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大报道精品选(之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18:30:00

点击下载

作者:新华社总编室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华社重大报道精品选(之一)

新华社重大报道精品选(之一)试读:

着力提高精品报道水平不断增强新华社报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新华通讯社社长去年以来,新华社在重大战役性报道中狠抓精品报道,取得较好成绩,产生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充分体现了新华社报道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及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报道中,新华社抓住地震发生后、春节前后、地震发生一周年三个时间节点,有节奏、不间断地推出一批具有示范性的长篇精品,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称赞新华社派出最强的力量、最熟悉四川灾区情况的力量,采写出好稿件。他们指出,稿件大气磅礴,令人动容,催人泪下,动人心魂,以事实说话,以细节感人,是用心和情写出的作品。国内外媒体和受众给予广泛好评。一、遵循中央要求,讴歌时代精神。在抗震救灾报道中,新华社认真贯彻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把握报道基调,以对党和国家事业无限忠诚和极端负责的态度,全面反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的一系列正确决策和果断部署,着力宣传中央领导同志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对受灾群众和灾区情况的关爱、关切,充分展现抗震救灾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展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展现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情怀,真实记录了这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热情讴歌了在这场斗争中迸发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中最闪光的特质。播发的《万众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惊天动地战汶川》《永远和人民在一起》《明天,太阳照常升起》《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灾难中的四个中国女性》《走向希望的春天》《“东汽精神”启示录》《阳光依旧照耀着每一个心灵》《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永远和人民血肉相连》《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壮丽诗篇》《北川将铭记》《永恒的精神,不灭的梦想》等一大批精品力作,唱响了举国上下团结一致、不畏艰险、顽强斗争、敢于胜利的主旋律,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二、坚持以人为本,反映群众心声。在抗震救灾报道中,新华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把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融入新闻报道之中,产生了一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优秀作品。新华社记者怀着深厚的情感,在第一现场捕捉到了大量精彩生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瞬间。《胡锦涛前往重灾区北川县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温家宝抵达汶川县察看灾情》《孩子,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等多组照片,充分展现了中央领导同志与灾区群众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博大情怀和亲民爱民形象;《失去孩子的母亲》《50个小时的生命奇迹》《为了一个勇敢的少年》《叔叔,救救我》《“吊瓶男孩”和“夹缝男孩”》《绝望的尽头,希望在等待》《一年后的这一刻,静默的诉说》《肩并肩,心相连》《重生的花朵》《父爱如山》《独臂撑起幸福生活》《我们要再做一次妈妈》《再访十五勇士》《婚礼进行曲,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响起》等一大批照片,以生动的故事和感人的画面打动了无数读者。新华社记者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的尊重、关爱写进了字里行间。比如,展现党和政府珍视生命、关爱生命、体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阳光下每一个生命都无比珍贵》《宁愿相信72小时后的坚持》,记录救灾过程的《震区三日,废墟中闪耀着人性光辉》《30多小时的艰难突破》,讲述英雄人物的《将军突击》《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在生死之间,他选择永恒》《北川将铭记》,鼓舞灾区人民坚定信念、战胜困难的《明天,太阳照常升起》《风雨中挺起坚强的脊梁》《灾难中的四个中国女性》,展现灾区人民坚强乐观精神面貌的《阳光依旧照耀着每一个心灵》,以及记录记者采访心路历程的《献给北川的橘子》《故乡,让我轻轻擦去你的泪》等。这些报道反映了对生命的尊重,对重建美好生活的信心,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加强组织指挥,形成有效机制。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新华社党组立即启动应急报道机制,成立应急报道领导小组,并首次设立前方指挥部,兵分16路,派出100多名记者挺进灾区现场,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报道。新华社记者发扬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挺身而出、主动请战,不畏艰险、冒死突进,通过各种方式深入灾区一线采访,获取大量一手线索和材料,发掘出人民教师谭千秋和张米亚、某集团军军长许勇、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女民警蒋晓娟、山东省援建干部崔学选等一大批典型人物,采写出一批满怀深情、催人泪下的作品。在确保报道及时、准确、全面、充分、权威的同时,社党组要求加强报道总体策划,统筹对内对外,主动设置议题,制订周密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特别成立重点报道策划写作小组,组织采写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广泛示范性的重头作品,深刻生动地记录这场伟大斗争。报道中,社应急报道领导小组及时调整充实报道方案,科学调度采编力量,充分利用采访资源,努力使报道做到思想深刻、内容全面、快速及时。前方指挥部在全社范围抽调资深编辑和评论人员组成重点报道策划、评论小组,及时传达中央有关精神和总社要求,加强对一线记者指导,确保总体策划符合客观规律和实际要求。为做好汶川地震一周年报道,新华社社委会专门听取策划组工作汇报,明确提出要着力经营好精品力作,努力实现多媒体融合。在整个抗震救灾报道中,社党组还具体部署、牵头策划、直接编审了一批重头稿件,取得很好效果。四、拓展写作思路,着力文体创新。在抗震救灾报道中,新华社打破新闻传统文体,改进写作方式,创新表现形式,特别是在精品创作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与发展,使一批精品报道展现了大思路、大手笔,有的堪称时代经典。主要表现在:一是用宽广的视野和恢弘的气势,将高度概括与细节描述结合起来,思想提炼与事实陈述结合起来,宏大场面与具象刻画结合起来,全景式记录与个性化描写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对重大事件报道的宏观把握和驾驭能力。比如,《万众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永远和人民在一起》《惊天动地战汶川》等作品,都注重这几个结合,主题重大、立意高远、大气磅礴。二是立足地震这一重大突发性灾难的特殊背景,着力刻画一批平凡人物,深刻揭示他们在生命极端危难状态下的内心世界与价值追求,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而普通的人物可亲、可敬、可学。比如,《明天,太阳照常升起》中描述了赵海清、周辉、吴红、马开兰、赵义富、李春蓉等6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些人物的描述仅寥寥几笔,但令人难忘。比如,对周辉的描写,“他把遇难母亲的遗体埋葬在山冈的一棵大树下,用两块砖头做了个记号”;对普通农村妇女马开兰的描述,“她把小孙子高高举过头顶,趟过十米宽的河水,像勇士一样向前迈去”;比如赵义富,“老汉从安置点每天来回爬二十多里陡坡,去照顾家里大红马”……这些细节令人刻骨铭心,过目不忘。正是平凡人物这种对生命的追求支撑着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正是在这些普通人身上充分地反映出来。三是在稿件结构和布局上,运用传记式的角色设立、时空转换的对接方式、“蒙太奇”的表现手段,大开大合、收放自如,使长篇报道结构缜密、一气呵成,令读者在文字阅读中感受“影像般”的意境。比如,《灾难中的四个中国女性》以母亲、女儿、妻子、姐妹这四个角色的设定,突出反映了中国女性在灾难中为留住生命、延续生命所展现的担当和坚韧,令人震撼,令人深思。传记文学的手法用到通讯写作上,这是新闻报道的重大突破。四是在具体表现手法上,把文学的特有表现方法运用到新闻报道中,将叙述、议论、抒情等不同话语方式有机结合,以散文式的语言描述、诗意咏叹式的情感刻画、叙述中评述性语言的穿插使用等手法,以及排比句式的运用、细节的渲染,让新闻话语形态多元而丰富,风格灵活而多样,极大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和感染力。比如,《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开篇就以评述性的叙述直击人心,让人难忘;《阳光依旧照耀着每一个心灵》将白描式的场景描写与体验式的情感铺陈融为一体,触及读者的灵魂深处。《万众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通篇气势磅礴,切口却很小,开篇写道:“这是一只令人心碎的小手,伤痕累累的手中紧攥着一支笔。”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反映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命价值的讴歌、对人性光辉的礼赞,并且贯穿始终。此外,努力将发挥个人才能与运用集体智慧结合起来,对重点稿件从选题、立意、框架、主题提炼、表现手法到素材选取、文字润色等,都是集体讨论、仔细推敲、字斟句酌、反复打磨。一些重点稿件从采访、编辑到审定、播发,历经记者、编辑、编辑部终审发稿人、副总编辑和社领导多次修改,稿件上留下密密麻麻的手迹,凝聚了集体的心智,最终成为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在新闻史上留下鲜明印记的精品力作。五、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强大合力。在抗震救灾报道中,新华社统筹运用各种形式报道,充分发挥多语种、多媒体优势,通过各种载体,在展现国家通讯社多元产品形态不可替代优势的同时,全方位展示重点稿件,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报道的强大合力,有效扩大了精品报道的影响力。视频报道取得重大突破,与黑龙江电视台合作的汶川地震一周年大型直播报道《重生》,成功实现在黑龙江卫视、新华网和3G手机电视试验平台的12小时直播,圆满完成了新华社历史上首次大型电视直播报道,实现了视频报道的重大跨越。新华视点电视节目《牵手,让爱延续》在台湾东森电视台完整播出,实现在台电视媒体落地的重要突破。新华网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抗震救灾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报道,加强网上舆论引导,着力展示新华社精品报道,充分发挥网上“国家队主力”的作用。“新华视点”、“抗震救灾英雄谱”等重点栏目播发了大量针对性强、影响力大的报道。对外报道针对海外受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第一时间播发权威信息,有效进行舆论引导,特别是精心策划的一批对外英文特稿,被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海外媒体转发。新华社社评、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和特约评论员文章、新华时评和新华国际时评三个层面的评论报道播发了大量立意高远、观点鲜明、说服力强的稿件。《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瞭望》《半月谈》《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现代快报》等报刊根据各自定位,推出了大量重点稿件。手机短信、手机报、“新华08”等充分发挥终端载体优势,展示精品稿件,有效推动了新华社精品报道影响力向终端受众的广泛延伸。下一步,新华社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精品报道工作。第一,充分认识增强精品创作能力、提升精品报道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能否持续推出具有示范性和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精品力作,是检验媒体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当今时代,各国媒体都把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作为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环节。而提升舆论引导能力除了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向受众传播新闻信息,更重要的是推出主题重大、思想深刻,能够影响受众情感、引导受众思想的重点作品。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出,新华社的重点报道大气磅礴、催人奋进,社会反响很好,堪为精品力作,要进一步加强采访写作,提升宏观把握能力和思想深度,引导舆论、引领思想。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及时、准确、全面、权威进行新闻报道的同时,必须不断推出具有国家级媒体水准的精品力作,使新闻信息产品被国内外主流媒体经常性转发,得到国内外媒体和受众广泛认可,提升品牌,形成深度舆论公信力和影响力。精品报道是新华社的“看家绝活”,是新华社的传统品牌,我们不但不能丢弃,而且要适应时代潮流,不断巩固、创新、发展,努力提升到一个新水平。第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三贴近”原则,把握主基调,弘扬主旋律,以正确的声音主导舆论,切实履行好国家通讯社职责。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这是党中央对新华社的一贯要求,也是事关新华社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加强精品报道同样必须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要位置。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在正面报道、典型宣传方面推出一批精品。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全面、正确、及时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当前,在抓好重要事件、重大新闻精品报道的同时,要着力策划好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报道,统筹安排、深入采访、精心写作,努力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更加生动地宣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加全面地反映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大好形势,更加充分地展示中国人民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第三,强化精品意识,着力提高组织策划和写作水平,进一步增强精品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精品报道水平,关键在于加强组织策划和采访写作。要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把精品报道纳入重大报道和日常报道的组织策划中,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落实责任。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从策划、组织到写作的工作流程,并不断优化和改进,特别是在重大报道中要成立重点报道组、开设重点栏目、加强国际国内互动,拓展精品报道的视野和深度。要深入一线采访,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深入实际,挖掘最鲜活、最生动的素材,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善于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我们想说的和群众想听的统一起来,用实事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要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发现事物的本质、捕捉特质,能够聚焦事物中的极至,创新报道的立意、选题、角度、表现手法,着重把握特定条件下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要突出报道的个性和风格,把个人的能力与集体智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情和统稿的升华作用,根据稿件的重要程度,副总编辑、常务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要亲自召集相关人员统稿,不断锤炼加工、打磨提高,打造出具有强烈感染力和深远影响的精品。第四,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多媒体业态建设,充分运用多媒体融合方式提升精品报道的采编发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华社精品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构建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是媒体适应数字化时代新闻信息传播发展趋势、有效应对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战略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拓展新媒体报道、加强多媒体融合,不仅不能削弱文字、图片等传统形式报道,而且必须巩固和发扬这方面的优势,转变观念、积极变革,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大力推动传统形式报道实现新突破新发展。这是拓展新媒体报道、加强多媒体融合的重要基础,也是加强精品报道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新形势对媒体发展的要求,适应当代传媒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适应高新科技发展的大趋势,适应受众和市场对新闻信息产品多样化、对象化的需求,不断创新观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大力推进多媒体业态建设。要树立多维报道理念和立体报道意识,努力将多媒体的运行理念和操作模式运用到精品报道生产全过程,在大力创作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的精品报道的同时,加快实现各种形式报道的多媒体融合,创作生产出新形式、新品种的报道精品。充分发挥多媒体数字生产加工平台的作用,着力提高精品报道采集、编发和深度整合的水平,不断提高直接签发供电视、网站、手机、户内户外屏幕等各种形态媒体使用的多媒体融合稿件的能力。充分发挥新华网、金融信息平台、多媒体数据库、手机短信和手机报、社办报刊等直接面向终端受众的载体作用,全面展示新华社精品报道,增强报道效果,进一步提高新华社精品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第五,提高机制保障能力,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技术保障、产品营销等工作,为进一步增强新华社精品创作能力、提升精品报道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加强精品报道必须有完备的机制保障。要加大高素质人才培训培养力度,创造条件,形成机制,把骨干力量放到重点报道一线,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努力造就更多能不断推出精品力作的优秀采编人才,逐步形成一批代表国家级媒体水准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落实好《新华社集体和个人记功规定(暂行)》《新华社领衔记者(编辑)授予规定(暂行)》等相关制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积极鼓励和引导全社采编人员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报道精品。要提高技术保障和服务水平,为重点报道第一线同志配备精良技术设备,提供优质技术服务。要加强产品营销工作,创新营销方式,拓展营销渠道,加大营销推介力度,积极推进对外合作,提高新华社精品报道的落地率,在更大范围覆盖国内外媒体和受众。加强精品报道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要求高,任务重。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把新华社精品创作能力和精品报道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进一步提升新华社报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加快战略转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作出新的贡献!(本文为作者在新华社抗震救灾报道精品力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共十七大报告诞生记

夏林、孙承斌、邹声文

历史又一次向这里聚焦——

2007年10月1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

主席台上,中国共产党党徽熠熠生辉;会场之中,2200多名代表心潮澎湃。

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通过电视荧屏、无线电波、互联网络,这份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从会场传向全国、传向全世界,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

报告高屋建瓴地回答了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国发展进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今后一个时期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体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意愿的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紧扣时代脉搏,确定报告主题。党的十七大报告起草工作自始至终都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胡锦涛总书记亲自担任报告起草组组长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2007年下半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6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党的十七大报告起草组,并确立了报告起草的指导原则——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以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规划我国改革发展的蓝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2月11日,中南海怀仁堂。党的十七大报告起草组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担任起草组组长,刘云山、曾培炎同志担任起草组副组长。起草组的成员,有来自中央机关、国家部委、军队的负责同志,有地方的领导干部,有专家学者。

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起草组成立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党的十七大报告起草工作的重大意义。他强调:“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起草出一篇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体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意愿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党的十七大取得成功,对于指引党和人民事业继续向前发展,至关重要。”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努力把报告写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文件,写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文件,写成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对报告起草提出了明确要求。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保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增强党和国家工作的开拓性和创造性。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问题,着力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提高报告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同时努力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研究提出一些重大政策和改革举措,增强报告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就是要坚持针对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办法,以改进工作、完善制度,同时坚持进行前瞻性思维,分析未来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今后5年以及到2020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提出大政方针,作出战略部署。

主题是报告的灵魂。对于党的十七大的主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直在深入思考。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2007年3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起草组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强调:确定党的代表大会的主题,目的就是向党内外、国内外庄严宣示,在党的十七大之后,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开拓奋进。

胡锦涛总书记就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精辟的阐述。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党内外、国内外高度关注的焦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七大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可以充分表明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决心,可以充分反映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思路关系成败。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遵循什么样的发展思路继续前行,这一问题举国关心、举世瞩目。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是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必须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这集中反映了现时代我们党关于发展的基本理念。

——心态决定状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最要紧的是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精神。这就要求全党同志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牢固树立艰苦奋斗、扎实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的昂扬精神。

——目标就是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了新的期待。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主动适应各族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从而更好地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推向前进。

高举一面伟大旗帜,坚持一条伟大道路,坚持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为报告起草工作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对报告起草工作高度重视。在10个多月的起草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6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报告起草工作的情况报告,审议修改报告稿。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领导同志们都对报告起草和修改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指导性意见。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起草组全体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就报告的主题、框架、内容和起草工作原则等作出重要指示。他反复强调,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从总体上思考对报告稿进行修改、提炼、提高、完善,努力增强报告的思想性、理论性、前瞻性、指导性。要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影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特别是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断充实和提高报告稿,为写出一个真正能够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改革精神、推进实际工作的好文件打下扎实基础。

主题、框架、初稿;调研、讨论、修改……在近10个月的时间里,起草组共召开10次全体会议、40多次工作班子会议,连同小组会议在内,各类会议总计100多次,对报告稿反复讨论、认真推敲、精心修改,先后正式改稿50多遍……

从瑞雪飘飞到春暖花开,从炎炎夏日到金秋时节,起草组成员聚精会神、全力以赴投入起草工作,起草组驻地灯火常常是彻夜长明。

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推敲、一次次修改……报告稿在反复研讨中不断完善。

广开言路、集中智慧、凝聚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起草过程,是社会主义民主生动而具体的实践。充分吸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形成的这份历史性文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把起草过程变成广开言路、集中智慧、凝聚共识的过程,这是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起草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起草工作的鲜明特点。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顺利起草的坚实基础。调查、起草,再调查、再起草,把调查研究工作贯穿起草工作始终,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起草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党的十七大报告起草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要重视调研工作,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真正摸透实际情况,准确掌握群众意愿,不断提高对做好各项工作规律性的认识,特别是要注意总结好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加以概括提炼和系统化,并在报告中充分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对此反复强调。

2006年10月上旬,为了给党的十七大报告起草工作做准备,中央确定了20个重点课题,包括科学发展观理论问题研究、和谐社会理论问题研究、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果和历史经验问题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总体目标和战略布局问题研究、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体制改革问题研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问题研究、加强党内民主建设问题研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问题研究等涉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大课题。中央组织了36个部门和单位进行研究,并把上述20个重大课题分解为62个具体课题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62份调研报告。各课题组一共召开座谈会1523次,参加座谈会人员达20072人次,调研的广度和深度可见一斑。

这次调研结束后,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12次会议,听取有关课题组的汇报。

12月15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对党的十七大报告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共反馈了124份书面报告。中共中央还委托中央统战部,就党的十七大报告议题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

在报告起草前,先就议题广泛征求意见,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起草过程中扩大党内民主、集中党内外智慧的一个创新做法。

12月19日至29日,在正式动手起草报告前,报告起草组分成7个小组,分赴13个省区市,就党的十七大报告议题进行实地调研,召开51次座谈会,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2007年4月下旬,在起草工作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之后,胡锦涛总书记指示,为了增强报告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要就若干重大问题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以深化认识。报告起草组再次就17个重大课题到14个中央和国家机关进行专题调研,与这些部门的负责同志或分管领导同志深入座谈,听取意见。

6月1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报告稿。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就党的十七大报告起草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的这次重要讲话被媒体称作“6·25讲话”,经新华社报道后引起海内外舆论高度关注,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在这次重要讲话发表后,中央又及时征求了参加会议的各地区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共收到书面材料83份。报告起草组认真研究这些意见,对报告稿再次进行修改,形成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征求意见稿。

2007年7月11日,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征求意见稿下发各省区市、中央各部委、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军委总政治部、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和部分党内老同志征求意见。这次征求意见扩大了范围,各省区市、各部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统计征求意见人数共5560人,与党的十六大时相比增加了约2520人。党的十六大代表和新当选的党的十七大代表都参加了讨论。

7月27日,中南海高朋满座。胡锦涛总书记在这里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党的十七大报告征求意见稿,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上,党外人士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有见地的修改意见……

北京,重庆,杭州。报告征求意见稿下发后,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7次座谈会,面对面地听取各省区市和军队各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中央诚心实意听取意见、广泛吸纳各方面智慧的真诚态度。

在整个起草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近20次座谈会,分别听取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涓涓细流,会聚成川。

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报告征求意见稿共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2700多条,扣除重复意见1957条。报告起草组对收到的所有意见都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研究,共吸收890条意见和建议,作了950处修改,其中包括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78条。

充分吸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报告稿在集中智慧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经过这次大范围的征求意见,报告稿作出了许多重要修改。

——引言部分,增写了对大会主题的说明,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部分,增写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等内容。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部分,增写了转变发展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等内容。

——经济建设部分,增写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发展乡镇企业、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强国土规划、增强国有经济影响力、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完善国家规划体系等内容。政治建设部分,增写了提高参政议政实效、推进厂务公开、完善村务公开等内容。文化建设部分,增写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等内容。社会建设部分,增写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等内容。

——党的建设部分,增写了建设学习型政党,健全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增强党员意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内容。

……

8月3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了修改后的党的十七大报告稿。

9月1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了报告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讨论了报告稿,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修改后,提请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讨论。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报告稿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要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吸收和反映这些意见和建议,集中各方面智慧,努力起草出顺应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大会报告。

根据中央政治局的要求,起草组对报告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10月9日,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认真讨论了报告稿,共提出239条意见。报告起草组据此对报告稿进行了认真修改。

10月12日,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稿,决定提请党的十七大审议。

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开幕会上,散发着墨香的报告摆在了2200多名代表面前。

代表们普遍认为,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回顾改革开放29年来的伟大历史进程,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部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方面的主要任务,确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概括、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必将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根据大会期间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又对报告进行了多处修改。许多建设性意见被吸收进报告最后的定稿之中。

在整个起草过程中,报告起草组通过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各种信息,倾听社会呼声,把握群众期待,感受时代脉搏的律动,起草工作与火热的社会实践紧紧相连,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

一面伟大旗帜,一个思想体系,一个宏伟目标,一套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通篇贯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这是一篇政治宣言,这是一份行动纲领。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判断发展阶段,顺应人民新期待,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成为报告最突出的亮点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报告开宗明义向全党、全国、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人将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也是我们党不断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前进旗帜。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决心,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全党全国人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9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如大潮奔涌,会聚于报告起草者的笔端。报告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总结新时期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成果,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又一突出亮点。“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报告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语言,表明了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决心,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宣示,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承诺。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报告全面深入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其中具有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表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报告紧扣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期待,从5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报告用充满激情的笔触,勾勒出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的辉煌前景——

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一段段激动人心的新论述,一个个给人启迪的新判断,一条条惠及人民的新举措——“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就业到创业、从注重民生到扩大民主、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党的十七大代表在审议时说,报告的这些务实论述,不仅给人以新风扑面的感觉,更传递了深刻含义。报告蕴涵的大量重要信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这是一份高举旗帜的政治宣言,

这是一个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

蓝图鼓舞人心,目标催人奋进——

159年前,《共产党宣言》发表,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58年前,社会主义中国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作为20世纪的重大事件,改写了人类发展进程。

29年前,中国步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我们党领导下开始了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乘风破浪、扬帆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2007年10月,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了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进军。中国共产党正以愈加自信的姿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新华社北京2007年10月27日电

为高扬的党旗增添新的思想光辉——《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诞生记

徐京跃、李斌、李亚杰、顾瑞珍

2007年10月21日上午,北京,晴空万里。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在胡锦涛同志主持下,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一致同意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重大论断写入党章,一致同意将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写入党章,一致同意将党的建设中行之有效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写入党章。

高扬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增添了新的思想光辉。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章建设。这次是党的十二大通过的现行党章的第五次修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对党章作适当修改的决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政治品质

党章,是一个政党公开树立的旗帜,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

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与时俱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与时俱进。

近年来,各地不少党员和党组织致电、致函中央有关部门,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盛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建议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推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在党的十七大上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

2006年12月,在中央对党的十七大报告议题广泛征求意见期间,许多地方和部门的党组织向中央提出了同样的建议。

修改党章关系重大,必须十分慎重。中央对修改党章的建议高度重视,要求中央纪委、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联络部、中央政策研究室等部门进行研究和论证。

2007年3月10日,中南海,春暖花开,绿上枝头。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就党章修改听取意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与会同志一致赞成党的十七大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

3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

中央认为,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党的十七大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是必要的,也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期望。

——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对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广泛共识。很有必要把这些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写入党章,以推动全党深入学习、认真贯彻、狠抓落实。

——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尤其在发展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对于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做法应该加以总结,写入党章,以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党章是全党经常学习、长期贯彻的总章程。中央已经明确向全党提出了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推动学习和贯彻党章活动,也需要使党章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使党章与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重大理论概括和重要提法衔接起来。

中央确定了党章修改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写入党章;坚持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全党智慧;保持党章的总体稳定,只修改那些必须改的、在党内已经形成共识的内容,努力使修改后的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中央决定成立由吴邦国同志任组长的党章修改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工作。

4月4日,中南海,20多位来自中央多个部门的同志齐集这里,党的十七大党章修改小组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肩负着全党同志的期望,正式揭开了党章修改工作的序幕。

吴邦国同志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阐明了修改党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党的一大制定《中国共产党党纲》到党的二大制定第一部党章,从党的七大党章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到党的八大党章对执政党的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了初步思考……建党86年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党章进行过多次修改,产生了15部党章文本。

现行党章是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作了4次修改。我们党通过修改党章,及时把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重大成果体现到党章中来,对于更好地指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吴邦国同志还指出,党的十七大对党章进行修改,是党中央综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从推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的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要充分认识党章修改工作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好这项工作。

党章修改过程是一次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过程。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多次审议,两次较大范围征求意见,党章修正案反映了全党意志、凝聚了全党智慧

这次党章修改工作是发展党内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党章修正案是全党意志的反映和全党智慧的结晶。

中央在党章修改工作一开始就强调,这次党章修改工作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坚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努力使修改后的党章更加符合时代进步潮流、更加符合党心民心,成为一个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党章。

2007年3月24日,中央发出通知,就党章修改工作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意见。这一做法,同起草党的十七大报告先就议题征求全党意见一样,是发扬党内民主的生动体现。

4月上旬,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通知的要求,先后报送了125份关于党章修改的书面报告,普遍赞成党的十七大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赞同中央确定的党章修改工作原则。各地区各部门共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1603条,扣除重复意见,共有116条实质性修改意见。

党章修改小组对这些报告认真进行梳理,形成了五六十万字的意见汇总本。同时,党章修改小组还收集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意见和建议。

党章修改小组认真研究了各地区各部门提出的每一条修改意见和建议,本着适当修改的原则,提出了党章修改建议方案,覆盖了各地区各部门提出的116条实质性修改意见中的72条。

5月10日、6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两次审议党章修改方案,提出重要修改意见。

6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同意党章修改方案。

7月初,党章修改小组围绕党章修正案涉及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提法,列出51个专题逐一进一步深入研究。

7月11日,中央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同党的十七大报告征求意见稿一起,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意见。这次征求意见扩大了范围,各省区市、各部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统计征求意见人数共5560人,比党的十六大时增加约2520人。党的十六大代表和新当选的党的十七大代表都参加了讨论。

7月下旬,正是盛夏酷暑的日子,胡锦涛总书记先后在北京、重庆、杭州等地分片召开座谈会,当面听取各省区市和军队各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同大家就党章修改问题深入进行研究。

8月初,各地区各部门又向中央报送了125份书面报告。普遍认为,这次党章修改工作积极稳妥、务实严谨,指导思想、修改原则、修改程序、修改内容正确,党章修正案征求意见稿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时代要求,使党章这个党的总章程更加完善。

同时,各地区各部门也对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党章修改小组日夜奋战,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系统梳理。这一轮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对党章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共提出311条修改意见,归纳整理为199条。党章修改小组逐条研究了这些意见和建议,对党章修正案稿进行认真修改。这次共修改21处,覆盖60多个单位、30多条意见。

8月3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开会,听取党章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在党内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会议要求党章修改小组认真吸收各地区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把党章修正案稿修改得更加完善。

9月1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并通过了拟提请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讨论的党章修正案稿。

10月9日,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在京召开。吴邦国同志就《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与会同志认真研究和讨论,提出很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党章修改小组据此对党章修正案稿进行了修改。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提请党的十七大审议。

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期间,38个代表团的2200多名代表,对党章修正案进行了认真审议。代表们普遍认为,把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重大成果写入党章,把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写入党章,顺应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全党更好地学习和遵守党章,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党章修改小组又进行了进一步修改。

一次次征求意见,一次次讨论研究,一次次修改推敲……党章修正案数易其稿、越改越好。大到一个重大提法,小至一个标点符号,党章修改小组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工作。党章修改小组先后召开5次全体会议、40多次工作班子会议。广泛征求意见的做法,科学严谨的态度,为提出适应推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需要的党章修正案提供了重要保障。

10月21日,在党的十七大闭幕会上,党章修正案获得一致通过。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主要修改内容共有15条,既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重大成果,又充实了论述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容,充实了党的建设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通过后,党内外舆论普遍认为:

——这是一部充分体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党章修正案。

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成为党章修正案引人注目的亮点。修改后的党章不仅在总纲增写一个自然段,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而且在条文中要求党员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干部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也写入了党章。

——这是一部充分反映党的实践发展成果的党章修正案。

在不断前进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化,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章总纲以4个自然段分别阐述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这有利于全党同志更加自觉地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奋斗。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特别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丰富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因此,党章修正案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相应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对阐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3个自然段作了适当补充。这有利于全党同志更加自觉、更加全面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军队建设、民族工作、宗教工作、统战工作、外交工作,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在这些工作中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新的经验、新的认识。党章修正案对此及时加以吸收。这有利于全党同志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这是一部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制度创新的党章修正案。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党章修正案在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制度创新方面作出了新规定。在党的组织制度方面,党章修正案增写了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的内容,规定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

将党代会代表实行任期制写入党章,是考虑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关地方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经验。将来会根据这项规定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表的职责和权利,以充分发挥党代会代表的作用。巡视制度自建立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将其写入党章有利于加强党内监督,促进反腐倡廉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已经形成制度,一些地方党委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党章修正案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充实了党的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的工作制度,增写了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以及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定期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写入党章,长期坚持下去,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有利于发挥党的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来,不少地方开展了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举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试点,实践效果较好。党章修正案关于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产生办法的规定,增写了提出委员候选人要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的意见等内容。这有利于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候选人提名的民主,有利于给直接选举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探索留出空间。

在“党的基层组织”这一章中,经过修改,增写了对党员进行服务、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等内容,从而强调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要求。

在党员义务方面,党章修正案增写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法律知识、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党章修正案同时对党的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干部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加强道德修养,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号召党的各级组织和全党同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在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要高度重视学习贯彻党章。党章是规范和指导全党行为的总章程。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来说,把全党同志的思想统一到党章上来,自觉按照党章行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党章进行了适当修改。学习贯彻党章,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我们要切实把党章学习好、遵守好、贯彻好、维护好,扎实推进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7000多万党员的郑重要求。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见证,坚持与时俱进的政党,才能永葆青春;坚持与时俱进的事业,才能充满活力。在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中,中国共产党党旗将更加鲜艳,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新华社北京2007年10月28日电

十七大的历史方位

刘思扬、徐江善、霍小光

站在新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时空坐标上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即将召开的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树起的又一座里程碑。

方位决定方略,方略明确使命,使命昭示未来。

时间坐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了紧迫而关键的时期。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基础,这是时代赋予十七大的庄严使命

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太行山脚下河北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家分外热闹。在国家免征农业税一年之际,他铸造的一尊“告别田赋鼎”,引来十里八村乡亲们观赏、赞扬。站在这尊巨鼎前,读着鼎上的铭文,王老汉满脸喜气——“田赋始于春秋时代……1979年邓小平搞改革开放,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亿万农民富裕起来。乾坤转天地变。从2006年1月1日起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两千六百多年的田赋,并且还让国家反哺农业。亿万农民歌唱社会主义好,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

与王三妮老汉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四川省南部县保城乡宋家坪村500余名农民,他们自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门口竖了一块外观像“田”字的“告别田赋纪念碑”,以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质朴无华的铭文凝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亿万农民由衷的心声。

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跃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丰衣足食的梦想成真,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伟大跨越。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和不懈追求,而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则是民族复兴的重要阶段。

历史永远铭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华民族复兴设计的“三步走”战略。

1987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说:“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三步走”的前两步目标实现后,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于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历史坐标上,我们看到了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建党一百年,二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跨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建党一百年的阶段性目标,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十六大以来的5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而在2006年,这一数据已经从2002年的1000美元跨入2000美元的平台,四年翻了近一番。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2003年至2006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10.4%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世界年均4.9%的水平。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

面对成绩既要保持头脑清醒,更要感知肩负责任的重大。

我国正处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距党的十六大提出建党一百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时间还剩下14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进入紧迫而关键的阶段。

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已经初步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尚存诸多深刻矛盾。

浙江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人们眼中,温州“小老板”几乎成为财富的代名词。但十七大代表、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坦言,温州是一个相对比较富裕的地方,可全市262个乡镇中,欠发达的乡镇还有139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口袋”和“脑袋”不协调的问题还十分突出。

这是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充满困难和风险的时期,是一个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机遇,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断探索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基础。这是时代赋予十七大的庄严使命。

空间坐标——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继往开来,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向新阶段,这是时代赋予十七大的重要任务

长期观察中国问题的一位英国记者写道: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迷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凭借着对和平发展世界潮流的准确把握,对国内形势深刻变革的敏锐洞察,抓住了有利时机,取得了令世界瞠目的辉煌成就……

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长期面对的三个重大课题。

世情、国情和党情,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制定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的根本依据。

——察世情。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失衡加剧,能源资源压力增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贸易保护主义趋势上升,国际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国际大环境对我国发展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要求我们党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要求我们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局势变动的新考验。

——观国情。改革开放29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历史性巨变,取得的成绩世界瞩目。英国《金融时报》评论:“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中国成为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力,这在现代经济发展史上是少见的。”

巨变面前仍需保持清醒头脑,必须看到,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未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未改变。“一个巨变”“两个未变”的国情告诉我们,实现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名还在100位以后。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还有2300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联合国人均每天1美元的标准计算,我国还有1亿人在贫困线以下。

特别是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深化改革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明显加深;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能不能抓住新机遇、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发展大局的新考验。

——看党情。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伟业的中流砥柱。新中国成立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按照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览全局的能力的要求,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有力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些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在思想和作风、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

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吸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自身状况变化带来的新考验。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说,中国共产党今天面临的所有挑战和考验,说到底是能不能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能不能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这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9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向全党提出,在新时期新阶段,要正确认识国内外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这是时代向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任务。

人民期待十七大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擘画更加壮美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画卷。

思想坐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这是十七大肩负的历史性任务

理论是思想的旗帜,旗帜是前行的方向。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中央党校教授赵曜说,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经过长期探索闯出了也就是找到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

我们找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期29年,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一切巨变,取得的一切进步,创造的一切奇迹,追根寻源,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能不能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关系到能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全党发出的号召。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做到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

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先导,是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

温州是改革开放之初遭受非议最多的地方。在只能讲“计划”不能谈“市场”的年代,温州人就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冲破姓“社”姓“资”的思想禁锢,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出现了“家家办工厂,户户闻机声”的空前景象,迸发出无限的创造活力。

温州市委副秘书长彭立华说:“如果说温州发展有什么奥秘,那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路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形成新思路,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

曾任法国《世界报》记者的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目睹中国的变迁非常感慨。他在《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中说,1990年随法国大企业家代表团到上海浦东考察,那时候浦东不过是一大片空地而已,没人相信规划中的浦东能够实现。而如今的浦东就屹立在原来的渔港码头,景色蔚为壮观。对上海的反复观察让他对中国发生的事情充满了信心。北京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不仅仅是梦想,也不仅仅是宣传,它是一个可以触及的事实。

改革开放造福了中国人民,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今天,无论是应对国内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还是更为深度地融入经济全球化,都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发展来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而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走回头路。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指引,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

记者不久前到青岛崂山石老人村采访。这个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较早地走上了小康之路。但由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没有跟上,在村委会选举时,一些村民连续多年上访。村党委认识到,社会全面发展才是根本。他们从村委会换届选举抓起,坚持公开透明,随时听取村民意见。村民的气顺了,去年这个村533户拆迁,一个月拆迁完毕,没有一户上访告状。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认为,在“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时期,人民内部利益关系亟待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这些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现、新形式,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靠发展的新思路。党的十六大以来之所以要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所以要提出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深刻的原因即在于此。这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历史方位和政治走向。“气清更觉山川近,心远从知宇宙宽”。承载亿万人民期待的十七大,必将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新华社北京2007年10月13日电

十七大报告新提法

陈芸、慎海雄、赵承

胡锦涛同志十七大上的报告,在与会代表和各界干部群众中产生了热烈反响。在讨论报告的过程中,代表和专家们发现了许多新提法、新表述。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就此进行了初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

十七大报告在纵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们注意到,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饱含着深刻内涵,表明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相应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表述细节的变化,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焕发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我们党创新理论的科学整合。近三万字的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们注意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翻一番”的目标已提前在二〇〇六年实现。

十七大报告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这一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统筹兼顾”多种重大关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摆上重要位置

十七大报告在“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论述中,除了阐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之外,还特别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是我们党在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的依存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的统筹理念,这表明,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之一。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上述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业化”之后。“信息化”的增加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们注意到,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新华社北京2007年10月16日电

中国道路 世界瞩目

于长洪、李柯勇、齐紫剑、唐璐

这是万象云屯的世界。这是风云际会的中国。

当中共十七大选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世界的目光不能不更集中地投向中国:处于机遇之时,中国怎样进一步认识世界?东方满眼春光,世界如何正确地看待中国?“如果把中共十七大报告看作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图景,跃然纸上并贯穿始终的颜色,就是‘中国特色’这一‘亮色’。”法国媒体的观察和解读,独到而深刻。“中国道路”创造东方奇迹,得到13亿中国人的支持,也赢得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理解和赞同

回顾深圳经济特区27年的发展历程,中共十七大代表、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深有感慨:由一个边陲小镇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深圳创造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奇迹,有力地证明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

而深圳仅是东方奇迹的一个缩影。“你最好将头探出人民大会堂,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北京乃至整个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共领导这个国家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发展。”这是西班牙《先锋报》对十七大的一段评论。

发展之路却并非坦途。回首上世纪70年代,世界当代史在西方已翻到信息时代、电子时代,龙的子孙们还在机械化的初期蹒跚而行。“球籍”问题,曾使我们站在地球边缘。

当历史定格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时,世界对中国是将信将疑的。怀疑共产党政权的执政能力、建设能力,成为一些西方人不肯摘下的“有色眼镜”。

然而,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达2.6万亿美元,仅次于美、日、德而居世界第四位;十六大以来全国财政收入五年增长2万多亿元,是改革开放头25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更是居全球首位。不论持怎样的立场,国际观察家对中国发展的辉煌成就都不能不给予高度赞扬。“奇迹”“巨人”“全球重量级影响力”等用语,在中共十七大期间频频出现于世界媒体对中国的评价中。

国富民强使中国道路得到13亿中国人支持,中国的独特发展模式在世界上也赢得越来越多的理解和赞同。《欧华联合时报》说:“中国人民从上百年的屈辱、牺牲、奋斗的历史中找到和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光明大道。”俄罗斯《政治杂志》周刊载文指出:“全世界都见证了中国通过完善国家政治体制和进行面向市场的改革而快速地发展与复兴。”

塞内加尔政府经济和财政部顾问阿里·安塔·索先后三次访华,他说:“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集中体现在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找到了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在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在实践层面奉行务实变通,在理论层面实行兼收并蓄、继承发展,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紧密结合国情的发展方略。”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孔塔帕里就此指出,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正赢得越来越多的赞许。瑞典国际问题研究所专家拉格奎斯特则断言: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共的执政能力甚至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道路”使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更加拉近,中国的发展与繁荣越来越深刻地与世界息息相关

安哥拉栋多市火车站已经很多年没有驶入一列火车了,车站的窗户已经钉上了木板条。2007年1月,有关方面计划修筑从栋多到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的铁路,施工方是中国几家建筑公司。当中国建筑公司的两名工人考察这条线路时,一名安哥拉保安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感谢上帝,谢谢你把中国人带来了。”

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这个故事,生动地显现了中国的发展与非洲的紧密关系。而与中国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不仅是非洲。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13.8%,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面对各种挑战,中国的高速发展及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自身,更属于整个世界。英国《经济学家》载文指出:“世界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身上找到了强有力的新引擎……如果中国经济能继续腾飞,将有助于为世界经济保驾护航。”

也正是在这些意义上,欧洲议会议长珀特林的表态非常鲜明:“中共十七大不仅是中国的一件大事,对世界也很重要。”他认为在防止全球变暖等很多领域世界都非常需要中国的合作,因此他希望中共十七大能够推动这种合作。

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稳定和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英国《金融时报》等多家媒体认为,中共十七大决定中国改革开放的走向,它们重点关注的是十七大将对中国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缩小贫富差距、推进党内民主、惩治和预防腐败等方面作出怎样的战略定位,因为作为一个国际地位日益突出的大国,中国的这些部署将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道路”推动世界稳定和发展,“中国强有力的经济成就应当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灵感源泉”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迎来“金色季节”,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等国际事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赢得了广泛的钦佩和尊重。

中欧论坛创始主席戴维·高塞特在论述中国的发展与繁荣时说:“中国今日的复兴不仅对亚洲的稳定也对全球的和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的发展和稳定,本身就是对人类的一个贡献。而中国道路在推动世界稳定和发展的同时,也日渐显示出全球性的借鉴意义。

2004年,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雷默曾发表一篇引起极大反响的研究报告《北京共识》,系统地阐述中国的发展经验及其意义。雷默坦言:“尽管他国不能重复中国的发展模式,但中国模式中一些内容却是值得研究的。”

正如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素帕猜所言,“中国强有力的经济成就应当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灵感源泉”。的确,在亚洲、非洲、拉美乃至整个发展中世界,不时会听到一些国家在研究中国的兴起并努力寻找能让“中国模式”在本国发生奇迹的故事。

俄罗斯媒体对中共十七大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俄新社政治观察家科瑟列夫写道:“外部世界非常重视中国的党代会,关注它不仅是为了给这个成长的巨人把脉,也是为了学习一些有益的东西。”

十七大召开之际,越南驻埃及大使黎进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经验对越南十分有益。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说,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值得包括印尼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借鉴。

塞内加尔国务部长兼外交部长加迪奥的言语更为具体:“30年前,中国和非洲许多国家在经济上几乎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经过数十年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强国之一。中国过去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今后如何变革和发展,也将为非洲国家提供可循的新模式。”“中国道路”的成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和平发展创造和谐世界

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国际观察家开始放下陈旧的意识形态偏见,认真研究中国的发展经验,因为中国正在着力解决的很多问题,不仅仅是自己的难题,更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

十七大代表、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有关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的问题,是另一项全球性课题。据十七大代表、卫生部副部长高强介绍,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医疗保障体系,参加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近9亿。2006年,中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非典之后建立的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也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誉。

有一种意见渐成国际舆论的主流:中国道路的成功不仅是共产党政权的胜利,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大成果。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研究院院长奥维尔·谢尔看来,中国发展道路“还是一个猜不透的难题”,但是他预言,“中国有可能一步步建立起与世界交往和处理本国人民事务的一种全新方式,它有可能发展成一个新的、也许可行的长期发展模式”。

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郑重地向国际社会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十七大报告又对这一理念作了进一步阐述。

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认为,和谐世界的理念,正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响应。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已经不合时宜了,伊拉克战争就是一个最突出的例子。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专家詹姆斯·曼说,历史证明,一些大国的扩张性政策受到国际社会指责,而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却在增强。“如果我们不像世界的其他部分一样认真地对待中国的新模式,我们可能会发现,站在历史错误一面的是我们自己。”新华社北京2007年10月22日电

一把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门的“金钥匙”

《半月谈》杂志社编辑部一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作出的抉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重大命题。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给出了响亮、坚定的回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回眸新中国建设史,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艰辛而曲折,曾经如潮如涌,也曾一波三折。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和重重阻力,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坚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为艰险所惧,不被干扰所惑,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谁曾想,29年前,刚刚走出“文革”阴霾的人们还在为温饱发愁,如今13亿人民的生活已总体达到小康;谁曾想,29年前,我国经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而今已成长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谁曾想,29年前,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曾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一度窒息了人们的思维,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深入人心,吹拂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中国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蓬勃的朝气和创造的活力。

数据也许是枯燥的,但它最简明、最雄辩,在评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时,也最容易找到共识。以改革开放近30年计,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2006年GDP迈上20万亿元大关,扣除价格因素,是1978年的13.3倍;1978年至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都增长6.7%;2006年进出口额达17607亿美元,比1978年增加84倍。29年前,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

十六大以来的成就同样可圈可点:经济上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势头,GDP年均增长10%以上,预计今年将达到23万亿元,较2001年的约11万亿元翻了一番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济发展方式在经历着阵痛中开始向“又好又快”的目标转轨;伴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建设直指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一系列针对城乡居民的保障措施相继出台,社会和谐呈现出勃勃生机;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公民的政治权利越来越受到尊重,基层民主、党内民主建设向深层次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令世界刮目相看。苏联、东欧剧变后不久,西方曾有人预言,中国这座社会主义大山将在10年内坍塌。然而,15年过去了,社会主义中国以无可争辩的强大生命力宣告这一预言的破产。就在十七大召开期间,西班牙《先锋报》记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你只要把头探出人民大会堂的窗子,就可以领略北京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正在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二

俄罗斯文学大师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这样描述:“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行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图正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逐渐清晰显现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十七大报告作出了科学论断: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际结合起来,逐步认识、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政党是大有希望的政党,一个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民族是大有前途的民族。实践的沃土孕育出理论创新的累累硕果,科学的理论指引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航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是实践发展的过程,也是理论探索的过程。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组成。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只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一定会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三

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暴露出诸多问题和矛盾:比如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困难群众还有相当数量;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继续深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摩擦时有发生,等等。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人口多、基础差、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现代化水平低等基本国情尚未根本改变。2006年,我国人均GDP仍排在世界百位以后。如果说GDP反映的是国家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那么人均GDP反映的就是国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在这个意义上,我国仍然是一个相对落后的穷国。正如温家宝总理2003年年底在美国哈佛大学讲演时所说:“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

看不到改革开放的主流,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性,是危险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作出的“两个没有变”的判断就是明证,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强调“两个没有变”,不是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和主要动力;同时,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当前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更加自觉的姿态走科学发展道路。

这就需要坚持“四个必须”,即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积累的飞跃是一种疯狂”。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打下坚实基础。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很难长期支持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中央和地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体。这就需要既能总览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四

纵的历史、横的现实,组成了时代的坐标,无数个坐标点连接成时代前进的航线,指向未来。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历经史无前例的变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亘古未有。

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关键阶段,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进取、奋发有为。

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肩负着带领亿万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前景!《半月谈》2007年第20期

冰雪中,有一股热流在涌动——记抗击冰雪灾害的普通中国人

新华社记者

从2008年1月中旬开始横扫大半个中国的雨雪冰冻,是如此凶猛——冰封了南方电网,中断了京珠高速公路,梗阻了京广铁路……短短半个多月,将满心欢喜准备过年的上亿中国百姓卷进从天而降的白色灾害。

与此同时,全国人民抗击这场50年不遇的冰雪灾害的战斗是如此炽热——全力抢救被毁电网,破冰决战京珠高速,打通铁路大动脉,保障受灾群众的生活……全国上下同心协力,万众一心汇成融化冰雪的热流。

和每一次与灾害的抗击一样,总有些默默无闻的人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总有些平实无华的举动让人们刻骨铭心,总是那些最普通最平凡的人们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抵御灾难、战胜灾难的脊梁。一个断电10天的城市:黑暗的寒冷中自助带来光和热

连绵不断的雨雪冰冻,无情地考验着这座城市的忍耐力和抗击力。

自1月13日以来,前所未有的恶劣气候,使湘南重镇郴州市电网瘫痪,城区供水中断,过境的京珠高速公路阻滞封闭。

到2月4日,这座城市停电10天,停水9天。对一个城市来说,这是否已经到了极限?

走在郴州市区冰雪覆盖的马路上,只见道路两旁的大树,因为不堪冰挂重负,无一例外的“断臂折肢”,成了光头树。随处都能看到倒在地上的电线杆,电线垂在地面,原本手指粗的电线被层层冰冻包裹,有的地方变得比人的胳膊还粗。在王仙岭一带,一排排高大的电塔拦腰折断,钢架像麻花一样垂在半空。

电网的瘫痪使郴州的夜晚变得一片沉寂。除了极少数备有发电机的单位、酒店微弱的灯光,马路上间或一闪而过的车灯外,整个城市湮没在黑暗之中。

由于停电,郴州的7座水厂只有一个山河水厂因为地势较高,可以少量供水,其他6座无法工作,市区大面积停水。

面对如此灾情,郴州顽强地抗击,镇静地自救。在当地党委、政府组织指挥下,郴州3万多名干部群众、部队官兵走上抗灾一线。消防车每天为居民送水,政府集中所有发电机保障医院、超市、通信、道路交通等重点单位用电。

记者在郴州市区看到,无论是送水车前提桶排队的居民、加油站前排队加油的人们,超市里排队购物的居民,基本上保持着良好秩序。北湖区涌泉小区29栋居民曹大妈说,停电停水这么多天,全家的生活受了很大影响。但她并不怨天尤人:“现在我们互帮互助坚持着挺过去。”

郴州人一边怀着希望等待,一边动手拯救家园。他们派出大量人手疏通京珠高速耒宜段和107国道,抢修电力设备,开展医疗救护,实施生活救助。与此同时,他们也没忘记向同样身处困境的人伸出援手。在高速公路良田服务区他们设立了11个救助站,向阻塞在路上的司机、乘客发放棉衣棉被,送水送饭送药,先后救助8万余人次。

在这场夜以继日的战斗中,郴州已有两位电力职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2月2日清晨,郴州市交通局干部卢明强因疲劳过度又殉职在工作岗位上。

和他一起值班的同事告诉记者,大概4时多,一夜无眠的卢明强刚刚接完一个电话,人就突然瘫倒在椅子上……他再没有睁开眼睛,也没有来得及留下一句话。一天前还和卢明强一起上107国道清扫大雪的同事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噩耗:“他才43岁啊!”

医生的诊断是“猝死”,但他的同事陈和平哽咽着说:“他是太累了!”

郴州,经历着最寒冷、最黑暗的冬天,是大批像卢明强一样的干部职工全力以赴、奋不顾身的努力,让郴州充溢着最宝贵的一抹温暖。

2月2日下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诞生了5位婴儿。7天7夜没有离开病房的护士长张紫翠告诉记者,就在全城断电断水这10天里,她们迎接了180多个新生命的诞生。一个滞满数十万旅客的车站:无数双手托起无数人平安回家的希望“有人晕倒了!快救人呀!”2月1日下午,连续执勤9小时的武警广东总队二支队战士喻永华准备换勤时,忽然听见旅客中传出求救声,喻永华“嗖”地跳上栏杆,只见距离他10米远处,一名年轻妇女倒在另一个人身上,面色苍白,情况危急……“旅客们帮帮忙,快把她举起来!一个接一个‘传’出来。”此时,冲进人群完全不可能。喻永华急中生智,大声招呼周围的旅客把晕倒的女子举起来往外“传送”。

借助众人臂膀的力量,昏迷中的妇女从众人头顶上一点点被送出水泄不通的人群,送到能得到救护的地方。

这一幕,被记者定格在镜头中,拍摄地点——广州火车站。

每年春节前后,都可见中国铁路运输中最为壮观的人流。除夕夜的团圆饭,对所有身在异乡的中国人来说,是世上最不能错过的约定。据测算,2008年春运客流量将高达1.77亿人次,而在这些人中约有1/17要经过广东。

2008年春运从1月23日开始。令人猝不及防的是仅仅3天之后,正处于春运高峰的京广线湖南段因冰雪天气供电中断,京广铁路,这条中国铁路的大动脉严重受阻。仅1月26日一天,就有130多列正在京广线上行驶的列车无法正常到达。

一边是回家心切的旅客潮水般涌向车站,一边是越来越多的列车被堵在路上。大量旅客滞留在广州站,最高峰时超过几十万人,车站前广场和站前道路到处涌动着黑压压的人群。

对于这样的场景,一位广州网友用“恐怖”二字形容。他的感觉并不夸张,如此众多的人挤在一起,“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等难以承受的灾难”。受命指挥今年广州火车站春运执勤的林军中校说。

林军已连续7次参加指挥广州火车站春运执勤,却从没像今年这样紧张:“这一次最累、最辛苦,遇到的困难更是前所未有!”

为了防止人群拥挤造成踩踏意外,数千名公安干警、武警战士用自己的身体和手臂在车站广场筑起一堵流动的人墙,把旅客分割包围成一个个小方块。这道血肉之躯组成的“人墙”,不分昼夜站立在焦躁、急切到几乎难以控制的旅客中间,为他们构筑起生命安全的屏障。

持续的阴雨,让广州格外寒冷。铁路员工为苦苦等待的旅客定时送来开水、方便面,给衣着单薄的旅客送衣物、送棉被;大批志愿者和医疗工作者,随时为滞留旅客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努力安抚他们疲惫的身心。

一天天无法正常吃饭、休息,一天天拥挤在露天焦急等待,使不少旅客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几乎达到极限,不时有人出现身体不适。在挤得水泄不通的人海中,执勤武警、警察和在场维护秩序的工作人员及旅客们只好一次次用“头顶接力”的方法传送病患者和孩子。每次的救助,都有成百上千双手臂的参与和协力。

这些都是陌生的手,然而却是无奈的人们唯一可以信任和依赖的手。正因为如此,在网友的投票中,一双双手托举着晕倒女子的图片,被网友选为“雪中的温暖”之手。

随着京广铁路逐步恢复,疲惫不堪的滞留旅客正在陆续踏上归程。但广州火车站内外,风雨中不分昼夜守护他们的数千名武警官兵、公安干警、青年志愿者、铁路工作者和医护工作者们,却丝毫不敢松懈。

一天大概只能睡两小时的林军,脚下的新皮鞋才穿了7天就磨出个大洞;而他的战士们,实在累极了,就一层层半躺在没有开动的车站滚梯上小憩一刻……一列行驶了6天6夜的列车:人与人相依相助温暖冰冷旅途

1月24日11时34分,L 308次列车从西安站准时出发开往广州。列车长黎智勇此时绝没想到,这次值乘竟会跑了整整6天6夜。更想不到他和全车乘客、工作人员一起,竟会历经断水断粮、饥寒交迫等种种磨难。

这一切是从列车行驶到湖南境内后开始的。26日傍晚时分,列车因为受到湖南恶劣天气影响晚点了,不过直到27日上午7点列车到达长沙附近的望城站后,他们才慢慢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处境。

在望城站,列车一动不动滞留了20小时10分钟。1112名旅客在冰天雪地中要吃饭、要喝水、要取暖,正常情况下,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此时此刻却成了对全体乘务人员突如其来的考验。“原来一晚上就可以到广州,列车只准备了50多名乘务员的口粮,100多份盒饭。旅客们随身带的食品也有限。”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黎智勇发现,饥饿的旅客开始躁动起来。“我们与车站联系请求帮助,可这个小站已经断电断粮,最要命的还断了水。”

千余旅客的饥渴成了最紧迫的问题。黎智勇立即派人通过车站联系到一辆汽车,拉着他们从小路赶到县城采购粮食,回来后赶紧开火做饭。热腾腾的饭菜终于出锅了,黎智勇亲自推着餐车,和餐车服务员、列车员、乘警一起,一车一车把饭送到车厢:“就像押运钞票一样紧张”。最后,全车旅客都吃上了一顿热饭,而所有乘务人员此时已经一整天颗粒未进了。

L 308次列车是非空调客车,列车上的取暖、烧水全部靠一台锅炉。车到望城,锅炉里的水已经接近红色警戒线,一拨拨干渴的旅客,拿着水杯、茶壶眼巴巴围着锅炉。

黎智勇急了,列车上没水,车站也断了水,怎么办?后来,他了解到附近农户家有口水井,他将乘务员分成两组:一组去农户家里取水,一组在车上守护旅客。农户家离车站有半里多路,路面上结着七八厘米厚的冰层。20多名乘务员,跟着他从早上来来回回一直奔波到傍晚,跌倒了又爬起来,终于满足了旅客一白天喝水的需求。“盆子、茶壶、水桶,能用的我们都用上了。”

到了晚上,为了安全乘务员不能再去提水了,可全车旅客的饮水供应却不能间断。黎智勇只好向当地政府求援。让他惊喜不已的是,这天深夜,在寒风呼啸中,望城县一位副县长亲自带领武警官兵用消防车给列车送来了宝贵的食品和饮水。“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啊!”

他那时并不知道,在这次雪灾引起的京广铁路大梗阻中,先后有数百列火车长时间晚点,或不得不辗转绕行,几十万旅客被困车上进退不得。为了保证这些旅客的基本需求,沿途各地政府、铁路、部队和其他有关部门,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L 308次列车走走停停,天气越来越冷,车上没有空调,不少旅客冻得直哆嗦。“我们动员卧铺的乘客,将被子腾出来,送给车上的老人、小孩。”让黎智勇感慨的是,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旅客们都很配合,纷纷把被子让给老幼病弱者御寒。到了晚上,寒风还是冷得透心。没有其他办法的黎智勇,想到了最原始、也最自然的取暖方式——靠拢。他和乘务人员引导所有旅客向几节车厢内集中。“挤在一起咱们暖和点啊!”

就这样,L 308次列车的1000多名乘客靠自己的体温相互温暖着,度过了这个饥寒交迫的夜晚。上千人偶然相遇一列火车,本只为各自的目的地。但突逢意外,他们发现,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共渡难关。

1月31日凌晨,在路上跋涉80多个小时的L 308次列车终于到达广州。黎智勇回家一称,6天内他瘦了5斤多。一个难以承受罕见冰雪的电网:天地间回响悲壮的“集结号”

满天飞雪中,郴州电力工人曹响林在21米高的铁塔上静静地永别了人世。这情景,让他的亲人心痛难忍,让很多中国人为之震撼动容。

从这场50年不遇的特大冰雪灾害大面积肆虐开始,中国6万名电力抢险大军义无反顾地站在抗灾保电第一线。前所未有的严酷气候,前所未有的特大灾害,别无选择的作业方式,注定了这场战斗的慷慨悲壮。

极端的天气,使我国南方地区的电力网线“冰冻”千里,一根根电线的覆冰厚达30毫米,甚至60毫米,变成一条条粗大的冰棍,在风中舞动形成共振,巨大的力量摧垮、扯烂了无数的线路,高大的铁塔也难以负重而轰然倒塌:华中电网21条500千伏线路停运,南方电网3872条线路停运……一个个警报过后,湖南、贵州等诸多地区开始出现令人心悸的大面积停电。“电一停,没了空调和电暖气,就彻底冷到了骨头里。”冷,是居民郑伟强对断电9天的郴州最强烈的感受。

湖南、湖北、贵州,在持续的降雪和凝冻天气面前,一座座“冰城”中数以千万的人们渴望电给他们带来温暖;中国交通的大动脉京广铁路因断电而梗阻湖南,沿线上百万滞留车上、站上的旅客等待电给他们带来畅通。

曹响林和全体电力工人一样,在这样的日子里成为抗击灾害的突击队,成为“保障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的主力军。

重担下,平时默默无闻的他们挺直了脊梁。自1月13日开始,曹响林一连16天在一线巡线、除冰、排查故障、紧急抢修复电。“早上,我和孩子还没起床,他就走了;晚上,我们都睡了,他还没回家。”曹响林的妻子卢爱东说:“这些天,他忙得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我几乎天天看不到他的人。”

1月29日这天,曹响林要承担的故障点抢修任务有4项。他带着学员罗长春踏雪爬冰,辗转山岭之间一一排除故障。就在他们刚刚完成原定任务时,110千伏塘高线10号铁塔的架空地线由于覆冰过厚、不堪重负,掉落到下面的线路上,引发停电,必须马上抢修。

曹响林和罗长春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地赶往故障地点。

高压线上的冰层坚硬如铁、光滑如玻璃,电线覆冰后有成人大腿般粗,选择上塔除冰、抢修脚下的电线,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死抉择”。

3天前,他们的3位同行罗海文、罗长明、周景华,上塔除冰时,铁塔突然断裂,从50多米的高空坠落地面英勇殉职;1天前,嘉禾县供电公司工人肖建华攀上10米高的输电杆灯架处理断线接头,电线杆瞬间折断,肖建华摔落雪地献出生命……

罗长春说:“曹师傅,你在塔下指导,我上塔去吧!”

曹响林看了看他说:“铁塔太滑了,你经验不足,还是我来吧。”

他踏上脚钉,冒着凛冽的雪风,攀上了21米高的输电铁塔,用专用大剪刀剪断架空地线。就在他处理完故障、准备下塔时,由于又冷又累、劳累过度,42岁的曹响林突发心梗,永远闭上了眼睛。“我上快一些,可以早点恢复送电。”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句话。

冰雪仍未停止,更多的电力工人们擦干眼泪继续登上一座座铁塔。和他们一样,全国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干部群众职工,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们众志成城抗击冰雪灾害的战斗,还在如火如荼进行!

冰雪终将融化,但面对这场灾害,在一个城市,一个车站,一列火车上和为维护一个电网中所发生的故事,将长留人们心中。(记者曲志红、禹志明、徐清扬、肖文峰、梁钢华、李柯勇、黄全权、苏晓洲、刘文国、冯丽)新华社北京2008年2月4日电

铸造民族精神新的历史丰碑——写在全国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之际

车玉明、李斌、黄全权

伴随着“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目标的基本实现,在经受住与肆虐近一个月、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雨雪冰冻灾害搏斗的严峻考验之后,中华民族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入了改革开放的第30个春天。

从贵州到湖南,从江西到广西,在2008年春运高峰时节,这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史所罕见。但是,历经磨难的华夏儿女,再一次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取得了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重大阶段性胜利。

今天,在抗击冰雪灾害由应急抢险转入全面恢复重建的新阶段,当我们再次回顾一个多月来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历史过程,我们仿佛看到,在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13亿中国人民再次用心血、汗水和血肉之躯,铸造了一座民族精神新的历史丰碑。党中央果断决策,牢牢把握抗灾救灾斗争主动权

经历了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2003年严重“非典”疫情考验的中国人民, 2008年初又遭遇了一场异常严峻的挑战。

我国南方的广大区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确保这些地区交通、电力通畅,把雨雪冰冻灾害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降至最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尤为重要。

冰雪肆虐南方,灾害不容持续。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举国上下奋起抗击,打响了一场特殊的战争。

从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号召“坚决打好这场抗灾救灾的硬仗”,到次日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有关部队全力支持灾区抗灾救灾,再到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强调“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从部署煤电油运紧急措施到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后实行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转移,党中央运筹帷幄,总览全局,有序部署,牢牢把握着抗灾救灾的主动权。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号令下,广大军民万众一心奋起抗灾。党员干部冲上来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冲上来了,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冲上来了:一支支援军放弃了春节休假,奔赴抗灾前线;一架架运输机频频起降,一趟趟列车风驰电掣,一辆辆军车昼夜兼程……抗灾前线所需的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灾区集中。

在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工作的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局长李扬曾参加过1998年特大洪水抢险救灾协调指挥工作。他告诉记者,这次承担的任务远比1998年洪水和2003年的“非典”复杂、繁重。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几十万子弟兵和武警战士,数十万警力,18万电力抢修人员,成千上万干部群众,都紧急行动起来。投入人员之众、物资之多,为1998年抗洪以来所仅见。

据统计,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救灾资金54.83亿元。灾区各级政府累计发放方便食品2082吨、口粮5.5万吨、食用油1887吨、饮用水57万箱、取暖燃料4271吨、棉被424万床、棉衣551万件。大年三十晚上,紧急调运的200多万支蜡烛、一万多盏应急灯伴随着不少郴州人度过除夕。

调运救灾物资的手段以往也不多见。除了铁路、公路、水上运输外,空中运输这次更多派上了用场。截至2月12日,空军已出动飞机41架,飞行174架次,空运棉衣、棉被、蜡烛、应急灯等各种救灾物资3万余件700余吨。

历史不会忘记,在抗灾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山西大同400米深的矿井下,出现在秦皇岛寒风凛冽的码头上,出现在桂林的输电线路抢修现场。他亲切的话语、坚定的信念,鼓舞了人们的士气,更加坚定了人们打赢这场战争的信念和信心。

历史,更不会忘记这样一些细节:

——2月5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乘坐专机刚抵达桂林,就在机场亲切看望了正在执行救灾任务的广州军区某集团军陆航团官兵。总书记脱下外套,大声说:“来,我也参加!”说着,就同官兵们一起干了起来。一包包沉甸甸的救灾物资通过总书记和官兵们的双手装到了直升机上。

——温家宝总理春节前夕前往贵州,不顾山陡路滑,攀登上山,看望正在山顶上抢修电路的工人们,工人们急得喊起来:“总理,危险,不要上来!”温家宝总理像没有听到一样,继续向山顶上攀登,并向工人们表示慰问和感谢。他说:“贵州遭灾很重,我放心不下。”“这些细节将随这个令人难忘的春节牢牢印刻在人们的记忆里,人们说,自然灾害虽然给生产生活带来损失,但却能凝聚人心,而凝聚人心的根源,则来自有这样好的领导人。”网民“清溪一钓”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自强不息、万众一心,民族精神经受大洗礼

气温逐渐回升,冰雪渐渐消融。经受了这次罕见雨雪冰冻灾害的亿万颗心却难以平静。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是我们的光荣传统。今天,在这次抗击罕见雨雪冰冻灾害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新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增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凝聚力。

透过茫茫白雪和严寒,人们看到: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和新的时代精神交相辉映,迸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灾情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指挥下,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的总体要求,奋起抗灾;受灾省区党委、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共产党员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冲锋在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迅速出动,全力以赴;社会各界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全力投入抗灾救灾攻坚战。

历史不会忘记,中国共产党人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灾斗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在千里冰封的灾区大地上,当路断车阻人滞时,当电停水停粮缺时,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一支支党员先锋队、突击队冲锋在前,一名名党员干部挺身而出。无论是高耸的高压线铁塔,还是冰封的高速公路,哪里最紧急,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

在河南新蔡县,孙召乡袁庙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建春带领以共产党员和基干民兵为主的100名突击队员转移群众和粮食。他刚刚背起年近古稀的五保户朱三离开不到百米,土屋就被雨雪压塌了。老人老泪纵横:“我这条老命是共产党给捡回来的!”在贵州省凤冈县,电力公司9名党员突击队员冒风雨,战严寒,一夜步行31公里,抢修故障线路,保障了国网的正常运行。

经过冰雪灾害的考验,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坚定执著;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牺牲一切”的品格更加崇高。不少地方,群众自觉把他们比喻为“冰雪中的一团火,黑夜里的一盏灯”。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子弟兵在这次抗灾斗争中所建立的卓著功勋。

数十万跃动的迷彩服,构成了白皑皑冰雪天地中最壮阔感人的图景。在南北大动脉的咽喉——京珠高速韶关北段,在南京长江二桥,在大雪封山的井冈山地区,在飞行条件恶劣的恩施机场,子弟兵无不是冲锋在前,铲冰除雪,运送物资,转移群众,在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发挥着关键作用。

截至2月12日,包括180多名将军在内,全军和武警部队已累计出动官兵66.7万人次、民兵预备役人员188.2万人次,累计清除冰雪道路3.2万公里,运送物资4.2万吨,疏散群众721.7万人。这次用兵数量,是自1998年抗击特大洪水灾害以来最大的一次。

历史不会忘记,亿万中华儿女在灾害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

舍“小家”保“大家”,在灾害面前,人们顾全大局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春节期间,南方电网近4万人的抢险大军依然搏击在冰雪一线,后方人员也纷纷坚守岗位。仅在贵州,抢修一线的电网职工已达到24000名。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让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在江西的“保电之战”中,武警水电二总队等部队的近千名武警官兵投入了电网抗冰抢险;陕西和辽宁的近500名送变电专业抢修人员相继抵达江西,紧急支援受灾电网抢修。为了一时难以修复的重灾区的春节用电,浙江的移动电厂来了,陕西的发电机到了。

灾情牵动着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各界群众自发对灾区的帮助非常活跃:长沙义工组织为露宿街头流浪者送衣物、食物,北京的慈善机构紧急启动“慈善阳光救助行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短短两天内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达4100余万元。从南美到西欧,从非洲到大洋洲,海外华侨华人踊跃募捐……抗冰战雪、历经艰难,让我们懂得更多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艰难困苦,不屈不挠,是在不断同各种灾害和困难作斗争中成长起来的。灾害使我们遭受了一些损失,但也使我们从中懂得了许多东西,增强了我们继续前进的信心、勇气和力量。惊心动魄的抗冰战雪之后,留给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

——完善的应急管理能力,科学的指挥协调,是有效应对突发灾害、降低损失的必然要求。

有没有危机意识,能不能有效应对危机,是检验一个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央和地方狠抓应急管理,整合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抢险救灾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1月27日,国务院紧急召开全国煤电油运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铁路、交通、民航、公安、通信等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进行部署。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二级响应命令,以最快的速度把暴雪橙色、红色警报,未来全国及重点地区天气趋势预测等信息迅速发向全国各地。

2008年的这场冰雪中,一个让人充满希望的“应急力量”开始初步显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反应速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针对灾害发展形势,国务院迅速成立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指挥中心,统筹协调指挥抗灾救灾和煤电油运保障工作,坚持每日分析会商,及时掌握全国各地灾害发展情况,协调解决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中的重大突发问题。湖南省1月28日决定连夜实施大面积停电应急预案一级紧急响应,29日贵州及时启动了大面积停电应急预案一级响应……

在这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从国家总体预案到专项预案,从国家部门预案到地方预案,一个个应急预案共同筑成一道道坚固的屏障,有力地保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个让人欣慰的事实是,到此次冰雪灾害降临之前,我国已制定国家专项预案26件。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及其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就有17件相关专项预案,包括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通信保障、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突发环境事件、海上搜救等7件专项预案等。

对我国在2003年“非典”之后刚刚建立起来的应急预案体系来说,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无疑是一次实战检验。不容置疑的是,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方略已经迈出了卓有成效的一步,而且必将迈出更为扎实、完善的脚步。

——雄厚的实力与充足的积累,是我们打赢一场场“遭遇战”的坚实保障。

人们不会忘记,当风雪无情地摧毁铁塔,阻断交通,毁坏民居时,在很短时间内,大量的救援、抗灾物资就从全国各个角落起程、运输,源源不断地送抵灾区。棉被、手电筒、电力设施、蜡烛、抢险装备、燃油发电车……运送物资的飞机紧急起飞,列车飞驰穿行……物资储备之充足、技术力量之雄厚、通信指令之顺畅、调动速度之快捷,引人注目。

无论是抢险物资的充足,还是技术设备的先进及时,无一不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无一不是多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国力的充足积累作为后盾,冰雪灾情不可能这么快得到有效控制。”72岁的老人冯成武感慨地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有了充足的实力作为后盾,我们就有信心战胜一切灾害。”

——人民军队与人民鱼水情深,永远是国家安全、人民利益、危难关头最坚实的依靠。

风雪骤,灾情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人们不会忘记,面对急速侵袭的冰雪,在党中央的号令下,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迅速出动,全力以赴,昼夜奋战在抗灾第一线,为夺取抗灾救灾阶段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1998年的特大洪水,到2008年的罕见雪灾,人民军队又一次交出了出色的答卷。

——恪尽职守、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永远是抗击灾害的钢筋铁骨。

从抗击“非典”,到阻击禽流感,危难中,总有一股力量挺身而出,成为中流砥柱。催人奋进,让人敬仰!

冰雪灾情中,电力、铁路、交通、公安等各行各业干部职工无畏地冲到了最前头,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用自己的勇气、毅力和奉献,诠释着“责任”这沉甸甸的字眼。

如同“非典”肆虐中,人们永远记住了医护人员那美丽的身影一样,这个冬天,人们也记住了电力工人这个英雄的群体——为了守护千家万户的光明,无数的电力壮士爬冰卧雪,义无反顾地走向充满风险的铁塔。

灾害尚未完全结束,重建任务更显繁重。虽然我们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一些地区的电网还有待修复,春耕的时节刻不容缓,气候变化仍可能反复,受灾群众的生活亟待安置,生产亟待恢复,奋战在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仍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重建美好家园。

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下一阶段,抗击冰雪灾害将由应急抢险转入全面恢复重建。夺取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将成为全国上下新的奋斗目标。

2008年的这场冰雪,砥砺了民族的意志,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在冰雪与严寒中,在抗争与搏击中,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凝聚、在闪光。它再一次昭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顽强奋斗,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自然灾害和艰难险阻!新华社北京2008年2月13日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