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与物流管控一体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10:05:19

点击下载

作者:刘军,阎芳,杨玺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物联网与物流管控一体化

物联网与物流管控一体化试读:

前言

物联网和物流管控一体化的发展,不仅能提升企业的物流管理、流程监控过程中信息化和综合化水平,而且能提升企业物流效率、控制物流成本,从而达到带动整个物流产业发展的目的。

物流管控一体化建设需要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工程与管理、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多学科技术的交叉融合,并且需要及时引入新技术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物流管理复杂性要求。随着物联网和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管控一体化将实现对物流的“高效、全面、实时、安全、系统”的“管、控、营”一体化,最终实现物流关联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服务最优化。

本书从物联网和物流管控一体化的概念入手,分为概述、物流信息技术与系统、物联网应用技术、物流管控一体化四篇,总结了作者研究团队近几年的研究成果,重点叙述了物流信息技术、物联网和物流管控一体化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技术,并结合已有专利和应用实践,给出了物联网和物流管控一体化系统的应用过程中的详细案例。

本书主要章节内容安排如下:

第1篇为概述,包括第1章、第2章和第3章。第1章首先介绍物联网和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阐述智能物流和物流管控的发展和变革。第2章详细介绍物流与物流系统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明确物流运作管理的作用和模式,分别阐述物流系统中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和配送各功能要素的相关知识。第3章从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入手,简要分析了电子商务对物流行业的应用,梳理国内外电子商务物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研究了电子商务下仓储物流和物流配送的模式。

第2篇为物流信息技术与系统,包括第4章至第8章。第4章从信息与信息系统的概念入手,简要介绍和分析了物流信息的功能、要素组成和体系结构。第5章详细介绍了物流信息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即自动识别技术、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EDI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和GIS技术。第6章从物流自动化的概念入手,分析物流行业现有的自动化技术和自动化的装备。第7章从智能物流系统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智能物流系统的特点和关键技术,并针对物流控制系统、物流跟踪系统、物流安全系统、物流可视化管理和仓储系统智能化进行分析研究。第8章介绍了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

第3篇为物联网应用技术,包括第9章至第16章。第9章主要对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及产业发展进行介绍。第10章主要对传统网络技术、现场总线、卫星通信和泛在网络进行简单的介绍,重点描述了现今主流的无线网络技术和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第11章重点介绍了RFID(无线射频)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EPC的系统组成、系统架构及网络系统模型,并且对物联网环境下的RFID和EPC技术做了概述。第12章从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出发,简要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梳理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和仿真平台。第13章从位置信息的概念入手,对不同定位技术下的定位系统进行了梳理分析,最后总结了定位技术的发展趋势。第14章从智能信息设备的概念入手,梳理了现有的智能信息设备,并给出了智能信息设备的发展趋势。第15章简要介绍了物联网数据的特点,随后对物联网海量数据的处理及其关键技术进行探讨,系统梳理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及云计算技术,详细论述物联网数据的处理方式,最后针对目前研究热点大数据进行了简要地介绍与研究。第16章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基本概念入手,简要介绍了CPS的技术特征和体系结构,并解析了实现CPS的硬件和软件要求,最后分析了CPS的应用发展趋势。

第4篇为物流管控一体化,包括第17章至第19章。第17章对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围绕物联网环境下的物流业务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研究。第18章从仓储作业的流程入手,首先简单介绍仓储管理和仓储管控一体化系统,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仓储管控一体化系统的优势,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仓储管控一体化系统和基于信息融合的物流仓储管控一体化系统的架构。第19章首先对我国物流发展趋势及对货物运输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进行梳理,然后着重对货运安全进行分析,给出了货物运输在途安全监控系统,并结合农资物流和高档艺术品的货物运输管理需求,进行了相应的运输管控一体化系统设计。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物流工程与管理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相关研究和应用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研究人员和高管阅读参考。

随着物联网技术和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和物流管控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本书结合作者研究团队与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物联网和物流管控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技术与应用系统。在成书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资料来源列于参考文献中,在此对这些作者表示敬意和感谢!

本书由刘军教授组织编写,阎芳、杨玺、刘同娟、唐恒亮、刘涛、赵东杰、徐燕参与编写工作,杨化云、宋国平、姜天、李嘉慧、申悦、王程安等研究生参与了资料收集整理和部分编写工作。

本书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北京高校物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BJLE2010)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KM201310037002、KM201410037001)资助。

由于作者水平和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作者2015年3月

第1篇 概述

1 绪论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一种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新型网络。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大飞跃,加快发展物联网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物流行业不仅是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也是信息化及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信息化和综合化的物流管理、流程监控不仅能提升企业物流效率、控制物流成本,也能从整体上提高企业及相关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从而达到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目的。准确理解物联网与物流的概念和关系,对于研究物联网和物流管控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章首先介绍物联网和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阐述智能物流和物流管控的发展和变革。随着物联网和物流信息相关技术的智能化推进,智能物流必将成为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现代物流管理方式也必将向管控一体化方向发展。

1.1 物联网研究与发展现状

物联网的发展可以划分成概念、研发、实验、应用四个不同阶段。物联网发展的最初期是概念的形成,概念形成将促使相关技术得以研发,相关技术经过实验检验后,便逐步迈向应用阶段。2012年以来,在传感技术、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下,全球物联网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各个国家在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1.1 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概况

物联网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各个领域,将传感器嵌入各物体中,将传感网与基础通信网络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系统中,有计算能力强大的数据中心,能够对网络内人、物、设备实施管理和控制,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物联网核心技术内涵丰富,包括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智能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二维码等感知技术,也包括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传感网组网和管理等传输技术,还包括海量信息存储和处理、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等处理技术,以及核心芯片及传感器微型化制造、物联网信息安全、高效能微电子等共性技术。

研究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在其《2014—2020年全球和区域物联网发展报告》中指出,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未来6年将增长5万亿美元,到202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7.1万亿美元,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人们将因此建立全时段密切联系。IDC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约为1.9万亿美元。同时,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预测,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比例将达到30∶1,仅在智能电网和机场防入侵系统方面的市场就有上千亿美元。因此,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美元级的信息技术产业。

未来10年,物联网将实现大规模的普及与发展。其中,微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微镜、气体传感器、微陀螺等器件已在汽车、手机、电子游戏、生物、传感网络等消费领域广泛应用,大量成熟技术和产品为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对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物联网应用被视为巩固综合国力、促进经济动力的重要手段。据思科最新报告,未来10年物联网将带来一个价值14.4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思科预计未来1/3的物联网市场机会在美国,30%在欧洲,而中国和日本将分别占据12%和5%。

我国物联网核心技术与国外的差距正在缩小,虽然我国高端技术领域普遍起步较晚,但许多科研院所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需要利用市场手段促进高端核心技术的产品化和产业化。1.1.2 主要发达国家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国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各国齐头并进,相继推出区域战略规划,美、日、韩、欧盟等都正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U-Japan”“U-Korea”“物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

1.美国

2013年1月高通公司推出物联网开发平台,全面支持开发者在美国运营商AT&T的无线网络上进行相关应用的开发。该物联网开发平台基于高通QSC6270-Turbo芯片组,采用高通Gobi调制解调器3G解决方案,包括加速计、光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等多个机载传感器和指示器,同时支持Java ME 3.2软件版本。AT&T将支持该物联网平台在北美地区的发展。现有的或新的AT&T开发人员在设计和开发阶段即可在实时网络上测试解决方案并展示功能。

思科公司与AT&T合作,建立无线家庭安全控制面板,如门禁系统和烟雾报警器等监控检测设备,这是AT&T为寻求手机更多连接功能的消费者提供的生活数字化设备组合和服务,结合思科的无线技术与AT&T的软件服务,旨在减轻家庭安全管理的负担、能源上多余的消耗和应用程序的复杂管理。思科还提供了控制主机后台配置和应用程序的工具。该平台支持五种无线连接标准:单向/双向通信、Z-Wave、Wi-Fi、3G及OSGi(开放服务网关协议)软件结构。其中Z-Wave是一种新兴的基于射频的、低成本、低功耗、高可靠、适于网络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AT&T在2013年把基于物联网应用的数字生活服务扩展到奥兰多等6个城市。

2.德国

德国电信公司的M2M应用已经覆盖了能源、医疗、交通物流、汽车、消费电子、零售、工业自动化、公共事业和安全9大行业。

2013年联邦教研部与联邦内政部投入科研经费约800万欧元,共同支持一批物联网信息安全领域的研发项目,在2015年8月基本完成。此次实施的研发项目以物联网中的嵌入式信息系统安全、数据传输及编码过程安全为重点,采用产学研合作的形式进行。如卡尔斯鲁尔的Wibu-System AG公司牵头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集成化保护”项目,将研发能保障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嵌入式操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新型信息系统硬件结构。福特旺根应用科技大学协调的项目“虚拟现实系统通用多形态安全解决方案”,致力于研发物联网中恶意攻击和远程操控行为的识别和应对技术方案。弗朗霍夫学会海因利希-赫茨研究所牵头的项目“物联网高效安全编码技术”,研究重点为物联网数据无线传递过程的高效安全编码及加密技术方案。

3.韩国

韩国制定的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韩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SK电讯与三星公司、起亚汽车和车内通信企业UDtech建立了合作关系,四家企业联手推动车载通信服务的发展,首批将推出一款可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使用的车载通信应用,可帮助记录行车速度、距离、油耗等信息。

在2012年年底韩国移动射频ID技术已被总部位于日内瓦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作为国际标准采纳。韩国政府管理的电子电信研究院开发的移动RFID技术可实现手机读取各种RFID标签,使用配备OID(Object ID)的手机,用户就可以读取RFID标签上详细的产品数据。通过ISO标准化的RFID技术,韩国将能保护其国内的移动RFID市场,目前包括SK Telecom和KIF在内的韩国移动电信服务运营商正在对各种不同行业的相关服务进行测试。

在物联网发展进程中,技术趋势呈现出融合化、嵌入化、可信化和智能化的特征,而管理应用趋势呈现出标准化、服务化、开放化和工程化的特征。1.1.3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1.我国物联网产业展状况

2009年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力支持。2011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2013年1月发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涵盖云计算服务、物联网应用等。2013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密集出台,一方面重视政策支持、规范、指导;另一方面逐步放开市场,推动资本市场对接物联网产业发展。

在2013年国家发改委设立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信息安全两大专项支持物联网发展,重点包括海铁联运的货物物流运输,与司法部推进监狱管控的物联网应用,与水利部进行重点水库监测的物联网应用等,并在2013年9月发布十大“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包括顶层设计、标准研发、商业模式、政府扶持等方面。工信部则通过组织产业目录编制及制订专项规划等工作,重点支持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和智能家居9个重点领域发展。智慧城市成为物联网推进的重要载体。在2013年由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起草的《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正式发布,对“智慧城市”的定义、体系、功能特征、建设关键部署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2013年至2014年6月,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33项相关政策,设立专项和给予资助,为我国物联网产业与应用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至2013年年末,RFID国标立项31项,已发布4项;国标委下达了47项物联网国家标准计划;移动支付国标发布实施。

在政策的培育下,物联网产业在近几年处于高速发展期,2010年我国物联网总产值约1900亿元;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2012年已经超过3600亿元,年增速接近40%;2013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为4896亿元,达到2010年1933亿元的2.53倍;2015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十二五”末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2017年将超过万亿元级。而未来3~5年,物联网核心细分产业(如传感器等)的增速将会维持35%以上的年复合增速率。

据“中华工控网”网站报道,传感器产业已直接从中受益。2012年我国传感器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有259家,销售收入509.63亿元。在物联网市场规模大幅增长的带动下,2017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测,2010—2015年我国传感器市场年复合增长将达到31%。

我国各省市积极推出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各地发展物联网产业思路不尽相同,如北京市以应用示范为主,强调产业联盟推进,掌握标准话语权;上海市主要集中在建设产业基地,通过示范工程,创新商业模式;无锡市侧重创新,示范,成果转化;成都市重点也在示范应用上;嘉兴市主要是借势发展,重点在示范工程上。总体而言,全国各地物联网产业规划都是基于目前产业基础,按照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大力推进和强调示范应用,以应用带产业,以产业带技术,最终占据区域的高地。各省市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其中深圳市出台《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3年)》,天津市出台《物联网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东莞市出台《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东莞规划(2012—2015)》。现选取国内具有典型意义的省市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现状进行介绍。

2012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无锡要作为我国物联网的“先行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传感网创新示范区。2013年8月召开TD-LTE(4G)试点城市建设推进会,为4G网络建设与发展提供全面支撑,推动4G网络在无锡的建设,并争取让4G与物联网的融合应用推广走在全国前列。2013—2015年无锡市每年筹集和整合专项资金5亿元,支持物联网应用示范、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规模发展。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国家级RFID产业化基地,在2012年已形成了较完整的RFID产业链,聚集了一批芯片设计、标签和读写器研发生产及系统集成等重点企业。2012年物联网被列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的11个产业之一。上海企业拥有的传感器芯片、实时数据库、海量实时图像处理等一批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设计的CMOS图像传感芯片年销量达6.4亿颗,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4。在RFID芯片及智能卡领域,集聚了华虹集成电路、复旦微电子等一批国内领军企业,初步形成了从芯片设计和生产到应用系统的产业链。

2013年11月由山西太原罗克佳华工业有限公司提请建设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将打造物联网技术和数据应用方面的开发与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为我国在物联网技术、数据应用领域的管理、监督与决策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山西环保物联网建设在2013年获世行1.5亿美元贷款,该项目是通过感知层对环境质量、污染源、风险源三类重点环保监测对象进行感知,通过高性能计算、海量数据挖掘、智能分析等技术,在全省范围内建成“精准覆盖,全程掌控,重点突出,运行有效”为一体的环保物联网体系。

2013年5月发布的《福建省加快物联网发展行动方案(2013—2015年)》,提出到2015年将重点培育15家以上在细分领域全国领先的物联网应用服务商、高端传感和网络设备制造商,1家以上以物联网为主营业务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完善物联网产业体系。11月首个电梯安全物联网技术规范——《厦门市电梯安全物联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规范(标准)》通过专家审查。

2.我国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1)技术应用缺乏成熟商业运作模式。目前的物联网应用主要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技术本身比较成熟,难点在于打破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壁垒。物联网示范工程主要由政府投入,引导民间投资发展产业,典型的行业应用都具有民生工程的特点,应用的瓶颈在于行业协作和商业模式。由于物联网技术涉及范围广,很难建立公共标准,但在行业应用方面可以在形成固定模式之后,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因此,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对于特定行业应用形成规模非常关键,而当前的应用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市场化的跨行业、跨部门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2)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由于中国信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在设计理念和发展环境上的不足,造成领域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尤其是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关键芯片、高端传感器、高端服务器等硬件技术领域,国内只有少数企业有能力进行研发投入,造成技术水平长期落后于人。而跨国软件、集成电路企业对核心技术形成垄断,造成国内企业从事物联网核心技术优势不突出,创新能力不足,以至于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难以在短期内形成与国外厂商抗衡的技术竞争力。因此,对于中国物联网核心技术发展的支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以及政府的大力投入,都是中国物联网技术成长急需的环境和土壤。(3)核心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机制落后。核心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机制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关键,需要政府提供政策、创造环境。中国物联网核心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机制明显滞后,首先,由于中国物联网产业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企业核心技术研发周期与产业和市场的节奏不相适应,需要快速将技术产业化。因此,要提升创新企业的市场运作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产品规划和产业滚动的安排能力,以实现自主品牌与核心技术创新的有效结合。其次,缺乏有利于核心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政策措施。政府是核心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推动者,要为新技术产业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应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扶植风险投资以利于技术产业化吸引资金,完善和加快发展技术产权交易等,以利于为核心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1.2 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现状

物流信息指的是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是物流活动内容、形式、过程及发展变化的反映。狭义的物流信息指与物流活动(如运输、保管、流通加工等)直接有关的信息。广义的物流信息不仅指与物流活动有关的信息,而且还包含与其他流通活动有关的信息,如商品交易信息和市场信息等。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应用,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提升,信息技术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平台,也使得物流信息技术成为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因此,物流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物流业的各个领域,对物流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2.1 物流信息技术的构成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自动识别技术(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自动跟踪与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以及在这些技术手段支撑下的面向行业的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技术。物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属于信息技术范畴,具体可分为4个层次。(1)物流信息基础技术,即有关元件、器件的制造技术,它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例如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分子电子技术等。(2)物流信息系统技术,即有关物流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它是建立在信息基础技术之上的,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主要内容包括物流信息获取技术、物流信息传输技术、物流信息处理技术及物流信息控制技术。(3)物流信息应用技术,即基于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技术、优化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技术,而设计出的各种物流自动化设备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例如自动化分拣与传输设备、自动导引车(Automatic Guided Vehicle,AGV)、集装箱自动装卸设备、仓储管理系统(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WMS)、运输管理系统(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System,TMS)、配送优化系统、GPS、GIS等。(4)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即确保物流信息安全的技术,主要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身份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备份与恢复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1.2.2 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当前,各种物流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的物流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1.物流自动化设备技术的应用

配送中心是物流自动化设备技术集成和应用的热门环节,其特点是每天需要拣选的物品品种多、批次多、数量大,因此国内超市、医药、邮包等行业的配送中心已逐步引进了物流自动化拣选设备。物流自动化设备技术的应用具体可分为两大类。(1)拣选设备的自动化应用。如北京市医药总公司配送中心,其拣选货架(盘)上配有可视的分拣提示设备,这种分拣货架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相连,动态地提示被拣选的物品和数量,指导着工作人员的拣选操作,提高了货物拣选的准确性和速度。(2)物品拣选后的自动分拣设备。用条码或电子标签附在被识别的物体上(一般为组包后的运输单元),由传送带送入分拣口,然后由装有识读设备的分拣机分拣物品,使物品进入各自的组货通道,完成物品的自动分拣。分拣设备在国内大型配送中心有所使用(例如立体仓库和与之配合的巷道堆垛机),其在机械制造、汽车、纺织、铁路、卷烟等行业都有应用。例如昆船集团生产的巷道堆垛机在红河卷烟厂等多家企业早已应用多年。近年来,国产堆垛机在其行走速度、噪声、定位精度等技术指标上均有了较大改进,运行也比较稳定。但是与国外著名厂家的产品相比,在一些精细指标(如最低货位极限高度、高速(80m/s以上)运行噪声、电机减速性能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2.物流设备跟踪和控制技术的应用

目前,物流设备跟踪主要是指对物流的运输载体及物流活动中涉及的物品所在位置进行跟踪。物流设备跟踪的手段有多种,可用传统的通信手段(如电话等)进行被动跟踪,也可利用RFID手段进行阶段性的跟踪,但目前国内用得最多的还是利用共建信息技术GPS/GIS跟踪。GPS跟踪技术利用GPS物流监控管理系统,主要跟踪货运车辆与货物的运输情况,使货主及车主随时了解车辆与货物的位置与状态,保障对整个物流过程的有效监控与快速运转。在国内,部分物流企业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提升对客户的服务能力,也逐步应用了这项技术,例如沈阳等地方政府要求下属交通部门对营运客车GPS设备进行了部署,从而加强了对营运客车的监管。GIS是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通过各软件的配合,GIS可以建立车辆路线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设施定位模型,更好地为物流决策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物流的管理和分析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

3.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的应用

企业竞争的全球化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用户交货期的缩短等需求都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时物流理念也由此诞生。如何保证对物流过程的完全掌控,物流动态信息采集应用技术是必需的要素。动态的货物或移动载体本身具有很多有用的信息,例如货物的名称、数量、重量、质量、出产地等,或者移动载体(如车辆、轮船等)的名称、牌号、位置、状态等一系列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在物流中反复使用,因此,正确、快速读取动态货物或载体的信息并加以利用可明显地提高物流效率。在目前流行的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应用中,条码技术应用极为广泛,还有磁条(卡)、语音识别、便携式数据终端、射频识别等技术。

4.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应用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指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提供物流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共享服务的信息平台。具有整合供应链各环节物流信息、物流监管、物流技术和设备等资源,面向社会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管理服务、技术服务和交易服务的基本特征。

它的功能主要有:①搭建B2B的企业信息发布平台;②实现物流相关企业的办公自动化;③提供客户管理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车辆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的功能;④具有GPS卫星定位系统等外设接口;⑤具有与工商、税务、海关等政府相关部门系统接口;⑥成为物流联运指挥中心系统;⑦通过云计算实现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⑧信用评价,对企业用户证照核查、对司机用户身份证、驾驶证、运营证和行驶证的核查;⑨过程管理,实现对货运车辆的跟踪和了解,全过程透明化管理。1.2.3 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RFID将成为未来物流领域的关键技术

专家分析认为RFID技术应用于物流行业,可大幅提高物流管理与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另外,从全球发展趋势看,随着RFID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RFID产业将成为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群,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RFID技术有望成为推动现代物流加速发展的新品润滑剂。

2.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将成为物流发展的突破点

在全球供应链管理趋势下,及时掌握货物的动态信息和品质信息已成为企业盈利的关键因素。但由于受自然、天气、通信、技术、法规等方面的影响,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的发展一直受到很大制约,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因此,借助新的科技手段,完善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将成为物流领域下一个技术突破点。

3.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将日益被重视

借助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物流信息技术,在享受网络飞速发展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时刻饱受着可能遭受的安全危机,例如网络黑客无孔不入地恶意攻击、病毒侵袭、信息的泄密等。应用安全防范技术,保障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或平台安全、稳定地运行,是企业长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1.2.4 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

1.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组织的影响

过去物流活动被分散在企业内部不同的职能部门,或者分散在不同的企业,物流的组织功能并不存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EDI的应用,使得物流活动可以从原来的制造企业或者商业销售企业中独立出来,并形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活动从原来企业内部单一环节上的管理活动逐步成为独立的企业活动,在整个经济中出现了新型的物流组织。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又涌现出了很多新型的物流企业,比如第四方、第五方物流企业。事实上,第四方物流企业和第五方物流企业是专门对物流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物流企业。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新型物流组织出现,而且物流组织的层次也在不断地提高。这种逐渐升级的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组织形式,即以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企业内部一体化物流组织;第二阶段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EDI技术出现后,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后,以EDI技术为基础的专业化的物流组织;第三阶段是作为供应链管理者出现的物流企业,即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物流流程的一体化组织。

所以,物流组织的发展也需要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整个物流组织的发展和创新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2.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产业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

在传统的物流活动中,物流竞争的主体是工商企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物流组织的出现,物流企业间的竞争替代了传统的工商企业间在物流环节上的竞争。从竞争范围上看,传统的物流活动往往表现在仓储、运输、包装等单独的环节上,工商企业注重上述单一环节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在信息技术发展以后,随着供应链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形成,物流竞争已经从单一环节竞争转到物流供应链的整个过程的竞争。20世纪80年代,物流设施的竞争促使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供应链形成以后,提高单一设施的水平已无法满足物流需求,而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全部资源,提高整体运作效率,才是竞争的主要形式。信息处理及管理能力决定了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决定了对顾客提供高效率高水平的服务的能力。所以,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是运输设备和自动化的仓库,而是对顾客的响应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基础上的。所以物流竞争已经从原来关注物流设施水平转向了信息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3.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运行方式的影响

过去的物流活动实际上是生产者生产出一个产品后,要求物流供应商或者其他服务部门按照生产者的要求经过几个中间环节,最后送到消费者手中。按照西方市场专家的观点,上述过程是借助按推式的方法运行的,即产品生产—流通过程—消费者的模式。而现在,世界范围的经济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竞争性经济。每一个用户、消费者产生的需求,通过市场信息系统共享以后,传达到生产者和流通者手中,使其必须围绕着市场的需求信息来组织经营活动。物流活动在运行方式上从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同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得信息具有透明性和共享性,推动了物流活动从过去的分散、局部的活动变成了整个供应链上的系统化、全程化的活动;信息在整个供应链所有参与者间的共享性,也使得整个物流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管道;所有参与者都能够根据充分的信息合理地进行分工和市场定位,进行规范化的运作。因此,物流运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已具备了透明化、信息化和主动化的特性。

1.3 智能物流研究与发展现状

1.3.1 智能物流

智能物流是基于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流通和信息管理技术,完成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多项基本活动的货物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移动的整个过程,为供方提供最大化利润,为需方提供最佳服务,同时消耗最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整体智能社会物流管理体系。

智能物流的智能性体现在:①实现监控的智能化,主动监控车辆与货物,主动分析、获取信息,实现物流过程的全监控;②实现企业内、外部数据传递的智能化,通过EDI等技术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一体化、柔性化;③实现企业物流决策的智能化,通过实时的数据监控、对比分析,对物流过程与调度的不断优化,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及时响应;④在大量基础数据和智能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物流战略规划的建模、仿真、预测,确保未来物流战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智能物流的特点如下。(1)智能化。这是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智能物流的典型特征,它贯穿于物流活动的全过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其智能化的程度将不断提高。它将不仅仅限于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道路的选择、自动跟踪的控制、自动分拣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的管理等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将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2)柔性化。本来就是为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而在生产领域提出的,即真正地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物流的发展也是如此,必须按照客户的需要提供高度可靠的、特殊的、额外的服务,“以顾客为中心”服务的内容将不断增多,服务的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大,如果没有智能物流系统柔性化的特点是不可能达到的。(3)一体化。智能物流活动既包括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物流活动,也包括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全部物流活动等。智能物流的一体化是指智能物流活动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它是以智能物流管理为核心,将物流过程中运输、存储、包装、装卸等诸环节集合成一体化系统,以最低的成本向客户提供最满意的物流服务。(4)社会化。随着物流设施的国际化、物流技术的全球化和物流服务的全面化,物流活动将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企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为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一个社会化的智能物流体系正在逐渐形成。构建智能物流体系对于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并成为智能型社会发展的基础。1.3.2 智能物流关键技术

智能物流关键技术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分类。

从宏观角度看,智能物流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项。(1)集成化的物流规划设计仿真技术(物流规划设计的可视化技术)。此项技术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大到物流园区的规划设计,小到企业生产物流的规划设计,都可以利用物流规划设计仿真技术对规划和设计方案进行比选和优化。(2)物流实时跟踪技术。物流的全程跟踪和控制是智能物流提供的最重要的增值服务之一,综合运用GPS、GIS、RFID、EDI和Internet技术,建立物流的全程跟踪查询系统,为用户提供货物的全程实时跟踪查询服务,将业务沿着主营业务向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企业延伸,提供大量的增值服务。(3)网络化分布式仓储管理及库存控制技术。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对相关不同区域的仓储活动协调进行有序的管理,对其库存根据市场地变化、配送地的调整进行实时的、动态的控制,使其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这就对其物流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网络化分布式仓储管理及库存控制技术作为智能物流的一个不可或缺部分,可有效地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4)物流运输系统的调度与优化技术。物流配送中心配载量的不断增大和工作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都要求对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科学管理,因此配送车辆的集货、货物配装和送货过程的调度优化技术是智能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5)物流基础数据管理平台和软件集成技术。物流基础数据管理与集成,关键在于处理海量数据,实现上下游共享信息,保证数据来源的可信度及安全性,提供数据存储与备份、不同应用系统接入。(6)智能物流信息和自动化设备。智能物流离不开智能化的设备,包括自动引导车、仓库机器人、PDA与智能手机、图形图像设备、数字标牌、自动分拣设备等。

从微观角度看,智能物流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项。

①低功耗、大容量、读写等效的电子标签,电子标签防冲突技术;②低成本、小型化、嵌入式、可密集部署的高效读写器;③中间件数据处理和安全性技术;④网络通信服务构建技术;⑤面向应用的系统集成技术;⑥RFID技术与无线传感技术等其他技术的融合;⑦无线通信技术,如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⑧定位技术,如GPS卫星定位系统、蜂窝基站定位、室内精准定位、Wi-Fi基站定位技术等;⑨数据挖掘、数据存储与云计算技术;⑩自动识别技术,以计算机、光、机、电、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数据采集技术;⑪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1.3.3 智能物流发展现状

1.国外智能物流发展

早期物流研究主要在美国展开。1915年,美国营销学者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中首次使用了“物流”概念;1916年,美国学者威尔德在《农产品营销》一书中对物流的职能进行了论述,首次将物流的职能定义为“创造时间和空间效用”;1924年,美国营销学者克拉克在《市场营销学原理》中专门设立了一章来研究物流问题,第一次将流通明确分为商流和物流,并进行了定义;1927年,拉尔夫·布索迪在《流通时代》中首次用Logistics称呼物流,为物流概念化奠定了基础;1946年成立的美国物流运输协会,为物流工作者和研究者进行物流研究、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发达国家逐渐开始对物流进行更深层次研究,使物流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70年代以后,国外发达国家开始对物流进行了大规模、全面研究,如制定物流相关法规政策、物流管理研究、物流设施规划构建、物流网络系统研究等,基本上形成了物流研究理论体系,包括物流合理化、效率化理论、物流系统理论、物流标准化理论、物流组织理论、物流服务理论、物流成本理论、物流政策理论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的发展,使得现代物流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电子商务带来的交易方式的变革,使得物流向信息化、网络化进一步发展。专业系统的推广也使得美国物流管理实现了智能化,提高了整体效用。如美国的第三方物流公司Catepillar开发的物流规划设计仿真软件,它能够通过计算机仿真模型来评价不同的仓储、库存、客户服务和仓库管理策略对成本的影响。世界最大的自动控制阀门生产商Fisher在应用物流规划设计仿真软件后,销售额增加了65%,从仓库运出的货物量增加了44%,库存周转率提高了将近25%。

日本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也有较长的历史,日本的物流领域均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企业的物流作业中,铲车、叉车、货物升降机等机械的应用程度较高,配送中心的分拣设施、拼装作业都较为先进,在国际物流领域中广泛使用EDI系统。日本在集成化物流规划设计仿真技术的研发方面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以前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AIS研究所研发的RalC系列三维物流规划设计仿真软件。RalC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在日本,包括冷冻食品仓储、通信产品销售配送、制药和化工行业的企业物流等都有RalC的应用,并且产生了相当好的效益。此外,日本东芝公司的SCP(Supply Chain Planner)物流仿真软件也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

总之,国外物流信息化发展已有50多年的历史,物流信息化水平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

2.国内智能物流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物流产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在一些领域或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中国物流业总水平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物流业相比,无论是在经营理念还是管理手段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由于物流业的市场准入,大型跨国物流企业将迅速进入我国,抢占迅速增长的物流市场,使得我国物流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因此,提高我国物流产业的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向现代物流转变是我国物流领域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1981年,王之泰教授在《物资经济研究通讯》上撰写的“物流浅谈”一文中,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将物流概念引入我国。其后,物流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资料流通领域,重点研究物流活动本身。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物流研究工作出现了新高潮,主要表现在物流研究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研究队伍迅速增长,以及研究成果急速增多等几个方面。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要求大力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也把物流配送作为中国“十五”时期着重发展的服务业。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用信息化带动我国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物流产业,从更高的着眼点去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国内物流产业的竞争力,实现物流信息化跨越式发展,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的物流业受到传统体制影响,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技术及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发展不均,加上新兴技术应用不足、企业对物流认知不够等因素的限制,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物流总体水平不高,产业总体规模不大。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了提高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生产和销售等企业不断吸收经验,对物流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从总体来看,RFID技术开始在物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目前各大物流公司在港口信息化和不同的物流领域中应用中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另外,我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尽管起步晚,但是发展比较快,以中国电子口岸为代表的“金关”很有代表示范效应。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特别是浙江、山东等地。目前我国已有多家从事智能物流的企业,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天津,以及中西部地区的武汉、重庆、成都、西安等大中城市,重点企业如中储股份、外运发展、中海发展、铁龙物流、武汉长江智能物流、上海三尔施智能物流、江苏双茂智能物流等企业。1.3.4 物联网与智能物流系统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不同的行业从不同的技术角度出发都会有一些特定的应用。2011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分别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应用这项技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就是物流业,也就是本书所说的智能物流。通过应用物联网这项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物流运作的成本,提高物流整体的运作效率,并且实现物流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物联网作为一种全局性的应用技术,被公认为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产业技术革命。物流领域是最早步入物联网理念的领域,根据目前物联网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物联网的发展对物流业的影响,物联网的发展将推动物流业进入智能化的时代。“智能物流”简单地说就是指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它是指在物联网的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管理、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采集技术、信息流通等技术,完成将货物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移动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为需方提供最佳的服务,为供方提供最大化利润,同时消耗最少的社会和自然资源,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的整体智能社会物流管理体系。

要真正实现智能物流,就必须要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分享和互动。而企业之间的核心联系纽带就是物品,以物品状态信息作为流动主体的物联网技术,正是构建覆盖供应链的全程智能物流配送的关键。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供应链之间的信息无缝整合,从而构建统一的物流配送服务信息平台,在该平台上提供智能物流模式。

通过物联网,使得物流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上下游贯通,实现制造企业供销两端的无缝衔接。提高物流配送的即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实现低成本、按需供给的物流仓储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将供应链上下游所有企业衔接起来,形成端到端的智能供应链物流配送服务流程,从而能够依据物流配送实时状态实现有效的配送。

通过物联网的智能感知、自动传送手段,使得企业能够对供应链物流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现实时监控,及时掌握物流活动状态,并对状态进行实时响应、自动决策、智能应对。

通过物联网的协同分享平台,企业之间能够进行基于物流储运分享的协同配送和协同储运:物流企业之间实现有效地货运信息分享、货运资源分享,实现协作配送;供应链企业之间将储运资源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分享,一个企业能够利用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储运资源,提高运输配送效率。1.3.5 智能物流发展存在的挑战

智能物流是物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发展智能物流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包括: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及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对物流提出新要求;更多的企业开始寻找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市场竞争加剧,优化供应链各个环节,加快产品流通变得更为重要;后金融危机时代,物流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然而,现阶段对智能物流的诠释比较多的还是在技术层面,例如信息技术或传感器在物流中的应用等,呈现出技术推动的特色。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着大量的各种消费需求与客户订单,怎样能使物流业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并能在最优化的条件下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1.实施智能物流的成本开发高

实现智能物流中采用的物联网技术开发的成本对于建设智能物流道路来说是难以逾越的一道墙,尽管物联网技术有很多优势,但提到物联网应用时很多人会有疑问,那就是谁来为物联网埋单?“以RFID标签开发为例,当前可以实现远距离扫描的标签每个成本要1美元或更多,一个解读器成本大约为1000美元甚至更多,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成本还包括接收设备、系统集成、计算机通信、数据处理平台等综合系统的建设等。这对低利润率的物流产业可谓是难堪重负。业界预计,只有当标签成本降低到5美分左右才可能得到大范围的应用。”所以我国物联网技术的推广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要实现智能物流的道路还任重道远。

2.难以形成统一的业界标准

物联网是一个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互联互通、互相融合的大网,相关的接口、通信协议都需要有统一标准来指引。从整体上来看,由于各行业应用特点及用户需求不同,国内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规范,这成了物联网发展的最大障碍。标准的研究一是要有权威性;二是要有应用性,要被行业接受,应用才能成为事实标准,还要有国际标准的自主合作体系和知识产权。但这些对于我国来说都还没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

3.智能物流的安全隐患

恩智浦(非接触智能卡)经典芯片被破解事件后,业界开始对RFID技术安全性进行激烈的讨论,而且目前尚未有完全有效的方法来杜绝“破解”“克隆”等非法手段。因此,应用安全防范技术,保障智能物流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是物流企业长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而现阶段要解决安全的问题,首先是要靠技术,安全防卫技术是决定性因素;其次是要依赖于软件开发的严谨管理和设计流程;再次是要依靠法律的约束力;最后还得借助于内部管理的牵引力。安全的问题也在时刻变化着,包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安全的防卫技术的更新等。由于信息系统具有开放性和安全性这两个矛盾体,因此如何在开放性和安全性之间进行平衡的调整,成为当今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首要因素。如何平衡这个矛盾体系将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一方面急切出台配套保障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的法令、法规,加强信息应用的监管体系的约束力度;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进步。

4.政府政策和法规的建立,要有所侧重并付诸实践

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还有待建立和完善。我国很多物流企业都是自主经营的,这就是我国物流业得不到提升的障碍之一,如果政府能加大在资金技术上对一些小型物流企业支持,并且不断融合一些小型物流企业与大型物流的整合,使得物流业不断得到统一化、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从而更有利于物流业与物联网的整合,加快我国实现智能物流的步伐。

此外,由于缺乏配套的法规,各地区、各行业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的操作性不强甚至互相冲突,我国物流发展需要的环境远未达到要求。据估算,如有可参照的标准与法律法规,我国企业在开发信息系统上能节约80%的开支,将各个系统连通起来的成本也会有近一半的缩减,减少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