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的问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01:21:59

点击下载

作者:孙云晓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是孩子的问题

不是孩子的问题试读:

出版缘起

伟大的教育来自于点滴的生活,生活本身就是教育。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诸多要素中,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起着最为重要的引导作用。

首先,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是自己无法选择的,这种必然性决定了家长需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价值和传统。

其次,在家庭关系中,家长和孩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彼此对于对方都具有不可预知性。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家庭环境的发展趋势。

再有,父母是生物学范畴的概念,更多强调的是孩子的照顾者和养育者;而家长则属于社会学范畴,是对孩子成长过程有重大影响的家庭成员。相对于父母角色的天然性而言,家长承载了更多教养的责任。

我们认为,家庭教育的着力点应由孩子本身移向与孩子成长密切相关的施教者——家长身上,因此这套“现代家庭教育系列”的读者定位就是家长。本系列的编、作者们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背景外,更重要的是他们长期从事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把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家长们可以通过对本套丛书的阅读,提升自身教育素养,注重从精神和家庭层面对孩子的教育和人格养成施以影响,让教育回归本质,促进孩子健康正向的发展。

优佳教育致力于适合新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模式。我们有幸与众多专业的教育科研、实践机构和海内外专业人士一起致力于中国青少年成长和家庭教育事业。除了传播教育模式与理念,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体系化的服务,在青少年成长的若干个阶段中,为中国的家庭教育提供教育实践产品和提供系统的教育服务支持。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社会人。同时,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可以代代传承的人生财富,它将托起家庭未来的光荣与梦想。

此次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的“现代家庭教育系列”系列丛书中,我们优佳教育机构与孙云晓、王大伟、尹文刚三位知名专家合作,结合夏、冬令营里发现的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所具有共性和特殊性的实际案例,从亲子关系、青少年安全防护与学习潜能的自我修炼等三个方面,为中国的家长提供科学的实践体系。我们创造性地发掘提炼了专家的核心知识亮点,从真正的教育者的角度做基础性的工作。“行胜于言”。这套丛书也是我们作为清华人献给母校百年华诞的礼物。——丛书主编薛平

自序 九大难题,今日父母的困境

各位父母朋友,非常高兴和大家谈一谈家庭教育的问题,我们谈的总的主题叫“破解家庭教育的九大难题,孙云晓给天下父母的36计”。我做过38年的儿童教育工作,青少年的专职研究做了22年,出版了很多教育方面的著作,比方说《孙云晓教育作品集》、《家庭教育文集》。无论是作为一个父亲还是作为一个研究者,我都有非常深的一种体会,觉得现在想要做好父母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今天的父母至少面对几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叫“信息化的时代动摇了父母的权威地位”。大家一定有感觉,就是说过去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很有权威性,因为你见多识广,你的信息很丰富。可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今天的孩子占的优势可能比父母还要多,所以这个时候你会感到孩子的脑瓜很复杂,知道的事情特别多,就会让你感到面临了很大的困难。这是颠覆性的一个变化。

第二个问题就是独生子女时代给教育带来了挑战。我们感觉好像我们小的时候成长很容易,因为那个时候很多的生活经验很多的品德在兄弟姐妹之间就获得了,大家会相互体谅处理好关系,而这是最重要的生活经验。独生子女不需要处理这些关系,他很少有谦让的机会,这就很难培养他分享的意识。

第三个挑战是早期教育的问题。很多人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就开始认字做好多作业学本领。你要不要学?很多父母也很无奈。

我认识一位老人家,他说孙老师,你说我是爷爷了,我给我女儿看着孩子,我不想让孩子这么累,可是人家都让孩子去学本领我要不让学的话,我怕把我外孙给耽误了,你说,我将来怎么对得起我女儿?没办法我也得送他去学。

你看看这就是压力,周围都是压力,别人弹钢琴、别人学舞蹈、别人学奥数,你敢说你孩子什么都不学吗?这就是压力。

我概括说至少这几个挑战就是今天做父母的面对的压力和困境。那么怎么去面对这些问题?我的家乡是山东青岛,青岛的父母们也很烦恼,但他们想出两句话我认为说得非常好,叫“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我认为这句话可以作为我讲课的一个主题,就是“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这也是我给大家提供的一个建议。

那么九大难题都是什么呢?我经过多年的研究,提炼出当今社会家庭教育面对的最主要的九个难题,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系统的分析。

第一个难题是“网络时代的教育挑战”,就是网络时代动摇了父母的权威地位,呼唤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是第一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叫“独时代的教育需要”,就是独生子女时代,没有朋友的孩子无法长大,呼唤独生子女父母们联合起来。

第三个难题是“富时代的教育方法”,就是富裕的时代,我们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富有,这给教育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常言说“富不过三代”,令人担忧,呼唤父母再富不能富孩子。

第四个难题叫做“不要把早期教育变成早期摧残”,呼唤父母提高心理抚养水平。

第五个难题是“让每个孩子都成功”,应式教育升学竞争导致父母恐慌和童年恐慌,呼唤父母以平常心捍卫孩子的童年。

第六个难题是“性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孩子性发育提前而性教育依然滞后,呼唤父母理性面对孩子的性需求。

第七个难题是“儿童教育需要尊重性别差异”,说的是忽略性别教育导致男孩成长危机,呼唤父母学会因性施教。

第八个难题是“孩子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其中会讲到离婚率增加,呼唤单亲父母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当然这里讲的不光是单亲,就是健全家庭也未必有健全的家庭教育,未必有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

第九个难题是“习惯决定命运”,讲的是坏习惯让人麻烦终生,好习惯让人终生受益,呼唤父母以良好习惯培育孩子健康人格。

这次要给大家讲的家庭教育的九大难题,大家可以注意到前三个题目讲的是大的背景,网络时代、独时代、富时代,这是如今教育一个突出的背景。我们既讲背景又讲方法,后六个题目讲儿童成长特别需要重视的一些问题。

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之一

9-1 网络时代的教育挑战

36计之1:向孩子学习变菜鸟为老鸟36计之2:父母要永远做孩子良性发展最亲密的支持者

36计之3:培养孩子学会选择

36计之4:让孩子体验没有网络的快乐生活

现在我们开始讲第一个问题,就是破解第一道难题:网络时代的教育挑战。网络时代动摇了父母老师的权威地位,因此需要呼唤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计叫“向孩子学习,变菜鸟为老鸟”。

36计之1:向孩子学习,变菜鸟为老鸟

为什么讲这个话呢,这是有原因的。由于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父母未必全部了解自己的孩子接收到什么信息,比方说现在的好多孩子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现在中国的小朋友终于有了喜欢的国产动画片。那有个妈妈就很好奇啊,问她三岁半的孩子你喜欢谁啊,你喜欢成为谁啊?她做梦都想不到她三岁半的儿子说我想做红太狼的平底锅。这妈妈也跟着儿子看动画片,知道灰太狼的妻子叫红太狼。平底锅不是个人物,而个物件。这位妈妈想问的其实是你喜欢当喜羊羊还是当灰太狼啊,是当懒羊羊还是当红太狼呢,没想到她孩子说我想做红太狼的平底锅。这时候妈妈就很担心,我孩子怎么喜欢平底锅,你看看奇怪不奇怪。为什么喜欢当平底锅呢?因为红太狼老让她的先生抓个羊回来吃,但这个灰太狼老抓不着,红太狼就拿平底锅打它的头,平底锅成了个打人的工具。其实就这么简单的理由,但是因为妈妈不了解具体的深层次信息,所以才对儿子的选择表示了担忧。再比方说,中央电视台两次批评一款儿童游戏“摩尔庄园”。谁都没想到有很多小学生在网上抨击中央电视台,说你们这些臭大人不让我们玩“摩尔庄园”,难道让我们玩“魔兽世界”吗?你们根本不了解我们。儿童们会在网上发起攻击,这很多人都不会想到。所以我在我的博客上评论说,“儿童攻击央视,网络时代惊现新代沟”。其实我们现在对儿童非常不了解,因为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1997年,我曾经带一个团到巴黎开会,参加“明日青少年与媒介”国际论坛。几百个专家形成一个共识:“在计算机时代成年人心怀恐惧疑虑重重,而青少年无所畏惧满怀信心地往前走,信息化的时代动摇了父母和老师的权威地位。”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颠覆,是一个让人恐慌的颠覆。当一个小小的孩子知道得比你多的时候你不感到恐慌吗?

2000年,我开通了个人网站,2005年新浪请我开了博客,我的博客访问量将近五百万,今年新浪又请我开了微博。所以我就有很多网友,一个中学生(男孩子)跟我说,孙老师跟你说实话吧,现在的父母都是菜鸟,菜鸟就是在网络上笨手笨脚好多东西都不懂的人。我就问他,那你们是什么鸟啊?他说我们是老鸟,我们对网络很精通所以我们是老鸟。我说我明白了,今天的时代是菜鸟教育老鸟的时代,就是懂得少的人教育懂得多的人,这肯定是有困难的。有一种理论认为,信息多的一方有可能会欺骗信息少的一方,因为反正你不懂啊。

举个例子,什么叫欺负或者说骗你或者嘲弄你呢?比方说有的父母批评孩子,孩子可能不和你硬顶,而是说你对你对,你们大人多对啊,你们大人都是“蛋白质”。好多父母听不懂这个词,蛋白质不是好东西吗?我们人人都需要蛋白质。但实际上,“蛋白质”是青少年的网上语言,蛋是“笨蛋”的“蛋”,白是“白痴”的“白”,质是“神经质”的“质”,他骂你呢你都听不懂。有一次,我到天津市一个机关去讲课,一位领导摸着自个儿脑袋跟我说:“孙教授,我儿子前两天说我像唐僧,我一开始听着还挺开心,唐僧多了不起啊,历尽苦难终成正果呢。后来我才知道唐僧不是什么好词,说你是唐僧意思就是你是个超罗嗦的人。”

所以你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代,你很可能连话都听不懂,那更谈何沟通教育呢?

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二十多年,发现现在70%以上的中小学生认为他们在网络方面比父母懂得多。患网瘾的青少年更是认为自己在网络上比父母懂得多得多。所以现在孩子可以很猖狂地跟你嚷嚷“你懂什么”。这句话很猖狂的,我们小的时候哪敢对父母说这话呢,但事实上现在你确实就是不懂。现在孩子还有一种网络语言叫火星语,我们就更是看不懂听不明白。这样的一个时代必然就增加了教育的难度,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今天的父母这样需要学习。我们最近刚刚完成了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的研究,通过这次研究也发现一个问题,即什么样的孩子容易网瘾?父母不会上网的,父母反对孩子上网的家庭里,孩子就容易染上网瘾。很奇怪,倒是父母上网很有水平,支持孩子上网并引导孩子上网的,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却不容易网瘾,因为他的需求被满足,他可以被引导,因此他不容易有网瘾。你不让他上他偏偏想上,你不会上网你跟他没法交流,这种孩子容易网瘾。

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我们要向孩子学习变菜鸟为老鸟。先抛开孩子这个问题不谈,我们作为一个信息化时代的人,每个人都需要终身学习,而学习如何使用网络工具就很有必要。所以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变菜鸟为老鸟。

我可以跟大家坦率地说,我本人虽然是一个教授,也是个作家,但是我在五年前就可以说是菜鸟。当时新浪给我打了好几次电话说,孙教授你是教育界的名人,你是不是在我们这儿开一个博客啊。说句真心话,五年前我对什么叫博客怎么弄博客一点也不明白。后来我女儿说,老爸,挺好的,开吧,我帮你,我给你当博客的总监。五年前我女儿还是上海复旦大学的学生,她的大学毕业论文就是关于博客的研究,还获得了复旦大学优秀论文,所以她对博客很在行。我就在我女儿的怂恿下开了,我说你可得帮助我来弄这个博客。结果博客就开了,看了那个电影《无极》后,发表了个评论“无极虽好儿童不宜”。我当时正在出差,我女儿说老爸不得了了五千人看了,过了不到一个小时又说老爸又有五千人看了。一下就几万人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候好多人提问题啊,我突然发现难题来了,因为我打字慢极了根本就没法适应,都是我说我女儿打。这哪能行呢,我女儿自己也忙得很,我就有了上了贼船的感觉,博客已经开了也不可能不弄,我就开始自己学习,因为太需要了,必须得回复。可以说因为开博客的缘故,我现在网络应用得还算比较好了。比方说我可以打字打得很快了,现在我的博客全是我一个人打理,我可以写文章发文章改文章,可以把照片发上去,也可以用手机发微博。我单位很多年轻人说孙老师你现在很新潮啊,你还有微博了。所以,我觉得孩子是我们的老师,以儿童为师,这是一种成年人的智慧,也是成年人在终身学习中一个必须接受的现实。

我们在十年前还做过一个关于向孩子学习的研究,我认为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时期。而且你会发现儿童有一个特点,当你向他学习的时候他会很开心很自豪,他会很认真地当老师,因为孩子都觉得老师是权威的,自己能当老师很神奇。我给大家讲一个我很难忘的小故事。江苏有一对夫妇养了一个孩子,这对农民夫妇自己本身的知识很少,没法教给孩子,就想了一个看似很笨的办法,说闺女你上学了我们真羡慕你,我们那个时候上学上得少,你能不能上了学之后把你学到的东西每天教给我们。女儿说好啊,于是爸爸买了小黑板、粉笔,还有一根教鞭。女儿放学回家了,爸爸妈妈从农田里干完活吃完饭了,就把小黑板支上。女儿就像老师一样给父母讲课,这对父母就坚持听女儿的课,女儿也特别兴奋地来教。后来发现这样讲课的效果居然非常好,这个孩子的学习变得非常好,非常有条理,知识掌握得也很牢固。为什么呢?我们一听就明白了,这对父母用听课的方式给了孩子一个巩固练习复习的锻炼,而且孩子是在一种成功的体验中长大的,我都能教父母了我能当老师了,我能掌握得不好吗?我有知识多快乐啊!

所以说我们如果向孩子学习,孩子会很有成就感,而且你发现没有?向孩子学习的过程会让孩子和你的关系变得非常密切。因为我女儿是我的博客总监,所以我非常感谢我女儿,我也尝到了向孩子学习的甜头,要是没有我女儿的帮助,我不会成为一个老鸟,到现在应该还只是一个菜鸟。我要是现在还是菜鸟的话就麻烦了。因为我在单位也是领导,单位里很多人修改完各种研究报告后,有时半夜就得给我。你说我要是不会收邮件不会做修改,那人家半夜里怎么给我印出来,怎么给我送来啊!所以,现在有时候很急的时候,同事会凌晨把文章发给我,我看一下改一改,几分钟就发过去了。他们说有你这样的领导我们效率也提高了,也轻松多了,而且也环保,节省多少纸啊!所以说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非常需要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家庭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好多人讨论这个问题。我说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改变父母自己,是提高父母自己。不是说怎么把孩子送到什么地方学习,把孩子交给谁,你会发现交给谁都没有用,最重要的是改变父母自己,提高父母自己。所以说又回到了那句话就是“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那么向孩子学习,父母也会感到一种收获一种欣慰一种成熟,我想每个人都有自我完善的需要,这就是我们谈的问题。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父母特别需要学习,而这种学习可能需要向孩子学习,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变菜鸟为老鸟,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教育我们的孩子。

36计之2:父母要永远做孩子良性发展最亲密的支持者

现在开始讲第二计,父母要永远做孩子良性发展的支持者,就是父母要成为孩子最有利的支持者、最亲密的支持者。有人可能很奇怪,你这话什么意思啊?我跟大家谈这些观点的背后其实都有我们科学研究的一些基础在里面。比方说我们最近完成的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有一个最重要的发现,就是之所以现在中国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很多,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大家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就是孩子缺少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是网瘾的最主要的原因。什么叫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这其中,亲子关系是第一位的,第二是师生关系,第三是同伴关系。

有天早上在路上,司机就问我,孙老师你听广播了吗?我说没听。他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今天报的新闻,东北的一个中学生网络成瘾,本来学习成绩全班拔尖的,网络成瘾之后成绩一落千丈掉得非常快。老师着急就找家长,说你孩子不管不行了,再下去就完了,这成绩下得很快。孩子的父亲一听也急了,回来就把他儿子给揍了一顿,儿子就离家出走了。离家出走一段时间后又回来了,再去上课老师就批评他了,你这么长时间旷课你不能说来就来了,然后提出种种理由不让这个孩子马上上课。父亲急了,我孩子好不容易回来上课你还不让上,这位父亲失去理智就把老师给杀了,后来又觉得自己生活太绝望了,这位父亲也自杀了。

我们这里有很多的研究人员到网瘾矫治机构去见过各种各样的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我给大家讲讲有些有网瘾的孩子是什么状态。有个少年网络成瘾之后两年不出门,男孩子头发长得比女的还长,指甲很长也很少洗澡。你看这个人都什么样了呢?这就是网络成瘾,也可以称之为沉迷网络或是网络的严重使用不当。具体的概念我们不去讨论,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

有人会说,那是不是就不能让孩子上网?这是不对的。网络时代的孩子怎么可以不上网?21世纪最重要的是要拥有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现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个时候光静下来看书是不够的,因为只有网络上才会有海量的新信息。学会如何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后,我可以知道到哪里找我所需要的知识,也知道当信息如潮涌来的时候看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更知道我该怎么办,这就是最重要的学习。

学习使用互联网毫无疑问就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因此孩子是需要使用互联网的,但是怎么样既让孩子使用互联网又避免他网络成瘾或者沉迷网络,这就需要有一条最重要的措施,即建立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特别好,师生关系要好,同伴关系要好。这些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有什么特点呢?最显著的特点是到了双休日节假日,按说这个时候青年人应该找朋友玩,但成瘾的人哪儿也不去也没人可玩,就愿意在网上泡着,这就有问题了。

那么怎么建立这种支持性的关系呢?比如说现在很多父母都很忙,特别是好多父亲工作特别忙,打拼天下回到家里后,有的父亲看到孩子很晚了还在写作业,心生怜悯但是不太会沟通,话就三句:“吃饭了吗?作业写完了吗?睡觉。”倒真是非常简洁明了,你看,还都是挺关键的话,但是孩子不是机器人,不可能就只需要这么简单的指令。如果父母孩子之间只有这样的沟通,那就不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应该什么样呢?父母可以换了衣服到孩子身边坐一会儿,胡撸胡撸孩子脑袋:“宝贝,怎么样?今天过得开心吗?有什么新鲜事给爸爸说说。”这个时候,你要特别去注意你孩子的表情。我一直说儿童的表情写满了成长的密码,你不要以为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上学去快快乐乐放学来,孩子过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未知,复杂得很。你对孩子非常的亲密,非常的信任慈爱,那孩子可能慢慢就觉得感动,愿意与你多交流。如果孩子说今天谁谁打我了,爸爸一听立马炸了,他打你?你打他啊狠狠地打!孩子说我打不过我不敢打他。爸爸又接着嚷嚷,真窝囊这是我儿子吗,告诉你要使劲打!把他打残了我来掏医药费。你就滔滔不绝在那说,结果你孩子不说话了,孩子不说话神仙也无奈,因为你说的话解决不了他的问题,他没法按照你说的方法做。这就不是好的父母,好的父母要特别善于跟孩子交流。我给大家非常关键的六个字,这六个字叫“大耳朵小嘴巴”,其实就是多听少说的意思。孩子说谁谁谁打我了,这个时候呢你别急,只需要问:是吗?打你哪了?疼不疼啊?我看看是不是很严重啊!什么人啊?为什么打你啊?你心里是不是很难过啊?你准备怎么办啊?你多问,问的过程中你还可以搂着他抚摸着他,孩子就会把这过程说一遍,孩子把他经历的事情说出来了,他的难题也就解决了一半,你这就等于心理治疗,他会觉得很温暖很有依靠。等孩子说完了,你就说这个事你不要怕,你没有责任,我给你几个建议你看看行不行,第一招怎么办,第二招怎么办,第三招怎么办。或者你可以教给孩子这样一招:当有人欺负你的时候,你千万别跟个小绵羊一样站着,看着软皮蛋似的是最容易受欺的。这时候孩子可以大喊一声:“我不怕你,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这样做不是好孩子,你要再这样做我就告诉老师。”这一招不是你告诉他就完了,你还要训练他,让孩子大声喊来给你听听。你知道,只要敢喊的孩子以后受欺负就会少,这就是阵势的力量。“你这样做我真的告诉老师,我爸爸爸妈都会找你爸爸妈妈的”,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都可以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明白,不管怎么样,老爸老妈一定会坚定地站在孩子这一边,并且一定会陪着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碰到问题时,首先父母千万不要一听就炸一听就冒火,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我觉得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这一点非常重要,所谓支持性的关系,我就特别强调支持孩子良性的发展。

孩子发展当然不是这么简单,有很多重大的问题。比如最近有家出版社找我说,孙老师我们要出比尔·盖茨他父亲的传记,你能不能写个推荐语言。我说可以考虑。比尔·盖茨大家都知道是世界首富,但是为什么比尔·盖茨能成为首富呢?在读哈佛二年级的时候,他想退学。各位想想看,如果我们的孩子考上北大清华这类名牌学校,上到二年级时想退学,那父母能干吗?这简直荒唐得很,你创什么业啊你懂什么东西啊?比尔·盖茨那个时候就感到他的时间非常紧迫,因为软件行业发展得非常快,如果不抓住这个时机就可能错失良机了。于是他执意表达他的这个愿望,他父亲也曾经找了一个人来跟他探讨,最终儿子还是坚持。后来这个父亲觉得孩子选得有道理,就理解孩子支持孩子,这很了不起。我认为这就叫支持性的关系。

可能很多父母会说,孙老师你说世界上能有几个比尔·盖茨啊。的确就一个,好些孩子可能别说当不了比尔·盖茨,甚至恐怕连考个大学都难,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更需要支持性的关系。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比什么都重要,越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理解和支持就越重要。

我总是忘不了一位母亲,我认为这位母亲很了不起。这位母亲的儿子就碰到难题了,学习很糟糕,连普通高中都根本考不上。最后上了一个中专,上了中专之后发现中专也读不下去了,因为学习还是跟不上。那怎么办啊?后来儿子实在是不想在那读了,这位妈妈也表示理解,你实在读不下去学不到东西,不读就不读吧。各位想想看,在今天这个时代,中专都读不下来,这孩子还有出息吗?但这位妈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儿子有儿子的潜能。这儿子什么方面好呢?网络技术好。可是光靠这个不行啊,他妈妈问,那你愿意怎么学习?儿子说我愿意在网上学习。好,那你在网上学习吧。这个儿子在网上跟人聊计算机网络技术,但在跟外国的青少年聊天的时候发现英语水平需要提高,否则的话就被别人踢出来,没法跟人交流。于是,又苦学英语。结果她儿子练了两大绝招:第一网络技术很棒;第二英语很棒。大家知道光凭这两招考中国任何一个大学都是困难的。但是由于他这种有特色的学习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所以他很有自信,他想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就去考微软的认证专家。他在同龄人忙于高考的时候通过了微软数据库认证专家的全部考试,后来又通过了微软解决方案认证专家的考试。这两个考试是难度很大的,要求的就是英语和计算机水平。亚洲地区20岁以下青少年中仅有两个人通过考试,一个他,另外一个是19岁的印度青年。他有这些证书后,现在香港一家公司担任数据库的主管,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太佩服这位妈妈了,她家孩子这种情况简直会让我们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已经陷入绝境了,你中专都读不下来你还不是绝境了吗?但他为什么能反败为胜呢?就是因为他母亲给了他绝对的支持,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她依然相信自己孩子是有潜力的,孩子是有希望的。所以作为父母来说,我的一个感悟是我们爱孩子应该是没有条件的,不是因为你学习好我才爱你,不是因为你乖我才爱你,你是我的孩子我就永远爱你,我相信你、我爱你。只要我们坚定地相信孩子支持孩子爱自己的孩子,你的孩子就不会差,不用过于担心。

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一般亲子关系很糟糕,甚至有一个网瘾青少年没钱上网了就拿把刀在门口等着父母,你给我钱相安无事,你不给我钱我杀了你们,杀了你们我再杀自己。因此,我讲课经常会讲一个观点叫“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父母会发现与孩子开始变得难以沟通。怎么难以沟通呢?孩子放学回家了,你想跟孩子说话,孩子却背着书包晃悠晃悠进了自己房间,把门一关不出来了,你想跟他说话都很难,这就是进入青春期孩子的一种封闭性。在这个情况下,如果你把他拉出来说坐这儿好好听着我说话,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很具体的建议,父母虽然和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但有时候最好还是给孩子写信,把你的心里话写给孩子。但是对于这件事,你千万不要这么做:儿子过来,我给你写了封信,好好看看,再说说体会。这样做就太生硬了。你可以把这封信放在孩子的床头或是他的桌子上,并不用再额外叮嘱他,你孩子拿到你的信肯定会看甚至可能还看了不止一遍。但是很可能的结果是看了以后什么也不说。也许十年后的某一天,他会说,老妈当年你给我写过一封信对我挺有帮助的,谢谢。这就够了。另外,父母还要注意,别对孩子说绝话:“有本事你走,有本事你再也不要踏这个门。”这种话父母记住千万不能说,对孩子特别要理解和支持。

我们过去讲亲子关系,一般就会讲爱。爱,我从来都是赞成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但是我还有一个观点就是爱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面对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你一定会感受到他的叛逆,甚至一个幼儿也有叛逆期。那么,当孩子叛逆的时候你是什么态度,这就要考验父母的智慧了。好多父母会说你这孩子才这么点大就想叛逆啊,你硬我比你还要硬,我就不信不能把你给治住。这样的父母看上去很强势,其实是不明智的。为什么呢?我想提醒大家,孩子在叛逆过程中可能会有很珍贵的品质在增长。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跟父母叛逆时,你一定觉得你特有道理,你觉得你发现了某个真理,你要去捍卫什么,你要去坚持什么,你会想要竭力表达出我做的都是对的就应该这么做。所以,现在的父母要善于跟孩子谈判,谈判并不是软弱,谈判是一种现代的教育方法。你可以跟孩子说,你说说理由,你说得对我们就支持你,说得不对不能做。当孩子说了理由之后,就应该支持他对的地方,不对的地方可以帮着孩子一起分析。这就保护了孩子在叛逆的体现出来的要独立参与要追求真理的一些珍贵品质,这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支持。如果存在这些支持性的关系,那当孩子使用网络时,你就可以放心,因为他能把握住自己,他有更深厚的亲密的情感在支持他,这样就不会过度依赖网络。

除了亲子关系外,当然还要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于师生关系,先稍微说两句。我有一个体会,父母一定要知道是谁在教育你的孩子,一定要熟悉他的各科老师,这样才有利于你分析自己孩子。我虽然不敢说我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多么成功,但是这一点我是做到了。我女儿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她的老师我都熟悉。现在我跟我女儿上幼儿园时的老师还是好朋友,还保持着联系。我认为这是父母需要做到的,需要了解是谁在教育你的孩子。当然,也需要了解你孩子的朋友是谁,他们的父母是谁,这样都会构成孩子成长的一个安全系统,能够共享一些资源并且相互支持的系统。这里我们要确定一个非常重大的原则,即永远给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性的关系,这是他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力量,也是国内外教育研究中反复证明过的一个明智的选择。

孩子长大以后,特别到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受同伴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大家都在一起谈论网络上的事,要想融入其中,必须得赶快适应这种氛围。现在中国的三亿网民中,未成年人占到了60%以上。因此,对孩子如何使用网络进行具体的指导变得非常重要。你看,家里没有电脑的孩子倒容易网瘾。研究还发现,把电脑放在孩子的房间里,孩子也容易网瘾,而把电脑放在客厅或者放在父母房间里的孩子就不容易网瘾。为什么?因为你把电脑放在孩子房间,电脑太好玩了,网络游戏太好玩了,他会控制不住自己就要玩。有的时候说好晚上不能玩,他很乖,不玩了,去睡觉了。但他前半夜睡觉后半夜起来玩,你根本不知道。

如果把电脑放在客厅或者放在父母房间里,为什么就不容易网瘾呢?因为孩子在客厅上网,他会总感觉背后有一双眼睛看着自己,这是一种无形的监督:我上网不能超过时间,我也不能上乱七八糟的网站,我就好好上网吧。孩子年龄越小,自制力越差,就越需要父母的监护提醒。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大概最有效的预防网瘾的一个操作办法就是把电脑放在家里的公共位置,比如说客厅。这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建议。实际上还会有很多其他好处,把电脑放在客厅,还可以增加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流。36计之3:培养孩子学会选择

明智的父母一般会培养自己孩子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选择能力。所谓选择,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父母要特别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

在这点上,我觉得辽宁大连有一位母亲做得特别好。这位母亲是一所职业学校的校长,她想写本书,因为她觉得她儿子特别优秀,所以到北京来找我,希望和我讨论一下这本书怎么写。跟她聊了后,我就发现,她最重要的成就是将她儿子培养得很会选择。比如说生活中买这个还是买那个,今天干这个还是干那个,这位妈妈都是让孩子自己做比较并自己决定怎么做更合适。比如说有一件事就特别逗,这个儿子上初中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女孩子了,他妈妈知道后就说儿子别着急啊。这母子俩因为关系很好,儿子也不避讳:妈妈,不着急不行啊,我同学都找女朋友了,找得晚了好的女孩就没有了。

我们很多人想象不出来这妈妈是怎么和儿子交流的。这位妈妈说:“儿子,你女朋友不在你们班里。”儿子问:“那在哪里呢?”“你女朋友很可能还在小学呢,也可能在幼儿园呢。”儿子对此回答当然也颇为意外,觉得怎么可能呢。她说:“按照妈妈的经验,其实等你长大了以后,你找的女朋友很可能比你小。可能你后来会发现,比你小好几岁的女孩子比同龄的女孩子更适合你,因此你的女朋友现在还在上幼儿园或者在小学呢,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啊!”儿子想是啊着什么急啊。看看这位妈妈的智慧,她并没有说早恋不好你可别犯傻,早恋的都是坏孩子。她只是给了孩子一个比较,你恋爱是很好的事情,但是你眼界要开阔一点,可能你的女朋友还在幼儿园呢,你现在不用着急,好女孩有的是,只要你优秀了,将来一定会找到好女孩。

教会孩子这种比较就是一种智慧,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话题回到网络上来,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上网是可以的,玩游戏也是可以的,但是在目前这个阶段需要有节制,比如我认为小学生一天中上网或看电视时间最好不超过一个小时。中学生上网或看电视一天也不要超过两个小时,这是我的建议。有研究发现,孩子在10岁以后就有选择使用媒介的能力,如果选择看印刷媒介的时间多于电子媒介的时间,孩子的智力发展会加快,道德得分也会提高。就是说孩子看书看报听广播对他的智力发展和他的道德的水平提高有好处。如果孩子不喜欢看书看报就喜欢看电视上网,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我们大家都一定会理解看电视和读书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看电视你会发现坐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不知道看了什么,因为你太轻松了,坐在沙发上,喝着饮料吃着东西,泡沫电视剧一集接着一集,看了半天你都不知道看的是什么。可是看书就比较费劲,看书你不可能看了半天不知道看的什么,那肯定是没用心看,用心看的话你大脑的思维就在紧张地运动工作,这个时候你记忆深刻。当然,如果你的孩子独立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很强,那电脑放在他房间也没问题,但是孩子自己应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一种选择。

讲到选择,我觉得中国的青少年在这个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很多孩子不太会选择,因为缺乏训练,所以很盲目。我想起老子的一句名言,老子是个大智慧的人,比方他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我的理解是此处的“勇”是勇气,“敢”是鲁莽,如果你有勇气但很鲁莽你就会走向危险,走向困境。“勇于不敢则活”,就是有勇气但你不鲁莽,就能获得平安获得成功获得发展。我觉得这话很对,所以说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不要那么鲁莽不要那么不顾一切,要让孩子学会有智慧地生活,我认为这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大连这位妈妈后来跟我联系了多次,了解多了后,我发现她会从各个方面来教育孩子学会选择,比如生活上买什么、吃什么、怎么跟人家交往、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包括如何选择安排自己的学业,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也有必要跟孩子建立这样的一种关系。有一位父亲,他的做法也非常有意思。他儿子想买自行车,看到一辆自行车挺好想要买。他爸爸说,不着急,咱们要货比三家,看看买哪家的最合适。结果这位父亲带着儿子走了三家商店,最后发现其中有一家店可以少花十块钱,而且质量很好,最后就买了这家的自行车。然后又用这十块钱跟儿子吃顿饭。这种做法有人可能不太能理解,不就十块钱么,值得费这个时间和精力吗?不是这个道理,这种做法的作用在于让孩子知道了如何进行比较,他会发现原来买东西可以这么买,通过比较发现它的优点缺点,最后你发现原来可以用比较少的钱就能买到你需要的东西。我在《参考消息》上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说中国一个私立学校的孩子到日本去访问,平均下来,每个孩子花的钱超过两万多人民币。日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都对中国小学生的高消费感到惊讶,买东西根本不比较,这个挺好,那个也不错,那都买了吧。这件事在日本引起了人们的惊讶和讨论。

我到国外访问时,发现很多外国的青少年在买东西时也会比较,我需要什么,我需要的东西怎么能够更便宜更有质量。实际上这是一个生活态度,可以让我们学会选择。所以,孩子从小就得做这样的训练,那么怎么有效地培养孩子的选择习惯呢?拿看电视来打个比方,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电视报,这样在看什么节目时可以做选择,可以和孩子讨论哪些节目可以看,哪些节目不值得看。通过这种选择,你会发现有很多非常好的节目就不会漏掉,而且为了保证能看这个节目,之前需要做出时间上的安排。这样的话,你就会发现孩子自己慢慢学会了选择,在生活中面临各种诱惑的时候,他也会做出一些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刚才我们讲到预防网瘾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种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有一个问题,我想在这里给大家稍微补充一下,因为刚才那部分侧重讲的是亲子关系,这里要给大家讲一下师生关系。最近这个话题也经常被人提起来,关于好老师还是好父母,很多人觉得好父母更重要,我也认为好父母很重要。但是,不可否认,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问题?你孩子写作业你发现错了,你说“儿子,这个写错了”,“没错啊,我们老师就这样说的”。完了,你改不了。孩子说老师说的就像圣旨一样不能改,你怎么办?我的建议是你也不要改,让孩子在小时候信任老师是很有必要的。有家长可能会说了,老师水平低,这不是误人子弟吗?但事实上,如果孩子对老师不信任了,后面的教育就会很麻烦,孩子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还是在学校里,如果对老师基本的信任感都没有,那在学校的那么多时间还怎么学习呢?父母需要与孩子一起建立起一种支持性的师生关系。我就建议我们的父母首先要了解老师、尊重老师,经常和老师沟通,和老师要处在相互配合的关系中,这样的话,你会发现跟老师会处得比较好,不要简单地否定老师,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表示理解,如果有问题可以找老师沟通。

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北京有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回家说我再也不上学了我可不喜欢上学了,上学没意思活受罪,因为老师不喜欢我,同学也不喜欢我,学习我学不好,我也不喜欢学习了。这妈妈说,儿子,你才五年级就不上学了,不上学你干吗呢?你就得上学去学本领。可孩子死活说不想上了,这妈妈就很着急,到处找人想办法找人咨询。后来找到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毕淑敏是我的一个老朋友了,在西藏当过军医,后来她写作成名之后又到北师大读了心理学的心理咨询方面的博士课程。这位妈妈找到她,我儿子不想上学了您看怎么办呢。毕淑敏很幽默,说我给你开个处方吧,就拿纸写了个处方。这妈妈一看哭笑不得,咱们看看这处方是怎么写的:这个孩子有病,需要表扬,表扬一个星期。毕淑敏说,你把这方子拿给老师看看,可能有用。这位妈妈没辙就把这处方给老师看了,老师一看说这什么大夫开的啊?这妈妈说军医开的。老师就叹口气说,你这个儿子还真没觉得有什么可表扬的。这妈妈说,老师,你就发发慈悲吧,我这孩子真的一点信心都没有了,你要再不鼓励鼓励他,都不肯来上学了。这位老师还是比较有慈爱之心的,说那好吧我试试看吧。星期一,上课了,老师就看看那个男生,看来看去也没看出什么优点,老师心想,瞎表扬吧,某某同学今天上课很认真。那孩子一听老师表扬我了,太阳真是从西边出来了,于是腰板挺直认真听课。第二天上课,老师又看那个男生,看来看去还是没发现什么优点,不过还是表扬一下吧,某某同学作业写得有进步,能好好写作业了。结果,五天下来,这孩子像变了一个人,爱上学、爱写作业,还特别喜欢他的老师。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呢?我给老师家长们讲课经常讲这个道理:对小学生来说,老师要是摸一摸他的脑袋,就像被活佛摸了头顶一样,那个舒服那个开心!他会昂着头回家:妈妈,今天老师摸我脑袋了,老师喜欢我。

不过,中学生不能摸脑袋,中学生被摸脑袋会浑身起鸡皮疙瘩,但是中学生更渴望被欣赏和鼓励。人的本性一定是喜欢被欣赏被鼓励的。所以我讲这个道理什么意思呢,你看她这个孩子已经走上失败的边缘,都不想上学了。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她这个孩子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学习的兴趣,失败感太强。所以,刚才讲这个道理,就是孩子要想好好学习,最好的方法是要有学习的兴趣,而学习的兴趣来自哪里?来自于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越多,孩子的兴趣越高,自信心越高。

我曾经采访过上海的闸北八中,那时候那个学校被称为垃圾学校、流氓学校。留级的学生达到38%,但是这个学校现在却成了全国的名校。学校校长跟我说,成功教育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和老师沟通,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关系,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对老师光简单地抱怨否定,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比较好的方式是理解,是相互的支持引导。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和老师的这种沟通,并不等于是希望老师给自己的孩子吃偏饭,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让老师给孩子吃偏饭。我非常理解父母的心情,当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去的时候,有人说,就好像把自己最心爱的宝贝交给一个不熟悉的人保管,是很不放心的。最好是老师我给你好处我给你关照,然后你对我的孩子能特别关照一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要注意,不要把这个关照变成吃偏饭。曾经有一个人就这样,他让老师偏袒他的孩子,像评三好学生、学生干部之类的荣誉,他儿子都可以不费劲地获得。结果,没想到在一次最关键的评选中,他的孩子落选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行为引起了公愤。同学们对老师偏向谁是很敏感的,那次是评选市级三好生,跟保送有关系,全班同学投票,这孩子得票就很低。其实这孩子也挺努力的,但家长的这种做法反而帮了倒忙,搞得这孩子非常被动。其实你会发现,让孩子受点曲折受点委屈,对孩子成长是有好处的,不要让孩子过于顺利过于受到关照。所谓“关照”应该是该鼓励的时候要鼓励一下,而该严格要求的时候就该严格要求。像之前那位妈妈的做法就很好,她只是在挽救她孩子的失败心态,而不是要求老师光给她孩子吃偏饭。36计之4:让孩子体验没有网络的快乐生活

现在我们接着讲第一大难题中的第四计,让孩子体验没有网络的快乐生活。

这点大家特别要注意,我想着重强调这个问题。今天这个社会,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网络社会,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哪一天停电,哪一天要是不能上网,心里就有点没着没落的。我现在都有点问题了,我的网站、博客、微博,每天都想看一看大家对我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我们是成年人,我们的生活很丰富,我们有工作需要去做,所以可能还不至于有网瘾。但作为一个孩子,他的自控力本身就不高,就很可能沉溺于网络拔不出来。当孩子越失败,人际关系越糟糕的时候,他就很容易逃避到网络世界中去。当然,他躲到网络中去还不是最坏的结果。有人说,网瘾也好,网络的迷恋也好,还是一个安全岛呢,他是有与网络相关的很多问题,但是他还没去危害社会,他自己有网瘾但不去伤害别人,只是在自己伤害自己。实际上,网络成瘾只是孩子在用这种方式向社会呼救:我现在有病了,我现在有苦难了,我拔不出来了。网络成瘾的人,不能与其他人正常交往,不能正常生活,不能正常学习工作。父母就面对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让孩子避免网络对孩子的这种伤害。

其实,因为科技发展上的领先,欧美国家的网络比国内更发达,但是欧美国家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或者沉迷于网络虽然也有,却没有我们中国那么多。原因很简单,就是国外青少年的生活比较丰富多彩,没必要光盯着网络。而我们中国的学生容易网络成瘾,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活比较单调,家长们可能更重视上学时如何把学习搞好,放学时如何上好课外辅导班,能让孩子自由安排时间的决定特别少,孩子感到不自由。

所以,父母就面临这样的任务,怎样让孩子体验到没有网络的快乐生活?

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件事。在日本,有一个活动非常有意思。孩子上一年级了,老师说让孩子们每人都带粒花种来,种下后,让大家都来观察种子如何发芽如何开花。孩子们当然都很有兴趣,种子种下后,总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发芽。这期间,大家都很着急,你的发芽了吗?没有,你的呢?我也没有,你浇水了吗?我浇了啊,可怎么还不发芽啊?全班都来交流经验。终于,有一天,某个同学嚷嚷:我的发芽了!同学们都过来看,然后再赶紧去观察自己的种子。对于小孩来说,这些事就是大事。于是,很多家庭都在关心自己家的种子发芽了没有,长成什么样了,大人小孩子都很兴奋。慢慢地,你的发芽了,我的也发芽了,几片叶了?三片了,你那个怎么还是两片?你说这个生活多么有意思啊!种子发芽了、长高了、开花了,最后就结籽了,大家就学着采籽收藏,这样闹腾了几个月。各位想想看,这种经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是很难忘的,充满了期待,每天都需要关心,每天都有发现,那种喜悦和等待,可以说能让一个人牢记一生。

这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能够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我觉得这种情感对一个孩子来说,可以受益终身,是一种美的体验、生命的体验、成长的体验。

在国外,这种生命的教育非常有意思。我觉得国内可以多借鉴一下这些方式。比如说,为了让孩子体验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要求孩子带着一个生鸡蛋上学。带多长时间呢?带五天,星期一带到星期五。只有一个要求,不要把它弄破了。至于怎么避免弄破鸡蛋,那是孩子自己需要考虑的事情。

想想看,这小孩上学带着鸡蛋往哪放?放在书包里一挤就破了,放在盒里一晃荡也破了,好多孩子就拿着,课间也捧着,上体育课得先找个地方放好鸡蛋。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哪个小孩把鸡蛋弄破了,那任务就失败了。孩子肯定非常伤心难过,但又不能做假,重新弄个新鸡蛋过来。老师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孩子明白,生命像鸡蛋一样脆弱,要能好好呵护它是多么不容易啊。你们能长大,你们的父母为此付出的努力比保护一个鸡蛋要复杂得多。

所以,通过这种体验可以让孩子感到生命离自己如此之近,如此可以理解。

在美国,也有类似的教育体验。老师居然让中学生每人带一个娃娃上学,不管男生女生,都带一个和真正婴儿一样重的布娃娃上学。这种体验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给孩子进行生命的教育,让孩子体验到,如果一个婴儿你必须随时照顾他,是很不容易的。用这种方式让孩子知道了,生命的存在需要花费我们很多很多的心思。

我觉得现在中国这方面的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有欠缺。但是,在家庭中我觉得父母可以首先做一些改变,帮助孩子用丰富多彩的生活代替单调的生活,用成功的体验代替失败的体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方法。

我可以给大家谈一谈我自己的体会,很多人觉得我现在是个教育专家,还是个作家,出了很多书,怎么这么幸运呢?你是个什么经历啊?其实我跟大家坦白地说,我的学历并不高,小的时候家境也很贫寒。但是我最大的财富是什么,就是童年时的生活无拘无束丰富多彩。我生活在山东青岛,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发生“文化大革命”,那个时候就停课闹革命,当时还是小孩,哪懂什么革命啊就玩呗,所以有大量的时间在山上在海边玩。我的文章有好多那个时候的回忆,一手拿着钢叉,趟着没过膝盖的海水插螃蟹插鱼,我们都很有经验,螃蟹往哪儿跑就往哪儿插肯定插不着的,你得往它前边插,判断插下去的时间正好是螃蟹跑过去的时间。挖蛤蜊、抓蝈蝈、爬浮山,那生活到现在都非常难忘。记得有一次,几个差不多大的男孩子在一块较劲,看谁有本事能从井底下挖一把泥上来。我们就下去了,但是下得太深了,之后虽然抓到泥了,但在往上爬的时候发现老半天都不能露出水面,憋得两个腮帮都鼓起来,感觉非常难受,但最后终于出来了。就是这样很多很多的经历,会使你对生活充满热爱,非常快乐。这种快乐的生活会使你的生活中充满一种激情。

我们的孩子如果缺少了亲近大自然的体验,没有在自然中快乐的体验,也没有游戏的快乐,没有亲情的深深的烙印,那他就很容易苍白。有一首诗我很喜欢,是我家乡的一位诗人刘饶民写的,真是终身难忘,我把它看做我生命的护身符。具体是这样的:大海大海我问你,你为什么这样蓝?大海笑着来回答,我的怀里抱着天。大家想想看,在青岛的海边,躺在海面上几乎不动,仰望着天空,真觉得天海一色,人被溶化在其中了,会有天有多大海就有多大的感觉。这就是一种对大自然的体验,对生命的体验,我想如果这种体验很丰厚的一个人,一般来说就不容易网络成瘾,不会受到网络的伤害。

大思想家卢梭说,人在15岁以前要在大自然中长大,要在农村长大,但现在城市的孩子们根本做不到。有那么一句话:“凡是热爱大自然的人都不会学坏。”你会发现,一个很喜欢自然的人,情感会很完善,会有审美观,会很善良。所以说,父母们不要光觉得孩子学习各种特长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心理的健康,这是他一生幸福的基础。

我以前看到过这么一个报道,说有一个城市突然停电,停电本来是件让人很烦恼的事情,结果很多人发现,停电之后反而给大家带来了意外的快乐。还有孩子问:“爸爸,什么时候再停电啊,我就喜欢停电。”为什么会喜欢停电呢?他家平时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晚上爸爸上网,妈妈看电视或者打电话,而孩子就写作业。其实这种情形在很多家庭里都经常出现,一家人在同一个屋檐下,但各干各的事,没有交流。这时突然停电了,谁也干不成自己的事了。家里也没有蜡烛,什么都没准备,就只能围坐在沙发上或者地毯上。干吗呢?就靠在一块儿讲故事吧,轮着讲故事,父母们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事,自然是感慨万千,孩子也觉得很新奇,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所以这一家人突然感到,停电的时候反而让他们感受到了难得的温情。据说当地很多居民都有这个感受,所以还向政府建议每周停电一个晚上,这一个晚上就作为亲情交流日。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并不是有房子有爸爸妈妈有孩子,这就是家。有一个人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很多家庭有一个问题,有家人却没有亲人。”家人之间有夫妻关系有血缘关系,但是没有交流没有亲情没有沟通,所以算不得是亲人。这样是有问题的,所以说,让孩子体验到生活中没有网络的快乐,对今天网络时代的孩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体验。

湖南卫视有一次搞了一个叫“变形记”的节目,请我给他们当顾问。什么叫“变形记”呢?很有意思,城里有个孩子迷恋网络,节目组征得他同意后,将他送到西北一个山沟里的人家,和这家人生活了一个月。同时,让那家人的孩子到他家来生活,相当于互换生活,这也叫民宿。这个城里的孩子正上初二,到了这样一个大山沟里,到哪儿去找网络啊,只有县城里有网络,可这山沟离县城还有好几十里路呢。没有网络的生活让他觉得很难捱,但是他马上就被新的生活所震撼了。这家人平时喝水都很困难,要喝水得走很远去担水,吃饭有的时候都吃不饱,而且那家男主人的腰还不好。这个城里的孩子简直没想到还有这样的生活,当他知道这家父亲为了照顾好他,每天都去远处挑水,因为腰不好摔在地上水也洒了,受到了特别大的震动。而相对应的,那个农村孩子到了城市里,也一下子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他简直没法理解的世界,那家也很有钱,开着车来接他,让他见识了城市里灯红酒绿的生活。尽管如此,但是他很想家,不放心他的父母。后来这两家建立了很好的友谊,城里这家父母说我们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我们支持你考大学,你上学的所有费用我们来出,两家的关系变得非常好。通过这样一种交流方式,城里孩子觉得人家父母那么困难还要努力照顾好他,他非常感动,于是甚至也去帮着搬砖打工来挣钱回报这个家庭。最后走的时候居然给人家父母跪下了,一个不相识的人这么照顾他这么喜欢他,实在是太感动了。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就是今天的孩子太需要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没有网络的生活,让他感受到这个世界很大,我们的人生可以很丰富。网络只是个工具,我们不能被网络所左右,因为有网瘾之后,你会发现人就会成为工具的一个奴隶,这是一种异化的生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生活单调,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无处可去就在网上打发时间,实际上他很孤独。他这种孤独实际上就成为一种依赖,越失败越孤独的人越依赖于网络。或者说他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失败很容易受到挫折,只有在网络游戏中,他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当我们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又用丰富多彩的生活代替单调的生活,并给孩子提供了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之后,我想我们的孩子是不会网络成瘾的。

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之二

9-2 独时代的教育需要

36计之5: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

36计之6:易子而教

36计之7:借个孩子去旅行

36计之8:三代人的互动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

所谓“独时代”,就是独生子女时代。这个时代有其特殊的教育需要。由于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们缺失了同龄人的陪伴,会失去很多只有在兄弟姐妹间才能进行的体验,因此需要独生子女父母联合起来。这个问题我认为特别需要关心,这里就开始讲刚才所说的支持性人际关系中的第三点,同伴关系。我们调查发现,有网瘾的学生中,经常感觉被人看不起的占49.3%,感觉不受同学欢迎的占49.4%,都分别比没有网瘾的中小学生高出23.8%和21.1%。不受同学欢迎、不被人看得起,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难以接受的。所以这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那么怎么做呢?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曾经请我去做演讲,我讲的题目是“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大家在网上搜这个视频就可以搜到了。在这个节目中,我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叫王晓龙的大学生的故事。西北有一个学生叫王晓龙,非常优秀,优秀到什么水平呢?全国中学生化学大赛西北赛区第一名,保送北京大学化学系。可是谁能想到这个保送北大的学生王晓龙,在北大读三年级的时候被法院判了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他到底犯了什么罪呢?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案例,你在心里猜上三遍,我想你都很难猜出来他犯了什么罪,因为王晓龙一不偷二不抢三不耍流氓,他犯的是故意杀人罪。为什么故意杀人呢?关于北大,大家都知道,那是社会活动很频繁的一所大学,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没有朋友,那肯定是呆得很不舒服的。这个王晓龙到了北大很快就发现自己有压力,他说我一定得交个朋友。但很可惜的是,由于从小到大只知道读书,他都不知道该如何交朋友。他觉得同宿舍一个男同学好像不错,那就跟他交朋友吧。于是,他就天天跟着人家,你上哪儿我上哪儿,我有什么好东西先给你用,你有什么困难我第一个帮助你,我就要成为你的朋友,真是把一颗心交给别人了。但是,时间长了,周围的人就议论了,说这两个男生老在一块儿形影不离什么意思啊,感觉真怪。那个小伙子一听心里就别扭了,你别再跟着我,我不跟你在一起了。王晓龙着急啊,我们友谊很珍贵的不能分开。他给那男孩子写信说我们两个一定要维持友谊等等,那男生说,不行,我不跟你交朋友了,你不是我的朋友,不能老跟我在一起。王晓龙一听,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这么绝情,你等着,我一定得报复你。王晓龙要报复一个人很可怕,他是不打人不骂人,他高智商,他要用他学过的专业知识报复人。他不是学化学的吗,他就找来了一种剧毒的化学品,铊盐。这个铊盐多可怕呢?1995年,清华大学发生全国第一例铊盐中毒事件,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同学朱令被人投铊盐,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朱令还是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现在王晓龙就把铊盐投到了同学的杯子里。那个同学当然不知道就喝了,喝了就反应剧烈疼痛难忍。王晓龙一看先被吓坏了,就赶快打个车送他去医院抢救。当年国内医务界对铊中毒的症状一无所知,出现朱令事件后,就有点经验了,所以一看这个症状,又见送中毒者来的这个人神情慌张,说问他:怎么回事?是你放什么东西了?于是王晓龙就一五一十地把放什么东西什么时候放的都说了。虽然抢救得比较及时,但是也要住院治疗一年,今后怎么样还不能完全确定。那被害人就把王晓龙告上法庭,法庭一审理,非常简单,这就是故意杀人罪,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消息传到家乡,他的父母一听,简直是没法理解,这么好的孩子,居然犯了故意杀人罪?后来他父母反思,只关注了孩子学习上的事情,而忽略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这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放了学就回家,回了家就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从不惹事生非,看上去一点问题都没有,除了没有朋友。在央视做“百家讲坛”节目的时候,我说我送给天下父母一句话:“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朋友,比他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为什么呢?因为人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由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是个社会化的过程,儿童的社会化是离不开同伴的交往的。没有朋友这个问题很严重,怎么办?下面我们就来讨论。36计之5: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

在这个难题中,我先提出36计中的第5计“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独生子女家庭是一个小家,三口之家,你要想办法把它变成一个大家,变独养为群养。我认为独生子女靠一家一户是很难教育好的,因为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但他需要伙伴。怎么办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很具体的建议。

在北京,曾经有三个家庭,这三个家庭的孩子上同一个幼儿园,感情比较好,幼儿园闭园了,孩子们还都不愿意离开,你拉着我的手我拉着你的手,还想在那玩,不愿意回家。这三家的父母也非常理解孩子,经常制造机会让三个孩子在一起玩。因为大家发现,三个孩子在一块玩得很开心,饭也吃得多话也多。后来这三家又发现,有的时候没有时间陪孩子玩,建立一个互助组也很不错啊。这个双休日我很忙孩子放你们家,他孩子也放你们家,下个双休日我有时间了,孩子都送我们家,轮流带。

有一次,他们请我参加他们的活动。于是去了天坛公园,三家父母和孩子都来了。父母们坐在树荫底下聊天打牌,三个孩子就冲出去了,到处跑。一玩就好几个小时,三家大人就坐下来和我慢慢聊天。后来其中有个妈妈就给我打电话了,说孙老师你看我们几家玩得都挺好吧,能不能给我们起个名字呢?我说可以啊,一个孩子就是一颗星,星星们汇合在一起就是一条星星河,星星河是快乐的河,星星河是大家园,就叫“星星河快乐家园”吧。

后来这三个家庭的孩子就从小学玩一直到小学毕业,这个“星星河快乐家园”变得也很有名。我主编的杂志叫《少年儿童研究》,专门开了个专栏连续介绍这个“星星河快乐家园”。这个现象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专门做过一期他们的节目。我们觉得,独生子女家庭是可以借鉴这种做法的。比如说,几个亲戚的孩子、邻居的孩子、同事的孩子,大家都有共同的目的,想把孩子教育好,这种模式就非常简便。这样就可以“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

后来我们想把这种模式做进一步的发展,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的一些郊区跟当地农民合作建立了一个星星河快乐农庄,我们把孩子送到当地农民家里住。小孩在那个地方白天可以摘柿子磨豆腐等等,小孩第一次吃上自己磨的豆腐,心里别提多骄傲了。最后离开这个村庄的时候,孩子们还可以带一块自己磨的豆腐回家给爸爸妈妈尝尝。当地农民也很积极啊,因为冬闲的时候没活了,孩子来了他们还能挣钱呢,走的时候还会买你的农产品呢。所以,其实这个方式非常简单,我觉得教育的智慧在民间,我们是可以有很多创造的。

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有一位教授是少先队教育专家,曾经专门到北京育英学校的小学部做实验,叫“一日营”,就是一个小队大概六七个孩子,周末到其中一个同学家里去生活一天,一起吃饭睡觉做饭做游戏写作业。小孩有个什么特点呢,大家可能都有体会,小孩从来都感觉别人家的饭好吃,别人家的床睡着舒服,别人家的玩具好玩,别人家的一切都是好的。对独生子女来说,能到别人家里过一天真是特别开心。所以在这个学校做实验时,我们给父母开家长会提出这么一个活动方案。结果有119个家庭报名愿意接待这些小客人。有人说我们家愿意拿一千块钱来招待孩子们吃好。我们说不用,不要大吃大喝,孩子其实不在乎大吃大喝,就吃你家常的饭就可以。孩子们都很高兴,星期六的早晨就来了,写作业,一起玩玩具做游戏。然后再去市场买菜,土豆、鸡蛋各买多少。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你碰碰我,睡着了吗?没有,你呢?我也没睡着。大家都睡不着觉,觉得这真是个新奇的体验。

大家可以看到,这种方式创造了一种独生子女教育的新模式,所以父母不要说:宝贝,哪儿也别去,外面哪有咱家里好,咱就在家待着,家里又安全又吃得好。其实这并不能满足独生子女的需求。儿童长大的过程是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群体性,儿童一定要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长大。第二是实践性,他一定是在体验中长大的,而不能光靠说教。所以,无论是星星河快乐家园也好,快乐农庄也好,一日游也好,都是强调同伴之间的交往,让孩子得到生活体验。

有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实验来思考“为什么孩子要群养”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恒河猴的实验,有一群猴子,其中一些猴子群体喂养,有些猴子单独喂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喂养之后,通过比较发现,群体喂养的猴子性格活泼健康,生命力顽强;单独喂养的猴子情绪不太稳定,生命力下降,连生殖能力都下降了。

为了孩子成长的需求,父母要主动地相互联合,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应该联合起来以群治独。大家一定会发现这么做也并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呢?你想想,孩子们在一块儿容易生事,可能一会儿就打起来或争执起来,也很可能谁会受点小伤之类的,那父母们该如何对待这种问题呢?是父母为着自己的孩子争执起来,还是打官司赔医药费?如果这样,那下次还怎么在一块儿呢,所以这都是对父母的考验。

我给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孩子们在一块儿交往的时候,是很有可能出现一些冲突的。最聪明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来解决自己的冲突,父母之间要宽容。你要相信孩子有办法解决他们的冲突,而且他解决自己冲突的过程就是他提高交往能力的过程,你不要替他去解决。

当然,在设计这样一种合作模式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应用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来规避掉一些没有必要的麻烦。

比如,你在选择其他家庭的时候要慎重一点,你至少要选择你觉得可以接受的家庭,几家孩子之间有一定的能在一起玩的情感基础,父母之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愿意相互接纳,这是你可以选择的。另外也应该制定一些相应的规则,比如说开支AA制,不用说什么我们家有钱到我家来。天天吃你们家住你们家,有一天你也会发现负担很重,心里就别扭了。对孩子也不是说让他们在一块儿就行了,爱怎么打怎么打爱怎么闹怎么闹,父母对孩子还是要有个引导的过程,告诉孩子注意事项是什么,要注意安全,要有礼貌。

父母要积极配合。父母们最好能轮流负责组织活动,每次活动的内容、场地要提前设计好。活动可以不拘一格,可以走出去,也可以在家庭中进行,只要是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都可以进行。

活动应尽可能注意以孩子们为主体。活动应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由孩子们自己设计活动方案,父母只做一些辅助工作。孩子如果年龄小一些,可大多以娱乐活动为主,等孩子大一些的时候,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们的活动向深层次发展。

另外,现在城市家庭里边有一个问题,家里都装修得太漂亮精致了,孩子可不管这些,来了就像猴子大闹天宫,家里估计得弄个底朝天。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为了孩子能在一起玩,你是要付出代价的。例如宽容,要容忍孩子不够整洁,孩子可能会在你床上翻跟头。你不要把家里搞得太干净,家里有个孩子,要想把家里搞得过于干净过于整齐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一条要培养,这个我们后边也会讲到,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比如你们可以自由地玩耍,但是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这就是需要对孩子进行的引导。36计之6:易子而教

关于独时代教育需求这个问题的第二计叫做“易子而教”。“易子而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古代的孟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前面所讲的湖南卫视的“变形记”节目,其实也是一种“易子而教”,不过我们现在把这种方式一般称之为“民宿”。

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活,所谓“民宿”(home's day),就是说换一家生活,即你的孩子到别人家,别的孩子到你家,来体验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生活。这种民宿生活的意义在于可以让青少年体验到人与人的境遇是不同的,但是大家的内心是平等的,要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中国现在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这个开放可不是一句空话,各位想想看,如果你的孩子在他的中小学时代,曾经在家里接待过几个外国同学,或者你的孩子到外地或者外国的小朋友家去住过,你的心里就会掂量出来这有没有价值,他在心理上对外国人、外地人的接纳程度就不太一样,而且这种变化对孩子们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现在这种民宿生活正在越来越多地走入我们的生活。我可以非常欣慰地跟大家说,我的女儿就深受其益,她中学的时候选择了北京一所学习日语的学校,不是重点但是个日语特色学校。我女儿在那里生活了六年,初中高中六年。这个学校跟日本有密切的联系,我女儿就在家里接待了三批到中国来民宿的日本学生。学校里是谁报名谁就可以接待,我女儿每次都很积极地报名,然后就把日本学生领回来,当然一般是男孩领男孩,女孩领女孩。我女儿就分别领了三个日本女孩住我们家了。日本女孩到我们家来以后叫我爸爸,一般都是去谁家,就也喊谁家的父母爸爸妈妈。我跟我女儿说这是你的客人,你得好好接待,我们都配合你。一般学校要求来家住的人要住在家里单独的房间里,我说那只好把你的房间空出来了,你睡客厅让客人住在你屋里。我女儿很积极,可以,什么都可以,每天业余时间就陪着日本女孩到处转悠,觉得很开心。

我也觉得这种生活非常有意思,因为这种交流能够一下子把文化差异国家差异民族差异变得非常具体。我写过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但是以前我也从来没这么近距离地观察过日本的孩子。其中有一个日本东京的女孩,我到现在还记得她,名字叫长冈扶美子。她很会管理自己的生活,人家到北京来花的20万日元全是她自己在日本国内打工挣的钱,所以人家非常的节约。我女儿陪着人家,结果自己把相机也丢了,钱包也丢了,但人家那个女孩什么也没丢,人家都很珍惜非常注意。所以说这种交流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我女儿到日本休学旅行的时候,那家也强烈要求让我女儿住她们家。当我女儿第二年再去日本休学旅行时,那家还要求继续接待。所以现在我们两家的关系就像亲戚一样,非常好,只要我们去日本,两家聚会一见面都特别开心。

有人说,孙老师你怎么胆子这么大,敢让孩子到处跑。其实在她去日本之前,我们就已经给过她离家锻炼的机会。在我女儿10岁的时候,她妈妈出国了,紧接着我也要出国,就跟女儿商量,闺女啊爸爸妈妈都要出去了你一个人怎么办呢?把你送到青岛奶奶家还是在北京的姥姥家?我说我还有一个方案,找认识的一个女大学生把你带到她的东北老家,你到那儿去生活一段时间,这三个地方你选吧。我女儿选择去东北,她觉得到姥姥家奶奶家都很熟悉了。我说太棒了,你很勇敢。于是给她准备了一个小皮箱,把她的东西都收拾好,然后拜托那位女大学生把她带回家,到她们家生活一段时间。我对女儿的要求就是要有礼貌,要写日记。她第一次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样深入生活,每天都有很多新鲜的素材让她来写日记,我觉得那次生活给了女儿很深的体验。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舍得把孩子放出家门,因为人是在体验中长大的。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也不能代替孩子体验。现如今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间接经验过多,而直接经验也就是亲自体验后得到的经验偏少。其实你会发现只有一个人亲身体验过了,记忆才会最深刻。

家长有的时候出于好心或者是爱心,就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受委屈,不由自主地都想给安排好。孩子了解到的东西都是从书上看来的,听父母讲的,听老师讲的,自己没有体验。这样就没有生活的能力,没有勇气,甚至也没有热情。家长容易对孩子形成过度的保护,总觉得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不放心,总担心出问题,受到意外的伤害。另外,很多父母把孩子的日程排得太满,父母觉得孩子有许多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比如参加兴趣班,而不拿出时间安排几个孩子一起玩。

我曾经收到过三万多封中小学生的来信,每月也和青少年在网上聊天。我能感觉到,孩子普遍地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这是一种隐性的寂寞,可能全家人坐在一起是热闹的,但是孩子还是觉得寂寞,因为他内心的情感没有人理解。孩子当然是寂寞的,而且这种寂寞不是常人理解的寂寞。我们常人理解的寂寞是没有朋友,这种寂寞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父母和孩子谈话,主要是谈学习问题,孩子很多的情感、心思、兴趣没人可谈。大人和孩子谈话,有人总结,最常说的有三句话:“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我在做中日儿童比较时发现,日本的父母和孩子谈话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生活的。实际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习不是全部,甚至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孩子的成长还包含很多其他的东西。但是中国父母的关注点只在学习上,这就让现在的孩子感到寂寞,心灵上的寂寞,他最关心的问题没人关心。

但通过民宿这种活动,能够让孩子们更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家以外的人,从而能培养出更好的独立性和生活能力。开展大规模的民宿活动,当然最好由一个有民宿特点的学校来举行,现在北京很多中小学都有安排。但是像易子而教的方式,那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的。你把你的孩子送到某个朋友家,就是有意识地互换生活。你可以发现,人有一种天然的适应环境的自我调整能力,没有礼貌的孩子住在别人家以后也可能会变得有礼貌,睡懒觉的孩子到别人家极可能不睡懒觉。有的时候,难教育的孩子可能换换环境之后就会有变化,一种环境待久了以后人会产生惰性。一换环境可以出现新的可能,新环境给了孩子一个改变原有面貌的机会。

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校都可以创造条件让孩子有这样的一种生活体验。或者接待或者参与,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活动,我觉得要积极地支持孩子去参与。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四个学会中,学会共处是最重要的基础。所以我们的孩子能不能够适应未来就看他能不能够跟别人相处,而孩子光在家呆着是不行的。

生活的魅力往往会在人际交往中展示得光彩夺目。认真对待孩子的交往,可以让孩子在群体生活中健康全面地发展。36计之7:借个孩子去旅行

现在我们讲家庭教育难题第二题中的第三计,这一计的名字非常好记也很有趣,叫做“借个孩子去旅行”。所谓“借个孩子去旅行”,就是跟别人家借个孩子和你的孩子一起去旅行。

在讲到独生子女教育的时候,我们提出一个想法,即靠一家一户很难教育好独生子女,需要独生子女的父母们联合起来,以群制独,因此我们提出了“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这么一个教育的策略。下面谈的就是其中一个具体的方法“借个孩子去旅行”。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家人,先生在加拿大工作,他的夫人后来带着女儿到加拿大去探亲,要在那生活一段时间。有一天,发生了件意想不到的事,邻居家的小哥俩来敲门,哥哥17岁,弟弟15岁。小哥俩说:“阿姨,我们家准备出去旅行,很好玩儿的,想借你们家的女儿用用。”他妈妈一听,什么?用用?还借?听不懂,问:“这是什么意思啊?”原来这小哥俩就是来邀请他家女儿跟他们一起去旅行,想来征求这家父母的同意,还拿来了一张借条:我们家到什么地方旅行几天,借你们家孩子一起去,还有租金多少钱。她老公给她解释,在加拿大借孩子去旅行是件很正常的事,而且保证安全。他女儿听说这件事后也很兴奋,强烈要求去,因为她在这儿玩伴也少,现在生活有了变动,能不高兴嘛。后来这女儿去了,玩了几天后,回来了很开心,幸福得满脸放光,跟小哥俩拥抱成一团,还过来跟妈妈拥抱,她妈妈还觉得女儿怎么变成这样了。这种国外的教育方法,就是为了让孩子能更健康全面地发展,父母会经常借此机会找一些不同文化不同地区来的人进行交流。他们明白,再好的父母也替代不了同龄伙伴的魅力。同龄伙伴一起出门,没有风景的地方也有风景。

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我觉得非常需要这样做。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当你们的孩子10岁以后,特别是上了中学以后,跟父母聊天变得少多了,孩子们不太愿意跟父母聊天,这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孩子在进入青春期以后,同伴的影响力会慢慢超过父母的影响力。举个例子,父母说这件衣服漂亮真好看,同学却说真难看俗不可耐,你就知道孩子会听谁的。年龄越大越在乎同学的评价,他可以在父母面前宁死不屈,但会在同学面前乖乖投降。所以当孩子上了中学或者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孩子跟父母的交流就开始减少了。看一个孩子发展得好不好,可以注意一个指标,看他在同伴当中的关系好不好,如果说他是一个容易被同伴喜欢接纳的人,那么他的发展是比较好的,如果在同伴当中容易被排斥没人理他,那这个孩子一定有问题了。这些问题怎么解决,父母光给孩子讲道理是不够的,讲道理可以,但不能只是讲道理,要通过行动,教育就是不断的行动,从而让教育了无痕迹。

借个孩子去旅行,就是这样一种很好的做法。我可以很自豪地说,在教育我女儿的过程当中,也充分运用了“借个孩子去旅行”的方式。我女儿考上复旦大学之后写了篇文章。她说,最感谢父母的是,在她18岁之前,带她走过了全国13个省。我们经常是带着孩子的伙伴、亲戚朋友的孩子,大大小小的孩子一起玩。创造一个让大小孩子在一起交流的条件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家酷爱旅行,双休日、长假、寒暑假,大部分都在旅行,光日本就去了好多次,因此从我女儿的小学高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阶段,我们就经常采取这种方式,我觉得是值得借鉴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