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灾害医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15:59:43

点击下载

作者:赵继荣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灾害医学

中医灾害医学试读:

前言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各种灾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医药在灾害医学救援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书主编先后参加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区大地震,以及2011年8月7日舟曲特大泥石流,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地震的现场救援及医院救治工作。在医疗救援及救治工作中,甘肃省中医院广泛应用中医手法整复与微创技术,以及自制的多种中药制剂,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与社会口碑,彰显了中医药在灾害医疗救援中的优势。本书分12篇42章,详细论述了灾害的分类及灾害医学的形成与发展、灾害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灾害医学医疗救援、灾害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灾害创伤的中医救治、灾害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灾害伤员的中医药护理与营养、灾害伤员的中医药康复、灾害心理障碍的中医药救援、甘肃省中医院灾害救援及演练案例,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灾害应急医疗救援的理念、技术和方法,突出了中医救治的优越性,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可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挥机构、医院、医疗救援人员及临床医护工作者参考。

本书由赵继荣编写第1~4章,共2.4万字;邓强编写第13、14、20章,共12万字;陈祁青编写第5~10章、第19章,共12万字;石敏编写第11~12章、第21~34章;共12万字;张海清编写第16~18章,共6万字;赵宇编写第35~38章,共6万字;王兴盛编写第15章,共6万字;慕向前编写第39~42章及附录部分,共6万字。

感谢各位编者出色的工作,感谢朱宝、赵生鑫两位硕士研究生在文稿校对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由于才疏学浅,书中内容尚不够全面,不妥与错漏之处望同道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赵继荣2016年10月第一篇灾害及灾害医学总论第一章灾害的定义与分类/ 第一节/灾害的定义

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总称,包括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人们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危害的天然事件和社会事件。

认识灾害的本质,首先要弄清灾害是什么。早期对于灾害的定义基本上是从字典上理解的,中西方都如此。“灾害”一词在英语中使用得最多的词是“disaster”。据西方学者的分析,disaster源于法语的desastre,而法语中的desastre又分为dis和astro两个部分,均来自拉丁语,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灾害”,意义上与星星有关。所以,早期的灾害反映出一种源于星星或者星球的消极结果,后来,灾害被更多地运用于自然发生的地壳运动和其他异常现象,如地震和洪水,或者传统上称之为“上帝的行动”。由此可知,西方社会中的灾害源头与星球有关,后来才转到地壳运动或者人类无能为力的自然事件。在中国,“灾害”由“灾”和“害”两个部分组成。与传统的西方观念不同,中国古代的“灾”与火有关。《辞海》中,“灾”原为“災”“烖”等,指“自然发生的火灾”。《左传·宣公十六年》称“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说明“灾”源于“天火”,即与自然火灾有关。“災”简化成“灾”之后,仍然保留了“火”的部分。但小篆中的“災”字,上半部分还与“水”有关,说明了“水”最初也是灾害的组成部分,民间所谓“水火无情”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害”指的是“伤害”“祸患”。“灾”和“害”合并在一起指与火和水有关的自然灾害,但《辞海》中并没有出现“灾”和“害”同用的情况,“灾害”一词是后来出现的。正是由于“灾”对于人类的经济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了危害,所以出现了“灾”和“害”并用的情况。同样,《辞海》中也没有出现“灾”和“难”相连用的情况,“灾难”一词出现在“难”的词条中,解释为“不幸的遭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灾害”被解释为“旱、涝、虫、雹、战争等所造成的祸害”。有的学者认为灾害由天灾和人祸两部分构成。“天灾”是指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或者人类无法控制的灾害;而“人祸”基本上属于人为的灾害。从上述中西方的词源对比中可以看出,西方的灾害源头与星球有关,而东方的灾害源头与火和水有关,由源头引发出来的一系列灾害都是经过变异了的,称为“灾变”或者“灾异”,泥石流、风灾、旱灾、地震、流行病等无不如此。

灾害的词源定义,最先从与“星体”“火”“水”等有关的词源意义,发展到了今天灾害种类繁多,意义复杂的地步,如今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如地震、火山、火灾、泥石流、洪水、飓风、海啸、暴雨、冰雹、雪灾、冰灾、干旱、灾荒、虫灾、流行病、瘟疫、非典、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霍乱、飞机失事、酸雨、石油泄漏、核爆炸、毒气泄漏、水体污染、瓦斯爆炸、战争、暴乱、恐怖活动、社会动荡等,都被归到了灾害的范围之内,人们将所有能够给人类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致灾事件,不管它们是自然发生的还是人为造成的,都放到了灾害的“大口袋”中,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灾害定义的思考和争论。并且不同学科、不同地区的人们都对灾害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该说,灾害的定义,从早期的常常被认为是“上帝的行动”或者“没有人能够为此负责的事件”,发展到以社会和文化为核心构建灾害理论,这是灾害定义和理论化的总体趋势。

综上所述,灾害是由自然运动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引起自然变异,发生于人类存在的时空范围内,并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损害的现象或过程,强调了灾害的起因及后果,明确了起因是由自然与人共同组成的;后果是危害性,这种危害性体现在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的损害以及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表现为人类价值评判下的价值减少、退化或消失。/ 第二节/灾害的分类

灾害根据发生的原因、反应规模、发展速度和发生地区可分为不同的类型。目前最多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原因进行的分类。(一)根据灾害发生原因分类

根据灾害发生原因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又称技术性灾害)。

1.自然灾害 是指发生在地球表面系统中,能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包括:①气象灾害: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干旱等;②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潮灾、赤潮、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③洪水灾害:包括洪涝、江河泛滥等;④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火山喷发、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⑤地震灾害:包括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⑥农作物灾害: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害等;⑦森林灾害: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

2.人为灾害 是指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致灾过程和结果,包括:①人类不合理活动直接导致的灾害,如过度开垦、大气污染、水污染等;②人口机械性增长造成的危害;③人为自我致灾过程,即决策失误造成的灾害过程;④其他灾害,如大型交通事故(飞机、列车、汽车和沉船事故)、传染病的传播(非典、禽流感等)、煤气爆炸、战争、建筑物的倒塌、停电、恐怖活动等。(二)根据灾害反应规模分类

根据反应规模可分为一级灾害、二级灾害和三级灾害。

1.利用灾害发生地区内部资源能够恢复原状的灾害为一级灾害。

2.规模比较大,需要邻近地区帮助才能恢复的灾害为二级灾害。

3.需要国家之间救助的大规模灾害为三级灾害。(三)根据灾害发生速度分类

根据灾害发生速度不同所提供健康服务方法和期限也不同。

1.非常紧急型 需要进行现场紧急救护、应对和患者的转运等,大部分见于人为灾害,要求投入具有高度熟练技术、反应敏捷的救援队伍和急救医疗队伍。

2.紧急型 见于地震台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多在4~5天之内可决定灾害发展趋势。应对这类灾害特别需要平时的灾害应对训练。

3.长期型 如洪水、恶性传染病的传播、旱灾等,经过2~3个月或更长时间逐渐发生,要求救灾人员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四)根据灾害地区的特点分类

所有的灾害可分为城市型灾害和地方型灾害。

1.城市型灾害 是发生于城市的灾害。城市型灾害要考虑由于各种设施、人口密集造成人员伤亡的增多或因水、电和煤气等的供给中断而造成的医院瘫痪状态等。

2.地方型灾害 地方型灾害要考虑由于地区的偏僻而造成的通信和输送障碍,会影响灾害的应对,有可能影响及时的救护。参考文献

1.赵美玉,王金道.灾害护理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

2.李永祥.什么是灾害?——灾害的人类学研究核心概念辨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2-20.

3.陈力,杨喜珍,赵炜,等.灾害与灾害医学.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8):625-628.

4.岳茂兴.灾害医学的定义及其主要研究方向.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5):1476-1479.

5.麻晓林.灾害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

6.吕传柱,张海涛.灾害医学的现状与展望.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9):933-936.

7.梁必骐.自然灾害的影响与防范.广东气象,2007,29(3):39-41.

8.许冲,戴福初,徐锡伟.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地质论评,2010,56(6):860-874.第二章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世界上每年可发生许多重大灾害事件,有的灾害甚至发生频繁,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正常生活,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扰乱着正常的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动荡。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第一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自然灾害往往具有隐蔽性、难以预测性和突发性,在瞬间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造成的损失主要表现为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两个方面。除此以外,自然灾害还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心理伤害和精神痛苦,导致秩序混乱和社会动荡,加重贫困和粮食短缺等不安全状况,阻碍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典型事例: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北部由地震引发海啸,致使30多万人遇难或失踪;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南部,至少有1836人丧生,整个受灾范围几乎与英国国土面积相当,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之一;2010年8月7日,中国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特大泥石流,造成1463人遇难,失踪302人;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7.0级地震,地震造成22.25万人死亡,19.6万人受伤。/ 第二节/人为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一)自然资源衰竭灾害

1.森林资源衰竭灾害 历史上森林曾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2/3,进入20世纪以后森林减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乱砍滥伐、只伐不植。而砍伐森林是为了取得木材、燃料和耕地。人类社会对这三方面的需求都在迅速增长。

2.物种资源衰竭灾害 地球自出现生命以来,到现今形成了约1000万种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人类的出现加速了物种的灭绝,特别是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造成物种资源灭绝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生物栖息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滥捕乱猎、环境污染。

3.沙漠化灾害 沙漠化是在具有一定沙质物质基础上和干旱大风的动力条件下,由于过度人为活动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而产生的一种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环境退化过程。目前,地球上已经受到或预计受到沙漠化影响地区(包括沙漠)的面积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沙漠化的结果是造成土地滋生潜力的衰退和可利用土地的丧失。这在许多国家加剧了食物的缺乏,形成连年饥荒。沙漠化还造成气候状况的恶化,特别是引起干旱的加剧。

4.水土流失灾害 水土流失加速,大大超过成土速度。水土流失造成大量耕地日益瘠薄,地力不断下降,有时甚至失去生产力。这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张和全球性食物短缺。流失的水土在河流、湖泊和水库中淤积,降低其容量,造成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加剧,并妨碍航运、农业灌溉与电力资源生产。

5.土地盐碱化灾害 当用河水灌溉地下排水不充分的田地时,往往发生积水和盐碱化现象。天然地下水源的增加往往使含水层逐渐升高,水通过所剩下的很浅的表层土壤而蒸发,促使矿物和盐水浓集在地面附近,土壤理化性能变差,危害作物的生长。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种植的作物因盐碱化而严重减产。

6.土地资源衰竭灾害 近代人类活动使得许多土地质量下降,可利用性降低或失去利用价值,使得地球上的可利用土地越来越少。土地资源的衰竭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森林的破坏和草原的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碱化;耕地丧失。

7.水资源衰竭灾害 进入20世纪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城市急剧增加、扩大,水的消耗增长很快。在用水剧增的同时,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及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水体,引起水质普遍恶化。耗水量的剧增与水污染的加剧,导致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目前,全球淡水不足的陆地面积约占60%,20亿人口饮用水紧缺,10亿以上的人口饮用受到污染的水。(二)环境污染灾害

1.大气污染灾害 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变化(如火山爆发)和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各种物质、改变大气组成,从而使大气质量恶化。其原有生态平衡破坏,这就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威胁着人类生命,危害人类社会的工农业生产。

2.土壤污染灾害 土壤就是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层。所谓土壤污染,就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直接或间接进入土壤,破坏了土壤系统原有的平衡,引起其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一步造成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3.水体污染灾害 水体是水库、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及海洋的总称。人类对水的使用极为广泛。人类活动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三类: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城市污染源。

4.海洋污染灾害 现代人类的各种活动规模非常宏大,对海洋的影响已达到破坏其稳定性的程度,尤其是向海洋排放各种废弃物质,给海洋,特别是沿岸海域带来强烈的污染。海洋污染物质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危害严重。

5.城市环境污染灾害 近代城市特点是规模大、人口集中,工业和交通运输也集中于此,城市内部的物质流与能量流都十分活跃。这就决定了城市既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地,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对象。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也可以说是环境的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具有“城市特色”的是噪声和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

6.能源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灾害 各种能源在开发、加工、运输和利用过程中都会产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如化工燃料对环境的污染;核电站污染。(三)火灾

对于火灾,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总结出“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经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社会财富日益增多的同时,导致发生火灾的危险性也在增多,火灾的危害性也越来越大。据统计,我国20世纪70年代火灾年平均损失不到2.5亿元,20世纪80年代火灾年平均损失不到3.2亿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3年以来,火灾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上升到年均十几亿元,年均死亡2000多人。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冬季发生火灾7.6万起,死亡1046人,受伤883人,直接财产损失4.2亿元。这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四)交通灾害

交通事故具有突发性,特别是给受害者亲属突如其来的打击,危害极大。交通事故每死伤1人,一般要直接和间接涉及5~10个家庭。我们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应重视它所带来的灾难。尽管运输工具不断进步,运输线路在改善,控制手段在加强,管理水平在提高,可是交通灾难还是有增无减。据粗略统计,全世界每年因铁路、公路发生的车祸死亡人数在30万人以上,相当于每天全球有近千人死于车祸。自汽车诞生以来的100多年,受害者总数大于二次大战中的死难者。近年来,我国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急剧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受伤约16万人,死亡5万余人,合计伤亡20余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亿~30亿元,等于毁灭一个不小的城市。(五)人口过剩灾害

人口过剩造成的灾害主要是加大了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和物种资源、能源、城市环境等的压力。

人为灾害典型事例:1952年12月5日至9日,大雾笼罩英国全境,位于泰晤士河开阔河谷地区的伦敦城上空有明显的逆温层存在,逆温层顶高约60~150m,烟尘难以扩散。从11月28日到12月6日,就有4000多人死亡,其中70~80岁老人死亡率极高。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才查清这次事件是由于烟雾粉尘中含有三氧化铁,促使空气中二氧化硫生成硫酸雾,吸入人体后导致死亡。1961年日本伊势西岸四日市发生了大气污染事件。该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空气,导致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增高,这些病统称为“四日市哮喘”。1964年连续三天烟雾不散,气喘病患者开始死亡。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1972年,四日市哮喘患者达817人,死亡超过10人。由于日本各大城市普遍使用高硫重油,致使“四日市哮喘”蔓延全国。参考文献

1.朱宗涵.灾害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王作元.自然灾害与相关疾病防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郑远长.全球自然灾害概述.中国减灾,2000,10(1):14-19.

4.谢苗荣.灾害与紧急医学救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第三章灾害医学

灾害(灾难)医学是一门与急救医学紧密相关而又有明显区别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它主要涉及急救医学、创伤外科学、危重病医学、卫生学、流行病学,甚至还涉及地震学、气象学、军事学、心理学、管理学、统计学等有关学科。灾害医学与急救医学是两个独立的学科,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但又有重要区别:灾害医学注重对灾害全过程进行干预,急救医学注重现场应急及处理。/ 第一节/灾害医学的概念和特点

灾害医学是以西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研究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所造成的灾难性损害条件下实施紧急医学救援、疾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的一门科学,它介于灾害学和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各类灾害对人体的损伤规律,制定合理的卫生保障方案,动员必需的卫生力量,组成严密的救援网络,充分发挥医学科学技术能力,拯救灾区人民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尽早恢复伤病员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控制灾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灾区居民健康。灾害医学的基本理念包括:①先救命再治伤,先重伤后轻伤,时间就是生命;②先抢后救,抢中有救;③先分类再后送;④预防重于治疗;⑤灾害医学发展须三分提高、七分普及。

灾害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临床医学不同,临床医学一般是在医院内进行救护,而灾害医学是要到达灾害现场,组建临时医疗救护队,在恶劣和艰苦的环境中,频繁移动的情况下,由有限的人力和简便的设备,在紧迫的时间里,对成批伤病员分级完成救治任务,这就要有不同的组织措施和工作方法。另外,灾害医疗救援的实施常常需要政府和多级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统一组织、指挥,才能有效应付。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组织机构的临时性

由于灾难发生的突然性,不可能有全员完整的救灾医疗机构坐等任务。通常是灾难发生时才集中各方力量,组成高效率的临时机构,而且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工作。一般要求在12小时内到达指定地点,展开救治工作。灾后2~4天是最紧张的急救阶段,10天内基本完成任务,接着开始恢复和重建工作。这就必须要求有严密的组织措施,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二)工作条件艰苦

救灾医疗救护工作需到现场进行,灾区生态环境往往遭到严重破坏,公共设施大都无法正常运行。缺电、少水,食物、药品不足,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医务人员在这种条件下执行繁重任务必须具备良好的体力素质和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三)紧急赴救

灾害之后瞬间可能出现大批伤员,拯救生命,分秒必争。在地震灾害的救治时,3小时内得到救治的伤员存活率可达到90%,6小时后存活率仅能达到50%。这就要求救灾医务人员平时训练有素,除了有精湛的医疗救护技术以外,还应懂得灾难医学知识,以便适应灾区紧张的工作。(四)伤情复杂

因灾害的原因和受灾条件的不同,对人的伤害也不一样,通常多发伤较为多见,例如地震伤员,平均每例有3处受伤。灾害伤员常因救治不及时而发生创伤感染,伤情变得更为复杂。在特殊情况下还可能出现一些特发病症,如挤压综合征、急性肾衰竭、化学烧伤等。尤其在化学和放射事故时,救治伤员除了需有特殊技能外,还有自我防护的问题。这就要求救灾医务人员掌握多科知识,对危重伤员进行急救和复苏。(五)大量伤员同时需要救治

灾害突然发生后,伤病员往往同时出现,而且危重伤员居多,需要急救和复苏,按常规医疗办法无法完成任务。这时可采用军事医学原则,根据伤情,对伤员进行鉴别分类,实行分级救治后送医,紧急疏散灾区内的重伤员。(六)防疫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突然而来的灾难发生后,因为生态环境平衡遭受严重破坏,动植物丧失生命而导致腐烂变质,产生疫原。通过昆虫和微生物运动传递和扩散细菌病毒,导致形成疫区。这就要求在灾难救治的同时,重视防疫工作的同步进行,防止疫情的出现。/ 第二节/灾害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纵观历史,无数次灾难的发生对医学科学不断地提出挑战,从而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而医学发展又逐步提高了医学救难的水平。灾害医学也就是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反复搏斗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灾害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间并不长,但是,就灾害医学的所含内容而言,它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的历史,成为人类抗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广泛流动、危险工业的指数性扩展,使得灾害发生的频数不断增加。从恐怖分子的爆炸、非常规战争、核泄漏与运输造成的灾害、世界范围内传染病大流行和化学物质的排放,到洪水、地震、龙卷风、暴风、火灾和其他自然灾害,世界正面临着一个更为宽泛的灾害谱。所有的灾害,不管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医疗和公共卫生后果。灾害暴发后,对灾区居民实施紧急卫生保障,抢救生命、医伤治病,最大限度地减少受伤人员的死亡和伤残,是减灾对策中的首要问题,这一事实构成了灾害医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一)灾害医学的产生

院前急救和灾害医学都缘于战争,它是以院前急救为基础进行深化和延伸。1976年,由国际著名的麻醉科、内外科医生在德国美因茨(Mainz)发起并成立了灾害医学俱乐部(disaster medicine club),随后该俱乐部更名为世界灾害医学学会(WAEDE),是主要研究世界各国在医院外抢救垂危濒死病人的经验和现场急救组织。在群体灾害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仅依靠临床医生、医院的管理模式和经验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所以,灾害医学很快引起了社会其他有关部门和人士的关注。WAEDE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性的学术大会,由专业人士讨论该领域的新进展。(二)灾害医学的发展

灾害医学的研究与发展是目前学术界的一大热点,据国际红十字会统计,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重大自然灾害平均数比60年代增加了近25%,80年代增至50%;70年代因灾害而伤亡的总人数比60年代高出5倍。80年代和90年代,全球因自然灾害而伤亡的人数达280余万,财产损失逾1000亿美元。从20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自然灾害从每年平均约100起增加到500起。1989年12月22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宣布从1990年1月1日起的20世纪最后10年为“国际减灾十年”。目标是:①采取各种措施,使21世纪的世界变得更为安全;②建设灾害“预防文化”(building a culture of prevention)或安全文化,强调灾害是可以预测的,造成的伤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当今全球经济正趋于一体化,交通发达、人口增长、信息和科技的交流方便,使得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灾害的发生及救援也出现了“全球一体化”的特点。同时,急救已不仅限于医学范围,也涉及经济、教育、科学、政法等社会各个方面和部门,政府和民间组织、专家和群众、军队和地方都被纳入“一体化”中,与此同时,灾害医学的发展也必将趋于全球化。相关研究人员应从基础上开始对各种灾害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并制定各种卫生应急机制和保障方案。相关部门应搞好各种灾害现场的医疗救护训练,优化卫生组织和完善各种灾害现场急救预案,加强灾害科普教育以引起全民对灾害的责任和警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灾。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英、法、日本、泰国、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相继成立了灾难医学协会等组织,有些医院还专门成立了灾害医学部门或科室,推进了灾害医学的发展。在悉尼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灾难医学大会,已由当初的仅有急救和麻醉医师参加的会议发展为包括公共卫生组织与管理、医护、军事医学、警察、消防人员等社会各种减灾力量参加的盛会。这表明灾难医学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已为更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灾害救援医学方面较为先进的国家大多完成了从“单灾种防灾管理体系”向“多灾种综合管理体系”,再向“综合国家危机管理体系”的转变。在这样一个体系下,医疗卫生救援又建立起了本专业的子系统,如日本有“现场紧急救护体系”和“灾害医疗救治体系”。目前灾害医学的发展已从单纯的学术研究演变成一些国家的政府行为,灾害医学的发展出现了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合作的趋势。欧美等发达国家现已相继成立了全国性灾害医学学术组织和灾害医学救援中心,并进行了广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例如,Piper等在1997年就灾害急救医学通过网络进行灾害处理和人道主义援助进行了探讨。Dmitrieva等就全俄罗斯范围内提供灾害医学服务的产生、发展阶段、标准化、法律基础以及结构组成和存在进行了研究。Tordrup等对可能发生灾害地区的医院有关人员进行灾害医学救援培训进行了报道。Rasmus等针对波兰人有关心肺复苏知识的掌握情况做了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发现大约75%的波兰人接受过心肺复苏训练,受调查人群中绝大多数实施复苏的能力还不够,希望心肺复苏培训进一步扩大及改进。

早在古代社会,我国就对灾害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历朝历代都有关于灾害发生、危害情况的记载,形成了一个序列长、内容丰富的资料库,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但由于古代科技水平的限制,长期以来灾害的记录一直处于定性描述阶段,1990年以来,我国灾害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气象、地质、生物、医学等现代科技的发展,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医疗救援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灾害问题日益严重与突出,如地震、旱涝、海啸、矿难、空难、恐怖袭击、交通事故、传染病流行等,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损失。我国灾害医学的发展也有近10年的历史,但目前仍处于“单灾种防灾管理体系”向“综合防灾管理体系”过渡的阶段;国内尚无关于灾害医学模式系统研究的具体成果;相关法律法规、现场救援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尚需完善;现代救援理念、科技手段、装备水平也需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大急救、全面急救知识普及和教育、物资储备、专业救援力量储备等更需法制化、制度化等许多问题都需要系统化、规范化研究。(三)我国灾害医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具有种类多、频率高、灾面广、灾情重等特点,加之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为灾害也频频发生,公共安全事件升级,事实说明,我国目前正处于高风险社会阶段。近几年,SARS、海啸、冰雪、地震等灾害事件的发生,为我国灾害医学发展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但同时也暴露了在灾害面前我国防灾抗灾的许多弱点。四川汶川大地震紧急救援的热浪,带出的现有急救体制、机制、法制诸多不完善的问题,向我们敲响了值得深思的警钟;直面“越现代化的城市越脆弱,越现代化的人群越依赖”的现状,如何应对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灾难?还有临时调集的千军万马般的救援人员,在复杂动荡的环境下抢救伤员所暴露出的理念、知识和技能的缺陷问题等,都有待我们认真总结反思。

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灾害医学学术组织,缺乏灾害医学的专业人才,未建立灾难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继续教育体系中尚未纳入灾害医疗救援的培训项目。确立灾害医学教育的目标,明确主要教学内容,以及采取的教学形式应是当务之急。国内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设灾害医学的相关课程,绝大多数在岗的医护人员没有接受过灾害医学的规范培训,特别是在岗护士,缺乏现场救护的基本知识技能。相关专家对护士灾难医学认知、需求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显示大部分护士对灾难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医护人员灾害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灾害医疗的救援水平,因此将灾害医学纳入继续教育体系,建立灾害医学的教育信息网络系统,进行灾害医学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医院也可以对在岗人员开展相关知识继续教育培训课程,适度开展灾害医学学术研究。/ 第三节/灾害医学的任务及范畴

灾害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中,各级医务人员紧急到达灾害现场,组建临时医疗救援队,对灾害造成的人员损伤实施紧急医学救治,预防灾区疾病流行,医治受灾居民的精神创伤和后勤保障。(一)灾害医学的主要任务

1.现场抢救 事故或灾难现场开始一般都很混乱,这时组织指挥特别重要,使人群能在统一指挥下有目的地活动。

2.护送伤员 首批进入灾难现场的医务人员应对伤员及时做出分类,指定后送,使伤员在最短时间内能获得必要治疗,而且在运送途中要保证对危重伤员进行不间断的抢救和复苏。

3.医院救治 危重伤员尽快手术,最好进行专科治疗。通常约60%的受灾伤员需做紧急手术,术后应监护治疗。

4.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 包括检水检毒、灾后传染病的预防与处理。

5.灾后心理障碍的处理 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而其中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如果过于强烈或持续存在,就可能导致精神疾患。因此,灾后心理辅导也是灾害医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6.灾后当地医院的重建和医疗培训工作 针对灾后重建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流程、改善就诊环境、加强引导和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能有效地缓解医患间矛盾,提高灾区患者就诊的满意度。

有些灾难瞬间可能发生大批伤员,即使有外来援助,一时也很难满足实际要求。Wedel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为完成对大多数伤员相对合理的救治,有时不得不暂时放下对个别极重伤员的处理。Kover指出,对大批受灾伤员组织救护的原则应当是:“在最适当时间和地点对为数最多的伤员施行最好的救护。”(二)灾害医学的范畴

1.医学救治的范畴 包括现场急救(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后送)、紧急救治(检伤分类、心肺复苏、抗休克及防治感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烧伤创面的早期处理、清创术等)、早期救治(开颅、开胸探查、剖腹探查、截肢术、清创术、损害控制外科技术的应用等)、专科治疗(确定性手术及并发症防治)、康复治疗(伤员功能恢复)等。

2.疾病预防的范畴 包括灾区传染病的预防、处理和控制,各种灾害传染病的诊治,灾害心理障碍防治等。

3.后勤保障的范畴 包括医疗队的组织、医疗救护站(临时医院)的编组与展开、救治机构的部署,以及野战外科手术帐篷、手术器械、各种消毒药剂、药品药材物资的保障等。参考文献

1.干建新,张茂.公共突发事件医疗应对——高级灾难医学救援手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6.

2.秦银河.关于建立我国灾难医疗系统的设想.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5):259-261.

3.Noji E K.Advances in disaster medicinef.Eur J Emerg Med,2002,9(2):185-191.

4.Piper P S,Burkle F M Jr,M array R J.Constrncting a World Wide Web site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humanitarian assistance.Prehospital Disaster Med,1997,12(2):92-96.

5.Dmitrleva T B,Goncharov S F.The All Russian disaster medicine service.Voen Med zh,1998,319(1):14-23.

6.Tordrnp P J,Kueldsen S R,Ugeskr L.The disaster preparedness concerning personnel at the hospitals in the disaster preparedness egionlI:viborg,ringkjbing and aarhus counties.Ugeskr Laeger,1998,160(6):813-815.

7.Rasmus A,Czekalo M S.A national survey of the Polish popula- bon's cardiopul lnonary resuscitation knowledge.Ear J Emerg Med,2002,7(1):39-43.

8.姚卫光.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07,25(4):63-64.

9.黄琦.护士灾难医学认知、需求和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08,(265):2653.

10.张鸿祺.灾难医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8.第四章我国灾害医学的现状及中医药在灾害医学中的位置/ 第一节/我国灾害医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除火山暴发以外)多发的国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地阻碍了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逐渐开始重视灾害事故的救援工作,每当有灾害事故发生,政府立即成立救援领导指挥机构,统一协调医疗卫生资源、军队和其他力量进行灾害事故的救援,在防灾、抗灾、救灾中形成了一系列较为科学且行之有效的医疗体系,成为我国在应对灾害救治方面减轻损害的保证。但是我国灾害医学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近几年,SARS、海啸、冰雪、地震等灾害事件的发生,为我国灾害医学发展提供了大量宝贵经验,但同时也暴露了在灾害面前我国的许多弱点。四川汶川大地震紧急救援的热浪,带出的现有急救体制、机制、法制诸多不完善的问题,向我们敲响了值得深思的警钟,面临“愈现代化的城市愈脆弱;越现代化的人群越依赖”的现状,如何应对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灾难?还有临时调集的千军万马般的救援人员,在复杂动荡的环境下抢救伤员所暴露出的理念、知识和技能的缺陷问题等,都有待我们认真总结反思。(一)灾害医学教育与学科建设

目前我国灾害医学教育尚未系统性开展,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设全面的系统的灾害医学课程,大多数医务人员未接受过专门性的灾害医学教育,特别是在岗护士,缺乏现场救护的基本知识技能。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灾害医学学术组织,缺乏灾害医学的专业人才。对灾害医学有所研究的优秀人才缺乏,使得我国灾害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基础性研究工作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应对灾害的需要。相关专家对护士灾难医学认知、需求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显示大部分护士对灾难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医护人员灾害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灾害医疗的救援水平,因此将灾害医学纳入继续教育体系,建立灾害医学的教育信息网络系统,进行灾害医学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医院也可以对在岗人员开展相关知识继续教育培训课程,适度开展灾害医学学术研究。(二)灾害医疗体系建设

近年来,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卫生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卫生部、国家民政部等不同职能部门均已建立或正在研究应对不同灾害事件的预案或救援力量以及相关政策,1995年卫生部颁布《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陆续公布4件公共卫生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我国突发性灾害医学救援体系尚处在初级阶段,虽然在突发灾害事故医疗救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各个部门间尚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机构,预案的制订和救援力量的组建急需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来指导。

有科学家预计,在未来的20年,地球处于相对活跃期,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可能增加;进入21世纪,恐怖活动猖獗,新的传染病疫情暴发,灾害发生的形势更趋严峻,同时气候变暖、环境恶化及城市化等因素又加大了灾害对人类构成的威胁。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发展灾害医学的重要性,加强国家灾害医学体系建设,开展灾害医学教学与培训,利用现代技术与生物医学科技成果,对灾害损伤的监测、预防和治疗进行深入研究,及时有效组织和实施医疗救援,以便将灾害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第二节/中医药在灾害医学中的位置

灾害医学在我国还处于初创阶段,学科体系还有待完善,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为保障祖国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灾害救治过程中我国不断地促进中医药优势的发挥。近年来,我国中医药机构应对灾害能力显著加强,防治重大疾病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救治汉川地震伤员、阻击甲型流感等多项重大事件中突显其独特作用。

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给全国人民带来灾难与恐慌的时候,采用西药治疗的病例中出现大面积股骨头坏死的情况,这给当时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医学以其理论核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依据,通过从症状来审因求证,再随证治之的诊治思路为出发点,运用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达到了对非典型肺炎病毒的有效干预。中医早期介入能够阻断病程进一步发展,明显减轻症状,缩短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炎症吸收,减少后遗症,减少并发症及西药不良反应,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对于地震、交通灾害等外伤伤员较多的灾害救治,清热凉血、逐瘀消肿的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可达到早期防止水肿加重、缓解疼痛。针灸推拿可有效促进功能康复,明显减轻临床症状体征及病情程度,降低致残率,促进肢体功能的全面康复。地震创伤后部分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心悸、失眠、噩梦、恐惧、易惊醒及颤抖、呼吸困难、咽喉及胸部有窒息感、头晕眼花、记忆力减退,或悲伤、情绪麻木、低落、失望、冷漠、心理空虚、疲倦等症状,在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中医专家用中医药辨证施治,进行辅助治疗,可达到有效消除精神症状。

中医认识疾病的思想和治疗方法与西医不同,它的特点是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它不把着眼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是放在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出的证候上,若证候改变了,中医的治疗原则也随之改变,中医以辨证施治这一“不变”的原则,来应对新老疾病及病原的千变万化。两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理论的特点决定了它对病因不明的疾病具有明显优势。同时,通过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去“杀敌”,这种方法是成功的。(一)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救援体现“简、便、验、廉”的优势

灾区物资匮乏,医疗条件有限,中医传统创伤非药物疗法便易行,疗效确切。在地震灾区,应用针灸疗法对急性肌肉拉伤、软组织损伤等急慢性疾病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中医非药物疗法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所需的治疗物品可随身携带或就地取材,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就能开始救治,充分体现了及时性和有效性。例如:手法复位、针灸、耳穴、推拿、刮痧、拔火罐等非药物疗法,能够迅速解决灾民的病痛。(二)中医药特色疗法在灾害救援中发挥独特作用

中医药特色制剂和疗法在灾害救援中发挥了显著的疗效。例如:用于治疗皮炎湿疹的清热消肿洗剂、治疗溃烂难愈疮疡的“红纱条”。对多发肋骨骨折、血胸、合并大面积胸腰背部血肿的伤员,加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内服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加减组方的中药汤剂具有良好的效果。活血化瘀、化腐生肌、解毒消肿、活血补血及醒脑通窍中医药等对伤员的挤压伤、脑损伤、开放性伤口感染、压疮等有显著的疗效。灾后癣、湿疹、虫咬性皮炎等皮肤病发病率较高,中医传统制剂和独特的中医疗法更有针对性。例如:各种外用的中药膏剂、中药洗剂外洗和湿敷对糜烂渗出的局部可得到有效的治疗。多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见效快、简便易行的特点,逐渐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三)中医“治未病”理论为灾后防疫提供指导“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理论核心,即预防为主、预防为上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避免和减轻疾病对人类的危害,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预后防复”的目的。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中医药可充分发挥“治未病”的独特优势,根据灾区气候、环境、人员等特点采用预防性中药,批量大锅熬制中药汤剂发放给灾区群众服用,对防治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等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灾民安置点、临时病房、救灾营地的空气消毒采用点燃艾草、艾条等具有芳香气味的草药,不仅可达到消毒、预防感染的目的,还可起到驱蚊虫的作用。(四)中医药在心理干预和调养康复中的优势

灾害对人造成的心理打击严重而深远,中医情志干预技术与应用要点在地震后心理危机实践中已经被证实是可行的。常用的干预方法有移情调志法、情志相胜法、暗示疗法、移情易性等方法。对出现精神和情绪异常者采用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的中药和针刺疗法具有一定疗效。在汶川地震救援中,使用精神抚慰并配合中草药、针灸等,改善灾民头昏、胸闷、失眠等由于地震引起的非器质性精神症状,共帮助数万名受灾群众克服恐惧、焦虑、悲观情绪,增强了其重建家园的勇气和信心。

在救灾防病工作中,健康教育也发挥了充分的作用。中医重视“三分治,七分养”,中医颐养内容极其丰富,对灾后伤病康复的功能锻炼、饮食调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人的体质有虚实寒热之异,食物也有四气五味之别,即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中医非常注重饮食的性味对健康的影响,因此,可根据病证或体质的不同指导患者选择合理的膳食,帮助机体康复。另外,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不仅强身健体,而且对调理情志也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灾害救援和灾后疾病防治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从灾害管理的视角探讨中医医药救援的策略,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人员物资的应急保障,根据灾害特点制订相应的诊疗、护理救援方案,梳理出简便易行的中医适宜技术,建立突发灾害应急的中医培训长效机制,提升救援的反应速度,让中医药更好地参与不同灾害的救治,以充分发挥中医救援和“治未病”在应急医疗保障中的优势,实现中医药在灾害救治中及时、有序、安全、高效的目标。参考文献

1.姚卫光.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07,25(4):63-64.

2.王敏,许培扬,池慧.国内外灾害医学现状及发展展望.医学研究杂志,2009,38(2):94-96.

3.建宇,李扬,文竹.王国强副部长充分肯定中医医疗队抗震救灾工作.光明中医,2008,23(7):959.

4.张泽锋,曹学东,李巧圣,等.中医药在灾难医学中发挥的作用.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7):811-812.

5.郝丽,赵国敏.中医药在灾害救治中的优势及护理管理策略分析.护理管理杂志,2010(10):690-691.

6.游睿芳,赵文婷.我国灾害护理教育与培训现状.全科护理,2010,8(9):823-824.

7.董谢平,沈录峰.国内外灾害医学救援现状分析.临床急诊杂志,2010,11(4):207-209.第二篇灾害医学救援体系建设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中国台湾地区等)相继成立了灾难医学协会和组织,有些医院还专门成立了灾难医学部门或科室,这些机构的成立大大推进了灾难医学的发展。第十三届国际灾难医学大会在悉尼召开,参加人员已由当初的急救和麻醉医师发展为包括公共卫生组织与管理、医护、军事医学、警察、消防人员等社会各种减灾力量参加的盛会,这表明灾难医学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已为更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尤其是美国国家灾难医疗系统在“9·11”事件救援中的巨大作用,使更多的人深刻感受到建立与发展国家灾难医疗系统的迫切性。近年来面对各种灾难的严重威胁和挑战,诸如SARS流行、禽流感、美国“9·11”恐怖事件、2008年的大雪等重大突发事件,我国众多的学者专家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许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建设性意见,建议发展适应中国国情的灾难医学。为了做好灾害救援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体系。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平时设有灾害救援指挥中心,并依据本国或地区的具体情况,以现有的急救体系为基础,建立灾害医学救援网络。第五章灾害医学救援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有史以来,人类社会在不断遭受着各种自然灾害的损害,同时也面临着恐怖活动等人为因素灾难的威胁。所有的灾害,不管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医疗和公共卫生后果。灾害暴发后,对灾区居民实施紧急卫生保障,抢救生命、医伤治病,最大限度地减少受伤人员的死亡和伤残,是减灾对策中的首要问题,这一事实构成了灾害医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灾害医学救援体系的形成

20世纪70-80年代,世界上各种自然灾害吞噬了280万人的生命,受影响的人口多达8.2亿。有科学家预计,在未来的20年,地球处于相对活跃期,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可能增加,传统的救护活动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急救需求。灾难医学要解决问题,已远非单纯的医学上的救治问题,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多部门和多学科之间的协作,才能有效地解决灾难医学问题。1976年国际著名的麻醉科、内外科医生在德国美茵次(Meinz)发起并成立了急救和灾害医学俱乐部,之后不久更名为世界急救和灾害医学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WAEDM),标志着现代急救和灾害医学概念即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大救援”观念的开始。/ 第二节/灾害医学救援体系的发展

重大灾难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等特点。因此,救援医学的实施操作不应仅着眼于医疗救治,首先应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确立市政当局行政长官在救援中的主导地位,在当局统一指挥下,建立应对灾难的指挥系统、通讯协调系统、管理网络系统,评估未来发生灾难所需的灾难救援人力、物力资源和数据库,建立灾难医疗救援系统所需的专业人才培训和贮备机制等。重点对国内核、化、生、毒物及其他危险品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信息,保证在灾难发生时为指挥者的科学决策提供足够的科学依据。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现在我国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共同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法律性文件,但这还不能完全适应法规建设的需要。我们等待立法机构尽快组织力量研究《国家减灾基本法》(主法)及其《灾难医疗救援法》(子法)等。将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的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将是必然的趋势。参考文献

1.陈千,徐昌,宋耀君,等.大城市灾害医学救援体系构想.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3):263-264.

2.郑静晨.论灾害医学救援的组织体系建设.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1):6-8.第六章国外灾害医学救援体系

人类社会不断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磨难,随着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广泛流动、危险工业的指数性扩展,使得灾害发生的频数不断增加。从恐怖分子的爆炸、非常规战争、核泄漏与运输造成的灾害、世界范围内传染病大流行和化学物质的排放,到洪水、饥饿、地震、龙卷风、暴风、火灾和其他自然灾害,世界正面临着一个更为宽泛的灾害谱。/ 第一节/美国灾害医学救援体系

美国20世纪以来,共发生五次重大灾难事件,造成12021人死亡。分别是1900年德克萨斯州Galveston的飓风、1904年纽约州East河蒸汽船事件、1928年佛罗里达州Okeechobee的飓风,2001年纽约、华盛顿特区“9·11”恐怖袭击事件,2005年路易斯安那州的卡特里娜飓风。为应对日益增加的灾害事件,美国于1998年通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