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异质性、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河南大学经济学学术文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11:44:54

点击下载

作者:李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企业异质性、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河南大学经济学学术文库)

企业异质性、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河南大学经济学学术文库)试读:

总序

河南大学经济学科自1927年诞生以来,至今已有将近90年的历史了。一代一代的经济学人在此耕耘、收获。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罗章龙、著名经济学家关梦觉等都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新中国成立前夕,曾留学日本的著名老一辈《资本论》研究专家周守正教授从香港辗转来到河南大学,成为新中国河南大学经济学科发展的奠基人。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以后,周先生率先在政治经济学专业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河南大学于1981年首批获得该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79年,河南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专门的《资本论》研究室。1985年以后,又组建了河南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个经济研究所,恢复和组建了财经系、经济系、贸易系和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经济学院。目前,该学院已发展成拥有经济、贸易、财政、金融、保险、统计6个本科专业,理论、应用、统计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20多个二级学科硕士、博士点,3300余名本、硕、博各类全日制在校生以及130余名教职员工的教学研究机构。30多年来,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培养了大批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出站人员,并且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培训了大批专门人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服务于大学、企业、政府等各种机构,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学术繁荣做出了或正在做出自己的贡献,其中也不乏造诣颇深的经济学家。

在培养和输出大量人才的同时,河南大学经济学科自身也造就了一支日益成熟的学术队伍。近年来,一批50岁左右的学者凭借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厚的知识积累已进入著述的高峰期;一批40岁左右的学者以其良好的现代经济学素养开始脱颖而出,显现领导学术潮流的志向和实力;更有一大批30岁左右受过系统经济学教育的年轻人正蓄势待发,不少已崭露头角,初步展现了河南大学经济学科的巨大潜力和光辉未来。

河南大学经济学科组织出版相关学术著作始自世纪交替之际,2000年前后,时任经济学院院长的许兴亚教授曾主持编辑出版了数十本学术专著,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对河南大学经济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展示河南大学经济学科各层次、各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更为了使这些成果与更多的读者见面,以便有机会得到读者尤其是同行专家的批评,促进河南大学经济学学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的经济学理论、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们决定出版“河南大学经济学学术文库”。根据初步拟订的计划,该丛书将分年度连续出版,每年选择若干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师的精品著述资助出版。根据需要,也可在丛书中选入少量客座教授或短期研究人员的相关论著。

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任领导及负责该丛书编辑出版工作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各位编辑,是他们对经济学学术事业的满腔热情和高效率的工作,使本套丛书的出版计划得以尽快达成并付诸实施。最后,还要感谢前后具体负责组织本丛书著作遴选和出版联络工作的刘东勋博士、高保中博士,他们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和不辞劳苦的工作回报了大家对他们的信任。

分年度出版经济学学术文库系列丛书,对我们来说是第一次,如何公平和科学地选择著述品种,从而保证著述的质量,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此外,由于选编机制的不完善和作者水平的限制,选入丛书的著述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恳请广大读者及同行专家批评指正。耿明斋2013年6月

摘要

从长期来看,区域经济增长差距主要根源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差距,企业是区域内资源配置的微观决策主体,劳动要求高报酬,资本追求高利润的生产要素流动过程是不是必然引导要素从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配置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说明市场中存在扭曲资源配置效率的力量,使资源从高效率企业向低效率企业配置,这种扭曲资源配置效率力量的区域差异就会表现为区域市场相对扭曲,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就可分解为经济效率差距和非经济效率差距两部分。微观主体能否在市场交易环境中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仅要看在宏观层面是否执行了某项政策,而且要关注市场交易环境是否存在降低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的扭曲现象,市场扭曲程度和企业特征偏向性会使政策效果偏离预期的结果,成为区域差距形成或扩大的重要原因。

为了深入研究微观企业要素配置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机理,本书从企业异质性入手,基于资源空间配置效率视角,在深入研究市场交易环境和企业效率异质性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异质性企业驱动区域生产率动态演化及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理论与方法框架,构建了企业效率异质性资源配置动力机制模型,结合中国转型期的现实提出理论假说并进行实证检验,提出了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现实问题的可行性对策。从企业主体和政府主体两个方面探索了区域内与区域之间资源高效率配置实现的条件和路径选择问题,寻求在资源高效率配置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有效途径。本书弥补了学者们偏重宏观和中观层面研究而在微观企业异质性及生产率动态演化方面研究的相对不足,也为“新”新经济地理理论提供中国微观企业的理论支持与经验证据。

本书共分为七章,逻辑体系基于理论、实证和对策研究三部分。

在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存量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在区域经济差距主要影响因素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和市场化程度。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技术选择、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政策与制度环境。市场化程度与市场扭曲程度有关,市场扭曲程度越高,市场化程度越低。根据新经济地理的空间经济结构变迁理论分析,资源空间配置的动力来源于集聚力与分散力之差的区域比较优势。本书选用效率测度指标——全要素生产率作为集聚力与分散力之差的替代变量,在不考虑市场扭曲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从技术、规模、政策、制度四个方面对潜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方式进行研究,得出了先调整技术效率,后调整规模效率,最后再通过政策和制度包络关系的调整路线提高潜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优路径;构建了潜在全要素生产率对现实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力为动力,以高生产率企业进入与低生产率企业退出为生产要素重组形式的资源空间配置动力机制模型。

本书进一步基于现实市场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都存在不同程度市场扭曲的现实,从企业之间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的角度,考察市场扭曲导致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资本扭曲和规模扭曲,在宏观上这两种扭曲就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无效率。为了界定扭曲市场的主体,借助希克斯中性生产函数的思想,构建区域生产函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量函数,在企业异质性与区域生产要素配置均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市场扭曲消除的动态均衡条件。根据企业效率异质性与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理论综合和中国转型期的现实特点提出了以下待验证理论假说:中国区域之间存在市场相对扭曲,对市场产生扭曲的企业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扭曲了市场并从扭曲的市场交易中获益,这导致了异质性企业资源配置动力效果降低,区域之间国有企业获取企业特征收益的能力差异是存在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无效率的根源。

在实证部分,根据区域经济增长率差距滞后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的关系分析,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倒U字”假说的理论解释,制定了区域差距效率检验标准,利用2001~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统计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区域证明了中国区域之间存在市场相对扭曲,并分区域、分行业进行市场扭曲程度比较分析。在企业所有制异质、市场扭曲与区域增长差距的实证研究中发现:东中西部的国有企业是市场扭曲的主体,国有企业对市场扭曲程度的差异是区域市场之间相对扭曲的主要原因。在企业异质性特征对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中,根据市场扭曲条件下经济增长效率改进的企业层面配置的理论分析对垄断与竞争的企业异质性市场的混合经济效率高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时应该满足:企业家获得的利润、劳动力获得的收入、资本要素提供者获得的利息(资本的利息收入),都优于同一时段完全竞争时的状态。实证得出:国有企业是造成企业效率异质性的企业所有制异质性层面的因素,是扭曲市场的企业主体。

在企业异质性、市场扭曲与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关系的理论假说已经得到经验数据支持的情况下,进一步从政府决策机会成本的角度对资源配置效率与区域增长差距形成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从区域之间市场相对扭曲的存在性、行业市场扭曲的区域差异、市场扭曲企业主体、区域空间集聚效应、政府决策的机会成本五个层面为政府制定消除市场扭曲、有效利用企业效率异质性资源配置动力机制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政策选择提供了经验数据的证据。

在对策研究部分,提出了消除由市场扭曲引起的无效率增长差距和利用效率企业异质性资源配置动力机制平衡效率增长差距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效率异质性 资源配置动力 市场扭曲 区域经济增长差距

Abstract

In the long run,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disparity is rooted in the gap of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and firms are micro-decision-making body for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in the region. Labor requirements high-paying and capital pursues high profits. Is the flow process of production factors necessarily guide factors allocation from inefficient firms to effective firms?If the answer is no,it means there is a power of distorted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to make the resources allocation from high effective firm to the low effective firm. Such regional power differences of distorted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will show that the regional market is relatively distorted;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gap can be decomposed into economic efficiency gap and inefficiency gap. Whether micro subject can achieve th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the market trading environment,not only depend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ertain policies at the macro level,but also on distortions reducing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in the market trading environment. That market distortion degree and main bias different will make policy effects deviate from the expected results become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r expansion of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and its allocative efficiency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gap,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irm heterogeneity and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this book studies the issue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disparities by deep analysis of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rket trading environment and firm efficiency heterogeneity,build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about heterogeneous enterprise which drives regional productivity dynamic evolu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builds the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of firm efficiency heterogeneity resource allocation,and combining with China’s transition reality presents the theoretical hypotheses and empirical tests,and further proposes the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gap in China. This book explores the conditions and paths to achiev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intraregional and interregional resource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subject,and seeks an effective way of reducing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resources efficient allocation. Then,The book’s research makes up the relative lack of scholars emphasis on macro and meso-level research instead of the micro-firm heterogeneity and productivity dynamic evolution,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vidence about China’s micro-enterprise for the“new”new economic geography theory.

There are 7 chapters in this book,and the logical system is based on three parts theoretical,empirical and countermeasures study.

In the theorypart,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ock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gap,finds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he market degree play a decisive role behind the main impact factors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epends primarily on technology choice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scale efficiency,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he market degree and the degree of market distortions are relevant.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market distortions,the lower market degree.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analysis of spatial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 in new economic geography,the power of resources spatial allocation comes from the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agglomeration forces and dispersion forces. Using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s the substitution variable of agglomeration forces and dispersion forces to measure efficiency,in the case of ignoring market distortions,this book studies the way to achieve the potenti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o improve firm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from technology,scale,policy and system. The optimal path is to firstly adjust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then adjust the scale efficiency,and finally adjust the route through envelope relations of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to improve the potenti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his paper builds the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about resource spatial allocation with the pull of the potenti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n the re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s a driving force,which is the re-collocation forms of productive factors to enter the high -productivity firms and exit the low-productivity firms.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real market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market distortions for a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this paper furth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market distortions on firm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expressed as capital distortions and output distortio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sources allocation change among firms. In the macro the two kinds of distortions are shown as the inefficiency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gap. In order to define the market-distorting subject,with the idea of Hicks,neutral production function,we build regional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function,and discuss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conditions eliminating market distortions on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firm heterogeneity and regional productive factors allocation. According to the above theoretical synthesis and China’s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testable theoretical hypothesis:there is a relatively distorted market between china’s regions,and the enterprise distorting the market is characterized by state-owned enterprises,and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s distorted the market and benefit from the distorted market transactions,which leads to the power effect decline of heterogeneous firm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capacity difference of interregional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btaining firm features revenue is the root causes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gap with inefficiency.

In the empirical part,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fact that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gap lags behind the region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ap,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the“inverted U”hypothesis betw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gap,this paper makes the efficiency test standard of regional disparities. Using the 2001-2007 statistics data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this paper confirms the existence of the relative distortions in China’s inter-regional market,and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degree of market distortions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Second,the empirical study on heterogeneity in firm ownership,market distortions and regional growth gap find tha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s three regions are the main subject affecting the regional market distortions. The difference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distorting the marke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relative distortions in the regional market. After the above theoretical hypothesis has been supported by empirical data,from the opportunity cost view of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this paper further studie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and regional growth gap,and find that the government represents the interests of the entire region,and there is a big decision-making opportunity cost in regional coordination by the use of appropriat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olicies,so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lost the opportunity to obtain a higher reg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to narrow the gap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Regional spatial agglomeration effect essentially comes from enterprises’ external economic phenomenon caused by local government expenditur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gional spatial agglomeration effects combining with heterogeneous firm features with the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In short,the above empirical results offer support for policy options of the governments to eliminate market distortions and efficiently use resource allocation dynamic mechanism of firm efficiency heterogeneity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five levels:the existence of the relative distortions in China’s inter-regional market,regional differences in industry market distortions,firm subject of the market distortions,regional spatial clustering effect,and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Finally,in countermeasures study,this book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eliminate the inefficient growth gap caused by market distortions,and balance efficient growth gap by the firm efficiency heterogeneity resources allocation dynamic mechanism.

Key words:Firm Efficiency Heterogeneity,Resource Allocation Dynamic,Market Distortions,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Disparity第一章导论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伴随而生的区域经济增长差距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是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作用的主要表现,区域内的自增强机制导致经济落后地区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研究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不能撇开发达地区的发展情况,应该在整体区域产业协调优化的条件下进行才有现实意义。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从企业、行业、产业三个层次深入剖析区域差距的演变机理是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关键。日渐严峻的现实引发了学者们的不断思考,国内部分学者对我国区域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这也使得中央政府面临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必须使广大人民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必须实现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及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寻找能够在资源高效配置的经济集聚过程中走向区域间平衡的合理路径,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而不断缩小区域差距并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经济学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以往用“一刀切”的方式简单地研究宏观综合指标,用它们刻画的区域差异难以精准地消除产业间的配置效率差异,极易造成资源配置的盲目性和低效利用,甚至出现事与愿违而激化矛盾的后果,通过寻求在区域之间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来缩小区域差距是当前极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书从企业效率异质性角度探讨区域差距持续扩大的微观原因,依据从微观到宏观的思路,对区域之间市场效率的相对扭曲以及扭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不同所有制企业对外界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差异,研究区域差距问题,能够深层次地把握问题的关键,为相关部门制定适宜的政策提供微观基础方面的依据。在“结构性调整”与“提高增长效率”的双重要求下,非常有必要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研究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内在机理,为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产业转移政策、结构调整政策,对纠正市场失灵、提高政策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转轨期的中国,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掩盖了资源在微观配置中的低效配置现象。资源低效配置的根源在于具有区域特征的微观企业管理效率与市场内在机制的激励关系发生了扭曲,导致资源的错配,降低了区域整体资源配置效率,难以激发市场机制内在平衡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原动力。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伴随而生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现象,不仅是区域经济学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且是我国各级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我国经济转型的特殊阶段,在整体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是否存在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由高效率向低效率流动的问题?区域之间的市场关系是否存在相对扭曲现象?如果区域之间存在市场机制的相对扭曲,扭曲的主体是什么?如何消除区域之间存在的市场相对扭曲问题?这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围绕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差距的变化趋势、形成原因、潜在影响与缩小区域差距的具体对策等问题,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争论,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答案。

本书研究的结论是: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可以分解为经济效率差距和非经济效率差距,技术、规模、政策、制度等因素决定的潜在全要素生产率对现实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力效果的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增长效率差距形成的原因;中国转轨时期企业所有制异质性是企业生产率与资源配置效率不一致的主要原因,这种“不一致”反映了现实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在现实全要素生产率既定的情况下,现实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比重与市场扭曲程度呈正向相关,市场扭曲程度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无效率的根源。在区域之间贸易自由度逐渐提高的情况下,在企业异质性和市场相对扭曲的循环累积作用下,市场扭曲程度较高区域的非资源配置因素带来的市场扭曲收益,会从市场扭曲程度较低的区域吸引更多的初级资源要素流入。市场扭曲程度较高的区域本来稀缺的高级要素资源由于缺乏发挥作用的市场环境,如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都会流出,导致非经济效率差距扩大,进一步降低整个区域的资源配置效率。只有消除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无效率差距的市场相对扭曲,才能激发市场机制内在平衡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原动力,然后根据动力机制模型的机理通过制度、政策的调整来改变不同区域及行业的潜在全要素生产率,在潜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力或推力作用下,形成对区域内的目标产业、行业产生预期的动力效果来调整区域经济增长差距问题,达到由区域间经济效率差距逐渐减小向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区域无差异逼近的区域均衡发展目标。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一 现实意义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伴随而生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越来越突出。政府干预经济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根据宏观综合指标刻画的区域差异,简单地采用“一刀切”的调整方式,尽量避免资源配置的盲目性和低效利用,甚至出现事与愿违而矛盾激化的后果。本书对于现阶段的区域差异问题深入到企业层面分析,认为适度的区域差异是市场竞争和区域自然分工的结果,也是区域禀赋资源和市场效率综合的良性体现,是有利于区域发展的,而仅由区域自然分工的自然结果所产生的区域特色行业(如东部的海洋经济),形成的是不可转移的区域特色行业经济,其引起的区域差距是很难调和的;对于不会激发区域矛盾的,无须协调。在短期需要协调的是由不同区域共存的行业的生产率不同形成的差异,因此,识别区域差异中的短期内不可调和的部分与可以通过资源重新配置而进行协调的部分后,基于区域行业内企业异质性的内在含义,运用区域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不同区域的行业比较优势研究,提出了通过设计创新转移支付等工具,弱化由于市场机制的过度强化功能形成的区域“极化陷阱”和实现区域空间卡尔多改善的虚拟补偿现实转化问题的思路,为资源在区域间同行业内重新配置,制定可以调和区域差距的短期决策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通过对区域内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化过程的分解,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短期内波动、长期上升的趋势,结合区域差距的“倒U字”假说,进一步论证了现阶段缩小区域差异的主导力量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而不是资本、劳动等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为量化区域间行业内资源区域配置动态调整力度和拐点界定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尺度标准;为捕捉以区域间行业内资源配置为主导,将体现存量资本充分利用的政策转向以区域内及区域间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增量资本为主导的政策界定最佳的转向点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实践中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跨区域政府对市场相对扭曲产生的无效率差距的协调时机和协调力度难以精准把握,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动态管理和后续政策跟进不足;二是地方政府决策部门本身主要关注本区域的经济增长,缺乏参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在激励,区域经济协调问题涉及多个政府主体部门的联合决策。区域之间利益协调的矛盾性造成对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见解不一,甚至政出多门,政策措施的效果往往相互抵消,不能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合力”。财政资源的误用会造成与预期相反的经济效果,更重要的是由于区域经济差距市场自我强化的作用,可能失去调整的良机,意味着后续决策成本与调整难度的增加。市场扭曲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没有按照最优的效率在各企业间进行配置,所以本书从企业异质性入手,基于资源配置效率视角,在深入研究市场交易环境和企业效率异质性内在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差距问题,从市场主体和政府两个方面探索区域内与区域之间资源高效配置实现的条件和路径选择问题,寻求在资源高效配置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有效途径。二 理论意义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石及核心,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是区域内异质性企业发展的宏观表现。区域经济差异源于异质性企业的空间集聚差异以及区域市场结构特征和制度环境变化引发的异质性企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所以,对区域内企业生产率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书首次运用微观主体企业的经济数据,以产出和投入两种权重方式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性,证明了区域内企业异质性的存在,通过异质性企业影响空间集聚过程进而产生的各种效应的路径分析建立了一个企业异质性影响区域差异的内在机理模型,应用区域行业生产率分解方法从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化角度为区域差异的产生提供微观解释,对区域政策是否提高了和如何提高政策目标区域内企业的生产率及相应区域生产率等区域经济发展微观层面的核心命题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为分析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提供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微观基础理论,以弥补国内学者大多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对区域差异原因进行静态研究,而从微观企业异质性及生产率动态演化研究方面相对不足,这是本书的理论意义。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根源在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距,资源配置的最微观决策主体是企业,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不同区域的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呢?宏观的经济数据只能告诉我们差距的结果,无法提供差距形成的根源。要想真正有效地解决区域差距问题,我们必须对形成差距的根源有深刻的认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从区域内企业、行业、产业三个层次深入剖析差距的演变机理是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关键。政府行为在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形成过程中是否有效克服市场相对扭曲,抵消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区域之间的市场是否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相对扭曲?如果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相对扭曲,从而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考虑,区域协调问题承担的主体是政府还是市场?那么如何来界定扭曲程度的判断标准,以作为是市场自我调整还是需要政府介入调整的依据?如何来找到和消除扭曲市场的主体?区域差距形成的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影响机制是如何发生作用的?政府与市场主体——企业的合力效果如何形成?以上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目前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书借鉴“新”新经济地理学与现代新经济增长理论等最新研究成果,建立企业效率异质性资源配置动力机制理论模型,从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的视角,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入手,将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经济效率主要度量工具,在深入研究市场交易环境和企业效率异质性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将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分解为效率差距和无效率差距。异质性企业会根据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做出较理性的决策,在市场机制的竞争和扭曲并存作用下形成了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市场结构特征与制度、政策的混合交互作用使企业生产率处于动态演化之中,引发区域资源的重新配置及区域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在企业异质性与区域生产要素配置均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函数的动态均衡条件进行分析,为找出扭曲市场的主体、消除市场扭曲、提高区域资源配置动力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建立异质性企业驱动区域生产率动态演化及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理论与方法框架,将异质性企业特征引入区域经济增长函数,构建了基于企业自我选择机制的市场效率测度模型;从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优势的角度构建区域之间产业转移的机会是否存在的判断依据;论证了异质性企业驱动区域生产率动态演化机理,对“新”新经济地理模型进行了拓展研究。尝试解决区域内已有企业和新增企业的规模边际管理效率的识别问题,在微观企业层面上为管理层判断边际规模管理效率的高低以及对内部存量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情况、规模调整的方向提供了理性判断依据;在宏观层面为制定企业兼并还是企业分立的区域政策提供参考,也为引导地方金融资金的企业流向是存量企业,还是扶持中小型新设企业提供了实证依据。在理论综合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转型期的现实提出理论假说并进行实证检验,弥补国内学者偏重宏观和中观层面研究而在微观企业异质性及生产率动态演化研究方面的相对不足,同时为“新”新经济地理理论提供中国微观企业的经验证据。第二节国内外文献综述一 区域经济差距的度量指标、区域边界及变动趋势研究(一)区域经济差距的度量指标、区域边界的选择

区域经济差距是经济总量、结构、效率等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一个叠加累积结果。它是一个综合指标概念,研究的角度不同导致选择的指标不一样,选择不同指标得到的研究成果反映的信息侧重点具有较大的差别,采用指标的恰当性与选择研究的问题角度和研究的目的有关。到目前为止学界研究中国区域差距的文献主要基于人均指标的度量,如人均 GDP、劳均GDP分别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采用人均收入、人均消费反映地区间居民收入、消费、福利水平的差距,人均指标度量就暗含了区域内部主体特征同质的假定,忽略掉了区域内部的主体异质问题及其异质的动态变动对均值的影响。除了选用均值指标外,还有总量指标。总量指标在研究区域差距问题时,由于区域之间边界的不同只能进行纵向比较,难以进行横向比较。此外,近年来还有一些学者选择效率指标作为区域经济差距的度量指标,如颜鹏飞和王兵(2004)、彭国华(2005)、傅晓霞和吴利学(2006a;2006b)等学者选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对地区间的差距的收敛性进行了研究。涂正革(2008)、朱承亮等(2011)根据环境技术效率的高低提出了地区之间环境工业协调发展指数,衡量地区环境、资源与工业的协调性,考察各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程度。效率指标解决了总量指标难以横向比较的难题,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体化为环境污染约束,纳入效率指标之内,来考察区域之间的差距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选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经济效率指标研究经济差距问题,是未来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在现阶段,我国还处于以提高经济效率为主的工业化的前期,环境污染因素是一个兼顾的外生变量,将污染纳入经济增长的模型作为内生变量来考虑还为时过早,考虑单独制定政策来平衡具体行业的标准更合适。

大多数学者在研究区域差距问题时,对区域边界的界定主要以省份为分析单元。省份的统计数据具有相对完备的特点,但也存在区域边界大小不一、区域内差距较为明显的问题,省份所占的面积相对较大,而且不同省份之间面积也有较大的差距,人口密度差距明显,以省份为分析单元造成省份内部的差距被同质化,易忽略省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问题,非常有必要采用更小、更具体的区域空间来界定区域的边界。Tsui(1993)对地区差距进行研究,利用县级数据把地区差距分解为省份内、省份之间、农村内部、城市内部和城乡差距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城乡差距的区域内特征与区域间产值差距之间具有很明显的关系。徐现祥和李郇(2004)对影响我国地级城市间的经济差距的决定因素及其演变方向进行了研究,发现绝对趋同在地一级城市间比较明显。以上的研究虽然缩小了目标区域的边界,在市场经济逐渐一体化的过程中,在保持总的区域边界不缩小的情况下,目标区域的边界缩小就意味着研究比较的区域个数的增加,在考虑空间溢出对区域差距变动的影响方面考虑较少,指标的选取的恰当性与数据收集难度的处理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尤其是微观企业数据的收集存在较大的现实难度问题,二者很难兼顾。(二)区域差距变动趋势的研究

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收敛与发散研究一直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研究命题受到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往的研究主要采用区域和行业的总量数据,集中于生产率增长的研究,近年来考虑行业内部与行业间的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对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差距形成的企业层面的解释成为主流。21世纪初,Melitz(2003)首次将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引入国际贸易模型,来对异质性企业决策的行为进行研究,得出企业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就可以提高整个跨区域的生产率水平,在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中,单纯根据比较优势的贸易就可以提高跨区域整体的生产率水平,企业效率异质性是区位调整的动力,生产率高的企业区位调整收益远远大于生产率低的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渐加强的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的区域差距将逐渐缩小。他的研究结论对中国区域差距问题的启示是区域之间尽可能消除市场分割,根据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加大区域之间的贸易,将会逐渐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实际上,中国内部区域之间不仅存在贸易,而且存在资源在区域间的区位选择问题。这一点与国际贸易不同,集聚作用使高生产率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倾向于通过贸易来促进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在国家内部,贸易缩小差距的力量依然存在,但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力量,就是高生产率企业可以通过区域选择的方式离开本来所在的区域,从而成为加大区域间差距的力量。Saito(2008)通过研究企业效率异质性的区位选择和资源对企业的重组选择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的作用,证实了单纯的市场力量形成的企业的区位调整和资源要素的企业重组调整确实能够提高跨区域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Combes等(2009)、saito等(2009)、Puga(2010)企业效率异质性的区位选择对集聚区域整体生产率影响的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但对区域之间的差距而言,在较长时间内区位选择和资源重组是扩大区域的力量,区域差距会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中国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区域间再配置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存在着户籍制度障碍,市场分割、市场扭曲现象比较严重,会促使区域差距的变化呈现更为复杂的变动趋势。谢千里等(2008)利用中国1998 年和2005 年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资料,对工业经济增长的生产率贡献比重和所有制类型异质的企业生产率表现差距进行研究,分区域研究了生产率收敛的问题,但对企业生产率影响区域产出的理论机理分析较弱,也没有考虑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的动态分析。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区域尺度区域差距的度量及收敛性检验,缺乏区域差距的效率与非效率判断标准方面的研究。现有对区域差距原因的研究侧重于不同因素对其影响的实证分析,所用数据大都基于区域宏观及行业数据。这虽然有利于我们认识不同时间段异质因素对区域差距影响的重要性,但由于企业微观层面数据的可获得性不足,缺乏从微观层面更为深入地系统研究区域层面企业效率异质性的影响因素,对影响区域差距变化趋势的企业效率异质性区位选择和资源要素重新组合的动力机理研究还不系统。实证研究中虽然采取了工具变量法、动态方法等克服内生性,但对于这些变量之间内在机理的分析较少。二 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内在根源以及决定因素研究(一)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内在根源

很多学者分不同阶段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变化内在根源的主导因素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是要素决定论和全要素生产率决定论。舒元和徐现祥(2002)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得出了经济增长的不均衡性与物质资本积累速度和经济规模大小有关的要素决定论的观点,对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适用模型比较研究得出了“AK模型”,比较符合中国整体经济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内在关系。王铮和葛昭攀(2002)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物质资本投资率不同。徐现祥和舒元(2004)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技术转移的角度对中国省份的增长进行研究,依然得出了“物质资本投入差距是区域差距的根源”这一结论。陈秀山等(2004)和万广华等(2005)也提出区域差距的要素决定论的观点。傅晓霞和吴利学(2006a)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中国还是以要素投入型的增长模式为主导,TFP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存在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对地区差距的影响将越来越重要。以上对中国区域差距的根源的要素决定论的相关研究,主要基于中国目前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本存量,制度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在生产效率上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整个中国区域经济普遍存在要素投入型的粗放式增长的情况。存在的原因也可能是中国制造业整体没有独立的核心技术,一般员工和高素质员工在设备运用上没有什么本质的效率差别,由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