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敦煌·敦煌装饰图案(精装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09:13:10

点击下载

作者:关友惠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解读敦煌·敦煌装饰图案(精装版)

解读敦煌·敦煌装饰图案(精装版)试读:

主编寄语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与儒家和道教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与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佛教美术艺术应佛教需要而成长,应佛教发展而发展,对弘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也是中国古代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佛教美术留下了无数的遗迹、遗存和遗物,但历史上诸多古刹名寺因战火、天灾、人祸而灰飞烟灭,寺庙建筑中的佛教艺术也随之消失殆尽。唯开凿于山崖的佛教石窟寺虽历经沧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商业贸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处,在敦煌适宜的土壤上,辉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4至14世纪中国佛教美术艺术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这处千年佛教圣地,由于历史原因,公元16世纪以后,竟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它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长期鲜为人知。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至10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5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和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藏经洞及其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学界的震惊,中外学者以藏经洞文献研究为发端,开始关注敦煌莫高窟,从而引发了对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区石窟佛教艺术研究的热潮。在这个敦煌研究的热潮中,1944年,一个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的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诞生了。

六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西部边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创业。他们住土房、喝咸水、点油灯,严寒酷暑,大漠风沙,孤独寂寞,磨灭不了他们心中神圣的追求,为了保护敦煌石窟,为了研究和解读敦煌石窟艺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经过几代敦煌学者对敦煌石窟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考证、研究,敦煌石窟壁画的尊相画(指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以求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等佛教众神)、释迦牟尼故事画(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生前救度众生的种种善行故事,今生诞生宫廷、犬马声色的太子生活、出家修行、降魔成道、教化众生的传奇故事)、经变画(指隋唐时期中国艺术家根据大乘佛教经典创作绘制的大幅壁画)、佛教东传故事画(指宣扬佛教东传、佛法威力、佛迹灵验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画(指佛教接纳的中原汉地流行的传统神话和神怪形象)、供养人画像(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画像)、图案纹样(指装饰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图案纹样)等七类专题性如同天书般的内容逐渐得以认识、揭示和解读。

通过研究,学者们不仅解读了作为敦煌石窟主体的佛教的题材内容、思想、教义及其演变发展,而且还揭示出壁画表现的人间所没有的佛教众神和他们所居住的佛国世界,其素材无不取自于现实人间世界。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面纱后,可以看到,敦煌壁画中名目繁多的佛国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的佛国世界,而且是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塑艺术的发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今天,当历史图像资料已经成为凤毛麟角的时候,通过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画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丛书,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套内容详备、体例新颖、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本系列丛书具有三大优势: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彩塑以及出土文书的内容,体系浩大、内涵丰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资深专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将他们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多专题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奥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资深摄影师拍摄的两千幅精美照片,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

本丛书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东方古代文化的辉煌,向全世界讲述历史留在敦煌的繁华和一个个悠远的故事。

最后,我们通过出版“解读敦煌”系列丛书,以纪念藏经洞发现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4周年。2010年6月20日前言秀美富丽的智慧之花

敦煌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镇,也是佛教东入中原的门户。由于佛教文化的介入,为敦煌传统艺术带来了新的因素,使之成为中原与西域艺术交融的产物。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图案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一条精美的纽带,把石窟的建筑、壁画、塑像联结成一个风格统一的有机整体。石窟中如果没有装饰,就不能展示其庄严与华美。

敦煌地处大漠戈壁,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历代绘饰于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处500余窟的图案保存完好,这在现存佛教石窟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图案不仅纹样丰富,色彩绚丽,而且承继关系明确,发展脉络清晰。从这个意义上讲,敦煌石窟不仅是一座历代画库,还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丰富的一部装饰艺术的图典。0-1 印度阿旃陀石窟内的壁画和图案 ◄ 公元5~6世纪 阿旃陀石窟内布满壁画与图案,其艺术对西域和敦煌石窟的影响深远。“图案”一词,是20世纪初由国人学子从日本引入的,传统上称为“藻饰”、“纹样”。在美学上泛指为美化物体施行的装饰,它包括纹样、符号、色彩以及器物造型等。图案不同于绘画,它的艺术形象是经过抽象、异化了的,并且大多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了规范。有些纹样随着民族文化属性而赋予它特定的寓意,如莲花在佛教中象征“圣洁”,中国人则因莲花谐“连”音,借以表示“连绵不断”。

敦煌石窟的图案装饰具有佛教文化特色,佛经中颂扬自然界的美好,倡导对飞禽走兽赋予爱心,并认为天堂就是充满爱的净土。为了装点这片人们理想中的净土,各种人间美丽的图案几乎填充了洞窟中所有的空白,人字坡上花香鸟语、天人飞翔,平棊布满莲花绿池,藻井化为帝王的伞盖,佛的背光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火焰,不一而足。石窟仿照殿宇建筑进行装饰,庄严华丽,诚如三国时期何晏在《景福殿赋》中所说:“不壮不丽,不足以一民而重威灵。不饰不美,不足以训后。”中国宫殿装饰的这一宗旨,与佛陀的“唯我独尊”思想是一致的。0-2 北凉莫高窟275窟内景 ▼ 北凉时期的275窟是莫高窟早期独有的一种石窟形制。窟室平面呈矩形,窟顶为盝顶形式,中部的两条脊中间成平顶形式,两侧坡上塑作椽形,后被宋代改绘。

依照图案在石窟中的装饰部位及性质,可分为建筑、服饰、佛具器物、一般装饰四大类。其中建筑图案主要介绍石窟内的人字坡、平棊、藻井,佛具图案主要介绍佛龛楣饰、华盖、佛座、背光,以及绘在建筑、壁画间的带状边饰。0-3 盛唐莫高窟46窟内景 ▲ 该窟开凿于盛唐。方室覆斗顶三龛窟。隋代及盛唐的三龛窟一般均塑三世诸佛,而此窟南壁开龛塑涅槃变一铺,北壁龛中塑七佛,形成此窟的特征。

敦煌地区文化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纹样的题材、内容和绘制技法。纹样可分为花草、禽兽、云气、火焰、几何、金釭等种类,每一种类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记录下图案的演化过程。纹样构成形式,有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角隅纹样、带状纹样、二方连续和四方纹样等,可以说敦煌石窟图案囊括了通常所见装饰中的所有形式。

敦煌石窟图案在习惯上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北朝(公元386~581年)、隋(公元581~618年)、唐(公元618~907年)、五代至元(公元907~1368年)。由于时代不同,石窟形制不同,窟内图案分布及纹样也随之变化。0-4 北周莫高窟428窟内景 (见下页图) 此窟是莫高窟中最大的中心塔柱窟,窟顶绘平棊方井三十方,人字坡椽间纹饰三十六条。中心柱佛龛塑像和龛外壁面为后代重涂彩画。0-5 莫高窟249窟窟顶绘制佛教故事与栏墙纹 ▲

北朝时期的图案,初期多受西域影响,北魏灭北凉之后,受到中原石窟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西域、中原与敦煌本地的多种艺术因素相融合为特征的北朝图案。北朝石窟的中心塔柱窟,是仿效中国庙堂与西域佛寺、印度“支提”窟而营造的。窟顶前部作人字坡形起脊,以带状连续纹饰示意脊、枋、檐、柱,圆椽和斗拱均仿真实建筑画金釭纹。窟顶后部的平顶上绘套斗(迭涩)方井,连续成如同殿堂顶部的平棊。有趣的是,窟顶构架是仿中原殿堂式建筑,而所绘纹样则多是西域的,图案与建筑在石窟装饰中得到完美的结合。以表现建筑形象为主旨,是北朝石窟图案的特征。北朝图案具有优美的西域风貌和淳朴的汉画神韵,纹样在组合中各有一定的范围与部位,如圆轮形莲荷纹主要绘于窟顶平棋套斗方井中,缠枝莲荷纹主要绘饰在龛楣和窟顶人字坡的条椽之间。火焰纹是专用于佛背光的纹样。忍冬纹、几何纹、云气纹,是筑构窟顶人字坡、平棊装饰的基本纹样。每种纹样又在组合中变现着不同的节奏和韵律。

隋王朝重视开拓西北边疆,皇帝亲巡河西,在西部地区造成极大影响,敦煌画师工匠的视点由西域转向中原也是理所当然的。中原的石窟、陵墓雕饰、丝织物上的纹样都成为敦煌石窟装饰仿效的样本。窟形转为覆斗顶,平棊为华盖形藻井所取代。隋代藻井图案题材丰富,形象华丽,突出的有三兔莲荷纹、缠枝忍冬莲荷纹、联珠纹、翼兽神像纹、葡萄藤纹、菱格狮凤纹和新型忍冬纹等。缠枝忍冬莲荷纹以莲荷摩尼宝、伎乐化生组成,是龛楣、藻井方井的主纹样。联珠纹绘于佛龛口沿上。新的忍冬纹形象纤巧秀丽,是藻井四边三角垂帐的主纹饰。这些具有中亚粟特艺术风貌的纹样,北魏时已传入中原,并逐渐中国化,隋代统一南北之后,西返回流,构成了隋代装饰特色。0-6 葡萄卷藤纹背光 ▲ 佛的背光、头光主纹饰均为葡萄卷藤纹,依缠枝蜿蜒的走势画出葡萄叶与小坐佛像。外周画大面积火焰纹,是隋代遗风。 初唐 莫高窟209窟 西壁0-7 桃形瓣莲花纹藻井 ► 方井内所绘莲花以桃形瓣为主,配以内卷云纹组合而成。方井外围边饰为单枝莲花纹。在整体上还保持初唐纹样简洁纤秀的特征。 盛唐 莫高窟216窟 窟顶0-8 团花纹平棊 ▲ 平棋格边条绘小团花和四叶,格内绘卷云纹团花纹样与佛龛顶部平棊相同。 五代 榆林窟16窟 前室顶

初唐至盛唐,敦煌置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下。这一阶段是敦煌艺术的繁荣时期,石窟装饰图案经历了从成熟到鼎盛的过程。纹样富于变化,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尤以团花(莲花)纹藻井图案、卷草纹边饰图案为代表,纹样繁丽,色彩鲜艳。纹样主要是莲花、卷草纹,装饰繁缛,色彩鲜艳,给人富丽堂皇的感觉。装饰纹样中的花卉、禽兽纹图案达到全盛期。

中唐,敦煌为吐蕃占领时期,晚唐收归张氏归义军的管辖之下,石窟装饰风格再度发生转变,显出平稳、简略、清雅的特点,藻井中绘有狮子、团龙、伽陵频迦鸟等祥禽瑞兽纹样,为后世所承袭。

中原的五代、宋,敦煌处在曹氏归义军统治管理之下,其间石窟装饰在沿袭唐代纹样的基础上,再行翻新创造,形成了以团龙藻井为特征的地方风格。0-9 莲花华盖 ▲ 以缠枝莲花代表华盖,缠枝挂饰珠玉示意宝相,是想象美化的装饰纹样。 西夏 榆林窟2窟 南壁

西夏、蒙元时期,装饰纹样受中原王朝宋、北方政权辽和藏传佛教艺术影响,纹样多摹仿汉式建筑彩画,以缠枝牡丹纹、花草禽兽纹、回纹和卷涡纹最有特色,呈现多民族、多文化元素交融的特点。五代及宋代,藻井多以团龙、凤鸟为主纹饰,服饰图案也很有特色。西夏及元代,图案多受北方辽、宋装饰影响,以牡丹、凤鸟和神兽纹为特征。从唐至元的这一时期,敦煌的装饰纹样发展、演变的脉络清晰,承袭关系明确,并影响到明、清乃至近代,这是中国装饰艺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

敦煌石窟图案历时千年,具有难得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纹样有来自印度的、波斯的、中亚的、西域和中国传统的,诸多纹样在这里交流融合,发展变化,形成具有敦煌特色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有少数或在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或在考古遗物中依稀可辨,但有些是在别处尚未见到的。它既是研究古代图案的珍贵档案,也为发展现代艺术提供了丰厚的纹样数据,在当代生活中继续闪耀瑰丽的光彩。第一章庄重朴实的建筑纹样 北朝(公元386~581年)1·北朝敦煌石窟图案概貌

敦煌莫高窟中现存最早的洞窟为北凉(公元397~439年)时期所建,保存图案比较完整的只有第272窟,其余多已模糊不清。这一时期整体艺术风格受到西域和中原文化的双重影响。1-1-1 印度阿旃陀石窟的顶部图案 ► 公元5~6世纪印度阿旃陀石窟17窟的顶部布满花卉图案和佛像,呈棋格形排列。中国北魏(约公元5世纪)云冈石窟、巩县石窟寺和敦煌北朝石窟窟顶平棊都有印度艺术风格的印记。

北魏(公元386~531年)时期,由于佛教弘扬中心东移,先转向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后东迁洛阳(今属河南)。北魏中期,文成帝诏令复佛法,河西各地继续建窟造像,莫高窟开凿了形制相同的中心塔柱窟。这种仿木结构殿堂式窟,窟顶前部为人字坡形屋顶,后部平顶,图案以带状边饰示意脊檩、檐枋、立柱、横枋,构成窟顶平棊,圆椽和斗拱模仿实物建筑施行彩绘。中心柱象征佛塔,四面开佛龛,龛楣图案亦如建筑塔门的雕饰。石窟犹如用图案边饰搭建的木构殿堂,其图案朴实、庄重,气势恢弘。纹样主要是来自西域的圆轮形莲花、忍冬、几何、火焰纹和中原的云气纹、金釭纹,西域与中原组合的纹样有忍冬莲荷纹。1-1-2 北魏莫高窟254窟内景 ▲ 窟中心有方柱式佛塔,四面开佛龛,佛像背后绘火焰纹背光图案,龛口外沿上部绘龛楣图案,两侧塑绘龛柱。窟顶前部作“人”字形起脊,上绘人字坡图案。窟顶后部为平顶,上绘方井套迭平棊图案,四壁上端绘天宫平台栏墙纹边饰,下部绘带状边饰。

北魏末至西魏(约公元525~557年)初,纹样华丽,风姿潇洒,富于生命的活力。此时,东阳王元荣任瓜州刺史,他崇信佛教,并出资修建了一座大窟,带来了以覆斗形石窟为代表的中原风格,出现了新的忍冬纹、莲荷纹和龙凤禽鸟纹,以及表示华盖的新藻井式样。

北周(公元557~581年)是中心塔柱窟的平棊、人字坡图案向覆斗形石窟藻井图案转化的时期。此时,又有瓜州刺史建平公于义出资建窟造像之举。随之东魏、北齐佛教造像雕刻中的禽鸟、摩尼宝、忍冬莲荷纹、火焰纹与具有中亚粟特艺术风格的忍冬纹、齿条形火焰纹一并进入敦煌石窟,这是北周图案纹样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平棊图案中大量使用白色,弥补上好颜料的缺乏,利用白色与红色强烈的对比加强形象的感染力。随着北朝历史的终结,平棊、人字坡图案也为藻井图案所代取。1-1-3 北凉莫高窟272窟内景 ▼ 窟平面呈方形,近似穹隆形顶,中央泥塑彩绘套斗式藻井,显示出西北民族的建筑特点。藻井外周绘天宫伎乐及平台栏墙。正面壁凿佛龛,龛低及地,穹隆形顶,绘圆形华盖,坐佛背后绘背光。龛额绘有楣饰,楣梁两端各有一龙头。2·平棊:奇花异兽编织的方井

平棊是古代宫殿内顶部的装饰,俗称“天花板”、“承尘”。其单元结构是四条木板结成一个方井形,有如棋格。方井之内再交错套迭方井,方井中央主要饰一莲荷图案,即古籍中所说“交木为井,反植荷蕖”。若干方井相连装饰于屋顶,即为平棊,或称“斗四方井套迭平棊”、“抹角迭砌平棊”。

北朝平棊图案主要装饰在中心塔柱窟内,环绕塔柱绘塑一周。敦煌中心塔柱窟,窟顶前部为人字坡形,后部为平顶,敦煌北朝平棊图案,是以北朝的各种纹样和边饰组合而成的,所以说是集北朝图案之大成。

平棊图案有泥塑彩绘与平面彩绘两种。泥塑彩绘平棊图案现仅见于北凉时期的268窟。该窟为平顶小型禅窟,窟顶为斗四方井平棊。大方井为三重套迭,外层四角绘飞天、莲花化生童子、摩尼宝。

考古出土的河南洛阳王莽时期(公元1世纪初)、山东沂南、日照和四川乐山的东汉(公元2世纪末)墓室顶部已展现出画像砖和石雕的方井套迭平棊。1-2-1 莲花飞天化生童子纹平棊 ▼ 方井中心为莲花,边饰纹样以忍冬纹、几何纹、云气纹组成。外层四角绘飞天和化生童子,飞天形象清秀,化生形象各不相同。内层四角绘网纹,代替通常的摩尼宝火焰纹。纹样分布,在严守法则中又显出几分随意性。 北魏—西魏 莫高窟431窟 中心柱北

绘有平棊图案的石窟,除敦煌外,另有甘肃酒泉文殊山石窟和新疆高昌的石窟。两处石窟是敦煌东、西近邻,但中心柱窟窟顶前部没有人字坡,绘制时间也略晚,就其图案装饰的整体性质而言,也没有敦煌石窟平棊图案仿殿堂建筑性强烈,只有北魏时期开凿的山西云冈石窟、河南巩县石窟寺,两处的平棊结构与敦煌相近,但囿于石雕,不能细绘。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和新疆龟兹石窟也有套斗迭砌方井装饰,雕绘在穹隆形窟顶上,有所不同,属中亚石窟系统。所以,敦煌北朝平棊图案值得特别重视。1-2-2 北凉莫高窟268窟内景 ▲ 北凉268窟是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窟形窄长,平棊装饰为泥塑叠涩式,内部结构与藻井略同,四方套叠,每方约0.9米见方,套叠三层。该窟窟顶平棊图案是莫高窟最早的窟顶装饰图案,也是莫高窟唯一的仿木结构平棊装饰。1-2-3 河南洛阳王莽时期墓葬墓室中脊平棊 ▼

北魏中期平棊

平面彩绘平棊图案始于北魏中期。石窟窟体较大,开凿规整,窟顶前部人字坡坡面较长,泥塑脊檩和檐枋下两端壁上装有木质斗拱,后部平棊绕中心塔柱一周。平棊方井边饰皆土红色,构成平棊整体红色基调,反映传统建筑崇尚红色的观念。连接各方井两侧的边饰,各段不同纹样的地色也各不相同,使之产生纵向的节奏变化和横向的总体平衡。方井中的大圆莲花在佛教中是“净土”的象征,在建筑上又有“以厌火祥”的寓意。随着时光的流逝,色变墨落,大莲花粗而密集的莲瓣和绿池中细密的水纹,只能仔细去辨识了。留至今日的大莲花好像是大色环,在绿色方池中与土红色方井形成的冷暖色彩对照,方圆套迭的律动美仍强烈地感染着观者。方井套迭形成的三角形空间分别绘飞天、忍冬莲花和摩尼宝光焰纹。这些佛界的天人、天花,源自诸天供养佛陀时虚空普雨天花,在这里屈就于方井中的狭小空间。中原式殿堂平棊构架与西域式的佛教纹样得到完美组合。严谨的图案格律布纹、铺色,使平棊具有应有的庄严,天人、天花纹样的插入又为之注入了神秘、祥和的情绪。1-2-4 莲花飞天纹平棊 ▼ 方井中心绘圆轮形大莲花,两个方井外层四角绘飞天和摩尼宝,另两个方井四角绘莲花和摩尼宝。边饰纹样分别为忍冬单叶连续纹、菱格纹、云气纹、散点小花纹。色彩以土红为地色,纹样以绿、白、黑色相间,色调热烈鲜明。方井边饰均以绿色涂边,增加整体感。 北魏 莫高窟251窟 窟顶

北魏晚期至西魏平棊

敦煌艺术出现新的繁荣。石窟营造由前期的单一中心塔柱窟形向多类型窟变化,新出现覆斗形窟顶。中心塔柱窟窟体也不像前期那么宽阔高大,人字坡坡面也被缩短,屋脊檐枋两端已无斗拱。有些窟内人字坡后坡檐枋直接中心塔柱,塔柱前已无平棊。石窟仿木构殿堂建筑的特性明显淡化了。平棊图案日渐追求华丽,传统的云气纹已经消失,代之以新的动物纹样。天上的龙,花间的凤鸟跃于边饰之上,白鹅游于方井绿池之中。连续方井的角隅空间全涂以白色,纹样或是飞天,或是化生,色调明亮,面貌一新。方井之间的节奏感减弱,平面整体感却增强了。这种变化与北魏宗室元荣来到敦煌任瓜州刺史,带来中原文化,并直接参与建造石窟活动有关。1-2-5 莲花飞天纹平棊 ► 方井中心莲花的花瓣色线均已脱落,呈色环状。方井外层四角的飞天均为双手合十,同向飞行,飞天长裙颜色各异,以求变化。方井边饰为忍冬单叶连续纹、忍冬四叶连锁纹、散点小花、菱格纹。 北魏 莫高窟251 中心柱东1-2-6 莲花飞天纹平棊 ► 方井中心的莲花花瓣密集,内层边饰为云气纹、中层为忍冬单叶连续纹、外层为斜方格纹和波线纲状小花连续纹。外层四角绘飞天双手合十飞行。颜色经后世烟熏变色。 北魏 莫高窟254窟中心柱东1-2-7 莲池游水纹平棊 ◄ 池中莲花朵朵,水禽浮游,四个裸体人张臂击水,绕莲花畅游。外层四角飞天与池中人内外相应。方井边饰有云气纹、散点小花、波线纲状小花连续纹。 北魏 莫高窟257窟 中心柱东1-2-8 飞天白鹅纹平棊 ▼ 两个方井的边饰纹样相对排列,纹样有各种忍冬纹、几何纹。外层四角飞天形体清秀,莲池中各有两只白鹅,是此窟平棊纹饰的重要特点。 北魏—西魏 莫高窟435窟 中心柱南1-2-9 莲池白鹅纹平棊 ▲ 方井边饰的纹样分别是忍冬单叶波状纹、散点小花、双叶桃形藤蔓忍冬纹、双叶藤蔓分枝回卷忍冬纹、菱形纹、方格纹,外层四角绘飞天和摩尼宝火焰纹。其中两个方井纹样组合相同,中间一个方井纹样排列正与之相反,这是平棊整体组合中的相间排列法。方井莲池中绘有白鹅,这在敦煌西晋墓室藻井中已有先例。 北魏—西魏 莫高窟435窟 中心柱北1-2-10 莲花飞天龙风虎纹平棊 ▲ 方井中心为莲花,边饰纹样除忍冬、几何纹外,还有龙、凤、虎纹以及星云“十”字小花纹、长丝花草纹。龙凤虎纹设计巧妙,虽屈服于窄长的边条中,仍能并显示出展翅、腾跃、奔袭的生动神态。 北魏—西魏 莫高窟431窟 中心柱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