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心洗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23:09:10

点击下载

作者:本性禅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尘心洗尽

尘心洗尽试读:

本性禅师

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7-06ISBN:9787300212845本书由北京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本性禅师

1965年出生于福建霞浦县

1985年出家于江苏常熟兴福寺,剃度恩师为悉明上人

1986—1988年就学于南京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

1988年受戒于广东韶关南华寺,授戒恩师为本焕长老

1988—1992年就学于北京中国佛学院

1992—1996年就学于斯里兰卡科伦坡凯拉尼亚大学佛学与巴利语研究院,获文学硕士学位;期间,依止于科伦坡圣法塔寺,依止恩师为维普拉沙拿长老

1996年嗣法圆瑛大师的入室弟子明旸长老,为中国汉传佛教临济正宗第42代、曹洞正宗第48代法脉传人之一

1998年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2000年任霞浦留云寺住持;任福建佛学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

2002年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作为中国大陆佛指舍利赴台供奉护送团成员,护送陕西西安法门寺佛指舍利赴台湾地区供奉瞻礼

2003年任福建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作为中国佛牙舍利赴泰供奉护送团成员,护送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赴泰国供奉瞻礼

2004年任福州开元寺方丈

2005年作为中国佛指舍利赴韩国供奉恭迎团成员,赴韩国恭迎在韩供奉的中国佛指舍利圆满回归

2006年参加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

2007年发起、策划、组织“慈航菩萨圣像回归祖庭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祈福大法会”系列活动;创办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长

2008年兼任泰宁庆云寺住持

2009年参加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当选为全国政协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委员;应美国洛杉矶十二家寺院联合邀请,赴美国做系列禅学讲座

2012年参加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于斯里兰卡总统府获马欣达·拉贾帕克萨总统亲自颁发的斯里兰卡总统佛教贡献奖;应中国国务院侨办之邀,作为“文化中国·名家讲坛”主讲人,主讲“中国禅”于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

2013年应邀于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在泰国曼谷召开的论坛上发表题为“人间佛教、南北交融、东西对话——论全球佛教可持续性发展的新机遇”的演讲

2014年应邀参加第二十七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创办福州开元志业文教慈善基金会并当选理事长

2015年于泰国曼谷获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二届世界佛教领袖贡献奖;于美国洛杉矶创办汉传佛教国际文教中心;于泰国曼谷创办大乘佛教研究中心

出版专著:

禅思录:《如何安心》、《如何淡定》、《如何放下》、《如何自在》、《如何解脱》;行脚记:《孤僧万里行》、《踏破芒鞋》、《莲开一路》;论文集:《佛教的基本观点》;译著(中译英):《佛陀和他的十大弟子》自序半座人生

有一次,佛陀说法时,见大弟子迦叶于人群中听讲,便停了下来,与迦叶打招呼,叫迦叶到他身边,他还挪了座凳之一半请迦叶上座。迦叶坚辞,但佛陀还是请他坐,并请之为众说法,此即佛陀分座迦叶的故事。分座也叫半座,比喻前辈请晚辈弘法,也比喻恭请者礼贤下士,予受请者与自己同等的地位,该公案载在《杂阿含经》中。在《法华经》中,也有类似公案,讲的是多宝如来分半座与释迦佛的故事。佛陀曾经受前贤半座,自己又分半座与后辈,说明了佛陀重视弘法,希望重视弘法的传统代代相传。

佛陀教化的一生就是弘法的一生,从初转法轮到嘱咐遗教,浩如烟海的三藏十二部经典,由此而出。可以说,佛教有今天,除了修证的功德之外,重要的是千百年来,有历代高僧大德踏着佛陀的神圣足迹,不断弘法。

弘法的意义,在于使佛法之脉绵延不绝,在于使众生的慧命不断得到解救。法脉不绝,便是正法久住。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救人慧命。

弘法的对象,并不限于人。其实,在我们的弘法中,在场的就有许多其他的包括六道的众生。因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皆会闻法。

有人会说:我刚入佛门,或以前从未接触过佛法,弘法内容我听不懂,怎么办?别担心,是否听懂、看懂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是否听了、读了、诵了。一旦听了、读了、诵了,不管你懂不懂意思,皆已入了你的阿赖耶识,皆已种下了佛法的种子,这是个美好的转识成智的过程。你的善业由此积累,你的善果由此产生。见过转经轮吗?轮上有经文,一圈一圈转着,只要一眼望去,也许,你未必看清其文、明了其意,但佛法已转入了你的脑、你的心、你的识,必将转识成智。

我常想,在佛陀涅槃25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有佛法可以弘、可以听、可以说、可以读、可以诵,这是多么难得、多么稀有啊!因为佛陀证法不易,佛陀的上首弟子们结集不易,祖师们取来得不易,历代流传下来得不易!可以说,中国佛法堪称中国化的优秀历史文脉与民族精魂。“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

因此,作为佛陀的内围弟子——僧人们,一定要弘扬佛法。作为外围弟子——居士们,一定要听闻、阅看、念诵佛法。作为社会大众,一定要尊重、包容、理解佛法。“众生慧命,系汝一人。汝若不为,罪在汝身。”

衲本性作为僧团之一员,承前贤加被,有幸常得半座,很是感恩,当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及义务与责任,但祈因缘常俱足,成就毕生弘法愿。期望与四众同仁共同精进,众志成城。

在中国,关于弘法,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如: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神光说法,天花乱坠。而佛教,更有许多有趣的经典故事,内容包括:人生非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爱情婚姻家庭的、学业事业的、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的、文学艺术的、哲学宗教的……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有如一部百科全书。有兴趣的话,在听我说的、阅我写的之外,大家还可以去查找看看,美妙着呢!一、放过自己

放过他人不易。

放过自己更难!

20年前,已尝试放下与他人的恩怨,

今天,却还和自己纠缠。

当年,严阳禅师与赵州禅师有一段对话:

严阳:修行路上,抛舍一切后,下步该怎么走?

赵州:放下。

严阳: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

赵州:放不下,就挑起吧!

放下是一种境界,不是一种方法。如是方法,人人可以掌握。

因是境界,就非人人拥有。

曾有人说,放下了,就刹那花开。那么,亦可说,放下,就刹那微笑了。

我很机械,这缘于我低劣的智慧。在我的印象或感知中,放下,就是放下包袱、舍下担子;就是随缘、方便;就是看开点、舍得点;就是慈悲些、包容些;就是看淡点名利财色、看破点生老病死;就是安心些、寂然些;就是封闭六根、断绝六尘;就是粉碎烦恼的锁链,拆解开那十二因缘;就是不要绑了自己、丢了自己,而要做回自己、找回自己。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这样。

我们被欲望左右,我们被执著伪装。于是,我们不知自己是谁,不知谁是自己。我们一生的被描述决定于碑文与悼词,而写悼词与碑文的,却不是我们自己。于是,我们只是一个动态的角色,而不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永远都只是他者的代名词。小时候,我们是谁的儿子或女儿;接着,是谁的学生,谁的员工,谁的丈夫或妻子,谁的父亲或母亲;然后,可能是谁的爷爷或奶奶,甚至,成了谁的仇者与敌人。尽管,有的时候,我们装模作样,我们装腔作势,我们装着我们是自己的样子。

可见,放下别人有多不易,放下自己有多艰难。

如果,追求放下,之于我们,如是这般,那么,我们不如,就依了赵州禅师:放不下,就挑起吧。以挑起,替放下;以挑起,促放下;以挑起,为放下。

曾经,道济禅师游戏僧俗,有人到方丈处进言,要求方丈给予制止。方丈说:佛门,这么广大,难道容不下一个颠僧吗?进言者一听,无语。

据说,慧可大师即东土禅宗二祖,在传法给三祖30年后,便隐身佛门,混迹市井人群。有时现于街头巷尾,与人清谈;有时现于商铺农舍,与人干活。个别识之的人问他:师父,你是高僧,为何如此?二祖慧可禅师说:我自调心,关你何事啊!

我很好奇,这是放下呢?还是挑起?

记得,廓庵师远禅师有偈语曰:“忙忙拔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鸣。”此是他的《十牛图》之寻牛篇。是啊,何处寻牛?寻牛何处?本就无牛可寻,因为,本就无牛!在这世间,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放下的,也没有什么可以挑起的,我们不必老背着船过河,我们更不必过河了还老背着船。现在,我们已经在做这事,我们已经在了这里,我们心的方向,就是我们的方向,随着我们心的方向,我想,我们就会遇见我们可爱的自己。

遇见自己,就是放过自己。

放过自己,必放过他人。二、众善奉行

恩师科班出身,为其爱徒取名,亦大有学问。

比如吧,小名本性,即为恩师所取。恩师说:一取儒家思想。儒家说,人之初,性本善。本性即善。二取佛家精神。佛家说:“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本性即佛。

横观纵观佛家家底,想来想去,确实,一个“善”字,最为了得,应为佛家看家功夫,压箱珍宝。这从佛教定义上,亦可看出: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为佛教。

佛家如何理解善呢?自利利他,为大善;害人害己,为大恶。

其实,善为普世价值,非佛家独倡。“善”字,从其古字形,是从羊,吉祥义。儒家就劝人,要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更把孝作为至善。道家则说:善者,人敬、天佑、福禄随、众邪远、神灵卫之。西方的苏格拉底则认为:美德就是善,善是至高无上的宗教。

佛教对善,除倡之外,更重于行。善不行,就谈不上善。为善,高僧大德皆说,要默默地做,这样功德更大。为善无近名也。儒家要人勿以善小而不为。佛教眼里,善无大小。一花一世界,须弥纳于芥子。唯虔是功,唯诚是德。肩挑百担,或许,才登天堂门口,而手提半斤,也许,已经登堂入室。

说实在,这世间,需要我们行善的地方很多,我们实在无法一一都行。但起码身边的,我们要先去做,把其做好。曾经,有位善人,善名很大,于其小镇,他竭尽财力,施医送药,治病救人。有个外乡人,听到此后,很感动,想捐金百万。但为证实一下善人是否名副其实,他就于善人某日必过的路上,装扮成浑身恶臭的乞丐,奄奄一息于路边。这善人见到他后,停下脚步,但稍一迟疑,便又走开了。这样,这外乡人便把背在身上的万金又背了回去。

做善事,并不是永远都有机会的。人生很短暂,为此,为善要有紧迫感,碰着遇着机会就做,早做,做了一件是一件,别挑挑拣拣,或等等待待。

古人常常千金买邻,认为远亲不如近邻。什么是我们的最好的邻呢?那就是善。只要邻于善,近于善,那就安全了、纯净了、进步了。这也是,佛门把追随者叫作善信、善男信女,把其法,叫作善法的原因了。

佛家说,一念善即善,一念恶即恶。善人善相,因为,相由心生。善,善心,能感应一切善法。就如: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有善报;等等所言。

平时,信众厚爱,常索题拙墨,我常以“上善若水”、“为善最乐”、“止于至善”“与人为善”等书赠。因为,我认为,这些句子,是对佛家崇尚于善、修行于善的最好注释了。

愿大家,做个善的人;愿人间,成个善的世界。三、心灵不暴力灵性要回家

心灵不暴力,灵性要回家。

人类是路的动物,更是家的动物,宜路上跑,更宜家中住。

小时候,生活在乡间,常与小动物为伴,发觉它们虽小,却都苦心地经营着它们的家,虽然,也常奔波于路上。小鸟,有鸟巢;小蜜蜂,有蜂巢;小螃蟹,有蟹洞;小海螺,有螺壳。这给了我一些小启示。

人是动物,这是无疑的。动物是要有家,是该安家,是须回家的。家是和与安,家是静与稳。家虽不代表人生的方向,却是人生的归宿、终极的点。有时,我们会不知家的方向,也因此不知通往家的路。但我们,从来不因此就散失了对家的天然牵念与向往。有人忘了家,迷了路,真的,那是暂时的、被动的。有人无家可归,那是悲惨的、辛酸的。有人有家归不得,那是可怜的、不幸的。有人有家不肯回,那是因为他断了家的脐带,但家还在等着他。

作为路上的动物,我体味到漂泊路上的幽怨。以路为家,那是人生之苦之累呀。在路上,白天的风雨,夜晚的黑,虽然有跋山涉水的壮怀,有喝云饮露的清雅。

有时候,在路上,我会想,家是什么?是别墅吗?是宾馆吗?飞机与轮船是家吗?还是骨灰盒与墓是家?虽未找到答案,却有了一些体悟。

想想,家,不是家;家,又是家。家,不在地上,又在地上;不在人间,又在人间;不在天上,又在天上。原来,家是心灵,家在心灵。家是灵性,家在灵性。心灵才是家,灵性才是家。心灵才有家,灵性才有家。

祖师说:人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本性;本性,就是人性。

因此,佛性,一定是家!本性,本来是家!那么,人性,也是家啊!我爱我家,虽然,我还奔波在回家的路上。四、心灵禅源

禅源正祖脉,代有妙传承。《楞严经》说:“汝之心灵,一切明了。”

何为“心灵”?这指心与灵的有机体。心,代表心灵。灵,代表灵性。心与灵的有机体,是信息场、能量场、精神场、生命场、终极场等。

在这,心灵,我谓之世俗化概念。灵性,我谓之宗教化概念。境界上,心灵是初中级阶段,灵性是高终级阶段。《坛经》说:“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这本心,就是心灵;这本性,就是灵性。或者说,这心灵就是本心;这灵性就是本性。

禅门多宗师,或于菩提树下,或于洞窟之中,妙高台上,明心见性。那么,他们明何心?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是以心传心、以心印心的心,即明本心,明心灵也。那么,又见何性?即见本性,见灵性也。本性乃自性,自性实人性,人性为佛性。这明心见性,实际上,就是《楞严经》所云的:“汝之心灵,一切明了。”“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这是宇宙真相,亦为心灵禅源。进入这种时空、境界,就是万法归一,一归心灵;就是顿悟了本来面目,彻见了生命实相;就是心灵遍照,法界光明;就是证入正法眼藏,契入涅槃妙心。

心灵禅由斯而出,是为大事因缘,实为微妙法门。“有王者兴必来取法,虽圣人起不易吾言。”邑之前贤严复如是说。

心灵禅,禅源正脉,代有妙承。只是于某些时空,因缘不济,隐而不显。而今,转轮王者出,释迦道者宏。净宗为我佛之口,禅宗为我佛之心。传佛心法,承佛心印,正其时也。五、人生之福

中国字,真的很有意味,甚至可说是传奇。

你看“福”字,一看便知其义,便知要说什么。“福”字,它的构成是:衣、一、口、田,即一个人,有衣穿,有食吃,有田种,就是福了。有福,当然幸福了。

许多人,把福与大权、大财、大名,甚至大帅哥与大美女联系在一起,其实未必。财权名色,要取得之、使用之、善了之,不管从哪个环节看,都须付出巨大代价。历史的如你不信,可看今天仍在示现的。富豪、高官、明星……破产、坐牢、自杀……就是例子。

我很羡慕一些地方的生活方式,如不丹,讲究幸福指数的增长甚于国民经济。

由于所在行业的关系,我也认识不少高官、富豪、名人乃至帅哥靓女,似乎,他们生活得、工作得并不快乐。他们所谓的快乐,多来自对权力、金钱、名气、靓丽青春的挥霍。而这挥霍,岂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快乐,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挥霍的所谓快乐,充其量只是一种外在的虚荣的满足,而不是真真正正发自内心。

叔本华曾把人生看成痛苦与无聊,我有一半认同他的看法。既对财色名权热衷,必然要去追求。佛法说,八苦中,有求不得苦。追求不得便要痛苦啊。追求到了,又怎样呢?凡心永远无法满足,永远无法停止索取。旧的追求到了,新的欲望、目标又驱使毫无节制地去做新的攀登。有些人,会知足些。追求到了什么,便想好好享受一番。当他今享明享后天享,不断重复着时,他又感到郁闷了、无聊了。无聊,本身也是一种痛苦啊!

漫浸佛法二十多年,对福的理解与体悟,让我日又一日地变得轻松起来。曾经,我也紧张,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为了佛教,也为自己。

在我看来,有福的人,多是悠闲的人,悠闲的人多是有福的人。人生很短,更脆弱。每年,我都看到熟悉的人,或走了,永远地走了,或白发一年一年地增多;或病痛,去年无,而今年有了,那么,明年呢?而致病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太忙、太累,心与身。其实,人生在世,平安,就是福了;健康,就是福了;有朋友,有亲人,就是福了;有合适的爱好兴趣,能够乐于这爱好兴趣之中,就是福了;能与自然产生共鸣,有条件让自己经常与自然结缘,就是福了。如果,因为宿具慧根,有了宗教之心,有了信仰,不仅过着学习、爱情、工作、事业的生活,更过着宗教上的求真、求善、求美的信仰生活,那就更是福了。

而这些福,今天,不在远方,不在天堂,更不可能在地狱,它就在人间,就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就在这片森林、大海、城市、梯田、小道之中。

福,是人人向往的,那就让我们做悠闲的有福人吧。幸福,就在这悠闲中。六、觅幽静心鼓浪屿

佛陀说:“万法唯心。”

我想,把鼓浪屿放在心内,那太甜、太丰满;把鼓浪屿放在心外,则太不舍、太难忘。

七月,在鼓浪屿,骄阳似火。法云上人,吾乡友也,应其诚邀,我于斯时斯地,过了一昼一夜,而感受到的她的故事,则如一千零一。

琴声,据说,是鼓浪屿的灵魂。因我是乐盲,无法用耳朵去感受。为此,我只能用此心,以心去倾听。其乐是海浪、是古建筑、是礁岩、是花树,是老人的拐杖、婴儿的脚步,是那轮船悠长悠长的安眠曲。

我入住的,是座小筑,青藤爬满墙,小潭之水阶前泽。一张琴,一壶水,一杯茶,一本书,一炉香。于阳台之上,我独坐着,既不止静,也不怀想。呆之一字,恰如其状。

我不是一个好动的人,但也不是一个好静的。我喜欢且行且停,像书画、像太极、像瑜伽、像禅。我欣赏慢文化,但我也敬佩快文化。我迷恋于走路,用我的双脚;可无论怎样,我也不会反对你去乘车,甚至坐飞机。就如我喜欢席地而坐,可我也不讨厌你高高地坐在椅子上,还要背倚着。我想,我的人生,快乐于随缘,愉悦于悠闲,就如这鼓浪屿一样。

白天的鼓浪屿,其实,有些热闹,甚至可说喧嚣,因为游人多了。这也更加突显了她于夜间安谧的难得。在那儿,我居留的清夜,风中有海的香味,有花的香味,有小夜曲的旋律,有梵音的旋律。旋律无声,却在我的心间弥漫萦回。一芒鞋、一佛珠、一袈裟,微弱的路灯下,借着天上的星光、海上的水光、空中的云光、胸中的心光,我徐行于百年老树老屋之间,百年旧石旧尘之上。路,细细的;巷,似乎也绵绵的。站在一个交叉的路口,我忽然想到:人生,我如果此时此处,与你分手,那么,何时何地才能重见。也许,下个路口,就能相逢。也可能,渐行渐远,再也不会相见。人生,总是让人这么充满期待又那么无奈。

记得朱自清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也因此,我们,于生命的路上,时常总是想着放下,停住,却又那么莫名其妙地迈开步子,继续前行。

曾经,读杂书时,见有一语:“闻香识女人。”那么,我们,又以什么识厦门的鼓浪屿呢?七、禅茶一味

修禅,不在禅味;品茶,不在茶味。味虽非禅茶之所求,但我们不否定禅茶之味,以及禅茶一味。

在老僧看来,禅事即茶事,茶事即禅事。

俗人茶事,追求的是艺。

僧人茶事,追求的是道。

茶的道不仅体现在煮与品中,还体现在种与制中。

禅坐之余,出出坡,往茶园上走走,种点茶苗,锄锄草,摘点茶叶,以自己独有的方法土制一些,钵满之后,再装些于香囊之中,外出行脚,随身而行。其种得随意,制得自在,禅味浓浓。

而禅味浓的,莫过于煮与品了。在佛家,煮茶与品茶,就如举行宗教活动一般庄重。品茶的规范,还作为中国化的律条,被写入《百丈清规》之中。

茶在佛教中的被推崇,历历可鉴。

供佛供祖时的“奠茶”;方丈招待寺众的“普茶”;年度公布寺院执事班子时,方丈主持的“茶会”;重大佛教活动期间,举办的“茶宴”:这些活动,皆有“茶仪”。寺院多设“茶堂”、“茶鼓”、“茶头”,还有“茶状”、“茶汤”,等等。

茶道脱俗,舍去了艺的部分,或者说,隐去了艺的部分。道都有了,何须艺。道中求艺,不是本末倒置吗?因此,高僧多崇茶之道。但也有艺僧,道中求艺,以艺显道,以道显艺,嗜好斗茶。斗茶也叫茗战。宋之福全和尚,斟满一杯茶,脱口一句诗,自咏“煎茶赢得好名声”。而北宋的处谦和尚,因斗茶出神入化,被苏轼称为“点茶三昧手”。

因茶与僧的紧密联系,也就出现了著名的茶僧,以及著名的僧茶。僧茶如:武夷山大红袍、安溪铁观音、庐山云雾茶、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天台山云雾茶、桂平西山茶、峨眉山竹叶青等。

有趣的是,僧与茶虽密切,而《茶经》却是一个学自佛门的居士所著,其去世后,被尊为“茶圣”,他就是被禅僧从桥下拾回养大的遗孤:陆羽。

禅茶的一味,更深的层次是体现在对种茶制茶煮茶品茶的感悟上,其实,茶事参茶就是悟茶。种是因,制是果,煮是因,品是果;种、制是煮、品的因,煮、品是种、制的果;同时,煮、品又是种、制的因,种、制又是煮、品的果。因为要煮、品,便推动了种、制。茶事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一个互为因果的过程。在煮、品之中,可以参悟到人生的苦、集、灭、道。茶是苦味——此为苦;茶浓味更苦——此是集;一壶品完,再烧白开水,没了茶味——此为灭;打破茶壶,没有了煮与品——此是道。茶虽好,种、制、煮、品之中,如果执著了它的好,必生贪嗔。有人因为遭遇荣辱而来奉茶事,以茶消烦去恼,动机虽在情理之中,却因此难得茶之真味。因为,茶事之中没有荣辱,以荣辱心或携荣辱情来实践茶道,道自然不与之相应,便不得道味也。因此,荣辱之中,当忘弃荣辱之后而奉之。

茶的禅味,如人品茶,浓淡自知。

赵朴初曾诗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人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赵州禅师答:吃茶去。

对,还啰唆什么!吃茶去……八、在高尔寂静的海滨

钟声隐隐,雨后彩虹还挂在天边。

鸥飞舟行,一个人,一颗心,默默徜徉在高尔寂静的海滨。

前方,沙,绵延不尽,水,延绵不尽,一横一竖,像岁月的十字架。

没有回忆,没有憧憬,思绪,沉埋于眼下的这片椰林。

林中小屋,丛生杂草,也许,早没有了主人,或主人,已经远去。

静坐于屋檐之下,与缓慢游移的日与月之影做伴,直至它们消失无踪,只惜,日与月未曾预知我,哪怕就是日与月,也不可相信日与月的光芒。

离开屋檐,走出椰林,走进绵延的沙、不尽的水。

沙,沾在脚上,水,溅在脸上,拍一拍,擦一擦,就像未来,就像过往。

今天,一切,无须为沙,一切,无须为水,人生,如日月,之于万物,得其所得,失其所失。落日与落月之后的人生,该是无所得失,失得无所,还回生命的本质。

钟声已杳,彩虹也不知隐向了何方。

站在沙与水环绕的礁岩之上,思绪,开始了飞扬。

那年,那月,那天,沙绵延,水绵延,你站在那里,若隐若现,直至,日浮日沉,月降月升。

因为你,那年,鱼儿跃上了云端;因为你,那月,大海窒了呼吸,变成了沙滩;因为你,那天,行舟折帆于山上。

后来,你告诉我,沙滩,未必就永远不会再变成大海;帆,在山上,就未必永远遇不上河与江;云端的鱼儿,你为之默默地祈祷,愿其风云际会化为龙。九、文缘与佛缘

古人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对此,我是深感认同的,也一直作为座右铭,落实到人生中,获益良多。

记得,少年时,文化大环境不是很好,但之于我,小环境还是尚可。

虽是乡野小孩,却有学上,有零钱购些自己喜欢的书和杂志,有关爱自己的好老师。住地不远处就有驻扎部队的简易图书馆,今想来,书虽不多,但对当时的我,却已是书山以及资讯之海了。尤其是,早年就在省外漂泊的身体欠佳的叔叔,收藏着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他视藏书如至宝、如命。我经常向他借来,于如豆的油灯下投入地阅看。这些书,给了我一个从未曾有的精神世界。进入初中后,条件又有所改善,有了更专业的老师,可以看到、订到更多深具时代性的杂志,买到借到更多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包括诗歌类、小说类。也因此,我文之视野有所开阔。后来,爱好上了文学,试着去学写,去创作。觉得,只有与文结缘的人生,才是丰实而有意义的人生。至高中及其后,于当地的小报、小刊,发表了一些小作品,如在霞浦县的《新松》上、在宁德地区的《三角帆》上、这种爱好的惯性,一直延至如今——人到中年。

古人又说:“文以载道。”

与文结缘后,自认为还是比较勤奋的,天天埋头于书本中。即便是学校放假,也是如此。为此,家长有些担心,担心我会变成完全不知世事的书呆子,或读书读傻掉。

勤奋,不是成功或成就的阶梯。要达到这步,尚需灵气。天生原因,我灵气不够,所创作品,无法达到一定的艺术技巧与思想深度。投出的信件,屡被刊物退回。为此,有些苦闷。

偶然机会,于霞浦某寺,见到一本中国佛协出的《法音》,其为佛教刊物。从中,我第一次了解到佛教还有那么多那么好的哲理、理论、学问。此前,也随家人或亲戚去朝拜寺院,但都只知佛与菩萨是为善止恶的,是保佑人的,却不知还有那么多富有深度、广度、高度的内涵。其为我展示了一个从未曾知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生活的方式、归宿的去向。也因此,我明白了一点,文要载道,否则,只做文字的堆集,无病呻吟,或只重技巧,便无灵魂,无多少意义。因此,豁然开朗,感觉看到天开一条缝,阳光进来了。而这佛学、佛教,便是最大的道了。

从此,对佛学产生了兴趣。最终,迷上了佛教。迷上之后,我才知道,霞浦古来就是个佛教气氛浓郁的地方,不乏高僧现世,如中国佛教沩仰宗的创始人,就是霞浦人,叫灵佑,唐代时,出家于霞浦建善寺。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创始人空海,唐代时就漂着于霞浦,由赤岸登陆,与霞浦结下不解深缘。他们,之于佛教、之于社会、之于所处时代、之于今天的世界,其功不朽,足以为我榜样,足具强大的力量,牵引着我踏着他们的脚步,效法前行。十、古城的石头路

想起来,很可笑,可笑我早年的无知。我原一直以为,丽江就是瑞丽。直至在国外读书时,有次看杂志,文中介绍杨二车娜姆,才明白,原来,不是那么一回事。

丽江,至今,给我的最深印象,便是前面提到的这个摩梭女人,以及纳西古乐与石头路。

那石头路,近日,我有缘走过。每踏足一步,我就想,我重叠了多少古人的印迹。那留下印迹的,或圣者,或土皇帝,或行进茶马古道的商者,或寨上的无名男女……但今天,屡经岁岁年年的水冲雨刷,早已没有了丝缕的印痕。他们所谓的荣光、耻辱、尊贵、低贱、贫与富、恨与爱,皆已随着玉龙雪山的融水,了无所踪,不知去了哪里!

这让我想起了佛陀的教言。他说,世间是无常的,一切的形与相,都是虚幻的,即使生了,也不实,都将一闪而过。他说,能够留下来的,也就是一些业与果,这些才是世间的真相,不可磨灭,如影随形。

站在四方街,触目的都是旅者。我无心想象古时的相类景象。我好奇的是,今人如此熙熙攘攘地到此的所想所思,以及为了什么。

我是一个被称为禅者的人,也像大家一样,热衷于行旅四方。每当,看到大家以苦为乐或以乐为苦,游走在山水楼人之间,我也就想,我的行旅,又为了什么?

一直以来,我崇拜玄奘,他怀着满腹的经纶,不断地游方,我们叫之参访。游方的人很多,我为何独宗于他?因为,他在游方时怀着信仰,他为信仰而游方,他把游方与信仰有机地融在了一起,因此,他成了一尊游方的圣像,焕发着人性与良知的光芒。

我也非常敬仰马可·波罗,他满怀着勇气,闯荡世界,探索未知,着力超越,追求梦想,延伸生命的极限,成为时代先锋。人类的尊严与尊贵,在他这里,接续地闪耀。

佛陀曾说,不同人有不同的机缘。因此,对行旅,其实,不同人也有不同的感受。

在虎跳峡时,注视着险滩的湍流奔袭,我想到了人生的烦恼肆虐,生命的四溢激情。人类,确实需要合理乃至圣洁的多形式体验,以对人生或生命有所渐悟或顿悟。有了体验,才是活着。有了新体验,才是生活着,也因此,才丰富了生命所企盼的幸福与快乐。但体验什么?这是关键,价值与否,善恶与否,皆据此而得出结论。由此,对体验内容的评判,古圣先贤,尝试着立下了不少的标准,这些条条框框,关系到我们的——提升与沉沦。

关于前面提到的为了什么,有旅友称:有的为了身的自由,有的为了心的自由,有的为了人文,有的为了河山……但无论如何,我本性相信一点:旅行,既为了某种答案,也是某种答案,尤其,走在这古城的石头路上。十一、禅旅之路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佛教,有史以来,诸佛菩萨,历代高僧,为法忘躯,天南地北,天涯海角,禅旅之路,无限延伸。

释迦佛陀,弘法一生,其足迹遍布五印。佛陀十大弟子,各弘一方,四海为居,居无定所。

东晋法显,岁已六十,携老死之友,南下求法,凡十四年,有《佛国记》等存世,被鲁迅先生称为“民族的脊梁”。

大唐玄奘,西行取经,八难九苦,种种遭遇,但宁进西天一步死,不退东土一步生,于古印度,被号“大乘天”,遗世《大唐西域记》等。

唐之鉴真,为弘法东瀛,屡闯东海。彼时,人已老,体已衰,目已盲。人劝:可以休矣。但他,决不放弃,于第七渡,终成。建唐招提寺等于日本奈良,至今尚存。

这是佛教传统!

这更是佛家精神!

故此,中华禅僧,才被称为“云水僧”、“行脚僧”、“修行人”、“行者”。

为此,中国禅集大成者慧能大师的同修——永嘉禅师才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这里,禅,不仅仅体现在坐,更体现在行,把“行亦禅”放在了“坐亦禅”之前。且此“行亦禅”,才令修行人“体安然”——安心啊。

宋时张无尽有偈:“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赵州禅师,佛教开悟的高僧啊,八十岁了,还去行脚,修禅旅,做行禅,为何?因为,心头未了然,心头还有疑惑,还有未明白的,还有没破的执,还有未看破的。但是,赵州禅师通过行脚又行脚后,便了然了,便无一事了。

你看,禅旅,行禅,还可使行者开悟啊。

本人经常提的“禅旅”、“行禅”,就是基于以上观点。

从某个角度说,禅行比禅坐更适宜现代人的修炼。

为什么?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思想无主,信仰无依。为此,现代人,你让他坐,他就难受,他就烦恼。现代人,他坐不住了。他们,需行、要行、宜行、喜行。教内的朝圣热,教外的旅游热,也侧面或间接地说明了这一点。

比丘本性,为僧已近三十载,但是,还如八十的赵州禅师——心未安然、心未了然。为此,时常于禅旅、行禅之中。其时,一《论语》,一《坛经》,身在路上,心在书中,身在路上,心在禅中。志朝五洲之圣,志行四海之旅,芒鞋丈量山河,地球收入钵中。

曾作拙诗一首,以题禅旅路上的自画像:“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行。行脚在,混沌朦胧的婆娑世界,我缘已定!

那万里长空,烟云千重。那禅心如盾,袈裟如风。还有那,清晰分明的行者脚印,由你读懂!”

文章总有结句的时候,但旅行没有终点。

愿诸志同道合者,眼见此文如心在禅旅。十二、行者行不止

一只影,一个人,顺逆时光,映走在尼泊尔之加德满都的大街小巷。

不吹口哨,没有行杖,甚至,搁下了背囊。一芒鞋、一长衫,寂静,如喜马拉雅的雪山,她的脸上,写着博卡拉湖畔的狂欢!

走在这里,秋凉的季节,树叶黄了,寺院的墙,灰了,夕阳晕里,远钟呼唤着,跳跃的诵经,不是人声,而是天籁。游者的心,从拥挤,开始寥廓,这时,我从那遥远的佛陀欣赏的国度,来了!

我不是加德满都街上最帅的郎,我也不是加德满都最大的王,我只是一位身穿长袍的行者,以法锻造自己生命的法匠。浮图纳特寺前,有人告诉我,既有今生,不求来世。对此,我无法认同。既有今世,更要来生。为此,我无怨于把头埋得比泥土更低,无悔于双膝跪破地板。望着古老的浮图纳特塔,我在想,我可以一个人上路,但路,我要无限延伸!死亡在左,重生在右,我可以原路走回,但我不做我自己的终结者。

这是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学生时代,我曾经流浪过这里。世界很大,但地球很小,在小山上的斯梵扬布寺,我曾经撞上了一个人,他也来自我的故国。他说,他同我一样,要踏遍地球,单挑世界,独战他的人生,要感受生命原汁原味之存在。他走过沙漠,走过草原。他说,真正震撼他的,还是这活着的宗教,每天,洗刷着他的灵魂。

是呀,我同他一样!我喜欢在流浪中做人性的巅峰对决。我不做锁了双脚的贵族,我天生是夜无隔粮的鹰燕。我的生命,在路上;我的歌声,和着马蹄的脆响;我的行迹,在天空;我的画卷,画着风云。我不在乎故事是否传奇,也不在乎山水是否为密境。我可以为风马旗兴奋,尽管,它是那么质朴;我可以为玛尼石沉默,尽管,它是那么纯粹。曾经,我误以为我背负着历史,不想,历史就是历史,不是现在,更不是未来。所谓的荣耀与耻辱,只与历史有关,却与流浪无涉。

加德满都,真是个神佛的世界,走在这里,大街小巷,最易感受到的是神与佛,而不是人。行走其间,看着奔忙如蜜蜂的人,我就想象着我是那泰然的佛与神。人,在奔忙中追逐欲望与名利,那么,神与佛,在泰然中又在静思着什么!曾经,为了驰骋自由,我急急奔向了草原;为了呼吸新鲜的空气,我急急攀上了山峰;为了留住时间,我急急涉向了沙漠。行走加德满都,让我幡然意识到:时间、空气、自由,我们什么都不缺,只缺那泰然的一瞬!

泰然,是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泰然,基于慈悲、智慧、宽恕、忏悔。泰然,是一种思想的文章、心的功夫。曾经,暴虐的印度阿育王,经残酷征战,大获全胜后,他反而悟到:真正的胜利,不是征服土地,而是征服人心;真正的胜利,不是战胜他人,而是战胜自己。这契合了佛陀的教敕!这也让我想到,佛教圣像之中,唯佛陀没有执掌什么象征性的武器,因为,没有武器,就是最大最强最玄魅最具威力的武器!而四大菩萨,文殊骑青狮,普贤骑白象、观音执杨枝抱净瓶,地藏骑谛听,皆现其武器形象,从事用上说,就略逊于教主一筹!悟后的阿育王,把教主之法以分赠佛陀无量舍利的方式,传扬到周边之国,建塔供奉,传承万载,这也包括了在加都满都的浮图纳特塔。

据说,喜马拉雅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是板块挤压拱起的产物。尼泊尔,就在其山麓,为此,我在想象:当那一刻来临,金木水火土,地裂天崩,天地之间,只有啸叫、震颤、嘶吼、咆哮。由此,可以想见,爆发中诞生的尼泊尔,她明白与体会到了暴力与紧张的破坏性。为此,她崇尚平和。牛,可以自由地在街上徜徉,乌鸦,可以大摇大摆地到你碗里抢食,黄土路还是黄土路,泥土墙还是泥土墙。人活着,诵经、晒太阳、田间劳作。人死了,和着原木一把,丝不牵挂,烧成灰,淡淡然然,随着流水缓缓而去。

有个故事,是一位行者告诉我的:在加德满都,有位印度小伙,得了绝症,准备来此往生。有一天,他晕倒在一座寺院,有一位到寺里的美丽女孩救了他,送他到医院救治,想到他一人远在他方,无亲无故,女孩不忍他刚醒就离之而去,便又接着照顾他。日久生情,他们相爱了,小伙之病,也奇迹般好转。后来,女孩因为一场意外事故死亡,这印度小伙也不久便病重而离开了人世。虽然,他们还没有结婚,但现在,被同葬于博卡拉的山麓,背靠喜马拉雅山,面朝着印度洋。行者强调,只有圣水圣山如斯的地方,才会有这么多纯洁宁静而又感人的故事。

时光倾泻于指隙,满满的一杯姜茶已经被一口口喝干,时已不早,也许,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我在一个地域游走,包括今之尼泊尔,以及她的加德满都。但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时间长短,我都将忠于那里的空气、那里的路,也包括路上的故事。只是,如今,我已渐趋老迈了。老年尚有冲天志,行者行不止,毕竟规律不饶人,只是渐不前。十三、要让生命活像生命

在我眼里,生命,是人生的眼珠。

在我心里,生命,是人生的心脏。

有许多人,活着,生命却死了。

有很多人,死了,生命却还活着。

从小以来,闻惯了生,见惯了死。似乎,于日常中,对生命的形象与印记,有了点麻木。但我知道,这不是一个宗教界人士应有的情怀。

今天,是农历的九月十五,过几日,就是农历九月十九之观音诞。

每到佛教的大节日,我都希望自己能反省一下就近的过往,思考一下不远的将来。

此刻,我在想,生命,既如眼球,既如心脏,那么,就要让生命活成生命。或者说,就要让生命,活得是个生命。起码,也要让生命,活得像个生命。

在这世界上,活着的生命有多少?无人可知。我们,一不小心,就有多少生命丧生于我们脚下。一场战争,一场海啸,一场地震,一场火灾,一场政治劫难……谁能知道,又有多少生命丧失。生命,在这,基本生存权都无法保障。即便,得以生存,那么,自然、社会、生命之间,生命本身,对生命的逼迫,也无时无处不在。这些,佛陀喻之:“火宅”。于火宅中,生命,被焦烤煎熬着,生、老、病、死、苦、空,既不得自在,更没有了尊严。

虽然,我们的生命,活得不像生命,但是,我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佛性,孕在我身;佛芽,终将长出;佛果,终将结成。我们,没有理由不让生命活得像个生命。

让生命,活得像个生命。

怎样才能让生命活得像个生命呢?

我想,起码要有如下三大因缘——(一)先求佛。

作为凡夫,我们无须怀疑这世界有超人间的力量存在,也无须质疑这人间有圣者存在。虽为凡夫的世界,但真理总是存在的,人间的道德标准也总是存在的。相信或坚信,并不妨碍我们什么,却为我们建造起了一道不致堕落与沉沦的最后防线。

怎么求佛?无秘诀,但有虔诚、止恶、发愿的心与行就好。(二)次求人。

这世界,是因缘的、互相联系的,大家是命运共同体。别以为离开了别人自己也行,那是不可能的。自己的成就;要靠别人成就;别人的成就,也要靠我们共襄盛举。自出生以来,我不敢想象,如没有了别人,我今天会在哪里、会怎样!因此,帮助别人是件很义务的事、很应该的事,没什么了不起,其实质——也是在帮助自己。而求人,也不是件多么可怜、可耻或可怕的事,谁不求人,你没求人指个路、让个路吗?你没求人砌块砖、盖块瓦吗?

怎样求人?也无秘诀,但能做到广结善缘、为善最乐、坦荡宽容、慈悲宽恕则可矣。(三)再求己。

都靠佛,都靠别人,那我们自己干什么呢?因此,除了求佛求人外,佛教强调,要发掘自己的内在心源之力,也叫内力吧。没有内力,如何与佛力、他人之力相辅相成而相应呢?那么,我们有无内力?答案是:我们既有佛性,这便是内力的无穷之源。

怎样求己?更无秘诀,但自精进,但自忏悔,但自清净,则必超越自我,而成大我矣,如此而已。

我常想,生命是多维的。

因此,之于生命,我们的权利与权益,也是多重的;而我们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多面的;我们的希望与欢乐,也是多方的;而我们的失望与沮丧,也必是多层的。宇宙的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万花筒、多棱镜,体现与折射着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但,无论如何,自己的生命只有一个,何以能够自我轻蔑、自我轻视、自我不关心、自我不爱惜……

那么,就让我们——把生命活成生命!

就让我们,把生命活得是个生命!

就让我们,起码,把生命活得像个生命!

生命唯一!生命至上!生命永恒!生命万岁!十四、六道轮回现形记

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很多人不理解,但以法眼观众生,众生每天都在六道轮回中。

近日,我应邀作为“文化中国·名家讲坛”主讲人,讲授“中国禅”于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在新加坡时,承办方热情,安排参观夜景,其中一个地点就是赌场。由于僧人身份,不便进入,便领我们到楼上往下看。但见楼下恢弘大厅,厅中赌桌纵横,每张赌桌上方,都有个弯弯曲曲造型的装饰物,我看之,像个六道轮回图。在赌场外的室内,有个大型的流水漏斗,其型上圆上大,水在上方旋转几圈后,向下漏去,我看之,像个六道轮回的器具。漏水之处,就如轮回的出入口。

站在赌厅之上,立在流水漏斗之边,我的眼前,浮现幻化之境——

在那赌厅之中,时空流转,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或兴奋起舞,或颓废叹息。

刹那一瞬,那个婴儿,金元一粒,赢成一斗,狂喜冲天,幻身天人。

刹那一瞬,那个小孩,悲喜交集,苦乐参半,金元一斗,输成一粒,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失落凡尘,幻身为人。

刹那一瞬,那个少年,金元千金,赌成为零,生气愤怒,阿修罗也。

刹那一瞬,那个青年,金元为零,赌负千金,终生还债,呼来唤去,跑来踹去,其畜生也。

刹那一瞬,那个中年,赌去资财,赌去身心,贫病交加,伶仃孤苦,羡人富足,慕人知足,妒人快乐,嫉人幸福,实恶鬼也。

刹那一瞬,那个老年,赌去身心,赌去情谊,六亲不认,善恶不分,生死不明,乃地狱也。

在赌场所在的大厦顶上,是一艘大型的诺亚方舟建筑,我不知它是用来救渡赌场内的人,还是用来救渡赌场外的人?走到大厦之外,有音乐喷泉表演,在高亢又低缓的音乐中,泉起泉落,泉张泉聚,泉之水帘中,投影而致的各式图像,虽虚幻,却如现实的场景。表演结束时,大家掌声响起,我不知那是鼓予谁的?也许是自己,抑或是给虚幻图像的巧妙,抑或是给现实场景的精彩。十五、慧能大师的临终答疑

佛典中,《心经》、《金刚经》、《坛经》与我最相契特对机。每每读诵,每每会心一笑。

今日,深夜品读《坛经》——

公元712年7月,六祖慧能大师集徒众,预知他们:自己于8月就要离世。徒众听罢,多皆痛哭。唯有一人,神情不动。此人,便是神会上人。对痛哭者,六祖斥之:数年山中修道,修得什么?你等悲泣,为谁悲忧?难道,是悲伤我不知到哪去吗?

为此,六祖为徒众说了“真假动静偈”,阐述“一切无有真”,认为“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同时,说明了动即不动,生即不生,去亦不去,灭亦不灭的道理。

时,有弟子问:你去后,你的法脉让谁接续呢?六祖告诉他:“有道者得,无心者通。”说此话前,他告诫徒众:“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又有弟子问:“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六祖答他:“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此句前,六祖对徒众的开示是:“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此虽与前述的不来不去不生不灭道理相左,却是同一个规律。

六祖与徒众做最后的告别时,说:“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又说:“自见本心,自成佛道。”“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认为,“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六祖的最后遗偈是:“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六祖教诲徒众,他灭度后,依此修行,如他在日。答疑结束后,他端坐至三更,忽然对徒众说:“我走了。”声尚未逝,人已远行,入涅槃了。正如他接五祖法脉,亦时在三更。

六祖慧能大师的临终答疑,给了我们多少的启悟呵。当时,获悉六祖即将离世而不痛哭的神会上人,成了六祖徒众中最忠于六祖思想并最有出息的一位。神会上人确立了“南能顿宗”,胡适谓之“南禅宗的急先锋”,史称“禅宗七祖”。十六、走马呼伦贝尔对话成吉思汗

在我印象中,呼伦贝尔草原,意味着内蒙古,意味着成吉思汗,意味着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也意味着额尔古纳河与蒙兀室韦。

初识草原,源于北朝乐府之《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论歌中描写的草原地点是在内蒙古或新疆或西藏,都那么令我心向往之。

而让我记忆深刻的,关于成吉思汗的,则是那首《沁园春·雪》,在其下阕,如此慨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成吉思汗,给我的第一印象:确为马上天子。

为感受真实草原,真正认识成吉思汗,一周前,我随团经呼和浩特,过海拉尔,走进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并探寻额尔古纳河流域及室韦镇。

一路上,有个疑问萦绕着我:在蒙古大草原,如果说,部落之争,其胜负有其偶然性,那么,这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凭一把马刀,却能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大版图的帝国,就定有其中的必然,而这必然是什么呢?

翻开《蒙古秘史》:蒙古族,早期为蒙兀室韦部落,居森林,狩猎为生,后迁于额尔古纳河流域,转而游牧。2011年8月3日,我们到达该河的其中一段,即室韦镇所在。该镇的河对岸,即为俄罗斯国土,可见对岸村庄、炊烟。该河,其水清清,两岸水草丰茂,牛马在岸边自由自在地食草。河是那样的宽,水是那样的阔,偶有船只从河中缓缓而过。据说,该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流经呼伦贝尔大草原,在内蒙古域内与流向俄罗斯的石勒喀河汇合后,便是黑龙江。康熙时,大清与俄国签下《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其为中俄界河,共1600多公里之长,为蒙古族的母亲河。我们到达的室韦镇,据说,就是蒙古族先民进入额尔古纳河流域的早期地方。这室韦镇,现为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许多人,为中俄人种后裔。镇上的房子,多为圆木结构,包括内外墙,也用圆木并成。看似简单,居之舒适。当晚,我们住在一家名为喀秋莎的小旅馆,但费用却不菲。问店主为何房价这么贵,他说,气候原因,一年只能营业三四个月,现天气暖和,旅游旺季,待天寒地冻,就收摊关门了,所以,只能如此。在室韦镇,有中俄友谊桥,据说该桥由中方与俄方各建一半。此处,尚有111号中俄界碑。

研究蒙古族历史的人们,多认为,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杰出代表,他开创了蒙古大帝国的基业,也为中国今天的版图之大,奠定了基础。他出生于现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下,这肯特山是蒙古高原的最高山,形如马鞭,险处更险,秀处越秀,北麓森林,南麓草原,亦是蒙古著名的三河之源,即鄂嫩河、图拉河、克鲁伦河皆发源于此。此山,春暖花开,是百兽之世界,冬雪皑皑,是神灵的天堂。肯特山的强悍与隽丽,孕育了成吉思汗这样铁血柔情的旷世英豪。

成吉思汗,为部落领袖之子,儿童时,其父就被其他部落毒害。为此,童年、少年皆过得很艰辛,几次险些被害。因为,毒害其父的异部,想斩草除根,以免留下后患。天要降任于斯人,便要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看来,真是如此。幸存下来的成吉思汗,后来,不仅消灭了毒害他父亲的部落仇人,还统一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所有部落,使富饶的草原成为他扩张欧亚的大基地、大后方,每次兵败或兵胜,都回到这里厉兵秣马或休养生息。8月1~2日,我们进入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行马于曲水莫日格勒河岸边,行舟于呼伦湖中,那苍茫的草原、那苍茫的湖,让我联想到苍茫的蒙古族与苍茫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统一呼伦贝尔大草原后,开始向四周扩张。扩张中,他的武器不仅仅是马刀。此次的内蒙古之行,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早先,他信仰长生天,这也是蒙古族的固有信仰。后来,在对外的扩张中,他接触了其他的文明,即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及儒学,他的谋臣耶律楚材、丘处机,便是这等人士的代表。同时,他也接触到基督教,后来又接触到伊斯兰教文明。

在西汉时期,有陆贾对高帝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他指的是天下。成吉思汗的谋臣耶律楚材也提醒了他:马上可以得天下,但不可以马上治天下。这话,成吉思汗是深深听进去了。他让儿孙学汉文化,创制蒙古文字,并平等对待各宗教,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因此,我对成吉思汗的第二印象,就不仅仅是马上天子,更不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坐车从海拉尔到室韦镇,路上整整走了四五个小时。一路上,都是大草原。路从草原中过,如绿色地毯中的丝带。路两旁,时而花如茵,时而牛羊遍野,时而马成群,时而湖如翠玉。有时,低谷或低洼之处,凸显着秀雅的白桦等树,或珍贵的草原湿地,比如号称亚洲最美的根河湿地。成吉思汗虽出生于肯特山下,但其奋斗于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他的性格既兼具了肯特山自身的险悍与隽丽,又具足了肯特山的粗犷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辽阔。因此,在他的生命中,他总是那么刚强、大气、乐观、豪放,同时,又那么细心、自省。也因此,他总是那么忠于他蒙古族的文明,同时,又是那么的心胸广大、思想开放,勇于接受外来的文明。这使得,他出生地的狩猎文明,与奋斗地的游牧文明,与汉地的农耕文明,以及几大宗教的文明,在他身上,相互交融,交相辉映,使其潜在的无限力量得以迸发,产生雷霆千斤之力,为爱,或为恨,所向披靡,无法阻挡。我想,这就是他那马刀如此锋利,能够横扫欧亚而不钝的必然吧。

成吉思汗病亡于征西夏的途中,年龄在六十岁左右。他的子子孙孙们,他的部众们,继续他的事业,使得当时的蒙古汗国的疆域更加广大。成吉思汗的陵墓,后人至今未知在哪里。这符合蒙古族对生死的看待。蒙古族人民,生,交给草原,死,也交给草原。死在哪里,哪里就与之有缘。或火葬,或天葬,交给鸟兽,或秘葬,埋入土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