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下一代互联网——改变你生活的物联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20:36:47

点击下载

作者:桑世庆、卢晓慧 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走进下一代互联网——改变你生活的物联网

走进下一代互联网——改变你生活的物联网试读:

前言

18世纪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19世纪电力的大规模应用造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从1986年中国发出第一封国际电子邮件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互联网在中国有了6.49亿用户,普及率达到了47.9%,互联网正逐步从城市向农村渗透。现如今,互联网已经广泛渗透到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过去的30年时间里,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的格局和产业版图。在第一个10年里,互联网更多应用于学术科研领域。第二个10年,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和平共处,互联网催生了很多新经济,比如门户网站、游戏和电商等。第三个10年里,互联网逐步开始改变甚至颠覆了很多传统行业。

在以PC连接为基础的传统互联网时代,网络结构存在很强的社区特质,具有集群的概念,而移动互联网具有“去社区”的特质,每个人、每个终端都是中心。在移动社交网络的情境下,数据的聚合变得无处不在。网络连接的端口从物理走向虚拟,从单一走向多元。它融合了工业互联网,通过将人、大数据、智能资产和设备连接起来,形成开放而全球化的工业网络,并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提升生产力和效率,从而使互联网广泛涵盖了航空、能源、交通、医疗等多领域。“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标志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正在从简单的工具快速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和核心理念。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经济运行模式的重构,正是未来十年创新的主题。

本书由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桑世庆和卢晓慧编著。全书共6个部分,其中,第1章和第2章由卢晓慧编写,第3章到第6章由桑世庆编写。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多位企业专家参与了审稿,并提出了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我们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浙江省科协“育才工程”资助和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著作出版资助。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e-mail:SSQ440@126.com。编著者第1章互联网发展概述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娱乐、大众媒介和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只有短短3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互联网历史就更短了。1989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的主持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正式启动了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NCFC)的建设。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连入互联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这是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尤其迅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我国网民数量已经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上网人数的迅速增加,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生活,影响着世界。

互联网的应用已涉及全行业,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能的境地,它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传递到全球任何一地方,互联网已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紧密相关。互联网也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改变。

首先,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以前远方的亲人间通话,只有通过高额的电话通信,如走出国门,打个电话,时间稍微长点,那话费都够农村人一个月的伙食费了,可想而知这个费用多么高昂。而自从有了互联网,亲人与亲人间不但能够进行长时间通话,甚至还可以视频面对面地进行沟通。

其次,以前购物只能亲自去商场超市采购,如当地没有的货物,必须通过朋友、亲戚间打听某某地方有卖,又得驱车前往,如果非要不可的东西,即使再远都必须亲自前往购买。21世纪的今天,网络发达的今天,因为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便利,需要查找产品,只需要坐在电脑旁搜索您需要购买的东西,或者与卖家在线沟通确定即可,卖家还可以通过拍摄各种实际产品照片发给客户看,确定样式,通过方便的网上银行支付货款,再也不需要为找供应商而烦恼了。即使远在国外,同样可以通过互联网采购全国各地想要的产品,网络下单,方便快捷。

再次,原先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问题,大家都是在书里查,可是到底该找哪方面的书又没有准确的目标,浪费大把的时间,现在只要打开因特网,你想知道的东西,一搜索都一一列出来了,这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这就是现在互联网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最基本也是最实在的好处。除了传统的应用之外,互联网上的新兴应用层出不穷。根据CNNIC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排名前十位的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即时通信、网络视频、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络游戏、博客/个人空间、论坛/BBS和网络购物。在互联网影响越来越多人的同时,也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方面,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互联网今天无论从技术和应用上都远远超出期初设计,已经开始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方面的需要,包括地址空间、速度、安全等。下一代互联网与现代互联网的区别:更快、更大、更安全、更及时、更方便。

①更快:下一代互联网将比现在的网络传输速度提高1000~10000倍。

②更大:下一代互联网将逐渐放弃IPv4,启用IPv6地址协议,几乎可以给家庭中的每一个可能的东西分配一个自己的IP地址,让数字化生活变成现实。在目前的IPv4协议下,现有地址中的80%已分配,明显制约着互联网的发展。

③更安全: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因为种种原因,存在大量安全隐患,下一代互联网将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安全问题,可以有效控制,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④更及时:提供组播服务,进行服务质量控制,可开发大规模实时交互应用。

⑤更方便:无处不在的移动和无线通信应用,有序管理、有效运营、及时维护。

因为以上的原因,下一代互联网在使用上就更加快捷,更加方便。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了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机会与机遇。过去,我国没有条件与发达国家抗衡,但现在无论从技术、设备,还是综合国力,都具备了基础条件。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给了大家共同发展的可能与机会。1969年美国开始第一代互联网研究,我国则在1994年开始由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第一个全国性试验网络。正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让彼此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1996年美国政府出台下一代互联网计划,1998年,中国专家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经济上,网络体系的变革,给了大家共同的机会。下一代互联网,从IPv4到IPv6,所有配套的软硬件都将面临一个挑战,产业面临新一轮洗牌,这给很多企业以新的机会,有可能打破现有网络经济格局。比如路由器可能就不再是思科公司一家独大,有可能出现更多新的公司。在各种应用上,将会给无数国家及公司更多机会。经济格局的打破,必然给整个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带来变化。同时技术的变革,经济实力的变化,也必然影响到政治、军事。虽然网络经济目前遇到了巨大挑战,但任何一个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对于未来的社会,网络是一个基本要素,它将对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乃至国防、政治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如果发展中国家失去对下一代互联网的发言权,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别人。因此,研制与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对每个国家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近两年,继IPv6、物联网、云计算之后,大数据也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及应用越来越多地被国家和行业所关注。

2010年10月,国务院曾经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列出了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其中之一,主要是指“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已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成果与标志,也是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抓手。国家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投资主线之一。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在已经逝去的30年中,中国互联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秉承互联网四大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下一代互联网将给中国带来更多、更大的改变。第2章“互联网+”的应用2.1 “互联网+”的背景与本质

2.1.1 “互联网+”的深刻内涵

普适计算之父马克·韦泽说:最高深的技术是那些令人无法察觉的技术,这些技术不停地把它们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直到你无从发现为止。互联网正是这样的技术,它正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

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和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互联网发展阶段如图2.1所示。图2.1 互联网发展阶段“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如图2.2所示。无论网络零售、在线批发、跨境电商、快的打车、淘点点所做的工作分享,都是努力实现交易的在线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才能实现“在线化”;只有“在线”才能形成“活的”数据,随时被调用和挖掘。在线的数据流动性最强,不会像以往一样仅仅封闭在某个部门或企业内部。在线数据随时可以在产业上下游、协作主体之间以最低的成本流动和交换。数据只有流动起来,其价值才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图2.2 “互联网+”本质“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英国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认为,每一次大的技术革命都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这个过程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第二个阶段是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和收获(每个阶段各20~30年)。

今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30周年,中国迄今已经有6.5亿网民,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通信网络的进步,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芯片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的广泛安装,为下一阶段的“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的内涵根本上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或者说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信息化。我们之前把信息化定义为:ICT技术不断应用深化的过程。假如ICT技术的普及、应用没有释放出信息和数据的流动性,促进信息/数据在跨组织、跨地域的广泛享使用,就会出现“IT黑洞”陷阱,信息化效益难以体现。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正在回归“信息为核心”这个本质。互联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看到的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天然具备全球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使得信息/数据在工业社会中被压抑的巨大潜力爆发出来,转化成巨大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新源泉。

2.1.2 “互联网+”推动各产业的互联网化“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过去十年,这一过程呈现“逆向”互联网化的过程。在企业价值链层面上,表现为各个环节的互联网化:从消费者在线开始,到广告营销、零售、批发和分销,再到生产制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生产装备。

从产业层面看,表现为各个产业的互联网化:从广告传媒业、零售业,到批发市场,再到生产制造和原材料。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互联网+”是从C端到B端,从小B再到大B的过程,产业越来越重。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物流、金融业也跟着出现互联网化的趋势。在“互联网+”逆向倒逼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互联网化的比重也是依次递减,称为逆向互联网化,如图2.3所示。图2.3 逆向互联网化

①最先被互联网带动的是消费者。根据CNNIC的数据,到201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网络购物用户3.61亿,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升至55.7%,在全国居民中的普及率也达到了26.67%。如图2.4所示。图2.4 中国互联网统计

②广告营销环节是最早互联网化的商业环节。根据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互联网广告产业规模达到1535亿元,市场份额占整体广告产业的28%,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广告行业互联网化的程度。

③零售环节的互联网化。2014年我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达到2.8万亿元,占同期零售总额的10.6%。这也基本代表零售业互联网化的比重。

④批发和分销环节的互联网化。这里包括传统的B2B网站纷纷由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转型,推动在线批发,以及传统企业大量开展的网络分销业务。2.2 “互联网+”的动力——云计算、大数据与新分工网络“互联网+”的实践风起云涌,极大地改变着经济、社会的面貌,其主要动力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新信息基础设施的形成;二是对数据资源的松绑;三是基于前两方面而引发的分工形态变革。如图2.5所示。图2.5 “互联网+”涉及的三方面

2.2.1 “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云网端

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运作有赖于基础设施发挥其支撑功能。随着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加速转变,基础设施的巨变也日益彰显。

短短几十年间,“互联网”能够从诞生、普及,升级为“互联网+”这一新变革力量,技术边界不断扩张,从而引发基础设施层次上的巨变,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大力提升新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互联网+”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动力源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威力。“互联网+”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可以概括为“云、网、端”三部分。“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有赖于对数据的利用能力,而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像水电一样,为用户便捷、低成本地使用计算资源打开方便之门。“网”不仅包括原有的“互联网”,还拓展到“物联网”领域,网络承载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新增价值持续得到挖掘。“端”则是用户直接接触的个人电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传感器,以及软件形式存在的应用。“端”是数据的来源、也是服务提供的界面。新信息基础设施正叠加于原有农业基础设施(土地、水利设施等)、工业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等)之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1)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强势突破“互联网+”的基础,是建立在“云”(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上,如图2.6所示。图2.6 “互联网+”的基础

以“谷歌云”、“阿里云”等为代表,许多互联网企业已实现了基于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提供通用云计算服务。“阿里云”无论是在技术先进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上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亚马逊、谷歌共执牛耳。我国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发挥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强化了提供计算资源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将国际IT巨头主导的起源于“工业经济”的“计算机+软件”模式,向适应“信息经济”特点的“云计算+数据”模式转变;带动了“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撬动了我国在“端”(移动设备等和软件应用)上的市场潜力和无限创意;在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社会的神经中枢,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一起联手打造系统级智能;打破了大企业在计算能力上的垄断,从而成为这个时代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温床;推动传统企业加速拥抱互联网,加快了传统产业转型的步伐;加强了政务处理效率,提高了社会治理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技术,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有助于降低能耗,助力可持续发展。(2)互联网、物联网基础设施快速渗透

物联网就是把传感器装备到各种真实物体上,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而运行特定的程序,达到远程控制或者实现物与物的直接通信。

射频识别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可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实现物与物的沟通和对话。

有新兴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作为支撑,物联网的发展将提升过去在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上能力欠缺的问题,焕发出新活力。IDC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物联网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从2013年的19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71亿美元。全球物联网装机量从2013年到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7.5%,增长到2120亿台。(3)智能终端、APP软件应用异军突起

在云计算、大数据设施和应用软件服务的助力下,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用户设备,正成为大数据采集的重要源头和服务提供的重要界面。

中国已成为全球智能终端增长的主导力量,并引领全球移动市场智能化演进。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2.58亿部,份额超过全球1/3,并以167%的增幅远超全球水平,一举超越2012年之前历年之和。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更达到4.23亿部,全球份额贡献逼近50%。2012年二季度中国手机出货中,智能手机占有率已超越功能手机达52%,领先全球整一年时间完成历史更替(全球在2013年二季度首次超越50%达到52%),而至2013年四季度,中国新出货手机的智能化比例已高达75%。

以智能终端为接入界面,互联网内容逐渐从门户网站主导的网页向异彩纷呈的APP应用程序转变。APP应用程序更多以云计算服务为支撑,通过后台丰富的数据驱动,开发和发布的门槛降低,创意受到极大激发。2013年年底,苹果App Store与谷歌Google Play应用下载规模均达到500亿次,应用规模均超过100万个。腾讯、阿里、百度等企业试图通过深度挖掘移动即时消息、手机支付、地图等能力,在自身核心应用领域搭建超级APP平台。(4)基础设施投资主体转向

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那么这类基础设施的投资是谁带来的呢?答案是数以亿计的普通用户。我国有6.49亿网民,其中83.4%使用移动上网(CNNIC截至2014年6月的数据),按每部手机1000元,两年更换一部手机计算,人们在移动设备上投资额是巨大的,几年内即可达万亿级别。同样云计算基础设施也是由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民营企业建设和运营,无论是用户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均位于世界前列。

这样,新基础设施的投资就由过去的政府或者国有大企业主导,逐渐向民营企业和个人主导转向。由于投资主体的变化,服务模式和控制权也发生了显著改变,从事基础设施服务的民营企业,必须持续创新以扩大规模,获取潜在收益;消费者主导权增强,用手中的设备“投票”,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信息经济的治理模式也将从原有的集中控制向依靠大众创新、共同治理方向转变。

2.2.2 “互联网+”的新生产要素——数据

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与信息(数据)的创造、传输和使用直接相关。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都是在逐渐打破信息(数据)与其他要素的紧密耦合关系,增强其流动性,以此提升使用范围和价值,最终提高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

信息(数据)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信息化过程,信息技术的超常规速度发展,促成了信息(数据)量和处理能力的爆炸性增长,人类经济社会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IDC于2012年12月发布了研究报告《2020年的数字宇宙:大数据、更大的数字阴影以及远东地区实现最快增长》。数字宇宙是对一年内全世界产生、复制及利用的所有数字化数据的度量。从2013年到2020年,数字宇宙的规模每两年将翻一番。2012年中国总体数据量占世界的13%,而到2020年将提高到21%。

如前所述,除了作为必要成分驱动业务外(Data-Driven Application,金融交易数据、电子商务交易数据),数据产品的开发(Data Product,通过数据用途的扩展创造新的价值,如精准网络广告)更是为获取数据财富开辟了新的源泉。经济领域海量数据的积累与交换、分析与运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智慧和知识,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充分挖掘数据要素的价值提供了超乎寻常的力量。2.3 “互联网+”的分工体系——大规模社会化协同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提升,加速了信息(数据)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中的渗透,直接促进了产品生产、交易成本的显著降低,从而深刻影响着经济的形态。如图2.7所示。

信息技术革命为分工协同提供了必要、廉价、高效的信息工具,也改变了消费者的信息能力,其角色、行为和力量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从孤陋寡闻到见多识广,从分散孤立到群体互动,从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消费者潜在的多样性需求被激发,市场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如图2.7所示。图2.7 “互联网+”社会化协同

以企业为中心的产消格局,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新格局。企业以客户为导向、以需求为核心的经营策略,迫使企业组织形式相应改变。新型的分工协同形式开始涌现。(1)“小而美”是企业常态

由于节约了信息成本,交易费用降低令外包等方式更为便捷,企业不必维持庞大臃肿的组织结构,低效、冗余的价值链环节将消亡,而新的高效率价值环节兴起,组织的边界收缩,小企业成为主流。(2)生产与消费更加融合

信息(数据)作为一种柔性资源,缩短了迂回、低效的生产链条,促进了C2B方式的兴起,生产与消费将更加融合。(3)实时协同是主流

技术手段的提升、信息(数据)开放和流动的加速,以及相应带来的生产流程和组织变革,生产样式已经从“工业经济”的典型线性控制,转变为“信息经济”的实时协同。(4)就业途径更多样

信息技术为灵活的工作方式提供了可能,就业形势多样化。“信息经济”条件下,由于沟通、协作的门槛降低,评价和信用制度的完善,专业技能的价值进一步凸显,个人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就业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

年青一代经由网络、利用外包等方式,可以充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工作的地点,为多家企业提供服务,比如翻译、设计、客户服务等工作,企业的雇佣方式和组织形式、人们的就业方式和收入结构,都将出现改变。

综上所述,新信息基础设施(云+网+端)、新生产要素(大数据)、新分工网络(大规模、社会化的全新分工形态),为“互联网+”能量的释放提供了不竭动力,体现了“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推动“生产率跃升”的强劲力道。“互联网+”行动,将以夯实新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原有工农业基础设施,创新互联网经济,渗透传统产业为指向,为中国经济实现转型与增长开辟新路。2.4 互联网+零售业,网络零售释放内需潜力

互联网与零售业的结合促进了电子商务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释放了庞大的内需消费潜力,并推动我国流通业在覆盖地理范围、覆盖人群上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得益于交易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革命,流通业的效率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如图2.8所示。图2.8 网络零售统计

2.4.1 互联网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对于国家经济繁荣至关重要。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指出,统一而庞大的国内市场是美国19世纪经济增长的独特要素之一,庞大的市场规模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收敛促进了美国的发明创新,并联同资源丰富这另一独特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创造了技术领先优势,从而奠定了美国崛起的基础。

在我国,市场化三十年,统一规则下的全国大市场依然困难重重。分割的市场、高昂的中间成本与扭曲的定价机制,导致国内流通体系低效,同时严重抑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而互联网天然具有跨地域、无边界特性,架构在互联网之上的电子商务也具有跨地域、分布式、在线协同的特点。当线下各省市、区域分割严重的局面无法短时间改变的时候,互联网通过其“距离无关”的天然属性,将全国不同区域间巨大的制度与政策落差瞬间抹平,形成了事实上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这里的“统一”,是指统一的准入条件、交易规则、信用制度、IT服务、金融及物流体系等。这个市场足够“大”,以淘宝网为例,每天上亿用户,10亿件商品、900万的卖家,每天2000万个以上的包裹量,24小时不间断的电子商务交易行为。

淘宝网实现了海量需求和供给信息的高效、实时、全局匹配,也驱使各类生产要素在市场平台上自由流动。基于互联网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使得我国独具优势的“巨国效应”显现。这意味着,中国仅仅依靠其国内市场就可以实现产业的不断升级。如图2.9所示。图2.9 互联网下统一大市场

2.4.2 网络零售释放巨大内需消费潜力

李克强总理指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在稳增长的动力中,消费需求规模最大,和民生关系最直接,而电子商务正成为释放巨大消费潜力的引擎。

研究发现,我国西部的人均收入是东部的一半,人均批发零售营业额只有东部的1/4~1/3,中西部地区商业设施的严重欠缺,极大地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网络零售从新的商业基础设施、交易结构等全面提升交易效率,推动了我国流通业整体转型。如图2.10所示是统一电子商务生态圈。图2.10 统一电子商务生态圈

商业基础设施有三个层次:信息通信、物流仓储、交易技术。其中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是核心,其变革逐步推动物流仓储和交易技术等基础设施的变革。以铁路、公路、仓储等实体资源为核心的物流仓储,向智能物流仓储网络升级,交易技术从有形市场、现金支付、柜面支付,转向无形市场、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

以移动支付为例,截至2014年年底,支付宝实名用户已超过3亿,支付宝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正缩小中国偏远地区和世界的距离。我国中西部、偏远地区的消费者跨越PC互联网支付,直接进入移动支付世界。

支付宝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各省移动支付笔数占比的排名中,西藏、陕西、宁夏、内蒙古垄断前四名,占比分别达到62.2%、59.6%、58.3%和57.6%。与之相比,北京、上海、广东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中,仅仅排名第29、第24和第27位。

交易结构方面,传统工业经济下B2C的链式交易结构,将让位于互联网时代的C2B网状交易结构。在C2B的交易结构中,消费者居于市场主导地位,驱动生产商、供应链服务商进行产品创新和交付,从而大大消除了库存,提高了个性化的满足程度。

商业基础设施的更迭和交易结构的改变,大大提升了中国流通业的交易效率。据阿里研究中心测算,网络零售的交易效率是实体零售的4倍,同样1元的投入成本,实体零售完成的商品成交额是10.9元,而网络零售完成的商品交易额是49.6元。2.5 互联网+批发业,产业集群线上转型

当传统批发市场遇上互联网,就催生了“在线产业带”这一新型业态。在线产业带是传统产业带和专业市场在互联网上联网的一种映射和延伸。它汇集生产厂家、渠道商、淘宝买家、消费者、政府、第三方服务商等多种角色,可以帮助卖家提升竞争力,也可以帮助买家直达原产地优质货源,从而降低整体成本。如图2.11所示。图2.11 线上和线下互联网+零售批发

2007年,随着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阿里巴巴带动的“网商”群体开始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网商规模在这一阶段有了爆发式增长,同年《2007中国网商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阿里巴巴集团在报告中指出,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的出现,“网商崛起”表明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开始有了主流化的进程,继“浮现、立足、崛起”三个阶段之后,网商世界下一阶段的主题将是“生态化”。电子商务平台催生网商集群,强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体系则是未来商业社会的基础设施。

2012年“双十一”的时候,天猫和淘宝“双十一”支付宝交易规模达到191亿元,远超同年美国“网络星期一”全天销售额(约94亿人民币)。C类零售平台狂欢的同时,当时线下的B类企业在第一波电子商务的造势下已经触网,线下批发市场等流通渠道也在因淘宝网为首的C2C、B2C带来的消费变革受到牵动。阿里巴巴中国产业项目带正是在此时推出,宗旨是打造新型的CBBS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即:C(消费者);B(分销商);B(制造商);S(生态服务体系),同时推动专业市场的在线化和数据化。

如阿里巴巴联合当地政府、市场方、运营商、服务商、产业基地和专业市场等,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协助当地政府搭建本地特色化的电子商务平台,量身定制个性化站点,突显当地产业特色和优势,策划举办针对签约产业带的营销专场活动,全方位扶持当地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帮助当地企业创造更好的电子商务环境和条件。如图2.12所示。图2.12 C端发起电子商务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随着网络零售和移动网购的异军突起,企业之间的在线批发交易也迎来爆发性增长。同时,由于网上超过90%的卖家没有工厂,因此寻找产地源头好货,减少中间商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在线产业带的出现,实现了地域性大规模买卖的直线沟通,这不仅加剧了我国在线交易的趋势,更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走入整体式升级的一个标志。2.6 互联网+制造业,柔性化生产加速

互联网大大削减了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速了生产端与市场需求端的紧密连接,并催生出一套新的商业模式:C2B模式,即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C2B模式要求生产制造系统具备高度柔性化、个性化,以及快速响应市场等特性。这与传统B2C商业模式下的标准化、大批量、刚性缓慢的生产模式完全不同。如图2.13所示。图2.13 “互联网+”柔性化商业模式

2.6.1 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困境

传统B2C模式下的生产制造与同时代的市场消费需求、分销渠道、大众营销等固有特点密不可分。其基本形态是:大规模生产+大众营销+大品牌+大零售。传统模式下的大批量、规模化、流程固定的流水线生产,追求的是同质商品的低成本。

大量商品生产出来后怎么办?依靠的是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主要载体的大众营销的狂轰滥炸。在这种广告模式下,品牌是靠媒体塑造出来的,消费者是被灌输的、被教育的。例如,1965年,宝洁只需在“新闻60分”节目中做三条插播广告,就可以触及美国80%以上的成年观众,完成对消费者的教育过程,为大零售做好铺垫。

传统B2C模式下,生产与消费之间隔着重重的批发、分销、配送环节。而且生产商都通过设定折扣、运费政策,鼓励分销商、零售商一次性大批量订货。信息传递缓慢而零散,生产商往往数月后才能从订单中看到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厂家需要以“猜”的方式,进行库存和生产量的规划。

而信息的失真和滞后,导致猜测的准确率非常的低。管理学中有个名词称这个现象叫“牛鞭效应”。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用“啤酒游戏”详细介绍了这个现象。传统的B2C模式下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畅销的商品往往缺货,滞销的商品却堆满货架和仓库,既错失销售机会,又积压资金。

2.6.2 电子商务倒逼制造业变革

基于电子商务的生产方式是需求拉动型的生产,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消费需求数据、信息得以迅捷地传达给生产者和品牌商。生产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组织物料采购、生产制造和物流配送,使得生产方式由大批量、标准化的推动式生产,向市场需求拉动式生产转变。所图2.14所示。图2.14 电子商务对制造业变革

拉动式的生产并不一定要对市场需求进行精准的预测,关键是供应链的各方面更紧密的协同,以实现更加“柔性化”的管理。所谓“柔性化”是指供应链具有足够弹性,产能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反应:“多款式的小批量”可以做,需要大批量翻单、补货也能快速做出来,而且无论大单、小单能做到品质统一可控,成本相差无几、及时交货。对于企业而言,柔性化供应链的最大收益在于把握销售机会的同时,又不至于造成库存风险。

销售方式决定生产方式。在大众营销、大批量分销订货、同质性消费的模式下,不可能产生柔性化生产的需求。而互联网确实释放了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也催生了新的销售模式和生产方式。目前,在淘宝网上,“多品种、小批量、快翻新”正在逐步成为主流。以服装业为例:在消费端,淘宝网上固然有一些单款销售数万件的服装,但另一方面长尾效应也越来越显著,一款女装销售百余件,在淘宝网上就是一个很普遍的现实。

这意味着,企业生产体系必须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要求,才能“接得住”蓬勃的个性化需求。在生产端,从纺织机械来看,近年来中国服装行业开始对数码印花、数控裁床、三维人体测量仪等适应于柔性化生产的设备,加大了引入力度。从软件来看,诸如爱科在线的服装自动排料服务,以SaaS(软件即服务)方式推动着中高端软件走向普及化。

从生产方式来看,原来的服装企业大都采取捆包制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但部分服务电商企业,则越来越多地开始采取更适应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单件流或小批量转移。事实上,不只是服装业,互联网上大量分散的个性化需求,正在以倒逼之势,持续施压于电子商务企业的销售端,倒逼生产制造企业在生产方式上具备更强的柔性化能力,并将进一步推动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产业,使之在响应效率、行动逻辑和思考方式上逐步适应快速多变的需求。如图2.15所示。图2.15 电子商品流通环节

柔性化生产对于下游的品牌商产生了巨大价值。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是:品牌商每周上新品100多款,首单都是用50~100件的小批量来测试市场;通过淘宝平台上消费者的点击、收藏、购物车数据,品牌商就可对消费偏好和销售数据进行精准的预测,这些数据实时传递给生产车间;通过建立工厂与品牌商之间的动态补货-ERP系统-生产系统,工厂就可以根据销售和库存情况,进行物料和产能准备;当出现热销款、爆销款的时候,车间快速翻单,多频次小批量补货。

这对品牌商的效益是:最大限度地把握销售机会,延长每一个单品的生命周期,同时保持最小库存水平。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共创也证明了:在TPS和TOC等先进管理思维的指导下,结合电商大数据的天然优势,即使传统行业的制造企业也可以获得良好盈利。共创成立仅一年时间,订单量突飞猛进。如图2.16所示是传统与电子商务生产模式的区别。图2.16 传统与电子商务生产模式的区别2.7 互联网+外贸,跨境电商崛起

互联网与外贸的结合,催生了蓬勃兴起的跨境电子商务。借助互联网、现代物流与支付等信息经济基础设施,以网络方式进行交易和服务的跨境贸易活动,就是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将推动传统外贸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网络化、数据化和透明化,具有面向全球、流通迅速、成本低廉等诸多优势。

据海关统计,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虽然增速较缓,但仍是过去三年中最好的。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在互联网、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兴起的推动下,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对于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重塑国际贸易规则,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当前,中国制造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跨境电子商务不仅可以优化产业链,扩展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增加就业,还具有重塑国际产业链,提升品牌竞争力,建立全球贸易新秩序等作用。

2.7.1 跨境电商帮助小企业快速成长

国际贸易的特点是,各国经济情况错综复杂,贸易线长面广,风险大,具有不稳定性,因小企业受制于资金、成本、人才、经验等条件限制,所以,多年以来国际贸易成为大企业的专属。随着全球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及现代物流和支付的发展,在电子商务平台的帮助下,“中国制造”的出海通道更为通畅,营销方式更为灵活,跨境贸易更为便利。

跨境电商平台提供的专业服务,可以代替传统贸易中贸易、金融、外语等专业人才的作用,使过去复杂的国际贸易变得简单、透明。这些可使小企业进入国际贸易的门槛和进出口成本大大降低,有助于帮助中小制造企业快速成长。在跨境电商平台的帮助下,小企业有机会与大企业平起平坐、同台竞技,互联网真正帮助了小企业发展,为小企业开创了参与全球经济贸易的先河。如图2.17所示。图2.17 跨境电商模式变革

2.7.2 跨境电商拉动服务贸易发展

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解决了小企业找外贸订单的问题。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小订单与小需求完成对接,相比传统贸易方式极大地节约了成交成本。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则通过一站式服务,在保证高效低成本地完成交易的同时,满足外贸“跨境”国与国之间管理差异化要求。

外贸综合服务不仅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服务于广大中小微企业,也整合国内外企业大量外贸服务需求,批量、标准、高效地导向物流、金融等第三方服务业,降低我国外贸物流的整体社会成本,扩大我国金融机构服务半径。

案例: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一达通“一达通”通过互联网为全国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通关、退税、融资、物流等一系列外贸出口服务,通过集约分散的流通服务资源,让小企业享受“大服务”,再通过“大服务”产生有效“大数据”,打造跨境贸易诚信体系。如图2.18所示。图2.18 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一达通”积极创新,实施出口服务补贴,对小微企业每一美元补贴三分钱人民币,直接缓解中小企业盈利压力;“一达通”联合商业银行为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无抵押无担保,随借随还。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一达通”平台服务中小微企业达15000多家。

跨境电子商务不仅冲破了国家间的障碍,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同时它也正在引发全球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对正在面临转型升级困境中的“中国制造”来说,跨境电子商务构建的开放、高效、便利的贸易环境,极大地拓宽了进入国际市场的路径,优化了外贸产业链,为产品创新和品牌创立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和宝贵的机遇,随着互联网和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成千上万的中小微企业涌入到外贸市场,并将诞生更多国际品牌,这将彻底改变中国外贸格局。2.8 互联网+农业——老树发新芽

互联网大大降低了个人应用信息技术与工具的门槛,使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平等而便捷,从而赋予个人和企业更大的商业能量与自由。因此,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的结合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赋能,不仅改变了农产品流通模式,催生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繁荣,也推动了新农民群体的诞生。

2.8.1 亟待变革的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1)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的主要类型

我国传统农产品流通的模式,大概分四种类型(见表2.1)。表2.1 农产品流通类型

整体来讲,我国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呈现出“结构不对称性”和“权力不平衡性”的主要特征。农产品流通的渠道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端小”,农户和零售终端规模小,中间流通环节纷杂,流通效率低下;同时农产品流通的渠道权力严重向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批发商,甚至大型零售商倾斜,农户没有话语权,消费者更是被动参与,利益均得不到保障。(2)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的问题

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演进如图2.19所示。同国外相比,我国的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存在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产业地位不高等问题。主要问题归结起来有如下三方面。图2.19 农产品流通模式演进

①农产品流通环节繁琐,流通效率低下。目前,“经纪人-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五级流通结构,是我国农产品主流流通模式,环节纷杂,流通成本偏高,损耗严重。以蔬菜为例,2009年其流通成本占比达到54%,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3倍。同时,我国果蔬的流通腐损率是30%,每年有超过1000亿元的损失。

②农产品流通主体处于弱势或被动地位。从流通主体看,我国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约在10%,而美国这一比例在90%,日本更是达到99%,我国农产品流通的起始端还主要停留在个体农户,他们组织分散、规模偏小、谈判地位低、信息获取能力差,只能被动接受批发商或零售商给出的价格。

③农产品流通服务设施与体系落后或缺乏。我国批发市场中大部分市场没有信息服务,仅有17%配有磁卡通信设备,21%建有电子屏幕,34%的建有网络信息中心,市场公开竞价机制落后。连锁经营、订单农业等较为新型的流通方式发展滞后,在我国农产品流通中,超市销售占比不足10%,而美国这一比例达到了95%,日本为75%。

这些问题反映出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广泛存在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也是迅速提高的消费者需求与落后的服务支撑体系之间的矛盾,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农产品特殊属性与工业化流通体系之间的不协调。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经济的到来,带来新基础设施、新要素、新组织分工的建立,为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2.8.2 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崛起(1)互联网重塑农产品流通模式

如图2.20所示,在互联网的催化下,农产品的流通模式也在发生剧变,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流通模式快速崛起,在流通主体、组织方式、上下游影响等方面都呈现了积极的创新和变化。图2.20 互联网重塑农产品流通

①各类生产者积极变身,直接对接电子商务平台。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和合作社正踊跃变身网商,将自家或收购的农产品进行网络销售。与传统的集市售卖相比,他们面对的市场更大,议价能力也更强。如山西农民王小帮从2006年开始通过淘宝销售土特产,2014年完成销售额700万元;如福建安溪中闽弘泰茶叶合作社,2009年开始在淘宝上销售铁观音茶叶,2014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

②传统批发商和零售商主动求变。传统渠道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对市场变化高度敏感,同时他们又掌握着农产品流通链条上最多的资源,一旦投身电子商务,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例如,寿光蔬菜批发市场里的种子批发商们。他们2008年以来开始利用淘宝做生意,到目前接近有一半批发商已经触电上网,其中较好的商户,其交易额已经超过线下,最大的甚至搬出了市场,专职做网络销售。

③消费者由被动变主动,成为主导力量。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赋予消费者前所未有的信息渠道,消费者从孤陋寡闻变得见多识广,从分散孤立到相互连接,从消极被动到积极参与,最终扭转了产消格局,占据了主导地位,不断参与各个商业环节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同步信息化,也为未来基于互联网的订单农业奠定了基础。(2)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作用与意义

①提高流通效率,节约社会成本。在信息经济背景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充分共享,直接交易大大降低了零售成本,交易效率得到提升。根据阿里研究院测算,网络零售的流通效率较实体零售提高了3倍。由于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在流通效率上比传统模式有巨大的优势,放大到全社会,有望实现社会资源的巨大节约。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规模目前约为10万亿元,如果电子商务能够广泛采用到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可以节约相当可观的社会资源。如图2.21所示为淘宝和天猫交易量增长情况。图2.21 淘宝和天猫交易量增长情况

②改变农民弱势地位,提高农民收入。互联网技术和大平台的出现,使农民直接面对消费者成为可能,这就改变了农民在流通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部分农民一跃成为市场交易主体。通过淘宝等平台,农民转型为卖家,可以直接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和交易,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议价权,提升了收入水平。截至2012年12月底,淘宝和天猫平台上,注册地址在农村(含县城)的网店数量为163.26万个,其中村镇级(不含县城)的为59.57万个,农民网商群体初具规模。

③提高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促进现代化农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农业市场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公司+农户”、股份合作经营组织、民营农场。无论以上哪种组织形式,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程度,帮助农民实现从生产自由向交易自由的转变。

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还有利于现代化农业服务体系的发展。例如淘宝特色中国项目,面向全国开展地方馆的建设工作,发展原产地农产品直销模式,不仅推动了各地农产品品牌的树立,也推动建立了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商,强化了包括分销、质检、包装、冷链、物流等在内的农产品服务体系的完善。(3)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主要特征

以电子商务为载体的原产地农产品直销成为热点。原产地农产品直销,以互联网为交易平台,将农产品从原产地直接发货到消费者所在地,克服了传统流通模式流通环节繁琐、流通效率低、损耗严重的缺点,也建立起了消费者与生产者互动的平台,促进了信息对称。淘宝网特色中国项目是中国原产地农产品直销的代表。

互联网赋能三农的过程中,催生出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新群体——新农人。新农人是互联网与三农有机融合的产物,是农民群体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狭义的新农人,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工具,从事农业生产、流通、服务的人,其核心是“农业+互联网”。广义的新农人,指的是具备互联网思维,服务于三农领域的人,其核心是“三农+互联网”。这里指的服务,不仅包含生产经营相关服务,也包括监管服务、研究服务等。如图2.22所示为农民演进路径。图2.22 农民演进路径

从规模来看,新农人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据阿里研究院统计,截止到2014年年底,阿里零售平台农产品卖家数量达75万家,同比增长达98%,这也印证了近年来农产品电子商务旺盛的发展势头。参考以上数据,按照狭义新农人的定义,结合淘宝网店的就业带动效应,仅阿里零售平台上的新农人数量就已突破100万人。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新农人以微博、微信为主要的活跃平台,这部分数据暂时无法获取。广义口径新农人的数量则更加庞大。2.9 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梦想成真

如图2.23所示,互联网+金融酝酿出了近年来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以2011年央行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为标志,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规范发展的轨道。2013年至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P2P网络借贷平台、网络众筹等新型业态起步,第一家专业网络保险公司获批,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和行业形态明显迈上台阶。图2.23 互联网+金融

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80767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3%;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网上借贷平台1575家,贷款余额1036亿元;众筹融资平台116家,一年新增平台78家,众筹融资金额超过9亿元。

互联网技术渗透积累的海量用户和金融行业的结合发展,造就了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的奇迹,冲击着传统金融业。随着互联网技术终端的日益普及,让金融民生化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或者说整个金融行业的未来都来自于实体经济,要以实体经济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发展金融,实现“从实体经济中来,到实体经济中去”的闭环。不久的将来,互联网+金融会向着人人金融演变,实现随时随地都有银行跟随的理想。

个人金融的低级表现是所有的金融数据和资产可通过统一的入口、统一的账号和统一的界面得到全面管理。用户所需要的各种金融服务都围绕这个统一的入口展开。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据的积累,统一账户入口和场景应用会进一步融合,通过复杂的算法和模块化的金融工具组合,实现随身金融服务,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金融咨询和金融资源。这种“人本金融”才是整个金融行业的未来,而互联网+金融必然是其中的先行者!2.10 互联网+物流,电商物流异军突起

如图2.24所示,互联网+物流正在技术、设备、商业模式等诸多方面,改变传统物流业的运作方式和效率水平。特别是在电商物流领域,受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拉动,电商物流已出现全新面貌。图2.24 互联网+物流(1)互联网让物流变得更“聪明”

物流的过程,是社会产成品从厂商转移到消费者的过程,互联网改变的不仅是物流的“动”,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少动”,甚至“不动”,这背后是商品流通体系潜移默化的转型升级。

①智能分仓技术将改变现有物流模式,做到货物“不动”数据“动”,大幅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大数据预测将指导商家进行库存前置,包括品类、规模、地域,以成本最低的方式提前运输到消费地,待消费者下单后,再从最近的电商仓储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做到“订单未下,物流先行”。

②互联网带来了产业布局、城镇化的改变。C2B模式、淘工厂等新事物的出现,标志着由消费者驱动的个性化制造正在崛起。近几年,全国出现了200多个淘宝村,19个淘宝镇,培育了大量的网商、服务商,带动了当地制造业的兴起,吸纳了周边大量劳动力就业,形成了新的产业聚集、新型的城镇化,也标志着依靠工业经济下大零售、大生产为基础的产业布局正在改变。

③互联网带来三四线城市、农村消费的变化,扩大了物流覆盖半径和纵深。电子商务缩小了城乡差距,使农村用户在网上也可以买到与大城市居民同样的商品,快递送到家门口。互联网带来生产、消费、物流的改变,会构筑新的商业流通体系。(2)“互联网+”时代下物流的未来

未来3~5年,随着高速铁路、大型高速船舶、绿色航空、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智能仓储、新材料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特别是物联网、下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科学技术等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将与物流业深度融合,让物流更加“智慧化”、“智能化”,这些都会对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促进作用。

与之相应,政府管理部门、物流企业也要学会用“互联网思维”思考,不断优化行业的管理、运营、市场等各环节,用“互联网+”的“天网”改变物流“地网”格局,构建高效透明、信息对称、价格公开的社会化现代物流体系。

从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互联网的发展迎来了新节点:从过去20年信息和互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到逐步向实体经济渗透,实体产业通过被网络化,被吸纳入互联网的经济范畴,从而构成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经济体(图2.25)。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