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一切都会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1:51:20

点击下载

作者:李云峰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抱怨,一切都会好

不抱怨,一切都会好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不抱怨,一切都会好作者:李云峰排版:昀赛出版社:台海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9-1ISBN:9787516806395本书由北京兴盛乐书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序言 给自己的挑战:我要戒掉抱怨

当下,抱怨、批评、指责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病。

在家里,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不争气、不孝顺,孩子则抱怨父母唠唠叨叨、喋喋不休,把自己管得太严;老公抱怨老婆不温柔、脾气太暴躁、做的饭不好吃,老婆则抱怨老公不浪漫、不体贴、太懒散、挣钱太少……

在单位,上级抱怨下级工作不积极、不尽职、不忠心,只盘算着能拿多少薪水,下级抱怨上级装腔作势、偷奸耍滑,拼命压榨自己的“剩余价值”,同事之间也相互抱怨,指责别人溜须拍马、心机重重……

在互联网上,各行各业的各种“咆哮体”争相怒吼,发泄着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满腹牢骚。甚至在地铁中,在公交车上、卫生间里,人们的各种抱怨声也是不绝于耳。

对于爱抱怨的人来说,见到他们笑开的容颜简直比登天还难。抱怨的人,离悲伤最近,离幸福最远。人们的心灵一旦成了“抱怨”编织的牢笼,就会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之中,看谁都不顺眼,对任何事都不满,总感觉这天下人都在跟自己作对,简直是活不下去了,干脆死了算了!当然死了算了只是说说罢了,并不会真的去赴黄泉。他们只是想发泄,想把心中的积怨化作激流,寻找一种“飞流直下”的快感。然而,抱怨完了,有一点用处吗?事情有没有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呢?还有,有没有感到幸福呢?答案是否定的。

隐藏于心的“抱怨”恶习,就好比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会夺去无数人的幸福与安乐。一个人如果高频率地抱怨,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非但自己不会幸福,还会波及旁人的幸福指数。我们不能再让“抱怨”的邪魔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并心满意足地吞噬我们了,从现在开始练习不抱怨,多说一些感恩的话吧,这样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喜乐。第一辑 越早了解抱怨越好

很多时候,我们的抱怨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状态和情景。的确,生活中有很多烦心的事情,比如拥堵的路况,PM2.5超标的雾霾天等等。不仅仅外部的环境让我们抱怨,我们还不断地抱怨自身,比如时间不够用,挣钱的速度比不上花钱的速度,房价过高买不起房子,总之看什么都觉得不如意。抱怨人人有,但抱怨的真面目并不是人人都知道。有些人跳舞不行,总是抱怨自己的鞋子

比利时有一句名言:“有些人跳舞不行,总是抱怨自己的鞋子。”意思是说,有时候,人们喜欢抱怨,是在为欠佳的表现寻找借口。

现在,有些人败就败在借口上。他们抱怨、找理由就是最大的问题,实际上这恰恰反映了抱怨者的无能,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又不想承认自己无能,就把事情推托在别人身上,形成了种种不悦耳的抱怨噪音。

其实,抱怨大多既不能止息所抱怨之事,也不会带来情感方面的快感。在每天发出的无数抱怨中只有极少数能争取到一点点的同情,更不用说最大的情感慰藉了。

如果把世界上的人分一下类的话,大致可以分成能人、聪明人、无能又愚蠢的人等三类。一个人如果无所不能,他可以通过他的能力让自己的生活状态十全十美,这样的人可以称为能人、高人;面对现实,不停地改善自己,善待自己的生命的人可以称为聪明人;遇事抱怨(抱怨社会不公平,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自己家庭穷等等)的人便是无能加愚蠢的人了。

抱怨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因为我们的指责和抱怨不会为自己的选择带来任何的利益,所以还是踏踏实实去做事情吧。指责和抱怨只能暴露我们的幼稚和不成熟,以及选择的不理性。

在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就要做好不顺利的准备,而在不顺利的时候做的是应对顺利的布局,否则一味地抱怨,对于我们的前途是没有丝毫益处的。无效抱怨产生的影响会累积,它能够腐蚀我们的精神,破坏我们的幸福感,我们会发现自己被贴上了“哀号者”的标签。若非心存不满或担忧,抱怨怎会源源不断

有高僧大德曾一针见血地这样评价过“抱怨”:抱怨最初其实是为了去除潜藏在自己内心的不满或担忧,但是,抱怨不但不能去除内心的不满或担忧,反而会加剧这种不满或担忧。只要内心的不满与担忧存在,值得抱怨之事就会源源不断。

佛家有云:“‘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若人怀有是心,怨恨不得止息;‘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若人不怀是心,怨恨自然止息。”这句话很明确地说,如果别人将你不愿意做的事情施加在你身上或阻挠你的愿望,你就会发起嗔心而抱怨。

很多时候,人们内心的抱怨、指责与嗔恨都起源于这样一个念想——觉得对方所做之事(例如辱骂、打、击败、掠夺等)会对自己造成伤害。有时倒不一定是辱骂、打、掠夺等事,也有可能是对方说了一句话,做了一件事,只要我们自己主观上觉得这句话或这件事对自己不利,会损害自己什么,我们就会去抱怨、批评、指责。有时候,即便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会在什么方面损害自己,但只要我们主观认定会损害自己,我们就会去抱怨、批评、指责。如果我们不觉得这句话或这件事会对自己有什么不利,根本就不会去抱怨、批评与指责。由此可见,抱怨、批评与指责大多源于自私与偏执。

有人说:“我批评自己的小孩,抱怨自己的丈夫,完全是因为爱他们,怎么能说是自私呢?”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我们需要警惕这种冠冕堂皇的狡诈说辞。实际上,我们是因为“爱自己”才去批评与抱怨自己的小孩或丈夫的,因为你觉得自己的小孩或丈夫是隶属于自己的,他们说的话或做的事不合乎你的意,会损害你什么(如脸面或未来的利益等),于是你就抱怨与指责了。说白了,你就是因为“爱自己”才去批评、抱怨与指责的。

有人说:“对待那些无恶不作的人,难道不应该抱怨、批评与指责吗?”如果抱怨、批评与指责可以止息他人的恶,并且不给自己的内心留下阴影,那当然是可以的。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抱怨、批评与指责不但不能止息他人的恶,而且还会染污自己的心,使自己深深地陷于痛苦的泥潭之中。

佛语有云:“在这世上,恨绝不能止恨,唯有慈爱方能止恨,这是永恒的真理。”意思是说,抱怨、批评、指责这些基于“恨”而发出的行为,永远都不会止息我们所怨恨的事情,有时还会适得其反,使得怨恨之事永远存在;要想去除我们不想看到的事情,我们只有用慈爱而柔和的方法,如包容、商量、劝说、教育等,才能去除所抱怨之事。抱怨是转嫁责任的心灵愚昧

抱怨是逃避责任的最好诠释,它像幽灵一样到处游荡,扰得人心不安。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没有自信的人,想靠抱怨来逃避。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觉得如陷深渊而不能自拔,只好通过抱怨来平衡心态。然而,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艰苦努力才能够改善环境。没有人愿意与抱怨不已的人为伍,大多数人更倾向于与那些乐于助人、亲切友善并值得信赖的人在一起。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很少有人因为脾气坏以及抱怨等消极情绪而获得提拔和奖励。

有时候,在工作中,我们会碰到一些并非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只要我们站在公司的立场上,为公司着想,而不是置身于事外,采取观望态度,那么,我们所做出的努力就会得到回报。在现实中,我们难免要遭遇挫折与不公正待遇。每当这时,有些人往往就会产生不满,而不满通常会引起牢骚,希望以此引起更多人的同情,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从心理角度上讲,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自卫行为,但牢骚、抱怨会削弱员工的责任心,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几乎是所有老板一致的看法。

许多公司管理者对这种抱怨都十分困扰。一位老板说:“许多职员总是在想着自己‘要什么’,抱怨公司没有给他想要的,却没有认真反思自己所做的努力和付出够不够。”

对于管理者来说,牢骚和抱怨最致命的危害是滋生是非,影响公司的凝聚力,造成机构内部成员彼此猜疑,团队士气涣散,因此他们时刻都对公司中的“抱怨者”有着十二分的警惕。

抱怨的人很少会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也很少把主动独立完成工作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却将诉苦和抱怨视为理所当然。

现在一些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无法被委以重任,工作自然也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体面。然而,当老板要求他去做应该负责的工作时,他就开始抱怨起来:“我被雇来不是要做这种活的。”“为什么让我做而不是别人?”于是对工作丧失了起码的责任心,不愿意投入全部力量,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将工作做得粗陋不堪。长此以往,嘲弄、吹毛求疵、抱怨和批评的恶习,将他们卓越的才华和创造性的智慧悉数吞噬,使他们根本无法独立工作,成为没有任何价值的员工。

一个人一旦被抱怨束缚,不尽心尽力,应付工作,那么在任何单位里他都将自毁前程。中软国际副总裁林惠春先生说:“抱怨是失败的一个借口,是逃避责任的理由。这样的人没有胸怀,很难担当大任。”爱抱怨的人,从来都是行动的侏儒

爱抱怨的人,从来都是行动的侏儒。他们眼高手低,抱着“怀才不遇”的心态,总是满腹牢骚,时常激烈地批评别人,总是自怨自艾,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样子。

有一位职业咨询师发现,失业者普遍都充满了抱怨:要么怪环境不好,要么怪老板有眼无珠,却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位咨询师在与失业者们交流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10个失业者中,至少有9个人是喜欢批评过去的上司和同事的,而几乎没有人承认主要问题也许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是自己的失职造成的这种结果。

其实,正是抱怨的恶习使他们失去了行动能力,他们好像只对寻找不利因素感兴趣,而从来不去设法改变现状。正因为如此,他们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上班迟到的人,会抱怨说:“又堵车了,这个城市的交通简直太差了!”“没挤上地铁,我也没什么办法,中国的人口就是多!”

没有完成工作任务,有人会抱怨:“市场发生了变化,这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领导安排的工作不合理,我一个人的工作量相当于三个人的。”“别的部门不配合,我只能先等着他们。”

如果考试没有及格,他们会说:“出题的人纯粹是个变态。”如果被公司辞退,他们会说:“肯定有人在背后给我穿小鞋,说不定就是我们办公室的某某……”

类似这样的抱怨话,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很多。的确,这些对自己失败原因所做的“推测”中,可能有一些是正确的,但绝大多数都是无中生有的借口而已。

爱抱怨的人,都有一个“自我保护”的办法,就是说服自己相信:我的失败完全是由别人造成的,而那些成功的人只是比自己幸运罢了。

为自己制造这样一个信念,确实能在一时安慰自己脆弱的心,但这样的“止痛剂”像毒品一样能使人上瘾,让人养成一个遇事就抱怨,却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习惯。抱怨,对那些在精神上和行动上“立不起来”的人来说,可能的作用就如同一副轮椅,坐得久了,它甚至能让人忘记了该怎样走路!

经过简单追溯和分析就会知道,一个人从发现抱怨的“好处”,直到完全失去行动能力,一般都有这么几个步骤,我们不妨对照一下:

第一步:最开始,爱抱怨的人往往是带着情绪工作。他们本来可能很有才华,但不良的情绪会限制他们的创造力,渐渐地,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得越来越平庸,也越来越力不从心。

第二步:随着自己工作业绩的下降,他们会更加厌烦自己的工作,也越来越缺少责任心和热情。这样一来,他们就很容易在工作中犯些小错误,难免招来领导的批评。自然,抱怨也会越来越多,理由似乎也越来越充分。过去的抱怨可能多半集中在“工作太累,上司为我布置的工作怎么总比别人多,为什么总是加班”等问题上。而随着自己越来越不被领导看好,抱怨的内容也就越来越情绪化,越来越缺少理性,纯粹拿他人当成自己失败的替罪羊,比如“这个公司真是小人得志,领导真是有眼无珠”之类。

第三步:如果处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就算不被辞退,也难以在本职工作上有什么作为。这个时候,人们往往进一步寻求“精神毒品”的帮助,每天消极怠工不说,有空就张嘴责怪他人,不仅责怪上司、责怪社会,还时常酸溜溜地在背后讽刺那些努力工作、取得成绩的同事。

到这个地步,如果还意识不到抱怨正是自己失败的“罪魁祸首”的话,这人恐怕一辈子也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这么倒霉”,也就不可能有改变现状的任何行动了。抱怨造成的恶性循环,就是这样使一个人失去了改变现实的能力。

想想看,抱怨这个“毒品”有多么可怕!难道我们还要听之任之,对此仍然没有任何一点警觉吗!抱怨的本质是你想通过抱怨得到什么

有人说,抱怨如口臭,只有从别人嘴里吐露的时候,我们才会注意到,而对于自己发出的抱怨却充耳不闻。它是真实的吗?我总不认为自己是爱抱怨的人,更不是爱唠叨的人,看来不一定是这样的吧。我的心里一紧,眼前出现了早上发生的一幕:

早上六点钟,床头的闹钟准时响起来了。我把灯打开,睁眼看一下表针,是六点了,没错,得起床了。唉,这一夜怎么这么快呢,又得起床了,真不舍得离开这舒适的被窝呀。心里斗争了十分钟,下定决心起来了。心里还有个声音在夸奖自己呢。

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喊孩子马上起来。看她磨磨蹭蹭的样子我就不高兴,开始教训孩子了:你怎么回事,你是个学生,得自己起床,怎么总是我喊你呀?我当年做学生的时候总是很早就起来了,没一个人喊,你什么时候学会自觉起床?你的同学可都是五点多就起来学习了,你这样子光知道睡觉什么时候能学习好?你可不能只等着父母起来喊你。在我不停地催促下,孩子才慢慢腾腾地起来了。

回想到自己早上说的那一番话,那不是抱怨又是什么?最糟糕的是这样的话我是经常说,可能孩子感觉自己也理亏,从来也不敢来反抗我的唠叨吧。

在日常生活中,我一定会有过很多类似这样的抱怨吧,只是我自己不觉察别人也不好意思说出来吧。看来人心目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往往很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人的想法创造了生活,话语又清楚地表明了人们的想法。如果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无意识的抱怨,说明我已经陷入了一个懒人的思维模式。我们为什么要抱怨呢?一个行为如果能持续下来一定是这个行为给人带来了好处。那么,抱怨给人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首先,人能通过抱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的抱怨实际上是在表达他的不满。但是他又不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他希望能通过抱怨来达到他的目的,你们来改变,让我来享受。这样他也不用再费心思去想如何改变自己,如果简单地能通过抱怨来改变别人,控制别人,让别人感到内疚和自责,这样的做法又简单又奏效,不是很容易吗?正如我在责备孩子不起床一样,如果通过我的指责她真的自己起床了,做父母的多省心多高兴呀!

其次,抱怨能让自己找到虚假的成就感,找到知音。

人们在工作中常常抱怨有些人做得不好不恰当,他们没眼光没境界才做出这样的事,如果是我做了,哪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一切抱怨都是为了显示自己比他们高明,这样的抱怨既灭他人的威风又长自己的志气,还能发泄自己胸中的一口闷气一口怨气:领导不识千里马,真遗憾呀!其次,通过抱怨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从而获得关注,有时还能博得别人的同情,找到志同道合的战友共诉心曲,真是一举多得。

怪不得我们每天都不自觉地要去抱怨呢!抱怨不好,是因为不知道还有更坏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也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本来活得好好的,各方面的环境都不错,然而你却常常心存抱怨、心存倦怠。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园丁饲养着一匹马。这匹马每天都要做很多事儿,但园丁给马的饲料却不多。于是,这匹马恳求天主为它另择一位主人。天主答应了,满足了马的这个愿望。于是,后来的情景就是:这个园丁将马卖给了一位陶器匠。对此,马兴奋极了。

令马没想到的是,在陶器匠那里,需要做的事情更多。于是,这匹马又抱怨自己的命运太差,再次恳求天主重新为它寻觅一位好的主人。接下来,马的这个愿望也实现了。

马被陶器匠转卖给皮鞋匠。当马在皮鞋匠的院子里瞅见马皮的时候,大声哀叹:“天哪,我真是一个可怜虫!还不如跟着最初的主人日子好过呢。看样子,皮鞋匠把我买到这里,不是驱使我去做事,而是想杀死我,剥了我的皮。”

其实,很多人身上都不断地上演着这匹马的故事,他们整天抱怨这不好那不好,并不是因为事情真的像他们认为的那样不堪,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有更坏。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组声情并茂的图配文的漫画。漫画的主题是《当从11楼跳下去,我看见了……》“我从11楼跳下去,看见10楼一对平常看起来十分恩爱的夫妻正在打架;看到9楼平常看起来十分坚强的皮特正在独自掉眼泪;8楼的美眉看见未婚夫跟自己的闺蜜躺在一张床上;7楼的姑娘在吃抗忧郁症药丸;6楼失业的小伙子还是每天看招聘信息找工作;5楼备受别人尊敬的王老师正在偷穿女性的内衣;4楼的美女又在对男友哭闹着要分手;3楼的伯伯每天都盼望着有人来看他;2楼的丽丽还在看她那结婚6个月就不见了踪影的老公照片。“在我跳下之前,我曾无数次地抱怨我是全世界最倒霉的人。现在我才明白,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困境。我看完他们之后,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生活得还不错。所有刚才被我看到的人,现在都在看着我。我想他们看了我以后,也会觉得其实自己生活得还可以。”

是的,我们在抱怨自己不幸的同时,可能别人比自己更不幸,所以要学会满足和珍惜。

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抱怨自己生活得不如别人幸福呢?

有一部分原因是个体缺少“福眼”。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确切地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事实上,幸福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举个例子,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不用为了吃穿发愁;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累了的时候可以遮风挡雨;有一群真心的朋友,悲伤时可以倾诉心事;有一间舒适的卧房,可以安心就寝;甚至在炎炎夏日有一杯冷饮,冷清的冬日有一碗热汤,这些都是幸福。然而,有些人就是视而不见,就是整天抱怨不停,从而将原有的幸福忽略了。

此外,那些抱怨生活缺乏幸福感的人,与他们集聚在心的那些习惯性的不幸想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心存不幸想法的人,会让事情真的变得糟糕起来。而每一天的开始即心存美好期盼,会令幸福围绕在你身边。所以,倘若少一些抱怨,来个思维转换,将幸福视为一种习惯,习惯于寻找和展现生活中阳光的一面,快乐的一面,那么你肯定会成为一个拥有十足幸福感的人。恰如林肯所言:“人只要心里决定幸福,大多数均能得偿所愿。”

再有,一些人善于怀旧,多愁善感,也是导致其无休止抱怨的重要因素。人的一生,总免不了风风雨雨、沟沟坎坎,经历过错误、挫折乃至失败,有些往往是刻骨铭心的。当这些伤痛时常在我们的脑海中盘旋、萦绕,“重复体验”时,就会“痛定思痛”,增加丝丝烦恼和愁苦,抱怨自己命运悲舛。第二辑 我怨故我在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心理试验,他让自己的学生列出所有恋爱关系中令人抱怨的事情。结果列出的抱怨数目惊人,涉及的范围从严肃认真的(拒绝沟通、缺乏信任感,接受不合理的内疚)到稀松平常的(借太多东西,不更换卷筒卫生纸,看电影时肆意聊天),再到有点惹人厌恶的(以难闻的体臭和挖鼻孔为甚)。抱怨人人有,你也不例外。现在,冷静思考一下,你到底在抱怨什么?理想撞进现实,“三观”碎了一地

经常听到一些员工埋怨自己的时运不济,命运不公。评价别人的成功,也总是一味强调人家“运气好”。实际上,在职场打拼,不错过每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才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赏识。

然而,相当一部分员工只能靠不断成功的刺激来维持自信心,受不得一点挫折,受了一点挫折就轻言放弃,怨天尤人。爱默生说:“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老子也曾经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所以,困难也是一种难得的机会,所谓时势造英雄,敢于负责的人会在困难中找机会,推卸责任的人则在机会来临时还害怕困难,给自己搜寻种种他们无法利用这机会的理由。

现实中,每一个职场中人都有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但人生的第一步是必须学会向别人展现自己的真实实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

林经理是从事营销工作的,有一次他去听某著名管理家的讲演。在讲演过程中,专家忽然提问:“在座的有多少人喜欢经济学?”在场听众没有一个人回应。去听讲座的大都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到这儿来的目的就是“充电”,可由于种种原因,大家都选择了沉默。

专家摇头苦笑一下,说:“暂停一下,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我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大学里经常举办讲座,每次都是请华尔街或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来给同学们讲演。每次开讲前,我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周围的同学总是拿一张硬纸,中间对折下,让它可以直立,然后用颜色很鲜艳的笔大大地用粗体写上自己的名字,再放在桌前。于是,每当讲演者需要听讲者回答问题时,他就可以直接看着硬纸上的名字叫人。我开始对此不解,便问旁边的同学。他笑着解释说,讲演的人都是一流的人物,和他们交流就意味着机会。当你的回答令他满意或吃惊时,他就很有可能给你提供比别人多的机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事实也正如此,我确实看到我周围的几个同学,因为高超的见解,最终得以到一流的公司供职……”

演讲专家讲完故事之后,林经理以及其他人开始主动举手回答专家的提问。

在人才辈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一般来说机会不会自动找到你。只有你敢于主动展示自己,让别人认识你,吸引对方的眼球,才有可能寻找到机会。

不懂得恰当展示自我的人是可悲的,因为这会使你与许多成功的机会失之交臂。

那些埋怨机会为何不降临在自己头上的人,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因而牢骚满腹。其实,不是没有成功机会,而是你没有很好地识别机会、抓住机会而已。有着月薪三万的才能,却拿着月薪三千的工资

每个地方都有“怀才不遇”的人,他们普遍的行为是牢骚满腹,喜欢批评别人,有时也会露出一副抑郁不得志的样子。和这种人交谈,运气不好的时候,还会被他刻薄地批评一顿。

这种人有的真是怀才不遇,因为客观环境无法配合,“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遭虾戏”,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屈就,所以痛苦不堪。

难道有才的人都会这样吗?并不是的,虽然有时是千里马无缘见伯乐,但大部分都是自己造成的。因为真正有才的人常常是自视过高,看不起能力、学历比他低的人。可是社会很复杂,并不是你有才就可得到相应的职位,别人看不惯你的傲气,自然而然就会想办法给你点颜色看。

另外一种“怀才不遇”的人根本就是自我膨胀的庸才,他之所以没有受到重用,是因为他的平庸、无能,而不是别人的嫉妒。但他并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反而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到处发牢骚,吐苦水,这样的人让人感觉到厌烦。

不管有才或无才,不少有“怀才不遇”感觉的人都是人见人怕,因为你只要一和他谈话,他就会骂人,批评同事、主管、老板,然后吹嘘他多有本事,多有能耐,遇到这种情况,你也只能点头称是,绝不要跟这种人唱反调。“怀才不遇”感觉越强烈的人,越把自己孤立在小圈圈里,无法参与到其他人群里面。很多人都怕惹麻烦而不敢跟这种人打交道,视之为“怪物”,敬而远之。不好的评价一旦传播开来,除非遇到爱惜人才、明白事理的上司大力提拔,否则将难有出头之日。

不管你才能如何,都有可能会碰上无法施展的时候。但就算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也不能过多表现出来,你越沉不住气,别人越把你看得很轻。因此,你要做的是:

先评估自己的能力,看是不是自己把自己估计得太高了。如果觉得自己评估自己不是很客观,可以找朋友和较熟的同事替你分析,如果别人的评估比你自我评估低,那么你要虚心接受。

分析一下为什么自己的能力无法施展,是一时间没有恰当的机会还是大环境的限制?有没有人为的阻碍?如果是机会问题,那只好继续等待;如果是大环境的缘故,那就考虑改变一下现有的环境,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如果是人为因素,那么可诚恳沟通,并想想是否有得罪人之处,如果是,就要想办法疏通、化解。如果你骨头硬,不肯服软,那当然要另当别论了。

考虑拿出其他专长。有时“怀才不遇”是因为用错了专长,如果你有第二专长,那么可以要求上司给你机会去试试看,说不定你就此能走上一条光明之路。

营造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要成为别人躲避的对象,而要以你的才干积极地去协助其他同事出色地做好工作。但帮助别人切不可居功,否则会吓跑你的同事。此外,谦虚、客气、广结善缘,都将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继续强化你的才干,当时机成熟时,你的才干就会为你带来耀眼的光芒。

总之,不要有“怀才不遇”的感觉,因为这会成为你心理上的负担。只要你卧薪尝胆,迟早会见到曙光的。那些你恨得牙根痒痒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上级

乔安在目前的公司工作了3年,但他越来越觉得他的主管领导无论在工作能力方面,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都特窝囊,很多同事也说主管不如乔安,这样乔安就更感到压抑。记得刚工作那会儿,他对主管怎么看都不顺眼,公司的进账出账、财务报表等等,每一样都离不开他。

每次听到主管提出的有关财务方面的愚蠢问题,乔安总在心里哀怨:如果我是主管,我们这个部门对公司的贡献会更大。他把自己的心事跟朋友谈起的时候,朋友们也说曾碰到过类似的情况,有的主管领导能指方向但不会干实事,乱讲一通,出了问题,反过来责怪下属糟蹋了他的创意;有的自己没主意,让员工来出谋划策,再一把抢过来占为己有;还有些主管固守老一套,员工都想创新,就他百般阻挠等等。面对这样的难题,真不知如何解决。

对主管,切不可感情用事,一定要理智地分析和看待他。当心里产生抱怨的情绪时,先问问自己:对主管的反感,是不是带有浓重的个人感情色彩?主管身上真的是找不到一丝优点吗?

学会客观看待所遇到的问题,是职场生存的基本功之一。

公司就是公司,既然老板把公司创立起来,当然是想要盈利的。所以,老板不会安排一个无用的人在任何一个部门。看清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这个主管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退一万步说,即使主管不称职,作为一个人,也依然会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个失败的主管也并非一无是处,他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反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主管。当我们升为主管后,我们可以以他为鉴,我们就会知道该怎样做才可以让人心服口服。一个称职的主管,要靠心、靠头脑去领导,而不是在表面上指手画脚。

当主管下达命令时,我们的心里一定要清楚,我们真正服从的不是主管,而是我们的职业和我们所热爱的行业,主管不过是我们工作的指南针而已。在心里不要产生和主管对立的情绪,毕竟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选择。人,总要学会适应,总要学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有时,尽管我们讨厌某些人,但我们依然要同他们交往。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神秘力量吸引我们,而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我们必须知道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事情是必须忽略的。

再者,我们的抱怨并不能使主管对我们的态度发生根本的改变,我们的抱怨除了让自己的内心不舒服外,并没有任何好处。

对主管产生抱怨和抵触情绪,会让我们在工作时不支持和不配合他,一心想让主管的工作出错,让主管出丑。当我们不断给他的工作制造麻烦时,我们的工作还能顺利吗?我们的工作还能有所起色吗?报复的同时是否也给自己带来伤害了?

如果在工作中我们时刻满腹怨气,不时地郁闷,又有多少心思可以用到工作上?工作了也多半是应付差事,不要说全身心投入,恐怕连认真都难以做到。如果我们不能在工作中创造价值,那么我们的自身价值又从何而来呢?我们没有了工作价值,想在职场立足就真的很难了。

不管这件事情对错与否,都不能把产生矛盾的原因直接归于主管。如果把所有的错都放在别人身上,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就永远无法看清事情的真相。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这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我们自己。

当别人用过分的方式对待我们,我们再以这种方式对待别人,如果我们认为别人做错了,那么自己是不是也做错了呢?我们要做的是学会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

不管在什么地方,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人,他们虽然让我们不喜欢,但他们却是客观存在着的,我们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如果我们无法改变事实,就要改变我们的心态。在公司里,最重要的工作态度不是抱怨,而是敬业。不管我们对主管的看法如何,首先都要有敬业的态度,这不仅是对公司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如果你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主管没有理由不尊重你。

主管虽然是给我们下达命令的人,但我们绝不是为了主管工作,而是为公司工作,为行业工作,为我们的未来工作。明白了我们的工作目的与性质,我们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不会按情绪的安排进行,而是按照我们的需要和目的进行。

我们勤奋工作,努力付出,就是为了在公司提升自己的身价;我们的身价,会在我们离开的时候体现。将来当我们跨出公司的时候,我们已经成为行业的顶尖高手,成为别人争抢的对象,而不是在行业里成为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人。

我们可以年轻,但我们不能幼稚。从别人的身上汲取教训,少走弯路和错路,永远是最聪明的选择。对主管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抱着学习的态度永远要比抱怨明智得多。领导像眼瞎了一样,“大材小用”

李小姐从一所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了一家公司,与她同时进来的同事要么学历没她高,要么学校没她好,为此她很有优越感。

当领导分配她做最基础的工作时,她立即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一次,在结算时,她把一笔投资存款的利息重复计算了两次,虽然最终没有给公司造成实际损失,但整个公司的财务计划却被打乱了。

事后,她却觉得就像做错了一道数学题,改正过来,下次注意就是了。

她的这种工作态度让主管很不放心,以后再有什么重要的活儿,主管总找借口把她“晾”在一边,不再让她参与了。没过多久,这位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就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说再见了。应当说,她不是败给了别人,而是败给了自己。

究竟是因为你牢骚满腹而不得升迁,还是因不得升迁而牢骚满腹,就像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个问题一样说不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两者绝对是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的。不要总是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或者是大材小用。首先你要认清自己的才能到底怎样,然后再给自己合适的定位。

有一位留学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接连碰壁,许多家公司都将这位博士拒之门外。这样高的学历,这样吃香的专业,为什么找不到一份工作呢?

万般无奈之下,这位博士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他收起了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再去求职。不久他就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做了一名基层的程序录入员。这是一份稍有学历的人就都不愿去干的工作,而这位博士却干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没过多久,上司就发现了他的出众才华: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绝非一般录入人员所能比的。这时他亮出了自己的学士证书,老板于是给他调换了一个与本科毕业生对口的工作。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在新的岗位上游刃有余,还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这比一般大学生高明,这时他才亮出自己的硕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老板也比较注意观察他,发现他还是比硕士有水平,其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非常人可比,就再次找他谈话。这时他才拿出博士学位证明,并叙述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此时老板才恍然大悟,于是就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因为老板对他的学识、能力及敬业精神早已全面了解了。

这个博士是聪明的,碰了几次钉子后,他放下身份与架子,甚至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在实际工作中一次次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一次地对自己刮目相看,他的形象就逐渐高大起来。

如果这位博士有“大材小用”的想法,那么他的才华很可能就真的没有地方可以施展。

处在不顺心的境地里,如果总是感叹自己“大材小用”“明珠暗投”,那么抱怨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糟糕,你会看不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这样只会消磨你的志气,阻止你成功的脚步。

即使你真的遭遇了不公平的事情,自怨自艾也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靠你的实力证明自己吧,没有人可以阻止你努力。当你的成就有目共睹的时候,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前进的脚步了。老板太奇葩了,无时无刻不在苛刻盘剥

有些打工者常常这样算账:老板进了多少货,进价多少,卖价多少,赚了多少,才分给我多少;或者这样想:我工资多少,创造的价值多少,剩下被老板剥削了多少。照这样算下去,世界上有多少个老板,就有多少个黑心肝。

很多账只有老板自己心里清楚,也许一笔生意是赚了很多,但一年中还有很多没有生意的时候,没有生意仍然有支出,所以公司不能不有所储备。另外还有一些生意是亏本的,公司要办下去,总得扯平了算账,削高补低,才能维持。既然亏本的时候工资要照发,赚了钱也不可能全部分光,老板和打工者的着眼点不同,算法也不一样。

打工者往往过高估计自己,只算自己创造的价值,不算自己产生的消耗,更看不到自己所取得的一切必须依靠企业这个平台,而搭建这个平台所消耗的庞大费用是需要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来分担的。

在一个企业里,利益分配是这样的:一部分以税收形式上缴国家,一部分以公益支出形式给了社会,一部分以分红的形式给了股东,一部分以薪金福利等形式给了员工,一部分留存在企业里作为企业下一步发展所需的公积金。

我们不得不承认,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之间存在着你多我少,或者你少我多的选择,从某一个时间点上看,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是冲突的。但事实上,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绝对是统一的。这非常好理解。你看看那些效益好的企业,员工的收入不是很高吗?反之,那些效益差的企业,员工的收入不是很微薄吗?不要太计较一时的你多我少。如果每一个员工都把目光放长远一点,今天少索取一点,让企业发展更快,明天获取的就不会是这一点了。

公司房租是谁在支付?固定资产的折旧谁在承担?办公耗材是谁掏的钱?水电费是谁在埋单?老板雇用一个人,即使不支付一分钱薪水,他也得为这个人付出高昂的办公成本。假如你是一个老板,一个不能为你创造价值的人对你说:“让我为你工作,我一分钱工资也不要。”你会接受吗?你肯定不会。把这样一个人招进你的公司,你起码得给他椅子和办公桌吧,这不得花钱吗?

打工者的局限在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得见具体的业务,看不见整个企业的运作。要营造好企业这个平台,老板所付出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还有精力、学识、智慧,这些也许就是他人生的全部贮备,是一个人的生命精华,这笔账又该如何去算呢?

我们在一家公司工作,得知通过自己的工作老板赚了多少钱,主管拿到多少钱,这些钱与自己的收入差距很大,心里难免失衡,感到非常不公平。于是心灰意冷,工作时不像以前那么投入,说话时牢骚满腹。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的工作结果是一幢大楼,老板就是这幢大楼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而我们只是泥瓦匠。

大楼盖成了,我们总认为这幢楼是自己动手盖的,而自己只拿到很少的工钱,感觉很委屈。但是我们要明白,没有设计师,是不可能有大楼的;没有图纸,水平再高技术再好的泥瓦匠也建不出楼来。一幢大楼外观的美与丑,质量的好与坏,和设计师、泥瓦匠都有关系,但是设计师决定着泥瓦匠的命运。

我们还要知道,任何一个行业首先需要的是设计师而不是泥瓦匠。老板给了我们工作的机会,也就是给了我们从泥瓦匠成为设计师的机会。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珍惜这个机会,把握这个机会。

在老板那里,在很多事情上,我们的努力和付出,不会很快就能有回报。但事实上,如果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只要我们投入了、付出了、努力了,总是会有回报的。而且有时回报来得越晚,回报的结果就越大。被同事孤立,总是有种寂寞感

上班之后,每天和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是谁?不是爱人,不是父母,而是同事。早上一睁开眼,便急急忙忙赶去与他们见面;直到夜幕低垂,才满脸倦意地互道再见。上班前父母都要千叮咛万嘱咐:在外面,讲究的是一团和气,和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千万别生嫌隙。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尽管你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和同事的关系,但有一天却仍可能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被同事孤立了,成了孤单的丑小鸭。

被同事孤立的滋味不好受,被孤立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但每个感到孤立的人都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被孤立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呢?除了遇上一些天生善妒的小人,大部分时候,自身的一些缺点也是导致被孤立的重要因素。在单位里,飞扬跋扈的人,搬弄是非的人,打小报告的人,爱出风头的人,往往都是被孤立的对象。假如你被孤立了,赶快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这类人?

归纳而言,被同事孤立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种。1.薪水太高

陈小姐自从进了现在这家公司后,就一直被同部门的两位女同事孤立。每天上下班,陈小姐都会向她们微笑、打招呼,但她们总是面无表情,装作没看见。每当这时,陈小姐的微笑就一下子僵在了脸上,别提多尴尬了。平时,她们也不和陈小姐讲话,有时陈小姐凑过去想和她们一起聊天,结果她们像商量好的一样,马上不说话,各做各的事情去了,丢下陈小姐讪讪地站在一边。

在这种环境下工作,陈小姐的郁闷可想而知。

后来,她才迂回曲折地从其他同事那里听到一点风声:陈小姐虽然来公司没两年,但工资却比这两位来了4年的女同事高出一大截,于是引来了她们的嫉恨。

陈小姐对现在的工作非常满意,因为不仅轻松,工资待遇也很称心。她不想因为同事关系不和就牺牲了工作,可心头的烦恼却一天胜似一天。

解决之道:心理学研究显示,阶段性职场落单是一种常态现象,切忌稍有风吹草动便敏感地捕捉被孤立的信号。另外,陈小姐可以努力工作,展现出巨大价值,让同事看到自己拿高薪是有实力的。久而久之,职场隔阂和误解自然会冰消雪融。2.弄错角色

赵小姐在一家国有企业从事财务工作,财务部只有主任、出纳和她3个人。主任不管业务,出纳去年才凭关系进来,于是全部门所有的工作几乎都压在了赵小姐身上。出纳只做现金一块的活计,连最基本的报销都不做,但主任从来不说半个“不”字,因为她有靠山。在领导的纵容下,出纳工作极其马虎。相反,赵小姐做事努力尽心,可到最后总是吃力不讨好。主任有时还会暗示赵小姐,她对工作太认真,把事情都默默地做完了,不等于把他架空了吗?

赵小姐心底里直呼冤枉。主任连电脑都不懂,动不动就甩手把所有的工作都推到她一个人身上,把她累得几乎趴下。到头来,却埋怨她太过能干,赵小姐感到自己简直里外不是人。

现在,主任和出纳都明显地表现出不喜欢赵小姐,平时两人总是有说有笑,单单把赵小姐排除在外,赵小姐为此郁闷不已。

解决之道:被同事孤立时,我们也应从自身找找原因。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你,可能是他不对;如果所有人都不喜欢你,也许问题就出在你身上。赵小姐对工作兢兢业业,为什么不被主任肯定?很可能是她平时有些越级的举动,令主任不满。她说,自己很想把财务部工作做好,可是3个人中,就只有她有这个意识。由此可以看出,她把自己的角色弄错了。把部门发展好是主任的事情,作为下属,应当配合上级完成这一目标,而不是干脆代替上级去思考。她在言谈中,可能对主任颇为鄙视,主任对此怎么会没有察觉呢?看来,赵小姐还是应该先摆正自己的位置。3.太出风头

董女士是个精明能干的女子,年纪轻轻便受到老板的重用,每次开会,老板都会问问她,对某个问题怎么看。她的风头如此之足,公司里资格比她老,职级比她高的员工多少有些看法。

董女士虽然结婚几年了,但打定主意不要孩子。这本来只是件私事,但却有好事者到老板那里吹风,说她官欲太强,为了往上爬,连孩子都不生了。这个说法一时间传遍了整个公司,董女士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当官狂”。此后,董女士发觉,同事看她的眼神都怪怪的,和她说话也尽量“短、平、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在了她和同事之间。董女士很委屈,她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么功利,为什么大家看她都那么不屑?

解决之道:在职场中锋芒太露,又不注意平衡周围人的心态,有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董女士并非是目中无人,只是做人做事一味高调,不善于适时收敛自己的锋芒。只要她能真诚地对待同事,日子久了,他们自然会明白,这就是她的真性情。第三辑 抱怨就是在犯傻

荀子有云:“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抱怨并不是一种好习惯。当我们开始抱怨,就是将焦点放在不如意、不快乐的事情上。我们说的话表明了我们的想法,而我们的想法又创造了我们的生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也是一种负面的吸引力法则:你发出的抱怨与牢骚越多,你所吸引来的抱怨、牢骚和负面能量也会越多……因为总是抱怨,所以总是倒霉

可能很多人还是难以相信:难道真的是抱怨害了他们,真的是抱怨阻碍了他们取得成功?要知道,很多人都在抱怨啊!抱怨,不过是说两句“情绪话”而已,说说心里痛快嘛!抱怨两句,也并没有影响工作啊!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吧。

这种爱抱怨,有抱怨习惯的人,也许连他们自己都想不到,抱怨有多么强大的“威力”!

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抱怨的频率有多么高,更不知道,自己的抱怨已经给同事、朋友、家人,尤其是给自己的前途带来了多么不利的影响!

两个建筑工人,名叫托尼和杰克,他们在一个工地上干活。托尼整日怨天尤人,看什么都不顺眼。而杰克好像天生不懂得发愁似的,他总是很快乐,每件事情他都觉得很有趣。

比如这天,两个人坐在一起吃午餐,托尼打开饭盒,又唠唠叨叨地抱怨道:“唉!又是火腿三明治……我最讨厌吃的就是火腿三明治。”

第二天,两人又在一起吃午餐,托尼仍然是一边打开饭盒一边抱怨:“今天天气真遭!……上帝啊!怎么又是火腿三明治?为什么我总是要吃这种讨厌的东西呢?”

第三天,杰克特意多准备了一些色拉,午餐时请托尼品尝。“多谢你!”托尼说,“你看,你的午餐总是变着花样。可我太不幸了!日复一日都是火腿三明治!我真的受够这种日子了!”

杰克实在忍不住了:“嘿,老兄,你为什么不叫你太太给你做点其他好吃的?”

托尼好像没听懂杰克的话,愣了半天,满脸疑惑,这才说道:“你在讲什么啊?我的午餐都是我自己准备的。”“啊?”杰克十分惊诧地说,“那你怎么不准备点别的呢?”“唉,我觉得那样多麻烦呀。”托尼显得似乎无可奈何。

杰克只好摇摇头,不知道说什么好。在这之后,两个人还是按部就班地干自己的活。托尼总是牢骚不断,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而杰克总是对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充满兴趣,甚至对那些其他环节的工作,也一有空就在旁边观摩学习。

有一天,老板的朋友——一位教授来工地考察,教授在工地上与工人攀谈了起来,他问托尼与杰克:“你们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

托尼好像终于有机会好好地抱怨一下了,他没完没了地说道:“要不是为了谋生,混口饭吃,谁干这种活啊?!整天码砖砌砖,累得一身臭汗,也挣不了几个钱!”

杰克却说:“教授,您别看我们的工地现在看起来只是一堆钢筋水泥和砖块,等它建好以后,它会是全市最高、最漂亮、最有特点的建筑了。想到这里,我就很兴奋!不信你就等着瞧!等它建好以后,教授你可别忘了,这么漂亮的建筑也包含着我的工作呢!”

教授不由地笑了,他再次见到这家公司的老板,就对他说:“你千万不要忽视那个叫杰克的小伙子,他一定很有前途!他适合做一些更有价值的工作。”

自然,后来的故事没有什么悬念——杰克的老板果然注意到杰克,提升了他,还送他去参加专业培训。几年之后,杰克已经成为这家公司的副总了,可托尼仍然干着砌砖的活,也仍然每天不停地抱怨着……

当抱怨的恶习已经成瘾并深入骨髓时,这样的人往往就像故事中的托尼一样,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抱怨些什么——是天气?是午餐?是某个刻薄的上司?还是日复一日已经重复干了很长时间的例行工作?

其实,他们只是习惯性地抱怨,不管抱怨什么,只要能抱怨就行。他们不知道停止抱怨是什么滋味,当然从来也不去想办法改变一下现状,比如甚至想不到去做点别的午餐,别再做自己不喜欢吃的火腿三明治。

抱怨,就是这样一种威力十分强大的“负面强化”。爱抱怨的人,由于太注意负面的事物,负面的感受,从而把自己打入了“牢笼”!

如果一个人总是在诉说不幸,那他就会越来越倒霉,就会接二连三地抱怨,接二连三地碰上倒霉事,于是再变本加厉地抱怨……最后,他甚至连一点点改变现状的能力都没有了,完全被自己的抱怨束缚了手脚,乃至全部身心!

抱怨甚至有一种特殊的“功能”:把负面的事情统统吸引到你的身边。几乎所有的励志大师都一致认为:人的心灵有强大的能量。如果你总是谈论或者想象美好的事物,你就会不自觉地用健康、快乐、平安等等情绪来暗示自己,从而强化自我的“正面能量”,使你生活得越来越快乐顺畅;而如果你的思绪总是围绕着痛楚、悲惨、孤单、贫穷和倒霉来展开,那么,强大的“负面能量”就会把你的命运引向凄惨和不好的结果。

因为人的心灵有这么强大的威力,所以,人的抱怨也会有这么强大的威力。“爱抱怨的人总是和倒霉同行”,这已经成为生活中一个常见的现象,一个尽人皆知的事实。假如你抱怨生活,生活将抱怨你

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有个寺院的住持,给寺院里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院里的和尚都要面对住持说两个字。第一年年底,住持问新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问他心里最想说什么,他回答说:“食劣。”第三年年底,他没等住持问便说:“告辞。”住持望着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

新和尚对待世事持一种消极的心态,所以才不能安于现状,一味报怨,而他的抱怨,也让他失去了修成正果的机会。

牢骚也好,抱怨也罢,都是因为心态不对,看问题的角度不对,如果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换个角度看问题,相信人的心情会一下子好起来。事物在一个人心中的好坏,决定于此人的心态,而不是事物本身,正所谓“以我观外物,外物皆着我色”。满腹牢骚者,不妨转换一下心情,让乐观主宰自己,心情肯定会一下子好起来。下面这个故事讲的正是这样的道理:

中国有一位著名的国画家叫俞仲林,他擅长画牡丹。

有一次,某人慕名要了一幅他亲手所绘的牡丹,回去以后,高兴地挂在客厅里。

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朵牡丹没有画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岂不是“富贵不全”吗?

此人一看也大为吃惊,认为牡丹缺了一边总是不妥,拿回去预备请俞仲林重画一幅。俞仲林听了他的理由,灵机一动,告诉买主,既然牡丹代表富贵,那么缺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

那人听了他的解释,觉得有理,高高兴兴地捧着画回去了。

同一幅画,因为心态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所以,凡事都应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往好处想,而不是看什么都不顺眼,这样就会少些烦恼、苦痛、牢骚,多些欢乐、平安。“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现实就是如此,我们必须坦然面对,不能只知发牢骚,如果在牢骚中错过了人生正点的班车,那又将会在抱怨中错过下一次坐正点班车的机会。

正如泰戈尔所说:“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当我们的心中充满爱和真诚时,我们会感受到真正美好的生活。我们在爱和美的感觉中,内心会感到极大的放松;我们不再会发牢骚,反而会调动所有的能量,向着我们的主要目标去冲刺。比痛苦更痛苦的是抱怨痛苦

树上有两枚果子。一枚果子是青涩的,一枚果子是成熟的。“成熟是不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呢?”青涩的果子问成熟的果子。“成熟只会使我们内心充满甜蜜与幸福,这种感觉值得庆贺。”成熟的果子回答道。“那为什么我看到有些成熟的人,一个个内心充满了痛苦与烦恼呢?”青涩的果子疑惑地瞅着成熟的果子问道。“那是因为有些人成熟后,学会了抱怨,而我们果子不一样,成熟使我们懂得了奉献。”成熟的果子说,“抱怨,让他们痛苦;奉献与付出,令我们快乐。”

这个寓言故事令人深思。在世间,乐于奉献的人,绝对不会为一点小事就抱怨不休,更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有损于他人的事情。乐于奉献的人,即便受到了伤害,也不会忍心将报复的刀剑架在别人的脖颈之上。

因为奉献,被一些人视作傻子;因为奉献,被一些人视作懦弱。然而,就算这样,我们也不能放弃奉献,因为它不仅是人类的美德,更是人生得以幸福和快乐的妙方。

一个富翁闷闷不乐地来到教堂祈祷后,向牧师请教:“我虽然有万贯家财,可是我却没有多少幸福感,我甚至不知道我应该拿我的金钱做些什么?它能把欢乐和幸福买来吗?”

牧师听完富翁的这一番话后,让富翁站在窗前,观望外面的街道,问他看到了什么。富翁说:“我看到来来往往的人群,感觉不错。”

接下来,牧师又将一面非常大的镜子摆在他面前,问他看到了什么。富翁回答:“我看到了自己,我忧心忡忡。”

然后,牧师语重心长地对富翁说:“是啊,窗户和镜子都是玻璃制作的,不同的是镜子上镀了一层水银。单纯的玻璃让你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美丽的世界,没有什么阻碍你的视线,而镀上水银的玻璃只能让你观看到自身,是金钱阻拦了你的心灵之眼,你守着你的财富,像守着一个封闭的世界。”

富翁听完牧师的话,顿时如醍醐灌顶。

自此之后,这个富翁开始不再抱怨金钱,总是尽可能地去资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将自己的仁爱带给他们,而得到帮助的人则用无尽的感激和祝福回报他。富翁心里是满满的幸福。

人类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冷漠与恨无异于黑暗与灾难,而爱则是阳光与福祉。人与人之间少些抱怨,多些互相协作、守望相助的精神,才能更好地生存,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20世纪初,英国出了两个杰出的人物,一个是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极大地推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他治理国家的非凡智慧和忠实诚信的人品在国内受到了人民的普遍崇敬。另一个是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他在1928年发明了青霉素。青霉素在1941年开始用于临床,是现代医学中使用最普遍,抗菌效果最显著的药物。它的推广应用为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福祉,它跟原子弹、雷达并列,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三大发明之一”。

丘吉尔和弗莱明表面看起来没有丝毫联系,殊不知,他们在小时候有过这样一段因缘:丘吉尔在一次玩耍时失足掉进了一个十分深的粪池里,假如没有人过来施救,他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淹死;弗莱明自幼家境贫寒,父母没有多余的钱财供他去求学读书,假如得不到富人的资助,他成年之后只能是一个学问不高的人。

幸运的是,在丘吉尔掉入粪池的时候,有一个农夫闻声赶来,他奋不顾身地跳到粪池中,将在其中挣扎呼喊的丘吉尔救起。这个农夫就是弗莱明的父亲。丘吉尔的父亲是英国上议院的议员,他为了报答农夫对他儿子的救命之恩,将弗莱明带去学校上课,为他提供学费。就这样,弗莱明一直读到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

弗莱明的父亲是个平常的人,他将失足落入粪池中的小孩救出来也是一个很平常的善举。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很平常的人,一个很平常的善举,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进而也改变了世界上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更确切地说,改变人们命运的,不是一个人、一件事,而是一种奉献的精神和品质。

现在的英国人,在谈起弗莱明父亲当时对丘吉尔的救助时,仍津津乐道,末了总会说上一句:“如果没有弗莱明父亲当时的义举,现在的英国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严格地说,是弗莱明的父亲挽救了整个英国,他也称得上民族英雄!”

抱怨使人痛苦,奉献令人幸福。更有甚者,比如弗莱明父亲,更是因为乐于奉献,不仅改变了自己家族的命运,还间接影响了世界格局。爱抱怨者的可能结局:被周围的人们放逐

抱怨的行为将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烦死了,烦死了!”一大早就听见王宁不停地抱怨,一位同事皱皱眉头,不高兴地嘀咕着:“本来心情好好的,被你一吵也烦了。”

王宁现在是公司的行政助理,事务繁杂,是有些烦,可谁叫她是公司的管家呢,不找她找谁?

其实,王宁性格开朗,工作认真负责,虽说牢骚满腹,但该做的事情一点也不曾拖延。设备维护、购买办公用品、交电话费、买机票、订客房……王宁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恨不得长出8只手来。再加上她为人热情,中午懒得下楼吃饭的人还请她帮忙叫外卖。

刚交完电话费,财务部的小李来领胶水,王宁不高兴地说:“昨天不是来过了吗?怎么就你事情多,今儿这个,明儿那个的。”抽屉开得噼里啪啦,翻出一个胶棒,往桌子上一扔,说:“以后东西一起领!”小李有些尴尬,又不好说什么,忙赔着笑脸说:“你看你,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