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图解士兵装备知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03:40:21

点击下载

作者:瀚鼎文化工作室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百科图解士兵装备知识

百科图解士兵装备知识试读:

编者的话

在战争中,决定胜负的不仅仅是坦克、战舰、战斗机等武器,粮食、服装、弹药等后勤供应同样是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本书从认识军用品和民用品作为出发点,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军队的饮食、服装、补给以及其他各种非战斗力装备。与同类书相比,本书更侧重于从整个世界的大环境中对军用装备的进化加以阐述,并结合历史上重要的战役,将军用装备的作用具体化、形象化。《百科图解》系列丛书是瀚鼎工作室倾力打造的“明仔玩军事”大家庭的一员,是在搜集国内外大量兵器知识后,整理编写而成的涵盖古今中外的军事知识的科普性图书。内容涉及到舰船、枪械、冷兵器乃至现代军用装备等多种类别,希望令广大读者能全面地认识不同时期不同武器装备对战争甚至是历史进程的作用。

第一章 基础知识

No.001 军用装备是如何产生的

军队使用的装备并非全部是由“军方的研发部门”特别制作的产品,不少装备是军方与民间机构合作开发出来的。

决定规格→试制→测试

在研发新装备的时候,首先要决定的是其“规格条件”。规格是指规定出产品的性能与外观等硬性标准。以吉普车为例,在开发时制定的标准就是“车身大小在××米以内、发动机动力要在××以上、能够搭乘××人……”,在如此详细的要求下才开始进行研发。

新装备的规格条件主要受到当时的国际形势、预计使用的战场等因素影响。比如越战时美军对装备的要求是“适合在高温潮湿的地区使用的产品”;而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的要求则是“能够应对沙尘很大的中东地区气候,以及没有遮蔽的沙漠中使用的产品”。

如果要求的条件过于模糊,最终完成的产品可能特点不足,甚至没有具体的用途。而将要求制订清楚以后,能够很简单地判断该装备是不是适合在某些场所使用。因此规格条件越是详细精确,对使用者来说就越方便。

在制订出规格条件以后,就可以根据制订的规格试制产品。一般研发单位不一定只限于军方的研发机关,很多时候会有一些民间的生产厂商一起参与竞争。最终各厂商制造的产品需要接受军方的测试来决定是否被采用。

测试的方法有很多种。以帐篷为例,有时候会将试制品放在降雨室内,通过人工降雨连续浇淋数日来测试其性能;也可能会让特种部队的测试团队将帐篷带到军事演习区,在严苛的自然条件下过度使用,或是在极限环境中进行耐用度测试。

通过测试的装备被采用以后会进行制式化生产,分配到军队中给士兵使用。有时候也会有“提前分配”的情况:把初期的量产品发给士兵在实战中使用,让士兵发现优缺点以后重新进行改良,将最终的正式量产品分配给所有部队使用。

研发装备的流程

在没有时间进行“测试→改良→再测试”的时候,则先使用产品,在实战中测试需要改良的地方

No.002 军用品比民用品高级吗

以前,军用装备都是长年累月不断改良而来的专业产品。经过专门训练的士兵在使用时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甚至能够提升战斗力。

军用品和民用品

军用装备是不会根据个人喜好随意改变的。除了特种部队允许士兵自行决定需要使用哪些装备以外,一般的士兵必须要使用统一配备的装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之后的冷战当中,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都是首先被应用在军事方面,军事研究在国家的预算中也始终都是第一顺位。而民用品则大多是从成熟的军事技术中衍生制造的产品。

随着民间企业的技术不断提高,当前产生了一种“把可以使用的民用品转用在军事上”的倾向。当然,战车、战斗机之类的武器或者装甲材料是无法这样转用的。但是手套、皮靴等士兵装备则可以采用民间的户外运动产品的制造工艺,或者直接把厂商的既有产品应用到军队当中。

近年来爆发的战争主要是以小规模的区域性战争为主,已经没必要像冷战时期那样必须保有大量的战车、战斗机,装备的采购数量也因此减少了许多。当前各国军方的理念更倾向于“尽快把使用了最新技术的装备配备到军队中”,也就是说,把民间技术转用到军事上的模式得到了迅速普及。

就陆军而言,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军队的最基本组织,由数量庞大的步兵构成。因此步枪、帐篷等陆军的必备装备,在说明书、使用方法、维修零件等方面,都要采用统一的标准。

军用装备一旦配备到全军使用以后,很难再次做出变更。除了战车、战斗机等尖端产品以外,个人使用的枪械、帐篷、服装等装备只有在装备新产品的时候才会被淘汰。

军用装备军用装备与民用品的关系

No.003 不同国家军用装备之间规格相同吗

所谓军用装备的规格,是指上至武器与装备,下至日常使用的小工具,都会严格地规定出材质、形状、尺寸、制作方法等数据。

美军规格(MIL-Spec)与日本工业规格(JIS)

美军规格指的是美军在研发、采购军用品时的规格。美国所有军事设施内使用的物品都必须根据相应的规格来设计、研发。

军队所使用的物品要求要比一般的生活用品高。例如耐用度或性能极限等,考虑到军队的活动环境(比如干燥炎热的沙漠、阴冷的寒带、潮湿闷热的热带雨林等),不难理解军用装备严格要求的意义。

日本工业规格的标准是以一般的生活标准为参考对象,而美军规格则是要求所用物品需要在军队活动的任何环境下都能百分之百地发挥其性能。在一些户外用品等的广告中,常常会看到“基于美军规格设计”或者“符合美军规格”之类的宣传词。但是这仅仅是一种宣传方式,是指该物品经过了极其严格的检查,其规格甚至不低于美军的军用装备标准。

与美军规格、日本工业规格的要求比较类似的是“美军标准”(Military Standard)。美军标准是一种测量比较的评价标准,与严格到规定制作方法的美军规格不同。

美军规格或者美军标准这样的规定,除了对科技含量很高的飞机或者电子产品之外,对军靴、军帽等服装类产品,或者罐头、水杯等生活用品也同样产生效用。这种方法不在乎成本效益,只是按照一贯的要求执行着极高的规格和严苛检查。

正是因为如此,目前出现了阶段性的废止繁琐的美军规格的趋势,对于某些物品的要求也从以往的“注重制造过程和结果”向仅“注重结果”转变。也就是说,只要质量能够过关,不再顽固地限定其制作方法。

美军规格的合格品

美军规格=研发、采购军用品时依据的规格

No.004 军用装备都是使用特制材料制作吗

以前,步枪的弹匣袋或者手枪腰带、背带等装备都是使用皮革或者帆布制作的。因为这些材质成本低,并且耐用。现在这些东西的材料主要是尼龙制品。

尼龙制成的军用装备

皮革和棉花一样,是自古以来就在使用的材料。经过鞣制的皮革比较柔软,能够用来制作袋子、腰带等东西;而烘烤过的皮革稍微硬一点儿,可以用来制造皮靴之类的物品。

帆布是制作大面积耐用产品的绝佳材料。这种布料以前被当作船帆使用,后来被用来制造帐篷、卡车盖布等装备。

因为这两种材料比较常见并且耐用度很好,因此以前的军用装备基本都是使用皮革或者帆布制造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化学纤维为制造原料的装备问世。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美国杜邦公司研发的尼龙。尼龙的强度和耐磨程度都很高,因此从诞生开始就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装备上。

尼龙本身是一种无色的纤维,需要的时候可以加工上色。军用装备使用的尼龙一般都被染成黑色或者军绿色,当然,迷彩服以及其配套的装备是要染成一定的花纹的。使用尼龙制成的装备,常常会使用聚氨酯进行防水处理。

杜邦公司还研制出了一种不易断裂、不易磨损、强度是尼龙2~3倍的新尼龙材料——考杜拉(Cordura),以及比“考杜拉”更加柔软的“考杜拉+”(Cordura Plus)。

除了尼龙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化学纤维被广泛使用。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凯芙拉(Kevlar)和GORE-TEX。凯芙拉是一种强度、耐热度都很高的纤维,而且韧性很强,因此多被应用在防弹装备上。GORE-TEX是一种防水透气布料,主要用在军靴和野战服中,能够提高舒适性。

军用装备的制造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使用的基本材质

No.005 装备在使用中的差异化

从武器、装备的批量生产,或者训练、使用的角度来说,统一的装备规格是基本条件。但是在一些反映以前战争的照片中,能够看到一些人的装备和其他人的不尽相同。

有别于他人的装备

一般情况下,军队的装备都要统一规格,因此严禁有人使用不同的武器或者装备。把自己的枪械或者特制的头盔、护具等带到军中,更是不被允许的。

当战场上需要某些装备的时候,如果制式装备中没有该装备,这时就会出现例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各国的物资都相当匮乏,士兵使用非正规装备的情况十分常见。虽然军方也想统一装备的规格,但是很难凑齐足够的数量。加上前线十分混乱,已经停产的装备或者缴获的他国装备也会在军中使用。

越战的时候,由于环境的限制,一般枪械在雨林或者山地中受到极大限制。美国军方虽然也清楚霰弹枪在这种条件下非常实用,但是苦于无法立刻调出如此多的霰弹枪配备军队,因此有许多士兵使用的都是私人的霰弹枪。

此外,有些不是制式的装备,只要不影响到部队的行动,通常是默许使用的。比如私人的小刀,只要不影响军方制式刺刀的使用,这类小刀也不会被没收或者禁止使用。像打火机、指南针这类小东西,也没有哪个部队规定不许使用。基本上私人使用的一些小东西,都是可以使用的。

简单来说,制式规格以外允许使用的标准比较灵活,即:为了获胜而必需的物品,或者是上级判断该物品不会影响行动。例如有的士兵会在军服上手绘部队的徽章,激励自己和身边战友的士气。和这种情况比较相似的,在战争中空军飞行员或者坦克手会在击毁敌方战机、坦克后在自己的飞机、坦克上绘制特有的标识。

与他人不同的装备

所有的士兵都一样吗?

正规的战斗中,都是使用统一的装备

军队之间的战斗重视的是集体的战斗力,有时候还要与其他部队进行配合,因此统一规格的装备非常重要

非正规的战斗(游击战)中,装备在一定程度上比较自由

游击战中个人的战斗能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为了方便行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装备

容许装备的差异程度

·有利于取得战斗的胜利

·不会对其他士兵造成不良影响

No.006 军用装备上的文字是喷漆吗

用来装补给物资的木箱或者装弹药的弹药箱,在箱子表面都印有说明箱内物品的文字。这些文字是用什么写上去的呢?“模板”喷涂

写在军用物资或者军用车辆上的文字、字母,都是使用“模板”统一喷涂的。

模板是一种常见的涂装方法:把刻有文字的型纸覆盖在装备上,从型纸上方直接喷涂,型纸上留出的镂空就会成为文字说明了。

如果直接用笔、漆写的话,写出来的文字可能不尽相同,容易出现错误。而采用模板喷字的方法,可以保证喷制的文字完全一样。

基本上一张型纸上都只有一个字母或者文字,可以随意排列组合成单词和句子。对于管理大量物资的军需部门来说,要快速统一说明一批装备的时候,高效率的模板喷漆法是非常适合的方式。

型纸一般都是用瓦楞纸或者薄塑料片制成的,这样在喷涂的时候能够适当弯曲,在喷涂具有弧度的装备时比较方便。

另外也有金属制的型纸,通常都是用黄铜制成,这种型纸能够长期使用,而瓦楞纸制成的型纸在使用几次以后就会作废。

最为常见的喷字颜色是白色,因为在其他许多颜色的箱子上喷涂白色都能清楚可见。但是在喷涂“注意”、“危险”等内容的时候,会换成红色的颜料,以示危险。

在喷漆的时候必须要从型纸的正上方进行喷涂,否则颜料可能会喷到型纸和物品之间的缝隙里,影响喷涂效果。

在刻好的型纸上喷漆

备用品的编号或部队的简称等,这些文字都是通过“模板”喷涂上去的。

模板的优点

能够在短时间内制作出大量相同的文字文字模板

No.007 军绿色和卡其色

陆军的卡车、野战服的颜色通常都和草木的颜色比较接近,这是为了配合陆军常常活动战场色调。陆军军装最为常见的颜色就是军绿色和卡其色。

军绿色和卡其色

军绿色也叫OD色,是Olive Drab的简称,指的是带有茶色的暗橄榄绿或者偏橄榄绿的褐色。

卡其一词源于波斯语中的沙尘、尘土(Khak),一般是指偏茶色的黄色,现在军用的野战服有许多都是这种颜色。19世纪时,驻印英军的夏季制服是白色的,远处看起来十分明显。为此,驻印英军将军服换为类似当地尘土的颜色,引用波斯语中的沙尘一词,这就是“卡其色”的来源。

通常我们认为,军绿色是把黑色、黄色(茶色)与绿色的颜料以1﹕1的比例混合而成。虽然这种颜色十分简单,但是伪装的效果却很好。

1898年,英国人和布尔人为了争夺南非殖民地进行了3年的战争。英军的红色军服在森林中非常显眼,而布尔人身着黄绿色军服,武器上也涂有绿色,潜伏在绿色的热带森林中,十分隐蔽。尽管英国人比布尔人多5倍,交战的结果却常常是英军失败。血的教训使英军认识到军服色彩的重要性,便把军服一律改成暗绿色。以后,欧洲各国军队争相仿效。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绿色的军服已相当普及。

目前,世界上军服的颜色有80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仍是绿色,但是由于作战方式的多样化,作战环境的颜色也各不一样。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科学家设计出了多色彩构成的迷彩服。它的特点是能将人和武器与背景混在一起,隐蔽性非常高。越战中,美军设计了由5种颜色组成的迷彩服,沙土色占37.9%,褐土色占14.9%,黑土色占21.4%,黄绿色占13.3%,深绿色占12.5%,很适合越南的作战环境。

军装色

军绿色(OD)=Olive Drab的简称

在迷彩成为主流以前,军用装备的颜色基本都是黑绿色系的涂装

卡其色来源于波斯语中的沙尘(Khak)一词

19 世纪中期驻印度英军使用的颜色,从偏红到偏黄都有,范围很广

两者都被是军装色,常常混用尤其是卡其色

No.008 迷彩涂装的秘密

迷彩(Camouflage),军事上指保护物的色彩和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使敌方辨别不清。

迷彩涂装

现在单兵的伪装方式多是穿上与四周环境相同色调、容易融入背景的衣服,并在脸、脖子等裸露在外的皮肤涂上类似颜色的油彩。

伪装的基本原理来源于变色龙的保护色。比如在沙漠中使用沙色,在树林中使用绿色,都是为了与背景融为一体。即便是使用只有一种颜色的单色迷彩,只要这种颜色与周围的环境颜色接近,也能实现伪装的效果。

就是飞机,在不同地区所涂装的色彩都是不同,不过只要涂上与周围环境相同的色彩,就能实现迷彩的效果。例如在雨林地区的飞机常常被涂装成绿色,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则多涂为蓝色、银色,都能实现很好的伪装效果。就算同样是绿色,不同地区的绿色也有所不同,都会根据实地的植被来对绿色进行调整。

相比于单色迷彩,“多色迷彩”就要复杂一些了。所谓多色迷彩,是以2~4种颜色构成的迷彩图案。对于图案的形状,有几点要注意:形状不规则、花纹要跨过保护物的边缘与转角,下层亮、上层暗。

这种迷彩涂装的目的是为了让保护物外形产生扭曲,迷惑敌人的视线。因此要求花纹不能在保护物的边缘终端,否则会让保护物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

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自然中的物体被光线照射以后会产生漫反射,造成物体上方较亮,下方由于阴影显得较暗的情况。迷彩涂装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在下层涂亮色、上层涂暗色,能够让保护物的形状更难分辨。

迷彩=伪装

为了让多色迷彩发挥效果

·形状不规则

·花纹要跨过保护物的边缘与转角

·下层亮、上层暗

目的是为了让保护物外形产生扭曲,迷惑敌人的视线

No.009 迷彩有什么颜色

迷彩服与迷彩涂装所用的迷彩主要是为了避开敌人的视线,最常见的迷彩由绿色、茶色、黑色等颜色构成。但是由于不同环境下背景颜色的不同,因此迷彩并不全是绿色系的花纹。

环境决定迷彩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所谓迷彩就是绿色和茶色花纹组成的图案,因为这种花纹在电影电视中最为常见。实际上,各种颜色都有可能被当作迷彩使用,而不仅局限于绿色。常见的绿色迷彩主要是在森林地带活动时使用的。

在北欧地区,一到冬天就遍地白雪皑皑,他们这时所使用的是一种“冬季迷彩”,基本配色是白、灰、黑色。靴子、手套、以及防止步枪结冰的步枪袋都会使用这种色调的迷彩。

在中东或者非洲的沙漠中,所使用就是由黄色、褐色等不同色调的沙色组成的“沙漠迷彩”。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中,英军曾在车辆上涂装偏粉红色的沙漠迷彩。

这些迷彩的色调和图案会根据预定活动地区的地形和植被而有所不同。比如俄罗斯和美国,同样是冬天,但是树木的生长情况、叶子的形状和色调都不一样,所以同样是冬季迷彩,在涂装上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除了地面人员和装备需要使用迷彩以外,在海上和空中使用迷彩也颇具成效。例如飞机的“航空迷彩”,是以机身为中心,使用灰色系的颜料涂装,这样能够让机身与天空融合。飞机在海上的迷彩则是以蓝色系的色彩为主,从机身中心逐渐向边缘淡化,从上空俯视的时候不易分别出飞机与海洋。

二战期间有的战斗机会在机体的上半部分涂上绿色或者蓝色,下半部分则涂上白色或者银色,这种迷彩涂装的目的是为了在被上方的敌机发现以后自己可以隐藏于森林或者海洋当中;被下方的防空部队发现以后能够迅速让飞机融入到天空中。

各种迷彩涂装

迷彩的目的就是不被敌人发现,因此使用的颜色不限于绿色系

例如

冬季迷彩=以白色或灰色为基调的迷彩

沙漠迷彩=由不同色调的沙色(黄色或者褐色)组成的迷彩

迷彩会根据预定活动地区的气候和植被而变化,所以各军队所使用的迷彩也都有细微的区别飞机的迷彩涂装

现在机身迷彩的主流是从机身中心把蓝色或者灰色向边缘淡化的涂装

No.010 电影中经卫生员给伤病伤口撒的白色粉末是什么

在一些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中,有时会看到卫生员在伤员的伤口上撒上白色的粉末。这种粉末是一种叫做磺胺的药物,能够用来抑制细菌繁殖,二战时美军曾大量分配给士兵使用。

能够抗菌防脓

战场上是搏命的地方,因此不可避免受到各种伤害。上战场的士兵通常都会携带着医疗包、快速急救箱等物品,但是一般士兵所用的急救包通常只有纱布、绷带、抗菌消炎药等急救、包扎的用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士兵最为常用的抗菌消炎药就是磺胺。磺胺的成分和细菌繁殖所需要的叶酸很相似,它能妨碍叶酸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菌和蛋白的合成,最终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目的。

在处理伤口的时候要先在伤口上撒上磺胺粉末,然后用绷带或者纱布包扎。士兵使用的绷带是已经裁成小片、经过杀菌处理并加有垫片的压缩绷带。

纱布、绷带这种用来包扎伤口,使伤口与外部环境隔绝,防止细菌感染的物品都被称为“包扎材料”。近年出现了一些含药胶布,能够直接贴在伤口上使用。

现在的包扎材料应用了一些先进的科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纤维蛋白绷带。纤维蛋白是纤维凝血蛋白的简称,在进行整形手术的时候常被作为组织接合的生物胶。使用纤维蛋白制成的绷带贴在伤口,能够促进细胞活性,加速伤口的愈合。

在战场上不一定时刻都有足够的药物和材料处理伤口。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果士兵受伤流血不止,但是又没有止血药和抗菌消炎药的时候,会将子弹里的火药洒在伤口上点燃。火药燃烧的瞬间高温能够取得一定的杀菌效果,同时,伤口烧焦以后能够达到止血的目的。

士兵的急救包

分配给士兵的急救包里,最低限度的必要物品

磺胺的成分和细菌繁殖所需要的叶酸很相似,它能妨碍叶酸的形成,抑制细菌的滋长

急救品的划时代的发明——纤维蛋白绷带

No.011 重伤士兵处理伤口的方式

吗啡是从鸦片中提炼出来的镇痛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脑部的中枢神经,缓解疼痛。能够应用在外伤、内脏损伤、癌症等重病患者的止痛,使用范围相当广泛。

以鸦片为原料的药物

鸦片是将未成熟罂粟果实烘干制成,是一种非常有名的麻药,有着强烈的成瘾性,吗啡就是从鸦片中提炼出来的。兴奋剂之类的药物能够令人“消除睡意,振奋精神”,而吗啡等药物的效果与兴奋剂恰恰相反,能够令人疲倦嗜睡,麻醉中枢神经,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

吗啡的镇痛方式是麻痹中枢神经,如果药量使用过度,不仅痛觉神经会麻痹,心脏、呼吸系统也可能停止工作。所以在使用当中必须注意用量。此外,吗啡的麻醉效果虽然强烈,但只是一种镇痛药,使用它并不能减轻症状。

因为吗啡的药物作用而陷入沉睡的时候,若是伤势恶化,伤者自己是无法将自身的情况告诉他人的。因此使用了以后必须要在身上做记号,让第三者知道自己使用了吗啡,在遇到伤势恶化的情况时能够及时救治。

吗啡和前文提到的磺胺都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开始使用的镇痛药物,使用装有针头的管状注射器进行注射使用。针头的长度约1.5厘米,使用的时候插进大腿或者臀部肌肉上,将药物从针管中挤出即可。若是采取静脉注射的话,可能会因为药物循环过快而引发危险,因此在注射吗啡或者磺胺的时候,都是采取皮下注射的方式,让药物慢慢转移到血液当中。

在此类方便易用的镇痛药物问世以前,通常是使用烈酒作为镇痛剂,趁着伤者因为酒醉而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的时候进行手术或者处理伤口。但是酒精会促进血液循环,可能会出现伤者失血过多而死亡的情况。

重伤的士兵如何处理伤势

No.012 军用装备的使用说明书

许多军用装备使用步骤都十分繁琐,因此需要依靠难懂的说明书来说明使用方法。

说明书

由于军用装备的使用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因此在说明书中也充满让人头昏眼花的专业术语,加上长篇文字,读起来非常辛苦。对于一件装备而言,需要注意的事项十分繁多,但是制作说明书的时候又要在有限的页数中将各种事项表述清楚。

军队的装备一般都比较保守,大多是以往产品的改良品,所以一般都有人知道使用方法。因此可以直接由使用过同类装备的老兵教导新兵详细的操作方式和注意事项,比起一边阅读说明书一边学习如何使用装备的效率要高很多。很多说明书实在过于冗长,士兵一般都是在实在不懂如何使用的时候才去看看说明书。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说明书的制作中下大功夫,保证只要按照顺序阅读说明书就能懂得该怎么做。如果战争一旦爆发,就需要大量的装备,同时也需要尽快培养出大量的技工和维修人员。然而技工和维修人员数量有限,不可能在所有的战场、所有的部队都配有足够的人员,一份完善的说明书在此时就显得非常重要。

因此,在制作说明书的时候,一定要把说明书的阅读对象当作什么都不懂的外行人来对待。这样即使是普通的士兵,也能通过说明书了解装备的具体使用方法,军方也能从中挑选出具有使用和维修装备能力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一些装备的使用技巧和诀窍要依靠使用中的经验来发现,并不是单纯依靠说明书就能学会的。因此简单易懂的说明书能够培养一些技能熟练的士兵,有助于这些技巧和诀窍的不断传承。

按照说明书做的好处

No.013 所有士兵都配备手枪吗

士兵所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射程比较远的步枪,现在主流的步枪是突击步枪。但为了避免弹药不足或枪械故障的情况,有些士兵会佩带手枪以防万一,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士兵都会佩带手枪呢?

手枪在战场上作用有限

对于在战场上战斗的士兵来说,武器越多,生存的几率就越高。一旦遇到弹药不足或者枪械故障的时候,士兵都想要多配备一把枪以防万一。但是大多数的军队通常是不会给士兵统一配备手枪的。

这是因为手枪的射程不足,在战场上作用有限。而主力武器突击步枪的射击距离最短也有400多米,战场双方的战斗大都是以这种距离为前提的。

在手持手枪战斗的时候,距离要短很多,最长也只有50米左右,而且手枪的射击精度没有装有长枪管和枪托的步枪高。

在一些情势紧急的枪战中,手枪的战斗距离只有短短的几米,即便是这样,就算是接受过充分的手枪使用训练的人也不容易命中目标。虽说军人的职业就是打仗,按道理只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就能解决射击精度不准的问题,但是对于军队而言,与其用威力和射程都不足的手枪训练,还不如加强在步枪方面的训练更为实在。

另一方面,如果给士兵都配备手枪会需要更多的经费,军方一般更倾向于用这些经费来训练更多的士兵,增加军队的数量,扩充军队的规模,这样反而更加合理。

以前士兵在弹药不足或者枪械故障而无法使用步枪射击的时候,通常会使用刺刀作为最后的战斗武器。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发生了。

士兵和手枪

前线和后方的不同想法

当然,根据战争的规模和性质,战场上士兵受训程度的不同,是否佩带手枪也会根据情况而定

No.014 美军士兵的“狗牌”是什么

“狗牌”是一种身份识别证,最早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开始使用。最早的“狗牌”是类似圆形的硬币,大概在二战期间,美军开始使用现在这种长椭圆的“狗牌”。

用来确认死者身份的证件“狗牌”是美军士兵佩戴在身上的身份识别证件,通常都是两枚为一组的金属片。因为挂在脖子上的样子很像狗的识别证,所以逐渐就被叫做“狗牌”了。“狗牌”随着年代、军种的不同,多少有些不一样,但是都刻有姓名、识别个人身份的编号、血型等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的“狗牌”还刻有破伤风疫苗的接种时期、近亲家属的姓名地址等。

两块金属牌上所刻的内容是相同的,佩戴两块相同的牌子是为了在士兵阵亡以后,同伴能够取走其中一块回去向长官报告死讯。也就是说,战场上阵亡的死者,身上有两块牌子的是未确认的尸体,只有一片的则已经完成了阵亡报告。

由于战场上有些武器的杀伤力很大,因此死者的遗体不一定能保持完整,用金属牌确认死者身份是一种非常方便的方法。由于“狗牌”是用来确认战死者身份的东西,因此美军士兵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非要挂着“狗牌”,只有在上战场之前才会佩戴(不同军队的规定也有所不同)。

美军旧式的“狗牌”留有专门的缺角,可以用来撬开死者的嘴巴。此外,“狗牌”也不一定都是两枚一组,也有单片的。

单片的“狗牌”在中间部位有切线,可以沿切线折断,只取走下半部。上下两半都刻有同样的内容,只要拿走下半部分回去报告就可以了。所以单片和双片“狗牌”的实质是一样的。“狗牌”

专题:为什么军用装备被认为是“简单耐用”

一般人在提到军用装备的时候,都有着“简单耐用”的印象。军用装备能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在于军用装备的使用性能要比普通的民用品强很多。

那么,为什么同样用途的物品,军用装备要比民用品更加耐用呢?这是因为军用装备的使用环境一般都是战场,要比使用普通民用品的环境恶劣很多,在制造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个因素。

在战场上,装备能否充分发挥效用甚至有可能左右战局的胜负。虽然在战场上为了把握时机,有可能在必要的时候抛弃装备来追击敌军,或者在撤退的时候放弃装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因此降低装备的品质和耐用度。也就是说,军用装备必须要保证使用中发挥出最大的性能。

如果军用装备的耐用度、性能无法得到保证,不仅会影响作战和执行任务,士兵的性命甚至会因此而受到威胁。

另外,士兵不一定都很清楚装备的使用方法。因此,军用装备必须要保证即便是交给外行人使用也不会轻易被损坏。

军用装备的研发和采用,要受到许多政治力量的影响。由于财政预算、官员、政策方向等各方面的互相作用,军队所采用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产品。前线的士兵需要适当改变使用方法,尽量让装备发挥出最大的性能。

由于装备的研发需要时间,因此在装备军队的时候可能已经是旧式装备了。装备军队以后想要再次更换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因此在选用的时候会选择比较传统、性能稳定的设计。

遇上战争时期,装备的研发速度要比平时快上好几倍,在平时一些不被采用的具有争议性装备也会在此时装备军队。一些试验品甚至会在这时候直接投入战场进行测试,以便找出该装备的优缺点,便于后期对装备进行调整。这种情况下生产的装备是否还具备“简单耐用”的特点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章 军装

No.015 军装是什么

军装(Military Uniform)是军人统一装备的制服,不管什么年代,合身、美观的军装都是军人形象最直观的表现。

统一的服装和统一的行动

军装——就是军队的统一制服,与足球、篮球运动员等团体身着同样的服装有着同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战场上能够通过服装直观地分辨敌我双方。“与自己身着同样军装的都是战友,除此之外都是敌人!”只要能够清楚分辨军装,就可以避免出现误伤同伴的情况,而且能够迅速判断敌人所在。另外,身着同样的军装,能够让士兵产生统一的团队意识,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战斗力。

军装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为了“与平民进行区分”。在古代,只有少数人能够参军。自从义务兵的思想出现以后,为了能够缓和人们对征兵的不满,服役的士兵一般会被赋予一些特权。军装就是其身份的象征和标志。

战场上,士兵所穿的各色野战服、迷彩服也属于军装。但是在普遍意义上,野战服、迷彩服更多地被看作与步枪、头盔等同类的战斗装备,与常服(日常所穿的制服)往往被分开看待。

不过不论是作训服、迷彩服还是常服,都是军方经过统一设计、统一生产、统一配备的标准装备。通过一个国家、一个时期军装的质地、颜色和款式,不仅可以品评该时代的审美,还会体现出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世界上的军装大多数是绿色的,但在许多情况下,自然背景并非绿色,这就要根据当时当地的背景条件、灵活合理选择服装颜色。

在很多国家,军装都属于暂时“借”给士兵的装备,士兵在退役以后往往要归还给军队。

所谓军装

军装属于Uniform的一种

Uniform=统一(Uni)的外形(Form)

各个团体用来区分与他人身份和所属团体的服装

与敌人区别

·由于军装外形不同,可以轻松与其他军队进行区别

·统一的服装能够对外造成压迫感

·根据军装的颜色和细节,能够分辨出不同的部队

与平民区别

·装备统一的军装明确军人的地位

·对平民行使权力的时候有辅助的压制效果

·可以意识到自己身份的不同,从而产生军人的责任感

No.016 作训服有什么用

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采用一种宽松的野战外套,与裤子上下配套,产生了跨时代的作训服(野战服)。

从民品移植而来

近代以来,士兵所装备的军装都是如西装一般笔挺的制式服装(常服)。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开始考虑是不是应该将这部分经费节省下来。

因此出现了以民间的外套式服装来替代常服的想法。这样一来就能节省设计和开发新装备的时间和经费,而且只要有了服饰规格和材料,所有的服装厂都能将普通的风衣改造为作训服。

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不经修改地将民间的风衣转用到军装中。比如在领子的部分改为立领、翻领、圆领等形式。另外,作训服与常服相比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宽松”,并不是笔挺的贴身军装,因此无需像常服一样随士兵的体型修改,适用的范围更为广泛。

作训服最早有坦克兵、伞兵用的各种不同的衍生款式,最后在前线士兵的强烈要求下,对作训服进行了重新设计,形成了统一的款式。这款通用的作训服就是美军的“M1943野战风衣”,相比于一般风衣,M1943有许多改良之处。比如把袖口和腰部做成可收束的形式,提高了密闭性,防风效果更强;带有四个大口袋,能够增加随身物品的携带量;比较宽松,能够与其他防寒衣同时穿着;布料进行了改良,不容易破损,也更便于清洗等。

这类野战风衣投入战场以后,受到了士兵的一致喜爱,因此各国部队都开始生产和装备同类作训服。另外,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作战环境,作训服在不同军种、不同地域都有所不同。迷彩服也是作训服的一种。

野战风衣

原本的目的是要替代常服,但最终发展成为专门在战斗中和训练中使用的作训服野战风衣的特点

No.017 作训服的材质

由于作训服通常是在比较严苛的环境和严格的训练、作战中使用的,因此要保证无论怎样的使用方式都不会破裂,最为重要的要求就是耐穿。

化学纤维的使用

作训服最为重要的要求就是坚固耐用。不管怎样,作训服也是穿在身上的衣服,所以穿着起来的舒适度也不能忽视。

根据作战环境、作战特点的不同,作训服的性能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高温潮湿的地方,作训服必须具备把汗水与湿气快速吸收排出的功能;而到了严寒的地区,则要保证不能让体温快速流失。

为了实现这些要求,作训服尝试过许多材质。早期的作训服使用的布料以棉为主,棉制品在空气中比较柔软,吸水、吸湿性比较好。但是强度有所不足,要达到足够耐用的程度只能增加重量。

因此后来的作训服改用棉/尼龙混合材料制成。这两种材质各占50%的材料,耐用度高,穿着起来也比较舒适。为了方便行动,作训服在运动比较激烈的部位会使用聚氨酯纤维之类的可拉伸材质,防止意外拉破作训服或者阻碍士兵活动。

在热带地区使用的作训服,会使用棉与人造丝等容易吸收湿气与水分的纤维制作,避免出汗以后衣服粘在身上。

保暖御寒的作训服会把纤维加工成中空或者十字形,让空气能够进入纤维的空隙中,形成空隙的材质是一种隔热保温材料。这种材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衣服的保暖效果,常常被用在寒带的作训服、飞行员的飞行服上。

各种不同的材质会根据作训服的不同要求搭配使用,让作训服的性能达到最优。为了防止作训服在拉扯中散开,会使用一种被称为“Ripstop”的防撕裂手法进行加工缝制。

作训服的布料

作训服材质的要求

·坚固耐穿

·舒适

No.018 二战中就有作训服了吗

平时穿着笔挺的常服,在战场上改穿军绿色或者卡其色的作训服,这在现代军队中是很常见的。然而在二战以前,只有极少数的国家装备了作训服。

最早装备作训服的美、英两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把常服和作训服区别使用的只有美军和英军。其他国家的军队在平时和战场上穿着的都是一样的军装。

当时的军装大多使用红、蓝、黑、金等比较醒目的颜色,性能上也不是为了野战而设计的。随着枪械的性能大幅提高,远距离狙击变得容易许多,显眼的军装很容易成为活靶子。

当时一些国家装备时尚感十足的军装,清洗和修补都不方便。在野外比较恶劣的环境中活动时,由于时间紧迫,往往顾不上清洗,由此给士兵带来一系列卫生方面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途参战的美军,首先将平时所穿的军装和战斗时所穿的军装分开使用。战斗中的军装被称为作训服、野战服,都是以坚固耐用、透气性高的布料制作而成,并且设计成便于在野外活动的样式。比如有许多口袋,能够放置更多的弹药、药品、食物等,而且便于携带和拿取。

作训服的颜色起初是以军绿色、卡其色等单色为主,后来出现的多种颜色相间,呈斑块状的形式。这种以色彩复合搭配、有助于融入四周背景的作训服即是迷彩服,是现代作训服的主流。

最早的迷彩服只能在视觉上融入环境,但是依然会被其他的探测装置发现。现在,出现了一些能够防止被热感应或者夜视装置等探测装备发现、并具有隔断红外线探测的布料制成的高科技作训服。

作训服的特点

美国和英国最早使用作训服

作训服的构成装备

·头盔

·外套

·长裤

※上衣和长裤采用迷彩图案的是迷彩服

·靴子

·手套

·周边装备(多悬挂在腰带上)

·弹匣袋

·刺刀

·水壶

·医疗包

·防毒面具

※随着时代的进步,出现了防弹背心等装备

平常穿常服,战斗中穿作训服的理念十分合理,因此二战以后,每个国家的军队都开始把两者分开使用

No.019 迷彩服上的马赛克

所谓的迷彩服,是为了在战场上迷惑敌人视线,印制成保护色的战斗服。迷彩服的产生是由于士兵之间的战斗从刀剑、手枪发展到步枪远距离射击以后各国军队研发出来的。

分散视觉焦点的迷彩

以前士兵穿着显眼的军装是希望能够通过整齐、醒目的服装给对方带来压力,取得先发的优势。然而当枪械的性能提高以后,战斗的方式由近距离转变为远距离作战,显眼的军装很容易成为敌人狙击的目标,几乎是对方射击的活靶子。

战斗服就是考虑到在战场上伪装的因素,采用的颜色都比较低调,以卡其色、军绿色为主流。迷彩服也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产生的。

绿色、卡其色的迷彩图案应用到作战服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士兵身着迷彩服能够隐藏到草木当中,迷彩能够妨碍敌人轻易发现士兵所在的位置。

各国也一直都尝试制作各种色彩、图案的迷彩,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类型的迷彩,现在出现了一种以电脑制作的迷彩。

这种最新型的迷彩叫做数码迷彩(Digital Camouflage),又称为数位迷彩或数字迷彩,是一种由“像素”组成的新式迷彩。这种新图案利用视觉心理学原理,从外观和理念上都与以往的迷彩有着很大不同,其图案类似于马赛克。能够适应多种环境背景下的隐蔽需求,主要针对丛林、沙漠及城市地区和夜视器材。

这种马赛克团会由于观看角度的不同呈现偏绿色或者偏茶色,从而达到融入环境的效果。所谓融入环境,严格意义上并不是真正与环境、背景统一,而是把目标和背景之间的界限模糊化,使观察的一方难以分辨。马赛克能够同时做出水平、垂直方向的层次,提高模糊的效果。

融入背景

No.020 迷彩服上有哪些图案

迷彩的图案会根据战斗环境的变化有所改变,在各国军队中使用的各种迷彩图案中,最常见的就是丛林迷彩、沙漠迷彩。

根据图案分类

迷彩的图案称为“Pattern”,各国迷彩服的款式、材质都不尽相同,但是最为明显的区别还是迷彩的图案。

在所有迷彩图案中,丛林迷彩是最为主要的迷彩,以绿色、茶色、黑色为基本色。美军的BDU(Battle Dress Uniform,战斗服的缩写)和英军的DPM(Disruptive Pattern Material,迷彩材料)图案都属于这个系列。

德军和日本自卫队使用的是一种叫做“斑点迷彩”的迷彩图案。德国的迷彩采用的是茶色、黑色、灰色、黄色等颜色,日本则是以绿色、茶色、黑色、卡其色为主。有人认为斑点迷彩的设计源自于二战德军的“豌豆迷彩”,但尚无充分的证据证明这种说法。

一些比较有名的迷彩现在已经不再使用,比如美国的“猎鸭迷彩”和“虎纹迷彩”。猎鸭迷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迷彩图案,虎纹迷彩是越南战争时美军特种部队和亲美的南越军队所使用的老虎花纹图案。日本自卫队在使用斑点迷彩以前使用的是一种叫“叶纹迷彩”的迷彩,这种迷彩以灰色为基调,搭配绿色、茶色,随着斑点迷彩的采用,叶纹迷彩被称为旧式迷彩。

还有德军曾经使用的“分裂迷彩”,这种迷彩图案是直角的花纹,看起来像是碎片,有的分裂迷彩还会加上雨滴形的图案。非洲南部的罗德西亚(现津巴布韦)在单方面宣布独立时佣兵穿的佣兵迷彩,在国家改制以后仍然沿用的“佣兵迷彩”,即“罗德西亚迷彩”也很有名。

迷彩的图案

各国的迷彩服主要通过图案进行区分

No.021 BDU和ACU是什么

BDU和ACU是美军所使用的战斗服,通常我们称之为迷彩服。因为时代的不同,款式和细节都会变化,但是“好穿”是设计时优先需要考虑的事项。

美军的迷彩服

BDU,即Battle Dress Uniform,是美军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使用的战斗服。有以绿色为基调的单色、多色混合,对应森林草原的丛林迷彩、以沙色为基调,加入黑色、卡其色的沙漠迷彩,等等。所用的图案根据使用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植被的不同而变化。在沙漠地带所使用的BDU,颜色与其他BDU有很大区别,称之为“Desert BDU(D-BDU)”。

BDU迷彩的特点就是采用融入背景、不易被发现的图案。因此,就算是同样在森林地带使用的BDU,色调和花样也并不固定,会根据国家、地域的不同而变化。

ACU,Army Combat Uniform的缩写,陆军数字迷彩通用战斗服。是美军从2004年开始采用的新式战斗服,基本色调改为灰色,图案的设计概念与之前的战斗服有所不同,从“不易被发现”转变为“就算被看见,也不会在意”。

以绿色为基调的BDU,多数在森林或者平原地带使用的战斗服;ACU则设计成在森林、沙漠、夜晚、雪地、都市等所有环境都能使用的服装。

不过虽然如此,以灰色为基调的ACU,最能发挥其价值的环境还是街头的巷战,在野外的话,还是BDU的效果更胜一筹。不管是BDU还是ACU,都是以“明白如何正确使用”为前提设计的。

另外,口袋的位置、拉链的规格等也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改良。例如BDU采用的是纽扣式设计,而ACU则将这种设计改良为粘扣带的方式。

BDU和ACUBDU=Battle Dress UniformACU=Army Combat Uniform

这些服装设计的首要考虑事项就是要好穿好用。在设计中会根据前线士兵的想法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改良和优化。

No.022 战斗服的腰带为什么比较宽

战斗服上的腰带被专门设计得比较宽大。这种腰带被称作“弹带”或“手枪腰带”,是用来佩带手枪步枪的备用弹匣或者枪套等备用配件的。

能够携带装备的腰带

所谓手枪腰带,顾名思义,是能够佩戴手枪的腰带。由于还能够将步枪等枪械的备用弹匣以及其他物品挂在上面,也叫做弹带。

手枪腰带要比普通的腰带宽一些,因为手枪和备用弹药都有相当的重量,如果腰带太细,挂上装备或者拿取的时候可能会令腰带翻转,影响携带和使用。

虽说腰带太宽的话无法将其穿入到裤子的腰带孔中,但是这并不影响使用。因为在战场上,将挂好装备的腰带系在衣服外面才更为合理,能够在战斗中轻松拿取装备。

也就是说,应该在一开始就把弹匣袋、水壶、刺刀、医疗包等战斗必需品挂在腰带上,在战斗的时候直接将整组装备套在裤子或者衣服上。

为了节省穿脱手枪腰带的时间,腰带扣的部分采用的是一压即开的形式。早期使用的是金属制成的钩形扣环,现在的主流则是树脂制成的插扣。

挂满装备的手枪腰带具有相当的重量,如果只是系在身上而不绑紧的话,很容易就会掉落,但是绑得太紧又会因为不舒服而影响战斗。因此出现了类似支撑裤子的吊带装备,如此一来,腰带的重量可以由肩膀支撑,不需要将腰带系得过紧。这种组合的装备叫做“腰带组”。

手枪腰带通常有多排垂直排列的三个孔,中间的孔可以用来调整腰带的松紧,而上下两个孔则可以用来固定腰带或者弹匣袋。

手枪腰带和腰带组

No.023 以前的坦克兵有专用的战斗服吗

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成为陆战的主角,坦克兵所穿的服装也和其他士兵有所不同。

冬季战斗服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的“闪电战”让坦克的地位迅速崛起,成为了陆战的王牌。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首先并且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是以装甲部队为决定性力量,制空权为前提,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通信中心,并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然后使用大规模坦克集群快速冲锋,彻底摧毁敌军因空军轰炸而混乱的阵地。

受到闪电战的影响,美国也迅速开发了坦克以及配套的装备。其中一项就是战车兵所穿的冬季战斗服——Winter Combat Jacket。

战车是一种需要经常整修的武器,在欧洲的极冷地区,坦克兵必须要做好随时到车外进行整修的准备,因此坦克兵的战斗服自然追求御寒性高,但在狭窄的战车内部又不能妨碍活动,保证在被敌方炮火击中引起车内起火的时候能够快速从狭小的车盖中钻出。

美军的坦克兵在坦克中穿的是一种名为Tankers(外套+连身裤)的服装,并戴着专用的头盔。

坦克兵使用的头盔上有许多透气的小孔,耳部设有能够接入车载对讲机的插口。另外由于车辆在前进时必须要时常探头到车外确认前进路线,所以保护眼睛不受风沙影响的风镜也是必备的装备。

坦克服(Tanker Jacket)虽然很受坦克兵的欢迎,但是没多久,和步兵通用的改良型野战外套就大量配备了,生产方式比较复杂的战车服被淘汰了。这是因为在当时,美军所考虑的立场是便于生产和装备,和质量比起来,能够迅速进行量产的野战外套就成为坦克兵的首选装备了。

战车服

制式名称是Winter Combat Jacket,是坦克兵所穿的防寒服外套连身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