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贻芳医案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12:24:46

点击下载

作者:赵兰才主编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贻芳医案集

张贻芳医案集试读:

前言

余尝思之,欲学书法,必自模仿起步,欲习医者,须从师承开始,私淑古贤,以医案为捷径,拜师名医,以侍诊为常法,名医难常遇,而医案可便览,好的医案是作者德术业绩的写照,浏览琢磨,受益不亚于侍诊,而启发恒在于随时,故《普济本事方》被视作“海上仙方”,《临证指南医案》被珍为“枕中之宝”,由此可知,医案对于中医后学启迪教化之用大焉。

余幼承家学,志在救死扶伤,长而学医,先西学而后中医,临证耕耘55载,所操之术,家学与科班、师承杂糅,总属衷中而参西,涉足内、外、妇、儿,尤长于内科,每诊一患者,辄手记录之,虽不比书圣之墨宝,但敝帚自珍,积累医案30本,2012年本人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遂率徒弟赵兰才、刘军民及其学生整理医案,撰写此集,历经3载,厥功始成,效淳于意留诊籍于世,此书若能成为中医后进者之借鉴,则余愿足矣!

此书汇集了本人内、外、妇、儿、皮科医案223例,基本按照主诉、现病史、检查、诊断、治法、方药、按语体例撰写,每一病种前加概述,医案之前加了本人的传记、师承脉络和学术思想,供读者参阅。

在此书撰写出版过程中,得到华夏出版社的倾力合作和支持,又承蒙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武维屏教授作序,在此一并表示谢忱!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谨以此抛砖引玉,敬请读者指正。张贻芳2016年2月23日于北京第一部分 学术传承张贻芳传世家传承

皇都中秋月,京城四月花,白雪映华发,岁月似晚霞。春夏秋冬,雨雪风霜,蓦然回首,医海浮沉,已经五十多年了。

我出生在长春市,学成于大连,从医于北京,出身中医世家,自曾祖父起即行医济世,传到我已经四代了。

父亲张成恕由山东来到东北,在舅舅家的药铺当坐堂先生。他善治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善治肺痨、鼠疮、淋巴结结核、泄泻等,还有外科的恶疮顽癣。他留给我的膏药方我保存至今。父亲出诊的药箱中,有许多鹿皮的小口袋,系着红漆的小牌,内装丸、散、膏、丹诸药,如小儿发热惊风用的梅花点舌丹、惊风抱龙丸等,用起来可以说是药到病除。

“文革”时,我把父亲获政府颁发、有他穿长袍马褂照片的中医师行医执照烧掉了,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如果留到今天,是我家最珍贵的财富。

兄长张贻林是伪满洲国新京医科大学毕业生。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白求恩医科大学教授,任内科主任,主治心血管疾病、血液病。他是该校的元老,也是内科的奠基人。他学识渊博,且精通日语,为中日医学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培养的学生都在各自岗位上担当重任。拜师受教

在家庭的影响下,为传承治病救人的理念,我也选择了学医的道路。1954年,我国尚未成立中医院校,所以我考取了大连医学院,学习西医。1959年,大学五年本科毕业后,我被国家分配到成立不久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前身,简称中医研究院或中研院)。来京后,为了尽快适应中医工作的需要,院里派我参加卫生部举办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第三期。当时的卫生部部长李德全是我们的班主任。结业后,我被安排到西苑医院内科从事临床工作。当时医院只有100多人,我们既管病房又管门诊、急诊。从此开始了我行医济世的生涯。

为了提高西苑医院中医治疗水平,加强中医力量,中医研究院从全国各地聘请多位学术有成、医德高尚的名老中医来院,其中有黄坚白、岳美中、王文鼎、徐季含、赵锡武、郭士魁、朱彦、王伯岳、耿鉴庭、钱伯煊、叶心清等。他们被任命为各科室主任,开展了各种疾病的医疗和科研工作,打开了西苑医院中西医合作的大好局面。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医,我拜在当代著名中医黄坚白老先生门下,跟师学习。黄老对人谦和有礼、博学多才、学识深厚、博览医书。当要引用某一经典论据时,信手拈来,从无差错,故有“中医活字典”的称号。

黄老因勤奋好学,苦读医书,致使眼睛高度近视,需要花境和放大镜来帮助,务求把字看清,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在跟师过程中,黄老要求我从练习汉字开始,务求公正规范;他要求我熟读医药典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汤头歌诀》等。为了提高医古文的水平,他要求我背诵《中华活页文选》,如其中的《前赤壁赋》、《出师表》、《阿房宫赋》及唐诗宋词等,因此我打下了良好的医古文基础。今天,当我拿起泛黄的、写满了心得体会的《黄帝内经》时,想起了恩师的教导,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正是他的教导,使我打下了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才会有今天的我。

在临床实践方面,每当临证时,老师要求我把学到的中医理论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务求实效,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当大查房时,我跟随黄老站在患者床前,当其他老师提出问题,年轻医生无法回答时,最后都由黄老回答,并加以讲解,从而更加深了我对黄老的敬佩之情。

几十年的从医之路历尽坎坷,但又丰富多彩。我在临床实践中砥砺磨练,提高了医疗水平,积累了丰厚经验,凝聚了医缘和医德。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学术专业稳扎稳打,精益求精。历任科主任、医院副院长,被中央组织部聘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被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聘为“中央联系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我的从医理念是“医者仁心、实践求实”,主张:“对医者来说,医术和医德是两个重要的方面,缺一不可。”这也是恩师的言传身教,恩师用他著名的《为医基行十七条》教导我们,对求医者不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应一视同仁,这一点我一直奉行。业医经历

1961年,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参加了甘肃省通渭县治疗浮肿干瘦病医疗队。当时的农村生活极端贫困艰苦,每餐只有一个黑面馍,一碗面糊;不仅没水洗漱,连饮水都十分困难,不能洗澡,大家身上都长满了虱子。即便如此,我们都经受住了考验,完成了任务,加深了我们对农村的认识,锻炼了吃苦耐劳的品格。

我还参加过湖北钟祥县防治流行性脑炎医疗队,与当地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防治流脑并获得了成功。

在山西省稷山医疗队为农民看病期间,还参与了中医研究院帮助稷山成立医疗机构的工作,既进行了农村医药实践,也接受了农村再教育。

1970年,中国援助柬埔寨,在金边建立皇家医学院。我受西苑医院委派,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习法语,准备去金边任教,后因该国政变,援柬项目停止,我又被派到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工作。在医疗队,除日常的医疗工作外,我还承担了阿尔及利亚高层的医疗保健任务,为当时该国总统布迈丁、外交部部长布特弗利卡(现任总统)以及驻阿尔及利亚各国政要从事保健工作。此外,我还承担用法语培养阿尔及利亚学生的任务,以便继续为当地人民服务。

1972年,我受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委派参加中国医疗小组前往日内瓦,为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先生治病,促进了中美友谊,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为中美建交做出了贡献。

1975年,我参加了由时任卫生部部长率领的中国卫生代表团访问欧非四国——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法国、阿尔及利亚,考察了各国卫生工作状况,进行了合作会谈,签订了协议。1984年,又随中国医学代表团访问了古巴、墨西哥、委内瑞拉、秘鲁,顺访了日本。访问墨西哥时参加了国际卫生圆桌会议;访问委内瑞拉时参加了针灸麻醉研讨会;访问古巴时了解了古巴先进的全民医疗状况,还与古巴哈瓦那口腔医院签订协议,派医生进修学习;顺访日本时与他们相关医疗机构进行了学术交流和座谈。学术贡献

55年来,我从未间断临床、医药和科研实践工作,曾为呼吸科建立实验室,为呼吸科的科研、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临床工作中,我对肺系疾病及各种肿瘤、心脏病、肾病、疑难杂症等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形成了中西贯通、倡导互补、标本兼治、扶正固本的学术思想。在辨证施治方面,必须认清疾病的轻重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对急危重症,要究其根源,重视辨证与辨病,强调正确用药,标本兼治才能达到药到病除,起死回生,转危为安的目的。

我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研究课题——“标本兼治哮喘灵、哮喘平治疗哮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已转让给厂家生产,为医院创造了可观的收入。这一成果和另一项科研课题成果——克瘤冲剂,一并由我的研究生李洪芬于1996年带往以色列。率先申请了“美国科研基金”并建立了中医药治疗中心,通过了该国有关部门实验审查,在她成立的中医药治疗中心和英国门诊部中使用,得到了患者的好评。

2013年,我被聘为“国家级名老中医”,并接收西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学博士赵兰才主任医师为我的学术继承人,建立了工作站,一起着手整理我多年积累的30余本医案,以使点滴经验留传于世。

我在医疗研究工作中撰写过多篇论文,如《标本兼治治疗哮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清肺液治疗肺心病合并绿脓杆菌感染的讨论》《肺心病舌诊的综合研究》等;参与编写的书籍有《临床中医内科学》《今日中医内科学》《中国当代中医专家荟萃》《中医疾病名称规范研究》等。

我在国内外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具备培养研究生的导师资格,曾经教过北京中医药大学数届毕业生,也曾教过港澳台学生以及多名外国留学生。

目前,我还在继续出专家门诊、特需门诊,从事中央保健工作。我愿继续努力,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及广大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张贻芳2014年12月于北京张贻芳名医传承脉络

张贻芳老师从医55年,在中西医结合内科疾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其学术思想传承有源,兹介绍如下。一、学校教育奠定了坚实的中西医基础

张老师在校期间,勤奋学习,各门功课成绩优异,毕业后响应卫生部指示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在两年半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经典和各门功课,为以后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师承教育与科班教育结合构筑“大医”的知识框架

张老师自幼受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受父亲的中医启蒙和哥哥的影响,对中医有了深刻的印象和热爱,遂立志学医。西学中班结业后,她又跟师学中医,成为名老中医黄坚白大夫的学术继承人。黄坚白原名圣和,浙江杭州人,21岁起拜杭州名医朱辅庭、叶孟陶学习中医,学成后行医于杭州、重庆、汉口,曾任中央国医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医训练班教师。1955年起任西苑医院内科副主任,善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尤以肝系疾病为擅长。黄老学术造诣精深,在临证中很重视中医的整体观念,注意从望、闻、问、切四诊分析病情,主张针对不同病情灵活用药,认为观舌比诊脉更有价值;黄老学识渊博,医德高尚,教学有方,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黄老的高尚医德和谆谆教诲,熏陶和造就了张老师谦谨求实的治学风格;黄老重视固本的学术思想成为张老师治疗内科疾病用标本兼治法的基础;黄老身体力行,所著《为医基行十七条》熏陶并鞭策着张老师成为德艺双馨的大家;多学科的广泛涉猎和几种传承模式的交叉,为张老师成为中西医结合名医构筑了系统的知识框架。三、勤奋好学、心存济世是成就名医的内在条件

张老师勤奋好学,治学严谨,一生无特殊嗜好,一心扑在医学事业上,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在医院里,她认真工作,盛夏挥汗写病历,严冬临证五更寒。即使在“文革”期间,张老师依然坚守岗位,看护病人,完成医疗和护理工作,尽到了一个医生的职责。张老师勤学不倦,随时随地向书本学习、向老师请教、向病人学习,常讲“病人是我的老师”,遇到新药物、验方、效方张老师都仔细地记录。她能与时俱进,在学习中挑重担、担大任,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如给新分配来医院的中医院校学生带教讲课、参加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为该国培养医务人员、为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看病、担任医院业务院长、担任卫生部访问西非拉美洲代表团成员等。在20世纪60年代多次参加下乡医疗队,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完成医疗任务,锻炼了吃苦耐劳的品格和处事的能力,坚定了济世活人、扶伤救苦的宏愿,加深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四、一生实干是成就名医的捷径

张老师学术上的成就不仅受益于庭训家学、科班老师的传授、黄坚白等前辈的指教,更重要的是她的实干。毕生的实干铺就了张老师成为名医的道路,在病房期间,她对分管病人不分白天黑夜地看护诊治,病房有急救随叫随到;尽管已是高年资主任医师、科主任,还经常干主治医师的工作;即使担任院长职务期间也坚持每周看3个半天门诊;每一个病例都一丝不苟地记录在“医案本”上,几十年来积攒了30多本。张老师的实干精神还体现在科研上,为获取中医舌象的一手资料,亲自收集全院500多医务人员的舌诊资料;为求哮喘标本兼治方的最佳疗效,反复试用了上百种中药、十余个经方和四种不同时间的服法,最后摸索出最佳的方剂组成和“一日两剂四次”的服用方法。“实至名归、德艺双馨”的赞誉出自一个个被她治愈的国内外病友之口,几十年来获得各类荣誉、证书、奖杯不计其数,但在张老师眼里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做患者心目中的好医生是张老师终生的追求!张贻芳师承脉络图张贻芳学术思想初探

张老师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术思想和经验特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中西贯通,优势互补;标本兼治,扶正固本;危急重病,兼顾正气而延年;新感急病,用药稳准狠猛;耐药菌感染顽症,按湿热痰虚证治,疗效显著。一、中西贯通,倡导互补结合

张老师是西医科班出身,治学严谨,运用西医检查、中医辨证,因时因势对证治疗。在临床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她勤学不倦,追随医学检查技术的进展,不断学习和运用B超、CT、核磁共振技术、临床化验、病理等和新的治疗手段;不断了解各科新药进展、药品适应证,特别注意新药的不良反应,仔细阅读新药说明书,以便正确使用,随时跟进西医学术前沿而不落伍。多年来,张老师一直秉承中西医结合的思想,临床上根据现有的各种先进诊疗手段,力争完成明确的西医诊断,避免误诊;同时也明确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与西药互补并用。长期多学科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传承与学习,为张老师成为中西医内科临床名医构筑了坚实的基础和框架。二、标本兼治,重视扶正固本

呼吸系统多种慢性病,如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由于患者多存在禀赋不足、肾气亏虚,所以治疗上一般遵循标本兼治、重视扶正固本的原则,重视虚实和气血辨证;同样也采用标本兼治法治疗内科多种疑难重症,例如治疗长期使用激素的哮喘患者,达到逐步撤离激素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疗效。过敏性哮喘是遗传性疾病,应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病属禀赋异质、痰浊内阻、脾肾亏虚,一遇六淫外感、吸入异味或情志刺激,则引动伏痰宿饮,内外因相合,气逆痰阻,肺失宣降,哮喘速发,此时当急则治标,待标证缓解再以扶正祛痰。对虚实并见的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张老师认为发作时病机以肺脾气虚为本,痰浊内阻为标,此病机贯穿本病始终,发作期过后也应继续较长一段时间的标本兼治,以巩固疗效。治疗主张每日交叉服用两剂方药,一方治标,一方治本。治标方上午8时和傍晚4时服,旨在借白天阳气盛时服用祛邪方,以祛邪而不伤正气;治本方中午12时和晚上8时服,中午阳气盛,夜间阴气盛,此时服用补益方有助益气养阴,防止正不胜邪。哮喘日久或年老体弱患者,多兼夹心肺等多脏器疾患,久病多痰瘀互阻,治疗时要根据虚中夹实的特点,在固本扶正的基础上佐以清宣肺气,化痰祛瘀,亦须一日两方标本兼治。三、治病救人,想方设法增效

对危重患者,张老师总是想尽各种办法来提高疗效,不论是中医西医、针灸、食疗,还是精神情志疗法,只要能提高疗效,对患者康复有益的,都予采纳。如对慢性肾炎蛋白尿久治不愈者每日用生黄芪煮糯米粥食疗,配合服用补肾药,有减少蛋白尿的作用;又如肺癌、胃癌等肿瘤患者在放化疗之后都有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在治标的同时加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如生黄芪、冬虫夏草、灵芝、蚕蛹、黄精、阿胶、红景天、女贞子等,达到抑制肿瘤、带病延年的目标;对激素依赖和严重细菌感染患者,主张在维持基本剂量西药的同时,加服扶正固本中药,主要是补益脾肾、化湿祛痰活血药,如补骨脂、黄芪、干姜、淫羊藿、仙鹤草、马鞭草、生薏苡仁、猪苓、丹参等,达到减少激素用量、抗生素毒副作用,增强自身抗病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在精神情志治疗方面,张老师认为:对癌症、肺心病、肺纤维化、长期哮喘、冠心病等重症,因患者深感病情危重,被疾病折磨得心力交瘁,多伴有严重的焦虑、恐惧、悲观等不良情绪,医生在患者面前要稳重,要宽慰患者,开导患者树立战胜疾病、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心,增强患者对医生的配合度、信任度,逐步引导患者建立乐观豁达、正视疾病、不怕疾病的人生观、疾病观。四、大病危疾,顾正气而延年

大病重病者,疾病一时难以治愈,又因经过多种疗法的治疗,用过许多药物,尤其肿瘤患者用西医的放化疗药、靶向药,会导致正气损伤、脾胃虚弱。对这类患者,张老师特别重视扶正气,遵循《内经》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旨意,治疗上提出“扶正以祛邪,带病延年”的学说。在扶正气方面尤其重视补脾气、助胃气、纳肾气,常用方剂有香砂六君子汤、玉屏风散、六君子汤、八珍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加味逍遥散、参苓白术丸、加味保和丸等;常用药物有生黄芪、女贞子、冬虫夏草、枸杞子、桑寄生、五味子、沙参、党参、麦冬、鸡内金、生山楂、焦神曲、当归、补骨脂、百合、知母、黄精等;常用中成药有贞芪扶正颗粒、百令胶囊、补中益气口服液、金匮肾气丸、玉屏风颗粒、补心气口服液、人参归脾丸等。

张老师根据多年治疗肿瘤经验,创立“贞芪白莲参虎汤”用于治疗肺癌、胃癌、肠癌手术及放化疗后体虚肿瘤有转移者,该方主要功效是益气固本、扶正消积。组方旨意:其一源于抗肿瘤中成药贞芪扶正颗粒的主药生黄芪和女贞子;其二源于张老师师承黄坚白重视后天脾胃的思想;其三源于张老师多年观察恶性肿瘤术后癌毒有积痰成结复发的病机。方用生黄芪、女贞子,补气健脾、益肾固本,针对肿瘤手术放化疗后脾肾气虚而设,为君药;臣以党参、白术、茯苓、白花蛇舌草,益气健脾、化湿散结;佐以半枝莲、马鞭草、虎杖,共助茯苓、白花蛇舌草消积散结化癌毒;猪苓助茯苓利湿气;鸡内金、焦三仙佐白术、党参消积和胃,鸡内金兼以为使,引药归脾胃经,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本、散结消积之效,体现了张老师在晚期肿瘤治疗上重在留人治病、扶助正气、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宗旨。五、急病祛邪,用药稳准狠猛

张老师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对急性胆囊炎、重症肝硬化腹水以及外感高热等病,强调祛邪要迅速,解毒用猛药,通腑攻下逐水既要稳又要狠,达到祛邪不伤正的目的。

治疗风温高热,用柴银五黄汤(柴胡、金银花、黄芩、黄连、黄柏、生大黄、生黄芪、防风、玄参、知母、桔梗),重用金银花30g、生大黄(据体质选用,体强可用10g,病除则停服),同时用三黄(黄芩、黄连、黄柏)、玄参、知母以清三焦之热,每日服用二剂,以每日大便二次、热退汗出表解为度。

治疗肝硬化腹水,强调放腹水的重要性,每次放适量,同时配合补充白蛋白,加用健脾益气利水之剂,根据病情决定先攻后补、早攻晚补,或先补后攻。对肝硬化的病机重视肝脾两经虚实夹杂,邪实如肝郁、瘀血、食滞、水积,正虚如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肝硬化腹水阶段一般虚多实少,治疗宜培元固本、扶正祛邪。

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结石胁痛高热,常用大柴胡汤加茵陈、金钱草、海金沙、郁金、枳实、赤芍、黄芩等,用量较大,常用金钱草30g、茵陈30g、黄芩12g、海金沙20g等,体现出“六腑以通为顺,通则不痛”的思路,力求尽快通便退热,防生他变。

对急性心梗胸痹心痛,张老师认为病机多属痰滞气虚,血行暴阻,治疗需用大剂量化痰通痹活血之品,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君药瓜蒌、丹参重用到30g,臣药薤白、赤芍、党参等也用到15g,配合法半夏、桃仁、降香、生脉饮,共同起到宣痹化痰、益气活血之效。

张老师急病善用通导猛剂的特点可见一斑。六、耐药顽症,按湿热痰虚治

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扩张患者长期反复住院,多次频繁应用抗生素,导致机体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成为多耐药或泛耐药菌感染,治疗非常棘手。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如何有效治疗耐药菌感染是摆在中西医学者面前的难题。中医治疗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单纯中药治疗的临床报道较少,张老师用纯中药治疗多例耐药菌感染疗效很好。

张老师临证用药主要是从湿热和正虚着眼。偏实证者从湿热痰论治,重用黄连、黄芩、黄柏苦寒燥湿,苍术、砂仁、法半夏、党参、木香健脾燥湿,薏苡仁、蒲公英、佩兰、藿香化湿利湿,法半夏、陈皮、川贝以化痰,总以健脾祛湿化痰为着眼点,其正虚邪实兼夹者,如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因其致病菌难以彻底消灭,在体内伏藏,待时机成熟则繁殖导致急性感染,损伤血管则咯血,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是正气亏虚和外邪引动内热,气滞痰阻,痰热酿毒,损伤脉络,此即宋代名医许叔微所言:“外邪留而不去,其病为实”之理。对此张老师主张扶正祛邪兼顾,二者并重,祛邪用黄芩、黄连、黄柏、石膏、桑白皮、白茅根、地龙以及三子养亲汤等以清肺化痰;扶正用玉屏风散加炙百部、川贝、沙参等,出血者酌加三七、藕节炭、侧柏炭、仙鹤草等止血药。如此治疗正气不伤,邪气渐去,久可建功。药理研究表明,中药黄连、黄柏、黄芩、仙鹤草等有消除细菌耐药性作用,中药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作用,是通过调节机体自身免疫力、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消除耐药质粒、逆转细菌耐药性以及对细菌的增敏作用等多途径来实现的。张老师从湿热痰虚论治耐药菌或许是中医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一条新路。第二部分 经典医案辑录呼吸内科一、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简称“上感”,包括鼻、咽、喉的感染。上感90%左右由病毒引起,但常继发细菌感染。该病任何年龄和季节均可发病,经呼吸道飞沫或污染的用具传播。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时,原已存在或侵入的病毒和/或细菌迅速繁殖导致感染。本病主要临床症状有流涕、喷嚏、咽痛、咽痒、咳嗽、咯痰、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有自限性。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副鼻窦炎,偶可并发心肌炎、风湿热等。中医认为根据发病季节和体质的不同,其表现有差异,病名也不同,可散见于伤风、感冒、伤寒太阳表证,以及春温、暑热、风温等的卫分证;有兼夹证者,可见于咳嗽、喉痹、乳蛾、风温肺热等病名中。

对于本病的辨证治疗,张老师认为当根据发病季节、患者体质、感邪性质之不同分别施治。感受外寒者多兼正虚,用香苏饮、桂枝汤及玉屏风散加减;风温犯肺咽痛咳嗽,用自拟银柴五黄汤加蝉蜕、紫菀、生石膏,以及百合知母甘桔汤等;外感暑热咽痛发热者,用柴葛四黄汤、香连平胃散加藿香、佩兰等;太阳阳明合病用双解汤;虚人感冒咳嗽用止嗽散加减;咳嗽日久耗伤气阴,用沙参麦冬汤、四君子汤加减等。总不离药证相符,扶正祛邪兼顾的原则。

◇病例一

李某,女,49岁。2012年10月30日初诊。主诉:畏寒、头痛、咳嗽1周。现病史:患者于2012年10月22日因感冒致咳嗽头痛,服加味感冒丸效果不佳,仍咳嗽,咯痰不稠,畏寒头痛,纳差,背发凉,腹胀,下肢冷。既往史:后背发凉2年余,未治愈。适龄结婚,生育二胎,产后着凉。查体:舌质正常,苔白,脉细滑。

中医诊断:咳嗽(风寒束肺)。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发散风寒,宣肺止咳。处方:香苏饮加减。苏叶10g、香附10g、陈皮12g、法半夏9g、茯苓12g、生甘草6g、菊花10g、紫菀12g、炙百部12g、黄芩12g、连翘6g、浙贝母12g、生黄芪12g、防风10g、生白术12g,3剂,水煎服,2次/日。如无特殊说明,本书处方均为日一剂。

牛黄蛇胆川贝液3盒,1支/次,3次/日,口服。

二诊(2012年11月6日):症状明显好转,鼻塞轻,咳嗽轻,下肢畏寒,纳佳。舌质正常,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益气解表,宣肺止咳。处方:香苏饮合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12g、防风10g、生白术12g、苏叶10g、香附10g、陈皮12g、辛夷(包)12g、路路通10g、法半夏9g、茯苓12g、桂枝10g、川牛膝12g、威灵仙15g、生甘草6g,3剂,水煎服,2次/日(8时、20时)。

三诊(2012年12月11日):病情明显好转,感冒已愈,仍咳嗽,咯痰不多,下肢畏寒。舌质微淡,苔白厚,脉弦小。

治法:益气固表,散寒宣痹。处方: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生白芍15g、桂枝10g、生黄芪12g、防风10g、生白术12g、生甘草6g、川牛膝12g、生杜仲12g、威灵仙15g、密蒙花12g、青葙子12g、黄芩12g、浙贝母12g、萆薢12g,7剂,水煎服,2次/日。

四诊(2012年12月18日):病情好转,咳嗽大减,睡眠佳,下肢畏寒较前减轻,腹不胀。舌质正常,苔薄,脉弦小。

治法:散寒解表,益气通络。处方: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桂枝10g、生白芍10g、生甘草6g、大枣15g、生黄芪12g、防风12g、生白术12g、浮小麦30g、杜仲12g、川牛膝12g、威灵仙15g、鸡内金15g、炒酸枣仁18g、密蒙花12g,7剂,水煎服,2次/日。

五诊(2013年1月8日):病情好转,吸冷空气则咽痒,刺激性咳嗽。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小滑。

治法:益气解表,宣肺通痹。处方: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12g、防风10g、白术12g、桂枝10g、白芍12g、生甘草6g、大枣15g、炒酸枣仁15g、鸡内金15g、浮小麦30g、生杜仲12g、川牛膝12g、威灵仙15g、鸡血藤15g、密蒙花12g,7剂,水煎服,2次/日。按语:正气素虚,产后受寒,血行不畅,督脉通行不畅,导致背冷、下肢发凉,此次因感受风寒,外邪束表,正邪交争,正不胜邪,肺失宣降,故畏寒头痛、咳嗽咯白痰,治法重在益气解表、宣肺止咳,初用参苏饮加玉屏风散加味,后合用桂枝汤及通督活络之杜仲、川牛膝、威灵仙、鸡血藤等,鼻塞不通加辛夷、苍耳子、路路通,病情逐渐减轻,治疗始终以顾护正气为重。

◇病例二

王某,男,62岁。2014年1月14日初诊。主诉:发热咳嗽2天。现病史:患者于2天前因劳累受凉出现发热无汗,恶寒轻,咽痛,口渴,咳嗽,咳少量黄痰,头身疼痛,体温最高39℃。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心率104次/分。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诊断:风温肺热(风热犯肺,痰热内阻)。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清热解表,化痰清肺。处方:银柴五黄汤加减。柴胡12g、连翘20g、黄芩12g、黄连10g、黄柏12g、生黄芪15g、生大黄6g、荆芥10g、防风10g、法半夏10g、知母12g、茯苓10g、金银花20g、川贝12g、紫菀12g、炙百部12g、生甘草6g,6剂,水煎服,日二剂,分4次服。

二诊(2014年2月2日):病情明显好转。服上方一剂,发热即退了,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减轻,咯痰减少,仍口干、咳嗽、吐白痰,乏力,大便畅通,日一行。舌淡,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清热解表,化痰清肺。处方:银柴五黄汤加减。上方去大黄、荆芥、防风,加竹茹10g、陈皮10g,6剂,水煎服,日一剂,分2次服。按语:风温为病,或因冬伤于寒,伏于体内,至春而发,或阴虚内热,受时令之风寒所迫而生,病机总不外乎风温犯肺,肺热阴伤,故治疗总以透解外邪,清热宣肺为要。本案患者劳累受寒,导致气阴不足,阴虚内热,复受外寒,束缚卫气,气郁不畅,皮毛闭合,营热内郁,故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咽痛;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故咳嗽咯痰。方用银柴五黄汤加减,此方系张老师验方,主药以金银花、柴胡、黄芩清热解表、和解少阳,辅以连翘助君药清热解表,黄连、黄柏助黄芩清三焦之热,生黄芪、知母、生甘草益气养阴,防外邪以及苦寒之药伤正,生大黄泻肠腑之热实,余药为对证加减而设,止咳用紫菀、炙百部、川贝,化痰用二陈汤等,二诊表证已解故去荆芥、防风。

◇病例三

刘某,女,61岁。2013年7月16日初诊。主诉:发热咽痛2天。现病史:患者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畏寒,咽痛。体温最高38℃,伴头身痛,口苦,手足心热。自服犀牛角粉,并拔火罐,症状不缓解。刻下:发热,咽痛,便干,大便二日一行,自汗,头身痛,手足心热。既往史:患白细胞减少症半年,脾大两年。查体:双肺(-)。舌红,苔黄,脉细滑。

中医诊断:外感发热(暑热内犯肺胃)。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白细胞减少症。

治法:清解暑热。处方:香连平胃散加减。藿香12g、黄连6g、连翘15g、苍术12g、厚朴12g、陈皮12g、金银花15g、黄芩12g、茯苓15g、生薏苡仁15g、生栀子10g、生甘草6g,4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13年7月29日):病情好转,服上方4剂后,发热咽痛减轻,后因出国,未能服药,近3天又感发热,手足心热,口苦,右胁痛,咽干痛,自汗,腹满,便秘。舌红,苔黄,脉细滑。血常规:白细胞:92.34×10/L。

治法:清透外邪,益气解暑。处方:柴葛四黄汤。葛根12g、柴胡12g、黄芩12g、黄连6g、黄柏12g、生黄芪15g、藿香12g、佩兰12g、生栀子12g、牡丹皮12g、淡竹叶12g、厚朴12g、炒酸枣仁15g、川芎10g,7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2013年8月9日):病情明显好转。服上药2剂热即退,胁痛咽痛去,腹胀满减轻,乏力,纳食可,睡眠差,轻咳咽痒,小腿痛,B超示轻度脂肪肝,脾大,生化提示胆红素增高,尿酸增高。舌质正,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清热化湿,疏肝利胆。处方:柴葛四黄汤加减。柴胡12g、赤芍12g、茵陈15g、黄芩12g、黄连6g、黄柏12g、藿香12g、佩兰12g、牡丹皮12g、金钱草15g、厚朴12g、鸡内金12g、炒酸枣仁15g、五味子12g、焦神曲5g、焦山楂5g、当归12g、伸筋草12g,7剂,水煎服,日一剂。按语:暑季感受外邪,暑邪易耗气伤阴,本病患者素体多病,时值小暑节气,气候炎热,突发寒热、咽痛、口苦、自汗为外感暑热之候,舌红苔黄、脉滑、手足心热、便干为内有蕴热之征,内外合邪,犯及阳明太阳,太阳主表,暑热易犯阳明,阳明主里,然病程未久,及时表散清化可无传里之虞。治疗需透表、和解、清泻三法,柴葛四黄汤集三法于一方,解表用藿香、佩兰、金银花、连翘等,和解少阳用柴胡、葛根、黄芩、赤芍等,清泻里热用黄连、黄柏、栀子、牡丹皮、淡竹叶等,失眠加炒酸枣仁、五味子,兼以养肝阴,利湿化湿用茵陈、金钱草、淡竹叶、佩兰等,诸药合用或先后使用,使外邪得透解,内热得清化,湿浊得以渗利,病情自然日渐好转。

◇病例四

王某,女,47岁。2013年2月5日初诊。主诉:发热半月。现病史:患者于2013年1月17日因被家人传染而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痛,体温最高37.5℃,自服阿奇霉素片治疗3天,症状无好转。其后坐飞机到美国,症状加重,伴有咽痛、身感烘热,美国医生给予口服萘普生500mg,日两次。2天后回国,在清华大学某附属医院就诊,诊断为病毒性感染,予输液利巴韦林0.1g/日,喜炎平注射液375mg/日,并静点赖氨匹林,口服蓝芩口服液等,治疗六天,症状无缓解,出现咳嗽、咽痒,后到眼科医院就诊,服用中医大夫的汤药(小柴胡汤合三仁汤加味)三剂,体温仍不降,最高39.0℃,夜间热重,伴有乏力、腰痛、咳嗽、口渴、心胸烦热。既往史:无重要病史。查体:形体稍肥胖,面色微红。舌微暗,苔白腻,脉弦小。辅助检查:2013年2月2日,EB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肺炎衣原体抗体均阳性,抗体滴度值分别为688.0U/mL、7.21U/mL、31.70U/mL、30.60U/mL、92.10U/mL。

中医诊断:外感发热(风温)。西医诊断: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分析:素体偏虚,兼操劳伤气,出差耗神,气阴两虚,外感风热,渐侵入肺,损伤气阴,肺宣降失常,气逆而咳,火蒸为热。

治法:宣肺祛邪,清热养阴。处方:银柴五黄汤加减。金银花15g、柴胡12g、防风10g、生黄芪15g、黄芩12g、黄连9g、黄柏10g、知母12g、百合15g、连翘12g、川贝12g、香附12g、炙百部12g、锦灯笼12g、荆芥12g、生白术12g、紫苏叶12g,7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13年2月19日):症状明显好转,服上方一剂后,热退,心烦、燥热感大减。舌微暗,苔薄白腻,脉弦小。

处方:银柴五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15g、生白术12g、防风10g、金银花12g、柴胡12g、黄芩12g、黄连6g、黄柏12g、川贝12g、紫菀12g、炙百部12g、桔梗12g、生石膏12g、赤芍15g、生甘草6g,7剂,水煎服,日一剂。

牛黄蛇胆川贝液3盒,10mL/次,3次/日,口服;双黄连颗粒3盒,1袋/次,3次/日,口服。

三诊(2013年2月26日):病情明显好转。周身阵发烘热减轻,仍自汗出,咳嗽减轻,后背腰痛。舌暗红,苔白腻,脉细滑。

处方:玉屏风散加味。生黄芪12g、生白术12g、防风10g、金银花15g、连翘12g、荆芥10g、苏叶10g、香附10g、蝉蜕10g、白鲜皮12g、蒺藜12g、萆薢12g、蒲公英20g、黄芩12g、黄连6g、败酱草15g,7剂,水煎服,日一剂。

四诊(2013年3月5日):病情好转。体温正常,腰痛、乏力明显减轻,咳嗽消失。停经数月后近几日来月经,经色经量正常。舌嫩红,苔薄白,脉细滑。

处方:上方14剂。水煎服,日一剂。按语:多种病毒及衣原体感染,西药抗生素治疗无效,少有中医成功治愈的文献报道。张老师根据患者体胖正虚感邪的特点,诊断风温病,立法以扶正祛邪并举,方用银柴五黄汤加减,以玉屏风散为君药,臣以黄芩、黄连、玄参、桔梗清肺利咽,佐以炙百部、川贝、百合止咳化痰,金银花、连翘、柴胡、荆芥、苏叶疏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扶正祛邪、清肺补虚之效,药后症状减轻、复诊随证加减,有是证用是药,药后月经来潮,症状减轻,体质恢复,说明药证相符,疗效较好。

◇病例五

王某,女,53岁,2013年2月5日初诊。主诉:咳嗽伴发热2天。现病史:患者于2天前因工作劳累、熬夜以及受凉出现咳嗽,发热,无汗,头痛,咽干,身烘热,体温最高39℃,无鼻塞,无流涕。未治疗,今晨体温38.4℃,咳嗽声高,无痰。查体:精神可,面色红,唇干,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舌红、苔白,脉浮滑。

辨证分析:劳累伤气阴,熬夜伤阴津,加之前有乳腺癌手术后病史,体内素蕴内热,导致阴虚生内热,卒受外感贼风邪热,致内外合邪,热盛于肺卫和阳明气分,故见但热无汗、咳嗽、咽干、头痛、不恶寒、便秘、舌红脉滑等证,治疗当清泄阳明与透解外邪结合,给邪气以出路,庶可表里双解,邪去正安。

中医诊断:风温肺热病(卫气同病,热盛津伤)。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

治法:表里双解,清热养阴。处方:双解汤。连翘12g、炒杏仁12g、紫苏叶12g、香附12g、桔梗12g、玄参12g、紫菀12g、炙百部12g、川贝12g、黄芩12g、黄连6g、黄柏12g、生黄芪15g、淡竹叶12g、金银花15g,7剂,水煎服,日一剂。

中成药:双黄连颗粒3盒,1袋/次,3次/日,口服;牛黄蛇胆川贝液3盒,2支/次,3次/日,口服。

二诊(2013年2月19日):病情明显好转。服药一剂即汗出热退,头痛消失,其后未再发热,仍有咽干,出汗较多。舌尖红,苔薄白,脉小滑。

辨证分析:肺热退,表邪解,腑气通,但余热挟痰伤肺,气阴仍然亏虚,治需兼顾气阴亏虚,改为扶正为主的治法。

治法:清补肺金,宣肺止咳。处方:玉屏风散合止嗽散加减。防风10g、白术12g、桔梗12g、炙甘草6g、紫菀12g、炙百部12g、玄参12g、黄芩12g、黄连5g、陈皮12g、柴胡12g、郁金12g、高良姜6g、生黄芪12g,7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2013年2月28日):病情好转。咳嗽乏力减轻,近几日未服药。工作忙碌,口疮复发,大便秘结。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养阴益气润肠。处方:四君子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2g、麦冬12g、玉竹12g、玄参12g、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生黄芪12g、栀子12g、瓜蒌15g、黄芩12g、黄连6g、桔梗12g、鸡内金12g、决明子12g、焦山楂5g、焦神曲10g,7剂,水煎服,日一剂。按语:本案初诊因癌症术后化疗后气阴亏虚,阴虚内热,复感受外邪,导致太阳阳明合病,高热咳嗽、头痛、咽干、便秘,治疗重在清热解表、通腑泄热,用张师自拟双解汤加味,本方由金银花、连翘、苏叶、杏仁、桔梗、玄参、黄芩、黄连、黄柏、生黄芪组成,前五味药宣肺解表透热于外,后五味清泄胃热并益气阴于里,如此表里双解,故名双解汤。咳嗽重则加紫菀、炙百部、川贝、淡竹叶以清热止咳润肺,加香附意在理气和胃,二诊热退咳轻便通,但出汗较多,乏力明显,故改用固本为主,益气养阴清肺经余热,以玉屏风散合止咳散加味,止咳散为张师验方,由桔梗甘草汤加玄参、紫菀、炙百部、川贝、黄芩、陈皮而成,此方来源于止嗽散,但用意与止嗽散不同点在于增加了清热养阴的玄参、川贝、黄芩,更适合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期病毒合并细菌感染所致的刺激性咳嗽,具体应用时,热盛咳重声高加黄连、青黛、海蛤壳,合并肝郁症见胸闷太息,可加柴胡、枳壳、郁金等。三诊全无表征,正虚明显,兼有内热表现,故用四君子汤合沙参麦冬汤加芩、连、蒌、栀、桔以清热化痰,加内金、楂、曲、决明以和胃润肠,共奏益气养阴,清热护胃,调补阴阳之功。

◇病例六

徐某,女,29岁。2013年11月26日初诊。主诉:咳嗽7天。现病史:患者于7天前感冒,出现咳嗽白痰,遇冷咳嗽,咽干痒不适,不发热,曾拍胸片未见异常。查体:咽部充血,心率84次/分,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舌质微暗,苔薄白,脉细滑。

中医诊断:咳嗽(风热犯肺)。西医诊断:咽炎,急性气管炎。

辨证:风热犯肺,热伤气阴。

治法:养阴益气,清肺利咽。处方:百合知母甘桔汤加味。桔梗12g、玄参12g、生甘草6g、百合15g、知母12g、紫菀12g、炙百部12g、黄芩12g、黄柏12g、浙贝母12g、板蓝根12g、生黄芪12g、白术12g、防风10g,7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13年12月3日):病情好转。药后咳嗽大减,咯痰偏黏少,咽部不适感减轻。舌质尖红,脉弦小。

治法:养阴益气,清肺利咽。处方:百合知母甘桔汤加减。上方去板蓝根,加锦灯笼12g、黄连10g,7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2013年12月17日):病情好转,以傍晚咳甚,痰少难咳出,咽干,舌尖微红,苔薄白,脉弦小。

辨证分析:日暮咳重,为阴虚肺热气逆之表现。

治法:养阴益气,清肺降气。处方:百合知母甘桔汤加味。桔梗12g、生甘草6g、玄参12g、百合15g、知母12g、紫菀12g、炙百部12g、黄芩12g、黄柏12g、浙贝母12g、黄连10g、生黄芪12g、白术12g、防风10g、炒紫苏子10g、炒杏仁10g,7剂,水煎服,日一剂。按语:急性咽炎,而目前所用的消炎止咳药对气道高反应所起作用甚微,而激素类药物又为广大患者难以接受,因此对本类疾病的治疗中医有用武之地。本案初诊时即已患病7日,始于感冒而刺激性咳嗽、咽部不适,迁延难愈,导师辨证为气阴不足,痰热壅肺,治疗主张用清补法,百合知母甘桔汤是张老师验方,由百合知母汤、桔梗甘草汤、玉屏风散化裁而成,君药百合知母汤养阴,桔梗、甘草清热利咽,臣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玄参、炙百部、浙贝母、紫菀以助君药润肺止咳,佐药黄芩、黄柏、板蓝根清三焦之热以解毒,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二诊症状大减,因痰黏咽干,减板蓝根之凉,加锦灯笼以润肺利咽,三诊傍晚咳甚,证属阴虚肺热气逆,故加紫苏子、杏仁以加强降逆下气作用。全疗程中始终以养阴益气与清热泻肺并举,体现了扶正祛邪兼顾的理念。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包括腺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可因病毒感染而导致呼吸道黏膜上皮防御功能降低继发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感染,临床表现为感冒后出现咽炎或咽喉炎、刺激性干咳,常持续数周,伴有发热、肌肉酸痛,咯白黏痰,偶有咯血,查体可有局限性干罗音,胸片可见双肺纹理增粗。其病理特点是气管-支气管黏膜炎症、上皮细胞损伤、白细胞浸润、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多以及黏膜下神经末梢受刺激而呈气道高反应。西医治疗方面,因本病有自限性而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多以对症治疗为主,而消炎止咳效果常不理想,原因与气道高反应难以改善有关。本病因以咳嗽、咽痛为主要症状,在中医归属于咳嗽或咽痹范畴,辨证分内伤外感,病位在肺而与五脏六腑均有关,新咳多外感,日久多兼内伤。张老师发皇古义,不断总结创新,提出止咳不专主于肺,关乎三焦脏腑;利咽不限于肺系,而重在调理阴阳。自创百合知母甘桔汤、甘桔紫参汤、清肺汤、清肺止咳方等验方,临证加减变通,存乎一心,如木火刑金之咳嗽用丹栀逍遥散加黄芩、黄连、玄参;气道过敏致咳嗽用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风热犯肺咳嗽用银翘散、苏杏石甘汤加减;久咳不已传为肾咳,用六味地黄汤加味等,总以辨证施治为准。

◇病例一

冯某,女,59岁。2013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为咳嗽反复发作2年,再发1周。患者2年前因感冒导致咳嗽,无痰,经治疗1月后好转,其后经常发作。此次于一周前因感冒出现咳嗽不愈,干咳,咳少量黄痰,流涕色清,口干咽痒,无发热,自服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无效。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74次/分,舌微暗,苔薄白,脉细滑。

中医诊断:咳嗽(风热犯肺,肺窍不利)。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鼻咽炎。

辨证:气阴亏虚,卫外不固,风热外袭,肺失宣降。

治法:宣肺止咳,益气润肺。处方:桔梗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桔梗12g、甘草6g、知母12g、浙贝母12g、生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2g、黄芩12g、黄连10g、紫菀12g、炙百部12g、板蓝根12g、路路通10g、辛夷(包)10g、玄参12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一剂。

百令胶囊3盒,5粒/次,3次/日,口服;牛黄蛇胆川贝液3盒,1支/次,3次/日,口服。

二诊(2013年11月26日):服11月12日方7剂后症状好转。后因背畏寒,上方加补骨脂、巴戟天各12g,继服7剂。现咳嗽减轻,咳黏痰减少,流涕减少,仍咽痒、口干、背畏寒。舌微红,苔薄白腻,脉细滑。辅助检查:2013年11月18日,肾脏B超示左肾结石1.5cm。

治法:宣肺止咳,益气润肺。处方:桔梗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桔梗12g、甘草6g、知母12g、浙贝母12g、生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2g、黄芩12g、黄连10g、紫菀12g、炙百部12g、板蓝根12g、路路通10g、辛夷(包)10g、玄参12g、沙参15g、麦冬15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2013年12月3日):病情好转。咳嗽减轻,痰易咳出,鼻干,口干,咽干。舌微暗,苔薄白,脉细滑。

治宜宣肺止咳,益气润肺。桔梗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桔梗12g、甘草6g、沙参12g、浙贝母12g、生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2g、黄芩12g、金钱草15g、紫菀12g、炙百部12g、海金沙15g、玄参12g、鸡内金12g、百合15g,7剂,水煎服,日一剂。按语:年近6旬,气阴渐亏,每逢感冒则咳嗽,肺气亏虚,卫外不固之征兆也。今冬天气干燥少雨,复感风寒,肺失宣降,外邪入里化热,故咳嗽痰黄,口咽干燥,肺热上蒸鼻咽,肺窍不利,故鼻流清涕。热郁于内,卫气不得外达,故背部畏寒,是故用温补之药虽可暂缓背部畏寒之症,但内热不除,阳气仍难外达,因此二诊时重在清热化痰,理气益气,待痰热得清,气运畅达则诸症易于缓解。玉屏风散为补益肺气顾护卫气之第一方,张老师善用之治疗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肺系疾病,作为基本方,内可补益脾肺之不足,以增宗气之源,外可疏表,鼓邪外出,并用黄芩、黄连、玄参、板蓝根、桔梗、知母、沙参,则肺热得清,配合紫菀、炙百部、浙贝母、甘草、沙参、百合则肺阴得滋,肺燥得润,因既往有肾结石史,故佐以金钱草、海金沙以排石利尿。

◇病例二

韩某,女,63岁。2012年11月5日初诊。主诉:咳嗽5天。现病史:患者于5天前因感冒后用西药治不得当出现咽部刺激性咳嗽,不发烧,口不干,咳白痰,纳可,二便调。既往史: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史10年,卵巢癌术后化疗后12年。查体:舌暗,苔白,舌下络脉粗,脉细弦。

中医诊断:咳嗽(气阴亏虚,热伤肺金)。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辨证:久病入络,气病及血,外邪入里,化火刑金。

治法:益气养阴,润肺清肝。处方:玉屏风散合加味桔梗汤加减。生黄芪12g、防风10g、白术12g、桔梗12g、玄参12g、甘草6g、紫菀12g、炙百部12g、川贝12g、黄芩12g、黄连6g、板蓝根12g、锦灯笼12g、百合15g、知母12g,7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12年11月12日):病情明显好转。白天不咳,痰不多。舌暗,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益气养阴,润肺清肝。处方:玉屏风散合加味桔梗汤加减。生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2g、法半夏9g、陈皮12g、茯苓12g、甘草6g、紫菀12g、炙百部12g、川贝12g、黄芩12g、黄连6g、黄柏10g、女贞子15g、黄精15g,14剂,水煎服,日一剂。按语:卵巢癌术后化疗后体质偏弱,平时易感冒风寒,易因食管炎、十二指肠球溃疡而致胃酸反流、咽部不适。此次5天前感受外邪,治不得当,外邪束肺,肺失宣肃,气阴亏虚,肺系失养,木火相乘,故见刺激性干咳,咳少许白痰,食少脘满,久病入络,气病及血,故舌暗、舌腹静脉扩张增粗,治以益气养阴、润肺清肝,方用玉屏风散合验方加味桔梗汤。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实胃,防外邪复入;加味桔梗汤中桔梗、紫菀、黄芩为君,一宣一滋一清,使肺金得以清肃濡润,锦灯笼助桔梗宣肺疏风,炙百部、川贝、知母助紫菀润肺止咳,黄连、板蓝根、玄参助黄芩以清肝利咽,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润宣肺之效。

◇病例三

庄某,女性,58岁,2000年1月26日初诊。主述:发热2天。现病史:发烧2天,体温38.7℃,咳嗽,咯痰,流涕,头晕,身痛。既往史:无重要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可,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舌质红,苔薄白,脉9浮滑。化验检查WBC:7.0×10/L。

中医诊断:咳嗽(风热犯肺)。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辨证:冬春感寒,应发为冬温或春温,因邪气之不同而命名,但病机主要关乎机体内在寒热之胜负,此病人发热重,不恶寒,舌红,脉浮滑,辨证为风热犯肺,肺失宣降。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处方: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2g、荆芥10g、杏仁10g、防风10g、黄芩12g、黄连10g、黄柏10g、川贝12g、陈皮10g、茯苓12g、甘草6g、大青叶12g、鱼腥草30g,6剂,水煎服,日一剂。

莱特新(琥乙红霉素)2盒,2片/次,3次/日,口服。

二诊(2000年3月10日):发热已退,咳嗽,咯痰多,黄脓痰,加重五天。舌质红暗,苔薄,脉细滑。

治法:清肺热,止咳嗽。处方:麻杏石甘汤加减。紫苏子10g、杏仁10g、生石膏30g、甘草6g、紫菀12g、炙百部12g、黄芩12g、黄连10g、黄柏10g、川贝12g、陈皮10g、金银花15g、穿山龙30g,7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2000年3月28日):患者出汗多,仍咳嗽,咳少量痰,声哑,失眠。舌质微暗、苔薄腻,脉弦小。

治法:清肺止咳、益气因表。处方:桔梗甘草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12g、防风10g、白术12g、桔梗10g、甘草6g、紫菀12g、炙百部12g、黄芩12g、黄连10g、黄柏10g、陈皮10g、穿山龙30g、大青叶12g,7剂,水煎服,日一剂。按语:《灵枢·百病始生论》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若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疏懈,外邪乘袭卫表即可导致咳嗽发病。该病病变主脏在肺,与五脏、三焦均有关。本案初诊为冬春之时,时行邪气经口鼻、皮毛而入,导致卫阳郁遏、肺失宣肃。临证以卫表症状为主。辨证为风热郁表,治用银翘散加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热势甚,加黄芩、黄连、黄柏,三黄共奏清热之功。因血象高,炎症重,加大青叶、鱼腥草清热解毒,此二药药理研究证明有很好的抗炎、杀菌作用。二诊时表邪已入里化热,热蒸于肺,肺热叶举,清肃之令不得下行,表现为咳嗽重,咳量多黄脓痰,舌质红暗,治宜清泻肺热、止咳宁嗽。药用苏杏石甘汤,以紫苏子代麻黄,突出紫苏子降肺之效,加川贝、陈皮化痰,紫菀、炙百部温润止咳,用三黄清泻肺热,穿山龙泻肺平喘。三诊痰量明显减少,因患者体虚,易感受外邪,常反复不已,出现出汗多等表虚卫弱症状,宜益气解表,方用玉屏风散,加用润肺化痰之紫菀、炙百部、陈皮及清泻肺热之三黄。药随证变,加减有法,效果颇佳。

◇病例四

杜某,女,44岁。2013年4月25日初诊。主诉:咳嗽、咽痛1周。现病史:患者于1周前因感冒出现咳嗽、咽痛,咯少许白痰,流涕,头晕,未治疗。既往史:高血压病史6年,颈椎病史10年,霉菌性阴道炎病史2年,尿道炎病史3年。查体:双肺呼吸音粗。舌淡,苔白厚润,脉小滑。

中医诊断:咳嗽。肝火气逆犯肺。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辨证:生气上火,致肝阳化火,气火上攻,与外感风寒相激于肺卫。肺失宣降,肺系不利,故咳嗽、咯痰、咽痛;肝阳上亢,气火攻于头顶,故头晕。

治法:清肝宣肺。处方:百合知母甘桔汤加减。百合15g、知母12g、桔梗12g、玄参12g、紫菀12g、炙百部12g、黄芩12g、黄连6g、浙贝母10g、天麻12g、钩藤12g、石决明20g、葛根12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13年5月2日):病情好转。药后咳嗽减轻,咽痛大减,近两天劳累致颈椎病加重,上肢窜痛,头晕加重,自服扶他林后引起胃脘痛,尿频尿急尿热,白带发黄,既往有霉菌性阴道炎病史和泌尿系感染史,曾于3月9日化验尿常规白细胞+++,镜检5/HP。查体:舌微暗,苔薄白,脉小滑。

中医诊断:淋证(湿热下注)。西医诊断:尿道炎。

辨证:肝火上扰,乘脾犯肺,脾胃运化失常,内生湿热,循经上犯頏颡,故鼻流清涕,下注于会阴,故白带多发黄,湿热下注膀胱故尿频尿急。

治法:清肝宣肺,清利湿热。处方:百合知母甘桔汤加减。百合15g、知母12g、桔梗12g、玄参12g、紫菀12g、炙百部12g、黄芩12g、黄连6g、浙贝母10g、天麻12g、钩藤12g、石决明20g、葛根12g、苍耳子12g、辛夷(包)12g、萆薢12g、黄柏12g、滑石20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2013年5月9日):病情好转。药后鼻涕减少,白带减少,尿频尿急减轻,头晕、上肢痛减轻,近日劳累,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益气养阴,舒肝清热。处方:玉屏风散合生脉饮加味。生黄芪12g、防风10g、白术12g、党参12g、麦冬12g、五味子12g、当归12g、白芍12g、生地黄15g、香附12g、柴胡12g、牡丹皮12g、炒栀子10g、黄芩12g,21剂,水煎服,日一剂。

四诊(2013年6月20日):上方服用21剂,感冒痊愈,已无咽痛,咳嗽轻,咯痰色白,近日劳累汗出受凉致颈椎病加重,手指麻木,肩部冷痛,腿痛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益气固表,温通经络。处方:玉屏风散加味。生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2g、桂枝12g、白芍12g、法半夏9g、当归12g、威灵仙15g、益母草12g、茯苓15g、紫菀12g、炙百部12g、怀牛膝12g、黄芩12g、黄连6g、陈皮12g、浙贝母12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一剂。按语:中年女性既往有尿道炎、阴道炎、高血压病、颈椎病史,形劳操心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