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典故(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06:40:33

点击下载

作者:邢春如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艺术典故(下)

世界艺术典故(下)试读:

前言

人类艺术几乎与人类文明共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艺术史研究应当为希望了解和探寻艺术秘密的人们提供一些答案,应描述和展现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懈的艺术追求轨迹,但是更重要的还在于把人们引向一个迷人的领域,展现人类的漫长的历史中的艺术长征历程。

雅克·德比奇等人在所著的《西方艺术史》中说:在艺术上,持久性要比独特性更为重要,集中的、瞬间的价值命里注定要被永久性所超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德拉克罗瓦一心想要成为一个“纯粹的古典主义者”。这种持久性乃是艺术的一大标准,从中产生神秘感来。你会惊奇地断定希腊艺术在多少个世纪之后仍然在拨动人的心弦。原始的绘画在被发现之时如同今日一样,令我们感受到艺术的诞生。起始时的灿烂令人目眩,艺术从来如此。在拉斯科洞穴之中,最打动我们的便是那种潇洒自在,自由驰骋!宛如一个生命在我们眼前苏醒。事实上,支配这一艺术的准则与其说是来自先决的密码,毋宁说是来自创造的天性,它的发展被视为生命一般。

在我们看来,艺术史是通过一些具有艺术持久性的伟大艺术作品和经过历史考验的艺术家来体现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到这些具有持久性的艺术品上。

豪塞儿在《艺术史的哲学》中说:历史中的一切统统都是个人的成就;而个人总会发现他们是处于某种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境况之中的;他们的行为举止是他们天赋才能和所处境况两者共同的结果。这事实上就是关于历史事件的辩证性学说的核心。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们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无论是干部、教师、学生和其他文化工作者,都迫切地需要了解世界,自然也渴望了解世界的文化艺术的历史。近十年来,人们对于交响乐、芭蕾舞、现代舞、世界绘画、世界电影等等,越来越感兴趣。这是一种很好的求知现象。亚里士多德说:“求知乃人类的天性。”现在,时代的发展,把人们的求知的天性焕发起来,形成一种巨大的知识需求。作为21世纪的文明人,应该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文化艺术的修养。他不但应该懂得文学,而且应该懂得艺术;不但应该懂得中国艺术,也应该懂得世界的艺术。特别是我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和一个开放的世界,不只是为了工作需要,就是日常生活,也应懂得一些世界艺术历史的知识。我们不但可以从艺术史中,欣赏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艺术品,领略一个又一个伟大艺术家的风采,而且看到诞生这些伟大艺术品和艺术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哲学。这些,都越发激励了我们编写《世界艺术史话》的信心。

这套24卷本的《世界艺术史话》,包括了对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电影等最主要的艺术门类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探讨。这套书既力求准确而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又注重突出重点事件、人物和作品,希望能反映当前的学科发展水准,体现最近的研究成果。文字上力求通俗、生动、晓畅,又强调对作品要有较好的艺术分析和准确的评价,全书因而兼具系统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为增强可读性,每本书按照历史顺序提供了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图像资料一百余幅,以收图文并茂之效。同时,虽定位为普及性的大众入门读物,编写者也很注重学术性,对每一个艺术种类的历史,在历史分期叙述的大框架下,力求不但要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演变交代清楚,而且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要给予重点介绍和分析。

作为一部世界艺术史,东西方艺术均属描述和探讨范围。在处理两者的比重上,编写者也力求给予比较恰当的安排。作者基本上按照编年史的方法,对它们作并行的叙述。因此,这套书客观上具有比较艺术史的色彩,为读者在比较中对东西方艺术进行一些对比性的联想和思考提供了方便。

当然,需要看到的是,这样一部近三百多万字的世界艺术通史著作,由于涉及的艺术门类众多,同时又有意识地以非专业读者作为主要读者对象,因而从专业读者的眼光来看,有些问题上写得不深不透的缺陷是存在的。但是就大众读者而言,这样一部囊括艺术种类齐全、文字通俗生动、内容详略得当、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的艺术史读物,相信能引领读者畅游于人类艺术历史的浩瀚海洋中,帮助人们实现卓越的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向往的以“最大程度的精神满足来度过自己一生”的美好愿望。

当然,这套丛书还有着一些缺点,希望在出版后,能够得到专家和读者的指正,以便我们对它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使之成为一部受到读者信赖的书,一部真正的常销书。本书编委会2007年5月

三、雕塑艺术典故

古希腊的《米洛斯的维纳斯》

《米洛的阿芙洛狄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或《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它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女神阿芙洛狄忒。因为是在希腊的米洛斯岛上发现的,所以被称为“米洛斯的维纳斯”。

据说此雕像创作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可能是希腊雕刻家亚历山德罗斯的作品。也有人认为这尊雕像是普拉克西特利斯的作品。

现在这尊雕像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成为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从雕像被发现的那一刻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维纳斯的神话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

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芙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3位时光女神和3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也不例外,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宙斯遭到了拒绝。

宙斯很是气愤,于是决定把她嫁给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是美丽的维纳斯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

后来,维纳斯又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依斯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因而引起了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10年战争。米洛斯岛的维纳斯

发现这尊雕像的是米洛斯岛的一个叫约尔戈斯的农民。约尔戈斯是一个人人讨厌的家伙,因为他是一个孤僻而吝啬的财迷,老是背着人在那瓦砾成堆的废墟中觅宝。

1820年的某一天,约尔戈斯又要去觅宝了,他在一座峭壁前站住了。凭着他那秃鹰般的锐利眼睛,他看得出那不是一块巨石,而是一个被千百年的沙土、植物所封掉的山洞口。他的镢头一次又一次地向着峭壁击去。洞口,终于被掘开了。里面简直是个小小的广场。显然,那里曾经有过一座小庙堂。因为在倒塌的建筑物的沙土堆中,有着好些金银祭器和古希腊文物。他把挖出的金银祭器罗列在一起,一共是14件。

天色已晚,该回家了。他望着自己刚才还坐着的那个隆起的沙堆,一种觅宝的欲望又一次叫住了他,再试一次吧!

扒开沙堆并不费力,但是,扒出来的东西却并不引起约尔戈斯的兴趣。原来,那只是一座女人的石雕像,而且还断了两条手臂。“这个断了手臂的俊女人,明天还得找几个人来抬呀!”他嘟哝着,摇摇晃晃地下山了。

第二天,约尔戈斯带着一群人来到昨天雕像发现地。他们尽量小心地搬动石像,最后将这座石像搬了回来,放在约尔戈斯的草房里。维纳斯的战争

当时希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一个人幸运地发现了一件有价值的古代雕刻品,他不仅有权据为己有,还可以在民间市场上买卖。所以,发现一件珍贵的雕刻艺术品就等于获得了一次发财的大好机会。

这座雕像一经发现各种消息就不胫而走,消息灵通的人士都在打这座雕像的主意。当时几个强国为了增加美术馆的收藏,都在努力争购艺术品。这对法国尤为重要。因为当时正是拿破仑战败之后,以往被拿破仑从各国收集来的许多艺术品都被送还原主,卢浮宫博物馆为了补充艺术品,正在尽力收集。所以,法国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购买这件珍贵的艺术品。当时法国驻米洛斯领事路易斯·布莱斯特立刻开始各种活动,设法购买这件艺术品。

当时停泊在米洛斯岛的法国军舰舰长曾力劝布莱斯特赶紧收购这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布莱斯特对这件价值连城但又价格不菲的艺术品不敢贸然行事,便打电报回国,希望批准汇款以便收购。同时,布莱斯特加紧行动,和发现者约尔戈斯以及岛上长老等人签订了合同,要求在法国政府正式命令未到达之前,雕像不能卖给另外一方,布莱斯特拥有优先购买的权利,以保证万无一失。

在《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发现的第三天,法国巡洋舰“拉蓬狄号”进港。舰长托立雅克看到这尊发掘出来的雕像后,马上向驻斯弥尔奈总领事大卫汇报了有关事宜。随后,法国军舰“拉雪夫莱特号”抵达米洛斯岛,麦特雷尔中尉和候补军官杜蒙·杜维尔二人就在这一军舰上。

对考古学有极大兴趣的杜维尔从未见过如此传神的作品,两人认为它是生平所见古希腊雕刻中最美的。两人对这座雕像凝视半晌,情有独钟,激动的心情不能自已。只是他们所在的军舰没有安置雕像的设备,否则二人可能立刻购买下来,运回国内。

当“拉雪夫莱特号”出航到达君士坦丁堡后,杜蒙·杜维尔立即写报告,并附有他对米洛斯岛的发掘现场描绘的位置图。当时驻斯弥尔奈的总领事大卫接到托立雅克的报告后,马上转报给在君士坦丁堡的公使馆,并请示是否以政府的款项购入。

法国公使里维埃尔侯爵接到大卫总领事的报告同时,也接到杜蒙·杜维尔的报告书。他毫不犹豫,立刻决定自己出钱买下,并派书记官马赛留斯乘“列斯达佛都”号船赴米洛斯岛。这艘船5月30日出航,离发掘日期已经过了足足6个星期。

这时,为这件刚出土的艺术品展开的争夺战已经渐趋白热化。米洛斯岛上暗中进行着各种活动,大家想尽办法来争夺这件艺术品。岛上一些有势力的人士想将这件艺术品赠送给当时在希腊诸岛中有相当权威的君士坦丁堡炮兵工厂的事务官尼古拉·莫路齐。布莱斯特很快阻止了这一非分的想法。

后来有位希腊传教士凡尔琪因挪用寺院公款而被告发,想购得这座雕像作为礼物送给尼古拉·莫路齐,以获得他的庇护。这位教士巧言相劝,软硬兼施,向发现者以及岛上的长老们高价买下。教士请工人将雕像扛到海岸,传说是用麻绳捆绑石像,拖曳着它经过漫长的海岸,以致使雕像的肩部、背部和衣服褶纹部受到了程度不一的磨损。然后把雕像装载到悬挂着土耳其国旗的船上。就在该船将要离开时,因风向的原因不能驶出港口,只得停靠在码头。

英国当局也风闻此事,立即派出了开赴米洛斯的军舰,想抢先买下雕像。

这时候,法国船只“列斯达佛都”号抵达该港口。代表法国公使来的马赛留斯到达米洛斯岛后,马上和布莱斯特会面商议,立刻宣布该买卖无效,命令将雕像归还给法国人。马赛留斯登陆后,立刻拿着布莱斯特最早和农夫所签的合同,并说服长老,最后以约550法郎的价格购得了这件称得上是无价之宝的艺术品。

1820年5月25日,马赛留斯将雕像和若干断片一起装载在“列斯达佛都”号上。第二天,这只船便离开了米洛斯岛。马赛留斯在船上便写好目录,把雕像上半身和下半身、头发上部、左足的一部分、握苹果的手掌、不完整的胳膊上部断片,以及3根石柱等,都放置在中间甲板上的船舱内,船经罗德斯、塞布德斯、萨伊达、阿历山多利亚、雅典等地,环绕着地中海各地而到达斯弥尔奈。维纳斯雕像在这里又被装到“拉利翁奴号”上,并于10月24日到达君士坦丁堡。

11月15日,装载了雕像的“拉利翁奴号”在环绕地中海各地路过米洛斯岛时,里维埃尔公使重新造访米洛斯岛,一方面他要支付布莱斯特先垫付的款项,另一方面想看看是否还有新发掘出来的雕像。

1821年2月中旬,经过漫长的旅程,维纳断雕像最后到达了巴黎,并收藏于卢浮宫博物馆。同年5月1日由里维埃尔侯爵在阿波罗厅呈献给法王路易十八,法王认为这是稀有珍宝。惊现卢浮宫

在法国的卢浮宫里收藏了40余万件的珍宝,每一件都记录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历史,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但即便如此,《米洛斯的维纳斯》仍然脱颖而出,成为最珍贵的“三宝”(卢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米洛斯的维纳斯》高贵端庄,气韵流动,充满了生命的气息,静穆而伟大,单纯而高贵,不同于纤巧玲珑之美,也有别于娇柔俊俏之美。100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雕像。她的艺术魅力永恒无限。端庄的身材,丰润的肌肤,典雅的面庞,含蓄的笑容,微微扭转的风韵万千又不失高贵的站姿,这一切构成和谐而优美的体态。

雕刻家罗丹在卢浮宫见到这尊雕像时,惊讶地叫道:“这座雕像无疑是神奇中的神奇!”她上身赤裸,起伏变化的玉肌似丘如谷,臂部富有肉感的曲线与腰际的浅涡令人销魂,这真实得似有体温的胴体散发出醉人的芳香,但仍不失端庄典雅与崇高优美。整个形象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亲切感,雕刻家确实创造了一个人化了的神。《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公开陈列后,获得举世赞赏,没有多久就成了驰名世界的艺术名作,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古罗马的《拉奥孔》

《拉奥孔》,大理石群雕,高约184厘米,阿格桑德罗斯和他的儿子波利佐罗斯和阿典诺多罗斯三人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制作,1506年在罗马出土,现收藏于罗马梵蒂冈美术馆。“礼遇”《拉奥孔》

梵蒂冈博物馆有着太多的珍贵的雕塑,在大走廊的一个拐角上,站立着一尊雕塑,它虎踞一方,附近再没有别的作品。这样的“礼遇”,在梵蒂冈众多的展品中间并不多见。这就是著名的雕塑《拉奥孔》。

矮小的拉奥孔父子3人,在珍品琳琅满目的梵蒂冈博物馆里真是太不起眼了。但是,就是这样一座看起来并不起眼的雕像,在刚出土的时候就受到了大师们的礼遇。意大利杰出的伟大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为此赞叹说“真是不可思议”;德国大文豪歌德以为《拉奥孔》以高度的悲剧性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同时在造型语言上又是“匀称与变化、静止与动态、对比与层次的典范”。德国美学家莱辛更是以这座雕塑为思考的中心,写出了探讨绘画与诗歌美学关系的名著《拉奥孔——诗与画的界限》。

1506年1月4日,意大利人佛列底斯在罗马提图斯皇宫遗址的废墟上种植葡萄时发现了它,后来被罗马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购藏于梵蒂冈伯尔维多宫。教皇总建筑师桑加罗鉴定认为是提图斯皇宫杰出的藏品《拉奥孔》。美丽而悲伤的特洛伊

不可否认,从希腊和特洛伊战争这个美丽而悲伤的神话传说中走出来的《拉奥孔》,的确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特洛伊城这个小亚细亚西北部古城,在公元前12世纪末,与远征到此的古希腊人进行了10年战争,战争源于墨涅依斯为报帕里斯的夺妻之仇。

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据说斯巴达有一人家生了个女儿,取名海伦。这小姑娘俏丽无比,渐渐长成一个举世罕见的美女。人人都公认她是全希腊各国最美丽的女子。希腊各国的公子王孙们都纷纷追求她,追求不成者也以能看到她的芳容为一生最大的愿望。海伦成了各国公子王孙们的偶像和精心保护的珍宝。后来,海伦的求婚者们达成了协议;让海伦自己选择丈夫,大家保证尊重她的选择,而且要共同保护她丈夫的权利。

后来,斯巴达王阿特柔斯的儿子墨涅依斯被海伦看中,两人成亲。不久,墨涅依斯做了国王,两人相亲相爱,是一对美满的夫妻。

一天,墨涅依斯的王宫里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他是特洛伊国王的儿子帕里斯。墨涅依斯对帕里斯盛情款待,连年轻的王后海伦也亲自出来接见。帕里斯长得风度翩翩,风流倜傥,很讨女人喜欢。海伦和他一见钟情,最终随帕里斯一起逃到特洛伊城。

斯巴达国王墨涅依斯觉得这是一个极大的侮辱,他连夜赶到迈锡城,请国王阿伽门农,也就是他的哥哥帮他复仇。阿伽门农当时是希腊各国的霸主,他马上邀请了希腊许多小国的国王来开会,会上大家决定联合起来,用武力消灭特洛伊城。阿伽门农被推选为统帅。不久,一支有10万人马,1000多条战舰的大军,浩浩荡荡地攻打特洛伊城去了。希腊人和特洛伊人的战争爆发了。特洛伊的神话

希腊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由神安排的,最终他们为这场战争又笼上了一个美丽的神话。

神话传说,英雄阿喀琉斯的父母——国王珀琉斯和海中女神的女儿忒提斯举行婚礼,奥林匹斯山上的许多神仙都应邀而来了。宴会十分热闹。忽然,来了一位怒气冲冲的女神,她把一个金苹果扔在桌子上,上面刻着一行字:“给最美丽的女神。”

扔苹果的女神是“争吵女神”。珀琉斯国王本来就不敢邀请她,没想到她却自己来了,而且引起一场争吵。因为女神们都想得到金苹果,以此证明自己是最美丽的。

于是,众神的首领宙斯命令女神们到特洛伊去,请一个叫帕里斯的牧羊人来评判。为了得到金苹果,女神们都给帕里斯最大的许诺:天后赫拉答应使他成为一个国王;智慧女神雅典娜保证使他成为一个最聪明的人;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发誓让他娶到全希腊最美丽的女子做妻子。

帕里斯不要智慧,不要当国王,他只想要一个最美丽的妻子,他便把金苹果给了维纳斯。其实帕里斯并不是真正的牧羊童,而是特洛伊国的王子伪装的。

在维纳斯的帮助下,帕里斯拐走了当时最美的女子海伦——斯巴达王墨涅依斯的王后。由此,引发了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战争。诗与画的界限——《拉奥孔》

虽说希腊人联合起来攻打特洛伊城,但特洛伊城是个十分坚固的城市,希腊人攻打了9年也没有打下来。第十年,希腊一位多谋善断的将领奥德修斯想出了一条妙计。

这一天的早晨非常奇怪,希腊联军的战舰突然扬帆离去了,平时喧闹的战场变得寂静无声。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撤军回国了,他们跑到城外,却发现海滩上留下一只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惊讶地围住木马,他们不知道这木马是干什么用的。有人要把它拉进城里,有人建议把它烧掉或推到海里。

正在议论纷纷的时候,几个牧人押来一个抓到的希腊人。他对特洛伊人说:“这匹木马是希腊人献给雅典娜女神的。他们故意把它留下来,估计你们会毁掉它。这样一来,就会引起天神对你们的愤怒。可是如果你们把木马拉进城,特洛伊就将受到神的保护。希腊人为了防备这点,就把马造得非常巨大,使你们无法拉进城去。”

特洛伊王听了这番话,果真中了希腊人的圈套,想把木马拉进城去。这时,特洛伊城负责在礼拜仪式上进行监督的官员拉奥孔看出了其中有些问题。“慢着!你们发疯了吗?你们为什么要相信这个骗子的话?”祭司拉奥孔从山上飞跑下来,边跑边喊:“快去搬干树枝来,把木马烧掉,烧掉!”

拉奥孔的举动激怒了女神雅典娜,因为木马计就是在她的提示下设计的,她是希腊的保护神。人居然敢跟神抗争,在雅典娜看来,这还了得!于是,乘拉奥孔在海边给海神献祭一头大公牛的时候遣来两条巨蟒。只见它们从忒涅多斯岛的方向游来,穿过明镜般的海面,一直游向海岸。它们从海面伸出有血红肉冠的蛇头,蛇身在水里蜿蜒摆动,激起浪花。它们游上岸,吐着芯子,吱吱叫着,火焰般的蛇眼闪着可怕的光。围着木马的特洛伊人吓得面如土色,掉头就逃。

这两条蛇逶迤游到海神的祭坛前。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正在那里忙着祭供。毒蛇缠住这两个孩子,用毒牙狠狠地咬他们柔嫩的肌肉,孩子们痛得大声吼叫,他们的父亲拉奥孔抽出宝剑,急忙奔来。但毒蛇也把他缠住了。他刚用斧头砍杀的那头公牛鲜血淋漓地从神坛上奔逃出来,哞哞地吼叫着,甩落了脖子上的斧头。可怜的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终于被毒蛇活活地咬死。这两条毒蛇一直游到雅典娜的神庙,盘绕着躲在女神的脚下。

特洛伊人把这场恐怖的事件看作祭司因怀疑木马而遭到的惩罚,毅然决定把木马运往城里。由于木马比城墙高,他们不得不推倒一段城墙。当天晚上,特洛伊人欢天喜地,庆祝胜利,他们跳着唱着,喝光了一桶又一桶的酒,做着关于和平的美梦。

然而,夜深人静之时,藏在木马中的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一个又一个跳了出来。他们悄悄地摸向城门,杀死了睡梦中的守军,迅速打开了城门,并在城里到处点火。隐蔽在附近的大批希腊军队如潮水般涌入特洛伊城。

10年的战争终于就此结束了。希腊人把特洛伊城掠夺成空,烧成一片灰烬。男人大多被杀死了,妇女和儿童大多被卖为奴隶,特洛伊的财宝都装进了希腊人的战舰。海伦也被墨涅依斯带回了希腊。

拉奥孔作为祭司要预示人们避免灾难,这是他的责任。但他违背了神的意志,因而遭到惩罚。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个人与神冲突的悲剧。

群雕鲜明地表现了拉奥孔和他两个儿子遭受蟒蛇折磨、挣扎的痛苦情状。拉奥孔在祭坛的石级前,正在作生死搏斗。他双手擒住巨蟒,蟒蛇穿绕他的肋腹,咬噬他的腰部,为此他的身躯急剧地躲闪而形成激烈的扭曲,全身肌肉紧张,胸部高拱,腹部紧缩,似在竭力抑制痛苦。他的两个儿子各有不同的表现,一个情况似乎不及另一个危险,他正想抽出左腿用力摆脱,侧过头来关切地注视着父亲;另一个已经站立不稳,正举起左手,似乎在呼救,他已被死亡的恐怖所控制。《拉奥孔》鲜明地表现了爱国者与神的悲剧性冲突,在人体解剖上的精通,在构图上的纯熟与完整,都无愧于一座群雕名作。无怪乎它会引发人们如此的虔诚膜拜,使得大师们几乎集体地匍匐于它面前。

古罗马的《奥古斯都像》

《奥古斯都像》,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19年~公元前13年,现收藏于罗马梵蒂冈博物馆。“奥古斯都风格”

帝国时期,即奥古斯都皇帝(公元前23年~公元17年在位)时代,罗马的肖像雕刻艺术达到了最高峰,出现了一种“奥古斯都风格”。

在这种风格里,帝王雕像不仅非常精美,而且整个神态姿势都被塑成像神一般。《奥古斯都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奥古斯都像》除了根据本人面貌而塑之外,胸甲上饰满寓意性的浮雕。他手执令牌,似乎正在指挥千军万马征服四方;加上脚边的小爱神,更凸现出皇帝的高大与威严。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将皇帝神化的雕像以及场面恢弘的浮雕合在一起称为“奥古斯都风格”。历史的胜利者

罗马帝国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帝国,全盛时期曾经覆盖了地中海沿岸的主要地区。它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31年,前后共延续了近500年。公元前31年,罗马的行政长官盖约·屋大维结束了共和制度,集大权于一身,开创了罗马帝国。

屋大维,出身于骑士家庭。他祖父曾当过地方官吏,父亲是元老院元老。也有人说屋大维的祖父是一位货币兑换商,到屋大维父亲时,他们家已经很富裕也很有声望了。屋大维是罗马英雄恺撒的侄孙,恺撒收养他为义子,指定他为继承人,并决定将3/4的遗产传给他。恺撒被杀时,罗马的执政官是安东尼,他是恺撒的心腹大将,自命为恺撒的继承人。

当屋大维从国外赶回罗马时,安东尼以蔑视的态度对待屋大维,他傲慢地说:“青年人,除了恺撒的名字以外,你还想要得到什么呢?钱,我已经没有了。难道你还要恺撒的政权吗?”屋大维转身离开,他心里明白,他将和安东尼进行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了。

夺取政权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军队!屋大维在罗马广场拍卖自己的财产,用钱招募恺撒原来的部下,他很快就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

公元前43年7月,当安东尼出兵在外时,屋大维率兵进入罗马,元老院任命他为执政官。元老院的人正想利用屋大维控制安东尼,于是屋大维就和安东尼势均力敌了。

当时雷必达是恺撒的骑兵长官,罗马西部行省很多拥护恺撒的人都归依了他。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都有不小的实力,但谁也无法建立自己的独裁政权,为了互相牵制和利用,他们3个人于公元前43年结成了“后三头”的政权联盟,共同执政。

公元前42年,“后三头”联盟消灭了他们的共同敌人——元老院贵族后,三巨头内部展开了争斗。公元前36年雷必达被屋大维剥夺了军权。三巨头变成屋大维和安东尼两巨头并立的局面。

公元前42年,安东尼出任罗马东部行省总督,到了埃及。埃及女王是美貌与勇气俱全的女子,她曾和屋大维的义父恺撒结婚,恺撒死后她自己独自治理她的王国。安东尼也迷上了美若女神的埃及女王,他们相爱了,并生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安东尼居然把东方行省的地区赠送给了埃及女王及其子女。安东尼这种破坏罗马领土完整的行为激起了罗马人强烈的不满。屋大维利用机会煽动这种不满情绪。最后,罗马元老院和人民大会宣布剥夺安东尼的权力,并且决定讨伐他和埃及女王。

公元前31年9月,罗马讨伐军的舰队和安东尼、埃及女王的舰队在希腊西北部的海面会战。双方势均力敌,战斗不分胜负。但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埃及女王突然率领埃及舰队撤出战场,逃往埃及。安东尼见女王乘船离开,他也弃军而逃。他的部队失去了主帅,很快被屋大维消灭了。

第二年夏天,屋大维进军埃及京城。安东尼在败局已定的时候,提出要同屋大维单独决斗,屋大维的回答是:“没有必要,你想死的话,办法多得很。”安东尼无可奈何,只好伏剑自杀。埃及女王也在王宫里让毒蛇把自己咬死了。罗马帝国的创建者

当屋大维回到罗马时,他已经成为恺撒一样的伟大人物。

帝国北起多瑙河,南到非洲(包括埃及在内的北非一带),西起比利牛斯半岛,东到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半岛,形成了世界古代史上的一个最庞大的帝国,地中海都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我接受了一座用砖建造的罗马城,却留下一座大理石的城。”这就是罗马帝国的创建者盖约·屋大维充满自豪感时说的一句话。

屋大维要让罗马人从战争中解放出来,决定把和平还给久经战乱的罗马人,永远过和平生活。

公元前27年1月,屋大维接受人民的请求,接受元老院赠予他的“奥古斯都”称号。“奥古斯都”是“神圣”、“至尊”的意思,这是比皇帝更光荣的称号,它后来成为西方帝王的一种头衔。

屋大维还接受“元老院首席公民”(即“元首”)和元帅的荣誉称号,独揽了罗马的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大权。“元首”这个词,从此就在全世界通用了,当时屋大维才36岁。

在屋大维统治的43年里,是古罗马经济上最富庶的时代,又是古罗马文学上的“黄金时代”。四通八达的道路把罗马大帝国的各个部分联结为一个整体,罗马是罗马帝国的中心。“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谚语就形象地描述出罗马帝国当时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的景象。

从屋大维开始,罗马维持了200多年的和平。公元14年8月,当他死去时,罗马元老院决定将他列入“神”的行列,并且将8月称为“奥古斯都”。伟大的“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皇帝时代的雕塑作品与许多大型的公共建筑一样,成为歌颂君权、颂扬帝国武功的重要手段,此时的肖像雕塑达到了顶峰,其中以帝王贵族的肖像最为发达。当时的《奥古斯都像》就是罗马帝国前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帝王全身像。罗马的帝王雕像,不仅刻画出个性,又保有理想化的处理,因而成罗马英雄主义和进取精神的象征。

由于地理条件或历史发展的关系,罗马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先进而又相邻的希腊的影响,所谓“征服者反为被征服者所征服”的感叹就是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希腊人对罗马的影响很大,在造型艺术等方面影响更大。《奥古斯都像》就是希腊艺术和罗马艺术的完美结合,在罗马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在希腊理想化风格影响下,古罗马的雕像以追求完美为创作原则,雕刻家把矮小跛脚、体弱多病的奥古斯都表现成高大健美的统帅,具有运动员一般的体质和英雄气概。他身披甲胄,左手握着权杖,右手高举,右脚向前跨出一步的身姿,与他统率千军万马的皇帝身份十分相称。据说,他铠甲上的装饰浮雕,寓意罗马对世界的征服和统治。

奥古斯都的脸庞也在形似的基础上理想化了,接近希腊雕刻一般的完美。面部虽然显示出一种军事统帅的威严表情,他的姿态也似乎在夸耀其伟大,但是从他头部的细节来看,仍具有奥古斯都本人的真实特征。他留着僧侣式的平头,面容消瘦严肃,充分显示了他那威严和坚毅的性格;深沉远望的双目和薄薄紧闭的嘴唇,表现出他在运筹帷幄中,沉着冷静、遇事不乱的非凡个性。

雕像的脚下还附有骑在海豚背上的爱神像,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据说奥古斯都的祖先可以上溯到维纳斯,而丘比特正是维纳斯的儿子,因此雕像的设计是为了达到政治宣传的效果,以暗示奥古斯都的神圣地位。

文化是创造,是智慧,是宝库,更是财富。罗马人用自己的心智创造了文化,而且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广泛地吸纳各种优秀文化,从而滋养了罗马文化这朵古典文明的奇葩。

米开朗琪罗与《大卫》

米开朗琪罗·博那罗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坛的三杰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雕刻家、画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家和诗人。

米开朗琪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他的作品创作兼有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这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艺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大卫》,大理石雕像,像高2.5米,基座高5.5米,米开朗琪罗创作于1501~1504年,现在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贵族艺术家

500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大卫》不再那么陌生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不想起米开朗琪罗。这是一位集雕刻家、画家、建筑家、诗人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他漫长的一生经历了意大利从繁荣到衰落的转变,他始终是一名坚定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

米开朗琪罗出身于离佛罗伦萨不远的卡普里斯的一个贵族家庭。其父曾担任奎奇市和卡普里斯的市长。米开朗琪罗6岁时丧母,从小就在乳母的家中长大。乳母是一位大理石匠之妻,于是在他幼年时就有了一种石匠的气质,以至后来成为雕刻大师与大理石结下终生之缘。

米开朗琪罗10岁入学,酷爱艺术,成天梦想着雕刻云石。尽管他父亲不屑儿子成为地位低下的艺术家,但最终还是顺了他的心愿,把他送到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基兰达约的工作室。后来,又转入罗伦佐·美第奇家族开办的美术学校。美第奇家族大量的艺术藏品,更使米开朗基罗大开眼界。在这里,他的艺术技巧迅速提高,习作经常使老师大为惊奇,备受宠爱。1492年,罗伦佐去世,米开朗基罗幸福的少年时代也随之结束。

米开朗基罗生活在意大利社会动荡的年代。1494年,法国军队侵犯意大利,包围了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因为在美第奇家院的文物与美术收藏所待过,也被迫逃离了该城,他来到向往已久的罗马。不久,他创作了《哀悼基督》,为自己赢得了最初的荣誉。在罗马,米开朗琪罗接触到古代大师的作品,他的技艺有了进一步提高。

颠沛流离的亡命生活,使他对时代产生了怀疑。不久,佛罗伦萨资产者合城市手工业者发动了起义,打退了侵略者,并建立起以城市为中心的共和国。米开朗琪罗感到一切都新生了,他响应新政权的号召,应约于1501年返回佛罗伦萨。最完美的塑像

如果说达·芬奇创造了内心深邃、高度智慧和风格文静的典型而闻名,那么米开朗琪罗就以塑造了充满力量、坚毅果断和具有信心的英雄形象而不朽。他的笔下、刀下的英雄虽然取材于宗教、神话故事,其实是讴歌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力挽狂澜拯救祖国的英雄,寄托了艺术家和人民的希望与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米开朗琪罗回到佛罗伦萨的第一个秋天便开始创作著名的雕塑《大卫》,于1504年完成。《大卫》是他整个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雕像之一。

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圣经》中说,在大卫还是个牧羊少年的时候,以色列人经常和非利士人交战。一天,两军刚刚摆开阵势,忽然,非利士营中冲出一员大将,他头戴铜盔,身披铠甲,虎背熊腰,身高七尺……这人就是迦特人歌利亚。见此情景,以色列营中无一敢出来迎战。一连40天,歌利亚骂阵不止。

大卫有3个哥哥在以色列王扫罗的军中当兵,一日,大卫给他3位兄长送饭,恰逢歌利亚骂阵,大卫听到这狂言笑骂气得浑身发抖。见到兄长和以色列王扫罗,他坚决要求出去迎战,大卫没有带盔披甲,没有带兵器刀枪,他仍然穿着平日的牧羊服,拿着牧羊时的打狼棍和弹石器,又顺便捡了5个石子来到了阵前。歌利亚看到只是一个牧羊的孩子,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就在歌利亚拿着钢刀恶狠狠地直冲过来将要接近大卫的一瞬间,大卫使劲一拉早已准备好的弹石器,石子正中歌利亚的脑门儿。这位迦特巨人一头栽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非利士人被这意想不到的结果惊呆了,顿时,营中大乱,以色列人乘胜追杀,非利士人落荒而逃……

在此之前,不少雕塑家曾塑造过大卫的形象。但是米开朗琪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也没有塑造成多那太罗(1386~1466,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的青铜雕像《大卫》那样显出喜悦和悠然自得的神情。米开朗琪罗刻刀下的大卫是一个充满着旺盛生命力,有着必胜信念的健与美的英雄形象。

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拿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

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米开朗琪罗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态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得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

据说,《大卫》原石粗胚由原产地阿尔卑斯山脉卡拉拉山麓挖采移送佛罗伦萨,先前已经委托其他雕刻家创作,但当这位雕刻家着手雕琢时惊讶地发现,石材硬度、密度、光滑均为上选之材质,自感艺术造诣不足,惟恐糟蹋了这块宝贵的石块,因此而停顿。及至日后,他将之交付米开朗琪罗雕琢。《大卫》完工后,受到众人赞赏,米开朗琪罗自己谦虚地表示《大卫》像已存在于大理石内,他只是把多余的部分清除去掉使之呈现原貌而已。

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还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

米开朗琪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大卫》的成功,也标志着米开朗琪罗艺术上的成熟,而此时米开朗琪罗还不到30岁。《大卫》魅力的关键所在是米开朗琪罗对巅峰状态下的人的完美表现——健美、理性、精神抖擞、充满力量。它塑造了一个人类英雄,以及一个必定会成就他胜利的宇宙。对于任何一个抱有如此人生观的人来说,这个形象都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不管这个人是生活在500年前,还是身处我们这个时代。

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英雄《大卫》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表现了大利亚拿着钢刀向大卫冲来,大卫并不躲闪的紧张瞬间。他紧锁眉头两眼怒视前方……但是,《圣经》中所描述的大卫并不是裸体,也不是这样的成年人,虽然,作者并不是为了表现《圣经》情节,宣扬《圣经》教义,而是借《圣经》中的这一情节表现他心目中的英雄。

在创作《大卫》的年代,正是教皇腐败,外族入侵,佛罗伦萨面临崩溃的年代。米开朗琪罗迫切希望能够有一位像大卫一样的英雄站出来,拯救自己的祖国。他清醒地知道,拯救自己的祖国不能靠神,也不能依赖上帝,拯救自己还要靠自己本身。因此,他突破了《圣经》情节的局限,用全裸和近乎成人的形象以及那蕴含着巨大潜力的发达肌肉,表现了他所特有的民族自信和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具有叛逆性的人文主义精神。博学大师

米开朗琪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博学艺术大师。在长达7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历经坎坷,创造了许多天才作品,为人类文明增添了不朽的篇章。

在创作完《大卫》后,他重返罗马,为西斯廷教堂制作壁画。经过他4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一组令人瞠目结舌的鸿篇巨制《创世纪》诞生了。

第二年,教皇朱理二世去世,新教皇列奥十世决定为他前任的陵墓制作雕像。米开朗琪罗受命制作了3尊大理石作品,《摩西》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件。

与此同时,他还在佛罗伦萨为美第奇家族修建小礼拜堂,留下了一组充满诗意的组雕《晨》、《暮》、《昼》、《夜》。同时又接受罗马教皇的委托,绘制巨幅壁画《最后的审判》,此画于1541年开工,历时6年才得以完成。

晚年的米开朗琪罗住在罗马,他的兴趣主要在建筑上。1564年2月18日,大师长眠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享年89岁,终身未婚。

他的侄子将他偷运到佛罗伦萨,安葬在圣切罗克教堂。

弗朗索瓦与《马赛曲》

弗朗索瓦·吕德(1784~1855),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与当时另一位浪漫主义雕塑家德拉克洛瓦井驾齐驱,与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刻家乌顿、罗丹等人齐名。

吕德摈弃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雕塑界流行的形式主义,提倡富于动态和激情的风格。他的代表作是巴黎人民妇孺皆知的那块装饰在巴黎凯旋门上的群像浮雕《马赛曲》,浮雕重现了1792年法国人民保卫祖国的历史场面。这尊浮雕是浪漫派雕刻史上的不朽之作。对奥战争的呼喊声

18世纪末,法国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危机四伏,革命形势日益成熟,革命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到1789年7月4日的早晨,除巴士底狱之外,整个巴黎都被起义者控制。起义者在7月14日开始攻打作为封建专制统治象征的巴士底狱,巴士底狱的攻陷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正式开始。

这场法国大革命是继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又一次“欧洲规模”的革命。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法国国界,对在欧洲大陆上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统治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因此,面对法国大革命迅猛的发展形势,欧洲大陆的反动势力感到无比的恐慌,普奥两国首先发表宣言,支持法国国王,并且集结军队,准备入侵法国。在吉伦特派的领导下,1792年4月20日法国正式对奥地利宣战。开战后,由于王党控制的军队百般破坏抗战,使得法国一度处于极端不利的境地。而普奥又发表声明,为法王张目,引起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

紧随着法国对奥宣战,1792年4月24日深夜,《马赛曲》诞生在斯特拉斯堡。最初这首歌曲名叫《莱茵军战歌》或《1792年义勇军出征》,它的作者是鲁日·德·李尔(1760~1836)。他当时是斯特拉斯堡驻军工兵上尉,业余音乐家。时值法国大革命,并且法国与奥地利交战,所以这首歌曲具有了两重性质;它既是反对“旧秩序”的革命歌曲,又是宣扬爱国主义的战歌。《马赛曲》的歌词对敌人毫不怜悯,而是号召人们,“让他们(敌人)浑浊的血液,灌溉我们的田野”。歌曲极大的振奋了作战士兵的士气。乐队指挥格雷特里对鲁日·德·李尔说:“你的《马赛曲》是具有大炮一样威力的音乐。”这首歌曲很快流传开来。马赛的义勇军十分喜欢它,他们一开到首都就高唱这一歌曲。于是,巴黎人便称这首歌为《马赛赞歌》,后来又称之为《马赛曲》。当时法国已经有两首著名的革命歌曲,但《马赛曲》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承认并取代了那两首革命歌曲,成了战斗的共和国之歌和革命之歌。法国国歌《马赛曲》的沉浮

在法国历史上,《马赛曲》曾先后作为革命歌曲和爱国歌曲激励着人们。以创作成功到被确定为法国国歌,经历了将近90年时间,几经磨难,数起数落。

这首歌于1792年4月24日深夜创作于斯特拉斯堡。1795年7月14日,根据一项法律,《马赛曲》成了法国国歌。

但是,《马赛曲》面临保皇派的反对。在雾月18日政变后不久,《马赛曲》被禁止。

几年后,光荣的三天(指1830年7月27日~29日,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推翻查理十世的3天)又使《马赛曲》复活了,人们在巴黎歌剧院演唱了这首歌曲。

但在1834年的政治审判中,《马赛曲》却被诬蔑为“煽动暴乱”的歌曲。1848,《马赛曲》开始在欧洲传播,而在它的祖国,第二帝国却宣布它为“煽动颠覆”的歌曲。

1879年2月14日,在莱昂·甘必大(法国共和派政治家)的主持下,国民公会选定《马赛曲》为法国国歌。

1880年政府规定学校必须教唱《马赛曲》。

第一次世界大战证实了《马赛曲》具有凝聚人心以面对死亡威胁的作用。

在国外,《马赛曲》仍是一首革命歌曲。结束流亡生活的列宁就是在《马赛曲》的歌声中回到了俄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抵抗运动接受了这一歌曲。在巴黎获得解放时,戴高乐将军曾高唱《马赛曲》。

和平时代来临了,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当时的法国总统)让人对《马赛曲》作了进一步润色。

从1880年开始,在7月14日举行法国国庆游行时都要演奏《马赛曲》。原来《马赛曲》有6段歌词,第7段和最后一段并非鲁日·德·李尔所作,是后来增加的。如今在公共场合使用的法国国歌仅使用《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