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育儿的24个法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16:48:00

点击下载

作者:陈红喜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功育儿的24个法则

成功育儿的24个法则试读:

前言

现在社会生活环境在不断变化,相应地人本身的心理、情绪等方面也会有所变化。就像现在有些人在宝宝还没有出世时就计划一定要培养孩子某方面的才艺,以便孩子将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占据优势。

为人父母者在憧憬未来幸福快乐的生活时,同样会面对宝宝成长阶段中的问题。自然界中的事物有自己本身成长的规律和周期,人也是如此。随着现在育儿知识更科学、系统,让我们对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各方面的规律会有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了解这些会帮助我们对宝宝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心中有数。这样就可以按照实际情况选择正确、适合的方式养育孩子。

在实际育儿过程中,父母面临的问题很复杂和琐碎。为此,本书将育儿过程中24个重要方面做了科学、系统、针对性的论述。旨在帮助年轻的父母面对宝宝成长过程中的日常照顾问题;在宝宝学步和走路时懂得扶持与放手;在宝宝学说话和人交流时尽量教导和启发;在宝宝学习和游戏当中培养智力与性格;在宝宝生病前后知道预防与治疗;在宝宝出现安全意外前了解预防与急救。

我们希望想成功育儿的父母,通过学习本书的内容,能够成为成功的父母,同时也是成功的老师。编者

第一篇 了解最新育儿理论

法则1 掌握成功育儿的科学观点

聪明并非仅由IQ来决定

现在,各种有关婴儿才能教育的书籍很多,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聪明的孩子,对双亲而言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市场上这么多的才能教育书籍,怎样做才是有效可行的,实在令为人父母者难以选择。

IQ(智能指数)通常被用来作为代表聪明与否的指数。IQ的数字高则表示聪明。不过,近来IQ已开始受到教育界的质疑。

以前“IQ永生不变”的想法比较普遍。而且由于有“IQ永生不变”的想法,使IQ在教育界受到重视,导致有些父母亲对孩子的IQ值感到忧心。一时间IQ甚至成为人类标注优劣的道具。

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原本应该是永生不变的IQ值,有的人却随着成长而提升20或30;或者有的人在幼儿园时代的IQ高达160,甚至被誉为未来之天才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不过是平凡的人。种种事实证明,IQ数值不是绝对的。

美国曾经对受过天才儿童教育的孩子们(IQ约200~220)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竟然发现80%的孩子曾经想过自杀。IQ值虽然很高,生存却很痛苦,人们究竟为何要实施天才儿童教育呢?

IQ不过是测量人类拥有的多种能力中的一小部分而已。而且,IQ和性格、意志等毫无关系。

那么,到底该把出生的婴儿培育成什么样的人呢?

从大脑生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兼具动物性感性和智慧性感性的人类,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靠自己的力量探索出生存之道。

然而,为了培育聪明的人类,为何必须具备动物性感性呢?

动物性感性是真正聪明的孩子所必备的。

有一个孩子从小便接受母亲安排的才能教育,1岁半的时候就会认汉字和数字,能看懂小学2~3年级的文字,令一旁的大人吓一跳。双亲乐于计划未来,将小孩送往幼儿启蒙教室,长大后,进入有名的小学、中学,顺利地培育小孩。母亲不让孩子为读书以外的事情分心,一概不准孩子碰家事,连到外面跑个腿买个东西的事都不曾发生。

从3岁的时候开始让小孩学小提琴、上幼儿教室、拼音班、学游泳、学英语……孩子本身也听话地接受安排生活。

由于父母赞成小时开始的才能教育,所以在周六负责接送小孩上才艺班时,甚至在车上和孩子谈论这个话题。聪明的孩子马上就了解双亲对自己的期望,喜欢读书,成绩也不错,学校的老师对其将来的期望也很高。但是,仔细观察的话,其实这种孩子的朋友一定很少。

对这种认为朋友是敌人,非得战胜对方进入一流大学的孩子,父母也通常会觉得孩子很有男子气概、非常优秀。

接着,从一流大学毕业,进入一流的公司之后,双亲这才好不容易觉得可安心了。然而,求学过程看来相当顺利的青年,却渐渐地开始讨厌到公司,最后甚至拒绝到公司上班。唯有玩自小喜好的电动玩具和所热衷音乐的时候,才是他感到快乐的时候。

双亲虽然极力逼迫孩子到公司上班,不过,孩子已经是一个大人了,不是简单地三言两语就可以妥协的。无奈之下,双亲只好将孩子送进精神病院。在旁人看来,应该是还没有彻底无希望的时候,双亲就已经决定完全放弃了。

对双亲而言,从小到大一向让人引以为傲的儿子,现在如此的表现确实令他们感到失望。回顾在培养的过程中,儿子凡事皆以成绩为第一,为了进好学校只有不断地读书,而交朋友、游戏、吵架、玩得脏兮兮或帮忙做家务一类的事,在其身上一概未曾发生过。儿子只管专心地搞好学习。

这种孩子在中学时叛逆的情况最多,由于满足于自己傲人的成绩,所以遇到障碍的时期也会比较晚,发生问题的时间也会比较慢。现代,这种无法面对社会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完全按照双亲的期望受教育、出社会、就业、结婚、生子……完全无法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心灵的平衡自然受到打击。如果无法亲自体验自然或社会上的各种关系,一旦出现障碍时,便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只能单靠头脑的想像,这就是因为未曾培养动物性的感觉所致。

读到这里,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我是绝对不会这样,我一定要培育全面发展的孩子……但是,有以上想法的众多父母亲,还是具有让孩子多上才艺班、上小学后读书第一的观念。

为了能促进脑部发育,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快乐。快乐就是愉悦的心情、轻松的活动,如此就可以促进脑部的发育。

婴儿出生1~2个月之后,就会开始吸吮手指了,因为这个动作让婴儿产生快感。如果吸吮手指不愉快的话,婴儿就不会自己吸指头了。婴儿吸吮手指、触摸物品,可以促使脑部发育,而且心情愉快。

被抱着时的肌肤触感促进心情的愉快、母亲在旁边陪着入睡的好心情——每件事都可以促进婴儿脑部的发育。开始学走路时,会走路的愉快亦有相同的效果。

婴儿或孩子们本身愉快进行的事情,的确可以促进脑部的发育。

人脑的构造,简单来说,由掌握动物性感觉的部分和进行思考的高级功能的部分组成。而主司智能作用的部分(前头叶),则完全以动物性感觉为基础。喜好英才教育的母亲很容易忘记这个事实,即使孩子某一段时期记忆力极佳,但如果基础不好的话,也无法长久持续下去。

新时期的教育方式

许多一流的优秀学者或社会上的知名人物,一谈到小时候的话题,通常可以发现颇耐人寻味的共通之处。他们的共通点是:幼时生活可说与幼儿教室无缘,经常在大自然的原野中尽情玩耍,玩泥巴,让手脚不断发挥作用。幼儿期的生活与大自然接近,观察自然、培养想像力的生活,有助于培养未来的创造力、判断力及思考力。

身为母亲,对孩子的将来又是如何打算呢?是让孩子就读有名的小学?让孩子进入一流的大学,进入顶尖的企业?还是让孩子拥有一个自主的人生?

下一代是生活在21世纪的新人类。虽然他们生存在科学技术极度发达的文明社会里,同时却不得不面临原始森林被破坏、温室效应、臭氧层破裂、野生动物濒临绝种等等地球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问题。这许许多多的未知情况,相信已经远远超过现代人所能预测的范围了。

要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仅靠填鸭式塞满头脑的教育已难以应付了。唯有令五感发挥作用的教育才能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脑部发育的过程与方式

一个小小的头里面,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其中,主司高等与重要功能的脑部表面(大脑新皮质)神经细胞,据说数量就已高达150亿个。

或许有人会质疑,既然婴儿的神经细胞数量与成人相仿,为何还不会思考呢?事实上,神经细胞的数量虽然相同,但其重量是不同的,而且脑细胞的神经组织也是略有不同的。

神经细胞的形成,是在母体内的时期发展而成,至于脑部的发达、神经组织的形成及重量的增加,则在出生以后才逐渐发展完成。

人类的脑究竟如何形成?如何发展智力,变成聪明的孩子呢?以下就从大脑生理学的角度来讨论。

胎儿时期是脑部物质的形成时期。约1000亿个脑神经细胞,在受精之后的280天里,就已经在母体内逐渐形成。卵子与精子相互受精的时候,原本只是一个细胞。在短短的280天之间,分裂并形成身体的各个器官,同时,完成1000亿个脑细胞的制造,其细胞分裂的速度相当惊人。

接下来,简单地介绍腹中胎儿脑部成长的过程和方式。

①怀孕1个月左右。受精卵重复细胞分裂的旺盛时期,类似脑的原形形成。尚未感到怀孕的时期。

②怀孕2~3个月。脑的各部,如大脑、延髓等器官逐渐分明,脑的分化也开始进行。慢慢感觉到怀孕。

③怀孕4~5个月。脑迅速长大,脑部的原形形成,脑的表面尚未产生皱褶。

④怀孕6~7个月。脑细胞分化、逐渐形成,表面开始产生皱褶,接近成人的脑部构造。此时是怀孕最稳定的时期。

⑤怀孕8~9个月。胎儿的脑部发育完成。皱褶基本成形,脑细胞几乎与成人相同。

⑥出生时,脑的重量约400克。脑的神经细胞约有1000亿个。此后,神经细胞数量不会再增加。为了传达信息,开始髓鞘化,神经胶质细胞开始增加,脑部逐渐发达。

顺便一提,脑细胞有两种,即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不断重复新陈代谢,而神经细胞则自出生后不会再生。由于神经细胞的神经线路网形成,因此,脑的重量才会增加。

⑦1岁的时候,脑的重量约为出生时的2倍,并不断进行髓鞘化。

⑧3岁的时候,脑部发育约为成人的80%,达960克,占成人脑部重量的2/3。

简单了解脑部的发育过程之后,接着,从机能发达的角度来探索。

腹中的胎儿只是一个受精卵,经过280天的时间,才成为人类的婴儿,其间的发展过程,可说是循着与动物进化相同的顺序进行。

受精卵分裂最初的形态是鱼类。其后,便依照两栖类→爬虫类→哺乳类→类人猿→人类的过程一步步发展。脑的功能发展顺序亦同。

鱼在水中游泳,起初是运动系统与皮肤感觉的发达,借着运动促进脑部的发育。身体被皮肤覆盖之后,与羊水的接触促使皮肤感觉的发达,也助长了脑部的发育。

然后是听觉系统的发达。高级感觉,在发育完成上较缓慢。至于视觉、嗅觉、味觉等,在腹中虽然未能完成,出生以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完成。

腹中的胎儿首先发展人类生存最低限度所需的能力如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即五感。这种五感就是最原始的感觉,实际上也是人类脑部智能活动的基础。如果未能充分发展的话,出生之后的智能也就无法顺利发展了。

刚才曾提到高级感觉的发育较为缓慢,例如,视觉神经网络发育完全就需要8年左右,至于判断、思考、议论及想像等功能的完成,可能就需要9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了。

大脑联合区从出生一直到死为止都在持续发展。在5个大脑联合区中,前头叶联合区,主司记忆、判断、思考、欲念、创造、判别等功能。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原因亦即在此。这个部分又称为脑的软体,其他的4个联合区则可称为硬体,与感觉、运动的功能息息相关。

怀孕17~18周的胎儿,脑部还没有大脑联合区,只有运动区,大约过了20周以后,运动区会被推往脑部后方,开始产生联合区。在怀孕32周(9个月)左右的时候,联合区已近乎成人的阶段。

脑部重量的发育

婴儿在出生时,脑神经细胞的数量大约有1000亿个,这个数量从此就不会再增加了。脑的神经胶质细胞与皮肤或身体中的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掉,再生新的细胞。唯有脑的神经细胞不会再新陈代谢产生新的细胞。

胎儿时期是脑部基础形成的重要时期,主要是因为脑神经细胞不会再生的原因所致。也就是说,纵使再出色完美的建筑物,倘若根基没有打稳的话,就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而且,如果基础松动的话,建筑物本体亦无法构筑得很高。而人类的大脑发育也是一样的道理。

怀孕时,丝毫不为腹中胎儿着想,随意任性地过自己想要的无禁无忌的生活,等到孩子出生以后,才猛然想到要对孩子进行才能教育,这不过是亡羊补牢的措施而已。

怀孕时正是胎儿脑部发育的重要时期,为人母亲者一定要相当谨慎、注意。

出生后,脑神经细胞虽然没有增加,但脑的重量却迅速的成长。婴儿出生时,脑部的重量约达400克,1年之后即增加1倍,达到800克。脑的重量与出生体重没有必然的关系,但却会相互影响。

成人发育完成的脑重量:女性约为1200克,男性约为1350克。可见出生1年以后的脑部发育速度之快,仅仅1年的时间,就完成脑部2/3的发育。此后,从1~3岁之间,脑的重量愈来愈重,几乎达到成人脑重量的80%。

俗话说3岁定终生,意即3岁之前养成的基本习惯,记忆的事物,即使到100岁都不会忘记。从大脑生理学来看,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此外,许多幼儿精神发展专家、学者或小儿科医师一致认为,3岁前的教育方式相当重要,提倡英才教育的人们也认为3岁决胜负。这完全是因为脑的发育80%是在这个时期之前完成的。

脑部重量增加的方式

婴儿出生后,脑神经细胞数量未增加,为什么脑部重量会增加?脑中究竟存在着什么秘密呢?

事实上,这是因为神经胶质细胞在脑内急速增加所致。

神经胶质细胞供给脑神经细胞的营养,排除废物,制造避免不良物质进入脑内的关卡(血液脑门)。同时,制造让脑神经细胞发挥作用的线路网(网络构造),为传达信息在神经细胞上进行盖鞘、髓鞘化作业。

这些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在腹中的胎儿时期多少已经开始执行,出生之后则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于是增加了脑部的重量。

胎儿时期增加庞大的细胞数量,已为日后进一步发育打造基础,一旦到了外界,借着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促使各种机能与智能的发展。总之,在胎内是制造脑神经细胞的数量,在胎外则提升脑的质量。

脑部传递信息的突触

脑的神经细胞是由细胞体和长神经纤维两个部分构成的,称之为NEURON。从细胞体会突出刺状的树状突起,从神经纤维的末端也会突出几根类似胡须的物体,称之为末端按钮。

这种神经细胞互相连接,以传达信息。为了传达信息,一定要有名叫“突触”的接触点,如果突触愈多,脑的网络便愈细密复杂,就可以传达更多的信息。

然而,要如何增加突触的数量呢?从神经细胞突出类似胡须的物体,成为神经纤维,从其他神经细胞的反面会突出被称为棘的托盘,连接之后即成突触。

依种类的不同,一个神经细胞可以制造数十个至数万个突触。为了反应外在环境的平衡刺激,脑会制造突触来应对,这种增加神经网络的能力称之为脑的可塑性。

突触为了保持脑的这种可塑性,于是新生、消失或移动于神经细胞的表面,其本身就宛如一个活跃的生物体。突触在脑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转播站,可以将神经细胞的细胞体部分所发生的信息传达给下一个细胞。

突触数量繁多,可以到处传递信息,使信息网络变得复杂,因而能同时处理众多信息,充分发挥脑部的功能。这被称为平衡的刺激。

如果面临不平衡的刺激,即使突触形成,也可能变成具有负面功能的网络构造。那就非常可怕了。

神经网络的形成会促进脑部变重

人类的脑神经细胞实在相当细密复杂,若只有神经网的形成,其实是不太足够的。神经细胞如果裸露,传达信息时不仅会遗漏,而且传达的速度也会变慢。

若以电线来比喻的话,应该就比较容易理解。如果电线只有铜线的话,必定会产生漏电的情形,使信息混乱,如此效率必然不高,所以还要在外层覆盖皮膜,以防止讯息混乱及漏电的情形。相应的,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理解神经细胞。

如果将神经细胞的周围包起来,信息便可以迅速地传达了。这种包起来的作业方式,在大脑生理学中称之为髓鞘化。

神经细胞一旦进行髓鞘化,信息传达的速度会比以往提升近100倍。总之,脑部发达的程度,完全在于髓鞘化完成的多寡。

而髓鞘化时不可缺少的就是神经胶质细胞。

出生之后,由于神经胶质细胞增加,并逐渐进行髓鞘化,脑的重量也迅速增加。虽然脑在胎儿时期即已开始髓鞘化,然而就整个脑部来看,却只是完成少部分而已,神经胶质细胞也不多。在这脑部发育的重要时期,母亲所摄入的任何不良物品,都会通过脐带到达胎儿的脑部,阻碍脑部的发育。

至此,大家应该大致可以了解人类脑部发育过程,在胎儿时期与出生后婴儿时期的不同。

胎儿时期慢慢制造脑的神经细胞,形成突触,其一部分开始覆盖上鞘。一旦从母亲的腹部出生之后,便开始专心盖鞘作业。出生之后,脑的发育由量变转换为质变。胎儿时期为脑部打造基础,出生之后则在基础上构筑建筑物。

发挥智能作用的智能感觉

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感觉,不外乎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五感。这些感觉的基础,在胎儿时期即已建立,不过视觉、听觉、皮肤感觉在出生前只完成一部分而已。

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原因,在于具有思考、判断、想像、创造等高级的脑部功能。如果动物性的感觉未能充分发达,那些高级的功能也就不会发达了。

一位知性、聪明、敏锐的出色男性,懂得品味高级的中国菜、法国菜,可是,如果味觉、嗅觉的感觉失灵或不够发达,那么,他是不会感到食物的可口的。同时,即使脑中一直认为中国菜、法国菜既可口又高级,若感觉不到美味,而且用餐时的谈话也毫不起劲的话,必然也无法产生那种“高级享受”的感觉。

大部分的动物性感觉都是在胎儿时期完成的,所以,怀孕中的母亲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

对“动物性感觉”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应该是脑中的大脑边缘系统及大脑新皮质系统。接下来,以味觉为例简单地说明其中的构造。

鼻中感觉味道的细胞,首先接收到某种味道的粒子。但是,仅是如此仍无法感觉味道。鼻中的接收器受到刺激,会先传到大脑边缘系统,经过处理之后,变成一个信息。然后,信息会再传到大脑新皮质系统,感觉是好的味道、讨厌的味道或浓烈的味道。如果结合大脑边缘系统与大脑新皮质系统的网络构造没有完成,信息的传达在途中便会中断。

这个网络构造在怀孕3~5个月时形成。这个时期,对胎儿脑部的发育相当重要。请不要忽视!

接下来,谈谈大脑新皮质的发育。大脑新皮质分为前头叶、头顶叶、后头叶、侧头叶等4个部分,换言之,大脑新皮质就是掌控知性心灵的脑。这个部分的厚度只有2.5厘米。若将2.5厘米的皱褶展开来看,到底有多大呢?大约有一张报纸的面积。

大脑新皮质共由6层构成。第六层及第五层属于控制运动的领域,第四层是与感觉神经有关的领域,第三层、第二层及第一层是与思考有关的脑部高级功能之领域。

大脑新皮质的发展过程,同样由原始阶段而逐渐发展为高级阶段。简而言之,与运动有关的内侧第六层与第五层,是在怀孕3个月时发育;与五感有关的第四层是在怀孕3~5个月时形成,并由内侧开始发育;至于表层的第一层则在7岁左右完成。请注意!酒精会阻碍表层的第一层至第三层。因此,怀孕中摄入酒精与婴儿智力发展较慢息息相关。

成为未来智能感觉基础的感觉,在怀孕3~5个月时就开始发育,着实令人吃惊。

有关脑部的话题很艰深,令人头脑发昏,大家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至少再深入了解一点。如果能理解这些事情,相信今后对所要展开的胎教或0岁幼儿教育,一定会顺利进行的。在不了解胎儿脑部构造的情况下,随便施行胎教或0岁幼儿教育,反而会产生不良的结果。

如前所述,脑的神经细胞覆盖上鞘,主要是为了加速脑中的信息传达,与脑的发展关系密切。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髓鞘化的顺序。与先前所言相同,掌控运动的部分首先盖鞘,接着,其他部分逐一髓鞘化。

接受皮肤刺激的感觉系统、运动领域等部分,在怀孕8个月时形成。由于运动机能与皮肤刺激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很早就展开神经盖鞘的作业。

而且,就胎儿会吸吮手指的动作来看,说明怀孕8个月以前,胎儿偶尔就会产生手指触摸嘴唇的动作;怀孕满8个月以后,自己就可以将手指放到口中了。胎儿就在吸吮的动作当中,促使皮肤感觉发达的。

此外,与所谓海马有关的部分,也在胎儿时期开始髓鞘化。包含所有感觉的信息进入称之为海马的部分,它可以选取记忆部分或不要的部分。

记忆使大脑可以了解皮肤感觉舒适的程度,所以,与海马有关的部分在极早的阶段就开始盖鞘了。

头脑发育也有性别之分

头脑发育的性别之分

你知道男性的头脑和女性的头脑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决定了吗?每当为人父母者听到这个说法,脸上都会现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老师,男性或女性不是由受精时的染色体决定的吗?精子的染色体若是XX,就是女性;若是XY,就是男性……”常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正如同上面这个问题所言,遗传的性别是在受精时决定的。

但是,即使出生时附带着漂亮的阴茎,脑部若非男性化的脑,也可能出现娘娘腔的男性。

男性与女性的性格差异,受在出生后教育方式的影响非常大。不仅如此,胎儿时期进行脑部性别分化的时候,母亲的生活方式,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其原因在于母亲承受的压力。

有一份报告显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怀孕4个月后遭受强烈空袭压力的母亲所产下的孩子中,出现同性恋倾向个性的男性相当多。日本最近也发现有相同的事例。这些事实,足以表明在怀孕4个月之后,脑部性别分化进行时若遭受强大压力会造成可怕的后果。例如,战争中的空袭,让母亲随时笼罩在死亡的恐惧之中。

以往心理学家对同性恋者的研究,只是针对其心理层面来进行研究,但是,随着脑的性别分化受到重视,人类慢慢了解到怀孕中承受压力所会带来的影响。

压力会使胎儿的脑趋向女性化

受精后,怀孕初期逐渐分化的胎儿脑部,此时并没有男女的区别。但是,怀孕3个月左右,男性的性器官逐渐形成。从怀孕4个月左右开始,胎儿会从自己的精巢分泌男性激素;女性的卵巢形成之后,会分泌出女性激素。

另一方面,母亲的子宫内也会分泌女性激素。胎儿的脑就处于母子分泌的混合激素中,其中女性就完全置身于女性激素中,而男性则置身于本身分泌的男性激素及母亲的女性激素之混合激素之中。依照其混合激素的比例,影响其性格变得男性化或女性化。

然而,激素究竟是如何对脑部产生影响的呢?

男性激素可以制造“性二型核”的脑部组织,如果组织庞大,男性就偏向男性化;如果小的话,男性也会变成女性的性格。这种男女性格的决定,在怀孕3~7个月的时候形成。若能在此期间创造一个和平、舒适的环境,脑的性格分化应该不会产生任何问题的。

然而,正如刚才所提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情形,这个时期若遭受太大的压力,男性胎儿也无法充分地分泌男性激素了。

女性胎儿自怀孕3个月左右开始,会利用自行分泌的女性激素制造外性器,即使某些影响导致女性激素无法顺利分泌时,母亲的女性激素仍能顺利分泌,可以分化成女性脑,所以不用太担心。

胎儿的脑性别分化,一旦决定就不会再改变。即使出生后努力要培养转化为男性,也是非常困难的。同性恋虽说是文明的产物,但其与母亲遭受压力的机会多也有密切的关系。

烟、酒严重影响胎儿的脑部发育

脑细胞在逐渐形成的时候,如果出现有害物质进入胎儿的体内,必然阻碍脑部的发育。我们可以将这些有害物质称之为刺激。刺激又可分为有形的刺激与无形的刺激,有形的刺激会直接阻碍脑部及身体器官的发育。无形的刺激意指怀有胎儿之母亲的心理状态。母亲的心理状态会造成母体激素的变化,经过胎盘传达到胎儿的脑部。有形的刺激,意指能够毫无阻碍地进入脑神经细胞的有害物质,例如:酒精、水银、一氧化碳、枯叶剂、香烟、毒品及药品等等。

当然,由于这些有害的物质大多是经母体传达到胎儿的脑部,所以,母体的环境亦可说是胎儿的环境。

那么,所谓的有害物质,究竟会对胎儿的脑部发育带来哪些影响呢?

香烟

各位应该都知道怀孕期间是不可以吸烟的。但是事实上,女性的吸烟率却在不断上升。或许她们认为等怀孕时再戒烟也不迟吧!但是,怀孕后不是所有的人说戒烟就都能立刻就戒烟的。而且,在胎儿脑部急速形成的怀孕初期,仍有许多人因为不知已怀孕,还吸着烟。等到发现怀孕时再来戒烟,就已经太迟了。

在怀孕期间吸烟的母亲,所产下的婴儿不仅体格较小,且容易产生先天性畸形的现象,死产、流产、早产的几率也会提高。而且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胎膜早破等生产时的问题,发生的比率也比较高。

香烟中含有4000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其中200种据称对身体有害。这其中就包括尼古丁与一氧化碳。尼古丁会导致母体的末梢血管缩小,减少流至胎盘的血液量;一氧化碳会降低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影响胎儿大脑发育。由于尼古丁会阻碍掌控呼吸功能的相关组织的发达,造成胎儿的呼吸系统虚弱。虽然想要培育健康强壮的胎儿,香烟的有害物质却造成阻碍。

如果你已经怀孕,建议你赶快戒烟,决不要再拖;如果未怀孕但想在将来生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的女性,也请你马上戒烟。在你戒烟的同时,请你的另一半务必一起戒烟。因为二手烟对旁人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酒精

酒精也是胎儿的大敌,甚至直接刺激胎儿的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是从怀孕初期到中期之间发育的,如果酒精在这个时期进入胎儿脑部,将会导致大脑皮质的发育顺序混乱,形成阻碍。特别重要的是掌控思考的组织发生障碍,就会造成智能发育迟钝,还会形成运动障碍。

那么,每天喝一小杯的话,又会怎么样呢?根据统计,每天喝3杯酒的母亲,其死产率是滴酒不沾者的2倍。酒精是各种有害物质中最容易进入胎儿体内的物质,而且,胎儿也确实会喝醉!

其他有害的物质

水银对胎儿造成的影响就是胎儿性水银病。许多母亲,因为食用含有有机水银的鱼(排放海中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水银,蓄积在鱼的体内),所产下的婴儿在腹中时,脑细胞已遭到破坏。

目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化学物质,数量却多得惊人。报纸和电视媒体经常提及环境破坏或保护地球的话题,对培育腹中生命的母亲来说,这并非事不关己。

你的饮食是否过度依赖速食品、冷冻食品或罐头食品呢?

要知道这些食物当中,也使用了许多化学添加剂。单一的食品添加剂可能比较安全,然而,当多种添加剂累积在一起的时候,其所造成的影响就非同小可了。想完全食用天然的食物,似乎有点困难,但是,当你感觉到腹内小生命存在的时候,就尽可能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吧!

法则2 科学育儿从母体内起步

期待拥有聪明孩子请重视胎教

听到胎教这个名词你会联想到什么呢?很多人会出现以下的反应:“听说是教育,可是孩子都还没出生,能做些什么呢?”“可能是重视腹中的胎儿吧!那是理所当然的事嘛!”“是不是指时下孕妇杂志所说的胎教?”“胎儿在腹中什么都还不知道,谈到教育不是很奇怪吗?”

以往一般人大都认为,所谓教育(育儿)通常是孩子出生以后才开始。因为还不知道腹中胎儿的模样,唯有平安无事地生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现在的医学相当发达。从开始排卵,到任一时期的器官形成,甚至该时期会受到哪些影响,都可以详细地了解。医学研究发现,母亲怀孕时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影响胎儿出生后智能的发展。

近来,可能是因为妈妈类杂志颇受欢迎,且在这个领域里讨论热烈,胎教的重要性也已获得大众的关心。为了未来孩子健康聪明,请务必实施胎教。

目前,由于胎儿的发育可以借由医学仪器来观察,只要孕母有心,应该可以给予腹中胎儿良好的影响。

胎教可促进胎儿五感发育

五感可说是人类生存必备的最低限度的感觉。在腹中受到母亲保护的胎儿,能够清楚地听到外界的声音,也能感受明暗,甚至有味觉,会吸吮指头,也知道触摸。

腹中的胎儿,在五感方面已经有所发达。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感觉都一样发达。胎儿的每一种感觉的发达程度不同,而且发展不见得完整。这些感觉自出生以后迅速发育,于腹中时只是做好准备。

这就是不得忽略胎教的原因。在无法知悉胎儿模样的时间里,母亲只有在怀胎5~6个月左右能感觉到胎动时,才深切体会到胎儿的存在。

在现代,在怀孕初期,只要用超声波诊断,便可以清楚地看到胎儿的模样。胎儿医学的发展,不仅可以了解到胎儿五感的发达,还可借用仪器详细地观察胎儿脑部的发育情形,从孕早期即可对胎儿进行教育。

胎儿的心灵形成期

胎儿的心灵和大人的心灵并不完全相同。虽然称之为心灵,却因为母亲平常的生活方式,而区分为好的心灵或坏的心灵。如果能以平静的心情过日子,就可以培养胎儿优异的心灵。

提及此,母亲脸上不禁浮现出振奋的神情。那么,母亲心情最稳定是什么时候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指满足的时刻!如孕妇空腹获得满足,爱情、亲情获得满足,舒适的生活获得满足……所有心情舒适的时候,腹中的胎儿也一样,他能感到舒适、愉悦,心灵即获得发展。

舒适属于心灵的一部分,同样地,不愉快、不安、愤怒也属于心灵的一部分。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塑造胎儿的心灵,也塑造了出生之后的心灵(即胎儿心灵对出生后婴儿的情绪有很大影响)。

胎儿的心灵形成

胎儿心灵在母腹中大概是何时形成的呢?胎儿能感受舒适或不快,是怀孕14周,约4个月的时候,也是母亲好不容易开始习惯怀孕的时候。胎儿在不知不觉形成人形的时期,心灵已经开始发展。

怀孕14周左右,胎儿脑中的大脑边缘系统开始形成。大脑边缘系统掌控支配人类的动物性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具有极重要的功能。

腹中胎儿的心灵非常单纯。保护生命的本能欲求若能获得满足,就会记忆快感;若无法获得满足时,就会记忆不快感。

当不快的感觉逐渐升高时,胎儿就会踢母亲的肚子,以行动拼命向母亲表示不满。

母亲的心与胎儿的心紧紧的联系着

不安、恐惧或悲伤的感情,不仅会对母亲造成冲击,而且会使胎儿的动作不规律。有一位曾经在怀孕7个月时痛失亲人的母亲,据说1周之内,胎儿的动作都很奇怪,而且感到相当疲倦。

相反的,母亲高兴或喜悦的时候,胎儿的动作会变得温和而缓慢。

另外,有一位怀孕8个月的母亲,因为获悉丈夫年纪轻轻就晋升为总经理,欣喜之余跳了起来。丈夫斥责她说:“别乱跳!这样会吓到胎儿的。”不过,这时胎儿并未因为母亲的大幅度动作而受惊吓,反而是出乎意料的温和缓慢。

到了怀孕后期,胎儿已经具有体会母亲的喜悦、不安、愤怒等感情的能力。当然,从怀孕4个月左右开始,胎儿的心灵就可以感受愉快与不满,到了6~7个月的时候,这种能力就更明显了。

因此,希望孕妇经常保持稳定的心情。心情稳定的生活,可以培育胎儿良好的心灵,对脑部的发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胎儿的记忆形成期“照理说,胎儿应该没有记忆才是吧!连刚出生的0岁婴儿时期也都还什么都不懂,肚子里的胎儿又如何记忆呢?”大多数的母亲都是这么认为的。

事实上,胎儿也有极佳的记忆能力,何况是出生的婴儿,当然也有很好的记忆能力。

与记忆有关的激素

主司人类记忆的部分是脑中所谓的海马。海马约在怀孕4个月时开始形成,因此,从这个时期起胎儿就具备了记忆能力。或许令人难以置信,当母亲终于习惯怀孕的身体时,胎儿的记忆发育也就完成了。

海马中存在一种与记忆有关的激素——索马托斯特钦。正是因为这种激素,影响大脑发挥记忆作用。

比如罹患痴呆症的老人,其脑中的索马托斯特钦激素就只剩下一点点。老年痴呆症的真正原因,虽然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正式的研究文献出来,但是,至少证明记忆与索马托斯特钦激素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此外,猴子的胎儿实验也可以证明这种激素的存在。人类和猴子的脑部基本构造相近,在母体中的时候,应该已经完成记忆发育了。

当母亲的心灵蒙受强烈的不安、不快和恐惧时,胎儿的索马托斯特钦激素分泌将会受到抑制。结果,造成胎儿记忆力受到抑制。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胎儿本能地发挥不想记忆之事的能力,进而导致这种记忆激素的分泌受到抑制。

不安、恐惧与不快等情绪,与生存的危险具有直接关系。千万不要以为胎儿具有自卫能力,就漠不关心。当索马托斯特钦激素的分泌受到压抑时,记忆的能力就会丧失,对脑部的发育绝对没有益处。

就记忆的角度来看,怀孕中的母亲内心的想法相当重要,请务必明白。

给胎儿传达美好的信息

明暗、味道、皮肤刺激、冷热、愉悦、不快等,凡进入体内的种种刺激,全部集聚在脑内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域。所有的刺激一定会通过这个区域。光是思考,所纳入的信息量就非常庞大。因此,海马会不断记忆重要的信息,判断并取舍不需要、无关紧要的信息,记忆之后将好的资料移转至脑中的联合区。

如果将所有的信息完全囤积在脑中,那么头脑可能就会受不了,所以,还得加以区分选择。此外,在必要时将库存的记忆信息释放出,也是海马的功能之一。总之,海马具有掌控记忆的作用。

对胎儿属于好的信息,有愉快、安定、喜悦、舒适……这些都和大人一样。可能的话,尽早把讨厌的事情忘掉吧!

不好的信息,例如不快、不安和恐惧,由于不可能全部去除避免,所以,平常要尽可能多地注意提供好的信息。

胎儿会吸吮手指的时期

吸吮手指大约从怀孕12周(4个月)开始,称之为吸啜运动。只要嘴巴接触到任何东西,都会进行吸吮的运动。

这个时期的胎儿,与其说是人类的胎儿,不如用水中的生物来形容显得贴切。然而胎儿与出生的婴儿一样会吸吮手指,这的确会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婴儿在出生之后,就会本能地吸吮母亲的乳头。事实上,这种吸吮运动,胎儿从怀孕12周左右就开始在母腹中练习了。

婴儿如果不吸奶就无法存活,这种重要的吸啜运动,胎儿早就开始进行自我练习了。

有效刺激皮肤可促进脑部发育

谈到吸啜运动,吸吮手指当然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

胎儿会吸吮嘴巴接触到的任何物品,母亲的子宫壁、自己的腹部、手、肩以及脐带等等。这种吸吮(吸啜运动)是重要的皮肤感觉之一。将嘴巴接触到物质称之为感觉,是唇与口可以发挥皮肤感觉的表征。

首先,胎儿可以借此促进皮肤感觉的发达,这个皮肤感觉与脑的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皮肤是第二个脑或皮肤是薄而延伸的脑而言,皮肤与脑的构造和性质非常相似。脑是由外胚叶分化出来,皮肤也一样是由外胚叶的细胞层发展而成的。

皮肤的厚度与脑的皮质相同,约2.5厘米,同样是由外胚叶形成的。外胚叶是制造受精卵最外侧的细胞。外胚叶发达之后,部分成为脑、部分成为皮肤,宛如兄弟。这种关系之下的脑与皮肤,当然会互相影响了。

吸吮手指的感觉,通过手指的皮肤以及嘴唇的皮肤,被记忆在脑中,借由多次重复之后,脑便深刻地记下了这种行为与感觉。

为了吸吮手指促进脑部发育,在羊水中的漂浮生活时,胎儿就开始自行发展让脑部发育的动作,如自己晃动身体摇动羊水,皮肤感受到震动而传达至脑部。因此,胎儿可以体会到很舒服或是摇晃太厉害的感觉。除振动身体刺激脑部使之发达,胎儿还不断产生新的动作,靠自己的力量达到脑部发育的目的。

此外,皮肤到处分布着能够感受痛感、寒热、情绪等各种感觉的感觉接收器。

这些感觉接收器受到刺激,并传送信息至脑部,从这个接收器通过脊髓的神经,约有50万条。或许50万条听起来并没什么,不过,人类的身体确实比精密的机械更优越。

如果皮肤缺乏这种接收器,当人体直接受到刺激,那么人体必然会受到损坏。皮肤的功能与脑部直接连接,发挥保护身体的功能。皮肤的作用是不容轻视的。

剧烈的温差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近来,或许是由于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夏天变得非常炎热,加上冷气普及,整天呆在冷气房中的怀孕母亲也越来越多。

专家曾经利用猴子来进行实验,调查温度变化对母亲与胎儿的影响。

在怀孕的母猴的子宫上,装上可以测量心电图的电极,将温度提高至30℃,再降低至零下10℃,检测会有哪些变化。

母猴对温度的变化,会用流汗或颤抖来调节体温。本来胎儿因为受到羊水的保护,不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不过,母猴因为处在低温之下,导致羊水的温度随之下降,子宫开始收缩,从而对猴子的胎儿造成影响。

人类的胎儿也一样,母亲虽然不会长时间呆在零下10℃的房间里,可是,剧烈的温差会导致母亲的子宫强烈收缩。羊水的温度即使没有下降,不过,从温暖的地方突然移动至寒冷的地方时,尤其是温差在5℃以上的话,的确会引起子宫收缩。

日常会产生极大温差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夏天时所吹的冷气。就南方的夏天而言,外面的温度大约30℃,室内的温度设定在25℃的话,似乎不太好。如果没有冷气就无法生活的话,最好是设定在28℃。可能的话,怀孕时尽量在自然的环境中生活。

所以,如果长期呆在冷气房中,身体会感到寒冷,对腹中的胎儿绝对不好。最好保持在室温之下,提供舒适的环境给胎儿。冬天外出的时候,不妨随时准备毯子或毛衣。

胎儿的听觉发育

有的母亲总是会用手抚摸着越来越大的肚子,潜意识里对着胎儿说话。这种行为被解释为:怀孕的女性本能地感受到胎儿可以听到外界声音的缘故!

胎儿的五感会在母腹中发育,其中发育最明显的就是听觉。

①胎儿的耳朵在受精后6周左右开始形成。当母亲发现自己可能怀孕的时候,胎儿的耳朵已经开始成形。半规管先形成,接着是外耳、内耳、中耳,其他附件逐步形成。

②怀孕4个月之后,胎儿脑部的听觉神经系统慢慢形成,使胎儿可以感觉到声音。

怀孕进入第5个月之后,主司传达声音功能的内耳“蜗牛壳”也逐渐完成,听觉器官几乎与成人相同。

当母亲习惯怀孕的状态时,胎儿在腹中也听得到外界的声音了。这么快就听得到声音,确实令人感到惊讶!

胎儿脑中的海马部分,在怀孕4个月左右已经制造完成。海马也是声音的信息中心,可以选择取舍该遗忘或该记忆的事情。随着海马的发达,胎儿可以一点一点地记住声音的种类。最早进入海马的声音,大概是母亲的声音!

③怀孕5个月之后,胎儿就会记忆母亲的声音了。母亲的声音不仅可以从耳朵听到,亦可以通过身体的振动直接传达给胎儿。同时,婴儿自出生之后,必须依附母亲而生存,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必然本能地将母亲的声音输入自己的脑中。

怀孕8个月的胎儿可以分辨出声音的强弱及高低

胎儿非常喜欢母亲的声音,不过,胎儿大脑在刚形成的时候,尚无法分辨声音的高低与强弱。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当母亲的好心情传达给胎儿时,情绪稳定将有助于胎儿脑部的迅速成长。

怀孕7个月左右时,胎儿可以听得很清楚。怀孕8个月之后,能够分辨声音强弱的神经亦发育完成,对高音或低音皆可加以分辨。

当母亲发出的声音很大的时候,胎儿会在腹中振动,代表胎儿听得非常清楚。即使不懂母亲说话的涵义,胎儿也能感觉到音调、声音的高低强弱。

愉悦的声音可以促进胎儿脑部发育

在以猴子为对象的实验中发现,在蜂鸣器的声音、电话铃声或狗叫声之下培育出来的婴儿,情绪极不稳定而暴躁。怀孕期间不愉快的声音,会令母猴及胎儿的血压迅速上升。

胎儿在母亲的腹中不断地听着心跳声及血液流动的声音,不断地听到低沉的心跳声、沙沙的血流声,让胎儿的记忆留下悦耳的声音。如果夫妻一味地吵架,母亲的声音不仅听起来讨厌,原本悦耳规律的心跳声和血流声也变得激烈混乱,而成为不愉快的声音。

怀孕期间夫妻间不停地吵架的母亲所生下来的婴儿,脸上总会流露出慌乱的神情。即使是足月生产,体重却只有2400多克,而颈部的发育要到4个月以后才挺直,一切都显示发育似乎有延迟的现象。

那么,胎儿究竟喜欢哪种声音呢?

母亲温柔的声音,风声、流水声、小鸟叫声等自然界中的与母亲心情稳定时的心跳声和血流声类似的规律声音。

以上每一种都是连成人也会感到心神愉快的声音。人类感到愉快的时候,脑部亦随之松弛。此时,脑部会释出α波,相反的,紧张时则会释出β波。α波释出时,脑部会分泌出各种激素,帮助脑部成长,而释出β波时,则会抑制脑部的成长。

促使α波释出的声音,具体来说是怎样的声音呢?简而言之,有助于胎教的音乐就是释出α波的声音。例如,听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会导致胎儿的心跳加速,而莫扎特的乐曲则令胎儿情绪稳定。

音乐能促使胎儿脑部快速成长

自古以来音乐即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每年一度的祭典,是为了对于大丰收及生命平安表达感谢之意,音乐在典礼中是不可缺少的角色。

旋律在内心响起,节奏是身体反应。高兴的时候,身体会不知不觉地随着节奏摇摆;愉快的时候,会无意识地随意哼起歌来。精彩的演奏震撼人类的灵魂,名曲不论时代或民族,均受到大众的喜爱。

在大脑生理学极为发达的今天,专家不断研究何时、何种曲子对人脑产生何种作用。

或许有人认为,怀孕初期胎儿的耳朵还听不到,音乐没什么意义,其实并非如此。胎教就是为胎儿而实施的,胎儿所生活的世界,就在母亲的体中。母亲如果一味受到刺激压力,对胎儿绝对是不良的影响。

人脑在松弛时释出α波,紧张时释出β波。如果让紧张而不断释出β波的人听轻松的音乐,应该会慢慢地释出α波。富于节奏的声音及令心情舒适的声音,会让身心松懈下来,最终影响到脑部的发育。

母体紧张的时候,子宫会突然收缩,令胎儿感到不适,并受到紧张的压迫。因此,胎儿的脑就会呈现释放β波的状态。为了让胎儿的脑释出α波,在母体紧张的时候,母体本身一定要先松弛下来。

研究表明,母体在释放出α波的状态之下会分泌各种激素。众多激素之中,有许多与成长有关的物质。为了让胎儿的脑顺利发育,母体一定要随时保持释放出α波的状态。

到了怀孕5个月以后,胎儿可以清楚地听到声音,应该可以和母亲一起聆听音乐。让胎儿的耳朵听到音乐,使之释出α波,才可以顺利地促进胎儿的脑部发育。

音乐的种类中,仍然以古典音乐较能让心情稳定,节奏感强的电子音乐也可以。古典名曲,超越时空与地域。莫扎特的温柔曲目、维尔第富节奏感的曲子等,对胎教都极为有效。

有些人以前可能未曾听过古典音乐,也可能听不习惯。但是,千万别以为不听这些音乐,就会对胎儿产生不良的影响。只要母体情绪轻松,胎儿也就会随着轻松,为了听古典音乐形成压力反而不好。

听曲子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曲子就可以。有的人一听到与先生具有共同回忆的音乐,就会感到情绪稳定;也有人喜欢听童谣。

胎儿讨厌噪声或杂音,所以,也讨厌激烈的摇滚音乐。听到激烈的音乐,胎儿在母体内会剧烈地颤动身体,血压也会急剧上升,甚至从脑部释放出代表紧张的β波。脑中如果释出β波,即会分泌各种激素阻碍脑细胞的分化。

胎儿的视觉发育

一般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虽然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五感已经逐渐发育。但是,在妈妈的腹中不是很暗吗?怎么能看见东西呢?”我们这里所说的视觉当然不是指在羊水中张开眼睛看东西。胎儿在黑暗中还是闭着眼睛摸索!

胎儿的视觉形成

人类的视觉是在出生之后,靠视觉神经的迅速发达,在7~8岁便可逐渐发展完成。生存在母亲的腹中时,属于视觉神经发达的准备阶段。主司眼睛视野功能的网膜,在怀孕4周左右即告完成,怀孕7个月时已具有看东西的能力,但并不表示眼睛看得见。

早产儿因为保温箱中的氧气导致网膜受损,从而罹患“早产儿网膜症”,主要就是因为视觉领域的神经网络尚未形成之故。

胎儿可以感觉明暗

胎儿几乎是与外界的明暗毫无干系地生活着。不过,胎儿却确实能感觉到明暗。因此母亲感到明暗的时候,胎儿也会间接受到影响。

当母亲感到暗的时候,脑中的松果体所分泌的“梅拉东尼”激素会激增;相反的,感到明亮的时候,“梅拉东尼”则会降低。

感觉明暗的这种原理,在腹中的胎儿也是一样的。感觉明亮时会降低、感觉黑暗时则增加的“梅拉东尼”激素,经过胎盘传到胎儿的脑中,因此胎儿可以区分明暗。

母亲熬夜阻碍胎儿脑部的发育

胎儿必然需要大自然的节律。对人类而言,大自然的节律就是白天时工作、夜晚时睡觉。规律的生物钟是每一种生物所固有的。

母亲熬夜对胎儿脑部发育的影响

白天活动、夜晚睡觉的人类生物钟,深深地刻画在胎儿的脑中。因此母亲规律地生活,可以促使生物钟发挥作用。

如果母亲常常熬夜的话,将会导致“梅拉东尼”减少,破坏体内的节律。夜晚老是呆在明亮的地方,子宫经常收缩,会使腹中的胎儿感到痛苦。

另外,如果白天经常关着窗帘睡觉,持续日夜颠倒的生活,与生物钟相反的节律也会传给胎儿。胎儿的脑部对这种错乱的节律非常敏感,而且会影响脑部的发育。

总之,怀孕中无规律日夜颠倒的生活不仅使母体伤神,其生活步骤也会变得混乱。孕妇应尽可能规律地生活,为胎儿建立正常的生物钟。

解除胎儿的压力即是胎教的重点

医学科学的进步相当惊人。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为人类带来了幸福,但也令人类的感觉变得迟钝了。就胎教、怀孕、生产、0岁幼儿教育等各个领域来看,情况又如何呢?

胎教方面,由于超声波诊断仪器的发达,在怀孕初期就可以了解腹中的情况。而且,不断发展的医学技术,甚至可以观察从排卵到着床的情况。这些技术的进步,推翻了腹中胎儿受到羊水的保护,不会承受外界压力的说法。而且,胎儿的脑部发育、发达的过程以及各种器官的形成,所需的时间也只有短短几天而已,所以,怀孕中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要更加受到重视。

谈到胎教,或许有人认为:还在腹中就实施才能教育或英才教育,岂不是太早又可笑吗?那表明他们对胎教根本就一无所知。

脑的神经细胞一旦被制造出来,就会使用一辈子。因为不会再生的缘故,因此形成的过程很重要。人类生存最基本而重要的感觉系统,就是在胎儿时期奠定基础的。这就是关键。

胎教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在脑部的发育阶段。脑部是否能迅速发育,完全看胎教的实施情况而定。在脑部发育阶段,如果受到任何伤害,都将成为不可逆的。若说怀孕时期的生活方式,可以决定胎儿是否成为聪明的孩子,似乎也不为过。

胎教并非教导胎儿学习阿拉伯数字或算术。如何在怀孕期间保持稳定的身心状态,降低胎儿的压力,这是胎教的精髓所在。

有形的压力会直接冲击胎儿的脑部及各个器官。例如:香烟、酒、药品及化学物质等等。这些物质都是经由母亲的口进入体内,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唯一例外的是X线,这是从母亲的腹壁上直接对胎儿造成影响的。

有形的压力中最麻烦的就是进入母亲的口中时,母亲并不见得感觉不好。不论是吸烟或喝酒,有时可以镇定母亲的情绪,偶尔还能换得好心情。服药的时候也一样,痛苦的症状可以利用药物暂时获得解放。即使是经过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入口时也不会感到太难吃。

如果母亲的嘴巴可以发挥为胎儿把关的作用,完全排除危险物品,或许就不太需要担心有形的压力了。有些母亲在刚怀孕的时候,可能会觉得酒、咖啡变得难喝,药吃起来很苦。但是,不是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假设大家都可以的话就不用担心了……

无形的压力就是母亲所受到的心理压力。从前以为母亲承受的压力与胎儿无缘,后来,研究发现母亲的压力对胎儿具有极大的影响。母亲一旦承受压力,体内各种激素的分泌便会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经过胎盘传给胎儿。胎儿的组织及功能也会受其影响,即使是微量的激素变化。由于母体的压力而导致内分泌变化的话,当然对胎儿会有不良的影响。

这些也会对脑的性别分化与五感产生影响。有形的压力阻碍脑部的发育,无形的压力对五感造成影响。

尽量启发胎儿的潜能,这种心态是每一位父母亲都有的。为了让这个愿望实现,使培育胎儿成长的母体环境保持良好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胎教。

自然生产是胎教与0岁幼儿教育间的重要桥梁

你打算在哪种环境生产呢?当然是大医院!如此回答的人,请稍等一下!很可惜,现在有些大医院,并不完全主张自然生产。虽然人为控制生产并不是完全不行,可是,好不容易实施好的胎教,如果不能自然生产,岂不可惜?要知道,胎儿通过产道既是对胎儿生存能力的一种磨炼,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胎教。

医学进步促使胎儿医学发达,诞生新的胎教理论。然而,另一方面,有关生产的主张,却用医学进步的名义,与自然背道而驰。

负责生产医疗的妇产科,由医师掌控生产的时间,这对医院一方虽然相当方便。然而,这对出生的婴儿和生产的母亲身心来说,却会造成极不良的后果。

因为阵痛时会很痛,所以就进行麻醉分娩,而为了缩短分娩的时间便施打缩宫素,种种措施皆是借着医疗技术的名义来进行的(而此时并无生产的危险症状)。但是,对婴儿来说,属于人生出发点的诞生瞬间,却逐渐与自然远离,其结果反而造成许多无法预知的问题。

进行过胎教且遵行正常孕妇生活的人,请务必以自然分娩的方式来生产。

自然生产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人类的婴儿必须花些时间,慢慢地经过母亲的产道而出生。因此,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定要顺应自然生产的节奏,进行必要的待产。

法则3 重视早教与胎教的衔接

重视0岁婴儿教育

婴儿教育与胎教的衔接

出生的时候,脑的神经细胞虽然已经完成,却还无法独立思考。这是因为脑部发育未成熟之故,从脑部的发育来看,还是需要保护的胎儿。

婴儿出生时的脑重量约400克,1年之后就变成800克,约为出生时的2倍重。因此,子宫内胎儿与出生后的婴儿,就脑的发育来看,必须联系起来考虑。

胎教如果是以胎儿脑部的稳定发育为目的,与子宫内胎儿期的脑细胞增加同等重要的0岁婴儿教育,就必须得从这个角度(即子宫内胎儿与“子宫外胎儿”的连续性)来考虑。

婴儿未成熟的脑靠快感的经验而发育“子宫外胎儿”(0岁时期)时期,据说神经胶质细胞增加的量为脑神经细胞的5倍。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线上盖鞘,为了防止不良物质流向脑部而增加新的关卡,掌控神经细胞的代谢,间接与神经细胞结合,为处理许多信息而形成。神经网络具相当重要的作用。

若将0岁婴儿视为“胎儿”,其教育亦与胎儿时期的教育相同,基本上应当将重点放在脑部的发育过程。

谈到0岁婴儿教育,很多人大概会联想到比胎教更上一层的天才教育或英才教育,其实并非如此。

0岁婴儿教育就是让婴儿感觉舒适,也就是让婴儿的脑部感到舒适,由此举一反三即可。

为了促进脑部的发育,首先就是要母乳喂养。第二是尽可能拥抱婴儿,与之讲话。第三是接受婴儿的要求。

这里简单谈谈为何要拥抱。拥抱是母亲与婴儿肌肤接触的最佳方法,可以促进皮肤感觉的发达。皮肤是人类的第二个脑,皮肤与脑的发达有密切的关系。用嘴唇吸吮乳房,有益皮肤感觉的发达,对脑部的发育也有良好的作用。

0岁时期既然是“子宫外胎儿”,让五感发挥作用基本上是最重要的。而且,请务必尽量以母乳来哺育你的爱儿。

正确认识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父母须具备的条件

俄国(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而会教育子女,这是一件伟大的国家大事,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这说明教育子女并不简单,父母不仅要具有科学育儿的知识,还要掌握孩子各个时期心身发展规律和进行合理教育的才能。此外,还要注意教育方法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努力探索、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途径

世界上没有2个完全相同的家庭。由于家庭的环境条件不同,父母的生活习惯、教育方法也不同,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脾气都不一样。因此,书店里也找不出一本能完全针对自己孩子的情况来进行教育的书籍。父母们必须加强自己的学识,努力去探索、创造适合于孩子的教育途径,这就必须掌握早期教育这一门科学。

早期教育的多层次

为什么说早期教育是一门科学呢?从孩子怀在母胎中起,父母就应该懂得怎样去保护胎儿。

①优生学。除了注意母体的健康与营养外,还要使胎儿受到良好的胎教,这就要学点优生学。

②儿童生理学。孩子出生后,要了解孩子的身体结构及生长发育的进展情况,孩子的发育是正常,还是超前,或是落后?就应该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知识。

③营养及喂养知识。新生儿生下来就要哺乳,怎样喂奶?又怎样为乳儿添加辅食?婴幼儿的饮食如何调配?孩子需要哪些营养?供给多少才能适合生长发育的需要?种种问题的提出,说明父母需要营养及喂养知识。

④儿童卫生保健知识。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生病,发育不好。怎样预防疾病?怎样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掌握生命科学研究规律,使孩子长得活泼、健康?日常生活中就不可缺少卫生保健知识。

⑤儿童心理学。孩子需要些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孩子为什么会无理取闹?有的胆大闯祸,有的又胆小怕事,等等。这就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学点儿童心理学。

⑥伦理学和美学的知识。培养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从小就应要求孩子有良好的品德行为。父母必须要加强自身修养,言行一致,使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去接受教育,感受到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因此,家长也应该学一些伦理学和美学的知识。

教育孩子应有目标,应有原则。各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不同,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也不同。父母应具有教育孩子的基本知识,才不会对孩子束手无策,或者采取打骂、哄骗、贿赂等不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对待孩子。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近年来由于科学的发达与技术的进步,为了早出人才,国内外学者有条件使用新的科学技术去研究婴幼儿的心身发展与变化,认为早期教育是一门新兴的科学。

何时开始早期教育

接受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有下面几种根据和观点:

近年来国内外的科学研究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科学研究认为,即使从3岁开始也太迟了,应该从0岁开始进行早期教育。

普尔特曼的推算

瑞士动物学家普尔特曼,曾对人类和各种动物的胎儿以及出生后的小儿进行研究比较。他发现出生1周后幼猴就能和大猴一起行动,狗、猫、马等动物一出生就能下地,用四条腿站立行走。它们之所以能在极短时间内同成年动物一起生活,是因为支配它们行动的大脑已达到成年动物的成熟程度。人类的新生儿出生后,虽然和成年人一样具备有呼吸、消化、吸收、排泄等维持生命的功能,但脑的发育及成熟程度还不健全。

根据普尔特曼的计算,如果要使新生儿脑的成熟度达到生下来就会走的要求,那必须在母体内发育21个月。如果是以脑的发育成熟度来衡量,那么胎儿早出生了10~11个月。由于大脑在出生时还未完全成熟,出生后就更需要食物营养和精神营养。

食物营养指的是以供给蛋白质为主的喂养,精神营养也就是接受好的早期教育与训练。生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大脑生理发育最迅速是生命的头两年。在这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刺激和教育,那么脑的功能就会逐步退化。

母婴同室有助于早期教育

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产科医院开始注意到孕妇的精神卫生和胎教,并设立了母婴室,让孩子出世后就接受母爱的教育训练。

据报道,某产科医院曾对刚出生的24个新生儿分为两组:一组睡在乳儿房内,一组睡在母婴室内。过了2年后,在随访中发现,后者的乳儿语言能力比前者发展得早。

因此教养学家们提倡,新生儿从出生起,父母不仅要注意他的身体发育,精心护理与喂养,还要注意孩子的精神和智力发育,应从0岁开始进行教育。

基础教育不可忽视

早期的基础教育,应该包括德、智、体、美的教育,此外,还包括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和生活技能教育等等。只有全面的实施基础教育,才能使孩子获得全面发展,而具有高尚的品德、健美的体魄、发达的智力、良好的性格等,成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这好比建造房子一样,只有地基造得科学、合理、牢固,高楼就不易倒塌、损坏。

德育

德育在早期往往被忽视。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的过分宠爱、放任,会使孩子从小娇生惯养,稍不注意就会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及思想倾向。这不但影响孩子的品德,还会影响智力和身体。

孩子从乳儿时期起,在与人交往中感受到亲人的关怀与爱抚,此时就开始孕育着美好的心灵。在生活中,伴随着成人对他的要求与教育,使他逐步学习好的行为习惯,区分美丑、是非与善恶,知道如何对待别人,如何约束自己,评价自己。

成人掌握品德教育的内容应以五爱教育为主,从爱自己父母、家庭到爱人民、爱祖国,以及爱劳动、爱护公物、爱科学。此外,还应培养孩子团结友爱、诚实、勇敢、有礼貌、守纪律的品德,以及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这些行为习惯将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应具备的基础。

智育

智育是发展孩子的智力以及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从初生开始,从发展感知觉开始,逐步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教给简单的知识。培养观察、注意和记忆力,启发孩子的求知欲,帮助他学会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孩子对语言的模仿、理解、运用及表达能力。这些都是孩子将来成长为知识丰富、智力发达的人应具备的基础教育。

体育

体育是培养孩子有健壮的体魄。健康的身体是保证孩子活动、学习以及长大成人后劳动和工作的重要条件。

这也要从出生起,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及生活习惯,保证供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及合理喂养。注意发展各年龄段孩子基本动作,增强活动能力,进行体格锻炼,预防疾病。

美育

美育是培养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兴趣、爱好及感受。从乳儿开始,在接触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可利用一切美好的事物进行教育,用生动、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悦耳的声音和语言来感染孩子的心灵,特别是音乐、图画、故事等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

不少音乐家、画家、诗人和演员,都是从小就接受美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德、智、体、美四育作为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是互为联系而不可分割的。一个体弱多病,或品德不好的孩子,他的智力也难以充分发展。如果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品德教育,将来就很难保证他的聪明才智能贡献给社会。愿每一个父母让孩子从小接受德、智、体、美的基础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下一代。

不能错过教育的最佳期

接受教育的最佳期

人的一生中,接受教育的最佳期是在什么时候?心理学家平特纳(R.Pintner)研究认为,“初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的最快时期”,也是教育的最佳期。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80%。”

某些能力发展的时间性

据研究,孩子的某些能力发展是有时间性的,在某一特定时期,孩子对某种能力的发展或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既容易又学得快。若错过了这个时期再去学,就得花费更大的精力和时间,而还只能事倍功半。因此,过早启蒙或过晚教育都不利于智力的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①感知和动作发展。一般说来,出生到2岁是感知和动作发展的最佳时期,这时可以给孩子多听、多看、训练动作。2~4岁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期,可教孩子讲话、发音、学儿歌、讲故事、学说外语(口语)等。

②学习音乐。3岁是学习音乐的最佳期,可学唱歌、弹琴。

③图形辨认。4岁是图形辨认最佳期,可教孩子绘画,认简单的字形。

④数字运算。5岁是数字运算最佳期,可教孩子掌握数的概念和简单的加减运算,还可以用游戏方式学习珠算,使其迅速掌握数的运算。

此外,还应特别重视习惯培养。婴幼儿时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愿年轻的父母们,抓紧最佳时期对孩子的各种能力进行培养。

早期教育能使弱智儿得到提高

智力超常是早期教育的结果

如果每个孩子在出生时的大脑发育是正常的,身体是健康的,一般说来,他们都具有成才的潜能。古今中外都有一些智力超常的孩子,经过调查和追踪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是接受了早期教育和受到良好环境的影响。

弱智儿可从早期教育得到补偿

有一些孩子由于遗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智力发展迟缓,有的由于难产窒息缺氧,有的由于脑部疾患以至视觉、听觉有缺陷或肢体动作障碍等,限制了他们的学习。父母对这样的子女是很担忧的,有的甚至失去教育的信心。这样的孩子常常会因父母及别人对他歧视,嫌他笨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因此更影响他的智力发展。

如果能及早发现,除了进行有效的治疗外,积极配合适合其年龄特点及心身发展水平的早期教育,是可能得到补偿的。有的孩子还可以接近或达到正常儿的水平。

弱智儿通过教育和训练甚至达到“超常”

许多国家都在重视对弱智儿的研究,如美国费城的人类潜力开发研究所,从事治疗脑性残废儿童的工作已40余年。他们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孩子通过教育和训练,智力可以提高,甚至其中有个别孩子达到“超常”水平。

早期教育能使弱智儿在原有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提高智力。父母千万不能放松对这些弱智儿的教育与训练,还要有信心和耐心,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篇 新生儿养育以爱为基础

法则4 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是宝宝的最佳食品

母乳是大自然赐予婴儿的最佳食物,母乳中含有丰富而独特的营养元素及活性物质,其复杂而合理的养分搭配完全适合婴儿的需求,任何配方奶粉不可能等同于母乳。

营养多

母乳中含有400多种营养元素,是任何奶粉制造商都无法仿制的,即使某些奶粉添加了人工提炼合成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相比母乳还是望尘莫及。

奶粉中的牛奶含有数倍于母乳的脂肪、蛋白质、盐分和矿物质,这些多余的物质会增加宝宝的肾脏负荷以及消化道负担,甚至为宝宝将来的健康埋下高血压、少年糖尿病和青春期肥胖症的隐患。

母乳含有促进大脑发育的牛磺酸、促进铁吸收的乳铁传递蛋白、预防疾病的溶菌酶、促进组织发育的核苷酸、增强视力的DHA等,这些宝贵的营养元素都是奶粉所无法仿造的。

易消化

母乳非常容易消化吸收,奶粉则易致宝宝便秘。母乳含有生化酶,有助于宝宝消化,乳清是母乳的主要蛋白质,易消化,其养分大多被完全吸收,所以母乳宝宝的大便非常通畅。

而奶粉的主要蛋白质是酪蛋白,会形成橡胶般的凝乳,非常不容易消化,很少能被完全吸收,大多成为废物。因此奶粉宝宝的大便又硬又臭,还经常有便秘的痛苦。

免疫强

母乳中有丰富的活性免疫因子,为宝宝提供“抗体”,而当宝宝的身体受到新的病菌或病毒侵袭时,会通过吸吮乳汁将这个“新敌人”传送到妈妈身体里。妈妈的身体会立刻根据“敌情”制造免疫白细胞和球蛋白,再通过乳汁传送给宝宝,保护宝宝不受感染。

人工喂养增加了病菌入侵的机会。奶粉或其他代乳品的加工过程、使用各种奶具喂养宝宝的过程中,有很多感染机会,如消毒不严,就有可能使宝宝感染细菌、病毒而生病。

不过敏

婴儿永远不会对母乳过敏,却经常会对奶粉过敏。母乳中的蛋白质完全适合婴儿,牛奶中的蛋白质却往往给宝宝带来麻烦:腹痛、呕吐、腹泻、鼻塞、咳嗽、疹子、烦躁不安、无法入睡等。

母乳保护宝宝不对其他食物过敏,减少罹患其他过敏引起的疾病的几率。母乳喂养可以长期预防湿疹、食物过敏以及呼吸道过敏症。

母乳喂养让宝宝健康聪明

母乳营养丰富,是宝宝最理想的天然生理食品。母乳中含有较多的脂肪酸和乳糖,钙、磷比例适宜,适合宝宝的需要,不易引起变态反应。吃母乳的宝宝很少发生腹泻和便秘。母乳中富含利于婴儿脑细胞发育的牛磺酸,有利于促进宝宝智力发育。

母乳不仅含有婴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全部营养成分,而且其成分及比例还会随着婴儿月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即与婴儿的成长同步变化,以适应婴儿不同时期的需要。母乳中所含丰富的免疫物质又能保护宝宝免受各种病邪的侵袭,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

母乳中几乎无菌,直接喂哺不易污染,温度合适,吸吮速度及食量可随宝宝的需要增减,可以随时喂哺,既方便又卫生。而且母乳有利于宝宝味觉的发育,长大较少挑食。

哺乳时母婴间皮肤的频繁接触、感情的交流、母亲的爱抚与照顾都有益于孩子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健全。

牙医们鼓励长期母乳喂养,因为吸吮动作有助于面部肌肉和牙床的发育,有助于宝宝长一口健康牙齿和漂亮的脸蛋儿。

母乳喂养对妈妈大有好处

宝宝的吸吮过程反射性地促进母体缩宫素的分泌,促进妈妈子宫的收缩,能使产后子宫早日恢复,从而减少产后并发症。

有利于消耗掉孕期体内堆积的脂肪,促进妈妈体形的恢复。

母乳喂养在某种程度上可抑制排卵和月经的到来,达到产后避孕的目的。

母乳喂养过程中,妈妈和宝宝肌肤、目光、语言的接触与交流,可促进亲子感情的建立,也可使妈妈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降低乳腺癌与卵巢癌发生的可能。

母乳中几乎无菌,可直接喂哺,不易受污染,温度适宜,吸吮食量可随宝宝需要增减,方便、卫生、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育儿的压力。

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

正确的哺乳姿势:母亲应处在放松舒适的体位(卧、立、站均可)抱孩子;孩子贴近母亲,脸朝乳房,婴儿鼻子对着母亲乳头,还要令头、颈、身体基本呈一直线,如果是刚出生的婴儿母亲还得用一只手托着其臀部;婴儿的下颌应触到母亲的乳房。

为使婴儿的口与乳头取得正确的含接姿势,首先母亲要用乳头刺激孩子的口唇周围皮肤,趁孩子张大嘴巴之际,及时将乳头及大部分的乳晕放在孩子的口中。

如果含接姿势正确的话,则此时婴儿的嘴会张得很大,下唇向外翻,舌头呈勺状环绕乳房。此时婴儿的两颊鼓起呈球形。含接时可看到上方的乳晕要比下方的乳晕要多,并可出现深、慢而有节奏的吸吮动作,不时又暂停一会儿,还可以听到婴儿在吞咽时所发出的很特别的“咕!咕!”声音,令你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满足感和欢乐享受感。

母亲正确托乳房的姿势是:手掌微握,拇指张开,食指和其他的手指合拢并排贴在乳房下的胸壁上,食指托乳房的根部,而拇指轻轻地放在乳房的上方。此时应注意的是母亲的手不应离乳头太近,避免妨碍婴儿的含接。

关于挤奶的技巧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挤奶

首先要懂得挤奶的适应证,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才需要挤奶。因为并非任何时候都需要挤奶,但挤奶对于母亲开始和坚持母乳喂养有好处,而且显得很重要。挤奶大概只用于以下一些情况:

①解除乳腺管堵塞或乳汁淤积。

②在孩子开始练习吸吮凹陷的乳头时。

③孩子拒绝吸吮时。

④低体重儿不能吸吮时。

⑤对有病患儿吸吮力量不足时。

⑥婴儿母亲生病,需保持泌乳时。

⑦因母亲工作和外出时。

⑧母亲奶胀孩子不能很好地含接时。

⑨有需要直接将乳汁挤到孩子的口中时。

⑩婴儿有先天性口腔畸形(如“兔唇”、裂腭)时。

正确的挤奶方法

①母亲把手洗干净。

②采用自己认为舒适的体位,并将盛奶容器靠近乳房。

③将拇指放在乳头及乳晕的上方,食指放在乳头及乳晕的下方,与拇指相对,其他手指则托住乳房。

④用拇指及食指向胸壁方向轻轻下压,注意不可压得太深,否则反而会使乳腺导管因受压而引起阻塞。

⑤压力应作用在乳晕下方的乳房上,即拇指及食指所压部位需在乳晕深面的乳窦上。

⑥反复动作一压一放。除非操作不正确,一般不应引起疼痛。首次不一定有奶挤出,挤压数次后自然就会有奶滴下。

⑦手指围绕乳头顺次作圆周转移,从各个方向按照同样方法挤压乳房,务使乳房前方每一个乳窦的乳汁都被挤出。

⑧在每次压乳晕时,手指不应有滑动或摩擦式或其他类似滚动式的动作出现。

⑨不要挤压乳头,因为挤压或者牵拉乳头都不会出奶,同样道理,婴儿如果仅仅吸吮乳头亦同样不会有奶被吸出。

⑩通常一侧乳房经挤压3~5分钟后,乳汁就会明显减少,这时可挤另一侧乳房,如此反复多次。

挤奶是个累活,双手可以交替使用,以减少疲劳;但需要指出每次挤奶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特别在开始几天,泌乳量还不多,不必再延长每次挤奶所需的时间。

母乳喂养的技巧

产前准备

①孕妇要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喂养方法,明确人工喂养的缺点,学习母乳喂养的知识,对母乳喂养产生兴趣和信心。

②加强营养。合理膳食、不偏食,平衡营养以保证孕妇的需要,维持母体正常代谢,促进胎儿和乳房的发育,为分娩和哺乳做好准备。

③怀孕后及早进行乳房检查,发现乳头内陷或平坦时及早纠正,可经常按摩、向外牵拉乳头。

产褥早期

①早接触、早吸吮。新生儿断脐后,于30分钟内裸体放在产妇胸前,并帮助新生儿吸吮乳头。吸吮反射是人的本能,此反射于出生后10~30分钟最强,早接触、早吸吮有助于母乳喂养的成功。

②哺乳期乳房的护理。哺乳前柔和地按摩乳房,以刺激排乳反射。用含有清洁水的揩奶布清洁乳头和乳晕,忌用肥皂和酒精之类物品,以免引起皮肤干燥、皲裂。

每次哺乳应两侧乳房交替进行,并挤出剩余乳汁,这样可促进乳汁分泌增加,预防乳管阻塞及两侧乳房大小不等。哺乳期间母亲应戴上合适的棉制胸罩,以支托乳房和改善乳房血液循环。

母乳喂养的秘诀

母乳喂养对于宝宝和母亲来说都是一次美妙的体验。遇到问题时不要灰心丧气,这一点很重要。对一位母亲和宝宝适用的做法对另一位母亲可能不适用。只管用心找到适合于你和自己宝宝的程序和位子就可以了。以下是一些在此过程中的秘诀:

①早些开奶。在生产后(如果可能的话在1~2个小时之内)宝宝睡醒且吸食本能强烈时,要尽早开始喂奶。即使你会有数天没有乳汁分泌,但你的乳房中含有一种黄色浓液体,称为“初乳”,这种液体有助于防止宝宝生病,不但不要丢弃它,而且应提早或尽快进行畅通乳腺管保健,以达到乳汁向外喷射200毫米以上的效果,使早开奶取得成功。

②宝宝第1次吮吸妈妈乳头的小嘴巴位置要正确,如果第1次错误吮吸,往后要纠正就困难较大。

宝宝嘴的位置要正确,宝宝的嘴应尽量张开。你可以用乳头碰宝宝的嘴唇,让宝宝把嘴张开。让乳头尽可能深地放入宝宝口内,使宝宝身体紧靠自己,并且使其腹部面向并接触你的腹部。宝宝的嘴唇和牙龈要包住乳晕(乳头周围的深色区域)。一定不要让宝宝只用嘴唇抓住或吮乳头。这样可以让你的宝宝不只吮乳头而避免你的不舒适。

如果宝宝吃奶位置正确,嘴唇应该在外面,而不是内收到牙龈上,可以看到宝宝的下颚在来回动,并听到轻微的吞咽声。宝宝的鼻子会接触乳房,但是可以呼吸到足够的空气。切记:如果觉得疼痛,姿势就一定错了。将宝宝从乳头上移开,再试1次。将手指轻轻放在宝宝的嘴角让宝宝停止吮吸乳房即可。

③新生儿1周内按需喂奶。以后在白天至少每1.5小时喂1次奶,晚上适当延长时间,并在宝宝有饥饿的迹象时喂奶,例如变得更警觉或活跃,做吃的动作(手或拳头,放在嘴里和嘴有吸吮动作)或者寻乳(转脑袋找乳头)。等到哭时早已经饿了。

每个乳房喂10~15分钟。母乳喂养的宝宝比用奶粉喂养的宝宝吃奶次数更多。这是因为母乳比奶粉更容易消化和吸收。

④仅喂宝宝母乳即可。你无需喂宝宝水、糖水或奶粉。最初约6个月仅用纯母乳喂养。喂食其他液体会减少宝宝对母乳中所含营养的吸收。

⑤延迟使用人工乳头(奶瓶和奶嘴)。新生儿需要时间学习吃母乳。最好等到新生儿已有很好的吸吮方式,再给宝宝奶嘴。人工乳头与真乳头吸吮方式不同。在第1次开始学习吃母乳时,吸吮奶瓶还会使某些宝宝感到困惑。如果在出生后你的宝宝需要离开你一段时间且必须喂奶粉,应使用生理型硅胶短乳头,严禁宝宝吮吸大孔型硅胶长乳头。

⑥在生病时或病后用母乳喂养生病的宝宝(患急性肠炎需要专科医生鉴别选择)。很多时候,生病的宝宝会拒绝吃东西,但是会吃母乳。母乳可以给宝宝提供必需的营养并防止脱水。

⑦让乳头自然风干。直至产后数日乳头变硬前,每次喂奶后要让乳头自然晾干,以防破裂。破裂会导致感染。

如果奶头破裂,原来涂一些母乳或其他自然润湿品(例如维生素E油和羊毛脂)的常规方法不理想,宜涂儿童鱼肝油帮助恢复。一定不要用肥皂清洗乳头。肥皂会引起干燥破裂,使乳头更容易疼痛。

⑧注意感染。乳房感染的迹象包括:发烧、刺痛感和肿块疼痛以及乳房皮肤发红。如果出现这些症状,你需要立即求诊于医护人员,或直接咨询母乳喂养中心。

⑨生育一个婴儿的母亲乳汁过多时,会使乳房变大、变硬和持续疼痛。这种情况称为“乳房肿胀”。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乳腺管闭塞和受阻,此时切不可掉以轻心,费时费力地使用一些常规的保健法。如使用热的湿毛巾在乳房上敷,或者洗个热水澡,这些都只能暂时舒缓疼痛,挤捏、按摩,吸奶器用力抽吸乳头等,并不能彻底解除症状。为了避免贻误病情,增加母亲痛苦,继发乳腺炎或乳腺脓肿,应立即与医院联系。

⑩吃得好并充分休息。哺乳的母亲需要健康的饮食,每天额外摄取2100焦(总共大约11340焦)和6~8杯液体,每杯约200毫升,这有助于母亲为宝宝产生足够的母乳。

母亲需要尽可能多休息,这有助于防止乳房感染。疲劳会加重感染。完全吃素的女性可能需要增加维生素B的摄入,应与医生讨12论。由素食母亲喂养的宝宝会出现缺乏维生素B的迹象。12

产后奶少的原因

几乎所有的母亲都能为自己的宝宝提供足够的乳汁。真正乳汁少,不能满足宝宝需要的并不多见。

母乳究竟够不够,应从婴儿的体重增长和排尿情况来判断。倘若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每月体重增加小于500克,或每周小于125克,或出生2周后,体重低于出生时体重,则表示婴儿体重增长不够。只要体重增长正常,就表示不存在奶量不足。纯母乳喂养的婴儿,24小时内排尿不少于6~8次,尿色较清,提示奶量足够;若每天排尿少于6次,尿色深黄或呈橙色、尿味重,则提示奶量不够。所以,奶量足不足,应根据婴儿体重增长和(或)排尿情况来作出客观的判断。

奶量不够的原因

乳母乳汁分泌不足可由诸多因素引起,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喂养不当。产后开奶迟,不是在产后6小时内开始吸吮;喂奶次数少;夜间停止哺乳;每次喂奶时间短;含接不良,婴儿吸吮时,没有将大部分乳晕也含入口中;用奶瓶或奶嘴;添加了辅食。

②乳母对哺乳的心理因素。对哺乳信心不足,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奶水;对哺育婴儿有忧虑,担心自己喂养不好;乳母不愿喂养;乳母过于疲惫等。

③乳母身体状况。乳母在哺乳期间又怀孕了;乳母严重营养不良;哺乳期间错误地选用了避孕药避孕;乳母的乳房发育不良,但这种情况较罕见。

④婴儿因素。婴儿患病;婴儿畸形,如唇、腭裂等。

在以上因素中,以喂养不当和乳母的心理因素最为常见,因此,对于真正奶少者应首先从前两种因素中寻找原因。

奶量过少的处理

①详细向产妇介绍有关乳汁分泌的知识,使之懂得早开奶、频哺乳对乳汁分泌的重要性。帮助乳母建立哺乳的信心,对指导哺乳过程中的任何一点进步,应适当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从精神上给予支持。

②在哺乳方法上提供实际帮助,如使乳母做到频繁哺乳及延长每次哺乳的时间,纠正含接姿势及废除奶瓶和奶嘴。

③保证乳母足够的休息、睡眠,使其精力充沛;消除不利于哺乳的因素,如家庭不和睦等,使乳母保持心情愉快。

④增加营养,多进食营养丰富的煲汤,如黄豆猪蹄汤、猪肝汤及鲫鱼汤等。

⑤即使乳汁少也应哺乳,通过婴儿的频繁吸吮,可以促进泌乳素的分泌,从而增加奶量。

⑥中药催奶。炙黄芪12克,当归9克,王不留行9克,穿山甲9克,路路通9克,通草6克,川芎3克,煎服。

⑦对乳房发育不良,经采用上述措施无明显效果者,可考虑加喂代乳品,但须放在哺乳后补充,切不可用它来替代一次哺乳。

产妇奶胀的处理

产后,产妇发生乳房胀痛是常见的现象。表现为产妇乳房肿胀、变硬、疼痛,严重者上肢不敢活动,因上肢活动会增加乳房疼痛,有时还可能有短暂的发热。

奶胀的乳房挤不出乳汁,或只能勉强挤出少许乳汁。奶胀大多发生于产后2~3天内,这是由于产后乳腺刚开始分泌乳汁时,乳房内静脉充盈、间质水肿、淋巴淤滞所致。大多数产妇的奶胀不严重,可以忍受,一般持续2~3天,待乳汁通畅后可自然消退,而部分产妇的奶胀可能十分严重,常使产妇倍加痛苦。

治疗乳房肿胀,关键在于排出乳汁。乳汁若能顺利排出,则乳房肿胀也就消除了。乳房肿胀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疗:

①乳房湿热敷。用湿热的毛巾包裹乳房,进行湿热敷,局部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乳房。

②乳房按摩。用两手相对贴于乳房上,轻轻按摩,每次10分钟左右。

③乳房热敷和按摩后,就让新生儿吸吮。若新生儿不能吸吮,可帮助产妇将奶挤去。助手以食指和大拇指相对压在乳晕部,一边挤,一边压向胸部,促使乳汁排出,也可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若夫妇双方认可,还可由丈夫将奶吸出,尽量达到乳房柔软为止。

④常用发酵的生面粉100克,分别敷于两侧乳房,有一定效果。

⑤中药鹿角粉,每次5克,每日2次,用黄酒冲服,有消肿催乳的作用。

⑥哺乳结束后,可采取乳房冷敷,有助于减轻乳房水肿,减轻症状。

不哺乳的风险

从未生育或生育后未充分哺乳的女性极易患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和卵巢癌。

从未生育或生育后未充分哺乳的女性是乳腺癌的高危人群。

婴儿未获纯母乳喂养者健康素质下降,容易生病,不但加重家庭经济负担,更加重国家的医疗开支。

婴儿未获纯母乳喂养者影响脸部肌肉发育和心肺功能,智商与情商也相对较低。

牛奶中普遍存在抗生素残留量。新生儿大量食用奶粉易导致抗生素耐药性。

乳母患病时的哺乳

母乳喂养的好处人所共知。但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则不宜哺乳,否则,会给婴幼儿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乳母因素

①急性传染病。乳母患病后,致病微生物有可能进入乳汁。其次,哺乳过程中,母婴间的密切接触,都可能使乳儿受到传染。

②慢性病。乳母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迁延型和慢性肝炎时,哺乳可加重病情,而且在哺乳过程中的密切接触,有可能使乳儿受传染。严重的心肺疾患、肾脏病及重度贫血等,哺乳可增加乳母的体力消耗,导致病情加重,不利于乳母的健康。

③感冒。乳母伤风感冒后,倘若只有头痛、鼻塞等症状,没有发热,可以哺乳,但应注意防止传染给乳儿。哺乳时,乳母须戴口罩。

倘若有发热,体温达38℃以上时,应暂停哺乳。在停止哺乳期间,应定时把奶挤掉,以免引起乳房结块,影响奶量。待治愈后,再恢复哺乳。

婴儿因素

婴儿患有先天性遗传性代谢病,如苯丙酮尿症和半乳糖血症时就不能哺乳。

①苯丙酮尿症。患有苯丙酮尿症的小儿,体内缺乏消化苯丙氨酸的酶,就会产生大量酮酸,酮酸在体内大量蓄积,导致脑发育障碍,造成智力低下。人乳、牛乳等乳类含有大量蛋白质,蛋白质又由包括苯丙氨酸在内的众多氨基酸组成,患儿吸乳后,体内发生大量酮酸蓄积,可导致患儿弱智。

倘若患儿出生后不予哺乳,改用低苯丙氨酸食品喂养,可使患儿正常发育,避免弱智。

②半乳糖血症。患有半乳糖血症的婴儿,缺乏将母乳中的乳糖分解产物——半乳糖分解为葡萄糖的酶,导致半乳糖在体内大量蓄积,引起患儿智力障碍。

倘若出生后停止喂乳类食品,改用米粉、豆浆等替代,即可避免发病。

法则5 进行早期抚触

新生儿依恋的形成和发展

依恋是指婴儿和照看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表现为婴儿与照看人之间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

依恋的形成和发展分为4个阶段,包括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

在新生儿期主要表现为前依恋期。前依恋期即出生至2个月,宝宝对所有的人都做出反应,不能将他们进行区分,对特殊的人(如亲人)没有特别的反应。刚出生时,他们用哭声唤起别人的注意,他似乎懂得,大人绝不会对他们的哭置之不理,肯定会与他进行接触。随后,他用微笑、注视和“咿呀”语与大人进行交流。这时的婴儿对于前去安慰他的人没什么选择性,此阶段又叫无区别的依恋阶段。

从来,对新生儿影响最大的是母亲。母亲是否能够敏锐而且适当地对宝宝的行为做出反应,是否能积极地同小宝宝接触,是否在孩子哭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安慰,是否能在拥抱小宝宝时小心体贴,是否能正确认识小宝宝的能力等等,都直接影响着这种母子依恋关系的形成。

新生儿同母亲和父亲的依恋几乎是同等程度的,尽管通常是母亲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多些。但母亲和父亲在同宝宝的关系上有一些区别,父亲通常更充满活力,母亲则更温柔而且语言更多一些。

对宝宝进行抚触按摩

新生儿期是人体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阶段。为宝宝做抚触按摩包括抱、逗、按、捏和被动体操,是妈妈帮宝宝健身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经观察对宝宝身心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多抱抱宝宝

抱,是母子感情信息的传递,是宝宝最轻微得体的活动。当宝宝在哭闹不止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大人抱的时候,从而得到精神安慰。

有的家长怕“惯坏了孩子”而不愿意抱,这对宝宝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是很不利的。为了培养宝宝的感情思维,特别是在他那种哭闹的“特殊语言”的要求下,不要挫伤幼小心灵的积极性,要适当地多抱一抱小宝宝。

经常逗宝宝

逗,是宝宝最好的一种娱乐形式。逗可以令小宝宝高兴得手舞足蹈,使全身的活动量进一步增强。

有人观察,常被逗引的宝宝比长期躲在床上很少有人过问的宝宝不仅表现得活泼可爱,而且对周围事物的反应也显得更加灵活敏锐。不难想像,这对宝宝今后的智力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忽视这种在婴幼儿时期智能培养和启蒙的方法——“逗”。

用手掌轻轻按摩

按,是家长用手掌给宝宝轻轻地按摩。先取俯卧位,从背至臂部、下肢;再取仰卧位,从胸至腹部、下肢,每行10~20次。

按不仅能增加胸背腹肌的锻炼,减少脂肪细胞的沉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还可以增强心肺活动量和肠胃的消化功能。

用手指捏捏肌肉

捏,是家长用指捏揉宝宝。捏较按稍加用力,它可以使宝宝全身和四肢肌肉更加坚实。一般从两上肢和两下肢开始,再从两肩至胸腹,每行10~20次。

据有关医学研究,在捏的过程中,宝宝胃液的分泌和小肠的吸收功能均有增进,特别是对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不良的宝宝效果更加显著。“抱、逗、按、捏”除了“抱”以外,其他均不宜在进食当中或食后不久进行,以免宝宝呕吐,甚至吐出的食物呛入气管。时间一般应选择在喂乳后2小时进行。操作手法要轻柔。不要用力过度,以让宝宝感到舒适为度。注意不要使其受凉,以防感冒。在逗引宝宝时,笑态表情要自然大方,不要做过多的挤眉、斜眼、歪嘴等怪异动作,以避免宝宝模仿而形成不良的“病态习惯”,将来不好纠正。

第三篇 婴儿养育应及时进行早期教育

法则6 及时添加辅食

添加辅食的意义及其原则

为了生长发育的需要所添加的食物,叫做辅助食品,简称辅食。年龄愈小,生长发育愈快,所需营养的全面性也愈迫切。若有不足,即可造成严重影响。

添加辅食的意义

当婴儿长到3个月以后,胃肠道消化酶的分泌日趋完善。5个月婴儿渐出新牙,胃容量变大,这时在乳类之外,渐渐添加半流质以及部分固体食物,无论从营养需要还是对消化器官适应性的锻炼,都是必要的。5~6个月的婴儿,即使乳类充足,不加辅食也会导致某些营养缺乏,从而导致抵抗力低下。

辅食还是乳类过渡到饭食的“桥梁”,这座桥搭得好,婴儿就能很好地断奶,尔后步入正常饮食。这是整个婴幼儿时期营养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很重要。

婴儿胃肠功能不完善,对新添食品适应力弱,易发生消化吸收紊乱,故增加辅助食品必须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怎样为宝宝添加辅食

宝宝4个月以后,消化酶分泌日益完善,为补充乳类营养成分的不足,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锻炼咀嚼功能,为断奶做好准备,从本月起母乳喂养的宝宝应逐步添加辅助食品。

辅助食品的添加原则如下:

小量试喂,逐样尝试。即先加一种,小量开始,逐渐加量,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淡到浓,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循序渐进。

1~3个月婴儿的喂养

鲜鱼肉可代替乳类喂哺

鱼是人类的重要食品之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单位重量计算,鱼肉的蛋白质含量超过牛奶与鸡蛋、瘦猪肉、牛肉相当。在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方面,鱼肉蛋白比猪肉、牛肉等更接近于儿童的营养需要。鱼类肝脏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D和一定量的维生素B,鱼肉中含12钙量一般也较畜类高。对小儿生长发育来说,鱼肉完全能满足所需的多种营养素。

此外,鱼肉是动物肉类中最容易消化的一种,肌纤维较细,组织结构显得特别柔软,进食之后,容易受到消化液的作用,故消化吸收率较高。

根据鲜鱼肉所具备的这些条件,上海市儿童医院曾经做了以鱼肉代乳类食品喂养婴儿试验,结果证明,婴儿从1个半月起即可用鱼肉喂哺。鱼肉对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与奶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食用的方法是:将鱼洗净去其内脏,整条蒸熟,去皮、去骨后研碎,混入乳儿糕中加糖或盐,调成稀糊状用奶瓶喂食。初食时量宜少些,随着婴儿的成长逐渐增加食量,制成厚糊状,用匙喂哺。这对无法用母乳喂哺,而又不能保证牛乳、奶粉或其他代乳食品供应的地区,可以用鲜鱼肉来代替或补充。

婴儿加喂辅食的时间

婴儿在满3个月之后,就不能单纯只是母乳喂养了,为了保证婴儿的营养,就应适当增加一些辅助食品,以促进婴儿消化系统的不断完善。

另外,孩子在第1年身体长得最快,光靠吃奶达不到逐步增加营养的需要。到6个月时已出牙,为了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要逐步给孩子吃菜末儿、肉末儿、米粥、饼干、馒头片等,这些食物中水分含得少,营养素浓缩,能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食物从液体逐渐过渡到半固体及固体,也为孩子将来断奶打下了基础。

婴儿辅食主要制作方法

苹果泥:将苹果洗净后切成两半,用小勺轻轻刮取果肉,搅烂即可得到苹果泥。

香蕉泥:取熟透的香蕉去皮后放入碗中,用不锈钢小勺背用力挤压、搅烂即为香蕉泥。

鱼泥:将鲜鱼去内脏洗净,放入锅内蒸熟或加水煮熟,去净骨刺,放入调味品,挤压成泥,可调入米糊(奶糕)中食用。

豆腐:将煮熟的嫩豆腐稍加些盐搅碎,加入粥或蛋黄中喂食。

蛋羹:将整蛋搅匀,加入温水半小杯、酱油1茶匙、盐少许,待锅内水开后再上锅蒸8~10分钟即成,应在正餐中喂,不要在两餐之间喂食。

肝泥与肉末儿:将煮熟的瘦肉或肝用干净的刀在砧板上剁成泥,加调料和水少许蒸成肉饼或肝糕直接喂食,或放在粥或烂面里喂食。

红枣小米粥或玉米面粥:将红枣洗净,煮烂去皮去核,压成枣泥,放在煮好的小米粥或玉米面粥中再煮沸即成。

肉末儿菜粥:瘦猪肉50克,青菜2小棵,植物油10毫升,酱油、精盐、葱末、姜末各少许。将猪肉洗净去筋、剁成细末儿,青菜洗净切碎。锅内加入植物油,油热后下入肉末不断煸炒,放入葱末、姜末,再加入少许酱油炒至全熟即成肉末。将炒好的肉末及碎菜加入熬好的米粥内煮沸。待温后即可喂食。

微量元素的补充方法(1)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

婴儿出生3~4个月后,体内贮存的微量元素基本消耗殆尽了,特别是铁已基本耗尽,仅喂母乳或牛奶已满足不了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需要添加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鸡蛋黄是比较理想的食品之一,它不仅含铁多,还含有小儿需要的其他各种营养素,比较容易消化,添加起来也十分方便。

一般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给孩子添加蛋黄:

取熟鸡蛋黄1/4~1/2个,用小勺碾碎,直接加入煮沸的牛奶中,反复搅拌,牛奶稍凉后喂哺婴儿。

取1/4~1/2个生鸡蛋黄,加入牛奶和肉汤各一大勺,混合均匀后,用小火蒸至凝固,稍凉后用小勺喂给婴儿。

给婴儿添加鸡蛋黄要循序渐进,注意观察婴儿食用后的表现,可先试喂1/4个蛋黄。3~4天后,如果孩子消化很好,大便正常,无过敏现象,可加喂到1/2个,再观察一段时间无不适情况,即可增加到1个。(2)补充需要量一半的钙

婴儿在6个月以内,每天需要钙600毫克,6个月以上的婴儿每天需钙800毫克。一般来说,婴儿从食物中(母乳、牛奶等)只能摄取到钙需要量的一半。例如母乳喂养的小婴儿,全部吃母乳,每100毫升母乳中含钙34毫克,即使每天能吃进700毫升母乳,钙的含量也不足250毫克。因此,为了满足婴儿骨骼、牙齿的正常发育和全身正常代谢的需要,还要另外补充宝宝需要量一半的钙。

给婴儿补钙有两个途径:一是在婴儿食物中添加钙,如市售的配方奶粉、婴儿营养奶米粉、奶麦粉等都含有钙;二是用钙剂补充。后者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

那么选择哪种钙剂好呢?选择钙剂时,一要看钙剂的含钙量;二要看钙剂的溶解度,只有易溶于水的钙剂吸收才会好;三要看是否纯天然,是否安全无毒副作用;四是价格适宜。

补充钙剂的同时应该补充维生素D,这样钙才能很好地吸收和利用,否则大部分喂进的钙都由肠道排泄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3)维生素E的补充方法

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它对氧自由基发生作用,起到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稳定了细胞,因而有治疗生长痛的作用。维生素C也是一种抗氧化剂,适当应用也有裨益。维生素E剂量为每次5~10毫克,每天3次,一般1~2个月后孩子不会再感到下肢疼痛。疼痛完全消失后再服用一段时间予以巩固。(4)锌的作用及补充方法

锌虽为微量元素,但参与很多的重要的生理活动,与蛋白质、核酸及70多种酶的合成有关。婴儿期每天需锌3~5毫克,人乳中锌的含量高于牛乳,初乳含量尤高,鱼、肉、虾等动物性食物也含锌丰富,故一般不易发生锌缺乏。哺母营养不足和未给婴儿按时增加辅助食品等均可造成锌缺乏。缺锌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挑食的婴儿常可因锌缺乏而出现食欲减退,生长停滞。缺锌的婴幼儿一般表现食欲差、生长慢、容易感冒,不少孩子还有反复的口腔溃疡和脂肪泻。在味觉敏感度的测定中发现锌缺乏的孩子,一半以上对甜、酸、苦、咸4种基本味觉都很不敏感。缺锌还会给免疫功能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缺锌的孩子容易发生咳嗽、发烧、腹泻、头疖等疾病。

预防缺锌的关键是合理安排膳食。乳品一般锌含量不足,孕妇、哺乳母亲应注意营养的全面摄入以及按时为婴儿添加辅食,这是预防婴儿缺锌的主要措施。要保证肉、鱼、蛋类动物性食物与粗粮及蔬菜的供给。发酵食品,如馒头、面包等能促进锌吸收,要鼓励孩子食用。婴儿在4个月后可添加番茄、鱼、虾、肉泥、黄鱼小馅饼等,这些食物均含丰富的锌。(5)钙与磷的比例及补充方法

足够的钙磷能促进骨骼、牙齿的生长和坚硬。婴儿体内的钙约占体重的0.8%,到了成年以后达到1.5%,婴儿每天约需钙600毫克、磷400毫克。婴儿缺乏钙、磷,可患维生素D缺乏病及牙齿发育不良、心律不齐、手足抽搐、血细胞凝集不正常、易于流血不止等症。

钙与磷摄入的比例是1:1.5较为相宜。钙与磷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吸收。母乳这个比例较为适当,故母乳喂养的婴儿患营养不良的维生素D缺乏病者明显少于人工喂养。一般婴儿配方奶粉,钙与磷为1.2:1。维生素D能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骨骼和牙齿的正常生长,对生长期的婴幼儿极为重要。所以说,维生素D摄入的多少也会影响到婴儿体内钙、磷比例。

我国婴幼儿的膳食容易缺钙,而磷不缺乏。婴儿6个月后添加辅助食物时应多选用大豆制品、牛乳粉、蛋类、虾皮、绿叶蔬菜等,用这些原料制成的食物,如牛奶大米糊、牛奶玉米粥、鸡蛋面条、豆豉牛肉末儿、豆腐糕、鸡蛋羹、苋菜水等均含有丰富的钙、磷。(6)碘、铜、硒等微量元素补充方法

碘缺乏时可引起甲状腺肿大,引起“大脖子病”。孕妇缺碘会使胎儿生长迟缓,造成智力低下或痴呆,甚至发生克汀病(呆小病)。一般来说,碘来自海产品,海带和紫菜中含碘丰富。现在用碘强化食盐,发病率大大降低,成人每天需碘100~200微克,孕妇、乳母、婴幼儿应适当增加碘的摄入量。

铜与造血、婴幼儿发育有关。婴儿大约每天每千克体重需0.05~0.1毫克铜。一般来说,铜来自肝、牡蛎、肉、鱼、豆类、有壳果等,大多数动物和自主食品中都含有铜。长期腹泻、肠吸收不良以及因病不能进食采用肠道外供给营养时可发生铜缺乏症。缺铜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贫血、面色苍白、厌食、腹泻、肝大、脾大及生长发育停滞。可口服1%的硫酸铜溶液,每日1~2毫升。

硒是动物性食物的重要成分,其主要功能在于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参与代谢,先天性愚型、克汀病、心肌病患儿中硒含量降低,而小儿糖尿病硒含量升高。有报道说,硒对致癌物起抑制作用。

另外,钠、钾、氯、镁等也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矿物质,它们在体内与酶、激素、维生素、核酸等一起维持生命的代谢过程。

4~6个月婴儿的喂养

菜汤、菜泥、水果泥的喂养

5个月以后的婴儿除了喂菜汤外还应喂食菜泥、水果泥。(1)菜汤的喂法

取新鲜绿叶蔬菜或胡萝卜50~100克,洗净,切碎。锅内加少许水煮沸后将绿叶蔬菜或胡萝卜加入,继续煮7~8分钟,煮熟烂。倒入清洁的漏瓢中,去汤后用匙背压榨成细末过瓢孔,去除粗纤维。剩下的倒入碗中即可食用。

4~6个月的婴儿初次吃菜汤可从少量开始,第1次吃20~30毫升菜汤,适应了再增加至40~50毫升。(2)菜泥的喂法

先将新鲜的蔬菜如菠菜、小青菜、胡萝卜、空心菜等,选任何一种取50~100克,洗净,切碎。往锅内放碗水煮沸后将切碎的菜放入锅内。继以大火煮沸6~7分钟停止,开锅将菜及汤倒入消毒的漏瓢内,漏下的菜汤盛入碗中,加少许盐即成菜汤,供食用。

初次吃菜泥的婴儿可从少量开始,第1次可喂1/2汤匙(10~15克),第2天如无反应增加到1汤匙(20克),3~4天后无反应可增至2汤匙(30~40克)。(3)水果泥的喂法

新鲜苹果50克,糖10克,将苹果去皮,切碎,以大火煮软后,加入糖,放入清洁的铁筛内,用匙压迫过小孔,即成苹果泥。简单的苹果泥的做法:将苹果洗净,削去皮,以小匙慢慢地刮,刮下的即成苹果泥,开始每次喂1/2汤匙,以后渐增,小儿腹泻时吃点苹果泥有止泻作用。

开始断奶及过渡方法

婴儿在将近半岁时,就可以逐渐走向断奶,这需要有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断奶,改喂其他食品,而是给婴儿吃些半流体糊状辅助食物,以逐渐过渡到能吃较硬的各种食物的过程。

让婴儿从吃母乳或牛奶转成吃饭,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逐渐让婴儿从吃母乳或牛奶转成习惯于吃饭,这个过程应有一个喂易消化的软食的时期,即半断奶期。

半断奶期吃的食物就是代乳食,但它绝不是非要特别制作婴儿专用食物不可,大人平常吃的食物中,适合这时期婴儿吃的也有很多,稍经加工即可,如熟的鸡蛋、豆腐、薯类、土豆泥、鱼肉及肉丝等。实际上,最好的代乳食就是尽量利用大人所做的部分饮食。

在喂代乳食时,应让婴儿上身直立,用东西撑住他(她),让婴儿坐着吃饭。

小食品制作方法(1)蛋黄粥

大米2小匙,洗净加水约120毫升,泡1~2小时,然后用微火煮40~50分钟,再把蛋黄研碎后加入粥锅内,再煮10分钟左右即可。(2)面包粥

把1/3个面包切成均匀的小碎块和肉汤2大匙一起放入锅内煮,面包变软后即停火。(3)水果麦片粥

把麦片3大匙放入锅内,加入牛奶1大匙后用微火煮21~30分钟,煮至黏稠状,停火后加切碎的水果1大匙(可用切碎的香蕉加蜂蜜,也可以用水果罐头做)即可。(4)奶油蛋

蛋黄1/2个、淀粉1/2大匙,加水放入锅内均匀混合后上火熬,边熬边搅拌,熬至黏稠状时加入牛奶3匙,停火后放凉时再加蜂蜜少许。(5)牛奶藕粉

藕粉或淀粉1/2大匙、水1/2杯、牛奶1大匙一起放入锅内,均匀混合后用微火熬,边熬边搅拌,直到出现透明糊状为止。

一日饮食安排

要安排好婴儿一天的饮

食,关键一点是要合理搭配好准备喂的食物,最好父母能看点营养学方面的科普书,掌握一些有关营养的常识,这样安排起来就比较合理,不然就显得有些盲目了。

这个月龄的孩子,饮食上仍以奶为主,同时适当喂些谷类食物,每天保证有水果、蔬菜、动物性食物。每天的食物尽量不要重复,让婴儿吃得不枯燥,保持旺盛的食欲。每个婴儿对食物的爱好是不同的,可以说是有天生的喜厌,父母没有必要严格按食谱上所说的那样去做,应该根据孩子的爱好去安排饮食,如果把婴儿不爱吃的食物硬塞到他的嘴里,这样喂养是不会成功的。给婴儿喜欢吃的食物,这是顺利地添加辅食的一个诀窍。下面举一个例子供参考:

早晨6时:母乳。

上午9时:奶糕1/2~1块,加1/4~1/2蛋黄。

中午12时:母乳,少量鱼肉,菜汤。

下午3时:半个香蕉。

下午5时:烂粥半碗加少许菜泥。

晚上8时:母乳。

晚上11时:母乳。

嘴对嘴喂食不卫生

成人口腔里有许多细菌,通过嘴对嘴喂食,就会把细菌带给孩子。尤其是患肺结核、肝炎、伤寒、痢疾、口疮、龋齿、咽喉炎的人,更容易把病菌带给孩子造成传染。小儿的身体抵抗力弱,很容易因此而患病。嚼过的食物势必妨碍孩子的唾液和胃液的分泌,降低孩子食欲和消化能力,自幼就造成了胃肠道消化能力不强,阻碍了生长和发育。另外,经常嘴对嘴喂小儿,使小儿形成一种依赖性,并习惯成自然,不利于锻炼其咀嚼能力和使用餐具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

7~9个月婴儿的喂养

婴儿的消化特点

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娇嫩,与成人相比有较大的差异。

从消化器官上看,婴儿口腔黏膜柔软,面颊部脂肪发育较好,舌短而宽,有助于吸吮乳头。

婴儿的胃贲门(胃的进口)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关闭作用不强;幽门(胃的出口)肌肉发育良好,但由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成熟,易紧闭,在吸饱奶后略受震动或吞咽过多空气,都容易吐奶。新生儿及婴儿阶段,胃容量甚小,婴儿每次哺乳量容易超过胃的平均容积,哺乳量过多,容易引起呕吐。婴儿胃的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异,水为1~1.5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

婴儿肠管总长度为身长的6倍(成人为4.5倍),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

从消化的另一个系统——消化液上看,新生儿的涎腺发育不全,唾液分泌量较少,3~4个月时,涎腺逐渐发育完全,唾液分泌量增加,淀粉酶含量增多,消化淀粉的能力增强。

婴儿的胃液成分与成人基本相同,有胃酸、胃蛋白酶、胃凝乳酶和脂肪酶。婴儿的胃液分泌机能与成人相比明显不全,但完全能消化人乳。婴儿的胃蛋白酶有凝乳作用,可使乳汁凝固,有利消化。

肠消化液内有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肠液从婴幼儿时起,已含肽酶、乳糖酶、麦芽糖酶、蔗糖酶和脂肪酶等,加上胆汁的乳化作用,可使食物消化完全。食物经过小肠,除了不能消化的部分外,都已分解成为最简单的物质(氨基酸、单糖、甘油等)而被吸收。

1~3岁的幼儿消化系统也比较娇气,在饮食上需要必要的照顾。3岁之后的儿童的消化系统已渐渐接近成人,但是在营养上也有特殊之处,应予以注意并加以调解,使儿童得到合理、完善的饮食。

不宜给婴儿断奶的情况

婴儿如有以下情况不宜断奶:

该婴儿从未添加过辅食,消化道对断奶后食品没有适应的能力,如果采用突然断奶会给婴儿带来不利,易引起消化紊乱、营养不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婴儿患病期间不应该断奶。断奶时母婴的身体都发生变化。小儿患病时,再加断奶,将使病情加重或造成营养不良。

炎热的夏天不宜断奶。夏天天气炎热,小儿消化能力差,稍有不慎,就可以引起消化道疾病,故不应断奶。

预防婴儿断奶综合征

断奶传统的方式往往是当决定给孩子断奶时,就突然中止哺喂,或者采取母亲与孩子隔离几天等方式。如果此时在孩子断奶后没有给予正确的喂养,孩子需要的蛋白质没得到足量供应,长此下去,往往造成婴幼儿的蛋白质缺乏,可出现小孩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头发由黑变棕,由棕变红,兴奋性增加,容易哭闹,哭声不响亮,细弱无力,腹泻等症状。这种孩子脂肪并不少,看上去营养还可以,并不消瘦,但皮肤常有浮肿,肌肉萎缩,有时还可见到皮肤色素沉着和脱屑,有的孩子因为皮肤干燥而形成特殊的裂纹鳞状皮肤,检查可发现肝脏肿大。这些都是由于断奶不当引起的不良现象,医学上称为“断奶综合征”。

其实,有些妇女把断奶理解为一个截断过程是错误的。孩子如突然断奶而改喂粥及其他辅食时,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不适应要比消化道的不适应更为严重。如果母亲因断奶而与孩子暂时分开,则孩子精神上受到的打击更大。蛋白质摄入不足和精神上的不安会使孩子消极,抵抗力下降,易患发热、感冒、腹泻等病。预防断奶综合征的关键在于合理喂养和断奶后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

每天每千克体重1~1.5克蛋白质,同时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来补足维生素,这样孩子就会很快获得好转和痊愈。

婴儿断奶后的饮食

小儿的肠胃消化功能较差,刚刚断奶以后还不能和正常儿童一样进食固体食品。应在小儿已习惯用的各种辅食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新品种,使小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逐渐把流质、半流质改为固体食物。这一时期的饮食调理非常重要,密切关系着以后的营养状况,家长必须重视这件事,妥善安排。

断奶后必须注意为孩子选择质地软、易消化并富于营养的食物,最好为他们单独制作。在烹调方法上要以切碎烧烂为原则。通常采用煮、煨、炖、烧、蒸的方法,不宜用油炸。有些家长为了方便,只给孩子吃菜汤泡饭,这是很不合理的。因为汤只能增加些滋味,里面所含的营养素极少,经常食用会导致小儿营养不良。有的家长以为鸡蛋营养好,烹调方法又简便,每天用蒸鸡蛋做下饭菜,这也不太妥当。鸡蛋固然营养价值较高,孩子也很需要吃,然而每天都用同样方法制作,时间久了,会使孩子感到厌烦,影响食欲而产生拒食的现象。

进餐次数以每天4~5餐最好,即早、中、晚三餐,午睡后加一次点心。如小儿较弱,食量小,也可在上午9时加一次点心。至于每餐的量,应特别强调早餐“吃得饱”。因为小儿早晨醒来食欲最好,应给予质量较好的早饭,以保证小儿上午的活动需要。午饭量应是全天最多的一餐,晚餐宜清淡些,以利睡眠。那么,每天各种食品应吃多少呢?下面的量可作参考:

蔬菜:应以绿叶菜为主,每天至少占50%,每天总量为50~75克。以后日渐长大,量应逐步增到100克。

豆制品:每天25克左右,以豆腐和豆腐干为主。

鸡蛋:每天1个,煮、蒸、炖、炒蛋均可。

肉、鱼、脏腑类:每天50~75克,不同品种,轮换食用。

豆浆或牛奶:每天500毫升,1岁半以后可减到250毫升。

粮食:每天的主食为大米、面粉,共需100克,随着年龄的增长渐增。

水果:此项食品可根据家庭情况灵活掌握,如条件许可,作补充部分的蔬菜量。但并非吃了水果就不必吃蔬菜,因为它们的营养价值是不同的。

油、糖:一般每种每天10~20克即足。

断奶后婴儿的喂养

宝宝在9~10个月就可以断奶了,饮食也大部分固定为早、午、晚一日三餐,主要营养的摄取已由奶转为辅助食物。不过完全断奶后,一定要注意宝宝的饥饱问题和饮食标准,不能或多或少,或这或那。宝宝一天的饮食标准大致如下。但一日三餐都只吃一样的婴儿是很少的。三餐中总有一餐要比所列的量吃得少些或多些,这些都属正常。(1)婴儿一天的饮食量标准

鸡蛋:1个。

蔬菜:大匙子为2匙半。

食油:1天3~4匙。

点心、牛奶、水果、饼干等,不影响三餐饭量为好。

另外,这个时期可以让孩子练习用杯子喝牛奶,每天喂牛奶400毫升左右。

用做辅助食物的种类可大大增多,可以让孩子吃各种各样的食品。(2)可喂的食物

淀粉类:面条、软饭、面包、通心粉、薯类、热点心、饼、燕麦粥等。

蛋白质:牛奶、脱脂奶粉、乳酪、蛋、肉、鱼、猪肝、豆腐、豆类等。

蔬菜水果:四季蔬菜水果,特别要多吃些红、黄、绿色的。

海藻类:紫菜、海带、裙带菜等。

油:黄油、人造乳酪、花生油、芝麻油、菜油、核桃油等。

如婴儿还不习惯吞咽硬食,可以比大人吃得软些、烂些,味道稍淡些。

米、面食品搭配喂养

面食的做法花样比较多,可以经常变换。用米、面搭配使膳食多样化可引起孩子对食物的兴趣。从营养角度分析,面粉的蛋白质、维生素B、维生素B和烟酸的含量都比米要高,而且不同粮食的营养成12分也不完全相同,如用几种粮食混合食用,可以收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所以,每天的主食最好用米、面搭配,或不同的品种搭配。

10~12个月婴儿的喂养

断奶后1周食谱举例

食用山楂的好处

由于小儿脾胃不足,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功能较差。因此,小儿宜多食能消食化积、散淤行滞的山楂。常用的山楂食疗方如下:

①山楂汤。即山楂一味煎汤饮,尤宜于食肉不消的儿童。

②山楂饼。用山楂、白术各120克,神曲60克,均研末儿,做成梧桐子大的蒸饼丸,每服70丸。可治儿童食积。

③山楂粉。用山楂肉不拘多少,炒后研为末儿,用蜜和砂糖拌,每服3~6克,水送服。尤宜于小儿痢疾赤白相兼者。

④山楂丸。茴香、山楂各等份,研细末,盐、酒调和,空腹热服,可治小儿小腹痛。

米粥的制作

粥类的共同制法是:取大米、小米或麦片等约30克,加水3~4碗,浸1小时,置锅内煮1~1.5小时,煮至烂如糊即可。为婴儿煮制的补充营养的粥是指在粥内加入一定数量的鱼、肉、蛋、猪肝、蔬菜、豆制品等。原料为:大米500克,鱼、肉、蛋类250~350克,蔬菜250~350克,豆制品50~150克,另加植物油50~75毫升。常用的婴儿粥类的做法如下:

①肉泥粥。取猪里脊洗净,剁成细末儿,加入粥中煮熟,可适当加葱、姜、盐,滴几滴香油。

②鱼粥。洗净去内脏的鱼(如青鱼、带鱼、鳗鱼等)整条蒸熟去骨刺压碎,将鱼肉研碎,拌入粥中煮熟,加适量食盐、葱,少许酒,即成鱼粥。最好每周吃1~2次。

③肝泥粥。洗净的猪肝用刀横切,再刮取切面处泥状物,加酒、盐放入粥中煮透。也可适当加些调料。最好每周吃1~2次。

④蛋花粥。将1只鸡蛋打碎放入已煮好的粥中,边搅边烧,煮沸后放盐和熟油。

⑤芝麻、花生或核桃仁粥。芝麻、花生或核桃仁炒熟,研成面,加入粥中即可。

⑥菜粥。将嫩菜叶如菠菜叶、油菜叶等洗净切碎,放在粥里煮熟。

⑦藕粉。取藕粉约5克,糖约5克,先用少许冷开水调和,再用沸水调成1小碗。

上述各种粥内最后都可以加入菜泥和豆制品煮熟再吃。

芋薯类食品的制作

①牛奶土豆。将土豆泥与牛奶一起搅拌,再加上胡萝卜泥与少许酱油即可。

②肉土豆。将土豆泥与肉末儿放在锅里煮,加少许酱油、白糖,边煮边搅拌。

③芝麻土豆。将土豆泥与熟芝麻、少许蜂蜜一同搅拌即可。

④土豆丸子。将土豆泥与胡萝卜泥、鸡蛋调匀,加少许盐,做成丸子,在植物油锅中过一下,时间不宜长。

⑤地瓜泥。将地瓜洗净去皮蒸熟,研成泥,加少许蜂蜜即可。

⑥蒸地瓜。将地瓜与苹果洗净削皮去核,切成薄片,相间码放在小碗中上笼蒸熟,加少许蜂蜜即可。

合理的营养配备

虽然此时的宝宝不再如以往一样生长得那么快,但从一个人生长的总过程中看来,宝宝的生长仍是很迅速的。合理营养对于宝宝的健康成长绝不可忽视。合理的营养包含两方面:其一是提供足够生长需要的营养;其二是各营养成分之间比例要恰当,不要某种营养过剩,而某种营养又不足。

前一种情况做不到便会出现营养不良,可使宝宝的骨骼、肌肉发育受阻,比如身体矮小、瘦弱等,这样宝宝的身体抗病能力也会下降,易得一些传染病,以及消化不良、腹泻等。此外,宝宝脑重此时已达到了成人的75%,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到日后的智力活动和行为的发展,应十分注意。宝宝这时营养不良,蛋白质和热量以及某些微量元素供应不足,脑细胞的数量就会减少,脑的重量降低,引起脑发育不良,宝宝的智力发展受到阻碍,甚至会导致智力衰弱,影响以后的学习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前一种情况容易引起家长的重视,但后一种情况却往往被忽视,比如现在的宝宝中尤其城市里的小胖墩非常多,究其原因是营养过剩所致。这其实并非好事,也不意味着一定健康。饮食中含糖高的食品如巧克力、甜点心,以及高脂肪的食品吃多就容易引起肥胖症,肥胖症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营养中如果蛋白质过多,会加重宝宝肝、肾的负担,造成肝、肾功能不良,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若过多则会引起维生素中毒。可见,尽管各种营养是宝宝生长中所必需的,但过犹不及。宝宝一天可参考以下的饮食标准:

米或面150克,肉类40~50克,牛奶(或豆浆)250~500毫升,豆制品25~50克,鸡蛋1个,蔬菜150~250克,糖10克,油10毫升,水果150克。

一定要注意,宝宝的饮食中既要含有人体需要的一切营养及热量,同时各营养素之间应有合理的比例关系。蛋白质与糖类之比为1:0.64。应提醒的是营养充分和合理是阶段性的,比如从1~2周内的饮食来看应达到上述要求,而并非每顿饭都应达到标准,大可不必因此而搞上七八个菜。

保持婴儿食品营养的方法(1)主食的烹调

精米、精面的营养价值不如糙米及标准面粉,因此主食要粗细搭配,以提高其营养价值。淘大米尽量用冷水淘,最多3遍,且不要过分用手搓,以避免大米外层的维生素损失过多。煮米饭时尽量用热水,有利于维生素的保存。吃面条或饺子时,也应连汤吃,以保证水溶性维生素的摄入。(2)肉食的烹调

各种肉最好切成丝、丁、末、薄片,容易煮烂,并利于消化吸收。烧骨头汤时稍加醋,以促进钙的释出,利于小儿补钙。(3)肉菜共烹调

先将肉基本煮熟,再放蔬菜,以保证蔬菜内的营养素不至于因烧煮过久而破坏太多。(4)蔬菜的烹调

要买新鲜蔬菜,并趁新鲜洗好、切碎,立即炒,不要放置过久,以防水溶性维生素丧失。

注意:要先洗后切,旺火快炒,不可放碱,少放盐,尽量避免维生素被破坏。

开始训练婴儿吃“硬”食

吃惯了流质食物的婴儿,虽长了几颗牙齿,也像是有了些咀嚼能力,但要吃“硬”食(固体食物),还应有个实习的过程。

让初为人母忐忑不安的是,什么时候才能让宝宝去学吃“硬”东西。因为人们担心,早了,怕不消化,或堵住嗓子眼儿发生意外;迟了,又担心不能摄入足够的营养,影响发育。就此,儿科专家向妈妈们建议:孩子在12个月大时,就可以开始吃固体食物,因为在这个阶段,宝宝们通常已能掌握拿东西、嚼食物的基本技巧了。当然,在开始时可将固体食物弄成细片,好让孩子便于咀嚼。可以先吃去皮、去核的水果片和蒸过的蔬菜(如胡萝卜)等。

当婴儿已习惯吃这些“硬”东西后,便可以使食物的硬度“升级”,让他们尝试吃煮过的蔬菜,但不宜太甜、太咸或含太多的脂肪,以免“倒”了胃口,产生厌食、拒食行为。

在让宝宝逐渐适应不同硬度的食物时要有耐心,不可过高估计他们牙齿的切磨、舌头的搅拌和咽喉的吞咽能力。固体食物应切1厘米大小,太大时很容易阻塞咽喉。

硬壳食物,至少要到4~5岁时才适宜吃。试吃时先破成4份,以防“囫囵吞枣”,酿成意外。

法则7 防止孩子缺钙

囟门晚闭与缺钙

婴儿出生时由于骨化未完全,前额部有一个菱形未闭的凹陷,称之为前囟。沿颅缝向后还有一个后囟。正常发育的小儿出生时,后囟基本闭合,即使未闭,生后不久也会自动闭合。前囟一般在1岁半左右闭合,延期闭合则称之为囟门晚闭。囟门晚闭除了一些先天性疾病、颅脑感染所致的脑水肿外,绝大多数是由于缺钙引起。缺钙导致的骨骼发育不良,是囟门晚闭的罪魁祸首。婴幼儿缺钙主要是因为怀孕期间母亲摄入的钙不足,母乳中含钙不高等众多原因引起的。因此,适当增加母亲钙的摄入,给母亲补钙,是防治这一系列疾病的根本。

出牙晚与缺钙

严格地讲,人有两套牙齿,第一套为乳牙,共20颗,上下各10颗,从中间向外依次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各2颗。乳牙从婴儿6个月时开始萌出(也有5个月即萌出者),到2岁半全部长齐。第二套牙齿称做恒牙,共32颗,上下各16颗,从中间向外依次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各2颗。一般从6岁开始萌出至13岁长齐,仅第3磨牙即最后一颗牙可以延续到25岁才萌出,有的甚至终身空缺,故又称迟牙或智齿。乳牙在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但4~10个月萌出都算正常。一般1岁出6~8颗牙,2岁出18~20颗牙。我们还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计算出婴儿应该萌出的牙数,即月龄减6~4即为应萌出的牙数。例如9个月婴儿应萌出的牙数为9-6=3或9-4=5,也就是说,应萌出3~5颗牙。恒牙一般在6岁左右萌出。如果到了3岁乳牙还没有长齐,那就不正常,叫萌出迟延,就应该寻找出迟萌的原因。

机体缺钙可以导致乳牙或恒牙迟萌。小儿患维生素D缺乏病、呆小病、垂体甲状腺功能低下时,机体严重缺钙,同时伴有乳牙或恒牙萌出迟延。临床观察证明,周岁左右还未出牙的婴儿,每天补充4~6粒活性钙,每餐1~2粒,1个月后则乳牙陆续长齐,效果十分明显。可见,小儿出牙晚与钙营养不足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目前营养调查表明,孕妇、儿童严重缺钙,日摄入量仅达规定营养标准的30%~40%,每天差500毫克以上。注意给孕产妇和儿童加强补充钙营养,对母亲、婴儿的牙健康会有极大好处。

在乳牙和恒牙交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该脱落的乳牙稳如泰山,丝毫不见动静;另一种是乳牙早已脱落却迟迟不见恒牙长出。

氟可防止牙釉质的破坏,即龋齿的发生。如市面上所售加氟牙膏就是这个机制。但大量的氟进入人体,会产生氟中毒导致全身各系统的损害,其中损害最大的是牙齿和骨组织,产生氟斑牙、氟骨症。

氟斑牙的产生与缺钙有何关联呢?实验证明,在低钙饮食的情况下投予过量的氟,很容易导致氟斑牙的发生;而与此相反,在高钙饮食的情况下给予过量的氟,则很不容易引起氟斑牙。这个实验提示,钙离子可以破坏抗氟离子与牙釉质的结合,而起到保护牙釉质作用。

预防氟斑牙别忘了给孩子补钙,补钙可不光光是治疗氟斑牙,而且能治疗全身的氟中毒,减轻氟骨症的症状,起到整体的效果。

孩子夜啼与缺钙

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老在夜间啼哭,可是孩子又没有其他疾病。有的家长很着急,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孩子白白胖胖的,有的医生认为这根本不是一种疾病。其实是因为你的孩子缺钙,补充一定的钙剂,夜啼症马上就会控制。夜啼往往是婴幼儿早期缺钙的表现,通常多见于生长发育迅速的孩子。所以我们说白白胖胖的孩子同营养不良的孩子一样,都会发生夜啼。孩子长得快,营养物质消耗得多,供给的营养物质相对不足,故缺钙症状更明显。而钙又参与神经肌肉的活动,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有镇静和解除失眠的作用。缺钙可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白天小孩易出现烦躁、好动、易激惹、精力不集中;夜间小孩不易入睡、睡后易醒,而且易突然惊醒而啼哭不止。治疗可给予钙剂,鼓励孩子多到室外活动,多抱宝宝晒太阳。一般来说,经过2个月的治疗,夜啼的症状基本会消失。

枕秃与缺钙

有的孩子长得很好,但细细一看,孩子的后脑勺头发稀疏,枕骨的一圈头发很少,或者根本就不长头发,这种现象称之为枕秃。这种宝宝的头往往凹凸不平,头大,从前面看很可能是一个方头,即前额两个角,后枕部又有两个角,这些都是缺钙的体征。枕秃的发生与出汗也有关系,因为睡觉时头部枕在枕头上,汗液不容易吸收、蒸发,影响局部头发毛囊的生长,头发失去养分就容易枯黄,失去水分容易脱落。孩子睡觉出汗也是缺钙的早期表现,缺钙导致神经系统自我调节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异常,神经兴奋度增加,交感神经亢进,孩子出汗增多。不过孩子若平时有轻度的出汗也并不一定是坏事,孩子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体温高于成年人,少量出汗是正常现象。若出汗量大,适当补充钙剂,就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反复呼吸道感染与缺钙

由于儿童生理与病理的特点,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原因是由于儿童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低下,且呼吸道缺乏一种称之为分泌性免疫球蛋白的物质。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特点是经常感冒,发热、鼻塞、咳嗽,并迁延不愈。反复呼吸道感染会带来生活上巨大的不便,影响孩子的休息与学习。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经常吃药、看病,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和生活上的不便,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家长也知道这种孩子体质差,经常给孩子服用增强体质的药物,可效果不尽如人意。

补钙能增强孩子的免疫力,经常服用钙剂的孩子,体质明显增强,极少患上呼吸道感染。钙剂增强免疫力的原因在于它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加强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钙剂还能促进很多酶的释放,增加体内溶菌酶的功能,进一步对致病微生物进行杀伤。

小儿腹痛与缺钙

小儿腹痛有很多原因,如寄生虫、胃肠炎、先天性畸形、肠梗阻、肠粘连、消化不良、腹型癫痫、坏死性小肠炎等等。但在儿科疾病中最常见的是功能性腹痛,也就是原因不明的腹痛,其特点是腹痛往往非常剧烈,但没有任何器质性的改变,各种各样的检查均不见异常,而且腹痛可自行缓解,又自行出现,缓解期一切活动如常。家长忙着给孩子吃打虫药、吃胃疼药、吃止痛片,可是腹痛还是经常发生,周而复始。

是否说孩子功能性腹痛就不能治疗呢?当然不是。最近发现,功能性腹痛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缺钙。那么缺钙是如何引起腹痛呢?钙的生理功能包括:参与机体各方面的代谢活动、血液凝固、肌肉收缩、神经递质的传递、调控多种酶与激素的激活。钙能维持肌肉的正常兴奋性,而人体的肠道是由大量的平滑肌组成,其收缩与舒张需要钙的参与,缺钙导致神经的兴奋性增加,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发生肠痉挛而导致腹痛的发生。因此,我们说补钙可以治疗功能性腹痛。要是你的孩子经常腹痛而又没有任何器质性改变,各项检查又无异常,发现不了病因,不妨补补钙,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注意缺陷障碍(儿童多动症)与缺钙

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科疾病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儿科的常见病除了感染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外,儿童心理疾病、性格发育不完善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儿童多动症就是一种广为人知的精神疾病。多动症是由于神经系统持续兴奋,传递一些不自主的冲动而引起的,常表现为精神不集中,经常无意识的乱动,上课老走神,夜间难于入睡,学习成绩下降等等。

多动症的产生是由于儿童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之间还未很好的绝缘,冲动容易泛化。而且神经细胞的阈值很低,大脑过度敏感。而钙能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联络,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起到镇静作用。

实验与临床均证明,补钙能有效缓解小儿多动症的症状,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多动症随着年龄增加,会逐渐减轻和消失的,因此,家长及小孩不必心理负担过重,补充钙剂能有效地消除症状,促进疾病痊愈。千万记住小儿多动症是一种疾病,家长应给予理解,不能盲目地责怪孩子,应该积极进行治疗。

如何确诊孩子缺钙

孩子是否缺钙主要可从临床症状上来判断,如夜啼、多汗、方颅、肋骨外翻等。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发钙的测量和血钙的测定。发钙的测量十分简单,只要取孩子的一点头发,做生化分析即可。这种方法无痛苦,不给孩子带来任何影响,在临床上也得到推广。但发钙测量有一定的缺陷,即与体内钙的真实水平相关性较差,也就是说不大准确。血钙测定是通过抽血来分析血液中钙的含量,较为准确,但操作较复杂,给孩子带来一定的痛苦。当然,血钙含量正常也不能完全说明体内不缺钙,尤其在缺钙的早期阶段,更不能精确反映。其原因是血钙存在一个自稳系统,在钙平衡的代偿期,骨骼中的钙能起到一个钙库的作用,维持血钙的平衡。因此,临床上判断是否缺钙还需要根据患儿的出生史、喂养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面进行分析。

为什么母乳喂养仍会缺钙

母乳是婴儿的天然甘泉,最佳的天然食品,可常发现母乳喂养的孩子患有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病。可见,母乳喂养仍会缺钙。近年研究发现,母乳钙与母亲血清钙含量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母乳汁中尚有20%~23%的低钙乳,伴有妊娠合并症、贫血、妊高征、胎膜早破的产妇,低钙乳率达50%。低钙母乳喂养的婴儿钙摄入不足,也会患维生素D缺乏病。

母乳喂养是婴幼儿最佳的营养方式,对母婴健康均有益处,但必须保证母乳乳汁中各种营养素比例正常。由于孕期和产后产妇特别是晚期孕妇的钙营养严重缺乏,一般日缺失量在700~1000毫克左右,由此也影响到母乳中的钙含量。及时给母亲补充钙,如活性吸收型钙片,每天达1000毫克钙量,几天后即可收到明显效果,婴儿哭闹不安、多汗、夜惊等症状会显著减轻、消失。因此,发现并及时纠正低钙乳,补充钙质,是母亲产后体质、体形恢复和婴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基本保证。

小儿补钙4大理由

由于我国膳食结构不合理,我国居民缺钙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婴儿缺钙现象更为普遍。原因大体可分以下几类:(1)饮食单一

主要为乳类,包括人乳、牛乳、羊乳。人乳中的钙、磷比例适合婴儿吸收,但钙质少。如果单纯用人乳喂养,不注意添加辅食,钙质便会摄入不足,易出现缺钙症状。婴儿每天约需钙600毫克,主要来自于食物。因此在母乳喂养的同时,要注意给婴儿提供虾皮、蛋黄、排骨汤等含钙量较多的食物,以满足生理需要。牛奶、羊奶含钙量多,但钙、磷比例不适合,婴儿不易吸收。人工喂养的婴儿更容易出现缺钙症状,在人工喂养的早期,应添加含钙食品。必要时添加维生素D(浓缩鱼肝油5滴/天)和钙剂(600毫克/天)。(2)对钙的需要量大

婴儿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骨骼系统的发育需大量的钙质,如果每天钙的摄入量低于600毫克,会使钙不能满足生长的需要而出现串珠肋、“X”或“O”形腿等缺钙表现。轻者可多接触阳光,改善饮食喂养。重者应肌注维生素D3万单位/月,同时加服钙3片或钙粉每天1.5~2克,连服1个月后改为维生素D400单位/天、钙500毫克/天。(3)钙吸收减少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儿童接受日光照射的机会减少,自身产生的维生素D不足。维生素D有促进钙吸收的作33用,维生素D减少,必然引起钙吸收减少。因此,家长应让婴儿多3晒太阳(不要隔着玻璃),使婴儿自身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促进钙质3吸收。一般情况下每天直接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不应少于2小时。(4)钙储备不足

如果母亲孕期缺钙,可致婴儿在出生后储备的钙量少,尤其是早产和多胎妊娠的婴儿,易出现夜惊、出汗等缺钙症状。这种情况下,婴儿出生后1个月即应给予浓缩鱼肝油2~4滴/天和钙剂400~500毫克/天。

婴幼儿需要补钙

婴幼儿期尤其是婴儿期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新生儿出生时体重约3千克,生长到4~5个月时体重可达到出生时的2倍,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4岁时体重就可达到出生时的5倍以上。身高到1岁时可以达到初生时的1.5倍,4岁时约为出生时的2倍。因此,婴幼儿时期钙需要量非常大,但是婴幼儿消化道功能尚不完善,可吃的食品受限,因而限制了婴幼儿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钙。如果在出生后光照不足,在6个月后不能及时增加辅食,钙供给不足或者食物营养成分结构不合理,如食物中植酸、草酸含量过多而影响钙吸收,就可能造成婴幼儿缺钙,严重的可发生维生素D缺乏病。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婴幼儿接受日照少,维生素D缺乏病的发病率就较高。据统计,0~3岁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病的患病率在黑龙江省可高达60%~70%,内蒙古可高达80%。

有调查资料显示,婴幼儿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钙仅有160~300毫克,缺钙问题十分严重。况且孕妇和乳母缺钙又导致和加剧了婴幼儿的缺钙,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因此,对婴幼儿的补钙问题必须有正确的认识,通过科学补钙来积极预防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病。

早产儿更需要补钙

过去认为,早产儿易缺钙、易患维生素D缺乏病的原因在于先天不足,是因其在母体内未发育成熟,出生后相对生长发育快,而自身生活能力低下,各器官的功能都不如足月儿健全,胃肠功能也相对低下,吸收的营养素未能满足生长发育相对快的需要。对早产儿特别需要加强喂养,才能弥补在母体发育未成熟的缺欠。近年来,医疗保健工作者对产妇乳汁中含钙量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的结果证明,胎儿足月产者母乳中钙的含量最高,低钙乳汁率为11.8%,而孕周小于37周的产妇,低钙乳汁的人数占30.8%。这说明早产儿即使母乳喂养也易缺钙。易患维生素D缺乏病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早产引起的母亲乳汁低钙。其他试验还证明乳汁中的钙与血钙浓度呈正相关。母亲补足钙即可提高乳汁钙含量,使母乳达到含钙300毫克/升以上的正常水平。因此,不仅早产的新生儿需及时补充钙剂,早产儿的母亲更应当及时补钙。乳母进食含钙丰富的饮食,同时补充适量钙剂,既有利于产妇自身体质恢复,预防乳母分泌低钙乳汁,还可以减少早产儿因钙摄入不足而导致生长发育障碍。

钙、铁、锌同补

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摄取量不足,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从不同人群的分类情况看,我国儿童缺钙、铁、锌现象最为突出。钙、铁、锌作为人体必需元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及智力发展极为重要。从我国第三次营养调查来看,儿童缺钙或钙营养不足占50%,儿重缺铁或铁营养不足占45%,儿童缺锌或锌营养不足占60%。

儿童体内缺乏微量元素钙、铁、锌会引起多种疾病。

缺钙会发生软骨病及出牙迟、牙齿稀松、鸡胸、身体矮小、“O”或“X”形腿等儿童维生素D缺乏病症状。

缺铁使细胞色素和含铁酶活性减弱,致使供氧不足,使氧还原及能量代谢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导致贫血症。

缺锌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下降、精神委靡、厌食等,严重时会造成缺锌性侏儒。

按照科学剂量同时补钙、铁、锌会使3种元素都能得到很好的吸收,在治疗效果方面还有相互协调的作用。医学专家在摄取不同钙量的锌平衡实验中,证明钙对锌的吸收并没有影响。儿童服用钙剂后,并没有影响对铁、锌的吸收。同服钙、铁、锌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3种元素都得到了有效的吸收。实验还证明,补锌后能促进钙的吸收。3种元素的科学组合,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体中钙、铁、锌的缺乏,满足身体生长发育对钙、铁、锌的需要。

儿童单纯补钙、补铁或补锌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是因为在钙、铁、锌都缺乏的情况下,单纯地补哪一种都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在补钙防止维生素D缺乏病的同时,给予补铁、补锌可以改善小儿免疫功能,增强抗感染能力,改善代谢机能,促进小儿维生素D缺乏病的痊愈。儿童在单纯补铁纠正贫血后,行为落后的状态仍不能完全恢复,补充钙、锌有助于贫血儿童改善智力、稳定情绪,促进贫血儿童智力和体力的恢复。补锌改善食欲的同时,常需补充钙、铁以促进机体的恢复,补充钙、铁有助于增进食欲,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同时服钙、铁、锌复合制剂,临床表明,儿童食欲增加,维生素D缺乏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血红蛋白值显著增加,能促进儿童智力及身体的健康生长发育。

钙与维生素D不需同时补充

维生素D与钙的关系密切,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钙的吸收、促进钙离子在骨骼中的沉积、减少肾脏钙离子的排出。可以说没有维生素D,钙就无法吸收、无法沉积、无法在体内保存,维生素D与钙息息相关。

是否因为这样就可得到一个必然的结论,钙必须与维生素D同时补充、钙剂中必须含有维生素D才能吸收、选择钙剂的时候最好能选择含有维生素D的钙剂?其实这是误区。长期服用维生素D与钙的合剂,必然导致维生素D的蓄积,发生维生素D中毒。

其实,只要能接受正常的太阳光照射,胃肠道、肝和肾功能没有损害的正常人群,维生素D的合成与含量是不会缺乏的。维生素D的合成有外源性与内源性之分。内源性的维生素D是由自身产生的,其产生的途径是皮肤接受太阳光紫外线的照射而生成内源性的维生素D;外源性的维生素D主要是通过食物的摄入。通常说来只有特殊的人群才补充维生素D,如在北极地带冬令出生的婴儿、患维生素D缺乏病的儿童、自身肝和肾功能不全而不能合成有活性的维生素D的患者、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维生素D大量消耗者等。因此,我们说维生素D与钙同补,不但是一种浪费,而且弊大于利,对健康有害,一定要掌握适应证,不可盲目补。

钙剂的种类与给药途径

钙剂的种类、来源很多,但总的说来大致可分为6种:一是以石头中的苯酚钙作为主要成分;二是以动物骨骼为原料,如鳗鱼骨、牦牛骨、其他鱼骨等;三是以贝壳、牡蛎等煅烧后的成分为原料加工而成;四是从粮食中提取出来的;五是以磷酸钙、葡萄糖酸钙等为原料加工而成;六是从奶制品中提炼出来的。

钙剂的给药途径主要有3类:一为静脉给药;一为口服;一为肌肉注射。静脉药的品种单一,主要是葡萄糖酸钙。肌肉注射的情况也类似,主要是维丁胶性钙。口服补钙的药品十分繁多,有冲剂、糖浆剂、片剂等。

各种补钙剂的优缺点

钙剂主要用于钙的需求量大而单由饮食很难满足者。市场上钙剂的种类繁多,口服的有葡萄糖酸钙、乳酸钙、枸橼酸钙、活性钙、骨粉等,注射剂有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丁胶性钙等等。如此千差万别的钙剂是否效果都一样呢?其实各种钙剂因为其化学性质及制剂的不同,其生物利用度及疗效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1)苯酚钙

苯酚钙最大的优点是钙的含量高,钙提取简单。根据这个优点,很多国家用苯酚钙作为主要的补钙来源。但遗憾的是苯酚钙的溶解性很差,生物利用度很低,且在胃中难于消化,耗费大量的胃酸,并且进一步促进胃酸的分泌,导致胃溃疡的发生。苯酚钙最大的不良反应是消化道症状,如腹胀、恶心、嗳气等,严重影响孩子的食欲。(2)活性钙

活性钙是以天然牡蛎科动物的贝壳等煅烧,并添加辅料而成。活性钙实际上就是氧化钙、苯酚钙、磷酸氢钙的混合物。活性钙吸收不佳,极易引起消化道的反应。(3)维丁胶性钙

维丁胶性钙含有苯酚氢钙、维生素D等,其优点在于钙与维生2素D同时补充,钙的吸收较好。常用于治疗维生素D缺乏病,以及妊娠孕妇、哺乳妇女、婴幼儿钙的补充。其缺点在于钙与维生素D同时补充,日积月累易发生维生素D中毒。(4)乳酸钙

乳酸钙来源为奶制品,钙的来源相对较好,不良反应少。乳酸钙的溶解度大,吸收也相对较好。牛乳中含钙高,特别是其酪蛋白的水解物——酪蛋白磷酸肽,可以和钙结合成可溶性的复合物,提高钙的溶解度,促进钙的吸收,是理想的补钙制品。(5)醋酸钙

醋酸钙的钙含量高,易溶解于水,也是较好的补钙产品。(6)枸橼酸钙

枸橼酸钙的特点是可溶性强,遇胃酸不会形成二氧化碳气体,引起腹胀,还能运用于结石患者的治疗,能预防结石的形成。(7)葡萄糖酸钙

葡萄糖酸钙的溶解度很好,口服吸收优良,口味较好,适宜婴儿使用。其缺点是钙的含量不高。(8)L-苏糖酸钙

来源于粮食,是分子形式的钙,吸收好,不良反应小。(9)钙尔奇D

钙尔奇D是一种高浓度的补钙剂,其主要成分是苯酚钙、维生素D。片剂中含苯酚钙300毫克,维生素D 60国际单位。钙尔奇D补钙的特点是钙含量高,钙盐吸收率高,胃肠道反应小,且适当加入了维生素D,更有利于钙的吸收。钙尔奇D的钙含量较纯,除维生素D、钙元素外,不含有其他的杂质。钙尔奇D钙含量高,其效价比十分优越,因此,使用起来价廉物美,经济实惠。(10)龙牡壮骨冲剂

龙牡壮骨冲剂是国家认可的中药产品,该药物是以龙骨、牡蛎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其配方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调节阴阳平衡,在补充钙剂的同时,采取治本之法,脾肾双补,调节人体的功能,促进人体钙、磷的吸收,尤其适用于体质娇弱的小儿。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营养不良是由于先天与后天的不足,而脾主运化,若脾的功能正常,消化功能正常,就能够保证人体营养物质的均衡。龙牡壮骨冲剂在补钙的同时加入健脾益肾的中药,对钙、磷的吸收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实验与临床均证明能很好地纠正缺钙的症状,增加骨骼中钙的沉积。婴幼儿服钙剂的方法一般来说,妊娠期间营养素摄取均衡的母亲娩出的胎儿,在出生后正常喂养的情况下,3~6个月内不应当缺钙,但是对于那些先天性维生素D缺乏病、早产儿、低体重儿或营养素摄取不均衡的婴幼儿,合理、适当地补充钙剂及各种营养素,对促进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是奶粉喂养的婴幼儿,应首选牛奶和豆浆。随着婴儿的月龄增加,逐渐减少稀释水的数量,3个月开始给孩子及时添加辅食,如麦粉、蛋黄等婴儿营养粉,补充钙、铁等元素。注意以牛奶喂养的孩子两餐之间要饮水,每天至少饮1~2次果汁或白开水,防止便秘。3个月后要加蔬菜汁、蔬菜泥或水果,钙剂可以混在饮水或菜泥中喂服。如果用珍珠钙口服液,可以加1倍温水后装入奶瓶喂服。如果用珍珠钙胶囊,可以打开胶囊倒出钙粉,拌在蛋黄、麦粉或菜泥中喂入。中、重度缺钙婴儿每天喂珍珠钙口服液1~2瓶(15毫升)或珍珠钙胶囊2~3粒,轻度缺钙喂口服液1瓶或胶囊1粒即可。精心喂养,细心呵护,宝宝才能健康地成长。

钙剂不宜与牛奶同服

牛奶和钙强化剂都是很好的钙源,但钙强化剂与牛奶同服会降低钙的吸收利用率,造成钙质的浪费,所以钙强化剂最好不与牛奶同服。

众所周知,牛奶是富含钙质的食品。而一般来说,钙的吸收率与孩子的摄入量呈负相关,即达到一定的浓度之后,钙的摄入量越大,胃肠道对钙的吸收利用率就相对越低,在同样条件下,低钙膳食中钙吸收率高,而高钙膳食则吸收率低。钙质加入牛奶后,无形之中造成一种钙质浪费。另外,牛奶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都较高,钙已接近饱和状态,牛奶中大分子胶质遇到大量的钙质易形成紧张状况,容易被误认为牛奶腐败。食品中的钙强化剂或钙剂最好与米或面同时服用,因钙与可分解的糖类食物同时服用有利于吸收,且含糖类的食物中一般含钙量较低,如每100克大米中含钙8~11毫克,面粉20~38毫克。钙强化剂与米、面等粮谷类食品混合食用时,既可弥补钙的不足,又不降低钙的吸收率,确实是经济、方便、实用。

正确掌握补钙的剂量

补钙应该了解钙制剂中钙元素的实际含量,并了解各年龄段补钙的合理剂量,明白各种钙产品的吸收率。一般来说,含糖的钙剂含的钙成分较低,不应该作为补钙的主要途径。人体吸收1.0克钙元素所需要的钙剂剂量为:苯酚钙2.5克,磷酸钙2.6克,葡萄糖酸钙11.1克,乳酸钙7.7克,海洋生物钙2.05克。各种钙剂的吸收率大体相同,但也存在着微小的差异,如苯酚钙的吸收率为39%左右,葡萄糖酸钙为27%左右,乳酸钙为23%左右,枸橼酸钙为30%左右。举例说明,若一儿童缺钙量为400毫克,因只需要补充钙缺乏量的一半,即需要补充钙元素200毫克即可。若以苯酚钙补充,则需要苯酚钙的量为0.2×2.5÷0.39=1.26(克)。所计算的值为苯酚钙含量,若要换算成化合物的含量还需再乘以苯酚钙的比例。

儿科补钙存在的问题

虽然儿科补钙受到了极为广泛的重视,钙剂在儿科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但儿科补钙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尽管目前补钙呼声不断,儿童补钙得到了大多数家庭的认可,儿童缺钙的现状仍十分严重,主要与儿科补钙存在的问题有关。

①儿科的钙制剂含钙量太少,补钙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尽管我国儿童目前已经大量地服用高钙的食品,但钙的摄入量离预期值还有一段距离。市场上的钙产品所标明的往往是化合物钙的含量,其金属钙的含量往往只在25~50毫克,若要达到每天补钙500毫克,则需要钙剂10~20包,十分不现实。

②钙的吸收率低,生物利用度不高。国内的钙制剂主要为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不容易吸收的钙产品,而国外多采用吸收较好的苯酚钙制剂。

③钙产品中标明的是钙盐的含量,容易使人误解。钙盐中含钙元素的量往往只有其1/4,这就导致父母给孩子补钙时剂量严重不足,起不到治疗的作用。

最好的方法是饮食补钙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人体摄取能量、补充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体内大部分钙均来源于饮食,经常食用含钙高的饮食,不仅能防止缺钙的发生,还能保证丰富的饮食营养,使人远离疾病的苦恼。我们建议各年龄段的人都使用高钙饮食,以纠正全国普遍低钙的现象。

饮食补钙有两种方法。一是选择含钙丰富的食品,如食用豆制品、奶制品、海带、紫菜、虾米、带鱼等海产品;食用一些白菜、芥菜、香菜、木耳、芝麻等素菜。二是选择合适的烹饪方法,如在熬骨头汤时加一些醋,使钙质更容易溶解、释放。奶制品和豆制品是极好的钙源,两者可以同时食用,既经济又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牛奶是人体最好的钙源

牛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理想食品,科学检测表明,每100克牛奶含热能294.9千焦、蛋白质3.4克、脂肪3.7克,以及维生素B、维生素2A等。牛奶中的蛋白质具有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吸收率在98%以上。100克牛奶中钙含量有125毫克,且容易吸收,是人体钙质最好的来源。

专家们认为,喝牛奶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是关系到民族素质提高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他们呼吁,消费者、政府、企业都要行动起来,培养喝牛奶的好习惯。

法则8 语言训练帮助宝宝学会说话

语言开发要从0岁开始

在什么时间对婴儿进行语言训练?如何对婴儿进行语言训练?

这是开发婴儿语言潜能的两个基本问题。

对婴儿语言训练的误解

在我国至今还存在着两个影响很深的误解。

①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本能,婴儿早晚会讲话,婴儿早些讲话、晚些讲话没有什么问题,在婴儿讲话前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在婴儿会讲话以后再训练也不晚。

②认为婴儿在上幼儿园之前(3岁左右)没有必要进行科学系统的语言训练,在婴儿上幼儿园以后再开始训练也不晚。

以上两种误解有极大的迷惑性,这主要是人们仅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而不了解人类语言产生、发展的规律,尤其是不了解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理论造成的。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类语言发生的生理机制和语言发生的中枢机制:人类的语言活动包括“说”和“听”两个方面,在生理上,由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掌管。发音器官包括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以及口腔、鼻腔和咽喉三部分。在婴儿出生的前几个月这些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只能发极少的单音节,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器官逐渐成熟,便能发出多音节语音。

语言是人的大脑皮质的功能,语言中的“听”、“说”功能,在大脑中有相应的语言运动区和听觉区的功能定位。而这两个功能定位区都在人的左半脑。国内的研究还发现,胎儿、新生儿和1~3岁的婴幼儿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已有明显的单侧化倾向,语言反应区域已明显表现在左半脑,这一点与成人极相似。这已表明,就人的语言中枢——大脑的发育而言,婴儿已具备了初级语言的功能需要。

在还没有开始讲第一句话之前,婴儿并不是远离语言,而是处于前语言理解阶段和语言理解阶段。在前语言理解阶段,婴儿正在为理解语言而积累信息;而在语言理解阶段,婴儿通过理解语言、语义,学习掌握语法、语义,开始学习用语言进行交流。经过前语言理解阶段和语言理解阶段,婴儿逐步学会了说单词句、双词句以及以后的完整句。

婴儿学习理解语言阶段

美国心理学家埃莉诺(Eleanor.R)和乔治(George.Counts)对婴儿学习语言理解阶段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把这一阶段分为5个时期:

①刚出生的新生儿能对听觉刺激做出反映,根据声音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和速度来辨别各种声音的差别。

②新生儿在2周左右开始分辨噪声和其他声音之间的区别。例如:新生儿哭闹时如果有人逗他,他会笑,如果引他咿呀发音,可令哭闹的婴儿安静下来。

③2个月时,婴儿已能区别熟悉与不熟悉的语言,对友善的语言能够报以微笑,对惊吓的语言会躲避。

④5~6个月的婴儿学会区别几种不同的语言内容,已经意识到语言的语调和节奏。

⑤1岁左右的婴儿已学会辨别语言中的单个语义,为学习讲话打下基础。这时的婴儿已开始能理解一些语句的意思,并能模仿发音,可以学习如“妈妈”之类词汇了。

从出生开始就进行语言训练,不仅是人类语言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也是人类大脑的发展所决定的。

婴儿的语言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教育得法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3岁左右的婴儿就完全可以开始认字、写字了,可是有多少3岁的婴儿开始认字写字呢?许多成人觉得婴儿还太小不可能识字,其实3岁左右的婴儿一天学习两三个生字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实验表明:3~4岁左右的幼儿在语言训练下,半年的时间里就认识了200多个汉字,有些发展好的幼儿能认识400多个汉字,并且能看一般的儿童读物了,而没有经过训练的幼儿几乎一个字也不能认、不会写,这些幼儿的语言能力没有能发挥出来是件十分可惜的事。

语言开发的意义

综上所述,0岁开始进行语言开发有以下的作用和意义:

①0岁开始进行语言开发有利于婴儿尽早进入意义音节阶段,从而早日理解掌握语言的真谛。

②有利于婴儿大脑语言中枢以及整个大脑的发育。

③有利于婴儿未来智力素质、知识学习和优秀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建立。

④有利于大脑代偿能力的发展。

我们应该明确,从1岁左右婴儿开始学习说话,到2岁左右婴儿能讲简单句和一些复合句,并掌握母语常见语法规则,语言已开始成为影响婴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巴甫洛夫指出:婴儿开始讲话后,词和语言给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带来了新的原则,从而使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有了本质的区别。

语言对婴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语言对婴儿心理发展有6个主要作用:(1)语言开始使婴儿产生概括能力

语言使婴儿逐渐理解概括性的东西,并能够凭借词对外界刺激物进行不同等级的抽象概括,从而使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

例如,2岁半左右的婴儿知道了“兔子”一词,不论婴儿见到白色的兔子还是黑色的兔子,甚至兔子的模型和画片,婴儿都能认识“兔子”。这就表明,“兔子”一词概括了各种“兔子”(包括真、假),而婴儿也就能认识这些“兔子”。

通过运用词汇婴儿学会了概括,从而使思维发展到了较高的一级,为向更高一级发展做好了准备。(2)语言开始对婴儿的行为起调节作用

自语言被婴儿掌握和使用后,婴儿可以通过语言去调节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同时,也可以按他人的语言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语言对人的调节作用使人的行为成为有意识的自觉行为。

例如,在婴儿不会讲话之前,婴儿想干的事情,他不能用语言表达,常用哭闹、叫喊的动作表示,而一旦会讲话了,婴儿就能让他人按他们的意思去为他们做事。同理,在婴儿不会讲话前,成人要影响婴儿的行为,也只能用具体的行为。例如,不让婴儿吃手指就必须在婴儿把手指放到嘴里时把手指拿出来,而一旦婴儿会讲话了,成人就可以在任何时候告诉婴儿不要把手指放入嘴中,而婴儿也能较自觉地做到。(3)语言开始成为婴儿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最重要工具

由于语言能力的获得,婴儿开始摆脱利用感觉和形象来判断和思考。

例如,要知道一个杯子是不是会摔碎,婴儿不会讲话只能用手去摸一摸,发现是玻璃的便知道会摔碎,是塑料的就知道不会摔碎。而在学习语言后,婴儿只要问一下别人不必用手亲自去摸就能够知道。这时的婴儿已开始进入间接学习期,即不必每件事都亲自做过才能理解或学会,而从他人的语言中就可以学习、获得某种知识。(4)语言开始成为婴儿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

婴儿对语言的掌握,完全改变了婴儿的生活内容和思维形式:婴儿开始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希望。

在没有掌握语言之前,婴儿只能利用手势、表情、哭喊以及身体动作来表达他们的要求和愿望,但是由于这些形式并不能准确地表达婴儿的各种思想和内容,因此限制了婴儿整个精神世界的发展。

例如,婴儿饿了会哭叫,身体难受也会哭叫,成人很难区别出婴儿哭叫的意义。婴儿掌握了语言就可以准确而及时地表达出他们的思想、愿望和要求,他们用语言与他人交流思想,并学会通过语言去感受事物。(5)语言的产生发展了婴儿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

婴儿语言的掌握不但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而且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极大刺激了婴儿求知欲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刚会讲话不久的婴儿,总爱问:“为什么?”这个时期仿佛成了“提问的年代”,人的一生中如此强烈的求知欲的时代仅此一段。

语言的掌握在发展婴儿求知欲的同时,也使婴儿运用语言学习种种知识和技能成为可能。通过语言的媒介,婴儿的学习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和发展,婴儿开始不自觉地自我发展各种学习能力(有人也认为这是人的一种遗传特性)。

研究表明,讲话早的婴儿,他们无论在求知欲方面和学习能力方面都超过讲话晚的婴儿,这种优势将保持到6岁左右,以后随着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教育的原因),婴儿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才开始摆脱由于讲话早晚造成的影响。(6)语言的产生影响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发展

非智力心理品质主要指人的性格、气质、情感、道德观念等心理品质。婴儿期人类的非智力心理品质也如同智力因素一样,开始飞速发展。婴儿语言发展的水平对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婴儿通过语言认识、学习他人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同时成人还可以利用语言矫正婴儿不良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如果婴儿的语言不发达,一些优秀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就很难发展起来。

研究表明,城市婴儿的非智力心理品质比农村婴儿在许多方面优秀(如自信心、独立性、竞争性、果断性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城市婴儿语言能力比农村儿童发达,他们可以通过语言学习成人优秀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并得到成人对不良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及时矫正。

学说话要先培养小儿倾听的习惯

小儿早在4个月时就有倾听的能力。当家长对着小儿讲话或唱歌时,小儿就会发出笑声,或“阿、啊”等声音,表示应答。所以,培养小儿倾听的习惯应从4个月大小开始!

如何培养小儿的倾听习惯

①对还不会说话的小儿,要不断地对小儿说话、讲故事,使小儿逐渐对听话产生兴趣。

②对会说单字的小儿,家长有意识发出单字,让小儿听清单字后,能够重复出来,这同时也在训练小儿说话。然后逐渐发展到双字。注意发出字音的内容以小儿生活环境中的事物为主,不必照着书教,以免小儿对发音失去兴趣。

③对会说短句的小儿,就开始给小儿讲故事或听音乐,家长不断与小儿用眼神进行交流,根据小儿的年龄选择故事或音乐的内容,让小儿先听,然后引导小儿说出听过的内容。小儿听觉容易疲劳,年龄越小,听觉注意时间越短。所以家长要注意观察小儿,从小儿的眼神中可以发现小儿是否还愿意听。如果孩子不愿意听了,就停止。

④家长平时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小儿倾听的习惯,同时激发孩子乐于收听的兴趣,这是提高对声音敏感性的前提。

小儿学会倾听对于今后的学习和人际交往都是非常重要的。小儿具有倾听的好习惯后,自然对声音的反应速度也会提高。

听——说通道三过程

小儿通过听——说通道接受信息,包括3个过程:听觉收讯过程、听觉联合过程和语言发讯过程。这3个过程畅通无阻,人才能真正听懂信息并做出恰当反应。而听觉的分辨力恰恰是听觉收讯过程的基础环节。小儿只有会准确分辨各种声音,将信息听清了,才有可能记住正确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反应。

听觉分辨力低下的小儿,往往对相差不大的语音容易产生混淆,从而使语言的接收出现错误,妨碍对所接受内容的理解。这对小儿的发音、阅读会有很大的影响。

训练小儿听觉辨别能力

听觉辨别能力训练是建立在小儿会倾听的基础上的。听觉辨别能力强同时也会丰富小儿听觉的经验和提高听觉敏感性。听觉辨别能力训练内容根据小儿的年龄选择。

听觉辨别能力的训练

①在小儿生活的日常环境中,引导小儿对声音进行辨别,如人的说话声(家庭成员的声音鉴别)、冰箱启动的声音、钟表声、乐器声、交通工具声等。家长把各种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声音进行录音,让孩子听音后辨别。

②当小儿对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声音能够辨别后,就开始提高声音辨别的难度,让孩子辨别相近的声音和语音,如:让小儿分辨相近音的大小、快慢、长短等,如“我——五”,“是——四”,“山——三”等。这其实是语音的识别过程,在从事语音辨别过程中,小儿的视、听、口(即发音)得到了整体训练和提高。

小儿听觉发育五阶段

①0~3个月。听性反射期,对声音有身体反应。

②4~6个月。听性反应期,对声音有反应(有声音和视觉的应答)。

③7~9个月。定向反应期,小儿能主动地向声源方向转脸,即有了辨别声音方向的能力。

④10~11个月。语言反应期,小儿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听到节奏性音乐可做出有节奏的活动。

⑤1~1岁半。语言学习期,小儿对听到的语言能做出反应,如家长说灯在哪里,小儿会指向灯的位置等。

促进婴儿听觉的方法

①各种音响玩具,如各种音乐盒、哗铃棒、摇铃拨浪鼓、各种形状的吹塑捏响玩具、能拉响的手风琴及各种发出声响的悬挂玩具等。

②除了用音响玩具外,大人还可以利用各种声音,如拍手发声,学猫“喵呜”叫、学狗“汪汪”叫等。

根据不同月龄,用声音逗引小儿,观察使孩子对声音方向的转头反应。注意声音刺激要柔和、动听。

高声说话会伤害小儿听觉

超过70分贝的声音对小儿就是噪声,大人高声说话的强度超过70分贝,会伤害小儿的听觉系统。

80分贝的声音会使小儿感到吵闹难受,如果噪声经常达到80分贝,婴幼儿会变得容易出现激动、缺乏耐受性、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大孩子会头痛、头昏、耳鸣,引发小儿情绪紧张和记忆力减退等。

40分贝以下的声音对小儿无不良影响,家长平时要养成低声、亲切对小儿说话的习惯,避免伤害小儿的听觉系统。

高科技玩具会伤害小儿听觉

高科技如声、光、电融合的许多玩具,虽然会使小儿体验到高科技玩具的神奇,但是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潜在伤害。如光和电可能有弱的电磁辐射,而超过70分贝的声音对小儿的听觉系统有伤害,所以对一些噪声大的玩具,如冲锋枪,大炮,遥控的汽车、飞机、坦克车等玩具,要拒绝给孩子玩耍。家长在选购玩具时需要考虑声音的强度,避免高科技玩具伤害小儿听觉。

还有一些玩具会播放音乐和歌曲,有益于小儿的智力发育,但要注意音量调得小一些。

小儿的听性反应

皱眉眨眼就是听性反射

小儿从出生到3个月的时期称为听性反射期,表现为当突然听到60分贝以上的声音时会出现全身抖动,两手握拳,前臂迅速屈曲或皱眉头、眨眼、睁眼等,这在医学上称为惊吓下反射。

常有家长说孩子特别怕关门,因为听到关门的急促响声或其他突然发出的较高声音,孩子就表现为全身抖动或两手握拳等,好像特别害怕的样子。其实这是小儿的正常发育过程,如果在这个阶段的小儿,没有这样的惊吓反射,那可就不正常了,要警惕小儿的听觉是否出问题了。

惊吓反射通常到4个月后消失,小儿4个月后对声音的反应不再是运动的身体反应,而是用自己的声音和视觉应答。

注视发笑就是听性反应

小儿出生后4~6个月的时期,惊吓反射消失,由听性反射期进展为听性反应期。这时的宝宝表现为对声音的呼唤会用眼睛注视,或发出笑的声音;对熟悉的声音(如妈妈或直接养护人员的声音)有特别的反应。如听到妈妈的声音,孩子会停止自己本身的行为,期待着妈妈;如果妈妈还没有到小儿的身边,则孩子报以响亮的哭声,呼唤妈妈;当妈妈来到宝宝身边后,孩子就转为发出笑声并注视着妈妈。

注意小儿听觉发育过程

由于小儿年龄小,不会表述自己的听力问题,所以需要大人(如家长、幼儿园老师、朋友等)细心观察,方可早期发现。小儿的听力障碍越早发现,干预措施越早实施,越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不同年龄的小儿听力障碍表现是不同的,如果发现与年龄不符的反应,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听力测试,明确诊断,采取医疗或康复措施。

1~3个月击掌无反应要警惕

如果1~3个月的小儿睡眠时不能被大声(60分贝以上)惊醒,或宝宝在刚入睡时对突然的击掌声无任何反应,或对于突然而来的巨响毫无反应,要警惕听力问题。

4~6个月对妈妈声音无反应要警惕

4~6个月的小儿对声音已经有反应,尤其是能辨别出妈妈的声音,能够在妈妈对自己说话时,用眼睛注视着妈妈。或在听到妈妈的声音时停止活动,将头转向声源。如果妈妈在小儿的旁边大声呼唤,而小儿的头不会寻找转向妈妈;或妈妈对小儿说话,小儿与妈妈无眼神交流等,要警惕听力问题。

7~9个月不向声源转脸要警惕

7~9个月的小儿能主动向声源方向转脸,即有辨别声音方向的定位能力。如果小儿不会大声笑,头从不转向声源寻声,对突然或奇特的声音毫无反应,或哭闹时妈妈的声音不能使其安静等,要警惕听力问题。

10~12个月对指令做动作无反应要警惕

10~12个月的小儿对自己的名字有明确的反应,能学说“妈妈”、“爸爸”。听到悦耳的音乐,肢体会随音乐有运动的动作,对语言有应答反应。如果小儿不会听从大人的指令做动作,如:“再见”动作、把球拿过来、对自己的名字无反应等,要警惕听力问题。

1~3岁不开口说话要警惕

1~1.5岁的小儿能发出单字,如“妈”、“爸”、“灯”、“大”、“车”等;能按听到的语言做出反应,能够指出身体部位。1.5~2岁的小儿可以用简单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识了,如“出去”、“吃饭”、“喝水”等。2~3岁的小儿能够说3~5个字的短句,能辨别颜色。

如果1~1.5岁的小儿对大人在隔壁房间的呼唤没反应、不能够指出身体部位等,要警惕听力问题;1.5~2岁的小儿不能运用两个字的短句,仍不会说话,或只会简单发音等,要警惕听力问题;2~3岁的小儿说出的字少于100个,或不能运用3~5个字的短句等,要警惕听力问题。

3岁以上不会交流要警惕

3岁以上的小儿,语言能力已经相当丰富,能背诵儿歌、讲故事。如果3岁以上的小儿语言发育较同龄儿晚,喜欢重复问话,喜欢用某一侧耳倾听,喜欢把收音机、电视机等的声音开得很大,经常听错话或答非所问,辨别声源不准确,对熟人的声音常不能区别等,要警惕听力问题。

同婴儿说话的关键点

婴儿2个月时,妈妈便可有意识地跟他说话,这样会增强他的语言能力。但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最好没有任何背景噪声,以便让婴儿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保证婴儿能清清楚楚地听清你的发音。说话时仔细观察婴儿(特别是目光和面部表情),看看他究竟对什么“话题”最感兴趣。

②婴儿的注意力难以较长时间持续保持集中,每次“谈话”最好不要超过5分钟,但在婴儿长到9个月后,每次“谈话”时间可延长至半小时左右。

③跟婴儿说话时不仅要面带笑容,并辅以手势或身体动作,语调需注意抑扬顿挫。

④说话人可从父母渐渐扩大至祖父母、哥姐甚至邻居。说话人的变化可增加婴儿对“倾听”的兴趣。

⑤利用各种机会对小儿说话,如玩耍、穿衣、大小便等日常生活,应随时随地给孩子以丰富的语言刺激。

儿歌、故事是训练婴儿语言的好素材

儿歌和故事是训练婴儿语言的良好素材,对婴儿说儿歌或讲故事,是训练婴儿语言能力的良好途径。

婴儿期虽然不会说话,但孩子的听力、模仿发音的能力已发展起来,所以给孩子说儿歌和讲故事,是发展宝宝听力的有效方法。在孩子情绪愉快的时候,选一些语句较短或韵律较强的儿歌,如《大苹果》、《小白兔》等,说给孩子听。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孩子的语音会在不知不觉的愉快情绪中得到较快发展。

说儿歌时注意速度应比平时说话稍慢一些,讲故事的语言要亲切,要儿童化,故事中出现小猫时,父母要给孩子学猫叫,有小狗时学小狗叫。尽管孩子听不懂故事的内容,但宝宝会在父母给他们讲故事的语言中受到熏陶,从而更好地完成婴儿期的最初语言训练。

让幼儿早点开口说话

①多和孩子说话。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讲话,别以为孩子不会讲话,觉得对他们说话没用,他们也听不懂。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他们能听懂你说的任何一句话。

②对6个月以后的孩子就可以用普通话给他们讲故事、念儿歌,让他们多接触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标准的普通话。

③给孩子准备一个放音机,根据孩子的年龄及喜好给他们放儿歌、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知识百宝箱等,这样既可以给家长节省时间,而且孩子也能学到标准的普通话。

孩子通常在10~13个月开始能说出简单的话,少数孩子可能较早些,较迟的要到15个月。如果过了这个阶段还不能说,应找医生检查。不要等到孩子2岁后才去检查。因为第二年是孩子需要学习很多语言的重要时刻,如果放任自流,将失去解决语言问题的机会。

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小儿说话

语言学习需要良好的语言环境

对小儿讲话一开始就要做到吐字准确,发音纯正,像对成人说话那样,尽量去掉语言中的“奶味”,诸如吃糖糖、坐车车、睡觉觉等,因为这些“奶味语言”对孩子的语言发育不利。甚至一些较为复杂的词汇也可以这样教,比如,不说“化了”而说“溶解”,不说“好看”而说“美丽”,听久了他也会领悟并掌握,这样在学习书面语言的时候可以少走弯路。小儿学说话是从听说话开始的,对于幼儿来说要随时提供听说话的环境,让孩子感受生活中的语言环境,以促进小儿说话。

营造良好语言环境的方法

①说你正在做的事,如你在洗衣服,可对孩子说:“妈妈给爸爸洗衣服”等等。随时告诉孩子你在干什么,这种语言环境的作用在于开拓小儿的“听——说系统”。

②小儿与成人交往时,在最初自发发音的基础上和视、听、触的过程中,通过生活活动和游戏,就会模仿成人的语调,也就是学会了说话。

③在训练孩子听话能力的时候,父母可适时选用较慢、重复的话语对孩子说话,有助于孩子理解和模仿父母的话语,这对幼儿初期的语言发展很有好处。

④父母说话时务必做到发音准确、清楚,因为孩子从小养成的语言习惯和发音特点,以后是很难改正的,要让他们从小就规范化地使用语言,为将来的口语表达奠定基础。

婴幼儿语言能力的训练

语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接受知识的工具。要按顺序和规律培养教育,使小儿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语言能力是可以训练的,当小儿开口说话后,就可以根据小儿的年龄进行相应的语言训练了,包括婴幼儿语言能力训练、多字口头造句训练、表达相同内容的训练和语言寓意训练等。

创造一个能促使婴儿不断咿呀学语的愉快环境,以提高婴儿的发音质量。妈妈的爱抚、语言和笑声,最能鼓励婴儿做出咿呀反应。家长尽量多和婴儿交谈,长时间的沉默会使婴儿感到寂寞。

①培养婴幼儿理解语言,要和小儿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就是干什么说什么,比如,吃饼干时,就告诉孩子:“等妈妈给你拿饼干去。”拿着饼干时,妈妈还可强化一下,对婴儿说:“这是饼干,多好吃啊。”

②小儿会说话时,也要本着做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教孩子说话。

③教小儿说话要趣味化、游戏化。如要教会孩子说“请”,妈妈就可说:“汽车来接熊猫了,宁宁快说,请熊猫上车吧。”如要教会孩子说“再见”,妈妈说:“爸爸上班去了,宁宁快说,爸爸再见。”用这样的方式训练,孩子就容易学会。

多字口头造句训练

多字口头造句训练是作文训练的第一步,它不仅能够培养小儿语言的自觉性和完整性,还能够培养小儿语言的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这是一项可以长期坚持的训练。

据研究发现,那些长期坚持训练的小儿,词汇量丰富,表达清楚,口头作文能力很强,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出色的短文,入小学后作文能力远远超过同龄人。

表达相同内容的训练

让小儿用不同的词汇,说出相同内容的话,能有效地训练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发展小儿学会多种表达思想的方法,同时还能培养孩子有目的、有条理地自我整理语言材料的能力。

例如,找出相同的句子,家长就可以引导小儿从多方面去思考。如从出生年代的方面就有“甲的出生年代比乙早”,从甲、乙所受的教育方面有“甲上大学,乙上小学”,从生活方面有“甲每天上班,乙的妈妈每天送他上幼儿园”等。另外,还可以从称谓方面、亲属关系方面造句。

总之,只要小儿学会了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就会找出很多符合要求的句子,小儿表达方式也会逐渐丰富起来,语言会变得灵活、生动、准确、充满智慧。

语言寓意训练

对语言寓意的理解,以及成功地讲出富含寓意的句子,可以认为是很好地掌握了一种语言的标志。

研究表明,就是一些成年人,也常不能理解一些寓意深刻的句子与文章。当然,小儿学习理解充满寓意的句子的难度是较大的,但并不是不可以,只要家长耐心地指导,不断实践,小儿是能够较好地完成的。

要培养小儿理解语言的寓意,家长首先应向孩子讲解一些充满寓意的句子,并让小儿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应用,让他们真正学会去领悟语意中的寓意。

另外,家长还应为小儿创造必要的环境,在适合的环境中说出含有寓意的句子,这样有利于孩子理解和掌握。例如,语言中的“说反话”是最常见的含有寓意的句子,家长可以在小儿做了错事时“表扬”他,以此来让他“身临其境”地悟到“家长的表扬”实际上是最严厉的批评。渐渐地小儿就会在不同环境中学会去领悟他人语言中的寓意,并根据具体情况说出含有寓意的句子。

能教孩子外语的时期

孩子多大开始教外语,这一问题,许多家长都很关心。科学研究表明,小儿一出生就可以学习英语。0~6岁是小儿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在大脑中形成2个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

德国教育学家卡尔·毕贴认为,0~3岁婴幼儿对语言具有奇迹般的吸收力,这时的孩子对输入给他的任何语言信息,都会神奇般地全部吸收,处在语言吸收力疯狂上升阶段;3~6岁幼儿的语言吸收力小于0~3岁的婴幼儿,但依然处于吸收力旺盛的阶段,同时能够接受更复杂的句子。

0~6岁孩子的语言接收系统呈开放状态,能够自然而然地学习语言,只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环境,除母语外,可以同时学习一两种外语,甚至更多。

教育学家认为,6~8岁儿童处于语言缓慢吸收期,与6岁前相比,学起来明显变慢;8岁以上的儿童处于语言吸收力平稳下降阶段,思维趋向于成人。有了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对吸收的东西有所取舍且吸收过程有所缓慢。

成年人学习新语言时会产生一种潜在的紧张感和恐惧感,会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心理上的障碍,因为已经形成的成熟的母语习惯会潜意识地抵制新语言,学起来反而会更加吃力,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学得像母语那么好。

利用图画书进行语言训练

家长还可借助图画书教孩子学说话,如买一些《看图说话》及文图并茂的小图书等。小儿好奇心强,这些形形色色的图画,形象生动,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便于接受。

大人在教孩子看图书时,不要照本宣科,要一边看画一边讲。把画页上的内容概括成一两句话,用简洁、生动、形象、适合儿童口语特点的语言讲出来,这样使孩子感到亲切,便于他们记忆和复述。

较大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可让他们自己对着图画练习说话,大人只是适当地加以指导。这对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和发挥其想像能力很有好处。大家都知道学龄前儿童的模仿力是极强的,作为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说话时一定要为孩子做出表率。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施莱伯说:“要想知道你孩子将来的语言如何,就必须先研究你本人现在的语言。”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粗话、脏话随便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语言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为此,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给孩子“饭桌演讲”的机会

小儿到了5~6岁时,一坐到饭桌前,就喜欢开始他的“演讲”、讲他和小朋友的故事,讲他看到的、想到的,甚至把大人给他讲的故事再讲给大人听。有时讲得兴致勃勃、眉飞色舞。忘记了吃饭。遇到这种情形,部分家长总是板着面孔制止孩子:“有话吃完饭再说。”但到吃完饭后,孩子又不想讲了,就连大人叫他复述吃饭时讲的故事,也讲不全了。

其实,此时的小儿其智力开始飞跃发展,饭桌上的演讲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父母不应该对这种现象予以简单甚至粗暴的制止,而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并将这种自发的“饭桌演讲”发展成为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自觉行动。比如,组织“家庭演讲会”、“星期日家庭演讲比赛”、“邻里间小朋友的演讲会”等形式,以培养孩子的观察、思维、记忆、语言表达等各种能力,并要指点孩子把事情讲清楚,把话说明白。可对孩子的演讲题目划范围、提要求,但不要限定得过多过死。可把孩子所讲的过程录下来,再播放给孩子听,以提高孩子的兴趣。

孩子刚开始演讲时,可能讲得不那么流畅自然,家长一定要耐心细致地诱导、鼓励。并注意克服孩子的语病,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感受力、想像力,提高口语表达的完整和准确程度。孩子初学演讲时的内容,应限定在儿童的社会活动范围,注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可以利用一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儿童读物上的小故事让孩子复述、演讲,这对初学演讲的孩子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小儿舌系带过短要警惕

小儿发音不清的原因

发音不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舌系带过短是其中原因之一。应及早发现舌系带过短,早纠正,避免影响小儿语言发育。

舌系带是位于舌下正中的一个带,连接着舌体及口腔底部,正常的舌系带不影响舌的活动。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的舌系带延伸到舌尖或接近舌尖,在舌的发育过程中,系带逐渐向舌根部退缩,2岁以后舌尖远离系带。

发育不正常的小儿可出现舌系带过短,表现为舌不能前伸,舌向上抬时也触不到前牙内侧。舌系带过短表现为发卷舌音(zh、ch、sh、r)时语音不清,舌伸出时舌尖出现“W”型凹陷,婴幼儿还可因为舌前伸时舌系带与下颌前牙经常摩擦,从而形成舌系带附近溃疡。

小儿舌系带短有办法

如果舌系带过短影响舌前伸,妨碍吐音,一般可简单地把舌系带薄膜的前部剪开,不需要局部麻醉。如果系带发生纤维化,短而粗硬,即舌系带短缩,则应进行手术。

治疗一般可以去口腔科就诊,做舌系带矫正术即可解决问题。舌系带过短的治疗比较简单,只需在门诊做个小手术就可解决,但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如小儿还不足6个月,建议不做治疗,继续观察。因为有的小儿有一过性的舌系带短。待6~7个月小儿下前牙萌出后,牙龈向下降,舌系带就不显得短了。如下前牙已萌出,舌系带仍较短,且婴儿舌系带薄,无血管通过,可在6~7个月进行舌系带切断术。若婴儿舌系带过粗,有血管通过,或1岁后才发现舌系带过短,则宜在小儿2周岁后进行手术。此手术比较复杂,所以早期发现小儿舌系带短很重要。

莫轻视小儿声音嘶哑

小儿声带较细,位于喉腔气管的最上端。出现声音嘶哑,最常见的原因是发生了急性喉炎。容易有呼吸困难或窒息,需要毫不犹豫地去看医生。小儿声音嘶哑除了患急性喉炎以外,还有如下可能:

①当说话比较多、大声喊叫或比较劳累的时候可出现声音嘶哑。

②有慢性喉炎,声带肥厚,声音会变得低哑。

③有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等,导致声带闭合不严,声音嘶哑。

④声带张力差,如声带松弛,不能拉紧,闭合时声带间形成梭形空隙,闭合不严,造成声音嘶哑。

⑤声带运动受限,如声带麻痹、喉狭窄、受损的声带不能向中间闭合,发声时会因为漏气而感到费力而且嘶哑。

矫正小儿发音不清

经常会有这样的孩子,检查时并没有发现有器质性的病变,可就是发音不清楚,说话经常是除了妈妈以外别人难以听懂。这种情况和孩子的语言环境很有关系,如在学习语言的早期阶段与发音含糊不清的家长较长期地一起生活,通过模仿就学习到发音不准确的语言。有的家长听到孩子不准确的发音,并不太在意,只是善意地笑笑,孩子得到这样的暗示,会加重发音不清的现象。

一般认为,在汉语普通话中,正常的语音发育期在出生后到5岁之间,5岁时小儿的语言发育基本完成。所以,如果孩子在5岁以后发音仍然不清晰的话,则应找医生做检查,对症下药,及时纠正。

此时,父母说话要顺畅、清晰,给孩子以效仿的表率;要鼓励孩子大胆说话,树立信心,开始时语言表达的节奏不妨放慢一些,逐渐加快;还有,多唱歌、背诵儿歌或朗诵诗词,借以调整心理,可使语言表达趋于正常。

孩子口吃应尽早纠正

语言学习的确是小儿成长发育的一大关键问题。家长若对孩子的语言教育差,孩子就容易形成不良语言习惯或出现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标准、口吃等问题。对于无先天畸形的孩子,如果存在发音不清、口吃等问题,家长要及早着手进行纠正。因为越早纠正,越容易让孩子从小(开始学习语言时)便有一个发音清楚、条理性强、语法规范的基础。如果到孩子有一定语言能力并形成习惯以后,再纠正错误就比较困难了。

纠正口吃的方法有:

①不要训斥和讥讽孩子,要耐心地做示范。

②让孩子听广播和电视里播音员的发声,并鼓励孩子模仿正确发音。

③发现孩子在模仿不良发音,如模仿口吃者及方言时,要及时制止,并把正确的发音告诉孩子。

④减少小儿心理紧张的环境,可以事先告知让他准备充分或减慢语速等,让小儿心情放松。

法则9 动作训练教宝宝学步

婴儿运动能力发展规律与发展关键期

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从胎儿期到出生后3年半的连续性、阶段性的发展过程。胎儿期(妊娠2~3个月)是运动发展的最初起点。所有的婴儿其运动能力的发展都遵循着共同的发展程序,但具体到每个婴儿又各不相同,不仅与婴儿大脑、神经中枢、肌肉的发展有关,而且还与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有密切的关系。

婴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

世界各国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有着普遍规律。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曾经把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概括为如下3点:

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婴儿最初的动作是全身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渐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婴儿早期发展的是与头部有关的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才是脚的动作。任何婴儿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发展成熟的,缺少中间任何一环,都会造成以后的心智与行为问题。

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婴儿首先发展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如双臂和脚部动作等,以后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等。

婴儿运动能力发展的两条规律:

①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即婴儿最早获得的是头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运动能力。

②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即婴儿动作发展也服从其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无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向着越来越多地受意识支配的方向发展。

婴儿双手的运动能力的发展也有其规律性。如:无意识地运动(3个月前)→无意识地抚摸(3个月起)→手眼协调地抓(4、5、6个月)→五指活动分化地去拿(5~6个月起)→双手配合开始摆弄物体(7个月后)……

婴儿双手精细运动能力发展关键期

5~6个月:婴儿双手协作能力产生发展的关键期。

7~8个月:单手抓住多物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11~12个月:放物入孔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12~13个月:双手控制物品运动能力产生发展的关键期。

16~17个月:垒叠平衡能力产生发展的关键期。

24~25个月:婴儿用笔画直线的能力产生发展的关键期。

33~34个月:婴儿构思建构能力产生发展的关键期。

婴儿大肌肉运动能力的发展关键期

3~4个月:婴儿翻身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7~8个月:婴儿爬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10~11个月:婴儿独自站立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11~12个月:婴儿独自行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24~25个月:婴儿单腿站立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30~31个月:婴儿单脚跳跃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36~37个月:婴儿控制物体平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教孩子学走路的注意事项

大多数孩子在1岁时,就开始学习走路了。对孩子来说,最初的良好行走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所有家长在教孩子走路时,一定要注意:(1)注意保护孩子

待步伐灵活以后,才可以撒开手,与孩子相隔约50厘米。当孩子迈出第一步时,要认识到这是非常可喜的一步,代表着孩子将要走向独立,家长这时要给予鼓励,说一句“宝宝真棒”,这样可以激发孩子走下去的信心。(2)首先要选平坦的路面

因为,若是在开始学走路时,孩子由于路面不平而被绊倒,会挫伤孩子学走路的积极性,使孩子怕走路,不愿离开大人的手。(3)激发孩子走路的兴趣

当孩子能走几步的时候,可让孩子在地上玩球,当球向前滚动时孩子自然有追的欲望,此时完全不会顾及摔倒,一下子可能连续迈出几步,这样就会增长孩子的信心。(4)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

在孩子练习走路的过程中,不可能一跤不摔,当孩子摔倒的时候,家长要鼓励孩子不哭,勇敢地站起来,这对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是有好处的。(5)其他事项

①正确的姿势。父母应该从孩子学走第一步起,就让他有个正确的姿势。行走是婴儿的一种运动,它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呼吸,锻炼下肢肌肉。同时,孩子开始走路以后能迅速成长。

②使室内空气新鲜。如果天气不允许孩子在室外学习行走,那就一定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走路加快了孩子的呼吸,所以要在孩子下地走路之前,就先把窗户打开。

③父母保护得法。当教孩子学步时,父母最好是站到孩子身后,两手托住他的腋窝,不要牵着孩子的两只手,因为乳儿的关节很娇嫩,容易脱臼。如果牵孩子的手,一旦他摔倒,父母就会不由自主地猛拽他一下,极易把孩子的关节拉脱臼。妈妈可以给孩子买一辆学步车,但是不要让孩子呆在车里时间太长。

④注意强健孩子的足弓。只要孩子能走几步,就要让他每天练习一下,走走路,但是走路的时间不能过长。

⑤脚掌的锻炼与脑的发育。当孩子学会行走之后,可让他光着脚在沙滩或草地上行走,这样能使脚掌得到锻炼,也有利于脑的发育。不过,不能长期光脚走路。

条件成熟才能走路

小儿走路应具备的条件

当小儿的神经发育和生理发育到能够胜任站立,方可以进行走路训练,过早或过迟走路对小儿整体发展都无益处。所以当小儿具备了走路的条件后,我们要适时帮助小儿走路。小儿走路应具备的条件有:

①能自主性地握拳,并随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脚趾。

②能转移身体各部位的重心,运用四肢。

③上下肢动作能协调,腿部肌肉的力量足以支撑身体的重量。

④能使自己的腰部、髋部(即大腿部)和膝关节(即小腿部)伸直站立。

具备上述条件后,小儿就可以尝试走路了。多数小儿在9个月左右就具备训练走路的身体条件了,但小儿要真正独立走路至少要训练2个月。

给小儿穿合适的鞋

由于小儿脚骨、脚踝和脚部肌肉均稚嫩娇弱,初学走路,双脚稳定性差,走路时脚又会出汗,使脚在鞋子里更不稳定,所以要给小儿穿合适的鞋。

①穿牛筋底、软布面或软皮面、后帮硬挺的鞋。

②鞋大小要适中,即鞋要有足够的空间让脚趾头伸展,通常大脚趾头离鞋顶部有5毫米左右的距离。鞋太大,小儿穿后走路容易绊脚;鞋太小,不利于脚的发育。

③初学步的小儿,眼睛常只顾向前看,不向下看,脚容易踩到或踢到物品,所以鞋底和鞋帮不能太薄,要有一定厚度,以保护小儿的脚。最好让小儿穿上防滑的鞋袜,有助于防止小儿跌倒。或给小儿穿走路鞋底会响或挂有铃铛的鞋子,这样既可以训练听觉,也引导小儿注意自己的脚;同时走路发出的铃铛声响会使家长的注意力更为集中。

小儿走路前的安全措施

①家里的阳台、门、窗要装有安全装置,如门加防夹软垫,以防夹伤孩子;窗户边不能有帘绳,以防孩子玩窗帘绳,发生被绳子缠绕,严重者造成窒息;阳台的围栏或栏杆高度要在85厘米以上,栏杆间隔不能大于10厘米。阳台不摆放小凳子,以防小儿误爬或误钻,发生意外事故。

②家具摆放尽量不要妨碍小儿练习走路;与孩子身高近似的家具不能有尖锐的角,以防伤害小儿;小儿走路的场所不能有危险性物品。

③小儿在走路的时候,家长不要给孩子进食各种食物,以防呛入气管,发生窒息的危险。

④地面不能湿,也不能有坡,以免小儿滑倒或受伤。

别把小儿踏步反射当迈步

小儿在1个月时就存在许多原始反射,踏步反射就是其中之一,具体表现是,竖直把小儿抱起时,让小儿的足背接触到桌边或床边时,小儿就会主动出现“迈步”的样子。但此时小儿的神经功能尚不成熟,肌肉、脊柱和关节等不能协调地支撑身体,小儿是没有能力站立的。如果此时有意识引导和训练小儿去站立或行走,将有许多危害。

当小儿的神经功能逐渐发育成熟后,各种原始反射均逐渐消失,如小儿的踏步反射一般在出生后6周就消失了。如果小儿的踏步反射不消失,不仅以后的走路会延迟,更要警惕小儿的大脑是否有问题,要去看医生了!

小儿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先会抬头,再会坐,然后会站。只有小儿能够胜任站立后,才是训练小儿走路的时机。

学步太早腿易变形

家长总盼望孩子能早一些走路,实际上只有小儿发育到具备走路的条件后,才能学步。让小儿太早学步,不仅不利于小儿的生长发育,还有多种危害,如容易发生腿变形。

在8~9个月前,小儿的长骨中钙化尚不够,肌肉力量相对弱。让小儿过早学步,站立和行走时身体的重量会使小儿的腿变形,具体表现为:

①双膝关节之间的距离增大,即两腿伸直时,双膝关节不能并拢,双踝关节能并拢,两腿向外形成类似“O”的形状,称为“O”型。

②双踝关节之间的距离增大,即让两腿伸直时,双膝关节能并拢,但双踝关节不能并拢,两小腿向外形成类似“X”的形状,称为“X”型。如果宝宝有维生素D缺乏病,更易发生双腿变形。

学步太早易近视

小儿的视觉发育要经历一个过程,1个月的小儿只能看到20厘米以内的物品,可谓“高度近视眼”。这可不是真的近视眼,是小儿的视觉系统还没有发育好,以后小儿的视力就逐渐增强,看远了。当小儿6个月时,目光会随着水平和垂直方向移动,到9个月时,小儿就能够看到3.5米距离内的物体了。

如果让小儿在9个月前学走路,因小儿视觉范围较小,站立行走时,小儿需要看远处,由于小儿看不清较远的物体,就会努力调整眼睛去注视景物,会使小儿娇嫩的眼睛产生疲劳损害,从而损害视力,诱发真性近视眼发生。所以不能让小儿过早走路,在9个月前,提倡训练小儿爬行。爬行时小儿的视野不远,不会诱发近视眼。

别以小儿走路早晚判断智能

只有当小儿的神经、精神和生理发育到能够胜任站立,方可以进行走路。事实上,小儿走路早晚与智力发育水平并没有直接关系,并不是越早会走的小儿就越聪明。

当然,并不是独立行走晚的小儿都智能不佳。独立行走晚的小儿多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病或先天性髋脱位,一般没有智能发育的问题。但我们仍然强调要及时发现,及时诊疗,不留后遗症。但的确有些小儿是因智能和体能发育均差引起独立行走晚的,如先天性脑发育不全、大脑瘫痪、小头畸形、脑积水等脑部疾病。这些需要更系统的智能和体能训练,越早发现,越容易帮助宝宝早走路。

初学走路不稳勿惊慌

小儿刚学会走路时,由于身体的协调性不好,不能掌握自己身体的重心,所以走路便是跌跌撞撞的。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小儿在妈妈腹中(胎儿时期)是屈曲抱团的姿势,刚出生的孩子四肢仍然是伸不直的,3个月后小儿的肢体才逐渐伸直,但脚趾内屈状态会持续更长时间,以至于有些孩子到学走路的年龄时还由于脚趾内屈,出现走路跌跌撞撞的现象。刚学走路的小儿,出现这样跌跌撞撞的现象,多数是正常的,家长不必担心。只要没有脑部异常问题,随着孩子走路训练的增多,会逐渐平稳的。但如果小儿有脑部异常问题,这种跌跌撞撞现象就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失,这时就需要系统训练,帮助小儿走路。

脚尖走路早纠正

小儿初学走路时,由于运动协调性不够,表现为跌跌撞撞、步态不稳、摇摇晃晃、脚尖走路等。通常要到3岁后小儿的运动协调性才发展成熟。所以孩子有时用脚尖走路一般不用担心,但是,如果小儿总是用脚尖走路,就要检查是否是大脑有疾病了。

有时小儿为让家长高兴,有意踮脚尖走,因为孩子感到自己踮脚尖走路,大人看了很开心。所以对初学走路的小儿,大人要避免诱导宝宝用脚尖走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