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灼种子论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19:57:49

点击下载

作者:汪家灼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汪家灼种子论文集

汪家灼种子论文集试读:

内容简介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保障。重视、加强和不断创新、发展种子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任务,也是种子工作者为之奋斗的事业。

本论文集选编了作者于各个时期在报刊和会议上发表的文章,系统总结了作者50多年来从事种子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涵盖良种繁育推广、种子公司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内容,记录了作者从事种子行业50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及心路历程,折射出我国种子行业5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和近年来的新变化。本书可供从事种子行业的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汪家灼 中共党员,1930年生于安徽省歙县,1954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高级农艺师。1989—1997年被农业部聘为第二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1990年被农业部聘为第二届全国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昭乌达盟农牧处工作,1954—1958年在昭盟农牧处分管种子工作,1958年10月任盟种子管理站技术员。1979年7月—1990年10月任昭乌达盟(赤峰市)种子公司副经理、经理,1985年1月赤峰市种子公司和七个旗县(区)公司以及吉林省农科院玉米所共同组建赤峰种子联营公司,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董事会董事长,直至1998年10月赤峰种子联营公司改制为赤峰松州种业有限公司。2000—2006年被赤峰德农松州种业和之后的北京德农种业赤峰分公司聘为首席专家,负责和澳大利亚太平洋种子公司合作,主要从事引进、试验、推广向日葵和牧草种子工作。

1977—1992年,所参与的“昭谷一号新品种及综合栽培技术推广”、“玉米杂交种子优质高产制种技术”、“高油玉米推广”等项目获国家农委、科委、内蒙古科委、赤峰市科委多项奖励。50多年来,在农业和种子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序一

我是1987年到全国种子总站工作的。报到的第二天,站里同志在向我介绍情况时,多次提到赤峰市种子公司经理、赤峰种子联营公司董事长汪家灼同志对发展种业有思路、敢实践,建议我抽空去看看。同志们的推荐,对刚开始搞种子工作的我很有吸引力,总想安排时间去学习、考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此时,人虽未见面,但神交已渐深。

后来,汪家灼同志被农业部聘为第二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种子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开会时结识了他,并听到了他精彩的发言。1990年12月,我去赤峰验收种子储备库时,听了他关于赤峰地区种子工作情况汇报。1995—1997年农业部组织全国玉米种子质量抽查,赤峰市种子公司的亲本纯度名列前茅,我去考察他们的亲本繁殖田,又请他进一步介绍了赤峰市种子工作经验。通过几次的接触和交谈,汪家灼同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5年9月,汪家灼同志寄来他的论文选集,请我校阅,并作序。我读后感到该论文选集既反映了汪家灼同志在赤峰的工作经历和思想历程,也反映了赤峰地区种业发展的轨迹和经验。将汪先生的论文汇编成集,一方面可以温故知新,另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人从中获得启发和教益。

一个种子公司能否搞得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公司的主要领导是否有好的精神状态,是否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了好的精神状态,有了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会创造性地工作,就能知难而进,千方百计把工作搞上去,不断地开创新局面。汪家灼同志任赤峰市种子公司经理和赤峰种子联营公司董事长后,一直坚持和发扬奋发进取、永不满足、不甘落后、大胆开拓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业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带领赤峰地区种业界的同志们创建了赤峰种子联营公司,实行“四统一(即统一亲本、计划、价格和销售)原则”;1993年组建农科所,坚持走科研、生产、经营三结合发展种业的道路;1998年积极参与并支持种子公司股份制改造,成立赤峰松州种业有限公司,后与德农合资,成为北京德农种业的一部分。这些工作,为赤峰地区良种繁育推广,为赤峰地区种子工作集团化、产业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全国种子公司的改革积累了经验。

求真务实、不慕虚荣、注重实干,是种子公司领导的重要素质。汪家灼同志是位崇尚务实,实实在在做工作的人。在我们的交谈中,在他的论文集中,都十分强调种子公司经理要把着力点放在解决改革创新、依靠科技发展种子产业、全面提高人员素质(特别是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驾驭市场能力)的各种实际问题上,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不追求虚利浮名、华而不实的东西,努力推动种子工作沿着扎实、健康的道路稳步向前发展。

引进外国的新品种,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加快我国种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赤峰种子联营公司积极与澳大利亚太平洋种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国外含油率高、皮壳率低、抗旱、耐盐碱、适应性广的“S31”系列油葵品种。经过几年的努力,从1998年至今累计推广510万亩,成为我国油葵的主要当家品种,为我国油料增产和种子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以上是我读了汪家灼同志论文集感受较深的几点看法,权具作序。

为了鼓励更多的新、老种子工作者总结种业发展历史经验,开拓种业发展思路和创新发展模式,繁荣种子事业,中国种子协会特推荐出版该论文集并给予出版资助,以供更多的种业界同仁参阅。陶汝汉原中国种子协会常务副理事长2006年10月

序二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保障,种子的优劣状况直接影响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这已为国内外农业及其加工业的生产实践所验证。因此,重视、加强和不断创新、发展种子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也是种子工作者为之奋斗的事业。汪家灼同志将本人历年撰写的有关种子工作的论文加以选编,出版交流,相互切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本论文集,主要选自20世纪80~90年代所发表的文章。虽然这些文章发表时的工作状况与当前的已有所不同,但其中的基本观点、基础技术和科学态度仍需继续坚持与发扬。这40多篇论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种子工作的历史进程,从良种推广逐步走向育繁推一体化,从技术行政单位改革为各类种子企业,从以粮换种演化成市场购销。种子品种日益丰富,质量普遍提高,种子企业技术措施配套,生产形式多样,实力极大增强,国际交往空前。这种巨大的变化和迅猛的发展,令人鼓舞,叫人欣喜,值得在种子业的史书上浓墨重彩地加以记载。

我国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从改变生产所有制起步的,那就是安徽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种子工作发展的起步点有所不同,是借助于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创新。但在整个社会生产所有制的改革中,种子行业起步并不慢。汪家灼同志于1985年1月主持成立的“赤峰玉米杂交种联营公司”就是种子行业内体制改革的带头者。尽管在同一时期,在其他地区也出现过联营公司的形式,但大多无果而终,真正坚持与发展壮大的,惟有赤峰。后来,该公司又在联营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集团公司。这其中的经验体会,在本书“公司改革”一章中有系统的介绍。

所谓经验,大都是对实践的认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在不断纠正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和丰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实践。经验之所以宝贵,因为它是花费了很大的物质和精神代价取得的,是有利于今后少走弯路,少投入而高产出的。善于总结和运用经验,是明智的表现。所谓经验,也与其他事物一样,离不开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决不能盲目照搬外地、外国经验,盲目与国际接轨。

本书所记载的多数文章是论述种子繁育技术的。正如前面提到,我国新时期种子工作是借助于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创新,带动了种子生产量和经营量的激增;从而带动了种子队伍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从而打破了以往种子机构的行政格局,逐步形成全国性的种子市场。反过来讲,如果今天我们的杂交水稻制种亩产仍停留在二三十斤,杂交玉米制种亩产仍停留在二三百斤,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所以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旧的事物被淘汰,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要注意不能轻易地把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也抛弃了。我在这里指的是原种保纯、隔离、检测、质量控制等制度。方法可以创新,制度可以改善,但必须坚持执行。我常常不理解,国外的育种专家并不少,水平也不低,但三、五年,九、十年出来一个品种是很正常的,而我们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新品种投入生产。这其中的问题不是种子行业,包括科研育种人员所能解决的,而是整个社会思潮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我们可以从本书中看到我国种子工作的发展历程,包括技术、改革、新产品,也能看到其中存在的不少困难。这些困难恐怕一时难以解决,还有待于总体情况的好转。但是作为一个企业,不能仅靠短暂的利润、名声,更需要遵循科学发展的道路,维护信誉,讲求道德,创新技术,团结协作,就一定能做出一番事业,给人们留下美好的记忆。谨此为序。董家涛原全国种子总站繁育处处长2006年10月

序三

我和汪家灼先生相识时间并不长,在我2003年9月出任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后,才与汪先生有了经常接触的机会。

通过工作中的接触,我对汪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他已经在赤峰种子战线奋战了50多个春秋。近年来,他承担了从国外(主要是澳大利亚太平洋种子公司)引进油葵和牧草种子试验、示范和推广的工作。特别是北京德农种业成立以来,在他和赤峰分公司相关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S31”等一批油葵系列品种已成为我国油葵产区的主要品种;“健宝”、“牧特利”等牧草品种也正在扩大示范和推广之中。在经济日益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汪家灼先生带领着一批种子工作者,走出了一条以引进、吸收国外优良品种和世界先进技术来发展我国种业科技的快速之路。现在他担任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赤峰分公司首席专家。作为老一代种子工作者,汪先生以其76岁高龄,继续为种业的发展,辛勤地耕耘着、奉献着。在繁忙的工作中,他抽时间将几十年来在各级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过的文章,加以整理,选编成册,供种业同仁参考、切磋,实为幸事。

这本论文选集,反映了建国后赤峰地区种业发展的历程,可以看作是我国种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汪先生为赤峰种业50年不倦工作的真实写照。读后,使我感受到在他身上有一种执著、探索、求实、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在这本文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他从事种子事业的50多年中,不但潜心研究种子的繁育、检验、贮存、加工等多项种业技术,还着力研究了种业发展的道路,包括种子市场、种子企业改革、国内外合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通过他的研究和实践,对于赤峰地区种业的科技进步,种子企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论文集出版后,我将把这本论文选集推荐给北京德农种业人,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汪先生的优秀品格——对事业的执著、永无休止的探索、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我们要让这种精神在北京德农得到弘扬,用这种精神造就一批人,打造一个为中国种业振兴而奋力拼搏的团队,把我国种业不断向前推进!王 雷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2006年10月

综述

六十年代初期的昭乌达盟种子工作

1962年12月

我盟位于北纬41°17′~45°24′,东经116°21′~120°58′,土地面积为90021平方公里,地处蒙古高原南部,大部分地貌由丘陵构成。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300~2027公尺之间。全境河流属西辽河流域上游,主要分老哈河、西拉沐沦河、乌力吉沐沦河、查干沐沦河、叫来河五个水系,共有大小支流30余条,纵横分布于全盟。

全盟各地降水量300~50.mm,如赤峰地区1950—1961年,11年平均降雨量为39.mm,6、7、8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7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30%。极端最高气温达42.5℃,极端最低达-31.3℃,年温差达37.8℃。平均一年内有82天刮风,春季3~5月尤为猛烈,刮风日数占全年日数46%,平均风速2.1米/秒,最大风速达21.3米/秒。

赤峰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为2807.1小时,日照率为43%。无霜期108~157天左右。早霜在9月中下旬,终霜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结冻期在10月上旬,解冻期在3月下旬,冻层深度在1.5米左右。

根据土壤普查结果,我盟土壤主要有黑土、黑沙土、黄沙土、黄土四种,尤以黄土分布最广,其次为沙土和盐碱土。一般土层发育较厚,表土组织疏松,团粒结构较好,适宜植物生长。但绝大部分土壤含沙粒多,有机质含量较低。

作物以抗旱性强的谷子、高粱为主:谷子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5%~40%;高粱约占15%左右;玉米播种面积在1956年以后有所扩大;小麦、莜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高寒山区;水稻主要集中在翁牛特旗、阿旗、左旗等地河流两岸。其他作物则有大麦、马铃薯、荞麦、糜子、黍子。豆类作物除大豆以外,还有蚕豆、豌豆、小豆、菜豆、红豆、绿豆等。油料作物有胡麻、油菜籽、蓖麻、向日葵、芝麻等。纤维作物以大麻为主,此外局部地区还种植青麻和棉花。耕种上的主要措施是:秋季深翻或挑楂、扛垄。两耪一耥,每亩施土杂肥500~1000公斤。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农业已实现集体化,粮食、油料作物的产量均有显著的增长。

根据历年来良种评选结果,在良种推广工作上,初步规划为6个自然区域:

1.高寒山区:包括克旗(南部除外)林西、右旗北部、翁牛特旗西部。这个地区生育期在100天左右,海拔1000公尺以上,降雨量40.mm,土质比较肥沃。作物分布以春小麦、莜麦为主,并种植一部分豌豆、马铃薯。高粱、玉米基本不能种植,谷子为极早熟品种。

2.北部早熟地区:包括林西中南部,阿旗、左旗北部。这个地区生育期在110天左右,海拔800公尺左右。作物分布以谷子为主,小麦、高粱、玉米等作物次之。

3.东北部中熟地区:包括阿旗、左旗、右旗南部。生育期120天左右。沿乌力吉沐沦河两岸平地有灌溉条件,土质较肥沃。作物分布以谷子为主,高粱、玉米、大豆次之,并栽培一部分水稻。

4.中部中熟地区:包括翁牛特旗(西部除外)、敖汉旗西北部。生育期120天左右。地势丘陵起伏、风沙较大、降雨量少。作物分布以谷子为主,高粱、玉米、大豆次之。

5.老哈河上中游地区:包括赤峰、喀喇沁、宁城和翁牛特旗东部。生育期为130天左右,是我盟生育期较长地区。作物分布以谷子为主,玉米、高粱次之,水稻在翁牛特旗东部种植较多。

6.南部丘陵地区:包括敖汉旗和宁城南部丘陵地区。生育期120~140天。地势丘陵起伏,土质较为瘠薄。作物分布以谷子、高粱为主,玉米、大豆次之。

解放以来,我盟种子工作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增产上起了很大作用。在发展上经历了3个阶段:解放后,随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为了解决当时农业生产中的一些主要问题,采用典型示范的方法,推广了几个主要农作物良种,如1952年推广了含油率高、品质好的“满仓金大豆”,较当地“大白脐”、“大黑脐”,含油量提高4%~6%,因而很快得到普及;在翁牛特旗主要水稻产区,推广了产量高、品质好的“弥荣”水稻;1955年推广了“甘肃96号”小麦,1957年即占小麦总面积的50%左右,控制了锈病和倒伏,对提高小麦产量上起了很大作用。随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品种数量大大减少,谷子、高粱等作物品种,从原有的4381个减少到700余个。对良种的要求也更为迫切,根据农业部指示,为在合作化过程中不使良种散失,并为今后选育新品种汇集原始材料,全盟开展了农作物品种收集工作,共收集各种作物品种6638份,并进行系统的归并和整理。这个时期内我盟种子工作着重以发挥地方良种潜力,提出了主要以“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良种评选方案,全盟开展良种评选工作。经过品种登记,全盟当时共有农作物品种663个,其中一般品种234个,表现不良有淘汰趋势的品种143个,并评选出地方良种286个(其中谷子186个,高粱63个,玉米14个,大豆11个,其他12个)。1958年以后,党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后,即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随着全盟公社化和集体经济的发展,要求系统、全面地加强种子工作。根据上级指示,全盟建立了种子管理机构和原种繁殖场,在繁殖和推广良种、组织群众选种留种等工作上起了很大作用。系统地开展了品种区域审定和良种繁育、推广工作。1958年以来选育和引进优良品种86个,其中小麦7个:既有适于北部山地种植的“合作七号”、“合作四号”、“八棵杈”,又有适于南部旗县种植,早熟抗锈的品种“赤峰一号”。大豆有含油率高、品质好的“荆山朴”,“集体五号”。玉米有“滦平黄马牙”和“赤交26号、19号、18号”等品种间杂交种。通过地方品种系统选育,已选出“昭农1~7号”谷子良种,和“昭农500、303、415”等高粱良种。并繁殖了大量种子,推广了一定面积,使良种布局有了改变。据1962年年底统计,谷子共有良种78个:其中推广良种10个,地方良种68个。包括晚熟、中熟、早熟良种,和黄米、白米、黏米类型。良种播种面积占谷子播种面积77.7%。其中“昭农1~7号”、“阴天旱”、“小红苗”、“小八杈”等10个推广良种占谷子播种面积的18%。分布面积最广的“昭农一号”,占谷子播种面积的9%。大白谷类型品种(包括“大白谷”,“陕西白”,“汝来生”)由于其不抗粟瘟病,播种面积有缩减趋势,从原来占谷子播种面积的25%下降到12%。高粱共有良种38个,包括食用、食料兼用、料用和特用各类。良种播种面积占高粱播种面积的83.5%。其中“昭农303、500、300、415”等推广良种占高粱播种面积的14.3%。分布面积最广的“昭农303”占高粱播种面积的9%。玉米共有良种23个,其中品种间杂交种6个,双交种2个。良种面积占玉米播种面积的79%左右。玉米品种间杂交种和双杂交种还未广泛推广到生产中去,但过去几年来,在杂交种选育、亲本繁殖和增产示范方面为今后推广和普及玉米杂交种打下了基础。小麦共有良种12个,占小麦播种面积的98%。其中“甘肃96号”播种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5%;“赤峰一号”播种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14.5%。目前我盟主要麦区克旗林西一带广泛种植的“甘肃96号”,普遍反映不耐瘠薄,有被“合作四号”、“合作七号”、“八棵杈”等良种代替的趋势。大豆共有良种14个,播种面积占大豆播种面积的94%。其中“满仓金大豆”播种面积占黄豆面积的30%。水稻良种播种面积占水稻面积的93%。主要良种是“弥荣”,“北海”,“小红芒”,“小白芒”。马铃薯良种播种面积占马铃薯播种面积的73%,南部旗县栽培的主要是呼盟引进的“男爵”品种,北部旗县栽培的主要是当地站秧。1960年以后引进的“金苹果”、“疫不加”、“抗疫白”、“跃进”等良种,经区域试验表现良好,今后有推广价值,将逐步代替现有品种。杂粮和经济作物主要以当地良种为主。

由于几年来推广良种的结果,1962年全盟以地方良种为主,良种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1%。谷子、高粱、玉米、小麦、大豆几个作物的新良种更换面积占上述作物播种面积的18.1%。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在适应地区积极扩大推广良种面积和提高现有地方良种的纯度。杂粮和经济作物应进行地方品种整理、选育等提高工作,并认真搞好种子基地建设,提高种子质量,使良种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增产作用。

原文载昭乌达盟公署种子管理站、昭乌达盟农牧业科学研究所编《昭乌达盟农作物优良品种志》。

加速繁育推广新良种 促进农业增产

1981年11月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主要的、不能取代的、有生命的基本生产资料,选用良种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条件。我盟农业增产中,良种繁育推广起了重大作用,如50年代推广抗锈小麦良种,控制了小麦锈病,稳定了小麦产量。玉米杂交优势的利用也是一个突出例子:1975年玉米总产比刚推广玉米杂交种的1965年总产增4.6倍,亩产增58.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展示了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巨大潜力。

近几年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通过种子战线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通过引种和科研部门育种,在生产上应用推广的有7种作物33个良种,良种播种面积占80%以上,在我盟农业增产上起了显著作用。实践证明,一批增产显著的良种,如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就能使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一步。1977年以来在生产上增产显著,推广速度快,发挥作用大的良种主要有:“昭谷一号”谷子:由盟农科所育成,该品种通过全盟1974—1976年3年25个点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3.95公斤。总平均超过对照品种“齐头白”35.5公斤,增产12.76%,于1977年决定正式推广。在翁牛特旗桥头公社、赤峰县城子等地示范增产显著。该品种较早熟、穗码较紧、单穗粒重高、米质较好吃,适应推广。目前主要在2700℃、2900℃、3100℃三个积温区推广。四年来经营供应“昭谷一号”良种85万公斤。1987年推广面积达100.9万亩,占谷子播种面积29.5%。“派列多维克”油用向日葵:1976年由国外引进,当年播种8428亩,产种子274925公斤。通过1976—1978年3年8个点区域试验,每亩产量幅度129.8~159公斤,平均产量144公斤,子实产量比当地食用种每亩少40.5公斤,但含油量比当地食用种高17.8%,亩产油比当地食用种多17.55公斤。该品种株高1.8~1.9米,花盘直径20~22厘米,果皮黑色,有光泽、皮薄、早熟,生育期100天左右。1981年已推广种植55.85万亩,占向日葵播种面积的81.7%。据吉林省白城农科所、内蒙古农科院1980年测定,翁牛特旗杜家地所产向日葵种子含油率为43%~48%,5年共经营供应种子131.5万公斤。“吉单101”玉米:由吉林农科院育成,经过我盟1974—1976年3年48个点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5.8公斤,比对照“吉双四号”473.15公斤增产11.1%。1980年喀喇沁旗牛营子公社1万亩“吉单101”亩产达500公斤以上。该杂交种为马齿型中晚熟种,品质较好,出苗至成熟需活动积温2500~2600℃。1981年推广面积达55.6万亩,占玉米面积的35.5%。由于亲本“吉63”感圆斑病,正交制种严重减产,1978—1979年我盟通过14个点广泛试验证明正反交后代产量无差异,并总结了制反交授粉后割父本行,错播期,促母本的制种技术,获得了大面积亩产200公斤以上的制种产量。四年来共经营供应社队杂交种子395万公斤,经营亲本种子10万公斤。“吉林12号”大豆:由吉林省农科院育成。我盟经过1973—1975年3年15个点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7.05公斤,比对照“集体五”114.3公斤增产19.9%。该品种粒椭圆形,种皮黄色,脂肪含量22.5%,中早熟种,出苗至成熟需活动积温2300~2400℃。1981年推广面积22.3万亩,占大豆播种面积的29.9%,几年来经营供应良种175万公斤。

此外几年来通过区域试验示范,还鉴定了一批新良种,如“敖杂一号”高粱:1978—1980年54个点试验,44个点增产,平均亩产475.9公斤,比“内杂一号”亩产410公斤增产16.1%。“辽25-3”春小麦:1978—1980年42个点试验,38个点增产,平均亩产239.4公斤,比对照220.35公斤亩产增19.5%。正在加速示范繁殖推广。

为什么这批良种推广速度快,在生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呢?除良种本身具有增产性能外,搞好品种区域试验示范;按科学程序繁育提纯良种;建立质量控制系统;加强种子检验等环节也是重要因素。而良种繁育、区域试验、种子检验、贮藏保管本身也是建立在遗传学、种子生理学理论基础上的种子科学。如无上述重要环节,育种成果就不能应用于生产,科学技术就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几年来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搞好品种区划,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

多年经验证明品种多、乱、杂,不按区划种植,或盲目种植晚熟品种,是造成低温年份大幅度减产的原因。影响作物品种生长发育的外界条件是综合因素的反映,根据我盟情况,品种区划要抓住影响作物成熟的最主要因素——热量,同时还要考虑其他一些重要的生态条件。既要最大限度使作物利用高、平温年份热量和其他有利条件达到高产,又要保证在低温年份使作物能够基本正常成熟,做到稳产。根据这一原则,全盟从1500~3300℃划10个积温区,对每一积温区种植品种进行评选整理,合理确定推广品种。在区域试验和田间评选的基础上,精简了品种,确定了33个良种作为主要推广良种,有力地克服了多、杂、乱,突出了主要良种,加快了良种推广速度。

二、加强良种区域试验示范

从1972年开始,十年来,我盟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建立品种区域试验点533点次,参加区域试验共8个作物851个品种(次),通过连续3年的区域试验,对92个品种作出评价,提出处理意见。确定了盟级推广良种28个,自治区(省)级推广良种5个,并逐步完善了品种区域试验制度和方法,规定了科学的记载标准,运用数理统计,保证了区域试验的客观性、准确性。对经过区域试验表现优良的品种,同时组织生产示范,几年来共示范5个作物44个良种256亩,扩大良种影响。在这基础上,盟、旗县组织良种评选,对良种进行鉴评,仅盟级评选,近几年参加人数为196人次,区域试验、生产示范、良种评选这套制度和方法,为繁育推广良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群众基础。

三、因地制宜,相对集中,建立各主要作物良种繁育中心

根据种子“四化一供”的要求,种子生产必须逐步实现专业化,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近几年我盟已从自繁自用为主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向“种子公司—良种场—制种社队”三位一体的联合繁种供种体系进行转化,杂交种供种比例增加到70%,自花授粉作物也供应一部分原种和良种。全盟繁种点由120多处减少到26处,繁种制种面积由原来的12万亩减少到7万亩。由于连片集中,加强技术指导,落实了责任制,一级种子比例由过去的62.4%增加到80.4%。

根据各地自然特点,我盟因地制宜建立了各种主要作物繁种中心:赤峰县、左旗、敖汉良种场作为“昭谷一号”良种繁育基地;翁牛特旗杜家地公社、赤峰县良种场作为全盟的“派列多维克”向日葵繁育中心;宁城大明、喀喇沁旗驼店良种场作为玉米杂交种繁育制种中心;阿旗良种场、花都什农场作为大豆良种繁育中心。这些基地有着多年的工作基础,优越的自然条件,较强的技术力量,对保证良种的数量和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四、加强良种提纯复壮,保持优良种性

国内外良种繁育的科学实践证明,只有良种(亲本)更新制度健全并长期坚持下去,才能使良种常新,延长使用年限,发挥增产作用。良种更新可以概括为“穗行提纯—小区繁殖—大区繁殖”这样的程序。我盟从1973年开始,每年把良种提纯工作作为种子生产的首要内容来安排。各良种场分工负责提纯亲本原种,按统一计划进行小区繁殖和大区繁殖。盟统一掌握亲本种子纯度和鉴定配合力,鉴定提纯效果,并规定亲本种子3~5年进行更换。盟几年来共组织提纯亲本和原种7种作物34个品种,收到很好效果。如喀喇沁旗驼店良种场分工负责提纯的“门14”自交系从1963年开始到现在18年更换5次,仍保持99%以上的纯度。经测定,提纯“门14”配制的杂交种比未提纯的亩增产12.4%;赤峰县良种场穗选提纯的“昭谷一号”谷子纯度高,发病率低;翁牛特旗杜家地公社坚持向日葵提纯,严格隔离区条件,坚持田间去杂,进行盘选和粒选,保持较高纯度和含油率。

五、建立种子质量控制系统,实现种子标准化

我盟各级种子公司都设有专职检验人员,质量控制到地块。各良种场和繁育单位多年来还培养出一支能掌握田间纯度质量标准的技术队伍。根据检验以纯度为主,纯度又以田间纯度为主的精神;在深入田间掌握质量的基础上,由预约单位、繁殖单位共同进行;有领导、繁育、检验技术人员共同参加;进行苗期、花期、成熟期三次检验验收;收购入库前又进行以发芽率、水分为主的室内检验。并建立种子检验田,对繁育提纯的亲本和原良种进行后代检验,严格把关。因此,近年来种子的纯度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昭谷一号”谷子纯度达99%以上;主要玉米自交系“门14”、“吉63”大区果穗纯度达99.5以上;阿旗良种场的“吉林12”大豆纯度达99%;“派列多维克”向日葵纯度达98%,子实含油量达43%。1980年收购良种650万公斤,其中一级种子520.5万公斤占80.4%,比1979年提高13%。

六、搞好良种经营工作,保证良种更换

对经过试验,示范表现优良的良种必须积极经营,才能加快良种推广速度,保证品种更新顺利进行。几年来我盟良种经营工作以原良种和加速繁殖的新良种为重点,及时落实预繁预约计划、销售计划、订立产购经销合同,按照良种推广布局,调剂原种良种,基本杜绝了用商品粮作种。近年收购“吉单101”玉米、“派列多维克”向日葵、“昭谷一号”谷子、“吉林12号”大豆等良种776.5万公斤,建立了贮藏保管工作制度、防杂保纯制度、物资管理制度,对保证和促进新良种更换起了积极作用。

虽然我盟种子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还要看到,任何良种都是相对的,培育良种的工作是不断发展的,良种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现在推广的良种也还存在一些缺点,需要不断地改进,用更好的良种来代替。在良种繁育推广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如油用向日葵提纯目前还未能做到在测定皮壳率和含油率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急需改进。特别是在各种生产责任制落实的新形势下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民对良种要求更高了,不仅是粮油作物,而且要求绿肥、蔬菜、甜菜的良种;粮食作物不仅是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良种,而且要求杂粮作物(糜黍、大麦、荞麦、杂豆)的良种。良种繁育体制和种子基地如何适应当前形势,良种经营管理如何改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生产新形势带来一系列变化,对良种提出更高的要求,是我们继续搞好种子工作的动力。我们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改进工作作风,调查研究,适应新形势,打开新局面,积极繁育推广新良种,促进农业增产。

昭乌达盟农作物品种生态区划

1982年3月

农作物品种布局区域化是种子四化的重要内容,区划工作是种子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按区布局农作物品种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抗御低温冷害和其他自然灾害,实现农业稳产高产和达到长周期均衡增产的重要措施,搞好区划也是科学管理种子,逐步实现分区育种,分区繁种,分区供种,实现种子四化一供的实际步骤。

同一种作物在不同自然条件和生态条件影响下,产生适应一定条件下的不同类型,称之为品种生态型。影响品种生态型主要是气候因素,其次是土壤因素和耕作栽培条件。现分述于下:

一、热量资源

1.光能。光能是热量的主要源泉,昭盟地处北纬41°17′~45°24′,日照充足,年日照2730~3150小时,作物生育期间日照总时数达1200~1500小时,每天日照12~14小时,日照百分率65%~70%。光能是热量的主要源泉。以赤峰为例,年光能辐射量9.3亿大卡,七月1个月辐射量达1亿大卡以上,热量资源较丰富,但利用率较低。

2.温度。本盟地区辽阔,由于受地形和地理位置的影响,在作物生育期间≥10℃以上的活动积温从1488~3376.6℃。从西北向东南递增,每200℃设1代表点,各代表点年际间积温和年平均气温如表1。

从1970—1979年10年间农业产量分析,1972、1974、1976、1979年四年由于积温偏低,影响粮食总产。10年中平均有3个低温年,1975年是10年中的高温年,全盟绝大部分地区均大丰收,热量资源作为我盟农作物品种区划的主要指标是恰当的。

3.无霜期。无霜期是指从终霜至初霜作物生长期而言,由于我盟海拔与地理位置差异大,所以无霜期大体上从东南向西北逐步缩短,由150天逐步缩短为85天。初霜日在中南部大体为9月中下旬,西北部为8月下旬~9月上旬,而终霜日中南部为5月上旬,西北部为5月中下旬。区划中以早霜前≥10℃以上活动积温作为热量供应指标,昭盟春季稳定通过≥10℃的始期,一般在4月下旬,西北部更晚一些,这段时间正处于播种至出苗阶段,可以利用。但秋前稳定通过10℃的终期常出现在早霜后,所以这段积温是无效的。故用地面最低温度≤2℃发生日来订正,以5日滑动法作活动积温统计,但早霜轻微时,对庄稼成熟影响不大,霜后≥10℃积温,实际上对产量还有一定作用,尤其是熟期偏晚的作物品种是这样。

4.关于积温保证率。正确确定积温保证率是很重要的,既要最大限度使作物利用高平年份的热量和其他有利条件达到高产,又要保证在低温年份使作物能够基本上正常成熟,做到稳产。根据我盟积温年际间变化幅度大的特点(表2),确定积温保证率80%~90%为宜。一般来说,保证率80%比平均成熟期提前3~5天,保证率90%比平均成熟期提前7~10天。

在品种区划中,气象资料除用全盟19个气象点材料外,对没有气象资料的地方,可用海拔高度和纬度推断积温,先以海拔初定积温,再用纬度高低予以校正。一般海拔升高100米,年积温差100~200℃,而纬度差1度,积温相差100℃左右。在品种生态区划中,物候调查占有重要地位,农作物品种从播种、出苗、拔节、抽穗直至成熟,各个生长发育阶段无不与湿度、温度及其他外界环境相联系,所以物候指标是以热量指标为主,湿润度、土壤肥力、栽培情况综合指标的体现,属生态学的范围,介于生态学与气象学之间。经过科学调查而得到的物候指标,是在没有气象资料条件下进行品种区划的可靠依据,由于物候数据是从活的作物品种中得来,用以指导品种区划很直接实用(表3)。

二、湿润度

湿润度是水分活动供应情况的具体反映,是限制农作物品种布局的主要生态条件,在热量供应大体一致的情况下,水分供应决定品种的分布,生育状况及产量。昭盟年降雨量在310~540毫米,7、8月份降雨较多。在作物播种阶段降水量为43.7毫米,一般在5月下旬~6月上旬才能降10毫米以上的接墒雨,7、8月份平均降雨132.3毫米,西南部与西北部降雨量大。

根据伊万诺夫计算公式:K=ΣP/ΣE,即降水量与同期蒸发量的比值,K=湿润度,ΣP=降水量,ΣE=可能蒸发量。昭盟湿润度K年=0.39,其幅度为0.3~0.53,属于半干旱地区,7~8月多数地区处于半湿润状态。从整体看形成春旱、夏湿、秋吊局面(表4),对谷物收获量影响很大。

通过实践认为,全年雨量,特别是作物生育期间的降水量,与需求量是有一定距离的。十年九旱就是热量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所以盟内沿河流域和井渠配套保证常年灌溉的地方则形成了稳产高产区;而无地表及地下水灌溉条件地区,在作物品种生长发育的后期常因热量与水分失调,提早枯熟或遭致延迟性低温冷害。区划时要特别注意这一指标。

三、土壤肥力与栽培水平

土壤肥沃,庄稼的成熟就能提早。一般土壤肥力高,庄稼可提前成熟3~5天。土壤肥力与作物品种产量成正比,所以肥力的高与低,对作物品种熟期早与晚及布局都有一定的影响,在积温和水分供应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土壤肥力是影响作物品种分布的一方面因素。科学栽培管理措施也是影响作物品种熟期与产量高低的因素,例如水稻薄膜育秧可提高积温利用200℃以上。适时早播,增施优质农肥,施用含磷的种化肥合理追肥,适时铲耥,引洪淤灌等措施都能促进早熟高产。

四、农作物品种生态区的划分

通过调查研究,在摸清热量资源、湿润度、土壤肥力及栽培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农作物品种生态区划,使栽培型与气候型统一起来。全盟根据热量分布和无霜期、日照、湿润度、土壤肥力栽培水平、水地旱地、地理位置与海拔地势、作物分布等综合因素作依据,自东南向西北顺序划分6个品种生态区即:东南部川地晚熟区、东部和东南部沿河平川岗地中晚熟区、中部和东北部丘陵中熟区、东北山岭中早熟区、北部高山早熟区、西北高寒漫甸极早熟区。各区主要粮豆作物播种面积表和各区代表点气象资料表见表5和表6。

第一区:东南部川地晚熟区(即3300℃以上地区)

该区位于我盟东南部,分别位于敖汉、宁城两县南端,与辽宁省朝阳县、北票县、凌源县交界,包括5个公社,23个大队,耕地多集中在山川谷地中,海拔420~500米。该区粮豆面积为102.716亩,以谷子、玉米为主,兼有高粱、大豆和杂粮作物。该区热量条件最好,≥10℃以上活动积温为3376.6℃。早霜前≥10℃活动积温3220.2℃。年平均气温在我盟为最高,达7.9℃,是暖温区。10年中最早初霜日发生在9月19日,晚霜发生在4月29日—5月17日,无霜期年际间为125~162天,变化幅度较大,平均无霜期142天。积温保证率在80%~90%情况下≥10℃以上积温为2962.1~3027.8℃,所以要求种植品种积温在2960℃以下为宜。年降雨量479毫米,湿润度0.33~0.5属半干旱区。

该区现在代表品种:玉米为“丹玉六号”;高粱为“北杂一号”;大豆为“大黑脐”,均属繁茂型品种,在该区能正常成熟。

第二区:东部和东南部沿河平川岗地中晚熟区(积温在2900~3200℃地区)

该区位于我盟东南部,包括九个旗县市,即赤峰市、赤峰县大部,翁牛特旗东部与中南部,宁城县东南部,喀喇沁旗东北部,阿旗、右旗东南部,敖汉旗绝大部分地区。是最大的一个区。区内有红山水库,流经河流多达十几条,主要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为主。该区平川多,岗地少,海拔300~600米,最低280米,最高710米,地面较平坦宽阔,是我盟主要农业生产基地,收成好坏左右我盟粮食生产形势。该区粮豆作物播种面积为430506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7.1%,是两杂作物及谷子、水稻主产区,玉米播种面积1195808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69%;谷子播种面积1350419亩,占谷子播种面积的44.3%。该区热量资源丰富,全年≥10℃积温2916.1~3217.1℃,早霜前≥10℃以上积温为2822.1~3107.1℃,年平均气温5.6~7.0℃,7~8月平均气温21.5~23.8℃,是暖温区。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积温保证率80%~90%时,其积温幅度为2658.6~3030.4℃。而绝大部分地区是2724.8~2908.3℃,规划品种时要求品种积温应在2700~2900℃以内为宜。年降雨量290.5~467毫米,湿润度为0.3~0.47,该区农田基本建设工程较完善,水利资源丰富,栽培管理水平较高,是重点产粮区。当前种植品种多属中熟偏晚喜肥水丰产型良种,如“吉单101”玉米、“内杂一号”高粱、“昭谷一号”谷子、“辽25-3”小麦、“公交13”水稻等。

第三区:中部和东北部丘陵中熟区(积温在2700~2800℃地区)。该区位于我盟中部与东北部,包括9个旗县,分布在右旗东南部,阿旗、左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中部,赤峰县、宁城县西部、敖汉西南局部地区,林西县东南一角,自翁牛特旗向南呈曲带状纵连南部旗县。包括79个公社397个生产大队,海拔在260~870米,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700米,区内流经河流主要有西拉木沧河、乌力吉木沦河、查干木沦河、黑木林河、哈通河等。从地势看属丘陵区,间杂小平川。沿河两岸由于河流长期冲积,土地较平坦,而丘陵地土质较瘠薄。该区粮豆播种面积1355110亩,占全盟粮豆面积的13.9%。其中以谷子、玉米为主。谷子533237亩,玉米206047亩,其次有高粱、大豆、糜黍、荞麦、向日葵等。热量资源较丰富,全年≥10℃积温为2785.1~2884.5℃,早霜前≥10℃积温为2612.6~2750.4℃,平均年气温4.9~6.1℃,气候温和,7~8月份平均气温21~21.3℃。年日照时数2980~3150小时,日照百分率67%~71%。这是6个区中日照最充足的一个,无霜期各气象点间10年平均值为114~133天,早霜前≥10℃积温为2500.1~2620.3℃,要求种植品种积温应在2530℃以下为宜。该区降水量为325.4~448.3毫米,湿润度K年=0.34~0.44。该区春季多风沙,持续时间长,局部地区春季泛盐碱。该区纵贯全盟,土类较多,沿河流域土质较肥,丘陵坡地瘠薄。从作物品种看,主要种植耐旱力强,适应性广,繁茂性差的中熟品种,如“黑玉46”玉米、“黑杂34”高粱、“昭谷一号”、“九根齐”、“昭农一号”谷子等。

第四区:东北山岭中早熟区(积温在2300~2600℃地区)

该区主要分布在我盟东北部,并在我盟中西部地区呈纵曲带状到我盟最南端,从北纬41°10′~44°40′跨九个旗县,占林西、阿旗大部,左旗、右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一部分,赤峰县、宁城县、克旗一少部分,包括66个公社,面积较大。该区山岭纵横,群山起伏,1000米以上的山峰20多座。流经的主要河流有乌力吉沐沦河、黑木林河、敖金尔盖河、嘎斯合河、西拉沐沦河。该区粮豆面积1942418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0.08%,是谷子、玉米的第二大产区。其面积分别为749969亩和262990亩,其次有大豆、小麦、高粱、水稻、糜黍、荞麦、向日葵等。该区≥10℃积温是2392.5~2633.1℃,平均年气温3.6~4.8℃,地势较高,所以气候较凉。日照2950~2980小时,日照百分率65%~70%,光照充足,无霜期绝对值96~137天。积温保证率在80%~90%时,早霜前≥10℃积温为2167.1~2356.2℃,规划布局品种的积温不应超过2240℃。该区降雨量为374.9~395.5毫米,湿润度K年=0.4~0.46,为半干旱区。该区气候冷凉,品种分布属中早熟类型,旱地品种多具备抗旱耐瘠特点,分布的品种有:“突泉黄”、“黄八趟”玉米、“青扎”豆、“大红苗”、“二青苗”、“昭农一号”谷子和熟期较长的中晚熟小麦如“克69-569”、“黄黍子”、“小莜麦”、“小杂豆”等均有分部。

第五区:北部高山早熟区(积温在1900~2200℃地区)

此区位于我盟北部,并连贯西部,纵穿全盟。主要分布在阿旗、左旗、右旗北部,并有林西、翁牛特旗、赤峰县、喀喇沁旗、宁城县的西部及克旗的东部,包括50个公社,是典型的高山区,所以气候冷凉,温差较大。主要分布的山脉是大兴安岭支脉,西南以七老图山为天然分界线,与河北省相望。1400米以上的山峰共11座,河流较少,地形复杂,海拔在670~1400米。该区粮豆面积1166758亩,占粮豆总面积的11.9%。该区是中晚熟旱麦品种主产区,分布面积261358亩,占该区面积的22.4%,占全盟春小麦总面积的36.3%。其次是谷子,播种面积358225亩,占该区面积的30.7%,占谷子总面积的12%。其次有玉米、大豆。由于气候冷凉,像莜麦、荞麦、薯类的种植面积较大,是喜温作物玉米、大豆的下限区。热量不够充分,全年≥10℃积温为2235.8℃。早霜前≥10℃积温为2003℃,平均年气温2.57℃,7、8月平均气温为18.2~19.9℃,属冷凉区。日照2920小时,日照百分率66%,无霜期绝对值为96~137天,积温保证率在80%~90%时,积温为1750.4~1910.4℃,要求种植品种积温不应突破1910℃。年降水量374.9毫米,湿润度K年=0.53为半干旱。沿河流域有少量稳产、高产农田是我盟春小麦高产区外,绝大部分地区产量不高,分布的作物品种主要是早熟抗旱力强的品种为主,谷子有“二青苗”、“大红苗”,春小麦以中晚熟抗旱力较强的“克70-430”、“克69-569”为主。

第六区:西北高寒漫甸区(积温在1800℃以下地区)

该区位于我盟西北部,以克旗为主,跨3个旗县,即翁牛特旗西部和赤峰县西北部,包括24个公社。该区北部、西部和南部为林区和牧区,四周为高山,海拔较高,平均1150米。有些耕地在1700米,粮豆播种面积532476亩,春小麦为主,达243209亩,占该区面积的41.75%,占全盟春小麦总播种面积的33.3%,所以是小麦主产区。其次是莜麦、荞麦、豌豆、马铃薯、谷子、胡麻等小日期作物。该区是我盟热量最少的1个区,高寒漫甸,日夜及寒暑温差特大,全年≥10℃积温为1438~1807℃,年平均气温1~1.4℃,7~8月平均气温14.3~18℃。日照时数较各区均少,为274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2%,也是最低的1个区。早霜最早发生在8月27日,无霜期绝对值为69~120天。积温保证率80%~90%时≥10℃积温是1185.4~1500℃,所以要求种植品种积温应在1400℃以内。该区种植春小麦较多,可以利用早霜前≥5℃积温累计值计算,要求中晚熟适应性广的品种,早熟小麦在这区往往不能获得高产。年降水量为387.5~452.6毫米,湿润度K年=0.49~0.5,属半干旱—半湿润。这种高寒冷凉气温和较湿润气候条件对马铃薯和小麦、莜麦是有利的。本区耕作粗放,从分布的作物品种看,谷子属极早熟品种,小麦为耐旱力较强的品种。

注:根据内蒙古部署,1980年6月,盟种子公司组织了全盟农作物品种区划。各旗县74人参加,12月6日初步完成,写出昭乌达盟农作物品种区划总结,并绘制出“昭乌达盟农作物品种综合区划图”和“昭乌达盟农作物品种现状分布示意图”。

参加汇总的主要人员还有陈景玉、吕清明、魏跃新、张式民、刘显志等,原以从活动积温1500~3100℃按每200℃为1个区,共分10个区。在区划过程中,感到以温度为主,虽简便易行,但不能说明综合因素(如海拔高度、栽培条件等方面),因此在原有调查材料基础上由汪家灼、陈景玉、吕清明、张式民写成《农作物品种生态区划》一文,并绘制《昭乌达盟农作物品种生态区划图》,但图已找不到了。

良种繁育的理论与实践

1987年2月

关于良种繁育基础理论问题,近几年已引起了国内从事遗传和良种繁育同志的注意,发表了很多论文,这些讨论对提高我国良种繁育基础理论,促进我国良种繁育事业的发展有极大好处。我仅就学习心得和实践中的认识提一些看法。

一、育种和良种繁育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主要的、不能取代的、有生命的基本生产资料。繁育推广良种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条件。在我盟农业增产中,良种繁育推广起了重大作用。玉米杂交优势利用是个突出的例子,1975年全盟玉米总产量比刚推广玉米杂交种时的1965年增长了4.6倍,单产增长58.1%。我盟主要作物每次产量的突破,无不是更换新的良种配合以其他栽培技术措施而取得的,这里面育种起了很重要作用,但如果没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良种繁育程序和方法,育种成果就不能用于生产。目前重育种、轻繁育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思想。任何当家品种都有相对的稳定时期,都有保持其优良遗传特性、防止混杂、保纯提纯的过程。有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品种育成的周期缩短,不等混杂就进行品种更换,用不着良种繁育,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加速选育新品种,缩短良种更换的过程,是育种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即使这样,也有试验、示范、审定、原种繁殖的程序、方法问题,仍属于良种繁育的范畴,更不用说包括种子检验、经营等广义上的种子生产问题了。现在即使育种手段很先进的国家,也无年年换种的可能。

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都是建立在对农作物的遗传变异规律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应用科学,是以遗传学为理论指导的。育种和良种繁育的理论基础虽然相同,而其应用目的却不同:利用农作物有利于人类的变异,创造新品种,属于新品种选育的范围。而保持农作物品种优良的遗传特性,通过科学体系、程序和方法,生产出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优良种子,则是良种繁育的主要任务。

品种更换和品种更新是种子工作上的两个十分重要但并不相同的概念。用育成的新品种,通过试验、示范,经过规定的程序来更换原有的良种称为品种更换。用经过提纯达到原原种和原种标准的种子,通过繁育程序,来代替生产上已混杂的种子称为品种更新。这个概念是科学的,俄语СОРТООБНОВЛЕНИЕ一词,过去译为“复壮”,不如译为“更新”更为确切。解放后很长时间,我国的良种繁育工作受到苏联米丘林学派的影响,推行了一些良种繁育措施,由于在实践中收效不大而停止了。复壮的理论基础是李森柯的生活力学说,主要方法是品种内杂交和异地培育。关于品种内杂交,我国于50年代主要在棉花品种上做过试验,效果不明显,不等出圃,产量就降低了,而且手续繁琐,费工多,得不偿失,在实践中早已不再采用。关于异地培育,李森柯认为:环境条件的改变,增加有机体的内部矛盾,丰富生物体遗传性,可以提高生活力,复壮种子。福建农学院卢浩然、郑云雨,1962—1965年以“矮脚南特号”、“陆财号”和“早粳卫国”为材料,以同一单穗后代,进行“倒种春”、异地种植、旱播等处理研究,采用每穗分为4份,进行异地培育,研究环境条件与生活力的关系。结果证明在产量及株高、穗长、主穗重、播种至抽穗天数及单株有效分蘖等性状,各种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并证明这种改变环境条件能提高生活力,因而增加产量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群众中确有异地换种增产的事实,如马铃薯的北种南调和线麻种子的南种北调。但究其实质,马铃薯高山换种是高山繁殖病毒轻的问题,线麻换种是光照问题,并非提高了生活力。此外,在多年的良种繁育工作中也找不到一个经得起科学和实践考验的例子,说明异地培育对提高产量的作用。但也有选择的可能,我盟引进了不同产地的“门14”自交系,进行对比和产量测定,数量性状确实有很大差异,后代配合力的差异也达到显著的程度。进一步分析,这并非异地培育的作用,而是各地对“门14”采取不同选择目标和选择方法所致。在良种繁育中,选择起着经常的、主要的作用。

1981年苏联农业部提出的主要通过单株选择和混合选择、品种内杂交、异地培育等方法,在苏联经过实践,早已不用了。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良种繁育理论研究工作远远落后于育种科学。在良种繁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尚有不少奥秘有待我们探索,当前急需把我国各地群众生动的良种繁育实践,提高到理论高度,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种繁育学。

二、良种繁育的理论基础

我国古代农学家就总结了选种的好处,人们认识到同一种生物之间的不同个体虽然来自同一品种群体,却经常表现不同的差异。在生产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选择的力量,《齐民要术》就有这方面的记载。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进化论和遗传学的发展,给良种繁育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达尔文提出了选择的科学理论,他在19世纪中期《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变异+选择=适应”,明确提出了选择在物种进化中的作用,不定变异是选择的根据。选择学说是达尔文的核心理论。

自古至今,选择贯穿在良种繁育中,随着选择技术和手段的改进,良种繁育效果也在不断提高。科学的选择理论和方法,在良种繁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的奠基者,第一个采用严格的科学实验方法,建立了细胞遗传学基本理论。摩尔根对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研究奠定了细胞遗传学的基础。1908—1909年,约翰逊根据实验,提出了在由许多纯系组成的种群内,选择是有效的。这种效果在于纯系的分离,而在纯系内进行选择是无效的。

约翰逊学说在我国曾受到指责和批判,但他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不同的概念,正确地区分遗传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选择对不遗传的变异是无效的,变异是选择的基础,生物体如无变异选择也就无效。这些基本观点是指导选择的重要原理,也是良种繁育的理论基础。尽管科学实践不断发展,选择方法不断改进,这些观点仍是指导我们良种繁育工作的理论武器。

1903年约翰逊在《群体与群系遗传》一文中指出:“自花授粉作物是纯合基因型的混杂体,每个个体的基因位点是纯合的,而群体来说就不一样。”玉米育种家Shul.1909年在《玉米育种的纯系法》中指出:“异花授粉作物是一群杂合基因型的混杂体。”纯系是相对的、暂时的,玉米自交系可算是纯系,但事实上是一个小基因库,而且多数经济性状都属数量遗传,受多基因控制。在繁育过程中,变异是不断发生的,因此,选择是有效的。数量遗传学家Falconer在1961年说过:“良种繁育学家保存群体的遗传性,其法宝是隔离和选择。”

变异是选择的基础,没有变异选择无效。我盟从1965年引进的高粱不育系“黑龙不育7号”,10多年连年提纯,株高、整齐度一些性状通过选择早已达到标准,但一直解决不了自花结粒问题,高温年份结粒更多。“赤四”不育系也是这样,后代不可避免的出现自交粒。这说明受修饰基因和多基因的影响,完全不育的变异几率少得几乎没有,因而在不育度提高这一点上,尽管10多年来也选出了一些不育度百分之百的穗子,那也是环境变异,选择对它无效。

1909年Hard.Weinberg创立的平衡法规,认为在一个大孟德尔群体中,个体进行随机交配,同时没有突变、迁移和选择发生时,下一代基因型的频率将和前一代一样。其基因频率亦是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于是这个群体被称为处于平衡状态。这是群体遗传学的基本理论,也是指导良种繁育工作的重要原则。我盟从1976年引进“派列多维克”向日葵,包含1%~2%左右的绿茎,虽在苗期经过连年去绿苗,比例仍不降低。在大群体内选择效果极微,只有在群体不大,实行小群闭锁,产生基因随机漂移的现象,可将其排除。而且不良基因大多为隐性,在群体中基因频率很低,不易通过淘汰来彻底除掉,只能在群体中选择若干品系,在任一系中如出现不良隐性基因纯合,就淘汰整个家系。

群体遗传学,十分注意避免一个品种遗传基础过于狭窄,基因贫乏往往导致适应性降低,十分注意一个品种的综合性状,认为综合性状往往比单一性状更有实践意义。

从上述可见,良种繁育并不是如有些人认为的只是简单的繁殖,而是建立在对作物品种遗传变异规律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加强对遗传基础理论的研究,才能进一步发展我国良种繁育学,提高良种繁育工作水平。

三、良种繁育的方法和程序

在良种繁育中,一方面要通过选择,促使优良基因的纯合,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原有优良基因库的配套,不使优良基因丢失,防止遗传基础狭窄。近来育种和良种繁育的研究和实践都注意到这个问题。我盟在提纯玉米自交系中,有时出现性状整齐一致而配合力反而降低的现象,就是在提纯过程中忽视了优良姊妹系的混合。

在良种繁育中,特别要注意防止无目的的、随机的混杂。如机械混杂、生物学混杂,混杂几代后,就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丧失原来的种性,造成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单穗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的三圃法,是单穗选择和混合选择的综合运用。利用单穗选择的优点,能对每个单穗的后代进行基因型的考察;又利用了混合选择的优点,在基因型基本一致的基础上保证遗传基础的丰富。有时主要经济性状和质量性状是纯合的,次要性状是杂合的。经过鉴定,这就不妨利用。

在一个品种中,表现型大同小异,同是主要的;基因型纯和杂,纯是主要的。根据作物授粉方式和利用目的的不同,着眼点是有所不同的。

1.在自交作物来说,主要指经济性状和重要的质量性状。这些经济性状与产量紧密相连,通常构成作物产量的穗、粒重以及品质等经济性状属数量遗传。个体间差异是连续的,通过多次选择,可以使支配数量性状的微效多基因起累加作用,向着好的方向集中。

2.对杂交优势利用来说,主要是利用两个亲本组成的杂交优势。亲本本身的穗、粒重和优势的表现,并无直接关系。杂交优势大小,是其亲本自交系特殊配合力高低的具体反应,而亲本的特殊配合力与相应的典型性有密切关系,因此通常选择着眼的是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质量性状。以玉米为例,如苗期的叶鞘色、叶态等,花期主要是花丝和雄穗分枝、花药、护颖等。

3.对异交作物,特别是其中的经济作物,如“派列多维克”向日葵本身就是杂合基因的杂合体,不可能像自交作物和杂交优势利用那样整齐一致,着眼点只能放在主要经济性状,如生育期、子粒皮色。在选择时要特别注意子粒含油量,如不能直接测油时,可根据皮壳与含油率存在的正相关关系,选皮壳率低的进行穗行提纯,对一些不利的经济性状,如分枝、多头要坚决去掉。又如甜菜,叶形等其他外部形状也是次要的,主要应放在含糖量和抗病性等方面,对原原种和原种必须逐个进行测糖,淘汰含糖量低的块根。

良种繁育的程序是原原种—原种—繁殖种—生产种,原原种和原种由科研单位或原种场供给,繁殖供应生产的种子不能反回来再作大区或小区繁殖。在原育种单位不能保证提供原原种的情况下,也可指定良种场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严格按亲本特征通过穗行方法产生原种。在建立繁育程序定期更新的过程中要防止品种的混杂。根据作物不同,繁殖3~5代更新1次。我盟繁殖的“门14”,在20年时间内更新4次保证大面积制种用的“门14”仍保持99.5%以上的纯度。这种繁育程序的目的是控制每个品种的繁殖世代,以原种为基础,种子繁殖世代越少,一般说纯度越高。有许多遗传杂合,当代是不容易被发现的,是严格去杂所不能解决的。

即使这样,建立严格的良种繁育制度,在每个环节中,防止机械混杂和生物学混杂是具有最重要意义的。

四、搞好原种生产和管理,是提高种子质量的关键

良种繁育的重点是原原种和原种。这是良种繁育中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良种繁育个别环节出了问题是局部的、短时期的,基础种子出了问题是全局的、长时期的。抓好原种,事半功倍,不抓原种,事倍功半。随着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把杂株控制到最小程度,对提高种子质量,尤有特殊意义。我盟从1979年对亲本原种和亲本种子统一管理以来,收效显著,保持了杂交种子的纯度,一级种子占82%,对生产起了很大作用。具体做法是:

1.严格品种区域试验、示范、审定制度。比较准确地确定推广良种,做到培育原种的对象相对稳定。

2.抓好骨干亲本种子和原种的统一繁殖,建立专业基地,一场一种。盟掌握原种和原原种,县建立良种和制种基地,可以使力量集中,提高质量。每年的亲本和原种繁育计划,通过旗县公司、良种场会议,共同商定,经农业行政部门下达正式计划执行。

3.建立原、良种质量鉴定制度。对准备小区繁殖的原种、杂交种亲本和正在繁殖的良种,每年指定有一定基础的良种场,并由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负责进行观察鉴定,进行生育期调查记载,重点观察遗传纯度有无变化。通过提纯准备更新的亲本,更要观察配合力和生育期有无变化。这个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良种提纯繁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还可以观察种子在提纯及繁殖、运输、保管过程中是否出现问题。

4.原种和亲本尽量减少繁殖世代。繁一次用几年可以减少混杂,但用的年数多,发芽率降低,而且贮存年份多,还应考虑种子活力降低的问题。在我盟现在贮存保管条件下,一般隔年繁殖不能超过3年。

5.建立原种和良种的储备制度。这在我盟种子工作实践中,被证明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异交作物亲本一经混杂,引起基因重组数量极大,不可能重复,混杂亲本提纯几乎无效。自交作物是纯合基因型的混杂体,能在群体中选出基因型纯合的个体,但由于种子需要量大、繁殖系数小,也很费劲,为了防止混杂引起的变化,避免亲本和原种的变样和丢失,建立亲本、原种和良种的贮备制度是很重要的。

6.亲本和原种建立档案,有专人管理。这对掌握种子质量,总结经验,都是必要的。

五、向良种繁育现代化前进

种子逐步从农业本身的产品,发展为具有现代科技特点的科研成果,转变为专业化生产,发展为种子产业,这是当前国际上种子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结合我国情况,当前应当抓住下面两个问题:

1.实现相对集中制种繁种,走向种子专业化生产。集中联户连片制种繁种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已充分体现出来。我盟从1979年以后,全盟5万亩种子田主要集中在26处,实现双包责任制后,仍然坚持集中制种繁种。只有集中连片,实现联户制种繁种,才能引起领导和繁种经营单位的重视,便于技术指导,有效地解决隔离区问题,贯彻良种繁育技术措施,保证种子的数量和质量,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在主要作物相对集中制种的前提下,一些自花授粉作物也可采用专业种子户的办法。

在实行责任制后,联户制种出现很多新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提高。主要是做到有统有分,强调统一领导、统一种源、统一技术措施、统一交售。

2.与种子加工相结合,提高种子质量。这是提高种子质量,增加产量,维护种子公司供种信誉的重要方面,是实现种子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除国家要大力加强这方面工作外,也要因地制宜发展种子的精选、烘干、拌种消毒和改革包装工作。我盟除开展种子精选以外,根据种子带病情况,以防治小麦散黑穗病和禾谷类黑穗病,谷子白发病为重点,统一制造电动拌种器和手摇拌种器,并施用农药。据初步调查,小麦散黑穗病从过去发病率1%下降到0.3%,今年赤峰县、喀喇沁旗、左旗等地用聚乙烯,化纤制作大、中、小(50公斤、25公斤、5公斤)包装袋15000条,拌药袋装销售,收成本费,取得初步经验。参考文献

1 中国种子协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材料汇编

2 杜鸣銮.论品种的纯和杂.遗传学报,1977,9

本文刊载:1.1987年第二届全国种子协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

2.1987 年《种子世界》杂志第11期。

依靠科学技术 发展种子产业

1993年8月

一、种子科学技术是发展种子产业的依托力量

国际上的种子公司发展已有100多年历史,创建最早的如瑞典魏布尔公司、德国克莱因万茨雷本种子公司;当今在世界上市场份额很大的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创建于1926年,多数种子公司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种子公司的兴起,客观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种子公司发展与兴起的重要因素。20世纪初沙尔、伊斯特和琼斯进行玉米自交系杂交种试验,使玉米杂交种大量推广,产量迅速提高。50年代美国玉米亩产150~20.kg,到1978年亩产达42.kg,玉米杂交种每年为美国增产玉米190亿kg。玉米杂交种的推广促进了整个种子行业蓬勃兴起,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过渡,带动了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近25年来,世界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在提高单产的措施中,良种的作用占30%~35%。现代工业的发展,又促使种子加工业的发展。繁育基地生产的种子,只能算为半成品,必须经过烘干、精选、分级、包衣等加工程序才能作为商品出售供生产使用。种子加工已成为新兴的现代化加工工业,能节约播量,提高产量。近期种子加工业有了迅猛的发展,从进料、分级、包装都实现了自动化。

在50年代和60年代,我国长期受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束缚,商品经济不发达,几十年以来种子工作的方针就是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60年代玉米杂交种开始推广,同时选出一批增产显著抗逆性强的良种,由于杂交种繁育程序复杂,质量要求严格,要求规模生产,这就冲破了自繁自用的界线。杂交种子走向商品市场,促进了生产,加上其他增产措施,使我国玉米面积从建国初期的1.8亿亩,发展到2.86亿亩,单产从9.kg提高到24.kg,变进口玉米国为出口玉米国。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是我国农作物育种史上的重大突破。1980年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转让给美国的西方石油公司和卡捷尔公司;杂交稻种的推广,又使我国南方各省杂交水稻种子的经营量大大增加。蔬菜种子,特别是蔬菜杂交种更以其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多种多样的包装形式进入市场。除育种以外,我国的良种繁育技术,也有很大进步,玉米制种运用了选用高产自交系(包括姐妹系利用)、地膜覆盖、适当扩大行比、种子晾晒等措施,使玉米制种亩产量从15.kg提高到350~40.kg,提高了1~3倍。杂交水稻制种,由于掌握了父母本播种期及调节技术、育苗技术改进、九二〇施用、亲本异交性状的改良,采用三系七圃法原种生产技术,1989年制种单产平均达130..kg,高产的达到22.kg,比1980年的4.kg平均单产增加了几倍;种子纯度从92%提高到97%,上升了5个百分点。我国种子加工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到1992年全国种子系统有种子加工单机9000多台,加工成套设备380多套,可加工玉米、水稻、小麦,也可加工蔬菜、牧草,加工数量达15.5亿kg。从工艺看有脱粒机、除芒机、烘干机、初选机、清选机、分级机、拌药机、计量和包装机,而且有相匹配的提升机、输送机,从规模看有每小时0.5~5t的各种型号。

国内外种子工作的发展都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是种子商品经济发展的无穷无尽的源泉和动力。

二、走科研—生产—经营三结合的产业型种子公司的道路

办成科研—生产—经营三结合的产业型种子公司是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近百年来国际种子工作经验的总结。只有三结合,引进科研机制,才能使科技与市场相结合,加速种子产业的发展。

建国后我国种子机构与科研单位都是分设的,科研部门的成立早于种子公司。由于机构脱节,科研成果不能迅速推广形成生产力,种子部门没有科研力量,缺少拳头品种。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探索这条道路,现在出现了下列5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一些实力较强的种子公司,如合肥、沈阳、吉林、长春、赤峰等省、市公司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种子部门自身技术和经济的优势,建立自己的科研所或研究基地,从事科研工作。这些单位可以称为“生产经营科研型”种子公司。

第二种形式:更多的种子公司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就育成的单个品种或几个品种达成协议,实行一定规模、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联合,以转让或其他分成方式分享育种和推广成果,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陕西“秦油2号”油菜联合体和四川杂交水稻的联合体等。

第三种形式:不少科研单位有培育优良品种的优势。在政策上规定了科研单位可以经营自己育成的种子以后,大大加强了经营力量,如吉林省农科院玉米所、四平市农科所、长春市农科院,还有不少蔬菜科研所如天津市、湖南省农科院等。有了拳头品种,经营规模逐渐扩大,有的超过了种子公司,可以称为“科研生产经营型”的科研单位。

第四种形式:实力较强的原良种场,如吉林省原种场有数万亩生产基地,引进国外大型种子加工机械,他们的杂交种生产量占全省的10%,亲本种子生产量占全省的70%。实行规模生产并对外经营,建立14人的科研所一处,实现科研—生产—经营三结合。

第五种形式:民间有识之士,或以集体(乡镇企业)或以个人,兴建科研—生产—经营三结合的种子公司。如山东莱州西由种子公司、本溪中外合资星技种子公司。他们没有国有种子公司内部存在的体制、分配、管理弊端,依据市场经济规律经营管理,发展迅速。

我国现有2500多个县以上种子公司,过去是按行政区划,以县为单位建立的。要实行科研—生产—经营三结合,这种分散的、小型的、单一经营型的种子公司有很多困难,因此走联合和集团公司的道路,更便于实现科研—生产—经营三结合,发展种子科学技术。联合和发展集团公司走上种子市场是提高竞争力,发展国有种子公司的重要途径,这点将为更多的公司所认识。

应当指出,种子科研,除育种外,还有其他广泛内容,它包括原种生产及制种技术、种子检验、贮藏保管等。

三、我国种子科学技术发展的10个方面

农业科研最初是由种子开始的,公元前372年希腊人Theophratus对种子养分的储存,环境对种子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公元前79—23年Plinus曾把蔬菜种子装入挖空的羊粪蛋里,认为有助于生长,这正是今日丸粒化种子的最早利用;我国古代农书,如汉代《汜胜之书》、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等,都有不少关于选种、种子贮藏、干燥技术的记载。

种子科学技术涉及面广,是应用学科,牵涉到的基础理论有遗传学、育种学、植物生理、生理生化和机械工业,社会科学方面有商品学、市场学、会计学等。

种子科学技术除育种外,近期将着重在下列10个方面进行研究:

1.优质种子生产技术理论和实践研究

包括遗传理论在良种繁育上的应用;提高原种生产技术水平,改进原良种繁育程序;提高杂交种制种技术;提高杂交种纯度和质量等方面。我国南京农业大学陆作楣教授在对遗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杂交水稻三系七圃原种生产技术”、“棉花自交混繁法”和“稻麦株系循环法”,对我国良种繁育理论和实践作出了贡献,并已在生产上应用。

2.种子检验技术

从1869年诺伯在德国萨克森创立第一个种子检验室开始,种子检验工作随着种子贸易的发展,对保证农业生产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1924年成立了国际种子检验协会。我国种子检验工作开展较晚,当前应着重于国际种子检验标准和规程接轨问题的研究;国际和国内检验新技术的研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种子经营单位的增加,为保证农业生产,防止伪劣种子进入市场,种子检验的监督职能必须大大加强,建立相应的、有权威的种子质量监督机构,已非常迫切和必要。

3.种子生物化学技术

随着各种作物的杂交种不断增加,迫切要求解决杂交种的真实性鉴定和品种纯度测定的技术问题。目前国内外都致力于蛋白质凝胶电泳、同工酶电泳技术、高液相色谱分析法等生物化学技术研究应用及标准化方法。小麦、大麦PAGA标准已列入1985年检验规程,ISTA正在编审品种鉴定生化技术手册,我国郑州粮食学院玉米PAGE测定品种真实性和纯度方面正在广泛应用。

4.种子活力是决定种子在萌发和出苗期活性水平和生长特性的各种性状的总和

种子活力与种子的耐贮藏性、抗逆性、田间出苗率及作物产量关系极大。自1953年国际检验协会设立活力委员会以来,开展了大量研究,在理论和技术上都取得很大成绩。但当前活力高低还无法以数值表示,测定方法还需要研究提出如像测定发芽率那样简便和准确的办法。

5.品种审定和区域试验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除科研单位以外,种子公司、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个人育种与引种都将新品种投放市场,为了防止不适宜的种子进入市场,必须加强品种审定工作。品种审定不仅要保护农民利益,还要起到评价品种,把优良品种推荐给农民,对农业生产起促进的作用。

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两高一优农业的要求,品种审定标准除注意产量外,还要注意效益标准。对国民经济关系重大的主要农作物良种,必须坚持试验示范程序进行审定。对外省引进品种在示范基础上加以认定。对科研单位、种子公司、其他单位和个人育成投入生产的新品种,发放时也应在省级种子管理部门登记注册。

6.种子贮藏保管

要保持种子的高度生活力,贮藏是关键。Harrington(1963年)提出著名的简单定则,种子水分在5%~14%范围内,水分每降低1%,种子寿命延长1倍,种子温度在0~50℃范围内,温度每降低5℃,种子寿命延长1倍;温度与相对湿度相加,不超过100时,种子可安全储藏。然而尚未见到试验证实材料。还要研究标准化仓库建设,种子储藏期间的劣变因素及防止等。

7.种子包衣及种子处理

用于作物种子包衣,使其标准化、丸粒化,具有成膜特性的物质,称为种衣剂。种衣剂含内吸性杀虫剂、杀菌剂和微肥,遇水只能吸胀而几乎不能溶解,使药剂与种肥物质逐步吸放,延长有效期,可以防止地下害虫、鼠、鸟的危害和病虫侵袭,降低土壤中病虫害指数,减少污染。要进一步研究种衣剂在各种农作物、蔬菜种子上的应用。此外,要进行各种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锌、锰、硼微量元素处理种子的研究。

8.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

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浙江农业大学按我国种子检验规程,设计了种子检验数据处理程序,只要输入检验各项原始数据,就能自行计算核对允许差距,打印结果报告,简化了手续。此外在品种区域试验、种子经营、财务会计等方面,电子计算机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9.种子加工机械

我国种子加工业是新兴的、大有前途的工业,并具有一定规模。要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依据我国情况研制出清选、分级、包衣、烘干相配套的加工机械。开展小粒种子丸粒化、包装机械和高频、低频、磁化处理种子的加工机械的研究。

10.种子企业管理

这是目前种子公司的薄弱环节。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企业经营管理与公司兴衰密切相关,要研究包括企业结构和内部机制(任期目标责任制、承包制、股份制),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研究种子市场的组织、价格和预测,种子公司的财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监督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又推动市场经济。一切进入市场,一切资源和生产要素都要在市场中流动,在流动中得到合理配置。种子市场是联系种子生产和使用的纽带,是市场竞争的归宿,种子公司的兴衰在于驾驭市场的能力。

种子市场是科研—生产—销售和再科研—再生产—再销售联系在一起的场所。一切先进的种子科学技术,包括新品种必须在种子市场上经受考验。种子科技人员必须走上市场,树立来自市场的信息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为发展我国种子科技事业作出贡献。

四、加强对种子科学技术研究推广的组织领导

种子科学技术的推广可以在中国种子协会、省(市)种子协会的组织领导下,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的进行。种子科学技术的研究,要以种子公司为主的主要基地来进行。内容有种子生产、品种审定、区域试验、种子贮藏、种子检验等,以及种子公司要创办科研所,建立科研基地和科研队伍。

在农业大专院校设种子专业和种子课,培养种子专门人才。充分利用《种子世界》、《种子科技》、《种子》等学术刊物园地,进行经验交流和学术讨论。

本文为中国种子协会1993年8月14日—17日在长春市召开的中国现代化种子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论文,刊载于1993年《种子科技》第6期。

种子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1996年6月

不论社会制度如何,世界各国都把种子公司作为种子工作体系的重要支柱。整个种子的选育、生产、加工和销售,都是依靠种子公司去组织、完成的。农业要实现现代化,要求种子生产也必须实现现代化。而种子生产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专业化,采取集中生产供应的方式,最大限度利用现代生物遗传科学和现代工业成果来装备种子生产的全过程。国外不少种子公司,特别是大公司和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育种研究所,选育自己的品种,自己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配套成龙。国外种子公司十分重视新品种的选育,把品种资源和新品种选育,视为公司的“金库”或公司的“生命线”。能否尽快地培育出新品种,是公司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他们不惜重金聘请专家,投放科研经费,配备先进科研设备。

我国在解放后就建立了国家、省、地农业科研机构,1958年以后才建立种子站,到1979年以后,各地才建立种子公司,而且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来建立的,种子体系晚于农业科研体系。育种和推广分属农业部门的两个系统,长期相互脱节:科研单位一些新品种推不出去,种子公司又缺乏新的品种,没有后劲,这种体制妨碍了我国种子产业化的进程。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种子市场不断冲击原来行政分割、相互脱节的旧体制,在育、繁、推销一体化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出现了下面几种形式:

一、突破旧的体制,在新的机制上,实现科研与种子公司实质性的联合

在这方面做得最早的是陕西省杂交油菜联合公司,省种子公司和省农垦科研中心,它们在1984年就联合开发了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及其杂交种——秦油2号,该品种单产高于常规种30%。是集科研、生产、推广于一体,产、加、销一条龙的联合组织。制种基地已发展到4万亩,每年产种量200万公斤,推广面积2000万亩,累计推广1.1亿亩,增产油菜籽33亿公斤,增值62亿元。这个联合体之所以取得显著效益,关键在于有一个高科技含量的拳头品种,它们对“秦油2号”实行专业化生产,利润合理分成,联合公司累计给育种单位提供技术转让费864万元,各成员单位累计盈利4400万元。

1995年,以湖北省种子公司为组织挂靠单位,以育种单位武汉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以专业化种子提纯、繁殖、制种基地为基础,组建了开发新细胞质源三系杂交水稻的“马协型杂交稻开发集团”,实行科研、生产、销售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的紧密联合。集团内利润分配为科研单位的25%,经营单位35%,生产单位40%。“马协63”水稻杂交种在湖北累计种植100多万亩,平均亩产570~600公斤,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抗性好,熟期适中。

上述都是以品种为龙头的紧密型联合的例子,科研与种子公司的其他联合方式还有合作育种、委托研究、利润分成等办法。

种子公司和科研单位联合协作的优点是:①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②有利于加快新品种的推广速度;能控制种源,集中繁殖,加快育种新成果的推广速度;③有利于实行种子专业化生产、机械化加工、商品化包装和集团化经营;④有利于加强种子计划管理。

二、种子公司办科研

种子公司办科研虽然起步较晚,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如合肥市种子公司于1987年投资300万元,建立科研所一处,历年科研投资为利润的10%。现在公司生产的西瓜甜瓜品种30个,自己育的良种占1/3,丰乐牌西瓜销到全国28个省,年销量占全国用种量1/3。科研的回报远远大于投入。辽宁省东亚种苗公司,在1992年创建辽宁东亚育种研究所,实现“人才—试材—品种—市场—效益”的模式。首先重视人才投入,现有7名硕士研究生,投资350万元,征租土地80亩,经南繁北育,已选出10余个优良组合。又如山西屯留玉米专业公司也建立了科研所,招聘人员,已育出屯玉号新品系。山东莱州西由种子公司虽是乡镇种子公司,但在科研和育种上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不仅育出“西玉3号”等玉米品种;在大白菜育种和研究上也不断推出新的成果,大面积应用在生产上。

一些大公司和集团公司必须办科研,而较小公司则无力,也不可能办。种子公司办科研的好处是:①真正实现育繁推一体化;②能解决生产上急需的问题,科研不仅是育种,还有原种繁育、种子检验、储藏保管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必须通过种子公司科研来解决;③种子公司办科研可以吸收和造就一批科研人才,提高种子公司人员的素质和水平;④便于国际、国内科研材料的交往。

三、科研单位办种子公司

山东莱州市农科院在育种方面,取得很大成绩,选出“掖107”、“478”、“81515”、“52106”等16个紧凑型玉米自交系,和“掖单2”、“掖单13”、“掖单19”等杂交种,在全国种植9700万亩,占全国玉米面积30%,累计推广面积4亿亩。几年来建立了100多处试验示范网点,60处种子生产基地,从种子生产、加工、检验、储藏方面严格把关,形成种子生产、销售的集散中心。吉林省农科院,吉林省四平农科院对自己的育成品种组织生产销售,而且规模较大。

这几种形式存在都有它的社会环境和依据,都应从行政上和经济上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科研与种子公司相结合。如像陕西“秦油2号”油菜和湖北马协杂交水稻那样相互结合为紧密的联合体,当然是上策。此外,一些有远见的大公司和集团公司,应投入力量,广招人才,组建自己的科研机构。由于种子公司办科研和搞生产紧密结合,目的明确,几年之后有较大的发展和光明的前途也是可预见的。

还有三年多时间就要跨入21世纪了,《植物品种保护条例》即将公布实施,今后我国如加入国际贸易协定,国外种子品种进入我国种子市场是不可避免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我国种子工作将进入育繁推一体化的新时期,这是种子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加速育繁推一体化进程,在实现种子产业化方面迈进一大步。

原文载1996年第8期《种子世界》。

提高人员素质 促进种子产业化

1996年8月

种子世界编者按:本文作者汪家灼是赤峰种子联营公司董事长。他从1979年到现在历任赤峰市种子公司副经理、经理,联营公司董事长等职位。

这篇文章是他多年来对搞种子公司,联营公司的经验之谈,也是他所接触到的全国数十家种子公司兴衰成败的教训之谈。

当前,全国种子系统都在实施种子工程,振兴种子产业。现任的种子公司经理、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应从这篇文章中汲取经验,提高自身素质,以长远的眼光培养一批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种子产业化就会健康地加速发展,就会造就出数十家立于世界之林的大公司、大集团。

我国种子工作已进入实施种子工程,实现种子产业化的新时期。要在本世纪内打好基础,用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和机械工业技术来发展种子产业,必须不断提高种子公司的综合实力,才能促进种子公司的发展。一是软投资,即人员素质,要建立一支业务精通,政治过硬的职工队伍;二是硬投资,即资产、资金、基础设备,新技术的引进。

什么是种子公司人员素质的内涵呢?以决策能力、管理能力、质量意识、用人能力、协调能力、驾驭市场能力为内容的经理素质起着关键作用;而科研、繁育、经营,检验、财务的业务素质是一个种子公司的基本功。

人员素质在实现种子产业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国内一些大公司或集团公司,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在种子产业化发展中迅速成长,对加速我国种子产业化进程尤为重要。种子公司经理的素质从根本上决定公司的兴衰成败,首先要有较渊博的知识,廉洁奉公、心胸宽广、敢于创新,同时办事公平公正。

一、决策能力

多谋善断则公司发达,寡谋误断则萧条衰败。一两次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决策就可以把公司推上危境的事例,国内并不少见。“谋”和“断”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经理人知识和能力的检验,市场需求的调查、技术的引进、新产品的开发、新营销方式的采用,这些事关重大、科学知识含量较高的工作,都需要经理有较高素质,才能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决策。

二、善于管理

种子公司要加强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以质量为第一生命,同时要搞好种子的经营管理。在各项管理中,财务管理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它不仅能给其他管理提供准确、完整的基础资料,而且通过核算分析,发现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因此经理必须懂得财务,善于理财。

三、质量意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提高的,而是千锤百炼,无止境追求的过程。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以高昂的进取精神和追求精神,不断发展和提高产品的质量。

四、法律意识

种子公司经理要学法、知法、懂法,办一切事情要符合而不违反法律,要聘请法律顾问。

五、知人善任

是经理的基本能力,人用对了如虎添翼,人用错了一败涂地。

六、驾驭市场的能力

要有精明的头脑,丰富的知识,超前的意识,灵活的经营方式,准确的市场信息,靠质量、信誉、良好的服务来扩大市场。

七、协调能力

领导班子内部的团结对实现种子产业化是最重要的,各有关部门能做到协调一致才能做好工作。

除种子公司领导素质起着决定作用以外,下列业务素质在种子公司发展上起着主要作用。

科研能力:种子公司的科研应以能育出新品种为主要目标,同时注意种子科学技术的全面研究、总结和应用。如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及时推广,制种技术研究;种子生产新技术如地膜覆盖、种子包衣、姐妹系和抗病系的利用;种子检验新方法如电泳方法的采用,仓储保管的方法都需在经过认真的理论上和实践上探讨,总结经验,一经在生产上应用,就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这些工作都需要经过认真地、反复地研究。

种子繁育:必须具备农作物遗传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不同农作物的良种繁育方法,原种生产是产生良种的种源,必须掌握好种源,自交作物采用两圃制或三圃制生产原种。玉米、高粱亲本套袋提纯,小区繁殖,大区扩繁,既要自交保纯,又要防止多代自交,致使产量降低。掌握并不断革新制种技术,提高种子质量和产量,降低成本。有相对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对基地有一套管理办法。

种子经营:必须具备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自己具有优势的对路的拳头品种,和应付品种变化的能力,有稳定的市场。对市场营销有正确的经营决策,并能组织决策的实现。能掌握、整理、利用经营信息。有先进的仓储设备和仓库管理能力。有先进的种子精选加工设备,种子能做到包装包衣销售、挂标签、附品种说明,提高种子销售过程的科技含量。

种子检验:种子检验人员必须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法律意识,办事公平,热爱种子检验工作。同时具备种子学、种子检验、种子储藏、种子生化和遗传育种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各种种子检验规程和遵守种子检验制度,熟悉各种种子检验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在田间纯度方面,有识别品种特征的能力。公司要有先进的检测手段和先进检验仪器的检验室。

财会:财会是以货币形态对种子的购、销、调、存、加工、包装,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为公司种子经营及各项活动提供完整、准确的基础材料,分析考核资金使用效果,是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并监督国家财经法规、制度、纪律的贯彻执行。财会人员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掌握会计学、统计学、财政信贷和经济管理等基础理论和对种子有关的财政、税收、物价政策,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要求,财会人员必须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

原文载1996年第11期《种子世界》。

回眸五十载峥嵘岁月 喜迎新世纪灿烂霞光

——我的种子工作历程回顾1999年10月

我学农是受解放初期《米丘林》电影的影响,米丘林改造果树品种的实践吸引了我,使我从美丽的江南水乡走向辽阔的东北黑土平原,以后又落脚在广阔的内蒙古草原。屈指算来,我从1954年参加工作,直到现在接近半个世纪,一直工作在种子战线,目睹和参与了建国以来的种子工作实践。我想在一个岗位上连续工作近50年,这在种子战线上恐怕是很少的吧。

从50年代到70年代,漫长的30年中,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此间1966年开始了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种子工作和我国的其他科学事业一样,受政治运动的影响,与国外隔绝。1958年全国成立种子机构,农业部提出种子工作的方针是“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立足于当地,经营量是很小的。50年代为了防止品种资源流失,开展全国性的农家品种搜集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开展良种评选,这一做法有效地保存和利用了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农作物良种。这批品种资源为我国当时品种利用及其以后的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改革开放,春风化雨,国务院97号文件提出了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和品种布局区域化的要求,使种子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长期以来在体制上种子机构还是“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约束了种子市场化的进程。

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改变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杂交种的广泛应用,其结果是促使我国的种子走向市场。杂交优势利用是20世纪国际上农业科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从20世纪1908年沙尔、伊斯特杂交试验开始应用玉米杂交种算起,美国在1940年以后推广玉米杂交种,把玉米亩产从120公斤提高到1990年的494公斤,平均每10年增加93.5公斤。我国普及玉米杂交种比美国晚了30年,单产从1970年141公斤,到1990年提高到308公斤,平均每10年增加83.5公斤。赤峰地区1958年开始制品种间杂交种,1963年开始推广玉米杂交种。玉米单产1970年186公斤,1980年达到201公斤,到1998年达到470.6公斤,接近美国90年代初期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说从60年代开始,3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玉米杂交种(还有高粱杂交种)的引种、试验、示范、制种和销售推广,一直延续到现在。

杂交种的应用和发展,突破了“自繁、自选、自留和自用”的范畴。事实上生产者不可能自己生产亲本、制种。搞群众运动的70年代,虽然也试验过“社社制种”,但事实证明,这样做只能降低质量,以后我们用了很大的力量,才逐渐把亲本搞纯。杂交种的出现和应用,发展和壮大了我国一大批种子公司,使种子商品化程度前进了一步,使生产、经营走上了专业化,这就需要拓宽更大的市场空间。因此,1985年1月赤峰地区出现有8个公司联合在一起的赤峰种子联营公司,它是在原有公司体制不变的基础上,各个法人单位的联合体。实现“亲本、计划、销售、价格”四统一,根据互利协商原则,实行利润的合理分配。四统一的基本精神是规模化和高质量的生产和经营,事实上,现在国际上许多跨国公司对其亲本和生产的统一程度比我们还高得多。从1985年到1998年,联营公司运行了14年,褒贬不一,有誉有毁。但客观的说,赤峰种子联营公司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对赤峰地区种子集团化、产业化起到了主导作用和中心作用,在全国种子公司改革方面,也是较有特色的组织形成,这是种子战线上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它在赤峰粮食生产,特别是玉米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玉米亩产从1985年联营公司成立初的332公斤,发展到1998年的470.6公斤,单产增加41.7%,总产从1985年的35万吨,发展到1998年的196万吨,增加了5.6倍。对市内供种量,从90年代初期的799万公斤,达到1998年的1095万公斤,说明种子的信誉是很高的。但联营公司在体制上是法人单位的联合体,内部体制又不符合公司法的要求,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党的十五大精神对联营公司进行必要的股份制改造,实现股份多元化是适宜的,所以根据公司法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1998年末在联营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赤峰松州种业有限公司。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想像不到的,包括观念上的和实际操作上的困难,还有不少阻力,但我坚信只要符合经济规律,一个“科研—生产—经营”三结合,并以现代企业制度组成的种子企业是有着十分光明的前景的。当然,这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1995年开始,我们在与国外合作的方面又迈进了一步,和总部在荷兰的ADVANTA集团及它的控股子公司——澳大利亚太平洋种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了它们的油葵杂交种。我们利用国外育种和生产的先进技术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由于引进的油葵杂交种“S31”含油量高,皮壳率低,具有“抗旱、抗寒、耐盐碱,适应性广”的特点,在高寒山区扩大种植,1999年已种植17万亩,在新世纪来临的2000年将要种植到40万亩。在与国外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走出去请进来,虚心学习国外经验,这应该是新世纪我国种子事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新的世纪即将来临,人类面临一个划时代的跨越,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有人预计,届时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可能由20世纪初的5%~20%上升到90%。现代种业是高科技产业。我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种子工作的发展历程,深切感到现代种业公司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是发展的源泉,这是种业能否形成产业化的关键。现代高科技种业公司必须有较高的科技投入;要有现代科学素养的人才;应是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公司或集团化的公司;要制定高科技发展战略,这是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现代化种子企业的管理水平。国际上种子公司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而我国从1958年建立种子机构算起,也只有40多年历史,年轻一代的种子企业家要学习国际种子公司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总结建国以来的种子工作经验。在新的世纪中,使我国种子事业迅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一名工作了近半个世纪的老种子科技工作者,我十分高兴地看到我国种子事业正向着集团化、高科技的方向发展。回顾我近50年的工作历程,愿借下面诗句作我对本文的结束语:“春天之后不是秋,

何必为你的年龄发愁,

只要你在秋霜中结好了你的果子,

你就不必在春花面前害羞。”

原文载1999年第11期《种子世界》。

新品种——打开种子公司发展之门的金钥匙

2003年6月

一、种子公司面临的新形势

新品种指在一定生态条件下比现在的种植品种具有特异性,并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优点。种子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载体,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以赤峰市的玉米品种为例,新的杂交种促使产量不断提高,20世纪的1985年,玉米平均亩产量为332公斤,当时主推品种为“吉单101”。1990年以“黄莫417”逐步更换“吉单101”,到1995年又以“掖单四”、“西玉三”、“张玉号”代替“黄莫417”。1998年以后高产、质优的“硕秋八”和“硕秋五”又成为赤峰地区的主要品种。2002年玉米亩产达到413.6公斤,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24.5%。同时由于玉米面积的扩大,总产从1985年的35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167.5万吨,增长了4.8倍。

新品种代表新的生产力。种子公司是否拥有适应生产需要的新品种,是决定公司能否发展的首要问题。回顾国际上种子公司发展100多年的历史和我国种子公司发展50年的历史,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种子公司的发展必须实现“科研—生产—经营”三结合,即育繁推一体化。而科研的发展,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则起龙头作用,是生产和经营的前提和目的。如无新品种,则生产和经营难以进行,严重制约公司的发展。我公司的实践充分说明,有了“S31”、“S47”等油葵优良品种,就可以打开主要油葵产区巴盟的市场,有了“健宝”等牧草优良品种就可以打开呼市、包头饲料作物种子的市场。

世纪之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和实施,使我国的种子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根据《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业部又发布了一系列法规,如《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农作物商品种子加工包装规定》等等,使我国新品种选育—审定—生产推广进入了一个以法治种的新时期,结束了我国以行政区划选育—繁殖—推广种子的局面,重新调整种子公司的布局,各类种子公司都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种子公司的科研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地位,有远见的种子公司无不下大力量招聘和培养人才,加大科研投入,参与市场竞争。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和力量的投入,将决定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国际上和我们多年交往的澳大利亚太平洋种子公司,是当今全球第四大公司安地集团全资控股的子公司,该集团90年代末期每年的研究开发经费达5300万美元,占销售额的11.3%。而其控股的太平洋种子公司已建立40年,他们有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从事6项作物(油用向日葵、饲料高粱、粒用高粱、油菜、玉米和多年生牧草)的育种研究。育出的极晚熟的“健宝”、“牧特利”等8个饲用高粱、杂交狼尾草品种,除覆盖澳大利亚以外,还销售到亚洲、非洲等地区。从事油葵育种的只有3人,育成的“S31”(Hysun33)遍布全球,持续20年,该品种面积仍在扩大,历久不衰。同时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栽培、饲喂试验,并以育种为龙头,建立种子生产基地。如他们在赤道附近建立了极晚熟饲用高粱生产基地,同时充分利用安地集团地跨南北半球的优越条件,1年中多次进行种子生产,销售网络遍布全球。许多作物品种占有率在澳大利亚已达到70%,而且还在继续增加,油葵品种远销亚洲、美洲、欧洲、非洲。我国种子公司正处在分化重组的过程中,一些有远见、实力雄厚的种子公司正采取各种方法吸收人才,自己组建或合并收购科研单位。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些大、中型种子公司将在育繁推一体化的道路上成熟和发展起来。

二、我公司发展新品种的战略措施

德农种业赤峰分公司从它的前身赤峰种子联营公司,到松州种业、德农松州种业,一直从事育种和科研工作。多年来主要在自育新品种,和国外联合取得了独家经营权、独家或联合购买品种经营权,实施新品种的发展战略,使自有品种生产经营面积达到80%以上,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1.自育品种

从1998—2002年已育出不同熟期适合一定生态地区推广的新品种。

1998年育出“硕秋1号、2号”两个极早熟品种,适合在1900~2300℃地区种植,品种为硬粒型,品质好,活秧成熟,较冀承单三增产15%。

硕秋八号适应在东北、华北地区≥10℃活动积温2900~3100℃地区种植的中晚熟半紧凑玉米杂交种,比“西育三号”增产17.5%,抗病力强,活秧成熟,亩产750~900公斤。高水肥条件下可达1000公斤。2000年经自治区审定,2003年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作为国审品种,从1999—2002年生产种子近1000万公斤,种植面积300万亩,主要在内蒙古东部玉米高产区和吉林、辽宁、黑龙江部分地区推广。“硕秋五号”中熟品种,适合在2900℃地区种植。该品种比“黄莫417”增产15%,角质高,容重高,属优质品种,几年来生产种子150万公斤,种植50万亩。

此外我公司还准备逐步推出经过三年试验和生产示范高产优质的“硕秋九号、十号”等。

2.和国外合作,取得独家代理权的新品种

我公司从1995年与澳大利亚太平洋种子公司合作引进系列油葵品种进行试验和多点示范,已选出一批含油量高、产量高、适应性广的新品种。“S31”(Hysun33)是当前在亚洲、澳大利亚、美国、非洲种植面积广泛、品质好、抗性强的品种。我公司从1997年推广该品种,面积逐年扩大,已经内蒙古和新疆两个省区审定。该品种从出苗到成熟105天,比“G101”晚5~8天,需≥5℃活动积温2400℃,皮壳灰黑色,有条纹,出仁率76.7%,千粒重55~59克,含油率46.7%,容重443.6克。该品种秆硬,抗倒伏,耐旱、耐瘠薄,抗霜霉病。2001年以后,已成为内蒙古油葵产区的主要品种。今年预计播种面积占内蒙古油葵主产区的40%。“S47”(Hysun47)从出苗至成熟110天,比“G101”晚10天,需≥5℃活动积温2500℃,属中晚熟种。株高2~2.2米,千粒重52~54克,容重410~470克,比“G101”高15.1%,出仁率78.4%,含油率47.8%。高抗菌核病、霜霉病、黄萎病。该品种2002年通过内蒙古审定。

通过审定的品种还有“IS6111”(赤葵杂一号)。参加自治区区试和正在进行生产试验的品种还有高产、高油、抗病的“CF17”和含单价不饱和酸的“S40”及中早熟的“Megasun”等,已经过自治区两年区试,正在进行生产试验。

2000年我公司和太平洋种子公司合作,引进高粱和苏丹草杂交种和狼尾草属杂交种,即“健宝”系列品种(包括“健宝”、“苏波丹”、“牧特利”和“甜格雷兹”)。经试验示范,这类杂交种速生、高产、优质,含粗蛋白12%~18%,亩产鲜草达8000公斤以上,其中“健宝”牧草2002年通过自治区审定。这些品种适合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在2002年推广5万亩基础上,2003年约可推广20万亩,牧特利品种约可推广1万亩。

由于我公司做了大量的科研和试验示范工作,因而加快了推广速度,2002年太平洋种子公司确认我公司为该公司油葵系列和高粱属及狼尾草属牧草品种的中国总代理,签订了协议书。这些新品种的引进和应用,促进了我国向日葵和牧草种业的发展。

近两年我们每年销售油葵种子20万公斤,牧草种子20万公斤,在国内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今后只有科研、试验、示范和开拓市场相结合,才能持续保持独家品种的优势,使市场有序的发展。

3.独家或联合购买新品种经营权

在其他科研单位已育成并已申请保护的新品种中,对种植表现优良的品种,我公司采取协商,购买品种经营权的办法,进行生产经营。如由德农总部购买品种经营权的有“郑单958”、“农大108”、“辽单120”、“沈单16”等新品种,我分公司单独或联合购买经营权的有“张玉一号”、“丹玉638”等。

三、围绕发展新品种做好试验示范、种子生产和市场开拓

1.新品种试验示范

发展新品种要有战略眼光,品种要有梯队。既要有当前推广的品种,也要有三五年以后准备推广的二线品种,还要有正在试验中的三线品种,才能保证种子公司的持续发展。

对新品种的开拓,我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硕秋号玉米的试验示范,主要依靠国家的预备试验,自治区级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我公司自己安排的示范。

油葵和牧草的试验示范,我们不限在赤峰市内和自治区内,把试验示范推向主要产区,面向全国。2000—2001年我公司和中种涿州试验中心合作,在新疆、青海、陕西、宁夏和内蒙古五省区联合区试,并重点在新疆进行示范,2002年“S31”经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审定为推广品种。健宝等系列牧草2001年在包头市农牧林经济技术开发中心经试验示范,2002年通辽金山种子公司又进行了大面积的试验示范后,面积很快发展到20万亩,成为我国当前同类品种面积最大的品种。2003年我们继续联合通辽、包头进行高粱属、狼尾草属饲料作物的试验研究。

2.利用各地优越自然条件,建立种子生产基地

以前种子都在当地生产,这是我国过去按行政区划建立种子机构的结果。我公司从1998年以后在充分发挥当地生产优势的同时,打破行政区划:除在当地安排生产基地以外,选择我国西部生产有优势的地方生产种子,德农种业有限公司成立以后,根据各地情况统一安排种子生产,更有利于优势的发挥。

3.成功在于市场销售《种子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实施以后,原有封闭式的市场壁垒已经打破,原有的以行政区划划分的市场体系已分化、重组。对于种子经营者来说这是一个绝好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建立符合市场需要,紧密联系市场的营销网络尤为重要。我公司不失时机地建立配送中心和直销处9处,代销点100多处,在销售上起了很大作用。如油葵种子,赤峰市当地市场已萎缩,如在赤峰销售,不仅难以发展,而且将造成种子积压。我公司2002年在油葵主产区的巴盟建立直销处,2003年销售量达15万公斤,“S31”已占巴盟油葵播种面积的40%以上,取代“G101”成为当地主要油葵品种。市场网络同时能及时反馈种子的需求信息,对公司的科研、生产、进口计划十分有利。现在我公司已经形成一个以内蒙古自治区和北方为主的新的市场销售网络,通过网络销售的种子占70%以上,完全取代了过去等待客户上门的销售方法,这对将来的种子销售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文刊载于2003年第9期《种子世界》。

赤峰市主要农作物良种繁育史记

2002年7月

一、小麦

1950年全盟种植小麦品种为“小红芒”,早熟、不抗锈病、秆软易倒伏。1953年从多伦引进“大白皮”小麦,产量高于“小红芒”。1954年林西县八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调查,“大白皮”小麦亩产112公斤,而“小红芒”亩产73公斤。1955年,自治区从黑龙江省引进“甘肃96号”500公斤试种;同时,盟农牧处从公主岭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也引进“甘肃96号”、“麦粒多”、“哈系4485”、“哈系4385”等品种,在林东苗圃试种,表现抗锈增产。全盟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更换良种,是从小麦开始的。

1956年昭盟从黑龙江省粮食厅调进“甘肃96号”小麦108万公斤。当年锈病大发生,赤峰市、宁城县、喀喇沁旗、克什克腾旗受害面积25.9万亩,宁城播种小麦9412亩,感染锈病,收获面积仅694亩。天义乡友联社种当地小麦因锈病颗粒无收,而种“甘肃96号”亩产120公斤。1957年“甘肃96”已占全盟小麦播种面积的50%,但由于“甘肃96号”喜肥水不抗旱,在克旗、林西县旱地种植表现穗小、产量低。因此,又筛选适于昭盟旱地种植的“合作七号”(哈系4485)、“八棵权”等品种。1956—1960年还选出适合水浇地种植的“赤峰一号”(明尼2620)、“赤峰二号”(明尼2764)、“松江二号”等。

1966—1970年昭盟南部小麦主要推广良种是“华东五号”(华东红秃)、“欧柔”等早熟、抗锈、耐水肥品种;北部林西、克旗等旱地麦区主要种植从黑龙江省克山等地引进的“克强”等中晚熟品种。1973年经国务院批准农林部从墨西哥引进10个品种500万公斤,1975年辽宁省分配昭盟墨波、墨伊、墨他3个品种3000公斤,同时与河北毗邻的宁城、喀喇沁旗、赤峰县从河北省的平泉、围场、丰宁引进“墨卡”、“墨沙”、“拜尼莫62”3个品种。全盟试种墨麦1069.5亩,平均亩产148.5公斤,59%的面积超过200公斤,有133.2亩超过250公斤,墨麦表现出了喜肥水、增产潜力大的优点;同时,也发现墨麦后期易枯熟、芽鞘短、不耐瘠薄的弱点。

1976年墨麦扩大到12万亩,“拜尼莫62”和“墨沙”面积较大,据10个旗县3397亩调查,“墨沙”亩产148公斤。在1976年推广墨麦的同时,繁殖“辽春五号、六号、八号”3000余亩,据7个旗县665亩调查,平均亩产153公斤;重点繁殖的5.39亩“辽春8号”,亩产339.5公斤。北部旗县发现小麦种子田有毒麦,各地重视建立了无毒麦和其他检疫病害的小麦种子田。

1978年2月,市种子管理站从辽宁省农科院引进“辽25-3”小麦99.5公斤,在赤峰县良种场稀播繁殖7亩,产种子587公斤,并组织区域试验,在区域试验中“辽25-3”(以后命名为“辽春九号”)平均亩产273公斤,比“辽春六号”平均增产15.7%。经1978—1980年3年42个点试验,“辽春九号”生育日数84天,株高100厘米,增产32%,平均亩产239.5公斤,较“辽春八号”220公斤增产19.5%。穗大粒大,千粒重最高达45克,抗干热风、适应性广。1982年推广39607亩,适应性广、丰产性好、千粒重高,成为赤峰南北部主要推广良种。该品种1984年分别通过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品种审定,命名为“辽春九号”,1979—1996年为全市小麦推广的主要品种之一。

在多年繁育工作中,良种基地起了重要作用,林西县冬不冷良种场、松山区东沙荒良种场、克旗良种场和一些社队,如翁牛特旗乌丹公社、林西县新林镇、50家子公社、克旗广兴源、书声公社都曾在小麦良种繁育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些有益的经验。主要是:

第一,精量播种,加速繁殖。翁牛特旗1966年仅有欧柔小麦种子2.5公斤,通过乌丹公社等地3年精播繁殖,1968年达到16万公斤,最高繁殖系数达到76.2倍,种子纯度也由原来的95%提高到99.9%。

第二,建立小麦3圃(即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松山区东沙荒良种场、林西县冬不冷良种场、克旗良种场、昭北农科所在建立小麦3圃方面得到显著成效:选出优良单穗,通过穗行比较,把性状相同、产量较高的株系混合,形成一个遗传性状优良的原种群体,保持较好的适应性。

良种繁育程序是原原种→原种→一级良种→生产用种,但由于小麦用种量大,在一般生产单位是一级种子田→种子田。

20世纪80年代后期,各公司小麦种子销售量仅为全市用种量3000万公斤的5%,1995年市种子公司召开全市小麦良种评选会议,讨论赤峰市常规作物种子繁供体系建设意见。1996年1月30日市农业局在林西县召开《小麦主产区繁供种体系建设座谈会》,并发出纪要,指出近年小麦种植面积单产下滑,原因之一是缺少当家品种;原因之二是种子混杂,讨论建立3圃提纯,4年轮换制度,建立原种和良种繁殖基地。

进入90年代后市农科所连续培育出“蒙麦30、31号”等4个新品种,并逐年扩繁。

1994年内蒙古审定通过“赤麦2号”(赤87品30),2002年内蒙古审定通过“赤麦5号”(赤94-5)。

二、玉米

高产马齿型品种:195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公布,要求扩大高产作物,为适应生产需要,用马齿型高产品种来代替原有农家硬粒品种。赤峰试验站从国外引种中选出的“威州531”,生育日数125~130天,适于水浇地种植,单产300~400公斤,比原有品种增产40%。1953—1957年推广38.2万公斤,赤峰县种植5万亩,平均亩产210公斤。1956年从通辽市调入“通辽黄马牙”35万公斤,推广“黄玉米531”共55.7万公斤,表现增产显著:宁城县大明乡种135亩“通辽黄马牙”,5月29日播种,亩产235.5公斤,比当地“二苠白棒子”160公斤/亩增产41.3 %.

品种间杂交种:1958年3月,农业部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全国玉米品种间杂交种技术培训班,盟农牧处张淑仪参加。学习回来后,于4月上旬举办全盟玉米品种间杂交种技术学习班,盟长乌力更到会讲话。中共昭乌达盟委、盟人委发出通知,要求全盟1958年玉米品种间杂交种制种面积达到23700亩。通过这次技术培训,对全盟玉米品种间杂交种推广起到很大推动作用。据统计,1958—1962年,在生产上应用的玉米品种间杂交种“赤交一号”(威州531×黄八趟)、“赤交26号”(斯士吉娜×铁岭黄马牙)、“公主岭82号”(大金项×铁岭黄)、“赤交42号”(斯士吉娜×滦平黄马牙),其中“赤交26号”年推广面积达25万亩。

双交种阶段:1959年6~8月,农业部委托山东省农科院举办全国玉米杂交育种训练班,昭盟徐永文、张云学参加。1960年从内蒙古引进威斯康森641/AA,在各旗县15个点300亩地生产试验中比当地品种增产50%。1963年2月自治区农业厅在哲盟农科所召开第一次玉米双交种工作座谈会,盟种子站徐永文、盟农科所孙鹤雏、王天甫、宁城县大明良种场岳振堂、喀旗驼店良种场丛桂武参加,会议确定喀旗驼店良种场、宁城县大明良种场为制种专业场,其中大明场设“维尔156”隔离区3个,驼店场设“威641”隔离区3个。

中国农科院朱光焕先生在通辽会议上和6月份苗期检查会上就培育玉米自交系、双交种育种程序和玉米双交种的良种繁育和保纯自交系纯度做了报告。4月29日盟公署转发盟农科所关于玉米双交种制种工作安排意见。

1963年配制与繁育玉米双交种制种面积49亩,1964年达569.5亩,1965年两个制种专业场制种面积3520.2亩,产各类种子72.5万公斤。“维尔156”双交种1964年在5个旗县29个点种植357.5亩,平均亩产281公斤,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38.3%,每亩增产粮食90.4公斤。1965年种双交种34000亩,亩产277.7公斤,比当地良种增产36%,每亩实增72.5公斤。

通过3年试验,提出了玉米双杂交制种规程。

1967年玉米双交种已发展到7个场,10个旗县,全盟推广玉米双交种58.8万亩,占玉米面积的47.3%。全盟繁自交系73亩,配制单交种647.7亩,配双交种12418.4亩,产种子277万公斤。除调出一小部分外,1968年全盟播玉米双交种75万亩,占玉米面积的64%。

1967年玉米双交制种从专场繁殖发展到联队制种,赤峰县元茂隆大队将5个生产队联在一起配制“吉双四号”700亩,敖汉旗长胜公社马架子大队5个生产队联合制种315亩。

以后引进了国内双交种,面积较大的是“吉双四号”、“黑玉46号”,代替了“维尔156”和“威641”。

单交种阶段:在繁制双交种过程中,发现单交种产量显著高于双交种,如宁城县大明良种场“157×158”,1969年亩产225公斤,1970年298公斤,1971年355公斤,逐步发展种植单交种,主要组合是“维尔64×门14”、“157×158”,到以后的“中单二号”、“丹玉13”、“吉单101”,这些组合是全盟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持续10多年增产显著的单交种,占玉米面积的35%,这些组合经全盟1974—1976年48个点试验,平均亩产525.5公斤,比对照种“吉双四号”增产11.4%,抗大斑病,产量高而稳定。

亲本种子的生产走上统一繁殖,实现规范化和专业化:“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倡各旗县至各公社玉米制种自成体系,亲本种出多门,混杂变样。1973年盟种子站对各地繁殖的10个玉米亲本集中种植,统一鉴定,发现纯度较高的6个,纯度不高不能继续使用的4个,分析了混杂的原因,提出了集中力量抓好亲本繁殖工作。当时全盟250万亩玉米,需1000亩亲本繁殖田,搞好亲本首先要搞好隔离区的安全,这是统一组织提纯繁殖亲本的关键。

1973—1978年经各良种场分工提纯,30个玉米自交系已有13个纯度达到99%以上。提纯与未提纯效果经鉴定如下:

提纯“威24×威20”,亩产540.5公斤,比未提纯355公斤增产185.5公斤。

提纯“英64×铁84”,亩产476公斤,比未提纯470公斤增产6公斤。

提纯“509×苏白5”,亩产389公斤,比未提纯354公斤增产35公斤。

提纯“门铁”,亩产363.8公斤,比未提纯323.5公斤增产40.3公斤。

实践证明,分散不利于提高种子质量,为减少隔离区,减少重复,对全盟通用骨干系逐步做到由盟统一安排,各良种场集中繁殖,使亲本繁殖和原种生产迅速走上专业化。

原原种生产。为了避免连年自交退化,一般在小区繁殖,选穗并进行电泳选择,将谱带一致的穗进行穗行种植。开花时选标准穗行套袋自交,收获时淘汰劣行,其余混合,作为原原种供小区生产原种。这种选择方法种源来自小区,保持有较强的生活力,又将田间选择、电泳选择和基因型选择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原种小区。要求隔离区在500米以上,在苗期、花期、灌浆期多次去杂,要求抽丝5%以前杂株不超过0.1%。

玉米杂交种进入国内市场,实行规模化生产:1985年以来以赤峰市种子公司为龙头,有7个旗县种子公司参加的赤峰种子联营公司成立,实行“亲本、计划、价格、销售”四统一,内部实行七二一分成,建立了大型基地12处,中型基地20处,使种子生产、加工、检验走上现代化。联营公司14年,赤峰市的玉米品种从1985年以“吉单101”为主,1990年以“黄莫417”、“中单二”为主,到1995年以后,以“掖单4”、“掖单19”、“四单19”、“西玉三”、“张玉一号”为主,新品种不断更换,种子质量不断提高。市内供种量,联营公司成员单位从90年代初期的700万公斤,上升到1998年的1095万公斤。

特用玉米的繁殖

高油玉米:1989年赤峰种子联营公司和北京农业大学合作生产高油玉米,是国内最早开展高油玉米生产的地区。当年生产“高油二号”玉米100亩,1991—1994年在宁城、松山区、阿旗生产“高油六号”,在翁牛特生产“高油一号”,1993—1997年在阿旗、宁城县生产“高油115”号,并进行了高油玉米亲本“Gy237”、“Gy798”、“Gy246”、“Gy220”和父本“1145”的小区和大区的繁殖。1990年生产高油玉米种子5万公斤,1991年30万公斤,1992年50万公斤,1993年60万公斤,共生产145万公斤。

高淀粉玉米:“白玉109”,从1995年开始在敖汉、宁城等地制种,共生产白玉109种子100万公斤。“白糯1号、2号”,从1994年引入,开始在元宝山区、阿旗、敖汉旗等地生产,主要用于药用淀粉和食品加工等。“甜笋101”,从1990年开始在元宝山、喀喇沁、翁牛特等地生产。

高赖氨酸玉米:“鲁单203”等1994年在松山区良种场生产。

甜玉米:和北农大合作在翁牛特旗、喀喇沁旗生产普甜型玉米“甜单一号”,并加强了甜玉米“甜单5号”、“甜单7号”的生产。

赤峰市在90年代生产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甜笋玉米、高蛋白玉米共578万公斤,成为当时国内特用玉米资源较丰富、生产面积较大的地区之一。

为提高玉米制种产量,采取的技术措施:

地膜覆盖制种:1990年6月赤峰种子联营公司组织各成员公司去平泉县参观学习,以后地膜覆盖制种技术在各公司逐步开展起来。1991年覆膜制种8200亩,1992年8837亩,1993年6024亩,共计23061亩。到1996年覆膜制种面积达3万亩,对提高制种产量,提前成熟,保证发芽率起到显著作用。松山区1991—1993年3年共覆膜制种5360亩,平均亩产456.5公斤,比不覆膜制种每亩增产143.9公斤,增产幅度提高33%~54.3%。

姐妹系制种:姐妹系指自交系选育过程中的同一组合,三代以后分离的性状基本相似,而某些特征不同的系。一些科研单位针对某一自交系缺点和其血缘不同的系杂交,然后用原系回交二代以上,使其血缘87.5%或更高比例和原系相同,而农艺性状优于原系。如“黄85”是“黄早四”和“340”杂交后用“黄早四”回交多代选育成的“黄早四改良系”,通过电泳鉴定,谱带和“黄早四”基本一样,保存原杂交种的特性,从而提高制种产量。1992年以后曾利用“豫12”繁制“中单二”,用“黄85”制改良反交“掖单二”、“黄莫417”,用“8001”制“掖单20”等,都是姐妹系用于生产的例子。但姐妹系的利用要经过严格的鉴定。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公布,种子市场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科技含量高、有知识产权的品种,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国内公司在市内设分公司或代销处,具有新品种产权的科研、生产、经营三结合的大公司,占有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一些旗县级公司解体,注册成若干种子经销商,成为种子行业中上联大公司,下联农民的新兴起的中间批发销售环节。

近几年赤峰市主要种植的玉米品种为“郑单958”、“硕秋8号”、“硕秋5”、“丹玉27”、“登海9”、“硕秋2”、“张玉1”、“张玉4”等。

在种子生产方面,由于经营种子的单位急剧增加,制种基地趋向零散,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大片集中的千亩至数千亩连片的种子生产基地不复存在,种子质量有所下降。

三、高粱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盟农科所从收集农家品种中,经系统育种选出“昭农303”、“昭农401”、“昭农415”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1964年引进“遗杂号”杂交高粱,1965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又在喀喇沁旗、宁城县良种场进行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选育出的“遗杂1~10”号区域鉴定工作,并安排了“遗杂2号、6号、10号”的制种,以后盟种子站从东北引进“红棒子”不育系和“6034”不育系及保持系,在敖汉旗良种场和赤峰县良种场进行繁殖。1964年不育系繁殖面积21.4亩,杂交种制种面积193.5亩,1965年7月1—13日盟种子站、农科所、良种场技术人员7人去黑龙江省农科院参观学习,由该院高粱育种家鄢锡勋先生详细介绍高粱杂交制种的技术,并带回了“04097”不育系及保持系和“黑杂34”杂交种。这个不育系和杂交种从1967年一直用到2000年,历时34年,为所有杂交种玉米、高粱中应用时间最长的品种。

1966年喀喇沁旗驼店良种场和赤峰县良种场试验结果:“遗杂2号”平均亩产357.2公斤,比当地良种增产58.4%;“遗杂一号”平均亩产329.3公斤,比当地良种增产48.6%。

1966年和1967年春季,盟种子站两次举办全盟杂交高粱讲习会,参加人员分别为100人和139人。1967年制种面积3420亩,组合为“遗杂二号、一号、六号、十号”和“3197×401”、“3197×303”、“3197×宁城黄罗伞”。繁殖“3197”219亩,“04097”99亩。

杂交高粱高产典型不断出现,如敖汉旗小河沿公社小河沿大队1972年在持续两年严重干旱的情况下,78亩晋杂五号平均亩产499.2公斤,其中6.3亩高产示范田亩产944.5公斤。在高粱制种田也出现高产典型,宁城大明良种场十队,1970年制“晋杂五号”45亩,亩产种子310公斤。

为解决国外“3197”不育系生育期长,着壳率高的问题,从1966年开始,盟农科所、赤峰县良种场、敖汉旗良种场开始新不育系转育工作,盟农科所用自交代数高的当地保持系材料和国外保持系进行有性杂交,边杂交稳定,边回交转育,选育出“赤不育10”,配制出“赤杂731”,赤峰县良种场用“黑龙30”作母本,选出“赤育七号”,用“015”作母本,选出“赤育八号”。1997年敖汉旗良种场培育的“敖杂一号”(314A×5933)15个区试点有13个增产,平均亩产455公斤,超过对照28.8%,1981年通过内蒙古审定,命名为“内杂四号”。80年代后期至2000年全市高粱繁育制种以“敖杂一号”为主,制种面积最高年份达3万亩。

历年来通过内蒙古审定的高粱杂交种,有“内杂1号”、“内杂2号”、“内杂4号”、“敖杂1号”(1990年审定),“赤杂5号”、“冀杂5号”、“冀承杂2号”(1992年审定),2002年审定“赤杂16号”(繁8×7654)。

四、谷子

1.谷子品种的演变

50年代,搜集农家品种3310份,经过1957—1959年,3年间观察归并为1555份,发现好的材料136份直接利用。①中晚熟、繁茂性强、要求严格类型的如“大白谷”等品种。②中熟较繁茂,适于中等肥力的有“猫爪型”、“竹叶青”等。③适于抗风品种类型,如“毛毛谷”。④早熟备荒类型,如“小红苗”、“60天还仓”、“牛头沟”等。从地方品种中选出“昭农1、2、3、4、5、6、7号”。

60年代,选出“昭农8号”、“大青苗-7”、“喀526”、“昭农10”、“承338”、“昭农11、13、14、15、19、21”、“牛脖子”、“4558刀把齐”、“006”、“60天还仓”、“绳子紧”、“昭农30、31、33、40、41”、“嘎嘎谷”、“赤408大白谷”。1965年从喀左引入“朝阳齐头白”,经昭盟农科所混合选种,推广很快,和小垄谷子栽培结合,成为当时主推品种。

70年代,昭盟农科所从地方品种“双挂印185-3”中选出变异单株,经系选而成高产稳产品种“昭谷一号”,从1978—1984年累计推广面积达901万亩。

80年代至2004年,良种“赤谷4”、“赤谷5”、“赤谷6”、“赤谷7”、“赤谷8”、“赤谷9”、“91-576”、“蒙谷6号”、“赤矮9号”。其中,“赤谷4”、“赤谷8”、“91-576”被评为国家优质米。

2.谷子种子生产

农家品种。赤峰市农民对谷子早就有田间穗选的习惯,在收获前由有经验的农民在田间选出穗形一致、成熟良好的穗,捆成小扎,作为第二年生产用种。

推广品种。育成良种,从原种进行繁殖,严格去杂去劣,作为种子。对引进良种,如“朝阳齐头白”,赤峰县良种场曾采用两圃法进行提纯,即在种子田选单穗,第二年种植穗行,选优良并相对一致的穗行混合脱粒作为种子田种子。

五、向日葵

1956年农业部从苏联、东欧等国家引进向日葵油用种:“卡尔娘卡35号、61号”、“夫尼姆克6540”、“夫尼姆克1646”、“日丹诺夫8281”、“基徐瓦尔达依”、“密三黑吉也徐”、“契尔莫希”、“洛瓦斯巴托莱因”、“依列基”(匈牙利)、“波兰油质”、“鲍罗夫斯基”,观察比较证明,“基徐瓦尔达依”、“密三黑吉也徐”、“契尔莫希”三个品种在赤峰适应性较强、产量高、品质佳。亩产75~188.4公斤,比当地种增产22%~95.7%,含油率超过标准3.13%~38.6%。

70年代,辽宁省对油料生产高度重视。1974年试种罗马尼亚向日葵,并专门召开了罗马尼亚向日葵座谈会,要求1975年大量繁种。盟农业局、粮食局发出“关于收购门源油葵、罗马尼亚向日葵种子的通知”,要求将种子全部收上来。1975年全盟种向日葵45万亩,并由阿尔巴尼亚进口“派列多维克”5000公斤,由辽宁省农科院调进罗马尼亚向日葵种子2700公斤,作为繁殖用种,并由盟农业局组织成立1976年油料作物科研协作网。

1976年4月9日—15日,盟种子站组织繁殖油用向日葵重点良种场、社队14人去吉林省白城地区学习向日葵种子繁育经验,共到地区农科所、长岭县流水公社碱草大队和县粮油加工厂进行考察学习。该厂新上200型向日葵榨油机,有三台向日葵剥壳机,每台每天剥壳5吨,剥壳率达99%,每天榨油50~60吨,每100公斤剥壳50公斤,出油22公斤,出饼20公斤(品种为食葵“长岭大壳”)。

1976年8月盟种子站召开北部旗县油用向日葵繁殖检查会议,23人参加,省农科院作物所向日葵育种家葛春芳也参加了会议。全盟繁种面积13000亩,其中北部旗县3916亩,5个点成对提纯930对,混合授粉套袋240个。

全盟繁殖油葵品种以“派列多维克”为主,1980年播种面积83.8万亩,占油料作物的63.6%,总产量3180.2万公斤,占油料总产的83.1%,平均亩产38公斤。1981—1984年连续春旱,播种面积下降,但总产量仍保持在3000万~4000万公斤,平均亩产最高年份102.5公斤,最低年份63公斤。

从1976年开始,赤峰市大量繁殖“派列多维克”,在这项工作中,翁牛特旗杜家地农科站贡献较大。杜家地乡从1976—1990年14年繁“派列多维克”,人均收入仅向日葵一项,从1976年的22元增加到1985年的140元,比1976年增长6.3倍。

自1977年杜家地乡被确立为油葵种子繁殖基地,14年来,4个村1200户,交售“派列多维克”良种560万公斤,成为自治区向日葵良种基地。主要经验是对繁种条例做到家喻户晓,全乡一个品种,并规定繁种户不留种子。

杜家地农科站李华春从“派列多维克”品种选出80-15系,1985年通过鉴定,该系整齐一致,高度适中,较原品种矮40厘米,生育期提早,含油率提高3.06%,出仁率提高7.3%。1987年一级种子田繁殖2000亩,产种子15万公斤,并安排120亩原种扩繁。

1994年7月7日,赤峰种子联营公司与澳大利亚太平洋种子公司签署备忘录,引用太平洋种子公司5个油葵杂交种,进行试验示范。

1995—1997年3年试验,在试验中“S31”表现产量高、皮壳率低,出油率高达43%~48%,子仁亩产量131.5公斤,比“派列多维克”亩产114.3公斤增产15%,出油率高5%~6%。在大面积示范中增产显著,平均达22.6%。在1996、1997年两年6个点的示范中产量高于美国孟山都公司的“G101”。“S31”为149.9公斤,“G101”为116公斤,增产29.2%,含油量高3%。

1997年全市推广“S31”0.8万亩(主要在翁牛特旗旱地漫甸的高家梁乡),平均亩产100公斤,比原品种增产48%。

1998年全市推广“S31”12万亩,其中翁牛特旗种植10万亩,松山区种植1万亩,林西县、克旗等地种植1万亩,平均亩产170公斤,比“派列多维克”增产27%。

1999年除在全市推广“S31”17万亩外,面积扩大到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新疆等地。平均亩产12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20%。

2000年10月,极早熟品种“赤葵杂一号”(IS6111)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确定为推广良种。

2002年中晚熟杂交种“S47”经内蒙古审定,后经新疆审定,该品种为中晚熟种,出苗至成熟116天,株高2~2.2米,出仁率78.4%,含油率47.8%。抗菌核病、霜霉病、黄萎病。

在市场开拓方面,以内蒙古西部为主,兼顾山西南部、新疆。

目前“S31”系列品种已占全区油葵面积60%以上,在赤峰种植品种还有“G101”、“康地115”和中种长城的“诺葵212”等。

在推广油葵品种的同时,也进行种子生产。由于油葵依靠蜜蜂授粉,要求隔离区达3公里。翁牛特旗玉龙种业从1997年开始向日葵种子的生产,“IS6111”、“S31”、“赤葵杂2号”,制种产量从过去的35~40公斤,提高到60公斤,并继续探索提高。

六、马铃薯

1.搜集地方品种、引种推广时间

马铃薯育种始于1956年,从1956—1958年,对本地农家品种进行搜集整理。50年代至60年代进行了外地引种鉴定,共有试验材料30多份,鉴定出“里外黄”、“站秧山药”、“601”,后又鉴定出“克新四号”、“克新一号”。

为了发展高产作物,1956年从集宁调进里外黄马铃薯35万公斤,1962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批准,从呼盟布特哈旗和阿荣旗调进种薯58.35万公斤,品种为男爵和克新四号。

2.建立马铃薯种薯繁殖基地

1969年划归辽宁后,辽宁省把昭盟作为全省种薯基地,首先在喀喇沁旗旺业甸、美林公社建23个窖,每窖投资3000元。为建立高山种薯基地,并投资1万元和1台链轨车。通过几年努力,旺业甸公社建成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即公社有中心育种基地,并在1800米的高山上建立110亩原种基地,每年生产种薯10万公斤。建贮量15万公斤的水泥石拱大窖15个,各生产队都建立了良种基地,在美林乡也投资建立种薯窖。调出种薯最多年份,旺业甸公社调出750万公斤。美林公社调出370万公斤。当时价格:菜薯为0.029元,种薯为0.039元,对增加农民收入有一定的帮助。1979年划回内蒙古后,由于内蒙古种薯基地重点在呼盟和乌盟,昭盟生产种薯只作为自用。

3.防止马铃薯退化

马铃薯有性杂交:马铃薯属无性繁殖作物,退化快,首先由乌盟农科所张洪奎先生进行有性繁殖试验研究,在60年代末开始推广应用,并形成规模。喀喇沁旗旺业甸公社农民技术员赵宝祥,从1966年开始学习丰镇经验,从乌盟引进“601”、“603”、“606”,利用当地紫皮山药和站秧山药作母本,用“601、606”作父本,杂交后比紫皮山药增产28%,推广面积曾达2000多亩。为推广这一经验,盟革委会生产建设指挥部于1969年6月26—29日在喀喇沁旗召开了“马铃薯有性杂交及有性繁殖工作现场会议”。

马铃薯高山育种:马铃薯从高海拔引入低海拔地区连续种植,年限越长,退化越重。高海拔生产种薯,其产量表现,当年增产17.37%~80.39%,次年增产14.81%~55.37%;从高海拔引入低海拔种植,可连续利用2年。喀旗旺业甸公社从1972—1975年进行马铃薯高山育种抗退化的试验,并由辽宁省农科院对高山种薯进行病毒鉴定,在海拔1649米半山地种植种薯病毒最轻或无病毒,而1436米山地种薯就有X病毒,到995米种薯就有X病毒、Y病毒、花叶病毒、卷叶病毒。并进行不同海拔高度种薯产量对比。盟科委1979年7月12—14日对辽宁省科委、盟科委下达的马铃薯高山育种研究技术科研项目进行鉴定,肯定了马铃薯高山育种的效果。

马铃薯茎尖培养及脱毒种薯生产:1988年5月喀喇沁旗政府组织农业局、种子公司、美林乡政府到乌盟农科所、种子公司和乌盟马铃薯原种场进行考察,确定由美林乡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8月,乡农科站刘秀泉站长又到乌盟参加了国家项目办与荷兰农村资源开发中心合办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学习班”,1988—1990年筹备项目,并进行仪器购置、网室安装、土建施工,建成了化验室、培养室、无菌操作室、50平方米玻璃温室、四亩网室,全乡马铃薯栽培全部采用脱毒种薯。经美林乡试验脱毒种薯增产39%~157%,美林乡1994年生产高产优质原原种100万粒,一级种薯16万公斤,二级种薯45万公斤,三级种薯100万公斤。

脱毒种薯生产过程为:茎尖培养脱毒苗、网室繁殖原种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关于茎尖培养,块茎在室内催芽,切取1~2厘米茎尖,接种在培养基地,移栽于土中,进行病毒鉴定。由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将无毒植株切段繁殖,利用网室生产马铃薯原原种。原种产出后进行繁殖。

原文载2003年4月版《赤峰市农作物种子志》,有个别修改和补充。

赤峰种业五十年

2002年8月

赤峰市(原昭乌达盟)自清朝放垦蒙地,农业生产经历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把农作物种子作为产业来经营,是新中国建立后才开始的,特别是在20世纪末期发展较快。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五十年只是短暂的一瞬,而这五十年中,种子工作发生了过去几个世纪所不能有的变化,全市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2.78亿公斤,到1998年达到33.32亿公斤,人均粮食产量由164.8公斤,增加到740公斤,分别比新中国建立前增加11倍和3.4倍;良种的作用十分显著,使农民得到增产和丰收,种子公司也得到发展和壮大。现在将五十年赤峰种业作一概括总结,将一些好的经验和传统带进新的世纪,是一件有益的工作。

一、种子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1949年建立昭乌达盟采种圃,1952年改建为示范繁殖农场,1956年根据农业部通知,昭盟改建七个良种繁殖场,其任务是繁殖经过区域鉴定推广的良种或当地良种,供应农业社留种地需要的主要作物种子。1960—1962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建立国社合办良种场,使良种场面积达到6万亩,在良种繁殖体系中起到主导骨干作用。

1958年10月,根据国务院通知,从农业、粮食部门抽66人建立种子管理站,1979年7月根据国务院通知,各级种子站改建为种子公司,强化经营,但仍为事业单位财政拨款,只给5个人的经费,到1983年事业经费全部停发。1996年为了加强管理,实行站司分设,建立种子管理站,加强了市场和种子的管理。1998年实行农业种子行政执法工作,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认真执行“三证一照”制度,加强对市场的管理,认真贯彻种子法规。2000年全市共建种子管理站13处,编制65人。

赤峰种子机构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情况如下表(1979年前为种子管理站,1979年改为种子公司,1996年种子管理站分设)。

仅以种子的销售量来说,从1960年的12.1万公斤,到1980年达877.5万公斤,至2000年达4511.86万公斤,是1980年的5.1倍。资产总额从1960年的96.7万元,到1980年达761.29万元,至2000年增加到16153.8万元。比1980年增长21倍。自1979年赤峰市及各旗县建立种子公司以后,和其他地区相比,赤峰地区种子公司较早地进入了市场,依靠自身发展壮大,这是赤峰种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到2000年末,赤峰已有两家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股金多元化。赤峰德农·松州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00年12月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种子百强企业。种子企业是种业的主体,它承担种子科研、生产、经营和向农民供种的任务。种子企业的兴衰决定种业的发展。

二、自交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和应用

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为防止农家品种流失,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的部署,进行品种全面搜集。共搜集品种6589份,其中主要粮豆5954份、小杂粮247份、经济作物及薯类388份,整理归并后,保存3319份。在生产中应用的245份,并有各类蔬菜品种100余份。收集整理的目的在于应用。昭乌达盟农科所通过一次单株选择和集团选择的方法,从十分丰富的品种资源中选出的“昭农1~7号”谷子品种和“昭农401”、“昭农303”、“昭农415”等高粱品种,在60年代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77年后,育出“昭谷一号”、“昭谷二号”,使谷子单产从1967年的63.5公斤,到80年代提高至121公斤,从1978年至1984年“昭谷一号”累计推广面积达901万亩。1986年又育出“赤谷4~8号”等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质量也向前大大地跨进了一步。1998年谷子亩产达138公斤。

小麦品种走引进和选育相结合的道路。60年代引进过“甘肃96”、“明尼2670”、“松江二号”、“合作七号”等品种,亩产从50年代的32.5公斤,提高到1965年的58公斤。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引进的“辽春8号”、“辽春9号”和“克系”品种的抗病性好,耐干热风。到1985年全市小麦平均亩产达121公斤,比1975年亩产提高42.5%。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赤峰市农科所育出“赤麦二号”、“蒙麦30”等品种。克旗、林西从克山引进“克旱61”、“龙麦19”等高产良种,到1998年全市小麦亩产166.6公斤。

种子机构育种也发挥着一定作用,如喀喇沁良种场育成玉米双交种“喀单二号”、“喀双234”等优良品种。敖汉旗良种场育成的“敖杂1号、2号”高粱杂交种和赤峰县良种场育成的“赤育7、8、9号”高粱杂交种,有的至今仍在生产上发挥着作用。赤峰市五十年来育成谷子、高粱、小麦、玉米、大豆、向日葵、水稻、蔬菜品种145个,五十年来从国内外引进在生产上应用的粮食作物289个,蔬菜品种148个。20世纪90年代,执行品种审定制度以来,经自治区审定推广品种42个。

三、玉米杂交种的繁育推广,使赤峰种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五十年来,玉米是我市面积发展最快、产量最高的农作物,玉米杂交优势利用是玉米增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我市种子工作对农业增产最重要的贡献。1956年开始推广马齿型品种,1958年开始推广品种间杂交种,1963年开始推广玉米双交种,1970年推广单交种。1972年统计,玉米杂交种播种面积为135万亩,占玉米面积的78%。1998年玉米播种面积为417万亩,亩产量470.6公斤,总产19.6亿公斤。从1970到1998年主要玉米品种更换了五次,和1970年玉米亩产186公斤比,玉米亩产增长2.53倍,总产增长8.7倍。1998年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2%,而产量占粮食总产的59%。

玉米、高粱杂交种的生产,需要年年制种,突破了自繁、自用的范围,使种子生产经营的规模有了较大发展,促使我市实行种子产业化,进入国内市场。

1985年由赤峰市种子公司发起,市内8个旗县种子公司和吉林省农科院玉米所联合,建立了原单位体制不变,以扩大市场为目的的赤峰种子联营公司,以集团形式进入国内市场。开始是东北市场,以后扩大到黄淮海市场,和全国21个省市,149个单位建立了业务联系。从1985年运行到1998年,14年累计生产玉米种子面积达94万亩,销售种子9348万公斤,创造利润3811.5万元。在制种基地建设方面从1985年的2.2万亩,发展到1995年的11.5万亩。赤峰种子联营公司各成员公司1985年总资产为174万元,1997年达到2947万元,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型公司。1998年改制为赤峰松州种业有限公司,2000年又与德农种业投资公司合资,改制为赤峰德农·松州种业有限公司,参与国内玉米杂交种子的生产和营销,近10年来,赤峰玉米种子的质量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四、赤峰种业的对外合作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变化,开展了对外合作。首先赤峰市种子公司1989年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种子发展计划署计划,并得到丹麦国际开发代办处资金援助,建立种子检测中心,1993年交付使用。1995年开始,赤峰种子联营公司与澳大利亚太平洋种子公司签订协议书,开展向日葵品种和牧草品种引种试验推广工作。1998—2000年共调进“S31”油葵种子276吨,“健宝”牧草18吨,推广“S31”油葵面积累计达50万亩。除市内用种外,还推广到内蒙古巴盟、伊盟及山西、新疆等部分省区。2001年赤峰德农·松州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草业经营业务,引进了“健宝”牧草系列,这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畜牧业具有重大意义。此外,赤峰市还参加了国家农业部及内蒙古组团到美国、澳大利亚、瑞典、东南亚等国考察种业的活动。

五、五十年赤峰市种子战线的主要基础工作

赤峰市种子战线领导和科技人员勤勤恳恳,从事种子事业的各项基础工作,练好基本功,保证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这些基础工作主要是:

1.良种评选、区域试验和品种审定

早在1952年由盟农业处组织了良种评选,即在作物成熟前组织有关领导,科技人员和有经验的农民参与的田间评选。根据试验示范和良种大面积表现,以田间观摩和会议的形式确定下一年推广的良种,这是当时条件下推广良种的重要形式。

70年代,盟种子站进一步组织各主要作物的品种区域试验,通过统一安排试验方案,在不同自然区进行对比试验,把良种推广建立在科学试验基础上,做得又稳又快。如在推广玉米双交种时期的1964年,通过五个旗县29个点次示范“维尔156”双交种,比对照种每亩增产38.3%。1978年“昭谷一号”30个点试验,平均亩产316.9公斤,居第一位。多点试验以后,加快了良种推广速度。

1980年以后,国家完善了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即国家和自治区二级审定制度,赤峰市成立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负责向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推荐良种。从1980—2000年,经赤峰市品种审定小组推荐并通过自治区级审定的共计8个作物,42个品种。

2.品种区划

为科学推广良种,以稳产为基础,高产为目标,达到长周期均衡增产的效果,昭乌达盟种子系统在1980—1981年,抽调74人用两年时间初步完成品种区划。以活动积温、无霜期、湿润度、土壤和耕作栽培水平作为品种区划的综合指标,以活动积温为一级指标,无霜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