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成就效率:41种快速解决问题的思考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11:39:14

点击下载

作者:文成蹊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思维成就效率:41种快速解决问题的思考法

思维成就效率:41种快速解决问题的思考法试读:

前言

生物学家发现在蚁群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在蚂蚁中,当大部分蚂蚁卖力地寻找、搬运食物时,懒家伙们却东张西望不干活。然而,当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比如食物来源断绝或蚁窝被破坏,勤快的蚂蚁们往往一筹莫展。“懒家伙”们却开始大显身手,带领众蚂蚁朝着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食物源进发。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在蚁群中,“懒家伙”们更懂得思考,更为重要,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

在人类发展史中,那些注重观察和思考,能够把握发展趋势的人在职场中往往能够争取到更为重要的职位。

对一个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的思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对蒸汽将壶盖顶起的思考,让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从而带来了一场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诸多的事实证明,善于思考能够为你的事业成功添加砝码。

一个人如果不善于思考,那么无论他的学识有多么渊博,多么刻苦,多么勤奋,他都很难会有创新和突破。成功往往更加青睐那些眼光敏锐、思维活跃、具有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人。

人们常说,成功没有捷径。是的,对于这一点我们无可否认,任何投机取巧的行为都有可能让你被成功放逐。然而,在通往成功的诸多道路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最近的那一条。

工作过程总有瓶颈,但是瓶颈也是人生的转机。正因为有遇到瓶颈时的恐惧和烦恼,才会引发我们建构高效能工作方式的决心。专属于你的工作方式是什么呢?在现代社会中,为了生存,我们无法摆脱工作,然而我们可以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效率工作法则,以更少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产出,用节省下来的时间、随之而来的赞赏与报酬,把生活过得更精彩。

然而一切都源于你的思想、你的思维,当你的思维保持正确,你的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因此可以说,转变了思维你也就拥有了美丽的生活,拥有了一切。文成蹊2012年2月第一章提高效率,你一定要了解的思考术

转变思维,使自己做事时带着“效率思维”或“成功思维”,会使我们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从而更易获得成功。效率思维,是有意识地将效率意识贯穿在思维活动中,由于高效率而取得卓越的成效。

下面通过六种思考术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神奇的效率思考法吧!辐射思维:发散思维,高效解决问题“辐射思维”指的是思考问题时从各个角度运用发散思维,周全地提出想法。也许你会认为这很难做到,但其实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这种方法,当我们面对种种问题时,就会很自然地从事物的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得到解决之策。

一个问题的周围总是环绕着种种不同的观点。如上司、客户、同事等来自不同人士的观点;来自工作程序的观点;来自市场规模、前景、发展趋势等外部环境的观点等。因此要求我们围绕着某个问题,要以辐射性的思维多角度地去探讨不同的观点和现象,直到考虑周全。“辐射思维”的实质是要突破常规和定势,打破成规的限制,发现新思路、新概念、新办法。“辐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拓展思路,不拘泥于形式,在短时间内能够构思出多种答案或设想,而绝不会在一条思路上走到“黑”。考虑的事物类别具有多样性,种类繁多,有时还能产生奇思妙想,令人啧啧称奇。例如,一块冰可以被当做是能发热的物体,是不是很离奇?如果你能想到,这块冰可制成凸透镜,聚集了日光就能够起到发热的作用了。“辐射思维”也是一种时间延伸思维,解决问题的时候,有时需要时间延伸,即从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个时态进行考虑。许多事要想突破眼前的限制或障碍,必须从历史或未来的角度考虑问题,一个问题现在没有答案,那就从过去或将来的角度思考它是否会有答案。认识事物也是如此,不仅要知晓它的现在,还要认识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

纽约里士满区有一所为穷人举办的圣·贝纳特学院,是贝纳特牧师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开办的。1983年,一位名叫普热洛夫的捷克籍法学博士,在准备毕业论文时发现:50年来该校毕业的学生在纽约警察局的犯罪记录最少。于是普热洛夫展开了一场漫长的调查活动:凡是在这所学校学习或工作过的人,他都会向其寄去一份调查表,其中这样问道:圣·贝纳特学院教给了你什么?

在接下来的六年里,他一共收到3756份答卷,在这些答卷中竟有74%的人这样回答:我知道了一支铅笔有多种用途。

普热洛夫走访了一位皮货店老板,问他为何做出这样的回答。这位老板说:“没错,贝纳特牧师的确教会了我们一支铅笔有多种用途。我们入学时的第一篇作文就是以此为题。当初我只认为笔是用来写字的。其实,铅笔不仅可以用来写字,还可用来做尺子用于画线;还能作为礼物送予他人以表示友爱;能当做商品进行销售以获得利润;铅笔的碳芯磨成粉之后可作为润滑粉;演出时可用于化妆;削下来的木屑可用于做装饰画;铅笔按照相等的比例切成若干份,既可以当做一副象棋,又可以当做玩具的轮子;野外遇险时,将笔芯抽掉可当做吸管吸取石缝中的水;遇到坏人时也可作为防身的武器……总之,一支铅笔能够有无数种用途。贝纳特牧师让我们这些穷孩子们明白了,有着眼睛、鼻子、耳朵、大脑及手足的穷人也同样有着无数种技能,而且任何一种技能都足以使我们很好地生存下去。我本人原来是一名电车司机,有一段时间失业,现在你看我已经是一个皮货商了。”

普热洛夫后来又采访了许多圣·贝纳特学院毕业的学生,发现无论贫富贵贱,他们都有着一份工作,且乐观快乐地生活着。而且他们都能讲出一支铅笔的至少20种用途。“辐射思维”是一种空间拓展思维,是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呈现的思维,它能够突破点、线、面等的限制,从立体角度探索问题的缘由。有一位心理学家要求参加试验者以6根等长的小木棍摆出4个三角形,许多试验者都无法做出来。其原因就是受到平面的限制,从而阻绝了从立体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假如运用“辐射思维”的话,从立体角度出发,就可以组合成一个正三角锥体,也就有4个三角形了。

需要特别介绍的是,“辐射思维”有一个很好的实际应用:思维导图——图解思维。

在你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做事毫无头绪的时候,你很有必要拿出一张纸、一支笔,把你面对的核心问题写下来,然后围绕它分散思维,把一切相关的你大脑所能想到的都写下来,最后从其中发掘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寻找灵感。你写下的其实就是思维导图的雏形。

思维导图的起源是这样的: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的过程中,发现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使用了许多图画、代号和连线。他意识到,这正是达芬奇拥有超级艺术头脑的秘密所在。在此基础上,博赞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

所有的思维导图都有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它们都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可以将大量枯燥的信息变成具体的、生动的、便于记忆的图像。

思维导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联想的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各分支连接成一个组合结构。分支是由相关的图形和写在联想线条上的关键字共同构成的。思维导图就犹如一幅幅大脑工作图,将大脑的思维过程通过图形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这样的图形能够增强运用者的逻辑思考能力、立体思维能力及总体规划能力等。

也就是说,思维导图能够很容易地提高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及工作效率。

思维导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功效呢?

首先是因为它本身是对大脑的模拟,它呈现出的图形就像人类大脑的结构图(导图中的分支就犹如大脑的“沟”和“回”)。同时突出了思维的主要方向和核心内容,这样人在处理问题时也就分清了重点与非重点。再加上思维导图强化了联想功能,让运用者的思维越来越缜密,这样也就能很好地将问题解决。

思维导图建构的过程也是过滤信息与检验知识的过程,能够将信息和知识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然后把更有用的知识放进去,通过这一过程增强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的绘制是很简单的,你仅需准备一张纸和一支笔就可以了。(当然还有你的大脑和想象力。)按照下面的步骤,开始绘制吧!(1)在白纸的中心画上一个圆,圆圈里面写上你的问题焦点,再向四周画一些放射状的线。可将“幸福(happiness)”作为问题焦点,把其用圆圈圈起来,再画出放射线。(2)在放射线上,写上围绕中心焦点的相关关键词。这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并且集中注意力,分散思维,使大脑更加兴奋。在放射线上写上与“幸福”相关的关键词。(3)图形可使用不同颜色。颜色和图形同样能让你的大脑兴奋和产生深刻印象。从而使思维导图更富有跳跃感和生命力,为思维想象增添巨大的能量。同时,使用颜色绘画本身就极具趣味性!(4)分支要依据级别分出层次。分支与中央图像连接起来之后,就像一株茁壮生长的树木,枝干向四面八方发散,而中间若发生断裂,整幅图难以流畅完整。随着想象的蔓延,一定要将组成“幸福”的各要素系统化,并理清层次,从而各要素孰轻孰重就一目了然了。(5)以平滑优美的曲线连接,绝对不可使用直线连接。大脑往往容易对直线产生厌烦,而曲线更自然,更容易吸引人。集中思维:有重点、会深入才能高效“集中思维”指的是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集中思维”是按照传统逻辑规则进行严谨的推理论证,一环扣一环地展开,重视因果关系,规避漫无目的地联想和想象。同时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于一个问题的诸多答案或方案,只认定出其中最好的一个,因此它的方向和道路具有唯一性。“集中思维”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在搜集的大量事实材料基础之上,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然后对得出的结论以实践进行检验,要求的就是实事求是,杜绝非逻辑的方法,它的宗旨就是真理性和求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集中思维”是保守的思维方式,因为它对各个方面和领域都是开放着的,只有这样才能使集中的理论、信息、知识方案等更全面,更便于比较,从而更好地从中找出最好的答案。

运用“集中思维”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不要中途思考其他事情。因为这时如果分散精神思考其他的事,便难以获得满意的答案。除此之外,当我们耗费时间在思考难以解决的事情时,往往会严重打消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例如,你开了一家面包店,但却又面临着营业额无法提升的困境,那你应该会有“想着想着离题”的经验:(1)重新装修店面会不会好一些?(2)可是装修耗费的成本太高了,这样不行吧?(3)那么多几种面包的品种,会不会吸引更多的顾客呢?(4)大概没这么简单吧?(5)多发些传单是不是能够吸引更多的客人?(6)如今广告宣传费很高啊,怎么才能支付得起?(7)现在经济大环境不景气,食品行业要提升营业额真是难啊!(8)其他类型的食品公司也能撑下去吗……

像这样的思考方式,是很难找到解决之策的。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持续的“集中思维”。“集中思维”必须在形成一定的思考习惯时,才能够运用自如。开始思考时,就需要在心里问自己:有什么关联吗?只要常常提出质疑,就不会出现严重的偏离。坚持这样的模式,直到自己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辐射思维”和“集中思维”不可以同时进行。两者一个分散,一个集中,分散思维时就不要就某一观点深入研究和思考,集中思维时就不要分散精力同时思考多个观点。两者同时存在只会虎头蛇尾,使思维混乱,难以产生任何思想成果。因此在开始思考时,一定要意识到对某一问题自己适合用哪一种思维模式,到了一定时候,需要转换时,再转换思维也是可行的。

在以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辐射思维”和“集中思维”是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通过“辐射思维”所得到的诸多答案、方案,只有经由“集中思维”的综合、比较、选择,才能加以确定最终的解决之策;如果没有“集中思维”,那么“辐射思维”得出的答案便会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可言。而“集中思维”也必须以“辐射思维”得出的成果做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辐射思维”所提出的答案、办法、方案,“集中思维”便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以供判断。“辐射思维”提供的答案、办法越多,越广泛,“集中思维”的认识就会越全面,选择的机会越多,也越容易得出最为满意的答案,当然也越接近真理。因此可以说,“辐射思维”和“集中思维”是思考的双翼。

若想精通“辐射思维”和“集中思维”,必须采取的方法是“书写”和“编写思考方式的脚本”。

进行“辐射思维”时,“书写”的最大好处是不容易遗忘。人们本来就只能短期记忆(short-termmemory)一些事物,又因为在处于辐射思维的状态时,我们会从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就难免产生遗忘,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怎么又忘记了,真是没记性!”另一个好处是,看着自己写的字,更容易刺激大脑引发出丰富的想法。

进行“集中思维”时,“书写”的最大效果在于能够统观事物进行思考。“辐射思维”思考出的想法,其中好坏参差,良莠不齐。这些想法是否有助于解决问题,必须经过“集中思维”的检验。这时,以统观事物的角度进行比较,实在是一项益处,能够很有效地避免错误和偏颇的产生。

另外,进行“集中思维”时,也要学会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分解事物的重要因素等,因此“写下后的客观检视”这一行为,对于层次感的确认和因素的理清同样很有助益。

同“书写”具有相同功效,甚至更为重要的是“编写思考方式的脚本”。

与其盲目地对事物追根究底,不如先书写该怎样做、该怎样解决问题的脚本,然后依照脚本一一审视,这样才能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

以下是解决问题时,最典型的思考方式。(1)具体的目标是什么?(2)现在哪些事情阻碍目标达成?(3)那些事情真的是阻碍因素吗?(4)为什么起到了阻碍作用?(5)该怎样做?(6)哪种方法最有效?

依照上述思考方式,向自己抛掷问题,然后分别运用“集中思维”和“辐射思维”寻找解决之策,问题一定能够顺利得到解决。

由于这个思考方式比较典型,因此实际解决问题时,在最初最好按部就班地套用,熟悉后再以个人习惯及工作需求加以改善,这样效果会更好。

自己动脑思考的重点,在于依照“思考方式的脚本”,边书写,边进行“辐射思维”和“集中思维”,从而协助你思考出该如何解决眼前问题的思考方式。如果习惯了这样的思考模式,再依照自身状况量身打造,做事的效率会大幅提高,事情也很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逆向思维:从不一样的角度高效解决问题

逆向思考又称反向思考,是指从反面、对立面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以悖逆常规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运用逆向思维的人不落他人的窠臼,始终坚信自己的想法,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思考者。思想雷同化是人类的自然习性,因此需要你养成良好的习惯,把自己的思路引向浅露直白的相反方向。一目了然的思考方式,或者采取和其他人想法一致的思考方式,通常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结论。

有一个细心的摄影师,他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每次拍集体照时,都会赶上有人恰好闭眼。闭眼的人看见照片自然不高兴,心想“我绝大部分时间都睁着眼你为什么偏给我照一张无精打采的相片呢?这不是歪曲我的形象吗?”。拍照时顾客往往等摄影师喊:“一!二!三!”,但坚持了半天以后往往会在“三”字上耐不住性子而闭上眼睛。于是这位摄影师换了一个思路,他请准备拍集体照的人全闭上眼,然后听他的口令。同样是喊:“一!二!三!”,但在“三”字上大家一起睁眼,照片冲洗出来一看,果然一个闭眼的也没有,全都显得神采奕奕,比本人平时还精神,大家皆大欢喜。

同时,逆向思考还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方法。运用它的人往往会有“当所有人都想得一样时,可能每个人都错了”的质疑的勇气。有时不得不向大众或权威的观念发出挑战,这时需要你一方面要训练你的头脑习惯于深思熟虑,选择同大众相反的意见,另一方面你还要根据当时事件的具体情况以及人类行为模式的当前表现来推敲自己的结论。

下面这一段就是运用逆向思考所做的反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一句名言,说的是自己不愿意去做的,就不要强加于他人。强调的是要与人保持和谐,宽以待人。但任何道理、定律都必须在一定的条件或环境下才适合。当面临生死存亡的敌我双方对峙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期望自己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如果遵守的话,换来的只能是战败、伤亡。这时若逆向思考,“己所欲,施于人”,自己愿意做的,就可以施加于人,这样做就具有合理性吗?或许有合理性,但这样就能赢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吗?总的说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施于人”这两个命题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在阐述见解和看法,然后抉择是否施加于他人。客观地说,无论自己是否“己所欲”,都不要强加于他人,给予他人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遵从他人的意愿,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或标准强加于人。

注意,逆向思考只是一种思维方法,比较而言它更主要的是对普遍预期的一种矫正方法,而不是一种预测系统。简而言之它是一件思考工具。它迫使我们彻底地考虑给定的问题,正如人们所说:如果你不把事情想透,事情就会漏过你的思想。

怎样使汽车在胡同里调头,就需要运用逆向思考的方法。汽车进入胡同后,要想出来司机常常先要观前望后地慢慢地把车头调转过来,很是麻烦。运用逆向思维,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汽车只是停留在原地,就可以将车头调过来不就好了吗?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的市政当局,就制造了这样一个装置:在死胡同的尽头处安装一块活动平台,司机只需将车开上平台,一按电钮,就能够将车头调过来。这既节省调头时间,又减少了轮胎的磨损,还避免了调头时可能遇到的麻烦和危险等。

逆向思维绝不仅仅是沿着“原路”返回,而是跳跃、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反向前进,从相反的方面抵达一样的目标,或者达到一些新的目标,再或者从相反的方面超越他人。

用水灭火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固有经验,而以火灭火就属于逆向思考的范畴,当然也是一种创新。

有一天,美洲的一处草原失火,烈火借着风势熊熊地燃烧着。偏巧那天有一群旅客在草原上游玩,一见烈火扑来全都惊慌不已。

幸好这时在人群中混杂着一位老猎人,他见情势危急,便大声向游客喊道:“为了大家的安全,现在一切听我指挥!”老猎人要大家先把前面的干草拔掉,以清出一块空地。这时大火已紧紧逼近,情况很是凶险,但老猎人神态镇静,不急不躁,他要求大家站在空地的一边,自己则靠近烈火的一边,并果断地在自己脚下燃起一堆火来。瞬时老猎人四周升起一道火墙,这道火墙并迅速向三个方向蔓延,奇迹出现了,老猎人点燃的这道火墙并没有顺着火势向人群烧过来,而是迎着烈火来的方向烧过去,当两堆火燃烧在一起的时候,火势骤然减弱,然后就渐渐熄灭了。

游客们脱离险境以后,纷纷向老猎人请教以火灭火中暗含的道理,老猎人笑了笑,轻松地说道:“草原失火,火借风势向我们这边烧来,但近火的地方气流会向火焰那边吹去。我放的那把火就是抓准时机借用那股气流向那边扑去,我这把火将附近的草木烧着了,这样草原烈火就再也烧不过来了,因此我们得救了。”

运用逆向思维还可以冲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一般指的是随着知识的积累、经验的丰富,我们发现事物的一些规则,并且按照这种规则去行事。久而久之,就会沉溺其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如果我们缺乏打破它的意识和勇气,它就会变成一座牢房,将我们困住。

比如,给你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英俊潇洒;另一张照片上的人粗俗丑陋。然后问你,这两个人当中谁是杀人犯?你应该会毫不犹豫地指出那个长相丑陋的人会是杀人犯。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意识都是因我们以前形成的知识、习惯、经验等在起作用,导致我们形成思维定势,难以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而逆向思维可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囿于成见和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感知和了解事物。逆向思维能够突破书本定势、经验定势、视角定势、方向定势、维度定势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常规的救人方式是将人从水缸里拉出来,即人离开水。而司马光却运用逆向思维以石砸缸,使水从缸中流出,即水离开人。这其中运用的就是逆向思维,也因此冲破了人离开水的思维定势。逆向思维可以冲破思维定势,也可以说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段地去考虑,而不是仅仅限于一个方面或一个答案。杠杆思维:事半功倍的关键思考法

为什么许多人拼命工作,却毫无收获呢?为什么耗费了很多时间去努力,仍然没有成果呢?更可悲的是,很多人在一无所获中还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收入不仅没有得到提高,每天还生存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与之相反,一些人却总是在时间和精神都有余力的状态下工作,同时颇有收获,收入也高。这些人是以什么样的方法工作的呢?造成两者差距的真正原因在哪里?事实上,造成差异的主因当属于思考方式。因此你必须转变自身的思考方式,掌握“杠杆思维”。杠杆思维,指的是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运用到工作、时间、知识上,以实现“DMWL”(Doing More With Less的缩写,意为以较少的付出得到较多的成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我们奉为至理名言的一句话,它指代的是一种固定的“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的思维模式。此种思维要求的就是要想有所收获,必须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而也就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但事实却是很多时候即便你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也未必会有所收获。

首先提出杠杆原理的古希腊数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杠杆思维就是一种把杠杆原理运用于商业方面的思考方法。在运用杠杆思维时,最重要的就是要以“DMWL”为主旨,以较少的付出赢得丰厚的回报。因此请把“Doing more with less”几个字认真地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把它贴在办公室、电脑等显眼的地方,以加深对其的印象。常常以耗费一分的精力与时间,来收获无限大的成果的思维,思考自己面对的所有事情,这样做事会更加高效。

但关于“DMWL”,有两点需要注意:

劳力耗费少不等于轻松做事“DMWL”思维虽然耗费的劳力少,但并不是指做事马马虎虎、偷工减料,也不是轻松做事。比如,一项工作需要8个小时才能做好,而你运用杠杆思维只需1个小时就可以完成,那么完成之后呢?剩下的7个小时是荒废掉还是另有用途?答案当然是后者。当你1个小时完成后,就停下来无所事事,那最终的成果和8个小时完成没有什么分别,而若是将余下的时间做更多有益的事情,那就非同一般了!像“工作完成了,就回家睡觉。”这样的想法,最终是不会有所收获的。而“1个小时若能完成一个成果,那么,8个小时的话,就会完成8倍的成果。”这样的想法才是正确的思考方式。

仅仅提高效率并不能创造多余时间

比如,在一天中你因提升工作效率,提前完成了工作,然后就下班回家休息。这样并不能增加多余的时间(这里的时间指的是为工作付出的有绩效的时间)。但若是加速收获更多成果,就自然能够产生出多余的时间。紧接着,再把多余的时间用于投资,进而创造出更多的时间,使得1:1变成1。

杠杆思维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要掌握重点,做到有的放矢。“KSF”(Key Success Factor)定律正好可以做到这一点。效率差,耗费了很多时间却没有收获,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重点。如果无法掌握重点,即使拼命去做,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因此你必须具备能找到“KSF”的能力。

关于“KSF”的重要性,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F.Drucker)这样陈述道:“完全仰赖日常工作的流程,决定要努力完成什么、采纳什么、进行什么。于是,自己被这些日常工作所埋没,纵然有知识和能力,也是白白浪费,得不到应该能收获的成果。他们所需要的是,去了解什么才是重要的东西,也就是什么才是能让他们朝贡献和成果努力的标准。”

杜拉克所说的“去了解什么才是重要的东西,也就是什么才是能让他们朝贡献和成果努力的标准”,指的就是“KSF”。如果这个标准缺失,即使付出了努力,也是在“绕远路而行”,空耗时间。与之相反,在开始工作之前,先思考一下“该如何做才好”,思索出最短的距离,然后有效率地付诸行动。这才是收获成果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我们都知道,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收获成果。即使耗费了许多的精力和时间,但如果没有获得任何成果,也是没有意义可言的。要想用少许的精力和时间收获成果,认清“KSF”是很重要的。但有时即使工作做得很快,但如果忽视“KSF”的话,也会使工作偏离目标。

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寻找“KSF”上,由此就能够逐渐将目光专注在“结果”上,而非“任务”上,并会因此收获更丰硕的成果。

找到“KSF”,然后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到它上面,也就是说要放弃所有除此以外的事情。以准备考试为例,就要把最大的精力放在用功读书方面,要暂时放弃应酬或娱乐,专心于此。

这样也就恰当运用了杠杆思维,使做事变得更有效率和成效。“问题”思维:用“问题”促成高效

当你在面对工作状态不佳、效率低下等一系列状况时,此时就需要你从中找出问题,解决你面临的困境。发现问题的思维,就是一个很好的寻找问题的思考模式,能够使你从复杂的现象中找出本质的原因和问题,从而使问题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得到解决。所谓“发现问题”,可以说是从掌握应有的景象与现状之间落差的结构开始。找出产生落差的原因,逼近其本质就可以发现通往解决方案的路径。

发现问题最重要的方法是带着“问题意识”,去寻找问题。时时刻刻带着问题意识,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启发,这要求我们脱离既定概念,打破刻板印象。脱离既定概念也是发现问题的一种方法,指的是跳出原有的思考框架,摒除刻板印象或去除既定观念,以找出不同于以往的使用方法,例如将钢笔使用在T恤上等。既定观念对问题的解决是种阻碍,唯有打破刻板印象重新审视事物才能培养发现问题的灵敏度。

一位年轻人正在火车上观望沿途的风景。途经一片荒无人烟的山野时,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多数旅客都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

行至一个拐弯处时,火车开始减速,一座简陋的平房缓缓地进入年轻人的视野。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乘客都睁大眼睛来“欣赏”这寂寞旅途中的独特景色,甚至有不少乘客开始议论起这座房子。年轻人没有参与议论,但是听了他人的议论后,他的心为之一动。几天后返回时,这位年轻人中途下了车,他不辞辛劳地找到当时看到的那座平房。主人说,这里每天都有火车驶过,“隆隆”声震耳欲聋,他们实在受不了这噪声了,一直都想将这房子低价卖掉,但是却始终无人问津。

年轻人告诉房主说他愿意将房子买下来。于是,几天后,年轻人用3万美元买下了那座平房,他认为这房子其实是块宝。因为这座平房正好处在转弯处,火车每次行使至此必然要减速,百无聊赖的乘客们一看到这座房子精神就会为之一振,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座平房上,于是所有的谈资也都围绕着这座平房展开。因此,在这里做广告是再好不过的了。于是,一买下这座房子,年轻人就赶忙去联系一些大公司,向他们推荐房屋的正面是一面极好的“广告墙”。虽然也碰了不少壁,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年轻人的推荐终于被可口可乐公司接纳了,租赁合同签了下来,在三年租期内,可口可乐公司支付给年轻人18万美元租金……

如果是你看到这座房屋,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否也像车厢中的大多数乘客那样眼前一亮而后议论纷纷,并最终停止下来再继续自己的事情?如果你是房子的主人,你是否也像那个房主那样只知道这座房子的位置太差,因难以忍受火车的噪声而急于低价出售呢?不要做这样的人。故事中的年轻人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突破人们的思维常规,拿出出奇的经营招数,便能赢得出奇的效果。因此遇到任何事情都要用脑子去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而不是盲目应对或置之不理。

寻找问题时,最好惯用这样的问句——“为什么发生?”、“有什么差异之处?”、“改变是什么?”等。因为在分析问题时大抵无法脱离探讨问题是什么、发生在何处何时,以及问题的程度,然后进行“是”与“不是”的比较,理清差异与变化等信息。“是”与“不是”的比较,可将观察到的现象,推论出现象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如果可能是构成问题的因素就定义为“是”,有可能却不是构成问题的因素定义为“不是”。接着将“是”与“不是”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再次比较,并且找出这些因素带来的改变(变化),尽全力地导出所有可能造成问题的线索,但要努力排除“有可能是但不是”的干扰,避免被信息误导,最终找出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其中的改变(变化)有多种类型,例如,可以预测、无法预测或突发的变化。找出变化是寻找造成问题真正原因的重要一步,切忌毫无章法,而是必须在一个特定的较小的且界定清楚的范围之内找寻变化。

例如,假设问题是滤油工厂的1号机漏油,而其余的2~5号机完好,可以比较1号机与2~5号机的差异:构造是否相同?零件有什么差异?假如发现1号机使用的是方角垫片,2~5号机使用的是圆角垫片,于是差异和变化都找到了。进而又发现1号机使用的方角垫片是工厂从一家新的供应商购入的,三天前才刚刚在每月定期保养维护时,将方角垫片装入1号机。这样问题或许就找到了:有可能是因为新购入的方角垫片因厚度等原因造成1号机漏油。

发现问题有时需要思考“什么是今后应该处理的重要问题”。这种对未来设定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

以下的几个行动方针可以很好地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方法一:培养看透本质的思考架构。建立思考架构,通过归纳世界上已经成功的案例,从中发现事物的规律、本质。

方法二:在自己的头脑里设定关心点、兴奋点,当自己关心的主题出现的时候,就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从中找出自己所要找的问题。例如,在你想要购置房子时,就在头脑中设定购房的意识,每当听到或看到关于房子的信息时,就将此信息进行分析,分析它对自己是否有价值,分析房子价格、房贷利率等是否有问题。通过这样的思考练习,也可提高思考的敏感度。同时,设定的主题即使广泛一些也无妨,因为固执己见的假设,往往会降低思考的灵敏度,因此不要只求过于短浅的假设或武断的结论。

方法三:充分调动自己的“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收集第一手信息,收集过程中不仅要获得语言信息,还要通过自己的“五感”找出事实,以判断语言信息的真实性,这样能够使自己的思考远离偏狭、浅薄,进而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养成精准的判断力。

方法四:建立洞察因果关系的“假设思考”。随着时代的变化,如果人们的思考变得异于常理,或者有了突破式的创新,都将宣告过去的因果关系与经验法则已经不再适用,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种能够洞察因果关系的“假设思考”模式,以理清新型因果关系的脉络。日本曾经有这样一个因果关系的案例:刮大风时,扬起的沙尘会让盲人数量增加,并连带导致盲人所需的乐器——三味线需求大增;而由于三味线需要猫皮制作,因此猫的数量会减少,从而造成老鼠变多;老鼠一多就会咬木桶,木桶一旦被咬破,人们就会需要增购新木桶。所以说卖木桶的店家,会因为刮大风而生意大好、赚到大钱。

这样的因果关系虽然如今已经不再存在,但仍给予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要想针对现状找出真正的问题,就必须不断地重复“原因→结果”的因果关系,打开“为什么”的开关,反复追问为什么,这样才能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无限”思维:别给你的思维设限

若不给自己的思维设限,那么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展的藩篱。

你越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苦苦挣扎,你就越变得急躁——在错误的思路中陷得越深,也越难摆脱痛苦。“大鱼吃小鱼”,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然而科学家通过一项特别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研究人员将一个很大的鱼缸用一块玻璃隔成了两半,首先在鱼缸的一半放进了一条大鱼,连续几天没有给大鱼喂食,之后,在鱼缸的另一半里放进很多条小鱼,当大鱼看到了小鱼后,就径直地朝着小鱼游去,但它没有想到中间有一层玻璃隔着,于是被玻璃顶了回来。第二次,它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朝小鱼冲去,但结果还是一样,这次它撞得“鼻青眼肿”,疼痛难忍,于是放弃了眼前的美食,不再徒劳了。

第二天,科学家将鱼缸中间的玻璃抽掉了,小鱼们悠闲地游到了大鱼的面前,而此时的大鱼再也没有吃掉小鱼的欲望了,眼睁睁地看着小鱼在自己面前游来游去……

其实,很多人心灵中也有无形的“玻璃”,他们不敢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念,或者在挫折面前采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态度。一个人要走向成功,就要不断地打碎心中的这块“玻璃”,超越无形的障碍!

很多人不敢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已经暗暗设定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成功是不可能的,这个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因此,“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生活中,你可能一直尝试做些改变,可是一再地失败,那一定是你所希望的改变跟你的自我认定不符所致。自我认定只是一种固定的思考模式,这种模式是可以改变和扩展的。

走进美国航天基地的人,会看到一根大圆柱上镌刻着这样的文字:“If you can dream it,you can do it。”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能够想到,你就一定能够做到。一个人在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遭遇中,如何认识自我,在心里如何描绘自我形象,也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成功或是失败,勇敢或是懦弱,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的命运。

自我认定的转换很可能是人生中最有趣、最神奇和最自在的经验,当你换了个自我认定,撕掉贴在身上的旧标签,你很可能就此超越了过去。

改变和扩展自我认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然而,如果你不满意当前的自我认定,并下定决心去改变它,冲破固有的思维屏障,那么你的人生将迅速而奇妙地得到改善,你会发现一个崭新的自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教授,提出三种消极思维模式,这三种模式全部来自于人们自身,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巨大屏障。这三种消极思考模式会造成人们的无力感和挫折感,严重的话则会毁其一生。

心态束缚

这是一种时间束缚自我的方式,即把短暂的困难看做永远挥之不去的幽灵,把暂时的不幸与悲哀无限地延长,不停地回味。结果使自己长期生活在痛苦、沮丧甚至绝望的心态之中而不能自拔。如一名公司职员近期因计划泡汤而沮丧不已,工作没有干劲儿,总是一副死气沉沉、颓废不堪的样子。究其原因就是因那次计划的失败。人在生活或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或失败,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就可以将自己从忧郁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为何不尝试一下呢?

空间束缚

这是一种空间束缚自我的方式,即在甲方向遭到挫折和失败,从而认定在乙、丙等其他方面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

例如,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去一家公司面试,面试时他稍微有点紧张,但总体表现还不错,并没有被录取,于是他悲观地想:我已经很优秀了,为什么这家公司不录用我?再去其他相类似的公司也是枉然。于是他决定抛弃自己的专业,准备从事其他行业。这个事例固然有些夸张,但却表现出人们的那种被空间控制和束缚的消极思维模式。受此束缚的人需要拥有乐观的心情和努力深入了解事物的意愿,这样加深了对事物的了解之后,就不会主观臆断,并拥有了信心。

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就犹如一剂毒药,深深地摧残自己的心灵。自我否定的人常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己沉重打击自己,使自己无法振作起来。假如一个人始终否定自己,那么他将举步维艰,犹如丢失了灵魂,每天只会浑浑噩噩地生活。

每个人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一路上你需要跨越生命中的重重障碍,才能有所突破,有所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像河流那样善于放弃你所认为的消极的否定的自我,要树立信心,并且根据自己的目标做出相应的改变。

心态和态度是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不让自己再积极一点呢?保持积极的态度,认真地投入,勤勉地去做事,不仅可以超越自我,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跨越成功的障碍。在没有别的绝对优势时,比他人多投入一些,更积极一些,再耐心一些,你就可以创造出比他人更多的优势。

同样一件事情,因角度不同、态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凡事多往好处想,则可以少生烦恼和苦闷,而多得喜乐和平和。

一艘远洋海轮不幸触礁,沉没在汪洋大海里,幸存下来的9名船员拼死登上一座孤岛,才得以活命。但接下来的情形更加糟糕,岛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

最为糟糕的情况是,在烈日的暴晒下,每个人都口渴难耐,水成为了最珍贵的东西。尽管四周是水——海水,可是海水又苦又涩又咸,根本不能喝。9个人唯一的生存希望是老天爷下雨或别的过往船只发现他们。

他们等了很久,没有任何下雨的迹象,天际除了一望无边的海水,没有任何船只经过这个死一般寂静的岛。渐渐地,他们支撑不下去了,8个船员相继渴死。

当最后一位船员快要渴死的时候,他实在忍受不住,扑进海水里,“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海水。船员喝完海水,一点儿也觉不出海水的苦涩味,相反觉得这海水非常甘甜,非常解渴。于是他每天靠喝这岛边的海水度日,终于等来了救援的船只。

后来人们通过化验这里的海水才发现,这里由于有地下泉水的不断翻涌,所谓的海水实际上是可口的泉水。如果那死去的8名船员能够打破“海水不能喝”的思维定势,做一下尝试,也就不会失去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没办法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呢?其实,只要你把想法稍微转换一下,人生就会海阔天空。有些人是因为有心理障碍,譬如说,年纪轻轻就秃了头,所以不喜欢到人多的地方去。结果他们就会变得毫无干劲儿,凡事都习惯往坏的方面想。

想要改善这种状况,首先你必须让自己知道,他人并没有像你所想的那样在意你。对于你的秃顶,也许刚开始他们会觉得有些惊讶,可是不久之后他们就不会再特别注意了。如果你清楚地了解到这一点,那么想要改变自己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很多事情,你站在不同的角度,便会有不同的看法。与其终日愁苦,倒不如换个角度,转变一下心情。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未被开发过的领域,你认为的“骨子里就是这样的”,其实是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的体现,就像河流觉得自己只能是流动中的液体,而不能是漂浮在空中的水汽一样。

你可以善于言谈,你可以随遇而安,你可以懂得更多……只要你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不断地延伸自己、开拓未知的领域,肯定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突破自我也是迈向成功事业必备的勇气和智慧。

积极思考是一种思维模式,它使我们在面临弱势的情况下仍能寻求最好的、最有利的结果。在追求某种目标时,即使举步维艰,仍有所期望。在看待事物时,应考虑生活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多强调好的方面,就会产生良好的愿望与结果。

正面的思想带来积极的效果,负面的思想带来消极的效果,你会选择哪一种呢?在生活中,是你的内心世界在起作用,而使你上进的内部动力就是你的优势所在。

思维冲破藩篱,生活工作也便有了更丰富的意义。请谨记下面这句德国名言:“即使世界明天毁灭,我也要在今天种下我的葡萄树。”第二章用思维成就规划,让规划成就高效

事情做到一半才发现有所疏漏,以致影响工作进度;有很多方法可以将工作做好,却不懂得活用;常常等到工作期限将至、火烧眉毛了,才开始行动;突发状况导致原定计划大乱,只得手忙脚乱地重新安排全部事务……明明一开始也有心、有能力将事情做好,为何最后总落得力不从心、草草了事呢?

产生以上失误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完善的规划。史蒂文·芬克也曾说:“重视规划,一切从规划做起。这才是能帮助你快速前进的最有效的方法。知道自己准备好之后的力量,才能与命运周旋。”

如下的内容将带领你轻松完成工作规划,助你顺利晋升工作达人。底线思维:有目标才能高效

有一部美国电影名为《肖申克的救赎》,剧中背负杀妻之名,被蒙冤入狱的主人公精心策划了一项长达二十年的越狱计划,可以说是把“工作规划”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生动例子。

年轻的银行家安迪,在不幸入狱后,先花费三个月观察囚犯间的层层关系,然后决定接近监狱里的“万事通”瑞德,成功购得了一柄小铁锤,之后又耗时三年,靠着财经专长帮狱卒节税,巩固自己在监狱里的地位。

入狱十年后,安迪已协助许多狱友考取高中学历,让典狱长信任他的管理才能;在剩下的十年里,他又帮贪婪的典狱长洗钱,并暗中留下记录。最后,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安迪已安于监狱生活时,才发现他用当初那把小铁锤,二十年来不间断地凿通墙壁从污水管道里逃脱。

规划目标的第一阶段是建立明确的目标,以确保每分力气都不是在做无用功。因为接到工作时,千万不要躁进盲动、一股脑地埋头蛮干,而是必须先后退一步,理清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掌握理想和现状的差距,再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目标。

想清楚了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以及做完这件事能够达到什么成果之后,接着就进入实际制定目标的阶段。凡是制定目标,都不脱离设定期限、资源、范围这三项要素。

每个目标都需要期限,否则永远无法达成;资源指的是工作者可以掌握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定范围是判断该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在《肖申克的救赎》里,主人公安迪能够运用的资源除了自身的财经知识外,就只有一把小铁锤,所以他把“期限”设定为二十年;而范围是必须判断谁值得培养关系(“万事通”瑞德、狱卒、典狱长)、找到丢弃凿洞废土的方法、趁机记录典狱长的犯罪证据等。目标制定完成后,安迪还必须靠着长达二十年不容一丝松懈的执行力,才得以逃出鲨堡监狱。面对庞杂的工作内容,不知从何做起时,6W3H提供了分析问题的系统性架构,帮助工作者制定有效的目标。

6W3H即Why、What、When、Where、Who、Whom、How、How Much、How Many,主要用于目标规划面,让工作者的问题意识更完整、清晰。制定工作目标时,详细的思考内容如下:

Why: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思考工作的主旨、目的、理由、预期效果等。)

What:为解决现状与理想的差距,该做什么事?(思考具体的工作内容,确认每个事项都与Why所提出的目标相符。)

When:应该何时完成?何时是最佳时机?(开始日、截止日、执行期间等。)

Where:在哪里进行?(包括实际的地点、渠道等。)

Who:执行者是谁?监督者是谁?(需要单一成员、部门或组成专案小组等。)

Whom:为了谁而做?(诉求对象、客户等。)

How: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可反复追问,例如“提高营业额—How-拓展销售渠道—How-增开新店面”。)

How Much:花费多少成本?回收多少效益?(指金钱方面的预算、经费、价格等。)

How Many:花费多少成本?回收多少效益?(非金钱的人数、次数、数量等。)

另外,相对于平日规划要做的事,在放假时不妨明确规定不做的事,而假日不做的事就是工作。只要有这样的意识替自己定出限制,将工作相关的事务、会议、拜访等都排定为假日禁止,就可以很清楚每周哪天该做什么,哪天不做什么,督促自己准时完成,让自己在平日专心工作。假日则有效充电休息,有效提高时间运用效率。如果抱着平时工作没做完只好放假日去加班赶完,给自己怠惰的退路,很容易得过且过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另外,还可以给自己预留出完全空闲的时间,这段时间里什么也不要做,只是沉思默想,让自己的心情平静,充分地享受生活。

底线思维指的是设定最低的目标,并争取最大的期望值的思维方法。底线思维有这样一种原则:当某件事坏到底的时候,就只有两种可能——坏到不能再坏了和物极必反。如此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更好,没有更糟。这样恐惧便不复存在,光明和希望就会浮出水面。

有这样一个关于家长如何对待孩子考试成绩的故事:

一位家长说,他的儿子学习成绩很差,以前每当他的儿子考试考砸了,他们夫妻就互相埋怨,还斥责孩子是笨蛋。结果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有一次考试竟落到全班倒数第一。经历过此事后,这位家长决定换一种心态面对孩子成绩差的问题。他接过孩子的试卷后,微笑着说:“孩子,考了全班最后一名真是太好了!”

听惯了斥责的孩子惊讶地看着父亲:“爸爸,你怎么了?是不是病了?”

家长说:“我没病,孩子你想一想,一个跑在最后的人还担心有人会超过他吗?因此你只需往前跑,就会有进步!”

孩子大受启发,心情也放松起来,下一次考试的时候,就甩掉了全班倒数第一的帽子,跃居全班中游。

那位父亲每次都会高兴地说:“真是太好了!你还会有所进步。”当孩子考到第六名的时候,他说:“太好了,孩子你真了不起,距离第一名只差五米远。”

后来那个孩子一直保持全班第一名。

这位父亲运用的就是底线思维法,才使得他的孩子拥有了优秀的成绩。由此可以得知,如果把目标设定在最低限度,实现它的难度就会相应地减小,成功的几率便会增大,这样做事的效率和信心都会随之增强。分解思维:拆解目标,让梦想可行

分解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原理就是化整为零、化大为小,将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然后逐步实现目标。

目标是一种距离越远、看起来就越难实现的东西。工作规划的意义就在于将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而且你把目标拆解得越清楚、越精细,执行起来就越顺利,也就能每天推进一点进度,循序渐进地实现目标。

在拆解任务的过程中,最实用的就是专案管理常用的工作划分结构(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技巧:以树状图的形式,将复杂的任务解构为脉络分明的分支作业,定出工作范围,作为分配资源和人力的基础。

工作划分结构最主要的概念是:把所有需要完成的任务,细分到不能再分为止。制作WBS时最常碰到的问题是:工作要细分到何种程度才能停?原则有二:其一,精细到你可以正确估计细项任务的时间和成本;其二,直到工作所耗的时间单位小于排进度的时间单位,例如你要排的是日进度,就将任务分割到一天以内完成;要排的是每小时进度,就细分到一小时以内能完成的任务为止。

此外,拆解工作时,先不用担心每个细项的先后次序,因为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呈现工作整体范围,以估计时间和成本,同时作为分派工作的基础。

完成初步的工作解构后,还要用MECE(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彼此独立,互无遗漏)原则进行检视:同一层的任务是否有彼此重复之处?同一层的每一项任务,是否已包含了完成任务所需进行的全部工作?

规划重复的任务,不但浪费时间和精力,在必须靠团队完成的任务中,更容易造成进度混乱、降低工作效率。例如工作进行到一半,才发现另有两人都进行了相同的任务,要推进至下个阶段时,该采用哪一种方案呢?另一方面,若规划中有任务被遗漏掉,别说无法获得高品质的成果,有时候甚至连完成任务都成问题。因此,在工作规划的拆解阶段,请时常想着“这符合MECE原则吗?”来进行,完成后再用MECE原则从头到尾检查一遍。你把目标拆解得越清楚,执行就越顺利。

然后再采用系统性列举法。系统性列举法是将工作目标由大至小区分出层级、自上而下产生架构的方法。运用系统性列举法的要诀是:不断地自问“how to?”,将大课题拆解成小课题。系统性列举法的最大优点是能够有条理地了解工作全貌;此外,分割出来的项目比较齐全、不易重复,推展出的工作架构也不至于太过偏颇。不过,在进行拆解时,也要随时提醒自己须符合MECE原则。最后,可依据6W3H就展开的细项做核查,进而调整工作分解架构。

系统性列举法是垂直展开工作的演绎法,而随想列举法则是水平展开工作内容,再将其归纳,自下而上地整理出工作架构的方法。其完整的步骤是:(1)定下时限:准备15~30分钟,一鼓作气地列出清单,越拖拉,效率越低。(2)想到就写:先不判断工作的顺序、关联、规模大小以及是否需要,毫无脉络也无所谓。写下想法时必须注意,工作内容不可抽象,越具体越好;速度至上,句子不要太长;不必在意字的美丑或有错字,看得懂就行。(3)找出各项工作的关联性、共通性:浏览各个零碎的细项工作,可渐渐摸索出整体面貌。(4)汇总整理出互相关联的工作,形成分类。(5)调整各分类的阶层,组成工作架构:“为什么做这项工作?”和“怎么办?”这两个问题,可帮助你调整分类层级。时间矩阵思维:序而不乱才是好规划,才能高效

事情冗繁、时间太少、加班赶工,是许多工作者面临的困境。此刻请暂缓仓促的步调,回头检视一下自己的工作方法:面对接踵而来的任务,你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还是哪件事比较紧急、压力比较大,就先做哪件事?

工作者应该认识到的现实是,在同一个时段里,你只能做一件事。所以选择了一件事务,就是放弃执行其他任务。这个选择,就是工作者为工作排定的顺序,通常是依据以下五个判断标准:(1)工作量:工作必须花费的时间或心力多寡。(2)难易度:与工作者是否擅长该项工作有关。一般而言,需要发挥想象力、策划力、创造力,或重要性、技术性越高的事,难度较高;行政或例行事务的工作则相对较容易。(3)复杂度:工作所牵涉人员、部门、预算及其相关因素的多寡。(4)重要性:工作影响所及的范围大小,可能是涉及的目标或资源很大或很多,也可能是关系到公司、部门或个人的目标及未来发展。(5)紧急性:通常由交货或完工的截止日期来判定,或是短程、近期内必须见到成效的事务。

一般而言,多数人几乎都会从紧急的工作做起,其次是重要的工作,因为紧急的工作有燃眉之急,必须立即解决;重要的工作则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完成。不过,如果在紧急和重要这两个判断标准之外,再加上工作量、复杂性和难易度的交互作用,很容易就会让人乱了方寸。

人们之所以无法快速准确地建立工作的优先顺序,主要是因为缺乏明确的信息,包括具体交代完成的期限和做这项工作的理由或原因,还有就是人们会受到自身好恶的驱策,往往会优先做想做的事,延缓应该做的事。

针对这一点,工作者首先要做的是:完整记录自己一周的工作,并在接受任务时,拒绝越快越好的模糊指示,而要追问,什么时候需要?为什么要做?这就是所谓的工作记录表。工作记录表是为了管理日程而制作,就像日历一样。不管是使用有日期的记事本,或是自己做都可以。工作记录表的内容其实就是按照工作类型,写上当天必须完成的工作。每天按表执行就能省下不少时间,更不怕工作有所遗漏。一旦工作告一段落就可以确定下次任务的日期,并写上预定的工作内容,预期开始的时间点等。

至于如何克服惰性及好恶等心理因素,重要的是优先处理关键性和难于处理的事务。有些工作、活动或计划,或许难度很高、单调无趣,却能为职业生涯或个人生活带来帮助,因此就要优先处理直接影响最高目标的行动项目。人性的好恶与建立优先顺序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但我们通常遇到的情况是:即使排定了顺序,人们还是会先做些轻松的工作,而将棘手的重要工作搁置一旁。不过,一定要注意:只做些简单工作,并不能使你从职场中脱颖而出,只有完成了重要的工作,才会有升迁与加薪的可能。

有时候,排定完的工作顺序,会很容易被上司或客户临时插进来的紧急工作打乱。这时,你最好先确认“这件任务真的很紧急吗?”。如果是,自然就要中断手边的工作,优先处理紧急的工作。若非紧急事务,则务必要确认“完成期限是何时?”,以将临时新增的任务排进工作清单里。要记住:“突发事件”未必是“优先任务”。

时间管理的理论多半在强调效率、分秒必争,结果导致人们被满满的行程绑死,也促使一些人从根本上否定时间管理,转而强调个人管理,将重心从排行程,转移到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时间矩阵思维指的是依据紧迫的(urgent)与重要的(important)两条轴线,将耗费时间的事务划分为四类:急迫、重要的事情;不急迫、重要的事情;急迫、不重要的事情;不急迫、不重要的事情。透过事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决定自己的工作顺序。急迫的事通常显而易见,也可能有趣,让人必须或想要立即处理,却未必很重要;重要性则与目标有关,凡是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事务,就是要务。不过,人们很容易将时间与心力投注在急迫的事情上,误以为凡是紧迫性的事务,都是重要的,但其实懂得舍弃不重要的事,而专心于不急迫、重要的事情上,同时避免这样的事情因为拖延而变成急迫、重要的事情,才是个人管理的真正意义。

关键少数分析法,又称为80/20法则或ABC分析,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在研究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时发现的,大部分财富流向少数人手里,即20%的人口,拥有约占80%的财富。帕列托的研究后来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同理,如果将这个法则应用到工作的分类与排序上,仍然适用。那么每个人的日常业务中,必定有特定几项任务,会对结果或成败造成关键性的影响或贡献。找出这些关键任务,优先执行并且努力做到最好,就能用最省力的方式,获取最高的成果。

因此,你需要有一定的勇气,大胆选择未来、着眼于机会(而非忙于解决问题),找出真正重要的事,将最珍贵的资源,投入于明日的机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