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管理探索与创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02:13:56

点击下载

作者:汪东升,谢均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研究生教育管理探索与创新

研究生教育管理探索与创新试读:

前言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主要途径的研究生教育,更是各国人才教育培养的重中之重。同时,研究生教育也是向国家各个建设领域输送各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在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我国对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如在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而全面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伴随着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开始了从转变观念、调整结构、创新管理、强化机制到质量保障的深度改革。在2013年3月出台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中,就对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和实施措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大学研究生工作部会同四川大学各学院(中心、所)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对我校在长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思考进行总结和汇编,这才有了本书的出版。本书分为

创新探索篇

和理论实践篇两部分。在创新探索篇中,各位教师从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出发,结合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对研究生的教育管理进行了总结和探索,并结合实际进行了创新性实践,为我们在今后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理论实践篇汇集了我校长期奋斗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一线教师们积累的工作经验及思考、感悟,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迸发出来的火花,与我们进行了分享。

研究生教育就是为国家和社会栽培创新型贤者,培养具有独立学习某种专业知识能力、具有国际理念和意识的新型人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也不能再固守以前的老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我们也真诚希望能够与广大同行加强交流,相互促进,为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尽一份绵薄之力。创新探索篇

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思考与创新

谢均(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党建工作也面临更多更新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研究生党建工作进行了分析思考,并结合本学院的一些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新措施和新办法,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成效。

关键词:研究生;党建;思考与创新

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保持研究生党员先进性有着重要作用。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已经指出:“要高度重视研究生党组织建设,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对研究生党员进行培养教育,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和党支部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全面认清并发挥研究生党建工作的优势,化解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劣势,把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机会,成为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中越来越应引起重视的课题。

一、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要真正切实地搞好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就必须认清当前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形势,根据新形势及研究生自身的特点,认清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拓创新,探索出能有效促进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这对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开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李俊杰,2012)。在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着哪些挑战呢?(一)研究生组成结构趋于复杂,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工作面临更多挑战

由于近年来研究生扩招,研究生群体组成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首先,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例如,笔者所在的化学学院研究生人数已由10年前的300人左右发展至如今的600多人,人数翻了一番。其次,研究生来源和培养形成更加多样化,有应届生和往届生,有研究型和应用型,有全日制和在职或半脱产。再次,从研究生来校学习的目的上看,有的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了进一步深造,有的是往届毕业生为了提升自身素质以谋求更大的上升空间,有的是为了躲避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的压力,等等。高校研究生组成结构的多样性,使得研究生党员的培养和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二)研究生党员分散性大,开展党组织生活难度大

由于研究生党员组成结构复杂,且研究生多是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和科研,经常单独或小组上课、外出学习、进修学习、做实验或做课题,集体活动很少,因此呈现出分散性较大的特点,这也使班级吸引力和凝聚力下降,学生的班级意识淡化。高校研究生党员多是以课题组或实验室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与其他党员同志间的联系较少。这种分散性,使得我们在开展党组织生活时难度比较大。当基本的党组织生活的开展都成问题时,就更谈不上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了。(三)研究生党建工作体制缺乏创新,党组织管理和建设存在弊端

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学工队伍多把工作重心放在常规管理上,而这种管理模式大多为一级单位研究生院(处、部)管理和二级培养单位学院(系、所)共同管理。这二者之间的衔接问题,往往使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管理易呈现“真空”或“两不管”状态,无法满足研究生党员对研究生党建工作的要求。同时,很多学校对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研究生党建工作研究不够,不能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运用科学发展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式创造性地开展研究生党建工作,导致研究生党建工作体制陈旧,党组织管理混乱,极大地影响了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长远、健康发展。(四)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与专业培养工作仍频现“两张皮”现象

自1999年研究生扩招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研究生党员的人数也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国高校逐渐建立起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构建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长效保障体制和内在激励机制,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投入更加充分,创新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正所谓“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作为国家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在整体上也应包含研究生专业培养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专业培养工作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割裂开来,尤其是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与专业培养工作“两张皮”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二、研究生党建工作措施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思考,我们可以看出,诸多主、客观因素制约了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极大地削弱了高校研究生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做好研究生党建工作,就必须结合新形势下的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创新性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作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者,要使研究生党员队伍能够永葆青春活力,使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大力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建工作,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党建工作开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在创新中提高和发展(刘兆磊,2008)。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院结合新形势下研究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性措施,现列出与大家探讨。(一)早选苗,重培养,严考察,创新研究生党员培养机制根据研究生组成结构具有复杂性这一实际情况,我院在培养党员时,并未延续以往只看成绩和科研能力的单一选拔机制,而是采取了一些更加有效的机制。首先,是早选苗。在一年级研究生新生入学之初,就通过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的推荐,尽早发现素质较好的入党积极分子,给予其及时的引导和培养。其次,是重培养。我院要求研究生辅导员和各支部书记对已选出的入党积极分子定期进行谈话,并随时关注其学习、生活、科研、社会工作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做好记录,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去关心他们的成长与进步,端正其入党动机。再次,是严考察。对于有意发展为预备党员的同志,多渠道去了解他们的表现,倾听研究生导师、群众和老党员对他们的评价;采用党内面对面的评议答辩制度,即在过党组织生活时邀请其参加,与党员同志以面试问答的方式,由面试党员对其写出评议,以正面而全面地了解该同志的情况,作为发展其入党的参考材料之一。最后,根据长期而全面的了解,将坚定而优秀的研究生及时吸收到党内来。(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创新党组织生活内容和方式

针对研究生党员分散性较大的问题,我院在开展党组织生活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避免以往死板的定时定点的方式,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采取一些新的党组织生活方式。除了传统的党性教育,还应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情况,融入一些创新活动。如在研究生第一学年,采取加强同学间交流的方式,开展与学长交流学习经验的活动、主题活动等;在第二学年,采取相近实验室的党员一起过党组织生活的方式,一方面时间好安排,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党员的专业科研学习,提高其参与度;在第三学年,由于研究生的科研和学业任务重,党组织生活不一定要集合在一处,有时也可采取网络交流的方式来进行。同时,我们也注重不同年级和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党员之间的联系,每学期都会举行研究生党员支部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比赛,趣味运动会等,建立党员QQ群和飞信群,利用微信、微博等,加深同志们间的了解和友谊。利用这些活动和网络资源,我们有效地将党员同志凝聚在一起,既提高了研究生党组织生活的效率,又提高了研究生党组织生活的质量,深受研究生党员的欢迎。(三)把研究生党支部建在课题组(实验室),创新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方式

针对研究生党组织管理和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院建立起学院党委与条件较为成熟的课题组党支部相结合、党支部书记与研究生导师协作的党建工作体制,将研究生的全程培养和分段管理相结合,促进研究生党员的日常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提高。

我院研究生党员相对比较分散,自主性强,集体活动不多。研究生的学习一般是以实验室或课题组为组织来进行的,组织内的人员交流往往较多。因此,我们在党支部的设置方式上下功夫,合理优化研究生党支部,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我院在分析了学院实际情况后,在党支部设置时,从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以最方便研究生党员交流、学习、互相提高的方式来进行。从2010年起,我院开始优化研究生党支部设置,将研究生党支部设立在课题组(实验室),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研究生党建工作机制,有效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我院的实践经验看,优化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既有利于发挥研究生党员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又有利于党支部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党组织生活形式,从而调动研究生党员的积极性。(四)努力构建研究生党建工作与专业培养工作的契合机制,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要实现研究生党建工作与专业培养工作的契合,必须努力在体制机制、支部设置、党员教育和管理、党支部建设、导师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

实践证明,通过创新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模式,依托科研团队、课题组(实验室)成立科研团队研究生党支部,实现了“两结合、三促进”,即党支部的工作与研究生学习科研有机结合,党支部的活动与实验室和团队建设有机结合,促进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产生,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突出导师在党支部的指导作用,实现了党支部的传承性,以党建带科研,以科研促党建,对于拓宽党建工作内涵、创新党建工作机制、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尽管新形势下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但在学校和学院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不断对研究生党建工作进行探索和思考,创新研究生党员选拔机制、党组织生活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及党建工作体制,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研究生党建的质量。研究生党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研究生党组织生活的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研究生党建创新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随着形势的变化,研究生党建工作还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在今后的党建工作中,我们要继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采取有力举措,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地探讨和研究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手段、方法和途径,适时创新研究生党建工作机制,以实现党组织发展和党员教育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将优秀的研究生吸纳进党组织中来,为党组织培养后备人才,让优秀的青年在党组织的培养和指导下不断地实践自我的人生价值,实现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的互利双赢,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李俊杰.基于生活化视角的研究生党建工作新路径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138-139.

刘兆磊.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机制优化和载体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5):30-32.

构建“一团两导”的综合性大学中艺术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杨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207)

摘要:研究生是我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的高层次人才,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凸显。本文以艺术类研究生为典型群体和着力点,探寻以“学术性社团”为抓手的艺术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性社团;教育管理新模式

201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艺术类研究生群体数量增加,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艺术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群体、新特点,需要顺应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增加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创新思维,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本文中笔者以艺术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题,根据其鲜明的个性特点,构建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艺术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一)群体层次复杂,思想状况多样

从艺术类研究生的生源结构来看,其主要组成群体有三类:第一类是对学术研究抱有理想,从本科考研直接进入研究生培养层面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第二类是工作之后再考研,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自我进行提升的在职人员;第三类是辞去工作来读研的非在职人员。以上三类人群因个人经历、年龄等的不同,形成了艺术类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多样化的局面(孙维,2012)。(二)专业情节浓厚,政治理论欠缺

从学校的培养目标来看,虽然普遍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但研究生的年龄、思维都较为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形成,因此对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更多的是注重其专业知识结构的构建、科研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的完成等。从艺术类研究生个体来看,他们之所以继续深造,更多的也是源于对专业的热爱,但对政治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在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对艺术类研究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有弱化的趋势。(三)个性鲜明突出,集体观念淡薄

艺术类研究生大多个性鲜明、思维敏捷、具有活力,但在实际行动中,往往十分注重个人的发展,过多地关注个人的学业、名誉、得失等,对组织和集体的观念比较淡薄,在行为上表现为较为散漫、自我意识突出(郭喆,2013)。(四)创新意识强烈,功利主义凸显

艺术学科注重创新意识的挖掘,艺术类研究生大多创新、创造能力强,这在其艺术作品上可以得到充分展现。在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多元化的经济主体和社会格局已经显现,价值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一些消极落后的价值观念和腐朽的思想文化,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通过多种渠道对艺术类研究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导师首要责任的落实情况不理想,作用发挥不足。在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导师作为首要责任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引导起着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特别是艺术类研究生往往对导师有浓厚的崇拜感,导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学术理论知识,还要带领学生参与大量艺术实践,让学生从中体会和感悟。因此,导师的言传身教就是对于艺术类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最为生动的课程。但在实际过程中,导师一般采取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要求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更有甚者采取“放养式”的教育培养,这些方式在培养研究生成长成才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孙友莲,2014)。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完善,第二课堂活动与内容形式过时,学生被动接受,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在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要求中,虽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道德规范有明确要求,但在实际上让学生感到以一种临时的、集中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在形式上让学生感觉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得不规范,容易导致学生不重视;另一方面,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学生课表上没有统一安排,时间和地点相对不固定,辅导员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艺术类研究生对于第二课堂的活动普遍没有积极性,对于学校、学院安排的活动,存在被动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应契合艺术类研究生的需要。

再次,学生的管理机制与艺术实践之间存在矛盾。综合性大学讲求统一管理,但是对于艺术类研究生来说,大多为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理论学习,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实践。例如,艺术类学科的实践大多需要走出学校、走出城市,如绘画专业的写生,出去的时间长,人数较多,实践频率较高。因此,对研究生艺术实践的管理存在较大的压力和困难。

最后,心理健康和就业问题逐渐凸显。一方面,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现代人,快餐文化充斥着艺术类研究生的日常生活,而一些未经筛选的新媒体话题和内容,在为他们带来许多信息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网络世界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较之过去有所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研究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产生了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虽然从国家到地方,都非常重视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供需矛盾日益加深,研究生逐渐成为就业的中间层,高不成低不就。艺术类研究生由于学科特点,在综合性大学中的对口就业信息相对较少,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三、以学术创新为核心,构建“一团两导”的艺术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模式

第一,以“学术性社团”为依托,构建“一团两导”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华江峰,2015)。“一团”是指学术性社团。艺术类研究生关注的主要是学术,因此,立足于学术研究,以创新培养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能够丰富“学术性社团”的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研究生参与。学术性社团是建立在社团成员之间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自愿组合的基础上的一个有组织、有目标的小型团体,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互通有无的交流平台。这样的团体能够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寻了解。另外,该团体人数一般在20人以内,规模小,在开展组织活动方面较为便捷,更容易促成团队凝聚力的形成。“两导”是指导师和辅导员都要积极参与其中。导师作为研究生的首要责任人,在学术性社团中担任指导老师,指导团队中的15~20人开展各类研讨、实践活动。导师通过把握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研究生第二课堂的学术水准,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所收获。辅导员则从规则、学术道德规范等方面对参与社团的研究生进行教育、监督和管理,组建学生干部队伍,协助导师开展活动。

第二,建立规范的互评考核和激励机制。“一团两导”的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需要配套建立健全一系列科学、合理、高效的机制,以制度管人管事,以机制鼓励约束,保证社团的良性运作。对于研究生学术性社团的考评机制,笔者认为,除了基本的活动策划、量化记录、成果评估之外,建立规范的师生互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也非常必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性社团评估主要依靠对其形成的成果由专家进行量化评估。在此基础上,由社团负责导师对成员一一进行评价打分,同时每个成员也要对其社团负责导师进行评价打分,对于优秀者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或不负责任的导师做出一定处罚,以此将互评考核机制融入其中,形成开放、公平、公正,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第三,在学校层面将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道德规范、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内容融入课程,形成一套分阶段的个性化指导方案。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总体上是使研究生掌握某一特定领域相关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明确定位为应用型,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大部分也应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少数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可另文讨论(孙友莲,2014)。因此,研究生不仅要进行学术研究和技术学习,还要提升综合素质,才能顺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研究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思想政治的正确性和坚定性还需要继续通过教育来强化,特别是针对现在年轻人中出现的信仰危机、就业窘困等情况,更需要对研究生加强这些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同时,笔者建议课程的讲授由学院专家教授、学生工作负责人、优秀的社会企业人士共同承担;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大胆采用翻转课堂、设问式、情景式等多种方式,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将就业、创业等知识和求职技能等知识进行讲授,提高研究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第四,学校要在政策、经济、场地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其一,学术性社团的规模虽小,但要覆盖全体研究生,势必需要为之提供充足的场地;其二,在“一团两导”的教育管理模式下,从前期投入到后期评估都需要资金支持;其三,“一团两导”的教育管理模式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搭建校内外交流平台、获取更多社会资源,都需要学校的大力扶持。

总之,艺术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些现实的难题,需要学生工作干部不断思考和探索,探寻一条既符合客观规律、又贴合艺术类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的管理模式。正如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发言,希望我们培养的艺术类研究生能够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争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在此期间,学工组老师要携手导师,发挥导师在研究生管理上的巨大作用,主动沟通,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的困难,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张俊,2006)。

参考文献:

郭喆.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J].改革开放,2013,5:162.

华江峰.研究生社团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研究[J].教育研究,2015,1:210-212.

孙维.艺术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神州,2012:136.

孙友莲.试论新研究生教育模式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30(5):70.

孙友莲.试论新研究生教育模式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30(5):64.

张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创新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2):19.

“卓越计划”下工程硕士企业工作站的建设与思考

张杰刘立代振东(四川大学研究生院 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改革,它立足于工程实际需求,注重提升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企业工作站是校企联合开展工程实践教学的新平台,围绕“卓越计划”,双方应共同创建管理机构,不断探索创新运行机制;同时为保障工作站可持续发展,还应从思想认识、经费投入、导师队伍等方面加强合作。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硕士;企业工作站“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改革,是一项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由高校、企业和社会全方位配合进行的系统工程。工程硕士企业工作站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切实加强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对进一步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卓越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2010年6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联合中国工程院开始实施“卓越计划”,从而迈出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一步。作为当前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计划,“卓越计划”以为各行业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旨在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不断迈向工程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加快发展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但伴随着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我国传统工程教育中的一些不足日渐显现,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没有得到相应提升。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成长性方面一直存在许多问题,难以满足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左健民,2014)。特别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工程训练基地和训练环节,应届毕业生普遍对现代实际工程问题了解少,动手能力不足,缺乏参与现代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控制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缺乏对现代工程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方面知识的了解,导致我们所培养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在创新意识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等方面严重不足(冯子明等,2014)。“卓越计划”以工程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深化工程实践为主线,这一计划的实施不仅能够适时改变当前状况,及时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工程人才的需求,而且从长远来看,对于优化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也具有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二、依托“卓越计划”,积极建立工程硕士企业工作站“卓越计划”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将工程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为创新能力建立在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基础上(陈文等,2014)。作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前高校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立足于工程实训,通过多种方式着力提升其实践能力。事实上,“卓越计划”自提出以来,就具有三个较为鲜明的特点:一是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各培养单位按教育部提出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注重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从本质上看,这就要求各高校和企业深度融合,联手搭建实践平台。工程硕士企业工作站的建立不仅为工程硕士提供了充分实践机会的优质基地,而且便于让业界人士全方位参与“卓越计划”,切实确保将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工作落到实处。

作为工程硕士实践教学的新平台,企业工作站要达到校企联合“1+1>2”的合作效果,逐步建立完善的合作体制与工作机制,必须要有政策的支持与保障。例如,“卓越计划”要求“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承担学生到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任务。对参与企业建立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择优认定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鼓励省级人民政府择优认定一批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教育部,2011)。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企业工作站遴选和建设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校企双方合作有一定条件。首先,企业应具有崇尚奋发的精神文化,能够与高校合力形成育人氛围。盈利是市场化企业不变的追求,但作为工程硕士企业工作站的合作企业不能唯利是图,而应具备优良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管理理念,重视科研创新与技术创新,尊重知识与人才,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次,企业应资质优良,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即合作企业应拥有先进的设备技术、相当的生产规模和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生产经营效益良好,能够接收、容纳一定数量的工程硕士进站实习,为其提供必要的实践训练条件;同时拥有一批专业技术过硬的人员队伍,能够切实指导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活动。最后,企业应具有完备的支撑条件与保障措施。工程硕士企业工作站除了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专业实践场地与设备外,还应为其提供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特别是对工程专业部分领域来说,由于实践条件艰苦、危险性高,企业还应该购买相应的保险,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只有培训合格的工程硕士才能进站实习。

三、围绕“卓越计划”,确保工程硕士企业工作站良性运行

以成立工程硕士企业工作站的形式开展的校企合作,是目前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方式。高校教师是为学生传道授业,特别是讲授理论知识的第一负责人;企业则要以具备丰富工程经验的一线人员为指导老师,为工程硕士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校企合作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企业工作站的管理运行应紧紧围绕“卓越计划”,制定并遵守科学的规章制度,明确企业、高校和研究生本人的责、权、利,努力形成长效机制。

一方面,校企联合创建管理机构。由双方共同推举合适的人选组成管理委员会,负责工程硕士企业工作站的建设与日常运行,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一般而言,高校主要负责学生在校以及校站之间的安全责任;研究生进入企业后,在遵守相关安全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其工作时间及工作场所安全责任由企业负责。同时,双方共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生活、工作实践和日常事务等方面负有管理与教育责任。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运行机制。工程硕士企业工作站的日常运行会因不同工程领域的学科特色、行业特点、企业管理等因素制约而有所差异,但基本上是一个涵盖进站选拔、在站培养和出站考核三个环节的闭环式机制。在进站选拔阶段,在企业提出要求、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学校和学院应进行初步筛选,然后由工作站的老师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并组织考试。考试通过且经专家面试审查合格的学生方可进站。工程硕士的在站培养不应为了实践而实践,而应以“卓越计划”要求的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成长性为目标,努力做到拥有生产实践的工作经验,掌握扎实的工程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科技研发与创新能力,具备卓越工程师的职业素养。同时,还要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抽象思考能力,并有助于完成一篇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出站考评是对经过工程实践的研究生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和职业素养等所做的全方位考评。

四、工程硕士企业工作站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为保证工程硕士企业工作站的可持续发展,校企双方必须以互利共赢为合作基础,建立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以学生成才为育人目标,选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导师队伍,并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断健全企业工作站的体制机制,发挥整体效益,服务地方和社会。

第一,强化认识,以互利共赢为基础。工程硕士企业工作站的良性运行是高校、企业、研究生等多方行为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不是教育机构,不以培养学生为第一职责和要务;学生也不是廉价劳动力,不以给企业打工赚钱为目的。因此,为保证工作站长期存在、健康运转,必须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有效维护多方主体的合法权益。一般而言,工作站在成立之初,就应通过协议的方式明确规定参与主体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特别是在学校和企业的科研合作、人员培训、技术成果归属、成果推广应用及产业化等方面都应做出较为详细的说明,确保双方在合作的基础上寻求利益最大化而达成共识。

第二,扩大渠道,不断提高经费投入。工程硕士企业工作站的日常运转需要大量资金,必须建立多渠道的经费投入机制。工作站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企业的技术研发、科技攻关等项目经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导师的部分科研经费以及政府和社会的赞助等。在经费的使用方面,除了项目研发和学生实践的日常开支外,还可用于对优秀研究生、企业导师和优秀项目给予适当奖励等。

第三,强化责任,提升导师指导能力。双导师制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一大特色和要求。研究生在高校的导师为第一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业和科研;在站实习实践的企业选派的导师为第二导师,具体负责学生的实践安排。校企合作建立的工程硕士企业工作站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导师队伍建设,应遴选一批学历高、技术精、业务强、作风好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和优秀专家担任企业导师,这些高素质的企业导师能够为进站研究生提供从学术理论到生产实践的全方位指导。

第四,指导就业,努力促使学生成才。企业工作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实践机会,学生不仅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而且可以积累大量的工作经验,了解并融入企业文化,为将来的就业提前做好准备。同时,这也是一个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平台。在半年到一年的实践期内,企业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察,在对其思想品质、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充分认可后,双方可以直接签订就业协议,这也大大缩短了企业选人用人的时间周期。

第五,拓展领域,实现研究生工作站全覆盖。工程硕士企业工作站的建设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校企双方可以从长远利益着手,不断对双方的合作领域进行动态调整。特别是工程专业涵盖广泛,领域众多,不仅包括规划设计、生产运行,还包括产品开发和相关服务等内容。因此,工程硕士企业工作站的发展需要在条件成熟时不断拓宽领域,加强合作共建,适时地针对工程研究、设计、生产、运行和服务等领域有所侧重,并设计更为细化、针对性更强的研究生出站考核指标,以实现工程实践领域的全覆盖。

五、小结“卓越计划”是一项需要高校、企业和社会全方位配合的系统工程,是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深入革新。“卓越计划”实施五年来,不仅逐步改变了我国以往重科研、轻应用的高等教育结构,形成了更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且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百万优秀的工程科技类人才。校企联合建立工程硕士企业工作站是在“卓越计划”的大背景下,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企业特色,兼顾社会办学环境,强强联手培养新世纪优秀工程人才的一次改革。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深化改革,探索建立更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陈文,张民.基于“卓越计划”的大学生工程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4(1):72-74.

冯子明,张颖,王维刚.卓越计划视阈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J].鸡西大学学报,2014(1):4-6.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2011-01-08]http://www.moe.edu.cn.

左健民.论校企合作视角下高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4(2):70-73.

研究生入学考试监考员队伍建设探究

许海青 易宗锐(四川大学研究生院 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研究生入学考试是选拔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重要方式,然而,多样化的作弊手段和高科技的作弊工具不断涌现,严重威胁到考试的公平公正。监考员作为考试过程的具体实施者与监管者,其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管理能力等都将直接影响考试的质量。笔者拟从监考员的选聘、培训、监督和考评等方面着眼,提出一些建设监考员队伍的措施,以保障研究生入学考试能够顺利实施。

关键词:研究生;入学考试;监考员;队伍建设

研究生入学考试旨在考查考生的真才实学和科研潜质,是社会和高校选拔高水平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不断增加,竞争异常激烈。部分考生为了获得高分甚至伙同不法机构联合作弊,作弊手段更是层出不穷,作弊工具也日渐高科技化和隐蔽化(张明芳,2014)。2014年哈尔滨理工大学考点MBA考试作弊事件再一次给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务工作敲响了警钟。

为适应新形势下考试的发展需求,监考员作为考试过程的具体实施者,其业务能力也必须达到更高的水准。监考员在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都将直接降低考试的质量。因此,为了维持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平公正的环境,维护考生利益,亟须加强建设规范化、高水平的监考员队伍。

一、监考员的选聘(一)选聘条件

选聘监考员首先要坚持回避原则,凡是有直系亲属或利害关系人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律不得参与当年的考务工作。监考员的基本条件是:在编在岗的教职工、政治思想好、纪律性强、原则性强、工作认真、作风正派、身体健康、无重大监考工作失误。(二)选聘流程

研究生院发布监考员报名通知,符合条件的教职工自主向所在单位申报,单位分管领导审核批准后报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审核、择优选拔,参加培训并考核合格者,选聘为监考员。(三)岗位安排

监考员的工作岗位应坚持随机编排的原则,避免相互串通、监守自盗。每个考室至少有2名监考员,监考员数量随考室内考生数量而合理增加。监考员必须工作在指定的岗位上,严禁私自更换岗位或人员。同时,合理调整岗位安排,将有效提高监考质量、规避风险,如避免有亲属关系的监考员监考同一考室;安排一定的备用监考员,时刻待命接替监考岗位;监考能力强的监考员与缺乏经验的监考员搭档,可以帮助新聘监考员快速成长。

二、规范化培训(一)职业道德培训

监考员都是来自各院系所或行政部门的教师、教务员、行政人员等,并非专职监考员。部分监考员缺乏对考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业务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时间观念差(陈明,2014)。因此,必须加强对监考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强调考试和监考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对监考员的要求,清晰责任意识、原则意识和纪律意识。同时,要加强监考员的服务意识,在规章允许的范围内尽职尽责地为考生服务(姜艳萍,2015)。(二)安全意识培训

安全包括考试材料安全、考试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等。通过典型鲜活的案例教育,加强警示作用,深化安全意识。

研究生入学考试材料(包括试卷、答卷、参考答案等)都属于国家秘密,应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进行管理。监考员应增强保密意识,严格按照规定领取、保管、回收考试材料。监考员须签订《考试安全责任书》和《考风考纪责任书》,明确义务,认真学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保障考试安全和考生人身财产安全。因监考员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追究其法律责任。(三)岗位职责培训

组织监考员学习《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考场规则》《考务工作细则》《监考员工作细则》《监考指南》等规章制度,准确掌控考试流程,明确各环节注意事项,规范化操作,严格遵守考场纪律(龚红仿,2014)。观看示意图及现场演示,熟练使用金属探测仪、身份证识别仪、监考大师、指纹仪等设备。观看常见作弊工作的识别与防范视频,提高对高科技作弊手段的监察能力,有效维持考场秩序。观看监考员常见问题视频,提高警惕,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陈瑶,2011)。(四)多次培训

由于监考员数量较多,为了提升培训质量,可采用多次培训的方式,包括集中培训、考场办公室培训和实时培训。

考试前一天对全体监考员进行集中培训,系统地学习研究生入学考试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全面掌握监考工作。根据考场大楼(或楼层)实际情况分成若干考场办公室,分别由1~2名副主考负责。各考场办公室结合所在考场大楼(或楼层)的实际情况,同时根据以往经验,对所辖监考员进行重点内容再培训,主要包括新政策与要求、关键节点与事项、容易出现的错误、应急预案等。集中培训和考场办公室培训使监考员对监考工作既有整体架构的把握,也明确重点和难点。在监考过程中,实时保持对监考员的培训,及时准确解答监考员的疑惑。对于紧急重要的变更等要及时通知到每一个监考员,并详细解释清楚;一旦发现监考员的错误或潜在风险,应及时纠正或提醒;利用收发考试材料的时间,针对重点问题可再次提醒每一位监考员。

参加培训是监考员上岗的前提,每场培训时监考员必须由本人签到。未参加培训的监考员或私自安排无监考资格的人员替代的,将直接取消监考员资格,由备用监考员替换。

三、多级监督模式

由于监考员的思想政治水平、监考能力等良莠不齐,难免出现部分监考员玩忽职守、不遵守考场纪律、工作失误等问题。采用多级监督模式,不仅能够全面有效地督促监考员,同时也能够实时掌握整个考场的动态。(一)一级监督

一级监督由主考和党办、校办、纪检等部门领导组成。考试均在标准化考场中进行,一级监督能够通过总控制室的视频监考系统观察各考室、考场办公室、楼道等场所的实时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可立即通过语音系统联系考场办公室予以解决。(二)二级监督

二级监督由各考场办公室负责的副主考牵头,包括考场办公室工作人员、督考员和场外流动监考员。考场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执行工作的同时,能够实时核查监考员的工作;加强场外巡考,监督监考员履行监考职责情况(王素君,2012)。(三)三级监督

三级监督由监考员和考生组成。若发现监考员存在不规范操作、未履行监考职责、违反监考纪律等行为,监考员和考生可以向二级监督反映。学校将对反映情况进行调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四)视频监督

视频监考系统不仅在考试期间由视频监考员负责监察,考试完毕后将由省教育考试院组织专人对视频录像进行回放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将通报学校进行调查处理。

四、监考员的考评(一)考评体系

考评监考员培训情况和履行监考职责的表现。全面考评监考员的监考能力,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包括培训情况、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等。职业道德包括监考员的责任心、纪律性、原则性、政策性、保密意识、服务意识等。业务水平包括对规章流程的掌握、对仪器设备的熟练使用、开展工作的规范性和完成度、对细节的落实(付英杰,2015)。管理能力包括对考室的掌控能力、处理违规作弊行为的原则性和规范性、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

对考评优秀的监考员予以加分;对迟到、聊天等玩忽职守的监考员予以扣分;出现考室纪律混乱、考生大面积舞弊、丢失试卷或答卷等重大失误的监考员,采取直接否决制。(二)奖惩制度

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有利于激励监考员更加认真地完成工作(肖颜婷,2014)。监考员认真完成监考任务,获得相应的酬劳,同时,对表现优秀的监考员予以奖励。例如,监考员发现并及时制止考生的违规违纪行为并妥善保存证据,将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优秀监考员来年优先选聘;综合能力突出的监考员可选聘为考场办公室工作人员或场外流动监考员。及时落实奖惩制度,有功必奖、有过必惩。对出现失误的监考员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取消监考员资格,不再选聘,触犯法律法规的将追究其法律责任。(三)档案管理

建立监考员档案,准确掌握每一位监考员的监考动态。档案库包括每一位监考员的基本信息,监考经历,历次监考的培训、监考表现及考评成绩、奖惩情况等。档案管理能够为择优选聘监考员提供依据,选拔出优秀的适合监考工作的人员。

五、结语

职业化的监考员是考试圆满完成的基石,加强监考员队伍建设不仅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此外,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程度。监考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下一步工作重点,智能化实现监考员报名与审核、选聘与岗位安排、网络培训与考核、资料共享、通知及回复、下载与打印、考评、档案管理等功能。

参考文献:

陈明.高校监考人员的选聘与管理探析[J].科教文汇,2014(11):187-188.

陈瑶.加强监考队伍建设刍议[J].中国科技信息,2011(14):197-198.

付英杰.浅谈如何优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管理工作[J].科技资讯,2015(2):156.

龚红仿,张丽,粟涓.高校考试过程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7):172-174.

姜艳萍.当前高校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教育观察,2015,4(4):3-4.

王素君.试论高校监考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40-42.

肖颜婷.试论高校监考队伍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1):141-142.

张明芳.高校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价值工程,2014(10):274-275.

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运行实践与探索

徐方维(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教学的新平台和重要基地,是四川大学专业学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重点介绍我院与四川省电力公司共建的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运行、保障、师资和产学研情况及经验总结,对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实践基地;校企合作

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培养一批支撑产业发展和转型的应用型、高素质工程人员,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尤为重要(邹波,石防震,2011)。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实施以增招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2010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整个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比例已达到24.67%(宋平,2011;陈小平,2012;刘国瑜,2014)。自2009年来,我院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规模逐年增大。2009年我院招收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仅22人,2014年招收64人。目前,我院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规模已占全院研究生人数的1/3。

为适应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及招生规模扩大的形势,2012年我校提出“四川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总体培养方案”及“3×3矩阵式培养体系”,即不同于学术性硕士的课程培养、实践训练和考核体系等(见表1)。根据该体系要求,基于科学理论素养提升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范例体系尤为重要。围绕这一目标,2012年8月,我院与四川省电力公司共建的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又名四川省电力公司研究生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挂牌成立,并同时输送优秀研究生进站实习。基地建设近四年来,校企双方互动协商机制运行良好,产学研合作密切,取得了优异成绩并得到了各界认可。表1 四川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3×3矩阵式培养体系”

一、我院与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合作基础及企业科研条件(一)校企合作基础

四川大学与四川省电力公司几十年来均保持长期友好互信的科技合作关系。研究生工作站挂靠在四川省电力公司的二级单位四川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电科院),该院是四川省电力公司的科研机构和技术保障部门。作为电科院属地所在单位,我院电气工程相关学科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与电科院科研合作尤为密切。合作双方共同承担了大量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四川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双方紧密科研合作的基础上,我院自2000年以来开始派出研究生到对方单位实习。早期的实习生主要选派和对方单位有紧密科研合作导师的研究生。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建设坚强智能电网,2009年,我院在全国率先提出并与电科院共同成立由四川省政府授牌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智能电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率先开展有关四川省的智能电网研究,为我院与电科院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合作基础再上新台阶。智能电网实验室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大量国家、省市纵向项目以及企业科技攻关项目,年进校经费超3000万元,科研项目百余项,积极引领着四川电力科学的发展。四川省电力公司每年给智能电网实验室专项投入60万作为开放式基金和实验运行费用。2012年,四川省电力公司再次向实验室投入50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升级,双方的合作进入新的高度。依托智能电网重点实验室平台,双方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在以往派出研究生实习的基础上,2012年8月双方进一步签订了研究生工作站联合培养协议,四川省电力公司研究生工作站正式挂牌。该工作站迄今已成为可容纳50位研究生同时在站,以电气学科为主、多学科融合、培养质量可靠的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二)企业科研实力雄厚

电科院是四川省电力公司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电气工程领域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基础雄厚,科研资源丰富。该研究院坐落于四川成都青羊宫浣花溪畔,杜甫草堂东北角,成立于1952年,前身是西南电业管理局中心试验室,曾为全国六大电力试研院(所)之一。在职员工37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4人、硕士研究生108人、高级职称员工98人。拥有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1人、优秀技能人才1人、四川省电力公司优秀经营者1人,首席技术专家1人、优秀管理人才1人、优秀技术人才11人、首席技能人才1人、优秀技能人才4人。建有“四川省电力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四川省电力公司研究生工作站”。已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整体授权认证、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环境检测计量认证、国家电网公司对四川电网最高计量标准的复查考核,拥有一级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和送变电工程甲级调试资质。该院是四川电网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主力军,为四川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二、工作站管理运行、企业导师队伍及保障机制

四川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依托四川电网建设,四川省电力公司为工作站提供了大量的人财物支持,专门建有工作场地,并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管理,规范运行,保障有利。(一)完善的合作体制与运行机制

工作站的建立由四川省电力公司人事董事部策划部署,公司提供人、财、物保障,电科院具体实施。在具体实施环节,电科院和我校电气学院各推荐2人共同组成管理委员会,负责工作站的建设与运行,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我院负责学生在校、校站之间的安全责任,进站研究生在遵守相关安全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其工作时间及工作场所安全责任由工作站负责。双方共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生活、工作实践和日常事务等方面负有管理与教育责任。在站研究生取得的学术及研究成果,由双方导师协商认定归属权,实习生回校后的学术成果归四川大学所有。

从运行机制来看,工作站对进站研究生严格把控培养质量,形成了涵盖进站选拔、在站培养和出站考核全周期闭环质量管控机制(见图1)。工作站分阶段、分批次、分专业地从学校选拔学生,并根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