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政策取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15:14:37

点击下载

作者:廖岷 等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政策取向

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政策取向试读:

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政策取向廖岷课题组组长:廖岷课题组成员:郭陆健、周叶菁、王菁、郭浩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年7月作者简介

廖岷: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曾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光大集团、中国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工作。内容简介

本书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2017年年度报告,立足于国际视野,从发展、解构、监管三个维度系统性地梳理分析了近年来金融科技(FinTech)在全球和中国的最新发展状况、共同特点及未来趋势,创新性地就各细分领域的驱动因素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作了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全面分析和评估。通过对金融科技监管最新国际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从监管态度、监管原则、监管方法和监管能力等角度,提出了规范和推动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若干建议。

本书对于全面客观理解金融科技当前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监管挑战,具有较高的实用参考价值,是一部该领域不可多得的基础性工具书。目 录第一章 导语第一篇 发展篇

第二章 全球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现状一、全球金融科技迅速发展(一)产业规模增长迅速(二)区域布局更为广泛(三)行业结构逐渐优化二、各类主体积极参与金融科技(一)传统金融机构(二)科技公司(三)监管机构三、金融科技主要细分领域及发展情况(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二)网络融资(三)智能金融理财服务(四)区块链

第三章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情况及其在全球的地位一、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三)智能理财服务二、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主动谋求发展(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二)网络融资(三)智能投顾(四)区块链技术三、传统金融机构积极谋求转型(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二)网络融资(三)智能投顾四、客观看待中国金融科技取得的成绩(一)我国金融科技市场规模大,但技术和综合排名无优势(二)金融科技已经从“填补空白”开始冲击整个传统金融的模式(三)金融科技已经从国内探索开始走向国际化第二篇 解构篇

第四章 互联网与移动支付对金融业的影响评估一、概述(一)互联网支付(二)移动支付二、驱动因素分析(一)科技进步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创造了市场环境(三)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供有力支持(四)行业主体主动作为加快发展速度(五)新兴经济体中传统金融服务存在不足三、金融稳定评估(一)显著扩大支付服务覆盖面(二)降费增效助力小微企业发展(三)对银行业正负面影响并存

第五章 网络融资对金融业的影响评估一、概述(一)P2P融资(二)众筹融资(三)主要创新二、驱动因素分析(一)金融压抑宏观背景下的监管套利(二)小微企业融资瓶颈长期存在(三)现有投资渠道难以满足居民需求(四)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催生新产业三、金融稳定评估(一)正面影响(二)负面影响(三)发展趋势:行业进入调整期(四)监管环境趋于严格

第六章 智能金融理财服务对金融业的影响评估一、概述二、驱动因素分析(一)传统投顾模式对新增需求服务不足(二)科技发展带来新机遇(三)客户对在线金融服务的接受度较高(四)特定市场环境助力发展三、金融稳定评估(一)优势(二)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风险(三)行业影响(四)未来发展趋势

第七章 区块链对金融业的影响评估一、概述(一)背景起源(二)技术特性(三)创新亮点二、驱动因素分析(一)经济环境变化压缩银行盈利空间(二)消费者行为变化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三)金融脱媒加剧银行业竞争(四)现有金融基础设施存在局限性三、金融稳定评估(一)对金融公共基础设施的影响(二)对银行自身业务和管理模式的影响(三)对监管科技(RegTech)的影响(四)存在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五)各国监管层高度关注区块链技术第三篇 监管篇

第八章 全球金融科技监管现状与未来走向一、国际层面的金融科技监管原则和评估框架(一)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和行动建议(二)FSB金融科技分析框架(三)欧洲银行管理局:金融科技的法制建设与监管实践二、国家层面的金融科技监管(一)国家层面的金融科技框架(二)国家层面鼓励创新的金融科技监管安排三、监管科技的发展与前景(一)专业的监管科技初创企业(二)传统金融或科技企业与监管科技初创企业的合作(三)大型金融或科技企业在监管科技领域的积极投入四、金融科技监管的未来走向

第九章 金融科技核心业态的国际监管实践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一)欧美:纳入现有法律框架(二)非洲:从事实监管到立法监管二、网络融资(一)P2P网络借贷(二)股权众筹三、智能金融理财服务(一)澳大利亚:全智能投顾——现有监管框架加特殊监管要求(二)加拿大:混合式智能投顾——坚持现有框架的适用性四、区块链(一)比特币(二)区块链的其他金融应用

第十章 规范和推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建议一、监管态度问题二、监管原则问题(一)一致性原则(二)可靠性原则(三)互动性原则(四)普惠性原则(五)自律性原则三、监管方法问题四、监管能力问题五、有待观察的问题参考文献第一章 导语

近年来,金融科技(FinTech)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各主要发展中经济体,无论是企业界、学术界,还是监管者、政府部门,都高度重视金融科技的发展与规范问题。一些有远见的国家,已经将其作为本国未来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加以培养和支持。

但作为一个行业来看,目前全球金融科技业仍处于初期阶段,且各国发展情况差异显著。因此,对于金融科技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实际上尚无统一规范的定义,各方讨论的“金融科技”的涵盖范围并不完全相同。

在国际层面,作为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于2016年3月首次发布了关于金融科技的专题报告,其中对“金融科技”进行了初步定义,即金融科技(FinTech)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随着金融稳定理事会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工作推进,以及对金融科技领域研究的深化,预计金融稳定理事会后期会对金融科技进行更为完善的定义。

在各国层面,目前已有部分国家或地区对金融科技进行了官方定义,原因主要为立法或修法需要。例如,在东亚,日本和中国台湾修改了传统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企业的持股比例上限(由5%放宽到100%),为此,必须对金融科技进行明确的定义。在中国台湾,金融科技业整体上被认定为“金融相关事业”,具体定义为利用咨询或网络科技,为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性信息数据服务(如大数据、云技术、机器学习等),以及效率或安全性提升服务(如移动支付、自动化投资理财顾问、区块链、生物识别等)等创新金融服务的行业,但原则上不包含硬件设备企业。

可以说,金融科技的内涵和外延正随着这一行业本身的发展而在逐渐丰富完善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国际上的“金融科技”概念与我国目前流行的“互联网金融”并不等同。金融科技把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等作为服务金融行业的技术手段,其运用和发展普遍遵循金融规律。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由于监管不到位和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单薄等原因,出现了一些违背金融风险管理规则和发展规律的问题,导致实践中出现很多脱离和违反金融行业规律的所谓创新,甚至在监管和经营理念上都出现偏差,产生了很多风险。

从行业演进来看,目前各方对金融科技发展阶段的划分也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一方面,一些学者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进行划分。(1)比如,Arner, Barberis和Buckley(2015)指出,金融科技是科技不断发展,并与金融融合、提升金融效率的必然进程,1866-1986年是金融科技1.0时代,以电报电话为代表的技术促进了金融全球化;1987-2008年是2.0时代,电子化技术被金融机构广泛应用,金融服务效率大幅提高;2009年至今是金融科技3.0时代,以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与金融服务的联姻为标志。(2)

再比如,巴曙松将金融科技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金融IT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金融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二是互联网金融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三是金融科技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另一方面,也有专家从市场和行业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划分。比如,美国首家网贷平台Prosper总裁Ron Suber认为,以网络贷款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市场教育、意识唤醒和理解达成。在这一阶段中,金融科技作为一个新概念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很多人对“在网上借贷”的第一反应是“听上去像庞氏骗局”,从业者努力将其合法化。第二阶段:大型金融机构(如银行)和科技公司开始对网贷产生浓厚兴趣。网贷在人们脑海中从一种“新生事物”转变为“有趣的新的细分市场”,网贷公司不再被视为要颠覆它们的存在,而是潜在合作伙伴。第三阶段:网贷体量已不容小觑,与银行展开实质性合作。网贷平台上市、银行积极尝试如何与网贷和数据公司合作,对这个行业的监管也已经开始。第四阶段:并购重组盛行。在这一阶段,并购、重组、全资收购将成为主流。Uber和Airbnb改变了人们出行和住宿的方式,金融科技也将改变人们借贷的方式。

作者所参加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金融体系理事会也高度重视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并于2016年上半年做了全面归纳和分析。我们认为,全球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起步阶段。主要有三次浪潮,包括20世纪90年代末的网上银行、以Paypal为代表的网上支付,以及2005-2007年左右出现的P2P网络借贷(Zopa、Prosper、Lending Club)。在这一时期,金融科技的初创企业主要都出现于发达市场,新兴市场则出现了一些模仿者。第二阶段是2008年后,由移动互联技术带动的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令新金融业态获得了每年80%,甚至100%的快速增长,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公司;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受更严监管要求和化解存量风险的制约,显得有点落后。但在业务总量和占比上,金融科技公司仍然影响较小。第三个阶段是现在开始的未来几十年的长期挑战和影响阶段。目前来看金融科技对金融业的冲击并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一个长期的挑战,将会重塑客户行为、商业模式和金融服务业的结构。新进入者因为减少了传统金融与客户之间的交易成本而获得了低垂果实(low hanging fruits),但长期的创新将会对金融业价值链的各个方面产生广泛影响,而这一过程将要持续几十年。

历史上,金融与科技从来都是如影随形、互为促进地在发展,但对于两者结合后可能带来怎样的“化学反应”却缺少足够的重视。直到近年来金融科技概念的横空出世,才将对这一经典关系的关注推到前所未有、令人瞩目的高度。虽然关于金融科技还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但是无论如何,它已经真实地来到我们面前,而且还将深刻地影响金融的未来。

当前,如果单从金融或单从科技来看,中国都还只是后起者、追随者,但面对当前金融科技的机遇,从如何令两者更紧密结合、发挥聚合作用来看,我们却又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推动行业的创新?如何平衡发展与规范的问题?如何实现更加有效的监管?如何防止可能出现的乱象和无序竞争?这些都是亟需我们思考和破解的难题。本课题将从全球和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现状、不同类型国家发展路径的比较、金融科技对金融业的影响评估、全球金融科技监管实践和趋势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进而提出规范和推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初步建议。(1) Arner, Douglas W., JN Barberis, RP Buckley. "The Evolution of Fintech: A New Post-Crisis Paradigm?",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5.(2) 巴曙松:中国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一篇 发展篇第二章 全球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现状

过去几年,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该领域的投资额及影响力迅速上升,监管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及科技公司等均积极参与其中。一、全球金融科技迅速发展

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规模迅速增长,投资额及成交数均呈快速发展态势;二是全球布局越来越广,从硅谷、纽约、伦敦等向欧洲大陆及亚太地区广泛扩散;三是行业结构逐渐优化,一批领先企业逐渐成形。(一)产业规模增长迅速

根据2017年2月,KPMG发布的《The Pulse of Fintech – Q4 (1)2016》报告显示,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活动已从2010年的319笔、90亿美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1076笔、250亿美元。图2-1:2010-2016年全球对金融科技企业的投资数据来源:KPMG,《The Pulse of Fintech – Q4 2016》

其中,市场嗅觉更为灵敏的风险投资(VC)对这一行业更是高度看好,投资额从8亿美元快速增加到136亿美元,在全部投资中的占比从9%提高到了54%。图2-2:2010-2016年风险资本对金融科技企业的投资数据来源:KPMG,《The Pulse of Fintech – Q4 2016》

这种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区块链领域表现更为明显。2013年以前,资本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几可忽略,但自2013年起则呈现爆发式增长,2016年全年的风险投资额已经达到5.4亿美元。图2-3:2010-2016年风险资本对比特币及区块链企业的投资数据来源:KPMG,《The Pulse of Fintech – Q4 2016》(二)区域布局更为广泛

从全球范围看,金融科技正从欧美国家金融科技中心硅谷、纽约、伦敦等向欧洲大陆、亚洲、非洲等地区快速扩散,其中亚太地区目前的发展尤为瞩目。根据2016年10月,H2Ventures和KPMG联合发布的(2)《2016 FinTech 100》报告显示,全球领先的50强金融科技公司,分别来自17个国家,而上一年仅有13个,来自法国、墨西哥、南非和新加坡的公司首次入围;在全球100强中,35家公司来自美洲,29家公司来自欧洲、非洲和中东,14家公司来自亚洲(其中8家来自中国),12家公司来自英国,10家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已经在金融科技的体量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根据美国著名商业和科技新闻网站Business Insider2016年8月发布的全球27家金融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中,美国有14家,但中国也有8家,并包揽了前4名:蚂蚁金服(600亿美元),陆金所(185亿美元),京东金融(70亿美元),趣分期(59亿美元)。零壹财经《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与指数报告》则显示,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领域共发生投融资504笔,累计金额达1135亿元,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印度。其中,中国金融科技投融资共281笔,总额为875亿元;国外共有223笔,总额为260亿元。按照融资笔数,中国金融科技投融资占全球的比例为56%;按照融资金额,中国金融科技投融资占全球的比例为77%。(三)行业结构逐渐优化

金融科技包括的行业已从最初的网络支付和网络贷款领域,拓展到金融顾问服务、消费金融、保险等众多领域。横向比较看,支付及网络融资领域发展较早,在全球最大的27家金融科技巨头中二者估值占比合计近80%;财富管理和区块链领域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全面展开,不过发展较快。总体来说,行业分布的领域日渐多元化。2016年,全球100强金融科技企业除了借贷、支付、财富管理、区块链等主要形态外,还出现了8家专注于监管科技的RegTech公司。表2-1 全球27家金融科技巨头企业行业分布数据来源:2016 ITA FinTech Top Markets Report, www.trade.gov/topmarkets

但事物往往有其两面性,在看到金融科技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数字时代新的挑战,这其实也是我们认识科技对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所需要的一种客观态度。金融科技有其推动金融普及的积极作用,但这并不等同于普惠金融。特别是由于老年人、偏远农村地区人群、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对于数字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对于新技术的使用相对落后,加上其原本金融知识与金融素养就不够,从而会产生显著的数字鸿沟(Digital Gap),使其与社会主流人群的差距在数字时代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加大,这可能与普惠金融的本意背道而驰。因此,需要对消费者加强数字与金融知识普及与能力建设,尽量抹平数字鸿沟。二、各类主体积极参与金融科技

在起步阶段,科技类公司主导了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但今天我们看到,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存在很大的合作共赢空间,因此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从全球视角来看,金融科技的关注和参与主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传统金融机构,如交易所、商业银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二是科技公司,如互联网科技企业等;三是监管机构,如中央银行和其它金融监管机构。(一)传统金融机构

传统金融机构是金融科技的重要参与者,大多数的机构对金融科技持欢迎态度。比如,美国知名科技媒体BI Intelligence在2016年11月发布的《The FinTech Ecosystem Report》报告在调查金融科技对其的影响时发现,87%的受访机构认为降低了成本,83%的机构认为提升了自身的品牌,54%的受访机构认为增加了收入。而普华永道在2016年的调查也发现,73%的受访者认为金融科技崛起带来的主要机遇是成本削减,即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可以提升现有企业效率。一些著名的传统金融机构早已付诸行动,据统计,在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间,花旗集团、桑坦德银行和高盛公司等各自完成了至少7个金融科技投资项目。

1.交易所

交易所行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技术创新的推动者。2015年夏天,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关闭了几乎所有的期货喊价交易厅,这项传承了167年的传统彻底被电子化交易平台取代,这正是交易所行业技术演进的一个缩影。2000年以来的全球交易所并购案例中,目标企业为数据处理和软件开发商的占比从2007年的8%激增到目前的21%,平(3)均每单交易金额从1.6亿美元提高到18.1亿美元。眼下,全球主要的股票和大宗商品交易所对金融科技,尤其是区块链技术,表现出了极大兴趣。

一是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在交易所业务中的应用。比如,2015年5月,总部位于纽约的纳斯达克交易所宣布正在建造用于发行上市前公司股份的区块链服务平台Linq,并倡导在全公司使用区块链技术。当年12月,纳斯达克在该平台上发行了首支股票,并计划将此扩大至主要股票交易范围乃至新资产类别范围。又如,2016年11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 Group)与英国皇家铸币局(Britain’s Royal Mint)为探索黄金的最佳交易方式,减少高昂的交易成本,合作开发了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黄金交易平台。再如,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和伦敦股票交易所为解决交易员欺诈问题,计划于近期推出基于人工智能的市场监测工具。

二是加大与金融科技组织及科技公司合作力度。比如,2015年11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 Group)与非盈利性推广金融科技创新组织FinTech Sandbox签署数据合作协议,同意向该组织免费提供期货和期权的历史数据,以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又如,2016年2月,日本交易所集团(Japan Exchange Group,JPX)和IBM结盟,成为Blockchain-as-a-Service(BaaS)的用户,并合作开发区块链应用;当年3月,多家证券交易所在一个人工沙盒环境中进行了概念验证(PoC)测试,试验区块链对清算、结算等其他交易所业务的应用。

三是投资金融科技企业。比如,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于2015年1月即投资比特币服务公司Coinbase,成为其C轮融资的一部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 Group)先后投资了分布式账目公司Ripple、区块链投资集团Digital Currency Group以及Digital Asset Holdings等。

四是其它措施。比如,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已经开始编制比特币价格指数,以期占据这方面的先发优势。

2.商业银行

作为最主要的传统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态度是复杂矛盾的,大多数机构对金融科技持合作态度,也有部分机构持竞争和(4)防御态度。由IDC和SAP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60%的银行将金融科技公司视为合作者,其中有近四分之一的银行对金融科技公司有收购意向,亚太区尤甚;相对来说,拉丁美洲国家的银行更乐意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而欧洲、中东和非洲的银行对金融科技的危机感更强,尤其是德国、法国和部分北欧国家。但总体来看,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在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降低了运营成本,改善了客户体验。商业银行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已迅速开展行动。

一是开展数字化银行实践。比如,意大利米兰投资银行集团于2008年创办数字银行CheBanca!,应用金融科技来适应该国市场的新需求。该行目前设有50家分行,据统计,多达89%的交易通过数字(5)途径完成,只有9%的客户每月去一次银行网点。进入CheBanca!的银行网点,看到的只有一个接待员,一台平板电脑,一台像出纳员一样的机器和其它后台设备。该银行过去三年在意大利连续被评为客户最满意银行。

二是推广应用金融科技。比如,加拿大的四大银行全部都和本国的金融科技公司有合作,而且把这些作为他们未来零售、批发、支付、结算等各方面业务转型的最重要的着力点。还有一些商业银行尤其关注区块链技术,德国的Fidor银行是第一家尝试将虚拟货币与区块链联系在一起的银行,它在2013年8月与美国比特币交易所Kraken、德国比特币公司Deutschland Gmbh合作,在欧洲开展电子货币兑换服务,后又在2015年2月与P2P比特币交易平台bitcoin.de合作。部分银行推广金融科技替代人工操作,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削减了550个投资顾问职位,转而启用“机器人顾问”,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接手低于25万英镑的投资业务。

三是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力促模式转型。对传统银行来说,互联网节奏太快,适应金融科技的商业化是银行业现阶段面临的重要挑战。部分商业银行通过培养金融科技人才做到这一点。一是培养内部人才,比如,日本各大银行都已派遣员工到硅谷学习先进的金融科技技术,还举办相关风险投资的招标会,促进人才培养和自身转型。二是引进外部人才,比如,2016年12月德意志银行新上任的两位科技主管均来自于金融科技公司。

3.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企业,该类机构基本视金融科技为发展机遇,业界巨头已开始全球布局。比如,高盛是最负盛名的投资银行之一,目前该公司科技员工已达9000多人,比Facebook、Linkedin等互联网巨头都要多。近几年,高盛在金融科技投资力度很大,其对科技公司收购和投资已达上百起,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区块链等技术领域。高盛重点关注区块链技术,因为其交易信息全网知晓、不易篡改的特性可以用来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另外,与金融业关系密切的部门——审计机构对金融科技也表现出极高兴趣,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德勤、安永、普华永道等均已进军金融科技。比如,德勤在接受CoinDesk的采访时表示,该公司正在尝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客户端的自动审核及众包公司在应(6)用程序上的咨询服务。(二)科技公司

科技公司天然具有创新和开拓的基因,在金融科技不断扩张的版图上,充满了科技公司的身影。科技公司按其介入金融科技的程度,可分为两类,相应举措也有很大不同。

第一类是以金融科技为主业的企业。该类企业努力吸引人才和资金,加紧技术研发,争取在金融科技市场中生存下来。以意大利金融科技公司Euklid为例,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利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客户提供透明的银行金融和投资服务,而且不收取任何隐藏费用。在2016年11月,该公司获得了第一笔种子轮融资,估值近1000万欧元。另外,为执行国际化扩张战略,他们把公司总部从罗马搬到(7)了金融市场发达的英国伦敦。

第二类是互联网领域相关科技公司。该类企业主业并非金融科技,但与信息科技渊源颇深,且规模较大,如IBM等。该类企业的主要介入模式为投资金融科技企业,仅仅在2016年,即有多家科技公司投资金融科技企业,如IBM投资Digital Asset Holdings、Uber投资Otly、联想投资Neura、百度投资ZestFinance和Circle Internet Financial等。(三)监管机构

全球的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也都高度关注金融科技对金融业的影响,这方面欧美国家走在前列,所采取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持续研究和探索金融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关注技术风险和投资者保护。比如,美联储理事Lael Brainard于2016年10月7日华盛顿国际金融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年会上发表的演讲认为,对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而言,不仅要关注业务迁移到新技术平台之后会带来风险的提高还是减少,也要关注风险的表现形式是更加模糊还是更加清晰,以及风险在金融中介机构和终端用户之间如何分配;在美国证监会(SEC)2016年11月14日举办的首届金融科技论坛上,现任主席Mary Jo White提出,监管者有义务去了解、监督和鼓励金融科技的发展,同时也要准备好实施投资者和市场保护措施。

二是以资金和政策的形式扶持金融科技企业发展,并相应发展RegTech(Regulation Technology,监管科技)。英国财政大臣Philip Hammond在2016年底代表英国政府,公布了一系列支持金融科技发展的最新政策,包括:向风险投资基金追加4亿英镑,用于对金融科技创新研发以及初创的扶持,以撬动创新企业10亿英镑的投资计划。英国贸易投资总署每年将拨款至少50万英镑用于促进英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并将按年发布英国金融科技报告,还要成立咨询小组,帮助获得长期资金支持的企业客户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障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2016年3月宣布拟通过建设开源API架构,提升数据共享和运用的计划,推动监管科技(RegTech)发展。三、金融科技主要细分领域及发展情况

全球金融科技正处于快速演进的过程之中,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都没有完全固定,因此各界对于其分类也无统一观点。从金融功能的角度看,有观点认为可以从支付、资产转化、风险管理、信息处理四个方面来认识金融与科技的最新结合,相应的应用包括电子支付、网络融资、监管科技和IT科技化。从基础设施的角度看,金融科技以物理设施为基础渐进发展,自计算机在金融机构大规模应用即开端,具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各类互联网基础设施,如数据中心、光纤网络、传感器等;二是迅速发展的各类服务软件,如信贷审批系统、即时交易软件、办公系统等。从用户需求和商业行为的角度看,金融科技表现在当前商业的很多方面,如数字财富管理、小企业金融、消费金融、保险、金融技术等,传统金融模式很难对以上五个领域进行有效管理,而金融科技改变了这一现状。从技术创新发展的角度,金融科技以其阶段性的“破坏性创新”改变传统金融行业,从当前已显现的或具潜力的技术突破看,可将金融科技分为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网络融资、智能投顾、区块链四类。

综合理论观点和金融科技的最新实践来看,我们认为,总体而言,金融科技的主要细分领域包括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网络融资、智能金融理财服务以及区块链技术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技术特征和商业模式成熟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现有金融体系的影响程度也完全不同。(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

支付是金融活动的基础,没有支付闭环,金融交易就无法达成。从美国、英国、中国等国家的发展轨迹看,第三方支付体系作为金融科技的最重要基础设施之一首先得到发展。互联网支付主要指通过PC端完成电子支付,移动支付主要指通过移动设备完成电子支付。二者共同构成了庞大的网络支付市场。

1.技术特征

不论是互联网支付还是移动支付,其技术基础都是电子网络。网络将负载有特定信息的电子数据进行资金流转,取代了传统的支付方式。电子支付市场的培育者是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和商户,三者缺一不可。

其中,移动支付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近场通信技术(NFC)为代表的非接触式支付。这种形式的支付对于支付双方都有一定的硬件要求,还需要建立统一的通信技术标准,应用相对少;另一类移动支付主要依赖移动互联网,只要消费者拥有一台智能手机或者其它移动设备,买卖双方基本都不需要额外的硬件投入。虽然需要相应的手机软件和支付系统相配合,但对于日常支付行为并没有更多的束缚。

从技术上看,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实时性,交易通过电子网络即时达成,资金划转指令立即传达至账户端执行;二是可追溯,交易合约和划转指令均在网络系统中留痕,除非人为破坏,否则可追溯查询;三是易受攻击性,由于依存于电子网络,又涉及钱财,与传统当面付账相比,也具有了易遭网络攻击的特点。

2.应用现状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电子商务的蓬勃,电子商务的蓬勃进一步促进了互联网支付的扩张。在过去几年,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从网上购物、公共事业缴费等传统领域渗透到投资理财、航空票务、旅游酒店、医疗卫生、教育等各个行业和领域。从全球支付领域发展轨迹看,呈现从“线下”到“线上”,从“线上”到“移动”的特征。

相比较来说,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是目前金融科技四大领域中发展较好的一部分。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4500亿美元,2016年则超过6200亿美元。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快速普及,近年来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增速达38%左右,预计未来几年,还将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率,发展前景广阔。

欧睿信息咨询公司(Euromonitor)是消费者市场策略调查的全球领导者,他们针对46个市场的调查研究报告表明,在2016年,手机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总额达到9722.5亿美元。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预计到2021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3万亿美元。在2016年,通过手机完成的支付交易占到消费者所有信用卡付款交易的5%,而这一比例在2021年将上升到11%。

美国国际贸易署(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简称ITA)在2016年通过消费者对企业(C2B)的移动支付水平进行市场排名,前十名的国家分别为中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加拿(8)大、韩国、澳大利亚、西班牙。

3.发展前景

各国不同程度的实践表明,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第三方支付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已经比较清晰。总体而言,能大大提高支付效率和便利,有效补充现有金融体系的服务功能,也能推动现有金融体系进一步提高自身效率,因此,对其作用大都持正面肯定态度。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始终需要依赖现有银行体系,包括客户的获得和资金的最终清算等。所以,尽管在客户服务和体验环节,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小额支付”的结合,它给商业银行体系带来了冲击,但两者关系将是长期合作共赢,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影响不是颠覆性的。

4.案例(9)移动支付让肯尼亚登上了普惠金融的全球舞台

在2007年以前,大多数肯尼亚人都没有银行账户,要么手持现金,要么一无所有。他们既没有信贷和借记卡,也没有支票或其他支付方式。于是,在城镇和乡村之间转移资金往往充满着风险,因为人们往往将现金交付给公交车司机或出租车司机,希望他们帮忙递送。2007年,沃达丰在肯尼亚推出移动货币转账的M-Pesa服务。沃达丰和政府原本预计在第一年能吸引20万用户,可到了年末,竟成功吸引了200万用户。截至2016年6月,肯尼亚手机使用率高达88%,成年人口数量2610万,数字支付系统M-Pesa电子货币账户2540万个,每天交易笔数300万笔,月均交易量达23.5亿美元。M-Pesa使汇款费用降低了90%,为8万多代理人带来额外收入,使肯尼亚的金融普惠程度迅速提升,能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的家庭占比从2006年的26.7%上升到2016年的75.3%。目前,肯尼亚的正规金融获得率在非洲仅次于毛里求斯和南非。(二)网络融资

网络融资也是金融科技各领域中发展得较早、较快的一部分,它通常利用在线交易平台将资金直接或间接地借给用户和小企业,主要包括P2P(Peer To Peer)和众筹两方面。

1.技术特征

美国财政部2016年发布的《网贷白皮书》总结认为,网络融资的主要特征是网络化、便捷化、智能化。一是网络化,网贷平台提供自动化的线上贷款申请流程且没有线下分支机构;二是便捷化,网贷平台贷款决定一般在72小时之内做出,远远快于传统银行面对面的信贷申请流程;三是智能化,网贷平台使用大数据等技术核查借款人身份及信用状况,梳理信用风险,撮合最恰当的资金借贷方。当前网络贷款主流模式——P2P和众筹均具有这三个技术特征。

P2P是“Peer to Peer”的简称,主要指以网络平台模式撮合个人及小企业等的资金借贷交易,在交易成本、贷款利率和收入构成上均与传统借贷机构有明显区别。

从交易成本看,P2P网络平台较好地做到了节约:一方面,参与P2P网络借贷的用户提供充分信息而完成自由借贷,无银行等中间机构信息服务费用;另一方面,在P2P平台大数据技术及搜索引擎的帮助下,出资人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搜寻需要贷款的人,避免了高昂的线下搜寻成本。

从贷款利率看,P2P平台利率形成主要有两种:一是由竞标确定利率,以英国的Zopa、Funding Circle和美国的Prosper、德国的Auxmoney为代表;二是按照借款人的不同信用等级,实行差异化利率,以美国的Lending Club、中国的陆金所为代表。

从收入构成看,P2P网络平台主要依赖借款管理费、利息管理费及其他增值服务费作为收入,其中借款管理费占比最大,约占平台营业收入的七成以上。

众筹,翻译自国外crowdfunding一词,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人或发起组织的行为,投向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灾害重建、民间集资、竞选活动、创业募资、艺术创作、自由软件、设计发明、科学研究及公共专案等。目前,众筹一般在网络平台进行。世界银行2014年发布的《发展中国家众筹发展潜力报告》指出,众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对社交网络、社区关系和其他人对主流网站的评价等共享信息的本能信任。国际上,众筹融资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是捐赠式众筹、贷款式众筹、股权式众筹和产权式众筹,如表1所示。(10)表2-2 众筹融资类型

2.应用现状

根据2017年5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和巴塞尔清算银行(BIS)联合发布的最新报告——《金融科技融资》(FinTech Credit)描述,相对于传统银行,网络融资平台更强大的数字化处理能力和对于特殊市场的聚焦,降低了交易成本,为终端用户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性,为尚未被金融服务覆盖的人群和商业领域提供了接触的渠道。

从已有实践来看,以P2P和众筹为代表的网络融资或线上融资活动,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基本都是定位于小额股权融资和小额消费借贷,有的是填补了金融服务空白,有的则是在客户风险和信用评审上有独特的创新模式。就其作用而言,在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特别是在边远贫穷农村地区改善普惠金融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P2P融资方式诞生于2005年3月,英国人理查德·杜瓦创建了第一个P2P网站平台Zopa,为具有资金需求的个人和小企业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随后,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美国相继出现了提供类似服务的网站Prosper和Lending Club,目前两家平台已在美国市场占据绝大部分份额。

众筹方面,2001-2003年ArtistShare的成功运营标志着互联网平台众筹模式诞生。2009年4月,Kickstarter正式上线,并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众筹网站。据世界银行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有多达3.44亿个家庭可以对社区商务进行小规模的众筹融资,这些家庭收入每年至(11)少10000美元,拥有至少3个月的储蓄或3个月的股权资本储备。表2-3 众筹发展大事件

目前,中国、美国和英国是网络融资规模最大的三个国家,但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网络融资由于其在普惠金融方面的价值,也正在快速发展。例如,肯尼亚的移动金融服务生态系统目前正在从转账汇款向存款贷款等其他基本金融服务领域扩展,而个人小额贷款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发展前景

世界银行预计,到2025年,发展中国家众筹市场规模将达到960(12)亿美元;其中最大的市场在中国,市场规模可达500亿美元。当前各国的实践表明,这一领域并不存在特别高的技术门槛,各市场参与者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商业模式,而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网络融资模式仅限于小额和消费信贷领域,如果扩大到大型项目融资和线下融资,则并不比商业银行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其发展存在局限性。长远来看,这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但无法根本取代传统金融业在社会资源配置上的作用。

4.案例(13)一家恰好开展了信贷业务的数据公司Kabbage

Kabbage于2008年底创立于美国亚特兰大,是一个面向企业和个人,基于大数据的在线贷款平台。其模式与我国的阿里小贷有类似之处:面向的客户为美国电商平台eBay、Amazon上的小规模商户,几乎没有固定资产,在发展过程中常常遇到资金短缺问题,从传统银行很难得到贷款。Kabbage向这些网店提供类似贷款的商业预付款,授信依据是这些网店的营运数据,包括从Google Analytics等得到的网络信息,从网店使用的记账软件Quickbooks等得到的记账信息,以及从UPS等物流企业得到的发货信息。Kabbage通过其独特的信用风险评分模型,能够在几分钟内完成授信审批决策。

Kabbage与阿里小贷模式的不同之处在Kabbage的自身定位中可见一斑:“我们是一家恰好开展了信贷业务的数据公司”,希望成为借贷行业的亚马逊。换而言之,Kabbage自身不生产数据,但掌握处理数据的优势竞争力,处理后的数据才是其核心产品,既能服务于自身的网络借贷业务,更着眼于出售处理后的数据。目前,其客户包括股东加拿大丰业银行,也包括其他十几家欧美商业银行。Kabbage模式中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数据不再是单家企业的可用资产,数据的运用范围大为拓展,全行业乃至全社会对数据的利用率有望大幅提高。(三)智能金融理财服务

智能金融理财服务,主要是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理财目标,为投资者提供财富管理的咨询、顾问等服务,也称智能投顾。

1.技术特征

智能金融理财服务的基本逻辑源于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提出的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简称MPT)。1952年,马科维茨在其学术论文《资产选择:有效的多样化》中,首次应用资产组合报酬的均值和方差这两个数学概念,从数学上明确地定义了投资者偏好。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开端。

该技术还有较长的发展史。20世纪90年代末期,部分公司开始提供在线资产管理服务,其规模随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增长。2008~2015年期间,大量新兴科技企业开始为客户直接提供各类基于机器学习的“数字化投资工具”,一种被业界称为“robo-advisor”的新型的投顾商业模式开始发展起来。2015年至今,随着大数据为基础的深度学习的运用,人工智能再次得到突破性发展,由此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及科技企业开始尝试开发能够完全消除人类参与投资管理价值链的人工智能系统——智能投顾。

2.应用现状

根据美国花旗银行智能投顾市场报告,从2012到2015年底,全(14)球智能投顾管理的资产从零增加到了187亿美元。该技术应用目前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在国外市场上都有较为成熟的案例。第一类是咨询建议型,如Mint、Learn Vest、Personal Capital,这类平台提供投资建议;第二类是资产配置型,比如Betterment、Wealthfront、Future Advisor等,这些平台以股票、债券、ETF等为投资标的,接受客户部分或全权委托;第三类是资产管理型,如德意志银行日前推出的机器人顾问,可进行客户资产管理。

以资产配置型平台Betterment为例,该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世界上第一家家智能金融理财服务公司。Betterment不设资产门槛,用户登陆Betterment只需填写个人信息,如年龄、收入、是否退休、投资的目的、期望等,平台将自动告诉投资者一个“科学、安全、有效、长期”的股票、债权配置方案。用户可以看到预期收益、风险系数、期限、投资比例等信息。用户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依据自己风险的承受能力,调整股票和债券投资的比例。目前,Betterment管理资产规模已经突破39亿美元。

3.发展前景

智能金融理财服务市场潜力巨大。花旗银行预计十年之后,在美国22万亿美元的非养老金资产中,由机器人顾问管理的资产规模可能达5万亿美元。咨询机构科尔尼公司(A. T. Kearney)则预计,机器人理财顾问未来3至5年将成为主流,年复合增长率达68%,到(15)2020年其管理资产规模有望达到2.2万亿美元。不过,市场和金融消费者对该模式需要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同时,金融市场和产品较为复杂,智能机器人是否能够实现自我学习和提高,提供更优于现有金融机构和专业理财人员的个性化投资建议,还有待市场检验。因此,我们认为,其距离真正成熟并对现有财富管理模式形成较大冲击还比较遥远。

4.案例(16)美国智能投顾平台Betterment

Betterment成立于2008年,目前管理资产规模达到30亿美元,用户超过7万人,是美国机器人投顾行业巨头之一。Betterment根据目标导向定制理财计划,方便客户针对个人生命周期中的每个目标定制个性化的投资策略。比如,该公司将个人资产增值这个大目标,拆借成一个一个的短期实际小目标,并采用资金归集方式进行管理,给予回报。

Betterment一般通过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来进行配置,关注点并不是追求最大程度的收益,而是追求一个最适合他本身情况和投资目标这么一个组合和搭配。为此,Betterment会采集非常全面的数据,并把它整合起来,如推出一个整合账户的做法,根据这种全面的信息做出一个整体的整合度非常高的建议。除了客户个人提供的信息外,该平台还收集他们的行为数据,比如,登陆的频率有多高、一般在什么时间登陆等。Betterment还开发了一个针对雇主的退休金401K投资计划,雇主可以把他雇员的情况全部录入到这个系统当中,在这个系统下对雇员的投资计划进行管理。(四)区块链

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 Technology)又称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DLT),本质上是一种可以帮助参与(17)者以安全有效的方式创建、传播和存储信息的数据库技术,是交易各方信任机制建设的一个完美的数学解决方案。

1.技术特征

区块链技术随着最早出现于2008年由日本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设计的比特币体系中,是比特币体系的底层核心技术。区块链技术来源于一个数学问题:拜占庭将军问题。该问题的背景是,在东罗马帝国时期,几个只能靠信使来传递信息的围攻城堡的联盟将军,如何防止不被其中的叛徒欺骗、迷惑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数学家设计了一套算法,让将军们在接到上一位将军的信息之后,加上自己的签名再转给除发给自己信息之外的其他将军,在这样的信息连环周(18)转中,保证将军们得到的信息和做出的决策正确。区块链的基本结构也是这样,人们把一段时间内的信息,包括数据或代码打包成一个区块,盖上时间戳,与上一个区块衔接在一起,每一个区块的页首都包含了上一个区块的索引(哈希值),然后再在页中写入新的信息,从而形成新的区块,首尾相连,最终形成区块链。比特币正是区块链技术的重要应用。

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金融可能的底层技术架构,具有分布式、免信任、时间戳、加密和智能合约等特征。

一是分布式,它是去中心化的大数据系统和分布式的云计算网络,没有中央银行,没有中心服务器。其计算能力、数据存储和交叉验证依赖全球接入区块链系统的无数台计算机免费提供,其正常运行依赖无数微观智能群体的高精度大规模协作,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免信任,强大的数据运算系统和分布式存储特点保证了数据的真实一致,应用区块链无需节点之间的信任。

三是时间戳,任何通过区块链进行传输或交易的内容都会存在于所有节点,因此,区块链能够被用来证明某个文件或某样数字资产在某个特定时间的已存在及其内容,即相当于为各个交易或文件盖上时间戳。

四是加密,以比特币为例,区块链技术提供公钥及私钥,公钥存在于各节点,私钥由个人保管,保证了内容的一致性和隐秘性;并且,具体内容经过了哈希加密,基本不可能反向推演。

五是智能合约,运用区块链技术所形成的合约,触发条件时即自动执行代码,无需担心违约。

2.应用现状

区块链一出现即在数字货币领域大显身手,时至今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加密货币已经达到数百种。比特币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具有分散性的网络货币,不同于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模式,比特币可以由任何人采取加密算法在电脑或智能手机上发行。2017年1月11日,比特币区块链上共有447617个区块,全网算力1633620TH/s,这一算力已经远超过全球排名前500的超级计算机的总算力之和的1000倍以上;比特币总市值达人民币967亿元,达到一个小国GDP的规模(比(19)特币可以在2016年世界前200名经济体中排第108位)。除比特币之外,主要的其它种类加密数字货币包括莱特币(Litecoin)、狗币(Dogecoin)、瑞波币(Ripple)、未来币(NXT)和点点币(Peercoin)等。

除货币领域外,区块链技术在社会生活领域也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比如,区块链技术可以用于金融交易、公共记录、认证等,甚至(20)用于婚约。表2-4 部分社会领域的区块链应用

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无须信任的点到点模型意味着在最基本的场景中可以进行无中间人的交易。把全球大规模交易建立在去中心化和无须信任节点的这种转移趋势,意味着一个明显不同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模式,可能会使当前已经形成的强关联和阶层轻易失去它们的作用。目前,各界普遍认为,这是一项不确定性最大,但属于根本性、颠覆性的技术。面对区块链技术的机遇与挑战,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已经开始积极布局,以抢占先发优势,采取的策略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组建区块链联盟,制订行业标准。例如:花旗、瑞银、摩根大通等超过40家国际领先银行建立了R3 CEV联盟,以打造适合金融业的区块链技术标准。

二是携手金融科技公司,发展核心业务区块链应用。例如:美国银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和加拿大皇家银行等机构计划采用金融科技公司Ripple的区块链技术以打造全球性的区块链支付网络,纳斯达克与区块链初创企业Chain合作,推出了私有股权交易平台Linq,并于今年1月实现了第一笔基于区块链的私有股权交易。

三是内部推进特定领域的测试与试点。例如:瑞银集团、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均已成立区块链实验室,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开展测试,VISA、SWIFT等也对区块链技术在跨国支付方面的应用开展了研究和试验。

3.发展前景

虽然区块链技术已在一些机构的某些领域开始探索使用,但若最终要在金融体系全面使用,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和风险管理的现实障碍,有咨询机构估计需要10年。然而,该技术一旦最终在金融领域全面采用,则可能会彻底改变现有金融体系结构和基础设施。香港金(21)融科技督导小组评估认为,到2022年为止,该技术每年可减少银行基础设施成本150亿到200亿美元。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区块链技术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技术挑战,但该技术已成为全球金融创新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受到各国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高度关注的重要原因。

面对区块链技术的机遇与挑战,全球主要金融机构以及交易所已经开始积极布局,以抢占先发优势,包括组建联盟制订行业标准,携手金融科技公司发展核心业务区块链应用等。目前来看,在金融科技主要的四个领域(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网络融资、智能投顾、区块链)中,区块链将是最为关键的,对于监管未来的挑战也是最大的。

4.案例(22)利用区块链技术跟踪记录药品流向

2016年4月,在超级账本项目赞助下,跨国咨询服务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发起了一个项目,旨在用分布式时间戳和区块链跟踪记录药物。根据埃森哲首席软件开发者普利姆罗斯·姆巴内福(Primrose Mbanefo)所说,该项目一旦完成,药物质量能得到大大提升,不单单能杜绝非法生产的药物,甚至能将一些大型公司的不合格药物拒之门外。该项目是为了实现一个“可信任的医疗卫生供应链”的目标。据了解,已有很多科研团队参与到区块链医疗领域,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区块链医疗项目。(1) “The Pulse of Fintech – Q4 2016”,https://assets.kpmg.com/content/dam/kpmg/xx/pdf/2017/02/pulse-of-fintech-q4-2016.pdf(2) “H2 Ventures KPMG Fintech 100”,https://assets.kpmg.com/content/dam/kpmg/xx/pdf/2016/10/fintech-100.pdf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