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好脾胃不会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07:44:51

点击下载

作者:王辉,于睿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养好脾胃不会老

养好脾胃不会老试读:

前言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中脾胃属土,在运化水谷、统摄血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的脾胃大致相当于西医学的胃肠道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整个消化系统负责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现代社会,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同程度地受到脾胃病的困扰。而众所周知,中医在治疗脾胃病方面非常拿手,在脾胃的保养方面更是深谙其道。随着时代的变迁,脾胃的保养也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不再是有营养的就是最好的。所以,脾胃到底如何进行保养就成为了大家关心的话题。

本书将多个角度向您诠释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脾胃,帮您养好脾胃,长命百岁。编者2012年8月

第一章 养好脾胃不会老,中医和您谈脾

一、明明白白你的脾——中医的“脾”和现代医学的“脾”

中医的“脾”和西医的“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总地来说,西医的“脾”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中医的“脾”指的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器官,而是一个功能概念。

从解剖上来讲:

西医的脾,位于左季肋区,呈暗红色,质地软而脆。其长10~12cm,宽6~8cm,厚3~4cm,呈扁椭圆形。

中医的脾,文献对其解剖位置有不同的论述。《医贯·形景图》说脾在胃的左方,同在腹腔中。

关于脾的颜色形态,中医有多种描述。《医贯》描述为“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纲总枢》描述为“形如犬舌,状如鸡冠”;《医学入门》中言其“扁似马蹄”。由此可见,从脾的位置、形态看,藏象学说中的“脾”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

从功能上来讲,西医的“脾”为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有造血、储血、滤血、净血和免疫等作用。与消化系统的关系并不大。

而中医的“脾”为五脏之一,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重要脏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和升清、主生血和统血。

作为五脏之一的脾,不仅包含了西医脾的功能,还包含了胰腺、胃和大、小肠的功能,主运化水谷,升清降浊,所以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脾在五行中属太阴湿土,为阴中之至阴,脾的生理特点为喜燥恶湿。中医认为,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孔窍合于口,其精华体现在唇,在情志方面体现为思,在液体为涎。这里的涎主要指的是口腔中比较清稀、富含大量酶类有助消化食物的唾液。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互为表里。脾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个季节。

所以,在谈到中医健脾养生的概念时,您千万不要把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相混淆,弄清了什么是中医的“脾”,我们才能顺应脾的生理功能健脾、运脾疗病养生。

二、脾胃相关的经络——自下而上,支撑生命的“能量线”

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是十二经中非常重要的两条经脉。是脏腑表里关系。二经一表一里,一脏一腑。在外循行于体表,在内络和脾胃,联系众多的脏腑器官。使多个脏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生成并输布气血,调节气机升降,来调控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行。就好像表面看似一盘散沙的棋子,实际上每个棋子之间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使得整盘棋子都是活的。就好像一片大海、一汪泉水的源头一样。因此,脾胃常被称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在外行于身之前部,在内属脾络胃,与足阳明胃经互为表里。

足太阴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自下而上,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止于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脾经的腧穴主要治疗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以及与脾有关的肺、心、咽喉、舌等经脉循行部位的疾病。脾经中诸多重要的穴位如太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等都是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要穴。

经络学说在临床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能够说明病理变化,但这一理论经常被人们忽视。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当人体某处生理功能失调时,病邪会通过经络传注,在体表表现出某些疾病的症状,如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压痛、结节、条索等或相应部位出现皮肤色泽、形态等改变,若出现这些情况应引起您的高度重视。

脾与胃通过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内在联系而完成运化作用。脾经贯胃属脾,因此能吸收胃中腐熟之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输送到三阴经;而足阳明胃经与太阴脾经互为表里,相互沟通,所以精微由脾吸收以后,再通过阳明经而输入三阳经,从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肉皮毛等各个部分得以充养。若脾经出现问题,其循行所经过的部位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比如:腹胀、便溏、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等。

足阳明胃经循行

足阳明胃经起于迎香,往上走到山根,山根就是鼻根部,此部位对观察小儿脾胃病较有用。若小儿的山根色青,提示小儿食积肠胃,易发腹泻或腹痛。

胃经接着沿鼻外侧(承泣)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我们在临床治疗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青年人,嘴唇周围会长很多小痤疮,这就与胃内火气大,此处的经气不畅有关。

胃经接下来分为两支,分支上行循颊车,上耳前,循发际,至额颅。看图就可以知道中医为什么对发生在这个区域的疼痛,要通过调理胃气来治疗的原因了。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入缺盆,属胃络脾。支行部分循行于胸腹,抵腹股沟处。从胃经的腹部循行可以看得出来,养脾胃一定要保护好腹部。胃经接着由腹部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胃经是人体很重要的一条经脉,之所以称为胃经,是它主要支配脾胃的功能,主管人体气血化生。除此之外,胃经也影响着自己循行经过的很多部位,包括头面部、胸部、腹部、腿部以及脚部。如果一个人胃疼,当然是胃经的问题,但是膝盖疼也可能是胃经的问题,脚疼也可能是胃经的问题,还有些年轻人脸上长青春痘,从胃经方面治疗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俗话说,“十人九胃”、“胃靠三分治,七分养”。可见,注重胃的保养是治疗胃病的关键之一。而中医养胃又讲究“细水长流”,要慢慢调理。民间一直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三、认识脾的功能——“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出生之后,从外界摄取的除了氧气就是饮食了。而饮食物进入体内后,是需要消化成精微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生命活动的继续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脾胃又被合称为“后天之本”。

这里的“后天之本”是相对于“先天之本”来的。先天之本指的是肾脏。中医认为孕育的新生命,其先天父母生殖之精是藏在肾脏之中的,也就是说是先天给予的,所以称为“先天之本”。而后天水谷之精则是通过脾胃进入人体的,所以就为“后天之本”了。而实际上,先后天之本之间也是联系非常紧密的。一方面先天之本要不停的濡养后天之本;而后天之本又要资助先天之本。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对养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平日中应注意保护脾胃,只有脾胃健康了,运化功能健全,才能使正气充盛,人体就会对邪气产生了足够的抵抗能力,从而不易受到邪气的侵袭,即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所说的“四季脾旺不受邪”。意思就是说脾胃旺盛,自然不会招致邪气。否则,脾气不健,气血亏虚,人体易病。所以,元代李杲《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也是说所有的疾病,究其源头都是脾胃。

1.脾主运化——脾是人体食物的加工厂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水谷,这个功能非常好理解。水谷自然分为“水”、“谷”两部分。所以不论是吃的食物还是喝的水都是需要脾的运化的。

脾就如同人体的“加工厂”,脾主运化,就是指脾把人体从外面获得水谷原料“加工”成“产品”——精微物质,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也就是把“产品”送到身体各个“销售点”。饮食物经过胃口的消化和腐熟初步处理后,进入小肠进行精微吸收,而这些精微物质最终的使命是要转输至全身去濡养各个脏器,最终的糟粕将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整个过程中的所有细节都需要脾脏的推动作用才可以完成。所以说,脾在中医的地位绝对是不可动摇的重要。正是因为脾“管理范围”太过广泛,所以十分容易出纰漏。这任何一个小小的环节出现问题,消化系统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比如胃胀、胃痛、恶心、呕吐、腹胀、水肿、腹泻、便秘等等。而这种种各种各样表象的背后可能都是脾的功能异常所导致的。脾的运化功能主要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脾能运化水谷,帮助消化

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脾主运化水谷可分为两个过程,其一是通过脾气的气化和脾阳的温煦作用,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这一过程称之为“化”。饮食入胃,经胃的受纳和腐熟的“初步加工”,使其成为“半成品”——食糜,再将其送往下一个“加工车间”——小肠,经小肠受盛化物的“再加工”,使之进一步消化,“分离”出“产品”(即水谷精微)和“垃圾”(即糟粕)两部分,胃和小肠的作用依赖脾气的气化和脾阳的温煦的“领导”,彻底地对水谷进行消化。古人把消化过程譬喻胃磨之碎物,如《注解伤寒论》说:“脾,坤土也。脾助胃气消磨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意思就是说虽然胃口是消磨食物的主力,但是动力是来源于脾的,阐明了脾在水谷消化中的作用。其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转输,这一过程称为“运”。被消化的水谷精微经小肠泌别清浊作用将糟粕分别开来,脾将其吸收,在脾气的升清作用下,一方面通过脾的“散精”作用,将“产品”输送至“销售点”——肺,经肺之宣发向上向外布散,肺之肃降作用则向下输布,使“产品”销售到各地,成为气血等生命物质化生的来源;另一方面是由脾这个“加工厂”自己“销售”到全身各处,供机体需要。即《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谓“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就是说脾好像是一个中央的大池子,其内容物不停地向周围输注。水谷进入到体内并转化为精微,对人体来讲,是最重要、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如果走得好,那么人体就会动力十足,运转正常;如果这一步出现了问题,那么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出现。消化不了食物就会出现营养不良,贫血,腹泻,呕吐或便秘等。

脾能运化体内水液,帮助转枢

运化水液又称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中医十分重视水液在体内的输布和代谢过程:认为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居中焦之脾,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意思就是说肺脏、脾脏和肾脏是水液输布、代谢过程中重要的三个脏器。肺脏和肾脏一上一下,各自把守,而脾斡旋其中为枢纽。仔细观察一下门,门和门框连接位置即是枢纽,所以门转动时围绕着枢纽来的。可见,水液的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枢转。但是,说脾脏重要,并不是说整个水液代谢只需要脾脏足矣,而是说脾脏在这一过程中是最重要的。整个过程是需要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共同作用来调节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的。

水进入人体后在脾的“指挥”下,有着不同方向的“去处”:人体需要的水向上到达肺,经肺的宣发肃降的“分离处理”,使皮毛、肌腠和头面诸窍得以润泽,为什么女士都要护肤使皮肤看起来水润就是来源于这里;人体利用后的和多余的向下到达肾,经肾的气化“分离”再将浊中之清向上经脾气“中转”输送到肺,再次参与水液代谢,浊中之浊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可见人体是十分智能的,用过多次后才最终排出体外。

水液的代谢是很重要的,如果脾的“指挥”“中转”顺利,则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得其水液的充分滋润和濡养;但是如果中转出现了障碍,那么就好像发了水灾一样,水液不能走其正常的“路线”,水湿就会去它不该去的地方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症。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思就是说各种各样水肿、湿盛的病症都来源于脾。

脾主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这两个方面,是同时进行的,并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种功能失调可以导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病理上也常同时并见。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只有脾气的运化功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等提供充足的养料,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就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脾的运化功能失常,称为“脾失健运”。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会出现腹胀、泄泻、食欲缺乏以及倦怠乏力、消瘦等症状。

2.脾主统血——统摄血液运行的司令官

脾主统血。这个功能可能有点难以理解。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是指维持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而不溢出血管外。这项功能也是由脾脏来负责的。为什么呢?脾就如同统摄血液运行的司令官,脾的一声令下,血液则规规矩矩地“守卫”在脉道这个“军营”中而不敢“逃逸”。明代薛己《薛氏医案》明确指出:“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统摄于血。”清代沈明宗也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说明脾统摄血液的重要功能。

中医认为这股统摄血液的力量是由气来完成的,而体内气血生化之源的脾脏自然是“气之母”。所以,脾气不足而导致的出血一定是责之于脾的。所以,“司令”能否管好“下属部队”和脾气以及脾阳的旺盛与否密切相关。脾的阳气充盛则气固摄有力,方能统摄血液,血液可以正常在脉内循行。反之,脾阳不足,脾失去了温煦,则导致脾失健运,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气血化源不足而气血两亏;气虚则使气统摄无权,从而发生血逸脉外而导致出血,称为脾不统血。就好像将军没有了威力,下面的士兵心也散了一样。脾不统血包括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等)和肌肉皮下出血(即肌衄)。所以种种表象的背后都是脾虚无法统摄血液所导致的。由于脾不统血是的虚性出血,出血色淡质稀,并有各种气虚的表现,像乏力、气短、腹泻等等。

脾除了统血之外,还有生血之功。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脾气健运,水谷精微才能源源不断地化生,再由脾上输于心肺而生成血液。故《景岳全书·血证》曰:“血……源源而来,生化于脾”。因此,脾气健运,化生血液的原料充足,则气血生化旺盛而血液充足。若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乏源,则气血化生减少而气血不足,出现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唇、舌、爪甲淡白等一派血虚之象。脾主生血与脾主统血,其实都源于脾主运化。脾既能促进生血,又能促进气的生成,而气的生成则能使气旺,气旺又可统血。所以,脾主生血和统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这样来看,脾不仅要负责化生血液,还负责让血液规规矩矩的在血管里运行,还真是挺辛苦。

3.脾主升清——吸收营养精微物质的运输机

有些老人明明睡眠很好,却经常觉得头晕目眩,打不起精神,这其实是“脾气主升”中的升清功能失常所致。清,是指轻清的精微物质。脾主升,说的是脾的升动转输功能。脾像“运输机”一样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到心、肺从而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就好像混沌的屋子中输注一股凉气而振奋精神一样。但是如果脾气虚弱,无力升清;或本身被湿浊捆绑无法施展升清之功——“运输机”生了锈,那么升动转输功能就会失常,导致精微物质不能被及时“运送”,气血不得化生更无法输布,进而各脏腑组织因得不到精气血津液的滋润、濡养而导致其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出现各种各样的代谢失常的病变。因此头目得不到滋养则会出现头目眩晕,精神不振等症状。有的老人形容这种状态为脑袋不清凉,始终处于混沌状态,总爱睡觉,但是醒过来却不清醒。

另外,脾气主升,还表现在升举内脏方面。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

脾和胃的方向是相反的,胃是往下去的、脾是往上来的。二者表面看似矛盾,实际上是升降相宜,互为因果的,协调平衡,维持脏器位置恒定不移。上是为了更好的下、下也是为了更好的上。

若脾气虚弱,无力升举,则导致中气下陷(“中气”是脾胃二气的合称),那么向上的没有了动力,可见脏器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阴挺)、脱肛(直肠脱垂)等。一般胃下垂的患者都是瘦高体型,没有多少肉,这就可以用脾气虚来解释。正因为脾气虚,无法运化水谷精微去濡养肌肉,所以肌肉多是瘦削的,而另一方面脾气无力升举内脏而出现了内脏下陷。临床治疗内脏下垂病证,常采用补脾气、升清阳的方法,补中益气汤是其代表方剂。

4.脾主肌肉——胖瘦全由脾做主

现在很多人追求苗条的身材,减肥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减肥的方法也层出不穷,其中节食和锻炼最为常见。然而同样的减肥方法,不同人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有的人不论怎么控制饮食、增强锻炼,体重就是不下降,这时就要警惕是不是“虚胖”。有些人却恰恰相反,形体瘦小,却怎么吃也不胖。《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意思是说:肌肉的丰厚程度是由食物精微的消化吸收所决定的。脾在体合肉,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壮实及其功能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全身的肌肉,都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滋润,才能壮实丰满,并发挥其收缩运动的功能。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人一旦食欲不好吃的少,就会消瘦,肌肉变少,精神也不矍铄;而食欲好能吃的人长得都很壮实。所以脾主肌肉。

如果脾胃虚弱,运化水液失职导致湿邪留滞则会肿胀、困重乏力、甚至水肿,很多人的“虚胖”就是这个原因。同样,脾胃虚弱,运化水谷无权,营养不足,肌肉不得濡润滋养就会消瘦、萎软、没有光泽,李杲称之为“脾虚则肌肉瘦削”,即使吃再多的食物也不能消化,自然也就不会增重了。

所以,无论减肥还是增肥都需有的放矢,因痰湿“作祟”而引起的肥胖,应以健脾利湿为主,盲目节食和锻炼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甚至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因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所导致的消瘦,则应以健脾和胃为主,进食大量的食物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同样对脾胃不利。

5.脾喜燥恶湿——沼泽地里的鞋子

脾“喜燥恶湿”讲的是:由于体内的精微物质多是呈液体状态的,脾负责运化这些“液体”到体内各处,却很容易被这些“液体”缠上身,而导致“脾被湿困”。就好像走在沼泽地里,走得越远,更多的地上的湿泥巴会粘在鞋上而导致鞋子越来越沉,越来越走不动,最终只好停在原地。脾被湿困也是这个道理,最终被湿邪裹住的脾脏无法发挥自己的生理功能而只好停在原地。所以,脾是喜欢干燥讨厌湿腻的环境的,这样才可以轻装上阵完成工作。

6.脾主四肢肌肉——运动活力脾最行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腿脚是否便利往往可以反映出老年人的健康程度和精神状态。然而四肢的活动,除与筋、骨关联外,主要依靠肌肉的伸缩运动,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濡润滋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可见四肢也要归脾“领导”,因此又有“脾主四肢”的说法。

脾气通过升清和散精作用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输送到人体的四肢,以维持四肢的正常的活动,这即是“脾主四肢”。《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已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说明四肢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脾气的运化水谷精微和升清的功能是否健旺密不可分。脾气健运,精微得以布散,则四肢的营养充分,而活动也轻劲有力;若脾失健运,精微不能输布,则四肢的营养不足,倦怠乏力,严重者日渐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久而久之导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即痿证。

第二章 五脏和谐,延年益寿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即五脏之间的关系。心、肺、脾、肝、肾五脏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但脏与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不单是表现在形态结构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而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体就好像是一个小型社会,每个脏腑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之间必然要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生理状态下的和病理状态下的等等,只有大家一起联手相互配合,人体这个社会才能和谐。

阴阳平衡,五脏和谐是生命的根本,正常人体的五脏呈现着阴阳平衡、五行和谐。“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五脏之间维持着五行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就是维持着正常的生克制约关系。生克制约的目的在于维持五脏之间的相对平衡。五行和谐与人体生命的关系,引用明代大医家张景岳的一句名言来概括:“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也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生而无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这就是说五脏之间其五行的互制互助的关系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这其中包括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克制两方面。有人可能要提出疑问了:相互促进是好的,为什么还要相互克制呢?其实不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像培养小孩子一样,必须要有规章制度克制他,才能更好地成长。不经过修剪的小树,一定很难长成参天大树。所以,五脏之间即存在相互促进,又存在相互克制,如此才可以达到功能的正常。

阴阳平衡是五行和谐的基础。五行同样也分阴阳,其中,火、木、金属阳,水、土属阴,阴阳平衡,五行才能和谐,所以阴阳平衡是五行和谐的基础。所以只有阴阳保持平衡,五脏之间才能保持和谐。五行生克规律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进一步应用,所以五行和谐的实质也是脏腑阴阳平衡的进一步体现,阴阳平衡与五行和谐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关系。如果阴阳失去平衡,那么五行和谐也会紊乱;同样,五行和谐受到破坏,那么阴阳就不可能维持平衡。所以维持阴阳平衡、五行和谐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其实,要用简练的词语来概括人体,“阴阳”二字足矣!一阴一阳,相互扶持、相互限制,共同组成一个整体!人体内有五脏六腑、经络血脉,唯一不变的就是阴阳属性,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阴阳属性定位,但是这种属性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人体总是维持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中,而非静止不变。

道家有一个很好的比方,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五脏之象。五脏之间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按照事物的五行属性分类,肝心脾肺肾对应东南中西北:它把肝比喻为木母,因为肝为东方、为木,但是又加了一个阴阳的特性,像母亲;西方像金公,西方属金,是阳性;南方像姹女,姹女就是少女;北方像婴儿,婴儿是纯阳之体;中央代表黄婆,黄婆实际上相当于媒婆,“婆”既不是母也不是少女,相当于老龄的妇女,指一般人岁数大了以后,阴阳的特性已经不太明显了。人体的五脏是肝、心、脾、肺、肾,也是按照东、南、中、西、北排列的。黄婆主要协调的就是木母和金公的关系,她让木母不要太亢盛,因为女人在家庭里是主妇,首先,不能生得太亢盛,就像肝不可以生发过度一样,如果生发过度,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其次,也不可以太压抑,一个女人在家庭当中的位置一定要摆得很正确才可以。同样,在说媒的时候,她也会让男性不要收敛得太过度。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木母和金公非常和谐。在人体里,实际上就是要把肝和肺治好。在家庭里,夫妻关系和谐了,这个家庭就能够稳定地向前发展。小家的和谐是大家和谐的基础。“和谐”指的就是“中和”,指运化和协调能力,指这个人能否让万物的运化和协调都达到很高的层面。所以在人体当中,中央的脾胃就是这种协调能力的显现,如果中央脾胃很好,人体就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中央黄婆对应的是土性,土能够生万物,有土才能涉及种植和收获的问题,才能涉及长久发展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十分讲究土地的重要性,土的那种敦厚朴实的品质有目共睹。所以,在人体内脾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脾与胃——亲如手足

脾属五脏,性质属阴;胃属六腑,性质为阳。脾胃互为表里,胃受纳腐熟水谷,也就是起消化作用,脾再把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饮食营养)输送到全身。脾与胃是亲如手足的兄弟俩,哥俩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任务,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另一方。所以,中医大夫总说:脾胃不好。很少单独说脾不好或胃不好,就是因为二者联系太紧密,没法分开,就像拴在一条绳上的两个蚂蚱。

脾与胃在功能上密切配合,并肩作战,携手同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功能就好比物流运输上的中转站,这里每天接受不同种类、不同性质并且运往不同方向的货物,胃就好比这个中转站入口区,各种无序的货物堆积在这里,入口区工作人员将不同的货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的整合,这个过程在中医理论中叫做“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也就是接受摄入的各种食物,并且初步地对食物进行消化,使之以食糜的状态存在。经过初级整合的货物在这个中转站的内部再由高级管理人员按货物性质、运往方向等不同条件进行细致的分类整理,这个高级管理人员行使的职责就是脾脏的功能,脾将胃加工好的食糜进一步地加工分类成水谷精微与废物,并将他们分别送往各自的目的地,脾的这一功能在中医理论中概括为“脾主运化”。

简单地说,胃像一个大袋子一样,能够接受容纳我们摄入各种的饭菜、零食、饮料等,完成食物初步消化的过程,使大块的、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分解为能被吸收的、分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而脾必须要利用经胃加工过的产品才能进行深加工。脾将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将小分子物质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营养物质转运到全身各脏腑组织,也为胃腾出地方继续纳入。如果胃口无法腐熟食物,那么脾脏恐怕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如果是脾脏无法将食物运化为水谷精微并运出体外,那么胃腑也即将处于瘫痪状态,下一波食物将进不来。所以只有两者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消化食物、调节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以供养全身组织的能量来源。受纳与运化相辅相成,密切配合,缺一不可。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在消化食物方面相辅相成,配合默契,但他们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特点。首先表现在运动方向上:脾气的运动方向是向上的,而胃气的运动方向是向下的。举个例子,正常情况下胃气是下降的,而打嗝、反胃、呕吐的时候胃气就是上逆的表现,所以这些状态下身体都有不适的感觉,因此说“胃气以顺降为和”。脾气主升,主要是指脾气可以将水谷精微布散至心肺脑,五脏六腑安居其位也有赖脾气的升举功能。

另外,脾胃的性格相反,喜恶也是截然相反的——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这与二者的生理功能是相关的。脾喜燥恶湿,是指脾对水液进行转输的时候是需要脾体清燥的,而其本身是容易被湿邪所侵犯的;胃喜润恶燥,是指胃在消化食物时是需要润泽的,如果胃阴不足导致胃体干燥则失于通降,会出现不思饮食、食后腹胀等症,就好比一部机器没有了油的滋润而会停止工作一样。因此二者会有喜恶之偏性。脾胃阴阳燥湿平衡,是保证两者消化吸收、升降协调的必要条件。

二、脾与心——后勤部长与统帅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作为全身功能的统帅能够决胜于千里之外,离不开帷幄之中后勤部长脾的功劳。脾这个后勤部长,主抓后方的血液生成,前方的血液供给,并将工作情况及时反馈给统帅;同时作为统帅的心,要对脾这个后勤部长的生血、行血的过程给予支持、指导。由此看出心脾在生理、病理上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心主血与脾生血、心行血与脾摄血两个方面。

中医五行应五脏,其中心属火,脾属土,而火生土。因为草木燃烧之后得到的灰烬变成土。因此在五行关系中可以说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作为“君主之官”的心,是生命的主宰,主管全身血脉,脾化生气血依赖心气的充足为支持,同时脾作为后勤部长,为统帅心不断地提供物质营养,使心血不断得到补充,更好地行使主血脉的功能,可见在心主血与脾生血方面的关系是母子相依,是统帅支持与后勤部执行的关系。

脉管是血液的运行通道,脉管内的血液不是静止的,而是时刻流动着的。流动的动力来自哪呢?是心脏。心脏像一个泵一样,永恒不休地推动着血液的运行,时时刻刻给血液以动力。所以,血液能动起来要仰仗心脏。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指挥部下达了命令,血液就一定会规规矩矩的在脉管里运行吗?这就不见得了。血液如果出现异常,横冲直撞,出了血管外,这就是疾病了。所以,能维持血液在脉管内运行是另外需要一股动力的,而这股动力就是来自于脾脏这个后勤部长的监督统摄,这就是脾脏的“主统血”的功能。二者必须配合精准,血液才能够按部就班地运行。

临床上,如果脾失健运,不能充分地把水谷精微输送到心以化生血液就会导致心血不足,即后勤供给出现问题,前方没足够的粮草弹药,将士们就不能正常的作战,战斗力减低,体现在身体上会出现血虚的症状;反之,思虑过度,就会耗伤心血,就会导致心功能不足,这回是供给没问题了,统帅却出现了问题,同样会出现血虚的症状。生活中我们自己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习工作中种种不愉快的事或是压力大的事情,例如考试之前的准备复习,找不到东西的焦虑等,我们会经常地反复琢磨,造成精神紧张、思虑过度,没有胃口、吃不下东西,往往伴有大便不成形,这些是我们身体后勤脾部长累了的表现,在我们的身体不能得到良好的物质保障的同时气血生化无源,导致血虚而心无所主。心气虚也会出现心气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振等症状。这就是所谓的思虑伤脾,心脾两虚。以上两种途径最终都会形成“心脾两虚”的证候,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食少、腹胀、倦怠无力、水肿等症状,人参归脾丸就是针对心脾两虚治疗的好方子。

三、脾与肝——佃农与地主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因此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疏泄与运化、藏血与统血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正常生理情况下为“木疏脾土”,即肝气调达则脾气健运。两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消化功能和血液运行方面。两者之间就好比佃户与地主的关系。若肝失疏泄,肝会攻伐脾脏,就好比地主对佃户的压榨。反之,如果佃户都起义罢工了,地主也会惊慌失措,没有办法。

在消化方面,脾生产的水谷精微交由肝布散,就像佃农主要负责生产运输农产品而地主要负责农产品的销售。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及分泌胆汁,并将胆汁输于肠道,有助于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水谷精微充足,气血运化有源,肝得到濡养则有利于肝主疏泄。肝脾相互协调,消化功能正常。脾与肝在生理相关,在病理上也常常相互影响。如果作为地主的肝销售做得不好,则农产品滞留,此时作为佃农的脾的生产热情就会降低,于是出现食不知味,脘腹胀闷、腹泻便溏等脾虚的表现,中医学将这些症状归纳为肝失疏泄,无以助脾之升散,使脾失健运,称为“木不疏土”。反之,佃农脾消极怠工,地里作物无人管理、仓库农产品无人运出,此时则地主肝心情焦急便会出现精神抑郁、胁肋胀痛、腹胀腹泻,食欲缺乏、黄疸等肝脾不调的病变,中医学将这些症状概括为脾失健运,湿热郁蒸,熏及肝胆,也叫“土壅木郁”,就好像土地没有了生气,树木也活不了一样。

血液方面,肝主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血量;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管辖的意思。脾脏有统摄血液,使血液在血管中运行,不致溢出脉外的作用。脾气健旺,生血有源,不断地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就好比佃户不断地为地主交租纳税。脾统摄血液正常运行,保证肝脏贮藏血液;肝血充足,贮藏疏泄有度,正常调节血量,气血才能运行无阻。肝脾协同,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脾气虚弱,因为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之帅,又能统摄血液。气血生成不足而出现血虚,如果脾气虚衰,失去统摄的权利,则血液离开脉道,脾统血功能失常而出血,出现种种失血病症。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紫癜)、便血、妇女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等一些出血症。而肝脏主藏血的功能异常,同样会出现出血。所以,在血液运行的方面,二者的作用是互相联系的。

四、脾与肺——园丁与花园

就五行的属性而言,脾属土,肺属金,两者之间具有土生金的关系。中国古代认为金属是从土地里面析出来的,所以引申出土生金。

肺的生理功能:一是主气,司呼吸,指肺为人体的主要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是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二是肺主行水,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功能,从而具有推动津液输布和排泄的作用。脾主要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是气血化生的源泉。所以脾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的代谢两个方面。脾气旺则肺气足,脾气调节气机升降及水液的运行,肺气才能司呼吸,布散水津,所以二者的关系好比园丁与花园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有许多不同功能特点的气,比如大家熟知的正气、心气、卫气等,今天讲个与脾肺有关的气——宗气,是由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新的空气与脾摄入的营养精微结合而成。宗气是非常了不起的,其主要分布在胸中,灌注于心肺,与全身之气休戚相关。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是否强健,与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两脏是主管后天从外界摄入的空气和饮食的两个脏腑,人生活着,就要时时刻刻和这两脏打交道,这两脏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的紧密,相互扶持、相互繁荣,共同为人体服务。

通常所说的“气虚”,主要指脾肺气虚。如果脾气虚损(浑身没劲,没有食欲,头晕眼花,总爱拉肚子),可能同时也会伴随着气短懒言等肺气不足的症状,叫做“母病及子”,就好像妈妈的病累积到了孩子一样,也就是脾虚引起肺病;反之,如果肺的气阴两虚,日久也会引起脾气虚弱。例如,肺结核的患者可见有食欲缺乏,消瘦,乏力等症状;而得了肺炎的患者,大多数食欲不好并且自我感觉非常虚弱,容易出汗等。

人体水液的代谢涉及多个脏腑。肺和脾在这其中也是功勋卓著。二者肺在上面、脾在中间,共同配合将水津布散全身。脾主运化,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吸收输送给肺,就好比辛勤的园丁浇灌花园,把花园打理得井井有条,为花园提供营养成分,再由肺将水液输送给各脏腑组织,各脏腑组织就好比花园中的花朵,得到花园中土壤的滋润和濡养,肺又把机体代谢后多余的水分转输给肾而排出体外,使水液正常地生成和输布。

中医学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意思就是说痰湿的生成和肺脾密切相关,二者中任何一脏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水液代谢的失常。若脾的运化失常,水液不能正常的运化,导致水液在体内停留,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可出现水肿,甚至影响肺的功能而出现咳嗽咳痰等。而肺宣发肃降的功能障碍,则也会影响脾的功能。

五、脾与肾——能力与家业

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一个是个人后天的能力,一个是父母给的家业,两者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个人能力就好比脾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而一个人的家业就是他的先天之本,家业可以提供学习、作为发展的支持,从而提高个人能力,反之个人能力也可使家业更加殷实。因此只有后天与先天之间相互照顾,才能各自立于不败之地。

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源于先天,主生殖繁衍,为先天之本。人自从生下来以后,从外界不断摄入食物经过脾胃消化后,一部分为自己提供能量,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用来濡养先天之精(即肾精)的;而肾精虽然是先天带来的,但也没有闲着,不停地营养后天,二者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合作共同为人体效劳。肾作为先天之本,为人体生命的发生提供前提,来源于出生之前父母生殖之精的结合,藏于肾,而肾又主人的生殖发育,为后天之本脾提供物质基础,而孩子要想茁壮成长,还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取营养,不断获得后天的能量。

生活中如果脾这个后天能力较差,沦为“啃老族”就会累及家业,这就是脾虚日久会出现肾虚的原因。此时临床上就会出现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液,或肾的阳气虚损,而导致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表现为尿少、头面肿痛、下肢肿胀、腹胀、怕冷、腰膝酸软等脾肾阳虚的病证。反之,如果肾这个先天负债累累,脾这个后天也是孤木难支,就会出现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久虚,损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证,表现为腹部冷痛、腰膝酸软、五更泄泻(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上厕所,并且大便稀溏)等病症。

六、脾与大小肠——产销一条龙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关联的,是整个机体活动的一部分。他们以经络为通道,在各脏腑组织之间,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脾、胃、大肠、小肠共同组成人体的消化器官,食物由口腔进入,经过脾胃的消化,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传导,吸收多余的水分最终将糟粕排出体外。这是一个联系紧密,协调统一的过程,就好比一条完整的生产运输线。

小肠接受经胃腐熟及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后,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清者即精微物质,上输于脾,经脾转输于全身,以起到营养全身的作用,水分则吸收后成为渗入膀胱的尿液。浊者,为食物的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再由肛门排出体外。因此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产销一条龙。当胃内有实热,消灼津液,大肠内的粪便同样也会变的干结而出现便秘;而大肠燥结,便闭不通,同样会影响胃的和降,出现恶心、呕吐、食少等症。

七、脾与脑——工蜂与蜂王

用工蜂和蜂王来比喻脾与脑的关系,再合适不过了。脑袋作为人体最高位司令部,承载着人体内一切重要生理活动的操控工作,可谓是来不得半点马虎。而这一高精准活动的背后,则是辛勤的工蜂——脾在做着供养的重要工作。

作为后天的根本,脾胃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精微,而这些精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去供给脑,为脑的活动提供能量。人体气血通过十二经脉上达于脑,气血可养脑荣脑。脾运化水谷精微,为体内津液化生之源,而液渗入骨腔可化为髓,上充于脑海。

脾就像工蜂一样辛勤地工作,工蜂主要采集花粉,为蜂王提供蜂王浆,脾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为“蜂王”脑提供能量物质。脾主升清,能升清阳上达于脑而荣脑。因此,脾运化水谷和升清的作用使脑髓得到充养。作为生命活动表现形式的神志活动必须依赖脾胃化生的气血,一方面脾胃化生气血直接营养脑,提供脑进行多种精神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另一方面,脾胃化生气血补充肾精,使生髓有源,脑有所荣。反过来,脑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脾胃的功能也有赖于脑的支配,才可以脾气健旺,思想开朗,而不致脾气郁结。很多老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头脑总也记不住事情,忘性大,而且脑袋觉得迷迷糊糊,昏昏沉沉,还食欲欠佳,不爱吃饭。这就是典型的脾无法运化精微去荣养脑而出现的头脑的昏昏沉沉。现代医学大多认为是脑缺血所导致的,但在中医学看来则是脾的问题。

八、脾与女子胞——水库与支流

脾与女子胞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每月一次的经血的化生和经血的统摄方面。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女子胞为贮藏经血之地,就宛如水库与支流的关系。支流的水干涸了,就需要水库的补给;支流的水满溢了,就到水库来储水。脾可以调节气血的生成与流量,间接来控制女子胞的气血。

月经是女子的特殊生理现象,由气血充盛而溢出所致。所以,如果气血不足,是无法溢出的,也就没法形成月经。而月经量少,也同样说明了气血不够丰盛。而脾是后天气血的化生之源,所以经血的情况直接反应了体内气血的充盛情况。脾相当于水库的作用,合理的调节控制着血量,保证其支流女子胞的血液供应,从而保障女子胞主持月经正常的来潮,以及孕育胎儿的重要功能。

九、脾与气血津液——主流、支流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足气血旺,脾气衰气血亡。

脾位于中焦,他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及四肢。脾胃互为表里,脾和胃同属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正常。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而该功能的体现必须通过“脾主运化”来实现。可见,体内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水液的代谢,运送及平衡调节,脾起了转输的主要作用,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脾的生理功能对于整个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十、脾与人体官窍——不要让你的员工饿到哦

脾与人体官窍中的四肢、肌肉、口、唇关系最为密切。当脾胃功能失常,营养吸收障碍,主要就表现在这些人体重要的官窍功能减退。所以养生保健更要关注这些官窍的表现,保护官窍从保护脾脏做起,不要让你的员工饿到哦!

脾主肌肉、四肢,是由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决定的。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脏运化营养充足时,则肌肉丰满、结实,四肢强劲、灵活有力;反之,如果脾失健运,营养缺乏,必导致形体消瘦、肌肉痿软、懈怠、皮肤松弛、多皱。

脾开窍于口。如果脾气健运,肌肉营养充足,则口唇红润光泽;脾气不运,运化水谷精微失职,特别是慢性消化不良的人,常见口腔溃疡、口有异味、口唇萎黄无光泽、口疮、嘴唇干裂、起皮、口周易生痤疮、褐斑、过敏等。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是口唇红润,而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大都口唇颜色发暗,也是因为年轻人脾胃功能较好,故口唇颜色红润,而上了年纪后,脾胃消化功能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口唇发暗。因此,口唇也常能反映出脾主运化水谷功能的盛衰。所以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

十一、脾与津液输布的关系——脾为生水之源,运行输布任调遣

脾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包括水液的摄入、水津的输布、废液的排出等等都是需要脾的调遣。

水入于胃,脾具有升清作用,经脾对津液输布,通过运化功能,将津液一方面上输于肺,经肺布敷全身。另一方面则直接将津液灌溉于全身,外达皮毛以润泽肌肤,化生汗液,发挥其滋养脏腑、润泽官窍的作用。此两方面均属于脾的“散精”功能。同时又将机体各脏腑组织代谢和利用后的水液或多余的水液下输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化生尿液输送至膀胱而排出体外。因此,脾是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强盛,可以防止水液停滞,否则,就会导致水湿停留,产生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而见腹泻、便溏、水肿的病理表现。

第三章 脾病察颜观色早发现

一、口中异味的困扰——胃肠疾病的信号员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口中总是有股挥之不去的臭味呢?其实,口臭恰恰就是胃肠疾病最敏感的信号。食物通过牙齿的咀嚼将大块的食物切割成小块,进入胃肠后在胃酸、胃蛋白酶等多重作用下将食物分解为食糜,再由小肠泌别清浊,大肠传导糟粕,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功能。

胃腑在中医学中就好像一段管道,这段管道不能被堵住,要时刻保持畅通才正常。食物在哪一腑停滞均会导致消化功能的失常,从而诱发各类疾病。食物在胃内积存时间过久就会产生异常发酵的气味,正像很多人感到疑惑的“为什么反复刷牙口中还有异常的臭味”,其实这是胃肠中积聚的食物所产生的,与刷牙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当您发现口中臭味久久不能散去时,首先要考虑胃肠疾病,这往往是“脾胃蕴热”所致,此类人多进食辛辣肥甘之品,久而蕴积生热,中医称之为“火”毒,当热邪停滞胃肠,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食物残渣没有及时消化吸收伴随腐浊之气上泛,故见口中气味酸腐难闻。遇到此类情况,应及时找专家咨询,采取清热泻火,消食化滞之法往往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必要时还需详查胃镜、肠镜以防误诊。

还有些人会莫名地感觉口甜。“口甜”就是觉得口中有甜味,当然如果是喝完糖水或者是其他带有甜味的食品,自觉口中有甜味,属于正常现象。如果不是进甜食之后而口中有甜味,或者是喝白开水也觉得甜,这便是脾胃出问题的迹象了。中医学认为,口甜也是脾胃出了问题的一种征象。如果出现口甜情况,奉劝大家要去医院做个血糖检查,以便排除糖尿病的可能。如能排除糖尿病则可以尝试用健脾祛湿的方法治疗。

二、春眠不觉晓,睡觉知多少——别说我懒,“脾”乏才是病根

人都说春困秋乏夏打盹,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总爱困,整天都是睡不够呢?年轻人还往往被冠以“懒猫”的称号,许多老年人则习惯性地自称“血黏”,其实真正的病根应该是“脾虚”才对。

中医学认为,“阳”主动,“阴”主静,所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营血运行迟滞,故出现怠惰嗜睡等证候。中医讲脾虚湿盛往往是多寐的主要病因。由于湿气困住了脾,故脾的升清功能被限制,清气无法上济大脑故容易出现嗜睡、不清醒的症状。这里面分了两种情况,一种是脾气虚弱,虚弱到无力升举清气至大脑而出现的混沌状态;另一种就是脾气不虚,但是体内湿气过盛,像一根绳子一样捆绑住了脾,脾即使有浑身解数,也无法发挥升清的生理功能而出现的混沌状态。前者多见于体型消瘦、面色白、多有心慌的人,后者多发于体型肥胖的人。所以,同样是困,要区别对待。

三、口水横流——别说我馋,脾弱才是病源

“又不是小孩子,又不是脑卒中,为什么我总是一不小心口水就会自动的流出来?”尤其在别人吃饭的时候流口水这是一件多么尴尬的事情!许多人在生活中也经常能够碰到,但也许您并没有把它当成一种疾病看待。

从医学上讲,这是因为患有神经官能症或其他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亢进,胃肠蠕动加强,唾液及其他消化液的分泌增加,使唾液分泌增加。中医学则认为脾在液为涎,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津液上注于口而为涎,涎液具有湿润口腔,保护胃肠黏膜的作用,并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但涎液过多溢于口外则属于非正常现象,此乃脾胃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

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脾虚失于摄纳造成脾涎过多、水液泛溢故而流出口外。此外,脾胃湿热或胃里积存过多的食物、胃热上蒸,也可致口水过多,尤其在夜里出现睡中流涎等症状,即所谓的“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建议每晚睡前两小时不要进食,否则容易影响睡眠质量。

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您不要有精神负担,先到正规医院去检查,如为口腔炎症可先予以对症治疗;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过食生冷、油腻、黏滑等妨碍脾胃消化的食物;饭后不要立即就寝;晚饭不要吃得过多;养成饭后漱口、睡前刷牙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怎么吃都是瘦——都是脾胃惹的祸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女孩子都以苗条、修长、骨感为美,但请大家不要忽略一个问题:消瘦与健康绝不能同日而语。身材匀称,四肢肌肉比例正常,骨骼健壮,充满活力才是真正的美丽。一味地追求消瘦的身材,过度地节食减肥,貌似楚楚动人,行动起来有如弱柳扶风,这是绝对不可取的,奉劝年轻人千万不要盲目地跟风成为减肥的牺牲品,并为此付出健康的代价。相反,倒是许多中老年人十分关心的是“为什么我怎么吃都不长肉呢”?

人的胖瘦跟体质有很大的关系。许多人感到不解的是,我们吃同样多的东西,甚至我比他吃得还多但为什么却胖不起来呢?中医学认为这属于胃强脾弱的一种状态。胃火独盛,消谷善饥,吃不饱,吃不够,吃饱了很快又饿,食欲异常旺盛。然而脾气虚弱,不能正常运化水谷,以致不能生成水谷精微供人体需要,所以食而不肥。这里包含着消化与吸收两种功能概念,吃了很多却无法吸收,不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以丰润肌肉,这是光吃不胖的根本原因。

但是应当学会辨识什么是生理的“瘦”,什么是病理的“瘦”。生理的“瘦”只需饮食加运动调节就可以得到改善,但是病理的“瘦”您就不得不对他加以重视了。

正常人无论胖瘦,体重都会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若劳动量、运动量过大或暂时性的工作负担过重,使机体的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则会出现生理性消瘦。这种消瘦,经休息调整,机体很快就会恢复至原来的水平,所以不用担心。但是,如果在短期内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且伴有食欲缺乏、乏力倦怠等症状,经休息亦不恢复,则可能是病理性消瘦,是罹患某些疾病的先兆,像肺结核、糖尿病、各种癌症等。

消瘦体现着一种严重消耗状态,当消耗大于产出,蛋白质及脂肪大量分解,长期的一种高代谢状态决定了机体的消瘦程度,这是一种极恶性的表现,故应当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消瘦,应引起警惕,早诊早治,尽快就医,切勿延误病情。

五、肥胖——能吃也是脾的病

消瘦有可能患病,我能吃能喝,身材魁梧,体重只升不降,这下该没问题了吧?其实这更是一个误区。随着各路媒体的宣传,身体健康检查意识的增强,许多老年人已慢慢体会到过度肥胖的身体为健康所带来的危害。先不说肥胖为日常活动增添了多少负担,每次上楼都气喘吁吁,更不用说手提重物,那肯定要在楼道里歇息几个来回;再者,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脑梗死等接踵而来,无形当中一个好好的人瞬间变得千疮百孔,怎能说这种肥胖不是身体的一个巨大的负担呢?

1.怎样才算胖

提到肥胖,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怎样才算胖,它的标准是如何界定的呢?目前医学上通用的是以体重指数作为衡量标准,其计算公式2为: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根据中国人的体质22同,BMI正常为18.5~23.9kg/m,在24~29.9kg/m者为超重,大于2等于30kg/m者为肥胖。

肥胖的体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苹果型,一种为梨形。苹果型身材的人腰腹部肥胖明显,状似苹果——细胳膊细腿大肚子,又称腹型肥胖、向心型肥胖、内脏型肥胖。这种人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内。梨型身材的人臀部及大腿脂肪过多,就是说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及大腿部,上半身不胖下半身胖,状似梨形。由于腹部脂肪比其他部位的脂肪新陈代谢更活跃,因此更易进入血液系统,可能导致高血压、高胆固醇。再有,苹果型肥胖患者的脂肪包绕在心脏、肝脏、胰脏等重要器官周围,所以患冠心病、脂肪肝和糖尿病的危险性要比梨型肥胖者大得多。有人发现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的3.7倍,而苹果型肥胖者患糖尿病的机会则是不胖者的10.3倍。当然,与非肥胖者相比,梨形肥胖仍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危险,仅仅是比苹果型肥胖略小而已,总之腹部脂肪要尽量减少。那么,是不是肌肉中的脂肪增多则无关紧要了呢?答案是:否。梨型肥胖者肌肉中的脂肪也比不胖者多得多,肌肉中脂肪越多,胰岛素抵抗就越重,危害也越大。所以说三者相比是梨型肥胖比苹果型肥胖好,不胖又比梨型肥胖好。

2.为什么会这么胖

①首先应当说与家族史有一定的关系。有人认为:既然基因决定了一切,那我就破罐子破摔,爱咋地咋地。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其实,后天的改造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饮食起居及生活习惯的改变都会对体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应始终相信人定胜天的道理。②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如:进食能量密度较高的食物(如巧克力、蛋糕、各种奶糖等);摄入动物性食品或油炸类食品过多;进食速度太快或饥饿后大量进食;睡前进食,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较高。都会使摄入的食物较易转化为脂肪。③嗜酒。大量饮酒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肪代谢障碍,导致大量脂肪沉积。④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运动量较少,长期伏案工作,加之精神压力增大,出现暴饮暴食,或久坐看电脑,看电视,身体功能处于一种低代谢状态,出现消化功能减退,能量堆积转化为脂肪,故产生肥胖。

3.中医看肥胖——多是脾虚痰湿惹的祸

中医学认为,肥胖发生的原因多是“湿痰”作祟。厚厚油油的脂肪层都是痰湿,这些痰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走于肠间形成腹泻,或者储于肺中形成咳嗽咳痰,甚至上阻脑窍而成脑卒中等。所以,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肥胖也是可以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的。《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土形之人……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多肉……”正是对肥胖人的写照。而一提到痰湿,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则为脾。脾不能运化水湿,形成痰湿。痰湿的产生有内外二因,内因与脾之健运有关:素体脾虚,无法运化水湿,水湿积聚为痰,存于肌肤内就是肥胖;而从外界摄入油炸、甜食等助湿生痰的食物,久而久之体内痰湿壅盛同样可以出现肥胖体型。而素体因素正和家族遗传因素相应,外因正和饮食习惯相应。这样看来,中医学和西医学对于肥胖的认识早已经达成了一致。

六、面色萎黄苍白无华——卸了妆看清真正的自己

脸色是一面可以看出整个人生理、心理状态的镜子。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观面色是望诊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好的中医大夫,什么话都不用讲,从患者的脸上就可以看出一二。不同种族的人具有不同的肤色,不同气质的人也拥有不同的面色,那对于亚洲人种的中国人来讲究竟什么样的脸色才是正常的面色呢?

中医学把面色分为主色、客色和病色。所谓主色就是人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肤色。我们亚洲人以黄皮肤为主色,但在此基础上还会有偏黑、偏白、偏黄等不同的肤色,但这均是正常的颜色,通常中国人所具有的健康的肤色应该是红黄隐隐、明蕴含蓄,明代表“明亮”,润代表“润泽”,含蓄就是夹有血色,这就是健康的黄色,而不健康的黄色往往表现为淡黄,没有光泽,缺乏营养,缺乏滋润枯萎的样子,这就是中医所讲的“少神”。对于健康的面色,《黄帝内经》云:“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意思说的是:健康的红色要像白布裹着朱砂,而不能像赭石色;健康的白色要像鹅毛一样充满光泽,不能像盐一样暗淡无光;青要青得明润,而不能像蓝色那样晦黯;黄要像薄薄的绸缎裹着雄黄,白里透黄,而不是像黄土那样干燥的黄;健康的黑色要像层层刷过的油亮的黑漆,而不能像黑炭一样。中国传统向来崇尚含蓄,连脸色也是如此,白里透红、黄里润泽等才是正宗健康的面色;纯白色的面色大多是贫血貌;纯黄色的面色大多是黄疸;纯黑色的面色大多是肾病的面容;纯青色的面色大多是肝病面容。所以,中国人红黄隐隐的面色才是最健康的。

现代人工作压力明显增加,生活越来越没有规律,熬夜晚起、吃高糖高脂的食品、吸烟酗酒,都是可以从面色上显露出来的。许多人在劳累后,尤其在生病、熬夜、醉酒后很容易就能被别人看出来。许多女性更是喜欢用粉底来遮盖或美化一下肤色,平时不易发觉,然而一旦卸妆才发现自己的脸色是如此苍白和憔悴,其实面色早已暴露了你的身体状况,妆容可以改变面色,但却难以掩饰疲惫的神采。

望面色的重点不仅仅是颜色,更重要的是面目中流露的神采,少神说明邪气来犯,正气不足;而无神则说明正气衰败,邪气独盛;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健益脾胃即是扶助正气,所以生活中注意脾胃的养生保健,适当补充一些红枣、桂圆、山药等可以使你拥有白里透红的面色和一张明艳照人的脸。

七、经常胃痛胃胀——不仅仅是简单的吃点胃药就了事

胃痛胃胀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事情,遇到这样的情况您是怎样处理的呢?一、咬牙挺着,忍一会儿就过去了;二、随便找点止痛药或消炎药吃,症状就缓解了;三、到药房买点胃药,一种不管事,再换一种;四、疼得不行了去医院。以上四种方法虽然有时都可奏效,但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掌握一些常识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脾胃每天要承受很大的饮食负荷。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从另一个侧面来讲胃肠道是最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许多人饮食上并不是很注意,生的熟的搭着吃,凉的热的混着吃,偏嗜酸的、辣的,嗜酒嗜浓茶,饥饱失常,或是经常食用含防腐剂较多的方便食品,更有数不清的农药超标蔬菜和加入了各种工业添加剂的食物等。因而要想拥有一个无敌的胃肠也真是很难。

如果平日里身体健壮,偶尔因为吃坏了东西出现胃痛胃胀,伴恶心,呕吐和轻微的发热,有可能是急性胃肠炎的表现,多补充些水分,口服和静脉滴注一些消炎药未尝不可。然而慢性的胃痛胃胀和习惯性的腹泻就不是那回事了,乱用抗生素危害会很大,不仅不能治病,而且会造成严重的菌群紊乱,更有甚者导致真菌大量繁殖,后果不堪设想。

有些人经常反复出现胃痛,一个更大的误区是随便找些止痛药来吃,也许疼痛症状会因此而缓解。然而,这种行为的潜在危险会更大。许多溃疡疼痛在服用了非甾体药物后会并发穿孔造成急性腹膜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其实一个小小的溃疡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对于疾病的认知不够而酿成大错。

还有一些人十分重视自己的养生保健,胃病犯了就喜欢看一些广告,若是有人推荐更是趋之若鹜。治胃病的药买了十几种,中药西药一大把,其实有些药的成分是类似的;还有的药混在一起吃功效是互相抵消的;还有些药是不能长期服用的;吃得多吃得杂,又没有医生的科学指导,到头来胃病总是不见好,更甚者会使得病情变得更为复杂。

更有甚者,胃疼胃胀能挺则挺,不吃药不打针,全当是小毛病,直到挺不住了,或见消瘦,不能进食才想到应该上医院了。而此时可能反复的溃疡已形成瘢痕已导致了幽门口的狭窄和闭塞,或是胃黏膜已发生了癌变,周围见浸润。有些胃炎或胃溃疡仅在短短的2个月内就可发生巨变,形成胃癌!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麻痹大意,肠胃不适一定要早检查、早治疗,防患于未然。遇到不寻常的状况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得到正确的诊断,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满不在乎与自作聪明都是十分不可取的。

八、恶心呕吐——警惕梗阻与上消化道出血

生活中我们往往因饮食不慎而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吐后心胸畅快,这可能是由于食积所致,并无大碍。然而有些老年患者腹胀腹痛不解,进食加重,反复出现恶心呕吐,这就需要引起高度警惕了,这有可能是肠梗阻的征兆。

如何判断梗阻呢?首先是腹部有明显的饱胀感,进食加重,并随着时间的延续出现腹部疼痛,继而出现恶心呕吐,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无排气无排便。此时查看腹部可见腹部饱满,隐约可见胃型或肠型,压痛明显。此时您再可不能把它当做胃病来治了,应赶快去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并给予及时的处理,否则延误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观察呕吐物的颜色也很重要。如果呕吐出的胃内容物呈咖啡样,很有可能合并有上消化道出血,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胸闷、心悸、头晕伴冷汗等症状则进一步支持了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赶快去医院就诊是当务之急。

所以看到呕吐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忽视了疾病的变化发展,全当是胃病区区小事的心态和没有对病情的细心观察以及常识性的理解是很容易耽误疾病的诊治的。送给大家的最好的建议还是发现问题首先要去医院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才可对症调养。

中医学认为,恶心呕吐是脾胃功能失常的呐喊。正常情况下,食物往下走、胃气向下降,任何异常情况导致胃气不降反升,就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而导致胃气不降的原因有很多:脾胃气虚、胃热、胃寒、食积、情志等。这里要重点强调一下情志因素。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一生气或者紧张的时候,就会有恶心想吐的感觉,这就是情志的作用了。中医学认为,这是肝气犯胃的典型症状,这样的患者就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遇事尽量放松以缓解胃痉挛。

所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预防和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不忌,饥饱无度,恣食厚味。病愈后仍需注意饮食调摄,啜温稀粥会加快脾胃功能的恢复。

2.掌握诱发呕吐的常见原因和发病规律,尽量避免一切致病原因。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上正确的生活指导,才能防病治病。

九、总是泛酸烧心——胃气虚,肝气旺,治胃先调肝

泛酸、烧心的症状很多人都有过,人们大多认为这是饮食不当造成的,并不太在意。但如果这些症状频繁出现,以至于影响了您正常的生活,这就是一种病理现象了。

中医学认为,烧心泛酸与肝有直接的关系。肝火过盛,以至犯胃会出现烧心、泛酸、恶心等胃气上逆的症状。就好像肝脏过于强盛以至于欺负胃腑,胃腑不能正常地向下而异常向上故出现这些症状。如果只是功能性的烧心泛酸,临床辨证用药即可缓解。但有些器质性病变也可以出现泛酸烧心的症状。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溃疡病,甚至是胃癌,都可以出现烧心泛酸的症状。

从西医疾病的发病机理来讲,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出现障碍;或胃的排空功能出现延缓;食管本身蠕动功能下降,不能迅速清除反流物;或是胃的一部分异常地突入胸腔,形成裂孔疝,天然的抗反流屏障遭受破坏等。在上述情况下均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并出现泛酸烧心的症状。

溃疡病的反酸烧心症状多在空腹时出现,进食后可缓解。而胃食管反流病的反酸、烧心、反胃、嗳气及胸骨后疼痛,症状多在饱食及饭后出现。食管裂孔疝的泛酸烧心症状也易发生在饭后,如果食后即卧,或弯腰做下蹲动作均可使症状明显加重,且根据疝孔的类型及大小不同,症状有轻重的区别,且伴有明显的胸骨后疼痛不适,许多患者易将之与心绞痛混淆。

胃酸是导致泛酸烧心的首要因素。胃酸是人体壁细胞分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它能促进胰液、胆汁及肠液的分泌,且能利用他的强酸性杀灭食物及水中的细菌,是保证人体健康的重要防线。但当它分泌异常增多时则会损伤胃黏膜,使人体出现泛酸烧心等异常反应。所以胃酸是把双刃剑,他作为身体的卫士时,我们就应保护他爱护他;而当他为害作乱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压制他镇住他。

胃酸过多的人可以多吃碱性食物,如苏打饼干等。严重的胃酸过多,可用生姜和普洱茶一起煮,代茶饮。日常的饮食也要注意,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进食过辣、过酸、过甜及刺激性食物,每餐不要吃得过饱,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限烟酒,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根本有效的方法。

十、厌食与拒食要分开——是谁动了我的奶酪

老年朋友们也许会经常暗自慨叹,身体大不如前了,饭量也没有以前好了。如果仅仅是食量减少,但仍有旺盛的食欲这也算不得什么,如果你真的发现食欲缺乏,身体消瘦,精神略显委靡倒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为自己做做诊断。

是谁动了我的奶酪呢?年轻人的厌食症多是由于怕胖或心情低落而过分节食、拒食,或者体内激素不平衡等原因造成消瘦、营养不良甚至拒绝维持最低体重的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而老年人的厌食病因比较复杂。可能与天气变化,情志刺激,神经调节功能障碍及消化功能异常有关,再如,全身性疾病及各种器官系统的疾病,如胃癌、其他肿瘤、慢性心衰、慢性支气管炎、贫血、尿毒症、老年性精神病等均可出现厌食的表现。

同样是不能吃饭,但厌食要与拒食分开。厌食首先是不愿吃饭,能吃但吃得很少,提不起食欲,或虽然想吃,但仅吃几口就觉得胃部饱胀不适而终止进食;而拒食者,虽有食欲,但食后即吐,直到吐到胃内空无一物,或觉吞咽困难,进食哽噎不顺,有物如梗在喉。若见拒食,消瘦,劝您尽早做胃镜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如果老年人没有什么严重器质性疾病或情绪、心理上的影响,但就是吃不下东西,医学上称为不明原因老人厌食症,这往往是因为老年人身体中缺乏β脑内啡,使得食欲受到抑制,再加上胃的蠕动、消化能力减退、进食的体力衰减,都可能是引起老年人食欲缺乏的常见原因。

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提高老人的食欲:比如说,将蔬菜炖烂、剁碎,将水果捣成泥,添加酱汁、调味酱或奶油,可以让食物更容易吞咽。

此外,也可以从进食的环境来制造提高食欲的效果。经常变换食物种类,食物的整体色调可以红黄绿搭配为主,调味上也可多花点心思。盘子上放着热气腾腾、色泽诱人的食物,或在餐具、桌布上动脑筋搭配,来增加用餐气氛,加上浓浓的食物香味,都可以刺激脑内啡增加,引起吃东西的欲望。对于平素寡居,心情比较沮丧,并伴有压迫感、厌世等心理因素造成的失去进食动机的老年人,可以试试多人共同进餐的方式,全家人聚在一起一同吃饭,营造一种温馨的用餐气氛,会改变老年人的心情,大大提高食欲,可能比良药更加有效。

中医学认为,厌食症的发生多与脾胃相关,胃以和为贵,脾以运为健,开胃运脾为治疗厌食症的基本法则。老年人脾胃多呈现衰败之势。由于脾气衰减,胃消磨食物功能也减退,整体代谢速度减慢,旧的食物还没有消化完,进食新的食物则更是困难,所以没有食欲是相当正常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如果伴有浑身乏力、便溏的症状是脾虚的表现;如果伴有烧心、口干等症状则是胃阴不足的表现;如果怕凉则可能是脾胃虚寒的表现。有一些小偏方不妨一试。可用鸡内金熬水炖鸡汤口服,选用山药、沙参、玉竹、甘草等调味煮汤可起到药食同源的效果。脾胃气虚者可煮山药粥,先将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煎水,再以药汁加入粳米、山药熬粥,补运兼施,疗效非同凡响。

调理脾胃,固护胃气是中医养生一直遵循的法则,所以请守住您的“奶酪”,为脾胃加油!

十一、无休止的打嗝——帮您解决嗳气的烦恼

嗳气俗称“打嗝”,是各种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嗳气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古代称为噫气。人们往往容易将嗳气与呃逆相混淆,其实二者是不同的。嗳气声音“嗝……嗝……”作响,沉闷而悠长,间隔时间也较长,是气从胃中上逆;而呃逆声音“呃、呃、呃……”作响,尖锐而急促。但从中医来讲,嗳气和呃逆均为气机上逆,胃失和降的表现。西医多见于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中医学认为,嗳气的病机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胃气上逆,治疗方面多针对病因,或是疏肝,或是补脾或是消食,并且加上降逆止呕的药物,如丁香、柿子蒂等,除了药物还可以试试针灸、穴位按摩,如攒竹、膻中等。胃气上逆打嗝不要轻视,要随时检查以防引起大的疾病。再是要注意不要生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