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育德 泽被生命——成都高新区德育创新实践探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06:53:45

点击下载

作者:张俊勤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仁爱育德 泽被生命——成都高新区德育创新实践探索

仁爱育德 泽被生命——成都高新区德育创新实践探索试读:

前言

凡是学校教育工作者,都对“德育工作”耳熟能详,但,什么样的工作才是高效能的德育工作?最适宜学生发展的德育工作应当怎样开展?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诸如此类命题,一直都在实践中、探寻中、优化中……

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全民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

在成都高新区的热土上,国际平台与创新机制孕育着强大的教育创生的潜能与激情。作为全国先进级的高科技园区,正举步迈向“世界一流”国际化社区,区域内的居民群体多元并存:既有世界500强的高管,也有留学回国创业人员;既有高精尖的知识精英,也有拆迁安置居民,还有部分外来民工……教育,作为社会事业的保障体系,如何才能满足各阶层、各类别家庭的需求?这,给成都高新区的教育创新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生长、发挥空间,由此,催生了各学校“百花齐放、千帆竞流”的和美景象。

成都高新区现有39所中小学,在区域教育整体优化的发展平台上,各学校以“创新实践”为区域特质,以“校本生成”为行进路径,以“优质育人”为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德育创新与品牌打造,搭建传统文化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媒介素养等多种平台,各学校自主发展、和谐共进、个性绽放,区域德育呈现出勃勃生机——校校有特色,班班有亮点,人人有收获。各具魅力,和而不同。

本专著分为上、下篇:上篇精选了11所学校的德育综述,呈现了各学校锐意创新、异彩纷呈的德育特色。下篇是众多一线教师倾情教化、慧心育人的德育故事;分为“议论选粹、个案集锦、心育札记、班会展台”四个部分。全书收集了近几年来高新区各学校及部分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成果、育人感悟等,既有“仰望星空”的理论探索,也有“脚踏实地”的方法操作;既有学校层面的德育特色构建,也有针对班级、学生的个案剖析……具有区域化、校本化的“原生味”“实在性”“创生性”特点,不刻意拔高、不脱离实际,还原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性”“复杂性”“过程性”。“仁爱育德,泽被生命”旨在彰显出成都高新区学校德育工作“以仁爱为土壤、为根基”“以熏染、导引、教化、培育为路径”“以生命健美、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区域特性,由此才得以铺展开“秀木成林”“和谐共进”的壮美风景。张俊勤2015年4月序行走在立德树人的路上——成都高新区学校德育的启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明确表达了我们党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坚守,是对于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括,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成都高新区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问题上锐意进取、善作善为,坚定地迈步在实践探索的征途中。一、构建良好的德育生态

德育生态系统,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由此而衍生出的生态德育,其实施途径可归纳为三句话:学生——生态德育的主渠道;社会——生态德育的大舞台;家庭——生态德育的启蒙地;坚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注重构建友好、融洽、互动的教育环境,推动教育的协调、合作、统筹,已经表现在成都高新区的德育践行中。(一)推进区域统筹

根据区域公理理论,任何区域都是人地关系区域、区域系统的区域以及历史发展的区域。也就是说,区域教育是该区域系统内教育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教育的历史过程与未来发展之间的带有该区域空间特点的教育。成都高新区在全区范围内统筹德育工作,正是着眼区域全局之举。

学校教育是不能离开整个社会系统的。“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观点看,学校作为社会制度或文化系统的存在,不仅是教育系统,也是社会体系、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区域”这一概念,泛指人地关系领域、行政区划领域、社会系统领域、历史文化领域。只有统筹行政的、社会的、学校等的影响,才能实现教育功能。

学校德育更不能离开“区域”这一基本“近环境”,这是由德育的社会性特点决定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早已指出,各级党和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机制。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又再次强调,各级党和政府要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

成都高新区正是按党中央的指示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优化人文环境“人文”,原本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和哲学观念,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尊重人的存在、需要、尊严和多种创造与发展的可能性,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成都高新区是一个以高科技业态和高文化配置为特征的区域,其精神文明水平和社会文化环境,正是孕育和滋养儿童和青少年道德成长的阳光雨露和沃土,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受到精神上的润泽和培育。

我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做出形象的比喻。这不禁使人联想到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写过的一篇寓言故事:一个诚实君子住进一座盗贼城市,该城中无论男女老幼皆以互相偷盗为业。君子不齿其劣行,发誓坚持自己的道德人格,不与下流为伍而自豪。几个月之后,君子身边钱财及生活资料被盗贼们轮番洗劫一空,终于在贫困饥饿中死去,君子至死不偷的迂阔,被城中人当作笑话长久流传。

我国伦理学者肖雪慧在其随笔集《独钓寒江雪》中写道:“道德不是一个自我满足的封闭系统,任何道德要为人们所遵循,都离不开综合了政治、经济、法律之现实力量的赏罚机制的支持。如果现实被安排成无德无才之辈依靠他们精神劣势,依靠诸如不择手段、不顾廉耻等武器,总是稳操胜券,而高尚心胸、美好气质、个人尊严等精神优势往往使人不仅处境困难,举步维艰,总是招致祸端,那么全社会普遍的人格低下、精神萎缩,便成为奖劣罚优的社会赏罚机制之必然结果。”(三)凝聚教育合力

学校德育的环境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儿童和青少年是在与这种环境的互动中建构自身的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学校德育产生正效应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保持德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这当然需要凝聚教育的合力。

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角度说,学校教育的开放性要求我们秉持开放的“大德育”理念,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合作机制,充分把握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把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及联席会议制、共建制等方式常规化,提高其实效性。

从学校内部管理的角度说,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管理系统和工作格局,实现三个延伸:从专业人员向全体延伸,从计划区域向生活区域延伸,从校内向家庭、社会延伸,推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机结合和班队工作、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的协调交融,真正做到“学校无小事,事事教育人;学校无界限,处处教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教育人”。

从成都高新区学校德育的实践探索看,这种凝聚教育合力的自觉意识和策略行动已经受到许多学校的重视,如成都师范银都小学对育人队伍的锻造,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的“学校同心、和谐共育”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二、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

鲁洁先生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教育的原点:育人;传道:教育的价值功能”。中央强调“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正是对教育本质和本原的回归、昭示。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经验促使我们必须重申:学校教育一定是为着培养完整的人,即“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是学校的中心职责。“学校必须是‘有教育意义的’,因为它们必须成为我们弄清楚如何实现人道、亲切、优美和共同利益等学校和社会中通常缺乏的价值观的主要基地之一。”(一)发挥统摄作用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朱小蔓说:“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是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教育中人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居于统摄地位的道德教育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的”。

朱小蔓教授所讲的德育“统摄性”,立足于“道德教育固有的渗透性和全时空性”这一特征。苏联著名伦理学家德罗布尼斯基在《道德的概念》一书中曾深刻地指出,不要把道德从人的活动中分离出来,道德不是区别于社会现象中其他现象的特殊现象,不能限定道德的空间范围,道德渗透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并没有独立自主的道德活动,道德活动是包含在人类各种活动体系之中的。所以,道德教育过程随时都可以发生,而非发生于单独的实体化的德育过程中。

从培养“完整的人”的角度分析,“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可能拆开来被教育;教育者也是活生生的人,同样不可能在与学生共同进行的不同活动中,只用某一个方面对他们产生影响。”“分而治之是被学校行政分工的方式弄迷了眼”。因此,必须让德育成为学校全部工作的“灵魂”而不是虚有其表。(二)聚焦核心素养

要发挥德育的统摄作用,必须确定培养人什么样的品质,且这些品质可以通过跨领域、跨学科的教育活动来形成和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学生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正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识性素养”,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特征。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核心素养体系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的目标谐合,也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要求一致,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集中体现了德育内容的精髓。从成都高新区各学校德育所确定的目标和内容看,其实都是围绕核心素养并根据学校实际提出的。因为“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分为核心作用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三)重视能力发展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知道,能力是潜在于个体身上,通过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它是一个人的素质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子,也是知识的一种“活化”状态,只有具备了能力,才能用知识去解决各种情境中的问题,也才能使各种知识、态度、方法得以“迁移”。道德学习也不例外。

对于道德的能力结构,我国学者从意识的角度把它分为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意应能力、道德控制能力、道德决策能力等几种。就具体的道德教育实践而言,我们也可把以上的概括性表述更直白地解读:一是道德判断能力,主要是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二是道德移情能力,主要表现为产生同情、体察、关心等情感反映的能力;三是道德自控能力,主要表现在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意志控制和持久性等方面;四是道德行为能力,主要表现为能选择正确的行为策略和行为方式。其他还有道德信息的采择能力、道德推理能力等。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能力只能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中,诉诸于学习者的内在积极性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而这一点,恰好体现在高新区各学校的德育改革探索中。如果我们细品成都高新区学校的“班会实录”,不难发现,讲理想、说成长、谈交往、说安全,其实都是在师生共同参与中、在互动与对话中启迪思考。三、确定适切的实施路径

德育的实施路径,实际上是通过什么渠道与载体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问题。德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必须重视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它通过课程、环境、管理和服务为学生的道德探究提供奠基性素材和统整力量,持续地过滤社会价值信息、优化教育情境,将基于核心价值观的品格教育弥散于学生在校的一切时间之中”。

在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推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对我们确定德育的实施路径极具指导意义。(一)重视课程育人

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由于人才培养的规律性、关联性强,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通过“五个统筹”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员育人体系。

在推进课程育人中,我们还必须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德育功能。要充分发挥课程内容中“公共知识”对人发展的奠基作用,揭示其价值负载和深植于其中的观点、立场、方法,推动学生道德思维的发展。要充分彰显“学科知识”的独特育人价值,“丰富学生对所处的变化着的世界的认识;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中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学习该学科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现能力”。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良好的教养,没有牢固的知识,没有丰富的智力素养和多方面的智力兴趣,要把一个人提高到道德尊严感的高度是不可思议的。”

从成都高新区学校德育的实践看,如新科学校以课程建设为载体,通过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特色培养、体验成功等方式,充分发挥了“课程育人”的作用,益州小学的“五会育人”在课程改革各领域都强化了育人的根本要求。而成都师范银都小学的习惯养成、多元课程和全员育人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一种有效探索。(二)组织实践活动

教育实践是“人们以一定的教育观念为基础展开的,以人的培养为核心作用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方式”。任何实践行为都受实践者内在认同的价值目标支配,并根据他对目标与行为内在关系的理解,渗透并体现在实践过程始终,真正认同的价值绝不会只停留在口头上。因此,品德的形成、价值观的内化都离不开实践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中央对于德育实践活动中的内容和形式还提出许多具体要求,如,利用各种法定节假日、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丰富未成年人节假日参观、旅游活动的思想道德内涵,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

中央还强调,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未成年人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少先队员、先进集体等活动,为未成年人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从成都高新区各学校的德育经验看,无论是各种节庆仪式、主题教育、社会服务、艺体活动,还是班会、队会、校会,都丰富多彩,深受儿童、青少年欢迎。(三)开展生活德育

生活是人之生命存在的方式,因此,“生活”专指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人的特殊生命活动。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的”。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生活的建构,它所指向的是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好生活。道德教育要帮助学习者学会关注、反思、改变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

道德是儿童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之中,在他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通过活动与交往,通过学习、模仿和反思,自我建构起来的。道德是为生活服务的,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开展生活德育,就是要让德育回归于生活,因为一切道德元素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的道德意识往往依附于具体生活事件、生活过程、生活细节,依附于他的身体活动和行动”。这样,德育不再是凌驾于生活之上的英雄们的故事,回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领域,学生围绕着自己的现实生活事件,在自己的道德生活中构建个体的道德品质。

应当说,成都高新区各学校开展生活德育是颇富创意的,在内容上是源于学生生活中的道德需要,在目的上是服务于学生的道德生活,在立足点上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如锦晖小学在推进“生活德育”中以“习得式活动”为切入口组织一日习惯的常规训习,自主体验和丰富的社团活动就很有特色。当然,生活德育并不是一种单调的模式,石室天府中学的“幸福教育”、大源学校的“阳光教育”,其实也是对生活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实践。四、强固基本的教育阵地

学校德育的“全时空性”,决定了德育实践的领域十分广阔,但这决不意味着德育就可以任其自然或随意地进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要求把学校的一些基本的阵地稳固好、坚守好。(一)学校文化的熏陶

学校是一个先进文化、高尚文化的阵地,学校要“以文化人”,就必须着力于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其核心是学校实际存在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是构成学校行为根基的意识、信仰、态度、习惯、修养、准则。我们常讲的“学校特色”一般反映在独具魅力的学校文化中。

对于学校文化的结构,季苹曾有一个譬喻:学校文化是一棵生命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状态是生命之树的叶子;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之树的主干;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以及行政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土壤。教育部文件在提到改进“文化育人”时指出,要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因此,抓好学校文化建设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多范畴并重,即物质文化的浸染,精神文化的濡养,制度文化的涵育,行为文化的习得;二是多层次共行,即管理亚文化的变革,班级亚文化的形成,服务亚文化的改进。

成都高新区的学校特色,基本上都体现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上。如校园环境就体现出一种“寓意性设计”的趋向,注重自然和谐性、童趣及身心协调、历史与文化认知、学校独有的办学理念、现代文化或乡土文化等等。在制度文化建设上,体现出制度本身是善的、合伦理又合规律的,能使个体将外在的制度规约和内在的道德自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制度教化和德性培育的统一,达成外在规范和内心遵从的共契、融通与合一。随着学校各种制度、守则和规约的付诸实行,成都高新区的行为养成教育更是卓有成效,学生遵纪守法等文明行为已蔚然成风。成都高新区一些学校的德育特色也体现在学校文化中,如成都师范银都小学的人文化德育实践,把人文雅致的校园文化、开放和谐的班级文化、灵动愉悦的小班课堂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的特色,体现了“尊重生命,彰显个性”的价值追求。其他如中和小学的“和美德育”,高新实小的“和谐德育”,和平学校的“和融德育”等都在“和”文化的主题下各具亮点、交相辉映。(二)课堂教学的涵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关于道德、道德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经典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个概念一样。”他认为教育性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诺丁斯也指出,有“伦理上的考虑的教师将教学视为道德事业”。

课堂教学的道德涵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教学是引人“向上”“向善”的工作,其宗旨即叶澜教授所说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本质上就是“立德树人”。对教学教育性的表现,班华教授曾大体上概括有四个方面:作为教学内容的学科知识对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奠定科学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的作用;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课堂氛围等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具有熏陶感染的作用;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对优良品质的发展具有锻炼作用;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榜样示范作用。

从教学的方法和形式来看,教育是一种道德性的实践,教育和教学都是道德事业,不仅具有道德的目的,而且必须以道德的方式进行,教师因此是道德主体,教师的教育实践是道德性的实践。教师的日常教育行动必须有道德原则的约束,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承担道德责任。因此,不仅是教学内容,而且教学的全过程都应该具有教育性,不管是教学的意向,还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形式或教学具体内容,都必须符合一定文化体系中伦理规范的要求,采取一种学生在道德上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以正确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其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对整个人的精神教育。”

这个方面,成都高新区正在探索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有很鲜明的取向。(三)班级集体的濡化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对其成员的影响是由班级组织的特性所决定的。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学生的奠基性学习,尤其是“社会文化”的奠基性学习不可能在个体独处的空间里完成,而是需要借助于群体生活的环境。班级组织可视为社会向青少年提供的一种在校期间群体生活的基本环境。

班级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而且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因此就决定了班级组织既具有社会化功能,又具有个体化功能。班级组织能够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在集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集体目标为导向,借助课程、文化规范、交往和人际关系等载体,对学生传授社会经验、指导社会生活目标、教导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角色,使学生从一个自然有机体发展为一个社会成员。其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为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一个充满活力的班级组织,将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多维空间,将为每个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机遇与条件,班级生活将成为学生展现、形成自己独特性的舞台。

成都高新区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根据班级组织特点,全面而又有创造性地实现班级的教育功能,班级活动更是独具匠心、多彩多姿。在学校班级集体建设中,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和领导艺术至关重要,从“德育智慧源于爱”的专辑中我们可以看到,班主任的“仁爱之心”和“实践睿智”是如何滋润孩子的健康成长。五、探寻有效的践行方式

达成德育的目标,必须选择一些有效的行动方式、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德育方法是为达到既定教育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参与德育活动的各种方式的总和。根据德育方法的特点,怎样践行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呢?(一)教、学、管谐合“教”指教育者的活动,“学”指学习者的活动,“管”指管理者的活动。在德育过程中,其实主要是“教”与“学”两方,因为“教”与“管”可能是同一主体,也可能相互包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作为一个重要原则提出来,其内涵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应当说,德育过程中的内部矛盾,就集中体现在教育者的“教”同学习者的“学”之间的矛盾上。

德育过程必须处理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作为施教的一方,不仅控制、调节着教育者与德育的内容、方法之间的矛盾,而且也控制、调节着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之间的矛盾。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是德育目标的体现者,德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起着主导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育者所提的德育目标要求代表了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其成员的要求。它控制着、规范着、决定着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发展的方向。

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还主要表现在调动受教育者积极性上。受教育者则根据教师的指导积极参与德育过程,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激起其内部矛盾,激发、促进受教育者的“自己运动”,启发、引导其自我教育,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誓约、自我命令、自我鼓励、自我克制、自我训练、自我检查等。真正的、有实际效果的教育,正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

思想品德过程中的“管”,实质上也是教与学的一种特殊形式,这即是中央所指出的“不断完善思想道德的社会管理、自律和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

从成都高新区学校德育的实践看,充分发挥教育者在思想引导、价值辨析、活动组织、实践体验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放手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同时也寓管于教,这些都正走向同构与谐合。(二)知、情、意交融

我们常讲的“品德”或“道德品质”,其基本涵义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或倾向”。个体的道德发展,即一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要素统一的、交互的、持续的变化。一般来说,知、情、意、行是品德的内在心理成分或心理机制。

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等几种心理成分。道德认识也叫作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也就成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使这两者加以沟通并加以实现有赖于道德意志。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支配行为的力量。这种力量经常在人为实现道德目标的行动中采取积极进取或坚忍自制两种形式中得到表现。

从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分析,各种心理成分之间是一种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中,既要根据每一位学生心理要素的特点,倚重于一定的情境领域和方法形式为其发展提供最佳条件,又要注意使各种心理要素有机整合,在共生中获得整体发展,这也即是品德教育中“同时性”与“多端性”产生的共振效应。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成都高新区学校德育能自觉地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科学地促进学生思想品行发展。(三)导、练、行并重

德育方法是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德育方法是实现既定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是德育内容产生教育影响的手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德育方法的性质也是影响德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作为指导思想的德育方法要坚持方向性、开放性、参与性、整体性和立体性。如果从总体上来审视德育方法,导、练、行并重是一个基本的构想。“导”即指导,是一种启发性指引,不同于强制灌注。美国教育家杜威讲过:“指导是一个比较中性的词,表明把被指导的人的主动趋势引导到某一连续的道路,而不是无目的地分散注意力。指导表达一种基本的功能,这一功能的一个极端变为一个方向性的帮助,另一个极端表现为调节和支配。”在学校德育中,我们经常采用的动机诱导、思想引导、心理辅导、情绪疏导、行为方式指导都是着眼于一个“导”字。检视一下德育方法系统,最常用的说服方法和榜样示范法就着力在“导”上。“练”是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包括日常实践和专门组织的行为训练。多种形式的实际锻炼其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优良行为习惯,增强责任感和意志力;同时,通过实际锻炼,加深对思想道德准则的理解,丰富道德情感。“行”指品德践行即道德实践,是把学到的思想、道德观念、准则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品德践行既是德育目的,也是德育的手段。品德结构具有内在统一性,在一定意义上品德主要是道德认识、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思想品德的形成,归根结底应表现在行动上。通过品德践行可以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能力。

就品德教育的方法而言,当然不止以上提到的那些,其他如情感陶冶、品行评价、自我教育等都可以组合起来运用。从成都高新区学校德育的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各种方法被灵活、巧妙、科学地采用,已经产生了综合效应——推动学生的品德发展。严先元2015年1月锐意创新异彩纷呈——学校德育特色生命在人文化德育中花开七彩——成都师范银都小学人文化德育实践成都师范银都小学 文莉 张俊勤

成都师范银都小学(简称“银小”)的人文化德育是以“尊重生命,彰显个性”为核心价值追求的德育体系,它尊重生命的多元化,关注个性发展需求,强调个体与群体、与自然及社会、与世界及未来发展的适宜性、和谐性。其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谐发展以及个体的优化发展。

银小人文化德育以德育科研为引领,以和谐文化为导向,以习惯养成为核心,以课程创设为支撑,以家校共育为依托,展开了有效的实践探索。坚持科研引领,缔造专业德育队伍

育人者须自勉,律人者当自强。银小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倾力缔造德育队伍。一、缔造师德高尚的育人队伍

在《儿童“爱的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中,银小老师们树立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念,自尊自爱,追求卓越;在“爱的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中,老师们以爱育爱,用行动书写着爱教育、爱学生的真实故事。学校经常收到家长写来的表扬信。有表扬老师职业操守高尚的;有表扬老师爱岗敬业的……

爱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研究中,我们拟定了各年级“爱的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具体要求和活动体系,开发了校本教材;开辟了“爱的习惯”养成教育的主题单元活动;梳理出各学科课程渗透“爱的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和策略。于是,充满爱的教育艺术遍开学校校园,老师们给每一个孩子以爱,又以不同的方式去爱每一个孩子。把爱变得充实而丰厚,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成为一种教育习惯。二、缔造技艺高超的专业队伍

班主任人人参加《“小班化教育”班集体建设研究》,不同年段的班主任科学地开展班级常规管理策划,形成了低段童趣化、中段规范化、高段自主化的班级常规管理模式。每位班主任结合自身、班级特点,从问题出发,自主确立微型研究课题,研究治班策略、途径和个性,形成个性特色的治班风格,创建特色班级。

银小德育队伍人人争做研究型教师,专业成长充满活力。2014年9月,银小首席班主任脱颖而出。2015年1月,银小首席班主任工作室隆重成立。至此,银小形成了以首席班主任为引领,特色班主任为中坚,新秀班主任为骨干的梯级队伍发展模式。建设“三度文化”,落实“尊重生命”理念“教育场域”往往蕴蓄着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银小努力建设“三度文化”,即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小班课堂文化,营造人文、和谐、尊重、关爱的“教育场”,使师生在“场域中”受到感染与导向、规训与内化。一、人文雅致的校园文化

银小全面推行小班化教育,致力于争创小学素质教育精品,营造着生态的校园环境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尽可能地赋予“尊重生命,彰显个性”的教育理念。

校园里没有禁区,舞蹈形体房、综合活动室、图书室、钢琴平台、活动地台等场所和设施学生都可以自由使用。教学楼每一层都有教育主题,每一面墙都在“说话”,每一处景都蕴含着无声的教育。二、开放和谐的班级文化

银小教室没有讲台,班主任办公桌就在教室,教学的过程就是生命陪伴生命的过程;在这里,每个孩子都在老师的充分关爱之中……

在教室环境的创设中,低段突出童真童趣,中段突出规范美观,高段突出自主创新。教室外墙上师生共同创作的“班级名片”蕴涵着强烈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班级的建设权属于孩子,他们自取班名、自拟班训、自画班徽,从征集、设计、评比到中标,最终形成班级的特点和个性。班级特色角开设了“泡泡吧”“静心角”等特殊空间,引导学生自律、自省、自悟。三、灵动愉悦的小班课堂文化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深厚土壤。

银小的小班课堂中,教师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习惯养成,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被关注、被重视的亲切感、愉悦感。教师与学生或真诚对话或一起活动,学生会产生被理解、信任的安全感,能大胆地表达。在探究中,老师允许学生出错,包容学生犯错,所以学生会敞开心扉倾诉所遇到的困难,寻求同伴或老师的帮助。经常性的小组学习,使小组组员间关系密切,成为学习同伴,相互间充分信任,合作默契,使学习成为分享的经历。

总之,银小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小班化教育,全员育人,让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散发出教育的韵味,为师生营造一个适宜张扬生命活力、亮出精彩自我的“教育场域”。强化习惯养成,促成自我管理能力

要适应未来的社会,适应未来的发展,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取决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一、习惯养成,尊重主体

银小人文化德育的“育人目标”是培养习惯良好,人格健全,个性鲜明,敢于创新的现代小公民。

如何把外在的“规范”与孩子内在“自由”连通,从而持续地激发他们自觉向“规范”靠拢的成长欲望,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所在。我们主动选择,优化途径,形成习惯养成教育序列。分年段细化养成目标,落实各年段教育重点;同时,把习惯养成教育内容按每月一个教育主题进行安排,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

银小班主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校习惯教育要求和内容,带领孩子们民主讨论制定班级公约、班规等行为规范,在充分认可中自我养成。学校专门编制了图文并茂的《银小小公民手册》,供其孩子们自主学习内化,并利用《银小学生成长册》“自评”“同学评”“师长评”,引导孩子向善向美,养成好习惯。二、落实养成,活化管理

银小把养成教育落实到“一年级新生培训”“一日常规教育”“每周一个好习惯”中,利用朝会和国旗下教育,序列地开展养成教育。同时,充分发挥德育校本教材《银小娃娃》的育人功能,班队会循序、持续开设养成教育课程。

各班创新地采用生动形象的过程性评价,活化学生自主管理,巩固和激励个体习惯的养成。低段的“成长进行曲”“花儿朵朵”等评价,一个音符、一朵花代表一个好习惯,孩子们用好习惯谱写成长乐曲,用好习惯浇灌花开记录成长;中段的“比学赶帮超”,在互学互助中养成好习惯,超越自我;高段的“梦想清单”,目标清晰,行动有力,自主养成,实现目标。

学校利用“周‘五星级’班级评价”“月‘明星班级’评选”“学年优秀班集体”等评价机制,促进班级常规养成,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另外,每学年开设“遵章守纪奖”“勤学好问奖”“生活小能人”等29个奖项,对孩子的综合及单项习惯养成表彰达到了100%,做到了人人获奖励,促进个个好习惯。创设多元课程,满足个性发展需求

银都小学在人文化德育课程的开发中,遵循“尊重兴趣、贴近生命、促进优化”的原则,将师生自主开发与学校构建相结合,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一、自发性兴趣课程

二年级三班有几个学生,对昆虫特别感兴趣,一下课就跑到操场去捉各种各样的昆虫进行观察,还自发成立起了“昆虫研究所”。老师鼓励孩子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开展了“昆虫研究所”系列活动。后来,这个班自发成立了“小动物研究所”“军事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和“天文研究所”。全班30个孩子都加入到了“研究所”,都当上了“小小研究员”……

在银小,孩子们自主开发的德育课程随处可见:“书屋公司”“花草工作室”“快乐诗社”“名小吃与洋快餐”……在兴致勃勃的自主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尊重生命、自然、社会,学会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交往。二、创新性体验课程

银小创设了缤纷多彩而且具有“人情味、童趣味”的体验课程,让学生的生命在体验中得以滋养,个性在活动中得以彰显。

每年元旦,学校邀请所有孩子和家长参与最受欢迎的“迎新小吃会”。家长、师生齐上阵,亲自制作、烹饪最拿手的小吃,并在校园里张贴海报、摆摊设点、热情叫卖……这样的“小”活动透射出学校“健康、聪慧、高尚、快乐”的育人“大”方向。

银小“三月风采”主题单元德育活动尽显“贴近生命、走进生活、自由体验”的特色,受到《成都日报》、成都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亲情、友情”主题单元德育活动更是因为“关注个体、尊重生命”的特色而受凤凰卫视专题采访,成为国务院新闻办2005年重点对外宣传电视系列片《成长的故事》的主要内容,在凤凰卫视和中央电视台播放。“故事大王”“超级童声”等比赛活动,让学生选择舞台、尽情展现。三、特色性艺术课程

在“艺术教育拓潜能,以美塑造现代人”的思路统领下,银小开设了管乐、竖笛、合唱、街舞、健美操等富有特色的社团艺术课程,并开发了校本教材。艺术教育在这块和谐雅致的校园里,在一群充满艺术活力的师生的演绎中,呈现出银小独特的艺术教育魅力。

银小课间操有许多“花样”:周一街舞健身操、周二快乐恰恰恰、周三华尔兹、周四搏击操、周五游戏活动,丰富而鲜活,个性而独特。

人文化德育还建设了系列德育课程——序列化实践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家政课程等等。以生为本的人文化德育课程体系赋予孩子们快乐的童年,也充实着老师的职业生活。构建“志愿”队伍,增强全员育人实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是关注孩子生命成长和个性发展最重要的人。银小重视家校共育,在常规家访、来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家校合作的基础上,携手家长构建“志愿”队伍,增强育人实效。一、建工作站,完善机构

学校按照《银都小学家长志愿者工作章程》,通过宣传发动、家长自荐、民主选举的程序成立了班级、年级和学校三级家长志愿者组织。

学年初,学校隆重召开家长志愿者工作会议,宣读志愿工作章程,学习了解志愿者服务的宗旨和意义,民主选举产生家长志愿者工作站的站长、副站长、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组建家长志愿者工作站,完善工作机制。

家长志愿者工作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工作站QQ群和通讯平台,及时沟通志愿服务信息,交流志愿工作情况,营造志愿者服务的良好氛围,传递正能量。二、志愿服务,多元活动

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都能够看到家长志愿者的身影:选修课,家长志愿者当起了足球教练、主持班老师;班会活动,家长成了故事爸爸、手工妈妈;班级特色活动,教师、家长、学生一起准备;运动会、迎新小吃会、社会实践活动,家长陪孩子一起经历;健美操、管乐团、舞蹈和科技等比赛,家长志愿者牵手老师,为孩子们化妆、加油,分享汗水换来的芬芳;家长课程培训,家长志愿者请来专家授课,有效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家长志愿者工作站还开展了一系列献爱心志愿活动,其中,“弘扬美德孝亲敬老”志愿者活动接受四川电视台、《四川经济日报》和国家级刊物——《孝行天下》的专题报道;开展“变废为宝,我们在行动”环保活动,成立“爱心基金”,开展捐助贫困儿童的志愿者活动……

学校开辟志愿者工作平台,大力推动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学校戮力同心,共思共进,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的完善。

成都师范银都小学的人文化德育实践,在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路径上,既强调群体的和谐共生,也尊重个体的自主发展;既强调生命的现实状态,也关注人生的未来发展;既遵循教育的科学规律,也强化现代社会的多元变化,落实着学校“尊重生命、彰显个性”的办学理念,老师们认为人文化德育就是“用生命滋养生命的过程”;校长认为人文化德育的目的就是“要看见孩子们生命七彩花开的姿态,听见孩子们生命鲜活拔节的声音”;专家认为人文化德育就是“尊重个体特性,追求教育本质,优化生命成长的过程”。和谐德育:让每一个生命都绚丽绽放——“1533”和谐德育综述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 刘明建 桂海波 宋武军

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简称“高新实小”)一直秉持“为生命而教育”的思想和“崇尚科学、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坚持“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坚守“为人生奠基,让生命美好”的教育追求,致力于回归人性、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促进人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本质,系统构建了为生命而教育思想下的“1533”和谐德育体系。一、构建起“1533”和谐德育体系“1533”和谐德育体系就是树立“1”个理念、构建“5”类课程、实施“3”项建设、开展“3”项活动。1.树立和谐德育理念

我们确立了“关怀生命”的和谐德育价值观;“整体育人、务求实效”的德育方法观;“开放—激励”的德育评价观。形成了“德育目标阶梯式、德育环境情境式、德育内容渐进式、德育过程参与式、德育活动体验式、德育评价激励式”的和谐德育理念,为促进学生道德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优化的环境。2.五类德育课程

德育应当关注真实的德育背景和具体的人,应当指向生命成长的环境。我们把关注人与自我和谐的心理教育、人与人和谐的礼仪教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教育、人与社会和谐的责任感教育、人与世界和谐的国际理解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课程。这五类课程综合着力于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良好的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3.三项德育建设

即班主任职级制管理、班级个性化建设、家校共育机制。以班主任职级制管理,构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管理机制,推动班主任专业化建设。以家长学校和班级家长协会建设为载体,开展家长论坛及学习型家长和学习型家庭的评选,促进了家校有效沟通和家庭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以班级个性化评价管理,建设具有教育力的班级文化,联动推进三项德育建设,即“(正副)班主任职级”评定与“班级个性化评价”挂钩,以“班级个性化建设”为载体,实现家校和谐有效沟通,推进“家校共育”。4.三大特色活动

即德育活动、科创活动、艺体活动。二、实施“班级个性化评价”机制

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1533和谐德育”体系、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我们探索与实施了“班级个性化评价”机制,撬动班级个性文化建设、班级教育与管理、班主任专业发展。

班级个性化评价机制即“一套标准”评价“一个班”,有多少班就有多少个评价标准,只要班级总分达到了班级预期制定的目标分,就可以评为学年优秀班集体,不再限定优秀班集体名额。我们建立起了“优秀班集体评选制度”“优秀班主任评选制度”“班主任职级制”等相关德育管理制度与流程;构建起“以会代训”“个别交流”“检查评比”“课题研究”“活动引领”等支持性策略;每学期指导各班制定班级个性化发展的“常规目标”“发展目标”“班级特色目标”“激励目标”“特色目标”,形成《班级个性化发展目标责任书》;实行班级个性化建设资料袋管理与多元参与的质性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与上级评优、正副班主任职级评定及津贴挂钩,调动正副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其专业化发展。

班级个性化评价带来的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班级、教师共同提高,撬动了班级建设的活力。每个班都有自己的名称,如“浪花中队”“小雨滴中队”“骐骥中队”……并且确立了班级精神、班级口号、班级特色、班训、班风、班徽等。许多班主任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教育个性与风格。“一学年一评”实现了优秀班集体与班主任职级的动态管理,促进了班主任和学生个体的成长及优秀班集体群体的建设,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三、“和谐德育”让每一个生命都绚丽绽放1.德育活动精彩纷呈

德育活动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等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亲历中判断、选择、体验和感悟,获得健康成长的本质力量。着眼于学生的道德培育与习惯养成,高新实小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形成了“校园六个一行动”“快乐月月盼”“校园大展台”等特色德育活动。(1)校园“六个一行动”

学校持续开展的“校园六个一行动”,包括“清晨一读”“课前一诵”(班训、经典)“午间一习”(写一手好字)“每周一歌”(会唱100首经典儿童歌曲)“每日一炼”(体锻一小时)“每日一省”(夕会时间进行自我反省)。我们制定了“校园六个一行动”的管理规范,并分项检查落实。“校园六个一行动”已经逐渐成为帮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正能量。(2)“快乐月月盼”活动

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学校把九月定为感恩节(感恩老师和祖国),十月为数学文化节,十一月为科技文化节,十二月为英语文化节,三月为读书文化节,四月为体育文化节,五月为艺术文化节,六月是感恩节(感恩母校、老师和父母)。每个月都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序列的教育活动,让学科教育和德育完美结合,做到“月月有期盼,周周有活动,人人都参与”。几年来,学校共开展“快乐月月盼”活动30多次,同学们在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与风采。(3)“校园大展台”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与特长,更加阳光、自信、快乐地成长,高新实小创造性地开展了“校园大展台”活动。每期“校园大展台”分别由3—6年级各班轮流承办,围绕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表演一台人人参与的约40分钟文艺节目,各班通过现场直播观看。如今,“校园大展台”已走过4年,成功举办了42期,孩子们通过合唱、拉丁舞、诗朗诵、体操、民族舞蹈、相声、乐器合奏等多种形式,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特长与个性风采,尽情表达童年的多彩与快乐,尽情抒发对学校、生活的无限热爱。《种一片太阳花》《花重锦官城》《骐骥跃九州,畅想中国梦》……每一期都异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尤其第36期《娇娇女王》更是开了音乐童话剧表演的先河。在充满儿童色彩、童话韵味和流行时尚元素的音乐中,通过鲜活的角色个性塑造和生动的语言表演、演唱、舞蹈等艺术形式,讲述熊猫娇娇为救治保护自己的男孩的眼睛,上山寻找灵药,与破坏森林和猎杀动物的坏人展开斗争的故事,让大展台既是爱护动物、环保教育的生动课堂,又全方位地展示了这个班级的学生综合素养和班级个性化建设成果。

高新实验小学的“校园大展台”活动是促进班级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促进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和平台。每一期大展台都是学生一生值得回味的美好记忆。(4)养成教育活动

我们长期坚持以养成教育为德育的基础课程,不断改进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落实十项常规。我们坚持抓好学生的十个常规,即文明礼仪常规、课堂常规、清洁常规、两操常规、集队常规、课间活动常规、午餐常规、午休常规、上学放学常规、如厕常规等。做到“三个到位,四个落实”。“三个到位”即以行政值周为核心的值周组管理到位,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管理到位,以大队部为核心的学生自治管理到位;“四个落实”即常规管理标准与制度落实,对学生的教育、指导、训练落实,对学生常规的管理过程落实,对学生常规管理的考核、评价落实。

养成七种习惯。通过规范要求、训练与评价,主要让学生逐步养成七大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劳动习惯、安全习惯、锻炼身体习惯。探索总结出习惯养成的七种训练方法:分层目标法、反复训练法、榜样示范法、环境影响法、活动体验法、评价强化法、持之以恒法。

培育七种品格。我们培育学生“仁、义、礼、信、忠、廉、耻”七种做人的品格,也就是仁爱、正义、礼仪、诚信、忠诚、廉洁、知耻。以班队会、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每日夕会、各种传统节日活动等为载体,开展爱国教育、责任感教育、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廉政教育等专题活动,潜移默化,养育学生品格。

德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我们十分注重从每个细小的事件入手实施德育,让这些细小事件成为最好的德育契机。如每周升旗仪式、降旗仪式、开学典礼、散学典礼、少先队建队日活动、六一庆祝活动、各种表彰大会、社会实践活动、班队会,以及法制、安全、心理健康等专题活动等。我们精心设计、组织实施每一项活动,充分挖掘其育人价值,形成德育课程资源。2.科创活动

科创活动是我校长期坚持的精品活动。我们充分开发科创教育对生命成长的价值,探索与实施“大科创”教育模式,把科创教育生成的开放、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渗透到各类课程及实施过程之中,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体现在各类课程之中,实现科创教育与各类课程的相互融合,让科创教育常态化、全域化、长效化。现在,高新实小已经连续十年蝉联成都市科技教育综合考评第一名。

学校成立了少年科学院,整合有博士学位的家长和社会专家资源,成立了“少年科学院博士工作站”和“专家指导中心”,持续开展“梦想课堂”活动,进行励志教育、科普教育与科创指导。

在4—6年级全面开展以小课题研究为主的探究性实践活动,探索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探究实践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参加2013年成都市第29届创新大赛为例,高新实小一共申报学生小课题研究成果363项,其中115项获得一等奖。2014年10月,学校精选出50余项学生优秀小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了《探究在体验中漫溯:小学生小课题研究成果集》一书,并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小课题答辩展示活动,先后有25名学生获得全国小院士称号,20名同学获得预备小院士称号,14名同学获得小研究员称号。3.艺体活动

高新实小是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成都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成都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把每年4月定为体育节,5月定为艺术节。建立起体育俱乐部和小精灵艺术团,形成了篮球、乒乓球、拉丁舞、民族舞、民乐、管乐、合唱、书法、科幻画、国画等传统项目与特色。促进大脑开发与激扬生命个性的艺体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的又一教育特色。

高新实小规划了学生在校六年中将参加六种不同主题的校园运动会:模拟校园奥运会、中国民族运动会、中国城市运动会、世界城市运动会、著名大学运动会、头脑奥林匹克运动会。2013年4月的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上,全校37个班级分别代表一个国家入场,在入场过程中每个班级有2分钟以内的对模拟的这个国家的文化、体育等内容的介绍和展示。各班精彩纷呈的展示背后凝结了国际理解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和班级个性化建设的成果。通过体育运动会这一有效的途径,综合多元教育,是我校和谐德育理念的又一创新和突破。

生命因守望而美好,守望生命是一种恒久的信念。在“为生命而教育”思想指导下,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实施和谐德育,共创共享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童年的多彩与快乐,让每一朵生命之花都绚丽绽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