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琅华照寒烟:唯美典藏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10:33:27

点击下载

作者:白华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汉代琅华照寒烟:唯美典藏版

汉代琅华照寒烟:唯美典藏版试读:

大风起兮,诗赋情长

这本与汉代文学有关的书,在北京的四月最终完成。草长莺飞、樱花零落的时节,这些文字在键盘上面静静绽放,拥有着自己别样的生命,又如同静静飘落的雪花,远离尘世的喧嚣。它们独自构成了一个不被打扰的宁静世界,里面有荒凉的戈壁,也有千年不倒的胡杨树,还有在那片辽阔的山河大地上徐徐拉开序幕后,演绎的一出出爱恨情仇、是非恩怨。

汉朝建立之初,就因刘邦的一曲“大风歌”激发出狂狷的气质,而后却又隐忍克制,奉行无为而治,终将秦末的荒芜演变为日后的繁荣。但与此同时,汉室的张扬不羁已经在波澜不惊的表面下蠢蠢欲动了。

休养生息,独尊儒术,平定匈奴,天下归一。汉朝雄风忽然刮起,一发不可收拾,当漠北的大风吹起,漫天的风沙席卷而过,掠过那片荆楚大地,一直到海岸尽头,那消散的不仅仅是时光,还有历史中无数的金戈铁马、觥筹交错、倩影翩跹、旷世才情。

这些烙印在时间的脚步中渐渐模糊,却唯独留在了文字中,历久弥新,芳香如故。翻阅枯黄褶皱的书册,仿佛就可以遁身于那悠久的时空隧道,去追寻汉室久远的辉煌。

文学和历史相伴而行,谍影交错,交叠纠结,二者相互糅合,在经历了大汉初期的烈火历练和百废待兴之后,更是难以剥离,在历史不断前进的脚步中,那一曲曲绝响再次唱起。没有诸子百家争鸣的胜景,却有《楚辞》遗风之美感;没有风雅《诗经》朴实的吟咏,却有着繁盛兴荣的一曲高音。

在那滚滚的狼烟与激昂的音韵交错响起时,回望长安古道,仰望当日晴空,谁曾想到这个时代会成为华夏文明永远难忘的记忆?谁又会知道这个时代的文明会源远流长,永不干涸地滋养着这片土地?

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他认为汉代的文学之最当属汉赋,并称汉赋为“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种琳琅满目的文体,在那段寒烟慕华的岁月中,充当了唯一的记录者。

还有质朴无华的乐府诗歌,在苍茫旷野上,它们记录下了那时的风云骤变、民生野趣,以及世间百态。

那些古老而悠远的词句就好像是种在内心深处的一株玫瑰,带着芬芳,在大漠深处摇曳绽放,那千百年来积郁的深厚情感就像是它枝蔓上长满的钩刺,让人不敢轻易触碰,生怕会因不懂轻重而伤了那柔弱的花朵,更怕那茎部上的刺将自己伤害。

这些厚重的行文,就这样辗转走过了千年,它们宛如四月徐徐的春风中飘飞的柳絮,洁白而神圣,让人不忍亵渎,却又忍不住想要细细品味。

汉赋和乐府诗一样难写,不论是诗体本身还是手旁的资料,大多晦涩难懂,当我读着这些美丽的句子时,我深深陶醉于它们所散发出来的浓郁气息,但同时也清醒地知道,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不会独自属于我或者是任何人。它们自身的厚重感令笔下的记忆无法负担,太多的历史积淀要消融进文字之中。虽然那个时代美得不可言说,但那些简短的章节诗歌,却是要用言语来深情款款地道出,道出它的风华绝代,道出它的沧海桑田。

这是一本几乎写尽了世间万般故事的书,那些诗,那些赋,它们与故事相连,却并不一定与故事有关。过去的烟尘寒光熠熠,零落之后终归寂寞。也正因为这些埋藏在诗赋中的故事历经尘埃,仍然难掩光华,我们才将之再度修订,不但更加精准地核实诗赋原文,而且加入更多的客观视角和多元化解读,让读者在获得启发的同时,对那个时代的风华姿态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最是那一往情深

爱,而不 可得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聪明伶俐的刘兰芝在嫁人之后失去了少女时期的快乐,不过她把那些悲伤冷静地收敛于内心深处,从不外露。因为那是毫无意义的,人世间没有任何一种疾苦、疑惑、悲伤是可以感动上苍,并为受苦人主持公道的。

焦仲卿虽然爱她,却无法给她安全感,因为在那段婚姻中,焦仲卿的母亲也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有着很重的分量。“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这是刘兰芝离去的理由,她希望可以用无声的离去让婆婆对自己好一些。毕竟刘兰芝是舍不得离开焦仲卿的,她爱这个男人,希望焦仲卿可以说服他的母亲,将她接回家后开始新的生活。

刘兰芝是善良的,这个女人并没有意识到在焦家,焦仲卿人微言轻。刘兰芝的等待换来的并不是她所期望的结果,而是完全与之相悖的结局。虽然身为官员,焦仲卿却无法掌握自己的生活。在焦仲卿母亲的眼中,这个儿媳一无是处,完全配不上他们焦家的门楣。同为女人,却无法得到一丝一毫的理解,恨只能恨在那个时代,长幼尊卑分得过于明晰,以至于刘兰芝进退两难,焦仲卿无能为力。

休妻另娶,是焦仲卿的母亲对他的最后通牒,无法商量,母亲的不留余地令焦仲卿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楚。可是,他除了苦苦哀求,别无他法。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无名氏《孔雀东南飞》节选

焦仲卿在他的母亲面前始终是唯唯诺诺的,面对这个生他养他的女人,他无力改变自身的命运。在焦仲卿和刘兰芝的这段婚姻中,他们只能分离,别无他法。刘兰芝在和焦仲卿一番海誓山盟之后离开焦家,回到娘家,她希望焦仲卿能最终说服婆婆接她回去,只要能再踏入那道门槛,忍受多少屈辱她都愿意,焦仲卿也是作此打算。但是,在日日夜夜的等待中,刘兰芝所忍受的已经不止是屈辱,而是无穷无尽的危机感。

在这场婆媳之战中,焦仲卿的母亲赢了,虽然赢得不怎么光彩,但她毕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她要为焦仲卿挑选一个合自己心意的儿媳妇,至于婚姻的当事人作何想法,她是不会考虑的。不论焦仲卿作何解释,如何劝说,都无法改变母亲的看法,他忍受着内心的折磨,而此时的刘兰芝却面临了新的危机。

在古代,媳妇被婆家赶出家门是很丢脸的事情,刘兰芝的娘家自然也觉得颜面无光,所以,在刘兰芝住在娘家的几天里,她哥哥迅速地为她谋得了一门亲事,并且不顾刘兰芝的反对,将日子定了下来。或许,在他们看来,刘兰芝可以嫁给县令是攀了高枝,但在刘兰芝看来,不能和焦仲卿在一起,比死还要难过。

悲伤接踵而至,刘兰芝一边面对着家里人逼嫁的压力,还要承受焦仲卿的误会。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阿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无名氏《孔雀东南飞》节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是刘兰芝与焦仲卿的诀别,也可以说是两人共赴另一个世界的约定。刘兰芝决定妥协了,她知道要想回到焦仲卿的身边只有这个办法,这个男人爱她却无法保护她,在这个礼教的牢笼中,他和自己一样都是被束缚的弱者。刘兰芝不怕死,她只是怕离开焦仲卿,这个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希望他会始终陪伴在她的左右,不离不弃。“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张爱玲总是能用最通俗的语言写出婚恋中女子那份无可奈何的孤独。然而相比起民国来说,那在遥远的汉代生活着的女子对那份寂寞的体会更为深刻,因为那不是她们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时代。

刘兰芝最后的决定令人惋惜,但也无可奈何。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她没有嫁错人,焦仲卿肯为了她“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在刘兰芝毅然举身赴清池的时候,不知道她想没想过自己死后,如果这个约定没有打动焦仲卿该如何是好;不知道她想没想过,焦仲卿会不会在她死后另觅新欢。而现在,这一切猜疑都用不着了,虽然焦仲卿徘徊过,但他最终肯同刘兰芝共赴黄泉,便足以证明,这个女人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和爱情有关,更与婚姻相连。这首诗歌一开始便在序中有所交代:“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所拥有的已经远远多于爱情。他们之间有一种生死不渝的约定,这约定关乎生命。古人有着善良的心性,这样悲苦的故事结局自然无法让他们满意,所以口口相传间,这夫妻二人最后竟然化为鸳鸯,相依相伴,永不分离。

其实,传说的真假已经难以考证,只是读到这首古诗之时,会隐隐地感觉到内心奔涌起阵阵热浪,像是眼泪,也好像热血。为了这千年前的故事而心旌摇动,也为了这千年后的情思而伤神。

怎样的情思牵扯住了刘兰芝,前尘往事对这个女人来说是怎样一场不堪回首的烟云之梦,而又是怎样的沧海桑田令她不断回头?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的爱情是怎样的海枯石烂?

婚姻,作为维系爱情的一种方式,却将一对原本幸福的男女深深埋葬,而当婚姻坍塌覆灭之时,被埋葬的又何止是爱情。“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一曲《孔雀东南飞》,诉尽世间几般人事。

“上邪式 ”爱情宣言

《诗经》中有一首简单的歌:“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歌声绵绵不断。

在许多年之后的汉朝,也有这样一首简单的歌,出自乐府,温婉流转,可以唱碎人心:“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人们常说爱到浓时情转淡,但是《上邪》中却只有撕心裂肺、至死不悔的爱情誓言,在《上邪》中,爱情成为一种忠诚。世上有万般情爱,却只有一种爱情叫作生死同穴。“你若爱我,我便愿意将性命都交托于你。只要生死都能相守在一起,死亡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就是《上邪》转告给后世的爱情宣言。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无名氏《上邪》

这首《上邪》出自《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汉铙歌》,诗歌很短,是一位古代女子对爱情执着的宣誓。读起来大胆直白,比现代的很多情书更加情真意切,情感浓烈而毫不掩饰。现代人读后都不免面红耳赤,可在当时,就有这样一位烈性女子,甘愿冒着被世人耻笑的后果,也要勇敢地告诉她的爱人,她的爱是多么浓烈。

清朝才子纳兰容若悲悲切切地写道:“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在他看来,爱情似乎只有从浓烈转为淡薄这一条道路可走,所以,他题词哀婉地悲叹爱情的短暂和无常,而无数的后人也沉迷在他的词中不能自拔,认为爱情便是一道不可愈合的伤口,每每触及,疼痛难忍。

但纳兰是否又知道早在千年前的汉代,就有了《上邪》这样大胆无畏的爱情表白呢?他所认为的爱情之苦在千年前的那份执着追求中早就涅槃重生,造就了千古的爱情传奇,而他却依然停留在自己悲切的世界中难以自拔,认为爱就是一种伤人伤己的情感。在这个男人的内心深处有一块只属于他自己的湖泊,无人能到,这湖泊从清澈到浑浊,只能他一个人看见。

其实何必如此悲伤呢?如果说爱情是一种生死相许的誓言,那么一次的出现就足以让你的一生充满色彩,如果你的内心真的有这样一汪湖泊,那就让它安静地保留,让它静默,因为爱情是不会死的。《上邪》那首遥远的古调似乎还在耳畔回响,唱过了四季,唱过了江河。歌声中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敲打着内心最为柔软的地方。

相爱不是为了告别,但往往事不遂人愿,爱情最为浓烈的时候往往就是分别之时。这时,爱人之间总要做出承诺,他们要为还没有结束的爱情做出承诺,无论是四季,还是雨雪,这些景物都将成为他们的证词,他们以为爱情会如同上古的万物造化一般,永恒存在,地老天荒。

却没有想到,就在那一天,平淡无奇的爱情突然消失。时间的力量太过强大,面对当初生死相许的誓言,一切开始变得荒诞起来,爱人之间的相见变得尴尬,已经远去的爱情令他们的眉头紧皱,不得舒展。他们不敢再回头张望,因为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等他们再次经过当初相爱的地方,却是恍如隔世,往事已经被湮没进了泥土之中,不见天日,他们只能沉默走过。当生死相许变得如同风化的石头一样沧桑,那份孤寂便无处可藏。所以,当一切都无法再回头的时候,就只能选择继续面对未来。不必纠结在过去的阴霾之中,虽然剩下的还有对过去爱情的思念和忧伤,但它们毕竟已经犹如浩荡的江水匆匆奔流而逝了,当初爱过的人只能站在岸边,无力地观望。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奈何的。不是被爱情抛弃,而是被时间抛弃,命运的转轮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时间的残酷。但他们始终无法看透爱情,依然坚守着生死相许的诺言,在命运的河畔无奈地等待。前方的道路漫长而又充满险阻,但爱情让人变得勇敢而又执着,虽然有时难免为情所伤,但也可能带来令人欣喜的反转。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晨风翼,焉能淩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无名氏《凛凛岁云暮》

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日子,也是最后的日子,凛冽的寒风肆虐,生物都已经进入休眠状态。在这样寒冷的时节,远方的游子啊,你身居异乡是否有御寒的棉衣?婚后不久便分别,这是任谁也无法忍受的痛苦。一人孤枕难眠的痛苦无人诉说,只能在梦中期盼与夫君团聚。只求生生世世都过着安定的日子,但是好梦难圆,梦醒之后,冰凉的枕边令现实的残酷遁入心间,只能怨恨自己没有飞鸟的翅膀,不能穿越层层阻碍去寻找爱人,所能做的只是翘首以盼,等待这个当初立下一生一世誓言的人尽早归来。

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是一个新婚不久的女性因思念出远门的丈夫而作的。这位女子在与丈夫海誓山盟不久后,便要独自忍受寂寞,在等待中度过孤寂的时光。然而她始终相信丈夫的誓言为真,所以在期待中依然抱有甜蜜的幻想。

感情在时间中挣扎,在漫长而无尽的光阴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是否会枯竭,就要看上天的安排了。但是只要坚信爱曾存在过,那么它就好像是一颗长在心口的朱砂痣。只要伸手摸去,它就依然炙热,因为那是心底蕴藉的情感,无关生死,只关乎爱情。

千回百 转皆是爱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无名氏《有所思》

诗歌中最广为人知的“相思”要算晏殊《木兰花》中的名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这个男人将思念化入骨髓,撒入风中,令其随风飞扬到天南海北,处处都有其相思。

这是一种爱之集大成的境界。没有悲伤,没有喜悦,只是纯粹地付出思念,便不再收回,天涯海角,只要有自己的思念相伴,便是咫尺天涯。然而在汉代的《有所思》这首乐府诗中,作者却是表现出了比晏殊更为强烈的情感。

在《有所思》中,作者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情感付出了,而需要对方给予回报,爱情在这里成为公平的砝码,这杆天平不再有高低之分。如果不再相爱,便当是挫骨扬灰,也要将这份感情断绝干净,犹如肃杀的秋风,干净利落。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的文人骚客争论不休,最终也无法得出确切的定论。这首《有所思》深得民间歌曲朴素直白的妙处,有着深远悠长的意境和盎然的古风,又不乏清新的气息。人们读到这样的乐府诗,自然而然地会随着它的韵律而心绪流转。

人们仿佛能透过这首乐府诗看到当日那个可爱的女子眼神执着地望着远方爱人离去的方向,为了那个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的男子而日日思念的样子。多么令人忧伤的诗句,读过之后你的内心也仿佛随着那位思念丈夫的女子一起飘飞,在遥远的汉代翘首以盼,等待一份早已走远但还心存惦念的感情。《有所思》是《汉铙歌十八曲》中的一首,其实铙歌本是为“建威扬德,风敌劝士”的军乐,但如今流传下来的十八曲内容庞杂,已经不止是军队乐章,而是写战绩,写情爱,写军民。这首《有所思》切实地将男女之间的爱情描写得惟妙惟肖,可见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功力实在是不一般。其实描写思念的诗歌相对较早,也是最为成功的应该算是《诗经》里的一首。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郑风·子衿》《子衿》是《诗经·郑风》中的一首民歌,是一个女子思念远去的丈夫,日夜翘首以盼却始终望不到心爱之人归来的呕心之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谁能懂得一个女子内心的思念呢?然而思念却无法抵挡住时间的侵蚀,曾经魂牵梦绕的脸庞会一点一点地模糊。从内心最深处喷涌而出的情感,在时间的打磨下,终究归于沉寂。

不要怪罪变心的人,因为爱情实在是太过脆弱,牵住了自己,也挂住了别人,谁都以为爱一个人,哪怕不在他的身边,只要有思念陪伴,便会一生无憾。但是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更无法预知爱情的走向。《有所思》以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和《诗经》中所表现的情感不同的是,这位女子的爱恨纠结,充满了忧思,但又无法割舍,所以沉迷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这尘世太过短暂,而你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离开,生命在思念之中如此漫长,又如此迅速。还没来得及好好爱,就已经流逝了大半,这让相爱的人如何能不焦急?所以,无论是为了爱情,还是为了生存,都必须要抓紧一切时间来爱,而不应将一切诉诸思念。

当然,思念不仅是爱情,在更多的时候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只是宣泄得多了,便成了一种说辞。而在有的乐府诗中,思念就好像是无言的心事,只能听凭它在自己的心中转动,却不能坦白地说出口。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无名氏《古歌》《古歌》无关乎爱情,但却和思念息息相关,这位远游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用质朴的语言抒发了他浓厚的思乡之情,如果非要说他的诗中有爱,那便是对家乡的土地之爱。著名诗人艾青曾经饱含热泪地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相似的情感,不同的表达。

满篇的愁绪,令人不忍再看,尤其看到那秋风落叶撒落一地,满天的愁云惨淡,更会令人产生无限哀思。“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是啊,谁还能不忧伤呢,而游子更是悲伤得连头发都斑白了,在无边的汪洋中,漂泊者何时才能靠岸,就好像是那被风吹散的落叶一样,让人萎靡不振。虽然离家和思乡的主题与爱情无关,但是却与爱有关,这是一份对故乡的爱,是一种对过往生活的思念,这样的爱更为持久,因为那片土地令其心神摇曳。愁绪就好像是车轮一样,在心中碾来碾去,在疼痛的同时,还有无限的反复。

不论是爱人还是远游他乡的游子,当他们放下心中羁绊,回到内心深处的时候,在那片静默之中,才能明白沧海月明珠有泪,思念无期是归期。

思念,百转千回皆是爱。

百般相思难收鞘

三嫁终 觅美满夙缘

想来像蔡文姬这样的女子,出家当尼姑是最适合她的选择。如果不去出家清修,还真是想不出在那个世界里,有什么是更适合她的归宿了。寻常男子配不上她的才情,富贵子弟沾染了满身的铜臭,书香门第却又配不上她的家世。总之,蔡文姬处在一个尴尬而又悬空的位置,史书上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这样的女子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尤物,只是古话早已有之:“自古红颜多薄命。”蔡文姬在出嫁后,生活曾一度幸福美满,她的丈夫卫仲道才华横溢,对她也是疼爱有加,但可惜只一年时间,卫仲道便染病去世,蔡文姬又被人冠以克夫的恶名。这个女子在婚姻受挫后毅然离开婆家,可厄运却没有离她而去。

蔡文姬离开婆家后,不幸被掳去了南匈奴,被迫嫁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这样才华横溢的女子在那苦寒之地和那位虎背熊腰、不解风情的王爷成了夫妻,生活在和蔡文姬开了一个玩笑的同时,也将未来的光亮熄灭在了那黑沉沉的现实之中。

在南匈奴的那段日子,恐怕是蔡文姬人生中最黑暗的岁月了。虽然没有家务要她操持,身为人妇的蔡文姬却仍要承受内心的痛苦。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出身书香世家的女子,该如何忍受异乡异俗的痛苦。而且就算是塞外的生活再怎样无忧无虑,也难以抵消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更何况来到这个遥远的地方并不是她的本意。蔡文姬在南匈奴度过了十二年的凄苦生活。能够为她解忧的,恐怕只有那深深烙印在心中的中原文化了,在风吹沙起的日子,蔡文姬对于眼前的悲惨境地满腹愁怨,无处诉说,只能诉诸纸笔。

西方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苦难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蔡文姬只能写诗作文,这些文字成了她在南匈奴的那段日子里单薄的依靠。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蔡文姬《胡笳十八拍》节选

这是蔡文姬回到汉朝时所做的。生于乱世的蔡文姬深受其害,随同难民流亡的道路全是坎坷。烟尘中,匈奴人将她俘获,为了气节,她苟延残喘,这样的遭遇无人可以诉说,就算心伤而死也无人知晓。对生命无常的悲叹,令她在颠沛流离中学会了坚强,只有当吹响胡笳的时候,她才能获得片刻的宁静。

在为南匈奴的左贤王养育二子之后,蔡文姬接到了曹操将要接她回中原的消息。对于多年思恋故乡的蔡文姬来说,能返回故土自然是人生幸事,但离开匈奴就意味着要离开左贤王,离开她的孩子,这对已为人妻、人母的蔡文姬来说,又是撕心裂肺的痛楚。蔡文姬大概也是怀揣着这样的矛盾心理踏上返回故里的路途,而也正是这样的心情让她写下了传唱千古的《胡笳十八拍》。

胡笳是匈奴人常吹的一种乐器。在南匈奴的那十二年里,蔡文姬学会了吹奏胡笳,但是当她离开这片一直试图想远离的土地时,才知道时间真的可以将一个人的生命悄然改变,当你在一片土地上生活得越久,你的回忆就越厚重。所以,蔡文姬虽然选择了返回故乡,但她的人生注定残缺,因为她的大半记忆都将随着她的血脉一起永远留在南匈奴。

蔡文姬带着忧伤的心情回到了中原,幸福的生活似乎在向她招手。因为她的父亲蔡邕当过曹操的老师,而今曹操大权在握,他听闻蔡文姬文采斐然、才思敏捷,出于感恩之心,也出于爱才之心,才会接她回中土。蔡文姬在返回中原后,曹操做主将她许配给了陈留董祀。

然而命运却始终不肯放过这个可怜的女子,在与董祀相伴的日子里,蔡文姬并没有得到幸福,早年经受过的种种挫折和对远在他乡的孩子的思念之情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而这一切在董祀看来却又是不可理解的,他们的生活并不美满。

蔡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多舛。她的一生似乎注定留不住男人,也留不住命运的垂青。如果一生就这样平淡无奇地过去,蔡文姬或许会在董家孤独终老,郁郁而终。但命运之轮不可遏制,带领着蔡文姬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渺不可知的未来,董祀因为犯下错误,曹操要将他斩首示众。此时,蔡文姬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她来到曹操面前为她的丈夫求情。

按说蔡文姬和董祀之间没有多少夫妻情分,但或许是因为蔡文姬经历过太多人世间的生死离别,她不愿再见到身边人离她而去。当时正值隆冬时节,蔡文姬蓬头垢面,衣衫单薄地来找曹操。看到当日恩师的女儿如今这般模样,曹操心中一定也很不好受。所以,在蔡文姬开口提出让他饶恕董祀一命的时候,一向办事独断的曹操竟然法外开恩,将董祀放了。或许是因为蔡文姬受过太多的苦难,她泪流满面地提出请求时,已经由不得曹操不同意了。

于是,董祀就这样活了下来,好像一个奇迹,却真实地发生在了这个男人身上。至此他仿佛才看清楚了他一直忽视的这个女子身上蕴藏了多大的能量,在危难面前有着多么坚毅的胆量;至此他才看懂了这个一直在他身边少言寡语的女子其实心中充满了爱和温情。

蔡文姬所挽救的已经不仅仅是丈夫的性命了,还有她人生中最后的这一段婚姻。相传之后董祀便带着蔡文姬隐居山野,过起了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曹操还去探望过他们几次,蔡文姬在历经沧桑之后终于苦尽甘来。关于蔡文姬这一生的三次婚姻,丁廙在《蔡伯喈女赋》一文中是这样说的:“伊太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话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玄。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美荣曜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婚姻的不幸给蔡文姬一生带来许多悲苦,就如同她所作的那首《悲愤诗》一般,言之不尽的全是悲愤。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终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蔡文姬《悲愤诗》节选

生亦何欢,死亦何哀,对于蔡文姬这样一位一生坎坷的女人来说,再多的挫折也只是命运同她开的一次玩笑罢了,就好像季节更替,四时变动一般。无论是对于父母的思念,还是忍痛抛下亲子的痛楚,对她来说都是可以忍耐的。对故乡的思念,令她含泪而去,虽然知道相聚无期,当孩子问她意欲何往时,她无言以对,因为她知道,再也没有回来的时候了。

后人认为这首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自称一格”。但其实这只是蔡文姬作为一个女人,于世间来来回回度日和婚姻的进进出出之间体味到的酸楚与甘苦罢了。

宫廷女 人的墓志铭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自古以来,女子一直是温婉可人、柔弱动人的。但其实在一定的时机,一定的地点,配合上一定的契机,女人也会爆发出比男人更为强大的欲望。

在那个时候,一切传统意义上的贤德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膨胀的野心和残忍的杀戮。而能刺激到女子这个爆发点的地方,通常都是皇宫。一入宫门深似海,女子进入皇宫无疑是进入了一个活死人墓,终日等待着皇帝的临幸,希望可以一朝得子而宠爱加身。

班固在《西都赋》中就提到过:“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

所以,在那个特殊的地方,女人的命运通通变得单一无趣起来。为了改变命运或者寻求某种心理上的安慰,那里的女人通常会比宫外的女人心思缜密、手段毒辣一些。

就好像汉高祖的结发妻子吕氏一样,在高祖还是草莽之时,她操持家事、贤惠勤劳,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但是在她进入皇后这个角色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她为人阴狠毒辣,手段残忍,就连一些男人都自愧不如。吕氏之所以在后来有了如此大的转变,除了她自身的原因之外,她所处的环境也是主要因素。

作为皇帝的女人,往往是十分悲哀的,她们不但要与众多女人分享自己的丈夫,还要担心自己随时会被人陷害诬赖。为了自保,更是为了能在这个女人国中占据不败的地位,吕氏的转变是必然的,她只有这样,才能将整盘棋局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虽然历史上也不乏一些知书达理、识得大体的后宫女子,但在面对强权的时候,她们通常都是以悲剧收场,就像之后被吕后砍断手脚的戚夫人,虽然她认为自己从不争权夺利,但在那个不讲公平只讲力量的世界,在帝王的宠爱之中,谁承担得越多,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这就是那个后宫所谓的规则。戚夫人为此付出了生命和尊严的代价,而胜利者吕氏其实也并没有笑到最后,孤独终老也算是对她的惩罚。其实,这个世道有时候也很公平,吕后的前车之鉴,为汉武帝刘彻敲响了警钟,所以,他对后宫妃子更多的只是需求,而不会付出爱,这也令那个时代的后宫更多了几分哀凉,陈阿娇就是其中的一员。有些后宫女子,她们没有才德,不会明哲保身,也没有手段,不会如同吕后那样夺得胜利果实,她们只是凭借着自己的天生容貌博得帝王片刻欢娱,然后便不知所以、得意忘形。陈阿娇无一例外地符合上述的这些条件,所以她的下场便是荣誉一时之后,便被打入冷宫。《长门斌》序中写道:“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想来,司马相如是懂得阿娇的寂寞的,不然,他不会写出打动汉武帝的赋词,让阿娇重拾往日的幸福。男人的心,总还是念旧的,结发妻子的凄苦现状,最能触动男人的心。所以,司马相如写道: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司马相如《长门赋》节选

佳人轻移玉步,香魂飘散而无法相聚,因为独自居住而身形俱损,圣上答应会前去探望,却因为新人笑,而忘记了旧人哭,从此绝迹不再相见。他与别的美人相亲相爱时,早已忘记了旧人的苦楚。司马相如的赋词果然了得,寥寥数语,便切中要害,直入主题,令阿娇往昔泼辣蛮横的形象荡然无存,而只是以一个娇俏可人的小女子形象出现,楚楚动人,惹人怜爱。《长门赋》虽长,但无一不是在表达阿娇在寂寞之中深感罪孽,想起当日的娇蛮内心愧疚,日夜都睡不踏实,夜半醒来,仿佛感觉到帝王就陪伴在身边,哪料只是一场梦幻而已。

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司马相如《长门赋》节选

夜深时忽然觉得君王躺在身边,惊醒后发觉原来是美梦一场,顿时魂魄失散,犹如死亡降临一般痛苦。鸡鸣虽然已经响起,但还是午夜时分,不得寐后,只能挣扎坐起,一直坐到天亮。看着天边的星光,犹如秋之霜降一般清冷,庭院深深,却盛不下这许多的感伤,只得看岁月翻覆。究竟是故人已然被遗忘于这深宫永巷之中,还是帝王太过繁忙,不得探望。等待的滋味如此漫长而又心酸,妾身却是一日不敢忘记当日欢好的场景。

要说陈阿娇也算是聪明女子,她知道自己无法挽回帝王的心,便借助他人之手作赋来提醒汉武帝往日和自己的恩情。不过她不懂得知错就改,也不明白识时务者为俊杰,所以她只是暂时地挽回了刘彻的人,却没能永远地占据刘彻的心。这是那个时代所有女子的悲哀,她们在与别的妃子分享自己丈夫的同时,还要大无畏地做出心甘情愿的样子,以为这样才能博得帝王的赞赏,才能换来帝王下一次的恩宠,在这样终日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下,纵使再深明大义的女人,恐怕也是难以忍受的,因为爱情毕竟无法与他人分享。

同为皇后,吕后和陈阿娇相比,是吕后赢了,她毕竟安安稳稳地掌控了后宫那么多年,而阿娇却败得很惨,不但赔了皇后的位子,还将自己搭了进去。她曾经那么被汉武帝宠爱,留下了“金屋藏娇”的千古佳话,但荣华一时,过去的永远不会再回来。当她再次回眸时,摆在她面前的除了凄凉再无其他,为了和卫子夫争夺心爱的男人,她最终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而这也正是陈阿娇和吕后的最大不同。吕后所争夺的是权力,而阿娇只想赢得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男人,但她们最终都成了宫廷中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在权力的斗争中,她们都没能寻求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所以在偏执的追寻中,她们都迷失了自我。中国古代是很反对女人干涉政事的,红颜祸水的说法由来已久,可能是因为女人遇事更容易情绪化,用感性思维处理问题。但其实女人所要的并不多,只是男人常常忽略了付出而已。在那个男女身份地位悬殊的古代封建社会里,男人和女人总是围绕着权力来明争暗斗,在道德遮掩下的利益斗争其实从未停歇,只是时隐时现。

女人似水绕指柔,权力的欲火却令这汪温柔的水沸腾不已,让人敬而远之。但是透过表象,谁又能真正明白那些倒在权力墓碑下的女人内心所想。她们,或许只是寂寞太久。

佳人难再寻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这是汉武帝时期的乐者李延年所作之歌,是专门为了赞美他的妹妹的绰约风姿而作的。话说当年李延年为了将自己的妹妹献给汉武帝,便精心编排谱写了这首歌曲,虽然不乏夸张,但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令汉武帝对这位倾国倾城的美人起了好奇之心。

相传那一日,本是汉武帝刘彻在宫中大摆宴席,宴请群臣的时候,平阳公主和那位宫廷的乐师李延年一起侍宴。就在汉武帝酒酣微醉之时,李延年献上了这样一首歌曲,女子的美无法形容,却让全城的人都要赞叹她的绝代风姿,那微微的一个回眸,能令许多人都心神向往、神魂颠倒。

刘彻一生文治武功,家国天下,从不将儿女私情放在心上,却唯独对李延年歌词中所唱的这位佳人念念不忘。他认为天下间哪会有这样的女子,便感慨道:“世间怎么会有你唱的这样绝世的佳人呢?”

李延年这才坦白承认,他口中的这位佳人便是他的妹妹,天子纵使再矜持,在这美酒和佳曲的刺激下,也无法掩饰内心的悸动,他命李延年送他这位美貌的妹妹入宫。大概就连刘彻自己也不会想到,李延年口中的那位佳人果然国色天姿、倾国倾城,不但容貌美丽,而且体态轻盈,舞姿曼妙,精通音律,更是知书达理,于是皇恩浩荡,将这位女子纳为妃子,后人称其为李夫人。

刘彻对这位李夫人疼爱有加,从此后宫三千佳丽粉黛全无颜色,帝王只是终日与李夫人相偎相伴、长相厮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倾国倾城的故事。但是可惜的是,这样的故事注定是要早早画上句号的。就在李夫人恩宠正佳,还为刘彻产下皇子之时,她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眼看李夫人就要香消玉殒了,刘彻希望能探望他宠爱的女人一眼,却遭到了拒绝,刘彻不明白善解人意的佳人为何突然不近人情了。

李夫人心里很明白,她得宠于阿娇皇后被冷落于长门宫之后,卫子夫日渐失宠之时,皇宫的女人哪个能与君王白头偕老?虽然人前荣耀,但人后的辛酸又有谁真的知道?她进宫以来深受宠爱,刘彻对她从无半点怨言,可她明白,那是自己太过完美。而今重病在身,如果刘彻见到自己现在这般容颜憔悴、衣衫不整的样子,必定会心生厌恶,与其被帝王遗弃,不如先决绝地保持距离,有朝一日等自己离去,也能给刘彻一个美好的念想。

李夫人是明智的,作为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刘彻的冷静与冷酷也是出了名的。虽然他宠妃无数,但最终得到好结局的却是寥寥无几。娇宠的阿娇最终在冷宫中度过余生,谦卑的卫子夫虽然有着战功赫赫的弟弟,有着母以子贵的荣耀,但最终也没逃过命运的枷锁,在后宫的倾轧和阴谋中悲哀地死去。

还有那许许多多说不上名字来的妃子,她们为汉武帝刘彻生育皇子,却只能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因为刘彻明白,不能为他的刘姓天下留下一点隐患,当日吕后专权的雾霾还没有散去,所以刘彻要斩草除根,为了天下,他对佳人的舍弃毫不犹豫。李夫人知道,自己今日的恩宠也只是暂时的,如果要长久地得到刘彻的思念,便只有急流勇退。

果然,在李夫人病逝之后,刘彻依然日夜思念这位带给了他无数欢乐的女子,一生没能忘怀,还写下了一首赋词,悼念他的这位妃子。

美连娟以修嫮兮,命樔绝而不长。饰新宫以延贮兮,泯不归乎故乡。惨郁郁其芜秽兮,隐处幽而怀伤。释舆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阳。秋气憯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神茕茕以遥思兮,精浮游而出畺。——刘彻《悼李夫人赋》节选

上天创造这样美丽的人,却又不让她带着美丽长存。李夫人死后,武帝专门为她修建了宫殿,希望可以与她在里面相会,失去她的生命就好像城郊凄惶的坟墓,充满了忧伤和静谧。刘彻在李夫人的坟茔那里长久停留,从黑夜直到白天,秋日折落的桂枝就像美丽的李夫人一样,让人充满思念,但是这思念却永远无法抵达彼岸,哪怕灵魂出窍也无济于事。只能让这份绵绵的眷恋在银河的这端徘徊,缥缈之间,渐行渐远。

字里行间全是对李夫人痴情绝对的思念,如果不是真的读到这篇赋词,谁又能相信这样缠绵悱恻的爱恋之情会是出自刘彻的内心深处呢?这位被刻骨铭心记在了刘彻内心的北方佳人已经成为一缕香魂,飘然而去。但是她的绝代风姿却令昔日的汉武大帝肝肠寸断,或许李夫人真的是对的,她以死换来了尊严,也换来了永世的思念。“惨郁郁其芜秽兮,隐处幽而怀伤。”世间的生死相依太过频繁,人们在已经忘记感动的时候,却忽然为这样一首赋而感伤起来。

美人芳踪难觅,帝王情牵一线,这大概就是苏轼词中如同月圆月缺一样的情形,此事古难全。

悲愁於邑,喧不可止兮。向不虚应,亦云己兮。嫶妍太息,叹稚子兮。栗不言,倚所恃兮。仁者不誓,岂约亲兮。既往不来,申以信兮。去彼昭昭,就冥冥兮。既下新宫,不复故庭兮。呜呼哀哉,想魂灵兮!——刘彻《悼李夫人赋》节选

武帝的哽咽,冥冥之中却并没有得到回应,就这样随风而逝吧!李夫人留下的孩子还小,因为当初约定要好好照顾他,便不能因为思念而使得自己身体削弱,不愿意再回到原来相爱的宫殿里,因为死亡让一切无可挽回。

呜呼哀哉!冥冥之中的天意竟这般残忍,将你带走不留下丝毫的痕迹。呜呼哀哉!如果早知道是这样的结果,当初为何还要爱到深入骨髓?呜呼哀哉!但愿你的灵魂可以安息,但愿对你的思念可以永久。

帝王的情爱素来浅薄,不过李夫人却能抓住刘彻一生的思念,可见英雄帝王也有内心柔软的牵挂。虽然之后刘彻依然有很多的宠妃,但李夫人无疑已经深深地植入他的内心深处,这个女子的美色倾国倾城,其心性更是无人能比。

皇宫,根本是一个不该有爱的地方,能存活下的念想少之又少,所以,李夫人选择独自度过一生最后的时光,为的就是博得刘彻那少之又少的思念。女人大多神经纤细、情绪敏感,她们希望爱得彻底、爱得纯粹,但李夫人大概是从一进宫就明白,她面前的这位汉武大帝,她爱不起,也爱不完,与其最后孤苦收场,倒不如及早退出这段爱情。白居易曾为李夫人感言道:“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说得也对,李夫人对刘彻或许应当是感激的,如果不是刘彻的赏识,她纵使再如何倾国倾城,也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刘彻也应当一生保留着对李夫人的思念,这个女人不但将一切都奉献给了他,还为他在这个世上留下了那么温馨的念想,比起那些后宫中只知道博取他宠爱的女人来说,李夫人为他所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刘彻感慨:“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翩翩其来迟。”李夫人是幸运的,她在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遇到了刘彻,又在一生最美丽的时刻离开了刘彻,让刘彻还来不及不爱,她就在故事结束前走开了,让故事永远没有了结局,只留下那一连串省略号,画出了故事无尽又无奈的尾声。

李夫人与刘彻虽然有君臣之别,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就如同知音知己一般,爱情反而只像一个媒介。总的来说,爱本是缘分,只是在那个时代,缘分已尽,佳人的翩跹离去,留给帝王一生的思念。

刘彻将李夫人的墓地安置在了自己的陵墓之中,生生世世地在一起,也算是弥补了帝王的一个遗憾。后来唐朝诗人李商隐游览汉武帝陵墓时,为其作诗一首:“通灵夜醮达清晨,承露盘晞甲帐春。王母不来方朔去,更须重见李夫人。”

昭君怨 ,走出深宫又入胡地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李白《王昭君》二首

这是唐朝盛世时期诗人李白为王昭君题下的一首哀婉怜惜的诗。

不论是汉朝还是唐代,它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无可替代的两个兴盛王朝,那段辉煌的岁月至今都拥有着无法抹去的光辉。只是流年似水,美人如花,这似水流年的如花美眷,无论如何也难以抵挡住那大漠猎猎的风沙和塞外孤苦的岁月。

王嫱,字昭君,生活在汉代最为鼎盛的时期,在最为美丽的年华,她作为秀女,被选入宫中。虽然古时候的女子对于自身的命运并没有多大的掌控权,但身在民间,起码也可以享受夫妻之乐,家庭幸福。而一旦被选入皇宫,除非皇帝宠幸,不然只能日复一日地在那繁复的宫墙之后空度余生。相传虽然王昭君年轻貌美、才艺双全,但是因为清高过甚,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所以毛延寿为报复她,在她的画像上做了手脚,故意将她画得丑陋不堪,令汉元帝看后无心宠幸,所以,昭君在进宫之后,一直是孤身独处,独自挨过那寂寞的岁岁年年。

为了与匈奴化解侵扰汉朝多年的边疆问题,两朝提出了和亲的决议。汉元帝不忍心让自己的公主去匈奴的苦寒之地受苦,便想从宫女中挑选一名女子前去,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所去之人正是从前被他遗弃的王昭君。当王昭君真真切切地站在他面前的时候,汉元帝才意识到自己当日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可是说出去的话犹如泼出去的水,更何况他是九五之尊,便只能忍痛割爱,将王昭君献给了当时的南匈奴单于呼韩邪。

时值中原的阳春三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好时节,可怜王昭君这一柔弱女子,竟然要远赴他乡万里,前去塞外那寒风凛冽的地方。如果不是哀莫大于心死,她又何必背井离乡呢?但如果说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那就只能坦然接受了。

后人都说王昭君大义凛然,为国为家,其实一个古时候足不出户的弱女子,在她的心中家国的地位果真就比天下还高吗?如果她生活幸福,如果她儿女双全,是否又会前往匈奴那不毛之地,甘愿做和亲使者呢?一切都只是猜测而已。

事实上王昭君的离开对汉元帝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位皇帝没有想到在自己的后宫中竟然一直住着这样一位宛若天仙的美人,而自己却被蒙在鼓里,所以他一怒之下就斩杀了当日那位画师毛延寿。但一切已经于事无补了,王昭君沿着自己的命运轨迹一步步地离开了中原大地。

在前行的漫漫长路上,王昭君病倒了,在养病的时间里,她想到了这一去可能就无法再回头,于是便写信给汉元帝,希望可以为她的父母兄弟解决生活问题,“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头。

王昭君就这样将自己和那个她生活了几十载的中原故土割断了联系。之后南匈奴单于对她很好,夫妻两人也有了子女,膝下承欢,这对在皇宫里独守空房的王昭君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别样的幸福生活,或许她的选择是对的,但时间总会改变一切。在王昭君还没有对这幸福体验深刻的时候,单于的病逝令这个女子再次陷入绝境,失去依托。命运的不公正一次又一次地降临在这个弱女子身上,难怪后人有诗作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王昭君不能不怨恨,她也应当怨恨,毕竟生活对她有着太多的亏欠。

王昭君远远看着她的家乡中原大地,她在天之涯,家乡在地之角,当刺骨的冷风刮过,不但冷在身上,更冷在心里。几经别离,身处异地,这样的人生,真是冷到了极致。所以她才会写出《怨诗》,伤心到深处,便无处话伤心了。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沉,不得颉颃。虽得委食,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王昭君《怨诗》

秋日中葱郁的树木,已经枝叶金黄,寄居山里的飞鸟放声歌唱。故乡的山水使得它们羽毛鲜亮,天边的云霞却将昭君带入深宫之中。宫中的寂寞就如同被困的金丝鸟一样,当失去自由,梦想便如同大山沉沉地压下,虽然每日锦衣玉食,但她总是茶饭不思。命运依然没有改变,如同远行的飞禽一般。王昭君将自己搁置在远离中原的匈奴,无论是真实的目光,还是缥缈的思念,都无法穿越那层层大山的阻隔,山高水远,家里的父母亲人,大概此后便是后会无期了吧。昭君的一曲《怨诗》真唱出了她当时义无反顾和犹如死灰的心境。

命运丝毫不肯放过她,王昭君在二十四岁时,丈夫去世,按照匈奴的制度,王昭君应当嫁与新一任单于,这对于从小恪守礼教的王昭君来说是不可忍受的。她写信回汉室求助,但可惜得来的只是冷冰冰的“遵从旨意”,王昭君虽然是无奈地下嫁给了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但感情还算笃定。两人经过了十几年的夫妻生活后,单于再一次去世,这时的王昭君已经年近四十,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她经历万事,已经没有什么看不开的了。随后的日子里,王昭君独自为匈奴和汉朝的边疆关系协调做着努力,使得边疆出现了少有的平和与宁静。

只可惜她的力量最终还是难以抵挡历史的脚步,之后的匈奴经历过一系列的争权夺位之后,早日定下的边疆和睦条款早被遗忘干净,硝烟再起,烽火再续。王昭君知道,自己已经是无能为力了,面对这样的局面,她只能远远观看,最后抑郁而终,再没能回到那片令她魂牵梦绕的中原故土。昭君死后,葬于当地,因为她的墓依山傍水,始终草色青葱,所以王昭君的墓地又被后人称为“青冢”。大漠深处,倩影翩跹,从青冢中走出来的芳踪难寻影迹,始终令人心生怜惜,像青冢上的青草,密密地疯长。

后宫妃嫔的 自悼赋

在汉成帝的后宫之中,有名女子为班氏,因她的名字无法考究,只能得知她是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进宫后被选为婕妤,所以后人常以班婕妤来称呼她。班婕妤为人貌美、聪慧,更有着世间少有的才情,所以后来有一个名叫纳兰容若的男子专门为她写了一首《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词中所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看似平淡无奇的诗词中,却藏着深深的叹息。或许这个千年之后的男子懂得班婕妤身处后宫之中的寂寞与彷徨,不然,他为何能体会到那哑然无措的无助呢?

班婕妤进宫正是皇后许氏人老珠黄,失去恩宠之时,素来好美色的汉成帝正欲寻觅一名可以替代许皇后的人,班婕妤就适时地出现了。如果说这是命运,只怕也太过巧合了一些。随后便是恩宠加身,万千荣耀,汉成帝为班婕妤的美貌而倾倒,更为她与生俱来的清淡气质所折服,这个女子不但可以与他耳鬓厮磨,也可以在他心神不安的时候为他带来平静,与其说班婕妤是他的妃子,不如说是知音。汉成帝对班婕妤专宠多年,但班婕妤庄重自持,太过拘泥于礼教礼法,时间一久,汉成帝的热情自然在悄无声息中流淌干净。

在一次微服出游时,汉成帝遇到了一名歌女,这女子娇艳动人,歌舞曼妙,汉成帝怦然心动,将此女子带回宫中,从此缠绵厮守,班婕妤便被冷落一旁,这名女子便是赵飞燕。飞燕飞入汉宫,便是班婕妤寂寞的开始,一切来得如此突然,但又都在预料之中。

但是班婕妤又如何能与汉成帝等同呢?汉成帝是全天下的帝王,而她却只是后宫里一个可有可无的女子,他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自然也不会有共同的目标与未来。随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她只能成为寂寞宫墙内的一粒尘埃,卑微地消隐掉。这就是那个后宫里所谓的潜规则,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班婕妤聪明伶俐,自然也是明白的。她的生活变得寂寞无奈,所以在一个寂寞的时刻,她以团扇自比,填下一首《怨歌行》,道出这人世间翻云覆雨的变幻。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班婕妤《怨歌行》

钟嵘的《诗品》评此诗说:“《团扇》短章,词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沈德潜在《古诗源》中,也说它“用意微婉,音韵和平”。班婕妤声声自问,本是干净如雪、代表浓情蜜意的团扇,一直被君王捧在怀中,微摇清风,驱除暑气,怎地就突然被弃于一旁,将一切恩情通通断绝了呢?

这首《怨歌行》写得再好,也难以掩去班婕妤内心的哀伤,山盟虽在,情意不再。汉成帝在与赵飞燕耳鬓厮磨、难舍难分之时,何曾记起过宫墙的另一端还有一位女子,在思念他,为他伤怀。

在看到赵飞燕夺走了昔日她所拥有的一切时,班婕妤的内心是愤恨还是耻辱,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但她一定知道,要想日后过上清净无扰的日子,恐怕不那么容易了。赵飞燕骄纵放肆,贵倾后宫,任谁都无法与她抢夺圣宠。班婕妤自然明白作为前宠,赵飞燕对她一定会有所动作。为了远离是非,班婕妤自愿提出要去长信宫侍奉太后。可要知道,后宫便是是非之地,她身处其中,总难逃脱是非纠缠。

她韶华之时久居长信宫后,就远离了淡柳丽花,每日只与自己为伴,或许她偶尔也会想起从前君王爱恋之意正浓时,那时,班婕妤的任何作为都是美好的。曾经有一次,汉成帝要班婕妤与他同乘一辆车子,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莫大的殊荣,因为汉朝的制度十分严格,皇帝所乘坐的车子为“辇”,妃子是断然不可与帝王同乘一辆车子的。而班婕妤虽获得了这样的荣誉,却婉言拒绝了。

或许在那时的班婕妤看来,自己永远都是汉成帝臂下依偎生长的娇艳花朵,任凭外面风吹雨打,她只是自顾自地发出最鲜嫩的绿芽,惹来外人无数艳羡的眼神。可在班婕妤韶华正好之时,谁也不会料到,她的结局竟然是如此。那一直被奉为不灭的神话,在须臾之间,已然悄悄被遗失在了月光如水的深夜之中。

最难测的是帝王之心。于是寂寞之时,她便写下了这样一首赋词,为她自己,也为汉成帝,还为她那份缠绵了数年,无疾而终的情感。

历朝历代女子中,班婕妤的才华可谓是凤毛麟角,单看她所作的这首《自悼赋》便可以看出她的才情之高。虽然她居住在最好的皇宫之中,过着最好的生活,但是这些都无法弥补她日复一日的空虚。在恩宠不再的时候,她才知道一切皆是如水流逝。班婕妤在无声无息的哀吟中便将在宫墙之内的苦闷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不可谓不厉害。

岂妾人之殃咎兮,将天命之不可求。白日忽已移光兮,遂晻莫而昧幽。犹被覆载之厚德兮,不废捐于罪邮。奉共养于东宫兮,托长信之末流。共洒扫于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愿归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余休。——班婕妤《自悼赋》节选

才情是班婕妤与生俱来的,她只不过随笔一挥,便会写出透彻人心的诗词歌赋,然而在那深如汪洋的后宫之中,才情并不是令女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反倒是那销魂的风情,才能捕获帝王的心,得到帝王的宠幸。班婕妤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不然她也不会在辞赋中叹道,自己的灾难是自己造成的。天命不可强求,白昼的日光已然移去,暮色的黯淡悄然降临,天地赋予的厚德不能因为自己被遗弃的罪过而丢掉。情愿养于东宫而不外出,直到终老。但愿死后可以回归自由,依山傍水,埋于松柏之下。

在那个唯有依靠男人的时代,班婕妤孤独地走了出来,她以为这样就可以度过清净的后半生,但岂能料到寂静的日子更难度过。其实班婕妤并不算是运气最差的,起码她得到过爱,比起那些一生埋葬在宫墙之内的无数女子来说,她已是万幸。

汉成帝死后,她请愿去为这个爱过她又抛弃了她的男人守陵,终日与墓碑相伴,度过了她人生的最后五年时光,便从容地离开了人世,也终于离开了那个禁锢她一生自由与爱的后宫。所以,她应该是虽死犹生。

在班婕妤死后,人们对她有诸多论断,其中梁代的钟嵘在《诗品》中评论班婕妤:“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清朝的纳兰容若词中的“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又何尝不是班婕妤的心声?而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推崇纳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