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喜欢看的名人校园演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23:41:59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青少年喜欢看的名人校园演讲

青少年喜欢看的名人校园演讲试读:

前言

演讲是指演讲者面对广大听众,以口头语言为主、非口头语言为辅,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或阐说某一事理,并互相交流信息的真实的社会活动过程,也叫演说或讲演。

演讲最早起源于古罗马共和国议会的辩论,是希腊政治民主的产物。演讲在历史当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历史的音符、时代的记录、艺术的绝唱、文化的结晶。随着演讲活动的蓬勃开展和日益普及,喜爱并研究演讲的人越来越多。

演讲是工具、是武器,演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按类型演讲,一般可分为:①陈述型演讲,是为了面向大众陈述一个事件、过程、计划或其他。②说服型演讲,是为了某一种或多种目的,通过演讲渲染一种气氛,通过逻辑性的演讲达到演讲要说服的行为等目的。《青少年喜欢看的名人校园演讲》选收了一些励志的篇目,如《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心理健康的篇目,如《如何进行情绪调控》等,鉴于名人自身从平凡到卓越的历程,以在大学演讲的形式为青少年如何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给出了许多规划和答案。他们虽不同领域但都同样优秀,望这些名人的演讲能在青少年成长的路上给予导航。编者

成长:你唯一的把握

杨澜演讲人介绍 杨澜,国内著名资深电视节目主持人,现任阳光媒体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曾在国内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电视台担任电视栏目主持,以极具亲和力的主持风格备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曾主持《正大综艺》、《杨澜访谈录》、《天下女人》等电视栏目;曾被评选为“亚洲二十位社会与文化领袖”、“能推动中国前进、重塑中国形象的十二位代表人物”、“《中国妇女》时代人物”。演讲时间 2006年5月演讲地点 北京大学医学部

在我来之前,曾委托院方向同学们征集问题。我注意到大家都希望我来谈谈“如何成功?”这个问题。说实在的,这个题目,让我感觉很惶恐。首先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对于什么是成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我不敢肯定自己是不是成功。因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更多的是你周围的人对你的评价和判断。正如古人所说:“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的确,毁誉就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再者我认为所谓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遇,外界的环境等等的影响,很难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一种简单的复制。甚至可以说,成功是难以把握的。成功是一种结果,而今天,我更想谈一谈这个过程,也就是成长。对于我来说,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人生在世,你唯一能够有把握的也就是成长。因此,我把“成长:你唯一的把握”作为今天与大家交流的题目。

什么是个人的成长?我觉得我做了母亲以后,我对成长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有一次,我女儿幼儿园的老师给孩子们出了一道题:“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颜色……”让孩子们自己来回答。有的小朋友说:“如果只有一种颜色,就不可能有彩虹了。”有的小朋友说:“我最喜欢粉红色,如果只有一种颜色,我希望是粉红色。”我注意到我女儿的回答,她对老师说:“如果只有一种颜色,那么连白天和黑夜都没有。”所以,我觉得一个孩子的成长,就是他对外部世界的不断探索和认知的过程。

那么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什么是一个人的成长?以前的儒家思想要求人成长的轨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哲学家罗素则认为,人的成长要遇到三个方面的矛盾: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二是人与社会,也就是人与人的矛盾,三是人与自己的矛盾。我觉得,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寻找自己人生坐标的过程。人从小到大,视野不断开阔、知识不断丰富、经验不断积累,从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自己,同时也在认识周围世界,我想恐怕这就是人的成长过程了。人的成长路径不同,人生追求也千差万别,无论成功与否,人的最终归宿大致是相同的。而区别就在于每个人所走过的道路不同,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了解程度和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是不可复制的。人的成长就是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小环境,而进入一个更广阔世界的过程。这种突破,不仅要突破物理空间的界限,也要突破心灵空间的界限。

然而,对于个人的成长,什么是最重要呢?每个人可能侧重不同,而我今天还是想就这3个方面:人与外部世界、人与人、人与自己来谈。我觉得对于人的成长,要是寻找坐标的话,应该去寻找以下三个坐标:一是时代的坐标,二是与别人比较,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三是自己内心的坐标。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寻找时代的坐标

先来说说时代的坐标,今天我们在座的一位主任的儿子18岁,要考大学了。虽然,高考对我来说,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但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一种胆战心惊的感觉。在座的各位也都是经过高考的鏖战了。记得当时要考大学了,我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我想去学电影导演,而我父亲不愿我去从事艺术。我对社会学、历史学感兴趣,想去学历史。我父亲就问我:那你毕业后,打算去做什么工作呀?经过许多的犹豫和彷徨之后,我父亲最终帮我做了一个决定。他说:你还是去学英语吧。中国正在改革开放,正在逐渐与世界融合。无论将来在哪个领域,英语都会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而且等到你再成熟一点之后,还可以有进一步选择的自由。这样,当时我就选择了去北外学英语。但是我越来越感觉到,外语绝对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她让你得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甚至是让你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我在接到这次演讲的邀请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一下梳理。发现其实我一直在做的就是一件事:做一个沟通者,一个中国文化与外部世界的一个沟通者。如果大家还记得《正大综艺》的话,就会对9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也许那时大家都还小。那个时候,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没出过国。但是看看现在发展多快啊!正如余华在《兄弟》一书的最后所说:别的国家400年的经历,我们却在40年就全部经历了,这是一个被压缩的历史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当中,人们对外部世界的需求,就不仅仅是《正大综艺》时,那些走马观花啊,去看看人家厨房是什么样子?去看看人家在吃什么、穿什么?而更多的是对外部世界一种更深层次的需求。那么在这个时候,我开始从做旅游类、综艺类的节目去开始做人物的访谈。从1998年到现在,我已做过400多位国际知名人士的访问了。我想这个过程也是中国不断加深了她与世界的融合程度,也是西方世界和外部世界对中国逐渐加深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其实在我的节目中也能反映出来。

说到英语,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我在考《正大综艺》时,虽然我既不是广院,也不是艺术院校毕业的,但却占了一个便宜。就是当时制片方要找一个懂点英语的主持人。经过了7轮的竞争,到进入最后一轮决赛时,就剩下我和另外一个女孩子了。要求我们在门口准备5分钟,准备用英语介绍自己和讲讲为什么喜欢这个节目。若干年后,当时的制片人,也就是对我有知遇之恩的辛少英导演与别人谈起那段往事。说:当时杨澜给我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的就是,虽然当时每个女孩子非常希望自己得到那个主持人的位置,而且每个人只有3分钟的时间准备,但我路过时,发现杨澜还在辅导另外那个女孩子的英文。所以当时就觉得这个女孩很特别。其实当时我很自信,心想,我是学英语出身,别人在英语上有些地方没搞清楚,我就帮她准备几句。所以这些年来回头看看,我非常感谢父亲当年为我作出的这个决定。因此英语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个工具。利用它,我不仅可以做采访,搜集更多的资料,更让我进入一种文化的比较,对于不同世界的一种比较。

这种体验在我代表北京做奥运陈述时,感觉尤其强烈。记得当时在莫斯科,那天中午大家都比较紧张。虽然大家都觉得很有希望,但总怕有什么闪失。后来许多人问我,杨澜你当时紧张不紧张?说实在的,我只是在进入大厅前,有点紧张,手心有点冷汗,但当何振梁先生宣布,该我做陈述了,我突然感觉特别放松,这我在做主持都很少见。当然,我也是嘟囔很多遍了,准备的应该没问题了。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这儿说,也不等待他们对我的评价,而是我有话要告诉对方,而且这对于他们很重要。所以也就是这一心态,把紧张、生怕自己出错、患得患失这些,给压过去了。专心于把我们想说的话,传递给了这个世界。寻找时代的坐标需要了解时代的三个特征

既然我们要寻找这个时代的特征,那么这个时代有什么特征呢?我觉得有3点。

1.世界越来越变得扁平化了。

有一个叫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人写了一本书,名字是《The World is flat》(世界是平的)。书中讲了三次全球化浪潮:第一次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全球化扩张时期,在全球范围内摄取生产资料和市场;第二次是从美国经济大萧条、一战和二战开始,是跨国公司为单位的全球化扩张时期,也是为获取生产资料和市场;第三次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以个人为单位开始进行全球性伸展的时代。也就是说,你学的可能是很冷僻的印度梵文,却能在德国找到知音,并通过互联网结成网上的社区。还比如,过去美国中学生的足球比赛,大众传媒是不可能转播的,而现在通过网上IPTV就可以转播。通过互联网,使能几百万人同时观看这一比赛。越来越多的,以个人为单位,你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摄取你所要的信息和服务。给予个人很多权利,英文叫Empowerment,赋予个人更多能力的时代。我采访过E-Bay的总裁惠特曼,她被评为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女性。因为E-Bay主导了大量的网上交易。我当时问她:对于这一称谓,是否感到开心?她是怎样理解权力的?她说:实际上,权力给人的印象一直不太好,权力被认为是控制别人的一种力量。但是她认为:在新的网络时代,权力不再意味着控制。因为E-Bay不可能控制网上的交易者。她的权力是体现在能够帮助许多人成功。比如说帮助一些身体有残疾,不能正常工作的人,在自己的家里开一个小店,通过网上交易,实现正常的收入,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所以在网络时代,并不是说,让你干什么或不让你干什么,而是能帮你干什么,这可能是与以往世界有很大不同的一点。

2.需要想象力和创新的时代。

过去我们谈到知识产权,总觉得是美国人、欧洲人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才要保护知识产权。但现在,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在鼓励创新。我们不仅希望全世界的很多产品都是Made in China,更希望是Created in China(中国原创)。这种创造力远比单纯的制造,更能保证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无论是在大家熟悉的医学领域、其他科学领域、人文领域,很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最初都是由一个假想开始的。刚才还在和韩院士和刘博士探讨医学需要不需要想象力。按说对人的身体总不能乱想吧,但是像幽门杆菌与胃溃疡的关系,基因螺旋体的构想,也都是来自想象力。一个外国教授曾说过,如果给中国学生一个假想,他们会做出很好的推论,但却不是假想的提出者。但我想随着教育体制和社会氛围的变化,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提出假想,并得以求证。

刚才大家也看到了,就是我今年开始做的一本用我的名字命名的电子杂志。是针对城市职业女性的一本女性杂志。这本杂志在短短的三四个月,从第三期开始,就突破了每期100万的下载量。到第八期和第九期,下载量已经突破了200万份。这对于我们做传媒的人来说,就是创新。因为在过去,报纸就是报纸,杂志就是杂志,电视就是电视。而现在通过这本电子杂志,我们可以把视频、电脑动画、互动问卷等所有有趣的东西,都结合进来。那个感觉,用我们一位主编的话,就像每天在编哈里波特的杂志。这无论对我们传媒人还是受众,都是一种新鲜的刺激。对于社会来说,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减少创新的成本,而增加创新的回报。

3.时代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边界不断被冲破,而走向融合。

一星期前,我在北京接待了一个朋友的朋友,他是洛杉矶西奈山医院的医疗部主任,这家医院是好莱坞最高档的一家医院。我问他来做什么?他说是来发展业务。我就问他来中国发展什么业务?他说:我知道中国的医生医术都很高明,而我们可以提供一些高端复杂的医疗技术,比如脑部手术的服务。也就是说,他是来中国发展病人的。过去医院都是比较Local的,地方性的。而现在通过网络,可以进行网上会诊,远程临床的讲解等等,这都是很大的突破。再有,我采访过一些艾滋病的专家,他们说以前只是要了解疾病本身的原因,针对原因治疗就行了。而现在在艾滋病的治疗中,必须学习临床心理学。因为这些病人往往承受很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担。如果从心理上不对这些病人进行疏导,治疗效果也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在医学领域,这种跨界的学习和交流越来越多了,越来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五一”期间,我去了敦煌,感觉到那里的“大唐气象”,即使是在1000年后,也给人以震撼。不仅是那些绘画的生动和颜色依然保持那样的鲜艳,而是儒、道、释三种文化的交融,人物神态的生动,服饰的多样,让你感到,盛唐气象实际是一种文化融合的现象。有幅壁画给我印象很深,画的是许多穿着华贵衣服的仕女。经讲解,知道画的是那时当地一位节度使的家眷。这个节度使家族一代一代,在当地统治了百余年。那么他是怎样保持地方的稳定,和文化的融合呢?他是靠联姻的方式,儿子迎娶当时西域各国的公主,又把女儿嫁给各国的君主、王子。通过血液的融合,而达到了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的相对稳定,也保证了当地文化的繁荣。今天再依靠这种血缘关系,恐怕就很难实现。而我们更需要的是文化的融通。虽然现在具备了技术上的条件,但大家并不是都准备好了。比如语言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五一”期间,我陪几位美国朋友先去敦煌,后又去丽江。到了丽江,一位美国朋友要等一个传真,就和酒店的服务生说:我要我的Fax。大概是服务生的语言没有过关,所以一开始没明白什么意思,后来突然恍然大悟,说:我知道老外要什么了,他要Sex。就在他的房间里放了一些避孕套,弄得我这位朋友哭笑不得。(全场大笑)。所以说语言是很大的问题。特别是2008奥运会临近了,我一点不担心场馆的建设,交通、空气啊,我想这些都会管理的很好。但语言会有问题。并不是每个人会说Hello,Goodbye就行了,而需要更深层次的交流。再有,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比如说我刚去美国的时候,有点不习惯,就是我们在国内,向外国介绍中国的时候,总是说中国有“四大发明”,有老子、孔子、孟子等,用这些来说明我们的文化。但我发现其实这很难说清楚。因为在国际通用的语言里,并没有“四大发明”这个固定词组。而其他重大的技术发明和科学原理的发现,还有很多,如果你给人讲,我们的孔子是如何重视“礼”,如何重视“仁”,如何普及了教育和文化。那么人家看到一个随地吐痰的中国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中国人和在听音乐会时不关手机的中国人,恐怕给人家讲多少遍孔子和孟子也没用。据统计文化一共有183种定义。其中有物质生活层面的,像景德镇的瓷器;有精神生活层面的,像我们的昆曲、京剧、武术。而更重要的,也是更直观的,应该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个层面的。前不久,看了新闻,由斯皮尔伯格担任顾问,张艺谋、陈维亚担任导演的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创作班底已经组成。我想他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怎样展示一个正在腾飞的中国的气象,这并不难。展示古老文明的悠久也不难。最难的是,怎样让人家心动起来。不是说一万人的震耳欲聋的安塞锣鼓,就能打动人。而是现在的中国有什么能感动人。我觉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东西方文明才真正达成一种交流。刚才说的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层面里,大家都可以试着找找自己的定位。无论是中国与世界的融合;还是自己学术和专业领域的创新;还是通过信息技术,扩大自己知识搜索和捕捉的范围,这些都会对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好处。就个人的品质而言,“逆流而上”固然是令人钦佩的,但是,我觉得我们每个人还是很渺小的,当我们设计自己的成长之路时,我们还是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借潮流之势,推动自己事业的发展。个人的成长需要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

人与人虽然没有优劣之分,但却有很大不同。一次参加一个论坛,有位教授说了一个观点:一个人不需要每件事都做得好。其实只要一件事做得好,你就有下一次机会。我觉得很有道理。像我遇到很多做记者的同行,他们说:杨澜你多幸运,能采访那么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我们都没有这个机会。而我其实是从采访一个区长开始的。所以要是区长没采访好,就不要去采访市长;市长没采访好,就不要采访部长;等部长采访好了,再想副总理、总理、总统。

对于医学,我不是很懂,但我也了解到,也有这种比较优势存在。有的医学生,在学校理论学得很好,但手比较笨,所以在临床上就不适合做外科医生。有的理论学的不是很精专,但手很灵巧,就可以成为外科的“一把刀”。这就是每个人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一般来讲,一个人刚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容易产生这种思想:我一定要做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或者我很有兴趣的工作。其实根本不用着急。可以先做一些看上去“大材小用”,或者完全事务性的工作。但如果你能在这件工作上做得比别人好一点点,不需要很多,你就有下一次机会去做更大的事。但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停在那儿抱怨:我在其他方面还比他们强呢。那根本没用,这个世界没有人想听这样的话。大家只关注你做事的结果。所以你只要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好一点点,你就有成长的机会。

两年前,当时的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来中国访问,只停留两天,就接受了一个采访,就是我的采访。应该说,作为民间的传媒机构,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很难。所以我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会接受我的采访?他的随行人员告诉我:很有意思,是因为在这之前,我采访过他的副总理。副总理告诉他:如果你去中国,应该接受这个女记者的采访,她提的问题很有水平。我听了之后很高兴。但是我想说,这种口口相传,千万不要小看。你做的每件事都会对你今后的成长产生影响。希望更多的是正面的影响而不是负面的影响。

为什么当时我会离开《正大综艺》?这是不断有人问我的问题。我不知道是否说清楚了,急流勇退也好,有学习的精神也好,这都不是问题的实质。实质是,我觉得我不擅长做综艺节目。我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更不会演小品。只有一次和赵忠祥老师合作演魔术,叫什么大变活人。还没走出去呢,就让别人认出来了。魔术的效果一点没有。所以我想,我真是没有什么艺术天才。我还是老老实实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我什么事情做得好呢?也许从小受家庭影响,我还比较喜欢读书,还有学习的能力。所以日后开始做访谈节目,每次我都是坚持尽可能的阅读相关的资料,看所有的东西。按别人的说法:这很笨,主持人就是靠口才好,现场反应快就行了。我恰恰认为不是这样。拿我做访谈节目来说,你事先准备的程度和你做出的节目的效果完全是成正比的。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采访基辛格博士,那时我还在美国留学,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特别没有经验。问的问题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比如问:那时周总理请你吃北京烤鸭,你吃了几只啊?(全场笑)。你一生处理了很多重大的外交事件,你最骄傲的是什么?这类问题。当然我也在电视上看过别人问这类问题。凡是问这类问题,就是事先没做准备。后来在中美建交30周年时,我再次采访了基辛格博士。那时我就知道再也不能问北京烤鸭这类问题了。虽然只有半小时,我们的团队把所有有关的资料都搜集了,从他在哈佛当教授时的论文、演讲,到他的传记,有这么厚厚的一摞,还有7本书。都看完了,我也晕了,记不清看的什么。虽然采访只有27分钟,但非常有效。真是准备了一桶水,最后只用了一滴。但是你这些知识的储备,都能使你在现场把握住问题的走向。记得我问他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有很多共赢和合作的机会,但也出现了宗教的、种族的、文化的强烈冲突,你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到底往哪去?和平在多长时间内是有可能的?他就直起身说,你问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随即阐述了一个他对和平的理解:和平不是一个绝对的和平,而是不同的势力在冲突和较量中所达到的一个短暂的平衡状态。把他外交的理念与当今的世界包括中东的局势结合,做一番分析和解说。这个采访做完,很多外交方面的专家认为很有深度。虽然我看了那么多资料,可能能用上的也就一两个问题,但事先准备绝对是有用的。所以我一直认为要做功课。我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但是一个还算勤奋的人。通过做功课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作为记者和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我也许还有一个比较优势,就是容易和别人交流。1996年我在美国与东方卫视合作一个节目叫《杨澜视线》介绍百老汇的歌舞剧和美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其中有一集就是关于肥胖的问题。一位体重在300公斤以上的女士,接受了我的采访。大家可以想象,一般的椅子她坐不下,宽度不够,我就找来另外的椅子,亲自搬来,请她坐下,与她交谈。最后她说:我一直不知道中国的记者采访会是什么样?但我很愿意接受你的采访。我就问她为什么?她说别的记者来采访,都是带着事先准备的题目,在我这挖几句话,去填进他们的文章里。而你是真正对我有兴趣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所以在镜头面前也好,在与人交流时也好,你对对方是否有兴趣,对方是完全可以察觉的。你的一举一动、你的眼神都在建立一个气场,所以我能建立这样一个气场,就适合做访谈节目。

去年年底,采访马来西亚巴达维总理。我们事先研究资料时发现,那年他的妻子刚刚去世,就想是不是应该问一问这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感情很好。但坐在你对面的毕竟是一个总理,一上来就问人家妻子去世的事,很唐突,也不礼貌。在谈完了许多政治方面的话题之后,就想怎样让他自己把这个问题谈出来。所以我就决定这样问他:在过去的2005年发生了很多事,但对你影响最大的事情是什么?他就说,对我来说,2005年是哀痛的一年,因为我妻子去世了。一直讲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将他和他妻子的感情,她最后的日子,讲得非常好。采访结束后,他的新闻秘书就说,你们中国记者真有本事,因为我们的总理在公共场合从来不谈个人生活。我估计是我的气场把他罩住了。

所以这是我对自己的比较优势的一个挖掘。其实你们在座的各位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可以考虑考虑这个问题。当然这不会一开始就知道,只能通过尝试做不同的事情才知道。对于我来说,我已经做电视,做了17年,中间也经历了许多挫折。比较大的,大家可能也知道,就是2000年在香港创办阳光卫视,虽然当时是抱着一个人文理想在做这件事,至今我也没后悔,但由于商业模式和现有的市场规则不是很符合,确实经历了许多商业上的挫折。这让我很苦恼,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这么努力了。甚至怀孕的时候,还在进行商业谈判。从小到大,我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会成功。但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如果一开始,你的策略,你的定位有偏差的话,你无论怎样努力也是不能成功的。

后来我去上海的中欧商学院进修CEO课程,一个老师讲到一个商人和一个士兵的区别:士兵是接到一个命令,哪怕打到最后一发子弹,牺牲了,也要坚守阵地。而商人在好像是在一个大厅,随时要注意哪个门能开,我就从哪出去。一直在寻找流动的机会,并不断进出,来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所以听完,我就心中有数了——我自己不是做商人的料。虽然可以很勤奋的去做,但从骨子里,这不是我的比较优势。在我职业生涯的前15年,我都是一直在做加法,做了主持人,我就要求导演:是不是我可以自己来写台词。写了台词,就问导演:可不可以让我自己做一次编辑?做完编辑,就问主任:可不可以让我做一次制片人?做了制片人,就想:我能不能同时负责几个节目。负责了几个节目后,就想能不能办个频道?人生中一直在做加法,加到阳光卫视,我知道了,人生中,你的比较优势可能只有一项或两项。

在做完一系列的加法后,我想该开始做减法了。因为我觉得我需要有一个平衡的生活。我不能这样疯狂的工作下去。所以就开始做减法。那么今天我想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懂得市场规律的文化人,一个懂得和世界交流的文化人。在做好主持人工作的同时,希望能够从事更多的社会公益方面的活动。所以可能在失败中更能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当然我也希望大家付出的代价不要太大,就能了解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缺陷所在。个人的成长需要明确人与自己的关系

经常有人说,这个人有多重性格,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多重性格。总保持一致,不出现混乱,那我们就是神仙,不是人了。但是否可以通过成长,追求一个相对完整的人格呢?我认为是可以有这样的机会的。虽然对于教育改革,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说分数教育不好了,我们要进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后来又变成了学钢琴,学画画等技能的培养。但这是不是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未见得。我觉得最欠缺的,从幼儿园开始,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的,是人格教育。

你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会听到一个词是INTEGRITY,这个词就是指人格的完整性。作为人应该有尊严,有行为的准则,这恰恰是我们教育中所欠缺的部分。其实大家都应该有这样的体会:无论人成功与否,人最大的快乐和痛苦都是来自精神层面的。

记得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是在普林斯顿大学。他讲到:自己出生在河南最贫穷的农村,十几岁前从未读过书,只是在家放猪。这时有了一个机会,可以出外读书,他母亲把家里仅有的面粉做了几个馒头,给他带上。跟他说:你要出去好好读书,只有这样才有前途。当时他还不太愿意出去,就问他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回来?他妈妈说:到秋收,你就能回来看我们了。这样他就和一个远房亲戚走了。可没想到,之后的战乱让他这一走,就再也没能回来,再也没见到他的父母。谈到这里,我问:“如果当年你妈妈不坚持把你送走,今天的崔琦又会怎样呢?”其实我的问题是有诱导性的,我想让他说,如果人不接受教育,会依旧很贫困这类的话。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其实并不在乎,如果我留在农村,也许我的父母就不会饿死。”因为他的父母是在50年代末,活活饿死的。他的话给我很大的震撼。我在其他场合也经常说起这个故事。

虽然我是1998年采访他的,过了这么多年,至今有人问我采访了这么多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谁时,我仍然是说他。诺贝尔奖算不算成功,应该算成功,对许多人都是终生难以企及的。但在亲情和人的伦理面前,相对于人的生命,就不那么重要了。所以我前面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鼓励和刺激每个人要去追求成功的时代。但在成功之上,是不是还有些其他的东西,比如人格,是人生更重要的基础和基石。

另外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采访就是采访王光美女士。以前她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老革命。其实大家不知道,她是我国第一位核物理专业的女硕士。而且现在大家想得到的机会,当时她都有,出国留学、全额奖学金等等。但是作为当时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她有自己的追求,就毅然去了延安。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特殊的年代中。大家可以想象当时她所经历的压力,那是一种排山倒海一样的,能把个人撕碎和吞噬掉的压力。但她并没有背叛自己的丈夫。她讲到,当时刘少奇被批斗,她也在旁边陪斗。有一次批斗会,刘少奇在一个舞台的中间,被揪打得很厉害。她不顾一切地就跑过去,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挨斗。这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但最让我感动的还不是她在巨大的灾难中所表现的原则和对自己感情的忠实。而是在特殊的年代过去之后,她给我讲到:当时她身边有个工作人员,教她小女儿唱打倒她爸爸妈妈的歌谣,并怂恿女儿当着王光美的面唱。可以想象这种设计是非常刻薄和阴毒的。我就问她:你后来找到这个人了吗?她说:我不想知道。我要是想知道,这个人会倒霉的。所以我根本不去问,不去调查这件事。因此,她也是给我极大震撼的采访人物;在受到了一个巨大的不公之后,能去宽恕,不去追究,我认为这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这些心灵的震撼和撞击,包括对我的人生观,都产生过一些非常大的影响。

毋庸置疑,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是个繁荣的,一切都在建设当中,是有很多的希望。人家有美国梦,我们也可以有中国梦的,这样一个时代。诸位都有很好的前景。但是目前也有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许多人是缺乏安全感的和心理平衡的。从医学上讲,恐怕也是诱发许多疾病的深层次原因。培养人格,我觉得特别是学医的人,在这方面的文化背景和熏陶中有着特别强烈的切合点。如果我们说以人为本,没有什么比医生更要以人为本了。医学在中国古代被称作“仁术”。

对于医生人格的培养,被希波克拉底和孙思邈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了。大家恐怕早已知道,我在这里是班门弄斧了,不过当我查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里的一段话,仍然特别感动:“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我觉得凡人成佛了也不过如此了。但是我想他为医生提出了一个极高的人格和道德要求,不用我赘言,大家都有这种心情的感应。这样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繁荣,些许有些嘈杂和混乱的社会非常有意义。

我们希望看到是一个有爱心的、和谐的社会。当然这里也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我也在博客上写了:在这世界上,并非人人都有,被称为心的东西。那是因为前些天,看到深圳的歌手丛飞生前帮助了300多位贫困的学生来求学,但是当他去世后,有人采访这些学生的时候,有的学生就说:我怎么知道他有什么目的呢?有记者问:丛飞去世时家庭生活也很拮据,如果当时你知道,会帮助他吗?请注意,记者问的是你当时知道的话,完全是个假设,因为他已不在人世了。得到的回答是:我怎么帮他,我一月才挣三四千。说得非常理直气壮。请注意说这些话的,都是曾接受过他帮助的人。所以作为旁观者都觉得很寒心,我们这个社会真是什么地方搞错了。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今年“母亲节”所在的那个星期大家看到的天下女人节目是我采访一位叫潘芏的母亲。她是吉林人,在外企做到一个中层的管理职位,收入也不错,在当地已经非常好了。她放弃了这些,和几个朋友一起到大连,开了个儿童村,收养单亲的服刑人员的子女。这里给大家一个概念:中国的刑事犯罪,一半以上是青少年,而青少年犯罪中30%~40%是服刑人员子女。所以她做这件事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不仅给这些孩子爱心,也为我们这个社会增加了安定的因素。当然这些年做得很苦,而她自己的儿子,长期见不到妈妈,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请允许我哭泣”,说:“我的生活太压抑了,每天那么多功课,妈妈也不在我身边,我的苦恼没机会去和人说,真想到旷野里去大哭一场。”十几岁的孩子写的一篇作文,我觉得非常感动。我当时就问潘芏:这边是你自己的孩子,你连自己的孩子都没照顾好,怎么照顾那边的孩子呢?潘芏很诚实,说:“我不知道怎么办。我走了,那边孩子又该怎么办?”有一个观众说得好:“这是我们社会的缺失,我们不应该让潘芏面临这么一个选择,我们的社会在做什么呢?”所以这些,大家是要看人身体的疾病,我们这个社会也同样有很多疾病。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克服它,救治它。也正是这样一些原因,所以我希望今后将更多的时间放到公益事业方面。

我成立了阳光文化基金会,希望推动慈善文化的普及、推动慈善的培训等等。有人问:“你图什么?”我觉得很难说清,你觉得有一种动力要你去做这件事,而且做了以后,心理有一种非常大的满足感。我想当你们未来,伸出你们的手把一个病人从死亡上拉回来时,不需要别人问你:“你图什么?”你是为了挣你那工资,当然不是,我相信,当你这么做时,你心里一定充满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快乐,我希望这种快乐被加倍放大,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

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在成长,这种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也许你在某种场合和时期达到了一种平衡,而平衡是短暂的,可能瞬间即逝,不断被打破。成长是无止境的,生活中很多是难以把握的,甚至爱情,你可能会变,那个人也可能会变;但是成长是可以把握的,这是对自己的承诺。我们虽然再努力也成为不了刘翔,但我们仍然能享受奔跑。可能会有人会妨碍你的成功,却没人能阻止你的成长。换句话说,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选载)

俞敏洪演讲人介绍 俞敏洪出生于1962年10月,于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198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担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1年9月,俞敏洪从北大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1993年11月16日,创办了北京市新东方学校,担任校长。从最初的几十个学生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过程。截至2000年,新东方学校已经占据了北京约80%、全国50%的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数量达20万人次。在2000年为止,俞敏洪在教育过程中出版了数本英语教学与学术著作,其中包括:《GRE词汇精选》(学生称为“红宝书”)《GRE词汇逆序小辞典》《英语词根词缀记忆大全》《英语现代文背诵文选》等,俞敏洪励志类著作包括:《永不言败》《生命如一泓清水》《新东方精神》(策划)等,主编了《英语我爱背单词》光盘、《英语GRE词汇大突破》光盘、《GRE模考》光盘、《GMAT模考》光盘等。成为中国颇有名气的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推动了中国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被社会誉为“留学教父”。演讲时间 2008年9月演讲地点 北京大学各位同学、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许校长给我这么崇高的荣誉,谈一谈我在北大的体会。(掌声)可以说,北大是改变了我一生的地方,是提升了我自己的地方,使我从一个农村孩子最后走向了世界的地方。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北大,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北大给我留下了一连串美好的回忆,大概也留下了一连串的痛苦。正是在美好和痛苦中间,在挫折、挣扎和进步中间,最后找到了自我,开始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能做一点事情。

学生生活是非常美好的,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我还记得我们班有一个男生,每天都在女生的宿舍楼下拉小提琴,(笑声)希望能够引起女生的注意,结果后来被女生扔了水瓶子。我还记得我自己为了吸引女生的注意,每到寒假和暑假都帮着女生扛包。(笑声、掌声)后来我发现那个女生有男朋友,(笑声)我就问她为什么还要让我扛包,她说为了让男朋友休息一下(笑声、掌声)。我也记得刚进北大的时候我不会讲普通话,全班同学第一次开班会的时候互相介绍,我站起来自我介绍了一番,结果我们的班长站起来跟我说:“俞敏洪你能不能不讲日语?”(笑声)我后来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拿着收音机在北大的树林中模仿广播台的播音,但是到今天普通话还依然讲得不好。

人的进步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在北大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有很多事情特别让人感动。比如说,我们很有幸见过朱光潜教授。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是我们班的同学每天轮流推着轮椅在北大里陪他一起散步。(掌声)每当我推着轮椅的时候,我心中就充满了对朱光潜教授的崇拜,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所以,我在大学看书最多的领域是美学。因为他写了一本《西方美学史》,是我进大学以后读的第二本书。

为什么是第二本呢?因为第一本是这样来的,我进北大以后走进宿舍,我有个同学已经在宿舍。那个同学躺在床上看一本书,叫做《第三帝国的兴亡》。所以我就问了他一句话,我说:“在大学还要读这种书吗?”他把书从眼睛上拿开,看了我一眼,没理我,继续读他的书。这一眼一直留在我心中。我知道进了北大不仅仅是来学专业的,要读大量大量的书。你才能够有资格把自己叫做北大的学生。(掌声)所以我在北大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第三帝国的兴亡》,而且读了三遍。后来我就去找这个同学,我说:“咱们聊聊《第三帝国的兴亡》”,他说:“我已经忘了。”(笑声)

我也记得我的导师李赋宁教授,原来是北大英语系的主任,他给我们上《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的时候,每次都把板书写得非常的完整,非常的美丽。永远都是从黑板的左上角写起,等到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刚好写到右下角结束。(掌声)我还记得我的英国文学史的老师罗经国教授,我在北大最后一年由于心情不好,导致考试不及格。我找到罗教授说:“这门课如果我不及格就毕不了业。”罗教授说:“我可以给你一个及格的分数,但是请你记住了,未来你一定要做出值得我给你分数的事业。”(掌声)所以,北大老师的宽容、学识、奔放、自由,让我们真正能够成为北大的学生,真正能够得到北大的精神。当我听说许智宏校长对学生唱《隐形的翅膀》的时候,我打开视频,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我觉得北大的校长就应该是这样的。(掌声)

我记得自己在北大的时候有很多的苦闷。一是普通话不好,第二英语水平一塌糊涂。尽管我高考经过3年的努力考到了北大——因为我落榜了两次,最后一次很意外地考进了北大。我从来没有想过北大是我能够上学的地方,她是我心中一块圣地,觉得永远够不着。但是那一年,第三年考试时我的高考分数超过了北大录取分数线7分,我终于下定决心咬牙切齿填了“北京大学”4个字。我知道一定会有很多人比我分数高,我认为自己是不会被录取的。没想到北大的招生老师非常富有眼光,料到了30年后我的今天。(掌声)但是实际上我的英语水平很差,在农村既不会听也不会说,只会背语法和单词。我们班分班的时候,50个同学分成3个班,因为我的英语考试分数不错,就被分到了A班,但是一个月以后,我就被调到了C班。C班叫做“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笑声)(……在不影响上下文衔接的前提下,部分内容省略。)

我常常跟同学们说,如果我们的生命不为自己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你的生命就是白过的。我们很多同学凭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北大,但是北大绝不是你们学习的终点,而是你们生命的起点。在1岁到18岁的岁月中间,你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现在你真正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我们必须为自己创造一些让自己感动的日子,你才能够感动别人。我们这儿有富裕家庭来的,也有贫困家庭来的,我们生命的起点由不得你选择出生在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如果你生在贫困家庭,你不能说老爸给我收回去,我不想在这里待着。但是我们生命的终点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所有在座的同学过去都走得很好,已经在18岁的年龄走到了很多中国孩子的前面去,因为北大是中国的骄傲,也可以说是世界的骄傲。但是,到北大并不意味着你从此大功告成,并不意味着你未来的路也能走好,后面的50年、60年,甚至100年你该怎么走,成为每一个同学都要思考的问题。就本人而言,我觉得只要有两样东西在心中,我们就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第一样叫做理想。我从小就有一种感觉,希望穿越地平线走向远方,我把它叫做“穿越地平线的渴望”。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渴望,使我有勇气不断地高考。当然,我生命中也有榜样。比如我有一个邻居,非常的有名,是我终生的榜样,他的名字叫徐霞客。当然,是500年前的邻居。但是他确实是我的邻居,江苏江阴的,我也是江苏江阴的。因为崇拜徐霞客,直接导致我在高考的时候地理成绩考了97分。(掌声)也是徐霞客给我带来了穿越地平线的这种感觉,所以我也下定决心,如果徐霞客走遍了中国,我就要走遍世界。而我现在正在实现自己这一梦想。所以,只要你心中有理想,有志向,同学们,你终将走向成功。你所要做到的就是在这个过程要有艰苦奋斗、忍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要不断地把自己的心胸扩大,才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二样东西叫良心。什么叫良心呢?就是要做好事,要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的事情,要有和别人分享的姿态,要有愿意为别人服务的精神。有良心的人会从你具体的生活中间做的事情体现出来,而且你所做的事情一定对你未来的生命产生影响。我来讲两个小故事,讲完我就结束我的讲话,已经占用了很长的时间。

第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企业家和我讲起他大学时候的一个故事,他们班有一个同学,家庭比较富有,每个礼拜都会带6个苹果到学校来。宿舍里的同学以为是一人一个,结果他是自己一天吃一个。尽管苹果是他的,不给你也不能抢,但是从此同学留下一个印象,就是这个孩子太自私。后来这个企业家做成功了事情,而那个吃苹果的同学还没有取得成功,就希望加入到这个企业家的队伍里来。但后来大家一商量,说不能让他加盟,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大学的时候他从来没有体现过分享精神。所以,对同学们来说在大学时代的第一个要点,你得跟同学们分享你所拥有的东西,感情、思想、财富,哪怕是一个苹果也可以分成6瓣大家一起吃。(掌声)因为你要知道,这样做你将来能得到更多,你的付出永远不会是白白付出的。

我再来讲一下我自己的故事。在北大当学生的时候,我一直比较具备为同学服务的精神。我这个人成绩一直不怎么样,但我从小就热爱劳动,我希望通过勤奋的劳动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所以我从小学一年级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我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打扫了4年。所以我们宿舍从来没排过卫生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作一种体育锻炼。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最后还产生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笑声)。但是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是一起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同学们一定认为我这件事情白做了。又过了10年,到了1995年年底的时候新东方做到了一定规模,我希望找合作者,结果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我的那些同学,他们在大学的时候都是我生命的榜样,包括刚才讲到的王强老师等。我为了诱惑他们回来还带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国非常大方地花钱,想让他们知道在中国也能赚钱。我想大概这样就能让他们回来。后来他们回来了,但是给了我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去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4年水。”(掌声)他们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所以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让我们一起回中国,共同干新东方吧。”才有了新东方的今天。(掌声)

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同学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掌声)

最后,我代表全体老校友向在座的3000多位新生表一个心意,我代表全体老校友和新东方把200万人民币捐给许校长,为在座同学们的学习、活动和成长提供一点帮助。

创新的主意从哪里来

马云演讲人介绍 马云,196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办人,现任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他是《福布斯》杂志创办50多年来成为封面人物的首位中国大陆企业家,曾获选未来全球领袖。他还担任软银集团董事、中国雅虎董事局主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下工商咨询委员会(ABAC)会员、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院长、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演讲时间 2009年7月4日演讲地点 北京大学

我很激动能够再次到北大和很多同学和朋友进行交流。我自己今年被提名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很荣幸。我觉得机会是大家创造的,机会也是大家共享的,我们互联网能够再度荣获经济人物提名,说明一点:互联网再度影响中国经济。我1995年离开大学,教了六年半书,开始创建第一家互联网公司,那时候非常艰难,中国还没有真正连上互联网,当时注册名字比较难一点,我注册的名字想叫“杭州internet网络有限公司”,我们注册的时候“internet”在字典上都没有,后来就注册了“杭州电脑网络公司”(音),到后来我们创办的所谓的B2B阿里巴巴,所谓创新,很多人讲创新是技术人员的事情,很多人想到技术的创新,但是模式的创新,市场发展的创新,管理、资本运作这方面的创新是可以做得更好。

像我这样不懂技术,所以我给自己编了很多理由,我们可以在各行各业进行创新。讲到这些,我想我们在做阿里巴巴的时候,我最早的想法,我创新的主意是哪里来。刚才有一张照片是在长城上,那天在长城上面做了两件事,在长城上面我们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做一家中国人创办全世界最好的公司,我们把钱、把名一切都搁在一边,只专注做这一件事。第二件事,我发现长城上面很多都写着“张三到此一游”、“李四到此留念”,我发现这是中国最早的BBS,所以从BBS入手,阿里巴巴最早就是从BBS入手的。BBS的原理又是必须创新的,我当时和我们的技术人员讲我要把BBS每一条贴上去都要检测,都要进行分类,他们觉得这是违背了互联网精神,我觉得每一句贴上去都要进行检查,进行分类。

另外,我们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叫B2B,现在大家认为阿里巴巴在全世界B2B是做得最大的,因为我们有1300万会员,后来人家说你们是B2B,我们做的时候不知道,我们说就是帮助中小企业成功。这个思想从哪儿来呢?我记得应邀到新加坡参加亚洲电子商务大会,我发现90%的演讲者是美国的嘉宾,90%的听众是西方人,所有的案子、例子用的都是Ebay、雅虎这些,我认为亚洲是亚洲、中国是中国、美国是美国,美国人打篮球打得很好,中国人就应该打乒乓球。回国的路上我觉得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商务模式,是不是Ebay我不知道,是不是雅虎我也没有看清楚,但是如果围绕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成功我们是有机会的。

1999年我们构思阿里巴巴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中国的经济,第一,大局的判断中国加入WTO组织只是时间问题,WTO组织如果缺乏组织是不可思议的组织,中国企业可以到国外做生意,如果我们通过互联网帮助中国企业出口,帮助国外企业进入中国,这是我们第一个构思。第二,我们认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我们要帮的永远是那些需要帮助自己的企业,能够帮助自己的企业。中小型企业使用电子商务这是他们的趋势,而不是有些大型企业使用电子商务是为了炫耀。所以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企业,这是我们最早的构思。

一直有人说阿里巴巴的这个模式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所以做创新要挡得住压力,挡得住诱惑,我们最早被人说是疯子到今天的狂人。(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坚信一定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我们,我们在乎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如何按照我们的既定梦想一步一步往前走,这是做企业做任何事儿一定要走的路。)所以到今天为止有人说阿里巴巴的B2B没有被世界认可,所以我们推出了C2C,因为我们的C2C也没有被认可,所以我们购并了雅虎引擎,这是外界的猜测而已。电子商务在中国一定会成为超越美国电子商务的模式,这是我个人的判断。为什么C2C领域我们觉得一定会有巨大的发展?我经常讲中国13亿人口,通过这几年的努力,这几年的经济高速发展,3亿人上网只需要几年,而美国搞3亿人上网,生孩子就要生好几年。

现在外面传言很多,有人说阿里巴巴收购雅虎是一种炒作,我们并不认为是这样。事实上收购雅虎是我们自己提出了整个模式,这个收购行为,我们收购了雅虎,雅虎又在我们的总部占40%的股份、35%的投票权,这个想法是我们自己独创的,华尔街没有这样的模式,全世界也没有听说可以这样收购的。为什么这么做呢?第一,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必须有搜索引擎做这样的工具,我们考察了大批搜索引擎以后发现只有雅虎,一般要选择合作伙伴要选择犯过错误又是很聪明的人合作,所以我们选择好就和雅虎谈,第一必须给雅虎面子,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我们收购你雅虎中国,你在阿里巴巴总部必须拥有一些股份,但是这个股份不能控股阿里巴巴,永远不能控股阿里巴巴,也不能操纵阿里巴巴,因为我们这个公司成立的第一天起,我们的使命是在中国诞生由中国人创办的全世界公司,如果这个是使命,我们股份控制的结构必须改变,不能让任何人控制,所以马云第一天起就控制这样的事儿。所以大家猜测是孙正义控股还是杨致远控股,我很负责地告诉大家我不会让任何人控制这家公司。这家公司是中国人创办在市场经济下向全世界发展。

所以我们的结构非常巧妙,而且做整个收购获得雅虎投入的全世界看起来不可思议10亿美金,雅虎的所有资产、所有的品牌和技术折价为7亿美金,这是世界上去年最大的收购案,我们没有用顾问公司,因为我们不相信顾问公司,说的写的全都对,干起来全错的。我们也没有用投资银行,我们觉得怎么对就做下去,做一切对的事情,如果加上投资银行这个事情会搞得很复杂,所以我们快速地做了这个决定,迅速地决定,短短的时间内收购了雅虎公司,同时给了雅虎面子。同时在整个组织结构里面不让任何人控制这家公司,以及在整个公司里我们加入了一条这辈子阿里巴巴要活102年,在活102年前一天如果这个公司死掉我们是失败了,所以我们永远不会谈我们是成功,我们现在不会谈我们成功。102年以内这家公司永远有一个中国人做这家公司的董事,这家公司可能走下去成为跨国公司,技术国际化、市场国际化,但是有一点,DNA里面必须有一个中国人是这家公司的董事,我要求写进章程里面,这就是创新,那些董事傻掉了,我说没办法,这就是我的想法。

我们坚信中国市场本身就是跨国市场,在中国一定能诞生世界级的公司,中国一定能诞生世界级的企业家。所以在阿里巴巴不仅帮助中小企业成功,也帮助青年人学习使命感、价值观,强调我们的文化,强调我们的价值观的企业,这是我特别希望和北大的同学们交流的地方。我还是老师,刚才小丫问我将来会不会回学校当老师,我还会当老师,我叫自己首席教育官,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就是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经验,和世界上的高手较量,学习以后把这些思想告诉年轻人,老师最大的期望是学生超越自己,天下没有一个老师说我的学生是要饭的,老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做得非常好,他超越了我。我也希望重返课堂,不仅在自己公司里当老师还在校园经常和学生沟通。所以办这家公司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告诉我自己,你可以用各种各样创新的手法,但是不能用各种各样流氓的手法做事情,不能容忍的事情。否则有一天学生会问你,马云你当年打天下是用了流氓的招数,所以这是我今天想提醒自己也是提醒创业人,也是提醒各位学生的创业精神。

谢谢大家!

你一定要做你喜欢做的事情

丁磊演讲人介绍 丁磊,1971年生于浙江宁波。1993年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1993~1995年就职于浙江省宁波电信局,1995~1996年就职于Sybase广州公司,1996~1997年就职于广州飞捷公司,1997年创办网易公司,现在任网易首席架构设计师。2000年6月,网易股票在纳斯达克挂牌,这时候科技股已经开始崩盘,所以网易的股价从第一天开始就节节下滑。2001年,网易将被收购的传言层出不穷,最有可能的一个买家香港有线宽频终因网易财务问题放弃收购。网易没卖成,反倒让丁磊决定静下心来本分地经营网易。丁磊成为第一个靠做互联网做成富豪的国内创业者,丁磊成为首富,第一次让中国富豪的财富数字可以被清晰而准确地度量。演讲时间 2005年11月11日演讲地点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永谦活动中心小剧场

经历过的事情是一种收获。我是学工科的,我今天演讲的主题,选了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前面还有两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我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创业,从1993大学本科毕业到现在,12年来怎么走过来的,跌跌撞撞,非常契合。丁磊谈成长:你一定要做你喜欢做的事情

其实我也和在座的大家一起,我自己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有智慧的人。我在1989年考大学,我是班上第10名,只高出重点分数线1分。我隔壁班的同学现在是你们浙大的老师,他当时是第一名呀,他高考的分数刚好比我高出100分。我当时的时候,看学校的介绍,叫电子科技大学,这个大学1956年成立的,在四川成都,我也不知道成都在什么地方,我看它地处天府之国应该挺好玩的,我不想在浙江读大学,就填了志愿电子科技大学,没想到第一批就收到录取通知书了。其实我填的专业的也是很被动的,坦白地讲我在中学的并不是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我在读初中的时候,我们所在的中学从来没人考上过大学,好在我在高中考上了奉化一中,我在奉化一中的第一学期,全班54个人,我的成绩倒数第6名,还被老师痛骂一顿,说你们这6个人拖了班上后腿,我印象非常深刻。后来我的成绩慢慢上升,考大学的时候最好,上升到班里的第10名。

我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我很喜欢电脑,我在高中时候就在苹果电脑上写游戏,我自学完了BASIC语言。我很想选计算机专业,我父母说什么专业都可以选,计算机不要选,因为计算机对人体有害,你每天坐在电脑前就像照X光。这个说法不是没道理的,因为当年计算机显像管的辐射是非常大的,对健康多少是有影响的。所以,我就填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通讯专业,我被分到了全校最小的系——微波通讯,一个系只有30个人。我有个同乡说,你们这个系历来是最难分配的,而且分配之后的地方也非常不好,通常要跑到山沟沟里去,因为微波和卫星通讯都是在边远的农村。所以我在大学4年里挺郁闷的,认为自己的专业不好。

我那时经常跑图书馆去看计算机方面的书,还到计算机系里坐到后面去蹭课旁听。我觉得我在大学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方法,我可以坦诚地对同学们说,我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在我后来的工作里基本上就从来没有用到过。我经常在上课的时候看另外专业的书,每次到考试前我只要把书翻出来,复习一个星期就足够了。我在1997年开始搞互联网的时候,没有几个人能教你互联网是什么,关于互联网的书还非常少,我印象中TCPIP的书还要请别人吃饭才能借到,而且看书的时候要不停做笔记,因为那时候原版书非常少。我上大学的时候,如果对课程感兴趣,基本上能快速地掌握和领悟,这样的学习过程对我后来创业影响非常大。

后来我自己也在思考,为什么我还比较顺利,我觉得我蛮顺利,我想有一点要向今天的同学们交流——你一定要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你不要勉强自己去干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我觉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当你喜欢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一定很愿意把它做好,一定会钻进去,会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我从高中毕业1986年到2005年,我根本没有离开过计算机相关专业领域,一个人像我这样专注于一个行业将近20年,当然也会成为一个专家。所以同学们喜欢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深入下去,不要浅尝辄止,这是我非常深刻的一个体验。我前些日子在网上看一篇文章,苹果电脑创始人史帝夫·乔伊斯在读大学的时候退学,他发现大学的英文书法很好,就去听英文书法的课。他说英文书法的课对他日后创建苹果电脑公司有巨大的帮助——他发现电脑用来做排版没有一点艺术性可言,所以他把苹果电脑一出来就定位在艺术家专用的排版服务,而且他把大学里学习的书法艺术利用到了苹果电脑排版软件中,他第一个发明了人机交换图形操作界面,这一灵感完全来自于他读大学时对书法的爱好。所以我给同学们的一个建议就是,如果你在读大学的时候喜欢一件事情,就一定要深入下去。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很辛苦,我每年4次往返宁波和成都,都是坐72个小时的火车硬座,我读大学时候从来没坐过一趟飞机。我后来在创业时候,回想到当年坐火车那么脏、那么拥挤,这种环境都过来了,创业时候遇到点困难算什么?对我人生的磨砺很大,这点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一直不鼓励我坐飞机或者卧铺,他们说:“你长大了,你应该自己去开拓,人生有甜也有苦。”我非常感谢父母对我的教育。

我1993年分配到宁波电信局,我在那里度过了将近2年,我不喜欢电信局那里的环境,论资排辈很严重,年轻人没有什么机会,同时每天做的工作又是重复和枯燥,没有一点创新性,没有一点开拓。1995年的时候,我一个人离开宁波去了广州。那时我要离开电信局的时候,电信局领导说:“我们这里从来没有大学生辞职的,你是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你怎么能够辞职?”单位说不能辞职,只能除名。后来到了1995年4月,我跟领导说,我明天不来上班了,十几天后单位出了个文件,说丁磊旷工两个多星期,被除名了。

我去广州之前经过选择。我在宁波时候就考虑过,1995年时候的浙江不是一个做IT的好环境,比较保守。我的几个朋友对我说,广州自从邓小平南行讲话后,经济发展很快;而且临近香港,人的思想意识都比内地开放。所以我一个人提个皮箱,辞职以后就跑到广州去了。

到广州第一步是找个工作糊口,我当时找了一个美国的数据库公司叫“萨维斯”(音)找了份编程的工作。工作之余,我开始寻思创业的问题。当时没有人可以教我怎么创业,我父母都是国企员工,那时也没有一本书教你怎么当个老板。广州当时就有些年轻人很积极地办公司创业,这个给我启发很深刻。丁磊谈创业:我们一定要做出一个东西出来,技术含量很高

在1997年5月的时候创办了网易公司,那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不到10万人。我们取名叫“网易”的意思,就是希望上网变得容易一点,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当时开公司要2个人,2个身份证,我就问朋友借了一个身份证,2个人到工商局去登记注册。在登记之前,我跟朋友说,我们要写个合约,合约中规定你要把股份无条件地转让给我,因为我是唯一的出资投资人。注册好了之后,我们找了一个很小的房间,大概只有8平方米,没空调,很热。我们成立网易后的第一个业务是帮人家写软件,先生存下来。有一天我和几个同事在商量,我们做互联网一定要找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我们发现我们电脑的硬盘很大,有9个G的容量,大家不要笑,在1997年的时候,9个G的电脑硬盘是当时最大的了,不像现在硬盘可以有300G、500G。而我们当时网易的网页页面一共才3页,加上图片1M都不到。我当时和我同事说,9G的硬盘浪费了好可惜啊,要不我们做个免费的个人主页吧!于是我们就推出了20M的免费个人主页业务。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对我们的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当时抱着一个好玩的心态,做免费个人主页,给中国不到10万的互联网用户,让大家上传个人主页到我们一台服务器上。结果很莫名其妙的,我的印象中有2万多个人,包括国外的人,来申请我们的免费个人主页。结果我们在CNNIC的年度最佳网站排名,我们就排到了第一名。

自从我们被CNNIC排到中文优秀网站第一名后,华尔街的投资人就在我们门口排队了,我是隔三差五地接待香港过来的投资银行的人,他们抢着要给我们钱。那时候是1998年年中,我们公司才10个人左右。那时候我们除了会写软件,什么也不会做,我们当时开发了一套免费电子软件,我自己当销售,我另外两个搭档是开发软件的,我就拿着软件到处卖,我们卖得挺贵的,一套软件能卖10万美金。投资人认为我们这个10个人的小公司很厉害,又能写软件又能赚钱。

我们当时的机会真的是很好的,非常重要一点就是把公司开在广州,离香港近,风险投资银行主动找我们,要给我们钱。从1999年年初到2000年6月30日美国上市,18个月时间我们一共融资了1亿1500万美金。我作为公司的领导,不知道那么多钱怎么用,感到很困惑。公司本来是赚钱的,搞上市之后,不但不赚钱,而且老亏钱。我们当时的主要业务是网络广告,而2000年7月以后,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指从50000点跌到了1500点,市值蒸发了2/3。

所以我在2000年的时候,我也面临着一个很大的转型。创办网易的时候,我只是想做一个小老板,我从来没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从来没有想要成为一个很有钱的人。我那时的理想就是,有个房子有辆汽车,不用准时上班可以睡懒觉,有钱可以出去旅游。你们千万不要以为我当时抱着一个伟大的理想去创办一个伟大的公司,绝对没有这个想法。

到2000年以后,我们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除了经济衰退,网络广告大滑坡,公司内部也面临了严重的问题。我那时很苦闷,员工也很没信心,不知道公司该往哪里走。

我觉得当时有件事情做得很对,我苦闷的时候不是每天闷在办公室里,而是自己跑下去做市场调查,问了好多人,调查过好多行业,去调查人家怎么赢利。我后来发现了短信业务,一毛钱一条短信,成本只要5分5厘,我非常积极地与移动合作。我说,网易有用户,有邮箱,有免费个人主页,如果我们每月从一个用户身上赚一块钱的话,我们公司就能赢利持平。就这么一个很简单的4分多钱的生意,我们跟移动合作,利用自己巨大的用户资源和移动的接入平台,我们从广告的阴影中走出来。

第二件事情,我跟我们同事说,我们做网页这个东西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我们每次出现点有创意的东西,我们的竞争对手新浪搜狐他们老抄我们,而且抄的速度很快。我说我们一定要做一个东西出来,技术含量很高,这帮人抄不了。所以我们决定做游戏,做网络游戏。其实网络游戏这个东西,我在1996年的时候就打过主意,那时候主要是文字MUD。到了2000年,索尼和EA已经开发出了图形的网络游戏,我就找索尼和EA,要做代理把他们的产品引进到中国。但是索尼和EA公司很高傲地说,不和中国公司合作,说中国都是盗版,不考虑中国市场,他们就直接把我赶出来。我回来之后很生气,我就对同事们讲,第一个,老美能做出来的东西,我们也一定能够做出来;第二个,我们有钱。我们虽然从来没有做过游戏,但我们可以出钱买一家做过游戏的公司。丁磊谈公司运营:“创新”是个很危险的事情

我后来在广州找到一家很小的公司,跟我几年前创业的时候一样,七八个人拨号上网在做游戏。我问他们怎么做游戏,他们一五一十地跟我说了,我就把他们这个公司买下来了,很便宜的,花了30万美金。我对网络游戏的信心非常强,因为网络游戏能防止盗版。网络游戏做出来之后,必须联到服务器上才能玩;同时网络游戏的技术含量相对高,我相信我的竞争对手像新浪抄不会,抄起来要很漫长。买下这个公司后,我还抽调了公司最优秀的技术团队过来参与开发游戏。游戏开发的时间很漫长,我们从2001年开发,到2002年1月的时候,出来了第一款网络游戏产品——《大话西游》,结果这个游戏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是,我们有一个工程师想创新,在我们的游戏客户端里嵌入了一个IE浏览器,结果这个浏览器很不争气,经常导致游戏客户端crash,电脑要重启。

我没有放弃,我对我们同事说,能不能重写一下,我的目标是稳定。同事说,老板没问题,给我们6个月时间。2002年6月,我们的《大话西游2》诞生,从客户端到服务器都很稳定。但是开始的时候用户不多,大概只有3000人。我对同事说,不要怕,只要产品好,我去做营销。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做营销,所以我就买了好多营销的书一个人看。光看书没有用,我翻开通讯录找。我想,中国谁的营销做得好,我去请教他总可以吧。后来我就找到了步步高的老总段永平,他当时在东莞。我找到他的名片后,就打电话给他请教,能不能去拜访他,他很客气地说:“那你就过来吧”。见面之后,我就请教他营销怎么做。我就是这样一边看书一边请教学习营销知识的。我们的《大话西游2》,也是从最初的3000人的规模,到现在最高在线人数达到55万人。

我总结《大话西游2》的成功营销原则是,我们的定价原则,我们定了市场上最高的价格。当时市场上别人都是3毛钱一小时,我4毛钱一小时,当时我的同事听说我定4毛钱一小时都认为我发疯了,韩国游戏都只有3毛钱一小时,你敢定4毛钱一小时?我说我敢这样定,是因为真正想玩这个游戏的人不会在意这1毛钱,在网吧玩1小时就需要2元钱,产品好多1毛钱是值得的。而4毛钱和3毛钱相比,给公司增加了33%的利润,在公司起步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从来不做短期利益的事情,那时很多游戏都有包月。我说我们千万不要做包月制度,首先包月会缩短游戏的寿命;此外我们做游戏的目的,是“你玩游戏”而不是“游戏玩你”,包月制度会造成玩家过度沉迷。由于不包月产生的经济压力,我们的玩家相对都比较理性。而我们的竞争对手,由于包月,把游戏产品的寿命缩短了。前几年整个市场上大概有140多个游戏,其实真正做得好的就这么五六个,真正赚到钱的也就是这么三四家公司。

所以我想对大家说的是,我在做企业的时候,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怎么运作这个公司。做企业的时候,一些优秀的人才对公司非常重要。我认为虚心求教和咨询很重要。同时,我认为公司人才储备很重要。公司人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优秀的人才越多越好,一个出色的人才能顶好几个人。

我们希望,员工在这个公司的时候是自己的兴趣,因为有兴趣你才会钻进去;第二个要“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个行业进步很快,你不学习就会落后。我们当时派过去做游戏的几个工程师,自己都是非常热爱游戏的,所以他们能把游戏做好。

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信心”很重要。

我刚开始做游戏的时候,所有的媒体所有的同行都说我疯了。那时候的报纸我还留着,都是一片责骂声。员工也不相信。但我有信心。

结果呢,当时说我们坏话的儿女,他们现在都眼馋我们了。所以我送一句话给大家:“有信心不一定会成功,但没有信心一定不会成功。”

除了“信心”,我要跟大家讲的另外一个词是“付出”。我们做企业那么久,每个项目时间很长,做游戏3年,做免费邮箱则是从1998年到2006年,积累了大批免费用户。我始终相信一句话:“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是不断地付出,你一定有回报。”

我觉得“创新”是个很危险的事情,我这个公司到今天,我很害怕创新。我觉得创新的风险非常大,尤其对于新公司来说,一不小心创新就把一家公司搞死了。创新的风险为什么大?首先创新需要很多钱,其次创新的东西需要用户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还有创新要克服很多技术难关。

我坦白地讲,如果你要创新的话,你首先要把别人的东西搞明白了,摸透了,你再去搞创新。我看一本书讲微软公司的。微软公司的很多产品都不是自己发明的,譬如windows,word和excel等等,都是follow别人的,但是它不断地做,不断地改进,就做成功了。

所以我说,我们一定要做正确的事情,这个在我们企业里叫战略,战略要正确,动作可以慢,但战略一定要正确,看准了再跟上去,这样风险比较小,这样别人犯过的错误就不会再犯。我们现在在制定营销战略的时候,都首先看我们的竞争对手在干什么,他们做完了,我们把他们的问题全都找出来,这样我们就不再犯了,少走很多弯路。

但是,你光有“战略”不行,还需要“执行”,要正确地做事。我们认为人是关键,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做出来是不同的。微软的成功,跟他的创始人非常专注在产品上很有关系。所以我说,一个企业的成功,产品是至关重要的。我现在很郁闷,一些媒体老是说资本运作,我到现在搞不清楚资本运作是怎么回事情。现在很多企业沉迷于收购和兼并,我最不敢作收购和兼并,我觉得兼并和收购我看不懂。我公司除了2001年收购了这个七八人的游戏公司外,没做过收购兼并。做事情就是踏踏实实地,把你的产品做好,当你的产品做得好,赢利才是顺理成章的。

最后,我觉得我在做企业的过程中一直在学习。网易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中赢利能力最高的公司,我们现在有1800人,其中还包括400个客户服务人员。我做梦都没想到我有朝一日会掌握一家赢利超过千万人民币的公司,我也是一路跌跌撞撞,边打边学的走过来的。我最后要送给同学们两句话,是句英语的stay hungry保持饥饿的状态,stay fulish保持充实,保持求知状态,因为只有这样,你在人生的路上才能不停地进步。

成长·成才·成功

孙祁祥演讲人介绍 孙祁祥,女,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兼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分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美国国际保险学会学术主持人、亚太风险与保险学会副主席、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经获得“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称号。演讲时间 2008年9月25日演讲地点 北京大学

说实话,作为一名老师,能够受到学生的真挚邀请来做演讲,我感觉是一个很大的荣幸。虽然很忙,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还是很乐意接受邀请来和同学们进行交流的。我听校团委的同学说,我们这一场讲座主要是针对新生的,因为你们刚进入燕园,可能对这个新的环境有些陌生,想听一听“过来人”是怎么过来的,有些什么体会。我是一个从学生到老师的“过来人”,特别是在北大待了也快20年了,教了很多届的北大学生。从自己做学生、当老师的体验中间,以及在我跟北大这么多届学生的交往中间,也有一些体会、一些感想。我想校团委主办这场讲座的目的,也是想给同学们这样一个机会,让同学们感受一下校园的氛围,特别是听“过来人”讲一下切身体会,这样可能会少走一些弯路,减少一些迷茫。我不知道今晚的讲座能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我试着来。

我想利用这个时间,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经验,给大家讲3个方面的问题。因为我是经济学院的老师,是学经济学出身的,那我在讲体验的时候,可能会更多地与经济学联系起来。

第一,打好3个基础。

作为一个学习经济学的学生,或者是将来想转入经济学的学生,这3个基础非常重要。

第一个就是经济史学。经济史学我们知道有两条主线,就是经济发展本身的历史,还有就是研究经济的思想学说史,这两个方面在我们经济学院都有课程。那么,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史学,而经济史学在我们经济学中间为什么这么重要呢?经济学大师熊彼特曾精辟地说过,经济学的内容实际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有适当的历史感,或者是所谓的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他还说:“我相信目前经济中如果犯了根本性错误,大部分是由于缺乏历史的根基。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方面的欠缺倒是次要的。”

我们经常会讲到历史是惊人的相似,那既然是惊人的相似,了解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对于我们了解当前的经济现象都会很有帮助。我们也知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之流,现实之源。可见,学好经济史学,对学经济学的学生非常重要。

第二个是数学。在经济学院学习的学生,将来也要学很多数学的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如今经济学的现象分析会用到很多数学知识。当然,在历史上,我们去翻阅经济史,关于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利用是有很大的分歧和争论的。因为有很多的经济学家实际上并不看重数学。记得我们当时学经济学的时候,虽然也开了数学课程,但没有现在这么多。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他主要是运用质的分析比较多,量化的东西相对来说比较少。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中,人们把当时专门用数学或者是数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的学者称作庸俗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搞些模型,只会用数学分析工具。

现代经济发展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的确是一种分析工具,我们常常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使分析的过程和分析的结论更加直观、更加精确。当然,现在也有一种为人们所诟病的现象,那就是为模型而模型,为数学而数学,有些人擅长或者喜欢写一些很多人都看不懂的经济数理分析文章,这也是需要防止的一种倾向。但是总的来说,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大趋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分析工具。

第三就是英文。我想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孙老师,英文这个不用你来强调。我们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知道英文的重要性了。你们的父母可能在你们还咿呀学语的时候就把你们送到了某一个班,你们从那时开始就学ABC,就学很多很多的词汇。但实际上也有一些同学,他们并不了解,一种语言的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对于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记得有一年迎新的时候,作为系主任,我致完欢迎辞后,请学生们用英文做自我介绍。大约十几位同学介绍完之后,有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孙老师,我们都是中国人,为什么要说英文呢?”他很坦率。我说,英文很重要,我是想用这样一种方式告诉你。之后,他很不情愿地用英文作了介绍。等到4年后的毕业晚会上,这位男生说:“我还记得4年前进入北大,孙老师让我们用英文介绍我们自己,我当时说的那些话让我特别内疚。我现要特别感谢孙老师。因为我觉得英文真的是太重要了。”他后来读了研究生,之后进入一家很著名的外企工作。他通过他的亲身实践和体验由衷地感受到了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对外经贸往来还是学习交往,乃至接人待物,英文都非常重要。

为什么英文重要?大家知道,现在世界上大概百分之七八十的文献或者是其他的信息载体都是用英文来进行的。如果你英文的程度、能力和水平高的话,那么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你获得机会的概率就比别人要高。前两天有一个老总给我打电话,说他现在想招一个秘书,问我能不能给他物色一个。我问有什么条件,他说男性。我说你这不是性别歧视么?他说:“你也知道,我经常出差,带一个女秘书多不方便啊?”我说,对的,我理解。他说第二就是身高这些方面都好一点,这也是歧视,但是这也涉及公司对外形象,没有办法。第三,英文要好。他说:“因为我这是个外企,每天接触的所有文件都是英文,电话、邮件也全都是英文的。我说我非常理解。这就是实例。

以上是我讲的3个基础,根据经济学专业的要求要打好的3个基础。一个是经济史学一个是数学,一个是英文。下面我讲第二个大问题,就是要坚持的5个原则。

第一,学会放弃。如果在座各位在高中期间学过经济学基础知识,你们就知道,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科。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在无限的欲望中间通过某种方式做出一个合理的、最有效率的选择。经济学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机会成本”,你做这件事情,你就不能同时做另外一件事情,因为时间是有限的。比如说今天晚上你到这来听孙老师这个讲座,你是不是就不能去看一场电影,或者不能去和朋友聊天,或者不能去教室里去上自习啦?你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段里面去做无数的事情。也就是说你做这件事情,你就不能同时做另外一件事情,那么做另一件事情可能获得的收益也就是你做这件事情的成本。对不对?如果说你觉得孙老师这场讲座对你来说有意义,而你放弃的那件事情收益是很小的,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很小的。但如果说你放弃的那件事,比如说今天晚上一个男孩要和一个女孩子约会,那女孩子说:“你要是今天晚上不来和我约会,咱俩吹!”(笑声)那这件事就很重要了。你来听这场讲座,但那边吹了,那你的机会成本就很大。不过还是要看你怎么去想了。比如你觉得孙老师这场讲座对我今后4年特别有意义,能改变你的人生,能找到一个比她更好的女朋友,(大笑)可能你的机会成本就是很小的。机会成本实际是衡量你本人的一个价值取向,也就是你的偏好,受你所具有的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要学会放弃呢?因为事情很多呀!你考到北大来,从某一个城市到了北京,才知道北京原来这么大,到了北大才知道原来北大的燕园这么美,到了经济学院或者其他学院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事情可以做,那就开始做吧。于是你就又上课,又做学生工作,又做志愿者,又做家教,还有其他许多事情。一年以后发现,我做了很多很多事情,但一件事情都没做好。看课程,GPA很低;做学生工作,同学们抱怨服务不到家;做志愿者,人家说心不诚,因为该你去做的工作你老说事情多做不了;做家教,让你7点钟到,8点半才到,因为又被别的事情耽误了。你会发现很多事情你想做都没有做好,因为太多了,你什么都不想放弃,结果呢?你可能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

当然有的人可能效率特别高。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一个情况,比如说两个人同时做事情,并且做相同的事情,有的人所有的事情都能做得很好,有的人可能每件事情都没做好。这就有能力方面的问题。但总的来说,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你一定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这一点对于刚入校的学生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很多在北大待了一年两年甚至三年的学生,他们后来跟我说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会非常悔恨地说:“我当时进入燕园,不知道我应该选择做什么,因此就什么都做,做了以后我才发现什么都没做好。”这是我们许多过来的同学的体会。

第二个原则,不轻易随大流。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能不容易。这些年有很多学生,包括我自己带的研究生,他们说我考C,考托,考这考那。我问你是想出国吗?他们说也不是,没想好。我说那你为什么考呢?他们会说,因为别人都在考。我说别人都在考,你就一定要考么?他们说,别人都有这个成绩我要没有的话就觉得好像我挺傻的。我说,傻就傻呗,你干吗一定要人家说你聪明呢?你自己感觉怎么样是最重要的,对吧?我发现很多学生,特别是我们北大的学生,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未必是他自己想做的,但是因为我周围的人在做,我宿舍的同学在做,我们班的同学在做,所以我就要去做,至于做完以后,效果怎么样,结果怎么样,对我的学习和职业生涯的成长重要与否倒在其次。

我是想结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这件事。我从小到大,基本上是一个不随大流的人,当然,不敢说所有时刻都是这样。我也跟同学们一样,有个天真烂漫的童年。(笑声)那个时代,我们小姑娘都喜欢买那种勾花,小伙伴都在勾,一个勾得比一个好看。我就对我妈说:“妈,你也给我买钩子和线吧”。她问我“你喜欢么?”说实话,我在这方面没有太多天赋,我并不太喜欢。我妈说那你为什么要勾呢?我说人家都在勾啊。她说人家都在勾,你不喜欢,你干吗要去做那个呢?我父母都是军人出身,属于严父严母那种类型,对我的要求很严格,但是却很开明,我们兄妹想学什么他们都非常支持。但是,如果你做某事的原因是因为别人在做,那他们就劝我们别做。我妈妈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去跟别人比”。因此,我这个人的优点之一是不跟别人比。有人说谁有钱了,谁做官了,你应该怎么样,你应该超过谁谁谁,我根本就不去想那些事。有些同学总来问我年轻的秘诀,我说不跟别人比是一个重要的秘诀,因为别人成功有他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有机遇和准备,而你的自我估价不一定准确,别人成功的事情你做未必很成功,你非要和人家比活着就很累了。你应该去做你喜欢做、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事情,这样你会很潇洒地学习和工作,感觉学习和工作是美好的。我是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原则来做人做事的。

我上研究生的时候,也有很多同学出国、考托等等。但实际上呢,你说我想不想出国?也没有说不想。你说我喜不喜欢英文?喜欢,实际上我是很喜欢语言的。别人就问我那你怎么都不考?我说考试的机会成本太大,考试要花很多时间去做那些应试的东西,没什么太多用的。

我上博士的时候有个美国人教我们英文写作。有次上完课后她问我,你们同学好多都跟我来说他们想出国,但是你从来没和我说过,你不想出国么?我说倒也不是。我说到国外去看看、长长见识也挺好的。她说你从来没跟我谈过,我说是,我不但没和你谈过,我也没考过任何这样的试。她说,那为什么呢?我说如果要是有机会我还是非常愿意出去的。她说你要是愿意出去,我非常愿意给你写推荐信。她后来回到美国。即使这样,我也一直没有考过试,没有考过任何的英文方面的这种资格考试,但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仍然很认真地、持之以恒地在学习英语。我的同事经常开玩笑地对我说,你从来没有参加过英文考试,但你现在恐怕是出国交流最多的学者之一了。再比如,有人跟我说,孙老师啊,现在像你这样年龄资历的人都会开车,你不想学学车啊?你看开车多帅啊!不开车多土啊!你看将来到哪里去别人都开车去,你只能打车去,多掉价。我说我不怕掉价。我真的不会觉得打个车会掉什么价,而我想学车的原因是因为别人都在开车。我干吗要按照别人的都有的东西来要求我自己呢?将来别人都有驾照,我没有还显得我特立独行呢(笑)。

我讲这些例子的目的就是说,做事情千万不要说别人做什么你就跟着去做,应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我在儿时,没有去学勾花,我妈妈说你喜欢干什么我支持你。我想学音乐我妈就去买二胡,学了没两年不想学了,就买了把小提琴。后来我哥对我妈说你别给妹妹买这些东西了,她只有3分钟的热度,干什么事情都没有一些持之以恒的精神,多浪费钱。我爸妈说小孩学一些什么东西去玩,又不一定要成为什么家,喜欢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过,二胡我早就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小提琴还在,但琴弦二三十年前就没了(笑声),可能作为一个古董,还是有纪念意义的。这就是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不轻易随大流。

第三个原则就是开阔视野。视野这个东西,我觉得特别特别重要。比如很多新生到了学校以后,他会很迷茫地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学习,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与同学交流,在图书馆、上网查资料……这就叫学习么?这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习是多方位的,有多种途径的。在北大,我觉得拓展你思维的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听各种有益的讲座。

我一直跟我的学生说,你一定要学会利用讲座这种方式去提高你的综合水平,拓展你的知识面,开阔你的视野。据我的观察,有深厚理论功底的或者是有实践基础的这样一些大师级的人物,他们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用简洁的语言展示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向你传递他们的人生智慧和深邃思想,你想想这是多么好多么快捷的接受知识、开阔视野的方式啊?可是我们很多同学不知道利用这个方式和途径。我经常和经济学院的同学说,我们也组织了一些很好的讲座,比如外国大使眼中的中国经济等。但有的学生你让他去听讲座,他觉得用处不大,因为可能与CPA没有直接关系。但事后听他的同学说了以后感到真后悔。那个时候他在干吗呢?可能在未名湖旁边拿着一本书在念单词,可是这场讲座可能正好是用外语讲的。你要是听两个小时的讲座不比你在未名湖旁边背两个小时的单词效率高得多吗?因此,我经常跟同学说:要选择性地多听听讲座。

我前两年看了一个电视节目“挑战主持人”。当时看的时候是两个挑战者最后进入PK阶段,主持人马东说:你们这一场的题目是“世界烹饪大赛”,作为主持人,你们现在要介绍这个烹饪大赛的嘉宾以及厨师和端出来的各种菜的菜名。等马东把这个题目布置下去以后,这两个主持人就开始了。他们的做派非常好,因为他们经过这种训练,他们的举手投足也有点像主持人的样子,满脸带笑,手势也非常规范,但是他们说的是什么呢?一位主持人说,“你看现在5号厨师出来了,他手里端着一盆京酱肉丝”。另一位主持人说,“你看6号厨师现在也出来了,他端着一盆猪肉炖粉条”。她们所说的许多菜名都跟我们学校餐厅里提供的是一样的(笑声)。马东开玩笑说:“这可是世界厨艺大赛呀,怎么都是这个‘猪肉粉条’、‘京酱肉丝’之类的餐食呀。”我当时就在想,这些学生没有吃过鲍鱼、鱼翅等高档菜肴啊。既然如此,她们当然报不出这些菜名了。这就是一个眼界问题。为什么我们说刘姥姥进大观园,她看什么都新鲜,贾府的那些东西我们在座的同学可能不稀罕看,可是刘姥姥没有看过呀。这就是为什么说眼界非常重要的理由。而眼界这个东西就是靠平常各种机会,包括讲座等各种获取各方面知识的渠道来积累的。我们讲“见多识广”,见多识广以后,对于你的学业、你的人生经历等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大家要利用、抓住机会增长你的见识,开阔你的视野。

第四个原则是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平常讲“事半功倍”“事倍功半”等这些话。有些人可能效率非常高,有些人效率非常低,有的是和他的智商水平有关,有的是和学习方法有关,当然也跟我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有关。我现在在经济学院负责教学这块工作有6年了。这6年我非常非常强调我们老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这方面运用正确方法的重要性。前两年,我们北大搞教学改革,我也代表经济学院去讲了我对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外面也有很多公司跟我抱怨过学生的能力问题。比如说,他们抱怨我们学校的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动手能力很差,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往往要在合适的场合,一方面检讨我们教学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强调大学教育的特点。大学教育与公司培训是两个不同的层次,也就是说我们在大学里所学习的一些东西不能跟我们在公司培训中学到的东西是一样的。如果这样的话就没有必要办大学了嘛。大学强调的是一个why的问题,而公司培训强调的是一个how的问题。

我强调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传授一种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家都知道这么一个道理。你教给他一种学习方法,就如同给他一把钥匙,他自己就能够在他的岗位上继续学习。

第五是日积月累,这很重要。你们千万不要认为学习就是我只要把课堂上老师给我讲授的那本书学完就好了。因为教科书上讲到的很多东西,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会有对应的一些案例及对应的很多宏观的数据,这些东西也需要你有意识地去记一下。如果你脑子空空如也,就那几个模型,没有任何鲜活的数据和鲜活的经济事实,就很难让你对一些问题产生联想和思考。而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呢?就是靠日积月累。所以,这一点很重要,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注意。当然我讲的是经济学,你学其他的学科也一样有这个特点。

这是我从学科的角度讲的要坚持的五个原则。

第三个大问题,我想讲一下培养6个方面的素质和品德。我觉得这对于你们成长、成才、成功非常重要。

今天讲座的题目叫做:成长、成才、成功。当校团委请我做这场讲座时,我就给了这么一个题目,这也是去年剑桥大学跟国内的几所大学联合举办的一个讲座上我给出的题目。结合我自己的体会和生活感悟,我认为以下6个方面的素质和品德对于成就你们的人生非常重要。

第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生活。

我们都有父母、朋友,都有亲人、同学。我不知道你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间,你们对父母的付出持一种什么态度。我接触过很多小孩,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他们中有一些对父母的付出抱着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他们觉得父母生养我是他们要生我,又不是我自己要出生的。(笑声)他们生了我就有养我的义务。但想想看,我们对父母真的应当持有一颗感恩的心。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来享受这一切。当然在享受的过程中间,我们肯定会有一些挫折甚至苦难。

讲讲我自己的经历吧。在“文革”期间,我父亲是走资派,加上爷爷还是地主,当时很受歧视。小朋友在一起一吵架,别人就会说你出身不好。上中学的时候,我最怕受表扬,为什么呢?因为班主任很喜欢我,但她也是地主出身,她怕表扬我别人会说她,所以每次表扬我的时候,她都会说“孙祁祥同学虽然出身地主,但是,怎么怎么地”。我上学时,个子比同龄人都高一些,总是坐在最后一排。每到这时,同学们就都回过头来看着我,这种表扬其实很让我受伤。实际上,我出生于革命家庭,父亲是三八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但那个年代是特别讲究阶级出身的,讲祖宗三代。我那个时候年纪小,这种心灵上的创伤感觉还是非常大的,恨不得自己也是工农子弟。说是这么说,从小到大,我都非常感谢父母对我的教育和关怀,尽管军人出身的他们是很严厉的。

对我周围的人,包括我们家的小时工我都特别感谢。有人就说那你为什么这么感谢她?我说没有她的话,很多事情就得自己做啊。那你不是支付她工资了么?我说是支付她工资,但她也帮我做了很多事情,节省了我大量的时间。如果没有她的话,我还得去做这些事。所以说我希望我们同学也要有一种感恩的心,对你的父母,对你的家人,对你的朋友,对你的同学,都要心存感激。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品质。

第二,懂得欣赏,长于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家都知道孔子的这句话。我不知道你们会怎么看待你们的同学的长处。我看别人优点的时候会比自己的优点看得多。看别人优点的时候你应发自内心地欣赏并努力把这个优点学下来。你看别人的时候如觉得哪些是缺点,是你不喜欢的,那你也可以反思这在我身上存不存在,如存在就想法把它给克服掉,这样不就能够很快地成长进步吗?

我常说,我们要懂得学习,学习我们周围的人的长处。我们北大的学生都非常优秀,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你不要拿你的长处去跟别人的短处比,而要看别人的长处,这样你会像海绵一样去吸收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我讲的这一点,就是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在看到别人短处的时候,则告诫自己,尽力克服它。

第三,坚忍不拔,持之以恒。

我看过一个有关比尔·盖茨的故事。讲他13岁的时候,有一次一位牧师到他们那儿讲学,牧师就让那些小朋友背诵《圣经》里面的几段话,其中有一段连牧师布道的时候都背不下来,只能念下来。他给了这些学生一个星期,说你们去看一看,看看能不能背下来。一个星期以后,牧师再回到这个学校,盖茨说:“我来试试吧,看能不能背出来。”他背出来了,一字不落地背出来了。牧师感到非常奇怪,他说:“我这一生中讲《圣经》讲了这么长时间了,没有见过一个人能把这一段背下来。你怎么做到的呢?”比尔·盖茨说:“我竭尽全力。”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已经连续15年了,他辍学经商的经历大家都知道,他是怎么创造如此大的一个商业帝国?这跟他的个人品质中间的坚忍不拔这一点是有直接的关系的。坚忍不拔这个品质在成就人的事业中非常的重要,这点可以从比尔·盖茨或者更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中看到。

有人说过快车和慢车的区别,很有些道理。说慢车为什么慢?并不是速度上不去,而是因为它老停靠站。而快车为什么快,倒不是因为它的速度快,而是它停的站少。那么,“停站太多”在我们人生的追求中就是指,我们心有旁骛了。我们做事情要心无旁骛,不要有太多的杂念,一心一意地去做一件事情,就能把事情做好,做到极致。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同学在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间都具有这样一种品质。

第四,关注细节,追求卓越。“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我想大家都知道。但是怎么决定成败大家不一定都清楚。可能你们人生阅历中这方面的经验还是少一些。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就是从我个人的性格或者说处事的方式上来说明。今天下午有一个学生来看我,他问我在忙什么,我说准备给新生做一个讲座,他说:“太好了,孙老师。你去做讲座,一定要给他们讲你当接线生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不仅激励了我也激励了很多人。”这故事表明了什么呢?就是说我这人做事比较认真,追求细节,我希望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把事情做到最好。

这个故事就是说我当年下乡4年后抽调回城,在我们那个地方的电信局当电话接线员。我们话务班的女孩子比我幸运,因为她们没有下乡,而是直接招工就进入了话务班。她们对这份工作可能没有很觉得是一回事,但我当了4年知青,有了这个工作我很珍惜。当然,也是我的一个特点,就是希望做什么事情都尽量能做得很好。我发现我师傅(当时都有师傅带着)接线的动作特别地优雅,所以我就特意观察并学习我师傅的规范动作。还有就是我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市区各个单位的电话号码都背下来了,因为这样就不用每次都去查电话号码了,由此提高了接线效率。结果是,没想到我在话务班工作了不到一年,就因工作优秀而被抽调到电信科以工代干。一年以后,又因工作出色而到局里的政工处以工代干。

但我还是想上大学,于是1979年我考到了兰州大学。我上大学的时候别人都说:你为什么要上大学?你有那么好的工作,别人都是梦寐以求的,你还要辞掉这么一份工作去上大学。我说:没别的,就是想读书。现在回过头来说,我那个学生为什么说接线生的故事那么激励他呢?他说就是因为你认真工作不是为别的,而是要把这份工作做好,在做好的不经意中,便“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在一开始,我得到一份接线生的工作已经非常满意了,根本没指望到科里后来到局里的政治处去做干部。这一切完全是因为我努力做好了这份工作,追求美满所带来的结果。

我的同事、朋友说我做事很认真,我感觉这是一种本性,也就是说做事认真不是因为有人在看。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当时上大学的时候,两节课以后做课间操,你做不做都无所谓。大部分同学在做操,但都很随便,而我做的时候则特认真。有一天,做完操以后,一个女生突然走过来问我,“同学,你是哪个系的?”她可能觉得这么问有些冒昧,于是主动说:“我是外语系的,我观察你好多天了,你做操好认真哪!你是不是体育系的!”(笑声)我说不是,我是经济系的。她说:“这么多人在做操,我没有见一个人像你那么认真。”我说:“既然做操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做得不好就达不到锻炼效果呀?”(笑声)。我下乡的时候,不管是插秧还是割稻子,我都希望我的动作像农民一样。

有些同学看到我的简历知道,我去哈佛学习过一年。之前真没有梦想过,但我遇到了一个天赐良机,幸运地进入哈佛这所神圣殿堂。而这个机会则完全来自偶然。那天我应邀参加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个会议,中午吃饭的时候,恰好与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局长马丁·费尔得斯坦先生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聊着聊着就进入我们俩都关注的社会保障和保险问题。这是我的专业,而又是马丁来中国想着重考察和研究的问题。在此之前我并不认识马丁,那是第一次和他交谈,他问我中国市场怎么样,保险和社会保障情况等,我都一一做了回答。之后,他好像很不经意地问了我一句:“你英文很好,出过国吗?”我说我曾经在印第安纳大学商学院做过一年的访问学者。当然,有机会的话,我也非常希望能够去哈佛学习。他说,那我邀请你。很快,他真的就给我发来了邀请函,就这样我去美国经济研究局和哈佛大学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之后我才知道,费尔得斯坦先生是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曾做过里根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兼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主席,是当时社保界的一个旗帜性的人物。得到这位大人物的邀请,是我的幸运。但就像我的许多朋友说的,如果你英语尤其是口语不突出、专业不精通,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幸运之神也不会降临到你的头上的。

第五个方面我想说的是,履约责任,一诺千金。做人一定要有责任感,你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去做,不管代价是什么。有时候说实话,我感到我们有一些学生,有一些人在这方面不是很注意。但是如果你做事没有责任感,让人不放心的话,你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你也会丧失掉许多机会。因此我觉得这一点特别的重要。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人甚至说我很傻。大家都知道好多年前张艺谋曾经导演过一个歌剧,叫《图兰朵》。我有一个朋友在国外的一家大公司工作,她说她的老板和她请我看这场歌剧。我一听说时间就说我不能去,她问为什么。我说我事先跟别人约了一个事情,就在同一天的晚上。她说,你要知道,这可是最后一场,今后不会再有了。我说我真的特别想去看,可是我跟人家约了一个事情。一个什么事情呢?实际上说起来呢,也不是多么大的事情,就是当时有一家美国公司在我们系刚成立的时候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公司的首席代表是一个香港人,他在北京任期结束了,要回香港去。我在一个星期前约好那天晚上请他吃顿饭,第二天他就回香港。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最后真没有去看这场歌剧,但说实话我自己也觉得有些遗憾。

但正因为我有这个特点,我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很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很多人说“孙老师,和您合作特别愉快,你是一个特别守信的人,承诺的事情一定做到。我们特别愿意与您再合作”。同学们,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今后与人交往,与同学交往,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信守承诺。

第六个方面的素质和品德就是心态平和,善于合作。

歌德曾经说过:“人生是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者是微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我们现在的年青一代人其实是非常幸福的。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许多挫折,更别说我们的父辈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旦遇到了一些挫折,就感觉到不得了了。其实只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更大的挫折而已。挫折少一方面可能是好事,因为不用像我们这一代人因为客观原因而浪费很多时间和机会,你们可以用你们最好的那段时光去学习。像我进大学的时候已经23岁了,而你们大多在22岁就大学毕业了,我是在工作7年以后才上的大学。后来很多人问我,“孙老师,你们那一代人上大学的可能都不多,何况读博士,当教授的,为什么你能走到这一步呢?”我说,这倒不是因为我有多大的宏伟目标,我这个人就是做一件事情习惯把它做好,也比较持之以恒。但是同时,我们的心态也应当很平和,不要患得患失,不要想着一定要达到多大的宏伟目标。我不知道我这样讲会不会让大家失望,我对我的学生讲得最多的就是你们不要设远大目标,而很多的老师,很多的成功人士都跟你们说,你们要设远大目标。我不知道我这样讲会不会误人子弟,会让人觉得老师是在害我们。没准4年后有同学说,就是因为入学时听孙老师的讲座,老师说不要设远大目标,搞得我4年来碌碌无为。其实我的意思是什么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始于足下很重要。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做事情,你设不设目标,至少从我的成长经历来看,关系不大。可能我们那一代人就是这样的。我当研究生也不是事先设了目标的,纯粹因为偶然;我上博士生也不是事先设立目标的,也是个偶然的事情。出国也是挺偶然的,事先没有立过志,真的,我连托福等各种英语测试都没有考过。可能人家说我这个人运气好,但我也特别相信,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人。我说的不是要设立多大的目标,而是说你要先做好你手头的事,等有机会来的时候,你就能抓住这个机会。

我说这句话一点也不带什么虚伪、造作的成分,真的是这么经历的。千万不要以为孙老师你现在走到这一步才这么说的。之前看的那个《挑战主持人》节目,我说我绝对没有勇气自荐去做主持人的。有人问过我,你不是做过主持人么?是的,我曾经做过中央电视台不到一年的专家主持人,但也是一个偶然的事情。1993年,当时的《经济半小时》设计了一个栏目叫经济专家论坛,当时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去做过访谈。大概是10月份的时候,他们请我和另外一个学者去谈税制改革的问题。讲完以后,栏目的负责人对我说:“孙老师,我们栏目正在物色专家主持,大家都觉得您特合适,您来行不?”我一听,第一个反应是不行。很多人都觉得我很自信的,其实我不是的。我说我没做过,不行。他给我作了半天思想工作,说了许多诸如国外的经济学家如何在业务时间兼做此类工作,做这类工作又如何能够对自己的专业有帮助之类的话。回来以后,我跟家人、朋友都商量了一下,大家都觉得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很支持,因此最后我还是去做了,效果也还不错,就这样走上了主持之路。节目做了大约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去了美国。回来以后栏目又找了我,但我觉得我的时间已经不允许我再兼这个职了,因此坚决地放弃了。

我就说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主动去追求的,但当机会来了的时候,我可能抓住了这些机会,而抓住机会的前提是你得有这个准备和素质才行。所以,我说同学们大可不必设太高的目标,但是要认真做好手头的事情,这样才会使你的心态特别平和,不会很浮躁。如果得到了一些机会,你会觉得这是“额外”的收获,因此会感到很高兴,而如果没得到的话,你也就不会失望了。

再一个,我特别要强调的,就是善于合作。要知道,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讲究合作的社会,很多事情是不可能一个人完成的。这就是我为什么前面强调感激我身边的所有人,因为我们所做的许多事情,往往是团队里的成员大家共同努力完成的。你们在跟你们的同事、你们的同学、你们的朋友交往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抱着这样一种心态,要善于观察别人的长处,这样就容易跟别人合作,这将对你事业的成长、对你的人生、对你的家庭、对你的幸福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简要谈了我所认为的一个人在成长、成才和成功的过程中应当具备的品质和素质。总结起来,其中很多方面是属于情商的东西。以往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是与智力有关的。但实际上,现代研究表明,情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间非常重要。在智力程度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情商越高的人,成功的概率越高,获取机会的可能性越大。有人曾经做过统计,在同等智力的情况下,情商高的人,成功的概率要高出9倍,在获取一个职位,或者获取一个工作机会以及跟别人合作等方面都能胜人一筹。

心理学家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社交能力强,性格外向而能带给人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情感丰富,无论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都怡然自得。所以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同学能注重情商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我非常希望同学们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间去发现这些好的习惯,让它成为一种自然,成为你的一种标签。如果这样的话,你不但能在事业上取得良好的成绩,而且你还能够生活得非常愉快。我非常欣赏并身体力行人们常说的“三乐”准则,“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和助人为乐”,希望让欢乐伴随我们一生。谢谢大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葛剑雄演讲人介绍 葛剑雄,1945年生于浙江湖州,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历史人口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西汉人口地理》、《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国人口发展史》、《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中国移民史》、《中国人口史》第一卷等。演讲时间 2000年11月20日晚演讲地点 复旦大学第五教学楼301室

今天讲的题目,叫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只是借用一句古人的话,不能拘泥于这几个字。因为古人的卷比较小,比如一部《史记》就有100多卷。这样算起来,我看大概在座诸位的阅读量,都该有一万卷了吧。“读万卷书”很容易,“行万里路”就更简单了。我们一位同学来自新疆,他两次来回,这万里路也行好了。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要真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句话也只是极言其多而已。我倒从小就很喜欢这句话,我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什么书,所以我随便拿到什么书都看,连旧报纸也要看。当时看的很多书,其实在那个年龄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对行路我就更加羡慕。我出生在浙江省湖州市的南浔镇上,那时叫吴兴县,南浔镇倒是挺有名的,可惜我不是名人之后,这个镇上出了很多名人,但他们跟我都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从小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听人家讲起县城湖州怎样繁盛,就非常羡慕。直到我小学六年级离开家乡,还没有到过县城。到了后来,特别到了复旦以后,做了研究生,要做学问了,要教书了,对这句话的意义才理解得更深一点。直到现在,我还把这句话作为我人生的目标。我虽然没有做过统计,到底有没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我现在已经把这“万卷”和“万里”纯粹看作是一个无限大的数字,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一种追求。一

首先我想先讲一讲读书。我认为读书的目的有3个:第一个是娱乐,第二个是求知,第三个是研究。当你具体读一本书的时候,就应该有比较明确的目的。因为目的不同,要求就不同,方法也不同。

读书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娱乐。

我一直认为,不管做什么事情,乐趣是最根本的条件。这话在以前的特殊年代是不能说的。那时候首先要说为革命而读书。我想,为革命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为什么一定要读书呢?为革命干活不是更好吗?为革命斗争不是更好吗?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可以自由选择,不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有乐趣。没有乐趣,绝对不可能有创造,也绝对不可能有收获。刚开始时没有乐趣是可以的,但不能老是没有乐趣。读书首先要和乐趣联系在一起,我很反对死读书的那种样子。上我课的同学可以做证明,我自己就很懒得在黑板上写字,我觉得都是大学生了,还要我怕他们哪个字不会写?我也反对做什么笔记,我自己上课时就说,你如果不记笔记能够把上课内容都记下来,那就更了不得了。我考试也从来不考笔记,有时实在要考一下也是为了给成绩时好有个分寸。

正因为读书首先是娱乐,所以只要无害,各种书都能读。小说、报告文学、传记、诗歌,只要你有乐趣,都可以读。有些人强调“寓教于乐”,这是作者的目的,对接受者来说,你是不是接受他“教”,这并没有关系。所谓有害无害,也是相对的。什么叫害?《红楼梦》有没有害?我可以举个例子,“文革”时我在中学里做教师,那时学生中要定期刮“无产阶级红色台风”,就是收缴学生中流传的黄色书刊、手抄本一类,每次都收上来不少。有时有的学生表示自己觉悟高,主动上缴。收缴上来的黄色手抄本,有的是从《红楼梦》里抄来的,什么“宝玉初试云雨情”,这不是黄色的吗?(笑)还有更不得了的,什么“新婚第一夜”,结果发现不过是什么《性知识手册》里抄来的。有时学生交来一部黄色书,《外科解剖手册》,这也是黄色的。(笑)这个问题就难了,有的人的确看这些书就干出坏事。其实现在也很容易理解,什么正面的性教育都没有,整天斗争,整天刮风,学生到了青春期,当然他会去看,看了以后又没有正确的引导,就干出坏事来。所以一本书到底有害还是有益,并不是绝对的。当然的确有一些黄色淫秽的书,但是,如果这个人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无非看了觉得无聊就是了。我相信这个社会如果大家都在看书,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事。至于有的人看了书干坏事,首先并不是书的作用,主要还是他本人与社会的因素。

对于书,娱乐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现在知道一些名人、科学家也是如此。比如李政道喜欢看武侠小说,家里到处都是,这是他儿子亲口告诉我的。这与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不矛盾。我还知道很多要人喜欢看《三国》,或者看金庸的书,而且看了一遍又一遍。但现在一定要提高到因为看的人是伟人,就说明不看金庸的书就不配做中国人,或者看的是坏人,就说他的书里包含着什么毒素,这些都是不对的。

从娱乐这个目的而言,印刷的书永远会有销路。网站虽然有很大的优点,但是从娱乐的功能讲,印刷的书还是离不开的。一卷书在手,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喝一点茶,慢慢看看,这种乐趣恐怕和对着屏幕还是有所不同。比如现在好多人到苏州园林去,说不过尔尔,其实是不会欣赏。我们去的苏州园林,现在是公园,老老少少排着队去,以前其实都是私家园林,三两个人坐在小厅堂中,泡上一壶茶,谈天说地,或者拿本书翻翻,这样才有乐趣。不是叫大家排好队绕场一周。(笑)所以,随着人类的文明程度提高、物质生活改善,将来需要书娱乐、需要书放松的时候会越来越多。此时我们追求的就不是效率,不是一分钟要跳出几个单词,不是几秒钟要把什么东西检索一遍,慢慢地也无妨,欣赏唐诗宋词,或者翻翻小说,看看游记。正因为这样,我相信印刷的书永远有生命力。

读书的第二个目的就是求知。

为了求知的目的去读书,就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就需要讲究方法。如果为了娱乐的目的可以喜欢什么就看什么的话,则为了求知的目的,恰恰就要防止这种情况。

为求知而读书,就要明确到底寻求哪一方面的知识,要看哪一方面的书。这一点不单是求知者本身的责任,也是整个学术界的责任。在这方面我们做得很不好,现在的书出了很多,每年出书量甚至都是天文数字,但是真正符合求知要求的书却不多,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求知系列的书。

英国靠英语教学挣了很多钱,有人说那是他们的母语,可是中文是我们的母语,而我们靠教中文好像没有挣太多的钱。区别就在于英国有一整套系统的英语教学体系。比如你到英国去,你说我有3年时间,他们就有3年的教材,你说我今天就路过英国,想花3天时间学英语,他们就有3天的教材。年纪大的有年纪大的教材,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教材,各种层次,不同时段,各种目的,他们都有全套的教材。我们有没有?

又比如我今天忽然对哲学感兴趣了,有没有一本适合非哲学专业但又有学术水准的教材?这一点我不要批评别人,我们历史地理学就没有一套适合各种不同人需要的普及教材!

现在学科越分越细,每个学科的具体内容越来越多,我们可以讲历史上的达·芬奇、伏尔泰、罗蒙诺索夫等人,都是通才型学者,这一方面是古代学问比较简单,他们很多头衔在今天看来恐怕算不了什么,而另一方面,他们的学问都比较概括、比较集中,往往只是一个抽象的观念,而不是具体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争取求知的效果,这对求知的要求是相当高的。比如我本人从来没有系统学过自然科学,但是也有一定的兴趣,我觉得人文学科的研究不能没有一点自然科学的概念。每当出现一种新的自然科学概念,我就请研究自然科学的朋友给我讲解,我曾经请我的朋友讲解可控硅、射流、黑洞等等。这是正好我有条件,如果我没有这样的朋友,想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弄清楚新概念的原理,就不那么容易。

所以我们整个社会不应该轻视求知的层面,绝大多数人读书都属于求知的层面。整个社会、整个学术界、整个教育界都应该为大家求知创造条件,这方面我们现在做得还很不够。

现在很多人看不起普及性的书籍。不是针对中学生才是普及,难道博士生就不要普及了吗?包括我自己今天看理工科或者自己不熟悉的学科的材料,我也需要普及的书。

据说有的大学校园里就贴着海报,像招工一样招研究生编书,而且很快就能把书编出来。他们认为这种小册子就是找本大的书抄抄。其实抄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他对该学科没有一点研究,肯定就抄错。

对大多数人而言,一定要把握自己如何为求知而读书。一方面是自己设计,另外还是要听听老师的、朋友的意见。宁可在这上面花点时间,找出自己该看的书,该努力的方向。我们现在一些家长对子女,对自己的下辈,都拼命要他们看书,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底要他们看什么书,什么书才真正符合他们的需要。

在某种程度上,我倒赞成以前一位老先生讲的,书要越看越薄。这个薄的意思,就是从求知的角度讲,关键在于什么书真正有用,而不要贪大求全。如果只是想了解一点诗词基本常识,而不是专门研究,可以读王力那本小册子《诗词格律》,而不必去读他那本大部头的《汉语诗律学》。

读书的第三个目的,是为了研究。

这应该是读书比较高的境界,所以并非人人都有需要,也不是人人都能够研究。我这话讲出来有人可能要说,按照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你这属于“文化霸权”。(笑)我一贯认为,真正的研究,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就是在座有些已经是博士了,将来也未必能研究出什么名堂来。

对于一部分抱着研究目的而读书的人,就不能像刚才讲的那样随心所欲,也不是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今后学习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现在各种传媒的信息量,比古代不知要大多少倍,而且传递非常有效及时,甚至是同步。居延汉简中有不少汉代的户口资料,一般都是讲某人“身高七尺二寸,皮肤黑色,男”,最多再加上此人“多须”,再也描写不出多少东西来。要么像旧时小说里写到的画一个图,挂在城门口,悬赏捉拿。但画图总有歪曲,而现在不但照片,就是同步影像都出来了。所以应该承认,现代人知识是比古人多。我很反对有人感叹现代人越来越缺乏知识,知识本身应该是越来越多。我看现在一个中学生知道的事情,比古代有的人一辈子知道的还多。

信息量增大的过程中,以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得出的结果,现在就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比如天气预报主要根据卫星云图,以前北京一张云图传输到上海,要传很久,等拿到这张云图,情况早已经变了。以前要进行非常复杂的计算,往往明天的天气预报要到后天、甚至下个星期才算得出结果。现在高速运算的电脑几分钟就可以得出结果。以前的天气预报很大程度上需要人的经验,还有历史的资料。看看50年以来同一天的天气状况,如果历史上降雨概率很小,那再加上经验,就判断明天不会下雨。而现在需要人判断的成分越来越少。将来电脑技术发达了,都可以通过现成的软件得出结果。正因为这样,对于真正的研究,要求就会越来越高。

为研究的目的而读书,与为求知而读书最大的不同,求知是被动地接受,研究则需主观地判断。我有一次看到有人写文章,说要怀着敬畏的心情去读某位大师的著作。用崇敬的心情读书,我是不大乐意的。作为欣赏可以如此,作为求知也可以如此,但作为研究,就应该把他作为平等的人来对待。否则老是敬畏、老是崇拜他,还怎么发现他的问题呢?在学问面前,在科学面前,不存在大师,大家都是平等的,这样读书才能够有收益。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是很幸运的,我的老师谭其骧先生就经常鼓励我们去发现古人的问题,包括发现他的问题。他一直说,在历史地理方面,我要超过王国维,超过钱大听,你们应该超过我,这样学问才能进步。王国维在他之前,钱大听更在他之前,如果到他这一辈,反而比他们落后了,或者我们这一辈比谭先生更落后了,学问怎么能进步?当然是否做得到是个问题,但是,至少我们的目的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步。

这话不是所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不是要求后人一定超过前人。无论是科学、文化、艺术,并非总是能够超越前人。我不太懂书法,但是我们现在的书法家,一定比王羲之写得好,我看恐怕就未必。现在京剧演员中有哪个人超过梅兰芳?也不一定。历史上有些高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人能够突破。特别是需要借助于人的智慧,需要人的天赋的一些领域,无论是科学也好,文学艺术也好,都是这样。

我始终认为天才是客观存在的,一味地说天才出于勤奋,只是老师鼓励你罢了。自己要明白,我是不是天才,在这一方面有没有天赋,如果没有,再勤奋也都不能够成功。有就做下去,没有就不要做,赶快换其他事做,说不定还能做出点成绩。比如一般的学习弹钢琴,任何人只要努力都可以达到,但要做一个钢琴家,没有天赋是绝对不行的。当然也有这种情况,比如农村里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钢琴,其实他这双手天生是弹钢琴的料,但他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他就被埋没了。但这并不等于说,只要不埋没,就人人都可以做天才,这是不可能的。一万个人学钢琴,其中如果有一两个将来成为世界知名,或者中国有点名气的钢琴家就不错了。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恰如其分地估价自己,是否适合从事研究,适合研究哪一领域。

科学研究本质而言是一种创造、一种发现,但也需要一些辅助的手段。比如对某一问题做综合性的论述、分析,再如编写工具书等。这些本身还不是研究,但却是研究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但原创性研究就需要一个人的见解。见解一部分来自后天,包括教师的教、自己的学,但也有一部分来自先天,就是自己是否适合从事研究工作。如果先天和后天这两者能够结合起来,读书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果两者缺一,或者都不具备,那即使你立志要做研究,读了很多书,最后效果可能也不会很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获得知识的手段,包括检索的手段都越来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研究者来说,对判断、对见解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

比如我们研究历史的,特别是研究近现代史的,很重要一项是史料。而如果研究秦汉史,除非是刚从某个秦汉墓中出土,否则所有史料早就公开,大家都凭着这点史料,体现高下差异的就是见解。今天哪个学校没有《史记》上面的字,圈内人都认识,内容人人都知道,但是如果能在大家习以为常的史料里发现新的问题,这就是见解。但是近现代史就不同,某人手里有本民国某要人未公布的日记手稿,就可以一篇篇论文写出来。像这样的优势,以后不能说没有,但是会越来越少。

以前做学问靠博闻强记,讲究“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据说陈寅恪先生双目失明后,还可以指出某条史料在哪本书的第几页上。有人说这真是了不得,这是了不得,但光靠这个了不得,以后就占不了什么优势了。

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讲过他治学的一个教训——他当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赵元任先生做学问时,有一次他说:“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罕见”,赵先生向他指出:“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说某事“有”很容易,比如现在我说今天在座的有一位穿红衣服的,我只要看见一个就可以这样讲,这绝对不会错。但如果我说今天在座的没有一个少数民族,这又如何确定?这还是比较简单的。

你说古人没有说过这句话,你怎么知道?万一在某本不被注意的书里发现有这句话,以前的一切结论都要被推翻了。比如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历史”一词最早出现在《南齐书》中,不久前才发现《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就已有该词。

但是,以后言“无”也会变得很容易。比如现在我就可以告诉你《四库全书》里没有某个字。因为有了电子版《四库全书》,只要把某个字输进去,马上就知道有没有。那天刚装好,我就试着把我的名字输进去一看,整部《四库全书》里只有一个叫黄剑雄的,是广东的一个举人。(笑)其余检索出来的大多是讲干将莫邪铸剑的故事,“有雌雄二剑,雄者”如何如何。我有时让电脑查查“人口”,结果它弄成人的嘴巴,“人口之难防也”,(笑)但我马上将这些剔除,其他就没有了。所以现在要言“无”也容易了。如果将来我们把所有汉文传世典籍输入电脑,要说“无”也是很容易的,和言“有”完全一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