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数据大盗-高频交易的罪与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18:59:34

点击下载

作者:[美]萨尔·阿努克(Sal Arnuk),约瑟夫·萨鲁兹(Joseph Saluzzi)

出版社:北京普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华尔街数据大盗-高频交易的罪与罚

华尔街数据大盗-高频交易的罪与罚试读:

推荐序

当我在2009年初接替已当选为副总统的乔·拜登(Joe Biden)的职位而成为美国参议员时,我对高频交易和它对金融市场以及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还知之甚少。在此,我要感谢塞密斯交易公司(Themis Trading)的萨尔·阿努克(Sal Arnuk)和约瑟夫·萨鲁兹(Joseph Saluzzi),他们的书让我受益匪浅。

在小布什执政时期,我曾关注过市场卖空交易规则的变化。在共和党参议员约翰尼·伊萨克森(Johnny Isaakson)的帮助下,我向时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主席玛莉·夏皮洛(Mary Schapiro)提交了报告,要求她履行听证时的诺言,进一步采取行动以对是否恢复“报升规则”(uptick rule)进行研究。对此,SEC前任主席克里斯·考克斯(Chris Cox)曾经承认,取消报升规则是其任职中的一项失误政策。虽然卖空交易在维持市场延续性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嗜血成性”却不可避免。如果没有足够的监督,卖空交易就有可能通过无止境的恶性循环对市场造成毁灭性的冲击。而报升规则对卖空价格必须高于最新成交价的规定有效地阻止了这一切的发生。

最终,在重塑规则的“战斗”中我败下阵来,其间我所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华尔街上一个被称为“高频交易者”(High Frequency Traders)的新群体。这大大激发了我的兴趣,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和了解高频交易。

作为一名美国参议员,我的优势之一就是有机会接触到各个领域的专家,并能够学到相关的知识。尽管我身边的很多人都声称自己很了解高频交易,但是我发现只有两个人对于正在发生的一切有着更充分的理解,他们就是萨尔和约瑟夫。他们创立了塞密斯交易公司,并且为像互助基金和养老金这样的机构提供服务,他们也是股票市场上的交易专家。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和我的工作人员对高频交易有了深入的了解。我认为那是我在该领域中所听过的最好的讲解。

经过与萨尔、约瑟夫和其他相关人士的交流与研究后,我在2009年8月再次给SEC主席夏皮洛写了一份报告,概述了我对当前市场结构和高频交易问题的关注点。在第二年的参议院会议上,我阐述了美国股票市场正在发生的显著变化,并解释了诸如“同位托管”(colocation)、“裸操作”(naked access)、“闪电指令”(flash order)以及暗池交易等生僻的金融词汇。当然,最主要的一方面是,我对在股票市场上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在数量上占每日市场交易额一半之多的高频交易进行了分析。

我所传递的信息很明确,即技术的进步和数学演算能力的提升可以使电脑在短短的百万分之一秒间实现股票交易,这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事实上,如果作为一名工程师,我会对技术上如此巨大的进步备感欣慰。但是技术永远不应脱离于现实而存在,也不应成为支配市场功能的工具和手段。简单地讲,技术本身必须在确保市场诚信和公平的框架内得到运用和执行。

这就是为什么监管机构如此重要的原因。技术本身在创造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某种冲突,它使长期的零售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相对于在市场内外随意辗转腾挪的专业交易者而言处于劣势。正像夏皮洛主席主张的那样,如果长期投资者和专业交易者的利益确实存在冲突,那么委员会就应该责无旁贷地站在保护长期投资者利益的一边。在她两年前写给我的信中,她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许多人经常会问我,为什么要密切关注“股票究竟是如何被交易的”这类晦涩难解的细节性问题。对此,原因很多。

首先,我们不应该在金融危机产生后才去探究其原因,而是要在不断酝酿的顽疾引发新一轮危机之前就前瞻性地甄别出它们。

其次,我们必须保护市场的诚信。民主和资本市场是美国得以存在和成就辉煌的重要支柱。还记得发生在2010年5月6日的闪电崩盘吗?比起一次次可能让市场丢盔弃甲的结构风险,我们面临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当前,认知风险已经表露无遗,零售投资者们似乎已不再相信市场依然在公平有序地运行,也不再相信它还是一片单纯的、人人机会均等的博弈赛场。事实上,如果投资者们不相信市场是公平的,那么他们就不会继续投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美国经济就会遇到大麻烦了。

最后,我们在衍生金融产品交易中已经有过不少教训。市场一旦走向晦暗,危机往往也就紧随其后。因此,高频交易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和必要的关注,尤其是应该具有一定高度的政府视角。对此,你大可不必感到意外。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无论何时,只要有足够多的资金涌入某个高风险领域,市场就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同时,非透明性和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也将接踵而至。面对危机我们已经遍体鳞伤。2008年秋,信用市场顷刻间走向枯竭,美国金融市场几乎瘫痪。而“闪电崩盘”则是更近的一次危机。

导致闪电崩盘的原因是SEC持续调查的重点。我希望他们正在逐渐接近事实的真相,充分理解到了在过去的几年间市场结构发生的剧烈变化,高频交易的潜在动态和其对零售投资者及机构投资者的影响。

然而,所有这些都和投资者的信心息息相关。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就是帮助公司筹集资本、鼓励创新、促进行业成长和创造就业机会。上市公司解决了数以百万美国人的工作问题,这些公司是美国经济的中流砥柱。它们的股票交易代码绝不应只是简单地被作为高频交易公司、交易所和其他交易中心的“生产原料”,因为后者更关心的是“粗制滥造”地批量倾销交易量,而不是为长期投资者提供支持,更不是为了塑造最根本的公司价值。

也许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市场已经出现的显著恶化并不会令人感到意外,并且看起来似乎只为价值数以百万美元以上的大规模募集而生。实际上,和20年前相比,如今的IPO形势非常惨淡。在那时,许多当今著名的美国公司,例如苹果、英特尔、甲骨文等可能都还没有获得市场青睐,有的公司甚至尚未“降生”。研究这方面的领袖级人物非致同国际咨询公司(Grant Thornton)的资本市场顾问戴维·维尔德(David Weild)莫属,他是资本市场顾问公司(Capital Markets Advisory Partners)的创始人和董事长,也是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NASDAQ)的前任执行副主席。他将IPO市场出现的这种现象直指在首要维护交易效率的划一市场规则制度体系下的高频交易的增长。戴维写作了本书的第十二章,并详述了他鲜明有力的论据。

我相信SEC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多年以来去监管化的热情退却之际,SEC 的斗志和信念在逐渐减弱,并面临着规制俘虏(regulatory capture)的窘境。但是今天我们重新拥有了一个有胆有识的机构,它有着更强大的执法部门,严肃、认真的管理者,以及一批生气勃勃、精明强干的工作人员。

尽管如此,SEC仍要对自身的处事方式做出改变,它需要深入地研究市场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高频交易。基于实证的决策不应只是固执地偏信于受到SEC严格监管的那些人所提供的所谓的“事实”。我们需要的是SEC能够尽快地落实统一性的审查和跟踪制度,以保证由学术界、第三方咨询公司、媒体或者其他市场个体实施的客观和独立的分析,从而使我有机会研究和了解高频交易策略对长期投资者造成的实际影响。在我看来,明确这些策略是否受到人为的操控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任何一类政府机构,我们既无法容忍规制俘虏,也不能对一刀切式的监管视而不见。对于像SEC这样一个肩负着监督整个金融体系的管理机构而言,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曾经,同位托管、闪电指令以及裸操作在受到监管、审查之前都仅仅是一些体现公平的交易活动。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监管者必须具备前瞻性和主动性。这对维护市场诚信是至关重要的。

自从离开参议院以来,我就在不断地针对市场结构问题和高频交易大声疾呼。如果我们还不行动,如果我们就此退却,如果目前的一切还不能有所改观,那么我很担心我们的子孙在未来从我们的手中接过的将是一个孱弱、贫瘠的美国。在那里,为退休进行的储蓄和投资将不再是新一代美国人普遍的行为模式,公司将不再拥有以往市场为其提供的资本洪流,伴其蓬勃发展。

华尔街象征着一个行业,就如同美国的其他行业一样,华尔街是芸芸众生之一。但是华尔街又在许多方面是独一无二的。事实上,华尔街将数百万美国民众来之不易的血汗钱集聚在了一起,并把这些钱投资到令全世界为之羡慕的资本市场。

就像其他市场一样,这里的市场也有兴衰。但是这种兴衰不应听命于固有的结构性问题,不应无视不公正的交易行为,也不应放任遮蔽市场透明度的暗箱式操作。

华尔街所掌握的美国资本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资本,因此对于公正地经营这些资本,华尔街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种责任也引申出了其他的义务:在配合国会和SEC解决当前的问题时,扮演建设性的角色,尤其是针对高频交易操控市场和潜在的系统性风险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华尔街上的许多人都主张换一种方式看问题,因为“一切都运行良好”。如果这些人不打算真诚和积极地参与到当前的讨论中来,那么即使没有他们的帮助,这些问题也终将得到彻底清算。

对此,我们决心已下。资本市场的诚信是市场最宝贵的资源,容不得半点挥霍和浪费,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和根基。如果它现在正在受到威胁,那么我们的国会和监管机构就必须义无反顾地采取行动。为了这个行业的未来,我们有能力找到不带有任何偏见的、最优的解决机制。它既应长期有益于华尔街,又必须在当前造福于所有的美国人民。

这本书将会令你开拓眼界,就像萨尔和约瑟夫最开始给我的感受一样。近些年来,我们的资本市场已经发生了许多显著的变化,即使是老练的投资者对这些内容可能也是知之甚少或是一无所知。就让萨尔和约瑟夫引领我们去看看这些改变,理解和感受一下这些内容对于私人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究竟意味着什么。萨尔和约瑟夫相信,当前的金融市场体系处于割裂的状态,而不幸的是这一切可能确实被他们言中了。对此,他们解释了这种情况产生的过程以及针对这些状况我们必须采取怎样的行动来加以弥补。

我希望本书能够走进更多的读者的世界,并使它的受众规劝和督促国会中的代表切实采取必要的行动,以重塑诚信和公平的市场环境。泰德·考夫曼(Ted Kaufman),美国前参议员

引言

对于证券市场来说,繁荣早已逝去。毫无疑问,它正在变得支离破碎。

促进资本积累实现曾被认为是证券市场最主要的功能。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和企业总是寄希望于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首次公开发行,也叫作IPO。经由这一过程,资金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并在市场中创造出了新的、更大的收入和价值。而不断增长的公司收入将推高股票的价格,使投资者和储蓄者共同积累财富。财富的上升将扩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刺激市场中消费者的买卖行为。最终,消费与买卖反过来又扩大了消费者对公司商品或服务的需求,进而转换为更多的公司利润。这个过程将如此循环往复。

证券市场建立了一种机制,使得IPO可以在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和交易者之间进行。如果二级市场可以为此提供足够强的流动性,那么投资者就会更有信心在二级市场买入公司的股票,并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因为只要他们愿意,他们随时能够自如地“用脚投票”。

这种联动效应对于美国的强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是美国之所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佼佼者的根本原因。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当今证券市场的首要功能似乎已不再是促进资本的形成。投资者总是习惯于做“事后诸葛亮”。证券交易所已经沦为一种迎合高频交易者的、具有高度获利能力的利益工具。而高频交易者的兴致仅仅在于实施超短期交易,与此同时却不可避免地使投资者蒙难。证券交易所为高频交易者提供了某些额外的优势和“福利”,并能够使他们尽可能多地实现交易盈利,但这样做会对投资者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为高频交易者才是交易所最大的客户群。

这些高频交易者使用大型计算机自动化地实施算法交易,这种交易基于微秒(一百万分之一秒)衡量的速度进出证券市场。虽然相对于市场中的众多投资者而言,高频交易者少之又少,但是如下的估计却印证了他们的存在。

高频交易大约占到了交易所每天交易量的50%~75%,并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证券交易所收益的主要组成部分。

就在那些规模较小的高频交易者在证券市场上兴风作浪,搅得不计其数的股票不得安宁之时,一小部分大型的高频交易中,每个个体实施的交易都占到了当日证券交易量的10%以上。

高频交易者的收入每年从80亿美元到210亿美元不等,而这些收入都是以牺牲长期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的。

高频交易者对于算法交易的套利如饥似渴。他们就像电影《绿魔先生》(Little Shop of Horrors)中的食人植物西摩(Seymour)一样。证券交易所、经纪公司、技术服务商和咨询机构都在想方设法地帮助自己最大的客户赚到更多的钱——这可能就是西摩吃人的新方式。

正当你琢磨着该如何配制自己401k养老金计划中的股票时,你可曾想过它们目前的交易状态?什么样的场景会首先闯入你的脑海?你是否会想到在大城市货币中心闹哄哄的交易大厅里,人们在尖叫着做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动作?这是否让你想起了艾迪·墨菲(Eddie Murphy)和丹·阿克罗伊德(Dan Akriod)在电影《交易所》(Trading Places)中最终扭转乾坤时的场景?还记得那部经典的电影《华尔街》 (Wall Street)吗?你是否想起了玛丽亚·巴蒂罗姆(Maria Bartiromo)从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交易大厅发回报道时,站在那些身着蓝色外套的男性中间?而这些人正是代表着互助基金、交易者和投资者在进行交易。

再或者,你是否认识到NYSE的交易大厅不过只是为了应付电视节目的模型和道具,而绝大多数的交易都是在新泽西州郊区的仓库里被完成的,屋内满是价值达几十亿美元的为高频交易者所有或者租用的技术设施和服务器?

我们的观点很明确:在过去的10年间,市场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或者清楚地理解了这种变化背后的意义。

塞密斯交易公司在过去的10年间一直在为作为长期投资者的机构客户提供证券经纪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身处证券交易的前沿阵地,并在和数十家证券交易所和替代性交易平台(Alternative Trading Systems,ATSs)打交道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对于股票交易中为数众多的技术设施有着亲身体会。事实上,在创建塞密斯之前的近10年间,我们供职于世界上最早的电子经纪商——极讯公司(Instinet Corporation),并担任零售交易员之职,而在那之前,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曾是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的一员。如今,对于证券交易市场的持续变化我们早已处变不惊了。身处其中,并站在市场的第一线,众多结构和技术上的变化给予了我们宝贵的财富——敏锐的洞察力。我们见证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美国市场结构方面发生的显著变化,并且就如同今天一样,这种变化优劣参半。我们逐渐认识到了这其中的机制、影响、问题所在以及因果联系。

在为客户提供经纪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了许多不公的行为,并揭穿了不少拙劣的把戏。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向众人展示这些内容,并希望人们提高警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参与各种研讨会,现身CNBC、彭博电台(Bloomberg)和《60分钟》(60 Minutes)栏目。我们在向作为行业监管者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及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CFTC)大声疾呼。我们积极地利用网络,通过塞密斯公司的网站和博客宣传我们的观点,并与投资者分享这些发现。最初,我们的声音是渺小和孤单的。但是我们相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研究市场结构中的利益冲突和高频交易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

我们所质疑的是证券交易所和高频交易者的角色定位,事实上,他们创造了多少辉煌的业绩,就给市场造成了多大的破坏。平日里媒体报道的无非是高频交易者如何通过减少佣金和报价的买卖价差降低了投资成本。但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虽然那些交易最活跃的股票的买卖价差可能确实变小了,但这些股票大约只能占整个市场的5%,而市场上其余95%的股票的买卖价差反而更大了。就在我们当前的市场解决了如何让投资者可以在几美分,甚至没有交易佣金的情况下交易优秀公司的股票的“难题”时,证券交易所和高频交易者却给市场带来了许多其他的问题,比如极端的波动性、忽视对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的支持等。

本书围绕着筹资市场是否应该被规模更大、更为主流的利益相关者——投资者所主导进行了探讨和争论。长期以来,有关高频交易和市场结构的这场辩论已经被业内人士、行业监管者和既得利益群体的一小部分利益集团所垄断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市场已经演变成一个由证券交易所、暗池交易平台、替代性交易平台和其他的市场流动性的提供者交织而成的充斥着利益冲突的复杂网络。我们想唤起更多的人对这种利益冲突的关注。我们想让你明白,我们的市场在今天究竟是如何运转的,以及它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变化,而这些绝不是偶然的。

拿起这本书,或许只是因为你曾经在晚间新闻或者从我们参与的《60分钟》栏目中听到过“高频交易”的说法,并且好奇于那些争论。

拿起这本书,或许只是因为你注意到“高频交易”一词总是和市场波动性联系在一起,而证券市场在过去几年中的剧烈波动开始使你对投资的安全性产生了些许担忧。

拿起这本书,或许只是因为你想知道证券市场中不同证券之间的相关性,或者说一组单一股票价格趋向于同向运动的程度为什么这样明显。而那是因为证券市场中的资产定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具有高频性质的自动化算法交易带来的结果,并由此构成了我们所见的绝大多数的市场交易量。但与此同时,这些高频交易者对于自己所买卖的潜在标的公司的股票则是一无所知。他们甚至不知道他们所交易股票的公司的类型和名称。这是非常消极和危险的行为。

拿起这本书,或许只是因为你想为市场在短短几秒钟内出现1000余点的跳水,并随后又迅速反弹找到合理的解释。就像2010年5月6日“闪电崩盘”(Flash Crash)期间发生的那样。那一天你是否也曾经胆战心惊?那次经历是否也使你彻底失去了信心,并促使你从证券市场中抽回资金?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你可能并不孤单。事实上,自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间,有大约2320亿美元的资金从美国国内的权益类互助基金中被抽离。如果你明白了导致那天市场下跌的真实原因,并且勇敢地留在市场当中,那么你将有机会捕捉到一次重要的牛市行情。

拿起这本书,或许只是因为你身处其中,你对于我们所述的现状心知肚明,或者你正准备竭尽全力地辩驳。

但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我们都希望你能够理解过去15年间美国证券市场的变化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并远离这种支离破碎的市场。我们希望你能明白这对零售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带来的危害,以及它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可能造成的威胁。我们同样希望你和我们一样感到愤慨,并将这种愤慨申诉给你们的国会代表,让他们知道我们如此短视地为修补美国证券市场的根基所付出的高昂和沉重的代价,而获得的只是蝇头小利。

我们写作这本书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试图向普通读者,而不是仅仅向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解释市场的这种复杂性。虽然我们也希望市场能够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运转下去,使大部分人能够很好地理解它,但不幸的是,市场今天的运行方式已经与直观的和朴素的形式相距甚远。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满怀希望地相信,我们能够拨云见日,帮助你参透投资的路径和方法。

如果你是一个买入持有式的投资者或者零售交易者,那么我们想让你知道,在我们的市场结构中存在着前所未有的新风险;我们想让你知道,你的交易成本绝不仅仅是一笔交易佣金或者买卖价差,你的每一个投资举动,每一笔订单和交易都被“记录在案”,并且被交易所出售或者提供给了超高收益的、短期的高频交易者。这就如同你的网页浏览记录会被你的搜索引擎提供商留存,你的上网习惯会被销售给试图向你推销商品的广告商一样。你的交易数据则会被卖给高频交易者,他们或者搭你的便车,或者与你做反向操作,而一切的成本都由你承担。

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首席财务官,或者是某家上市公司投资部门的高级管理者,那么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你解释市场中每天正在发生的一些令你头昏眼花的乱象。自从专家经纪人模式消失以来,你或许非常想知道为什么你公司的股票总是会忽上忽下。这本书将为你一探究竟。我们希望在有关市场结构的讨论中听到你的声音。

尽情地享受这本书带给你的一切吧!第一章破碎的市场作为一名投资者,你是否是一个“证券市场控”,对于那些与股票价格紧密相关的公司信息、行业新闻以及数据变量了如指掌?你是否在富达投资(Fidelity)、TD Ameritrade或者其他类似的基金中拥有网上经纪账户?彭博电台或者CNBC 是否是你的首选电视频道?你每天都会研读《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或者《今日美国》(USA Today)的“货币” [1](Money)专栏吗?你是否也曾倾倒于玛丽亚·巴蒂罗姆(Maria Bartiromo)的无限魅力?你是否已经爱上了这种感觉,就好像每一天证券市场中都有一项新的谜题待你破解?你是否喜欢看着自己精选的投资组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涨个不停,以至于你可以提早退休,过上梦寐以求的生活?你是否曾经在某次聚会上兴奋地谈论着你是如何看好某只股票,而对于另一只股票的前景表示怀疑?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证券市场的表现是否让你惶恐不安?2009年春天,你是否曾紧锁眉头想要搞清楚为什么市场会以如此高的频率出现剧烈的波动?道琼斯指数日间500点的波动让你感到焦虑吗?那1000点又将如何呢?如果你停止交易,那么,你是否会感到懊恼和悔恨,因为“某些人”似乎总是可以操作你的股票价格达到你必须止损的水平,而随后又能使其重新回到天平的另一边。你是否真的清楚在今天的市场上,证券究竟是在哪里,以及如何被交易的呢?你认为你有必要了解这些吗?顾名思义,本书的书名就是在暗示我们证券市场存在着一些问题。事实上,这个市场一百多年来得以确立的运营模式已经发生了显著和剧烈的变化。过去,证券市场是投资者从事资本交易的平台和系统。但今天,它俨然成为了一个由50多个专注于短期交易的交易所、暗池交易平台和替代性交易平台交织起来的松散的混合体。那些曾经虽不完美,但尚显精致的寡头垄断式证券交易所现在已经变得支离破碎,并且在以一种近乎错乱的运行速度上演着疯狂的套利舞步。当前的市场就像是一只残破的花瓶被一种叫作高频交易的万能胶重新拼凑在一起,而这种万能胶的效力非常有限。除了破碎性之外,以证券交易所、经纪商和替代性交易平台的所有人为代表的利益冲突相关方表面上打着信息革命的幌子,但实际上却是如下所述的现状。他们已经摆平了市场的监管者,并与这些管理者一起创造了一种机制,以实现高频交易者的利益凌驾于其他市场参与者,尤其是普通投资者的利益。他们已经将会员所有制的非营利性法人机构变为了以营利为目的的,使他们能够从事数据信息的创造与分配的新型业务模式的机构。他们扭曲和滥用了像暗池交易平台这样的金融机制的真实初衷和交易目的,并把它从一种为大型互助基金和养老金提供大宗交易的便利途径变为了一种滋生内部交易和自营高频交易的工具。他们带来了新的系统性风险,使得证券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难以控制。2010年5月6日的闪电崩盘就是很好的例证。他们把正常的经纪活动从经济体系中强行挤出,使得市场对新兴企业的培育以及这些企业的IPOs上市道路举步维艰。被绑架了的证券市场

美国的证券市场已经被“某些人”绑架了。一种新兴的杠杆化、短期的高频交易者阶层基于独有的算法程序,进行大规模的股票交易。这已经让其他类型的交易者黯然失色了。这里的“某些人”就是指高频交易者。

10年前,大部分的股票都会被列示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或者纳斯达克。无论是你、你的互助基金经理,或是其他基金经理想要买卖某只股票时,作为证券交易所会员的经纪人就会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场所中以你个人的名义代你执行该项交易。而你则需要为此支付佣金或者承担一定的价差成本。

如果某只股票在NYSE挂牌,那么你的委托就会基于你的指令(包括限价指令、市价指令、止损指令、开放性指令等),通过你的经纪人在NYSE得以实施或者履行。你的委托会被送达交易所大厅内的专家经纪人,而他们则会依据具体的交易规则执行委托。专家经纪人的作用就是匹配买者和卖者以撮合交易,并保持市场的流动性,而无论他们是否在限价委托簿内或者作为“尚需等待”(in the crowd)指令的对手方。为实现这一切,专家经纪人被允许利用其对委托订单流的知情权以可能的最优价格实施买入或卖出操作。

如果你所交易的股票在NASDAQ上市,那么你的委托会被列示于此,并通过一个电子化的交易商市场得以执行。市场上的那些交易商将会为获得你的订单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市场”来竞争你的委托。如果一家NASDAQ的做市商想要更具竞争力地买入该股票,那么他就会报出一个等于或者高于市场其他普遍买价的竞争性买入价格;同样,如果他想要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卖家,那么他就要报出一个等于或者低于市场其他普遍卖价的竞争性卖出价格。和NYSE中的专家经纪人类似,做市商不仅帮助客户执行委托,还通过自己的账户从事交易活动。

NYSE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792年,一份名为《梧桐树协议》(Buttonwood Agreement)的契约,协议的名称源自于协议签订的地点。当时,24位经纪人在梧桐树下签署立约,建立了买入和卖出美国公司股票的自律交易规则。这些行为准则和公平竞争的思想从那时起便成为了指导今后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化证券交易的最初基础,伴随而来的是交易所证券交易量上长久的稳步增长。

诚实信用和公平交易对于NYSE 而言到底有多重要呢?这可以从NYSE由于业务扩展的需要搬入Broad Street的新址说起。这座雄伟的建筑上有约翰·沃德(John Ward)雕刻的一尊举世无双的名为“诚信保护人类的成就”(Integrity Protecting the Works of Man)的雕像。它由一组22英尺高的组图构成,在三角楣的内部,代表诚信的雕像居中,在它左侧的雕塑代表着农耕和采掘,在它右侧的雕塑代表科学、工业和发明。NYSE曾经是何等的智慧,它意识到了经济增长和证券市场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解了诚信铸成了证券市场的根基;感悟到了证券市场和资本积累之间的纽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正在使市场变得更加快速和有效。技术上的发展赋予了零售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近距离接触市场的能力,他们面对的市场拥有更少的中间环节、更多的掌控能力和更低的成本。我们必须承认,这些进步都是不容抹煞的。但是,作为市场参与者的高频交易者运用自动化程序将技术杠杆化,并由此创造了规模巨大的交易量。随着自身实力的壮大,高频交易者开始使用他们的经济影响力从证券交易所攫取着不断增加的额外福利和竞争优势。至此,作为零和博弈的证券市场开始倒向了高频交易者,而将普通投资者彻底抛到了一边。高频交易的出现

最初认识到高频交易是在我们职业生涯的早期,那时我们在全球第一家电子经纪公司Institutional Network(又被称为极讯公司)任职零售交易员。就像NYSE一样,极讯也是一个指令驱动型的市场交易平台,唯一不同的是它是一个匿名交易系统,而且没有促成订单执行的专家经纪人。在20世纪90年代,极讯占据了NASDAQ市场大宗交易的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极讯和基金经理们最热衷的就是获得NASDAQ做市商的资格,以享受到买卖价差带来的好处,因为在那时这个差值平均超过了32美分。而极讯恰恰迎合了这种实实在在的需求。机构基金经理们想要在交易中得到更大的掌控力和更多的自由。他们想自己交易和执行客户的委托,而不是通过经纪人,更何况这样做还可以降低交易的成本。每天,他们都要例行公事地开会讨论,并通过大宗交易系统交易数量从2.5万股至100万股不等的股票,而且每一年交易数量都在不断增长。

正是从那时起,极讯开始引进了一种新型的交易商,他们承诺始终通过大规模交易来执行交易,即使每次的标的股票数量只有非常小的几百股。但作为交换,他们要求大幅度地降低佣金比率并获准使用极讯委托簿的详细数据。这些交易商想用极讯所有的订单流信息丰富自己的计算机模型,包括最优买卖报价、规模,以及每只股票限价委托簿中其他的委托信息。如果仅就交易量而言,这是极讯的胜利。因为极讯可以以此来吸引新的愿意支付更高佣金费的买方机构。

有人可能会认为引入自动化交易公司的极讯非常明智。但是尽管如此,这些公司向极讯交易平台注入的信息却是具有掠食性的。事实上,我们在此之前从未见过类似的东西。机构客户们的抱怨接踵而至,这是因为,如果一家机构客户在24.125美元的价格报价买入某只股票5000股,那么该自动化交易公司就会立刻以高于该价格1.6美分(最小的有效价格变动值)的价格发出买入该只股票的委托。他们会在每只股票上重复这种操作。一旦机构客户取消了委托,自动交易公司也将即刻取消他们较高的报价指令。

允许这些自动化交易者进入交易网络与极讯自成立以来就倡导的帮助机构客户从事电子化大宗证券交易的初衷背道而驰。而极讯自己也意识到了这其中的问题。这些自动化交易公司其实不过是一些高频交易的黄牛党,也就是最初的高频交易公司。极讯的应对之策就是将它的订单流发送至迅速崛起的新生系统——电子通信网络(Electronic Crossing Networks,ECNs)。最终,这种类型的委托方式扩展到了除极讯之外的所有电子化交易平台。

SEC开始变得有些不安,因为正当其他市场参与者能够通过ECNs看到更优价格的同时,零售投资者们却只能看到一组价格。为了应对这一现状,SEC制定了针对ATS的监管制度(Regulation ATS,Reg ATS),该项法规强制规定所有的委托都必须进行公开报价。作为匿名交易系统的极讯,它不得不由此展开轰轰烈烈的游说活动。管理层要求公司雇员电话联系自己的客户,极力劝说他们向SEC提交意见信。极讯声称,这样的规则将会创造一种商品化的限价委托簿,并扼杀创新。事实上,极讯真正害怕的是自己失去在非公开证券市场中的长期保有的吸引力,如果SEC的新规最终得以实施,那么,那些让人垂涎的机构订单将会被强制变为系统中所有交易商均可获得的公开性资源。毫无疑问,管理层也担心,如果自动化交易商可以在整个市场范围内实施自己的程序策略,那么,他们可能就不会再为获得1.6美分价格的前置性报单特权而付费了。

最终,Reg ATS还是获得了通过。竞争使买卖价差开始收紧。极讯不得不以最快速的平台为武器参与这场竞争,而实际上它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同样如此的还有那些自动化交易商,他们因此拥有了一展身手的更大空间——一个更大的狩猎场。随着越来越多的高频交易者进入博弈的赛场,证券市场的交易量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并最终在2009年下半年达到了顶峰。据估计,当时市场成交量中的70%都是由高频交易带来的。

高频交易不断增长的同时,市场的结构性风险也增加了。就像浩瀚的大海需要生物多样性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市场中存在的不同交易类型以及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越多,市场就会越健康。作为投资者,他们的投资期限可能是以亚秒、分钟、或者10年为一个时间跨度。他们可能是价值投资者,可能是技术分析专家,或者是盈余动量投资者。尽管如此,如果一位市场参与者的投资量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他的交易策略和时间期限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从而使其他绝大多数的投资者黯然失色,那么这种生态系统就是失衡的。海洋中的鲨鱼就是这种掠食性的物种之一,拥有绝对的主宰地位,但是,一旦它的数量失控,那么这种情况则是不可持续性的。为什么高频交易者会变得如此强势

在SEC实施Reg ATS 和十进制报价改革后,买卖价差开始显著收窄——从最初的25美分,变为了12.5美分、6.25美分、3美分,甚至更低的水平。短期交易商平均收益出现了骤减,而达尔文主义式的自动化交易公司则可以通过对交易量的绝对提升来弥补这些损失。对此,华尔街尽人皆知,无论是经纪公司、新型电子化交易平台,或是主要的证券交易所都注意到了这一点。

进入21世纪后,SEC再次致力于建立证券交易的现代化规则,监管者追求的是将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纳入众多的制度和规则之中。最终的结果就是全美市场系统规则(Regulation National Market System,Reg NMS),也就是所谓的Reg NMS的诞生。该项规则是由业内人士和SEC联合制定的,并在2004年末完成提案。Reg NMS意图建立某种框架,进一步推进证券市场的发展,以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然而,由于时间延误、政治游说、行业抵触,以及完善和修订的过程,Reg NMS直到2007年底才正式生效并得以实施。

Reg NMS引入了全国最优买卖报价(National Best Bid and Offer,NBBO)的概念。它是对全美所有的证券交易所和ECNs平台上最优价格委托的汇总,而且是受到保护的。这意味着如果某一个中心市场,比如NYSE,有一份针对某只股票10美元的买入委托,而NYSE市场上并没有可以与之相匹配的卖方订单。与此同时,另一家交易所,比如NASDAQ,却存在可以匹配的卖方订单,那么此时NYSE就必须将这份买方委托传递给NASDAQ,由后者将买方和卖方委托加以匹配。最终的结果是Reg NMS将“交易目标”进行了商品化。执行的速度变成了至高无上的任务。而速度相对较慢的专家经纪人驱动型市场NYSE则迫不得已转变为速度更快的电子化市场。

到Reg NMS正式生效时,证券交易所的属性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们从原有的会员制非营利性组织摇身一变成为了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有些甚至成为了上市公司。虽然在某些人看来,证券交易所这样做是为了应对新规,保护自身利益,但是它们这样做却是另有所图——游说监管者在它们需要的时候制定有利于它们的制度。你可能不禁要问,显著变化的市场结构到底是非预期的客观情况还是精打细算后的行动计划?

Reg NMS带来的改变已经使最初以投资者为本、面向所有类型及所有执行速度的交易者和投资者的市场机制转变为了以实施极短期投资策略的交易者为重的市场。在这里,对投资者利益和信心的关注已经是从属性的事情了。这种变化正在使市场变得更具风险,更易出现新的严重危机,而这些最终都将伤害到你。事实上,危机的阴霾从未散去——欧洲债务违约、亚洲经济危机、美国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事实上,这些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证券市场得以建立的商业模式充斥着为迎合超短期交易者的各种利益冲突。换句话说,危机的真实原因是结构性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放任这一切的发生

导致市场现状的部分原因是华尔街上疯狂的游说活动,其参与者包括证券交易所的经营者,他们和行业监管者以及身居华盛顿的政客一同导演了这一幕——8美元甚至更低的交易佣金、充足的流动性、低廉的交易成本。我们都被灌输了一种概念,即我们都认为市场如此精致和有效,以至于建立在这种新型和高效模式基础上的市场运行只会是积极向上的,甚至没有一点负面的问题。

为什么经纪公司愿意承担着入不敷出的成本压力,而为零售投资者提供仅仅8美元的交易服务呢?实际上,今天的经纪公司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式从零售交易委托中赚到钱。过去,佣金费用可能是经纪公司获取利润的唯一渠道,但今天,围绕由交易带来的委托订单流的行当才是真正的生财之道。例如,你的在线经纪商很可能会把你的委托卖给某个“做市商”,而不是将它发送给证券交易所。这个“做市商”就是某个高频交易者,他会首先基于内部短期价格预测模型来决定是否作为你委托的对手方,然后他才将你的委托传送给证券交易所。高频交易者会用其买入的不断更新的所有零售委托订单流“武装”自己,而算法程序将决定你的零售委托是“无关痛痒”还是“价值连城”,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有时,高频交易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寄生物与寄主的关系一样。只有存在着足够多的可供其获益的寄主时,高频交易者才能茁壮成长。一旦系统中的寄主由于缺乏信心导致数量减少,同时资金流出权益市场,那么高频交易公司就会遭遇困境。有时,他们之间不得不进行交易或竞争。权益市场的失衡越严重,高频交易者的劫掠性对市场造成的影响就会越明显。这种状况就好比在野外的湖中生活着大量的鳄鱼,其他的动物却由于看不到湖水表面下的世界而依然到此处寻找水源。然而,一旦出现干旱,水平面下降,鳄鱼们就将暴露,此时,动物们就会敬而远之。

零售委托当前的这种操作方式带来了严重的结构性风险。就拿2010年5月6日的闪电崩盘来说,美国民众看到的是市场近乎疯狂地飞泻700点,并随后奇迹般地反弹回升。短短几分钟之内,数十亿美元的市值先是蒸发殆尽,然后又以几乎同样的速度失而复得。如果本次跳水发生在临近闭市之前,那么你甚至无法想象这一切在多米诺效应的影响下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怎样的毁灭性打击。导致当天市场变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市场中存在着从投资者手中购买零售委托订单流的高频交易做市商。他们会用极快的速度甄选委托,要么成为该项委托的对手方,要么以很便宜的价格将优质股票的“信息”外销给其他人。

2008年以来,我们通过发表论文和录制电视节目的机会多次表示,高频交易做市商迫于可能出现的压力正准备“关门歇业”,暂时避避风头。在相对较差的市场环境下,令公众无法理解的是,高频交易者将不再是流动性提供者,相反,他们变成了流动性的需求方和消费者。而他们在交易速度和信息上的优势则可以确保他们在2010年5月6日的交易中不会给惊恐万分的零售投资者留有任何可能的机会。闪电崩盘说明市场在那一天是失灵的。它暴露出在一场充斥着利益冲突和垄断操控的博弈场上,只有相互勾结的内部人士才能真正得到好处。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每一个投资者和参与者都被一则谎言所蒙蔽:高频交易的流动性是一种福利,它能助投资者一臂之力,帮助他们降低成本,在最艰苦的市场环境中,高频交易者是做市商和专家经纪人的最佳替身。市场崩盘会再次发生吗

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随着每次委托、每笔交易以及数据传输速度的提高,市场崩盘再次发生的可能性都在增加。交易正在数量上不断增长的交易所中上演,将它们串连起来的则是高频交易的定价套利和折扣引致套利。市场相比于之前已经变得更加四分五裂了。

高频交易公司所使用的杠杆率始终保持在极高的水平。例如,曼氏金融(MF Global)的资产负债率就达到了近40%,这意味着一旦它稍有闪失,它对市场的冲击将被急剧放大,并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由于高频交易的策略是在每日交易的开始和结束时都不保有任何的风险头寸,因此高频交易者对于不利的“投注”总是零容忍的。一旦方向是错误的,高频交易的技术和执行速度将使交易者以一种近乎极端的方式倾销“存货”,使限价委托簿在价格和深度上迅速缩水。此外,因为高频交易的算法定价模型强调边际价格和充足的非间断定价数据流,所以每当数据模型的结果与操作方向出现背离,高频交易公司就会抽回自己的流动性供应,闭门谢客。

CFTC和SEC联合咨询委员会进行了一项研究,并就2010年5月6日事件的来龙去脉发布了报告,其中巧妙地总结道:“在当前高频交易和算法交易占主导的市场环境中,交易所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经消除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做市商义务,即使没有出现不同寻常的市场事件,限价委托簿也可能被快速抽空,引发市场价格的毁灭性下跌。"

市场的工具构成是人们关注的焦点。2010年,包括最大组成部分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ETF)在内的交易所买卖产品(Exchange Traded Product,ETP),其受托资产管理规模(Asset Under Management,AUM)达到了1.3万亿美元。而就在10年前,这一数字不过是660亿美元。换句话说,10年间它几乎增长了19倍。那些每年在为引进新的成长型公司IPO项目拼得头破血流的证券交易所,在创造上市ETP和ETF数量方面不断创下了新的纪录。例如,纽约证券交易所Arca电子交易平台在2010年和2011年挂牌的新型ETP产品分别达到了220种和300种。最终的结果是,交易所中越来越多的交易量是以衍生产品的形式出现的,而不断增长的数据则是杠杆化的,并且大部分交易都是由高频交易者实施的。

从有利于市场健康的角度出发,你可以认为,高频交易公司的介入对维持像美国银行这类具有高度资本化和较好流动性股票的公平价格可能是一件好事。但是,就投资者鲜有问津的问题而言,高频交易公司的介入就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了。虽然高频交易者对其嗤之以鼻的股票的价值、基本面以及价格保持着不可知论的观点,但是他们却更心仪于流动性较好的、定价更低的证券,因为后者可以让高频交易者在使用相同数额资本的情况下交易到更多的股票。

尽管如此,每当市场变得不稳定时,高频交易者会在短期内加剧和放大价格波动的幅度。这种情况就像旅鼠,在其种群数量适度时,它们的活动会保持常态,然而,一旦在种群数量上失去控制时,旅鼠的活动方式就将变得极为古怪。当种群密度膨胀到一定程度时,旅鼠就将进行大规模的迁徙。迁徙的部队会成群地挤在一起,它们会爬出悬崖,成群地跳进水中,这种场面令人毛骨悚然。高频交易已经存在和发展了将近15年,其在数量上的激增仅仅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更确切地说是伴随着Reg NMS的实施而出现的。这些交易者的策略非常相似,能否频繁地利用速度优势是成功与否的关键。高频交易通过检验相邻即时数据点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买卖股票。这种做法能够促使他们一步步地捕捉股票价格的上升和下行的全过程。2010年5月6日,高频交易算法程序将埃森哲公司(Accenture Corp.)的股票抛售至了1美分,同时将菲利浦·莫里斯公司(Phillip Morris)的股票从每股48美元打压至了每股17美元,而后又径直将其拉升到了每股46美元。面对这一切,美国证监会该如何应对

在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已经成为了描述互联网的流行词汇。你可以将证券市场看作是资本的高速公路。但无论其“速度”如何,在这条高速公路上,储蓄者和投资者向各种规模的企业输送着资本,对于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来说,这样的输送都应当是安全、有序和诚信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华尔街和主街之间的联系就将万劫不复。《1934年证券交易法》(1934 Exchange Act)之所以创造了SEC,就是要重塑在1929年市场崩盘后大萧条期间被彻底摧毁的市场信心。只有重拾信心,人们才会重新进入证券市场,使市场重获生机。只有这样的市场才能真正鼓励投资,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为各类经济事业筹集所需的资金。

就如同SEC网站上所说的那样,SEC的职责就是要“保护投资,维持公平、有序和高效的市场,促进资本形成”。这意味着在监管市场运行、制定规则以及保持科技创新的过程中,SEC 应当确保资本形成,并且面向投资者(而不是交易者),这两点永远是前提和核心。这也意味着SEC必须时刻铭记,维持华尔街和主街之间依存关系的健康和共赢的重要性。如果主街忽视了这种思想过程,如果主街抛弃了将证券市场作为一种投资媒介的基本信仰,那么投资者们就会退出投资。

我们的这些担心似乎已经发生了。自2010年5月以来,有超过2500亿美元的资金正在从美国的权益类互助基金中撤出。至少从两个方面来看,这种状况都是非常危险的:其一,新兴和现存的各种经济活动都需要资金来发展壮大、创新、传承。如果美国的公司和企业无法获得这些资金,我们的经济体将陷入困境,在国际竞争中将不进则退,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将随之下降;其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长期投资者都是保证市场稳定性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买卖报价为市场的流动性提供了保障,这种稳定性和流动性是深刻和持久的。然而,高频交易者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SEC的职责是致力于保护投资者,维护公平、有序和高效的市场环境。最近发生的针对帆船集团(Galleon Group)对冲基金经理拉[2]贾·拉特南(Raj Rajaratnam) 的公诉就是为了防止某些人以牺牲长期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而获得不公平的市场地位。尽管如此,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内部人士舞弊交易的丑闻,拉特南一案所涉非法牟利金额不过是区区的5300万美元。相比于SEC 在面对伯尼·麦道夫(Bernie Madoff) 680亿美元巨额旁氏骗局时的无所作为,前者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虽然拉特南案后人们对SEC褒奖有加,但是我们依然不禁要对监管机构对高频交易和市场结构中的利益冲突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行动表示失望。高频交易公司每年创造的利润高达80亿美元至210亿美元。据说,位于密西西比州堪萨斯城的Tradebot公司自2008年以来的四年间从未在日间交易中品尝过失败的滋味。最近几年,大型银行的季度盈利大部分都是来自于高频交易。包括高盛在内的一些公司的季度报告显示,这些公司从未在日间出现过交易净损失。尤其是在麦道夫舞弊案后,你可能天真地以为,以损害投资者利益为代价牟取巨额利润事件的再度发生会促使SEC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对市场秩序施加调控。

为了安抚公众,手握监管权力的人们似乎给出了肯定的答案。2009年12月3日,作为对参议员泰德·考夫曼意见信的回应,SEC 主席玛莉·夏皮洛写道以下内容。

下个月,SEC计划通过概念公告(Concept Release)或者类似的形式就有关各种类型的暗池流动性以及高频交易对市场冲击的一系列问题听取公众的意见。利用这种方式,我们希望了解高频交易者所使用的各种策略和他们可能享有的包括托管协议在内的特殊的交易优势。我保证将始终循着更有效地监管市场的目标,并以此手段强化我们的市场效率,甄别和纠正我们行动中的失误,以增强公众对市场的信心。

虽然SEC和CFTC已经将这种意图付诸在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3]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 (Dodd-Frank regulation)之中,试图控制大型银行的风险。但是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些因素也在起着作用。就像你看到的,在过去的15年间,SEC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制度来使我们的市场“现代化”。而这些针对证券交易所和大型经纪公司的规则或者其修订在许多情况下都是源于那些曾经在SEC工作过的行业人员。

换言之,SEC恰恰亲手创造了我们当前“弗兰肯斯坦式的市场”[4](Franken-Market)。就像 1931年那部著名的改编电影《科学怪人》(Frankenstein)中的情形一样,面对根据英国著名小说家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同名小说塑造的怪物,演员科林·克利夫(Colin Clive)惊恐地大叫道:“它活过来了!”

[1].玛丽亚·巴蒂罗姆(Maria Bartiromo),CNBC财经节目王牌女主播,“华尔街无冕女王”,被认为是“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声音之一”。——译者注

[2].拉贾·拉特南(Raj Rajaratnam),对冲基金经理人,1997年创立帆船集团,曾跻身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他利用早年做分析师的机会布局筹划了后来的内幕交易渠道,通过雇用投行界资深人士开办的人脉关系公司专门打探交易的相关消息。2012年,他因内幕交易被最终判处了11年有期徒刑,罚款近1亿美元,是华尔街历史上因内幕交易获刑时间最长的一个人。——译者注

[3].为应对和规避21世纪以来市场凸现的新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制定的一部最为全面和深入的金融监管法案,其中对市场结构、透明度、监管规则、高管薪酬等问题做了全新的规定。——译者注

[4].《弗兰肯斯坦》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全名是《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弗兰肯斯坦”是小说中一个疯狂的科学家的名字,他用许多碎尸块拼接成一个“人”,并用闪电将其激活。自此以后,“弗兰肯斯坦”一词常被用于指代人形怪物和脱离控制的创造物等事物。——译者注第二章揭开高频交易的面纱2010年6月2日清晨,萨尔·阿努克坐上了前往华盛顿特区的Acela特快列车。他正在琢磨在即将召开的SEC市场结构圆桌会议上究竟应该说些什么。该委员会由SEC召集,目的就是要听取各位委员对市场结构问题的汇报,以便了解最新信息。1997年至2007年间,SEC在推进市场结构变化方面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更重要的是,SEC 想要掌握这种被叫作高频交易的怪物的具体情况。由于萨尔被安排在会上发言,因此他有些坐立不安。萨尔给在塞密斯交易公司的合作伙伴约瑟夫·萨鲁兹打了电话,希望在最后时刻得到一些建议。约瑟夫说:“你知道,资料总是冷冰冰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每当上电视节目前感到紧张时,我都会这么做,而且效果不错。转过街角,还记得我们上次去SEC参加访谈后歇脚的那家咖啡店吗?要一份特浓型的浓缩咖啡。然后再去会场,好好表现一番。"萨尔自认为有些紧张:“如果问我此刻最需要的东西,那我想就是一杯咖啡了。" 为了让自己平静下来,他靠在椅子上,再次审视着关于高频交易的材料。虽然他并不确定该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他此行的目的却非常明确:要让人们了解高频交易对市场的危害以及市场结构中的利益冲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