学,医学不是哲学,不要把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美其名为哲学。

第六,熟悉五运六气。形体接触天地之气,既可以养生,又可以发病,而天地之气运动规律尽在五运六气之中,所以一个上工中医不可不通五运六气。五运六气理论的司天在泉和标本中气两大系统,统摄着中医的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疾病,可以说五运六气钤百病。

第七,两个生命体,构建了人体两套生理病理体系。先天心命门主血脉循环系统——体液循环,其动力源是宗气,司呼吸而贯心脉,营血注其中,动静脉在组织间隙进行交换形成组织液循环,三焦心包主之;后天神命门主经脉循环系统,其动力源是冲脉动气——即黄庭肾间动气,营气卫气注其中。人体生命这两套基础理论体系,展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细节,不了解人体生命这两套基础理论体系,就不能理清血脉循环系统和经脉循环系统的发展脉络,以及血脉循环系统和经脉循环系统之间的关系。血脉循环系统和经脉循环系统之间共有的是神,神气舍心随血脉“留于四脏”成五脏神,生神随经脉之海冲脉游行于365穴。后天命门之神舍于先天命门心合二为一则彰显于目。脑命门主神经循环系统指挥着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三命门的三大循环系统是人体生命的命根子,保障着人体生命的长视久生。《黄帝内经》具有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分为“形”和“神”两大体系,“形”系统包括脏腑五体等形质组织,“神”系统包括五运六气、经络、营气卫气宗气等。《黄帝内经》逻辑严谨,尊重人体生命结构原型,基础科学性强。医者,当以识别形神生命结构最为枢要。其次是心肺脾三本,再次才是阴阳五行。

笔者学习《黄帝内经》归纳为三化:一是形神化,二是以天文历法时间精准化,三是标准化。

上述皆为学习《黄帝内经》之要,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学习易矣;不知其要,流散无穷,难登大雅之堂,不可以为工矣。为了便于学习,一目了然,特绘制一幅还原《黄帝内经》原创中医理论体系图加以说明。

笔者将《黄帝内经》的文字陈述结构系统转换为图形结构系统,将文字逻辑思维变换为图形结构性思维,所以本书完全坚持依据这幅还原《黄帝内经》原创中医理论体系图形结构系统展开论述,笔者认为这就是黄帝师徒从直观实践中设计出的特定结构性思维模式,谁说中医没有结构体系?用图还原《黄帝内经》原创中医理论体系,说明中医的科学规律性、形式逻辑严密性,一眼就能看出其“返璞归真”的效果,以及象数思维效果和知雄白而守雌黑效应。

本书以图形还原《黄帝内经》原创中医理论体系为目的,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形与神俱”人体生命双结构体系为基础,创建了心主先天形体和肺天脾地主后天肠胃黄庭腹脑的新三本理论,在此三本理论基础上阐释了先后天命门合于目命门的道理。后天肺脾摄入的天地气味在肠胃黄庭生成营卫——“神”养育着先天形体。人体生命的一切生生化化、生长壮老已都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这是黄帝师徒集体创作一气写成的完整中医理论体系,不是论文汇编,有很强的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灵枢·本脏》阐述了五脏六腑及精神血脉经脉等各自的功能,《灵枢·五变》探讨了五脏病变见于皮肉脉筋骨五体,并说可以通过司外揣内法诊断内脏病证,于此可知《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粗守形,上守神”是个非常大的纲领性原则。“粗守形”指病位,“上守神”指正气及“神客在门”了解病因,从而达到“宝命全形”的目的。可用下面的“守形守神图”加以说明。《黄帝内经》将还原论和系统论完美结合在一起,笔者在还原论基础上建立起了中医的生理病理系统。首先是由命门说建立起来的生命系统,即三丹田命门系统:

后天脐部黄庭丹田命门(经脉系统)→先天膻中丹田心命门(血脉系统)→脑丹田目命门(神经系统)。

疾病就是在内外一定综合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形神合一健康态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形神不合就是病。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众所周知,经脉系统是营卫的通道,血脉系统以营为养,神经系统以营卫为养,总归之于神。《灵枢·营卫生会》说:“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中医不但重整体联系,也重部分实体。人体的器官与器官、组织与组织等要素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经脉系统——血脉系统——神经系统网络来完成的。中医理论所阐述的概念,多是从解剖分析、实验总结获得的。所以中医是系统医学和系统生物学结合的医学,要注意在系统整体变化时,其部分要素有什么变化,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有什么变化。

现在的中医理论基础教材忽视掉了它最重要的基础——形神学说,使得中医理论漂浮起来了,成了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如由孙广仁、郑洪新主编的第九版“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是中医学哲学基础,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根本没有“形神”;第二章是藏象,包括藏象学说概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这哪里是“以人为本”?根本没有一个整体活人形体的感觉,完全缺乏孔子在《系辞传》中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统一整体观。五脏、六腑、奇恒之腑都是生化之器,神是源于天地之气的道,器也好,道也好,是包容在“形”之内的,没有“形”,哪里有“道器”?器是有,道是无,老子《道德经》说“有无相生”,“道”与“器”只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依互存,没有贵贱之分,就像一个家庭一样,虽有夫主外、妻主内之分,只有夫妻合一才是一个家庭。

中医研究的对象是活体人,以形神为本,形神是中医最根本的医理,阴阳、五行、针灸、方药、天干地支等只是诊断治疗推算的工具,属于医术。现在的中医本末颠倒,以精气、阴阳、五行为本,而轻形神,日损中医,悲矣!

综合以上所述可知,《黄帝内经》原创医学理论体系结构可以表述如下:

本书据此撰写而成:

第一编为《黄帝内经》方法论(主形神及心肺脾三本),第二编为先天形体,第三编为后天神气,第四编为形神合一,第五编为形神发病。滑县田堤口   田合禄2017年端午节于北京寓所非汝还者又是谁?杏花春雨自纷飞。旧里依稀梁上燕,穿梭来去入翠微。吴新明吴新明,博士,广东省中医院名医工作室助理研究员,从事中医经典和民间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研究。[1]杜正胜,从眉寿到长生——中国古代生命观念的转变[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5,66(2):446.第一编 《黄帝内经》方法论《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家黄帝与岐伯、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僦货季、鬼臾区等师徒集体讨论撰写的中医学巨著。大概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但并不等于说《黄帝内经》原创理论始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记述了他们研究中医学的方法,也是今天我们学习中医的好方法。

现在的中医教材多将精气神、阴阳五行作为学习《黄帝内经》的方法论,这不妥当。从个体人的形神入手才是学习《黄帝内经》的最好方法。

黄帝师徒认为,中医研究的主体对象是每一个个体人生命体,即研究我们每一个生命体——活人从哪里来(笔者不研究人从哪里来)和其生长发育,以及其发病死亡的原因。《黄帝内经》用“形与神俱”概括之,认为形神合一则生,形神分离则死。《黄帝内经》就是围绕着“形”与“神”展开论述的。一部《黄帝内经》讲的就是一部形神学说发展史。“形”来源于父母之精为先天,“神”来源于天地气味为后天,天地有阴阳五行,后天之神入住先天之心——“神气舍心”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生命体——活人,达到天人合一。个体生命体生活于大自然客体之中则是天人相应,从而有了“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应”的区分,现在人们多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所以学习《黄帝内经》要从“形”入手,从父母精卵的“合二为一”入手,而胚胎发育为婴儿、成人则是从“一分为二”来看。活人生活在客体自然环境之中,所以天地阴阳五行是次于形神一级的概念。人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受大自然的主宰。因此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法论的思维方式是以天道明人事,这就决定了中医学次一级方法论的思维方式只能是以天道明医道,这在《黄帝内经》里有明确记载,贯穿中医学的始终。生命双结构是人体存活的唯一条件心肺脾三本则是生命双结构的保证第一章 人体生命双结构

中医研究的对象是人,是有生命的活人,所以研究中医首先要明白人这个生命体——个体活人是从哪里来的,这在《黄帝内经》里有明确阐述,笔者将逐步一一论述。第一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阐释人体生命双结构

一般人都认为《素问·上古天真论》是研究养生长寿方法及其意义的,强调肾气对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其实这是望文生义的认识,没有深入研究。

上古指上古时代,一般不会有异议。那么“天真”是什么意思呢?《庄子·渔父》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由此可知,所谓“天真”,乃指自然宇宙而言,就是“生气通天”的意思。说明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人体生命的存活离不开天。为了说明真道理,《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就提出人体生命双结构的命题。《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形与神俱”是唯一的健康标准,即人体生命存活的唯一条件。那么“形”是什么呢?“神”又是什么呢?《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人的“形体”是父母男女交合形成的,“神”来源于“天地之精气”,即“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积精全神”,并对此做了进一步论述。

这就告诉我们,个体人是一个结构体系,是由“形”构造的体系和“神”构造的体系合一的结构体系。而且这个结构生命体系是主体,要生活在自然界客体体系之中,这样便又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第二节 父母遗传有形生命体《黄帝内经》说有形之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如:《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天年》也谈到了父母合精而生人之事,谓: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人体之精与生俱来,就是禀受于父母双亲的生殖之精,即双亲的遗传之物,是构成人体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黄帝内经》认为,人这个生命体首先是父母给的,是父母之精合成的,所以父母之精是人体的根本,是人体生命发生的基本物质。所谓“两神相搏”,乃指父母性交前的氤氲状态,即亲昵状态。性交后精卵结合谓“合而成形”,即有了胎形。所谓“常先身生,是谓精”,乃指胎形来源于父母之精,即生命诞生于父母之精合,故云“生之来,谓之精”“精者,生之本”,但不能说是个体人有了先天之肾精。所谓“两精相搏,谓之神”要与“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合看,只有在父母“两神相搏”的情况下才有“两精相搏”,所以“谓之神”的“神”,就是“两神相搏”的“神”,指父母之神,不是胎形之神,不是个体人先天之神。只有父母之神先动,然后才有两精之动。一般认为这是个体人先天之神,我原先也随大家如此认识,但是这个认识不对,我纠正。《灵枢·天年》指出,只有在“五脏已成”的条件下才能“神气舍心”,可知此“神”是后天之神。胎儿在母体内得到滋养,发育出脑髓、骨骼、筋肉、皮肤、毛发、脏腑等形成胎儿的形体。因此,精是人体形成的原始物质。但这个精是父母的精,是生成个体人形体的物质基础,而不是个体人的“先天之精”。个体人之肾精都是后天形成的,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要经历“二七”“二八”之年才能积蓄满溢。而五脏六腑之精源于胃中水谷之精气,故知肾精本源于后天脾胃。第三节 自然遗传无形生命体《黄帝内经》继承了《周易》天地合气生物的思想而论说人体生命科学,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灵枢·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周易·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即人是无形生命体由天地之气合生的。《灵枢·决气》说:“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这种观点和《庄子·知北游》所说“人之生,气之聚也”及《论衡·言毒》所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等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显示了气学理论在人体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周易·文言传》说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吕氏春秋·情欲篇》说:“人之与天地也同……其情一体也。”因此,《丹台玉案》卷四虫门说“人之气,即天地之气也”;《医门棒喝·温暑提纲》说“人身一小天地”。于此可知,人是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生物,故云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人体生命双结构可以用图1-1表示。图1-1 人体生命双结构示意图(1)图1-1 人体生命双结构示意图(2)

由此可以概括出,人体生命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父母遗传的有形生命体。

二是天地之气,包括天之五气和地之五味。

三是神,天地合气之神。

父母遗传的形体属于基因编码系统,是生命体存活的基础。天地遗传无形生命体属于天地——宇宙编码系统,是生命体存活的保证,主宰着形体的有序运动,而且天地之气的变化主宰着形体的突变,其交接中介是经络系统。

张景岳在《类经·七卷·经络类》说:“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后天生成的神——营卫气血滋养着先天形体,而神生于胃肠系统之土类,土类属于腑,是腑生成的神在滋养着五脏系统,腑神并通过经络系统与五脏联系着,所以从个体人来说,腑比脏重要,腑是根本,经络和脏是枝叶,经络是腑通向脏的通道。脾胃主四肢手足,十二经脉出于手足就是出于胃肠神阙处,而行于躯干五脏。在胎儿期则是通过先天之本心脏将胎儿营养——母血,输布于全身。第四节 生命三要素——形、气、神

这就是说,人体生命是结构理论,由父母给的形体生命和自然给的无形生命两部分组成。换个说法就是,人生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父母精卵合成的胎儿寄生于母腹之中,第二阶段是出生之后寄生于天地自然环境之中。父母精卵合胎成形属于地道而分五行(在地成形),化生血脉循环系统。出生之后纳天之五气、摄地之五味而生神,属于天道而分三阴三阳之六气。然后天地气味生成之“神气舍心”则天人合一矣。所以“形”是靠“神”养育的。《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一)形与神1.释形《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这是《灵枢·决气》对“形”下的定义,男女精卵是其物质基础。“形”是人体生命存在之本,没有形体,人体生命就不存在,故称之为先天命门。人形指身体、形体,有形状、形象等,名之为器。人之形体具有形质结构,如《灵枢·经水》所说:“五脏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灵枢·本脏》也说:“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说明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占有一定的空间,不只具有生化功能,还有组织结构,如五脏六腑、筋骨、肌肉、皮毛、四肢百骸等,从而才有身体形象和概念。

形器具有生化作用。《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所以形器是“生化”功能的载体。2.释神

神是天地气味的产物,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灵枢·平人绝谷》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小针解》说:“神者,正气也。”这是《黄帝内经》对“神”下的基本定义,神就是营卫气血。可知神存在于五气、五味合和化生而成的营卫气血中。血液是“神”的物质基础,以滋养濡泽着先天形体,故称之为后天神命门。

由“神气舍心”可知,心是神之室、宿舍,神归之,而心主脉,脉为血液流通之道,故有“神归其室”“神去其室”归来别去的流动性。如《灵枢·周痹》说:“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灵枢·胀论》说:“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夭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由于“神”来源于天地自然,所以《黄帝内经》要特别强调“四气调神”,即四季养神,“生气通天”。

“神”本源于天地气味,天五气地五味在出生时打开肺门脾门吸摄入体,这本是很自然的科学基础知识,却被宗教渲染为“灵魂入体”“神童转世”。

天地之气本源于宇宙日月星辰,本有日月星光。《黄帝内经》多次称其为“神明”,《素问·八正神明论》称其为“天光”,当其被摄入于人体,人体自然会发出辉光。《素问·本病论》称其为“神光”,谓:“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所以《素问·刺法论》说:“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所谓“神守天息”就是要通天五气,顺天时吸入五气。而这“神光”却被宗教宣扬为“佛光”,神乎其神。(二)形神合一《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人体生命存活和健康的唯一条件是“形与神俱”,即后天之“神”与先天之“形”合一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人。《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神气舍心”就是指后天之神合于心,故《素问·宣明五气》说:“心藏神。”《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因为心主血脉,神在其中。心输送血气给五脏机体,然后才有五脏之神和神的外在表象,如《灵枢·本神》说: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素问·本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灵枢·九针论》说: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素问·调经论》说: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素问·八正神明论》说: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灵枢·五色》说: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神合于心,而心主于目,入脑系,故心神必表现于目。心脑一体,共主精神活动及思维。《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经文用意、志、思、虑、智对人的思维活动的回忆、记忆、思虑、处事、判断等进行了概括,并加以区别,认为这些思维活动都是在心脑一体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心神的具体表现。人病就表现在形与神。

神舍心有了“心神说”,心神入脑有了“脑神说”,于是有了“心神说”和“脑神说”之争。中医却将二者统一了起来。西医只主张“脑神说”。“脑神说”认为精神、意识、思维属于“大脑功能”,属于神经系统。中医则将其归入“心脑一体”说,认为其为人体生命的主宰。心神主营卫气血,具有营养和防御的功能。营卫气血生于黄庭,现代称之为腹脑,可知大脑与腹脑是有区别的。

有病即反应在形体上。(三)形气神

父母遗传的是先天有形生命体,天地遗传的是后天无形生命体。对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所谓“人形”,即指父母遗传的先天有形生命体。所谓“外内之应”,外指天地遗传后天无形生命体——神气,内指先天有形生命体形。《淮南子·原道训》说:“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明确指出人体生命由形、气、神三者组成。形指有形的身体(形态结构),来源于先天的身体,是生命存在的基础,故云形是生命居住的宿舍,可以引申为器具。气指来源于后天的天地之气,是滋养先天形体的营养品(物质能量),故云“充”,乃充养、充实之意,让其有活力,此气藏于形体器具之中。神指心神,心主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故云“生之制”,即制约或掌握生命活动的意思(信息控制,属于意识)。《太平经》则说:“故以形体为家,以气为舆马,以精神为长吏,兴衰往来,主理也。”形、气、神是中医的整体理论基础。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主宰。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蔽,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心主神,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关于形、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是生命生存的基地(心是先天形体之本,故云“心者,生之本”)。天地之气是生命存活的根本,是产生万物的本源,而且是万物万事发展运动变化的动力,“生气通天”是人“寿命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言后天生命本源于天地之气,但不能说整个人体生命是气生成的,因为有形生命是由父母之精所生成。《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这是指天地之气说的,不等于是说天地之气直接生成人这个双生命体。神是在气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意识之本,故云“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不测谓之神”,即言气的阴阳变化是谓神。

从生成角度来说,形是第一位的,形是基础,形是载体,有形才能生神,形存才能神存,故《荀子·天论》说“形具而神生”,明确指出“形”先“神”后的事实。“形”是人体生命的基础,故《黄帝内经》特别强调“宝命全形”(《素问·宝命全形论》)。《抱朴子·至理》说:“形者,神之宅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形体不敝,精神不散。”没有这个形,神气就无藏身之地。形又称器,《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形体不存在了,没有“生化”的器具了,神也就不能生了。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说:“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位,气纳神存。”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从生命气角度来说,气是第一位,神是第二位,形是第三位。有天地之气才能使生命存活,无气则死,气病则形、神俱病,气和神属于无形,形体有形,人死存形,气、神俱灭。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天地之气的运动。《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运行大论》说:“从其气则和,逆其气则病。”《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者为死……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刘河间也说:“气者,形之主,神之母。”

从生存角度说,神是第一位,气是第二位,形是第三位。形是先天之本,神是后天之本,后天之“神”滋养着先天之“形”,没有后天之神,先天之形就活不了,所以养生之本就是养后天之神,故《素问》第二篇就是《四气调神大论》,而道家《内经图》《修真图》的丹田之说其实就是养神。胡孚琛在《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中说:“道学历来将人体看作是由形、气、神三个层次组成的巨型动态开放系统,形(躯体结构)、气(生命结构)、神(心理结构)三重结构不分离才能组成有生命有思想的人,形、气、神相分离就意味着死亡。因而道学的养生方术,也是从形(肉身)、气(能量)、神(意识)三个层次入手展开人体修炼工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375页)其中就是以神为主导。

总之,正如张景岳在《类经·针刺类》中所说:“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神去离形为之死。”形神合一则生,形神分离则死。形谓之器和有,神谓之道和无,但以形为基础,包含于形之内。用《周易·系辞》说中的话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虽有道器之分,但《道德经》说“有无相生”,不得分离,分离则死。

心主先天形体,故称之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荀子·解蔽》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将心比喻为君主,有主宰之意。其次,后天神命门之神舍于心,先后天合一,就有了心主神明之说,二者并不矛盾,说其矛盾者,不明其原意也。

实际上《黄帝内经》只讲了两件事,那就是“形”和“神”,其他论述都是围绕着形、神展开的讨论。这种形神学的“形与神俱”思想出现在《黄帝内经》首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以只要读懂《素问·上古天真论》,则学习《黄帝内经》思过半矣。一部《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形神学”,一部《黄帝内经》就是在围绕着“形神学”在做文章,在阐发“形”与“神”的关系,人活着的关键就是形、神关系。笔者从发生学生成论出发阐明了“形”和“神”的来源,还原其原始状态,“形”是先天的,“神”是后天的,后天之“神”滋养着先天之“形”。接着从“神气舍心”阐明人体生命的整体观,天人合一观,阐明了中医整体观的生成过程——整体生成论。“神”是个体人生命存活的主宰者,从而肃清那些意会中医观点,让中医扎根,让中医有实实在在的根基。天人合一就是形神合一,形神合一就是心神合一,心神合一的状态就是形神合一的状态,形神合一的状态是什么?《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是“法则天地”“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肌肉即形体,即“守神”与形合一。

如果用哲学概念来说,“形”为形而下之器,“神”为形而上之道。如《周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是辩证统一体,是二元论,不是一元论,以谁为第一性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周礼·天官·疾医》说“参之以九脏之动”,《注》“正脏五,又有胃、膀胱、大肠、小肠”,《疏》“正脏五者,谓心、肝、脾、肺、肾,气之所藏”。这里的“九脏”即是《素问·六节藏象论》里说的“九脏”,谓“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形脏四”指胃、小肠、大肠、膀胱,“神脏五”指心、肝、脾、肺、肾。这里明确指出,有形的脏腑是藏天地之“气”的器具。《素问·六节藏象论》首先讨论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显然是五运六气理论,而五运六气理论是讲“天之度,气之数”的,所以《素问·六节藏象论》得出的结论是“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及脏腑通藏四时天地之气,即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才是“藏象”的内涵,即天地之象藏于形体之中。这个象,就是《系辞传》说的“天垂象”的“象”,即四时天象、物象、气象等。

人体从外界获得五气、五味之有益能量,现代科学称之为负熵,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首先提出“生命以负熵为生”。他第一次从非平衡热力学角度,诠释出生命的本质,与《黄帝内经》的认识相差两千多年。笔者不理解,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知道人体生命是依靠后天天地之气存活的,却有很多人说中医是不科学的,非要等西方人憋出来个“负熵”才是科学的,岂非咄咄怪事?

现代科学将天地之气的五气、五味称作人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呼吸饮食、呼吸排泄),还认为人体通过分解食物获得化学能,供给生命的能量消耗,并将人体的散热与做功看成是人与外界的能量交换(散热与做功),其实都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人体是天人合一产物这个道理。

五气、五味就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天地之精气”。因为“生气通天”是人“寿命之本”,所以《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即讲人服食“天地之精气”,谓“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讲“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第三篇《生气通天论》讲天气是“生之本”;第四篇《金匮真言论》讲四时配五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讲四时阴阳之气应于五脏;直到第九篇《六节藏象论》才点出中医之真谛在五运六气理论,天地之气藏于脏腑。所谓“六节”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六节即指一年之六气,并说“六气分治,司天地……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这个人之神,即是“神乃自生”之神。《上古天真论》就是讲形与神的关系,《生气通天论》讲生命存活之本是天地之气,天地之气表现在四时,天地之气是产生神的基础,故《四气调神大论》讲通过适应四气来调神。

中医对神的认识,《黄帝内经》云天地合气“神乃自生”,而天地气味在肠胃化生成营卫气血。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灵枢·平人绝谷》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小针解》说:“神者,正气也。”《周易》谓“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阴阳不测谓之神”,指神的变化表现多端。天地之气是产生“神”的本源,故云“四气调神”。虽然这个神本源于天地之气,但不能把这个“神”转换成“天神”。因为这个“神”产生于天地合气,生成于营卫血气之中,随血气而藏于心。正如《灵枢·天年》所说:“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从后天功能来说,神舍心之后,又成为意识的主宰者,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心安就是神安,心安神不散,形劳而不伤,就能活百岁。《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何以“失神”?《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应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为什么“神去”呢?因为“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损伤了营卫血气,故而“神去”,而不是先有“神去”,然后营卫血气亏损。如何“得神”长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什么是“得道”呢?《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说:“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原来“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就是“得道”,即顺四时天地阴阳之气养生则寿,如果发挥人的主动性,一是静心,二是呼吸天地之气,即《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神”生于五气、五味所生之“精气”,即营卫气血,如《灵枢·营卫生会》说“营出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由此可知“神乃自生”之处多么重要,故被道家称为丹田、黄庭,佛家称为脐轮、腹轮,医家称为中气、神机。

人体生命有两次大变革,第一次是父母精卵的合一,表现为妊娠反应,使个体人的体质既不单纯是父亲的,也不单纯是母亲的。第二次是先天形和后天神的合一,表现为小儿变蒸反应,使个体人体质既有先天父母的特征,也有后天天地自然规律的特征。《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天地之气没有了,哪里还有生化呢?《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故称“气立”为生命体“根于外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天地五气五味的出入没有了,也就是没有“气”了,“神机”也就没有了。如果人体生命活动出现异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气的升降出入失调,因而也才有“百病生于气”的著名论断,只有内外和谐了,身体才能健康。《黄帝内经》说上工“治神”,“必先治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下工守“形”,中工守“气”,上工守“神”。现在中医教科书讲的生理都属于形体方面的生理,笔者现在提出的是人体生命生理,这是个新概念,不同于形体生理。

心为先天形体之主,神为后天肺脾所生则以胃肠土为中心,神舍于心,先后天合一,则心就具有了生神之脾土意义。故《说文解字》释心时说:“人心,土藏,在身之中。”《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都说:中央土“祭先心”。孔颖达疏:“中央主心。”以前人们对《说文解字》的说法不理解,有了神舍于心、先后天合一的概念后就不难理解了。(图1-2)图1-2 形气神关系示意图

“形”是医学的基础,以眼见为实。

“形、气、神”整体观是中医的基础,中医也以“形”为基础,但以“神”为主宰。《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粗守形,上守神”,为什么粗工治形、上工治神呢?因为形是先天的,神是后天的。后天之神滋养着先天之形,病因在神邪之争,病位在形,“粗工”只知道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而“守形”;“上工”治其病因而“守神”,所以中医注重的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辨证论治是“粗工”。西医所治不离形体,中医则治神气,这就是中西医的最大差别。尽管如此,西医研究的是人,中医研究的也是人,既然研究同一个人,必有沟通之处,即必有沟通的切入点,绝对不是南辕北辙、毫无关系,希望大家能客观对待,吸收对方可以为我所用的部分。有人认为中医不重视“原型”、只用“模型”,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事实上中医总是在“原型”的基础上论述一切生理、病理,以及诊断与治疗用药。

形、气、神是人体生命存活的三个必要条件,是人体的命根子,人的命门之所。《灵枢·天年》说:“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形骸即躯体,没有了“神气”,只有“形骸”就是尸体。《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谓“形与神俱”,其先决条件是“气之充”(天地之气充),即“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生病就是“气神”生病,“神”是在“气”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实际上生病就是“气”病。而气源于天,故云“生气通天”和“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时之法”即春夏秋冬之法,成于天道也。关于“天地之气”的内容,全在五运六气理论里,所以察“气”离不开五运六气理论。《黄帝内经》提出的“形与神俱”,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健康标准,也是人体生命存活的唯一条件。《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心为五脏六腑形体之主宰,即心主形体。“精神之所舍”,即“神气舍心”之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天有精,地有形。”所谓“天有精”即言天气,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心为生命活动的主宰。

形是先天父母精卵合子在心血养育下发育成的,精卵的DNA即基因是传宗接代的基础,就是人体的先天命门。因为心主形体,所以是先天命门,故精卵合子分裂出来的细胞可以克隆,可以复制,甚至可以再生。而神生于后天天地气味,位置在肠胃神阙,是后天命门。《黄帝内经》称作“神机”,老子《道德经》称作“谷神”“玄牝之门”,孔子《系辞传》称作“太极”,《黄庭经》称作“黄庭、丹田”,佛家称作脐轮、腹轮,现代称作腹脑。先天心本主目及开窍于目,后天神彰显于目,可知目命门是先后天命门合一之所。《黄帝内经》只讲形、气、神,不讲精、气、神。精也是气。《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也。”精是气中的精微。不要一见“精”就以为是肾精。如《管子·内业》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所谓“天出其精”就是指“天食人以五气”;“地出其形”就是指“地食人以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形、味、精、气之间的转化作了精辟的阐述,谓“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天为阳“食人以五气”,地为阴“食人以五味”,形体是靠五气、五味来滋养的,精是气中的精微生化成的,五气生化精神,五味生化形体。

人不仅是父母结合的产物,更是天地之气结合的产物,即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因此,人体具有了宇宙日月星辰运动的信息规律。《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而推演天地之气的规律尽在五运六气理论之中。

胎儿和婴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胎儿在母腹之中,是母体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母体的附属品,不是一个个体人,现在一些人把胎儿当作一个个体人看是不对的。只有剪断脐带吸纳天地之气后才能成为一个个体人,称作婴儿,然后发育为儿童、成人。胎儿的营养是母亲输送的,是被动接受营养,婴儿是个体人主动由口鼻摄入营养。

这里必须明白两个概念,即天人相应和天人合一。

所谓相应,是指两个物体之间有相互感应的关系,如磁场、气场之类,以及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如太阳对万物的光照作用。而合一则是指一个物体进入另一个物体内部融合为一。由此可知,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黄帝内经》只有天人相应,没有天人合一,这是不对的,其实这两种观点《黄帝内经》中都有。

中医基础理论最核心的是生命学说,生命学说包括“形”、“神”及“形神合一”三大部分。

第一,“形”器部分讲形质,就是讲脏腑各系统的解剖及其“生化”功能。这是人体生命存活的基础。这是人道。

第一部分是父母遗传的生理形体,分为五脏六腑十一个系统,组合为以五脏为主的五大系统,称谓“器”。《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器”的作用是生化物质和能量,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化过程,即人的生、长、壮、老、已过程,就是从诞生到死亡的过程。这个“器”是有寿命的,《素问·上古天真论》称之为“天数”;《素问·六节藏象论》称之为“气数”,谓“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这个“气数”就是指人的自然生命周期和生殖周期。在正常的情况下,以《黄帝内经》的说法,平常人的生命周期大概是一百岁。用现代科学的话说,这个自然生命周期是由基因DNA决定的。

第二,“神”来源于天地气味,天垂象,“神”部分讲天地之“象”,天象、地象、日月星象、阴阳之象、五行之象、人象、气象、物象等等,一句话即五运六气理论,其中包括天文历法、司天在泉法轮常转的“气立”和标本中气的“神机”三部分。这是人体生命存活的必要条件。这是天道、地道。

第二部分是天地自然遗传的“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的无形生理生命体,是天的五气和地的五味合成的“神”——营卫气血。这个后天之“神”是人体生命存活的原材料。这个后天的“神”归舍于先天之“器”心,就是“天人合一”,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体生命体。如《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就是《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的“形与神俱”的健康人,可以活到自然天命100岁。当“神气舍心”之后,心神就成了宇宙自然网络的枢纽,内联形体,外联天地,于是“天人相应”。这个天地之气属于五运六气理论,以及阴阳五行理论。

生命是什么?生指生气,即生生之气。《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生气通天”。命指天命、天数、气数。生命就是天地之气的运动。

脏腑系统即诸“器”系统是储藏后天天地气味合成的营卫气血、营养物质的,在诸“器”的“生化”作用下发生新陈代谢,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吸纳营养成分养育形体的生、长、壮、老、已过程,并把废物排出体外。

脏腑系统诸“器”藏纳天地气味之精气,含有天地之象,故云“藏象”,此乃《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之本义,所以说“夫自古通天者”为“生之本”,而且这个“生之本,本于阴阳”,即天地阴阳,实乃五运六气之大义。五运六气本源于日、月、地三体之间的运动规律,从而有了生物节律和生物周期,所以研究活着的人,必须研究天地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就是《系辞传》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第三,形神合一部分讲营卫气血学说、经络学说。其中最重要的是黄庭学说,即太极学说、丹田学说,就是脾胃学说、胃气中气学说,涉及阴阳升降浮沉、五行生克及其制化理论。这“形与神俱”的形神合一是人体生命健康活到天年的唯一标准。这也是人道。

“形”是父母遗传给的,属于先天,决定着人的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称作“天数”、“气数”。用现代科学的话说,就是DNA决定了人的生命周期,大约是100岁。“形”为器,《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形器的功能是“生化”,“生化”也有“天数”周期性,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所谓“形坏”“形体皆极”就是指“形器”没有“生化”作用了,所以一般说女子的“生化”周期是49年,男子的“生化”周期是64年。“生化”功能有个衰败的过程,女子始于“五七”35岁,男子始于“五八”40岁,所以“衰”不同于“老”,“衰”指“生化”功能,“老”指“天数”生命周期。形器虽然衰败不能“生化”了,但还可以靠其蓄积生存一段时间,蓄积尽了,也就到了“天数”年了。“生化”周期比生殖周期长。生殖周期从“天癸至”开始,到“天癸竭”结束,生殖周期男女有别,女子从“二七”(14岁)“天癸至”到“七七”(49岁)“天癸竭”,只有36年的生殖周期;男子从“二八”(16岁)“天癸至”到“八八”(64岁)“天癸竭”,则有49年。这个先天之“器”是人体生命存活的基础。“天癸”有形属阴,“阳予之主”,是“阳生阴长”的产物,先有阳气衰,后有天癸竭,故女子“五七”后阳气开始衰退至“七七”而“天癸竭”,男子“六八”后“阳气衰竭于上”至“八八”而“天癸竭”。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第三部分是输布“神”——营卫气血的通道。

天之五气和地之五味自然原材料是通过“器”肺和脾摄入胃肠生成“神”的。《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气和五味进入胃肠之后,在少阳三焦相火和脾胃土“器”的生化作用下生成了“神”,这个火、土之“器”,古人称作“灶”,《周易》称作“鼎”。图1-3 肺天脾地乾坤交媾图

图1-3乃肺天脾地乾坤交媾图,也是肺金脾土三焦火三家相见图,肺金为天一之水,所以即是水火土三家相见成胎之图。

在这个“灶”里生成的营卫气血,通过门静脉管道循环系统和冲脉气道经络系统输布到周身。《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