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妆“芈月”:宣太后世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10:43:18

点击下载

作者:王子今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卸妆“芈月”:宣太后世家

卸妆“芈月”:宣太后世家试读:

内容简介

近期播放的一些影视作品,如《芈月传》等,引起了人们对战国时期秦史的兴趣。

说明相关历史文化现象,以及若干重要历史人物的作用,复原真实的历史,对于认识当时逐步实现统一的历史走向,理解这一社会进程的文化动力,以及某些形成我们民族传统的重要基因,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电视剧《芈月传》剧照

1.中国古史的英雄时代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史的英雄时代。

这是一个战乱频繁、动荡激烈的历史阶段。但是同时,社会积极变革、热情进取、推崇发明和鼓励创造的时代精神有史无前例的表现。

战国时期的思想创新和文化进步,在中国历史上形成永远的亮点。《隶释》卷二四《柳孝廉碑》有对于战国时期思想文化进行评价的文字:“自战国以来,圣人不作,诸子百家,异端怪说,纷然而起。”宋代学者也有这样的判断:“天下大乱,道德不一”,“百家之学”盛起,人称“异端之盛,莫甚于此时”(〔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卷三五《吾道异端之辨上》)。“天下”政治形势的“大乱”,导致原有秩序的破坏。“道德”文化规范的“不一”,为社会思想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儒学正统学者所批评的与儒家“圣人”之学不同的“异端”之“起”、“异端之盛”,其实体现了百家争鸣时代的思想自由、学术繁荣和文化进步。

宋人张九成分析了当时三个强国的动向,秦国信用张仪,齐国“尊稷下先生”,楚国采用陈轸的“谋画”:“……是时秦惠文王正用张仪之谋以败从约,齐宣王正尊稷下先生以谋强国,楚又大国吞五湖三江之利,据方城、汉水之险而有陈轸为之谋画。”(《孟子传》卷一)知识分子的活跃,使得高层次的智慧应用于军事指挥和政治设计。

从战国时期直到秦汉之际,“王”“霸”“帝”的政治支配权力的争夺,导致持续的战乱。“强国务攻,弱国备守,合从连横,驰车击毂,介冑生虮虱,民无所告愬”(《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伏尸百万,流血漂卤”(贾谊:《过秦论》,《史记·秦始皇本纪》)。按照裴骃《集解》引徐广的解释,“卤,楯也”。当时所谓“诸侯争强,战国并起,甲兵不休”(《盐铁论·未通》),所谓“战国构兵,更相吞灭,专以争强攻取为务”(《中论·历数》),都强调战争的激烈。战争使得社会遭受了极大的灾难,而随后实现的统一,又推进中国历史迈入了新的纪元。

王夫之《读通鉴论》说,春秋战国时期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清代学者汤斌写道:“秦之并六国也,此古今一大变局也。”(《汤子遗书》卷四《重建信陵君祠记》)从战国时期直到秦代,社会文化和生产方式有了突出的进步。

战国时期也是我们民族精神体现英雄主义光辉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以“甲兵”“争强”为表现形式,以英雄进取为历史主题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回顾战国历史时不能不瞩目的。

司马迁《史记》中有《循吏列传》和《刺客列传》,分别讲述的是一些模范官员和为了“信”与“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勇敢之士的事迹。这两篇都没有直接记述秦汉时代的历史故事,其中形象最光辉的主要人物,比如《循吏列传》中的“楚之处士”后“为楚相”的孙叔敖和《刺客列传》中为燕刺秦始皇的卫人荆轲等,都是战国时代的人物。

司马迁提示我们注意的政治建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侠义精神与生命意识的关系,战国历史进程都可以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

2.『芈月』故事

宋人张九成《孟子传》说到战国时期三个大国即秦国、齐国、楚国“以谋强国”的情形与天下大势的关系,其中秦国和楚国的动态特别值得注意。

一位嫁到秦国的楚女,后来在秦国上层社会的政治争斗中胜出,甚至把握了最高权力。在她执政的时代,秦国力迅速崛起。秦远征军的凌厉攻势,使得东方各国视之为“虎狼”。秦人破城略地,大规模扩张,奠定了帝业的基础,为后来秦始皇实现统一准备了条件。

这是真实的历史吗?电视剧《芈月传》剧照

郑晓龙作品《芈月传》讲述的这样一个女人的故事,其实是真确的历史进程的艺术写真。“芈月”的历史原型,是秦国的宣太后。

宣太后芈姓,出身楚国。关于“芈”,汉代字书《说文解字·羊部》写道:“芈,羊鸣也。从羊。象气上出。与牟同意。”说“芈”字的本义,是羊的叫声。“芈”仿象“羊鸣”,大致与“牟”仿象牛的叫声意思相近。“芈”的原始字义,体现了人和动物、人和自然的亲近关系。《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出身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的地方。他对“芈”字的解说,应当符合古义。先秦人名有姓、氏。先秦的姓,如姬、姜、姒、嬴等,和后世的姓,如赵、钱、孙、李等,性质和范围都有差别。而氏的数量比姓要多许多倍。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出土的一个西周青铜器窖藏,器主世系有七世可考,前几世器物铭文末尾有“木羊”,后来改称微氏,就不再用“木羊”之称了(参见李学勤:《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载《考古》,1987(3))。“木羊”应当也是与羊有关的名号。

宣太后在秦国经历的政治人生,与秦惠文王执政至秦昭襄王执政时期秦迅速强国的历史轨迹同步。

宣太后曾经主持秦的国家行政数十年,这一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即《史记·六国年表》所谓“海内争于战功”,各大国积极竞争,“务在强兵并敌”。秦军“追亡逐北”,“宰割天下”(贾谊:《过秦论》),描绘了趋向统一的战争史富于英雄主义色彩的画卷。

司马迁“昭襄业帝”的评价(《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这一时期秦人的历史成就对于后来实现统一的意义。

宣太后也是秦始皇帝业的奠基人之一。《芈月传》以芈八子即后来的宣太后作为表现这一历史阶段的标志性符号,是适宜的。基于历史记载,又进行艺术加工而出现的“芈月”形象,在观众面前演出了战国故事。通过“芈月”的表演,许多人熟悉了战国历史。这种历史知识普及的效果,是历史学者通过正规的学术方式很难实现的。“芈月”热,推动了社会诸多层次的人们对历史的关注。这是我们深心高兴的事情。然而应当说明,“芈月”名字出于虚构。历史文献记录中未曾出现过一个叫“芈月”的人。

3.楚女婚车的轨迹

秦国和楚国,立国和初步发展时期,都处于曾经与中原文化重心有一定距离的边远地方。然而均相继迅速崛起,形成了政治强势。正如《荀子·王霸》所说,“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

秦昭襄王面对东方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原地方,曾经承认“秦国辟远”(《史记·范雎[1]蔡泽列传》),楚怀王也自称“此僻陋之国”(《史记·张仪列传》)。楚人曾有“诸侯远我”(《史记·楚世家》)的自卑,秦孝公也曾经发表“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史记·秦本纪》)的感叹。正视中原文明强势、秦人在文化方面的不自信,成为励志的积极因素。由此激发的改革动力,促成了商鞅变法的成功。

春秋时期多见秦人和晋人通婚的情形。所谓“秦晋之好”,反映了区域文化史和婚姻关系史的一个特殊的侧面。

秦国和楚国也有特殊的关系。两国的发展路径,也有相似之处。

来自东方的秦人最初的根据地在西汉水上游,今天甘肃礼县地方。后来因畜牧业经营的优胜,进入汧水和渭水交汇的地方,又借助两周交替的契机,控制了关中平原西部,立国后逐步向东发展。

据清华简《楚居》透露的资料,有的学者认为,曾经集结于今鄂西地区的楚人也曾经在秦岭南北活动,后来循丹江进入江汉平原,成就了建国事业。

秦人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流域,获得早期发展的条件,又转向黄河流域。楚人由长江流域可能也曾进入黄河流域,再由丹江水系南下江汉。秦国和楚国,前者在西面,后者在南面,曾经分别形成对中原国家的威胁。

秦国和楚国地域亲近,关系特殊。正如战国游士所说,“秦与楚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正是在楚“与秦亲”的形势下,后来成为宣太后的芈姓楚国女子出嫁秦国。电视剧《芈月传》剧照

秦楚通婚,其实久有传统,张仪曾建议楚怀王:“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史记·张仪列传》)。此前则有楚平王使人往秦国为太子娶妇,得知“秦女好”,竟然“自娶秦女”,“更为太子娶”(《史记·楚世家》)的故事。这一情形,后来导致楚平王父子的矛盾以及伍奢家族的悲剧,进而引发了楚国的国难。

著名的嫁为秦妇的楚女,又有后来成为秦孝文王后的华阳夫人。秦孝文王是秦昭襄王的继承人。吕不韦进行政治投资,支持异人谋求成为王位继承人的机会。他让异人穿“楚服”谒见“无子”的华阳夫人,果然博得其欢心:“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异人“楚服而见”直接导致“王后悦其状”并更其名为“子楚”。

吕不韦以“使楚服而见”的巧妙策略,成功地撩动了华阳夫人潜在心底的思乡之情。

后来成为宣太后的芈姓女子由楚入秦,应当是通过武关道进入关中平原的。武关在今陕西商南。武关道以最便捷的方式沟通河渭地区和江汉地区,很早就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道路。

武关道作为联系秦、楚的交通通路,同时因行经的丹江川道形势重要,曾经为秦、楚反复争夺。

武关道上曾经发生很多秦国与楚国之间生动的历史故事。

楚平王信用佞臣无忌,逼太子建出亡,杀害直臣伍奢及其子伍尚。伍奢另一子伍员即伍子胥被迫流亡国外,后来率吴军伐楚,击败楚军主力,占领楚都郢。传说伍子胥以鞭尸方式为父兄报仇。传统戏曲中,高文秀《伍子胥弃子走樊城》、郑廷玉《楚昭王疏者下船》、吴昌龄《浣纱女抱石投江》、李寿卿《说鱄诸伍员吹箫》等,都是讲述这段故事的。当伍子胥率吴军破楚后,楚臣申包胥往秦国求得救兵,终于使楚复国。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传统剧目中有孟称舜《二胥记》,明崇祯刊本,记述了伍子胥覆楚、申包胥复楚的事迹,标目有“孝伍员报怨起吴兵,忠包胥仗义哭秦庭”字样。对于这段历史,《史记·秦本纪》有这样的记载:“(秦)哀公八年,楚公子弃疾弑灵王而自立,是为平王。”“十一年,楚平王来求秦女为太子建妻。至国,女好而自娶之。”“十五年,楚平王欲诛建,建亡;伍子胥奔吴。”“三十一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伐楚,楚王亡奔随,吴遂入郢。楚大夫申包胥来告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于是秦乃发五百乘救楚,败吴师。吴师归,楚昭王乃得复入郢。”本来应当是楚太子建的妻子,后来为楚平王所霸占的“秦女”,是经由武关道自秦国至于楚国的。二十年之后出发救楚的秦军“五百乘”兵车,也是经由武关道自秦国至于楚国的。

唐人胡曾的咏史诗《秦庭》于是写道:“楚国君臣草莽间,吴王戈甲未东还。包胥不动咸阳哭,争得秦兵出武关?”至于“申包胥来告急”,自然也是经行这条道路。

申包胥求救于秦的情形,《左传·定公四年》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终于使秦哀公感动,秦师于是出征。对于申包胥这次武关道之行,郑廷玉《楚昭王疏者下船》用这样的语句形容,“山遥水远路三千”,“晓行晚宿无辞惮”。

申包胥求救成功,按照文学家的表述,秦国国君的说法,竟然也与这条古驿道上的交通设施“驿亭”“邮亭”有关:“有楚大夫申包胥前来借兵求救,某坚意不允。不意包胥在驿亭中,依墙而哭,七昼夜不绝,遂将邮亭哭倒。我想此人真烈士也,我如今要借兵与他。”

武关道是上古时代联系秦地和楚地的重要通道。由江汉平原至关中平原,这是最方便的路线。历史地理学者史念海曾经论证,此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北归及三十七年南游之途也”(史念海:《秦汉时代国内之交通路线》,见《河山集》,第4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之行,得到睡虎地秦简《编年记》“【廿八年】,今过安陆”(三五二)的证实(参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释文第7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其实,在实现统一之前,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游至郢陈”(《史记·秦始皇本纪》),很可能也经由此道。也就是说,秦始皇或许曾三次经行这条道路。秦末,刘邦由这条道路先项羽入关。由《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南阳西通武关”可知,因南阳地方“成为当时联络南北地区的最大商业城市和经济重心”,这条道路形成“交通盛况”(参见王文楚:《历史时期南阳盆地与中原地区间的交通发展》,见《古代交通地理丛考》,4~5页,北京,中华书局,1996)。

这条道路在历史上发生重要作用的另一件实例,是汉景帝时代周亚夫出征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事迹。汉文帝曾经视察周亚夫屯驻的细柳营,体会他治军之严,曾经感叹道:“嗟乎,此真将军矣!”于是汉文帝临终时,对于太子有周亚夫可以在危难时将兵的告诫。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后即拜周亚夫为车骑将军。面临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任用周亚夫为太尉,作为最高统帅,往东方平定叛乱。周亚夫乘坐当时驰传系统中等级最高的“六乘传”出发平叛。“六乘传”见诸史籍只有两例,另一例是汉文帝以代王身份入长安继承帝位时,也曾经乘坐“六乘传”(《史记·吕太后本纪》)。周亚夫行至长安以东的霸上,赵涉阻挡车队,劝告说:吴王长期以来财力雄厚,豢养一批敢死之士。现在知道将军将要东行,一定会派遣间谍刺客潜伏于殽山、渑池地方的崇山险道之间等待。而且兵事神秘,军机不宜泄露,将军何不由此折向右行,走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出武关(今陕西商南南),抵雒阳(今河南洛阳),行程相差不过一两天,至雒阳后,直入武库,击鸣鼓,东方诸侯闻之,将以为将军从天而降也。赵涉的建议,不仅能够避开吴王派遣的刺客,也有益于保守军事机密,可以予叛军以突然的震撼。太尉周亚夫采纳了赵涉的建议,从武关道迂回抵达雒阳。他派人搜查殽山、渑池之间,果然发现了吴王派置的伏兵。周亚夫以赵涉建议的正确,向汉景帝推荐,任用他为护军。

作为一条重要的道路,“武关道”这一名称的出现,最初见于《后汉书·王允传》的记载。王允看到董卓扰乱朝纲,祸害社会越来越严重,于是密谋诛杀之。他建议任命护羌校尉行作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一同率兵出“武关道”,这次军队调动以讨伐袁术为名,实际上是准备分路征董卓。但是这一计谋似乎被董卓识破,计划没有能够实现。

另一处记载,见于《三国志·魏书·张鲁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其中写道,蓝田人刘雄鸣在东汉末年的动乱中聚集了武装力量,被州郡地方政府任命为小将。为马超击破后,归顺曹操。曹操建议朝廷拜为将军,希望他召集部党,安定一方。然而其部党不愿意归于曹操,于是又叛离。其力量逐渐壮大,有众数千人,控制了武关道口。最终为夏侯渊击溃。

在后来成为宣太后的芈姓楚女出嫁秦国大约300年后,在中国历史上也许知名度更高的另一位楚女,也经过这条道路从楚地来到关中长安。她就是远嫁匈奴的王昭君。王昭君至长安入宫,沿途应满足高度缜密和绝对安全的要求,必然依赖驿传体系的交通保障。经行武关道应当是合理的选择。而武关道的通行条件,当时达到最高等级的水准。

作为许多位出身楚地的美女北上的通路,武关道上经历过丽人的倩影,飘荡过脂粉的香气,也保留了若干珍贵的历史记忆。

注释

[1]范雎(?—前255),一作范且,或误作范睢。本书所引文献均据文献原文录入,未做统一。参见《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700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编者注

4.历史机遇和芈八子的表现

宣太后的少女时代,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任何生活史和心态史的细节。大概推测,她很可能是楚国贵族的女儿,曾经在早年经历中受到楚文化的熏陶。电视剧《芈月传》剧照

她来到秦惠文王身边,起初并没有得到王后的地位。她以“芈八子”身份,在秦王宫廷中侍奉秦国君主。《史记·穰侯列传》说,宣太后“其先楚人,姓芈氏”,“故号为芈八子,及昭王即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关于“芈八子”名号,《资治通鉴》卷三“周赧王八年”有“昭襄王母芈八子,楚女也,寔宣太后”的记载,胡三省就此有所解释:“芈,楚姓也。汉因秦制,嫡称皇后,次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美人爵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视千石,比中更。”说“八子”是秦汉后宫女子等级之一,地位次于“后”“夫人”“美人”“良人”。汉代制度,“八子”地位相当于俸禄“二千石”的官员,爵位等级相当于二十等爵制中的第十三等“中更”。“汉因秦制”的说法是正确的。在“芈八子”的时代,这一制度应当已经形成。

芈八子并非秦惠文王的正妻,按照秦汉时代的称谓习惯,她的身份大致相当于战国秦汉时期民间所谓“偏妻”“下妻”“小妻”。

也就是说,芈八子在秦国政治权力体系中本来没有重要的地位。不过,在秦史进程的关键时段,出现了特殊的机遇。这位女子清醒地判断形势,及时地做出抉择,在得到有力辅佐的条件下,终于在权力争夺中成功胜出。

秦史记录中,秦孝公在推行改革之后去世,秦惠文王即位。后来的宣太后就是由于成为秦惠文王的配偶进入秦宫廷的。

秦惠文王是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史记·周本纪》记载了周王朝与秦惠文王的关系:(周显王)三十三年,贺秦惠王。三十五年,致文武胙於秦惠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其后诸侯皆为王。而张守节《正义》指出,《史记·秦本纪》云:“惠王十三年,与韩、魏、赵并称王。”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秦本纪》的记载,只说:“四年,天子致文武胙。齐、魏为王。”“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为王,韩亦为王。”关于“四年……齐、魏为王”,司马贞《索隐》解释说:“齐威王、魏惠王。”关于“十三年……魏君为王,韩亦为王”,张守节《正义》:“魏襄王、韩宣惠王也。”《史记·秦本纪》不见“惠王十三年,与韩、魏、赵并称王”的记载,也没有明确记录秦惠文王称王的年代。只是说到这一时期齐、魏、韩的君主相继称王。大概《史记·周本纪》的记载是可信的,即:“(周显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其后诸侯皆为王。”

其实,秦惠文王是第一位正式“称王”的秦国君主,也是列国政治领袖此后“皆为王”的先行者。电视剧《芈月传》剧照

秦献公时,周太史儋见秦献公,发表了关于秦国与周王朝关系演进的历史预言:“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史记·封禅书》)这位“周太史儋”,孟康认为就是老子,韦昭推定年代,指出此人并非老子(参见《史记·封禅书》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又解释说:“十七年霸王出焉者,谓从秦孝公三年至十九年,周显王致伯于秦孝公,是霸出也;至惠王称王,王者出焉。”

由“霸”而“王”,体现了秦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家威望的腾升。这一进步,是在秦惠文王执政期间实现的。也就在这一时期,芈八子跻身于秦国王族集团,介入了秦国高层政治生活,熟悉了秦国社会文化礼俗,参与了秦国国家行政操作。

秦惠文王去世之后,秦国经历秦武王的短暂统治。秦武王意外丧生,芈八子积极促成自己的儿子嬴稷即位。她以“太后”身份专权,使得秦史进入了可以称为宣太后时代的重要历史阶段。《史记·穰侯列传》记述了相关历史情节。秦武王死后,由于没有子嗣,立其弟为昭王。秦昭王的母亲就是此前号为“芈八子”的女人。“及昭王即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宣太后并非秦武王的生母。秦武王的母亲号曰“惠文后”,在秦武王去世之前已经死去。宣太后是依靠家族势力促成秦昭襄王取得王位的。她有两个弟弟均在秦国拥有政治实力。其异父长弟就是穰侯,姓魏氏,名冉;同父弟叫作芈戎,为华阳君,后来为新城君。此外,昭王同母弟高陵君显、泾阳君悝,也都是秦国贵族。其中魏冉最为贤能。他在秦惠文王时代和秦武王时代都曾经任职用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经验。电视剧《芈月传》剧照

据《史记·秦本纪》秦武王意外逝世,诸弟争立,魏冉依靠政治经验和政治实力拥立昭王。昭王即位,任命魏冉为将军,卫戍都城咸阳。秦昭襄王即位的第二年,庶长壮与大臣公子试图夺取最高执政权,皆被处死。有的记载说:“秦内乱,杀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壮。”史称“诛季君之乱”(《史记·穰侯列传》)的这场政治变故,告知我们秦昭襄王权力地位的确立,是经过流血斗争的。后来,又将秦武王的王后驱逐到魏国,秦昭襄王诸兄弟不顺从者皆灭之,于是宣太后的势力威振秦国,控制了政治局势。“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史记·穰侯列传》)电视剧《芈月传》剧照

司马迁曾经引子贡的话说:“智者不失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就是说,明智的人应当能够识时务,发现和把握机会,《史记》又记录了冯的话:“不可失时也。”(《史记·孟尝君列传》)也警告不可以放弃机会。司马迁还引录了李斯的言论:“胥人者,去其几也。”(《史记·李斯列传》)司马贞《索隐》解释说:“胥人犹胥吏,小人也。去犹失也。几者,动之微。以言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小人不识动微之会,故每失时也。”说君子明智,可以敏锐地发现机会,抓住机会;而小人愚蠢,看不到历史机遇,往往“失时”。关于“失时”,《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可见传主建议武臣自立时曾经这样说:“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司马贞《索隐》解释说:“以言举事不可失时,时几之迅速,其间不容一喘息顷也。”

在陈说自己为《史记》设计“列传”这一体裁的考虑时,司马迁写道:“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史记·太史公自序》)张守节《史记正义·论史例》说,《史记》“列传”的撰写主旨,是“以记王侯将相英贤略立功名于天下,可序列也”。这些历史英雄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立功名于天下”的重要因素,是“见几而作”,“不令己失时”。

芈八子在秦武王去世,秦国政治权力出现短暂空缺,“时间不容息”的关键时节,能够“见几而作”,“不令己失时”,解决了“秦内乱”的严重危机,确立了以“太后”身份“自治”的新的政治格局,也可以称得上是“扶义俶傥”,为后来“立功名于天下”,准备了基本的条件。

芈八子的儿子嬴稷之所以能够成为秦国的君主,有复杂的因素。芈八子设计的曲折路径,使得秦昭襄王艰难地登上了国君的宝座。电视剧《芈月传》剧照

秦武王去世时,嬴稷作为人质远在燕国。燕国送嬴稷回到秦国,于是得以即秦王位。他回到秦国,也得到赵国的帮助。《资治通鉴》卷三“周赧王八年”的记载,写作:“武王无子,异母弟稷为质于燕,国人逆而立之。”胡三省注:“逆,迎也。”也就是说国人迎而立之。从这样的记载看来,“稷”得以“立”,是得到“国人”的支持的。

尽管秦昭襄王即位得到赵国和燕国的有效助力,然而作为出身楚地的女子,宣太后在全面把握国家权力的初期,似乎更为重视借助楚国的国力以为秦昭襄王地位的某种支撑。

在宣太后执政初期,有“(楚怀王二十四年,即秦昭襄王二年)秦来迎妇”(《史记·六国年表》),“(秦昭襄王)三年,王冠,与楚王会黄棘,与楚上庸”,“(十二年)予楚粟五万石”(《史记·秦本纪》)等事迹值得注意。

秦昭襄王即位的第二年,在尚未行冠礼的年龄,即往楚国迎娶楚女,次年与楚怀王会见,并将此前占领的楚上庸之地归还楚国。

这些表现,都突出显示了和楚国交好的外交动向。

秦昭襄王十二年(前295年),向楚国输送五万石粟,则是以大规模的物资运输方式维护两国友好关系的行为。

战国中晚期,秦国君主的出行记录中,秦惠文王出行6次,秦武王出行2次,秦昭襄王出行16次,秦王政出行3次。秦昭襄王的出行,有11次是会见韩王(2次)、赵王(2次)、魏王(2次)、楚王(5次)。

秦昭襄王时代与楚国的高层外交活动最为频繁,这应当也是与宣太后出身楚国有一定关系的。

5.古史第一位『太后』

秦武王没有子嗣,秦昭襄王以兄终弟及的程序继立。“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魏冉是宣太后的异父长弟,“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宣太后和已经具有比较丰富政治经验的魏冉合作,确定了秦昭襄王的地位,消除了权力接递时节的政治危机,姐弟两人结成的强势组合,一时“威振秦国”(《史记·穰侯列传》)。秦史于是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在数十年的秦史记录中,这个女人以她的智慧和勇力进行政治经营、军事谋划和外交设计,取得了诸多成功。电视剧《芈月传》剧照“宣太后”名号,就现有资料看,是中国出现“太后”称谓最早的实例。

宋代学者高承《事物纪原》卷一“太后”条分析了“太后”一语最初的出现:“《史记·秦本纪》曰: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是太后之号,自秦昭王始也。”明代学者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一一《事物考》也说:“秦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是太后之号始于此也。”后世历朝多次出现的“太后”干政甚至主政的情形,其实自“宣太后”起始。

不过,我们还不能说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影响政治方向的女子。此前曾有女性由于与君王的特殊关系干预政治操作的史例,如妺喜、妲己、褒姒等,后人以为“女祸之戒”(《左传纪事本末》卷一七)。殷墟甲骨文资料中,有关于商王武丁一位名叫“妇好”的妻子多次率军与诸方作战的历史记录。郭沫若曾经分析殷墟卜辞中有关“帚某”的文例,指出:“‘帚’乃‘婦’省。‘妇好’乃武丁之妇,名常见,每有从事征伐之事。”(《殷契粹编》,159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帚”,一般以为是“妇”的省文。“帚某”地位尊贵,生时可参与兵食行政之权,死后与妣母同列于祀典。可知应当是殷王的妃嫔。卜辞所见多位“帚某”,有学者以为都是武丁的配偶。“妇好”,是武丁的妻子,死后庙号为“辛”,即乙辛周祭卜辞中武丁的法定配偶“妣辛”。保存较完整,出土丰富随葬器物的安阳殷墟5号墓,墓主“后辛”,就是这位妇好。武丁多妻,据卜辞资料统计,“共计六十四人之多”,所以又称“多帚”(参见胡厚宣:《殷代婚姻家族宗法生育制度考》,见《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92~97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多帚”,就是“多妇”。而有关这位妇好的卜辞,在殷墟出土的10余万片甲骨中,就有一百七八十条。武丁时代,多次用兵征伐四方,进一步巩固了殷商政权,史称“高宗中兴”。在武丁时代的一系列军事活动中,妇好有引人注目的突出表现。甲骨卜辞记录,妇好曾经为武丁征集兵员。有的卜辞说明了妇好征兵的地点。有的卜辞内容还记录了“登人”之后,妇好为王出征的实例。如“伐土方”:“贞王勿乎(呼)妇好往伐土方。”(《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237)卜辞文意:王不命令妇好去征伐土方吗?妇好还曾经担任征伐羌人的统帅:“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呼)伐[羌]。”(《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310)这次伐羌的战役,妇好指挥的部众有13000人之多。妇好又曾经率部征伐东方的夷方。在征讨巴方的战争中,妇好作为统帅,也有十分活跃的表现。妇好频繁出现在西方、北方、东方和西南方的战场上,多次作为承担主要作战任务的部队的统帅,以上司身份和诸名将合作,率军万千,远征异族,并且能够屡屡获胜,是中国军事史上值得重视的历史事实。已经确知以妇好为墓主的殷墟5号墓中,出土大批珍贵器物,其中的“司母辛”组铜器数量虽然并不多,但是非常重要,例如其中的2件大方鼎,大小仅次于“司母戊”大鼎。2件四足觥形制也极其别致罕见。此外,还出土石雕卧牛1件,上有“司辛”2字,可能是“司母辛”的省文。墓中出土青铜器60余件,制作都较精致华美,质地厚重,随葬的大批玉器,工艺水平令人惊异。精细的象牙雕刻品,也足见妇好地位之高贵。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墓中出土青铜兵器多至130余件,如钺、戈、镞以及弓形器等。出土的精美玉器中,也有加工成戈、矛、戚、钺、刀和斧等形状的装饰品(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载《考古学报》,1977(2))。兵器的集中出土,以及仿兵器玉制品的发现,都是和妇好长期的军事生涯相符合的。关于“帚某”率军征伐的事迹,郭沫若曾经举出四例,其中三例为“帚好”事迹,此外,还有其他“帚某”参与军事生活的史例。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妇好堪称常胜女将军,然而武丁时代率军远征的女性贵族,其实又不只是妇好一人。

当然,这些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影响历史进程的女性人物与宣太后史称“自治”的全面专权有所不同。

秦史的宣太后时代,进取是显著的。宣太后在历史提供的舞台上进行了精彩的表演。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位“太后”,宣太后的历史表现在许多方面均堪称第一。权力控制之全面,执政时段之长久,都是此前诸多参政甚至干政的女性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她作为秦国最主要的执政者创立的功业,值得我们在总结秦史时予以特别的关注。电视剧《芈月传》剧照

6.宣太后时代秦国力的盛起

晚年宣太后将国家管理权力全面交给秦昭襄王,马非百《秦集史》以为“当是时,昭王四十一年也”(马非百:《秦集史》,10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可以理解“昭王已立三十六年”时,开始考虑削弱宣太后的权势。也就是说,“宣太后自治”,主持秦国行政至少36年,很可能长达41年。

宋代学者邵雍撰《皇极经世书》卷六上《观物篇三十一》写道:“乙未,秦拔魏郪邱,罢穰侯相国及宣太后权,以客卿范雎为相,封应侯。魏冉就国。丙申,秦以安国君为太子,宣太后卒。”也就是说,“宣太后权”的把握,其实一直延续到这位女子去世的前一年。

朱熹对邵雍的记述表示赞许:“《皇极经世》纪年甚有法。史家多言秦废太后,逐穰侯,《经世》书只言秦夺宣太后权,伯恭极取之,盖实不曾废。方子”(《朱子语类》卷一〇〇)言“秦夺宣太后权”而“实不曾废”,认为宣太后与秦昭襄王的权力交递,大概并未出现激烈形式。

宣太后被“罢”“权”或说“夺”“权”的第二年,即走到人生终点。

推想宣太后交出国家最高权力时,很可能执政能力已经因年龄和健康出现了一些问题。《资治通鉴》卷五“周赧王四十九年”记载:“(周赧王)四十九年……(秦昭襄王)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睢为丞相,封为应侯。”《资治通鉴》卷五“周赧王五十年”又写道:“(周赧王)五十年秦宣太后薨,九月,穰侯出之陶。”

司马光以“臣光曰”的形式肯定了“穰侯”对秦国力崛起的功绩:“臣光曰:穰侯援立昭王,除其灾害;荐白起为将,南取鄢、郢,东属地于齐,使天下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强大者,穰侯之功也。虽其专恣骄贪,足以贾祸,亦未至尽如范睢之言。若睢者,亦非能为秦忠谋,直欲得穰侯之处,故搤其吭而夺之耳。遂使秦王绝母子之义,失舅甥之恩。要之,睢真倾危之士哉!”他说,穰侯魏冉支持秦昭襄王即位,为他清除竞争者,排解政治危局。又推荐白起为将,南伐楚,占领楚的重心地带鄢、郢,又向东扩张,直接与齐国接壤,使天下列国恭敬屈从于秦。秦国逐渐强大,是穰侯魏冉的功劳。虽然他专权骄横贪婪,足以导致个人致祸,却并没有严重到如范雎所指责。如范雎这样的人物,并非为秦国的国家利益考虑,只是想夺取穰侯的地位,所以力扼其咽喉,致使穰侯失去权势。于是使得秦昭襄王断绝母子之情义、舅甥之亲恩。范雎真是“倾危之士”啊!“倾危”,可以理解为狡诈,也可以理解为倾覆。司马光以是否“能为秦忠谋”为标尺,评判魏冉和范雎的政治争执,肯定魏冉对“秦益强大”的“功”,对范雎则持批判态度。他对“遂使秦王绝母子之义,失舅甥之恩”表示遗憾。事实上,宣太后和魏冉当时结成了牢固的政治同盟,实现了默契的政治合作。司马光对魏冉的肯定,就是对宣太后的肯定。所谓“秦益强大者,穰侯之功也”,穰侯之“功”,其实也就是宣太后之“功”。

当然,后世史家评论对魏冉的批评,其实也连带到宣太后。

宋代学者洪迈曾经指责宣太后时代参与秦国最高行政决策的魏冉在政治道德方面的罪过。他是在史学名著《容斋随笔》中发表这些意见的。《容斋随笔》曾经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文献学者称赞此书“辩证考据,颇为精确”(〔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电视剧《芈月传》剧照

据说毛泽东生前看的最后一部书,就是《容斋随笔》。洪迈写道:“自汉以来,议者谓秦之亡,由商鞅、李斯。鞅更变法令,使民不见德,斯焚烧《诗》《书》,欲人不知古。其事固然。予观秦所以得罪于天下后世,皆自挟诈失信故耳。其始也,以商於六百里啖楚绝齐,继约楚怀王入武关,辱为藩臣,竟留之至死。及其丧归,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未及百年,‘三户亡秦’之语遂验。而为此谋者,张仪、魏冉也。仪之恶不待言,而冉之计颇隐,故不为士君子所诛。当秦武王薨,诸弟争立,唯冉力能立昭王。冉者,昭王母宣太后之弟也。昭王少,太后自治事,任冉为政,威震秦国。才六年而诈留楚王,又怒其立太子,复取十六城。是时王不过十余岁,为此者必冉也。后冉为范睢所间而废逐。司马公以为冉援立昭王,除其灾害,使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强大者,冉之功也。盖公不细考之云。又尝请赵王会渑池,处心积虑,亦与诈楚同。赖蔺相如折之,是以无所成,不然,与楚等耳。冉区区匹夫之见,徒能为秦一时之功,而贻秦不义不信之名万世不灭者,冉之罪诚大矣。”(《容斋四笔》卷九“魏冉罪大”条)洪迈说,自汉代以来的政论家和历史评论家,都以为秦的短促而亡,罪在商鞅、李斯。商鞅更立新法,使民众放弃道德,李斯焚书,要让人忘记历史传统,这都是事实。但是我看秦之所以为天下后世批判、摒弃,罪在于推崇诈力,而不讲信义。最初是以商於六百里土地诱使楚国与齐国绝交,随即约请楚怀王入武关,以藩臣待遇予以侮辱,竟扣押至身死于秦。楚怀王丧归楚国,楚人皆深心同情,举国如悲亲戚。自此诸侯不再信任和尊重秦国。不到一百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果然应验。而策划欺骗和欺侮楚国的计谋的,是张仪和魏冉。张仪的恶劣自不待言,而魏冉所起的作用后人并不清楚知晓,所以指责不多。魏冉是秦昭襄王母宣太后的弟弟,昭王年少,太后自治事,任用魏冉协助执政,一时威震秦国。不过六年,就以诈谋扣留楚王,又因楚国立太子而怒,发军攻取楚国十六城。这时秦昭襄王不过十余岁,事情的策划者无疑是魏冉。后来魏冉因范雎的建议终于被废逐。司马光以为魏冉“援立昭王,除其灾害”,使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强大者,是魏冉之功。这是他没有细致考察史实得出的判断。秦国又曾经请赵王会渑池,处心积虑,使用与欺骗楚怀王同样的伎俩。幸赖蔺相如使秦人计谋破产,致使未能得逞,否则赵王将遭遇与楚王同样的悲剧命运。魏冉区区匹夫之见,只能为秦国取一时之功,而使得秦人不义不信的名声万世不灭,可知魏冉的罪过确实非常严重。

这段指责魏冉的文字,其实可以看作对宣太后的直接批判。宣太后与魏冉合作,控制了秦国政治秩序,把握了秦国政治走向,也在外交、军事行为中有特殊的表现。洪迈批评魏冉“挟诈失信”,“不义不信”,主要是说宣太后主持秦政期间对楚国,特别是对楚怀王使用的特殊的策略。

司马光所谓“秦益强大者,冉之功也”,应当说其实并没有什么错误。而确实在秦国“太后自治事,任冉为政”的时代,比较灵活,比较实际,不受东方文化“义”“信”道德准则制约的策略方式,是致使“秦益强大”的重要因素。

宣太后等秦国当时的执政者的外交、军事表现,往往无视传统游戏规则,不按常规出牌的策略手段,受到当时人和后世人的批评,即所谓洪迈所谓“得罪于天下后世”,“贻秦不义不信之名万世不灭”。

洪迈批判的秦之“挟诈失信”,其实可以和死板偏执地恪守道德传统而致败亡的宋襄公事迹对照理解。朱熹说“宋襄公修仁行义”(《诗集传》卷一九),但是这种“仁”“义”,却是不利于在残酷的政治军事竞争中取得实利的。

宣太后执政长久,秦人取得的“南拔楚之鄢郢,楚怀王幽死于秦。秦东破齐”,以及“数困三晋”等成就,都是在“秦太后、穰侯用事”,看起来秦国“卒无秦王”即秦王似乎并不起重要作用的阶段实现的,都可以看作宣太后时代秦人向东挺进的胜利。

在宣太后主政的时期,秦史频见军事告捷与政治成功。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在比较确定的宣太后执政的秦昭襄王元年(前306年)至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期间,秦军曾经对魏、韩、楚、齐、赵多次主动攻击:电视剧《芈月传》剧照

四年,取蒲阪。

六年……庶长奂伐楚,斩首二万。

七年,拔新城。

八年,使将军芈戎攻楚,取新市。

九年……奂攻楚,取八城,杀其将景快。

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

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

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复予之。攻楚,取宛。

十六年,左更错取轵及邓。

十八年,错攻垣、河雍,决桥取之。

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

二十二年,蒙武伐齐。河东为九县。

二十三年,尉斯离与三晋、燕伐齐,破之济西。

二十四年……秦取魏安城,至大梁……

二十五年,拔赵二城。

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

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

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

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

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鸢,斩首四万,鸢走,魏入三县请和。

三十三年,客卿胡阳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击芒卯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魏入南阳以和。

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

三十六年,客卿灶攻齐,取刚、寿,予穰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