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MBA MPA MPAcc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高分指南 写作 第6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21:43:50

点击下载

作者:全国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用教材编写组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7年MBA MPA MPAcc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高分指南 写作 第6版

2017年MBA MPA MPAcc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高分指南 写作 第6版试读:

前言

本书由凝聚多年从事写作辅导经验的教师精心编写而成,针对考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紧扣考纲和最新命题趋势,既有精要的知识梳理,技巧点拨;又有典范的文章例释,习题演练,能极大地满足广大学员复习备考需要。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体例新颖,脉络清晰。

本书从解读大纲入手,第一章详细阐述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要义、试题特点,归纳出考试题干常涉错漏,并对如何识别、分析这些错漏做出指导和示范;总结出考场作文常见问题,给出避免策略;分步示范解析写作全程,使学员能够准确把握关键,灵活运用分析方法,写出高效的评论作文。第二章简明、系统介绍论说文通用知识,详细分析论说文特征,重点阐述不同命题类型的侧重与应对方法,使学员的认识水平、表达能力得到巩固和提升。此外,根据培养务实型管理人才的教育目标,本书还特别介绍了管理的基本知识,使学员能够从管理的角度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阐述和解决试卷所设定的多种问题,从而提升文章的认识层次。

第二,以例阐释,易于理解。

针对成人学习特点,讲解中尽量减少枯燥的理论阐述,运用丰富的实例从审题、立意、拟题到结构和表达的每一步骤详细解说和示范论证有效性分析及论说文。使学员直观、具体地对将考文体认识更清、理解更深、掌握更准。

为便于学员利用零星时间学习,本书每一节内容除了尽量简明精要外,还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做到学习一点,掌握一点,化整为零,聚沙成塔,有效解决成人没有整块时间学习的问题,让学习变得轻松随意。

第三,范文丰富,强化训练。

为拓宽学员视野,强化学习内容,本书精选两大类范文60余篇,根据各章节写作要求设计了70道专项模拟练习题,给出了参考答案,供学员借鉴和练习,以期快速提高广大学员应试得分能力。

本书是为广大考生精心准备的一份礼物,希望考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本书的学习和训练,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受限作者水平,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6.1.13第一章 论证有效性分析第一节 解读论证有效性分析考试大纲

论证有效性分析,是对所陈述的论证中的论题的可接受性进行分析、评价;也就是对已经形成的论证在对其论题真实性进行证明(即结论得出)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有效性状况进行具体分析、评价。论证有效性分析主要考查考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联考大纲对论证有效性分析做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说明、要点提示。

大纲总体要求

仔细阅读试题所陈述的论证,把握其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分析其中出现的逻辑缺陷或漏洞,选择几个要点,运用规范的文字,对论证的有效性做出有说服力的评论。

大纲说明“论证有效性分析的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对此做出分析与评论。分析与评论的内容由考生根据试题自己决定”。

大纲提示“论证在概念界定上是否清楚;论证方法是否正确;论据是否成立;论据是否足以支持结论;有无更有利的支持结论的论据;推理有无错误或漏洞;论证的成立是否需要另外的条件;有无另外的解释反对或削弱该论证,作何修改可以使论证更为有利”。

在综合试卷“样卷”的论证有效性分析题下,编写者又进一步给出了这样的提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上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联考真题中出现的具体要求:“分析下面的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

结果聚焦

文体特色——特定评论性

评论倾向——质疑有效性

命题形式——有缺陷论证

篇幅规格——600字左右

评分内容——评价与分析

分项解析一、特定评论性写作

1.特定的评论对象

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从本质上说属于评论性写作,不过这种评论性写作与我们业已接受的评论性写作有所区别。以往的评论性写作,对评论对象的评价可以是全面的——从内容到形式,也可以是部分的——选择其中某一方面。至于评价什么,怎样评价,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作者手中。

而论证有效性分析,虽然也是评论性写作,但考试大纲对其评价内容做出了规定,作者只能对所陈述的论证中的论题的可接受性进行分析、评价。所谓论题,就是有待证明的观点,也就是题干中的论点或结论。

大纲的这一规定明确告知考生所做的评价必须围绕题干在得出结论过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是否有效。具体表现为:(1)论证在概念界定上是否清楚;(2)论据是否成立;(3)论据是否足以支持结论;(4)有无更有利的支持结论的论据;(5)推理有无错误或漏洞;(6)论证方法是否正确;(7)论证的成立是否需要另外的条件;(8)有无另外的解释反对或削弱该论证;(9)作何修改可以使论证更为有利。

2.特别的分析要求(1)保持结论

考生也许并不认同题干结论,但这无关紧要。紧要的是考生在分析时,必须着眼于题干结论在论证过程中获得了多大程度上的可接受性,理由如何,而无须对结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否则就有可能写成驳论文或立论文。

例如,题干通过论证得出了“北京的房价还得涨,北京的房价必须涨”的结论。考生对此有异议,于是就大谈特谈北京房价上涨后的危害,或说明北京房价可以不上涨的理由,这就改变了原有结论,写成了驳论文或立论文。如果将论证有效性分析写成了驳论文或立论文,那是不能得分的。(2)就事论事

论证有效性分析要求考生必须根据题干的陈述“就事论事”,沿着相关线索寻找论证过程中对结论的形成或观点的确立没有起到有效作用的缺漏,并说明理由,不能信马由缰,脱离开题干陈述,或使题干信息变形,进行不着边际的分析、阐述。二、质疑有效性的评价

1.论证有效性分析评价倾向

一般而言,论证有效性分析,是对所陈述结论的可接受性进行分析、评价。分析者根据自己的分析,可以认为该论证是有效的或基本有效的,并阐明理由;也可以认为该论证是无效的或基本无效的,并阐明理由。

但是,联考的论证有效性分析有其特殊性。大纲已明确指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对此做出分析与评论。分析与评论的内容由考生根据试题自己决定”。也就是说,考试中考生不能认为所提供的论证是有效的或基本有效的,而只能认为所提供的论证是无效的或基本无效的,并以文章的方式表达对这些缺陷的发现和分析。

2.论证有效性分析评价步骤(1)找出错漏

尽管面对的是同一题干,但由于分析者的立足点、观察点有别,找到的缺漏也会不同。大纲对此并无硬性要求,只是强调“分析与评论的内容由考生根据试题自己决定”。这说明考生在寻找错漏时,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应尽可能选择自己有充分说明理由的错漏。

一般情况下,题干中故意制造的错漏有5个以上(含5个)。大纲规定,考生可以“选择几个要点,运用规范的文字,对论证的有效性做出有说服力的评论”。可见,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实质是对论证的有效性进行评论,不是将题干中的错漏一网打尽,也不是找到的错漏越多,得到的分数就越高。考生只要能找到3~4个明显错漏,并进行充分评论即可。(2)分析错漏

仅仅找出题干中的错漏还未达标,考生还需对找出的错漏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使这些缺漏有依据令人信服。(3)给出对策

推理过程中的有些错漏,可以从完善或补漏的角度提出建议、给定对策。

需要说明的是,考生如能进一步提出修正、弥补错漏的方法、建议更佳;如不能,只要列出了错漏,并对错漏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也就达到得分基本要求了。三、缺陷性论证过程命题

论证有效性分析试题,是以陈述一个有逻辑缺陷的论证过程来命题的。通俗地说,就是提供了一篇别人写的、没有标题的、存在若干缺陷的论说文。

从2003年至今的论证有效性分析联考真题看,题干结论既有单一的,也有非单一的。单一结论,能为考生寻找相关缺漏提供针对性引导,而非单一结论,则要求考生先弄清结论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查找相关错漏。

1.结论单一的(1)2014年真题【题干】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权力制衡与监督。只要有了制衡与监督,企业的成功就有了保证。

所谓制衡,指对企业的管理权进行分解,然后使被分解的权力相互制约以达到平衡。它可以使任何人不能滥用权力;至于监督,指对企业管理进行严密观察,使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处于可控范围之内。既然任何人都不能滥用权力,而且所有环节都在可控范围之内,那么企业的经营就不可能产生失误。

同时以制衡与监督为原则所设计的企业管理制度还有一个固有特点,即能保证其实施者的有效性。因为环环相扣的监督机制能确保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无法敷衍塞责,万一有人敷衍塞责也会受到这一机制的制约而得到纠正。

再者,由于制衡的核心是权力平衡,而企业管理的权力又是企业运营的动力与起点,因此权力平衡就可以使企业运转保持平衡。

另外,从本质上来说,权力平衡就是权力平等,因此,这一制度本身蕴含平等的观念。平等观念一旦成为企业管理理念,必将促成企业内部和谐与稳定。

由此可见,如果权力的制衡与监督这一管理原则付诸实践,就可以使企业的运营避免失误,确保其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日常运营的平衡以及内部的和谐与稳定,这样的企业一定能够成功。(提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2014年真题的结论是:只要有了制衡与监督,企业的成功就有了保证。(2)2015年真题【题干】分析下论证中存在的缺陷或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论证。

有一段时期,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生产过程过剩现象,一些经济学家对此忧心忡忡,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这种建议看似有理,其实未必正确。

首先,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生产过剩,并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道理很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剩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原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就能扩大销售,生产过剩马上就可以化解,退一步说,即使出现了真正的生产过剩,市场本身也会进行自动调节。

其次,经济运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产品的供求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衡状态,因而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既然如此,那么生产过剩也就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因此,如果让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那就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最后,生产过剩总比生产不足好。如果政府的干预使生产过剩变成了生产不足,问题就会更大,因为生产过剩未必会造成浪费,反而可以因此增加物资储备应对不时之需。如果生产不足,就势必会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让人们重新去过缺衣少食的日子,那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我们应该合理定位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应该管好民生问题。至于生产过剩还是生产不足,应该让市场自行调节,政府不必干预。(提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依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2015年真题的结论是:政府不必干预生产过剩问题。

2.结论非单一的(1)2008年真题【题干】下面是一段关于中医的辩论。请分析甲乙双方的论辩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

甲:有人以中医不能被西方人普遍接受为理由,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我不赞同。西方人不能普遍接受中医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乙:世界上有不同的文化,但科学标准是相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因此,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将中医的科学地位不为西方科学界认可归咎于西方人不了解中国文化,是荒唐的。

甲:“科学无国界”是广为流传的谬误,如果科学真的无国界,为什么外国制药公司会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

乙:从科学角度看,现代医学以生物学为基础,而生物学又建立在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但中医的发展不以这些科学为基础,因此,它与科学不兼容,这样的东西只能是伪科学。

甲: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治好了那么多人,怎么可能是伪科学?人们为什么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有用。既然中医对人类有用,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西医自然有长于中医的地方,但中医同样有长于西医之处。中医体现了对人体完整系统的把握,强调整体观念,系统思维,这是西医所欠缺的。

乙:我去医院看西医,人家用现代科技手段从头到脚给我检查一遍,怎么能说没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呢?中医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古代和近代都只有30岁左右;现代中国人平均寿命提高到70岁左右,完全是拜现代医学之赐。(提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依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2008年真题的结论有两个:

甲的结论是:中医是科学。

乙的结论是:中医是伪科学。(2)2011年真题【题干】分析下面的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

如果你要从股市中赚钱,就必须低价买进股票,高价卖出股票,这是人人都明白的基本道理。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判断股价的高低,只有正确的判断股价的高低,上述的基本道理才有意义,否则就毫无实用价值。

股价的高低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现。一般来说,要正确判断某一股票的价格高低,唯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但是,有人在判断当前某一股价的高低时,不注重股票的历史表现,而只注重股票的今后走势,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因为股票的历史表现是一种客观事实,客观事实具有无可争辩的确定性;股票的今后走势只是一种主观预测,主观预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怎么可以只凭主观预测而不顾客观事实呢?

再说,股价的未来走势充满各种变数,它的涨和跌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我们只能借助概率进行预测。假如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均好,它的上涨概率就大;假如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均不好,它的上涨概率就小;假如宏观经济、市场态势和个股表现不相一致,它的上涨概率就需要酌情而定。由此可见,要从股市获取利益,第一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第二还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第三也还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否则,你就会赔钱。(提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依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2011年真题的结论是矛盾的:

题干前面表达了只有正确判断股票的价格高低,在高价时卖出才能赚钱;后面却又说只要掌握了股价的涨跌概率,就能从股市获益。而两个结论在表达时又都强调了唯一性或最重要性,因此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关系。四、篇幅规定与评卷说明

1.篇幅规定

真题对篇幅的要求是“600字左右”。对“600字左右”的正确理解是,高限不超过650字,低限不少于550字。考场作文最好控制在580~620字,这是最经济、有效的。

2.评卷说明

论证有效性分析,满分为30分。

得分说明:(1)根据分析评论的内容给分,占15分。须指出题干论证中所存在的若干漏洞,并加以适当分析。(2)按论证程度、文章结构与语言表达给分,占15分,分四类卷给分:

一类卷12~15分:论证或反驳有力,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精练流畅;

二类卷8~11分:论证或反驳较为有力,结构尚完整,条理较清楚,语句较通顺,有少量语病;

三类卷4~7分:有论证或反驳,结构不够完整,语句欠连贯,较多语病,分析评论缺乏说服力;

四类卷0~3分:明显偏离题意,内容空洞,条理不清,语句严重不通。(3)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至多扣2分。(4)书面不整洁,标点符号不正确,不符合字数要求,酌情扣1~2分。

阅卷者评分时,侧重两个指标:其一,是否准确找出了错漏,其二,有无对错漏形成原因的分析或能否给出避免错漏的对策建议。第二节 题干常考错漏与分析示范

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干是一段有缺陷的论证,命题者在编制试题时会在概念、论据、结论、论证或推理方面故意制造一些错漏。

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干常考错漏

概念错漏

论据错漏

结论错漏

推理错漏

分项解析一、概念错漏

1.模糊不清

论证推理过程中,对核心或重要概念的内涵、外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致使读者无法准确把握其所言之意,甚至完全不知所云。

例如:(2004年1月真题)目前,国内约有1000余家专业公关公司。去年,规模最大的10家本土公关公司的年营业收入平均增长30%,而规模最大的10家外资公关公司的年营业收入平均增长15%;本土公关公司的利润率平均为20%,外资公司的为15%。十大本土公关公司的平均雇员人数是十大外资公关公司的10%。可见,本土公关公司利润水平高、收益能力强;员工的工作效率高,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国公关协会最近的调查显示,去年中国公关市场的营业额比前年增长25%,达到了25亿元人民币;而日本约为5亿美元,人均公关费用是中国的10多倍。由此推算,在不远的将来,若中国的人均公关费用达到日本的水平,中国公关市场的营业额将从25亿元增长到300亿元,平均每家公关公司就有3000万元左右的营业收入。这意味着一大批本土公关公司将胜过外资公司,成为世界级的公关公司。

分析示范:

基于推算,上述论证得出了“一大批本土公关公司将胜过外资公司,成为世界级的公关公司”的结论。然而何谓“世界级公关公司”,判断世界级公关公司的指标、标准又有哪些?论证自始至终均未提及。如果这个核心概念得不到明确阐述和清楚界定,又怎么能得出结论说什么公司能成为世界级的公关公司,中国有多少本土公关公司将成为世界级的公关公司呢?

2.偷换混淆

论证者有意、无意地将两个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使用。偷换概念,是有意而为之,表现为概念的外在形式一样,但内涵却大不相同。如“近视”,先在论证中指“视力不佳”,后又故意偷换为“目光缺乏长远性”,此类错误在真题中很少涉及。而混淆概念的错漏,在真题中却是屡见不鲜。

例如:(2005年10月真题节选)……该报告指出,过去5年中,洋快餐在大城市中的网点数每年以40%的惊人速度增长,而在中国广大的中小城市和乡镇还有广阔的市场成长空间;照此速度发展下去,估计未来10年,洋快餐在中国饮食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将超过20%,成为中国百姓饮食的重要选择。

分析示范:

上述论证将“网点数”等同于了“市场占有率”。其实,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更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即使洋快餐的网点数近几年在急剧增加,但如果大部分新增网点地处偏僻,顾客很少,人均消费水平也不高,这样,就很难说洋快餐的市场占有率真会有多大的提升。

3.误解错用

论证者在使用某个特定概念时,误解或错用了该概念约定俗成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2007年1月真题节选)经济学和物理学、数学一样,所讨论的都是非常专业化的问题。只有远离现实的诱惑,潜心于书斋,认真钻研学问,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家离这个境界太远了。在中国的经济学家中,你能找到为不同产业代言的人,西方从事经济学研究最优秀的人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人在西方只能受投资银行的雇用,从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

分析示范:

上述论证将“专业化”理解成了“远离现实、闭门造车”。这是对“专业化”,至少是对“经济学的专业化”这一核心概念的误解或歪曲。因为经济学不像纯粹抽象思辨的物理学或数学,经济学与社会经济现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远离了社会经济现实,经济学就不可能发现真正有价值的研究选题,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经济学理论。有鉴于此,又怎么能因为中国的有些经济学家从事了某些现实经济工作,就不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学家了呢?二、论据错漏

1.论据虚假

论证中列举的事例与事实不符。

例如:

环境决定人生发展方向。人生的道路有千百条,但环境决定了我们最终的发展道路。我们都知道鲁迅起初是从事医学研究的,但是他所处的环境让他感觉到,医学只能救治人们的肉体却不能救治人们的思想,所以他毅然弃医从文,写出了许多革命文章,唤醒了人们麻木的思想,激发了广大青年的革命斗志,从而成为新中国的文学巨匠。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生发展方向的影响。

分析示范:

环境决定人生发展方向,鲁迅也因时代环境而弃医从文并写出了许多鼓舞青年人斗志的革命文章,这都不假。然而,鲁迅却不可能成为新中国的文学巨匠。因为我们所称的“新中国”是指1949年10月1日诞生的共和国,而鲁迅先生在此之前就已辞世。事实上,鲁迅先生因其理论建树和卓越的创作实践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论据不确凿

论证涉及的论据本身也许不假,但经不起推敲。

例如:

研究显示,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用于运动锻炼的时间逐渐减少,而用于看电视的时间逐渐增多。在今后的20年中,城市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将有明显的增长。因此,本公司应当及时地售出足量的“达达运动鞋”中的股份,并增加在“全球电视”公司中的投资。

分析示范:

论证中“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用于运动锻炼的时间逐渐减少,而用于看电视的时间逐渐增多”的研究结论,值得推敲。的确,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精力和体力呈下降态势,慵懒好静成为一种自然状态,但随着健康生活理念的广泛传播和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要求,不少老年人似乎更笃信“生命在于运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的老年人群。

3.论据与结论无关

论证给出的论据不是结论所需要的,论据无法支持、证明结论。

例如:(2008年1月真题节选)甲: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治好了那么多人,怎么可能是伪科学?人们为什么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有用。既然中医对人类有用,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西医自然有长于中医的地方,但中医同样有长于西医之处。中医体现了对人体完整系统的把握,强调整体观念,系统思维,这是西医所欠缺的。

分析示范:

要得出中医是科学的结论,真正需要的论据不是中医有多么悠久的历史,也不是中医有某些“疗效”,而应该是中医能否从科学原理上证明自己是科学的,中医的理论是不是建立在可证实的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否则迷信、巫术的历史也很悠久,有时也能对人们无助的心灵起到安慰作用,但很显然它们不是科学。

4.论据不合理

论据本身背离常识,存在偏颇。

例如:(2007年1月真题节选)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听起来刻薄,但只要去看一看国际上经济学界那些最重要的学术刊物,有多少文章是来自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家,就会知道这还是比较客观和宽容的一种评价。

分析示范:

题干得出“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结论的论据之一是,在国际上那些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不多,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经济学家。这个论据本身是片面的。或许中国有些经济学家水平很高,但受制于语言、刊物所在地等多种发表因素,而未能在国际上那些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但他们在其他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而且文章中的理论、做法,不仅对中国甚至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难道这样的人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经济学家吗?

5.误解歪曲论据

论据本身没有问题,但论证者在运用论据证明结论的过程中,出现了有意或无意的误解与歪曲。

例如:(2008年10月真题节选)有人提出,应当把“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理由是,一个没有孝心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忠诚地为国家和社会尽职尽责呢?我不赞同这种观点。……自古道“忠孝难以两全”。岳飞抗击金兵,常年征战沙场,未能在母亲膝下尽孝,却成了千古传颂的英雄。反观《二十四孝》里的那些孝子,有哪些成就了名垂青史的功业?孔繁森撇下老母,远离家乡,公而忘私,殉职边疆,显然未尽孝道,但你能指责他是个不合格的官员吗?俗话说“人无完人”,如果在选拔官员中拘泥于小节而不注意大局,就会把许多胸怀鸿鹄之志的精英拒之门外,而让那些守望燕雀小巢的庸才占据领导岗位。

分析示范:“人无完人”这话本身没有问题,但论证者对此话的理解和运用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般而言,“人无完人”是指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究竟存在什么样的缺点,这是不确定的。然而论证者在论证过程中通过岳飞、《二十四孝》中的孝子、孔繁森等论据却把这些不确定的缺点曲解成某些人一定具有某些特定的缺点,得出有孝心的人肯定都是些无能的庸才的结论。这种建立在曲解基础上的推理,显然是荒唐的。三、结论错漏

1.结论由来无依据

任何一个结论的得出都是需要一定的论据支持的,缺乏了这些支持性论据,结论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

例如:(2006年1月真题)在全球9家航空公司的140份订单得到确认以后,世界最大的民用飞机制造商之一——空中客车公司2005年10月6日宣布,将在全球正式启动其全新的A350远程客机项目。中国、俄罗斯等国作为合作伙伴,也被邀请参与A350飞机的研发与生产过程。其中,中国将承担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

这意味着未来空中客车公司每销售100架A350飞机,就将有5架由中国制造。这表明中国经过多年艰苦的努力,民用飞机研发与制造能力得到了系统的提升,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这也标志着中国已经可以在航空器设计与制造领域参与全球竞争并占有一席之地。

由此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参与国际合作将带来双赢的结果,这也是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分析示范:

中国才被邀请参与A350飞机的研发与生产过程,合作的结果怎样,还不得而知。而论证却乐观地预言“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参与国际合作将带来双赢的结果”,这是缺乏客观根据的。也许,此次合作是中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收益却很少,抑或是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摩擦消耗成本过高,而落得个“双输”结果。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双赢”的结论纯属主观臆断。

2.结论由来依据不足

论证仅仅根据某一论据就武断地得出结论,然而要想获得这样的结论还需有其他论据的配合。

例如:(2004年10月真题)有两个人在山间打猎,遇到一只凶猛的老虎。其中一个人扔下行囊,撒腿就跑,另一人朝他喊:“跑有什么用,你跑得过老虎吗?”头一个人边跑边说:“我不需要跑赢老虎,我只要跑赢你就够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企业经营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战胜竞争对手,因为顾客不是选择你,就是选择你的竞争者,所以只要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比竞争者快一点,你就能够脱颖而出,战胜对手。想要跑得比老虎快,是企业战略幼稚的表现,追求过高的竞争目标会白白浪费企业的大量资源。

分析示范:

要想得出“企业脱颖而出,战胜对手”的结论,仅凭“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比竞争对手快一点”的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绝大多数时候是多方位的竞争,如果你仅仅是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而不能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优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那么你也会很快遭遇被淘汰出局的厄运。四、推理错漏

论证过程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明过程,或运用论据推导出结论的推理过程。推理过程中的逻辑问题,是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干所关注的重点。推理过程中的主要错漏有:

1.以偏概全

论证仅仅根据某些个别的、特殊的、局部的前提,推得出一个一般的、普遍的、整体性的结论。(1)由个别推出一般

例如:

人们不接受素食,无非是担心素食提供的能量有限,营养不足。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事实证明素食不仅能够提供能量,而且还能提供比肉食更大的能量。许多缔造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如奥运长途游泳冠军穆瑞·罗斯,400米跨栏冠军爱德·摩西,芬兰著名长跑健将巴渥·诺米,篮球明星毕尔·华尔顿等都是素食者。

分析示范:

论证为得出“素食不仅能够提供能量,而且还能提供比肉食更大的能量”的结论,列举了4位缔造世界纪录的著名运动员。这一做法存在样本量过少,所取样本带有主观需要色彩的问题。如果能在缔造世界冠军的队伍中选取30%左右的样本,就他们的饮食状况进行客观调查,也许所得结论就会与现有结论大相径庭。另外素食是否能提供比肉食更大的能量,需在相同条件下,对素食者与肉食者进行大量实验,否则,结论难以令人信服。(2)由特殊推出普遍

例如:(2009年10月真题节选)毛泽东有一句话:“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把集中解释为集中正确的意见,就为少数人说了算提供了依据。如果这样,民主岂不形同虚设?

分析示范:

毛泽东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有其特定条件和情境。我们不能忽略这些限制而将其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况且毛泽东也只是说“往往”,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地理解为“总是、永远”。绝大多数情况下,真理还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即便真理一开始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也不意味着掌握真理的少数人不能说服多数人,或多数人不能被真理的影响力折服。这方面,毛泽东本人在第四次反围剿时的遭排挤和遵义会议后的被认可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3)由局部推出整体

例如:(2011年10月真题节选)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从1980年开始征收,当时起征点为800元人民币。最近几年起征点为2000元,个人所得税总额逐年上升,已经超过2000亿元。随着居民基本生活开支的上涨,国家决定从2011年9月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顺应了大多数人的意愿。从个人短期利益上来看,提高起征点确实能减少一部分中低收入者的税收,看似有利于普通老百姓。但是,如果冷静地进行分析,其结果却正好相反。……由于税收起征点上调,国家收到的税收大幅度减少,政府就更没有能力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医疗、保险、教育等公共服务,结果还是对穷人不利。

分析示范:

税收起征点上调后,国家收到的税收并不一定会大幅减少,因为个人所得税只是国家税收中的一小部分。其他还有诸如企业增值税、营业税、关税、房产税、继承税等。所以,不能因为个税少了就以偏概全地得出结论说,国家整个的税收就肯定少了。

2.类比不当

将两个或两类性质根本不同、仅有某些表面相似性的事物生硬地进行类比。分析类比不当错漏时,要尽量找出用来类比的事物与被类比事物之间的差别来。

例1:(2010年10月真题节选)科学家在一个孤岛上的猴群中做了一个实验。将一种新口味的糖让猴群中地位最低的猴子品尝,等它认可之后再让猴群其他成员品尝;花了大约20天时间,整个猴群才接受了这种糖。将另一种新口味的糖让猴群中地位最高的猴王品尝,等它认可后再让猴群其他成员品尝。两天之内,整个猴群就都接受了该种糖。看来,猴群中存在着权威,而权威对于新鲜事物的态度直接影响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进程。市场营销也是如此,如果希望推动人们接受某种新商品,应当首先影响引领时尚的文化明星。如果位于时尚高端的消费者对于某种新商品不接受,该商品一定会遭遇失败。

分析示范:

不能简单地把市场营销等同于实验中的猴子吃糖。实验中的猴子吃糖只涉及口味这一个因素,但是绝大多数老百姓在选购商品时,除了时尚因素之外,恐怕更多考虑的是商品的功能、价格、质量、安全等因素。所以,就算时尚明星的广告能给某种新商品贴上时尚的标签,也不一定会吸引很多消费者跟从并成为实际的购买者。再者,时尚明星的鉴赏眼光和消费水平与普通百姓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例2:(2007年10月真题节选)在企业管理的字典里,“终身制”和“铁饭碗”应该是褒义词。不少国家包括美国不是有终身教授吗?既然允许有捧着“铁饭碗”的教授,为什么不允许有捧着“铁饭碗”的工人呢?

分析示范:

从有终身制教授推出要有终身制工人,有不当类比之嫌。获得终身制教授荣誉的人也许是某个科研院所乃至整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载体,具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对他们实行终身制,有助于留住或强化核心竞争力。而普通的工人多以体力付出和技能贡献为主,少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对待两类特点不同的人,方法措施也应有所区别。

3.自相矛盾

这类错漏是违背矛盾律出现的。表现为在同一个论证过程中,论证者开始肯定、支持某种观点,后来又否定、排斥这种观点。

例1:(2003年1月真题)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著,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就像蜜蜂或苍蝇一样,企业经常面临一个像玻璃瓶那样的不可思议的环境。蜜蜂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分析示范:

题干推理过程中存在自相矛盾的逻辑问题。论证者强调,就像蜜蜂和苍蝇一样,企业经常面临玻璃瓶那样不可思议的环境。然而,蜜蜂实验中,瓶口和光亮处的位置是确定不变的,这与而后作者反复强调的企业经营环境变动不居是格格不入的。显然,这一自相矛盾的结果与论证者将“不可思议”理解成“变化不定”有直接关系。

例2:

为了扭转邮政业务越来越不景气的局面,政府应该提高邮票的价格。提价会产生更多的收益,减少邮件流量,因此,能舒缓对现有系统的压力,并改善员工的工作面貌。所以,这一做法必定是有效的。

分析示范:

论证认为“提价会产生更多的收益,减少邮件流量”,这一判断存在矛盾。只有在邮票提价后,邮件流量还保持不变或微变的情况下,才可能有更多收益。而邮票提价带来的直接结果正如论证者自己所言很可能是邮件流量的减少,这样又怎么可能产生更多收益呢?在“提价”与“流量减少”并存的条件下,是很难推出“收益增加”这一结论的。另外,原本建议者提高邮票价格的目的是使邮政业景气起来,而提高了邮票价格又会减少邮件流量,这又出现了主观目的与客观实际之间的矛盾冲突。

4.非黑即白

此类错误是将存在对立关系的事物错误地判断成了存在矛盾关系。如,“黑与白”,是对立关系,二者之间还存在“红、黄、蓝、绿、紫……”;“生与死”,是矛盾关系,二者之间不存在其他状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生即死。

分析此类错漏,重点是要指出除论证者所说的选择结果外,还存在其他状态。

例如:(2011年1月真题节选)股价的高低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现。一般来说,要正确判断某一股票的价格高低,唯一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历史表现,但是,有人在判断当前某一股价的高低时,不注重股票的历史表现,而只注重股票的今后走势,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因为股票的历史表现是一种客观事实,客观事实具有无可争辩的确定性;股票的今后走势只是一种主观预测,主观预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怎么可以只凭主观预测而不顾客观事实呢?

分析示范:

上述论证错设了“非黑即白”的前提。论证认为“有人在判断当前某一股价的高低时,不注重股票的历史表现,只注重股票的今后走势”,并进而发出“怎么可以只凭主观预测而不顾客观事实”的质疑。这一质疑的前提是“注重股票今后走势,就一定会舍弃股票历史表现”。其实,作为投资者完全可能将某股票的历史表现与今后走势综合起来分析考虑,二者之间并不天然存在“非黑即白”的单一选择关系。

5.因果错误

因果关系具有共存性、先后性、复杂性、主次性等特点,论证者在论证过程中如果认识不清或忽略了这些特点,都可能导致因果类错误。常见因果错漏有:(1)强加因果

因果关系具有共存性,原因的变化将引起结果的相应变化,结果的改变总是由原因的改变所引起。论证者如果弄不清因果共存性,就可能将毫无因果联系的两事物生拉硬拽在一起,犯“强加因果”之错。

分析此类错误,可以指出与论证中结果有关的原因应该是什么,也可以指出基于论证者现有的原因可能推出的结果是什么,或二者皆有之。

例如:

由于加强了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宣传力度,我公司的美誉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这一判断就犯了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加强广告宣传力度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但并不必然带来美誉度提升的结果。因为企业美誉度的提升主要取决于产品质量优良、服务效果良好、对消费者需求者满足程度较高等因素。如果上述决定美誉度的积极因素不具备,加强广告宣传的结果有可能是“臭名远扬”。(2)倒置因果

因果关系具有先后性,原因一定先于结果。如果对因果共存性理解不当,将会引发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犯“倒置因果”的错误。

例如:

为了加快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必须大力提倡发展私人轿车工业,因为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中,大部分人都拥有私家轿车。

这一论证就倒置了因果关系。应该说拥有私家轿车是发达国家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3)归因不全

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特点,尽管存在“一因一果”的情况,但绝大多数结果都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多因一果”。论证者如果只看到或意识到某一原因,就认为此原因足以导致结果,有可能犯“归因不全”之错。

例如:

矿难的频繁发生与安全监管机构在编人员太少有直接的关系。以山西省为例,有煤矿4235座,而安全监管机构在编的人员仅有1666名。政府应该增加安全监管人员,这样既可以减少矿难的发生还可以缓解现在监管机构的工作压力,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使他们的工作更具有条理性。

分析示范:

论证者基于矿难频繁发生是因为从事安全监管工作的人员太少的认识,提出为避免矿难再次发生就要增加安全监管人员的建议,这就犯了“归因不全”的错误。事实上,造成矿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方面的,也有安全意识淡薄方面的。安全监管人员数量太少也可能是导致矿难的原因之一,但绝不可能是主要原因,更不可能是唯一原因。(4)归因不当

因果关系具有主次性特点。多种原因共同导致某种结果时,这些原因所起的作用是有主次之别的。如果论证者所归纳的原因不是主要或关键的,就有可能犯“归因不当”之错。

例如:(2006年1月真题节选)在全球9家航空公司的140份订单得到确认以后,世界最大的民用飞机制造商之一——空中客车公司2005年10月6日宣布,将在全球正式启动其全新的A350远程客机项目。中国、俄罗斯等国作为合作伙伴,也被邀请参与A350飞机的研发与生产过程。其中,中国将承担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

这意味着未来空中客车公司每销售100架A350飞机,就将有5架由中国制造。这表明中国经过多年艰苦的努力,民用飞机研发与制造能力得到了系统的提升,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这也标志着中国已经可以在航空器设计与制造领域参与全球竞争并占有一席之地。

分析示范:

论证者将中国被邀请参与A350飞机的研发与生产过程,归因为:“中国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民用飞机研发与制造能力得到了系统的提升”,这很可能是论证者主观需求满足的一种臆断而已。事实上,空中客车公司邀请中国团队加入研发、生产的真正原因是看上了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疆域辽阔,近40年的改革开放又使经济腾飞,收入增长,观光出行已成为许多普通百姓的生活内容。

6.条件错漏

论证者在推理结论时,如果对条件的认识不足、把握不准,就容易出现条件错漏问题。条件错漏主要有:(1)颠覆预期

论证者肯定某种条件具备,就会出现某种预期的结果,但“某种条件”以变异的方式存在时,预期的结果也许就被颠覆了。分析时,可以着重指出被忽略的原因是如何颠覆结论的。

例如:(2013年1月真题节选)文艺作品当然也具有文化的本质属性。一篇小说、一出歌剧、一部电影等,虽然一般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艺术要素取胜,但在这些作品中,也往往肯定了一种生活方式,宣扬了一种价值观念。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管是普同的还是特异的,都会被他国所接受或关注,都能产生文化影响力。由此可见,只要创作更多的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那么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就是毫无疑义的,而国家的软实力也必将同步增强。

分析示范:

并不是所有的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都会带来本国文化影响力的必然扩大或提升。如果创作出的文艺作品是主张暴力,宣扬迷信、色情,或者疯狂诋毁别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又抑或是内容本身无可挑剔但艺术表现力极差,那么,这样的“问题”作品非但不能扩大或提升本国文化的影响力,还会对其产生伤害和削弱。没有了扩大或提升本国文化影响力的前提,又怎么可能增强软实力呢?(2)强置充分

论证者将产生结果的必要条件当成了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论证者所述条件仅是形成结果不可缺少的条件,但结果的必然出现,除了这些条件还需要其他条件。这种错漏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只要……就……”。分析时要重点强调:如果哪些条件不具备,期待结果就无法出现。

例如:(2014年1月真题节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权力的制衡与监督。只要有了制衡与监督,企业的成功就有了保证。

所谓制衡,指对企业的管理权进行分解,然后使被分解的权力相互制约以达到平衡,它可以使任何人不能滥用权力;至于监督,指对企业管理进行严密观察,使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处于可控范围内。既然任何人都不能滥用权力,而且所有环节都在可控范围之内,那么企业的运营就不可能产生失误。

分析示范:

一个企业的成功需要多种保障条件。有了权力的监督与制衡,也许可以增加企业成功的概率,但未必能成为确保企业一定成功的万能要素。试想,如果企业的决策者没有远观的前瞻力,缺乏正确的决断力,执行者对决策缺乏认识理解力,不具执行实施力,单凭有了权力的制衡与监督对成功而言又有何价值呢?第三节 考场作文常见问题

有些考生由于不了解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的特点、要求以及受限于自身分析、评价能力等原因,写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论证有效性分析常见问题

写成反驳论证

写成材料作文

分析重心偏移

缺漏数量不够

错漏显示不足

缺乏必要分析

分析偏离缺漏

分项解析一、写成了反驳论证

论证有效性分析是一种评论性论证而非反驳性论证,而有的考生却将其写成了反驳性论证。要弄清评论性论证和反驳性论证的区别,首先得弄清论证本身。

1.论证的构成

任何一个论证都由论题、论据和论证过程构成。(1)论题

论题,是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即要论证的结论。

论题本身可以成为论点,也可以是论辩双方所讨论的对象。如“在任何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都比最终产品重要”这句话,当你对其表示肯定时,它就成了论点,而你只是将其当成发表看法的话题时,它就是论辩双方所讨论的对象,也即论题。面对论题论述者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以对此提出异议。(2)论据

论据,是论证中用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根据,也就是论证中用以推断结论的前提。它可以是关于事实的判断,也可以是表述客观规律的判断,即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类型。(3)论证过程

论证过程,是用论据证明论题的过程,其目的是揭示论题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它通过证明或推理形式进行。论证过程要遵守证明或推理的规则。

2.评论性论证与反驳性论证的区别(1)目的不同

评论性论证的目的是评论命题所获得的可接受性。分析者可以发表对论题的看法、表明态度,但无须自行去论证论题本身的真实或虚假。

而反驳性论证的目的是驳倒论证中的论点。反驳者对所反驳的论证中的论点持明确的否定态度。(2)方式不同

评论性论证的论证方式是针对所提供的论证,分析其存在的缺漏,说明这些缺漏如何削弱了论证。如,有关吸烟这个话题,有人认为吸烟有害,有人则认为吸烟无害。作为评论者,你不必表明你认为吸烟是有害还是无害。你要关注的是持吸烟有害或无害态度的人他们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理由是否充分,是不是能够说服读者。如果能说服读者,其理由何在;如果不能说服读者,其原因又何在,怎样才能使其说服力增强。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只涉及后一种情况。

而反驳性论证的论证方式则表现为直接证明论点是虚假的。

尽管评论性论证与反驳性论证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有些考生在阅读完题干后,不分青红皂白,直奔论点进行反驳。结果,将论证有效性分析写成了驳论文,偏离了评论性论证的目标。二、写成了供材料作文

有的考生混淆了论证有效性分析与供材料作文之间的界限,将题干当成了供给的材料,把作文写成了论说文。

其实,论证有效性分析与供材料论说文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1.论证有效性分析是“就事论事”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对象是试题所陈述的论证,考生只要围绕所提供的论证找出其中的缺漏进行分析、评论即可。这种分析、评论是伴随性的。【论证有效性分析例释】

题干:

为了扭转邮政业务越来越不景气的局面,政府应该提高邮票的价格。提价会产生更多的收益,减少邮件流量,因此,能舒缓对现有系统的压力,并改善员工的工作面貌。所以,这一做法必定是有效的。

上述题干,如果要求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考生需要表现以下内容:

首先,表明你对这一做法的否定性态度。

其次,扣住论证中的几个主要缺漏进行分析。

上述论证可以就以下几个缺漏展开分析:

其一,只有当邮政业的不景气是由于邮票价格太低造成的时候,提高邮票价格的做法才能有效。

其实邮政业的不景气,主要是由于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给邮政业带来的挑战及邮政业自身存在的某些问题造成的。邮票价格低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其二,预期与现实之间将会出现矛盾。

邮政业本来就不景气,如果再提高邮票价格的话,其结果不仅不能契合建议者的预期,很可能还会使本来就不景气的现状雪上加霜。

其三,提价不一定会产生更多的收益。

要产生更多的收益,前提是提价之后的邮件流量仍保持原有水平,但事实上,提价之后很可能有的结果就是邮件流量的减少。

其四,邮件流量减少,能舒缓对现有系统的压力,但不一定能改善员工的工作面貌。

邮件流量的多少与员工工作面貌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工作面貌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就包含着员工能在艰苦的条件下,积极工作,按要求完成任务的素质和信心。如果邮件流量大,员工的工作面貌就差,减少了邮件流量员工的工作面貌就会改善,说明该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一种畸形的文化。

…………

2.供材料的论说文是“就事论理”

供材料论说文是就所提供的材料进行认识,形成自己的看法、观点,然后对所形成的看法、观点进行论证。这种论证是相对独立的。【供材料论说文例释】

题干:

在西班牙的某个小岛上,居住着一群土著居民,他们的手指和脚趾都是六指或七指,科学家认为这是“血亲”造成的。有一天,小岛上来了一群观光者,岛上的居民看到这些观光者的手指和脚趾都是五指,就认为他们不正常。于是就对这些不正常的人说三道四起来。

上述题干,如果要求写作论说文,考生可以围绕这则材料,立足不同角度形成不同观点,选择自己有把握表现好的观点,运用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将其树立起来。

上述材料可以表现的观点有:

其一,环境影响认识。

西班牙小岛上的土著人之所以会认为五指的人不正常,是与其居住环境的狭小有一定关系的。

其二,先入为主危害大。

西班牙小岛上的土著人将六指或七指这种非正常表征当作正常标准,并以此来评价相关事物的做法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其三,不要轻易否定异己事物。

当西班牙小岛上的土著人看到观光者的手指和脚趾都是五指时,就认为这些人不正常,于是就对这些“不正常的人”品头论足起来,这种做法百害无益。这既有态度问题也有胸怀问题。

…………

有些考生,由于没有形成不同体裁的区别意识,一不留神就将论证有效性分析写成了供材料的论说文。【病文示例】

下文是摘编于某杂志的一篇文章。分析下面的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

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著,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是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就像蜜蜂或苍蝇一样,企业经常面临一个像玻璃瓶那样的不可思议的环境。蜜蜂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有考生这样写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