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对联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06:37:27

点击下载

作者:刘太品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对联故事

中华对联故事试读:

前言

对联雅称楹(yíng)联。楹是房屋前部的柱子,楹联即挂或贴在楹上的对联。楹联是以独立使用的对偶句来进行表情达意的文体形式,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门类。楹联又与民俗宗教、书法镌刻、建筑园林等相结合,形成了楹联文化。“楹联习俗”已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联在流传过程中,往往连同创作的背景和情节,以对联故事的形式口耳相传。《中国对联大辞典》关于“对联故事”的定义是“关于对联为内容的故事和传说,侧重于讲述一副对联产生的经过,通过故事情节和对联内容,表现撰联人的身世、遭遇、情操、情感和智慧,或表现出句人与对句人出题、答对中的性格冲突和戏剧性的变化,便于口头讲述和流传。因其中一部分内容只是民间传说,故不能视为史料。”

对联故事首先属于民间文学中“传说故事”的范畴。传说类的对联故事,可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三类。人物传说的主人公一般是以聪慧、机敏略带诙谐而著称的文人,如苏东坡、解缙、唐伯虎、郑板桥、纪晓岚及地方性的知名文士等。史事传说是针对重大的或较有影响的历史事件而产生的对联故事。地方风物传说是关于山川景物及风土人情的对联故事。

除传说外,对联故事中还有生活故事和笑话两种类型。生活故事又分生活斗争故事和爱情故事。生活斗争故事多展示特定的矛盾双方如财主与长工、神童与腐儒、百姓与贪官通过对联斗智的故事。爱情故事多以才女为主角,大多讲述以联试才、以联招亲、以联谏夫的故事。笑话类的对联故事多讽刺撰联、改联、读联过程中所出现的错位与不协谐,产生出奇不意的喜剧效果。

对联故事在给人以愉悦和欢笑的同时,也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还具有讽刺、戒勉等社会功能。但对联故事毕竟只是传说故事,不可以看作真实的历史事实,如本书卷首的“王羲之写春联”的故事就是完全出于杜撰,因为在王羲之所处的晋代最多只有在桃木板上画神像的桃符习俗,以红纸书写春联的风俗要到明代中早期才得以形成。

本书精选了数十篇精彩有趣的对联故事,大致以故事主角的历史年代排序。故事还附有“博闻馆”及相关插图,以期起到丰富知识、开拓视野的功效。最后,谨向参与了文字改写润色工作的卜用可、张志强、刘红艳、缪旭东、贾雪梅、刘明、渠芳慧、吴民富等同仁表示真挚的谢意。刘太品2013年元月1日半截春联防偷盗一位大书法家,过年时,自己写了副春联贴在门口:有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书法家的字写得很漂亮,为人们所景仰,很多人欲求一副他的墨宝而不得。书法家的儿子刚把对联贴于门口,还没等浆糊干透,春联就被人悄悄揭走,当作墨宝收藏起来。无奈,书法家只好再写一副:莺啼北里燕语南邻

他叫儿子把春联再次贴上,不料又被一位酷爱他手迹的书法爱好者“盗”走。俗话说:“二十四,写大字。”大书法家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写春联,直到腊月三十,春联写了不少,可是在自家门口一个字也没留下。他一赌气,不写了,没春联也照样过年。

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红彤彤的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夫人着急了,说贴春联是自古传下的规矩,能驱除晦气,带来好运,直催丈夫想个办法,一定要在门上贴上春联。书法家思考一会儿,微微一笑,运笔走腕,又写了副七言对联,让儿子拦腰剪断,先把上半截贴出去。那些“书法真迹收藏者”早盯着这家的动静,等人家贴完春联进屋,到门口一看,两旁贴着: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这句子的意思呢,说幸运事不会连续到来,祸事却会接踵而至,不但不吉利,还满纸晦气。这下,谁也不揭了,因为过年嘛,大家图的就是一个吉利,不会因为喜欢书法家的一手好字,而冲了自己的运气,犯了大忌。

初一大早,书法家把后半截春联贴了出去。人们一看,春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这样一来,这副对联就成了一副大吉大利的对联了,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也不好意思再偷偷揭走了。至于这位书法家是谁,传说不一,有说是王羲之,有说是韩愈……不过肯定的是,写春联的一定是位大书法家,否则,他的真迹怎么会那样被人喜爱呢?【博闻馆】王羲之“坦腹东床”王羲之是中国晋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认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是传世经典。王羲之小时候言语迟钝,等他长大的时候才始显才华。他性格坦率,不拘礼节,历史上有“坦腹东床”佳话。传说晋代太尉郗(xī)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去选女婿,王导领着人把王家所有年轻人都看了一遍。那人回来复命,对郗鉴说:“王家的年轻人都不错,但是听到有人选女婿,却变得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坦腹吃饭的,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位女婿就是王羲之。这就是“坦腹东床”择婿的典故,后来,人们遂用“东床”“东坦”代指女婿。著名的书法圣地——兰亭东晋永和九年,大书法家王羲之邀请了41位文人雅士在兰亭(浙江省绍兴市西南)聚会,并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兰亭也因此成为书法圣地。陆云荀隐报家门天,晋代文学家张华家里,前后脚来了两位客人,一位叫陆一云,他和哥哥陆机都是名声远播的文学家,人们称他们为“二陆”。另一位叫荀隐,也是一位文采不凡的才子。

张华见他们二位到来,忙请他们入座,高兴地说:“两位才子互相都没见过面,今天能够在我这里相聚,也是缘分。大家可不要落入俗套,不能像寻常人一般地寒暄、清谈哟!”

这时,陆云首先站起身来,一抱拳,温文有度地自报家门道:云间陆士龙

荀隐一听,暗道:果然出口不凡,寥寥五个字,就报出了自己的家乡和名字。原来,陆云,字士龙,江苏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松江,古代又称做云间。陆云不仅报出姓名籍贯,又谐音“云间(空中)鹿是龙”,一语双关,暗藏玄机。但见荀隐喝一口茶,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款款相答:日下荀鸣鹤

坐在主座的张华听了,连连点头,心想他们真不愧是当世的两大奇才。张华从荀隐的答语中听出什么了呢?原来,荀隐,字鸣鹤,西晋时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当时西晋建都洛阳(河南),颍川与洛阳距离不远,古人常把君王比喻为天日,故而都城也称“日下”,颍川自然也属“日下”的范围,可与“云间”对应。而“荀”是一种香草,荀隐的回答意思是自己是一只立于香草中引吭的鹤。这二人一唱一和,可谓平分秋色。陆云的故乡松江今为上海市松江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上海历史文化之根。图为松江方塔,耸立在松江区方塔园园林内。

陆云又说:“噢,荀草中有鹤鸣叫,一定是看见了白翎的野鸡,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张弓而射呢?”

荀隐一听这是在拿他的姓开玩笑,马上回敬道:“我本以为是云中的龙,没想到只是山鹿野麋,对付这样弱小的动物,怎么好意思发强箭呢?只好犹豫着迟迟没有射出去。”

说完,三个人一起拍手大笑起来,名士间的交流与调侃就是这样富有雅趣。

这件事被记载在《晋书》里,“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鸣鹤”也被认为是最早的口头对句,已经具备了对联的若干特点。另外,它还具有双关、谐音的特点,这是对联中经常用的技巧。【博闻馆】周处向陆机、陆云拜师陆机、陆云不仅是有名的文学家,历史上也流传着他们怎么教导年轻人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故事。传说,江苏宜兴有个年轻人叫周处,他从小死了父亲,缺乏家庭管教。周处力气很大,喜欢骑马打猎,可是性情暴躁,动不动就和人争斗,在村子里为所欲为,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村里人讨厌他,把他和山上的猛虎、水里的蛟龙合称为“三害”,而且认为周处是“三害”里最厉害的。有人劝周处去杀死老虎和蛟龙,实际是希望三个祸害在拼杀中都消亡。周处为逞能真的上山杀死了老虎,又下河与蛟龙搏斗。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正掌灯设宴要庆贺的时候,周处却活着回来了。周处看到村里人为自己的死而相互庆贺,才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为村民们所憎恶,他感到十分羞愧,便有了悔改的心意。周处拜访了非常有名望的陆机、陆云两兄弟,两兄弟被周处改过自新的决心所感动,就收他做了自己的学生。有一天,周处对陆云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究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而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了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这种勇于改过的行为,得到了乡邻的赞扬,后来有人推荐他在吴国做了官。他为官清正,大家都称赞他是个了不起的清官呢!蜘蛛虽巧不如蚕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禹偁(chēng)是一位非常聪明又有才气北的人,他六岁就能作诗,七岁时就能作文章,人们都称他为神童。有一次,有位叫毕文简的官员询问他的家境,知道他父母靠磨面为生,于是让他以磨作诗。王禹偁随即吟道:但存心里正,何愁眼下迟得人轻借力,便是转身时

诗中的“心”,指磨盘的中心;“眼”,指磨盘上用来灌磨料的窟窿。诗句的意思是:只要磨盘安得正,不怕眼下磨得慢;如若有人稍使劲,磨盘自能不停转。这诗一语双关,“心”“眼”二字不但咏磨盘,也与人息息相关。毕文简听了,惊奇得不得了,心里还真佩服小家伙有志气。他知道王禹偁家里穷,读书困难大,想“得人轻借力”,自己一定得帮小家伙这个忙。他就让王禹偁跟自己的孩子一块儿到私塾里去念书了。

有一天,当地的太守(地方大官)请客吃饭,毕文简也去了。宾朋欢聚一堂,十分热闹,宴席上,众宾客饮酒赋诗,高谈阔论,太守很开心,就出了一副上联让众人来对:鹦鹉能言难似凤

出句之后,众位宾客都开始跃跃试对,人们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想着,可是,过了好半天,也没有人能对出来。这副上联的确出得很妙,不太好对。这上联说:鹦鹉纵巧舌如簧,但终究是一只拾人牙慧的小鸟,而成不了飞上梧桐的凤凰。这两者之间有种鲜明而合理的对比性。更巧妙的是,这句中的“鹦鹉”、“凤(鳳)”都含有部首“鸟”。

所以,有几个“嘴尖皮厚腹中空”的酸溜溜的秀才,虽然对出了句子,但太守听了,都摇着头否定了。他环视着众宾客,期望有人能对出令他满意的句子来。然而那些平时自命清高的宾客们却始终想不出好对子来,令太守很失望。在座的毕文简也未想出好的下联。回家后他就将上联写于屏风上。王禹偁见后,在出句下面用笔写道:蜘蛛虽巧不如蚕

毕文简见了后,十分惊奇。这对句中涉及的两种动物“蜘蛛”、“蚕”都为“虫”部,和上联的两种动物的“鸟”部相对应,形式上堪称完美。更令人叫绝的是:这对句告诉人们蜘蛛虽能吐丝,但是也只能织出供自己捕虫果腹的小网,怎及同样吐丝,可以织出美丽丝绸的蚕呢?它和上联真是珠联璧合,启发人们:不要仅仅追求外表漂亮,更应注重内在修养。文简不由赞叹道:“真是栋梁之才啊。”以后他就称呼王禹偁为“小友”,两人成为忘年之交。

可见,对句不但能考验应对者的文字功底与才思,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映应对者的性情和胸襟呢!【博闻馆】古代的学堂——私塾故事里说到毕文简让王禹偁和自己的孩子一块儿到私塾里去念书,古代私塾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原来私塾是古时候私人所办的学校,大多由读书人、秀才等私人开办。私塾的学生多数是六岁时候开始入学。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老师)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的有二十余人,少的只有几个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文化水平等,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私塾的教材主要有“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学好了以上的内容以后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私塾的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学习中十分重视学诗作对。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曾提到,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王安石三难东坡东坡是宋代一位有抱负、有才能的奇才,诗文书画样样精苏绝,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尽管在文学上他很有名气,却偏偏遇上个博学广闻、严峻无情并好挑毛病的对手——王安石,而且王安石在唐宋八大家中也占了一席之地。

传说有一年,苏东坡随王安石游览江南苏杭胜迹。一路上,两人诗来对往,唱和甚欢。对苏东坡的学识才华,王安石内心实感钦佩,但对他恃才傲物、放荡不羁的习气又深感不满。于是他有意出几副难对的对联警诫一下苏东坡。

这一天,在他们游览了镇江的金山、银山、玉山后,王安石出一联曰: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城”,东坡寻思半日,终未能对,便多少生出惭愧之心来(该联直至现在仍为无对绝联)。

第二天,他们来到风景如画的苏州,游完了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等苏州城内的园林后,便一同出金阊(chāng)门去虎丘访胜。途经绵延七里之长的山塘街时,他们在中途的半塘村休息了片刻。休息间,王安石又出一上联: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东坡乍听时以为易对,可仔细一想,却找不到一个事物和数字十分对应的下联,他更加觉得羞愧了。后来有人假托乩(jī)语对出下联曰: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虎丘有着秀美的景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享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苏东坡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图为虎丘塔。

一连两联未曾对出,东坡便整日闷闷不乐。这天,王安石又邀他同游太湖。东坡说:“镇江、苏州两联,学生尚未对出,请大人再出一联,若再不能对,学生当闭户苦读三年。”

王安石听罢,也不客气,随手拿起一本《通书》说:今年闰八月,年头年尾都有立春节。你再对这联吧:一年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这联更为刁巧,不要说难找相对的事物,光这“二、双、两”三个字就不易对付。苏东坡无奈,终于懂得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心甘情愿收拾行装认罚而去。

后来有人对出的下联是: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博闻馆】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于世,民间更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所以古代的文人墨客对苏州园林情有独钟。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隋唐时代,随着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南移,苏州城市经济繁荣,使苏州园林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到了五代时期苏州园林初步形成,宋代时期园林景观逐步成熟,明代时候更加兴旺,清代达到鼎盛,清末时期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同时带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一批园林。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以意境见长。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园林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苏州历代造园兴盛,名园繁多,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苏东坡智服辽臣国又称契丹,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国辽经常与宋朝发生一些战争。到了宋神宗时,天下太平,与辽国交往也比较多,关系相对比较融洽,两国人士交往也能常常说个笑话,谈点诗文。

一次,辽国派来一位颇精汉语的使臣,皇帝让苏东坡去陪同。这位使臣早闻东坡的大名,听说是他来接待,便暗自窃喜,想以奇文难倒他,以示宋朝无人。到了会见那天,二人寒暄一番之后,使臣对东坡说:“我们辽国流传着一个出句:三光日月星。别看只有短短五个字,但头一字是三,统领了三种发光物,对句不能再是三,又必须统领三个并列关系的词。因此,我们国内没有人能对得上来,今日先生在此,正好请教。”

苏东坡不假思索地说:“这其实不难。我先给对一个:四诗风雅颂。”

雅,本来分大雅、小雅,与风和颂合为四诗。

辽使非常佩服,起身抱拳,向苏东坡致意。这时,忽然电闪雷鸣,来了阵疾风暴雨。苏东坡灵机一动,指指窗外说:“对句还可以取此景,叫做‘一阵风雷雨’。”辽使十分惊奇苏学士的敏捷才思,由原来想难倒人家,变得由衷地叹服了。到了吃饭时,苏东坡还没忘刚才的话茬儿,慢慢地又说出了对句“四德元亨利”。这次辽使听了,便有些不以为然,想与学士辩论一番:古人曾把“元亨利贞”称做“四德”,这“贞”字为什么给去掉了呢?苏东坡看出辽使的情绪变化,连忙笑盈盈地说:“请用茶,听我仔细说明省去最后一字的道理。宋辽两国习惯不同,我们这里讲究避讳,皇上的名字,哪怕是同音字都不能说出来的。”辽使突然记起,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这“祯”与“贞”同音,也自然说不得的。这会儿使者已经对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不但赞赏“四德元亨利”想得绝妙,而且感谢东坡提醒了自己:“学士大名果不虚传,佩服!佩服!而且若不是学士截住了话头儿,我差一点说出犯忌讳的话来呀!”苏东坡说:“哪里,哪里,各国情况不同,你就是说出那个字,我们皇上也不会怪罪,因为我们是‘两朝兄弟邦’嘛!”

使者一拍桌子:“不得了!学士顺口所说,不就又是一个对子吗?”

自此,这位使者再也不敢小觑宋朝。辽国皇室和贵族多仰慕汉文化,在文学艺术及生活习俗上都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图为河北省张文藻墓出土的辽代煮茶壁画,展示了北宋时期辽国的茶具及煮茶过程。【博闻馆】辽国契丹人是怎么“追星”的追星族是现代人的专属吗?其实在辽国契丹人中,就不乏追星族。据史料记载,一次,苏东坡和弟弟进京,有一位来京办公的辽国使者竟然置外交人员守则于不顾,私自打听到他们的居处,跑到住所旁大声朗诵他们的文章,一遍一遍地念个没完没了,非要他们出来见上一面不可。苏东坡的诗名在契丹人中十分响亮,可以说是红得发紫。1089年,苏东坡的诗集《眉山集》刚刊印不久,他弟弟苏辙在出使辽国途中,即看到了契丹人翻刻的《眉山集》。进入驿馆后,一抬头看到墙壁上也题有苏东坡诗文,这着实让他吃惊不小。可这还不算,当苏辙住进驿馆后,许多人知道宋使为苏东坡的弟弟,便纷纷向他打听苏东坡的事情。苏辙在惊异之余,写了这样一首诗寄给哥哥:谁将家集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莫把声名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这次出使辽国所遇,让苏辙深有感触,出于中原正统观念,他向哥哥提出了不要把文章传到辽国,怕哥哥因此被世人嘲笑。其实,苏辙过于多虑了,苏东坡诗文传到辽河流域,恰恰说明了他的伟大。契丹人对诗人和诗词的热衷,使契丹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地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洗礼,并留下了不少千古绝唱。东坡兄弟对佛印东坡是天下闻名的大文学家,他的弟弟苏辙也是著名的文学苏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才华横溢,诗作清新豪健;苏辙写诗风格淳厚质朴,但较之苏东坡,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兄弟两个人感情非常深,经常互相唱和。两人有个共同的朋友,就是著名的高僧——佛印大师。苏东坡兄弟二人,时常到寺里和佛印切磋文学及佛经。

一次,佛印到四川峨眉山讲经,回程时乘坐一叶轻舟,经三峡,游巫山,至广陵,下苏州,一路上游山玩水,揽月邀云,好不开心。特别是巫山云雨,令佛印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回来后一连数天,都谈论着巫山的事。后来佛印还特地出了一上联要苏东坡兄弟对,看谁对得好。佛印的上联是:无山得似巫山好

这个对联关键之处在“无”和“巫”字同音,另有两个“山”字重复。苏东坡才思敏捷,低头看见池中的荷叶,一下子就触发了灵感,当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

对联工整,谐音、重字一个不少,东坡对完后不禁暗自得意,觉得这应该算是绝对了。没想到,佛印听了以后,面无表情,沉思了片刻,回答道:“您这下联对得好是好,但以叶对山,难免有头重脚轻的感觉,不能托住上联。”苏东坡听了以后,点头同意,但一时又想不出好联来,陷入沉思之中。

正在这个时候,只听苏辙说道:“兄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以为弟看来,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接着,苏辙慢声吟出下联:何水能如河水清

对句一出,苏东坡和佛印不约而同地赞道:“妙对!妙对!”下句以“水”对“山”,轻重相宜,以“河水”对“巫山”,也笔力相称,因此对仗更加工稳,气势更加宏大。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苏辙也是有其独到之处的。苏家兄弟两人均如此高才,真是令人赞叹啊!【博闻馆】巫山巫山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跨长江巫峡两岸。巫山自然风光独树一帜,拥有长江三峡中巫峡的全部和瞿塘峡的大部。巫峡幽深秀丽,峡深谷长,迂回曲折,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耸立在大江南北,尤以神女峰最为令人心驰神往。峡中云雨之多、变化之频,令人叹为观止。唐代诗人元稹传诵千古的绝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是对巫山神韵的真实描绘。神女峰是巫山十二峰之一,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苏东坡兄妹趣对说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才高八斗,才智不让须眉,是女中翘传楚。东坡和苏小妹经常在一起谈诗论对,研讨文章。

一天晚上,苏小妹来到哥哥书房,见苏东坡正紧锁双眉,对月沉思,不知在想些什么,便逗趣地问道:“大哥今天又在想些什么难题,不妨说出来让小妹为你分忧。”苏东坡见她到来,说道:“我刚想起一上联,若你今晚能对出下联来,我就佩服你的聪明。”小妹笑着说:“哪来的上联,要对一个晚上?快说出来吧。”只见苏东坡拿起笔,一边在纸上写着,一边高声念道:水仙子持碧玉箫,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东坡书罢,便对小妹道:“小妹啊,这下看你的了。”说完,便闭目养神起来。苏小妹本聪慧非常,一听这个上联,就知道这上联用了“水仙子”“碧玉箫”“声声慢”三个词牌名。词牌镶嵌巧妙,工整自然,前后照应出彩,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个飘飘出尘的仙子用白皙细长的手指持着碧玉箫,在清风中吹奏出舒缓优美的曲调。这样的机巧与优美,实不易对。苏小妹撅起了小嘴,说道:“大哥啊,这也太难了吧?”

正在这时,小丫环梅香手捧香茗到来。只见她细腰若柳,娇态盈盈,而一双玉脚正穿着一对小红绣鞋,步步含娇,在月光下看得格外真切。这时候,小妹灵机一动:“有了!”她来到哥哥的书案前,随手拿起笔,在纸上一挥而就,即兴赋出下联: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走来步步娇

下联同样有“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三个词牌名,形象生动,意境优美,令人遐思无际。苏东坡见小妹片刻间便想出这工整的下联,不由叹道:“巾帼不让须眉,小妹才华过人,真乃女中豪杰啊!”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是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现成为占地100亩的古典园林。【博闻馆】词牌词牌,就是词的调子的名称,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现代人所谓的“诗”“词”都是古时人们的歌曲,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乐曲名字的来历,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菩萨蛮》因此得名。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西江月》《卜算子》《风入松》《蝶恋花》等,这一类曲调则来自民间。宋朝以来,词不断发展变化,词人经常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它仅仅用了“念奴娇”词牌名,内容与“念奴娇”毫不相干,“赤壁怀古”才是标示内容的词题。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苏小妹三难新郎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苏小妹三难在新郎”的趣味故事。“女才子”苏小妹与当时著名的才子秦少游喜结良缘,在新婚之夜,苏小妹紧闭洞房大门,让丫环给新郎送出三道题目,并传话说,全答对了,方才准许进屋。第一题是藏头诗,第二题是人名谜,对秦少游来说,没费什么事就答对了。

少游拆开第三个题封,是个对子,上写七个字: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少游一看,正中下怀,因为他是对对子的高手,而且出句并不难,用不着各种修辞。他心想:既然出句普通,我得对个奇句,让小妹也知道知道我秦某的才华。越想对出佳句,越觉得出句不一般,便越加对不出来,灵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时候着急的不止秦少游一个人,还有谁呀?苏东坡啊!因为他深知小妹生性伶俐,常做出些古灵精怪的事,怕她今夜难为秦少游,特地出来看看。果然,秦少游在廊下转来转去,嘴里不断地念叨:“闭门——推出——窗前——月——”只见他两只手又推又拉,还直摇脑袋,苏东坡一下就明白了,这是让他对对子呀!我得助他一臂之力。东坡急切思之,也没有好句对出。正在这时,他见少游站在院里的一口大金鱼缸前发愣,里边满满贮着一缸清水。东坡灵机一动,心里便有了主意,但他又不能去跟前告诉少游,小妹肯定在窗内盯着呢!怎么办?他只好随手捡起一块小石子,一挥手,扔进水缸里。缸里清水一下子溅出来,夜深人静之时,石子入水的“扑嗵”声显得格外清脆。秦少游往水缸里一看,只见波纹荡漾,天光月影随之摇动,一会儿便复原了。他一下子明白过来,这不就是下联吗?顷刻间,下联脱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声音刚落,“吱呀”一声,房门大开,丫环提着红灯笼走出来说:“小姐有请!”秦少游向后一拱手,转身昂首挺胸,迈着方步,进了洞房。这就是著名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博闻馆】东坡肉的趣事大文豪苏东坡不仅在文学上有高的成就,在烹调艺术上也有一手。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曾作诗介绍:“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烧制出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据传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发生的一件趣事。那时西湖已被葑(fēng)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这条堆筑的长堤被称为苏堤,它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当时,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示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小方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美名传开后,当时向苏东坡求师就教的人中,除了来学书法和文章的,也有来学烧“东坡肉”的。位于北京劲松的眉州东坡酒楼牌匾,主要经营以“东坡美食文化”为底蕴的川菜。有家饭馆老板灵机一动,设法请来太守府的厨师,按照苏东坡的方法制成“东坡肉”,于是饭店从早到晚顾客不断,生意格外兴隆。别的饭馆也纷纷效仿,一时间,大小饭馆都卖起了“东坡肉”,“东坡肉”遂成了杭州第一大菜。后来,“东坡肉”越传越广,越做越精,成为风靡全国的一道名菜。目前,全国著名的有杭州“东坡肉”、黄州“东坡肉”、江西永修“东坡肉”、江苏扬州和苏州“东坡肉”、云南大理“东坡肉”以及苏东坡故乡四川眉州“东坡肉”等。松雪佳联惊四座孟(fǔ)是我国元代非常有才华的书画大家之一,他博学多赵才,能诗善文,其中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他的字体圆转漂亮,自成一家,被称为“赵体”。

当时有一个富商,在风景秀丽的扬州瘦西湖畔建了一座赏心悦目的“迎月楼”。新楼落成那天,主人大宴宾客。入席时,客人都互相谦让,不肯坐上面首席。原来当时有个习俗,坐在上首的客人,要为主人的新居题联作对。正在你推我让之时,忽然门外来了一位外乡客。他彬彬有礼地向各位打招呼,大家便顺水推舟,把他让到首席坐下。

酒过三巡,主人果然请客人题写楹联。大家异口同声地请上座客人代笔。谁知这客人毫不推辞,提起笔来稍加思索,就龙飞凤舞地写道: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大家一看这联,不但联意极佳,而且书写甚妙,不禁拍案叫绝,称赞不已。于是主人再三请他署名,这客人才在联旁写下“赵子昂”三字。众人这才知道,此人原来就是名震四方的赵孟,因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召,进京路过扬州。

赵孟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代孙。宋朝被元朝灭了以后,元世祖忽必烈就派人去江南,找一些能人,来为元朝政府效力。赵孟挺有名气,被带到了大都(元朝的首都,即今天的北京),去见忽必烈。

忽必烈见赵孟丰姿如玉,气度不凡,认为他有帝王之相,心中顿生疑虑:不知他作为宋朝皇帝的后代,是不是真心归顺我呐?想到这儿,忽必烈就让他摘了帽子。赵孟把帽子一摘,露出了个尖脑袋。忽必烈一看,哈哈笑了,说:“不过是个漂亮书生。”这才打消了疑虑。他对赵孟说:“听说你的字不错,给我写副对子吧。”赵孟就拿笔当场写了一副有名的对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这副对联是夸元世祖有德行,跟太阳和月亮似的那么明亮;他住的元大都也建造得特别壮丽,给王朝的江山增加了光彩。忽必烈一看赵孟的字确实漂亮,写的话也都是捧自己的,高兴极了,就让赵孟在朝廷里当了官。有据可考,这副对联是北京最早的门联,这样的帝王门联,当时是悬挂在元大都的城门之上的。【博闻馆】北京的历史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曾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元朝时的北京称为元大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改大都曰北平府”,表明北方已平定,于是,“北平”出现了。永乐皇帝朱棣(dì)武力篡夺皇位后,“以北平为北京”,这是今天的北京城第一次获得“北京”这个名称。1421年,明朝正式定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府名叫“顺天府”。而清朝定都北京以后,正式名称一样确定为“京师”,府名叫“顺天府”。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现代的人文景观,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北京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花园北海、皇家园林颐和园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胜古迹。故宫、长城、周口店猿人遗址、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等,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乾清宫,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乾清宫匾额“正大光明”,意为皇帝要以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的天地情怀来修身治国。小子拈句对尚书则诚是元末明初时期的大戏曲家。他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高学,六七岁时,就善于吟诗作对,深受大家的喜欢。

高则诚小时候,有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途经当地很有名望的尚书府第时,恰逢尚书大人正送客出门。尚书大人很谦和,为官做人口碑也不错,平常喜欢小孩子,尤其是那些有才有智的孩童。看到蹦蹦跳跳回家的高则诚身穿绿袄,一脸天真无邪的可爱样,颔首微笑,存心想考一考这个小才子。灵光一闪,有了。大人捋须含笑,朗声道: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

别看高则诚年纪小,却是个饱读诗书的人物,自然知道“美目盼兮”出自《诗经·卫风·硕人》,是形容眼睛明亮美丽的意思。心想:大人分明是在考我,把我比喻成了青蛙。我得补上对句,以示回应。于是停下脚步,沉思对句。此时,尚书大人还在与客人寒暄,连连鞠躬行礼,红色的锦袍在阳光下十分醒目。灵感如同电光石火一般闪过,“有了!”只见小则诚迈着方步,背着小手,围着尚书大人转了一圈,然后昂着头,慢条斯理地吟道:落汤虾子着红袍,鞠躬如也

大人一听,此对句词工言正,比拟生动。更妙的是,“鞠躬如也”出自《论语·乡党》,形容谨慎恭敬的样子。此联切人切事切时,用典自然贴切,真是不简单哪!“好对!”大人心中一乐,忍不住脱口赞叹。“哈哈哈……”将欲别去的客人也禁不住笑了起来。

此时,高则诚想到自己把尚书大人比作“虾”,实在是大不敬,赶紧上前一步,深深鞠了一躬说:“对不起,我说得太不礼貌了,请大人见谅。”尚书大人见小孩子出口成对,且把自己送客时的穿着打扮、动作形象,如此生动地描述出来,不但不生气,反而起了怜爱之心,大大赞扬了高则诚一番。高则诚纪念堂门前的一幅楹联:“此地曾蕴玉,其人可铸金。”横额为“南曲祖师”。【博闻馆】《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三百首,它们的主旨是“思无邪”。《诗经》就是希望人们回到童年那种无知无欲的状态,让人从头开始学习从善,做一个有道德、有才能、有责任心的君子。《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在文学表现形式上分为“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就是古人说的《诗经》六义。风,指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如秦风,就是指来自秦国地区的音乐。雅,指来自周室的音乐,因为周王室是各个诸侯国的首领,所以音乐以周室的音乐为正统。以前的人写完一篇文章,如果拿给某个朋友看,请他帮忙修改,要说“请您雅正”,就是谦虚地表达自己的文章不够好,别人的标准是最好的,才是“正”。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古代的读书人都要读“四书五经”,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诗经》是五经之首。对联天子朱元璋考证,春联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首倡的,“春联”这个词,据也是他的首创。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在城中观赏春联,和百姓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命人去询问。一问才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命随从拿来笔墨纸砚,当即为那阉猪人家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节贴春联便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朱元璋曾经与军师刘伯温对弈,雅兴所致,自占一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刘伯温即对曰: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此事出自野史,未可尽信。民间也有与此类似的一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南京莫愁湖胜棋楼联也是著名的棋联。明太祖朱元璋和大臣徐达到莫愁湖畔游玩,期间他们两个下棋作乐,以此湖为赌注,朱元璋下棋输后,就把莫愁湖赐给了徐达,并于明初在此建一楼,取名“胜棋楼”。楼前题联: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秋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朱元璋一次驾幸马苑,让皇太孙朱允炆和第四子朱棣陪同,这时候有风吹来,马群扬尾嘶鸣,朱元璋出句道:风吹马尾千条线

然后令二人对句。

朱允炆的对句是:雨打羊毛一片毡

朱棣的对句则是:日照龙鳞万点金

这两个境界大不相同的对句让朱元璋“视之默然”。他极为宠爱的皇太孙的对句给人的感觉凄风苦雨,景象衰败,让人提不起精神;而野心勃勃的皇四子朱棣的对句却有帝王气象。后来朱棣与朱允炆的夺位之争以朱允炆的失败告终,这不免让人们回忆起当年在马苑的那两个对句。

朱元璋见秦淮繁华已具规模,便私自夜游。面对明月清风,观赏歌舞升平,一时兴起,便御赐对联一副: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两岸金粉楼台,桨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图为今人依照清朝样式重建的秦淮河景观。

朱元璋有“对联天子”的雅称,他的妻子马氏也颇能对。马皇后为了照顾皇上的身体,使他从倦意中解脱出来,便以朱元璋扇子上的画为题出了上联:扇描黑龙,呼风不能唤雨

朱元璋品味着皇后的上联,忽见皇后穿着一双绣有金凤的绿色缎面鞋,即对道:鞋绣金凤,着地那堪登天

一次,朱元璋在微服私访中见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守驿站,感到很惊奇,一时对联兴致起来,便问他能做对子否?那孩子点头称:“能!”朱元璋随口说:十岁儿童当马驿

那儿童对道:万年天子坐龙庭

朱元璋很高兴,命人赏他许多财物。【博闻馆】南京“胜棋楼”南京“胜棋楼”。后人根据传说撰写了一副对联“莫愁女观花眉飞色舞,朱元璋对弈好大喜功”悬于大门两侧。“胜棋楼”坐落在南京莫愁湖畔,正门中堂有棋桌,相传这里是专供明太祖朱元璋下棋之处,原名“对弈楼”。然而今天楼门上的匾额写的却是“胜棋楼”。为何“对弈楼”今天又改名“胜棋楼”呢?其中还有一段趣事呢!宋太祖朱元璋非常喜欢下围棋,当时朝中有一位名臣叫徐达,是一位弈林高手。可是朱元璋每次找徐对弈,徐达总是败在他手下。对此朱元璋心里明白,恐怕这是徐达有意让自己的,然而朱元璋又很自信,想着未必徐达就能赢自己。一次,朱元璋又叫徐达去下棋,事前一再告诉徐达:胜负决不怪罪你,你要尽量施展棋艺,以决一胜负。于是,阵势拉开了,两人从早上下到中午,午饭也没顾上吃。这时,朱元璋节节逼进徐达,眼看胜局在望,心头一高兴,便脱口问徐达:“爱卿,这局以为如何?”徐达微笑着点头答道:“请万岁纵观全局!”朱元璋连忙起身细看棋局,不禁失声惊叹:“哦!朕实不如徐卿也!”原来朱元璋发现徐达的棋子竟布成“万岁”二字。朱元璋为了嘉奖徐达的功绩和棋艺,当即将“对弈楼”和整个莫愁湖花园钦赐给徐达,并将“对弈楼”更名为“胜棋楼”。小和尚联对尚书朝永乐年间,有个尚书来到一座寺庙里,他看到这里殿堂宏明伟,气派不凡,一时心血来潮,就拿这座庙为题,在墙上挥笔写下了一首诗。

尚书走了以后,庙里有个小和尚看见了这首诗,于是想附庸风雅,就在旁边胡诌了几句,附和(hè)尚书这首诗。过了一段时间,尚书又到庙里来玩,看见了这首和诗,心里挺有气:这种歪诗也配和我的诗!一打听,才知道是个小和尚写的,就派人把他叫了来。

尚书数落了小和尚几句,然后说:“我有个上联,你要是能对上下句,我就饶了你。不然,对你不客气。”说完,他念了个上联:和尚和尚书诗,因诗言寺

意思是说,你这个和尚和了尚书写的诗,诗里说到了这座庙。这个上联水平很高,不单说了和尚和诗这件事,而且构思也特别巧妙。“和”“尚”两字连用了两次,可用法大不一样。头一个“和尚”是名词,第二个“和”是动词,第二个“尚”又跟“书”组成了另一个名词。后半句是拆字联,把“诗”拆成了“言”和“寺”。整个上联自然巧妙,富有情趣,看来这尚书是有意要为难小和尚了。

小和尚一听,这么难对的上联,自己怎么可能对得出来?他急得出了一身汗,只得跟尚书说:“请尚书大人消气。您想,我的学问哪能跟大人您比呐!您得容我两天工夫,两天以后我准能对出来,您看行吧?”尚书听了也不刻意为难,点头答应了。

尚书走后,小和尚赶紧到处求人。可一连问了几个秀才、举人,没有一个可以对出来。小和尚急坏了,忽然想到了他的老乡——大学士解缙。他就想方设法托人见到了正忙于编纂《永乐大典》的解缙,把这事跟他说了。解缙笑了:“这个上联确实不好对。我想了一个,你看看成不成。”解缙的下句是:上将上将军位,以位立人

下句的意思是,上将走上将军的位置,靠着这个位置,树立个人威望,管束三军。下联对得完全符合上联的要求。小和尚一听,乐得嘴都合不上了,忙对解缙说:“成,成,今天您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了!”于是赶紧找那位尚书“交差”去了。【博闻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约3.7亿字。《永乐大典》原只有一部写书,嘉靖、隆庆年间缮写副本一份。其屡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正本毁于明亡之际,副本由于封建官吏窃取、英法联军盗购及八国联军焚劫,据估计仅存800余卷、400余册,还不到原书的4%,散落在7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的《永乐大典》。图为1984年中华书局原版初印的《永乐大典》。解缙改联服尚书缙,是明代著名的学者。他五岁就会吟诗作对,从小就被认解为是神童。一日早晨,母亲要他扫地,然后把鸡放出来。他一边做事,一边随口吟道:“打扫庭前地,放出笼中鸡。”母亲说:“做事就做事,不要去念诗。”小解缙回答说:“明明是说话,怎道我吟诗?”解母见儿子出口成章,不禁又欢又喜。

传说解缙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以磨豆腐为生。解缙家和归隐的曹尚书府第门对门。曹府院子里有一片茂密的竹林,就是从解缙家望过去,也能看到一片郁郁葱葱。

有一年除夕,解缙想写一副对联庆贺新年,正苦于没有恰当的内容来写时,忽然看见对门曹尚书家墙头冒出的青翠葱茏的竹子,便灵机一动,写了一副春联贴在自家门上: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对子引得路人围观,纷纷赞叹不已,曹尚书听下人禀报说卖豆腐的邻居拿他院里的竹子说事,心想这小子也太狂了,我当朝尚书都不敢说家藏万卷书,你一个做豆腐的敢如此张狂!家藏万颗豆还差不多!

曹尚书心中十分妒忌,便命人将好好的一片竹林砍了头,从院外一棵竹子也看不到了。解缙见了,心中有数:哦,原来您在跟我斗气啊!于是提起笔来,不慌不忙地在联尾各加一字。这一下,对联就变成: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对联又引来行人的一片叫好之声。曹尚书见后越发生气,急忙命人将竹子连根拔起,隔着墙就给扔了出去。解缙一见,连忙和父母说:“快去捡竹根啊!”解缙的父母一想,这东西烧火有用啊。看着曹府的竹根扔得差不多了,便喜滋滋地推着车过去捡。这时解缙把笔墨拿出来,不紧不慢地在对联上又加了两个字,将对联改成: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这下,曹尚书见了新改的对联,也开始佩服解缙的才思,于是在春节过后把解缙父子请到府上相见。解缙见了曹尚书,不卑不亢,处处对答如流。曹尚书至此不得不叹服解缙的聪明伶俐,连赞解缙果然是神童。江西省吉水县鉴湖公园湖心岛上的解缙塑像。解缙头戴官帽,身着对襟官袍,古铜色的脸冷峻刚毅,双目凝视正方。【博闻馆】“万卷书”牡丹中国有一种牡丹,花瓣上带有墨迹,名字叫“万卷书”,有着一段很有意思的传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图为牡丹的品种之一“万卷书”。传说在明代有个书生,名叫欧阳搏云,家境败落,十分贫寒。于是书生决心考取功名,哪知却连年落榜。有位好心肠的先生告诉他:“后生功底太差,还需读万卷书,方能感召天地之神。”于是书生终日抄书习文不止。可是家中贫寒,纸又太贵,他只得将一篇篇文章抄写在墙壁上和门板上。一日他在屋里感到疲倦,便来到后院散心。只见后院那株多年未开花的牡丹长得花繁叶茂,令人欣喜。他突发奇想,立刻回屋内,取来笔砚,将文章抄写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纸。那位好心的先生路过这里看到此景,称此牡丹为“万卷书”。这也许感动了“花神”,又过了一年,欧阳搏云果真中了举人。从此,这种牡丹就被世人称为“万卷书”。徐晞妙对讽幕僚朝有个很有才干的人叫徐晞(xī),他从一个普通的小吏开始明做起,凭着自己的学识和才能,不断被朝廷提拔重用,一直做到了兵部尚书一职。但是,徐晞并非科举出身,时常惹得那些有“文凭学历”的同僚和士子们眼红,妒忌、嘲讽、歧视的言行层出不穷。这让徐晞很生气,于是便想找机会反击一番。

有一次,大伙在学宫里议事时,有个进士又想取笑徐晞,指着香案上孔子的牌位说:“徐大人认得这位老先生吗?”众同僚见状,纷纷掩口窃笑。徐晞自然知道对方的意图,分明是看不起自己没有进过学堂,没拜过孔圣人,非科举出身。“咳咳,”只见徐晞清了清喉咙,不慌不忙地巧妙回答道,“孔夫子我当然认得,知道他和下官一样,不是科甲出身的。”言外之意是,孔夫子虽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然而他不依然是天下读书人共同顶礼膜拜的至圣先师吗?同僚们无言以对,但还是不服气。

又有一次,大伙因公事到城外去。路途中,同僚们又想捉弄、嘲笑徐晞的出身。徐晞终于忍无可忍,很是严肃地对大家说:“诸位都是饱学之士,诗词文章自然不在话下。我倒要领教一下各位的才学,出个对子可以吗?”众人自恃科甲出身,有满肚子学问,就哈哈笑道:“只是请不要出得太容易喽!”徐晞微微颔首一笑,脱口吟出了上联:劈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学宫是指专门学习的地方,类似于书院。如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见的“千年学府”。

众人皆愕然。此句是利用谐音,讽刺他们是黉(hóng)门(古代称学校的门,借指学校)中出来的一批酸文人。联语借代巧妙,一语双关,切合当时的人和事。这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文士,一时无法对出合适的对子,急得抓耳挠腮团团转,平素自命不凡、目空一切的傲态全无了。见此情景,徐晞微微一笑,给他们道出下联: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仁“白衣”是平民的服装,常用来指平民,或指没有功名、没有官职的士人。而“大仁”又谐“大人”的音。徐晞年轻时,未能考中举人,以“白衣”身份受聘江阴县衙,因勤奋、干练而一步步升迁。他下联是说:没有功名而做大官的,有我这么一个大人。

这些同僚文士们由此十分佩服徐晞的才学,对他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嘲笑他了,而徐晞也用妙对赢得了自己的尊严。【博闻馆】银杏——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故事里徐晞的下联“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仁”,借用了银杏的果实来巧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可以看到银杏的身影。如杏核大小色洁如玉的“活化石”银杏银杏又名白果树,是经历冰川时代而存活在地球上的稀有植物,当代冠以“植物界大熊猫”“金色活化石”之称,是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神奇的一种高等植物。银杏浑身是宝,并集食用、药用、材用、绿化和观赏等多种用途于一体,具有很高的科研、经济、药物和生态利用价值。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银杏树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有“公种而孙得食”的说法,因此别名“公孙树”,是树中的老寿星。于谦儿时巧应对谦是明朝家喻户晓的清官,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为于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一首千古传颂的《石灰吟》道出了他高洁的志向: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儿童时代的于谦就展现了卓尔不凡的气质,他才思敏捷,写文章援笔立就,对对子工整有趣,在乡里很有名气。民间至今还流传下来许多有关他对对子的趣事。

有一天,于谦在去上学之前,母亲给他梳了个双髻,看上去就像有两只角一般。于谦走在上学的路上,一个和尚看见了他的装束,便戏谑地对他说: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虽然年龄尚小,但对对子已经很是谙熟,他不假思索,当即回道:狗嘴何曾长象牙

和尚听了暗吃一惊,没想到这孩子小小年龄竟如此机智,他反倒自取其辱,碰了一鼻子灰。

于谦放学回到家里,对母亲说:“有人骂我,明天不梳双髻了,我要换一个。”第二天,母亲便给他梳成三个髻。他兴高采烈地去上学了,心想这回可没人能说什么了吧!谁知偏偏无巧不成书,他半路上又碰上了昨天的和尚。那和尚还对昨天的事耿耿于怀,见到小于谦梳着三个髻过来了,一拍脑壳,灵机闪过,便又戏弄他道:三角如鼓架

于谦见和尚出言不善,又看到和尚那油晃晃的光头,便计上心来,嘴角掠过一丝狡黠的笑容,不依不饶地回道:一秃似擂槌

和尚听了,立马后悔又一次自己给自己找了没趣,虽然心中很是不爽,但却对于谦刮目相看。和尚还对于谦的老师说:“这小儿将来必成国家栋梁。”

又有一次,于谦穿了一身红衣裳,骑着一匹马过桥,正好遇见了太守。太守见此情形,便把他拦下,戏出一联道:红孩儿骑马过桥

于谦一拱手,随口应道:赤帝子斩蛇当道

太守见他用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故事作对,大为嘉许,捋着胡须大笑起来。

后来,于谦为县学生员(明清时通过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校的人通称生员,也称秀才)时,有一天在净慈寺接待一位巡抚,同行的一人指着大雄宝殿的佛像说:净慈寺是杭州西湖历史上的四大古刹之一,西湖十景之九的“南屏晚钟”即指净慈寺傍晚的钟声。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言罢,另一人又说:“可让小秀才对一对。”这时全场寂然,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只见于谦不慌不忙应道:一介书生,攀龙、攀凤、攀桂子

后来,于谦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一位清正廉洁、忠国爱民的清官。【博闻馆】赤帝子斩蛇的传说赤帝子指汉高祖刘邦,古人信奉金木水火土五行说,认为每个朝代都有一定的五行属性,而汉朝被认为是火属性,因此崇尚火红色,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则被称为“赤帝子”。“白帝子”指的则是秦朝皇帝。赤帝子斩杀白帝子,表明汉当灭秦。《史记》里记载,传说在秦始皇末期,刘邦做亭长时,往郦山押送劳工,但劳工大多在路上死亡,到了丰西泽这个地方,刘邦干脆把劳工放走,让他们逃命去,而有十来个壮士愿意留下来跟随刘邦。晚上,刘邦喝了不少酒,乘着酒兴继续赶路。月色苍茫,小径婉蜒。在逃命的小路上,走到前面的人忽然惊叫一声,回头向刘邦报告:“前面有一大蛇挡道,请绕道而行吧!”刘邦正在酒意朦胧之中,似乎什么也不怕,说:“是壮士的跟我来,怕什么!”于是,刘邦勇往直前,挥剑将挡路的大白蛇斩为两段。又走了数里路,刘邦困了,倒头便睡。第二天早上,有人经过斩蛇之处,见一老妇人痛哭不已,老妇人说:“我儿子本是白帝子,在此化蛇挡道本是向赤帝子讨封而来,却被赤帝子杀了。”老妇人说完就不见踪影。这人来到刘邦一群人跟前把他所见到的讲了一遍,刘邦听后内心大喜,认为自己就是赤帝之子,于是就竖起了反秦起义的大旗。后经过楚汉争霸,他终于登上了帝王的宝座。位于河南省芒砀山的汉高祖斩蛇起义纪念碑敏政妙对做快婿代兵部尚书程信之子程敏政很有才华,十岁时,就以“神童”明被荐入朝廷,当时明黄宗亲自下诏,让他就读于翰林院。朝中大学士李贤很器重他,不仅在多方面时常帮助他,而且还想招他为女婿。

有一天,李贤请程敏政到家中吃饭。杯光盏影中,两人边饮边谈,天文地理、社稷民情、四书五经无所不言,兴致甚欢。正言谈之间,厨下呈上来一道藕片。李贤望着刚呈上来的藕片,存心想考验一番程敏政的学识,于是手指藕片,试探性地问了一句:因荷而得藕

程敏政固然知道李大人的意思。这是一个谐音双关的出句,表面意思是,因为有了荷花才得以生成藕,而“荷”与“何”谐音,“藕”与“偶”(配偶)谐音,这就产生了另一种意思:你要凭着什么来为自己娶个好妻子呢?程敏政知道李大人为官清廉正直,平素对自己也是关爱有加,此句言外之音是李大人挺喜欢自己,有招我为婿之意。并且程敏政也知道李大人女儿十分聪明贤惠,通诗书、女红(gōng),是个十分难得的才女。

此时,庭中杏花开得正艳,微风吹过,暗香徐徐。程敏政见此光景,就大胆而巧妙地把自己对李女的倾慕之情隐喻对句之中:有杏不须梅

听到程敏政的对句,李贤禁不住乐了起来。“有杏不须梅”也是个谐音双关句。表面意思是说,有了甜杏就不再需要酸梅了,言外之意是,有您家女儿这“甜杏”,谁还找别人家“酸梅”呢?而“杏”通“幸”,“梅”通“媒”。下联的另一层意思是:我程敏政三生有幸,被您老人家看中,还得到未来岳丈的亲自关照,就不需要媒人了。大学士李贤见程敏政如此聪明过人,后来果真挑了良辰吉日,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程敏政。【博闻馆】唐伯虎与程敏政的“冤案”在中国民间,明朝的文人,名气最响亮的当属大才子唐伯虎,但根据历史记载,唐伯虎与程敏政却因为一场冤案改变了人生。唐伯虎在进京赶考途中,与江阴巨富徐经结成莫逆之交。这位徐经,就是后来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的曾祖父。到京后,他们遍访京城名流,结识了不少上流名士,这其中便包括当朝的大学士程敏政。程敏政被任命为那年科考的主考官,他对唐伯虎的才情早有耳闻,也十分赏识他。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的“程氏三宅”,相传是明代程敏政所建,是徽派民居建筑的代表。程敏政作为考官,出考题时有些怪癖。当时考题中有一条典故出的很偏,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都交了白卷。副主考对程敏政说,这次题目太难,绝大多数考生都难以切题,只有一张卷子不仅切题而且文笔优雅。程敏政一听,就说:“这八成就是唐伯虎的卷子。”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随后便有人举报程敏政受了贿,泄了题。由于考试前徐经曾带着唐伯虎到程敏政家拜访,那些嫉恨才华的人终于抓住把柄,向有关方打了小报告。于是程敏政、徐经和唐伯虎一同被打入大牢。程敏政出狱回家的第四天就死了,唐伯虎在狱中也受尽了折磨,出狱后终身不再留恋功名,吟诗作画,沉迷于酒色之中,落了个“风流才子”的美名。李东阳智讨风筝东阳是明代诗人、书法家,他幼年就显示出非凡的才华,被李视为神童。因他的才名,在四岁、六岁、八岁时,先后被明景宗召见过三次。李东阳十六岁时就考取了举人,第二年,又考取了进士。

相传,李东阳小的时候,有一天,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放风筝,谁知,一不小心,扯断了风筝线,漂亮的风筝像一只折了翅的大鸟,晃晃悠悠地随风栽进了一户大户人家的花园里。小伙伴们都很胆小,谁也不敢进园去拿回风筝。只见李东阳像小猴一样敏捷地翻身上墙,轻盈地跳进了花园。这座花园真大,有假山,有花丛,有亭台,有小桥流水。李东阳想,这么气派的花园,一定是个官宦人家。此时,花园的主人看到一个小孩子跳进墙来,先是吓了一跳,而后便很是惊讶地上下打量着李东阳。只见小东阳上前施礼道:“见过员外,我的风筝掉进你家园子里,请还给我好吗?”那员外看李东阳文质彬彬的,不像是坏孩子,便拿着风筝想逗逗他:“我出个对子,你要是能对上,就还你这风筝。”李东阳点点头,表示同意。外面的小伙伴们担心李东阳出什么事,都趴在墙头上向里面偷看,见到员外没有发怒且欲出句考东阳时,便都翻身跳进园来,为东阳助阵。

只见员外背着双手,迈开步子,在原地转了一圈,慢条斯理地吟道:童子六七人,独汝狡

小东阳看了看那员外,身穿锦袍,天庭饱满,觉得这气派一定是有二千石俸禄的官员才有的。略一沉思,随即也学着员外踱步朗吟道:员外二千石,唯公……清代焦秉贞画《百子团圆图册》中儿童放风筝的场景。图册共十六幅,以春、夏、秋、冬四时为序,以百名儿童的时令游戏为内容,勾画出儿童嬉戏的场面,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

没有对完,小东阳便停住了,好像最后一个字说不上来了。“公什么?”员外连连催问。这可是个缺尾巴的下联啊,小伙伴们也暗暗为东阳捏了一把汗。李东阳故意不把最后一字说出,“唯公……唯公……”地拉着长音,调皮地与员外周旋。员外以为他对不上,得意地哈哈笑了:“唯公什么,对不上了吧?”小东阳说:“这最后一个字,我早就有了,可是不大好说。”员外忙问:“为什么呢?”这时小东阳才一本正经地说:“你如果还我风筝,就是‘唯公廉’,如不还我,就是‘唯公贪’。”

员外一听,心想这孩子好聪明,我若不还,岂不成了孩子们眼中的贪官?随即员外哈哈笑道:“我岂能为了一个风筝而得个贪名?”说完就把风筝还给了孩子们。小伙伴们欢呼起来,簇拥着小东阳又玩去了。

一代名臣李东阳智讨风筝的故事,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博闻馆】李东阳和“龙生九子”中国有句俗语,叫“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寓意是儿子不一定要和父亲走一样的成长道路,每个儿子各有各的爱好。这句俗语本来只在民间流传,可是有一天传到了明孝宗的耳朵里,引起了他的好奇,结果生出了一段故事。明孝宗是个办事认真的皇帝,但有点死心眼。他想,向来只有皇帝才是“真龙天子”,为何民间又有“龙生九子”的说法?这“龙之九子”既然“不成龙”,那到底成为了哪些神物?又各自有何爱好呢?于是,他便询问当时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可这毕竟是民间俗语,之前从未在任何典籍上有过记载,而这种俗语本来就是随口编的,怎么能较真呢?李东阳顿时被问得傻了眼,又不敢和皇帝说“别较真”,只好推托说仿佛记得少年时曾在杂书中见过,但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作答,需要查阅资料再来答复。李东阳回去后四下打听,最后糅合民间传说,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能力,勉强列出一张清单,向皇帝复命:“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着它的遗像;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的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suān ní),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赑屃(bì xì),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bì'àn),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负屃(xì),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螭吻,平生好吞,取其灭火消灾之意,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九子之老三“嘲风”,象征着吉祥和威严,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叫花子佳联成姻缘朝有一位户部尚书,膝下生有一女。这女儿不仅生得花容月明貌,娉娉婷婷,而且知书达礼,描龙绣凤,无所不能。但美中不足这位小姐年已十八,却尚无意中人。尚书平日把女儿视若掌上明珠,为女儿的婚事,整天发愁。一天,女儿对他说:“父亲大人,我以前说过,我要选一位有才学的郎君,庸俗之人,不屑一顾。现在我已撰好一则上联,请命人张贴在府门口,对出下联者即招为夫婿。”尚书接过来一看,哈哈大笑,称赞女儿有才学。

第二天,府外墙上一则征婚上联张贴出来,句为: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小姐如此才华,真是难倒了一般读书人。这则用析字、引用、联珠等修辞手法写成的上联,“寺”是“寸”“土”二字组成,“寺”和“言”又组合成“诗”字。引用唐诗“明月送僧归古寺”,又极有诗情画意,最后又照应句首的“寺”字,难度很大,学养不厚、才气不高的人是难以对得上的。此联一出,满城喧腾,很多年轻人都跃跃欲试,可没有人能对上,只好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一天,有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打门前经过,看到征婚联,不禁驻足凝思,一会儿,竟铺开尚书府准备的宣纸,研墨挥毫,写出下联: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尚书府的家人直奔大厅先禀告老爷。尚书接过一看,对仗十分工整,并且一手好字,不由得拍案叫绝,赶紧让人请小姐来看。小姐见了,满心欢喜,将来的夫君有如此才学和书法,自己真是三生有幸了。

尚书细细品味:“双木”组成“林”字,“林”下加“示”组成“禁”字,也用了析字的修辞手法。“诗曰”对“禁云”也很贴切。山上树木,要依时砍伐,不许不分时令就进山砍柴伐木,这是“封山育林”的禁令,而“斧斤以时入山林”本身又出自于《孟子》。这下联与上联处处成对,虽然不及女儿的出句来得浑成自然,但也难能可贵,便问对句之人是何模样,家人在一再追问之下,才吞吞吐吐地说出是个“叫花子”。尚书大人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小姐见状,连忙跪倒在地说:“爹爹,这人虽然落魄,却是读书种子,日后必定有飞黄腾达之日。尚书府第,可不能食言,否则惹人非议。还是成全了女儿吧!”尚书只好吩咐家人让中选者沐浴更衣,择吉日成亲。原来这“乞丐”,乃是新科状元林公子,福建南安人。这一日衣锦还乡,经过此地,闻得尚书征联纳婿,便欲一试。但又不知小姐人品,就乔装为乞丐。如今对联成就了美满姻缘,便告辞尚书岳丈,携娇妻返乡去了。【博闻馆】对联常识:析字联析字联是指对联中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联。析字联不但要求字的离合准确,而且内容要自然合理才行。析字联是对联中比较难写的一种。举例来说:一秀才遇一打柴人,打柴人出一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这里,“此”和“木”合成“柴”,“山”和“山”合成“出”。秀才一时对不上来,后来看到村里人家升起的炊烟,受到启发,才对出“因火成烟夕夕多”。“因”和“火”合成“烟”,“夕”和“夕”合成“多”。还可以对成:“白水作泉日日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