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专用教材:会计学(第三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20:41:49

点击下载

作者:周晓苏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MBA专用教材:会计学(第三版)

MBA专用教材:会计学(第三版)试读:

前言

本书是为MBA会计课程专门编写的教材。

自我国开展MBA教育以来,作者一直担任南开大学MBA会计课程的主讲教师。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MBA学生的知识结构、工作背景、学习目的与会计专业学生有较大的区别,因此,MBA会计课程不应该是会计专业课程的初级版或简写版。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MBA教学的特点,编写了本书。

本书从2003年出版第一版到现在出版第三版,当中间隔了近10年。其间,中国的会计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公司法的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所有这一切都对会计工作的规范和进步提供了更好的机遇、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基于制度的调整、环境的变化,我们不断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在更新和完善过程中,作者始终坚持本书的编著宗旨——立足中国,支持管理,方便读者。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体现了这个宗旨:

第一,适用于中国环境下MBA会计教学。书中所涉及的会计核算方法、制度规定、评价标准,全部符合中国现行的法规制度,并在第一次引用时注明了法律条文和行政规章的出处,从而有利于MBA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和掌握我国会计工作、会计管理的现状和法律依据。在此基础上,适当地介绍了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管理制度。

第二,根据MBA学生的思维逻辑设置教学内容。MBA学生都有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前虽然没有学过会计学,但是在工作中通过不同角度接触过会计工作,对会计信息有一些感性认识。如果将课程内容安排与他们在工作中形成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据此,作者放弃了以往编写教材按照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顺序设置章节的做法,改为按照业务类型和发生顺序编排教学内容,以便于MBA学生学习、思考和掌握会计知识。

第三,按照管理工作的信息需要设置教学重点。一般而言,MBA学生中绝大多数会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他们最关注的是如何阅读报表而不是如何做报表,是如何理解信息而不是如何提供信息,特别是理解会计信息的经济含义及其影响管理决策的能力。为了满足这方面的知识需求,本书特别增加了会计信息分析内容的分量。第二章至第九章,介绍不同业务生成的不同会计信息,不同会计方法对会计信息及其经济后果的影响,进而介绍相关会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第十章汇总说明了衡量和评价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经营绩效的39个指标,并参照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制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11》,对书中介绍的相关会计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帮助学生认识会计为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的路径和方法。

第四,配合教学内容选择案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本书大量使用经济生活中发生的鲜活案例诠释会计信息、会计政策所产生的经济后果。本节各章均以“课堂讨论题”的方式提供2~3个微型案例,其内容主要涉及中国环境下会计信息生成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这些问题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动因,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同时为了启迪学生思考,以“案例分析题”的方式提供了相关的中型案例,以便于学生开拓思路,提高认识。这些案例大部分根据真实的经济业务编写而成,小部分转引自媒体报道。

第五,考虑到本书的使用者多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可能需要重点了解某一类会计信息的法规依据、各类会计信息在会计报表中的排列位置、会计信息的经济含义等重要信息,但是没有充足的时间翻阅全书或者查找相关资料,作者在十章正文之后设置了为读者使用本书提供帮助的五个附录。这五个附录分别是:

附录1一般工商企业会计科目表

附录2一般工商企业会计报表格式

附录3小企业会计科目表

附录4报表分析指标汇总表

附录5货币时间价值表

根据本书前两版使用过程中有关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作者为本书的使用者提供了PPT课件、三套模拟试卷、书中各章习题和模拟试卷的参考答案,欢迎有需要者与大连出版社联系。

本书前两版的参编者包括田翠香、孟祥军、唐雪松、张继袖、高敬忠、杨忠海、毕晓方、董红星、林芳等人,在此向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第三版是作者在前两版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而成的。由于水平有限和时间仓促,在编写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恳请各位读者给予批评指正。周晓苏2012年8月于南开园本章导读

本章阐述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观点,并简要介绍会计学的发展,说明各种经济业务在会计上的反映以及会计学的重要概念——会计方程式,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会计学的逻辑前提——会计假设。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重点理解会计要素、会计规范等基本概念,并对会计业务有基本认识,为以后章节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第一章会计概论第一节会计信息

会计是企业中提供财务性数量信息的信息系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投入资金,以便获取人力、物力、各种服务、办公场所和设备等资源。同时,企业的经营者为了有效地使用各项资源,需要了解资源的取得渠道和偿付手段,掌握资源的数量、分布状态、使用效果等信息。企业之外的其他实体也需要获取类似信息,以便对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判断。这些信息的很大部分来自会计数据。

企业属于营利性组织,以盈利为主要目标。除了企业以外,社会上还存在许多非营利性组织,如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这些组织有不同于企业的运行和发展目的,如政府管理、提供教育、改进社会服务等。尽管不同类型组织的运行和发展目的不同,但在其存续发展中都需要投入和使用经济资源,需要借助会计信息来计量和报告经济资源的投入、消耗和结存情况。

在不同类型企业中,其细节性信息的差别比较大,但是不同企业所需要的一般性信息则是相似的。下面我们以一个小型的服装公司为例,从中总结出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一般性会计信息。

梅茵服装公司主要通过生产和销售职业女性服装获取利润。公司共有68名员工,经理梅茵女士是职业服装设计师。公司拥有一栋房屋,其中包括生产车间、产品展厅、销售门市部、仓库及办公室等。该公司储备了必要的面料、衬里、设备配件等存货,并在银行账户中有存款。这些都是公司开展业务所需的典型资源。公司在经营中需要使用和消耗资源,也产生相应的成果。所有这些都会形成不同形式的信息,如图1-1所示。图1-1 企业信息类型图

图1-1描绘了不同类型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那些与梅茵服装公司有利害关系的人或是对梅茵服装公司感兴趣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信息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定量信息以数字来表示,定性信息则不同,如报刊报道、企业形象等。会计所涉及的主要是定量信息。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定量信息,与其他类型定量信息的主要区别在于它通常采用货币计量。企业董事数量、雇员技术等级等数据也是定量信息,但这些定量信息不是会计信息。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帮助报表使用者加深理解,企业财务报告中也经常包括一些非货币信息。例如,在梅茵服装公司的销售报表中,不仅列示销售收入的金额,也说明服装的销售数量,后者即非货币信息。

对于梅茵服装公司来讲,要了解其所占用资源的数量和偿付方式以及这些资源的利用效果,应掌握哪些信息呢?一般需要掌握以下三类信息:(1)经营信息;(2)财务会计信息;(3)管理会计信息。这些信息都列示于图1-1的最后一行。一、经营信息

一个企业在处理日常业务活动时必然要面对大量经营信息。例如,梅茵服装公司需要了解其所应支付的雇员劳动报酬;销售部门需要了解哪种款式的服装畅销及其成本和售价,以便售出一批或一套服装后据实记录;仓库保管员需要了解目前仓库中各种面料、辅料、备件的实际库存、领用消耗情况,以便进行追加订货;公司需要了解其客户赊购款项及每位客户能否及时付款的情况,以便对其采用适当的信用政策;公司还需要了解自身所欠其他公司的货款金额,银行账户中是否有足够的存款以偿还这些欠款。

经营信息是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图1-1最后一行的箭头所示,经营信息同时为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提供相关的基础数据资料。二、财务会计信息

财务会计信息是提供给管理者和企业外部各个方面关系人使用的信息。后者包括股东、非营利组织的受托人、银行和其他债权人、政府机构、投资顾问及一般社会公众。例如,梅茵服装公司的现有股东需要掌握该公司的经营状况信息,假如他们打算出售其持有的股份,需要利用这些信息判断其投资所具有的价值。而股份的潜在购买者也会有相似的信息需求。如果公司准备向银行贷款,银行则需要了解梅茵服装公司的财务状况及其是否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尽管企业外部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信息重点不同,但是企业不可能按照各方面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格式和不同内容的特殊信息。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必须接受由企业按照一定准则选择提供的信息。如果使用者不了解提供信息所遵循的准则和有关规定,就很难理解这些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内容。在中国,各类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都必须遵循财政部制定并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三、管理会计信息

企业的管理者承担着两方面的职能:计划和控制。计划是指确定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控制指按照计划执行方案,然后评价经营业绩和员工业绩。

例如,梅茵服装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增加经营利润。公司为了实现该目标可能作出以下决策:(1)提高某种款式服装的售价;(2)增加广告费用投入以增加销量;(3)改变投料方案,采用低成本的面料、辅料。

如果公司决定采纳第三个方案,控制活动就从这里开始。管理者将新的投料方案交给采购部门和生产部门,预计每套服装的消耗量,测算不同订单的成本和利润。通常管理者借助于编制预算来完成上述工作。预算是计划的重要形式,是某一特定时期覆盖整个组织业务活动的计划过程。

梅茵服装公司的会计系统记录了服装的产量,以及面料、衬里、纽扣、线塔等材料的采购价格及消耗数量。生产结束后,公司的生产部经理将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进行比较,通过两者的差异,评价经营业绩。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是有利的,而如果实际成本高于计划成本,就必须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采取协调和纠正措施。上述管理会计信息,有助于管理者评价前期决策的优劣和执行情况,优化下期管理决策。四、会计的定义

以上三个方面的信息都为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分析的信息支持。因此,我们将会计定义如下:会计是计量企业经济活动、处理经济信息,并将处理结果与决策者进行交流的信息系统。同时,会计又被称为商业语言。对这门语言理解得越好,管理者对企业财务活动管理就越成功,外部利益关系人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就越了解。

上文介绍了三种类型的会计信息:经营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由于MBA会计学的着眼点在于现实的或潜在的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而不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因此不对经营信息进行过多的介绍。本书主要介绍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和使用,管理会计的内容将在别的教材中专门介绍。第二节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由于企业会计信息以财务报告的方式进行汇总和对外披露,所以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被称为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第四条明确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是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首要出发点。近年来,我国企业改革持续深入,产权日益多元化,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机构投资者及其他投资者队伍日益壮大,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更加关心其投资的风险和报酬,他们需要了解被投资企业盈利能力如何,以便在若干个投资方案中进行决策,或者决定是否应当买进、持有或者卖出企业的股票或者股权,从而要求企业对外公布财务数据,以给他们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除了投资者之外,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还有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等。例如,企业贷款人、供应商等债权人通常十分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他们需要信息来评估企业能否如期支付贷款本金及其利息,能否如期支付所欠购货款等。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作为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管部门,通常关心经济资源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市场经济活动是否公正、有序,宏观决策所依据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等,他们需要信息来监管企业的有关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制定税收政策、进行税收征管和国民经济统计等。包括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内的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为了加强国民经济管理,必须以企业经济信息为依据制定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发展政策,而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信息的分析,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可以了解国民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其效益情况,作为制定政策和调整资源配置的依据。

社会公众也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对所在地经济作出的贡献,如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提供社区服务等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在财务报告中提供有关企业发展前景及其能力、经营效益及其效率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要。

在实际工作中,尽管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使用信息的目的不同,但是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中的大部分是相同的。投资者是企业资本的主要提供者,是会计信息最主要的使用者,通常情况下,如果财务报告能够满足这一群体的会计信息需求,也就可以满足其他使用者的大部分信息需求。

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即企业管理层所经营管理的企业各项资产基本上均为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或者以留存收益作为再投资)或者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所形成的,企业管理层有责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运用这些资产。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也需要及时或者经常性地了解企业管理层保管、使用资产的情况,以便于评价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情况和业绩,并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投资或者信贷政策,是否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其他制度建设,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等。因此,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等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第三节会计要素与会计方程式

企业的会计信息产生于企业的会计业务。所谓会计业务,即对企业产生经济后果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取得资本、购置设备或材料、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支付费用、取得收入、缴纳税款、分配利润等。要记录这些业务所产生的会计信息,需要首先分析这些业务的发生对哪个或哪几个会计要素产生影响、产生什么性质的影响,从而才能确定这些业务所形成的会计信息。一、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指会计报表中的重要项目,是对会计业务进行归类的基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了六个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并给出了这些会计要素的基本定义。掌握这些会计要素的基本定义,有利于会计报表阅读者系统而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会计信息的内涵。(一)资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章第二十条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经济基础。在资产负债表上,资产应当按照其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债权、存货等,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非流动资产等,这些都是企业为保证经营的正常运行所不可缺少的。在经营过程中,企业资产不断地被消耗、补偿和更新,成为会计核算中一项主要内容。(二)负债《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章第二十三条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经济责任,通常指已经发生的经营活动和交易事项所形成的现在承担的债务。这种经济责任需要在将来(近期或远期)以资产或劳务偿付。负债一般包括长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预收款项等项目。(三)所有者权益《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章第二十六条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这个要素表明了企业的产权归属关系,即产权归谁所有。所有者权益一般包括实收资本(股份公司称为股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等。实收资本即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可以是银行存款,也可以是各种实物或无形资产。资本公积是指所有者投入金额中不计入实收资本的部分,如股本溢价以及经营中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增值但不计入利润的部分。留存收益是指每年税后利润分配后的余额积累。(四)收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六章第三十条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是企业在一个特定期间(会计期间或会计年度)中,通过销售产品(或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实现的营业收入,是企业利润的来源。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五)费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七章第三十三条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在经营活动中,企业为了取得收入,必然发生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这种消耗就是企业的费用,应该从取得的收入中得到补偿。(六)利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八章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收入总额减去成本费用总额后的余数,是这一时期实现的经营成果(或亏损)。利润的增加,会相应地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其结果是所有者权益的增值。二、会计方程式

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特征对合理确认、计量经济业务,设置账户,编制报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会计要素的具体介绍,详见以后的各个章节。以下主要讨论各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即会计方程式。(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数量关系

一个企业所有的资产与权益(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是同一笔资金的两个不同方面,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分析资金的结果。资产来源于权益,权益的主张依赖于资产的存在。从数量上看,一个企业所有资产与全部权益的总额必然是相等的。从任何一个时点来讲,一个企业有多少资产,就必定有多少权益。对于资产与权益的这种平衡关系,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程式表示如下:

资产=权益

或: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该公式体现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在金额上的恒等关系,因此,也被称为会计恒等式。(二)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

企业在其生产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根据社会需要提供商品和劳务,同时获得相应的资金回报,形成企业的收入;另一方面,商品和劳务的提供,又要发生各种经济资源的耗费和银行存款的流出,即发生所谓的费用。企业的收入与费用经过对比,当前者大于后者时,企业就获得了利润,反之则为亏损。这三个要素在一定期间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就形成了以下公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三)六个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导致一个或几个会计要素的存量发生变化,但是不会影响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例如,1月1日当我们观察资产和权益时,它们处于相对静止状态。1月1日至1月31日,由于企业开展了生产经营活动,这期间的资产和权益发生了显著的变动,既有经济资产的耗费,又有新的经济资产进入企业,既有收入的发生,又有费用的支出。但当我们在1月31日这个时点对资产和权益进行观察时,它们又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只不过是1月31日的相对静止状态已经不同于1月1日的状态。旧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新的平衡关系随之建立。也就是说,企业的资本运动保持“相对静止—显著变动—新的相对静止—新的显著变动”不断交替的过程。因此,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在数量上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所有者没有追加或抽回投资的情况下,六个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达:

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利润

或: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经济业务会影响到有关会计要素的数量增减变化,产生相应的会计信息。但无论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何种变化,都不会破坏会计方程式的平衡关系。第四节会计信息的产生

会计信息产生于对业务的会计处理。会计处理包括对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确认是分析判断一项业务是否属于会计业务、属于哪个会计要素的业务;计量是计算确定一项会计业务的金额;记录是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储存会计信息;报告是在对记录的会计信息在进行整理和汇总的基础上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披露整体性的会计信息。一、会计信息的来源

最基础、最原始的会计信息来源于会计业务的确认、计量和记录。举例说明如下:【例1-1】所有者对企业投资。

2012年1月初,退休职工张洪投入资本100000元,在某大学校园内开办了张洪便利店,企业性质为个人独资企业。张洪在政府的管理机关办理了企业注册手续,从银行的私人账户提出存款100000元作为对企业的初始投资,并以张洪便利店的名义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将钱存入该账户。这家企业目前需要记录两项财务事项:(1)该企业拥有资产100000元;(2)张洪因为投资而享有该便利店100000元的权益。

发生上述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如图1-2所示。图1-2

这笔业务的发生导致便利店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相等金额。【例1-2】便利店租房子。

张洪找到一处月租金为2000元的房子。于是他签发12000元的支票预付了半年的房租。对这项交易活动需要记录两个事项:(1)该企业预付了半年的租金12000元,相应取得半年的房屋使用权,在会计上将这种权利视为一项资产。由于预付租金是在以后的六个月受益,应该在受益期内摊销,所以就记入“预付账款”账户。(2)该企业减少12000元的银行存款。

发生上述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如图1-3所示。图1-3

该业务并没有使资产总额发生改变,只是资产的分布结构有所变化,即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会计方程式的平衡关系依然成立。如果租金改为每月支付,则租金应算作费用,而不是资产。这在以后章节将予以详细解释。【例1-3】用银行存款购买设备。

张洪从便利店银行账户划出30000元购买柜台等设备。这项交易包括两项内容:(1)企业购买价值30000元的设备,由于其使用期间长,属于资产中的固定资产;(2)企业支付了30000元的银行存款,这是企业资产的减少。

发生上述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如图1-4所示。图1-4

企业的资产结构再次发生变化,一项资产(固定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银行存款)减少,资产总额不变,等式两边的平衡关系不受影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会计方程式中的记录仅包括企业的财务事项,而不包括张洪的家庭财产。【例1-4】赊购商品。

张洪从批发公司购进价值20000元的日用商品。张洪与批发公司达成协议,承诺10天后付款。这样,批发公司就成为张洪便利店的债权人。张洪便利店对这项交易活动应该记录两个事项:(1)企业获得价值20000元的商品;(2)企业欠批发公司20000元。

发生上述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如图1-5所示。图1-5

这笔业务的发生使得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一个相等的金额,因此,导致会计方程式两侧金额同方向同数量变化,而平衡关系不受影响。【例1-5】采购其他商品。

为了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张洪在经营日用商品的同时还销售一些食品等。他在附近的批发市场上购买了价值12000元的方便食品,并随即支付了货款。对这项业务需要记录两个事项:(1)企业购买了价值12000元的存货,这些存货属于企业经营中准备出售的商品;(2)企业支付12000元银行存款。

发生上述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如图1-6所示。图1-6

这笔业务与预付房租和购买固定资产一样,导致企业资产结构变化,但不影响资产总额。【例1-6】偿还欠款。

张洪便利店归还批发公司10000元欠款,对此项业务应该确认两项内容:(1)企业支付10000元银行存款;(2)便利店对批发公司的负债减少10000元。

发生上述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如图1-7所示。图1-7

这笔业务的发生,导致便利店的资产和负债等额减少,平衡关系不受影响。【例1-7】签发票据抵偿应付账款。

应批发公司的要求,张洪便利店签发一张面额10000元、30天后付款的票据,交给批发公司偿还余下所欠账款。对这项业务需要记录两个事项:(1)企业应付账款减少10000元;(2)企业应付票据增加10000元。

发生上述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如图1-8所示。图1-8

这笔业务的发生使得负债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即一项负债的增加导致另一项负债的减少,而负债总额并没有受到影响。【例1-8】销售日用品和食品,收回货币资金。

在企业开张后的当月,张洪便利店通过销售商品获得22200元的货币资金收入,全部存入银行。对这项交易活动需要记录两个事项:(1)企业的银行存款增加了22200元;(2)营业收入的实现引起所有者权益增加22200元。

尽管收入实现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但实际工作中,一般是将收入与所有者权益分开列示,以便准确了解当期实现的收入总额,并有利于分析该期间的业绩。

发生上述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如图1-9所示。图1-9

这笔业务的发生导致企业的资产增加和所有者权益增加(暂时报告为收入)。在会计方程式的两侧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数量,平衡关系不变。【例1-9】赊销商品。

开业当月的月底,张洪便利店有4100元销售款尚未收回,该店允许这些顾客延期30天付款。这些顾客欠款在会计上称为“应收账款”,对企业而言,它代表一项资产——对顾客的债权。对这项交易活动需要记录两个事项:(1)企业获得一项新资产——应收账款——4100元;(2)由收入增加引起所有者权益增加4100元。

发生上述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如图1-10所示。图1-10

这笔业务的发生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与上例业务相似,都是资产与收入同时增加。不同之处在于这笔业务发生之后增加的资产不是银行存款,而是应收账款。【例1-10】收回欠款。

月底结账前,欠款客户交来3500元的支票,偿还前欠商品价款。对这项交易活动需要记录两个事项:(1)银行存款增加3500元;(2)应收账款减少3500元。

发生上述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如图1-11所示。图1-11

请注意,我们并不在收到银行存款时确认收入,而是在提供服务时就确认了应计收入,这在会计上称为权责发生制原则。我们将在本书相关章节详细解释该原则。【例1-11】结转销售商品成本。

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必然导致库存商品减少,这将减少所有者权益。月末,通过盘点库存商品,确定当期销售商品的成本为20600元。对这项业务应该记录两个事项:(1)出售库存商品减少企业资产20600元;(2)库存商品减少使所有者权益减少20600元。

尽管经营中发生的成本、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但在编制会计报表前总是将成本、费用与所有者权益分开列示,以便准确了解当期发生的费用总额和进行管理控制。

发生上述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如图1-12所示。图1-12

这笔业务的发生导致企业资产减少和所有者权益减少(暂时报告为费用的增加)。会计方程式的两侧同时减少相同的数量,平衡关系不受影响。【例1-12】企业经营中也需支付一些其他费用,如雇员工资和水电费等。当月用银行存款支付两个雇员工资1600元。

发生上述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如图1-13所示。图1-13

这项业务与上例业务对方程式的影响是相似的,都是业务发生导致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这两项业务的不同之处在于:上例业务导致库存商品减少,而本例业务导致银行存款减少。对这项业务应该记录两个事项:(1)支付工资导致银行存款减少1600元;(2)支付工资同时导致销售费用增加1600元。【例1-13】将资产返还投资人。

张洪决定从企业提取2000元用于个人消费。对此业务需要确认两项变化:(1)企业银行存款减少2000元;(2)张洪在企业的权益减少2000元。

发生上述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如图1-14所示。图1-14

这笔业务的发生导致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但会计方程式平衡关系不受影响。【例1-14】业主代企业偿债。

张洪用私人存款代本企业偿付了因为赊购商品向批发公司签发的票据10000元,并将该款项转为对便利店的追加投资额。对此项业务应记录如下两个事项:(1)应付票据减少10000元;(2)张洪的投资增加10000元。

发生上述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如图1-15所示。图1-15

这笔业务的发生导致企业的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两者变动的方向相反,金额相等,所以,变动后的会计方程式右侧的总额不变,平衡关系不受影响。【例1-15】企业代业主偿债。

业主张洪将其私人债务5000元转给本企业负担,并作为对企业投资的减少。对此项业务需要记录如下两个事项:(1)企业增加一笔负债5000元:(2)张洪在企业的权益减少5000元。

发生上述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如图1-16所示。图1-16

这笔业务的发生使得企业的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其作用与上例业务相似,也使等式右侧各项目之间的金额有所变化,但是总额不变,并不影响等式的平衡关系。【例1-16】所有者权益的部分转让。

张洪将其部分投资30000元转让给赵泉,合伙经营。对该项业务需要记录如下两个事项:(1)张洪权益减少30000元;(2)赵泉权益增加30000元。

发生上述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如图1-17所示。图1-17

这笔业务的发生导致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变动,但是所有者权益总额不变,会计方程式的平衡关系也不会被破坏。二、会计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

以上业务表明,不论经济业务类型如何变化,都不会破坏会计方程式的恒等关系,任何一笔经济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都是双向的,需要在受到影响的不同项目中同时记录。企业的经济业务复杂多变,不易辨别,但是根据经济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可分为以下九种类型:(1)一项资产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例1-1】、【例1-8】、【例1-9】)(2)一项资产增加,一项负债增加;(【例1-4】)(3)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例1 -2】、【例1 -3】、【例1 -5】、【例1-10】)(4)一项负债减少,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例1-14】)(5)一项负债减少,另一项负债增加;(【例1-7】)(6)一项负债减少,一项资产减少;(【例1-6】)(7)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一项资产减少;(【例1-11】、【例1-12】、【例1-13】)(8)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一项负债增加;(【例1-15】)(9)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例1-16】)

通过对上述不同类型会计业务的分析,说明了经济业务发生对各个会计要素的影响及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企业的会计人员采用适当的会计方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的会计业务及其经济后果,能够向企业内、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三、会计信息的确认与计量(一)会计信息的确认

会计信息的确认,简称会计确认,就是将某一项目作为某一会计要素的内容正式记入账册并在期末正式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确认的含义,不仅包括对某一项目初始出现时的确认,还包括对其记入账簿后发生变动的确认。简言之,会计确认就是要确定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应当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应该作为什么会计要素的组成部分进入,应该在什么时候进入。

例如,前述【例1-4】,张洪便利店采购商品,暂时没有支付20000元的货款。由于商品的所有权已经转移给便利店,因此应该确认便利店资产增加20000元,与此同时,因为没有支付货款而形成了在以后向供应商偿还20000元货款的责任,应该确认便利店负债的增加。(二)会计信息的计量

会计信息的计量,简称会计计量,是在会计确认的前提下,对会计要素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并予以确定,使其转化为可用货币表现的信息。简言之,会计计量就是对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会计计量与会计确认密切相关。会计确认解决定性问题,即解决“是不是”和“是什么”的问题;会计计量则解决定量问题,即解决“是多少”的问题。

例如,前述【例1-11】,张洪便利店经过一个月的经营,销售商品并获取了收入,此时需要采用适当的会计方法计量售出商品的成本,才能计算确定销售利润。张洪便利店通过实地盘点的方法确定了售出商品的数量和相应成本20600元。

会计计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计量属性。计量属性是指可用于计量会计要素的计量尺度的特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章第四十二条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本章介绍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在第四章介绍,重置成本和公允价值在第五章介绍,现值在第六章介绍。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即取得时支付的实际成本计量,负债按照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资产金额计量。由于财产物资都是在某个具体日期取得的,相对于持续经营的企业而言,这个日期就成为企业经营历史上的一个时点。取得成本也因此被称为历史成本。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要求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实际成本计量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而不考虑随后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尤其是不能随着市场价格的上升而调增资产的账面价值。

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历史成本容易取得和易于验证,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前述张洪便利店各项会计业务,均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第五节会计信息与环境的关系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与其外在的会计环境密不可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国家的会计管理体制、企业的组织形式不同,也会对企业报告会计信息产生明显的影响。本节主要介绍对企业会计信息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性因素及其对会计信息产生作用的范围和方式。一、会计假设

作为会计核算对象的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核算所面临的环境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对会计核算对象及其环境作出必要的约束性规定,即建立会计假设,也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基本假设取决于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和会计业务的特点。根据前面的分析,人们一般认为会计有四项基本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核算时,必须首先明确会计主体,即为谁核算、核算谁的经济业务。为此,《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第五条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个规定确定了“会计主体”的范围。也就是说,会计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包括企业所有者本人,更不包括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很显然,只有首先提出会计主体这一基本前提,才能使会计的核算范围得以明确,才能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独立地反映出来,企业的所有者及债权人,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会计信息的其他使用者,才能依据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作出是否对企业投资或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

从会计发展的历史来看,会计主体假设的建立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早期的独资企业中,对企业资产和所有者家庭财产不进行严格的划分,也没有会计主体的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合伙企业的组织形式。这在客观上要求会计必须将企业作为独立于合伙人的经营实体来反映其财产、产权和经营成果。否则,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收入和费用与其合伙人的收支混在一起,就会成为公平处理各个合伙人的权益的障碍。股份制企业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了正确地反映和考核股份制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必须将股东个人财产收支与企业经营活动严格区分开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将企业作为会计主体进行核算,反映了企业经营者正确计算并严格考核企业盈亏的要求。另外,从记录财产和收支角度看,所有者财产一旦投入某个企业,并按照该企业的经营要求加以运用,就应在账簿上独立地记录,严格排除那些与企业生产经营无关而属于所有者本人的财产收支或其他经济往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经营成果得到准确和完整的反映。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企业会计主体与企业法人不同。法人是指在政府部门登记注册、有独立的法人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实体,它强调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法律关系。而会计主体则是按照正确处理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关系而设计的。因此,所有的企业法人都是会计主体,而有些会计主体则不是企业法人。例如一些企业集团下属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都是企业法人,也都是会计主体。但是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为全面考核和反映集团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成果,需要将所有的子公司连同母公司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报表,以全面反映和评价集团的经营状况。合并报表反映了一个会计主体而不是法人主体的情况。

简言之,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假设要求: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只能反映建立该信息系统的某个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既不应当同其他主体相混淆,也必须同主体所有者的个人资产、负债及其他经济活动划清界限。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典型的会计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前文提到的张洪便利店的主体就是便利店本身,便利店的会计记录中只能包括便利店的各项经营性开支,而不应该包括张洪的私人生活消费。(二)持续经营假设

一个正在经营的企业的未来前景,不外有两种可能:一个是按照预定目标持续经营,另一个是在近期面临破产清算。不同的可能决定了企业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为了保证会计核算的正确性,必须根据企业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企业的经营目的是通过经营得到盈利和发展。因此,尽管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风险,但是不能预见在什么时间破产清算,而且从企业经营实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确实能经营下去,破产清算的毕竟是少数。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第六条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所谓持续经营,就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企业将会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现有的资产,同时将按原先承诺的条件去清偿债务,并应该采用与持续经营相适合的会计方法进行核算。

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与会计主体假设有密切的联系。持续经营假设是在确定了企业会计主体之后作出的约束性规定。因为设定了企业是会计主体之后,直接面临的问题是这个企业能够存在多长时间。只有设定这个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能够持续经营下去,才能进一步选择和确定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例如,当会计人员对一个持续正常经营的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它购置各种固定资产的目的是在经营中使用,以追求使用资产而形成效益,而不是为了转让和销售。因此,持续正常经营的企业会计核算通常不需要考虑固定资产的销售价格。当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有可能因为管理不善等原因而宣告破产,在这种情况下,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而选择和确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就不再适用,而不得不改用其他方法。

由于企业持续经营前提的存在,产生了企业资本保全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不能保持其资本完整,要想连续不断地经营下去是不可能的。因此,企业在一个营业周期结束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以获得的收入弥补已发生的耗费,弥补之后的余额才是企业新创造的价值,也就是可供分配的利润。这就产生了在会计核算中区分资本与收益的必要。上述张洪便利店在确定各月份的利润额时,需要首先从销售收入中扣除销售商品的成本和有关的经营费用(如房租、水电、雇员工资等),余额才是便利店的盈利。如果将销售收入全部作为盈利而被张洪用于个人消费,便利店将没有资金补充已经出售的商品,当然也就不可能持续经营下去。(三)会计分期假设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连续不断进行的,在时间上具有不间断性。要对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从而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什么时间开始,又在什么时间终止这项经营活动,以便对其进行完整的反映和报告。如果会计人员能够等到企业经营活动全部结束以后,并将各种资产转变成为货币资金,将各项负债偿还完毕,再对企业进行结算,到那时企业全部经营期间的净收益就能非常简便而清晰地计算出来,也就不涉及会计分期的问题了。但在实际工作中,持续经营企业的会计人员无法预见企业在什么时间结束其经营活动,当然也不能等到企业经营业务全部终止之后才结算账目和编制报表,唯一的选择是在企业持续正常经营中设定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可以间断的,并且可以划分为各个相等的期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这就是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必要的补充,两者不可分离。只有设定一个会计主体能够持续经营下去而不会在近期内终止经营,才有必要和有可能进行会计分期。会计分期依赖于持续经营,持续经营需要进行会计分期。有了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这两个假设,一方面可以把企业经营活动看作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另一方面能经常地将这条长河截断成若干个长度相等的区间以测量其流量和流速。以这两个假设为基础,才可能在立足于持续经营的同时,尽可能分清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也才可能连续地提供会计主体在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期初、期末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的经济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因此,现行实际工作中会计期间通常指会计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

会计分期假设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分期假设的使用产生了收入和费用的分配需要。

如果一个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所报告的一项经营活动涉及若干会计期间,就应该将该项活动产生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在各个期间进行合理分配,以便正确地反映各期的经营成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