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美国华裔名校生的成长访谈及美式教育之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01:41:24

点击下载

作者:杨清瑕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美国华裔名校生的成长访谈及美式教育之鉴

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美国华裔名校生的成长访谈及美式教育之鉴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美国华裔名校生的成长访谈及美式教育之鉴/清瑕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1ISBN 978-7-5136-5035-9Ⅰ.①你… Ⅱ.①清… Ⅲ.①家庭教育 Ⅳ.①G78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314178号策划编辑 崔姜薇责任编辑 葛 晶 冀 意责任印制 马小宾封面设计 任燕飞装帧设计工作室出版发行 中国经济出版社印刷者经销者 各地新华书店开  本 710mm×1000mm 1/16印  张 19插  页 0.5字  数 263千字版  次 2019年1月第1版印  次 2019年1月第1次定  价 58.00元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西工商广字第8179号网址www.economyph.com社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北街3号中国经济出版社    邮编 100037(联系电话:本版图书如存在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发行中心联系调换010-68330607)(举报电话:010-68355416 010-68319282)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国家版权局反盗版举报中心(举报电话:12390) 服务热线:010-88386794作者简介清 瑕◎ 中美跨文化教育媒体人◎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专家讲师团成员◎ 美国Global A&C Education CEO◎ 美国天目教育基金会董事◎ “清瑕Time”教育类自媒体创始人◎ 悦长大、天目教育、家长家、新新家长、乐爸生活家、爸妈搜、

美国留学妈妈圈、代际心语、Civil Rights、北美华人之声、硅谷“优籽”教育等知名教育微信号特邀教育作家◎ 《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硅谷中国报》《中华商报》等多

家报纸特约作家◎ 中央电视台“非常6+1”教育点评嘉宾◎ 中国少年报社培训中心前任校长◎ 曾领衔、参与了多个国家级教育课题研究◎ 已在中美两国进行数百场专题教育演讲◎ 已出版《向阳的智慧》《迎着阳光走》等4部教育著作内容简介

新的时代、新的孩子、新的成长,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超越问题——需要我们具有全球化的视野、更敏锐的问题意识、更能渗透教育本质的思考。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述了12位美国华裔名校生的成长故事,分享了其父母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下的教子心得,让我们感受到其亲子之间的爱和爱的表达,以及生命对生命的引领。

第二部分介绍了美国教育中值得中国学校和家长学习借鉴的观念和做法,话题包括家庭作业、阅读、天才班、体育运动和大学申请文书等,使我们拥有更加开放和开阔的视野,以及足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第三部分探讨了全球教育面对的共性问题,对个性教育、生命教育、规则教育、挫折教育、问题教育、亲子沟通、校园霸凌等,带来了颇具价值的分析、思考和对策。

本书以全球性视野,通过鲜活案例,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既给普通家长以启示,也可以给教育工作者以借鉴,还为专家学者研究当代教育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方向性的思考。

本书值得每一位关心家庭教育、关心孩子的读者静下心来,好好感受,细细品味,大家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卢勤序 一场跨越中美的教育对话

一口气读完清瑕从美国发过来的《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一书的电子稿。说句实话,作为她的一个老朋友,我有些震撼。震撼于这样丰富的真人真事采访,这样生动的美国教育介绍,这样深刻且富有洞见的思考。

虽然如今信息交流频繁,让许多人对国外教育,特别是美国教育不再陌生。但清瑕的这本书,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份美国教育的信息介绍,而是一场穿透教育本质、跨越中美两国、直面每个人成长的生命对话。

其实,从人类诞生开始,教育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处于地球的哪一个部落、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繁荣,都没有离开过教育。在这千万年的发展中,人类的教育实践和理念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我们研究教育,就是在认识教育的异同中,寻找人类教育实践的发展趋势和闪光点;在相互借鉴中,推动教育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在相互学习中,推动教育实践再上一层楼。

清瑕的采访和思考,立足于在美生活的华裔家庭,这里不仅有中华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更有其与代表西方教育方向和精华的美国教育的碰撞和融合。特别是近年来,“留学”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如何正确认识留学,让孩子的留学绝不仅仅停留在学习环境的改变上,而是实现与多元文化和教育的同生共长。对此,清瑕的采访和思考,有着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事实上,清瑕的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鲜活的中美教育案例,更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范式、一种认知的突破。

这是一次面对生命成长的教育剖析。她直击教育本质,从生命成长和实践的视角,去剖析那些优秀华裔父母带给我们的启示。这不仅给予广大父母深深的启迪,更能让大家在情感和思考中,认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和定位,在润物无声中感受一种智慧的滋养和生命的牵引。阅读这些优秀华裔父母和他们孩子的成长故事,常常让我生出这样的感动,这是多么好的爱和爱的表达,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生命对生命的引领。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要上哈佛、耶鲁,但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在细细品味这些优秀华裔父母的教育事迹、深刻体悟作者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中有所收获。

这是一场深入文化内核的教育对话。如果说教育的起点是人的成长,那么教育的差异则源于文化。无论是美国教育对体育的偏爱,还是美国孩子的毕业典礼、毕业舞会,甚至他们的家庭阅读和家庭作业,从清瑕的娓娓叙述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尊重,以及一份汩汩而来的文化滋养。其实,这又何尝不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一直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追求孩子核心素养的提升,阅读这些被清瑕定义的“他山之石”,更多地读出的是文化和精神的意义。清瑕告诉我们,要平视美国教育,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和借鉴。这里需要一个更加开放和开阔的视野,一份足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这是一次直面现实问题的教育思考。对于教育这样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它面对的问题一样古老而新鲜。清瑕直面中美两国,甚至全球性的教育问题,用跨越中美的教育投递的方法,带来了极具价值的分析、思考和对策。譬如生命教育,无论身在美国藤校,还是中国的普通中小学,它都是父母、老师,包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规则问题、挫折教育、个性教育、校园霸凌,虽然它们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但清瑕的思考无疑更具当代性、全球性和穿透力。新的时代,新的孩子,新的成长;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超越问题;需要我们具有更全球化的视野、更敏锐的问题意识、更能渗透教育本质的思考。

这不只是一本专门介绍家庭教育的图书,也不只是一本专门介绍美国教育的图书,更不只是一本教育学专著,在这本书里,鲜活的案例和深入的思考并存,家庭教育的点滴和全球性的视野同在,不乏草根的气息,也不少思维的力量。它既可以给普通的家长以启示,也可以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以借鉴,甚至为专家学者解剖当代教育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方向性思考。可以说,这本书值得我们所有人精心一读。

最后,还是想和家长们交流几句。中国社会的发展,让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心和关注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最好的幼儿园,选最好的学区房,到最好的国家留学,家长们恨不得把所有的“最好”都给予孩子。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又感到总是事与愿违,甚至无力无助。孩子的问题层出不穷,金钱和付出并不能自动带给我们一个优秀的孩子。到底什么出了问题,或许可以在这本书里寻找一下答案。

教育是生命引领生命的过程,是一次爱的实践。事实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每个家长才是他们真正的起跑线。这是整本书的最大主题,也是清瑕从这些优秀父母身上,通过对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给予我们的真正启迪。希望每个父母都能静下心来,好好感受,细细品味,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清瑕旅居美国几年,有这样的成果,实属不易。她一直讲,作为一个“教育的行者”,她将一直这样行走下去,思考下去,实践下去,丰富下去。我相信,她一定会不断地带给我们新的惊喜和思考。作为朋友,请让我为她的成长点赞,让我们和清瑕一起跨越中美,回归教育的本质。

也请永远记住,我们才是孩子的起跑线!自序 我和教育

五十年前,我只在母体里待了不到七个月,就降临在上海的仁济医院。没有啼哭,闭着眼睛,一个柔弱的生命,只有四斤七两。

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很多人劝妈妈放弃这个孩子。但是,听到听诊器里传来的微弱心跳,妈妈坚决要求想尽一切办法救下自己的孩子。在保温箱里沉默了七天的我,终于睁开眼睛,送给了世界第一声啼哭。之后,我们母女开始了相依为命的日子,我的一生也开始和教育融在了一起。

面对教育,或许我们更多地关注“教”,而或多或少地忽略“育”。其实,“育”才是基础。甲骨文“育”左边是个“女”,右下方是个倒着的“子”,整个字形都在意会母亲生育孩子。当母亲全力救下我的时候,她在告诉我,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成长,它的起点是爱。

因此,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生命课题。经历生命就要经历教育,接受教育就是滋养成长。在采访了大量的美国华裔家庭后,我最为感动的是那份父母子女间的亲情,那份持久不懈的爱和爱的表达。

比如,四个孩子的妈妈徐晖经常在林子里和孩子们捉迷藏;哈佛妈妈燕子把每天给父母的越洋电话当成必修课;当Holly发现儿子的莫名恐惧可能是疾病的时候,她和所有母亲一样,把孩子的健康快乐作为教育的唯一追求;哈佛男孩孟雨晴的爸爸“萌爸”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个关系是亲子关系。无论如何,都不要做伤害亲子关系的事情。”

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亲情和爱始终是它的主题。学会爱和正确地表达爱,应该是家庭教育面对的基本问题。面对汗牛充栋的教育理论,我更愿意相信,教育是生命和生命的互动引导,是一个生命照亮另一个生命的历程。家庭教育,更是一份爱和智慧的生命实践。

因为这样,父母的用心自然而然;因为这样,父母的智慧不可或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与众不同的家教滋养。当好他们的教育专家,给予他们最适合的生命陪伴和引导,是我们每个家长的责任,也是这些优秀父母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或许他们的具体教育方法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但是那份智慧和用心,却是我们每个父母学习的榜样。

从教师到校长,从中国到美国,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让我有资历以一个教育人自居。但是,从近年来的教育实践,特别是同一大批优秀父母的交流互动中,我发现,教育不仅是专家的事业,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基本修行。特别是对于家庭教育,我也只算是一个普通但还用心的母亲。

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职业经历也给了我更多认识国外教育,以较为宽广的视野思考教育的机会。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互动交流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趋同化。现代教育的分层功能和竞争的加剧,让教育的工具特征越来越突出,“书中自有黄金屋”成了世界性教育现象。所以,地球是平的,教育也是平的;中国教育的问题,美国教育也一样有。因为,教育是人类的教育。

但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制度体系的差异,让不同国家在教育实践上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借鉴和交流同样重要,开放和包容不可或缺。在游学美国教育的这些年,我更愿意以平视的眼光去思考美国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有时候,甚至会发现,在中国很多被批评的做法,譬如尖子班,却在美国以天才教育的形式普遍存在着。教育不是标准化生产,也不是均衡的乌托邦。我们要承认人的差异,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并认识到教育永远是因材施教的鲜活实践。

回归人,就回归了教育的本源,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在我介绍一些美国教育的做法时,更希望大家能够去感悟和思考那里面渗透的人文情怀和对规律的尊重。我写那些关于教育的文章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引发大家新的思考,因为教育本来就是所有人都参与的生命实践。

借此机会,感谢所有在我生命成长和教育实践中给予真诚帮助的人,感谢爱我和我爱的人。特别是对于本书的出版,感谢中国经济出版社教育分社社长崔姜薇女士的邀请和策划,以及葛晶主任和冀意编辑的倾情付出。感谢所有被采访者的真诚和支持,也感谢家人的帮助,感谢我的儿子特别为这本书题写了书名。

生命本来就是一个聚合的过程,任何成果都源自合作互动和同生共长。如果没有那份生命的传承和共生、互动和共舞,教育将不再是教育,生命也将失去前行的力量。

教育即生命!一点感悟,是为序。美国华裔名校生第一篇 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教子心得导语

对于中国的普通民众而言,哈佛、耶鲁等美国名校曾经就是一个神话。

记得几年前,一本写哈佛孩子故事的书成为大家热捧的对象,甚至是全中国讨论的话题。

在美国的这些日子里,我有幸认识了许多华裔父母,并成为他们的朋友。他们就是传说中的“牛爸牛妈”,他们的孩子大多数考上了美国的名校。

和他们的交往,让我有了一种探索的欲望,特别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牛娃”的。难道他们有什么特殊方法,或者他们的孩子生下来就是天才?

通过与他们的深度交流,我发现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的孩子也很普通。

但是,他们又是那样的不普通,他们的用心、他们的爱心、他们的真心、他们的煞费苦心、他们的独具匠心,他们用智慧和付出,撑起了孩子成长的一片蓝天。

我们必须承认,由于孩子的智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教育方法不同,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就如我所采访的父母们的教育方法,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门道。不同家庭的理念甚至是矛盾的,但是,他们的理念适合自己的家庭,适合自己的孩子。

作为父母,无论我们的孩子能不能进入所谓的名牌大学,这些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和对公益的执着都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有着最直接影响,父母的素质和自身的成长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其实,为人父母的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01 教育,让生命照亮生命——哈佛萌爸的哲学思考和教育实践

孟雨晴(Damon Meng)7岁来到美国,2009年以毕业生课业总评第一名的成绩从麦迪逊高中毕业,同时被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茱丽亚音乐学院、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及其双大学的双学位项目(Join-Program)录取。2013年,从哈佛大学经济专业毕业后,他开始担任华尔街世界最大独立另类资产管理机构佰仕通集团(Blackstone Group)的金融分析师,后转入纽约做对冲基金至今。

孟雨晴的成长,自然而和谐,多彩而丰富。他的钢琴造诣很高,曾获第13届奥柏林国际钢琴赛首奖,囊括第27届金斯维利国际钢琴赛五个首奖,获戴维森青年学者音乐奖,获杰克肯库青年艺术家称号;曾受教于著名华裔钢琴家郎朗并与其同台表演。美国麦迪逊市前任市长寇史来格为表扬他音乐上的成就,宣布2007年12月10日为美国新泽西州麦迪逊市孟雨晴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孟雨晴的成长故事。

你是否还记得儿时的童谣:“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它们来源于中国第一儿童剧《马兰花》,这部剧的导演正是雨晴的爷爷。这部五十余年经久不衰的儿童剧,让孩子们在欢笑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更培养了他们向上、向善的力量。

艺术和教育是相通的。在孟雨晴的家族里,艺术在延承,教育方法理念也在延承。孟雨晴的爸爸被大家称为M爸,也叫萌爸。他学习艺术,酷爱哲学,喜欢思考。听他讲故事,就像在聆听一场关于生命成长的对话。

萌是草木发芽,开始发生的意思,也有蓬勃向上的意思。作为父母,我们都是萌爸萌妈。因为孩子无论在生命的最初,还是在蓬勃地成长,对于父母而言,都是一种生命的关照和引领。教育就是在生命的互动中,逐渐走向完美,逐渐开花结果。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孩子的成长,但它更是一份生命的映射。我们更愿意在孟雨晴的成长中,在萌爸的教育实践和总结中,思考教育的本源和内涵。让孩子学会自己奔跑萌爸哲语之一:“马拉松队员比赛的时候,他前面有个引领

人。这个人既不能靠他太近,也不能在他旁边,而是需要一定的

超前量。如果引领人挡住了跑步人的路,或者跑步的人根本看不

见引领者,都会影响选手的发挥。怎样做到既不影响跑步速度,

又能保持一定距离的引导,是引领者的责任。”

萌爸的哲语道出了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真正责任。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从小就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让他们一开始就学会自己奔跑。

当许多人提出疑问,这么优秀的少年钢琴家为什么没有继续选择艺术的道路,没有突出自己的音乐优势,而进入哈佛选修经济学,进而在华尔街发展呢?萌爸淡淡地回答道:“这是孩子的选择。华尔街并不完全是金钱的世界,孩子选择华尔街是因为他更加注重在现实世界中塑造自我和快速成长。对于孩子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全新的世界,是对他个性、能力、自我发展的一个挑战。”萌爸认为,孩子在这里生存下来,感到愉快、幸福和有乐趣,比什么都重要!孟雨晴全家合影

雨晴在哈佛主修经济学,后来进入华尔街,是因为他对经济学更感兴趣。在雨晴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直把他的基本素质、做事态度和观念养成作为重中之重,至于未来从事哪个行业,从来都不是关注的重点。

教育的本质不是涂抹,而是发现。真正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自己。每个孩子都有潜藏在身体里的心灵密码,只有孩子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成长。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予合适的环境、恰当的引领,等待孩子的天赋发芽,让他学会自我成长。

这一定来自生命最初。雨晴一两岁时,刚刚开始有基本的语言能力,萌爸就启发他,一天至少问三个为什么,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任何问题,以及身边发生的事情,只要提出问题就有奖励。当第一次回答不上孩子的问题时,萌爸虽然有点尴尬,但他还是认真地告诉孩子,爸爸也是人,也会有不懂的东西,但是只要肯学习,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把问号打碎。人就是在破解一个个问号的过程中成长进步的。就这样,小雨晴开始观察、了解和学习,问号引着他从兴趣到乐趣,从无知到博学,开始了自我奔跑的人生马拉松。

这是真正的启蒙。在人生的道路上,父母永远比孩子先行一步。萌爸用问号在孩子心底安装了永不停歇的发动机,开启了雨晴的自我奔跑之路,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恒久的动力。

从一年级开始,萌爸就这样告诉雨晴:“考什么样的成绩,有什么样的未来,想怎样发展,所有的事情都是你自己的事情,都由你自己来决定。”雨晴感到不满时,父母就告诉他:“自己定目标,自己加任务,自己往前走。”雨晴的父母从来不请老师为他补课,从来不给他辅导功课,也从来不担心他的成绩会下滑。

雨晴读小学时,萌爸和他有一次有趣的对话。萌爸问雨晴:“以前我们只要领你出门,你就总会听到不少赞扬声,是吗?”雨晴傻傻地问“为什么呢?”萌爸:“当然是因为你眼睛大,长得还可以呀!”雨晴脸上露出一丝情不自禁的得意。萌爸却说:“这方面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自豪的!”雨晴诧异地、有些不服地望着爸爸。萌爸继续说:“你有这样的容貌,是爸妈给的,并不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爸妈虽然可以给你外表,但给不了你内涵。你若想要真正的自豪,就只有通过努力来提升自己的内涵,那才是属于你自己,并值得自豪的东西。”雨晴睁大了漂亮的眼睛,问:“爸爸你会预测未来?”萌爸告诉他:“不用算也不用测,目标明确,你就一直努力往前走,未来就在那里……”

是的,未来就在那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未来,让孩子在人生马拉松的起点,就学会自我奔跑,为自己的人生积累,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这是萌爸带给我们的最大启迪!在孩子的后面画线萌爸哲语之二:“我的育儿标准是不在孩子前面画线,不要

求他必须达到某个标准。我们只在他的后面画线,肯定他已经做

得很好了,由此向前看,抬腿迈步,至于多快多慢都不重要。好

比登山,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往前挪步,就应为他鼓掌。”

小雨晴刚刚出生,萌爸就用“健康、聪明、懂礼貌”归纳了自己对他的希望,把它作为孩子成长的基础线。和所有父母一样,萌爸希望孩子能平平安安,做一个基本的、社会能接受的人就可以了。

就这样,他们为小雨晴画下了成长的基础线,也为自己设定了养育的标准。健康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养育是父母要承担的责任。雨晴的父母认为,孩子从小要带在自己的身边,不能让父母带,更不能完全不管交给别人。雨晴还在妈妈腹中时,作为准父母的萌爸萌妈就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了大量学习,对孩子的成长规律、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法进行了解,拿下了“父母上岗证”。小雨晴一出产院,爸爸为他洗了第一次澡,换了第一次尿布;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抬头、转头,什么时候手指脚趾有反应,什么时候能睁开眼看到光,什么时候会笑,什么时候会对声音敏感,这些原生的技能,都成为他们关注和开发的重点。他们尽可能地反复观察孩子,在不断激发孩子的过程中,使孩子具备各项技能,同时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他们把“玩”作为保证小雨晴身体健康和能力增长最重要的法宝。雨晴从小就非常调皮好动、贪玩好奇,而且精力旺盛。到餐馆吃饭,还没点完菜,四五岁的小雨晴已经在饭店桌子间钻过一遍,和餐馆里所有人打过了招呼。玩的时候,其他孩子都筋疲力尽了,小雨晴还停不下来,还要继续玩。萌爸认为,一个会玩的孩子以后一定体格好、胃口大、休息睡眠足、兴趣广泛。在玩中,孩子奠定了健康的基础,具备了原生的技能。

萌爸认为,如果聪明是一种福分,没有肯学来支撑,这福分就会消耗掉。在小雨晴学艺的道路上,当有人告诉雨晴,已经得冠军了,不要去比赛了,万一输了怎样办。他却这样认为,不是得不得冠军的问题,每一次比赛都是一个挑战,都是对学习的一次检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比赛,让雨晴越来越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这成为雨晴学习音乐的最大收获,让他养成了持续学习、不断挑战自我的习惯。“肯学”让雨晴在音乐上造诣非凡,也让他的课业表现得非常杰出。上中学时,他是荣誉学生会会员和法文荣誉学生会会员。在他担任物理奥林匹克校队核心主力队员期间,校队在首次获全新泽西州冠军之后,蝉联两届州冠军。2009年,雨晴成为美国教育部每年评选的“青年艺术家”。在哈佛和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参加了哈佛模拟联合国,担任校报撰稿、校刊商务部经理,并担任三个俱乐部的主席,同时在一个全美增速前200的金融公司长期兼职,直至大四前被黑石公司录用。肯学不仅支撑起雨晴的不断成长,也为他持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基础。

雨晴的父母把“懂礼貌”作为奠基孩子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礼貌”是一项礼仪,也是每个父母教育孩子的必修课。每到逢年过节,他们都要带雨晴去拜访赴美国时帮助过他们的恩人。他们这样做就是要告诉小雨晴,今天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并不完全是父母的本事,曾经在关键时候,有许多人帮助过他们。“懂礼貌”在雨晴的心中,不仅仅是一项礼仪,更是发自内心对生活、对世界、对他人的感恩。

每段人生都有开始,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奠基。用什么夯实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萌爸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启迪。“健康、聪明、懂礼貌”看似简单的七个字,不仅是孩子成长中要坚守的基础线,也是孩子未来发展的精神底蕴和人生信条。雨晴和钢琴

萌爸这样告诉我们,既然生了孩子,孩子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由于工作忙,而轻视和忽视了这一部分生活。我们需要在生命的开始,为孩子的成长播下种子。不尽人事,没资格听天命萌爸哲语之三:“我们常常讲尽人事、听天命。‘人事’是主

观,‘天命’是客观。天命并不是‘宿命’,客观有时候没法把握,

所以只能去了解,去分析,去‘听’。但‘人事’不能听,而要‘尽’。‘尽’就是主观要付出全部的努力,就是去追求极致的完

美。不求完美不能用‘尽’,没有尽人事,也没资格去听天命。”

这是萌爸的人生态度,也是一个家族延续不断的文化基因。作为一个艺术世家,20世纪60年代雨晴爷爷执导的《马兰花》便是一个时代的经典。热爱芭蕾的萌爸,一直认为芭蕾是人类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高度集合物,其音乐、造型、舞台效果都是永远的经典,都在追求极致的完美。这种精神成为一种生命底蕴,融入萌爸的教育实践中,奠定了小雨晴的基本人生态度。

萌爸将“尽人事、听天命”的抽象生活哲学变成了孩子能听懂的话,也就是:认真做事,克服困难。这成为他和雨晴从小一直秉承的座右铭,也成为他们帮孩子确立的人生目标。

很小的时候,萌爸就这样告诉雨晴:“不管你的能力怎么样,只要认真去做就可以了。只要争取,就有可能到达自己的极致。不用去和任何人比,只要自己认真,就会幸福美满,就会有所发现,就有独特的价值。但有时候,认真做事不一定就能成功。这时跺一跺脚,对自己说:‘我要克服挡在我前面的困难。’”

有一天,四岁多的小雨晴突然问爸爸:“什么叫认真?”作为成年人,萌爸当时没有意识到孩子竟然不懂这个词的意思。他愣了一下,反问小雨晴:“弹琴的时候,老师给你提过什么要求啊,怎样才算认真弹呢?”小雨晴回答:“老师让眼睛看着谱子,手要在琴上弹,不能东摸西碰,耳朵要听着自己弹的音乐。”在一步步的启发后,萌爸这样告诉雨晴:“老师要求你眼要看着、手要弹着、耳要听着、心要想着,心眼耳手一起用就是认真。”就这样,雨晴知道了自己专心做事就是认真,认真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就在自己的举手投足中。

小雨晴接着问爸爸:“什么叫克服困难?”萌爸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打败他!困难像个对手,像个敌人站在你面前,要想取得进步,你必须打败它。”这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小雨晴紧握的拳头和满眼的豪情,更看到一个父亲注入小男子汉心底的勇气和执着。后来,小雨晴参加各种比赛,爸爸都会告诉他,比赛的名次不重要,而比赛之前是不是认真去准备了最重要。克服困难不一定会获得好名次,但一定会不断进步!

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真理。或许每个人都达不到完美的状态,但是只要去追求完美,不断接近完美,就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做事认真,克服困难”,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人生经验和生命智慧的总结和传承,更看到了深深的责任和爱!把荣誉踩在脚下萌爸哲语之四:“在教育中,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

水。从自己做起,努力是下限,幸运是上限,未尽努力,何谈幸

运?所以,越努力,越幸运。先别说离‘天才’有多远,不迈腿

将永远站在原地。作为父母,自己不尽努力,却指望孩子永不停

息?自己痴迷白日梦,却指望孩子去圆梦,结果不仅会毁了孩子

的梦,还会坏了亲子的情。”

小雨晴选择学钢琴,萌爸是不同意的,因为他看到身边很多小孩学钢琴以后,跟父母的关系变得有些紧张。偶然一次机会,萌爸听一位园长讲他们幼儿园的小孩弹钢琴都是自愿的,没有谁逼迫他们去学。萌爸对这个幼儿园进行了考察,看到这里的老师能做到用趣味性的方法启发孩子主动学钢琴后,才决定让孩子学弹钢琴。这是一个慎重的决定,萌爸始终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最为重要。不能因为孩子的学习或者其他原因,对亲子关系造成伤害。

雨晴三岁多时,萌爸除了经常让他在家里听名家的钢琴曲外,还有意识地带他到幼儿园看小朋友弹钢琴。听到小朋友弹出悦耳的琴声,雨晴非常羡慕,想去触摸他们的钢琴,但萌爸不让他这么做,并对雨晴说:“那是属于小哥哥小姐姐的,不能动。”周末,萌爸带雨晴到朋友家和钢琴弹得很好的孩子一起玩。雨晴又很想去摸钢琴,萌爸说:“这个琴你是不能碰的,这是别人的,不是你的。”聪明的雨晴就去和小朋友商量让他玩会儿,萌爸依旧说不行。过了一段时间后,看到雨晴真正有了弹钢琴的渴望,萌爸才开始对孩子提出要求:“要想和那些哥哥姐姐一样弹钢琴,除非自己好好坐在凳子上,认认真真去做这件事。”雨晴立刻答应了爸爸的要求,兴奋地跑去模仿哥哥姐姐的样子,弹起了钢琴。

小伙伴们的美妙琴声吸引着雨晴,他也想拥有一架自己的钢琴。萌爸告诉雨晴,哥哥姐姐弹得好听,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如果你也想弹,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辛苦。怀着对弹琴的渴望,小雨晴很认真地点了点头。就这样,在诱导中启蒙,萌爸不仅让孩子对钢琴的兴趣与日俱增,更让孩子知道了努力、认真的重要性,让孩子对自己的选择慎重而坚实。

在一个临近小雨晴生日的星期天下午,萌爸问刚刚睡醒的小雨晴:“先不要回头,猜猜看,我们给你买了什么生日礼物?”小雨晴想啊想,先猜是玩具,第二次猜是钢琴。当孩子回头看时,小雨晴什么都没看到。找呀找,小雨晴突然发现房间里多了一个被窗帘遮着的庞然大物。小雨晴把窗帘掀开一看,真的是钢琴,他开心极了!小雨晴立即把钢琴盖打开,噼里啪啦就在上面敲。外婆着急地对孩子说:“不能敲,会敲坏的。”萌爸却笑着告诉外婆:“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是他的东西。”小雨晴就学着哥哥姐姐的样子,坐在凳子上面,开始了自己的学琴之路。

这是一次用心的安排。萌爸萌妈把买琴的日子选在了孩子过生日时,对钢琴店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在下午两三点钟送琴进家,安置时不发出任何声音。他们希望在小雨晴睡醒之前琴已到位,不仅给孩子一个惊喜,更让他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有一个美好的启程。

为了让雨晴保持浓厚的兴趣,萌爸萌妈常常和他一起练琴、一起谱曲,孩子弹中间区域,他们就弹低音部或高音部。全家齐练习,不仅增加了弹琴的趣味,更让雨晴感受到爸爸妈妈的陪伴和努力。

雨晴在学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六岁时,雨晴参加中国华东地区钢琴大赛,连续十个星期守擂成功。也在这一年,雨晴来到了美国,直接进入茱莉亚音乐学院预科,九岁在纽约开独奏音乐会,十岁获得华盛顿协奏曲比赛第一名,十一岁在纽约林肯中心演出,十三岁回中国巡演,十六岁获得国际钢琴比赛大奖。

面对如此多的荣誉,萌爸告诉雨晴:“只能享受一分钟,然后就要把它扔到脑后,踩在脚下!”当小雨晴不理解地问:“为什么要把好不容易得来的东西踩到脚下呢?”他这样告诉孩子:“还有个办法就是背到身上,顶在头顶。这样的话,荣誉就会变成沉重的包袱,成为进步的负担。而踩到脚下,小荣誉会成为小台阶,大荣誉会变成大台阶。”就这样,萌爸搭起了雨晴学钢琴不断攀高的阶梯。

这就是引导,这就是爸爸。雨晴在哈佛读书,主修了经济学,副修了公共政策。这来自萌爸的建议,他认为政治、经济和文化是相关联的,是一体的。现实世界中,没有单一的经济现象,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政治和文化的折射和联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先行者的智慧,也看到了一个父亲的职责。教育是一场智慧的博弈萌爸哲语之五:“我们父母到底是培育孩子,还是孩子培育

我们,有时候很难说。譬如为了和孩子讲清‘认真’的概念,为

了和他很好地沟通交流,就要求你必须去思考,去学习。这是一

种乐趣,我们同孩子一起走过这一历程并一起成长。”

陪伴孩子长大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引领孩子成长需要父母的智慧。小时候,雨晴学钢琴,萌爸会和他一起弹奏。如果孩子弹错了,萌爸很少说他错了,而是告诉孩子再来一遍,并鼓励孩子说:“没关系,这一遍我也错了,我错的比你还多。”通过慢慢引导,萌爸让孩子始终保持学琴的兴趣,一直保持尝试的勇气。

他这样告诉孩子,“play piano”就是玩钢琴,在英文中很多东西前都加play,可以说就是“玩”,有了这样的心态,你会发现做事情的整个味道都变了。它不再是负担,不再是一项工作,不再存在向谁交差的问题,而是一种真正的享受。萌爸认为,最高级的快乐是以苦为乐,那些专注做事的孩子和成年人,或许别人感觉他们挺苦,而他们自己却感到其乐无穷。

许多父母都会发愁第一次送孩子去幼儿园有困难。小雨晴上幼儿园时,萌爸告诉他:“因为你是一个好孩子,我们才送你去。如果你是一个调皮捣蛋、不懂礼貌的孩子,就不能去。”孩子说:“不去就不去。”他们又引导孩子,说:“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可以和你一起玩。”当孩子答应去的时候,他们又要求孩子,去就要做一个好孩子。小雨晴每次上幼儿园,都特别高兴。

很小的时候,萌爸就让小雨晴开始做家务。每次家里举办聚会,雨晴都争着洗碗。当雨晴穿着比他个子还长的围裙,站在水池边的凳子上,洗所有参加聚会的碗时,那简直是一场隆重的表演。客人的赞扬让孩子对洗碗这项家务劳动感受到的不是劳累,而是光荣。后来,家里一开派对,小雨晴就会提前请求爸爸:“爸爸,明天聚会我来洗碗哦!”在父母的引导下,做家务成为小雨晴的一个光荣的任务、一个上台表演的机会。萌爸这样告诉我们:“孩子的努力和肯学需要父母去成就,努力和肯学的孩子要受到鼓励,听到掌声,得到鲜花。”

教育需要引导,引导要有方法。方法到位了,教育才能起作用。教育孩子,不仅需要耐心和坚持,更需要方法,这是一场智慧的博弈。面对孩子玩电子游戏玩得放不下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萌爸这样告诉大家:首先要和孩子事先约定,其次应严格遵守约定。具体办法是,不踩急刹车,提前跟孩子说,还可以再玩10分钟。小孩一般不肯离开,那就告诉他,不愿意,现在就停止游戏;如果还想继续玩,就还有10分钟。一般小孩都会选择10分钟,而父母也必须说一不二。这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上帝和一个魔鬼,如果你总是让魔鬼占上风,你的上帝就会被踩到脚下;如果总是让上帝占上风,那你个性里的丑陋和懒惰就会失去气势。

这是一个父亲的智慧教育,更是一个生命对另一生命的引领前行。面对孩子的成长,萌爸始终注重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毅力培养,并认真谨慎地处理亲子关系和升学问题。萌爸认为,智力和毅力伴随孩子的一生,干事情不要傻干,要巧干,这是智力;但干事情又要坚持,不能随便放弃,这是毅力。智力加上毅力,将惠及孩子一生。而亲子关系也非常重要,是升学的保障,绝不能因为升学的原因影响了亲子关系。直到现在,只要生活中经历的,包括职场和恋爱,他们和孩子对这些事情一直无话不谈。

萌爸萌妈的教子心得是一种生命经验的哲学思考,不仅照亮了孩子成长之路,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面对中西文化教育的差异,萌爸认为应该把中西二字删掉,因为这些都是人类的智慧,真理在最高层是完全相同的,差异只是枝叶。互相学习融通,应该是基本的态度。

萌爸这样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就孩子的成长而言,我不太敢讲培养。从生理上来说,我们是他的父母。但从人生的角度来讲,我们只是先行了一步,先行者并不见得就胜过后来者。我们的职责是告诉孩子,继续往前走,那里有更美的风景。”

在这里,我们读懂了为人父母的真正内涵,那就是先行,是引领,是智慧,是付出……

教育,让生命照亮生命!02 成长,在智慧的教育中——世界奥数冠军妈妈刘双秋的育儿经

2015年7月14日,泰国清迈。

一年一度的“数学世界杯”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

同一时刻,美国密苏里州。

参赛选手刘洋的父母紧盯着手机,等待着清迈第一时间传来消息……“刘洋又拿到一块金牌!美国队获得冠军!”教练的声音从泰国清迈传来。

刘洋的妈妈刘双秋拿着电话的手微微有些颤抖,虽然儿子获奖是意料之中的事,但作为母亲,她的兴奋与激动依旧难以自抑。这是刘洋第二次代表美国队参赛,2014他已经拿回了一枚金牌,今年再次参赛,不仅又获得了个人金牌,而且还为美国队21年后首次获得团体第一名做出了贡献。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是一项高难度的国际性赛事。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一路过关斩将冲到顶峰的更是凤毛麟角。刘洋成为冠军或许有天赋的成分,但他的成长所蕴含的教育规律,给所有人以启迪;或许刘洋成长的文化环境比较特殊,有美国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等,但是无论文化差异有多大,关注教育的本质,回归孩子的成长,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归宿。教育是一种智慧,让我们循着足迹,去寻访这位“奥数金牌”妈妈充满智慧的育儿之路。用智慧开启孩子的成长

生命之初,每个父母都是孩子的绝对环境。懵懂时期,父母的教育智慧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在这个时期,父母的双手一定要紧紧搀扶住孩子,让他们迈出自己的第一步,为孩子的教育定格,也为生命的成长定格。

2000年,上海飞往美国的班机在圣路易斯国际机场降落。刘双秋和她的印度裔老公牵着只有三岁的小刘洋,开启了他们异国他乡的生活。她也开始了一个全职妈妈的生涯。

初到美国的刘双秋,还没有完全适应美国生活,就开始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和所有双文化生活的人们一样,如何突破语言关,如何让孩子适应新的环境,成为萦绕在她脑海里的首要问题。2017年圣诞节,刘双秋全家合影

刘洋英文不行怎么办?喜欢看动画片是孩子的天性,她就利用各种英文动画片帮助儿子学习英文。她常常精选一些英语小短文教孩子阅读,在她精心营造的语言环境中,小刘洋慢慢突破了语言关。上学后,小刘洋的英文阅读、写作水平在年级名列前茅。高中毕业时,刘洋的综合考试成绩获得全校第一名。

作为中国人,刘洋的中文作业汉字书写工整规范、一丝不苟。对此,刘双秋说:“我喜欢从小事做起,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国有句老话‘字如其人’,刘洋从写字做起,所有的作业、考试都清晰工整,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既培养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也让他把心静下来,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喜欢数学的双秋,本能地发现小刘洋对数字特别感兴趣。于是,她就去超市买来各种适合儿子的书让他学习。然后,开始教儿子做题。每次做完题,她都会认真检查。如果发现错题,就让刘洋从第一道题开始重新演算,直到小刘洋自己发现错误为止。检查完毕,她一定会让刘洋指出错误题目,告诉她原来是怎么想的,修改过后又是怎么想的。就这样,孩子在自我纠错中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建立起了对数学的兴趣,在享受成功中增强了自信,将冠军的种子深深地种在了幼年。用智慧为孩子插上起飞的翅膀“孟母三迁”是几乎人人皆知的中国故事。

孟子小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经常和邻居小孩学大人跪拜、哭嚎,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觉得这样不行,于是带着孟子搬到集市旁边。在那里,小孟子又和邻居小孩玩起商人们的游戏,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讨价还价。孟母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觉得这个地方也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史书上这样记载,“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这次才高兴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居住的地方。”于是,他们便在那里定居了下来。

孟母通过“三迁”,成就了一个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刘双秋也为了孩子的教育搬过家,成就了一个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金牌得主。

刘洋6岁那年,参加了全北美的KUMON(国际赛事的一种)数学竞赛。比赛中途,有家长告诉刘双秋,她所居住的密苏里州,多年来这项比赛从未有人进入过全北美前三名的好成绩。考试刚过30分钟,小刘洋就出来了,告诉妈妈,他做得很好,只有一道题不会做,其余都做了。等结果出来后,果然除了这道题,其他全对了。小刘洋因此获得了密苏里州历史上这个年龄段第一个全美数学竞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刘洋对数学有如此好的天赋和浓厚的兴趣,妈妈双秋要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是,刘洋就读的密苏里州Parkway小学,很少参与各种类型的数学竞赛。刘双秋从朋友那里得知,另外一所条件很好的学校有更多参加奥数比赛的机会。于是,在认真了解了那里的情况,和同样重视孩子成长环境的印度裔先生商量后,他们毅然决定搬家。进入新的学校,刘洋参加了测试。基于刘洋超高的数学分数,这所学校的校长允许他的数学课可以任意跳级。这对刘洋来说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他和妈妈商量决定,数学跳了三级,这样他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修学其他课程。合理的时间分配,让刘洋后来修了11门AP课程。因为搬家,刘洋的视野更加开阔,也让他开始了新的学习之旅。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赋。刘洋父母的搬家不仅为孩子找到了发挥才智的场所,更适应了孩子成长的需要,这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盲目择校,而是从孩子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出发的慎重选择。用智慧陪伴孩子走向美好未来

从思维到生活,每个孩子都要走向独立。家庭教育是一个顺应孩子成长的变化过程,父母不仅需要双手搀扶,更需要学会慢慢放手;这里不仅需要一点一滴的引导,更需要投出关注的目光。刘双秋女士的育儿经,是一种智慧陪伴,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长。

智慧地陪伴是一种思维的引导。刘洋学习数学,妈妈不仅要求他会做题,更要求他要“知其所以然”。对于中国人最擅长的“九九乘法口诀”,她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下来,而是让孩子一个一个推导出来。当小刘洋会用“100=1+99=2+98=3+97=…”解决1到100求和的问题时,她会问:“一直加到1000甚至10000怎么办?”就这样,求和公式被小刘洋推导出来了,他的思维也实现了从数字到代数的转变。这帮助小刘洋突破了一道道难关,也让他养成了独立探索的习惯。在高中时期,遇到难题无法解答时,他会重新看书,从最初的方法开始做起,一点点地突破;概念、演算、推理,一遍又一遍,最终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当探索成为习惯,将无往不胜。

智慧地陪伴是一种共同的成长。孩子痴迷游戏,是很多父母最着急的事情,少年刘洋同样如此。初中时,他迷上了游戏。面对这种情况,刘洋的妈妈没有极力阻止,而是买来很多游戏CD,和他一起玩儿。譬如,在一个发电厂的游戏中,电厂的设备坏了,管理出了问题,就考验了母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进了亲子关系。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在和母亲一起玩游戏中不再痴迷它。“干正事”也如此,在中文学校周末上课期间,刘洋教中文学校八年级以及高中的数学竞赛课程。教学中,双秋主动担任儿子的助教,帮刘洋一起备课、出考卷。妈妈严谨认真的工作,不仅加深了刘洋对数学的理解,更让他开始学会分享、奉献和付出。2015年,美国数学奥林匹克队全体队员在领奖台上领奖

智慧的陪伴帮孩子走向独立。刘洋7岁开始学钢琴,考过了钢琴皇家十级;5岁学习中文,九年级中文SAT考了770分;他还在学校学习黑管,是学校乐队的成员;他学了9年画画;他连续两年入选全美电脑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篮球是他业余时间的最大爱好。

刘洋身高1.85米,全校一千多人,校队选拔只录取十几人,而刘洋八年级就已进入校队。他和队友曾经多次为学校争得荣誉,可是,面对即将参加的数学竞赛,时间、精力无法分配,他必须做出选择。在一个家庭会议上,刘洋做了自己的分析。他认为,篮球虽然是自己的最爱,但继续打下去,他也无法进入NBA。最后,他决定舍弃心爱的篮球,全身心地钻研数学。学会选择,学会舍弃,是人生走向独立的开始。在这里,需要的是父母关注的目光、智慧的支持。

刘洋在美国获得的这些成绩,使他在就读美国名校上有了极大的选择空间。他最终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他认为这所大学更适合他的未来。这是孩子独立的标志,也是父母智慧的结晶。教育的真谛,就是让每个人健康地成长。

或许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刘洋,但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金牌”。03 教育,没有终点的爱的马拉松——哈佛妈妈燕子的教子心得

缘,让我和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燕子一见如故。

燕子爱笑,整个采访都在欢声笑语中进行。在笑声中,我感受到一个家庭浓浓的温情;在笑声中,我领略到一位母亲智慧的教育;在笑声中,我感受到作为妈妈的乐观豁达;在笑声中,更让我品味到爱、帮助和传承的力量……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教育也是一场马拉松

1992年,燕子追随赴美读博两年的丈夫来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1995年,儿子笑笑降生了,5个月后,一家三口从北卡搬到了波士顿。笑笑的爸爸在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燕子则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1998年,女儿天天也降临了。人间多了一个温馨的四口之家,也开启了一个由哈佛妻子到哈佛妈妈的育儿故事。

初到美国时,展现在燕子眼里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从新奇到探索,再到认知,她深刻地体会到眼界决定未来的道理。孩子们出生后,她将拓展孩子视野作为启蒙教育的第一课。在拥有藤校最多,作为教育文化中心的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各类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名胜林立。燕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买上年票,带着笑笑和天天,走遍了这些地方。这些有着丰富人文历史、先进科技的殿堂贯穿了孩子们的童年,也奏响了启蒙教育的摇篮曲。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燕子一直坚持这样的理念: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持久的比赛。在她身边有很多来自中国的华人妈妈,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一直在辛苦地陪读,孩子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也这样,她希望孩子既能跑起来,也有足够的能量跑下去。她认为,人生是场马拉松,拿到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不过是在马拉松赛跑中取得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站位而已。

这样的理念,让燕子对孩子的所有教育都立足长远,直面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直面孩子爱和奉献精神的培育。这样的理念,让燕子的育儿之旅有条不紊,表现出持久而蓬勃的力量。燕子全家度假时的合影

在孩子小时候,燕子为他们制定了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计划。在他们的小家,每晚都有固定的“读书时间”。妈妈拿出孩子喜欢的图书,用温柔的声音滋润着孩子的心灵。燕子注重培养孩子的各项爱好,比如:游泳、体操、足球、滑冰、滑雪、高尔夫、绘画等。两个孩子都学了钢琴,并且一弹就是十年。刚开始,兄妹俩觉得有些枯燥,可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训练,提升了他们的音乐素养,锻炼了他们的毅力,最终他们也爱上了这门艺术。

上中学时,燕子和丈夫放弃了离家近、入名校率高的私立高中,让孩子上了学区的公立学校。他们认为,对孩子的培养,不能以上名校为唯一的目的,不能过早地给孩子压力。他们把让孩子融入社会,了解不同文化,拥有更多交流的舞台当作重点。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燕子都会积极配合、热心服务。他们家还常常举行几十人的大聚会,邀请不同族裔的孩子们一起吃喝、玩耍、交流。

或许与燕子哲学专业毕业有关,燕子对教育也充满了哲学的思考。2014年,儿子笑笑被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和哈佛几所世界名校同时录取。笑笑最终选择了哈佛。对此,燕子并没显得十分惊喜。她这样解释自己的心情:“看过马拉松比赛的人都知道,在起跑的那一瞬间赛道是很拥挤的,但是当1/4赛程过后,选手们的距离就拉开了,起跑时占得的那一点便宜荡然无存。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跑下去。”

人生是场马拉松,教育同样是场马拉松!最好的教育,就是放手让孩子自由地思考和选择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教育智慧形成的过程。燕子认为,做父母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培养优秀的思维和生活习惯,比如如何自律,如何坚强,如何关爱与被爱。对此,她总结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倾听,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步是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的话是否有道理;第三步是建议,在孩子纠结疑惑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予及时而恰当的指导。

笑笑上七八年级的时候,才开始对数学感兴趣。孩子的自学能力特别强,学习习惯也很好。2011年7月,燕子带他回国,将要读十年级的笑笑每天都带着一本数学书和一个笔记本。有时候亲属请吃饭,在饭店几分钟的点菜时间,他也会抓紧做几道数学题。大家的赞许和鼓励,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爱上数学后,笑笑还主动参加各类竞赛,有全美数学竞赛、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等,同时还要冲刺MOSP(从全美数十个州筛选出24至30位精英,参加数学奥林匹克夏令营)。心疼孩子的爸爸认为十年级期末考试很重要,想让笑笑不再参赛,可孩子就是不愿放弃。最后,燕子支持了笑笑,她认为,孩子努力过、经历过就不会后悔。这一次,笑笑超常发挥,跻身全美前列。这个成绩让笑笑有机会参加为期四个星期的全美Math Olympiad Summer Program,成为他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接下来的两年高中学习中,他在一位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数学老师的指导下研究了一些数学课题,他还参加了西门子和英特尔计划,都成功晋级为半决赛的选手,也都从中获益匪浅。

孩子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排除先天智力因素和自身努力,更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放手、放心、放飞。给孩子自由空间,让孩子有独到见解,教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让孩子在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承担中,成就梦想、成就希望、成就未来。是燕子夫妇给我们的最大启迪。

两个孩子读书这些年,燕子一次都没有问过孩子的考试成绩,她不想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笑笑所在的麻省西北郊区高中是所公立学校,不排GPA的名次,对学习成绩不是很看重。但这所学校非常注重孩子的品德、素质教育,这恰恰和燕子一家的教育理念相同——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怎样做人。

笑笑和同学们相处融洽、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像弟兄姐妹一样。笑笑常常在考试前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给同学们补习功课,直至晚上12点才回家,等做完自己的功课,差不多已经2点了。对于这种做法,燕子在关心笑笑身体的同时,一如既往地给予鼓励和支持。现在的笑笑已经是哈佛大四的学生,他进取、努力,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并在暑期进行了相关项目研究。优秀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选择了自己的未来。

燕子希望孩子们拥有健康的体魄,从小就带着他们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孩子们也在锻炼中茁壮成长。游泳一直是两个孩子喜欢的运动,在游泳队里,两个孩子都当过游泳队的队长。游泳队队长的选举标准是:坚持四年及四年级以上,愿意为大家服务,有爱心和责任心。队长由队员投票选出,教练没有任何决定权。儿子笑笑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当选男生队队长,女儿天天在十二年级时,也荣幸地被队员们选举为女生队的队长。

笑笑上了哈佛,很多人问天天是否有压力。和妈妈一样爱笑的天天说:“这有什么压力?每一个人是不同的,我只要每天进步一点,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天天性格外向、善良单纯、热心助人,是老师和同学的开心果。她高中三年的学习稳步向上,在学校里是90人游泳队的队长、是九年级的新生大使,是慈善募捐俱乐部的成员,还担任校报编辑。

自由地思考和选择,让每个孩子走好自己的路,或许是这对哈佛父母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Never give up on something you really want. It's difficult to wait, but worse to regret.(永远不要放弃你真正想要的东西。等待虽难,但后悔更甚。)”这是燕子经常对孩子们说的话。将爱心传递下去“一个人成功不在于自身获得多少价值,而在于给社会带来多少价值。”这是燕子在朋友聚会中分享的一句话。她希望把自己作为爱的管道,把爱传递出去。她还认为,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大人是怎样的人,孩子就会是怎样的孩子。

这是一个充满温暖、充满爱的大家庭。这些年,对尚在国内的年迈的父母,燕子每天一个电话,告诉他们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分享,让万里之外的老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这些年,燕子一家一直坚持做义工,帮扶困难家庭,抚慰孤独老人,为来美求学的中国家庭提供帮助。

燕子夫妇用行动影响着孩子。笑笑和天天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慈善活动。天天进入九年级的暑假,申请到照顾一个15岁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