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春秋:1976—2015,我的无偿献血之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21:44:48

点击下载

作者:谢绥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热血春秋:1976—2015,我的无偿献血之路

热血春秋:1976—2015,我的无偿献血之路试读:

1976,平生第一次献血

我平生第一次献血是在1976年,那一年发生了唐山大地震。

那一年,我26岁,正参加基干民兵训练,住在厂里。地震发生时震感强烈,不久大连就接收了大批地震伤员。为救治唐山的阶级兄弟,旅大市革委会发出号召,动员广大职工献血。我们单位开过动员会后,大家踊跃报名,人数大大超过了所需的名额。我是头一个报名的,可最后公布的体检名单中却没有我。我当时就去找领导,“质问”为什么不要我,我可是团支部书记呀,政治上还能不可靠吗?领导委婉地告诉我,主要是因为我长得瘦小,怕影响身体,又说我是技术骨干,做好本职工作同样重要。我软磨硬泡,最后领导终于和我达成“协议”:作为替补,跟着一块儿去体检。体检时,有人不合格,但那时要几天后才正式通知,谁也不知道谁不能献。

8月31日那天,我作为替补终于如愿以偿献出了200毫升鲜血,这是我平生的第一次。采血时,大家都有些紧张,但崇高的信念使我们都很兴奋,大家互相鼓励,很快就完成了这个任务。临走时,护士发给每人一个纸袋,上面印着“向为革命献血的同志学习,向为革命献血的同志致敬”,内装20元钱和一张介绍信。凭此介绍信可以购买半斤红糖和二斤鸡蛋,以补养身体。那时这就是极高的待遇了,我至今保存着这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物件。1976年的献血证特殊年代的特殊物件

那时还不知道什么是无偿献血,依那个时代的生活水平、营养状况、身体素质和对献血的认识,担心献血会影响健康是正常的,但是我献血后很快就一切如初。以后的日子里,我加强身体锻炼,保持健康体魄,万米游泳、环城长跑、考大学、读夜大、超负荷开夜车,甚至冬泳、跑马拉松等挑战身体极限的活动我都参加了,还在马拉松比赛中取得了胜利。我参加了第一届到第十六届的大连国际马拉松,身体状况一直良好。

那次献血并没有影响我的健康,从1993年起,我成为一名无偿献血者,定期献血,直到现在。我由一年献一次到一年献两次,由一次献200毫升到一次献400毫升,尤其是自2006年起,几乎每月我都会献一次血小板。我认为,无偿献血这件事,对别人是奉献,对自己是收获。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健康,收获了青春活力,因为我身上的血,总是新鲜的!

凭着无偿献血这项“资本”,我入选成为2008年奥运火炬手,这是我得到的最高荣誉。我高擎火炬,展示了我们大连无偿献血者的风采,点燃了青春之火、生命之火!(以上文字获2008年《大连晚报》征文一等奖)

1993,走进无偿献血的殿堂

1976年那次献血,是政治任务,我参加了,感到很光荣。此后的许多年里,虽然单位也有献血指标,但那是有偿献血,许多人争着去,我对此不感兴趣,认为不能为钱去“伤”身体,观念上还是比较守旧。直到1993年,无偿献血在大连开始实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无偿献血的神圣殿堂。

日记中记载了那一天:“1993年5月9日星期日……在友好广场看到宣传无偿献血的军校女兵,想给她们拍照,结果没拍成。原本是去询问献血的事,自己却实现了无偿献血的愿望,我被专车送到血液中心采血大厅,站长和许多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这唯一的‘顾客’,我受到了隆重的礼遇,又拍照片又摄像又采访,他们真拿我这举动当回事了……”

还记得当时在宣传点,工作人员见我走近,说:“来测测血型?”我说:“我知道我的血型,是O型。”由于有过献血经历,我不觉得神秘,就问:“现在就能献吗?……”于是我就上了一辆面包车来到血液中心。进入大厅时,大厅空无一人,司机喊道:“来了一个无偿的!”里面立刻出来许多人,很快我就献了200毫升血。这是我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第二次献血,是真正的无偿献血。这次我认识了一位老大夫,大家都称呼他“白站长”。他从头到尾陪着我,给我讲了许多血液方面的科学知识。他说献血不影响健康,恢复很快,也说到他自己:“我是一名医生,我每年都献血,献血后照常工作,身体一直很好。”这话我一直记到今天。许多年后,我从血液中心范老师那里得到了那天的照片,无比珍贵。

献血成功,心中的自豪感、成就感油然而生。当我得知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大连每年都举办“无偿献血宣传周”的时候,立即表示,明年5月8日我还来!

这一次献血,我身体上没有任何反应,真的感觉到就是举手之劳,微不足道。可是几天后,血液中心打电话到我的单位,我们领导知道了很“心疼”,又表扬又奖励,让我感到“受宠若惊”,这说明了社会上很多人对“献血无碍健康”认识不足。

这次献血,是我无偿献血之路的真正开始。1993年5月9日,我第一次无偿献血(范国庆/摄)

1994年5月8日,我如约再次到血液中心献血。经过中山广场时,那里已摆满了宣传台,可是到了大门口却遭冷遇,工作人员看我一个人来,把我当成卖血的了:“今天不接待。”我赶紧声明自己是无偿的,结果又受到热情接待,又见到了白站长,他又是全程陪同,化验,采血,直到送出大门。白站长还向在场的工作人员说,每年的今天我都会来献血,要他们记住我。这一次我带了相机,陈大夫为我拍下了珍贵的留念。画面上我正在采血,白站长在旁边陪着,一只手亲切地扶在我肩上。每次看到这照片,就想起白站长,他是我的启蒙老师。1994年5月8日,我第二次无偿献血,白站长全程陪同(陈也娜/摄)

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的5月8日,我都到血液中心献血。每年的那一天都是血液中心的大日子,张灯结彩,好不热闹,来献血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多是单位组织来的,我也成了“熟客”,每次献血都很顺利。白站长退休后,我又认识了新朋友,除了工作人员,还有几位献血前辈,他们比我献血早,是我学习的榜样。

现在回想,《献血法》实施之前的那些年,大连市像我这样自愿上门的无偿献血者非常稀少,临床用血主要依靠单位组织的“义务献血”和有偿献血,当然用血量也不多。大连市的无偿献血始于1993年,刚开始宣传力度也不大,每年的“5·8”前后举办“无偿献血宣传周”,届时来无偿献血的人多是单位组织的,但无偿献血的理念和善举就这样一步步深入人心了。我那时献完血瞒着老母亲,照常上班,也不愿意被宣传,可是血液中心非常重视,管宣传的李雅杰同志多次采访报道,单位领导也把这事看得挺大。因为年年都无偿献血,20世纪90年代,我每年都是公司和局里的优秀党员,1996年,还获得“大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世纪90年代的献血证

1996,参加表彰会

1996年7月5日,我以献血1000毫升获铜质奖章,并因此参加了大连市人民政府召开的“1994—1995献血工作表彰会”,上台领奖。光荣册的第一页,是“无偿献血受奖人员”名单,仅有15人。获最高奖——金杯奖的仅有4人,分别是瓦房店第一人民医院管理员周训发(4600毫升)、瓦房店机床厂工人姜维才(3600毫升)、中山区泰山小学的于淑英老师(3600毫升)和金州区工程总公司张永义(3600毫升)。名单中还有中心医院的孙玉发主任(2600毫升,金奖)、大连市监狱政治处的女警官王晶(2000毫升,银奖)和广播电视大学的马逢援老师(1600毫升,银奖),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我的挚友和拍摄对象,而在当时他们却是让我高山仰止的偶像。2000年5月5日,中心医院的孙玉发主任在天伦大厦旁的献血车献血

1998年8月20日,我以献血1600毫升获银质奖章,第二次参加市政府的表彰会并上台领奖。这一次获奖人员多达21人,中心医院孙玉发主任和大连监狱政治处王晶警官以3400毫升获最高奖——金杯奖。医科大学的张成鸿老师也是1600毫升,获银奖。孙玉发主任上台发言,即兴演讲,全体与会者都非常感动。孙主任是骨科大夫,曾经援藏,见过胡锦涛和孔繁森,他常年坚持每天早上提前2小时上班,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医术高超,令我十分敬仰,后来我多次拜访过他。王晶后来成为大连市无偿献血者的一面旗帜,还有张成鸿老师,我们一起参与组建服务队,成为“亲密战友”,直到今天。

2000年5月10日,我第三次参加表彰会,这次没有我上台领奖,只是在观众席上,因为我的献血量已“跟不上形势”了。从1993年开始无偿献血,每年只献一次,每次只献200毫升,1997年才开始每年献两次,简直就是“象征性”的,大好的机会都浪费了。在《献血法》实施之前,一年可献四次。现在我常跟人说,回忆自己的献血历程,最大的感触就是后悔当初献少了。

一次次参加表彰会,自己却感觉真没做什么,献血真的很容易做到,没什么了不起,比起那些前辈我还差得很远。

2002年国庆节前夕,我又接到表彰会的通知,但这次我没有参加,而是和影友们外出摄影采风了。但献血我始终坚持,每年两次。2002年的一次献血,遇到胡一中大夫,在他的开导下,打破了多年200毫升的“禁区”,从此每次都献400毫升。现在想想,早遇到他多好。

1998,拍摄无偿献血和有偿献血

我20世纪80年代中期喜欢上摄影,1992年参加了《大连日报》的新闻摄影学习班,从此走上摄影之路。“无偿献血”是我亲身经历的事物,是我“身边的题材”,同时又是亟待宣传的新生事物,因此引起我的拍摄欲望。

1998年5月8日,我早上7点多就赶到血液中心,早早献完血之后就在那里拍了一上午。这一天来献血的人很多,我拍了3卷多胶片。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感觉好极了,许多不敢想象的地方也进去了……”由于我刚献了血,与医护人员自然有了亲切感,他们对我的拍摄给予很大照顾,使我行动自由。我拍下了大连无偿献血的前辈马逢援老师、于淑英老师,拍下了军医学校的学员和戴发卡的女兵,拍下了安全局的警官和税务局的干部。当献血的高峰过后,我又拍下了血液中心医护人员献血的镜头。与此同时,大连电视台的记者也在采访拍摄,难能可贵的是,记者卢壬子完成任务后,放下摄像机也参加了献血。而他献血的情景,被我收入了镜头。1998年5月8日,广播电视大学的马逢援老师在献血1998年5月8日,泰山小学的于淑英老师在献血

这一天的拍摄,收获极大,许多照片记录了历史,后来在多个场合被使用。其中有一张血液中心医护人员献血的瞬间,拍得最好,那种“我健康,我献血,我快乐”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后多年,献血照片我拍了无数,也没有拍出超越那张的。1998年5月8日,血液中心医护人员在献血,充满兴奋与自豪1998年5月8日,大连电视台记者卢壬子完成采访任务,放下摄像机献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在1998年元旦前夕公布了,将在这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献血法》明确规定了今后将实行无偿献血制度。但那时大连的临床用血主要是来自单位动员的“义务献血”,完全自愿的无偿献血还不够规模,有偿献血也同时存在。

3月的一天,我在血液中心遇到负责宣传的李雅杰,日记中记载了那天的收获:“……对我拍摄无偿献血非常支持,求之不得。提供了两个信息,一是大型采血车即将购入,二是个人‘卖血’每周三和周日进行,是行将消亡的事物,要赶快拍……”我立刻觉得我有这个“责任”,应该把这即将消逝的事物记录下来,也就是记录了历史。这责任感来自两方面,一是对无偿献血的热衷,二是摄影人的纪实意识。我有多年献血的经历,对血液中心也比较熟悉,拍这个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另外我家离血液中心也很近,周日我休息。尽管对这一事物还没有深入的了解,但应该先拍下来再说,对于它的思考和评说可以是以后的事。就这样我从3月到6月,去拍了四五次,每次都差不多一头午。这些“卖血者”有的衣着光鲜,有的不修边幅,有人年逾五旬,也有人正值花季。我试图用长焦距镜头远距离拍摄特写,探寻他们的内心世界,但很难。这些人的心理设防很重,目光总是躲闪的,终于有一天把某人拍烦了。我也知道这个涉及个人隐私,不能发表。后来报上用的都不涉及个人,但我拍摄的这些影像资料,还是可以成为那一历史事物的一个佐证。周日早上,“卖血者”趋之若鹜“卖血”是隐私,不愿被拍频繁献血逃不过老护士长的眼睛当时400毫升血的报酬是200元,与单位的重金动员反差巨大

1999,第一个走上献血车

1999年5月8日,是《献血法》实施后的首个“5·8”,我事先得知,大连史上第一辆献血车将亮相街头。早上不到7点我就到了血液中心,拍下了国家红十字总会赠送的献血车正在大门口整装待发的影像,随后跟车一起来到大商步行街,然后理所当然地成为此车的第一个献血者。献完血后,左手压着针眼,右手就端起了相机,一直拍到下班。事先没有组织,可这一天献血者多得出乎预料。我拍下了许多有意思的瞬间,有献血者伸出手臂的毫不犹豫,也有围观者心存疑虑的忐忑不安,有恋人在车外的关切,也有副市长上车的慰问。我拍下了从军港专程赶来献血的一群水兵,也拍下了忙碌之余自己也献血的血液中心主任和书记。1999年5月8日清晨,献血车在血液中心整装待发,当天它在大连街头首次亮相1999年5月8日,献血车停在大商步行街,车上采血,车下宣传,无偿献血走近市民1999年5月8日,大连市副市长贺旻登上献血车看望无偿献血者1999年5月8日,大连市血液中心刘书考主任忙碌之余也献血

第二天《大连日报》报眼位置刊登了报道:“此前市献血办公室领导达成共识:不组织厂矿等单位职工捧场,就要看看咱大连市民自愿无偿献血意识有多高。但市血液中心主任刘书考、副主任孙万里私下里还是碰了个头:万一5月8日那天冷场,咱俩先冲上去。早8时30分,两位主任非但没有捞着第一个走上献血车,反倒排在10名开外才轮到上车献血。原先市血液中心领导估计全天上车献血的人有10来个就不错了,可截止到当天下午4时,有77位自愿无偿献血者留下了1.54万毫升鲜血。1999年5月8日,专程从军港赶来献血的水兵大商步行街的保安小伙上车献血,十分勇敢“昨天第一个走上献血车的人叫谢绥,……”《献血法》实施以后,无偿献血将成为临床用血的主要来源,无偿献血的宣传将更显重要。献血车上街,不仅使市民献血更方便,也更广泛生动地宣传了无偿献血。这一天以后,大连市街头,陆续出现了第二辆、第三辆献血车……

1999,旁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

1999年9月9日,大连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其中一项内容是审议《大连市献血条例》。开会前几天在报纸上公告,邀请14名市民旁听。由于关心无偿献血事业,我在第一时间到市人大去报名旁听,获得批准。开会那天,头一个进入会场。那天我见到了血液中心血液部的周科长、管宣传的李雅杰和另几位工作人员,他们都是这个文件的起草者,今天参加会议是听候上级立法机关对自己工作成果的“宣判”。上午先宣读了这个条例草案的全文和另几个待审议的文件,下午分组讨论。我听到了人大常委会委员们对草案的认真解读和研讨,召集人还告诉我们旁听者也可以发表意见。而我那时对这些政策法规的大事了解十分肤浅,仅仅是关心而已,谈不上发表意见。3点30分再集中开会,委员们对草案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有关部门在表决前进行了修改。当这个《条例》最终通过时,我看到周科长她们脸上浮出了笑容,她们的心血终得硕果:“这个法规出台实属不易,八易其稿啊!”

第二天的《大连日报》这样评价:“依据《献血法》等法律规定,重新制定《大连市献血条例》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贯彻《献血法》,合理有效地规划、组织公民参加献血,规范献血、采血、供血、用血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一年以后,《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出台并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个《办法》和大连市的《条例》基本一致,沿用至今。其中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几点记得最牢:“献血后五年内免费用血”“累计献血800毫升终生免费用血”“直系亲属三个月后五年内等量免费用血”等等。

2004,陪同工友无偿献血

我2001年应聘到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做售后服务工作,修理汽车。我们一起干活儿的工友大部分是年轻人,多来自北三市农村。他们大都没听说过无偿献血,对于我无偿献血的事很好奇,感觉不可理解,甚至觉得我怪异。虽然有时也问这问那,但基本都是与己无关的态度。时间长了,听我说的多了,他们也逐渐有了一定理解。其中有个小伙滕怀祥十分认真,对我十分敬仰。

2004年2月8日星期日,我献血400毫升,第二天正常上班。小滕看到我一切正常,后来就打听如何献血,表示想试试。我对他说,真想献的话我陪你去,就这样他坚定了信心。2004年2月15日,我的工友滕怀祥第一次献血

2月15日星期日,我们俩都休息,约好了到站前献血车见面。因为不经常“进城”的关系,他还走错了地方,我好容易找到他,把他领到站前献血车上,经体检合格,献血成功。献血过程十分顺利,他很平静、坦然,我为他拍了珍贵的纪念照。后来我得知,他以前曾经受过伤,抢救时输过血,他时刻怀有感恩之心,想要回报社会,所以献血的态度很真诚。从那以后,滕怀祥就成了固定献血者,2006年以后也加入献血小板的队伍。他是AB型血,打电话随叫随到,2011年年底获得国家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颁发的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他是我在单位“洗脑”成功的第一人。

还有一个小伙王永成,长得膀大腰圆,对于献血一事毫不含糊,但非要我陪着不可。2005年5月15日星期日,他老早来到站前献血车,头一个填表体检,同时吹牛:“我心脏厉害,看一会儿把你血袋鼓开!”可是到了献的时候他却只献200毫升,后经鼓励献了400毫升。献血的时候我也给他拍了照,毕竟第一次献血很值得纪念。谁知献完血休息的时候这家伙晕菜了,短暂躺了会儿才恢复正常,自己感觉很不好意思。我问:“你献血紧张什么,晕了就是太紧张造成的,还说自己厉害呢,还吹不吹牛了?”第二天上班,大家都知道王永成献血400毫升,表示敬佩。此人后来离开了大连,不知是否还献血。2005年5月15日,我的工友王永成第一次献血

单位里还有几个人在我影响下献了血,有的甚至献了多次,甚至献了血小板,但都没能像滕怀祥那样坚持下来。然而所有和我共事过的工友,都对无偿献血有了正确的认识。

2004,首个“6·14”世界献血者日

2004年的6月14日是首个世界献血者日,当年的主题是“血液,生命的礼物。感谢您”。大连市对首个纪念日的庆祝方式是举办座谈会。

这些年,我一直坚持献血,每年两次,也不用到血液中心,就在街头的献血车献。刚开始献血车停在天津街的天伦商厦门前,后来火车站前、大商步行街都停过献血车,我都去献过血。但直到2002年12月遇到胡一中大夫,我才开始每次献400毫升,因此累计献血总量并不多。自2002年国庆前夕的表彰会通知我而我没参加以来,我一直与血液中心没什么联系。这次首个世界献血者日,血液中心的老朋友没忘了我,通知我于6月14日下午参加会议。我那时请假不太容易,我把我们部门韩经理的电话告诉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说领导同意了我就能去,结果皆大欢喜。“6·14”世界献血者日那天是星期一,韩经理在早会上表扬了我无偿献血的事,中午饭后,他亲自开车从后盐我们单位送我到大商步行街,途中还在人民广场附近给我买了一朵大红花,非要我戴上。

到了大商步行街,献血车前已摆上了桌椅,周围聚集了许多老朋友:于淑英、孙玉发、王晶、张成鸿、周科长、李雅杰……许久不见的老朋友都来了。过了一会儿,副市长贺旻来了,向我们祝贺节日,说了很多鼓舞人心的话。

与市长合影后,大家来到附近丰源酒店的一间大厅里坐定,举行座谈会。血液中心的刘主任主持会议,我记得我是第二个发言的。我说无偿献血还要加强宣传,人们不是缺少爱心,而是缺少常识,对无偿献血不够了解,要让人们知道献血不影响健康,这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王晶、孙玉发主任、大连卫生局陈海龙副局长、红十字会会长等都讲了话。记忆最深刻的是张成鸿老师的讲话,他说自己已累计献血7000多毫升,使与会者们十分惊讶。张成鸿老师的献血量那些年一直高居榜首(2006年以前,血小板没有纳入无偿献血范畴),至2013年,他献的全血已经过万,这在大连实属凤毛麟角。2004年6月14日,无偿献血者代表与市领导合影(范国庆/摄)“6·14”世界献血者日这一节日设立后,“5·8”红十字日无偿献血宣传周就逐渐被取代,每年的6月14日成了我们无偿献血者盛大的节日。(6月14日是发现ABO血型系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生日,被确定为“世界献血者日”。)

2005,首届大连市“献血之星”

2005年的6月14日,是第二个世界献血者日,这一年的主题是“赞颂您血液的礼物”,这一年大连市的纪念方式是评选“献血之星”。

这是大连市的首届“献血之星”评选,由大连市献血办公室、大连市血液中心和大连晚报社联合举办,以后这项活动就成了惯例,直到今天。我的日记中写道:“4月11日接到电话,要评‘献血之星’,要我报名。又通知了到指定地点照相。”4月30日的《大连晚报》C5版刊登了首届“献血之星”的候选人名单和选票,共40名候选人,均配发了个人简介和献血事迹、献血量等。最后有20位市民当选,照片和事迹都刊登在6月11日的《大连晚报》上。张成鸿老师以总献血量9000毫升位居第一名,其次是出租车司机徐俊强、女警官王晶、血液中心的党委书记孙万里、血液中心的大夫聂宝库、血液中心的司机曾军,还有后来成为我们服务队队员的于晖、范美杰、徐世壮、刘裕祥等。其中,我年龄最大,以《献血法》实施以来无偿献血2600毫升排在最后一名。因为早前的献血记录未录入电脑,实际上我那时的献血总量是5000毫升。此后我在日记本上做了一个表,照着献血证详细登记每次献血的时间、地点、献血量,并加以累计,以后每献一次登记一次,记录自己的献血历程。

首届“献血之星”的表彰活动十分简朴,是在大商步行街献血车前面露天举行。2005年6月14日早上,我谢绝了韩经理的车接车送,自己走去会场。那天的日记这样记载:“青泥洼桥步行街上,搭起了拱门,已经有人去了。在那儿还看见了侯黎明,他是慈善总会的义工(我原先单位的徒弟,现在已获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还有各大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前来观摩,同时也献血。在20位‘星’中,我排最后。长江后浪推前浪,因为年龄的原因,我应该是最后一次获得‘献血之星’的称号了。但与刘主任详谈,他说,只要身体健康,自愿,可以献到65岁。我很高兴,以后还可以继续献血。”大连市首届“献血之星”与市领导合影(范国庆/摄)

本次表彰会仪式很短,会后各大媒体纷纷采访,我因年龄最大成为关注重点,《大连日报》《半岛晨报》都采访了我,《大连日报》的摄影记者吕文正专门找到我,为我精心拍摄了一张,说是要发到新华社,这张照片后来多次在纸质媒体上使用,网上也放了很久。《大连日报》记者吕文正为我拍摄的“经典照”(吕文正/摄)

会后,我给韩经理打了个电话,告诉他不用来接,我自行回单位。到单位里听工友们说,早上开早会时,韩经理讲了我当选“献血之星”的事,还向日方总经理申请给我奖励,日方总经理说:“谢师傅的精神很伟大,但与本公司无关。”

2005,超龄,特批,继续献血

我出生于1950年5月12日。

2005年2月27日,我在大商步行街献血车上献了400毫升血,“6·14”首届“献血之星”表彰会之后,我待到间隔期满的8月28日,再去那里献血时,遇到了麻烦,倒不是当场被拒绝,而是电脑输不进去我的资料。我跟工作人员再三解释,我是老献血者,《献血法》规定献血年龄到55岁,我现在还没到56啊!我又搬出刘主任,说刘主任说可以献到65岁。谁知此时刘主任已退休了,此话说了也是白费,令我非常沮丧。我当时心想,没有不散的筵席,献血恐怕就到此为止了。可是刘主任的话还让我心怀一丝希望,我就跟工作人员较真“55岁”该怎么理解,应该是56岁之前都可以献,不应截止在55岁生日那一天。

9月19日星期一,我在《大连日报》看到一篇报道,是关于大连市无偿献血事业发展的文章,心潮澎湃,想想自己曾是早期无偿献血的开拓者,为此做出过贡献,而现在黯然离场,实在心有不甘。我看到文章结尾处仍号召广大市民参与无偿献血并留有热线电话,就试着打过去。接电话的女同志很和气,对于我超龄想献血的想法非常理解,但原则问题还得向上级汇报。经转接,我终于和血液中心的安万新主任通了电话,表达了献血的愿望。安主任当时就非常痛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说知道我是“献血之星”,支持我继续献血,又说最好到血液中心来献。我说我每周只星期天休息,平日不好请假,单位远,出来就得半天。安主任给了我手机号和办公室电话号,让我随时去哪个献血车都行,到时给他打电话。这通电话打完,我一天的心情都非常高兴。

9月25日星期日,憧憬了多日的献血行动实施了。这次我还是去大商步行街献血车献血,开头还是受阻,不过我有“尚方宝剑”。我立即给安主任打电话,他正好在班上,立即吩咐工作人员给我采血,电脑输入不进信息回来手工录入。结果这一次我如愿以偿献了400毫升,从此开始了55岁以后的超龄献血,这在当时的大连是第一人。

那次献血,是我最后一次在街头献血车上献血,接下来我就开始献血小板了。以后的管理也更加严格,超龄献血必须由几位领导同时批准,电脑做特殊处理才行。

2006,开始献血小板

2006年1月23日下午,我接到血液中心的电话,说有病人大出血,急需O型血小板,问我能不能去献。由于需要请假,我让他们打电话找韩经理,很快得知,经理十分支持,便定于第二天7点30分去血液中心机采科。

献血小板的事我以前知道,但这一领域一直是有偿献血。在我心目中,无偿献血是一件十分高尚纯洁甚至神圣的事情,所以有偿的事情我不想介入。2006年开始,血小板也实行无偿捐献,所以血液中心给我打了电话。

自1999年献血车上街之后,我再也没来过血液中心,这次来感觉有点儿陌生。日记中这样记载:“从24路车下来,走去血液中心,到那儿才7点15分。我在门口站着,看他们的职工一个个来上班,后来终于见到了血源科的一个熟人。我不知道她姓什么,她引我进他们办公室,又见到了李雅杰。很快我被送到二楼机采科,填表、体检,8点多插上针管。说是需要一个多小时,可是感觉没过多久就结束了。在这之前,工作人员又因为年龄产生疑问,打电话给安主任,一切都解决了。完事之后,我去了宣传室,看看老朋友,又来到安主任办公室,简单说了句:‘只有一个愿望:今后能继续献下去。' ‘没问题!’安主任给了我一路绿灯。几分钟后,我心满意足地离开了。”2006年1月23日,我第一次献血小板(范国庆/摄)

那时的大连市血液中心还是装修改造之前,机采设备也比较陈旧。我躺在一张普通的床上,枕着枕头盖着被,双臂都插上针管,连着机器。由于是“献血之星”,又是老熟人,血液中心的范老师来为我拍了照片,感谢范老师,为我第一次献血小板留下了珍贵的纪念。

回到单位已是中午,听工友们说,早会上韩经理又讲了我献血小板的事,引起大家的关注。以后的几年里,在我的影响下,单位里几个工友也参加了献血小板,其中滕怀祥坚持至今,获得了金奖。

第一次献血小板成功,接着就预约下一次,一个月之后再来。仅2006年上半年就顺利地献了5次7个治疗量的血小板。

儿子也是无偿献血者

儿子生于1980年,1998年应征入伍,到新疆服役两年,2001年退伍进入大连造船厂。造船厂作为大型国企,每年都组织职工团体献血。儿子在2004年就随单位参加了献血,2005年再次献血。2006年,在我体验了献血小板之后,他也参加到献血小板的行列。2008年4月20日,儿子献血小板

2006年2月26日星期日,O型血告急,我带上同为O型的儿子一起去献血小板。出门等公交长时间不来,我们就打车去了。8点45分,我们俩都躺到床上,我献了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儿子也成功献了1个治疗量的血小板,这是他第一次献血小板。此后的十来年里,儿子每年都参加单位的集体献血,其他时间,只要间隔期足够他就去献血小板。2011年年底,儿子获得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12年献血次数更达到10次之多,2013年“6·14”世界献血者日前夕,他又获得大连市第九届“献血之星”称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