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真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13:07:02

点击下载

作者:(日)稻盛和夫,裴立杰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功的真谛

成功的真谛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成功的真谛作者:(日)稻盛和夫,裴立杰译排版:蕾蕾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7-01ISBN:9787508660530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预付加分成整体-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等)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第1讲心与经营人生与经营都是自己内心的反映

在这里我要讲的是“心与经营”,我想通过对自己大半生的回顾,谈谈人的内心会给经营带来怎样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我在旧制中学里患上了结核病,一度濒临死亡。当时我摄取不到足够的营养,只能休学回家卧床休养。我的叔父和叔母在战争时期就死于结核病。那个时代结核病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继叔母之后,叔父也染上结核病,随后我这个侄子又患上同样的病,因此外面风传“稻盛家有结核病的遗传,那个孩子恐怕也不行了”。

那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本宗教方面的书,书中写道:灾难和幸福都取决于人的内心,一个人拥有怎样的内心,就会创造怎样的境遇。也就是说,如果将患病归咎于你的内心,那么感到幸福也是你内心的缘故。读后我深受触动。

当时我并非病入膏肓,只是处于结核病初期的肺浸润阶段,每天躺在床上,骨瘦如柴,濒临死亡深渊。那本书正是在那样一种境况下读到的,所以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相信身边的现状是自己内心的反映。在“二战”结束前的1944年下半年到1945年,我的家乡鹿儿岛在轰炸中被烧得面目全非。我虽然正患结核病卧床休养,可是为了不给父母增添麻烦,每次遇到空袭我都逃到防空洞里。空袭越来越猛烈,我们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家面临被烧毁的危险。我在空袭中拼命奔逃,不知不觉中竟忘记了自己的病情,等意识到自己还是个病人时,疾病竟然已经痊愈了。

后来,我的身体逐渐恢复。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工作,27岁那年意想不到地开始经营今天的京瓷公司,到今年正好历时28年。

在最初工作的公司里我担任主任一职,我和以前的上司——课长、部长,以及我的助手总共7人携手又创办了一家公司。

之前的那家公司几近倒闭,我们的初衷是自己创办的这家中小企业能养活我们即可。我们创办和经营这家公司时想:无论怎样,充其量我们也只能办成一家有两三百名员工的企业,这就算是很大的成功了。可是今天我们的公司已经发展到连我们自己都难以置信的地步:销售额达到2 000多亿日元,员工12 000人,资本金300多亿日元。我们在美国创建了4家工厂,仅美国员工就雇用了2 000多名。

当时我满口鹿儿岛方言,连普通话都讲不好。现在总算能讲普通话了,可是语调还是略有不同。这样一个人,将业务发展到海外,创办并经营着多家工厂,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因罹患结核病而濒临死亡深渊时,我从书本中领悟到身边的现状忠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27岁那一年创办公司,此后28年间,出乎意料的事情在我身边接二连三地发生。这两件事体现出,人内心的作用具有多么巨大的力量。对此,普通人恐怕难以相信。

我是搞技术出身的。我们的企业经营就从我所从事的陶瓷研究工作开始。也就是说,我是搞技术的科研人员。因此,我完全没有将人心的问题纳入所谓技术和研发中去考虑。我们彻底追求经营的合理性,坚持以科学的方法开展经营活动。然而无论如何我还是感觉到,人的内心对身边的现状有巨大的影响。

那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本宗教方面的书,书中写道:灾难和幸福都取决于人的内心,一个人拥有怎样的内心,就会创造怎样的境遇。也就是说,如果将患病归咎于你的内心,那么感到幸福也是你内心的缘故。读后我深受触动。看得见的部分和看不见的部分

我认为,企业中有看得见的部分,也有看不见的部分。看得见的部分指的是资本金的数额、财务的稳健性、拥有多少包括不动产在内的抵押物,以及技术开发和人力资源等用数字可以量化的内容。看不见的部分指的是领导者的信念或人生观,还有员工营造出的氛围,也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事实上是企业员工内心的反映。或者说,员工的内心意识营造出的氛围就是企业文化。

我认为,与可用数字量化的资本实力、技术实力和人力资源等看得见的部分相比,看不见的部分对经营的影响要大得多。我自己的经历可以轻而易举地证明这一点。

我毕业于家乡一所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当时不过是一名化学领域的技术员,并不是什么陶瓷专家。总之,我不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学历也不过如此而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肯定不会有什么了不起的人才聚集在我这样的人周围,而且我也没有雄厚的资产和资金实力。

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企业获得了惊人的发展,这肯定是因为看不见的部分产生了巨大影响。

企业文化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事实上是企业员工内心的反映。或者说,员工的内心意识营造出的氛围就是企业文化。人类的意识也可以传递给植物

我这么说,大家可能不太相信。下面我想举一个或许有些牵强附会的实例,借此说明人的内心具有多么强大的影响力。

大约在半年多以前,NHK(日本放送协会)播出过这样一档电视节目。众所周知,植物之所以对光线有反应,是因为植物体内具有光感受器。树木也好,花草也好,都是向阳的一面枝繁叶茂,而背阴的一面枝条生长缓慢,叶片也很稀疏。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向日葵的圆盘朝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一现象。每一棵树都是向阳的方向枝叶茂盛。植物吸收太阳的能量,将空气中的碳、地下的水分和矿物成分一起经过碳同化完成光合作用,因此植物对光线非常敏感。这方面的知识我想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

NHK播出的这档节目是对植物进行的一个实验,目的是测试植物对声音是否有反应,看植物是否能感知到声音。节目很吸引人,整个实验过程是在植物的叶片里装上一个类似于人类使用的测谎仪那样的装置,然后安装示波器和记录器,测试植物听到声音后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给植物播放音乐,当实验人员改变音乐的类型时,示波器和记录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实验中尝试给植物播放各种音乐,比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结果植物传递出的波形发生了改变。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还不清楚,只是看到波形发生了彻底改变。植物枝叶表面的电流发生了变化,说明电流在声音的作用下发生了改变。

NHK的节目中还介绍了下面的事例。美国艾奥瓦州有一位中年男子开着拖拉机施肥,拖拉机上安装着大型扬声器,他一边播放古典音乐一边施肥。NHK的记者采访他时问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回答说:“施肥时播放音乐,产量会增加20%~30%。”

苏联也进行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是在十多年前进行的,目的是测试植物是否能感知到人的意识,也就是人内心的想法。这个实验是由苏联科学院的心理学家开展的。他们用一盆花做实验,在花上安装测谎仪。科学家先让女助手心中默想“这盆花美极了,太可爱了”,观察植物传递出的波形;然后让这位女助手心中默想“这盆花太脏了,真想把它扔掉”,再观察它的波形。

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安装在盆栽花中的电极输出的波形截然不同。这项实验引起了巨大反响,美国和欧洲立即开展验证性实验,可是结果却证明这项实验没有复现性。苏联的实验小组受到全世界的强烈谴责,这项实验被指责为胡编乱造、欺世盗名。

苏联方面及时调整了实验方法。上次的实验被证明没有复现性,这回他们请一位容易被催眠的女性参与到实验中来,让一位催眠技术高超的心理学教授坐在她身边,对她进行催眠。在她彻底进入催眠状态后,同样在她面前放置一盆花,诱导这位女性在潜意识中默想“这盆花太脏了,真想把它扔掉”,接下来再让她默想“这盆花美极了,太可爱了”。整个实验过程就是让这位女性在潜意识中默想上面的内容。

这样一来,复现性就出现了。被催眠后发自内心的想法和别人让你那么想,两者的意识水平是不同的。因此,要想使想法发自内心,最好进入催眠状态,此次实验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总之,这次实验对人的意识和意愿水平进行了强化。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植物对光是有反应的。在NHK的节目中,我们看到植物对声音也是有反应的。苏联的实验又向我们证实,植物对人的意识和意愿也会做出反应。

我们都知道,动物能明白人的意识和意愿。猫和狗有时都能看透我们内心的想法,植物同样也能感觉到我们的意识。每一个细胞都具有意识

最近,基因工程学和基因生物学发展迅速,转基因等新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曾拜访过京都大学的一位老师,当面向他咨询了这方面的情况。转基因的实验是这样的:提取包括癌细胞在内的人体的各种细胞,在玻璃培养皿中培植含大量营养成分的培养基,然后把细胞放入培养皿中,使细胞增殖。

那位老师告诉我,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在放入大量细胞的培养皿中,细胞不断分裂、增殖;而只放入几个细胞的培养皿中,细胞的活动非常缓慢,迟迟不见增殖。他对我说:“稻盛先生,以前我并没觉得你强调的人心有多么重要,可是这项实验改变了我的想法,那些小到只有几微米的细胞,一个一个也都是有意识的。”

单个细胞是没有头脑的。可是对于一个简单的细胞而言,只要周围有自己的同伴,它们就仿佛能感觉到来自同伴的意识一样,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增殖。如果同伴稀少,它们就萎靡不振,迟迟不见增殖。那位老师一脸认真地对我说:“所以,也许每一个细胞都是有意识的。”

那位老师的话和前面谈到的植物实验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内心有各种各样的意愿,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些意愿只产生于脑细胞。可是,我们的身体是由数量无限庞大的60万亿~70万亿个细胞组成的,所有这些细胞也许都是有意识的。我们的意识并非仅由大脑的思考而产生。

经营者要担心经营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常听人说:“如果不累到吐血,就成不了一个成熟的经营者。”那么,为什么担心经营中的问题会累到吐血呢?难道担心一件事不只是大脑的任务吗?事实上的确不只是大脑的任务。遇到令人担心的事心想“糟糕”,此时全身60万亿~70万亿个细胞都会在这种忧虑的影响下颤抖。并非只有脑细胞能感知、意识到这种忧虑,而是在脑细胞感到忧虑的瞬间,全身其他的细胞同时也开始忧虑。

举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个事实。比如当我们心怀忧虑时,精神持续紧张会导致胃溃疡。胃壁的细胞是非常强健的。人摄入食物后,胃会分泌胃酸。胃酸这种物质我们在化学实验中经常用到,它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是一种连铁都能溶化的强酸。我们的身体有时分泌出刺激性很强的胃酸,我们就会感觉胃部火辣辣的痛。胃酸平时是储存在胃里的,胃的内壁很结实,足以抵御胃酸的侵蚀,可是当我们内心有所忧虑、精神持续紧张时,只需3天时间就会患上急性胃溃疡,这种情况十分常见。此时,胃酸原本奈何不得的胃壁被溶化,出现了孔洞。

胃壁本来可以抵御胃酸侵蚀,却由于人的内心忧虑而发生了变性。这个例子说明,担心某件事的不仅仅是大脑,而是全身所有的细胞。所以,因为担心某件事身体崩溃,是有可能出现吐血现象的。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所有细胞都是有意识的呢?

比如说肠胃的消化吸收不好,肚子不舒服,起初头脑还能保持清醒并正常运转,过不了多久情绪就会变得低沉,大脑就不好使了。恐怕没人有过肠胃不舒服头脑却能清醒运转的经历吧。腰部和头部也是各不相干,可是如果腰痛,头脑就会变得沉重,精神也无法集中。

总之,身体的某个部位感觉不舒服,肯定会影响到全身的状态。我们不妨这么想,这并不是因为只有那部分身体的细胞感觉疼痛,并将疼痛传递给了神经细胞,而是那部分细胞具有意识,这种意识影响到了全身。

经营者要担心经营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常听人说:“如果不累到吐血,就成不了一个成熟的经营者。”那么,为什么担心经营中的问题会累到吐血呢?难道担心一件事不只是大脑的任务吗?事实上的确不只是大脑的任务。心想事成的条件

前面谈到内心描绘的情形会成为现实,不过如果只是内心希望如此,是不会成为现实的。事实上,我们内心描绘的现象有时能实现,有时却实现不了。实现的人就相信这种说法,没实现的人就会反驳说:“你说什么呢?!如果都能心想事成,螃蟹就不会横着走了。”有人能实现,有人实现不了,只能说明这种说法不科学。所以如果大张旗鼓地宣扬这种说法,很容易让大家认为这是一种新兴宗教,就会有人说:“那家伙说的都是骗人的吧。”

如果只要心里这么想,结果就一定会如此,那么,把方法告诉大家,大家都能心想事成,也就相信了。可是,情况并非如此。

为什么大家不能心想事成呢?我感觉,要想让内心描绘的情形成为现实,是需要前提条件的。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这个条件应该是内心的意愿必须非常强烈,而且非常持久。

只有内心的意愿强烈而持久,才能表现为外在的变化。前面我们谈到的那个实验中,女助手被催眠后,在诱导下她内心默想“把这株植物扔掉吧”,当这个想法发自她的内心深处时,植物才会做出反应。因此,实验采取的方式是对被试施以催眠术,使其进入催眠状态,让她的想法真正发自内心深处。

想法必须发自内心深处。这意味着内心的意愿非常强烈:“无论如何都要这样。”而且,这个强烈的意愿必须持久。我想,大概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意愿让我们心想事成。必须毫不怀疑,心无杂念。“结果会不会是这样呢?要是这样的话就能赚到钱了。”如果只是这种程度的意愿,也就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了。自己从内心深处就不相信的事情是不会实现的。只有始终坚信,内心的意愿才能成为现实。

回想起来,京瓷公司就是依靠强烈而持久的意愿创办起来的。公司成立之初建在京都的西之京原町,资本金300万日元,吸纳了7位志同道合者和20名初中毕业生。晚上,我和7位同人边喝酒边给我们自己鼓劲:“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成为京都西之京原町第一的企业,接下来会成为中京区第一的企业,然后成为京都第一、日本第一、全球第一的企业。”当时企业的资本金只有300万日元,刚刚租借其他公司的仓库建起了工厂,我们就说出了“建成全球第一的企业”这样的豪言壮语。像梦话一般,我们接二连三地说出“西之京原町第一、中京区第一、京都第一、日本第一、全球第一”,在别人看来这简直是愚蠢至极,而我们自己却一脸认真地相信“一定能做到”。

缺乏热情的人可能会想:“真是痴人说梦啊!认清现实吧!”在旁人看来,连“西之京原町第一”这个目标我们都不可能实现,更别说“全球第一”了,可我们自己却是认真的。我们沉浸在自己的意愿之中。要想使理想变成现实,需要有如此强烈的意愿。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信念坚定,就能心想事成。我认为这是实现内心意愿的根本所在。

那么,是否只有强烈的意愿就足够了呢?我感觉似乎还应该有另外一个条件,这就是在内心把美好的意愿描绘出来。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很多经营者的经历中看到,不少经营者接二连三地遭遇破产之类的倒霉事。政治领域也有类似事件,比如显赫一时的人物走向毁灭。在很多情况下,成功与失败之间仅毫厘之差。那么,失败与持久成功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差异呢?“无论如何都要成功”,这种强烈而持久的意愿引领我们走向成功。不过,源于一己私利的意愿虽然可以让我们获得一时的成功,这种成功却无法持久。内心的多重性

我们的内心有多重性。略加思考我们就会明白,最基本的层面就是所谓本能,它是随着我们呱呱坠地与生俱来的。婴儿一出生就渴望吸吮母亲的乳汁,这就是一种本能。本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它让生为肉体的人类能够保护自己并维持身体的功能。这属于一己之私利,是自我本位的。换言之,这是主观之心。很多人仅凭本能工作,他们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

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学识和修养日益深厚,高于本能一个层面的理性开始萌发。理性是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摆脱主观,从客观的角度把握事物,并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这是科学产生的源头。

比科学更高的层面超越了理论、理性,更加崇高,蕴含着更丰富的精神。我们一般所说的良心,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它高于理性,比如乐于帮助贫困者,还有我们常说的善解人意。

那么,我们在开始时谈到的强烈意愿,来自内心的哪个层面呢?是来自一己私利的本能,还是来自理性呢?

以企业经营为例。境界略高的经营者可以摆脱一己私利,时刻牵挂着员工的利益:“我自己也想成功,可同时也希望给员工带来幸福。现在以这么低廉的工资雇用员工,我一定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取更大的利润,让员工尽可能地过上更好的生活。我正是为此而努力的。”再高一个境界,思考的问题又会有所不同:“为了使社会更加完善,我要通过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

只是意愿强烈还不够,意愿的来源也很重要。如果来自本能的强烈意愿是自私自利的,只考虑自己不顾别人,那么正如前面所说,这是主观之心,是利己之心,因此这个意愿的实现肯定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他们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会和许多人产生摩擦。总之,他们是牺牲周围人的利益去追求自己的成功,这样的行为必定会产生反作用。他们或许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是在反作用下,终将一败涂地。

而如果境界更高,以博爱和慈悲之心为基础,那么意愿越强烈,则企业越繁荣,发展越持久。

失落与持久成功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差异呢?“无论如何都要成功”,这种强烈而持久的意愿引领我们走向成功。不过,源于一己私利的意愿虽然可以让我们获得一时的成功,这种成功却无法持久。员工的意愿决定企业的命运

鉴于上述观点,企业领导者终日心怀怎样的意愿非常重要。大家可能会想:“我内心所想没有妨碍任何人。我想什么不用别人知道。”我们自认为只要自己不说出来,别人是不会知道的。然而,我们内心的想法却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企业领导者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经营理念,很多情况下,我们听到其他企业的经营理念后感叹道,“这个理念真不错啊”,于是也开始倡导“和为贵”之类的理念。也有些经营者把经营理念贴到公司的墙上——“我们公司就按照这个去执行”。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很可笑。

理念这种东西,如果领导者本人不相信,而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是一文不值的。我们没必要把经营理念想得有多么高深。理念可以很简单,自己从心底相信才能称为理念。

无论把怎样漂亮的言辞镶进画框挂到社长室的墙上,都是毫无意义的。经营者本人不相信,企业就不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而且员工将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也不会相信墙上的理念,当然就不会紧跟领导者的步伐。

领导发自内心的意愿才能成为理念。领导不断向员工灌输这一理念,于是员工逐渐相信并接受。领导者内心的意愿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全体员工内心的意愿形成企业氛围、企业文化。到即将破产的公司走一遭,一眼就能看出“这家公司要完蛋了”。与此相反,一句话也不用交谈,我们就知道“这家公司一定会发展壮大”。发展壮大的公司能让我们感受到某种氛围。

这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下面我举一个身边的例子来说明。我们走进有人居住的房子,即使是简陋的茅舍,也感觉生机勃勃;如果三个月无人居住,哪怕是刚建成一年的新房子,你都会感觉仿佛有鬼怪在门口出没。

房子恐怕是完全感觉不到人的意识的,房屋居住者内心的意愿竟然影响到无生命的房屋,何况是每天几十人、上百人在一起工作的企业呢?公司内部充斥着这些人的意愿,大家的意愿会对一切事物产生影响。员工的意愿向何处发展,对企业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领导者的意愿至关重要,而全体员工的意愿累积起来,则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明白,人心这个看不见的部分有多么重要。社会现象也可由意愿决定

如果说居住者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整体命运,那么以东京这座城市为例,居住在东京的人,他们的意愿凝聚在一处,就决定了东京这座城市的命运。遇到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心理医生或社会学家会说:“是因为社会存在弊端,所以青少年才会走上邪路。”的确,社会风气败坏会导致青少年心理扭曲,犯罪现象随之增加。不过,在犯罪现象增加的社会中长大的青少年,他们的意愿会使社会风气更加败坏。总之,人的心灵甚至能改变整座城市。

事实上,还真有人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超越冥想(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也流传到了日本。印度人玛赫西在美国创建了玛赫西国际大学,倡导一种缓解压力的冥想方式:让内心平静下来,进入潜意识的最深处。然后通过冥想驱除头脑中的杂念,最大限度地消除头脑中的意识,最终达到被称作“真我”“大我”的境界。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称之为“无意识”。有些人是能进入这种状态的。

玛赫西集合了上百人在城市里一起进行超越冥想,为的是让城市更加整洁美观。当他们进入所谓“绝对真我”的状态时,他们在心中默想:“让这个城市更美好,让这个社会更美好。”有趣的是,实验持续了几个月后,那座城市的青少年犯罪现象大大减少。这是心灵美好的人汇集一处,凭借意念净化社会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玛赫西把这个实验称为“1%效果”。占人口1%的人进行冥想,就可以让一座城市发生巨大的变化。这说明毫不相干的人,如果大家内心都希望这个社会变好,城市中的犯罪现象就会急剧减少。如今,玛赫西正在努力推广超越冥想,希望通过全球规模的超越冥想来拯救人类。“动机至善”

从领导者到员工心往一处想,的确能够决定企业的命运。既然我们已经注意到意愿如此重要,就应该在工作中时刻铭记。

众所周知,在信息通信自由化之际,我创办了第二电电公司。大家都说我像堂吉诃德一样:“那家伙自不量力,净干荒唐事。”NTT(日本电话电报公司)是一家大型企业,营业额超过5万亿日元,仅资本金就高达7 000多亿日元。连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高层领导都不想介入电信事业去跟NTT竞争,京瓷公司却向NTT发起挑战,这实在是太荒唐了。

我刚表示想跻身电信事业,日本国铁立即开始行动,他们认为“那家伙要是能干成的话,我们肯定会干得更好”,于是他们创办了日本电信,准备在新干线沿线铺设光缆。以日本道路公团为主体的建设省也考虑:“我们要是在东名高速公路铺设光缆,不是马上就能干成吗?”于是他们也加入竞争行列。这两家都认为:“京瓷那样的企业都能干成的话,我们应该比它干得更快、更好。”于是就在三四年前,电信事业开始了自由竞争。

刚才谈到,日本国铁只要沿着新干线铺设光缆,这项事业很快就能成功,道路公团也可以在东名高速公路的中央隔离带铺设光缆。可是我们第二电电的现有基础设施为零,唯一的选择是在一座座山上架设抛物面微波天线,进行无线传输。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在山上架设抛物面微波天线还要跟林野厅交涉,因为有些山上种植的是防护林。在没有公路的地方我们还需要出动飞机。另外,无线电波经由空中传输,为避免干扰,还要避开其他无线电波经过的地方。我们提前调查哪些地方没有无线电波,只能从这些地方经过,整个过程真是历尽艰辛。

大家都认为我们终归是干不成的,没想到我们首先架设好了从东京到大阪的线路。从1986年10月开始,我们投入到专线的运营中,1987年9月4日开通了公用线路。

报社记者最关心的是我们在9月4日之前能赢得多少客户。截至9月4日,第二电电签署了45万份合同,而向NTT提出开通申请的为25万户。另外一家是日本国铁,他们投入了巨额资金,在国铁车站大量发放日本电信的宣传单,共获得14万份合同。我们远远超过了其他两家公司合同数的总和。

当然,这并不是最终结果。今后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我们必须倍加努力。公司总算顺利发展到了今天,NTT的真藤恒社长在记者会上表示:“哎呀,我们认输了。我们输给了第二电电的稻盛先生。跟我这种在造船厂造船的人比起来,电信事业可能还是稻盛先生更胜一筹。”此番言论被报社记者大肆宣传,写得滑稽有趣。

实际上我做的事情确实类似于堂吉诃德,那么当时我是怎么想的呢?的确,我是制作陶瓷的,可我想的是:“软件的时代一定会到来。对软件而言,最重要的是信息。考虑到员工的未来,我们公司也要开展软件事业。”总之,我最初投入电信事业的理由是为企业的未来着想。

我从事电信事业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为普通百姓着想。如今,日本的通信网被NTT垄断,在东京和大阪之间通话3分钟需要400日元的话费。今后如果开展正当的自由竞争,通话费应该能降低不少。我们把话费标准设定在300日元。

在独家垄断的情况下话费是不会降低的。即便是那些在经济团体联合会中平起平坐的大企业联手创办一家公司,与NTT也不会有多大差别,是不会降低普通百姓的话费的。只有由我这个一直经营风险企业的人来做这件事,话费才能降低。无论如何这件事不能交给现有的大型企业,就应该由我这种不成器的经营者来干。

在决定加入通信行业之前,我曾经邀请NTT的工程师千本幸生一起干,他欣然应允。我又分别说服了牛尾电机的牛尾治朗、西科姆的饭田亮、索尼的盛田昭夫。我像明治维新时代的志士一样向他们表明自己幼稚的理想:“我对日本电信事业的未来感到非常忧虑。为了使电信事业真正受到大众的欢迎,现在我们必须挺身而出。”

我的说法乍听起来过于荒谬,大家一时间哑口无言,可是继续听下去,他们就表示赞同了:“你说得没错。”不过他们也提出:“事情并不容易,对方也是大型企业。如果你能承担责任,我们就支持你。”总之,他们的意思是:“我们支持你,但所有责任都要由你一个人来承担。”

接下来我又为另一件事感到烦恼。我首先考虑的是“动机至善”。考虑到员工的未来,我必须加入电信事业,给员工留下可继承的产业,而且无论如何也要降低普通百姓的电信费。那么,我的想法是否仅此而已呢?我有没有渴望功成名就赚到钱的念头呢?我用“动机至善”这几个字自问自答。

我是不是为了个人出风头而哗众取宠呢?我是不是盼望着出名后被媒体大肆宣传呢?我念叨着“动机至善”这几个字,反复追问自己。

我还很看重另外一件事,就是在开展事业的过程中要做到“过程至善”,也就是说为了取得成功不能采取卑劣的手段。

我追问自己能否做到“动机至善、过程至善”,直到自己坚信“我的确是这样想的”,之后才宣布开展事业。只要“动机至善、过程至善”,就不必追问结果。我正是坚信意愿的力量而投身到电信事业中的。

迄今为止,我们孜孜不倦地投入了大约400亿日元,今后打算再投入至少400亿日元,在4年时间里实现1 000亿日元的投资。这项事业的风险很高,到目前为止我们始终保持着美好而强烈的意愿,事业的发展也随心所愿。

坚信意愿的力量,让这种力量在事业中发挥作用,就定能成就伟大的事业。第2讲为什么经营者要懂哲学经营者必须懂哲学

很早以前,我就认为经营者应该懂得哲学。

提到哲学,总是给人一种晦涩难懂之感,其实大家不必把哲学想得那么高深。我想强调的是希望大家拥有高水准的人生观。

经营一家企业,为了始终引领企业走向安全与辉煌,急需我们这些企业经营者对所有机会做出判断,做出判断的标准就是判断者的人生观。所以,我强调经营者应该懂哲学,就是希望大家尽量拥有高水准的人生观。

这么说可能令人感觉有些费解,所以我通过和大家交流自己创办京瓷公司的情况,向大家讲述我所倡导的哲学。

我在鹿儿岛出生并长大,从鹿儿岛大学毕业后来到京都,就职于一家陶瓷公司,从事精密陶瓷的研究工作。这是我进入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我在那家公司干了大约4年,不幸的是与公司领导意见不合,所以就辞职不干了。以此为契机,我原来的上司和几位友人提出应该创办一家公司,于是我们就创办了新的公司。我的下属们也申请加入。这就是京都陶瓷公司,现在京瓷公司的前身。

创办了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经营的公司,我干劲十足。和我一起创办公司的7名同伴也感到非常欣慰,因为京都陶瓷公司成立了,稻盛和夫研发的技术有了用武之地。

此前不管研究得多么起劲,取得多么辉煌的研究成果,要想使自己的研究成果问世,都要听取公司领导和经营者的意见,结果是时常被驳回,无法顺利推进。可是,现在这个公司是我们自己创办的,不用再看别人脸色行事,可以专心致志地开展研发工作,于是大家热情高涨。朴素的伦理观成为判断标准

这时,我离开鹿儿岛不过4年时间。虽说“从今天开始就是经营者了”,可我却连何为“经营”都不清楚。一个连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都没见过的人要经营一家公司了,束手无策是可想而知的。作为技术员,我可以向客户讲解自己研制的产品,但除此之外,我一窍不通。

然而从公司成立的那天开始,下属就把我当作主心骨,遇事前来跟我商量:“这件事该怎么办呢?”别人有事跟你商量,你不能总是优柔寡断,必须做出判断。这让我很是为难。

那时我27岁。如果再年长些,或是在大企业有过哪怕一点管理经验,我也许能明白经营是怎么回事,可是我哪一条也不具备,因此无从做出判断。

我所拥有的只是孩提时代父母和身边的大人教导我的朴素的伦理观:“这个不能做,那个可以做。”判断是非的标准,除此之外我一无所知。

世上有的企业一帆风顺,有的却历经波折。人生也是一样。走向辉煌的企业和一帆风顺的人生,恐怕都是各个环节善恶判断积累的结果。企业如今的业绩也好,一个人眼下的生活也好,都是这种积累的表现形式。所以,各个环节的判断失误,有可能导致此前的一帆风顺转为一败涂地。正确的判断至关重要。

可是,我却不知道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所以正如我前面谈到的,我以父母的朴素教诲为标准做出判断。坚持正确的做人之道

不过,考虑到对员工说“我是以小时候挨父母训斥的事作为标准进行判断的”,这也太缺乏权威性了,所以我采取的说法是:“我是根据原理和原则做出判断的。”“原理和原则”是一个让人似懂非懂的说法。经常有员工问我:“原理和原则是什么?”于是我向员工宣称:“原理和原则就是正确的做人之道。我做出的所有判断依据的都是这个标准。”我告诉大家,我不是根据企业赚钱与否,也不是根据个人得失,而是以“正确的做人之道”为标准进行判断的。无论遇到怎样的阻碍,我都要把正确的事情坚持到底。

我就是以这种极为朴素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极为幼稚的思维方式作为判断标准的。正因为这种以朴素的伦理观作为判断标准是正确的,京瓷才一路走到今天。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前面谈到要成为经营者就必须懂哲学。不过,我所说的哲学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应该以正确的做人之道为标准对事物进行判断。它不是利害得失的评估,也不是战略战术的制定,而是作为人,要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人所走的正确道路在哪里呢?它的原点就在于孩提时代父母对我们的教导,“这个可以做”;在于父母对我们的批评,“这个不能做”。这就是判断的标准。

如果一个人希望追求更高层次的标准,可以将严格的伦理观作为标准,也可以参考哲学家倡导的哲学标准。我建议大家尽量追求高水平的判断标准,但这些标准的原点还是要追溯到父母对我们的教诲。“把正确的做人之道贯彻到底”,是成为经营者的条件之一。

要成为经营者就必须懂哲学。不过,我所说的哲学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应该以正确的做人之道为标准对事物进行判断。它不是利害得失的评估,也不是战略战术的制定,而是作为人,要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必不可少的。伦理观欠缺的企业得不到发展

此后,京瓷相继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二部和第一部上市,一路发展至今。事实上这种发展模式并不多见。中小企业规模大了就会破产的情况极为常见。

之所以破产,是因为缺少约束企业的伦理观。起初公司规模小时,社长的目光能照顾到各个角落,所以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员工在几十人到几百人的规模,企业是能够勉强发展的,问题出现在从中小企业向中坚企业发展,组织结构逐渐庞大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领导者缺乏正确的伦理观,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问题,于是有些企业开始停滞不前。“我们如此拼命工作,为什么公司不见发展壮大呢?”当我们面临这样的困惑时,多数情况下可能是经营者没能和骨干员工及其他员工就约束企业的判断标准达成共识。未能彻底贯彻判断标准并使判断标准深入员工内心,企业内部就会由此产生混乱,导致企业停滞不前。

员工在几十人到几百人的规模,企业是能够勉强发展的,问题出现在从中小企业向中坚企业发展,组织结构逐渐庞大的时期。经营管理体系不健全的企业得不到发展

另外一个原因是经营管理的问题。

前面我谈到,当时我连资产负债表都看不懂。我逐渐明白了经营企业不懂财务是不行的。于是晚上我把财务课长叫过来,向他学习财会方面的知识。可是,我同时还要做研究工作,从头学习复式记账法的原理实在是太麻烦、太难了。

当时我问财务课长:“所谓经营,简单地说,就是销售额高、成本低,对不对?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我们赚的钱,对不对?”财务课长点头称是。我心想:“那就简单了,我不懂财务也没关系。”最大限度地增加销售额,将成本降到最低不就行了吗?

大家可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经营者一定认为销售额增加,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销售额增加,成本可以不增加。总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尽量不消耗材料费之类的成本。这和煞费苦心地创造附加价值是同样的道理。我考虑的是凭借智慧增加销售额,同时减少成本。

智慧的结晶是不需要原料的,无论销售额如何增长,都不花费成本,所以全部能变成利润。增加销售额,压低成本,按照这个思路经营就可以了。为此,不是要把财务工作交给财务人员去做,而是要建立起一套包括生产和营销部门在内,所有部门的核算全部透明的体系。于是我在经营中小企业阶段创建了我称为“阿米巴经营”的模式。

在阿米巴经营模式下,无论企业规模发展到多大,都可以实时看到各部门的详细核算情况。如今,在销售额高达1万亿日元的企业中,无论多么小的事业部门,在一个月结束后的下一周内,其核算情况都可一目了然。因此,哪个事业部的哪个地方有问题,哪里出现赤字,在短时间内即可知晓。

唯有构建起这样的管理会计体系,才能在事业规模扩大时看到问题所在,否则将会导致巨大的失败。总之,由于企业规模扩大,经营的实际情况变得模糊不清,最终导致企业走向破产的情况屡见不鲜。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建立了一套体系,使每一名员工都能与经营者在相同的认识下开展工作。京瓷公司最终实现了规模的扩大。请美国的子公司拥有同样的哲学思想

1990年,我们收购了位于美国东海岸南卡罗来纳州、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VX公司,使其成为京瓷的子公司。这是一家拥有数千名员工的大型企业。

公司位于美国,从成为京瓷的全资控股子公司时开始,我就希望它与京瓷拥有同样的哲学思想。日本京瓷的哲学思想与资本主义的“麦加圣地”美国企业管理者的想法是不可能一致的,不过我还是希望与他们拥有同样的哲学思想。

我的判断标准是“正确的做人之道”,其原点是父母的教诲。长大后我接触到以佛教为首的宗教以及中国古典作品,对于“正确的做人之道”理解得更加透彻。

我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归纳总结在《提高心性,拓展经营》一书中,让美国那家公司的管理者和员工阅读这本书的英文版,然后决定以共同拥有京瓷的经营哲学为目的开展一次讨论,于是我来到了美国。

把这本书翻译成英文的是美国当地的子公司京瓷国际(KII)的副社长。他担任过俄勒冈州立大学经营学的教授,曾经负责培训京瓷的美国高管。在举办讨论会的前一天,这位副社长对我说:“出麻烦了!”

英译本是在一周前发下去的,要求大家阅读后提交感想。感想大家倒是都交上来了,可内容却出了问题。

大家表示:“给我们灌输这种思想真是岂有此理,真让人难以忍受。我们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争论得已经够激烈的了,又搬来如此可笑的东洋哲学,真是够了!我们是为了赚钱而工作的,这本书却主张‘不能为了赚钱而工作’,这是何等愚蠢的论调!”

那位副社长原本计划用一天半的时间进行讨论,如此看来局面恐怕难以收拾,所以他提出将讨论的时间缩短一半。我回答说,“按原计划进行”,然后就参与到了讨论中。心灵沟通无国界是人类应有的姿态

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有人反驳:“这本书第多少页的说法我不能接受。要是向我们灌输这种想法,我们是无法一起经营的。”参加讨论会的有200多名管理者,我单枪匹马地回答他们的问题。

比如书中有这样的内容:“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这一点我在前面也谈到过,他们认为这种说法毫无道理。我反问大家:“难道大家不这么认为吗?”

我接着解释说:“我确实主张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但我并没有要求大家的工作状态和日本一样。我考虑到了美国的经济习俗。我很清楚,在美国金钱是提高经营者积极性的激励因素。大家在美国社会获得的商业常识,我也会去实践的。”

事实上,我给这家AVX公司的会长和社长支付的薪水远远高于我在日本的收入。

我接着问大家:“就算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如果有人利用休息日到教会做志愿者,难道大家不会称赞这个人‘了不起’吗?还是会称赞的吧。我只是想说,和在金钱的诱惑下工作相比,把金钱置之度外去工作更了不起。大家能不能理解我的意思呢?”

一番话说完,大家表示同意我的观点:“可以理解。我们也觉得那些不计报酬、投身志愿服务的人很了不起。”

诸如此类,我对大家的问题逐一耐心解答,一次又一次驳倒大家的质疑。于是,这家公司的会长和社长大半夜登门,对我说:“您今天的话我们完全理解了。您所说的也许是我们之前正在淡忘的事。”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也有伦理观

马科斯·韦伯曾经说过,在资本主义崛起时期,强大的新教伦理观支配着整个社会。产业革命兴起,资本主义在欧洲崛起,那时的经营者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这些人以基督教,尤其是新教极为严格的伦理观为支柱开展经营活动。

总之,在资本主义初期,从事经营工作的是拥有基督教博爱精神和人道主义的经营者。

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这种基督教特有的伦理观逐渐暴露出缺陷,于是近年来颓废的拜金主义日益抬头。

不过,扎根于美国现代经营者内心的依然是基督教的修养,所以对我的说法他们表示理解:“我们知道您的想法非常了不起,只是我们没有把它作为日常的判断标准。我们认为自己的判断标准就是追求利润。可是,您所坚持的伦理观对做人的根本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他们决定和我们在思路上达成共识。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这种基督教特有的伦理观逐渐暴露出缺陷,于是近年来颓废的拜金主义日益抬头。何为经营者应拥有的哲学

我说服了刚收购的这家保守的美国企业的员工和经营者,让他们认同了我的思想。见此情景,20年来和我一道在美国经营京瓷国际的同人吃惊非小。他们反省道,“我们还不太理解稻盛和夫的思想呢”,于是连他们也开始发生改变。

结果,AVX在被收购的6年间销售额增长了3~4倍,利润增长了6倍。

虽然其他国家的人在民族、历史背景和语言方面跟我们不同,但也可以和我们拥有同样的企业经营哲学。

我再重复一次,懂得哲学是经营者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个哲学的原点就是“正确的做人之道”。“正确的做人之道”这个问题既是哲学问答,同时又可以树立经营者应有的哲学思想。

懂得哲学是经营者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个哲学的原点就是“正确的做人之道”。“正确的做人之道”这个问题既是哲学问答,同时又可以树立经营者应有的哲学思想。神灵宿于万物之中

前面我多次谈到“正确的做人之道”,那么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佛教,特别是比睿山的天台宗将人与物的本质解释为“山川草木皆悉成佛”,即山也好,河也好,草也好,树也好,所有一切皆为佛。也就是说,天地间万物都内含佛性。

我们小时候吃饭掉饭粒,爷爷奶奶告诫我们说“神佛藏在饭粒里呢”,或者“浪费东西眼睛会坏掉的”。佛教告诉我们,天地间万物,不仅一切生物,就连非生物都内含佛性。

印度有位名人叫赛巴巴,他自称“神的化身”。他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奇迹。

我问赛巴巴:“你是神的化身,那我是什么呢?”他回答说:“你也是神的化身。”我继续追问:“那么,我们俩之间有什么区别?”他解释道:“我认识到自己是神的化身,而你没有认识到。”赛巴巴的意思是说,每一个人身上都内藏着神灵。

佛教主张每个人身上都内含佛性,而赛巴巴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内藏着神灵。追寻人的本质

另外,我还读到过伊斯兰哲学大师井筒俊彦先生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井筒先生是东洋哲学的大家,同时他为了阐明人的本质还在学习瑜伽。他通过冥想探寻自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井筒先生表示,入静冥想时,日常生活中纷繁杂乱的意识状态逐渐趋于一种微妙的意识,之后感觉身体无限接近通透明亮,达到入定的境界。井筒先生这样描述此时的状态:“意识非常清晰,但五官的感觉消失了,只留下自己依然存在的感觉。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识状态。”

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解脱、开悟的状态。瑜伽大师描述说,通过冥想使精神入定后,内心充满无限的幸福感,以至泪流不止。这是喜极而泣的眼泪,佛教称之为“三昧境界”。

井筒先生通过冥想多次经历过这种状态,自己依然存在的意识非常清晰,但其他感觉全部消失。在这样的意识状态下,感觉周围的一切都仅能称为“存在”,自己当然也是如此。正如井筒先生所言,一般情况下人们看到花会说“这里有花”,而他却认为可以说“存在开花了”。井筒先生的意思是说,仅能称为“存在”的事物在扮演着花的角色。井筒先生书中写的这些内容很像是禅语问答。

井筒先生的描述打动了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先生,河合先生在自己的书中写道:“你这个存在扮演的是花,我这个存在扮演的是河合。”河合先生的意思是说,你这个存在在世界上扮演的是花,而我这个存在扮演的是河合隼雄这个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意义

上述内容可以扼要地概括为:天地间万物都是“同根同源、同样的存在”。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表达:“你这个存在扮演的是花,我这个存在扮演的是河合隼雄。”

那么,我们同样也可以将仅能称之为同样条件下的“存在”转换为各种姿态。借用赛巴巴的说法,神灵化身为每个人的形态而成为现在的样子,而天台宗则表述为神佛化身为每个人的形态。

我们的地球上现在居住着几十亿人,这些人姿态各异,性格和能力也不尽相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能力、相貌和思想各不相同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呢?他们是否原本来自同样的神灵?这是否就是仅能称为“存在”之物?我们不由得心生疑问:为什么人们是千姿百态的呢?

此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究竟是谁?为什么我会成为经营者呢?是我成就了京瓷吗?”

本是源于同一正身,来到世上的结果却迥然不同,相貌有别,才能各异。有人一生成功,有人历经坎坷。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简单归结为:能力不同,结果当然迥异。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神灵为何如此不公平呢?

关于这件事我是这么想的:只有形形色色的人存在,才能构成社会。几十亿同样的“存在”是无法构成社会的。建构这个社会需要各种能力的人。所以,原本是同一个“存在”的神灵,在来到人间时化身为不同的相貌姿态,而且能力千差万别。

可是,这也太不公平了吧?有的孩子一生下来身体就有残疾,有的人终其一生命运多舛。大家也许会说,神灵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如此残酷的考验呢?

一生下来身体就有残疾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的确痛苦不堪。但这样的孩子也许肩负使命而来,他们以自己的残疾之身唤醒父母内心深处的爱,让亲朋好友和街坊邻里心怀爱意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也许大家觉得没必要让他们生而残疾,可是这样的孩子毕竟也是带着伟大的使命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

人世间存在的一切皆有所用。这些存在是理所应当的,是有必然性的。而且,正因为人世间的事物如此多样,我们的社会才得以构成。

几十亿同样的“存在”是无法构成社会的。建构这个社会需要各种能力的人。所以,原本是同一个“存在”的神灵,在来到人间时化身为不同的相貌姿态,而且能力千差万别。只是偶尔扮演了一次主角

就我自己而言,我一直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依据前面谈到的判断标准经营企业,碰巧事业进展顺利而已。那么事实上我是否也有才能呢?从事陶瓷研究也好,经营第二电电(现KDDI)也好,之所以能够开展史无前例的工作,是不是因为我具有相当卓越的才能呢?

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能做这些事情的人是否非我不可呢?既然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那么这只不过是造物主偶然将这样的才能赋予稻盛和夫这个人而已,如果让另一个人代替我也毫无问题。

如果把社会比作一个舞台,那么现世这个舞台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扮演主角的,扮演配角的,后台人员,负责大小道具的人,为主角化妆的人,缝制演出服的人……正因为有各种各样的人,舞台才得以成立。我只不过是偶尔扮演了一次主角,如果让其他人来扮演,人生的舞台也照样旋转。

当我领悟到这个道理时,后背一阵阵发冷。现代社会的确需要京瓷这家公司,也需要第二电电,但创办和经营这两家公司的却不一定非我莫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