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私房笔记:庄子的心灵自由之路(梁冬说庄子·齐物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19:35:22

点击下载

作者:梁冬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梁冬私房笔记:庄子的心灵自由之路(梁冬说庄子·齐物论)

梁冬私房笔记:庄子的心灵自由之路(梁冬说庄子·齐物论)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梁冬说庄子:齐物论作者:梁冬排版:昷一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5-01ISBN:9787218127286本书由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作者序入戏要深,出戏要快好事和坏事是同时存在的

我觉得,庄子就是一位达观的、不讲究绝对对错的人。什么是达观呢?庄子告诉我们,一件事情的正面和反面加在一起才是全面,悲观和乐观加在一起才是达观,悲观的时候应该乐观,乐观的时候应该悲观。

怎么判断一个人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呢?悲观的人是他在眼下生存环境很好的时候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乐观的人在很惨的时候不管是蛰伏还是低头,总是充满生机,顽强不息。巴菲特说,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世间一切虽然充满不定的变数,但自在源于无常,无常才是常态,无智才是智。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庄子是道家里的孔子,你看他几乎在每一篇里都拿孔子来讲,事实上帮我们还原了一个真正的孔子。起码在庄子的视角里,孔子是一位更达观、更不纠结的人,而且孔子对于人间世的种种人性,是很了解的,而且很洞察。对于人性,他并不那么悲观,而且乐知天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庄子做到了孔子后来想明白的事情,而孔子做了很多庄子暗暗想做但又没去做的事。对于这一点,我以前不了解,读《庄子》读多了以后才发现其实庄子是很爱孔子的。钱穆先生也这么认为,他认为基本上来说庄子是道家学派里的儒家,儒家学派里的道家;而爱新觉罗·毓鋆老师在解读庄子的时候更是用《大学》和《中庸》的精神来作注解。

在某种程度上,庄子的内心隐隐存在着对做事情的一番羡慕,只不过由于外界的原因导致他最后悟出了一种道,收获了一种超越世间的达观。《齐物论》本质上讲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

具体体现在我们生活中是什么样子呢?我的一位朋友,年轻的时候离了婚,后来一个人把孩子拉扯大,她女儿告诉我,妈妈常说离婚是自己人生中做的唯一正确的事情——好和坏真的要看站在什么层面上讲,有些时候她在跟别人讨论作为一个单身妈妈的经历时,那些闺密、女同伴,或者刚刚认识的女士都会报以某种同情,好像她很悲催。但是当她分享完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后,居然绝大部分女人都悄悄跟她说,“其实我觉得你真让人羡慕”。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都很难理解好事和坏事之间其实是一个转换,转换的本质就是时间和角度。同样一件事情,或者是任何一件事情,换个时间、换个角度看,它都呈现出我们在世间看到的价值判断的另一面可能性。

我还有一位老朋友,他是很骄傲的人,九十年代上过福布斯富豪榜,是到现在为止为数不多的没进去、没下去、没上去、没出去,而且电话号码还没换的人。那些进去的、下去的、上去的、出去的人,当年也是非常令我们羡慕的人物。所以我们又怎么知道这些进去、下去、出去的结局不是从某人成为富豪榜榜单里的人物那个时候开始的呢?

所以,任何一件事情,你反过来看它,都会让你产生截然相反的感觉,就好比快乐和悲伤的情绪。我们以前总是说,好事隐藏在坏事的里面,坏事隐藏在好事的里面,这其实还是站在好事的角度看坏事,站在坏事的角度看好事,全然没有了解好事和坏事是同时存在的。

我们常常由于自己视野的狭隘,很容易把注意力聚焦在一件事情的好或者坏上面,这其实是人类进化或者人类演化的一个结果。

当我们迅速地对一个人进行好坏分析的时候,就不至于让我们总是处在一种无所适从的状况。就像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培养出一种看电影的习惯——先不看剧情,也不看里面的矛盾,只看这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常常问妈妈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不知道这是如何形成的,可能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简单地把事情分成好事坏事,把人分成好人坏人,有助于我们作判断,令我们可以趋利避害。但其实,坏人也有很多好朋友,好人也干了很多龌龊事儿——起码想了很多龌龊事儿,他只是没有胆量、没有机会、没有因缘做坏事而已。如何判断一件事情的好坏呢

我们对好坏怎么判断呢?一言以蔽之,我们都是世界的一面镜子,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体的。我们就像全息照片一样,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状况,都是借由时间和空间的投射,而呈现出来的我们内心价值观的判断的对象,并拥有了非常大的偶然性和片面性。

当我们能够站在一个全息的十方维度来看事情(十方就是上下、前后、左右、过去、未来、生死,生死也可以用阴阳来取代),你就建立起了一种全息视角。

全息视角是我们大部分人所缺乏的一种视角,因为人的眼睛长在鼻子上面,是平着长的,大部分人只能看180°的范围;而马的眼睛因为是长在两侧的,所以它就可以看到更宽广的世界;苍蝇就更厉害了,它是复眼,几乎能看到360°范围内的物体。

再比如,假设我们的眼睛能同时看二十五个摄像头拍摄的影像,有的摄像头在身体里面,有的摄像头在身体外面,有的摄像头在身体上面,有的摄像头在身体下面,有的摄像头在下一个街角,有的摄像头在你的未来,还有的摄像头在你的过去……,同时聚集在你面前的屏幕上,你会看到什么?这仿佛是大厦保安的视角,当大厦保安看见一个人走进来的时候,他在不同的显示器里面看见这个人的屁股,看见这个人的秃头,看见这个人的脚,看见这个人上二楼,看见这个人拐进了隔壁张阿姨的家……

如果我们能够像保安一样看见世界,问世界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我们就能够从过去、未来、正面、反面、上面、下面,全然地看到一个人的立体图像。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对全然不好不坏的同情。一切尽在不好不坏的淡定中,它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坏,如是这般,就是分解成为每一帧每一帧的画面。

在看过这些不同维度之后,你会产生一种“全然感”,这种全然感会帮助我们产生了了分明、如如不动的情绪反应。如果你不站在过去、未来,不站在里面、外面,不站在宏观的、全然的视角看问题,就会一惊一乍,一会儿觉得高兴,一会儿觉得兴奋,一会儿觉得无聊,一会儿又觉得有悬念……。但是如果你能够有机会全方位地把一件事看完,就会产生一种不说话的沉默感,因为你知道故事的剧情会反转、反转、反转……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一尊泥菩萨的眼睛已经被装上了摄像头,耳朵也被装上了监听器,而且每一个来跪拜菩萨的人走出去以后都被沿街的摄像头拍下其故事,这些故事全部汇集到“云端”,被中央处理器处理。比如,有人希望儿子成绩能考好,有人希望贪污腐败不要被抓到,有人希望自己赶紧离婚,还可能有人希望自己不离婚等等;同时,又能知道这些希望的背后有着什么真实目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作为一个人工智能,一个集合了大数据的菩萨,你看到了所有人的诉求,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看了一千年,你会发现原来所有人祈求的事情归拢起来就二十种,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看到这些人后来各自的人生结局,有些人放了一百块钱,结果没有达成他的目的,就在心里暗暗地说“这菩萨一点儿都不灵”;还有些人想着先给一些定金,等事成之后再多给一些……。如果这些念头也通过一种无线Wi-Fi的方式上传到“云端”,被菩萨接收到,你觉得他会怎么样,会怨恨这个人吗?

如果一百个人里面有九十多个都是类似的想法,那菩萨会怎么样?他最后一定只会做一件事情,就是对他们感到无奈,并觉得很无聊。

菩萨知道这些人其实只不过是未开悟的,还活在自己纠结的世界里面的普通人,他心怀慈悲地想要让这些普通人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希望他们不要被自己短时间的诉求所绑架。同时,对于菩萨这样一个与宇宙“连接”的“终端接收器”来说,看到的不仅是人,也许他还能听到虫子,甚至是一个蒲团的声音(你怎么知道一个蒲团没有意识?你怎么知道一根房梁没有意识?你怎么知道一盏灯没有意识?如果它们都拥有了人工智能,并且已经联网,产生一种所谓的“意识”以后,它们都会有自己的语言),他把这些都汇聚起来的时候,就会感受到“诸漏皆苦”——人生的一切欢喜和痛苦背后都是无常的苦——每个人来祈求都是因为他苦,一个特别开心的人是不会来祈求的。

菩萨感受到了每个人在时间、空间,以及周遭关系连接的集合产生的集群效应,他感受到了无聊、无奈,然后保持沉默。最后,他对于世间的无常充满了整体的、全然的了解、洞察和接受。我们的傲慢就来自于偏见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信息被全部采集之后在云端进行大数据处理的这个过程,就像看了无数个显示屏的大厦保安,会产生什么感觉?那肯定是最接近佛性的人,因为他看到了人间所有的梦想、所有的贪婪、所有的愚蠢、所有的悲伤、所有的自以为是、所有的勾心斗角……,最后就会保持一种全然的接受。

这种全然的接受是因为他看到了所有,而且他看见了连接,甚至看到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连接(当然也看见了别人和世界的连接),他看见了人和物的连接,就像物联网一样,关键是这些所有的“全然”最后会产生的结果,就是三个字——“整体感”。

这个整体感用庄子的话来说叫“齐物”。所有的情绪波动,都是基于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思维活动的偏向,是偏见带来的,我们的傲慢就来自于偏见,我们的谦卑来自于真正的对“全象世界”的洞察,这个洞察就叫“般若”(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有了般若之后,才会由无奈生出同情,从同情生出愿意帮助大家的愿力。所以智慧和慈悲是并行的,有了智慧和慈悲之后,才会发大愿;有了大愿之后才有大行(大智菩萨是文殊菩萨,大慈大悲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大愿菩萨是地藏王菩萨,大行菩萨是普贤菩萨)。所以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其实不是四个人,是四种不同的“宇宙投影”,而且他们不是简单地从一到二,从二到三,从三到四的次第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然关系。只不过为了方便表述,人们把它表述成四个方面。

因为我们的语言是单向性的,大部分人的头脑运转只接受单向运转,我们的世界观完全受制于我们语言表述的局限,这就是为什么太智慧的人往往会出现一种情况——无语。因为他会语塞,同时有八十句话涌到喉咙,而这八十句话是矛盾的,先说哪句后说哪句?他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这叫“戒定慧”。“戒”是克制自己对某一件事情的执着,或者是克制自己偏狭的角度。我们对钱财很渴望,其实是因为我们偏狭地认为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才是我们对财物那么执着的主要原因;我们对爱情有那么强烈的要求,是因为我们害怕自己终将孤独,而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孤独的训练,所以很害怕孤独以后无所事事;我们对于生命的执着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死”的经验,所有的经验来自于“生”,而死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于是就产生了恐惧。我们每天晚上入睡,尤其是很多人会睡得很“死”(完全无知觉的时候),为什么不感到恐惧呢?因为你知道第二天早上还会醒来,所以你就没有担忧了。但你又怎么知道,在人生的大梦过程当中,这一次的死亡不是一场梦呢?你又怎么知道,你现在活着的世间不是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梦的一个片段呢?《齐物论》是《庄子》所有篇目的总纲1

我认为《齐物论》是庄子的“宇宙全息论”的展现。

在《庄子》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篇就是《齐物论》,它是《庄子》所有篇目的总纲。没有《齐物论》做基础,你无从了解不生不灭,无从了解不好不坏,无从了解不垢不净,无从了解“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因为宇宙的任何一个点,都包含了整个宇宙的投影。

只有我们把世界作为信息流的时候,才能够想象,一个硅片那么大的地方,可以容纳整个世界。因为它不仅仅是自己的存储量很大,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生发一个链接,一个与云端存储器相连的链接。而每一个受理终端,就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每一个“相”,就是我们经历的每一个片段的相。每一个相都只是一部分,都只代表了本质的一个角度;而另外的部分,就是这个相的“分相”,所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就是那个事物的本体,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好坏、长短、大小、生死、快乐悲伤,全部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存在的不同面。当你理解这件事情之后,才能说是无好无坏,无生无死,无寿者相。无无明(无明就是阴暗),亦无无明尽(就是连阴暗的尽头也没有)。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所以才会有了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以上所有的论述都在一个假设和前提之下,那就是,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全息投影,而我们是这个全息投影的一个切片。所以,世界即我——我们是世界的投影,世界也是我们的投影。这个世界是所有人投影的集合,就像互联网只是所有节点的集合一样,这个世界本身是一堆相互投影的集合。所以,我在本书里讲的就是世界是你的投影,你也是世界的投影,而这个互相投影的过程,即我们看世界、看彼此的角度随时会变化。

这也就是《金刚经》里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话最后一个字排下来反着看,就是“观电影法”。所以,学会看电影,就学会了看宇宙;把自己活成一部电影,即人间是剧场。总之,入戏要深,出戏要快。

所以人生的真相,就是发现原来大哥也有小烦恼,小人物也有大梦想。天天晚上在微信上微博上对中美关系、货币战争指点江山的人,第二天早上六点钟爬起来在地铁排着2.5公里的队去挤公交车,为了一个煎饼果子今天又涨了五毛钱而生气,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大部分人是这样,我也是这样。

你要向“论”讨教,向大道讨教。

这仅仅是梁同学的私房笔记,必有各种不究竟,恳请斧正。梁冬(太安)2018戊戌年春于自在喜舍

1 这一概念由当代著名量子物理学家戴维·玻姆(David Joseph Bohm)在《整体性与隐缠序——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一书中提出:“宇宙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在宇宙整体中,各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全息对应。凡相互对应的部位较之非相互对应的部位,在物质、结构、能量、信息、精神与功能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较大。在潜态信息上,子系包含着系统的全部信息,系统包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在显态信息上,子系是系统的缩影,系统是宇宙的缩影。”第一章你有没有可能也达到颅内高潮我们都是『二货』,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活在好坏、对错的二元对立里面。原典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世界是一个完整一体的投影吗

蔡邕在《笔论》中写过“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其实,我的内心一直默默地有种“恐惧”——对于《齐物论》,或有不敢。《齐物论》可以说是解《庄子》的一把至高的钥匙,揭示了“宇宙的本体是什么”。《齐物论》个中的快乐微妙,以及小梁力有不逮所呈现出来的谬误,都会层层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各位圣贤,如果小梁在对《齐物论》作注解的时候,谬以千里的话,请视为我用自己的无知来向大道致敬的一种尝试吧。“齐物论”这三个字本身就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是“物齐”的意思吗?天下是一个整体吗?世界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包吗?……

南老(南怀瑾老师)在《庄子諵譁》中讲道:“《齐物论》所讲的,是我们人如何从物理世界的束缚中解脱,而到达真正无差别、真平等的那个道体。”

在佛教或者印度教的世界观里,一直存在这样有趣的思考——世界是不是一个完整的一体投影。爱因斯坦终其一生,都想用他的“统一场论”来解释世界。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只有爱因斯坦先生讨论过。两千年前的庄周先生,也曾试图去了解世界。庄子其实是一位现代的超实验话剧设计者,他所设计的道理都是用一个又一个故事,点状展开。

可以想象一下,你坐在一个实验话剧的观众席上,舞台本来一片黑暗,突然一束灯光射到舞台的某个角落,在这束光里坐着一个人,旁边站着他的学生。《齐物论》的第一个场景就这样展开了。

南郭子綦是谁呢?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物。传说,南郭子綦是楚昭王的弟弟,而且做过楚国的司马。当时的楚国地域辽阔,大概包括今天的湖南省、湖北省,以及四川省的很大一部分。

我认为,当年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就是楚国,因为楚文明相当了得,你可以想象出来屈原在写《离骚》时的那种气魄。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国的湖南省、湖北省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涌现出一大批在美学、数学、巫术、制造业等方面相当有建树的人物。只要看一下现在的湖南人,你就知道了。

尽管现在的湖南人经历了多次人口变迁,但这个地方的风水以及环境,决定了会涌现出什么样的人。你见过笨的湖南人吗?你想一想周遭的朋友,有哪一个湖南人不是极聪明、极能干、极厉害的角色?所以你可以想象,当年的楚国,是一群什么样的湖南卫视工作人员的前辈,他们不仅聪明,还拥有一种霸蛮之力。

曾经,我看到过一篇文章讲,汉人里面,唯湖南人不一样。湖南人身上既拥有中国其他地方的人没有的蛮劲儿,又拥有所有中国人身上独有的对灵性和巫术的敏感。

那么,《庄子》里面提到的南郭子綦是不是历史中的人物呢?未必。庄子不仅仅是一位用心大师,还是一位超级实验话剧的编剧,他可以用意识把历史里面任何一个人物拎出来,投射到舞台上,给他一段剧情,让他表演,为自己所用。

此故事就是这样展开的,啪的一下,灯光点亮了。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南郭子綦“隐机而坐”,就是他半个身体藏在几案(小茶几,大概三十厘米高)后面,把自己的头仰起来朝向天空。他的背是紧绷着的,下巴朝上,就是“仰天而嘘”。世间有多种法门

我听过一些老师诵《心经》的时候不是念出来的。持咒需要有共鸣腔,“嘘”那样的声音引发的气脉振动,和“阿”“嗡”完全不一样。如果再配合上不同的动作,以及内在的观想,就形成三个主题旋律的共鸣。你的观想会在脑海里面形成一个形象。你想着太阳照着你和想着月亮照着你,身体反应是不同的。用双手顶着天,双手往外开和双手往里开的时候,双手线条拉扯的部位是不一样的。你把拇指和中指对接、拇指与食指对接,你也可以感到它们共振的频率不一样。

所谓的手印是有法门的。有一位多年做佛教绘画的老师说过,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的手印都不一样,就是因为每个手印都要结合不同的观想和不同的声音。三位一体会形成一种强共鸣,宇宙就是靠能量波的共振来完成传递的。

南郭子綦用了这样一个导引术,尽可能把自己身体的正面拉得很长。你想象得出来吗?当他仰面向天的时候,整个身体正面是被拉着的,背部肌肉是压缩着的。在这样的身体状态下,嘘声甚至可能会更高,使他的身体调到一个频段上。

南郭子綦开始时很怡然自得。突然,我们看到他出现了很奇怪的状态。他的精神从紧绷的啪一下收缩,就像气球砰的爆了。于是,他“似丧其耦”(耦,匹对)。一刹那间,似乎没有精神与肉体二者(偶)的区别,合而为一,只剩一个纯粹单独的存在。“你真是一个很二的人。”这还真不是简单的批评,这句话其实很高级。其实,我们都是“二货”,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活在好坏、对错的二元对立里面。

我想象着,南郭子綦应该是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让自己的精神和身体达到一种极其敏感的状态之后,啪的一下,整个内在的二元对立就丧失了。

你觉得庄子是不是一个修行人?他是不是运用了导引术的功夫?起码在这一段里,我们看到了他的功夫,看到了他知道该如何接近或者达到“丧其耦”状态的操作要领。当然,八万四千法门,并非只有这一个方法。能做高人弟子的也不是普通人“颜成子游立侍乎前”——颜成子游是南郭子綦的学生,姓颜名偃,字子游。这个人也是相当了得的人物,他死后,当时的国君给了他一个谥号,叫“成”。所以,他叫“颜成子游”。

当时,他站在几案旁伺候老师的时候,看见老师荅”,顿时被震慑到了。所以,能做高人弟子的也不是普通人。如果老师在这边已经达到颅内高潮了,旁边的学生却说:“老师,你要不要喝杯水?”——会怎样?

很多时候,这些学生表面上以学生的名义站在旁边,其实他们都是高手。有一天,孔子在弹琴的时候,站在他旁边的学生说:“老师,我怎么听到您的琴声里面有肃杀之气?”孔子很高兴,因为这就是知音啊。他说:“刚才,我看见一只老鼠跑过去。我就在想应该有一只猫把它叼走。”“发乎情,止乎礼。”念头一起,已经觉察这是不仁,于是便控制住了。没想到,在弹琴的时候,嘣的一声,旁边的弟子就听到了老师琴声里面的杀机。

为什么古人一定要弹琴?周瑜和诸葛亮在对谈中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时候,都只能在琴声中听出对方的志向、抑郁、愉快等情绪。语言在这样的体验面前,显得非常无力。

回到《庄子》,颜成子游说:“咦,老师,今儿您很不一样啊!”你说老师得有多高兴啊!单从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他收的学生已经几于道了。

颜成子游问:“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怎么您今天这个状态突然像愣在那儿了,就像那种万念俱灰的感觉?

为什么我们会痛苦?其实是因为我们有妄念。为过去,为现在,为未来,而我们都知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万念俱灰在这时具有不起一个妄念的境界。总之,庄子用一个极具精神高潮的情景,为我们打开了《齐物论》的篇章。第二章不焦虑的活法在全神贯注的时候,你没有办法去想其他东西,于是你就活在了当下。原典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而独不闻之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南郭子綦与他的亲学生

南郭子綦通过超级导引术和呼啸术的法门,达到颅内的精神高潮以后,一下子收缩回来。他的学生颜成子游说:“老师,您今天跟往常不一样,打坐打到了新的境界。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南郭子綦一听学生这么问,很高兴。你知道这是什么感觉吗?就是那种我知道你知道的感觉。他叫了颜成子游一声——“偃”。就跟一般人会叫我“梁太安”,而我的爹妈会叫我“冬”一样。

古时候,不能随便直呼其名,但可以叫他的字。譬如,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他可以自称为“亮”,但和他不熟的人或者下属叫“亮”的话,是要被砍头的。也就是说,长辈、熟悉的人或者自己可以称呼名,其他人只能称呼对方的字。

所以,南郭子綦叫他的学生“偃”的时候,充分表达了一刹那间他对学生的疼爱——“偃,不亦善乎。”这些高人都是这样的。佛经中讲道,某位大菩萨袒露右肩,单膝点地,提了个问题。佛陀就说:“善男子(善女子),善哉善哉,你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你不问问题的话,我怎么作出回答呢?老师最寂寞的就是学生似懂非懂,然后问你一些虚头巴脑的问题,没有当下的连接感。虽然他和学生之间没有用线连着,但他们的“蓝牙”已经连接上了。所以,南郭子綦“下载”的信息,颜成子游感受到了,才会问问题。你以为学生问问题的时候是他真的不明白吗?这就像你根本就不懂一个问题的话,你一定问不出问题;能问出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代表他隐约明白了。

不过,古人在精神上的交流是很高级的。你不问,我就不答;你问了,我也可以不答。烦恼是不会没有的,但你可以放下它“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今天,那个全然的我,没有了自我、本我、超我的分别,只有一个“吾”来代表所有的我。本我、自我和超我就是弗洛伊德对所谓的“我”的冥想。所有的我今天都没有了,全部合为一个“吾”。“汝知之乎?”——您知道这一点吗?南郭子綦表扬他的学生,并且说他已经放下了,也就是说他今天参透了。

冯学成老师在《禅说庄子》里面对这一段的描述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对庄子的理解,不是停留在逻辑、知识以及考据的层面,而是在体悟的高度。他就认为南郭子綦在这一刹那间大彻大悟、焕然一新。

其实,这个东西并没有那么神秘。如果你在玩赛车游戏的时候,完全投入其中,过了很多关。不管明天要不要考试,老婆是不是在抱怨,儿子是不是在哭,反正你在那个游戏里面已经达到一个状态之后,突然就通关了。那种成就感仿佛是你已经战胜了全国十亿游戏玩家,你明白一切都是假的,而你在游戏里用假的成功获得了真实的快感,多有趣。

当年,一位我尊敬的先生和我说过,他曾经见过一位战场上的将军,当敌人就要攻打上来的时候,他却说要休息一下,一下子就睡着了,一分钟以后就可以醒来。那种随时可以把世界放下、扔掉,将自己置身于整个世界之外的能力,可以帮助一个人获得解脱。烦恼是不会没有的,只有当你完全觉察不到它,哪怕0.01秒完完全全不去想它的时候,也弥足珍贵。

所以,那些没心没肺,甭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吃饱睡醒再说的人,都有大福报。我只有在很少的时刻能够达到这种状态,就是跟一些特别聪明的老师在“精神飙车”的时候,在某个刹那间都觉得很好笑,同时哈哈大笑的时候。那一刹那间,“无我相,无寿者相,无人相,见诸相非相”。反正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的不言之乐。真正的答案包裹在体验中

你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要回答一个问题,你往往不能给出答案,因为答案是不存在的,它被包裹在体验当中。如果只是一个书面上的答案,那是虚假的,是比喻。世界只不过用这个东西比喻那个,用那个东西再去比喻另一个而已。

南郭子綦说:“我给你讲一讲我到底体验到了什么,但在我讲出答案之前,你得让我把这件事情讲出一个境界。”那么,这个境界是什么呢?

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大家都知道,“籁”是指音乐。有人说,“籁”是上古时期的一种乐器,在这里泛指音乐和音波。

南郭子綦说:“你听过这三个概念吗?”颜成子游当然是知道的,就说“敢问其方”——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要跟吴伯凡老师和徐文兵老师重新对话。如果没有提问的话,高手会很郁闷,他总不能用自己的左脚踩右脚之后腾空而起吧;你总得给他一个肩膀,让他翻墙而过……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而独不闻之乎?”

宇宙乾坤天地,被称为“大块”。“大块噫气”的意思就是整个宇宙天地在运转的过程当中,会产生一种韵律感,像呼吸一样。

在大爆炸的过程当中,宇宙是一直在往外扩散的吗?有可能。宇宙向外扩散的过程,类似于血脉在我们身体里面的过程。血在血管里面,不是像长江黄河那样一路向东的,它是前进一点儿又后退一点儿,再前进一点儿又后退一点儿。你在打坐的时候是能感受得到的,它会随着全身所有脏器吐纳频率的共振,进一点儿,退一点儿;再进一点儿,再退一点儿。庄子在那个时候就认为宇宙不是一直膨胀的,它是有节奏的。

对于这种节奏感,我不是很明白。但是,我猜想,庄子通过对自己身体呼吸节奏的体会,感受到了整个宇宙的呼吸。从理论上来说,万事万物都不是向着一个方向运动的,但它一定是在同一个节奏上运动的。

让我们放松下来,体会一下身体的呼吸,你感觉到自己开合的频率了吗?万物一体,你怎么知道你的节奏不是整个宇宙节奏的一部分呢?我们的身体像是大地的缩影

子綦用他的人肉节拍感应器——呼吸,体会到了大地的节奏。他认为,当大地在伸缩的时候,空气会受到某些压力差的影响,就会出现风。而风吹出来的时候,吹到所有有孔窍的地方,都会发出那种呼啸的声音。“而独不闻之乎”——难道你没有听到风吹的声音吗?

这是一段非常优美的排比句。风在整个山谷、树林、河边吹过的时候,和所有孔窍发生了共鸣。“叫者、者、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就是风在各个地方吹荡时万物齐鸣的声音。云南有四大景——风、花、雪、月,风也是云南的一个景致。

大地有风,我们身体里面是不是也有风呢?风者,不定也。有一种人的“风”,是因为痛风导致的,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在那儿。中医关于风有很多描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痛风不是风症,而是痹症,是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了我们气血的正常运行。比如小梁的痛风,就固定在一个地方。有些人的“风”,表现为周身骨节随处可痛。还有一些人是风疹,不知道一会儿在哪儿痒。得过风疹的朋友都能体会,风吹到哪里,哪里就出疹;一会儿在大腿外侧,一会儿在背上,一会儿又在腹部……

我们身体里面是不是也有因为压力差而带来的风呢?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像是大地的缩影。讲到天底下的风时,子游说:“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地籁”,就是风在大地上吹的那种呜呜的声音,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人籁”,就是人吹出来的各种箫、埙、笛等的声音。睡觉是一个节奏的乐章

实际上,人也是有很多孔的。比如说一个人晚上打呼噜,这其实也是一种“人籁”,呼吸——出入于孔窍之间。有过与打呼噜的人共处一室睡眠的人都知道,万物齐鸣,不同的人打呼噜的节奏都不一样。如果你不是心生怨恨与恐惧,觉得他在吵你睡觉的话,你把他当作一个乐器来看待,你会听到不一样的乐章。

现在市面上有款APP很有意思,它就只做一件事——晚上启动之后,把你的呼噜声给录下来。很多人都没有听过自己的呼噜声,都不知道原来自己是这样打呼噜的,是三拍,或者是二拍。而且,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当一个人在打呼噜的时候,是很难把自己吵醒的。同样的分贝,如果是别人打,通常都能把他吵醒。

这启发了一个我对于睡觉的思考,睡觉很可能是一个有节奏的乐章。也就是说,我们活在某一个节奏当中,当你的呼吸节奏和你的呼噜节奏同频的时候,你是听不见的——这是一个很深的问题,人为什么不会被自己的呼噜声吵醒?天籁到底是什么样的声音

子游问他师父:“地籁和人籁我都明白了。敢问天籁是什么?”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我以前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想,“人籁”是人吹孔窍发出的声音;“地籁”是风吹大地孔窍的声音。那么,“天籁”是不是宇宙的风在整个银河系里的声音呢?

后来我认真读了这段话,发现可不一定。南郭子綦并没有给出答案,他用一个提问来旁敲侧击地回答什么是“天籁”。他说:“是什么东西令世界发出声音呢?”“怒”在这句话里是“发动”的意思。怒而飞,就是鼓一把劲儿就飞起来了。我发现庄子很喜欢用“怒”这个词。为什么一个文学中年人,对“怒”这个词这么敏感呢?很可能,小梁猜测,它背后是庄子体会过了气机的勃发状态。第三章问题本身就是答案世界没有偶然,在更大的层面上来说,它可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原典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睡觉时思前想后的那些人

庄子在后面提出了“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抅,日以心斗”。这段话太复杂,一个一个字讲的话,很容易陷进去。我大致跟大家分享一下它的意思。

这段话说的是,有大智慧的人说话时悠闲自若,而有小智慧的人则会跟你斤斤计较。有大气魄的人说话时气势凌人,先定一个小目标,或者说最少搞个一千亿的公司。说大话的人,气势凌人,真的是因为他在格局和心量上就是这么看的。说小话、闲话的人,则会喋喋不已。这些人在睡觉的时候思前想后,醒来的时候又坐立不安。所以,不应该念“其觉(jiSo)也形开”,这个字应该念“其觉(jiR)也形开”。“其寐也魂交”,是指在梦里面,魂魄打得厉害,各种纠缠;听到一点儿故事,就把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出来,彻夜不能眠。即使睡会儿觉,也是噩梦连连,能把自己吓得半死。

当他醒来时,“形开”——形体很不宁静。所以这种人睡觉的时候思前想后,醒来时坐立不安,待人接物的时候钩心斗角。他们有些时候显得慢条斯理,有些时候故作深沉,有些时候谨小慎微;在面对小恐惧的时候忐忑不安,面对大恐惧的时候失魂落魄。有的时候,他们出言就像剑一样,似乎可以出奇制胜;有的时候,说话又发各种对赌协议,订立各种誓约和盟约。这段话其实讲到了很多种人,以及不同的状况。

然后,子游说:“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这是种种人间的情绪状态,日夜交换不已。但是,它是怎么发生的呢?为什么庄子在前面讲完天籁之后,突然接了这么一段人世间各种人情的状况呢?

这和“天籁”有什么关系呢?万事万物是普遍相连的

庄子想讲的是,大地上的各种风声,呈现出来的各种形貌,和我们作为人呈现出来的各种情绪,其实可能都是一件事儿——“人法地”,可能是同一个东西,导致我们人有各种情绪的变化,导致大地有各种风花雪月。

他用一个问题说,“是什么令它发生的呢”?

问到这第二段的时候,我已经隐约感到南郭子綦说的所谓的“天籁”,并不像我们听见的“人籁”和“地籁”那样是有形的;而所谓的“天籁”,可能是导致“人籁”和“地籁”得以呈现的背后统一的力量。《黄帝内经》里面讲“上古天真”,也讲“四季调神大论”,其实都在讲一件事情,就是人的情绪、身体状况与环境、气候和节气的变化,都是一个“程序”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相。

那么,是什么在背后做这样一个统一的主导呢?为什么颜成子游要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南郭子綦要用这两个提问来作出回答?南郭子綦已经在暗示一件事情:我们要去理解,背后令这一切发生的原因是,万事万物是普遍相连的。

你怎么会知道,特朗普的出现、“萨德”事件、朴槿惠的“干政门”事件、台湾的种种事件、香港的“占中”、香港的警察被判刑、曾荫权被廉政公署抓起来,还有南海事件以及东南亚各国的一些事件,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它们背后会不会有一件同样的事情在令它们发生呢?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样一些分散的事件联系起来,看到它们背后同样的逻辑的话——请允许我用“逻辑”这个词,其实这个词不太接近——我们就能够对很多事情产生真正的洞察。

世界没有偶然,在更大的层面上来说,它可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如果晚上你睡不好,久久不能入睡,你可以去探寻背后令你的情绪、思绪反复统一的力量是什么。当我们谈到这里的时候,渐渐地已经开始要接触到《齐物论》的背后了。不断用追问来回答问题

颜成子游问南郭子綦:“什么是天籁?”南郭子綦说:“我没有办法马上回答你什么是天籁。我来问你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是什么令世界的风在吹?第二个问题是,是什么令人世间出现种种百态人物?”

境界低一点儿的小朋友,听到老师不断用追问而不是答案来回答他的时候,一般都会有点儿崩溃。其实,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他通常不用答案而是用提问来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用问题来不断逼近这件事情可能的真实答案。于是,提出问题本身就已经是答案了。

除了写作以外,彼得·德鲁克的工作就是作为管理咨询大师,为客户提供咨询方案。杰克·韦尔奇和比尔·盖茨都是他的客户。每当客户去找彼得·德鲁克的时候,他总是用一系列问题来回答他们的咨询。用问题而不是答案去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相对论。真正统领着公司行为的,不是老板

南郭子綦觉得不过瘾,难得达到颅内高潮,也难得被学生问到这个问题。于是,他再继续提问:“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大概“彼”指的是自然的种种情态,也可能是相对“吾”——我之外的东西。没有它们则不是它们,就没有我。如果不是我,我也无法在它们那里体现出来。这句话看起来有点儿绕,具有典型的禅宗风格。其实,意思就是我同与我对立的人是一回事儿,我和我所处的环境是一体的,分不出我和我们、我和他以及我和你。

然后,他提出一个关于我们身体很有趣的提问:“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什么意思?南郭子綦说:“我们身体里面有一个体系,有骨头、肌肉和内脏。我应该跟谁更亲密一点儿呢?谁是谁的领导呢?谁又是谁的大臣呢?”

我们总以为某个脏器是其他脏器的老板,比如心脏或者大脑管着全身。南郭子綦却认为可能所有脏器彼此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统领着每个脏器的分工合作,而不是某个脏器决定其他脏器的运行。

我看到过一句话,讲得特别好:“当老板不在公司的时候,员工有问题的话该听谁的?其实,该听大家认同的价值观。”

六年前,我对正安的同事说:“如果一位病人来看病,但出现一些问题,你们该怎样解决?”同事说:“我们应该对这类问题这样解决,那类问题那样解决。”我说:“可以制定一些行动指引纲要,但是,我们一定要记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只要想想假如这位病人是你的父亲,当他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你希望正安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如果这位病人是你的姑妈或者你的孩子,你会怎么处理?就按照你想好的办法去做就行。

在一个公司里面,需要一些东西真正统领这个公司的发展,不是老板,不是投资人,不是主管,而是大家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价值观,而这些恰恰是彼此作用之后的产物。不理解背后的逻辑,再努力都没有意义

如果能够理解彼此的关系决定着每个人的角色时,你就会跳出对某个角色特别看重的局限,认为它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

对于身体的器官,我们不知道它们到底有什么作用。以前,很多人都说扁桃体没有用,认为它就是用来发炎的,导致有人在年轻时把扁桃体给割掉了。结果,扁桃体是不会发炎了,但各种免疫性疾病随之而来;很多人都说盲肠没有作用,也是用来发炎的,有些人早早就把盲肠给割了,后来却发现盲肠也是有用的。

在我们身体里面,没有哪个器官是没有用的。因为它们都是在整个网状结构里面相互发生作用的通路和上传下载的节点。

南郭子綦顺着身体的话题继续往下说:“世人一旦禀受成为形体,就是一种面向死亡的存在——所谓的出生就会入死。如果我们总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与人斗来斗去,整日奔波而不歇息,难道不是很悲哀吗?一生忙忙碌碌,也不见得有什么结果。一辈子劳顿困乏也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不是很可悲吗?这样的人生有什么价值呢?人的形体会渐渐地衰老,而人的心灵也可能会衰老,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都是这样迷茫无知吗?还是只有我迷茫而人家还不到迷茫的地步呢?”

南郭子綦又提出以上一连串问题。我仿佛听到了南郭子綦的隐性台词——我们总在做很多支离破碎的事情。不管多努力,如果只做这些事情而不理解背后的逻辑和道理的话,其实很没有意义。

一天晚上回到家,我看到儿子在背单词,并且需要造句。我想,这么小的孩子就要去学习并背那么多单词实在太没意义了。于是,我就打开百度,直接输入一个单词。从显示器上立刻就能够看到这个单词的含义、发音和造句。当时,我儿子乐疯了。他看到这里有现成的内容,就马上抄了起来。

也许很多人都不理解,作为父亲,我为什么会让他去抄这些网络上的英文单词以及造句呢?其实,这就像南郭子綦说的,我们营营苟苟地去追求造句、追求成功,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你不知道背后逻辑的话。

我对儿子说:“很快,你就不需要背单词了。你说的中文会被直接翻译成英文。为什么你还要背英文单词?”我儿子惊讶地说:“真的吗?真的不用学吗?”

我说:“学英文的目的不是背单词,而是让你知道世界上有一些人是用这种方式说话的。因为他们是这样说话的,所以他们的思考方式跟你的不一样。你需要理解的是世界上很多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你的就是不一样。比如,你需要帮忙吗?在英文中的表达就是‘May I help you’或者‘Can I help you’。为什么说中文的时候是‘你需要帮忙吗’,说英文的时候却是‘我能帮助你什么’?为什么说‘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我能够得到你的注意吗?而不是说“各位乘客,请注意!”这些都是因为在英文中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和中文里面主语和宾语之间思考的方式不一样。”

我儿子本来以为在网上找到造好的句子就可以把作业做完了,却发现有一个比背单词更让他恐惧的爹。在我跟他嘚吧嘚讲很多学英语背后的逻辑动力时,他有点儿茫然。不过,我坚持地告诉他:“学英文是为了让你理解世界上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学数学是让你知道等号的左边要等于等号的右边,是关于逻辑思维的训练。这才是你真正需要理解的。明白吗?”他就沉默了。但是,我依然很执着地把结论告诉他。

这个情景,就像颜成子游和南郭子綦对话的时候,南郭子綦反复地问人为什么一定要去做这些事情呢?为什么一定要很努力地追求成功,这到底有没有意义呢?其实,他一直在讲做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体会到的道统。我们可以理解为,背单词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白世界上有一些人的思维方式跟你的不一样,因此你就不再会抱怨别人为什么和你不一样。纷繁世界背后的道统

从本质上来说,人类产生的很多冲突都是由于彼此价值观不一样导致的,与大家都不能够真正发自内心地理解别人跟自己不一样有关。如果一个佛教徒真正潜心地读《圣经》的话,他一定会发现,里面许多内容与佛经讲的都是相通的道理,只不过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印证最后不变的核心而已。

现在,每天都会产生很多知识和新闻。如果不能够理解其背后不变的逻辑,我们就会陷入南郭子綦和我们探讨的人生状况里,各种悲催、不靠谱、努力艰辛之后的无意义。

所谓《齐物论》,就是讲纷繁世界背后的统一法则。日本有棋道、书道、花道等,每件事情似乎都有这样一句话或者潜台词;做一件事本身,就是为了向背后的道致敬,向统一的规则和真如致敬。世界总是很纷繁复杂的,有各色各样的人,有各色各样的脏器,但他(它)们都被那个东西统治着,我们称之为“道统”。

只有理解“道统”的不变之后,再去看各种事物的变化,才能够拥有一种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定。因为“道统”有自己的起伏,有“大块噫气”。

如果你有一天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做的事情符合某种背后真正的规律时,就会发现念头一闪,这件事儿就会出现,并不是你的念头导致这件事儿出现,而是你的念头和这件事儿的出现基于同一个节奏。

你经历过这样的生活场景吗?当你在心里想着一首歌的时候,跟你同频共振的一个人竟然就唱出来了。有人把这种现象解释为“量子纠缠”——只是一个频率在两个乐器上的呈现。你的想法和他的唱出来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的并列关系。你想了,他唱了,令你们同时这样表现的背后的那个东西正是“道统”。

越处在一个变化多端的时代,越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体会后面的“道统”,这样才能慢慢地接近颜成子游问的“天籁”。第四章你怎么知道你和老公不是一个共同生命体的一体两面你有没有想过,也许我们每天看见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情景,只不过是我们通过不同摄影机拍出来的一个片段?原典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去观察自己生灭的念头

曾经,我去尼泊尔参加过明就仁波切关于“开心禅”的旁听。他讲的是一个人如何学禅的过程。他认为,我们对于禅有着很大的误会——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念头,什么都不去想。我猜测是这样的状态:紧紧地捏住自己,好像被牢牢捏住脖子;脖子被扎住之后,念头就升不起了。

他说所谓“禅”最重要之处,就是学会去观察自己生灭的念头。观察自己的念头,不控制它,不拒绝它,只是“看到”自己念头的生灭。我们都知道,佛学把这个东西称为“观”。我认为“观”不仅仅是看,还是全然的觉察。

我在北京广播学院(已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上大学的时候,修过一门课——数镜头,是为了成为一个好的导演而做的预备练习。

上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随便点开一段视频短片,比如一条三十秒的汽车广告,一会儿是一个车灯的特写,一会儿是一个轮子快速转动的特写,一会儿是一个远距离的镜头——一辆车在山峦之间呼啸而过,一会儿是男主角深情地看着旁边的女主角,女主角含情脉脉地把手搭到男主角的腿上。关键时刻,出现关键镜头——此品牌汽车的logo。

老师却让我们做一个练习,先把声音关掉,再去数一共有多少个镜头。开始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跟不上节奏,三十秒的一个短片,还没看过来,就播完了。但是,当我们看过这个片段很多次之后,我们学会了一个一个地数,就发现甚至不到一秒钟就会闪过一个镜头。

为什么现在觉得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意义深远呢?因为那天在尼泊尔听明就仁波切讲“观想”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情,原来我早就开始做禅定的事情了。只不过那时的方法是看别人拍摄的视频片段。

如果我们闭上眼睛并安静下来,是可以看见自己的念头一个又一个起来的。一些可能是带画面的念头,一些可能只是想法,一些可能是隐隐的味道,还有一些可能是淡淡的情绪……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看到自己在心里面涌现出来的画面,就已经很棒了。但是,如果你能够像一位非常精细的剪辑师或者导演,你看到的就不再是电影,而是一个又一个镜头,听见的是此起彼伏的旋律以及中间乒乒乓乓的音效,你甚至能够“观想”到自己看到这部片子时的情绪反应……

那就开始了一段神奇的人生生命观影之旅。在睡梦里产生奇妙的洞察力

其实,很可能庄子和释迦牟尼,以及其他所有花时间做脑内VR重演的人,就是白日梦观察者。如果能够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也像白天打坐那样看见自己在梦里面的状态,你就会产生一种很奇妙的洞察力。

首先,你会意识到这些影像是黑白的或者是彩色的。其次,你会意识到它们可能不是线性的图像,而是同时由几个影像叠加起来,甚至是几条故事线中突然闪出一个镜头,一秒钟以后换成另一条故事线的另一个镜头。犹如你在看电视的时候,快速按换台键一样。

对于接收者来说,如果经常练习这样看的话,他并不会精神分裂。因为他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由不同故事线的片段拼接而成的故事。如果你重新变成一个新鲜、清醒、有觉知的人,像看电视那样观看自己内心的种种,觉察到这一刹那间你的影像好像在脑子里面看到的一样。

你也可以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比如看见一个长得比你丑、比你胖、比你智商低的女人,但她的老公比你的帅、比你的有钱,还对她很好,你能看到自己内心的欢喜(妒忌)吗?一旦觉察到,你就会发现这些视频、音频、味道、情绪,就像一个又一个涌现出来的文件包,突然出现,又突然被删除。

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有惯性的。现代人已经习惯于频繁换台,习惯于在微信里面跳转,习惯于阅读穿插在图片中的文字。这些都已构成我们心智模式里面的“共业”。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夫随其成心而师之”。“成心”,就是指心已成为一个成熟的模型。对此,南老的解释是:“各自构成自己意识思想的形态,再拿自己这个意识形态来判断一切,观感一切。”

但是,当你能够清晰地觉察这一切生灭的过程之后,你就会突然产生一种虚无感。因为你会发现,这些东西都是假的,它们忽然就来了,忽然又走了,你完全控制不了它们。如果学会这样的内观方法,慢慢地,我们就会深刻地意识到,这些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文件包,它们并不构成对你的真正影响。

我们的情绪反应也是一些基于过往的习性而带来的思维惯性或意识惯性而已。一位资深导演看得多了,他看见的不再是连贯的影像。他会觉得影像与影像之间出现了缝隙,不管多短,即使就像两个影像连在一起,这个缝隙依然存在。

一个有经验的人会在他的心里面逐渐把这个空隙越撑越开,慢慢慢慢地,他的焦点就会进入画面和画面之中没有的状态,那种状态因为太干净了,就像秋高气爽时北京的天空一样,一尘不染,没有波澜,没有杂音,没有声音。

当感受到那个状态的时候,一些人就会变得很安静,因为他们知道世界终将变得无聊。一些人就会变得很真诚,因为他们知道无非就是陪大家玩儿而已,所以就别当真。但是,他可以玩儿得很尽兴。以上就是洞见“空相”以后的两种选择。那种无聊的状态,或许就接近于传说中的“涅槃寂静”。

仅仅是或许。你可以成为梦里的主人

在本来虚空的过程当中体验类似大家一起在游戏当中或在梦里面玩的场景,叫作“借假修真”。明就仁波切在接受我的访谈时说道:“当晚上昏沉入梦的时候,你仍然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梦,你就可以在梦里面让自己飞得很高,让梦里面的剧情发生改变,因为那都是你想象的结果。你就成为你的主人。”

白天,你可以让心慢慢慢慢地归附于你,让你成为自己的主人;晚上,你也可以成为梦的主人。在人世间,我们都是别人的仆人,但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我们必须成为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一个决定,而是看见生命的真相后的自然反应。

不管有钱还是没钱,不管聪明还是愚笨,你都可以让自己像电视系的学生看短片一样,去看自己内在的全息图像。然后,你就会自然而然地生出无中生有、有归于无的慨叹,这就是庄子讲的“是以无有为有”。

如果你是凡夫俗子,看到过画面和画面之间的空隙,并且知道那就是宇宙真相的时候,你也不需要再与他人沟通,因为你已经与整个宇宙的洞察者产生共鸣。你和他在用同样的思维模式看待这世间的一切。

庄子讲到这一段的时候,已经清晰地表达出这样的观点:所谓统一的宇宙并不在身体外面,而在反观内视时看到的镜头与镜头、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空隙。当你把这个空隙越盯越大,旁边的那些画面变得越来越模糊的时候,你就无所畏惧,也无所谓欢喜了。

以上这些内容小梁也不知道是不是对的。但是,作为一个本科学习电影和电视剪辑的人,我发现原来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参与了这种观想的练习。

感谢上苍安排我在大学的时候,有一年的时间每天去拉片子,看镜头。现在用这种方式来回看自己内在的影像,就变得非常熟练。如果愿意练习,你也可以成为这样一个观看到自己内在镜头和镜头之间空隙的生命的主人。

南郭子綦和子游在讨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吗?如果它是统一的整体,为什么又有千变万化的样子?

麦可·泰波的《全像宇宙投影》中的观点是,我们总认为世界上每个局部连在一起就构成整体。不过,有可能这个想当然的判断也是不够全然的。有没有可能是每个局部都包含了整体呢?一个东西是由若干个局部构成的,还是由若干个包含整体的小整体构成的?

我们的心和肝不一样。可是,如果从我们的心脏或者肝脏里面取一个细胞,甚至从头发里面取一个细胞,也许可以在某天完整地长出一个自己。那么,谁是局部?谁又是整体呢?世界是一重又一重的镜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