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保卫战:捉住砍伐森林的那只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04:18:35

点击下载

作者:田勇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星球保卫战:捉住砍伐森林的那只手

星球保卫战:捉住砍伐森林的那只手试读:

前言

曾经,整个地球都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景象。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草地,天空和大海都是一片蔚蓝的颜色,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鱼儿在水里快乐地游着,其他的动物在陆地上快活地奔跑着。而如今,这种景象或许只有在电影当中才能看到了。森林被大量砍伐,河流污染,野生动物遭到屠杀,自然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

地球默默无言、忍气吞声地承受着人类战天斗地的征服和改造。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我们的地球已显示出某些破损的迹象。只要地球的自然运动规律出现一点点偏差,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面对无知而又贪婪的孩子,地球母亲正在失去耐心——飓风、海啸、地震、沙尘暴等各种自然灾难层出不穷。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物质享受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在牺牲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换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正遭受着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威胁和危害。这种威胁和危害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前途。解决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谋求人类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的重大历史使命。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人类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生态环境中。因此,陷入生态困境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扰,空气污浊、土壤酸化、饮水腥臭……问题的严重性还不止于此,如果任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下去,那就不仅仅是不便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了,大自然的报复是加倍的。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了拯救自然、拯救自身的行动。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未从根本上改善恶化的环境,但只要朝着这一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相信终有一天,人类会从生态困境中走出来。

本套书以增强青少年环保意识为出发点,立足环境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内容涉及环保的方方面面,希望这些知识能够让“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的环保理念深入到青少年的心灵。

为了我们共同的家,我们要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为保护生态环境、拯救地球家园而努力!

第一章 地球之肺:森林与人类

说到森林,人们就会想到那参天的大树、绿涛万顷的林海,谁也不会把房前屋后、公园庭院中的零星树木叫做“森林”。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但是如果仅把森林看成是大树的组合,那是远远不够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森林。

第一节 认识我们的森林

什么是森林

绿色是生命的原色,森林是人类健康的摇篮。远古时代,地球上到处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人类生存的环境原来是一个绿色的世界。那时的人们出于对森林和树木朴素的敬畏之情,举行一些纪念活动。美洲印第安人视森林为图腾:“树木撑起了天空,如果森林消失,世界之顶的天空就会塌落,自然和人类就一起死亡。”人类的祖先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他们以采集野果、捕捉鸟兽为食,用树叶、兽皮做衣,在树枝上架巢做屋。森林是人类的老家,直到今天,森林仍然为我们提供着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物质。估计世界上有3亿人以森林为家,靠森林谋生。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的许许多多生物所组成的生物群落。由此可见,森林是一个包括各种各样生物的群体,一棵棵孤立的树木不是森林,那到底什么是森林?面积要多大才算是森林呢?树木种植场算不算是森林?竹林茂密的森林又如何?这些问题没有绝对答案,因为国际间并无统一的对森林的定义,不同国家(机构)的评估结果也大相径庭。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定义的森林是指,在发达国家树冠覆盖率不少于20%,在发展中国家不少于10%的半公顷以上的非城市及农业用地,其树木至少有5米的高度。在2003年之后,这个定义才与农林业有一个清晰的划分,那些生产农产品(如杧果)的树种及人工种植的树种,像软木橡树、橡胶树、椰树及棕榈树等都不会被列为森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乔木林1.森林主人:树木

森林大世界包罗万象,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森林的主人——树木。森林的大当家是“乔木”,但我们可不能以高取“树”,例如竹子,可以像大树一样长到几十米高,但它不是树木,而是禾本科的一种草,是谷子和甘蔗的“大表兄”。竹子虽有坚硬的茎,可它内部却是空心的。在墨西哥的沙漠上屹立着10多米高的仙人掌,它的茎像树干一样粗大,但它的茎与真正的树完全不同,是用来贮存水分的,所以仙人掌也不是树木。热带地区的香蕉“树”也能长到10多米高,但那貌似树干的茎是植株基部的叶柄,没有树干,也没有分枝,所以也不是树木。

植物学家给树的定义是“木质的多年生”植物。这样说来,用高度识别树木并不完全正确。那些多年生的有着发达木质茎的植物,虽然矮小,但都可称其为树,不过我们称其为灌木。因此,要识别森林里的树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植物学家把成千上万的树木分成两大类(植物分类学家称为门)。一是裸子植物——果实的种子是裸露的,外边没有果皮包裹,叶子呈针状或条状披针型,如常见的松树。裸子植物能适应干燥寒冷的陆地环境,所以至今还是森林的主角。二是被子植物——就是能开花结果的植物,种子不是裸露的,外面都有一层或几层保护膜包围,如果肉、果皮等,常见的梨树、苹果树、杨梅树都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类繁多,目前植物学家已经给起了名字的就有20多万种,在陆地上分布很广。2.森林种类

森林的种类多种多样。根据森林的功能、社会需求和经营目的,我国将全国现有森林划分为5个森林种类,简称“林种”。它们分别是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简称特用林)。(1)用材林。以生产木材和木纤维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称为用材林。

例如生产原木、锯材、纸浆材、建筑用材等材种的树林和竹苹果树属于被子植物林都属于用材林。长期以来,用材林在我国一直是数量最多的林种,它主要满足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中对木材和木纤维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和森林多种效能的要求会不断增加,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经济林的比重将逐渐提高,用材林的比重会逐步下降。(2)防护林。森林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大多数森林都能提供木材,而所有的森林都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在划分林种时,只有以发挥防护效能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才能被称为防护林。在防护林中,根据防护作用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护路林、护岸林等。(3)经济林。经济林是一个种类多、范围广的林种,凡以生产果品、饮料、食用油料、饲料、药材、工业原料、调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或林木都称为经济林。该林种有林地面积比重,是除用材林、防护林以外居第三位的林种。(4)薪炭林。薪炭林是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或林木。在全国现有林地中,薪炭林是面积较少的林种。在森林分布面积中是各林种中蓄积量最少的。薪炭林虽然比重小、面积少,但它的作用十分巨大。在我国农村广大地区和浅山区,居民有薪炭林60%以上使用植物能源,因而薪炭林是必不可少的能源。(5)特种用途林。也称为特用林。它是以科学试验、风景、旅游、国防、保护环境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或林木。特用林也是一个包括范围很广的林种,可以细分为国防林、母树林、种子园、森林公园、风景林、环境保护林、教学用林、实验用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等。森林是怎样成长的

森林群落是指在一定的生境中,森林植物与植物间,以及植物与环境间,经过相互作用和联系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外貌和结构特征的植物群体。森林群落从形成到衰老的过程即为森林群落的发育。它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各个时期都有明显的特点。

森林群落发育的初期:森林群落刚刚形成。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建群种发育良好,但组成成分不稳定,种群的个体数量变化较大,群落的结构尚未定型,层次分化不明显,第一层中的种类也不稳定,森林群落特有的生态环境正在形成中。

森林群落发育的盛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适于生境的种类得到良好的生长发育,群落的组成成分已稳定,结构已定型,层次分化明显,群落特有的生态环境十分突出,群落中耐阴种类天然更新的情况良好。

森林群落发育的末期:群落进入发育末期时,原来建群种的长势逐渐减弱,缺乏或丧失更新能力。同时,一些新的种类开始侵入和定居,并旺盛生长。此时,种类成分又出现混杂现象,群落原来的结构和特有的生态环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对原来建群种的存在与发展十分有利。森林群落

上述三个时期是没有截然的自然界限,一个群落发育的末期必然孕育着新群落发育的初期,原有群落的特点,往往要延续到下一个群落开始进入发育盛期时才会完全消失。在林业生产中,为了便于开展经营活动,通常人为地将森林群落划分以下几个阶段:1.幼龄林阶段

从森林发生到林分郁闭后5~10年或更长时间属于幼龄林阶段(实际包括幼苗、幼树阶段),为森林的形成时期。这个阶段的初期,幼苗、幼树或萌芽条发生,它们散生或丛生,地上部分生长很慢,与杂草竞争激烈,适应力弱,常被大量淘汰,随着保留下来的个体逐渐长大,幼林树冠开始郁闭,林木群体结构才开始形成,对外界不良环境因素(如杂草、干旱、高温等)的抵抗力增强,稳定性大大提高。同时,在这个阶段的前期,由于林木个体之间的矛盾还很小,个体营养空间还比较充足,有利于幼林生长发育,开始进入高、径的速生期。天然更新良好的幼林此时进入全林郁闭,呈不通透的密集状态,有时称为密林阶段。对于充分密集的幼龄林来说,在幼龄林阶段的后期往往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由于林木高、径快速生长的积累,使林木出现了拥挤过密的状态,林木开始显著分化,枝下高迅速抬高,林下阴暗往往形成较厚的死地被物层,开始出现自然稀疏现象。在此阶段中,林木因过密而生长纤细,易遭受风雨及病虫害,种群间竞争也比较激烈,急需人为干预,保护目的树种并降低密度,以促进保留木的林冠发育和直径生长,增强抗逆能力,这是森林抚育极为重要的时期。2.中龄林阶段

林分经过幼龄林阶段而进入中龄林阶段,森林的外貌和结构基本定型。在这个阶段,林木先后由树高和直径的速生时期转入到树干材积的速生时期。在林木群落的生物量中,干材生物量的营造丰富而稳定的森林群落比例迅速提高,而叶生物量的比例相对减少。在这个阶段,由于自然稀疏或人工抚育的调节,林分密度已显著地降低下来,再加上林冠的提高,林下重新开始透光,枯枝落叶层分解加速而下木层及活地被物层有所恢复或趋于繁茂。在这个阶段里,由于林木体积增大而造成的拥挤过密的过程还在延续,仍需通过抚育间伐进行调节。3.成熟林阶段

林木经过中龄林生长发育阶段,在形态、生长、发育等方面出现一些质的变化。从形态上看,林木个体增大到一定程度,高生长开始缓慢甚至停滞,树冠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冠形逐步变为圆形或伞状,树下透光增大,有利于次林层及林下幼树的生长发育,下木层及活地被物层发育得更加良好,林内生物多样性处于高峰。从生长发育上看,在林木高生长逐渐停滞的过程中,直径生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渐维持着较大的生长量,因而材积年生长量及生物量增长均趋于高峰,并维持一段时期后才逐渐下降。林木大量结实且种子质量最佳,为自身的更新创造条件。4.过熟林阶段

林分经过了生长高峰的成熟阶段,进入逐步衰老的过熟林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林木生长趋缓并且健康程度降低,病虫、气象(风、雪、雾等)等灾害增多。林冠因立木腐朽、风倒等原因而进一步稀疏,次林层及幼林层上升,林木仍大量结实但种子质量下降。林分的过熟阶段,可能维持不了太长时间,因采伐利用、自然灾害或林层演替而终结,也可能维持很长时间,对有些树种可达200~300年以上。在这个阶段,木材生产率和利用率降低,但木材质量大多很好(均为大径级材),虫蛀木、腐朽木和枯倒木较多。

上述对森林群落发育阶段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自然界里的一切现象是复杂的,某一时期的特点往往会或多或少地在相邻的前一个或后一个时期里出现。由于树种、立地条件和栽培措施不同,它们各个发育阶段的起始时间和经历时间的长短以及各个阶段所表现出的特点,都会有差异,不可能是一种模式。如有人将森林群落的发育阶段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幼龄林、壮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绿色视野一棵树的价值一棵树到底值多少钱?一棵正常生长2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值计算,那么最多值300多美元(约合人民币1800元),但是如果按照它的生态效益来计算,其价值就远不止这些了。据粗略测算,一棵生长50年的树,平均每年可以生产出价值3.125万美元(约合18.75万元)的氧气和价值2500美元(约合人民币1.5万元)的蛋白质,同时可以减轻大气污染价值6.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7.5万元),涵养水源价值3.1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75万元),还可以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价值3.1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75万元),等等。将这些价值综合在一起,一棵树的价值就不是300美元(约合人民币1800元),而是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0万元)了。森林的结构特征

在森林社会中,植物自然地分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活地被层。那些共生、攀缘、寄生植物没有确定的社会地位,称为“层间植物”。认识森林的结构,对爱护森林起到很大的作用。1.林分森林植物群落种类繁多,为了正确认识和培育森林,根据其特征把森林划分为一些具体的单位,这些单位即林分。所谓林分,就是指结构特征基本相同,而与周围林木有显著区别的森林地绿色森林段。划分林分依据的森林结构特征主要有林相、树种组成、林分的郁闭度及密度、林龄、森林的起源等。2.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是指所有有林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百分比与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百分比的总和,即:

有林地面积/国土总面积•100%+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面积/国土总面积•100%

森林覆盖率是表示森林资源的重要指标。据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达到30%时(山区60%),森林的各种防护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森林美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8%,经过50年的长足发展,我国森林资源有了较大变化。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森8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资源现状是:林业用地面积2.53×10公顷,8森林面积1.75×10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森林蓄积量8121.6×10立方米。与第五次清查相比,两次清查间隔期内,森林面4积净增1596.8×10公顷,森林覆盖率净增1.6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8净增8.9×10立方米,林木蓄积生长量继续大于消耗量。

虽然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很低。我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量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而且森林分布不均、质量不高、林地流失依然严峻、林木过量采伐仍相当严重。因此,我国林业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仍相当严峻,加大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力度决不能减弱,加快林业发展的步伐决不能减慢,加强生态建设的决心也决不能动摇。3.树种组成

所谓树种组成,是指组成森林的乔木树种及其所占的比重。

确定树种所占的比重,可以根据各树种的株数或蓄积量占林分总株数或总蓄积量的比率计算,并以十分法表示。如“8松2栎”,表示松占8成(即比重为80%),栎占2成(比重为20%);“10落”,表示落叶松纯林;树种在林分中所占比重仅有2%~5%时,则以“+”表示,在2%以下时,则以“-”表示,如“8松2栎+椴-榆”,表示林分中松占8成,栎占2成,椴、榆不足1成,其中椴仅2%~5%,榆则在2%以下。

根据树种的组成,可以将森林划分为单纯林(或称纯林)和混交林。单纯林是指仅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森林,或由几个树种组成但其中一个树种占绝对优势,而其他树种所占比重不足一成的森林。混交林是指由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森林。在混交林中,数单纯林量占优势的树种称为优势树种(如上述松、落叶松),其他为混交树种(如栎、椴、榆),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叫主要树种,其余的则称之为次要树种。4.森林的郁闭度和密度

郁闭度和密度都是表示森林疏密程度的指标,但各有不同的含义。(1)郁闭度。是指一片森林中林冠彼此衔接的程度,也就是林冠遮盖该林地总面积的比率。林冠的郁闭状态有两种:水平郁闭和垂直郁闭。水平郁闭是指树冠基本在一个水平面上互相衔接。单层林的林冠即为水平郁闭,单纯林,尤其是针叶树的单纯林,在多数情况下是水平郁闭。垂直郁闭是指树冠高低参差不齐,上下呈镶嵌排列的郁闭状态。复层林的林冠即为垂直郁闭。垂直郁闭通常比水平郁闭更能充分地利用太阳能,因而可获得较高的生物量。

郁闭度的大小与树种及环境条件有关。喜光树种形成的森林,郁闭度常较小,通常在幼龄期还可能保持较高的郁闭度,后期因林冠疏开,最大郁闭度一般在0.7左右。耐阴树种组成的森林,郁闭度较高,几乎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保持高度郁闭的状态。一般气候寒冷、土壤干燥瘠薄处的森林,郁闭度较小,水肥条件优越地区的森林,常具有较高的郁闭度。(2)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的多少,它可以反映林分中每株树木平均所占营养面积的大小,由此可以衡量林木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对林地的利用程度和生长发育状况。

林分的密度常因树种和立地条件的差异而不同。在相同的年龄下,天然林中一般喜光树种组成的森林,密度较小,耐阴树种组成的森林,密度较大。土壤、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林分中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较少,温、湿条件较好,土壤肥沃的地区,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多。但在同一气候区内,立地条件好的林分,由于林木生长迅速,自然稀疏强烈,林木株树常较少。5.季相

森林群落中,优势树种和亚优势树种及各层植物的物候变化使整个群落在不同的季节里呈现出不同的外貌,即森林群落的季相。这种在一年当中随季节更替而发生的周期性变化,也是森林群落适应环境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

温带地区四季分明,群落的季相也特别显著,冬季是落叶和休眠期,群落外貌呈现出一片光秃和灰色;春季各种植物开始发芽、抽叶、万物复苏;入夏后,炎热多雨,植物进入生长旺季,群落一片浓绿,生机勃勃;秋天,许多树种在落叶前由绿渐黄或逐渐变红,群落外貌丰富多彩。在这些地区,春、夏、秋季是森林生态旅游的最佳时节。常绿阔叶林的季相变化远不及落叶林明显,基本上终年都以绿色为主,林区四季均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活动。绿色视野我国森林的树种我国北方气候干冷,向南渐趋温暖,因而南方森林中的树种组成比较复杂,北方就比较单纯。例如,据我国海南岛东南部吊罗山、五指山等地区热带雨林中的调查,在100平方米样方中,乔木有27种,而在东北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中,兴安落叶松常为单纯林,即便有混交树种也仅2~3种。森林地理分布规律

由于热量与水分状况在地球表面分布的规律性,致使植被在地理分布上也呈现出相应的地带性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带性和山地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决定于纬度位置所联系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热量等因素;海陆分布地带性决定于经度位置距离海洋的远近所联系的大气水分条件,二者合称为水平地带性。山地垂直地带性受水平地带性的制约,决定于特定水平位置上。由于海拔高度所联系的热量与水分条件,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与海陆分布地带性一起被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规律。1.森林的水平分布

受经、纬度位置的影响所形成的森林分布格局,称为森林的水平分布。森林分布格局中森林类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方向从高到低有规律的分布,称为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海陆分布地带性。(1)世界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世界范围内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非常明显。以赤道为中心,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硬叶常绿林等。

水平地带性中有的时候是纬度地带性更明显,有时候则是经热带稀树草原度地带性更加突出。比如在非洲大陆上,纬度地带性尤为明显;北美洲中部地区,东面濒临大西洋,西面是太平洋,自大西洋沿岸向东,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抵达太平洋沿岸时又出现森林带,明显地表现出经度地带性。(2)我国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我国地域辽阔,南起南沙群岛,北至黑龙江,跨纬度49°,大部分在北纬18°~53°,东西横跨经度62°。气候方面,自北向南形成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多个气候带;东部受东南海洋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西北部远离海洋,是属于典型的内陆性气候。落叶阔叶林带

与此相对应,我国森林水平分布具有两个特点。其一,自东南向西北,森林覆盖率降低,依次出现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表现出一定的海陆分布地带性。我国东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为34.27%,中部地区为27.12%,西部地区只有12.54%,而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区森林覆盖率只有5.86%。其二,从最南端的热带到最北部的寒温带,随着地理纬度的变化,森林植被可划分成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带、南亚热带季风常绿落叶阔叶林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带和寒温带针叶林带,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寒温带针叶林

根据水平分布,我国可以划分为8个植被区域,集中体现了森林分布明显的水平地带性规律: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该林区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山区,是我国最北的林区,一般海拔300~1100米,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本区年均温度在0℃以下,冬季长达8个月之久,生长期只有90~110天,土壤为棕色森林土。本区以落叶松为主,林下草本灌木不发达。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包括东北松嫩平原以东、松辽平原以西的广大山地,南端以丹东为界,北段以小兴安岭为界。全区形成一个“新月形”,主要山脉有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和长白山,海拔大多数不超过1300米,土壤为暗棕壤。本区受日本海影响,具有海洋型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在5个月以上,年平均温度较低,典型植被为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除此外,在凹谷和高山也有云杉和冷杉等分布。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北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接壤,南以秦岭、淮河为界,东为辽东、胶东半岛,中为华北和淮北平原。整个地区地势平坦,海拔在500米以下,本区主要群种有栎、杨、柳、榆等,但主要是次生林,平原是农业,原始林几乎不复存在了。本区气候温暖,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干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经数代的破坏和垦殖,多为栽培植物。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北起秦岭、淮河,南达北回归线南缘,本区包括我国华中、华南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为红壤和黄壤。常绿阔叶林是本区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为优势树种,次生树种有马尾松、云南松和思茅松等,栽培树种有杉木等,本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和珍稀树种集中的分布区。

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我国最南端的植被区,该区湿热多雨,没有真正的冬季,年降雨量高,土壤为砖红壤。热带雨林没有明显的优势树种,特有种类繁多,种类成分多样,结构复杂。温带草原区域。松辽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阿尔泰山山区等,以针茅属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多风、冬季寒冷。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温带荒漠区域。包括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甘肃与宁夏北部的阿拉善高原等。本区气候极端干燥,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多,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本区特点是高山与盆地相间,只能生长极端旱生的小乔木、如梭梭、白温带草原俊梭、骆驼刺、苔草、沙蒿、沙拐枣等。

青藏高原属高寒植被区域。我国西南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多为灌丛草甸、草原和荒漠植被。2.森林的垂直分布

在既定经纬度位置上,海拔高度的变化将导致气候条件的垂直梯度变化,植被分布也因此而产生相应的改变。独立地看,在地球上任何一座相对高度差达一定水平的山体上,随着海拔升高,都会出现植被带的变化,体现出植被分布垂直地带性规律。垂直地带性是从属于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三者一起统称为三向地带性。

森林垂直带谱的基带植被是与该山体所在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相一致的,例如,某一高山位于亚热带平原地区,则森林垂直分布的基带就只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不可能是热带雨林。

山体随海拔升高出现的垂直森林带谱与水平方向上随纬度增高出现的带谱一致。以我国东北地区的长白山为例,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以下森林类型:250~500米落叶阔叶林带(杨、桦、杂木等);500~1100米针阔叶混交林带(红松、椴树等);1100~1800米亚高山针叶林带(云杉、冷杉等);1800~2100米山地矮曲林(岳桦林);2100米以上高山灌丛(牛皮杜鹃);再往上为天池。

从长白山往北,随纬度增高,森林类型也出现类似的带状更替。

在同一纬度带上,经度位置对植被的垂直分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天山与长白山同处于北纬42°左右,但由于天山所处经度位置为东经86°,长白山处于东经128°,两者的垂直带谱有着明显的区别。长白山由于距离大海较近,植被基带较复杂;天岳桦林山处于内陆,为荒漠植被区,其植被的垂直分布带谱为:500~1000米属荒漠植被;1000~1700米属山地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1700~2700米属山地针叶林(云冷杉)带;2700~3000米属亚高山草甸;3000~3800米高山草甸垫状植物带。

比较了天山与长白山植被类型的垂直带谱,可以清楚地看出,天山与长白山不仅在植被垂直带谱组成上有所不同,而且相似的垂直带所处的高度也有所升高,比如云、冷杉林带在长白山处于海拔1100~1800米范围内,在天山则处于1700~2700米的范围内。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天山与长白山所处经度位置不同。在我国同一纬度带上,自东向西,随着经度的递减,大陆性气候增强,必然导致植被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在西部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水分增加,大陆性干旱逐渐消失,因而在天山的上部出现了与长白山相似的海洋性植被带,只不过是其出现的海拔高度相应有所提高。

但是在我国的西南部,经度位置对海拔高度地带性的影响正好相反。由于受到横断山脉的影响,我国西南部地区,自东向西雨量剧减,相似的垂直植被带所处海拔高度在西部山体反而较低。

总之,随着海拔的升高,从基带往上一般表现出植被类型更简单的特征。一般情况下,水、热条件正常分布,自山下至山上或者自低纬度到高纬度,气候条件方面有相似之处,因此,在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上相应出现了在外貌上基本相似的植被类型。在森林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这对关系中,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垂直地带性基本上是重复水平地带出现的植被类型。

第二节 森林与环境

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回收器

温室效应在不断恶化,我们知道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碳,森林植被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所以说森林是最大的碳库。1.谁给地球装上了“玻璃顶棚”

植物生长需要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因此,二氧化碳对于森林植被非常重要。但任何事情都有一定限度,多了就会起反作用。地球周围大气中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能使地球保持温度,就像温室的玻璃能使温室保温一样,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那么,大量的二氧化碳又是来自哪里的呢?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开始大量使用石油、煤炭、天然气以及砍伐和焚烧森林,使大量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层中。据美国环境委员会测算,大气中包围地球的二氧化碳已达360兆森林植被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吨。正是这些气体给地球大气层装上了“玻璃顶棚”,使来自太阳的热量透过大气层辐射到地球上,而地球上的热量却不能散发出去,使空气温度逐渐升高。

地表气温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而温度的升高,使得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大面积土地被淹。海平面每上升1米,就有海拔4米的陆地受威胁。我国13亿人口,有8亿居住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包括沿海的富裕城市。气候的变化,还易引起洪涝、干旱、饥饿、疾病等灾难。

欧盟有科学家认为,不能让地球有超过2℃的升温。为此,需要把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百万分之四百五十以上,而现在距这个浓度已在咫尺之间了。科学家对未来的气候做出了预测,到21世纪中期,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会增加一倍。由此引起的气温上升,年平均气温可能比现在高1.5~4.5℃,将会造成南北极冰雪融化,海平面将上升20~140厘米,寒带森林将会消失40%,还会打气温变化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关乱热带森林地区的降雨量,森林中的动物因找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迁徙性强的动物只好背井离乡另寻生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都将受到严重威胁。2.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回收站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求新的技术去掉大气层中的“玻璃顶棚”,如捕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贮存在地下或海洋中,或者是在空中布设反射镜挡住一些阳光,或在辽阔的海洋中培植浮游生物进行光合作用以吸收二氧化碳。比较起来,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最有效和最廉价的途径是种植树木和保护森林。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贮存在木材中,是二氧化碳回收站。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库。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陆地碳库总量的56%。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这就是森林的碳汇作用。部分学者认为,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中重要的碳汇和碳源,在这个系统中,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了碳素而成为碳汇,森林以及森林中微生物、动物、土壤等的呼吸、分解释放碳素到大气中成为碳源。如果森林固定的碳大于释放的碳就成为碳汇,反之成为碳源。在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森林是一个大的碳汇,但随着森林被破坏、退化的加剧以及一些干扰因素(如火灾)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就可能成为碳源,这将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北京大学某教授说,因森林破坏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占1/5。如果能够把破坏森林遏制住,温室气体减排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扩大森林资源,是一种成本非常低的政策工具。

据科学家研究成果,1公顷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l~30吨,放出氧气8~23吨,而且速生树种比一般树种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要高出5~7倍。森林比相同面积农作物贮存碳量要高出20~100倍。如果全世界l/4的农田改种木本植物,就可以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而且经济效益远比种植农作物高。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绿色视野温室效应会使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4块年龄由500年~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森林是天然保健室

森林对人类的卫生保健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森林能制氧、吸尘、灭菌、吸毒,净化空气,降低噪声。

森林能过滤空气中的粉尘:树木和森林也是人类环境的“除尘器”。全世界每年因工业生产8而向大气排放烟尘约1×10吨,这些烟粒粉尘中除尘埃之外,还夹杂有油烟、炭粒、铅、汞等致病物质,而树木和森林对粉尘有很大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森林也能净化空气当含尘量很大的气流通过树林时,风速降低。颗粒大的粉尘落在地下,细小的粉尘则被树叶滞留,滞留的粉尘经降雨冲洗落到地面,树叶又可恢复吸附能力,继续发挥滞尘作用,这样反复不断地将大气烟尘转变为地面尘土,从而使空气中的含尘量明显减低,使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尘埃之害。据测定,每公顷可滞留灰尘的数量,云杉林为32吨,松林为36.4吨,水青冈林为64吨。据南京林业大学在南京市测定,绿化地空气中的灰尘比空旷地减少37.1%~60%。

森林能吸收有毒气体: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各种有机合成工业生产都或多或少地排放出含有各类有毒物质的废气造成大气污染。有些有毒物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很大,常常引起浮肿、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类等疾病,严重时可造成人的死亡。

而树木和森林具有净化空气中有毒物质的能力,其中一些有毒物质通过树叶表皮上的气孔进入树体后,可以经过一系列转化而成为无毒或低毒物质,自行解毒,有的还能转变为有机物,构成树体的一部分;一些有毒物质虽不能分解和转化,但都能在叶子或其他组织中贮存起来,这种吸收和贮存称为树木的富集作用。某些树木的富集能力很强,可以比正常含量高几十倍至数千倍,这样,大气中有毒物质的数量就减少而空气就得以净化,也就减轻了对人类的危害。

森林具有杀菌性能,空气中常含有尘埃和病菌,容易诱发人们的各种疾病,而树木和森林是天然的灭菌能手。许多树木的花、果、芽、叶等组织能不断地分泌出一些特殊的挥发物(主要是萜烯、有机酸、醚、酮、醛等),这些物质不仅能散发出袭人的芳香,给人以舒适畅快的享受,而且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人们称它为“植物杀菌素”。例如,柠檬叶放出的杀菌素可以杀死肺炎球菌、痢疾杆菌、结核菌及流感病毒;云杉、油松、白皮松的挥发性对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达99.2%以上。

由于许多树木具有杀菌能力,所以森林区域空气中的含菌量明显减少。据测定,1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在松树或柏树林内为500~700个,樟树林内为1200个,杂木林内为1900个,而林外则高达上万个,有些树木分泌的挥发物,还具有杀虫云杉的挥发性也能杀死葡萄球菌或防腐等作用。例如,桉树挥发物可以驱散蚊虫,稠李、野樱桃挥发物可杀死苍蝇,樟树挥发物可驱除蛀虫,接骨木挥发物可驱逐鼠类。

森林能减弱噪声:根据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通常把声强级大于30~40分贝的声音列为噪声。噪声影响人的听力和智力,损害人的中枢神经,已成为社会公害。树木和森林如同绿色的“隔音墙”,以其高大而厚实的树冠层吸收和消减噪声,为人类提供宁静的环境。据报道,营造40米宽的林带,噪声可减低10~15分贝,成片的树林可降低噪声26~43分贝,有行道树的街道可降低噪声8~10分贝。

树木和森林之所以能减弱噪声,是因为一部分声波被树叶向多方向不规则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引起树叶微振而被消耗,还有一部分声波被树叶表面的气孔和绒毛所吸收的缘故。

森林能改善水质,据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85%的人都使用了有碍健康的水,在工业发达的国家,水质污染尤为严重,已严重威胁着人的健康和生命。

森林内的枯枝落叶层能对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进行过滤和净化,起到改善水质、防止水质污染的作用,所以从森林区域流出来的溪水,虽其中也含有多种化学矿物成分,但因它未受污染,人们常将它当做饮用水。

森林可以降低溪水的温度和硬度,改善水质。森林还能防止淡水免受细菌污染,许多研究证明,经过森林地区的水,其细菌数量比经过农田的水之细菌数量少许多。若自农地的水中含大肠森林也能减弱噪声杆菌为100%,那么流经松树林的水中的细菌含量为2%,流经栎树、榆树林地的水中细菌含量只有1%。

森林具有医疗保健作用:久住林区的人较之城镇居民更健康长寿,这和森林为其创造了一个清新洁净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近十来年,不少国家还在林区建立风格独特的所谓“森林医院”,这种医院既无医务人员,又无医疗设备。对于一些高血压、心脏病、肺气肿、哮喘、神经衰弱的病人,森林医院只要安排病人在远离闹市指定的林荫小道上悠闲散步,病人的病情就明显好转。正是清洁幽静、碧绿凝翠、花香鸟语、恬静素雅的森林环境,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森林是绿色屏障

大风引起的沙暴、尘暴,可毁掉良田,埋没房屋,摧毁建筑物,造成巨大损失。我国北部经常遭受风沙之害,尤其是在冬春草木凋零季节,沙仗风势,风助沙虐,大风把肥沃的表土吹到天空,降落下来填塞河床、渠道,阻碍交通。目前,虽然尚不能找到有效办法控制狂风危害,但森林的防风作用人们已有了深刻的认识。

能够阻碍空气流动的有大山、森林和大型建筑物,但最主要的还是森林,特别是在平原、沙漠和海滨地区,森林成为风力难以突破的“挡风墙”。森林挡风,不像山脉和建筑物那样“死顶硬碰”,它软硬兼施,同狂风进行周旋。

一条防风林带,如果它的走向与大风吹来的方向垂直,那么当风接近林带的时候,一小部分气流钻进林带,树木的枝叶便随风摆动。这个摆动就是把钻进树林的风魔打下去。那些挤不进树林的气流,只有向上,从林带顶部绕过。经过这一番折腾,大的旋流变成了许多小旋涡,又消耗了一部分力量。另外,穿过林带的一部分风力又与绕过林带的气流混合,互相发生摩擦,再一次耗掉一部分力量。经过这三次的消耗,风魔继续前进的力量已大大减弱了。越过林带以后的气流,只能在离地面几十米或几米的高空中翻滚、呼啸,只有小部分气流下降到地面损害农作物。在距离林带几百米以外,风力才下降到地面。因此,在距离林带几百米以内,接近地面3~5米的空气层,风力就很弱了。防风林带

如果每隔一定的距离,就营造一条防风林带,大股风就没有下降的机会,只能沿着林带顶部按水平方向移动。在土壤表面l米以上,风速每小时21千米称作“临界风速”,低于此风速,土壤就不会移动。林带降低风力的结果,不仅消除了一些严重的风灾,而且大大地改善了农业环境,减少了土壤侵蚀,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防护林能够保护农作物的花和果实不受风害,还可调节气温,增加相对湿度,减少蒸发。我国在平原、草原、沙漠、湖泊和沿海地区已经营造了大量的防护林,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防风为主的防护林体系。这些防护林,在减少风灾,发展农、牧、渔业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在营造防风林带,选择树种时应注意选择抗风力强、生长快且寿命长的树种,以深根性、树干树枝坚硬、枝叶茂密的常绿树为宜。落叶树冬季的防风效果比夏季减少20%左右。森林的抗风性能与树冠形状、树高、胸径、冠幅、叶面积系数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树冠呈尖塔形或柱形的森林防风效果更好;而树高越大,胸径越小,冠幅或叶面积系数越大,则树种的抗风性能就越差。

根据植物对大风的抗性能力不同,可以将植物划分为3种类型:(1)抗性较强的树种有:马尾松、黑松、圆柏、榉树、核桃、白榆、乌桕、樱桃、枣树、臭椿、朴树、板栗、槐树、梅、香樟、麻栎、河柳、台湾相思、柠檬桉、木麻黄、假槟榔、南洋杉、竹类及柑橘类树种。(2)抗性中等的树种有:侧柏、龙柏、旱柳、杉木、柳杉、檫木、楝树、苦槠、枫杨、银杏、广玉兰、重阳木、榔榆、枫香、桑、李、桃、杏、花红、合欢、紫薇、木绣球、常山核桃等。(3)抗性较弱的树种有:大叶桉、榕树、雪松、木棉、悬铃木、梧桐、加杨、钻天杨、银白杨、泡桐、垂柳、刺槐、杨梅、枇杷、苹果等。森林是抵挡风沙侵袭的屏障。防护林是森林的一种,在内陆地区的防护林可以起到保护农马尾松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作物不受风害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改变了林带附近风速的分布,在林带背面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弱风区,但是随着林带的远离,风速又会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

防风林带种植得多、厚,则风速减少得就多。沙漠地带种植防风林带减少水土流失和防风固沙,其效果的好坏与所选树种以及种植方式有关。

林带改变气流结构和降低风速主要是因为:首先林带本身带有透风性,其稀疏、通风和紧密结构可有效降低风速。稀疏结构是落叶前防护林带有一定透光孔隙且分布均匀,气流可以通过,由乔木组成,灌木数量较少,透风系数为0.3~0.5,防风距离为树高的35~37倍,可降低风速60%~75%。通风结构是落叶前林带树冠部分多为紧密或稀疏结构,树干部分有相当大的透光孔,气流遇到防护林后一部分从下部通过,另一部分从林冠上越过。一般情况下,防护林的防护距离与防护林带的高度成正比。最后当风向垂直于林带时,林带减低风速和改变气流结构的效果最好。风向与林带走向的交角变小时防护距离也随之减小,一般交角不得小于45°。

通常情况下,1亩(1亩=666.7平方米)防护林可保护100多亩农田免受风灾。在沿海地区,风速越大,海浪就越大,空气中盐尘的浓度也就越高。海防林的建设改变了风的廓线特征,在陆风环流时,林网减弱风速的高度可达150米,海风环流时被林网削减风速的高度约90米,当含有大量盐尘的海风穿越林带时,一部分随气流抬升从林上越过,一部分盐尘吸附于枝叶表面,有的则沉降于地面或地被物上。

在森林附近风速降低后,风的动能也随之减弱,可使沙粒堆积于弱风地带,减弱了沙丘的移动速度,减少了地上建筑物沙蚀现象的发生,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例,自2001年实施以来,集中连片的林草植被发挥了明显的防护功能,地表起沙得到有效遏制,风沙危害明显减轻,生态防护功能显著增加,工程区已从沙尘暴加强区变为减弱区,为举办“绿色奥运”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据监测与评估,2012年与2007年相比,京津工程区植被盖度提高了10.5%~20.4%;土壤风蚀、水蚀明显减轻,5年净减少1.96亿吨,减幅达16.4%;地表向大气释尘量明显减少,净减少495万吨,减幅达15.8%。防风固沙林

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在营造防风林时,适地、适树选用了不同的树种。在东北和华北如北京,常用杨树、柳树、榆树、桑树、白蜡、紫穗槐、柽柳等树种;华东如杭州,常用马尾松、黑松、圆柏、珊瑚朴、对节白蜡、朴树、青冈、紫楠等树种:华南地区如广州,常用南洋杉、椰子、柠檬桉、台湾相思、木麻黄、假槟榔、桄榔等树种。南洋杉

目前,世界海防林发展趋势以选择中等高度乔木为主,不再选用易被风折断的高大乔木。绿色视野防护林体系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或一个范围内,依据地形条件,土地利用状况,主要自然灾害和人们生产活动情况,在当地发展生产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田边、道路、水利设施和居民点四周植树,与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各林种的布局配合,合理规划配置并形成防护林的综合体,即称为防护林体系。这一体系的各个组成林种在配置和布局上要相互协调,各个林种要相互补充与完善,使防护林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森林是天然仙境

森林的美学观赏价值是其他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人们可以从森林中看到美,发现美,寻找到美,从不同角度观赏到森林所蕴涵的美。1.色彩美

色彩是物的基本属性之一,对人的感觉最有刺激性。色彩是一项重要的森林美学特性,它直接影响森林景观的氛围,鲜艳的色彩能够营造出轻快、欢乐的气氛,它在相当远的地方就能被人注意到。森林的色彩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叶、花、果、枝条和树皮等表现出来,其中树叶的色彩起主导作用。森林景观色彩多样,除有深浅之分的绿色外,还有以此为基调的冷色、暖色、暗色等色调的协调对比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多种美感。如森林内郁郁葱葱、姹紫嫣红的花草树木,绚丽斑驳、栩栩如生的鸟兽虫鱼,透过森林里的花朵林隙色彩夺目的朝晖夕阳,光泽艳丽的矿物结晶,红黑褐黄的土壤岩石,七彩纯正的霓虹映照,均以其特有的色彩引人夺目。色彩是生机的象征,色彩给人以激励。森林里空气湿度大,云多雾多,云雾缥缈虚幻,是造成朦胧景观的重要因素,它增加了景色的纵深感,也使静物产生了运动感,能够激励人去驰骋自己的想象力。2.形态美

无论是森林中的各种动植物,还是林内的人造物,必然具有某种形态存在,这也是人们能够感知其存在的首要条件。其形态以及数量、范围(规模)、层次和某些特征,可以形成不同的美感。如山势起伏蜿蜒,群山献翠,则产生秀、丽等美感;山环水复,植物葱郁,则产生幽、深等美感;平畴无垠,一望千里,则产生旷、远等美感;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内的古寺院,建筑体量高大,位置适当,再辅以苍松翠柏,在庄严、敬畏中又增添了肃穆、景仰之气氛。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森林植物往往形成出人意料的造型景观,如西双版纳的“独树成林”、植物的相互缠绕、“生死相许”,阿里山神木中的“三代木”——树中生树、三代同堂等等实为世上罕见。

古往今来,黄山以雄伟秀丽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留下许多美好诗篇,如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赞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四绝”中的一绝即奇松,黄山松形态千变万化,有独自成景的迎客松、送客松、望客松,有与怪石相映成景的梦笔生花的古松、喜鹊登海的奇松、宰相观棋的“棋盘”松,还有象征刚毅勇敢的黑虎松、探海松和以珍禽异兽命名的凤凰松、麒麟松等。雄伟秀丽的黄山3.嗅觉和味觉美

森林中清新的空气、芬芳的鲜花、甘甜的泉水、诱人的野生果实、醉人的花蜜,都刺激着人们的嗅觉和味觉器官,形成一种美感,同时还诱使人们去亲自品尝体验,且有解渴果腹的实用价值。4.声音美

林内泉水叮咚、溪流潺潺、莺啼婉转、蛩蛙和鸣、雨打蕉荷、林海松涛、浪涛澎湃、空谷足音、鼓乐钟鸣,人声天籁,各有其情;清浊徐疾,自有节奏。节奏感也是很易为人所接受并引起共鸣的一个方面,声音美对人的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某些景象虽然并无声音,人们却感到声音的存在。某些时候,短暂的寂静更衬托出声音的美,即“此时无声胜有声”。由此人们才体会到武陵源风景区山的幽雅、水的幽雅、树的幽雅的“人间仙境”。南朝诗人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反衬法描写森林的声响美,它使人浮想联翩,美感倍增。绿色视野森林也有动态美在一望无际的绿色森林里,人们时而可以看见云岫飘忽、江河奔腾、潮汐涨落、鸟翔长空、鱼游浅底、风吹草偃、百兽出没、雪飘雨降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美景。九寨沟的瀑布景色奇绝,沟中的陡坎断崖有许多瀑布,瀑布与海子分布相间,湖泊多以激流瀑布所串联,有的一排细流沿崖而下,有的是急流直泻,似白练高悬;有的穿林而出,如脱缰野马向前急驰;水在林中行,树在水中长,山、水、树浑然一体,颇为壮观。

第三节 森林中的美木良才

树中美人——长白松

长白松属于常绿乔木。下部树皮淡黄褐色至暗灰褐色,裂成不规则鳞片,中上部的树皮淡褐黄色到金黄色,裂成薄鳞片状脱落;冬芽卵圆形,有树脂,芽鳞红褐色;一年生枝浅褐绿色或淡黄褐色,没有毛,3年生枝灰褐色。针叶2针一束,比较粗硬,稍微有些扭曲,微扁,边缘有细锯齿,两面有气孔线,4~8个树脂道,边生,稀1~2个中生,基部有宿存的叶鞘。雌球花暗紫红色,幼果淡褐色,有梗,下垂。球果锥状卵圆形,成熟的时候为淡褐灰色;鳞盾多少隆起,鳞脐突起,具有短刺;种子长卵圆形或者是倒卵圆形,微扁,灰褐色至灰黑色,种翅有关节。长白松天然分布区域是非常小的,它只在吉林省安图县长白山的北坡上,多在二道白河与三道白河沿岸的狭长地段。与此同时,小片的纯林以及散生的林木也生长在这里。由于人类未对其加以保护,所以其被破坏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数量也越来越少。长白松是欧洲赤松分布最东长白松的一个地理变种,只分布在长白山北坡,对研究松属地理分布以及种的变异与演化有着一定的意义。长白松是这个地区针叶树中比较好的造林树种,在城市中适合做绿化树。

如今,长白松分布地区已经划分成了保护区,并且列为重点的保护树种。今后,人类应该通过努力来提高母树结实率,采种、育苗,扩大它的造林面积。现在,引进栽培的城市包括哈尔滨、白城、沈阳等,长白松的长势是非常好的。

长白松属于种子繁殖。长白松种子既可以秋采春播,也可以在低温干燥条件下长期保存。播种前要消毒、催芽,条播或者是散播,播种后一个星期后出土,出苗后要预防立枯病。在高生长速生期结束前,需要注意灌溉,等两年后就生长成一片树林了。

在中国东北的长白山地区,拥有着茂密的森林,众多的温泉、瀑布、山花、天地、奇峰巨石,那里历史上火山活动比较频繁,土壤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非常肥沃。再加上那里雨量比较充沛,所以,长白山地区生长着很多野生动植物。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在长白山地区生长着1500多种的植物,其中经济树木80余种,中草药800种以上。为了保护珍稀的动植物资源,中国在1961年在这里建立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有代表保护区独特的自然景观,那就是红松阔叶混交林。在红松阔叶混交林带的下部生长着许多珍稀的植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长白松。

长白松零星或者是成片地高耸于林当中,它的主干高大,挺拔笔直,下部枝条早期就已脱落,侧生枝条全都集中在树干的顶部,有着非常美丽的树冠。那些生长在周围的枝条都特别美丽。除了树冠和枝条以外,树干也是非常美丽的。在冬天的时候,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东北多雪,此时的长白松会别有一番滋味。因此,人们将其称为美人松。

长白松仅仅生长在中国的长白山区。另外,当人们发现长白松的时候的确引起了植物学界的震动。无论是从它的叶、花、果实,还是从树皮的情况来看,有的植物学家认为它最像樟子松,有的则认为它最像欧洲赤松。通过争论,最后植物学家认为它是欧洲赤松在我国分布的一个地理变种。

在1976年,当时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的著名植物学界老前辈郑万钧教授将“美人松”正式定为了“长白松”,这样它就跻身在我国珍稀植物的行列当中。它的出现为我国植物学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虽然它是珍稀物种,但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它存在的重要性,肆意破坏,最终使长白松的数量不断减少。树中寿星——红杉

红杉属松科落叶乔木。在我国,主要产于甘肃南部、四川岷江流域和雅砻江流域、云南西北部丽江一带高山地区,红杉喜光,生长速度很快,常可组成纯粹的红杉林。

红杉树形高大,株高可达50米。小枝下垂,一年生枝褐色,有光泽,无毛。叶片线形,长1~3.5厘米,上面中脉隆起。球果紫色,呈卵圆形,长3~5.5厘米。种鳞为方状圆形,露出的部分有毛,鳞苞尖长,露出,直伸,呈紫色。

红杉可以算是树中的寿星和大个子了,一般可活千年之久,平均寿命为800年左右。红杉的词源在英文中便具有永久长存之意,不但在美洲,而且在世界上也属于珍贵树种。据载,迄今北美最长寿的一棵红杉寿命已达2000多年,仍然枝叶繁茂。相关资料显示,世界上最高的红杉名叫“同温层巨人”,树高达113米,大约需要20个人才可以合抱这株树。高出地面40米的第一枝树杈都有2米的直径,它的总重约2000吨,估计可以盖40栋中等住宅。如果用它的木料做一个特大的木箱,足可以装下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远洋客轮。据报道,2007年,美国研究人员在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一棵已被确认为世界最高树的红杉附近发现了3棵更高的红杉,其中最高的一棵被命名为“亥伯龙神”,经初步测量高达115.2米,它成为新的世界最高树。红杉树

另外,红杉的种子也体现出了巨大力量,比如红杉长到20年树龄时,就能结出含有成熟种子的像葡萄大小的球果,其中的种子犹如芝麻。但这么小的种子竟能长出参天的大树,迄今在科学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有人说,这是因为其细胞有66对染色体,而同科的其他树种只有22对染色体之故,但这一猜测还有待研究。不管怎样,当今世界上再没有哪种树能长得比红杉更高了。

那么,红杉为什么能有这么持久的生命力呢?

红杉之所以长寿,其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其树皮与树干中均含有丰富的单宁酸及类似的化学物质,这使得它具有极强的抗病虫害的能力。同时,由于其树皮厚达30厘米,且不含树脂,无论是有计划地烧除林中杂草,还是森林火灾,它都不会被火烧毁。此外,还跟红杉独特的繁衍后代的方式有关——除了可用种子繁殖外,红杉也可采用组织培养或母株部分树体进行分蘖繁殖,而且往往一株砍伐后的树的根部也会长出新芽而成长为大树,有时被风吹倒的树从土中拔出的母根也能成长新树。因此,它与那些单靠种子繁殖的树种相比,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红杉对生存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以至于它们的数量在不断地减少。在1.4亿年前,红杉曾遍布于北美大陆大部分地区,后来由于气候的变化,这一树种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小。目前,只分布于从俄勒冈州西南部到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的太平洋沿岸约500千米的狭长地带。在多雾的环境及潮湿的地方,幼树一年可长高60~90厘米。北加利福尼亚州的气候也正好满足了它的生长条件,因为北加利福尼亚州雨高大魁梧的红杉树量充沛(年降雨量在2000~3000毫米),而且受太平洋洋流的影响,特别是夏天沿海一带经常出现浓雾,这就为红杉维持必要的湿度和生长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红杉的材质优良,坚固而耐久,是建筑用最理想的木材。但在美国已被列为濒危树种,绝对禁止采伐,即使是私人林地的采伐,也有极严格的限制。美国现已划定了红杉国家森林公园用来保护这种树木。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美国红杉国家森林公园列为世界珍贵自然遗产。那里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但降雨充足,很适宜红杉生存,成为红杉真正的乐园。绿色视野古老的柏树柏树是最长寿的树木,至今在古树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古柏树。中国古柏很多,树龄也大,所谓“千年松、万年柏”,说明树木中年岁大的以柏树为首。陕西黄陵有相传为黄帝亲手植的一株柏树(为侧柏),恐为柏树中树龄最大者,株高近20米,主干下围近11米,被中外人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令人惊异的是西藏高原有古柏,在西藏灵芝县巴结乡,海拔3100米的路旁有一柏树,高50米,最大围长14米,其树体积极大,为目前已知古柏之首。四川剑阁翠云廊有8000多株古柏树还是南北朝时栽的。树形千姿百态,古人见之生趣,因此为这些柏树取了许多名字,如廊之西,段清凉桥至垂泉乡古道上有8人合抱的“状元树”;有同生一根,分出几枝的“仙人掌树”;北段中有“剑阁柏木”,有需六七个人合抱的“元帅树”、“阿斗树”;南段有“天官树”、“白象饮水树”、“猴儿爬树”……据说翠云廊的柏树群始于秦汉,完备于宋明之际,就是说至今存活的老树最古老的恐达近3000年,最小的恐也有数百年。阴性的植物——梵净山冷杉

梵净山冷杉(平枝杉)为松科冷杉属,是属于国家一级的保护植物,是中国贵州省特有种,也是第四纪残遗植物。仅残存在梵净山的局部地段,分布区域极其狭窄,数量非常稀少,加上结实率比较低,自然更新不良,因为保护才没有导致灭绝。

梵净山冷杉属于松科,为常绿乔木,高度为22米,最大围长65厘米。冬芽卵球形。叶在小枝下面呈梳状,在上面密集,向外向上伸展。叶上有树脂道2个,边生或者是近边生。球果圆柱状长圆形,直立,成熟的时候为深褐色,长5~6厘米,直径大约有4厘米。种子长卵圆形,微扁,种翅倒楔形,褐色或者是褐色。梵净山冷杉适宜在夏凉冬冷,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土壤为山地黄棕壤,较湿润肥沃,pH值4.5~6.5。一般大多为纯林,也有混交林。通常5~6月开花,球果10~11月成熟。结实的年龄在林缘为40~50年,结实周期为4~5年。球果出籽率少,加之林分郁闭度大天然更新较差,因此幼苗长势弱。梵净山冷杉冷杉只是分布在贵州东北梵净山海拔2100~2300米地带。它是贵州唯一残存的冷杉属树种,对于研究植物区系、古气候有着科学的意义。

梵净山冷杉属于阴性树种,耐阴性比较强,喜阴湿。梵净山冷杉林在梵净山东北坡的亚高山暗针叶林当中,经常有片状集中分布,形成优势种群,由于冷杉具有较为稠密的林冠,针叶又宽又长,树梢通直,树冠成塔形等特性,容易与其他针叶林及针叶树区别,冷杉林的组成成分比较丰富,常与华铁杉、南方铁杉组成群落的优势树种,高度一般10~17米,乔木层第I亚层种类单纯,覆盖度一般在20%~35%范围,第Ⅱ层高度为3~6米,常见的有杜鹃、山矾、槭树、山梵净山冷杉也常与南方铁杉组成群落樱、花楸、吊钟花等。灌木层在林下以育较好,但种类较为单纯,多数地段以箭竹占优势,高度一般为1.5米,除了忍冬、绣线菊、悬钩子等,草本层种子植物少,种群极不发育,多数地段被地衣、苔藓类植物覆盖。它的覆盖度可以达到70%~80%,常形成厚厚的毯状覆盖。有的地段它的厚度可以达到30厘米,草本层中常见的有豌豆七、莎草、牛毛毯、堇菜等等。

由于冷杉具有苍劲有力的侧枝,深绿色以及排列紧密的针叶、树干和枝上常附生着苔藓与地衣,使得群落具有苍劲挺拔的特征,加上终年翠绿,因而显得十分壮观。

梵净山冷杉是贵州唯一残存的冷杉属树种,对研究植物区系、古气候有着科学的意义。因为它的分布区狭窄局限,种群数量稀少,应予保护。

梵净山冷杉仅分布在梵净山北坡烂茶场、锯齿山、白云寺、三张碑一带陡峻的岩石上,分布的范围十分狭窄,以两侧的山脊为界,从1981年发现至今,一直没有在分布区以外的山脊外侧找到这种的分布,分布区范围有80余公顷,成片状和零星两种分布式。这种群落在1986年5月中旬曾经遭受过特大冰雹的破坏,大多数的冷杉以及铁杉被毁,现存的大树十分稀少,可喜的是林下幼树,幼苗的发育比较良好,在400平方米样方中调查到平均每10平方米有0.3株。树中美人——白豆杉

白豆杉是中国稀有的树种。分布在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和广东海拔900~1400米陡坡深谷密林下或悬岩上。是属于雌雄异株,天然更新困难。阴性树种,喜荫蔽。根系发达,种子有休眠期,需隔年发芽。幼树生长缓慢,雌株结实不稳定,受孕率低。花期3~4月,种子于9~10月成熟,是第三纪残遗的单种属植物,白豆杉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白豆杉是常绿灌木或者为小乔木,它的高度达到了4米;枝条轮生,小枝近对生或者是近轮生,基部扭转呈二列,线形,直或微弯,长1.5~2.6厘米,宽2.4~4.5毫米,先端骤尖,基部近圆形,下延生长,具有短柄,两面中脉隆起,上面光绿色,下面有2条白色的气孔带,横切面上没有树脂道。雌雄异株,球花单生叶腋;雄球花近球形,基部有4对交互对生的苞片,雄蕊6~12片,对生,基部有苞片,花药4~6片,辐射排列,花丝短;雌球花有4列交互对生的苞片,每列3~4枚,顶端1枚苞腋有1直立胚珠,着生于盘状珠被上。种子坚果状,卵圆形,稍扁,长5~7毫米。着生于肉质、白色、杯状的假种皮中,基部有宿存苞片,具有短梗或者几无梗。白豆杉生长在亚热带中山地区的林下,气候温凉湿润,云雾重,光照弱,年平均气温12~15℃,年降水量1800~20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土壤属山地黄壤,强酸性,pH值4.2~4.5.有机质含量5.4%~18.4%,肥力较高。群落外貌大白豆杉多为常绿一落叶阔叶混交林,在分布区北缘的浙江遂昌九龙山,乔木层主要由木荷、秀丽槭与猴头杜鹃等组成,本种居于下层;在南缘的广西大明山海拔1300米处,分布是以银木荷、甜槠为建群种的常绿阔叶林。白豆杉为阴性树种,一般喜生长在郁闭度高的林荫下,在干热和强光照下生长萎缩,干形弯曲。根系比较发达,岩缝内也可以扎根,但成丛生灌木,幼年生长缓慢。雌株结实常不稳定,受孕率比较低,种子失眠期,需隔年发芽。冬芽于3月中旬膨大,4月上旬展叶;花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放,种子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的时候成熟。

适合在中国长江流域植物园、公园栽植。用作绿篱和背景树的配置。因为喜荫蔽的环境,可以与常绿阔叶树混合种植。北方温室盆栽生长比较良好,可以用中性腐叶土种植。经修剪可以成为各种形状,也可以提供制作树桩盆景用的植物材料。

白豆杉是属于第三纪残遗于中国的单种属植物。对研究植物区系与红豆杉科系统发育具有科学价值。

白豆杉分布比较散,个体稀少,又是雌雄异株,生于林下的雌株往往不能正常授粉,天然更新困难。加之植被破坏,生境恶化,导致分布区逐渐缩小,资源日趋枯竭。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了白豆杉是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植物“活化石”——水杉

水杉是落叶大乔木,高可达30~40米,最大围长可达2米以上。人们就把我国的水杉誉为植物“活化石”。1943年,植物学家王战教授在重庆市万县磨刀溪附近采集到一种未知“神树”的样本,并将其做成标本,保存起来。几年后,经由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肃和树木学家郑万钧共同研究,证实了这所谓的“神树”就是亿万年前在地球大陆生存过的水杉。这个消息让世界为之轰动,从此,植物分类学中增添了水杉这位新成员。水杉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大概1亿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在北极圈附近。大约在新生代中期,由于气候、地质的变迁,水杉逐渐向南迁移,分布到了欧、亚、北美三洲。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绝大多数水杉抵抗不住冰川的袭击而绝灭。所幸的是,当水杉时中国的山地冰川从高山上奔流直下、零星分散,从而留下不少无冰之地,一些幸运的植物就在这里被保留下来。大自然手下留情,让中国境内的极少数水杉躲过了这场浩劫,艰难存活下来,成为旷世奇珍。

水杉是一种落叶大乔木,树干笔直挺拔,树枝向侧面斜伸出去,远望犹如一座层层相叠的宝塔。它的树皮呈灰色或灰褐色,浅裂成狭长条脱落,内皮呈淡紫褐色,叶子细长下垂,很扁,为淡绿色、羽状,入秋以后会脱落。水杉幼树树冠呈尖塔形,老树则为广圆头形。球花雌雄同株,球果下垂,近四棱圆球形或短圆柱形,有长柄,熟时深褐色。水杉的花期通常在2月下旬,果实到11月成熟。

水杉喜光、喜湿润,其产地的气候多温暖湿润,夏季凉爽,冬季有雪而不严寒,常见于山谷或山麓附近地势平缓、土层深厚、湿润或稍有积水的地方。水杉的耐寒性、耐水湿能力强,生长的土壤多为酸性山地黄壤、紫色土或冲积土。水杉在轻盐碱地可以生长为喜光性树种,它的根系发达,生长的快慢常受土壤水分的支配,在长期积水、排水不良的地方生长缓慢。水杉的生长较快,播种、插条均能繁殖,是园林绿化的理想树种。

水杉是我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中的稀有树种,异常珍贵。自万县磨刀溪发现幸存的水杉巨树后,人们又在湖北利川市水杉坝等地发现残存的水杉林,随后,相继在四川石柱县冷水与湖南龙山县珞塔、塔泥湖发现了树龄在200~300年以上的大树。当下,我国原有的野生水杉仅分布在湖北利川、四川石柱和湖南龙山等少数之地。但由于水杉适应性强,目前除西藏外,在世界各地都得以引种栽培,现已传播到欧、美、亚、非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水杉是著名的观赏树木,它对二氧化硫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是工矿区绿化的优良树种,同时也是荒山造林的良好树木。水杉的经济价值很高,其材质细密轻软,是造船、建筑、桥梁、农具和家具的良材,同时还是质地优良的造纸原料。水杉作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对于植物学和地质学,以及裸子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均有重要的意义。中华“国宝”——银杏

银杏又名白果、公孙树,原产中国,日本的银杏传自中国。银杏分布范围极广,各地均见栽培于古庙宇内或其附近,野生于山林或深山老林中者极罕见。因此至今有无野生的银杏,尚有争论,有说浙江天目山有野银杏。

通过调查知古银杏树不少,几百年上千年的树各地均有。学者们公认山东莒县浮来山定林寺有一株最古老的银杏,树高24.7米,树干最大的周围有15.7米。需9个或更多人手拉手方可合抱。树冠遮阴达数亩,树龄据推算已达3000年。根据《左传》(战国时成书)记述,公元前715年9月25日,鲁、莒两诸侯国的使者鲁侯伯禽与莒子曾在这棵银杏树下会盟。银杏树

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下的紫维宫,有一株据说是汉代留下的古银杏,树势极雄伟,有1800多年了。此外,湖南沅陵县杜家坪乡木王村前的一山沟里,有一株银杏,高达30米,最大围长9.3米,为汉代遗下来的,也有1800年了。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有一古银杏,高30米,直径3米多。相传为张天师所植,树龄也有1800年。各地银杏千年以上者还有许多,如进一步深入调查会有更多发现。

日本的银杏,由于栽种历史古老,也有大树古树,但日本银杏中常有叶上生出果实(实为种子)的奇异现象。据说中国山东省的银杏树也发现过此现象。

银杏属裸子植物银杏科银杏属,仅一种。它是雌雄异株植物。雌株结的果(实为种子)可食,食用部分为种仁(外面厚层黄色肉质,有臭味者为外种皮,中间较硬白色者为中种皮,之内还有薄薄一层内种皮)。种仁还可入药,有润肺止咳之功。因此如果要发展银杏果实(种子)则多栽雌株,要单为绿化美化庭园之用则应栽雄株。由于银杏要25~30年方可识别雌雄株,故及早发现雌雄株就成为造林关键。现在科学家已解决这个问题,方法是看它的细胞染色体形态,即雌株细胞有WZ染色体,雄株有ZZ染色体。即雌株有一对异型染色体,雄株则无。这就为早期区别银杏雌雄株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四节 奇妙的森林—览

海岸卫士——红树林

红树林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所谓的红树林是指由红树科的植物组成,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

红树植物是专一在海滩中生长并经常可受到潮汐浸润的潮间带上的木本植物,包括蕨类植物卤蕨。

半红树植物是只有在洪潮时才受到潮水浸润,是陆、海都可生长发育的两栖植物,有露兜、水黄皮、杨叶肖槿、黄槿、海芒果。

伴生植物是生长在红树林区经常受潮汐浸润的非木本植物,如一些棕榈植物和藤本植物(三叶鱼藤)。

从植物分类上来说,红树属于红树科的植物。而红树林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红树科植物,如木榄、海莲、秋茄、红树、红海榄……但是并非所有的红树科植物都可以组成红树林,通常情况下,那些生长在陆地或者是高山上的红树科植物并不是红树。

红树林的生长环境是非常特殊的,正因为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典型的红树林植物种类是非常有限的。但是这并不表示红树林植物就会逐步消亡,因为它可以通过海流来繁殖,只要是在有海域的地方,无论距离多么遥远,都可以有红树林存在。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把热带大西洋与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分隔开,虽然如此,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的海水是相通的,所以,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红树林就会生长繁殖,成为联系西方和东方的纽带。

南洋群岛是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交界的地方,在这里具有最漫长的热带海岸线,同时也成为东方群系红树林的发育中心。从世界范围来看,南洋群岛及附近地区的红树林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生长最茂盛,与热带雨林连成一片,使南洋群岛中的很多岛屿被森林所覆盖。

在辽阔的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上,东方群系分布非常广,西到非洲的印度洋沿岸,东到太平洋诸岛,南到新西兰的查塔姆群岛,北到日本和中国南方的海岸。赤道附近的红树林树木高大,种类多样,但向南北种类逐渐减少,树木也较矮。纵观世界范围,我国是红树林的北部边缘,而我国境内发育最为良好的红树林当属海南的红树林,不仅种类多,而且长势良好。如果与南洋群岛相比的话,海南的红树林群落高度要低一些的,种类也不如南洋群岛那样多。

从世界范围来看,红树林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内,共有两个分布中心:东亚和中南美洲。与中南美洲相比,东亚红树林的长势更为繁茂。在我国范围内有着与东亚相同的红树林类型,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海南、台湾地区、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其中,红树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当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纵观太平洋西岸所有拥有红树林的国家,我国的红树林最具有代表性。

红树是一种小乔木,它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泥沼地带。通常来说,海滩经常受到海潮的袭击,所以土质松软,一般的植物是无法立足的,但是红树却可以,因为它有发达的根系,在树干上还有许多纵横交错的支柱根垂到海涂中,这些根垂不仅起到支撑红树枝干的作用,而且还有通气和呼吸的作用。

在开花之后,红树就会结出果实。这果实的形状为倒梨形。在果实成熟之后,种子就在果内发芽,长成圆柱状的棒,形状与豆角非常相似。当胚发育成熟之后,这些种子就从母株上脱落,掉到海边的烂泥上。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些种子就会长出根,成为一株幼树。而那些没有生根的红树苗,它们会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找到适合自身生存的海滩。由于幼树苗含有丰富的单宁,所以不会腐烂,更不会被海里的动物所吃掉。正因为红树可以胎生,所以可以不断繁殖,最终成为红树林。

红树的根具有很强的功能,它不仅能抵抗盐分,还可以从海水中吸收养分。由于红树林的叶子非常硬,而且表面有很厚的蜡质表皮和反光结构,所以体内的水分不易蒸发。而叶片中含有排盐腺,它可以把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所以,人们把红树称为“植物海水淡化器”。如今,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红树是如何脱盐的。

红树林可使海岸带土地稳定,避免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红树林是鸟类栖息的天堂,是鱼、虾、蟹、贝的乐园。红树林能把海水中的沉淀物固定起来,加上落叶、鸟粪等腐殖质的聚集,天长日久便形成了新的小岛或陆地。红树根从海底土壤汲取养分,而它的腐烂枝叶又作为鱼、虾的饵料。红树林还为海边的鸟类、鱼、虾和蟹提供了生息繁衍的场所,成为维持海岸生态平衡的基地。

红树林海岸是生物海岸的一种。生长在华南沿海淤浅滩上的大片灌木丛林,涨潮时,潮水淹没了浅滩,树干被浸泡在水中,只有树冠露在海面上,成为一片浓绿的“海洋森林”。落潮后,露出的树干沾挂着污浊的泥水,树根堆积了大量浮泥,这时“海洋森林”变成了海岸泥沼。这些灌木主要是红树科的植物,由这种灌木丛林与泥沼结合组成的海岸就叫做红树林海岸。

红树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植物,它要求终年无霜、温暖而潮湿的气候。红树有特殊的结构,可以耐盐、耐碱,树干上生长了很多气根,已适应长期浸泡在海水与淤泥等缺乏空气的环境中生活。红树还生长着板状根和支柱根,可以抵抗风浪的袭击而不倒下。它的种子成熟后留在母树上的果实内萌发,然后从果实中伸出20~30厘米下垂胚轴。当幼苗成熟后,在重力作用或在外力作用下落入泥中,很快生根固定。幼苗也可以随着海流漂向外海,遇到适宜的环境就生长固定下来。它的叶子不大,光亮而肥厚,能抵抗热带地区强烈的日光,又可储存水分减少叶面蒸发。这些特点,使红树能在热带、亚热带风浪比较小的淤泥海滩上茂密生长,形成一种特殊的、由植物构成的海岸。我国海南岛的文昌、儋州、三亚内湾,雷州半岛的海安,闽南惠安、泉州等海湾以及珠江口,都有红树林生长。但以海南岛东部清澜港等处的红树林生长最茂盛。海南岛红树植物最为丰富,种类也最多,有37种。

我国红树林海岸的分布,大致从广西钦州湾开始,经过雷州、海南岛、电白、阳江等地到台湾地区,北部直达福建的福鼎,相当于北纬27°20′地区,即在福建福鼎一带。浙江南部海岸在永嘉到平阳一段曾引种红树成功。

红树林分布在低平的堆积海岸的潮间带泥滩上,特别在背风浪的河口、海湾与沙坝后侧的泻湖内发育最好。它常常沿河口、潮水沟道向内陆深入数千米。

红树林海岸可以划分为一系列与岸平行的地带。按其自海向陆的顺序是:(1)浅水泥滩带位于低潮海面以下,经常为海水淹没,但水浅,仅1~2米水深,是淤泥的海底。(2)不连续的沙滩带位于低潮线附近,能受到风浪的作用,所以有一些沙滩分布,但这里风浪作用不太强,沙滩又被一些小河、潮水沟道或泥滩所分隔。在这个地带内,仅在潮沟两侧与泥滩上有一些零散的红树分布。(3)红树林海滩带位于不连续的沙滩带的后侧,宽度从几百米到几十千米不等,这里生长着茂密的红树丛林,它笼罩了整个潮间带的泥滩,由于红树根系发达,交互重叠,密密丛丛,林下为泥沼,并且有一些弯曲的潮水沟道迂回于林内,因而使得红树林内很难穿行。泥沼内由于红树的枯枝落叶积聚腐烂,淤泥中富含有机质残余,因而使得红树林沼泽内具有恶臭的气味。红树林内有一些水禽和贝类。其中有两种动物对红树生长有好处:一种是海蟹,它们的穴居有利于林下土壤的通气;另一种是生长在红树主干上的牡蛎,它的壳是红树生长所需的钙和碳酸的主要来源。但在福建沿海的红树林中有一种有害的贝壳——虼,它附着在红树幼苗上,吸收红树的养料以繁殖自己的后代,致使林木枯萎死去,为保护红树丛林,必须剥去虼壳。(4)淡水沼泽带位于红树林海滩带的后侧,平时地面干燥,只有特大潮水时才会被浸没,夏秋季通常是河水泛滥区,这里生长着各种热带或亚热带植物与草丛。这个地带可以开垦或开辟为牧场。

红树林海岸的好处很多,用途也

十分广泛。它是一种有效的生物护岸工程。红树植物,其枝叶繁茂,特殊的根系牢牢地扎根于淤泥滩上,形成一道与海岸平行的绿色屏障和密实的栅栏,它好像海上一道绿色长城保护着内侧的海岸,像一道天然的防护林带抵御着风浪。大海中的风浪,无论多大,当它遇到宽坦的红树林带时,都会被分散、消能,而变得无声无息,不能再冲刷、破坏海岸和农田了。科莫埃原始森林

西非是热带原始森林景观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林木茂密,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科莫埃原始森林区较具代表性。科莫埃原始森林位于科特迪瓦北部,这里有西非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作为苏丹草原和亚林地区之间的过渡,科莫埃自然保护区的风景多样和生长有南方植物是它最突出的特点。科莫埃河穿园而过,在230千米长的河岸两边,有一条由茂密的原始森林形成的绿色甬道。这里不仅有稀疏的柏树树群,也有茂密的旱林和雨原始森林林,这里是牧草林木和灌木混生的大草原,这使得许多生活在南部的动物迁居到北方。目前,该园拥有灵长目动物11种,食肉目动物17种,偶蹄目动物21种;还有种类繁多的飞禽,西非就有4种。另外,园内的爬行类中有10种蛇和3种鳄鱼。这里是一个值得探险者前来观看的地方,无论是原始的森林,还是多样的动物。

塔伊国家公园是非洲最后一片重要的热带原始森林,这里以低雨林植被而闻名于世,该公园西邻利比里亚边界,东以萨桑德拉河为界,原来是一个动物保护区,后来在1972年被辟为国家公园,面积3500平方千米,地貌以平原为主,南部有海拔623米高的涅诺奎山。由于气候因素,塔伊公园内有两种森林存在着:一类是主要由单性大果柏构成的茂密原始森林,另一类是由柿树所形成的原始森林。这两类森林区,是地方性植物种类的一个巨大宝库。另外,公园里还有为数不少的野生动物,如该地区所独有的黑猩猩、穿山甲、斑马豹等,各种猿猴、利比里亚矮河马、斑鹿羚和奥吉比羚羊等。由于有丰富的地方物种和一些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存在着,因而塔伊国家公园的科研价值十分重大。1926年,此地建立了莫耶•卡瓦利森林区保护公园,面积为9600平方千米,在1933年,这里又被改为物种专门保护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黑猩猩区。因为上面几种保护措施的实行,塔伊国家公园有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仍保持原状。现在,塔伊国家公园是地球上所剩不多拥有可观面积的热带原始森林地区,所以这里吸引了众多的人前来观光。

公园森林里的黑猩猩,个体的身材和外貌有很大的差异,直立时身高通常为1~1.7米,体重35~60千克,雄体往往较雌体更大、更强壮。除面部外,它们身上被覆上棕色或黑色的毛,身体及面部皮肤为黑色的是成年黑猩猩,年纪较轻的个体面部则为粉红色或白色。

黑猩猩有很大的食量,每天觅食的时间达5~6个小时,水果、树叶、根茎、花、种子和树皮都是它们的食物,有些个体还经常吃昆虫、鸟蛋或捕捉小羚羊、小狒狒和猴子,雄性获得的猎物允许群内成员共享。黑猩猩也有十分聪明的时候:体型庞大的它们还善于将草秆捅进白蚁穴内,待白蚁爬满后抽出,抿进嘴里吃掉。

黑猩猩能辨别不同颜色和发出32种不同意义的叫声,能使用简单工具,是已知仅次于人类的最聪慧的动物。其生理行为和社会行为都更近似于人类,在人类学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

在大自然中,黑猩猩是最接近人类的一种高级动物。研究表明,一些黑猩猩经过训练后,可以掌握某些技术、手语,而且还能动用电脑键盘学习词汇,其能力甚至超过两岁儿童。然而研究人员无论怎样训练,它们都不会像人类一样讲话,这是为什么呢?1996年1月19日,美国科学家发现,黑猩猩被搔痒时也会笑,但它在笑的同时还会呼吸,所以声音听上去就像是开动了链锯,而人类在讲话或笑时是暂时停止呼吸的,这是因为人能够很好地控制与发声有关的各部分膈膜和肌肉。科学家认为,神经系统对气流的控制是能否讲话的关键所在,人类就是突破了这方面的限制所以才能讲话,而黑猩猩却不具备这个能力,这也就是黑猩猩不能讲话的原因了。科莫埃原始森林探险除了大猩猩,还有大象、美洲豹、穿山甲……这些野生动物自由自在遨游于山野。这片绿色仙境里的妙趣层出不穷,却也伴随着时时的险象环生,复杂的地形、崎岖的道路、颇具危险性的动物……都美洲豹是对勇气与毅力的极大挑战。唯有真正的冒险者才能深入其中,体验世界上最为神奇的故事。神农架林区

神农架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边陲,由房县、兴山、巴东三县边缘地带组成,面积3250平方千米。神农架据传是华夏始祖、神农炎帝在此搭架采药、给民治病的地方。他在此“架木为梯,以助攀援”,“架木为屋,以避风雨”,最后“架木为坛,跨鹤升天”。在遥远的古代,神农架林区还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后来,燕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运动逐渐将这个地区提升起来,成为了多级陆地。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4米,成为华中第一峰,因此,神农架被人们称为“华中屋脊”。神农架景观神农架地处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区,气温偏凉且多雨。这里的林区气候可以用“山脚盛夏山顶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够,春夏秋冬最难分”来形容。神农架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立体小气候,适合中国南北植物种类的过渡,也很适合众多动物的繁衍生息,所以这里可以算一个交叉地。当今世界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就存在于此地。境内有高达88%的森林覆盖率,保护区内达96%。珙桐、鹅掌楸、连香等大量珍贵古老孑遗植物都在这里被保留了下来。神农架是世界同纬度地区的一个重要宝库,其鹅掌楸意义对于森林生态学研究来说十分重大。

在这样一片林区中穿梭,你会大饱眼福,因为那古老而神秘的丛林中不时会跳出新鲜的动植物来,给你的探险增加许多的收获。神农有许多神奇的地质奇观。在红花乡境内有一条潮水河,河水一日三涌,早中晚各涨潮一次,每次持续半小时。涨潮时,水色因季节而不同,干旱之季,水色混浊,梅雨之季,水色碧青。宋洛乡里有一处水洞,如果洞外自然温度超过28℃以上,洞内就会开始结冰,山缝里的水沿洞壁渗出形成晶莹的冰帘,可向下延伸达10余米,水滴在洞底就会结成冰柱,形态多样,有着呈蘑菇状的顶端,而且是空心神农架里的阴峪河的。进入深秋后,冰就开始融化,到了冬季,洞内温度就要比洞外温度高很多。

神农架有一个叫做阴峪河的地方,很少有阳光透射,适宜白金丝猴、白熊、白麂等动物栖息。这么多动物返祖变白,仅仅用气候原因是解释不了的,因而也成了科学上的待解之谜。

白獐和白麂在古代就被人们视为国宝或神物。獐、麂同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的野生动物,古时统称为鹿。一般的獐、麂毛色呈黄褐色或黑褐色,而白獐和白麂通体毛色纯白,眼珠和皮呈粉红色。

1986年,当地农民在深水潭中发现三只皮肤呈灰白色、头部像大蟾蜍、眼睛比饭碗还大、嘴巴张开时有1米多长的巨型水怪,这三只水怪的两前肢有五趾。浮出水面时嘴里还会喷出水柱,达几丈高。另外还有棺材兽、独角兽等与水怪相似的传闻。据说,神农架东南坡是最早发现棺材兽的地方,棺材兽是一种长方形怪兽,头大、颈短,全身毛呈麻灰色。独角兽长着马一样的脑袋,体态像大型苏门羚羊,后腿略长,前额正中生着一只黑色的弯角,似牛角,约40厘米长,从前额弯向后脑,呈半圆弧弓形。还有驴头狼,全身灰毛,头部跟毛驴一样,身子又似大灰狼,好像是一头大灰狼被截去狼头换上了驴头,只是身躯要比狼大很多。

神农架的奇幻、神秘、引人入胜还在于它可能拥有一种传奇性动物——“野人”。20世纪50年代以来,神农架不时有“野人”存在的报告传出。

1976年5月,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一支名为“鄂西北奇异动物考察队”的队伍,深入神农架原始林区,对神农架“野人”的足迹进行探查。在探查过程中,队伍收集到了“野人”的粪便、毛发等实物,测量了“野人”脚印。经初步鉴定,“野人”是一种接近于人类的高级灵长类动物。近几年来,又有很多考察队员和游人亲眼目睹了“野人”的存在。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活的“野人”被捕获,因此,神农架“野人”仍是一个谜。1977~1980年,有关部门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野外考察,搜集数百根野人的毛发,发现了数百个野人脚印和很多处粪便,还发现野人住过的竹屋。考察结果显示:神农架的确有未知的奇异动物存在。

在当今世界,“野人”之谜一直未被破解。“野人”的踪迹曾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过,而且因为地区的不同,人们对它们的称呼也不同,如北美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分别被称为“沙斯夸之”和“大脚怪”。发现“野人”的次数最多、目击者人次最多的地方就是神农架,据统计,自上世纪初来,近400多人在神农架不同地方不同程度地看到近100多个“野人”活体。

神农架众多的自然之谜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区域气候。“野人”、白化动物、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奇洞异穴等都让神农架的神秘面纱显得更为神秘。神农架是一个原始神秘的地方。虽然“野人之谜”早已闻名于世,然而,人们至今没有见到过野人的真正面目,神秘的神农架还有待于人类的进一步探险。

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曾报道过野人之谜,但大都渐渐销声匿迹,唯独神农架有关野人的消息频频传出,或许是这里有着更神奇的生态环境,或许是这里有着更亲切的人文关怀,或许是“它们”对这片生息久远的故土家园神农架的文化遗存丰富的眷念,正是由于“它们”的眷顾,更为这条地球上最亮丽的风景线平添了几分神秘壮美的色彩。

神农架不仅是东西南北野生动植物种类的交汇地,而且是华夏民族四大文化种类的交汇地。以神农架为原点,西有秦汉文化,东有楚文化,北有商文化,南有巴蜀文化。

神农架是一处文化洼地,这里是各种文化溪流的交融之地。这里既有神秘的自然条件,也有亲切的人文背景,在许多不同的因素下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神农架,这里有隽秀如屏的群峰,茫茫苍苍的林海,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宜人的气候。独特的内陆高山文化使神农架成为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净土和乐园。

神农架的文化遗存极为丰富,民俗乡风也十分淳厚质朴。有传承佛教衣钵的阳日古刹净莲寺、九冲佛影天观庙,有再现南方丝绸之路繁荣的川鄂古盐道,残存的木雕、石刻及民间刺绣显示炎帝后裔五千年的智慧。被称为汉民族的创世史诗的《黑暗传》也是在此发现并整理出版的,西方关于中国没有自己史诗的定论从而被打破。反映秦巴平民喜怒哀乐的百代民风土家婚俗、打丧鼓、山锣鼓、打火炮等均堪称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神农架有着十分古老和丰富的民歌演唱形式、音乐色彩和语言艺术。许多民歌珍品成为神农架人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传不衰,闪耀着古楚文化的灿烂光辉。薅草歌声情并茂,明快悠扬;婚礼歌脍炙人口,趣味盎然;丧礼歌音色古朴,粗犷苍凉;民间小调抒情状物,盛情真挚。

神农架有着古朴的民风和奇特的民俗。在当地居民的大门上,常常会看到一幅木雕脸谱挂在上面,青面獠牙、面目凶恶。他们把这幅木雕脸谱称为“吞口”。在南部山乡,热情的主人往往以酒待客,谓之“喝冷酒”;北部山乡则有一整套待客的酒规。山民爱抽烟,所以每个人都备有一个长1米左右的旱烟袋,他们称之为“烟枪”。山村妇女爱缠头巾,有时缠在头上的头巾多达数十条。

在神农架,无论是其文化生态,还是其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都同样包含着巨大的价值,而且其魅力也是长期恒久的。其独特的文化个性,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背后蕴含的真正的资源价值,承载着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可能性,并给予神农架一个真正安宁与幸福的承诺。

神农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之一就有神农架林区的民间文学。珍贵的汉民族神话史诗,优美抒情的民间歌谣,绚丽多彩的传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