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兵利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22:18:29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雄兵利器

雄兵利器试读:

编写说明

一个诞生了《孙子兵法》的国度,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度,—个曾威风凛凛的东方巨人,终于在十九世纪无可奈何地衰落了。曾几何时,这个国度曾最早使用金属兵器和战车,建筑了被誉为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发明了火药、火器,诞生了姜尚、孙武、吴起等一大批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涌现出白起、韩信等无数用兵如神、百战百胜的著名将帅,创造了驱逐匈奴、连通西域、横扫欧亚大陆的历史神话。然而,先哲已逝,辉煌不再,战争带给这个国家的,更多的竟然是屈辱。时至今日,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依然能感受到这份屈辱所带来的隐痛。历史告诉人们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军事百科》一书告诉我们,当我们回首往事,为昔日的辉煌而自豪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昨日的屈辱,当我们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每一个理智的炎黄子孙都会感到肩负的历史重任。《中国军事百科》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中国军事历史的大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军事图文资料融为一体,直观地介绍中国军事历史的发展进程,全方位介绍中国军事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中国军事的各个领域。

全书共分为24卷,具体内容如下:

中国军事百科第1卷:国防历史

中田军事百科第2卷:著名战役

中国军事百科第3卷:军事思想

中国军事百科第4卷:军事统帅

中国军事百科第5卷:军事名家

中国军事百科第6卷:历代军制

中固军事百科第7卷:军事制度

中国军事百科第8卷:古代水军

中国军事百科第9卷:军事科技

中国军事百科第10卷:军事工程

中国军事百科第11卷:军事生产

中国军事百科第12卷:军事通信

中国军事百科第13卷:治边方略

中国军事百科第14卷:边疆治理

中国军事百科第15卷:雄兵利器

中国军事百科第16卷:军事韬略

中国军事百科第17卷:历代兵书

中国军事百科第18卷:军事宝典

中国军事百科第19卷:兵家智慧

中国军事百科第20卷:谍海寻踪

中国军事百科第21卷:用间奇计

中国军事百科第22卷:军事典故

中国军事百抖第23卷:世界影响

中国军事百利第24卷:现代军事

全书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贯彻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相一致的原则,在把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整体发展的基本前提下,以军队和战争的发展过程为主要线索,努力探索和再现武装力量在建设和运用中的运动轨迹,翔实客观地记述和评析了我国5000年包括历代军制、重要战争、武器装备、军事地理、军事后勤、军事思想、军事人物等有关方面在内的军事历史基本内容,力求正确地总结前人在军事活动中的经验教训。《中国军事百科》的出版发行,为人们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的军事历史,提供了一部较全面系统的专著

由于本书规模较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中国军事百科》编委会

壹 古代兵器

兵器的起源

现代考古发现证明,人类最早使用的是以打制石器为主的石制工具和木棒等。大约经历了上百万年的时间,到距今1万多年前,以磨制石器为主的新石器,代替了以打制石器为主的旧石器,并出现了石斧、石铲、石镰、石刀、骨削器等多种工具,弓箭也开始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原始社会中晚期,随着部落与部落之间械斗乃至战争的不断发生,原来用于狩猎和采集的石制和骨制工具、弓箭等,经过改进,逐步演变成为相互搏杀的武器,也就是兵器。原始兵器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石斧、石锛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在漫长的石器时代,兵器的发展十分缓慢。石器的加工,开始只是简单的敲打,后进化到精心磨制,变得十分锐利。石兵器可大致分为切砍型的刀、戈,打击型的斧、锤等。

璀璨的商周青铜兵器

夏朝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开始,但这一时期青铜兵器的数量不多,主要仍使用石、骨、木制原始兵器。商周时期,军队与战争规模扩大,对兵器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避免遭到更大杀伤,还开始用青铜制造各种防护装备。与此同时,青铜冶铸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也为制造青铜兵器和青铜防护装备创造了条件。因此,商周时期兵器和防护装备的面貌大为改观,它们铸造精美、种类繁多,成了这一时期刀光剑影战争奇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代青铜兵器的种类有戈、矛、钺、戚、刀、镞等。西周时期,除上述种类外,戟和剑成了青铜兵器家族的新成员。

戈是中国特有的长柄格斗兵器,也是车战时代最主要的兵器。接战时既可横击,又能钩援。

矛是一种装有长柄,用于直刺和扎挑的尖形兵器,由矛头、柄和镦组成。

钺(斧)

钺是装有木柄的劈砍兵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刃宽大、柄长,斧刃窄、柄短。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因此,许多铜钺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给人一种威慑力。重达9公斤的“妇好”大铜钱,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经常领兵作战,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女将。

戟是西周时期开始出现的格斗兵器。它将戈与矛联装在一起,既有矛的直刺功能,又有戈的钩、啄作用。由于这一时期的制作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主要是用于仪仗,实战中使用得不多。

铜镞

铜镞是配合弓使用的远射兵器。它西周人面铜盾饰,陕西岐山出土。的基本形制是双翼带铤,居中是突起的脊,两侧有扁平的翼,翼外缘是刃,两翼的侧刃铸有血槽,这样可加大创面,而且很难拔出。

剑是一种双刃刺杀短兵器。西周早期铜剑,剑身较短,末端尖锐,两边有刃,剑身中间无脊,没有剑格和剑首,以后不断改进,形制逐渐完备。剑是当时奴隶主贵族非常喜欢佩带的一种兵器,实战中主要用于防身和搏斗。

装备

商周青铜兵器除上述几种外,还有刀、殳及用于防护的铜胄、用于鼓舞阵势的铜饶等。绚烂夺目的青铜兵器,不仅是这一时期军事技术的成就,也昭示着商周青铜冶铸业的辉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物质见证。

铁兵器的兴起

汉代以前,青铜兵器占据军事舞台;西汉初期,还使用一些青铜兵器。随着冶铁技术和锻钢工艺的进步,钢铁兵器兴起。到西汉末期,铁兵器已逐渐将盛行约2000年的青铜兵器挤出战争舞台,冷兵器进入鼎盛时期。

冶铁技术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铁的国家之一。相传商朝中期,华北地区有一位兵器制造师,无意中发现了几块十分坚硬的陨铁。他在铸造铜钺时将陨铁熔化,制成了一把铁铜钺。偶尔得到的陨铁难以满足大量制作兵器的需要,而自然界中所有的铁都是以化合物存在的,必须经过冶炼。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国率先掌握了人工炼铁技术。燕人铸刀剑,采用渗碳法将熟铁反复锻打成钢,并使用了淬火技术。他们还首创局部淬火,使刃部刚硬锋利,脊部富有韧性。到了汉代,冶铁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出现了生铁冶铸、铸铁脱碳钢、百炼钢等新技术。

汉代的各类铁兵器

汉代的格斗兵器主要有长柄的戟、铍、矛和短柄的刀、剑。远射兵器主要是弩和弓,防护装备是铠甲和盾牌。铁盾(复原)。据《史记》记载,樊哙护卫刘邦赴鸿门宴时就手持铁盾。

刀的崛起

在中国短兵器发展进程中,刀的崛起与剑的衰亡有密切的联系。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骑兵的大量使用。骑兵作战主要靠挥刀劈砍,以前刺功能为主的剑不受骑兵欢迎。于是,分量较重、刃薄脊厚、专用于劈砍的单面侧刃兵器——刀应运而生,并逐步取代剑成为军队短兵器的主体。

按西汉时期的舆服制度,皇帝百官无不佩剑,钢刀兴起后,则改为佩刀了。后来,在佩刀和专用于劈砍的短柄刀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安有长柄的大刀。

古代的盔和甲

盔甲为古代兵士的防护器具,盔护头,甲护身。甲也叫铠,披于肩臂上的叫掩膊,护胸的叫胸甲或胸铠,贴在两腋的叫护腋,垂于两腿之外的叫腿裙。最初的盔甲用藤、皮革等制成。秦汉时期铁制盔甲逐渐取代藤、皮甲。东汉时,铠甲的坚度增强,类型增多,防护身体的部位日趋增大。

唐代以后,铠甲种类增加了许多,但其形制和质料没有多大变化。明清时期,出现了用绸、布、棉花和铁叶、铜钉等合制的盔甲。

火器的发明和发展

当中国古代的炼丹家们发明了火药后,火药很快就被军事家应用到战争中。大约在10世纪左右,我国开始用火药来制造纵火器具,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兵器——火药兵器(简称火器)。火器利用火药燃烧、爆炸或发射弹丸来进行杀伤和破坏。它不仅使战争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还促进了军队编制和装备的变革。

火器的发明和应用,是古代中国人民在军事技术领域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它对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炼丹术与火药的发明

火药起源于古代的炼丹术,它的发明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古代的炼丹家们。“火”与“药”本不相干,是古代的炼丹家们对“长生不死”的追求,孕育了火药。

火药的成分是硫磺、硝石、木炭。在中国古代的《神农本草经》中,硝石被列为上品药的第六种,硫磺被列为中品药的第二种。从两晋到唐末,是古代炼丹术的盛行期。炼丹家们将硝石和硫磺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后,加热炼制“仙丹”。出乎意料的是,炼丹家们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并没有炼制出任何“长生不老”的仙药,而是奇迹般地制成了火药。

唐代炼丹家清虚子于808年所著《铅汞甲庚至宝集成》一书中,就记载有硝石、硫磺、木炭三种原料制火药的配方。这是最早的关于火药配方的记载。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铁嘴火鹞(模型),为燃烧性火器。以木为身,以铁为嘴,以草为尾,内装有火药,用以燃烧敌粮草。

宋代的火器

在中国,火药发明后不久,就被人们应用到武器上。唐末宋初发明的火药箭,是火药应用于武器的早期形式。1000年,北宋士兵出身的唐福,制造出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燃烧性火器。以后,关于试制和试验火药兵器的记载,在文献中屡见不鲜。北宋初年的《武经总要》一书,记载有火炮、蒺藜火球和毒药烟球等三种火器的火药配方。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冠以火药名称并直接应用于实战的武器。北宋时,还有专门机构管理火药生产。宋敏求《东京记》记载的汴京的“火药作”,就是火药制造工场。

由于战争频繁,火药技术不断改进,火药兵器得到发展。宋金战争中出现了铁火炮等爆炸性火器和火筒等管形火器。1126年金人攻打宋都,夜发“霹雳炮”,而宋朝守将李纲也以炮对炮,使用一种名为“震天雷”的铁皮火炮。有人曾这样说:人类第一批炸药的试验场,就是宋金交战的中原大地。

1259年,有人制造出“突火枪”。这种管状火器用竹筒做枪身,内装火药和“子窠”。这是现在所知最早的能发射子弹的火枪。

攻守城器械的发展

中国古代星罗棋布的城市,往往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不论大小城市,几乎都建有坚实的城墙,城外、还挖有宽而深的城壕。围绕着城市的攻与守,曾爆发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战争。城战是古代战争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武器的进步,城防设施的不断完善,攻守城器械也相应发展了起来。

攻城器械

古代攻城器械种类繁多,从它们的功能来说,大致可分为遮挡、接通、攀登、侦察、瞭望、抵近摧毁和远距离攻击等六类。

遮挡式攻城器械具有防护功能。这些器械上有顶,底有轮,两侧有板壁,外蒙生牛皮,可以减少或避免攻城士兵受到城上各种兵器的伤害,主要有轒辒车等。

接通式器械的作用是架于城外壕沟两岸,使士兵顺利通过。

攀登式器械主要指各种云梯,供士兵登城作战用。

侦察瞭望器械有望楼和巢车,它们以大木制成框架式底座,下安4~8轮,便于机动。

抵近摧毁式器械,有挖掘、钻凿、撞击等多种类型,撞车便是撞击型攻城器械。

远距离攻击器械有抛石机、巨型机发弩与火攻器材等。轒辒车(模型)。车内可容10人。攻城时,将车与城墙贴近,人员在其掩蔽下挖地道,可免遭敌方矢石的伤害。

守城器械

古代的守城器械,按照它们在守城作战中的不同功用,主要有侦听、抵御、攻击三类。

侦听式守城器械,宋代有瓮听,明代有地听,都是在城内要道挖地穴如井,用陶瓮覆于井口,可耳贴陶瓮倾听城外有无挖掘地道的声音。

抵御式守城器械很多,有用于单兵和战棚顶壁、女墙、垛口之间的遮挡器械,也有加强城门和城垛防御的插板、暗门、塞门刀车、木女墙等。

攻击式守城器械主要有抛石机、床弩等。三弓床弩(模型)。攻守城双方都可用。一般发木杆铁头箭,破坏力很强。还可发“踏蹶箭”,使攻城者能攀援登城。

明代火兵器

明代火器不仅种类多,而且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管形火器发展很快:由简单的火铳,发展到鸟枪、巨炮;由没有瞄准装置和用火绳点火,发展到有较完备的瞄准具和击发装置;由单管发展到多管连发等。管形射击火器的发展,取代了原来的抛石机和弩,大大改变了冷热兵器在军队装备中的比例。到明代中期,京城使用火器的士兵,已超过使用冷兵器的士兵。

除管形射击火器外,明代在燃烧性、爆炸性火器以及火箭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郑和下西洋时,战船上就装备有大量火铳、火箭,可见火器已普遍装备于军队。“佛郎机”和“红夷炮”

16世纪初,西方先进的火器制造技术开始传入中国,进一步推动了明朝火器的发展,尤以佛郎机、红夷炮、鸟铳等影响最大。“佛郎机”本是明代对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人的统称。明正德(1506-1521)末年,白沙(今属广东)巡抚何儒从来华的葡萄牙船上看到一种火炮,与明军火炮相比,具有装填弹药方便、发射速度快和装有瞄准具等优点,便组织船上中国籍枪炮匠上岸仿造,取名“佛郎机”。据《明史》记载:“其制以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千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有修孔,以子铳五枚贮药置腹中。发及百余丈,最利水战。”1523年,明朝廷在南京成批制造佛郎机,号称“大将军”。制作中作了一些改良,增减其重量和长度,质料有铜铸和铁铸两种,型号分大样、中样、小样三类。这是中国引进外国火炮的开始。明万历二年(1574)造佛郎机子铳

1604年,荷兰殖民军战船在海上与明军遭遇,交战中荷军一炮打来,明军“官军死者无算”,朝廷大为震惊。后来,明军得到这种炮,取名“红夷炮”。与佛郎机相比,红夷炮口径大、管厚,威力大增。它是一种前装滑膛炮,炮弹为球形实心弹,用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炮身中部有炮耳,可架于炮台或炮车上。用于攻坚,宜用独弹;用于杀敌,则用散弹。炮上装有铳规(角度测量尺)、望远镜等辅助工具。1621年至1627年间,明朝开始仿制。

明代爆炸性火器

明代的爆炸性火器除炸弹外,主要有地雷和水雷两类。地雷一般用陶瓷罐或铁罐装上炸药,再用药线接上引爆装置。“万弹地雷炮”和“伏地冲天雷”是明代著名的地雷。水雷用木箱或铁壳密封,浮在水中,等敌船靠近,拉动引爆装置;或计算好药捻燃尽时间,定时爆炸,攻击敌船。“水底雷”和“水底龙王炮”是明代著名的水雷。

明代火箭明陶羡藜。地雷的一种。每个棱角爆炸后都是杀伤力很强的弹片。

明代火箭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并广泛应用于战场,被称为“军中利器”。当时的火箭种类繁多,性能先进,有多火药筒并列火箭、有翼火箭、多级火箭、多发齐射火箭等等。它们是现代火箭的先驱。

贰 现代兵器

手枪

手枪是一种无依托随机发射的短枪。其特点是,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携带和隐藏。其弱点是,发射距离短,大多数手枪的有效射程在50米以内。一些微型手枪的发射距离更近,仅有几米到十几米。而特种手枪的射程却可以超过100米。

手枪的用途主要是:指挥作战、防身自卫、特种战斗等。用途不同,其特点也不同,比如,用于作战指挥的手枪,要形状大方、威严,有一定的体积;用于防身自卫的手枪,要小巧轻便;用于特种战斗的手枪,要携带方便、威力大、速度高、射程远等。

世界上的手枪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数不胜数。据说,第一支原始手枪是在意大利产生的,是一种石弹火门枪。到了16世纪,意大利人制造了左轮手枪,这种手枪有好几支枪管,每支枪管一次只能发射一发子弹。有了手枪之后,西方人的“决斗”就由用剑变成了用枪。德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手枪生产国,创造了好几个枪支生产的“第一”。第一支自动手枪、第一支军用手枪、第一支冲锋枪等,据说都是德国人创造的。有枪支创造上的第一,必然有枪支发明中的名人,世界著名的手枪设计大师伯格曼、毛瑟、沃尔特都是德国人。枪支不是用来娱乐的,而是用来杀人的,既然枪支创造上排名第一,那么,在打仗上也不会是弱者,有了发明枪械的历史,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就不难理解了。

手枪的研究和制造并不复杂,因此,不论国家大小、财力强弱,都可以生产出名牌手枪来。比如,美国是个大国,它可以生产出名枪,如高速连发手枪;比利时、奥地利、瑞士等国是小国,照样可以生产出名牌手枪。著名的勃朗宁手枪就是比利时人创造的,它已经被50多个国家的军队使用。德国PPK/S式9毫米手枪

中国的手枪生产一直比较落后。清政府时期,主要仿造国外的

步枪

和机枪,对手枪生产不重视。国民党政府时期,开始仿造国外的手枪。据记载,公元1912年,也就是国民党政府成立的第二年,开始在金凌机器制造局仿造美国的白朗林式7.62毫米手枪;1916年,上海兵工厂也仿造了这种手枪。这种枪的枪管是钢的,托部大都是木制的。其性能简单,只能单发。到了1937年,国民党政府的兵工厂才开始制造转轮式手枪,其弹夹为一个轮盘,盘上有6只弹槽,能装6发子弹。在射击时,每击发一次,轮子就转动一下,进入下一粒子弹的位置。所以,该手枪既可单发,也可连发。仿造很难达到先进水平,因此,一些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防身、自卫或体现自身威严的手枪,大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而自己仿造的这些手枪,一般配发给下级军员,让他们指挥作战使用。在革命战争年代刘少奇、 邓小平、杨尚昆、朱德使用过的手枪。

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其干部使用的手枪,有的是从国民党军队中起义时自己带过来的,有的则是在战斗中从敌人手中缴获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军事工业的进步,手枪研究和制造也获得了发展。但与参与军备竞赛的国家相比,我国生产的手枪,无论从其先进性上,还是在杀伤威力上,都是有一定差距的。然而,与解放前相比,还是有了本质的变化。从研究、实验到制造,都实现了国产化、配套化。这些产品不仅可以满足一般的指挥战斗、防身需要,也能够用于特种战斗。现在我们完全不用再仿造别人的产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产的近战自卫手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如下品种:

54式7.62毫米半自动手枪

这是建国初期模仿前苏联的TT193/1933式7.62毫米手枪,研制生产的。该枪口径为7.62毫米,全枪长度为195毫米,空枪重量为0.85公斤,装满枪弹为0.94公斤,枪管长度为116毫米,有效射程为50米,战斗速度为每分钟30发,弹匣容量为8发子弹。

54式国产手枪主要是供基层指挥员和特种兵使用。主要用途是,指挥作战、防身,以及在近距离内与敌人战斗。

该手枪的优点是:瞄准基线长,精度好,射程适中。较好地适应了连、排指挥员的需要。其明显的缺陷是,由于该枪的初速度高,在射击时稳定性差。枪身重量较大,增加了携带时的负担。同时,弹仓容量较小,影响战斗效能的发挥。针对这些缺陷,我国在仿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其改进产品主要是: “54-1”型或双保险7.62毫米手枪、WQ213B54式9毫米手枪和NT04型手枪。改进型手枪,比原来的54式7.62毫米手枪有了明显的进步。增加了弹夹容量,使左右手都能使用(原产品只能右手使用),减轻了枪体的重量,增加了一些必要的功能。改进后的54式手枪,优点更明显,也更加适用。

现在这种型号的手枪已经成为历史,工厂不再生产,部队也不再装备。

59式9毫米手枪

这也是一种仿造产品,仿造的对象是前苏联的马卡洛夫9毫米手枪。9毫米马卡洛夫手枪是前苏联的名枪,该枪被苏军使用了40余年,在原华沙条约国的军队中,都装备了这种手枪。

该枪发射时初速度为314米/秒,使用9毫米手枪子弹,弹匣容量为8发,枪全长为163毫米,瞄准基线长130毫米,有效射程为50米,装满子弹时的重量为0.81公斤,射击速度为每分钟30发。

与54式手枪相比,59式手枪的战斗全重明显降低,口径增大,初速度降低,增加了射击时的连动功能,可以连动击发。提高了射击速度。其稳定性、射击精确性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其弹匣容量低,装弹时间较长,直接影响了战斗效能。因此,在现代条件下,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手枪。

59式手枪早已停产,部队也不再装备该枪种。

64式7.62毫米手枪

这是我国自行研究、实验和生产的手枪。也是自力更生制造出来的第一种手枪。该枪的口径为7.62毫米,初速度为305米/秒,有效射程50米,射击速度每分钟30发,全枪长度为153毫米,全枪重量0.53公斤,战斗全重为0.65公斤,弹匣容量为7发。使用国产7.62毫米子弹。

该手枪的主要优点是:采用自由枪机自动方式,闭锁方式为惯性闭锁。这种结构在使用中的表现是,连动击发和弹匣回闩,可实施迅速射击和补火。同时,该枪体积较小,重量较轻,射击精度较高。这种枪还有较完善的保险机构和指示装置,在携带时提高了安全度,在使用时也很方便。同时,该枪根据时代发展,注意了造型和工艺,外观较美观。

64式手枪的主要使用对象是,军队系统的中下级指挥员、公安人员、特种作战人员等。在射击时,可有效杀伤50米以内的生物目标。

67式7.62毫米微声手枪

该枪1967年设计定型,是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现为我国军队配发的制式武器。

67式微声手枪,口径为7.62毫米,初速度230米/秒,有效射程30米,单粒子弹发射,全枪长度为226毫米,枪管长度为86.5毫米。全枪装弹时重量为1.12公斤,瞄准基线长度为195.5毫米。使用子弹为1967式7.62×17毫米微声手枪弹。

该种手枪的优点是,可根据情况选择射击方式,可选自动射击或非自动射击。其非自动射击方式,多用于杀伤单个目标,或打击对声响有严格要求的目标。比如,在执行特殊任务时,战斗员或小分队与多角度敌人遭遇时,一般可采用半自动射击方式,可以提高实际射击速度和命中率。在遭遇单个敌人时,可选用非自动单发射击,这样可有效利用微声手枪的特点,在打击敌人的同时,隐蔽好自己。

77式7.62毫米自卫手枪

该枪为中国自行研究制造,1977年立项,1978年设计定型。是一种比较先进的自卫式手枪。

77式自卫手枪的结构性能是:口径为7.62毫米,全枪长148.5毫米,枪管长度为86.5毫米,初速度320米/秒,自动枪击式和惯性闭锁式,单粒子弹发射,弹匣容量为7发,瞄准基线为127毫米,全枪重量500克。有效射程为50米,每分钟可发射30发子弹。

该种手枪的突出特点是:增加了单手装填机构,在枪堂内没有子弹时,持枪的一只手,可用食指扣压活动护圈,拉开枪拴,即可完成首发子弹的装填。在射手受伤或另一只手的行动受限制时,单手装填子弹可为战斗员提供很多机会。

77式自卫手枪,还具有体积小、质量轻、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等优点。是较先进并且受到使用者欢迎的枪支。

80式7.62毫米自动手枪

这是我国自行研究设计的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枪支。1980年设计定型,此后投入批量生产。

该手枪口径为7.62毫米,初速度为470米/秒,枪管长140毫米,瞄准基线为236.5毫米,全枪长302.2毫米。弹匣容量为10和20发两种,发射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单发射击,每分钟30发,连发射击每分钟60发。有效射程100至150米。带10发子弹时,全枪重量为1.21公斤,带20发弹的重量是1.37公斤。此枪还配备肩托和匕首,前者在射击时可提高稳定性,后者则可在子弹打光或执行有声响要求的任务时使用。该枪还设有空仓挂机和安全保险、到位保险等多种保险机构。

这种手枪的主要特点是:射程远、威力强,在加装匕首托肩后,能够提高射击时的稳定性,因此,射击精度也获得了相应的提高。其主要缺陷是,枪体较大,枪身过长,全枪较重,给携带、隐蔽等带来不便。

80式7.62毫米自动手枪的主要使用对象是,作战部队的指挥员、特种兵和其他战斗人员。

84式7.62毫米微型手枪

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新型手枪,它体积小、重量轻、精度较好,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易于隐藏,既可以放进男性的公文包中,又可以放在女士的化妆袋内。这些特点注定了它很受特种部队和特工人员的欢迎。

84式手枪的主要技术指标是,枪身总长度为121毫米,重量不足一公斤,瞄准基线长度为105毫米,射击时子弹初速度为200米/秒。弹匣容量为6发,有效射程15至30米。

该枪的主要缺陷是,射程短,携带子弹量有限,因此,它只能用于防身和应急之用,而不能运于作战和指挥。步枪

步枪是肩抵式单兵射击武器。其一般结构主要包括:枪管、弹仓、枪托、扳机、准星等,附属零部件是刺刀。步枪是一种单兵对射武器,在战斗中,一般是在依托一定掩体的情况下,相向射击。当敌对双方近在咫尺时,射击已经来不及了,就转为拼刺刀。

步枪是火器中历史最悠久的武器之一,中国古代的土枪、鸟枪、火枪、抬枪等,都可以说是当今步枪的祖先。欧洲则在14世纪就有了原始的火枪。比利时FNFAL7.62毫米自动步枪

步枪从原始到现代,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近现代步枪,按其先进程度,可分为非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和全自动步枪等。非自动步枪,又可分为前装枪、后装枪、单发枪等。在现代步枪中,按其可供使用的对象区分,又可分为普通步枪、突击步枪、阻击步枪、骑步枪等。

中国近现代步枪的制造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期。根据史料记载,到光绪24年(1898),江南制造局枪厂,在仿造前装枪、后装枪等单发枪的基础上,经解剖和研究,已经能够制造出连发枪了。这一年,该厂仿造了8支德国的1888式毛瑟枪。该枪长1.24米,重3.75公斤,射击时初速度为每秒600米,能够连续发射子弹。从1898年至1907年,江南制造局枪厂,共仿造了连发毛瑟枪1.1万支。

国民党政府时期,广东的兵工厂仿造了德国的新式毛瑟枪。最初是仿造1904年式6.8毫米口径的步枪,后来又仿造了7.9毫米口径步枪。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所使用的步枪,较象样或较先进的,大都是从国民党军队和日本侵略者手中获得的。这支军队根据毛泽东“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战略方针,坚持打歼灭战,每一仗都可以从被消灭的敌人手中夺得不少枪支,在这些枪支中,数量最大的是步枪。在缴获的步枪中,国民党政府的兵工厂仿造的步枪最多。

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和国的兵工厂,虽然也仿造过某些枪支,但主要的是自己设计、研究、定型和开发生产的。其中有代表性的步枪如下:

53式7.62毫米步骑枪

这是我国仿造的首批步枪。它的原形是前苏联的1944式7.62毫米步骑枪。口径为7.62毫米,射击时子弹初速度为620米/秒,对空射击有效射程为500米,地面射击为400米/秒。射击方式为单发,非自动式,弹匣容量为5发。全枪长度,在刺刀折叠时1.02米,枪管长为0.52米,重量为3.9公斤。使用枪弹为普通子弹、穿甲燃烧弹、空包弹等。

53式步骑枪为非自动步枪,它的使用动作复杂,在射击时,首先要打开保险;然后是压子弹或子弹上堂;第三步是拉开枪拴;第四步才是瞄准射击。射击之后,先退出弹壳,再次拉动枪拴,第二颗子弹上堂,再次射击等。每一次射击,至少要有5个动作。

这种步骑枪的优点是,射击精度高,稳定性好,使用时故障少。由于发射速度慢,也节省子弹。然而,它的致命弱点是,操作复杂,使用不便,全枪重量大,装弹量小,战斗射速低,弹仓容量过小。无法适应激烈的战斗需要。因此,该枪型早已停止生产,也不再装备部队。53式7.62毫米步骑枪

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

半自动步枪比非自动步枪向前迈了一大步。在射击第二发子弹时,不用手拉动枪拴,即可使子弹上堂。

该枪是在前苏联CKC7.62毫米半自动卡宾枪的基础上改进仿造的。口径为7.62毫米,全枪长1.025米,瞄准基线长480.5毫米,枪管长520毫米。弹仓容量为10发,有效射程400米,单颗子弹发射。

在枪的内部结构上,采用了导气式活塞运动结构,以此来借助枪弹发射时产生的后坐,推动活塞运动。即,在击发时,由于火药燃气的作用,活塞运动推动顶杆,顶杆撞击枪机身,顶杆后退20毫米受阻,在顶杆簧的作用下,与活塞一起复位。枪机身靠惯性继续后坐,迫使枪机心尾部上台并开锁,同时完成抽出空弹壳、抛出弹壳、压倒击锤等动作。随后是复位,在复位时,枪机身带动枪机心完成推弹入堂,并迫使枪机心尾部下偏开锁,枪机心闭锁到位时,压下自动击发杆,枪机身复位,完成了下一次射击的准备动作。在下一个射击动作中,只需勾动扳机,子弹就可射出。

该枪结构合理,外形美观,附属部件定位合理。刺刀为折叠式,通条装在枪托前下方,由枪刺限位。空间利用紧凑。弹仓为单排供弹,发射方式为单发。还设有不闭锁保险和扳机保险。

56式半自动步枪的主要特点是,射击精度高,枪体重量较轻,外形美观,部件连接放置合理。分解方便,便于使用者擦拭和保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种步枪成为地面部队的主要武器装备。

随着时代的发展,半自动式武器已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了,所以,在全自动步枪出现后,这种半自动武器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该枪在我国已经停止生产。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

79式7.62毫米半自动阻击步枪

79式步枪的口径是7.62毫米,全枪长度,带刺刀为1.368米,不带刺刀为1.22米。该枪自重为3.8公斤,配备瞄准镜和射击垫后,重量为4.4公斤。瞄准镜的放大倍数是4倍,视场为6度,出瞳距离为70毫米,射击时初速度为830米/秒,有效射程1000米,战斗射速每分钟30发子弹,使用53式7.62毫米枪弹。

该枪的结构特点是,导气式活塞自动式;闭锁方式为枪机回转式刚性闭锁,击发机构为击锤回转式,发射机构为单发式。

为了提高射击精度,该枪除配备弧形表尺、圆柱形准星等瞄准系统外,还配有光学瞄准镜。在射击较远和较小的目标时,通过瞄准镜的放大作用,提高瞄准精度。

为了提高战斗效能,该枪的射击有效距离提高到了1000米。同时,枪上配备可拆卸式刺刀,该刺刀不仅可用于白刃格斗,还可用于剪切电网、锯钢条、破软性障碍。在野外生存时,还可作为挖设野炊坑穴、宰杀所获猎物的刀具等。

79式阻击步枪的主要缺陷是,枪身太长,重量太大,不便于携带和隐藏。这些又是阻击战斗所忌讳的,因此,79式阻击步枪,并不是理想的武器。

81式和81-1式7.62毫米自动步枪

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自动步枪。该枪于1981年设计定型并批量生产,同时装备部队。两种枪的性能数据、瞄准装置、结构特点基本相同,主要的区别是,81-1式在枪托和枪托连接的有关零件上与81式相比有些改进。

81式自动步枪的主要性能数据是:口径为7.62毫米,全枪长955毫米,枪管长440毫米,瞄准基线长315毫米,弹容量30发,全枪重量3.4公斤。射击速度,单发发射为每分钟45发,连发发射为每分钟100至115发。有效射程400米。但是,在1500米内,对人员仍有杀伤力。在100米距离内,对马匹有杀伤力。使用穿甲燃烧弹,在200米距离上,对厚度为7毫米的钢板的穿透率可达80%。

该枪的内部结构为,导气式活塞短行程自动方式,闭锁方式为枪机回转式刚性闭锁。在击发时,依靠火药气体的膨胀和冲击,推动活塞后坐。在后坐力的冲击下,活塞撞击枪机框并一同后坐25毫米,至此,活塞受阻并在活塞簧的作用下复位,枪机框继续后移。在枪机框后坐和复进中,带动枪机回转拉开枪拴,抽出弹壳、把弹壳从枪堂中抛出,第二颗子弹被推入枪堂,回转锁闭,为下一次击发作好准备。

击发机构为单发和连发两种,单发时,单发阻铁发生作用,控制弹射量;连发时,单发阻铁不发生作用,子弹被连续射出。

枪托的差别是,81式为固定枪托;81-1式为侧向折叠式枪托。后者可缩小空间,为携带提供了某些方便。

81式和81-1式自动步枪的主要特点是,设计结构紧凑,同比质量较小,射击精度较高,用途较多。在战斗中,既可对人体构成杀伤力,又可破甲、燃烧、发射烟雾等。在配备60毫米反坦克枪榴弹时,还可对坦克构成攻击火力。

该枪是步兵战斗分队装备的主要战斗武器之一。

65式5.56突击步枪

这是我国台湾军队仿造美国M16式5.56自动步枪生产的一种枪支。该枪的主要性能数据是:口径为5.56毫米,全枪长990毫米,枪管长508毫米,子弹初速度为990米/秒,导气式自动方式,枪机回转式闭锁方式,有效射程为 400米。全枪重量为3.17公斤。发射方式3种,即单发、连发、3发点射等。

65式突击步枪的前身是美国的M16式5.56毫米自动步枪。美式M16自动步枪一问世,台湾军方就购进了5000支。装备部队后,受到使用者的欢迎,于是,台湾方面又提出向美国购买生产权要求。美军在有了新的步枪品种之后,就把该枪的生产权卖给了台湾。购回生产权后,台湾方面于1976年在高雄设厂仿制,到1977年,给这种枪命名为65式5.56毫米突击步枪。台湾方面在仿造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进,改进后的枪称之为65K1式和65K2式。到了65K2式投产后,台湾方面认为该枪比较理想了,就大量生产。到1984年,该枪已经生产了35万支。其陆军航空兵、特种部队、海军陆战队和警察等,都装备了这种枪支。

冲锋枪

冲锋枪是单兵手持发射的小型战斗武器。它的一般特点是,比步枪小巧灵便,射击速度快,火力集中且猛烈,在200米以内的近战和突击中,有其他武器无法比拟的效能。

冲锋枪的历史比步枪、机枪短得多。冲锋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根据大规模战争的需要和突击战的特点,在步枪的基础上,诞生出来的。冲锋枪的特点是,枪身和枪管都比较短,弹匣长且容量大,一枚弹夹一般可装30发子弹。可单发发射,也可连续发射,还可打点射。单发发射每分钟可发射40发子弹;连发发射每分钟可发射100发以上子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仅生产并装备了9毫米冲锋枪一种。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几十种冲锋枪问世并装备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步枪开始向小型化、多功能化、连续发射等方面发展,这些原本是冲锋枪的特点。而冲锋枪则向着稳定性、精确性等方面发展,这样一来,步枪和冲锋枪的区别就日趋缩小。

由于工业水平较低,枪械生产落后,所以,我国冲锋枪的研究和生产时间较短。真正能够自行设计和制造冲锋枪,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了。

50式7.62毫米冲锋枪

50式7.62毫米冲锋枪是根据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按照前苏联1941式冲锋枪仿制的产品。1950年根据协议引进,当年就形成生产能力,并提供给在朝鲜作战的我军使用。德国MP5式9毫米冲锋枪

该枪的口径为7.62毫米,全枪长840毫米,枪管长270毫米,初速度为500米/秒,有效射程为200米,全枪重量为3.63公斤。战斗射速,单发为每分钟40发,连发为每分钟105发。供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弹匣式,另一种为弹鼓式。

新中国成立之初,从国民党政府那里接管下来的兵工厂,基本都遭到了破坏,再说,国民党统治下的兵工厂,既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更没有较先进的技术水平。可是,就在新生的政权刚刚诞生之后,美国纠集十多个国家,大举进攻朝鲜。朝鲜共产党政权在面临覆亡危险的时刻,紧急向中国求救。中国共产党从国际主义原则出发,果断出兵朝鲜,帮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刚刚经历过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很强的战斗力。然而,他们面对的是现代化装备的敌人,使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落后装备,显然会增大伤亡,减弱获胜的希望。为此,中国政府决定加快步兵武器的引进与生产。在这种形势下,从前苏联引进了其41式冲锋枪设计和生产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生产出了中国第一代冲锋枪,即50式7.62毫米冲锋。这一型号的冲锋枪,成本较低,使用较方便,与非自动步枪相比,大大提高了射击效率。在朝鲜战场上,国产的50式冲锋枪,大显神威。它使志愿军战土有了得心应手的武器。志愿军战士装备该枪时,每枪配备4至5个弹夹,每个弹夹的容量为35发子弹。在冲锋时,挂在胸前的子弹袋,可以起到护胸作用。志愿军配备50式冲锋枪之后,在进攻冲锋时,如虎添翼。

50式7.62毫米冲锋枪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主要是,枪身焊接件和铆件较多,工艺粗糙,在连续长时间射击后,高温会导致一些焊接点熔化。此时,枪就开始出现严重故障,影响战斗效能。所以,这种枪尽管立下过功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它还是被无情地淘汰了。工厂早已不再生产该枪,部队也不装备它了。50式7.62毫米冲锋枪

54式7.62毫米冲锋枪

这也是前苏联枪支的仿制品。该枪的原形是前苏联1943年生产的7.62毫米冲锋枪。我国1953年引进,经学习、消化后,于1954年定型生产,并陆续装备部队。

54式冲锋枪的主要性能数据是:口径为7.62毫米,全枪长度,打开枪托时长811毫米,枪托折叠起时长616毫米;枪管长250毫米;射击时的初速度为490米/秒;有效射程,短点射为200米,长点射为100米;战斗速度,短点射为每分钟70发,长点射为每分钟100发;发射方式,点射和连发;供弹方式,弹夹;弹容量为,每只弹夹35发,使用中国自己生产的51式7.62毫米手枪弹。

为了适应两种射击方式的需要,该枪的表尺上设置了两个方形缺口照门,上面刻有10和20两种数据,前者表示100米射程;后者表示200米射程。

54式冲锋枪的结构特点是,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开膛待击,惯性闭锁。缓冲器用胶布板制成,复进机位于枪机左侧,复进簧导杆铆接在缓冲器夹上,外面套接复进簧,前端顶在复进簧拴上。击发机构为固定击针式。在射击时,依靠复进机上的动力击发枪弹底部火帽。发射机构为连发式,保险机构则是手动定型槽式结构。在枪的枪口前端,还装有制退防跳器,用于抑制枪后坐和枪口上跳等。枪托由左右架杆、撑肩、枪托耳和弹簧片等组成。

54式7.62毫米冲锋枪的主要优点是,枪身短,重量轻,便于携带,战斗火力较强。但其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该枪不能单发,在制造中,有大量的冲压、铆焊结构,连续使用会使枪支发生故障。因此,该枪不可避免地被淘汰了。

56式7.62毫米冲锋枪

这是根据前苏联的AK-47式7.62毫米突击自动步枪仿造的。1956年定型生产,因此,命名为56式冲锋枪。

56式冲锋枪的性能数据是:口径为7.62毫米;全枪长度,折枪刺时为874毫米,枪管长415毫米;全枪重(不含子弹)4.03公斤;初速度,710米/秒;有效射程,单发为400米,连发为300米;战斗速度,单发为每分钟40发,连发为每分钟90发;弹夹容量,30发。

该枪为导气式自动方式,火药燃烧时产生的气体推动活塞,枪机框带动枪机完成拉开枪拴、抽出弹壳、把弹壳抛出仓外,子弹上膛,压缩复进簧等。在复进簧推力作用下,完成闭锁、供弹。

闭锁方式为枪机回转式,闭锁突耳是对称的,旋转斜面使开锁、闭锁动作平稳。供弹机构采用弧形弹夹供弹,每只弹夹容量为30发。弹夹后方有一观察孔,可及时察看弹夹内的子弹数量。

我国在引进和生产该枪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改进和革新,先后生产出了56-1式、56-2式、56-C式等型号的变型冲锋枪枪。其中,56-C式又被称做短步枪。

56式冲锋枪的主要特点是,稳定性、可靠性都较好,故障率较低,坚固耐用。近距离攻击,其火力猛。主要缺陷是,工艺不精,连发猛烈射击时,枪身跳动大,出现过击针受损、折断现象。准星设计也有问题,发生过夜间射击时,准星护翼被误当做准星的现象。

56-1式7.62毫米冲锋枪

这是在原56式冲锋枪的基础上改进的枪型。其外部的改进主要是,枪托采用折叠式,缩小了全枪的长度,为携带提供了方便。56式7.62毫米冲锋枪

折叠式钢制枪托,由铁把和固定装置组成。铁把部件用撑肩轴连接在机匣上,并且围绕着撑肩轴转动。在撑肩轴套管外侧装有撑肩卡笋,撑肩卡笋与按钮用一根圆柱锁连成一体。撑肩卡笋在卡簧的推动下,始终有向外运动的趋向。在铁把部件的左支杆部件上,装有容纳撑肩卡笋上的定位卡笋圆形配合孔。由于左支杆部件上的两个定位孔与撑肩卡笋的作用,将铁把部件可靠地定位在战斗或行军的位置上。在战斗中,铁把部件支杆与枪膛轴线的夹角为10度。而在行军状态,铁把部件支杆则水平地位于机匣两侧。由于改进了枪托,所以,在折叠状态,全枪长度仅为645毫米。

在射击状态和杀伤威力方面,56-1式冲锋枪与56式冲锋枪没有什么差别,能实施单发,也能实施连发。在连发射击时,以每次发射2至3发子弹的短点射为主。短点射的有效距离为300米,而单发的有效距离则可达到400米。优秀射手还可延长三分之一的有效射击距离,即能达到600米。如果集中火力,可以在800米的距离上打击敌人。也可攻击500米以内低空的飞行目标。如果任弹头自由飞行,在1500米范围内仍能对人体构成伤害。因此,在打靶时,要特别注意射击目标的背景依托,不可在无厚遮挡物的情况下进行射击。

56-2式7.62毫米冲锋枪56-1式7.62毫米冲锋枪

这是根据前苏联1947年生产的折叠式冲锋枪和56式冲锋枪改进的枪型。

改进部分的主要构件组成是:枪托、枪管、枪托座、枪托卡笋、卡笋簧、尾座、左右护板,附件室簧、附件簧托板、枪托轴等。

该枪的主要性能数据是:全枪长度,打开时874毫米,折叠时654毫米;枪管长415毫米;初速度710米/秒;射击方式,单发和连发两种;有效射程,单发为400米,连发为300米;射击速度,单发时,每分钟30发,连发时,每分钟90发;全枪重量(含空弹夹)3.9公斤;弹夹容量30发。

与原56式冲锋枪相比,其结构的改进主要是,分为带折叠式刺刀与不带折叠刺刀两种。枪托改为向右侧折叠,同时,枪托采用直移式斜面卡笋刚性定位,可以自动补偿磨损。

枪托的成型是充压式,不易变型。底部还带有花纹,可防滑。56-2式7.62毫米冲锋枪

56-2式冲锋枪的主要优点是,其射击时的密集度高于56-1式冲锋枪。枪托采用了框式结构加玻璃钢护板,便于射击时贴腮固定,也有利于白刃格斗时使用。随枪附件小型化,可放置于枪托内,便于携带。在作战时,同时可使用射击、枪刺、枪托打击对手。

64式7.62毫米微声冲锋枪

这是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并定型制造的冲锋枪。其主要用途是,适应特种部队对射击隐蔽性的特殊要求。

该枪的主要部件是:枪身、枪管、枪托、枪刺、弹仓、枪拴、撞针、板机、表尺、准星、多腔消声器等。

64式微声冲锋枪的主要性能数据是:口径为7.62毫米;全枪长度,打开时为850毫米,折叠时为630毫米;枪管长,245毫米;全枪重量,包括20发子弹的空弹夹重3.9公斤;发射方式,单发和连发两种;战斗速度,单发为每分钟30发,连发为每分钟60发;有效射程为200米。

该枪的主要结构特点是,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惯性闭锁。击发机构为固定撞针式,并利用复进弹簧和后坐力的作用击发。消声装置的机构是,消声碗部件、套筒、套筒盖、定位筒、定位环、支架等。

64式微声冲锋枪的发射机构,可控制为单发或连发。防尘盖具有两种作用,既有运动中的保险作用,又有防尘作用。枪托由左、右支杆、肩托和肩托轴组成。在使用时,当按下左右支杆侧面的定位卡销时,就可以使枪托上下旋转变换状态。

该枪在瞄准装置上也有特点,既可使用机械瞄准具,也可使用主动红外瞄准具。机械瞄准具由可调式柱形准星座和带双照门缺口的L形表尺组成;准星和照门座焊接在套筒上。有两个方形缺口,对应射程为100和200米。在夜间射击时,可用随枪携带的柱式长效萤光管,照门上装有两个同样的萤光管。

64式微声冲锋枪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紧凑,设计合理。为战斗人员带来了携带方便、使用灵活等好处。还配备专门设计的微声枪弹,在100至150米的距离上射击听不到枪声。在50米的距离上,看不到单发射击产生的光和火焰。64式7.62毫米微声冲锋枪

79式7.62毫米轻型冲锋枪

这是一种兼有冲锋枪和手枪功能的特种自动武器。是吸收了56式冲锋枪和54式手枪两种枪的特点与长处设计制造的,由于该枪定型于1979年,所以,简称79式轻型冲锋枪。

79式轻型冲锋枪的主要性能数据是:口径为7.62毫米;全枪长度,枪托打开时为740毫米,枪托折叠时为470毫米;枪管长250毫米;全枪重量1.9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射击方式,单发和连发;战斗速度,单发为每分钟40发,连发为每分钟70发;供弹方式为弹夹式,弹夹容量为20发。

该枪的工作原理是,采用导气式工作方式,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枪前端有对称的闭锁突笋。开闭锁定型槽设在机心上,减小了自动机的高度和宽度,使枪膛与复进簧孔的中心距离减小到16.5毫米,活动件的质心接近枪膛轴线。这种设计有利于提高枪弹的射击密集度。另外,该枪还设有缓冲装置,由缓冲座和橡胶垫组成,其作用是吸收自动机部分多余的能力。击发机构是击锤回转式结构,撞针在击锤的作用下突出弹底平面,强制作用停止后,具有惯性行程。设有双重保险装置,即快慢机保险和到位保险。79式7.3毫米轻型冲锋枪

瞄准装置为圆柱形回转式表尺、柱形准星,表尺上的照门缺口宽1.4毫米,深1.7毫米。柱形准星的直径为2毫米。

79式冲锋枪的主要特点是,重量轻、体积小、火力强、轻便灵活,机动性能好。其有效攻击范围在200米以内。是特种作战使用的有效兵器。

85式7.62轻型冲锋枪

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二代微型冲锋枪。该枪符合时代要求,采用了较先进的工艺。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新型枪支。

85式轻型冲锋枪的主要性能数据是,口径为7.62毫米;全枪长度,枪托打开时628毫米,折叠时444毫米,枪管长度200米;全枪重量1.9公斤;发射方式,单发和连发;有效射程200米;弹容量30发。

该种枪的工作原理,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机械瞄准装具,柱形准星和翻转式缺口照门相结合。筒式机匣,折叠枪托。

85式轻型冲锋枪的主要优点是,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携带。结构简单,便于保护保养和擦拭。

该枪自1985年定型投产以来,一直是我军目前的制式装备之一。

85式7.62毫米微声冲锋枪

该枪于1985年设计定型,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微声冲锋枪,简称85式微声冲锋枪。

85式微声冲锋枪的主要性能数据是:口径为7.62毫米;全枪长度,打开时为869毫米,折叠时为634毫米;空弹夹时枪重2.5公斤;射击方式,单发和连发;战斗射速为,单发每分钟30发,连发每分钟60发,理论射击速度为每分钟800发;弹夹供弹方式,每枚弹夹的容量为30发子弹。

该枪是85式轻型冲锋枪的变型枪种。主要零部件与85式轻型冲锋枪通用,全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都与85式轻型冲锋枪相同。为了降低射击时的声音,采用了加长枪管、增加消声器等。台湾T77冲锋枪

85式微声冲锋枪的消声装置,采用的是气体分流膨胀式工作原理。消声筒套住枪管,枪管前端的排气孔和消声碗相互衔接,产生消声作用。射击时,当弹丸飞到枪口前端,高速高压火药燃气首先从枪管侧面的排气孔喷出,降低枪口压力,而后与从枪口喷发出的气流一起在消声筒内膨胀,经各消声碗层层消耗,这样,就减弱了发射时枪口产生的噪声、光亮和烟雾等,以此达到消声效果。

机关枪

机关枪又称机枪,是一种要求有稳定的依托并能连续射击的轻型自动武器。其外形与步枪、冲锋枪的主要区别是,机枪有支架、脚座、或枪座。有的还装置外接子弹夹。机枪属于步兵武器中的重火力,在阵地战、防御战中,机枪的作用非常大。

机枪的种类很多,人们常见的主要有,轻机枪、重机枪、通用机枪、车载机枪、舰载机枪、高射机枪、航空机枪、坦克用机枪、大口径机枪等等。

轻型机枪是最常见的机枪,主要供步兵部队的班或战斗小组使用。其结构除与步枪一样具有枪管、枪身、枪托、弹盒等部件外,还有两条铁腿。这两条腿装在枪管前端,在卧射时起稳定枪身的作用。轻型机枪的射击方式较多,可抵肩卧射,也可端在手中直立射击,还可在行进中射击等。其有效射程为500至800米,战斗时射速为每分钟100发左右。

重机枪与轻型机枪的最大区别是,前者装有稳固支架,枪的口径大了,使用的子弹直径也加大了。枪体明显比轻机枪笨重,一个人无法搬动,因此,该种枪可拆卸。搬运时可分解,战斗时立即组合起来。重机枪的有效射程可达800米以上,战斗射速为每分钟200到300发子弹。重机枪的用途较多,可以作为有效的防御武器,也可作为进攻时的压制武器,还可射杀低空飞行的目标等。

为了适应战斗的需要,设计师们把轻重两种机枪结合为一体,于是,出现了通用机枪。这种机枪,装在支撑架上可作重机枪使用,去掉固定支架,则可用为轻机枪。

还有一种比一般枪支口径大得多的机枪,被称做大口径机枪,其口径可达20毫米。这种机枪的主要用途是,杀伤低空飞行目标。高射机枪就是一种大口径通用机枪,其对空射击时,有效射程可达2000米。对地面目标射击时,有效射程可达1500米。

机枪已经成为地面部队的重要武器。可是,该枪的发明,既不是出自于军械专家,更非出自有经验的战斗人员,而是出自于一名电气工程师之手。这个人叫马克沁,是美国人。马克沁出身于穷苦人家,为了摆脱穷苦命运,他从小养成了好学和勤于思考的习惯,见到什么问题,都要想个明白。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想找出解决的办法。靠着这种刻苦学习和善于思考的精神,马克沁成了小有名气的电气发明家,并在纽约开了一家照明设备安装厂。他既是厂长,又是工程师。为了寻找电器照明设备的市场,有一年,马克沁到欧洲进行考察。在欧洲考察期间,他参观了一家兵工厂,在这里,对武器一窍不通的马克沁,看到了一种奇怪的武器,即多管枪。这种枪有10根枪管,每根枪管中装一粒子弹,需要4名士兵发射。在搬运时,需要10多个人抬。没有枪械知识的马克沁,看了一会儿,觉得这种设计方式很好笑,他就对工厂的一个负责人说:“用一根枪管连续发射和用10根枪管相继发射,究竟哪一种方式更合理?”“当然是用一根枪管连续发射更合理。”厂方的负责人很干脆地回答。“那么,为什么不用一根枪管,而用10根枪管呢?”马克沁不解地问。“原因很简单,正是由于没有人能够解决用一根枪管连续发射的难题,才想出了用10根枪管相继发射的办法。”兵工厂的人回答说。

解决这个问题有那么难吗?”马克沁问。“也许在你看来不是难题,可是,我们却一直解决不了。”厂方人员客气地回答说。

喜欢向难题挑战的马克沁,决心攻下这个难题。从欧洲回到美国后,他暂停了自己的电气安装业务,集中精力解决单管连发问题。对枪械缺乏起码知识的马克沁,找来了各种各样的步枪,一件件解剖、分析、思考。他找到了火枪不能连续射击的关键,这就是枪膛靠什么开锁、枪拴靠什么拉开的问题。其实,这个症节在枪械研究界是人所共知的,由于马克沁是个门外汉,所以,他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研究,才发现这个人所共知的事实。马克沁是个发明家,当找到问题的症节后,就会思考解开症节的办法。

马克沁整天拿着枪进行研究,一些熟悉他的人,还以为这个电气工程师准备与什么人决斗呢。有一天,马克沁扛着一支老式步枪来到郊外,他想体验一下打枪的滋味。找到一处有土坡阻挡的地方,马克沁就趴在地上,右肩抵着枪托,左手端着枪身,眯起左眼,瞄了一阵之后,他用右手勾动了板机。“砰”的一声,子弹飞出,马克沁的耳朵被震的嗡嗡响,他的右肩也隐隐作疼。耳朵响是子弹出膛时产生的强烈噪声所致,而肩疼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马克沁不明白,他又打了第二枪、第三枪、第四枪。每一次枪响时,枪托都强有力地作用于他的右肩上。这是什么力量?马克沁趴在地上思索。想着想着,他豁然开朗,原来子弹壳中的火药,在燃烧时会产生多个方向的力。由于弹壳和枪管的限制,只有两个方向的力产生了作用,一个方向是弹头所指的方向,另一个方向就是与弹头相反的方向。前一个力使弹丸飞出枪膛,后一个力使枪体向后运动。这后一个力就是后坐力。

后坐力能不能利用?马克沁给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经过思索,他认为完全可以利用,比如,用它拉动枪拴、打开枪膛、退出弹壳等。经过一年多的研究,马克沁终于利用后坐力,制造出第一支连发的自动枪。马克沁为自己的发明而高兴,他带着自己的发明,找到美国军方负责装备采购的人员,向他们介绍自己发明的自动枪。而美国的装备定购人员,知道马克沁是个著名的电气发明家,也知道他既没有当过兵,又缺乏军械知识,所以,对他的发明不仅置之不理,还称他是骗子。马克沁很失望,也很生气,他耗尽家财,耽误了生意,结果,搞出来的东西却得不到承认。一气之下,他来到英国。

英国人起初也不相信马克沁的发明,无奈,他只好向亲戚朋友借了一点钱,在伦敦郊外买了一块地皮,建了一个简陋的小工厂,开始试制他的自动枪。1884年5月,马克沁终于制成了全自动枪,他在伦敦郊外的射击场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使参观的政客、贵族都啧啧称奇。一名叫做维克斯的英国军火商看中了马克沁的发明,决定与他合作,联合生产这种自动枪支,并命名该种自动枪为“机关枪”。不久,德国人、俄国人、法国人等都到英国购买这种枪支,就连美国人听到英国人生产了自动枪之后,也远涉重洋,前来购买样品,准备仿造。殊不知,是他们把自己的发明家和发明成果扔到了国外。

虽然是英国人最先生产了马克沁机枪,但是,首先让世人见到它的真正威力的却是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国人让英法联军偿到了马克沁机枪的厉害。1916年7月,英法联军与德军在法国的索姆河展开了一场大规模会战。联军人数多于德军,而且,他们还有骑兵突击和侧应。战斗打响后,联军很快突入德军阵地,德军并没有立刻还击。联军指挥官自以为取得战场主动,就盲目下令投入十几个团的步兵和骑兵向德军阵地猛攻。当联军距离德军前沿阵地仅有数十米之后,德军密集排列的马克沁机枪突然撤掉伪装,同时开火了。密集的子弹雨点般向联军泄来。联军成排成排地倒在前沿阵地上。第一个波次的进攻被打退后,英法联军的指挥官不服气,又组织了第二、第三次冲锋,结果,索姆河会战变成了屠宰场,手握马克沁机枪的德军成了屠夫,而英法联军则成了被屠宰的对象。在一天之内,联军伤亡超过5万人,5个野战师被葬送了。索姆河一战,使马克沁机枪出了名。从此,他成为步兵中最有威力的轻武器。也成为各国军队争相购买和仿造的兵器。

中国在清朝末期就开始仿造马克沁机枪了,但是工艺落后,设备粗糙,使用性能不良。到了国民党政府时期,金陵机器制造厂仿造了德国造的马克沁机枪,上海机器制造厂仿造了法国的水机关枪,汉阳兵工厂仿造了美国的白朗宁水冷机关枪等。但是,这些机枪的制造工艺简陋,射击精度很低,产量也很少,不能满足军事斗争需要。美国M60E7.62毫米轻机枪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保卫国家安全的需要,特别是适应反侵略战争的需要,一方面学习模仿制造较先进的机枪,另一方面开始研究设计自己的机枪。其中比较成功的机枪有如下几种:

56-1式7.62毫米轻机枪

这是在模仿前苏联相近枪种的基础上,根据我军的需要,经过改造和改进的枪型。

56-1式轻机枪的性能数据是:口径为7.62毫米;全枪长度为1037毫米,其中枪管长520毫米;全枪重量,在含一个空弹链的情况下,重7.9公斤;射击时初速度为735米/秒;发射方式为连发;理论射速为每分钟800发子弹;有效射程为800米。

该枪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结构是,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在闭锁时,左右闭锁片被枪框的闭锁斜面撑开,进入机匣的卡槽内形成闭锁。开锁时,枪机框的开锁斜面把左右闭锁片收拢。闭锁片在撑开和收拢过程中,围绕枪机上的R弧线回转。供弹机构为弹链供弹,在射击时,借助枪机上的滚轮带动大小杠杆和拨弹滑板,使拨弹机来回拉动弹链达到连续供弹效果。在脱弹片、定弹器和受弹器的定位、引导下,由枪机把枪弹推入枪膛。

在射击时,弹盒挂架被支撑在机匣下方,枪管下的两条铁腿支起整个机枪;在行军状态时,收起支架,弹盒可取下单独携带。

56-1式轻机枪可发射普通7.62毫米子弹,也可发射相同口径的燃烧弹、穿甲弹、空包弹、曳光弹等。在使用时,既可依托阵地进行阻击,也可单兵端枪进攻、冲锋。

该枪具有轻便灵活、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火力较强等一系列优点,所以,在数十年中,一直是我军班用机枪的主要选择对象。轻机枪

57式7.62毫米重机枪

这是模仿前苏联的7.62毫米CTM重机枪制造的产品。该枪枪身较笨重,结构较简单。这种机枪的主要用途是,用以杀伤1000米内的暴露或隐蔽目标,在起伏不大的地形上,可做压制敌人进攻部队的主要武器。也可用于对空射击,可杀伤500米以内的空中目标,如直升机、伞兵等。

57式重机枪的主要性能数据是:口径为7.62毫米;枪长为1120毫米;重量为29公斤,其中枪架重14公斤;射击方式为连发;战斗射击速度,每分钟350发;有效射程1000米。

该枪型与过去的枪型相比,有了许多方面的改进,比如,散热方式改为表面散热;装填拉柄改在机匣右侧,这样可方便装填子弹;发射机构改成了阻铁自动解脱式;枪尾体与机匣的连接改为凸缘扣合,提高了配合强度,方便了拆卸;取消了受弹机框,增加了受弹器弹簧,还增加了防尘罩;附加了高射瞄准器具,这有利于提高对空射击精度。该型重机枪的支撑结构,由轮式框形结构改为三角架式支撑结构,不仅大大减轻了枪体重量,还为运动提供了方便。

67式7.62毫米重机枪

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轻重两用机枪。因研制于1967年,所以称之为67式重机枪。

该枪的主要性能数据是:口径是7.62毫米;全枪长为1650毫米,宽700毫米,高475毫米,枪身长1210毫米,枪管长605毫米;全枪重量为24公斤,其中枪架重13公斤;发射方式为连发;战斗射速为每分钟300发;用途,可对地面目标射击,也可打击近距离的空中目标。

67式重机枪的主要结果和工作原理是,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闭锁方式为机枪偏转式。当枪机复进到位后,枪机框上的闭锁斜面迫使机枪尾部上抬,完成闭锁。该枪的供弹方式为弹链式供弹。容弹工具有两种,一种是矩形弹箱,可装250发子弹;一种是圆形弹盒,可装50发子弹。该枪的输弹过程是在后退阶段完成。击发机构为直动击锤式击发机构,发射机构为连发机构。枪架为一条腿在后的三角架结构。此结构可防止射击过程的跳动。

这种机枪是在中国与前苏联关系最紧张的时期被立项并开始设计研制的。面临着重大反侵略战争的军队,对这种武器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如果在前苏联处于剑拨弩张的状态下,67式重机枪能够顺利定型并装备部队,它肯定能给面临巨大战争压力的我军壮威。可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该枪在定型后的样品使用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射击不稳定,射击精度不高;枪管烧蚀严重,影响使用寿命;故障较多。这些缺陷使该枪未能定型生产。因而,它也没有能够给准备与前苏联打大仗的官兵壮威。但考虑到该枪研制的投入已经较高,完全抛弃又不忍心。于是,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67-1式和67-2式改进型重机枪。直到1982年,67-2式重机枪才完成设计定型,并开始生产且装备部队。这时,中国和前苏联的边境危机已经解决,没有迫在眉睫的大规模战争。该枪也只能默默地装备部队。而且,它的列装也没有给指战员们带来什么惊喜。67-2式7.2毫米重机枪

75式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

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大口径高射机枪。该枪于1975年立项,由于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到了1981年才完成设计定型并开始批量生产。因立项于75年,所以在代号上仍称其为1975年式高射机枪。

75式高射机枪的主要性能数据是:口径为14.5毫米,是高射机枪中口径较大的枪支;初速度为980米/秒以上;全枪长2930毫米,宽1620毫米,高度在仰角为0度时,高1070毫米,仰角为85度时,高2260米;发射方式为连发;供弹方式为链式;有效射程,对空目标为2000米,对地面目标为1000米;全枪重量为142公斤,其中枪架重量为86.5公斤,枪身重量49.5公斤;配备两种瞄准装具,即平射瞄准装具和高射瞄准镜。

该枪的外部构件主要包括,枪架、枪身、枪管、枪托、瞄准具、瞄准镜、手摇柄、弹链和弹箱。其中枪架的部件包括,摇架、托架、下架、高低机和刹车机构、方向机和刹车机构、平衡机、瞄准具、发射机构及弹箱等。摇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摇架体、后固定座、中卡箍、前卡箍、缓冲器等。枪身通过后固定座、中卡箍以及前卡箍连接在摇柄上,托架用于上联摇架、下联摇架,下架用于支撑枪架。平衡机为圆柱平衡簧式的不完全平衡机。由大平衡簧、小平衡簧、大套管、小套管等组成。

75式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的稳定性能较好,是打击低空目标的有效武器。

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高射平射两用机枪。由于该枪种于1977年立项,所以称之为77式,其实到1978年才完成设计定型。75式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

77式高射机枪的主要性能数据是:该枪的口径较大,达到了12.7毫米;枪长超过2米,达2150毫米,宽度为1300毫米,高度是510毫米,枪管长1002毫米;枪重63.5公斤,其中枪身重21.3公斤,枪架重28.3公斤;瞄准装具有两种,一种为平射瞄准具,另一种为高射瞄准镜;战斗射击速度为每分钟60发;用弹链供弹;对空攻击时,有效距离为1600米,对地面目标攻击时,有效距离为800米。

77式高射机枪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采用导气管式自动方式,导气室与活塞之间有导气管相连。机枪射击时,火药气体从导气孔进入气室,气室内的火药气体通过导气管作用于活塞上,推动活塞运动,以此完成自动动作。闭锁方式采用短闭锁片偏移式强制闭锁,滑脱开锁。供弹机构为杠杆传动、双程输弹式弹链供弹。发射机构为复进簧击针式,连续发射。枪架采用三角式支架,由下架、上架、带手柄的连接箍、肩托等组碎。肩托主要用于射手瞄准时使用。

这种高射机枪的主要优点是,全枪重量较轻,便于搬运;性能明显提高,适合于打击低空目标和地面目标。

80式7.62毫米多用途机枪

该机枪的原形属于前苏联卡拉什尼柯夫轻武器系列,我国从70年代初改进设计,并于1980年完成设计定型。既可作为重机枪使用,也可当轻机枪使用。

80式7.62毫米多用途机枪的主要性能数据是:口径为7.62毫米;初速度为825米/秒;全枪长度为1192毫米;枪身重量7.9公斤,枪架重4.7公斤;战斗射速,每分钟350发;有效射程,当做重机枪使用时在1000米内可杀伤有生目标,当轻机枪使用时能在800米范围内击杀有生目标。

该枪的结构特点是,属于气推式活塞长后坐自动轻武器,采用机枪回转式闭锁机构和弹链供弹方式。枪口装有5条纵向消焰槽,有利于射击时的枪身稳定;还设有多处防尘盖,密封防尘性能好,便于在恶劣气候和高污染的环境下使用。

80式多用途机枪的主要特点是,综合了多种枪支的长处,结构简单可靠,枪身重量减轻,精度提高,安全性能较好。是机枪中重量较轻的枪种之一。其战斗用途实现了多样化,在作为重机枪时,由于稳定条件好,可杀伤1000米范围的目标;而作为轻机枪使用时,携带轻便,易于运动中使用;此外,还可打击空中目标。真正实现了用途多样化。该枪的主要缺陷是,铆焊件较多,长时间射击,能够使一些焊接和铆接部位开裂,从而造成枪械故障。

80式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

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口径高射机枪,主要用于固定阵地的防御。

80式单管高射机枪的主要性能数据是:口径为14.5毫米,是枪械中口径最大的武器之一;全枪长为2500毫米,宽1800毫米,高2200毫米;重量为214公斤;理论射速是,每分钟550发以上。

该枪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由56式14.5毫米高射机枪枪身、轮式枪架、瞄准具三大部分组成。其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式。击发过后,由于火药燃气的作用,枪管和枪机后坐,同时完成机头开锁和机体加速动作后,枪管和枪机分离。分离后的枪管继续后坐一段距离后复进,而枪机继续后坐,并压缩枪机复进簧,到位后,枪机推弹复进。该枪的闭锁机构为机头回转式,采用弹链供弹方式,利用拨弹滑板往返直移运动,完成供弹动作。

80式单管高射机枪的轮式枪架由摇架、托架、下架、轮架、高低机、方向机、平衡机、供弹机、发射机等组成。

该机枪主要用于装备边防、海防、山地部队、守岛部队等,主要用于对付1000米以内的轻型装甲目标、掩体和集约的有生力量。同时,也用于抗击低空入侵的军事力量。

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该枪是在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的基础上改进后形成的新产品,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80式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

85式高射机枪的主要性能数据:口径为12.7毫米;全枪长为2050毫米,枪身长1804毫米,枪管长1002毫米,瞄准基线长940毫米;全称重量39.5公斤,枪身重量18公斤,枪架重量17.1公斤;发射方式为连发;有效射程,对空射击为1600米,对地面火力点射击为1500米,对轻型装甲目标射击为800米;战斗射速为每分钟80至100发。

该枪的主要结构特点,采用导气管式自动方式射击时,当弹头向前运动经过导气孔后,部分火药气体经导气孔、导气管、气塞进入机体气室,吹击机体后坐。弹头出枪筒之后,机体带动机头完成开锁、抽壳、退壳等连续动作并且压缩复进弹簧。闭锁方式为鱼鳃式短闭锁片强制闭锁,开锁过程中闭锁片靠闭锁斜面的径向分力收拢。

枪机由机头和机体组成。受弹器为杠杆传动的双程供弹方式。发射机构为连发机构,用以装填、控制待发、操纵击发和保险。枪架为三脚架式,由上架、下架、脚管紧定器、连接箍等组成。该枪的瞄准装备比较先进,配有高射光学瞄准镜和平射光学瞄准镜。

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与其前身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相比,结构明显简化和紧凑,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零部件以及在运动和战斗过程中零部件间的撞击,枪体重量大幅度降低,相反,其射击精度和操作的灵活性却获得了提高,既便于携带、维修,更便于战斗时应用。

QJB5.8毫米班用机枪

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定型的通用化、系列化、国际化的轻型武器。是5.8毫米口径的班用轻机枪。1988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设计定型,随后投入批量生产并装备有关部队。

QJB5.8毫米班用轻机枪的主要性能数据是:口径为5.8毫米,突破了传统的7.62毫米口径的一贯制;枪身长为1045毫米;瞄准基线长为489.58毫米;在携带一个空弹鼓的条件下,全枪重量仅为5.34公斤;射击方式,既可单发,又可连发,还有点射;战斗射速,单发为每分钟75发,连发为每分钟100发以上;有效射程在600米范围;射击时由弹鼓供弹,每只弹鼓可装弹75发,每支枪配备4只弹鼓。

该枪的主要结构是,由自动机、发射机、复进机、导气系统、供弹系统、枪管、枪托、支架、瞄准具等组成。支架可折叠。

QJB5.8毫米班用轻机枪,是相同口径的步枪、冲锋枪的“兄弟枪”,换句话说,它与相同口径的步枪、冲锋枪,共同组成了一个枪族。这种设计,符合国际上流行的“枪族化”趋势。该枪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紧凑,重量轻,它与56-1式轻机枪相比,降低了2.56公斤的重量,在相同的条件下,弹药携带量可增加30%。该枪的另一个优点是,机构动作可靠,射击时故障发生率低,还能适应风沙、高寒、高温、水网、丛林等地区作战需要。另外,该种机枪的造型比较美观。

火箭炮

火箭炮是利用火箭发射管发射专门火箭弹的特种火炮。其特征是,炮管多,动力大,火力集中,能够打击暴露的集群目标,是部队进攻中的突击火力。130自行火箭炮

火箭炮可以说是在火箭筒上安装适当的炮弹。我国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箭,但却没有发明出火箭炮。公元969年,古代中国人利用火药制成了第一支火箭。这种火箭就是一个简单的药筒,在筒内装上火药,点燃药筒中的火药,火箭筒就飞起来了。在火箭筒的基础上,宋朝人制成了带有 32支火箭齐射的“一窝蜂”火箭、有49根火箭齐射的“飞帘箭”,还有100支火箭齐射的“百虎齐奔箭”。这种火箭其实是在火药筒上面绑上箭头,点燃火药筒后,箭头随着药筒一起飞向目标。122自行火箭炮

真正开发火箭炮的功能并形成战斗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的事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苏联研制成了多管火箭炮,这种火箭炮有16根管子,口径为132毫米,最大射程可达8600米。该炮一开始在轨道上运行,后来换成了汽车运载。当时的苏联人给这种火箭炮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喀秋莎”。“喀秋莎”能在10秒钟内发射16发炮弹。装填16发炮弹,仅需要5至10分钟。1941年7月14日,前苏联军队在战场上首次使用了这种武器,战场效果相当明显。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前苏联人在战争期间大批量生产该种火箭炮。其他有技术能力的国家也争相效仿。使火箭炮很快就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进一步研制多管火箭炮。前苏联更是把火箭炮的研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先后设计定型了数十种型号的火箭炮。美国也不甘示弱,1953年装备了M23式25管火箭炮,其射程与前苏联的“喀秋莎”相同。到了60年代,前苏联又研制出122毫米口径40管火箭炮,杀伤威力比原来发展的所有火箭炮都要高许多。随后,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也相继研制出多管火箭炮。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公开亮相的多管火箭炮涉及到20多个国家和50多种型号。80年代,美国研制出的M270式12管火箭炮,最大射程可达45公里,该火箭炮由履带式运载车运载,配备先进的火控系统,还带有反装甲杀伤战斗部火箭弹,不仅能够击穿坦克顶部的薄装甲,还能造成大面积杀伤。一门火箭炮在几秒钟之内发射12发母弹,这些母弹可抛出7728枚子弹。到1994年,美国又为该火箭炮配备了制导子母弹、二元化学弹。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认识到该火箭炮的先进性,先后采购并装备了自己的部队。布雷火箭

目前,俄罗斯军队是装备火箭炮最多的军队,美军则是装备火箭炮最先进的部队。尽管导弹技术已经兴起,但是,火箭炮并没有被淘汰。各军事大国还在为火箭炮注入新的技术。当今的火箭炮研制,正朝着增大射程,提高战斗效能和射击精度,提高机动性能和生存能力等方面迅速发展。

我国的火箭炮研制技术发展较晚,到了60年代才开始研究。起初是引进和模仿,后来发展出自己的产品,先后生产出了一些可供部队装备使用的产品。

1963年式107毫米多管火箭炮

这是我国为满足山地和丛林作战需要,自行设计制造的一种简易火箭炮。其主要性能数据是:口径为107毫米;定向器长900毫米,定向管12根;配备弹种为杀伤爆破火箭弹;发射方式,单发或连发;最大射程8500米;火箭弹飞行时间为50秒;弹重18.8公斤;行军状态总长2600毫米,宽1400毫米,高1100毫米;运动方式为汽车牵引,也可用骡马拖拽;行军状态重量为385公斤,战斗全重613公斤;炮班人数为5人。

该种火箭炮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能好等特点。可用吉普车牵引,也可用骡马拖拽。在搬运时,便于分解和运载。其主要作战用途是,提供较大面积的火力压制。该炮于1961年开始研制,到1963年设计定型并批量生产后装备部队。在中国和前苏联关系紧张的状态下,该火箭炮起到了壮大军威的作用。

1981年式107毫米多管自行火箭炮

这是我国的兵器专家自行研制的多管火箭炮。该项目于1980年被确定,1981年设计出样炮,到1982年6月批准了设计定型。63式107mm火箭炮

1981年式107毫米多管自行火箭炮的主要性能数据是:口径为107毫米;定向管数量为12根;定向管长900毫米;发射方式,单发或连发;最大射程为8500米;携带弹药量为24发。运载车辆型号为NJ221型汽车底盘,车体长4510毫米,宽1964毫米,高2196毫米;发动机功率为88马力;最大行程为500公里,越壕宽度650毫米,涉水深度为650毫米;炮班人数4人。

该火箭炮的主要技术和结构特点是:以车载发射为主,必要时,也可分解后在地面上发射。1981年式多管火箭炮,结构简单,分解比较方便,火力机动性能好,射界较大,打击面宽。

火炮的主体部分由定向器床、上架、下架、方向机、底架、板簧固定器、下车附件、发火系统、照明具、弹仓、运载发射车等主要部件构成。行军时,炮手均可在双排坐仓内。

1981年式多管火箭炮与1963年式多管火箭炮相比,在许多技术和结构上有了重大改进。主要是,重新设计了底架,使方向射界增大了105度。底架由底架体和转盘组成。转盘为箱形焊接结构,转盘前有两个滚轮,可在底架体半圆形滚道上滚动。两侧装有钩形压板,把底架与转盘锁紧。中间有一立轴套与下架立轴配合,上部制有4个孔与下架方向驻栓配合,起到扩大射界的作用。

在新的改进结构中,采用了板簧固定器,射击时利用板簧固定器,可使汽车后桥与底架纵梁刚性联接,起到了提高射击稳定性的作用。还增加了下车附件,在火箭炮处于地面发射时,用下车附件作支撑。下车附件由行军固定器、左右支架、左右大架、炮车轮、驻锄和牵引环组成。发火系统有车内和车外两套装置。发射按钮安装在副驾驶员座位前,电源由汽车蓄电池供给。车外发火装置供火箭炮在下车发射时使用,由手控电机、按钮、接线柱、发射电缆、支架等构成。照明系统采用场致发光照明具,保密效果较好。另外,还增设了玻璃钢弹仓,供装一组火箭弹使用。

1981年式107毫米多管火箭炮的主要战斗性能是,歼灭和压制集结、隐蔽的敌有生力量,摧毁对方的技术兵器,打击登陆舰船和装甲车辆等。

1970年式130毫米多管火箭炮

该种型号的火箭炮于70年代初开始研制,到1977年完成设计定型并批量生产。81式107mm火箭炮

1970年式130毫米多管火箭炮的主要性能数据是:口径为130毫米,是火箭炮中口径较大的炮种;最大射程为10120米;定向管数量为19根,定向管长1050毫米;发射方式为单发或连发;配用弹种,杀伤爆破火箭弹、碎甲火箭弹等。

配备的车辆情况是:车体型号为A531型履带装甲车底盘,车体长5476毫米,宽2978毫米,高3125毫米;发动机类型为6150L型柴油发动机;发动机功率为191马力;最大行驶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最大行程500公里;越壕宽度为2000毫米;战斗全重14000公斤,行军状态全重12800公斤;炮班人数为6人。

该火箭炮是在确保1963年式130毫米多管火箭炮性能的基础上,把NJ230型越野汽车的底盘改装为1963年式履带装甲车(A531)底盘。车体内装3缸液压升降平台,行军时可随时落下,战斗时可随时升起。A531型装甲车底盘越野性能好,还具有水上浮渡性能。为火箭炮的运载提供了性能较好的车辆。

火箭炮部分的结构特点是:炮由定向器、回转机、行军固定器、瞄准装置组成。定向器由定向管、桁架、拉杆机构等组成。定向管为薄壁圆筒结构,19根定向管分两排固定在桁架上。左边上排边管上焊有基准检查座板。桁架为焊接箱体。拉柄机构是操纵19根定向管的闭锁体和接触杠杆的联动装置。回转机由回转盘、底座、高低机、方向机、平衡机等组成。回转盘为长立轴结构。方向机为蜗轮蜗杆,高低机为滚珠丝杆式,平衡机为弹簧推式。

火箭炮处于行军状态的固定器由上固定器和下固定器组成。行军时将定向器与回转机固定在一起,上固定器安装在桁架上,下固定器固定在回转机上。发火装置由发火器、发射线组、接线盒等部分组成。可实现自动连射与手动单发射击相结合。

瞄准装置由非独立的摆动瞄准具和58式周视瞄准镜组成。

1982年式130毫米火箭炮

这种火箭是在1963年式130毫米火箭炮的基础上改进的。1982年完成改进设计。其定向管由原来的19根增加到30根。运载发射工具也进行了改装,由NJ230型越野车底盘改成了EQ240型越野车底盘。驾驶室改成了双排座,可供8名乘员乘坐。还改善了炮手的乘车条件等。70式的130mm火箭炮

1982年式130毫米火箭炮的主要性能数据是:该炮口径为130毫米;最大射程可达10200米;定向管数达到了30根,定向器长度为1050毫米;行军状态长6438毫米,宽2260毫米,高2250毫米。运行方式为车载。行军状态全重8000公斤,战斗状态全重7500公斤。炮班人数为8人。

该火箭炮的主要技术和结构特点,与1963年式130火箭炮相比,主要的技术改进是,定向管数量大幅度增加;管材质量有了变换,改用旋压薄壁管,减轻了定向管的重量;回转盘由立轴式改为无立轴滚道式,转动时更加平稳。高低机由蜗杆式改为齿弧式。在射击环节上,由过去的千斤顶支撑,改为板簧固定器支撑,不仅操作方便,转换时间短,而且提高了定向器在射击时的稳定性。这对于提高射击精度极为有利。

总之,改进型的1982年式130毫米多管火箭炮,炮火威力更大,火力更猛,射界增大,运动速度更快,越野性能更好。更便于实施火力机动。82式130mm火箭饱

1983年式273毫米火箭炮

该火箭炮的研究、设计和定型生产,经历了20多年时间。在1959年,有关部门就提出了研究大口径火箭炮的任务,当年研制出样炮。1962年到1964年,进行了改进,样炮出来后,再次进行实验。1965年制出笼式六联装样炮。“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度停止。1974年重新进行设计研究,又经过了7年多的实验,于1981年到1983年,再次进行改进。随后试制成新的箱式四联装样炮,再度实验后,获准定型并批量生产。

1983年式273毫米火箭炮的主要性能数据是:火炮口径为273毫米,是我国目前口径最大的火箭炮;定向管4根,管长4715毫米,发射方式为单发和连发;最大射程40000米。发射杀伤爆破火箭弹,弹重484公斤。运载车辆型号为60-1式中型履带牵引车;车体长6190毫米,宽2600毫米,高3180毫米;发动机类型为12150L-1型柴油发动机,发动机功率221KW;最大行驶速度,每小时45公里,最大行程400公里;此车能爬30度的坡道,还能涉渡1米深的水。行军状态全重为17541公斤,战斗状态全重为15134公斤,炮班人数为5人。

该炮的口径和射程都是国产火炮中最大的,其威力大,射程远,自动化程度高,而且机动性好,操作简便。

火炮部分配备了专用装弹架和吊运车,吊运车上备有4发火箭弹。压弹器操作台有气动和手动两种。气动操作可在驾驶室内进行,设有指示灯指示工作状态。高低平衡机为两机合一机构。操作方式有电力驱动和手摇传动。配有非独立瞄准具和58式周视瞄准镜以及照明具等。行军固定器由气动操作,当气动操作系统发生故障时,也可手动固定。底架固定在车体大梁上,由前后支座、滑板和立轴组成,用于承受回转部分的全部重量。发火器安装在驾驶室内,设置电动和手动两种操作方式。

1983年式273毫米火箭炮安装在延安牌SX250型汽车底盘上的弹药吊运车可装弹4发。该车是货运和起重两用车。吊臂可全缩,有利于减小体积。

火控系统的主要设备是,配备非独立的机械瞄准具、58式周视瞄准镜、照明设备等。在发射时,根据指挥所下达的射击诸元,在操纵高低机与方向机完成火炮诸元装定后,交由驾驶室内的发火器完成击发程序。

该火箭炮使用273毫米杀伤爆破火箭弹,是独立弹种。该弹由箭-6式引信、稀土镁球墨铸铁战斗部、旋转发动机、主发动机、滚珠式活动直尾翼组成。主发动机重328.6公斤,内装171公斤双基推进剂。旋转发动机由带切向喷管的壳体、挡药板、药柱、点火具等组成。弹尾翼呈十字形,由4片斜置翼片构成。能够相对于主发动机喷管自由转动。火箭弹的有效爆破片数量为16800片。密集杀伤半径为69.8米,使用温度为-40℃到50℃。83式273mm火箭炮

273毫米火箭炮的主要作战任务是,歼灭和压制纵深有生力量和敌人的炮兵阵地、集群坦克、装甲车以及水面舰等。

1990年式122毫米火箭炮

这是我国自行研究设计的较先进的火箭炮。该火箭炮的口径为122毫米,最大射程为20000米,左右射界高达102度。机动性能好,最高时速为85公里。该火箭炮的瞄准系统较先进,不仅装有定向器、传感器,还装有计算机和瞄准软件。还装备有自动装弹夹,装填手在驾驶室内即可进行装弹,装弹过程包括调炮、输弹、装填等环节,在3分钟内即可完成40发弹的全部装填。在瞄准方式上,该炮创造性地设置了3种瞄准方式,即人工瞄准、电动瞄准、自动操瞄。所谓自动操瞄是指,在火炮停止行驶时,定向仪在3秒钟之内即可显示出火箭炮与磁角北的夹角,然后,传感器及时测出火箭炮的斜角,计算机自动修正射角,操炮手操作计算机决定射击诸元即可发射火箭弹了。射击完毕之后,显示系统能够立即报出发射情况,如果有留膛弹药,则给予报警显示,操作人员可按指示排除故障。射击过程很短,能在18至20秒内,将40发火箭弹全部射出。

当一组火箭弹射击完毕之后,自动装填机处于待命状态,装填手按动装填电钮,在3分钟内就可完成40发火箭弹的装填行动。

中国自行研制的40管火箭炮,与以往的产品相比,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火力密集,射击精度和稳定性能都较好。同时,在反应速度、机动性能等方面,也都达到了比较先进的程度。中国的军械产品最讲究安全,而该火箭炮的安全可靠程度也非常高。

中国近年来还研制出一种新的火箭炮系统,即WS-1远程多管火箭炮系统。这一系统由WS-1型火箭、火箭发射车、射击指挥车、装填运输车组成。这是由多辆火箭发射车、指挥车及弹药运载车组成的战斗单元。一个作战单元一般为一个连队。

WS-1型火箭炮,具有威力大、射程远、突击力强、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在射程和精度上,与国外先进的同类产品相当。其最大射程高达80公里。火箭弹的弹头具有杀伤、爆破等多种功能,战斗部有子母两种弹头。杀伤爆破半径可达70米。子母弹头中,每枚母弹中含有500多颗子弹头。子弹头的杀伤半径为3米,破甲厚度为80毫米。90式122mm火箭炮

该系统的指挥车使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车上装备有线、无线数据传输通信系统,可同时接收上级指示和下级侦察情况,具有完成武器系统的通信联络、阵地气象分析、计算弹道系数、处理各种探测数据,搜集战场情况等功能。指挥车辆能够对作战目标进行定位、定向、确定坐标等。另外,指挥车还装有弹道仿真系统,准确测量对方发射的火箭弹的弹道数据等。一辆指挥车可同时控制6至9辆火箭发射车。

WS-1型火箭炮,是目前我国自动化程度最高,射击精度最好的火箭炮之一。

中国台湾KungFengVIA式117毫米多管火箭炮

这是中国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于70年代末研制的产品。该火箭炮的主要性能数据是:口径为117毫米;定向管数量为45根,是数量较多的定向器;发射方式为单发和连发;最大射程为15公里。

该火箭炮的主要技术和结构特点是:火箭炮部分由45根定向管组成,这些定向管分5排安装,每排9根。发射架装在5t级M52A1型(6×6)卡车底盘的尾部回转底座上。高低俯仰由液压装置控制。驾驶室没有护甲装置。火箭炮连射一组(45发)的时间为22秒。一次连续发射的覆盖面积为30000平方米。火箭弹的再装填由人工完成,所需时间较长。

所用弹药为该火箭专配火箭弹,弹长1800毫米,重量为60公斤。尾部有4片尾翼,可控制飞行方向。

该火箭炮为台湾军队的杀伤和压制火器。目前还在台湾陆军系统装备使用。Kung Feng VIA式117mm火箭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