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支点国家与支点城市分析框架和实践路径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08:44:24

点击下载

作者:权衡,苏宁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带一路”支点国家与支点城市分析框架和实践路径研究

“一带一路”支点国家与支点城市分析框架和实践路径研究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一带一路”支点国家与支点城市分析框架和实践路径研究作者:权衡,苏宁排版:辛萌哒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3-14ISBN:9787552027037本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导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开放 公平的经济全球化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此,报告还明确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这样的重要宣示,既指明了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面临的困境,也提出了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指出了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对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方向。一、经济全球化发展面临实践困境和现实挑战

从世界经济理论和经济全球化长期发展规律来看,全球化发展的逻辑和内在动力决定了经济全球化不可能停步:首先,市场化配置资源的驱动机制决定了全球市场和国际分工发展必然会更加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市场开放发展的格局和趋势不会逆转和停步;其次,作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最重要的微观主体,跨国公司超越国家主权和边界,进行全球化生产经营的战略和布局会不断深化发展,这个趋势也不会出现逆转和停滞。历史和事实也证明,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对外经济扩张、产业结构调整、人才资源引进等方面获得了巨额现实经济利益和潜在利益;发展中国家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提升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较好地实现了经济赶超发展,加速了经济现代化进程。因此,从世界经济生产力发展规律和趋势来看,效率驱动、利益驱动、技术驱动、人才驱动等诸多推动力将在客观上推动经济全球化继续前进和发展,经济全球化顺应世界生产力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但是,也不能否认,经过上一轮近20年快速发展以后,经济全球化发展目前遇到了一些困惑,人们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本身也出现各种各样的争论。这些现实困惑,值得我们重视和分析。

一是危机以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增速等逐渐趋缓,经济全球化进程放慢。本轮经济全球化趋缓的大背景,就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至今,世界经济增长尚未真正完全复苏,国际贸易持续低迷,即使在全球经济部分复苏以后,全球贸易中商品和服务增长下降到每年2%—3%,最近几年出现了贸易增速低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局面,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持续减弱;国际投资增速也逐渐趋缓,危机以后的2009年,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均出现大幅下降,其中,发达国家下降了41%,发展中国家下降了35%;在这之后,尽管国际资本流动有所恢复,但由于世界经济增长复苏依旧缓慢,加上跨国公司由于资金紧缩,资产负债恶化,因此国际投资意愿依然不强;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地缘政治、难民问题以及恐怖主义等因素影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资本的流出与流入都出现下降,国际投资趋缓与世界经济增速放慢形成恶性互动。世界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经济全球化面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增长的困惑。

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反对经济全球化声音不断,全球化趋势受到“逆全球化思潮”干扰。本轮全球化在经历近20年的快速发展以后,出现了一股反对全球化声音和思潮,经济全球化是否带来双赢甚至共赢的认识遭到不断质

疑和挑战。与原来反对全球化的一方主要是来自发展中国家不同,这次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出现了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现象;特别是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后,美国国内普遍出现了一种贸易保护主义、退出TPP多边体系、走向双边乃至单边主义发展新趋势;在“特朗普新政”冲击下,美国从原来鼓励企业进行全球化跨国经营转向鼓励企业向本国回流,通过税收等措施推动制造业转向美国本土。美国作为这一轮全球化发展和自由贸易的主导者,正在转向贸易保护主义,这必然会对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发展等要素流动带来负面冲击和影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实施的限制性贸易措施达到736个,同比增加50%,是自由贸易促进措施的3倍。这足以说明,经济全球化发展正在陷入贸易保护主义困惑和陷阱。

三是区域一体化进程正在放慢,特别是英国脱欧带来的不确定性,造成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新风险,各种地缘政治因素等制约和影响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如果说美国特朗普新政带来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对经济全球化直接带来冲击的话,英国脱欧引发的风险、不确定性则对欧洲一体化带来深刻冲击,严重威胁了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目前,在欧洲内部,各主要经济体的政治换届选举大背景与欧洲经济问题、劳工问题、难民问题、民族问题等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各种保守主义、民粹主义等也困惑欧洲一体化发展,干扰经济全球化趋势。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英国一方面宣布脱欧,但是另一方面又说要成为一个全球的英国(GlobalBritain),那是否意味着英国认为欧洲一体化框架严重束缚了其更好地参与全球化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确实让人们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式和路径深感困惑。

四是当下全球化进程中关于“谁是输家”“谁是赢家”等问题争论的激烈程度近乎前所未有,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收益分配关系问题同样也困扰着经济全球化何去何从。本轮全球化进程中,“谁是赢家”“谁是输家”“谁赢得最多”等问题的争论不断出现,美国认为,由于“美国做出了让步和牺牲”,因此本轮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国是输家;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中国又被认为是本轮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但是,令人困惑的是,本轮经济全球化是由美国主导的,全球跨国公司也是以美国为主,再加上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以及在全球投资贸易规则中的主导权等,美国怎么会成为输家?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新阶段,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也是处在较低的地位,在以劳动力低成本竞争和加工贸易为主的增长模式下,城乡居民劳动者的报酬长期以来比较低,因此是否获得“最大收益”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显然,关于全球化进程中“输赢问题”“共赢问题”引起的激烈争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下全球投资贸易政策以及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五是全球性议题与人类发展的共同性问题不断涌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进入21世纪以来,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继续加快,但另一方面,全球化发展中也不断涌现出许多新挑战和新风险,如全球性的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保护、能源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全球化的可持续性面临不确定性;特别是全球水资源保护问题、世界能源转型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全球恐怖主义蔓延、互联网和新技术革命与人类未来发展等重大问题,都需要全球性的合作与发展。但是,目前看来,经济全球化对这些问题本身也带来了“双刃剑”作用,如何客观认识全球化自身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如何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议题和发展的共同问题,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面临的重大挑战。二、经济全球化陷入实践困境与结构性失衡与治理缺失

仅仅分析经济全球化发展面临的实践困境,还不足以帮助人们理解本轮经济全球化发展困境的实质和背后的原因与机理。必须强调的是,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重要动力机制的经济全球化,今天所面临的诸多现实困惑,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有其必然性的;经济全球化陷入发展困境,绝不是简单的英国脱欧,或者特朗普当选所谓的“黑天鹅事件”所能描述;经济全球化面临的种种困境和问题的背后,有其产生和形成的深刻社会背景与原因和机理。

第一,全球性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彰显全球化发展失衡,引发全球化反对者日益增多。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包括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官方、民间团体和力量,都开始反对全球化,由此出现“逆全球化思潮”,全球化进入了正在带来更多的摩擦和矛盾的新阶段。从全球化发展规律和趋势来说,“逆全球化”这个说法并不成立,实际上应该叫反对全球化,是反全球化的思潮;而出现这种思潮的核心问题,就是在本轮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全球性收入不平等和财富分配不公问题,不仅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一步扩大,而且在发达国家内部、发展中国家内部同样也有所表现。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实证分析结果和数据可以予以说明,例如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在其《21世纪资本论》中分析指出,整个21世纪全球范围的不平等已经并将继续上升,尤其是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内部财富集中度日益增加;不仅如此,全球范围内国家与国家之间,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普遍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全球化加快世界经济增长,做大了世界经济蛋糕,但是全球化的大蛋糕和收益如何分配,如何在国家之间合理分配,如何在一国内部合理分配,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本轮全球化发展至今,之所以出现“逆全球化”思潮即反全球化趋势,关键问题就在于全球化的收益分配问题没有解决好,全球化发展加快的同时,发展失衡问题也日渐突出,全球化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包容、不公平的问题,制约了经济全球化健康和持续发展。

第二,全球化进程中制造业转移、产业结构失衡,导致发达国家出现产业空心化和失业问题,也影响了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本轮经济全球化发展中,以跨国公司为主导,全球产业出现转移,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等先后出现两次大的全球性产业转移,制造业和全球资本在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先后转移到日本和韩国,到90年代又开始从日本、韩国等转移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国沿海等地区。应该说,伴随产业转移的经济全球化,本质是全球资源再配置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过程,但是问题在于,发达国家先后把制造业转移出去,虽可以重点发展高科技、服务经济等产业,但由于服务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会因为鲍莫尔成本病而出现下降,由此劳动者报酬会出现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制造业转移和外包化发展,逐渐出现产业结构空心化,蓝领工人就业下降;再加上技术进步、人工智能等因素,客观上造成社会失业问题进一步加剧,导致社会中等收入阶层下降。因此,本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产业空心化,失业问题加剧等也影响了全球化进程,出现了各种反对全球化的思潮和声音。

第三,全球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与公共产品和全球治理的不足和缺陷,导致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确出现了许多全球性和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都需要全球性合作与治理体系创新发展。但是,目前缺乏公平合理和充足有效的全球性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和全球治理体系;传统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完善,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如全球性不平等问题、减贫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金融危机治理问题等,都需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合作,共同治理,共同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加开放、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因此,由于全球性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机制不完善,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经济全球化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全球化发展中国际力量和对比正在发生改变,大国关系和博弈发展处在深度转型调整中,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面临诸多新的不确定性。众所周知,本轮经济全球化发展,发达国家获得长足和实在的发展利益的同时,许多新兴国家和经济体也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了巨大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改变;金融危机以后,传统大国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力量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这些国家内部经济发展问题和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这些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美国特朗普新政以后,引发的一系列冲击效应,使得中美关系、美俄关系、中俄关系以及中美欧等国际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至今这些大国之间的关系尚未定型和成熟,由此也影响了经济全球化的方向、速度和进程。三、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擎,开辟经济全球化发展新阶段

在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以后,当下的经济全球化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和困难,在一定意义上会深刻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和进程。经济全球化未来的发展内涵、发展速度、发展结构会发生深刻调整,全球化发展模式需要修复,未来全球化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节奏需要进行一定的调节。毋庸置疑,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加快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自我修复和调节,有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实困境,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加平衡和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方向继续前进。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是应对逆全球化思潮并推动经济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重要引擎。当下和未来实践过程中,应对逆全球化的唯一出发点就是解决全球化发展的失衡问题,确保全球化朝着平衡和包容方向前进。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主张以“五通”为抓手,推动全球经济朝着更加开放和包容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突出强调开放合作与和谐包容发展理念,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因此,“一带一路”必然会成为应对当前逆全球化思潮的有力抓手,成为推动全球化更加平衡和包容发展的重要引擎。“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包容性发展新理念,引领并推动全球化实现更加包容和平衡发展,为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和平衡的目标发展提供重要的解决方案,也用共商共建共享的事实和行动来应对逆全球化思潮,为全球化发展指明继续前进的方向。

第二,“一带一路”建设是引领经济全球化并迎接世界经济长周期之变的重要动力。当下世界经济正处在旧周期的衰退和新周期的孕育阶段,世界经济增长亟待迈向新的发展长周期。面对世界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系列结构性困境和新旧周期的转换,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加速转型和结构调整,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新的长周期的孕育和增长新阶段,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升全球投资增速、促进全球贸易增长、推动全球金融开放合作、创新全球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全球经济增长活力等方面,为世界经济走出复苏并迈向新的发展周期,摆脱经济全球化的增长困境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畅通等,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推动国际投资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体系创新完善和发展,推动全球实体经济繁荣发展和世界经济创新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全球经济从短期需求管理向长期供给管理转变、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重要抓手。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实践困境也表明,现有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无法应对和解决许多新的共性问题,如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平等与减贫、资本流动性监管、货币政策协调等。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更加凸显解决全球经济治理中存在的长期性重大问题,着眼于全球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从供给侧出发加强宏观管理和引导;着力解决周边国家、地区以及沿线国家的发展问题,通过提升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投资贸易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等,更加注重发展中的各种短板问题的解决和“供给能力”的提升和培育。正如中国提出的,“以‘一带一路’建

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使旧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此同时,中国也致力于建立一个互补性的全球化发展机制,包括尽快建立互补性而非替代性的全球投资、国际贸易和货币金融的新规则和新体系;中国提出创新全球治理机制,完善G20峰会全球经济治理机制、金砖峰会合作机制、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银行等机构与组织的协调机制,确保全球化发展真正对世界发展有利,对各国经济和社会群体有利。可见,“一带一路”建设为推动全球性结构改革、推动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创新、推动供给侧管理转变、提高供给侧质量体系和发展效率、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四,“一带一路”建设也为经济全球化的调整和修复发展注入新理念。面对诸多现实困境,经济全球化亟待自我修复和调整。“一带一路”建设摈弃传统的“输赢之争”和“竞争之争”,秉持合作共赢,积极推动全球化,实现合作共赢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将带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增强各国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当今世界,面对科技进步和互联网时代,人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需要依靠相互合作与共赢发展。只有合作共赢,才能顺应当今时代全人类发展的共同利益和发展目标。全球化发展的规律之一即“相互依赖性”,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带一路”倡议“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是统一体,缺一不可,“五通”的倡议就是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互利共赢与合作发展的理念,中国正在“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合作发展中实现了共赢,收获了一批早期成果:各国投资贸易更加便利,截至2017年1月,中国对沿线国家投资达到500多亿美元,成为带动沿线国家

和区域增长的重要引擎。为落实资金融通,中国牵头成立的亚投行成员已经达到70个;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初具规模的合作区56家,累计投资185.5亿美元,入区企业1082家,总产值506.9亿美元,为东道国上交税费10.7亿美元,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7.7万个。更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作为加快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大国责任,体现了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制度下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提升,有效地发挥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也使得全球治理体系趋于完善和有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运用“园区合作”模式,在沿线国家地区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些产业园区主要分布在中国周边地区,比如俄罗斯、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家;产业园区的类型有加工制造型,如中国—老挝赛色塔发展特区;有资源合作开发型,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北马鲁古镍业工业园;有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合作建立的农业加工型园区,如中国—塔吉克斯坦新丝路农业纺织产业园;以及一些商贸物流合作型园区,如中国—匈牙利中欧商贸物流园。而且,这些园区也是充分利用当地港口或首都基础设施比较便利等条件,也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带一路”已见成效,已有早期收获。

第五,“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建开放性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新时代中国构建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仍然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贡献者,仍然是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压舱石”,仍然是国际和平发展的“稳定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无论从国际环境变化和国内发展新阶段来看,中国必须从传统单一的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对外开放转向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高标准、网络化发展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推动中国构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通过开放与改革创新互动发展,以开放倒逼改革,一方面在国内积极营造公平竞争和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另一方面也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走出去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投资强国、贸易强国、金融强国和规则强国,为实现2035年基本现代化以及2050年的强国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新时代中国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贡献者,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仍将继续为全球经济做出重要的增长贡献、市场贡献和劳动力等要素贡献,也仍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国际政治经济和平稳定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四、扎实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更大成绩“一带一路”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国际范围仍然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例如,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在谋求自己的“势力范围”,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全球扩张战略”;也有一些人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外援”,是政府行为;也有人担心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破坏沿线国家的环境,造成污染;还有人认为“一带一路”主要是国企在“领头”,因此必然会带来不公平竞争;甚至国内也有人认为,“一带一路”不能搞得太快,否则会导致更多的投资走出去,造成国内投资下降,增长放缓,产业空心化等。

第二,目前国内地方政府积极性普遍很高,但大多数仍然停留在本地发展在“一带一路”中能够有什么机会,甚至“一带一路”能够为本地发展带来哪些优惠政策等阶段。各地都在纷纷争取与“一带一路”靠近,但是没有认识到“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中国新形势下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也没有认识到从如何构建开放经济战略高度参与“一带一路”,而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招商引资甚至优惠政策的争取方面。

第三,“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很系统很全面,但是中间和基层缺乏落地机制和下沉平台。市场和企业家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必然有很大商机,但是苦于不知从何下手,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引导细则。甚至一些跨国公司也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空间很大,但是缺乏项目落地的平台和机制。

第四,在目前已经合作的园区发展模式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资企业普遍存在凭经验行事的问题,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标准,导致新建设施和原有设施配套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东道国给予园区的一些优惠政策并没有全部落到实处;缺乏园区管理的国际人才,很多园区因为运作能力比较弱,入驻企业不多或者入驻企业效益不佳,没有发挥“走出去”的带动效应。此外,入驻园区的中资企业也存在一些自身的问题,如企业质量不高,关键性项目不清晰,没能很好发挥平台及区域带动作用;中资企业不能与当地文化、宗教、习俗等很好地融合,常常产生一些误解及摩擦,进而导致排华事件时有发生;中资企业没能很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当地劳动力素质和就业率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一带一路”建设既是写意,也是写实。写意一定要写得美好,写得有吸引力,有魅力,有感染力,让人们对未来有希望。写实一定要写得具体,要往下沉,要有可以落地的平台和项目,要让企业和当地人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样“一带一路”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为此,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并加以解决,扎扎实实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序有效进行,争取取得更大成效。

第一,要积极加强宣传和交流,尤其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讲好中国“一带一路”故事,尽可能消除各种误解和误会。要通过国际上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一带一路”的故事。讲清楚“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讲清楚外援项目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别,讲清楚“一带一路”的开放型、国际性、包容性和共建、共享的特征,而不是构建中国的“势力范围”。

第二,把“一带一路”建设纳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国家战略高度,把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动员到构建新形势下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战略中来,从而真正形成全方位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各地方政府、企业和部门参与“一带一路”要避免地方利益,防止一窝蜂和跟风头。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要从顶层设计阶段进入落地操作新阶段,推动各类战略和方案进一步往下沉。沿线国家一百多,各国各地发展十分不平衡,差异性很大;要分阶段、有步骤、有选择地加以实施和推进。当前阶段,注意做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点选择,做好支点国家选择、支点城市选择;在支点国家和支点城市选择的基础上,形成重要经贸园区的选择和产业项目的落地,逐渐形成“支点国家—支点城市—产业园区—项目落地”的发展路径,确保各类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能够有落地的平台和抓手。

第四,完善园区发展模式,提升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区的服务品质和能级。更加注重和完善沿线产业园区的平台功能,大力提高园区管理效率,优化园区基础设施,为企业创造“拎包入住”的便利条件。同时,园区建设和运行必须尊重东道主国的法律、文化、信仰、生活习惯等,履行好社会职责。提升沿线产业园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以产城融合新模式推动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园区的升级转型,既要有完整的产业链,又要有要素聚集的功能。园区建设一开始就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有生产服务设施,又要有生活服务功能,真正推动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从而放大产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第一章城市在“一带一路”建设 中的地位和作用

面向亚欧大陆,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描绘了蓝图。《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明确了“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战略价值,提出“陆上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和“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港口也往往是重要城市)的思路。显然,城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功能,而“一带一路”也将成为沿线城市发展的助推器。第一节 “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城市发展 以及区域城市化水平提升

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推动城镇化合作具有共同基础和内在需求。“一带一路”建设对推进沿线地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一带一路”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也是沿线地区城市化水平提升的过程。一、提升沿线城市发展要素集聚水平

__“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项跨区域的合作框架,有利于区域之间的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一般而言,生产要素的流动往往是向高等级城市集聚。其原因在于,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医院、最好的文化设施、最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都在最高等级的城市。要素流动向高等级城市集中以后,将加快城市发展的步伐,要素配置的集聚度越来越高。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将不断推进资本、人口、产业、企业、信息、服务等各类发展要素向城市进一步集聚,尤其是在各类中心城市的集聚,从而架构形成以城市发展为核心的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由此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例如,广西南宁作为“一带一路”的国内沿线城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就明显受益于由此带来的各类发展要素的流动与集聚。《愿景与行动》提出广西要“发挥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实际上,近年来,广西一直发挥着面向东盟区域的区域性服务中心的职能,在此进程中,各类发展要素也不断表现出向广西的集聚,特别是资本、贸易和人口等经济发展核心要素的流动与集聚进一步加速。作为广西的省会和中心城市,南宁在面向东盟区域开展跨境贸易活动过程中,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和发展。南宁跨境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出口产品结构也向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转变。随着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南宁城市工业用地的规模化和集聚空间布局模式进一步得到强化,城市相应的服务功能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这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等方面,如南宁的金融业出现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一些区域性金融机构的集聚特征和发展趋势。目前,在南宁设立的外资银行包括新加坡星展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和香港汇丰银行等,在某种意义上来看,已经具有一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征。同时,南宁的城市人口、劳动力和就业等社会性要素的集聚程度也进一步提高,面向东盟区域的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直接创造了对金融、贸易、物流和商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岗位的需求,并在区域要素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推动了城市人口要素构成的变化和提升。

从国外沿线城市来看,“一带一路”为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发展要素的集聚和利用提供了重大机遇。有着“印度洋上的明珠”之誉的岛国斯里兰卡,古时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2016年,中国首次成为斯里兰卡最大贸易伙伴和进口来源国,双边贸易额达到45.6亿美元。同时,中国也是斯里兰卡最重要的投资国之一。斯里兰卡国内很多公路、铁路和机场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都是由中国企业投资和建设的。由中国支持建设的科伦坡港口城是斯里兰卡迄今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项目,一期预计投资14亿美元,将带动二期综合开发投资130亿美元,可提供8.3万就业机会,建成后将成为南亚地区集金融、旅游、物流、IT等为一体的高端城市综合体,未来将建成16万人的新城。科伦坡的案例充分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将为沿线城市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发展要素的高度集聚,从而加快沿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专栏一 “一带一路”建设助推斯里兰卡科伦坡城市发展

科伦坡位于斯里兰卡岛西南岸,濒临印度洋,为印度洋的重要港口,世界著名的人工海港,是进入斯里兰卡的门户,素有“东方十字路口”之称。作为斯里兰卡的首都,科伦坡是该国的最大城市与商业中心,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斯里兰卡积极参与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中斯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港口建设为平台,并以此加强跨境贸易,吸引投资,打造港口经济。科伦坡是中斯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中国在斯里兰卡的两个重要项目——科伦坡港口城和科伦坡南港,有望成为“一路”上的标杆项目。

参考资料:财政部PPP中心:《“一带一路”PPP项目案例——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搜狐网,http://www.sohu.com/a/166045771_475942;唐鹏琪:《斯里兰卡新政府执政以来的经济改革框架》,《南亚研究季刊》2016年第4期。

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位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南港以南近岸海域,与科伦坡现有的中央商务区相连,规划范围北至科伦坡南港防波堤,南至GalleFaceGreen,东至现有海岸线。项目由斯里兰卡大都市和西部发展部协调海域使用权及负责项目区域外的配套设施建设;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项目投融资并进行填海造地形成269公顷陆域,并负责项目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土地销售及开发。

按照规划,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总投资约13.96亿美元,将通过世界级的城市综合开发,推动科伦坡成为一个国际化都市,把科伦坡从游客集散地打造成目的地,充分展示斯里兰卡经济发展成果,成为世界及南亚新兴旅游热点区和节庆欢聚的地标,增加斯里兰卡游客数量,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打造全新的斯里兰卡形象。随着对众多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加,港口城项目不仅给斯里兰卡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将吸引国际高端专业人才,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升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力。

科伦坡港口城建成后,将提供现代化的商务环境和拥有绝佳景观及配套设施的住宅,将吸引投资者建设全新的娱乐观光设施和最前沿的活动、文化中心,为斯里兰卡人民及游客创造丰富的休闲娱乐体验。

此外,还将为当地民众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据全球最大的商业地产服务和投资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测算,项目建成后将为斯里兰卡民众创造约83000个稳定的就业机会,这将为更多的民众提供可靠的生活保障,提升民众生活水平。二、增强沿线中心城市功能和能级

随着区域发展空间边界变得日益开放,发展要素更易于在区域之间自由流动,使得城市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愈发紧密,城市间合作亦日益增多。而且,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城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全球经济的整合和重组也促进了城市与区域外部的要素资源流入和重新配置组合。

从全球来看,几乎所有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地区都是通过其核心城市及城市区域的集聚发展而带动整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发展。例如,为了应对新世纪以来人口急剧增长、基础设施需求、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等一系列问题的严峻挑战,美国政府开始制定一个未来美国国土发展框架,并在本世纪初编制出台了“美国2050”空间战略规划。该规划提出巨型都市区域(Megaregion)将作为未来全球经济竞争的新单元,并总共划定了11个美国国内的巨型都市区域,这些区域主要汇集了全国的全球性港口、机场、通信中心、金融和市场营销中心。它们是美国与全球经济联系的门户地区,并将成为未来至2050年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发展要素的集聚空间和区域指向主要分为两个不同维度:其一,向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沿线区域和城市集聚,尤其是其中的一些主要中心城市;其二,则是按照区域内部各地之间的比较优势,向优势更显著的城市或区域集聚并形成集聚中心,并由此构筑形成联系紧密、分工有序的城市群体。“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不仅将加快提升沿线城市和区域的发展能级,同时将推动区域内城市体系的完善,区域内部各城市功能定位愈加明确,城市之间合作不断加强。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市的功能将发生质的变化和量的提高。例如,“一带一路”建设使得我国重庆、贵州等一些城市的发展能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将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市场体系联动、要素自由有序流动等机制,推动沿线城市之间建立起有机互动联系,在带动城市功能完善提升的同时,构建形成丝路沿线城市网络,一些功能地位突出的城市将在丝路城市网络体系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带一路”中的核心支点或重要节点。三、推动沿线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完善“一带一路”以“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作为核心内容与合作重点,这无疑为沿线相关城市发展带来了极为宝贵的新机遇。“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国际合作大平台,给全球经济带来更加自由的相互投资及产业合作,这些投资与合作将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互利共赢,将有助于优化沿线区域和国家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利益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中国注重吸纳和集聚全球资本、技术等重要要素,以此为基础,中国生产能力和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发展实力大幅提升。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并开始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劳动力、自然与生态资源的刚性约束促使中国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由此,中国需要进一步调整自身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布局。同时,中国的新兴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也正随着整体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完善,获得快速发展并日益壮大,同时已基本具备了进一步拓展市场规模的条件和能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经济合作,为中国转移和消化部分过剩产能提供了机遇和平台。这使得中国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职能提升由此获得了更加充分的转换空间。与此同时,在与中国基于产业链的互补合作过程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其相关城市和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体系、产业能级及整体产业发展水平也将实现根本性的调整、转型和升级。四、促进沿线城市区位条件变化和提升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愿景与行动》提出要努力实现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形成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使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及其互联互通水平的提高,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条件也将随之发生改变,由此将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热点区域。对于中国而言,目前在我国西部一些交通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水平仍较为落后的区域,以及丝路沿线一些交通区位和经济水平相对突出的城市、港口等,可能出现一批新的区域节点性城市,从而推动形成区域多节点中心城市的发展格局。

另外,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能够提升地区与外部区域的连接性,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的连通性,进一步促进城市腹地的拓展和延伸,形成并推动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区域内城市群体的网络化发展。“区域内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不断优化区域空间格局,有效连通沿海地区和内陆腹地,为沿海地区提供更广阔的经济腹地,有效发挥沿海地区的门户区位优势,将内陆腹地纳入到全球生产体系,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拓展内陆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空间,构建形成范围更大、领域更宽泛的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近年来,我国一些内陆地区相继开通了便于国际贸易的铁路运输通道,在降低内陆地区国际贸易成本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中西部地区的区位特征,极大地拓展了内陆城市的发展机会。2011年中国重庆和世界上最大的内陆集装箱转运地——德国杜伊斯堡港之间开通了全长11000公里的国际铁路——渝新欧铁路,从中国重庆出发,经新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杜伊斯堡,历时14—16天,比长江水运加海运时间节约30—40天,运行成本只有空运的1/6—1/5。渝新欧铁路在有效满足重庆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IT产品对铁路国际经贸大通道需求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物流中心的地位,改变了重庆在世界物流中的地位。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斯里兰卡的科伦坡、马来西亚的皇京港、肯尼亚的内罗毕、印度的加尔各答、印度尼西亚的雅加答、巴基斯坦的瓜德尔港等城市或港口的区域条件和优势将获得明显改善,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地区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实现根本改变。专栏二 借助“一带一路”,马来西亚皇京港打造马六甲海峡的最大港口

马来西亚皇京港位于马六甲海峡中段,位于吉隆坡和新加坡之间的马六甲市,距离首都吉隆坡不到150公里。马六甲海峡占了世界海上贸易1/4的份额,世界1/4的运油船经过马六甲海峡,这一数量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3倍、巴拿马运河的5倍。皇京港所在的马六甲港古已有之,但马六甲海峡港口众多,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皇京港所在的马六甲港地位并不突出,新加坡港的吞吐量排在世界第三,而马六甲港则远远落后,即便在马来西亚国内,它也不及同为马六甲海峡沿岸港口的巴生港。随着国际航运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需要,在马六甲附近的皇京港建设一个能够满足大型货船需要的深水码头,显得日益迫切。

参考资料:赵宇:《皇京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分析》,《港口经济》2017年第7期;黑耀光、刘文萍:《打破马六甲困局,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安全保障的两个港口——瓜达尔港、皇京港》,《地理教学》2017年第11期。

2015年,为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国世贸集团与马来西亚凯杰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合作投资建设马六甲皇京港。按照规划,皇京港项目由3个人造岛和1个自然岛屿组成,占地1366英亩,计划总投资800亿马币。第一岛将建造旅游、文化遗产及娱乐区;第二岛将建成物流中心、金融、商业、补给与高科技工业区;第三岛为综合深水码头及高科技海洋工业园;第四岛则为码头、临海工业园。皇京港建成后,将成为集旅游、文化、商业、海洋产业、住宅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预计每年将吸引世界各地游客3600万人次。皇京港项目已被马来西亚中央政府列为“国家发展计划”及“国家级工程项目”,是中马两国“一带一路”合作的一号项目,雄踞马六甲海峡咽喉核心要道,具有无可替代、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该港建成后将取代新加坡成为马六甲海峡的最大港口,这意味着马六甲海峡地区港口之间的竞争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新变化。同时,该项目已纳入我国“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清单,在此基础上,中马两国还将共建马来西亚国家海洋经济特区及免税港。第二节 城市是推进“一带一路” 建设的重要引擎

目前,全球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世界经济总量中约有70%来自城市,城市是全球经济活动的枢纽和主体。美国Brookings学会2014年发布的《全球都市观察》报告显示,全球300个最大城市经济体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分别占到全球的20%和50%左右。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经济资源和要素往往是向地理位置优越的沿海城市、沿路地区和中心城市聚集。正因如此,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挥城市在吸引人口、产业、投资、信息、服务等各种经济要素方面的集聚效应和为各类经济活动提供支撑平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区域发展战略构想取得实质性成功的关键所在。“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条条连接亚欧经济圈的经济大通道,而这些经济大通道是由沿线的各个城市节点相互连接而成,“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如何,最终要靠这些城市作为支撑,并充分发挥其“以点带面”和“从线到片”的辐射带动作用。“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也明确提出,要“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显然,城市将是“一带一路”深入推进并不断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丝路沿线中部分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特质的城市或区域,如具有显著区位优势的城市、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具有雄厚产业基础的城市、具有广泛贸易联系和海外市场开拓能力的城市、具有体制机制优势的城市等,将成为整个“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具体而言,城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城市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关键节点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整个“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如高速公路、机场、铁路和港口设施等。把政府支持的基础设施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加以推广是中国经济社会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规模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刺激增长、创造就业、推动城市之间的资金流动。因此,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城市化发展提供重要动力,而城市无疑将成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投资建设的桥头堡区域,尤其在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及城市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方面,中心城市将成为关键性的节点,引领整个“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二、城市是“一带一路”资本与要素流动的核心枢纽

没有流动就没有经济。经济的流动,就是要素的流动。要素的流量,即是经济的流量。现代人类发展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以要素流动为内容,将人类利益、文化和资源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依存、互为资源、利益共享的格局。“一带一路”的基本内容是实现沿线地区国与国、区域与区域、经济体与经济体等之间的互联互通。国际间的互联互通交往,可以实现人类命运、人类利益和人类秩序的融合、统一、同一。“一带一路”反映出的是人类现代实践活动中的交往追求,“一带一路”是促进全球经济要素流动的发展战略。在“一带一路”带来的经济要素流动过程中,城市将成为要素流动的集聚、扩散和配置的中心,尤其是那些城市发展能级较高的中心城市,构成了“一带一路”物流、人流、现代信息流、商品流、商人流、人力资源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的集散中枢和配置中心。通过“一带一路”输出的流量经济全要素,将使城市区域或城市群成为国际性的资金、商品、物资、人员、技术等流量经济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而其中的核心城市将成为国际性或区域性的金融、贸易、航运、就业、生产等核心流动区之一。三、城市是“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项目的重要落脚点“一带一路”建设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民间层面等多个维度有序展开,但所有这些建设与合作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城市或区域,并围绕其中的若干核心城市和关键节点地区展开投资贸易与金融合作。这是因为,城市是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枢纽和节点,也是资源要素的集聚中心和配置平台。“一带一路”的投资与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

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产能合作可由两个渠道进行:既可以通过产品输出方式进行产能位移,也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产能位移。目前,“一带一路”的产能合作形式日益多样,比如,在基础设施领域电力产业参与方式从最初的设备供货到目前的EP(设计—采购)、EPC(设计—采购—建设)、IPP(独立电站)、BOT(建设—运营—移交)、BOO(建设—拥有—运营)、PPP(公私合营)、并购、融资租赁等。特别是,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有效平台,目前已逐渐成为促进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据统计,目前我国企业正在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75个,其中53个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一半以上是与产能合作密切相关的加工制造类园区。从这些跨境经贸合作区或产业园区的区位分布来看,其主要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的城市,特别是其中综合环境相对优越的中心城市。由此可见,城市是“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项目的重要落地空间,在“一带一路”国际产业合作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四、城市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成廊结网的“联结者”“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将带动沿线区域重要节点的发展壮大,最终还需要以点带面,成廊结网,从而实现“一带一路”沿线板块的整体崛起。“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特别是其中的高等级城市或节点区域,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网络的构架和经济发展走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从经济发展走廊来看,沿线城市节点将着力推动三种廊道建设。其一,海上发展走廊。主要为战略通道新建港口节点与园区、高铁的互动形成的线状连接节点网络,主要对接南亚、东南亚、西亚国家的发展战略及城市化需求。其二,大陆桥发展走廊。主要为中亚、西亚等国家口岸的重要发展节点形成的节点网络,以铁路、公路与港口的陆海联运线路为连接轴线。其三,新兴领域合作走廊。主要为依托航空、网络、信息等非传统连接或虚拟空间通道而建构的战略新枢纽网络。从城市间互动角度看,“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合作走廊的城市网络需要各种等级的城市发展节点通过自身成长担当起连接城市走廊的职能,补齐“一带一路”城市网络的链接薄弱环节,进而推动“一带一路”成廊结网。第二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 表现与城市发展第一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 表现与城市发展“一带一路”腹地广阔,覆盖广大的欧亚非地区,其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异,外加沿线国家政治多样化、宗教冲突和恐怖袭击时有发生以及背后实力大国之间的博弈等,进一步凸显了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内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最终表现形式是沿线很多国家的核心城市包括首都城市或者港口城市等聚集了本国大部分的企业、人口等经济要素,是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中心,比如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汇聚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及全国大部分工厂等。因此,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区域内国家经济表现进行评估对分析沿线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地区的经济表现不仅体现为本国的经济实力如GDP、人口和经济增长速度等,还表现为该国的区域影响力,如对区域贸易的依存度和本国经济开放度等,又由于我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首倡之国,其和我国经贸关系的强弱也是一个地区经济表现的一次重要层面。根据上面对一个地区经济表现的定义,对其进行评估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首先是对其和我国经贸合作关系紧密程度的评估,只有和我国相互之间具备了彼此互信的政治基础和紧密的贸易依存关系,“一带一路”建设才会得到有效推进,也将会迎来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其次是对其自身经济实力的评估,自身经济实力是经济表现评价的核心和基础环节,经济实力强、经济发展能级高的国家,其经济表现自然是比较好的。再次是对其区域影响力的评估,区域影响力比较大的国家能够为周边区域发展提供贸易、投资、科技创新、就业等方面的发展动力和增量空间,可以发挥与周边国家间的经济互动功能,这利于形成经贸、产业的连接网络,对区域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通过上述三个层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济表现的评估会产生如下影响:一是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支点城市的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表现的评估对于作为国家经济主要载体的城市而言,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国家间城市经济体的表现差异,这对于“一带一路”沿线支点城市的选择具有重要作用。与支点城市先对应的应该是区域内经济实力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的国家。二是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化体系发展研究。人口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表现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通过其在经济表现中的权重来很好地反映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等对经济表现的综合影响。对于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城市投资环境的评估分析。经济表现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层面,对其所在国家经济表现的整体评估,对于补充和完善城市投资环境具有重要价值。一般情况,一个城市的投资环境较好,其所在国家的经济表现也会比较好。四是有助于中国城市更好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城市网络合作中来。与我国经贸关系作为衡量其经济表现的一个重要层面,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和这些国家经济联系以及政治互信程度等,这对于进一步分析我国城市参与到“一带一路”城市网络合作具有指导价值。第二节 经济表现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文的选择原则,本文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表现的评价指标体系。把沿线国家和与我国的经贸关系、自身的经济实力、自身的区域影响力作为一级指标,再选取二级指标,采取熵值赋权法,分区域进行综合排名打分,然后再综合考虑一些非经济的和不能量化的因素,比如战略“支点国家”的地理位置、是否签订双边投资协定、以及与我国文化差异性等方面因素。指标体系如下:

第一,与我国经贸合作关系方面,主要选择指标包括这些国家对我国的贸易依存度、我国对其直接投资占我国对区域内其他国家直接投资的比重、和我国建交时间。第二,自身经济实力,包括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和科技水平。其中经济规模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速度;科技水平主要指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第三,沿线国家的区域经济影响力,主要包括经济开放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