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欣赏(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12:21:13

点击下载

作者:邢春如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艺术欣赏(上)

世界艺术欣赏(上)试读:

前言

人类艺术几乎与人类文明共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艺术史研究应当为希望了解和探寻艺术秘密的人们提供一些答案,应描述和展现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懈的艺术追求轨迹,但是更重要的还在于把人们引向一个迷人的领域,展现人类的漫长的历史中的艺术长征历程。

雅克·德比奇等人在所著的《西方艺术史》中说:在艺术上,持久性要比独特性更为重要,集中的、瞬间的价值命里注定要被永久性所超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德拉克罗瓦一心想要成为一个“纯粹的古典主义者”。这种持久性乃是艺术的一大标准,从中产生神秘感来。你会惊奇地断定希腊艺术在多少个世纪之后仍然在拨动人的心弦。原始的绘画在被发现之时如同今日一样,令我们感受到艺术的诞生。起始时的灿烂令人目眩,艺术从来如此。在拉斯科洞穴之中,最打动我们的便是那种潇洒自在,自由驰骋!宛如一个生命在我们眼前苏醒。事实上,支配这一艺术的准则与其说是来自先决的密码,毋宁说是来自创造的天性,它的发展被视为生命一般。

在我们看来,艺术史是通过一些具有艺术持久性的伟大艺术作品和经过历史考验的艺术家来体现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到这些具有持久性的艺术品上。

豪塞儿在《艺术史的哲学》中说:历史中的一切统统都是个人的成就;而个人总会发现他们是处于某种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境况之中的;他们的行为举止是他们天赋才能和所处境况两者共同的结果。这事实上就是关于历史事件的辩证性学说的核心。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们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无论是干部、教师、学生和其他文化工作者,都迫切地需要了解世界,自然也渴望了解世界的文化艺术的历史。近十年来,人们对于交响乐、芭蕾舞、现代舞、世界绘画、世界电影等等,越来越感兴趣。这是一种很好的求知现象。亚里士多德说:“求知乃人类的天性。”现在,时代的发展,把人们的求知的天性焕发起来,形成一种巨大的知识需求。作为21世纪的文明人,应该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文化艺术的修养。他不但应该懂得文学,而且应该懂得艺术;不但应该懂得中国艺术,也应该懂得世界的艺术。特别是我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和一个开放的世界,不只是为了工作需要,就是日常生活,也应懂得一些世界艺术历史的知识。我们不但可以从艺术史中,欣赏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艺术品,领略一个又一个伟大艺术家的风采,而且看到诞生这些伟大艺术品和艺术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哲学。这些,都越发激励了我们编写《世界艺术史话》的信心。

这套24卷本的《世界艺术史话》,包括了对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电影等最主要的艺术门类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探讨。这套书既力求准确而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又注重突出重点事件、人物和作品,希望能反映当前的学科发展水准,体现最近的研究成果。文字上力求通俗、生动、晓畅,又强调对作品要有较好的艺术分析和准确的评价,全书因而兼具系统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为增强可读性,每本书按照历史顺序提供了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图像资料一百余幅,以收图文并茂之效。同时,虽定位为普及性的大众入门读物,编写者也很注重学术性,对每一个艺术种类的历史,在历史分期叙述的大框架下,力求不但要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演变交代清楚,而且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要给予重点介绍和分析。

作为一部世界艺术史,东西方艺术均属描述和探讨范围。在处理两者的比重上,编写者也力求给予比较恰当的安排。作者基本上按照编年史的方法,对它们作并行的叙述。因此,这套书客观上具有比较艺术史的色彩,为读者在比较中对东西方艺术进行一些对比性的联想和思考提供了方便。

当然,需要看到的是,这样一部近三百多万字的世界艺术通史著作,由于涉及的艺术门类众多,同时又有意识地以非专业读者作为主要读者对象,因而从专业读者的眼光来看,有些问题上写得不深不透的缺陷是存在的。但是就大众读者而言,这样一部囊括艺术种类齐全、文字通俗生动、内容详略得当、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的艺术史读物,相信能引领读者畅游于人类艺术历史的浩瀚海洋中,帮助人们实现卓越的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向往的以“最大程度的精神满足来度过自己一生”的美好愿望。

当然,这套丛书还有着一些缺点,希望在出版后,能够得到专家和读者的指正,以便我们对它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使之成为一部受到读者信赖的书,一部真正的常销书。本书编委会2007年5月

一、戏剧艺术欣赏

戏剧艺术综述

戏剧的定义与分类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它运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舞台装置,把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十分尖锐强烈、集中地再现于舞台之上,从而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它的表现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编剧创作戏剧剧本阶段、导演指挥排练阶段、演员台上表演阶段。剧本是一剧之本,导演和演员的创造都要在剧本规定的基础上进行。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等的总称,有时也专指话剧。在欧洲,戏剧(Drama)即指话剧。戏曲既具有戏剧的共同特征,又因表现手段不同而区别于话剧等其他戏剧艺术。中国戏曲有其独特之处,诸如舞台采取上下场的分场方法,可以自由地处理舞台的空间和时间;演员运用虚拟动作来表现角色的思想感情和所处的环境,给观众以丰富的联想;唱、念、做、打更是中国戏曲的特点。

戏剧的分类,根据表现手段的不同,可分为话剧、歌剧、轻歌剧、戏曲、诗剧、舞剧、哑剧等形式;按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意义的不同,又可分为正剧、悲剧、喜剧、悲喜剧四种类型;根据作品容量大小,有多幕剧和独幕剧之分;按题材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童话剧等。在西方,还有问题剧、假面剧、宗教剧、情节剧、田园剧、结构剧等品种。戏剧的艺术特点

集中性。戏剧在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时,要受到舞台、空间和演出时间的限制,不能任意地描写各种场景,连贯地叙述人物的行动和事件的进程,必须把发生在广阔空间和漫长时间里的事情,浓缩在有限的舞台上和两三个小时的演出中。因此,要求人物、事件、时间、场景、矛盾高度集中。矛盾的集中,是为了防止喧宾夺主,淡化主要矛盾。场景的集中,是为了防止对制景、换景和表演带来麻烦。如老舍的三幕话剧《茶馆》,它所反映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近五十年来旧中国的风云变幻。作者按戏剧的要求,做到了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出场的人物尽管多达几十人,但其中大多数是“跑龙套”式的人物,作者着力刻画的只有几个典型人物,即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三个人物。全剧以这三个人物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表现了埋葬旧社会的主题。全剧场景只有一个,即“裕泰茶馆”。再如曹禺的《雷雨》,剧作者巧妙地将周家几十年的罪恶史,用鲁侍萍到周公馆找女儿一天内发生的事表现了出来,通过对话使人物关系明朗化,使戏剧故事完整化,从而体现了深刻的主题。

冲突性。戏剧和其他文学作品一个鲜明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后者可以不表现矛盾冲突,而戏剧则必须有矛盾冲突,而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另外,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就要求戏剧抓住生活事件中的主要矛盾,加以典型化,形成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以利于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就是围绕着荆州的归属问题这一矛盾冲突展开的。赤壁之战后,刘备尚无立足之地,他趁孙权与曹操争夺荆州之际,用计谋取了荆州。当时刘备的兵力远不及孙权,只好向孙权称说暂借荆州安身,待取西川后归还。但刘备进川后,仍无意归还,并命关羽镇守荆州。东吴鲁肃清关羽赴宴,企图借机要挟关羽索取荆州,关羽威风凛然,只身过江单刀赴会,战胜了对手。全剧的高潮就在第四折戏里,剧中关羽、鲁肃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关羽以勇敢和机智赢得了胜利,揭露了对方阴谋后,安然返回。作者围绕这一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心刻画了关羽这一熟谙韬略、胆识过人的英雄形象。

扮演性。戏剧要通过演员扮演角色,用语言和动作的方式来表现生活。戏剧中的人物语言要求个性化,同时还要动作化,就是说人物的语言要反映人物的动作、表情与心理变化,与人物的动作密切配合,能推动剧情的发展。如曹禺的《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向鲁侍萍的几次问话:“你——贵姓?”、“你姓什么”、“你是谁”、“哦、你、你、你是——”。在这些问话中,反映出了周朴园内心逐渐紧张的变化过程,即:随便问问,有些诧异,惊惶不安、猛然惊醒。最后严厉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凶相毕露,使矛盾进一步深化。中外戏剧史概述(一)中国戏剧史

我国戏剧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如狩猎舞、战争舞。到了奴隶社会,有了阶级,奴隶主用歌舞夸耀个人的功绩,装点自己的威严,有所谓的乐舞、战舞和文舞。在西周末年出现了由贵族供养专供他们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优”,也叫“倡优”或“俳优”,全都由男子充任。此后,秦汉时期出现“角抵戏”,三国南北朝时期出现“参军戏”,不仅有歌舞,而且有简单的情节以讽喻世事。

但是,唐以前的戏剧基本处于萌芽状态,各方面还不成熟,只能算具备一些戏剧的因素而已。

唐、宋时代,由于市井文学逐渐兴起并日益商业化,出现了“庙会”和“凡舍”这类大众娱乐场所,主演歌舞杂剧,成为当时都市文化的一大特色。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宋杂剧”,它继承唐代“参军戏”这个传统,又广泛吸收了许多表演、歌唱的技巧,同时加以进一步综合,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剧目,可惜剧本没有流传下来。

北宋时代的“官本杂剧”,后来发展为金朝的“院本杂剧”。金杂剧为元杂剧的发展开了先锋。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便是这样的作品,被人誉为“北曲之祖”。

我国戏剧到了元朝大盛。元杂剧成就之大,在文学史上可以与诗经、楚辞、历史散文、汉赋、汉乐府、唐诗、宋词齐名,蔚成大观。一时间,名家蜂起,佳作迭出,剧坛出现鼎盛时期。其中尤以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成就最大。

关汉卿是一位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六十三个剧本,他的戏剧活动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了近四百年。四折杂剧《窦娥冤》是其代表作。剧本通过一个蒙冤而死的普通妇女的怨恨使自然界发生巨大变化的情节,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异常强烈地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这个剧本在艺术上最大特色是把深刻的现实主义和突发奇想的浪漫主义非常和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王实甫以“作词章,风韵美”著称,他写的五本二十一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被人誉为“花间美人”,其曲词之优美、流畅,堪称元杂剧的典范之作。

此外,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都是脍炙人口之作,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水平。与北方元杂剧相呼应、相媲美的,则是南宋开始流行,至元朝盛行一时的南戏,当时叫做“永嘉杂剧”或“戏文”。其代表剧作就是所谓的“荆”、“白”、“拜”、“杀”(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并称为元代“四大传奇”。此外,南戏创作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还有高则诚的《琵琶记》。

戏剧发展到了明代,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更加发展,戏剧方面出现了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传奇”。

元代杂剧和明代传奇在戏曲表演手法上,有一个很大的改进:元代杂剧是一折戏曲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明代传奇则是一折戏分角色演唱。这是演出实践增多而带给剧作者的一种创作启迪,也使剧作者更灵活、更自由、更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了。

在芸芸众多的明代传奇作者中,汤显祖是佼佼者。他和莎士比亚是分别生活在东西两半球的同时代的戏剧大师,各自以辉煌的创作登上本国剧坛的最高点,

汤显祖的传世之作是所谓“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和《南柯记》。其中,尤以《牡丹亭》最为有名。《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的矛盾,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漠和虚伪;同时又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在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剧本中,作者大胆地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让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会,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其构思之奇特,文思之优美,戏剧结构之巧妙,的确令人击节叹赏。

戏剧创作到了清朝也有许多上乘作品产生,如李玉的《清忠谱》,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等。尤为可喜的是,一些戏剧理论研究者还写了一些戏剧创作论著。其中李渔所著的《闲情偶寄》一书,不仅对当时就是对当前的戏剧创作也非常有指导意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狂飙,带来了气势磅礴的新文化运动,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有名的是“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郭沫若、叶圣陶、郁达夫、田汉、曹禺、巴金等一大批作家彪炳文坛,写出了一系列思想深刻、艺术成熟的巨著,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戏剧创作活动也出现了新的高潮。特别应该提到的一点是,现代文学期的文学活动包括戏剧创作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其组织形式则是“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在戏剧创作方面,成就比较大的是郭沫若。郭沫若是一个才华横溢、多方面有所建树的作家。他的戏剧创作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顶峰。这时候,他遵从党的指示,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为了彻底揭露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反共投降活动,以极大的愤慨,连续创作了六部历史剧,其中尤以《屈原》一剧,极大地震动了山城重庆,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在解放以后,他又相继创作了《蔡文姬》、《武则天》两部历史剧,为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评价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除郭沫若以外,曹禺和田汉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斐然的戏剧家。曹禹的代表作是《雷雨》、《日出》和《北京人》。这些剧本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暴露了都市罪恶,而且独具艺术魅力,历数十年而不衰。

田汉的戏剧创作活动开始得较早,1927年即从事剧本创作活动,成为党领导下的左翼戏剧活动的主要领导人,培养了大批新人。其解放前的代表作主要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丽人行》等;解放后的则是《关汉卿》和《谢瑶环》。田汉的剧作充满了革命者的激情,戏剧的矛盾和冲突组织得非常严密、巧妙,层次感特别强。

解放以后,中国戏剧活动一直非常踊跃、蓬勃,各类剧种都非常发达,形成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局面。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风雨,使剧坛遭到了灭顶之灾,出现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奇怪现象。粉碎“四人帮”之后,戏剧舞台才又重现百花争艳的动人局面,话剧《于无声处》(宗福先)和《丹心谱》(苏叔阳)曾经轰动一时,预示着中国戏剧创作的春天必定会出现百花争妍的局面。(二)外国戏剧史

外国的戏剧发端于古希腊戏剧。当时的统治者伯里克理执政,鼓励戏剧活动,建造半圆形的露天剧场,组织戏剧竞赛,戏剧活动几乎成了全体自由民的政治论坛和文化生活的中心之一。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古希腊喜剧的兴起晚于悲剧,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危机时期的产物。那时(公元前487年后的一段时间),英雄悲剧的时代已经过去,社会矛盾重重,因而以揭露社会矛盾、讽刺现实为主要特征的喜剧兴盛起来。

古希腊喜剧代表作家是阿里斯托芬,其代表作《阿卡奈人》通过一个单独与斯巴达议和的农民狄开俄波利斯与阿卡奈人的矛盾,以及他与主战派将领拉马科斯的冲突,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矛盾。

戏剧创作活动的再一次掀起高潮是在14—16世纪欧洲出现的以复兴古代文化为旗号的文艺复兴时期。就戏剧方面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成就最大。16世纪中叶,伦敦的戏剧活动极其兴盛,出现了众多的剧场、一批职业剧团和剧作家。其中以威廉·莎士比亚的剧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出生在英国中部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21岁左右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做杂役,后来参加剧团,当过演员、提词人,最后成为名重一时的剧作家。他写有剧本37部,其中脍炙人口、流传不衰的代表作就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和《李尔王》等等。

莎士比亚剧作的共同特色是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现实,在曲折动人的戏剧冲突与矛盾中刻画多种多样的人物性格,戏剧语言丰富多彩,富于个性,而且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蕴,所以代表了当时戏剧创作的最高水平,并极大地影响后世。

到了17世纪,在法国迅速兴起古典主义文学流派,这个流派的作家在政治上拥护王权。文学上主张创作有规范、有法则,并以古典希腊罗马文学为榜样。古典主义以戏剧方面的成就最大,出现了以高乃依、拉辛为代表的悲剧作家和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作家。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理论代表“三一律”,即“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来作为一部戏剧的基本构想。这个“三一律”理论影响极大,统治欧洲剧坛达二百年之久。

在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作家中,莫里哀喜剧可谓独树一帜。他在代表作《悭吝人》中,塑造一个名叫阿巴公的守财奴典型,辛辣地讽刺了法国资产阶级;而在另一部代表作《伪君子》当中,则塑造了答丢夫这样假装虔诚的恶棍,矛头直指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天主教教会势力。非常有趣的一点是,这部喜剧和我国元杂剧大作家关汉卿所写的《单刀会》在结构上有一点共同之处:莫里哀笔下的答丢夫和关汉卿笔下的关羽都是在第三幕才登场的。前两幕为主人公的登场做了必要的铺垫和渲染。

进入18世纪以来,德国和欧洲许多国家一样,发生了启蒙主义思潮。所谓启蒙运动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启蒙主义者把宗教迷信和专制制度作为攻击的主要目标,否定专制制度和贵族特权。到了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德国更发生了全国性文学运动——狂飙突进运动,比启蒙运动更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席勒作为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就是这一时期的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写的两个剧本——《强盗》和《阴谋与爱情》就突出地体现了这一运动的叛逆精神。

此后,19世纪后期英国作家萧伯纳、挪威作家易卜生以及俄国作家果戈理、契诃夫等都有上乘的剧作问世。而高尔基写的剧本则标志着无产阶级戏剧事业的繁荣和成熟。

戏剧艺术欣赏

戏剧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欣赏方面跟其他体裁的作品一样,是通过作品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具体地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本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感到欢欣愉悦。但是,作为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由于其体裁的差异,在欣赏时也应有所不同。戏剧文学比较其他文学就有其本身的特点,所以在欣赏时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认真阅读剧本,了解剧情

欣赏剧本要跟欣赏其他体裁的作品一样,首先要认真阅读剧本。只有阅读了剧本,才能对剧本的故事情节、剧本所产生的背景、剧本的思想内容、剧本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剧本的艺术特色等有一个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

在认真阅读剧本,了解剧情的过程中,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剧本产生的背景。如在欣赏莫里哀的《伪君子》这一剧本时,首先要搞清这一剧本它所反映的是17世纪法国天主教“圣体会”这一反动组织,其成员打着宗教的旗帜,到处刺探自由思想家,霸人妻女,占人钱财,伪善、狡诈而凶残的行径。作品的目的就在于揭露天主教“圣体会”的欺骗性和虚伪性,它是一部政治倾向性很强烈的作品。剧本的主题就是通过答丢夫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指出宗教欺骗和伪善的危害性的,并告诫人们要谨防骗子。

在搞清了剧本产生的背景的基础上,其次是要掌握剧情。每一个剧本它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欣赏时,首先要对整个剧本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以便于去欣赏整个剧本的其他方面,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得到思想上的启发,感情上的愉悦,也就是受到美感教育。理清剧情发展脉络,把握矛盾冲突

在阅读剧本,了解剧情之后,紧接着就要理清剧情发展脉络,把握矛盾冲突,为分析人物形象打下基础。每一个剧本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每一个完整的故事,又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情节组成的,至于每个情节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有其发展脉络。剧本的矛盾冲突也就是通过剧情的发展脉络展现出来的,所以在欣赏某一剧本时,必须搞清剧情发展的脉络,这样才能抓住这一剧本的矛盾冲突。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紧紧地抓住恋爱这一事件,一切围绕崔莺莺、张生的恋爱这一中心来写的,整个情节的发展脉络是很清楚的。故事的开端是书生张生与已故相国的女儿崔莺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故事的发展是叛军孙飞虎包围普救寺,声言要娶莺莺为妻,老夫人在危机关头设下退兵之计,将莺莺许婚。张生设法退兵,理应与莺莺结为夫妻,但危机过后老夫人赖婚,故事进入了高潮。丫环红娘挺身而出,帮助莺莺、张生克服了重重障碍,以她的机智、勇敢战胜了老夫人,迫使老夫人答应了两人的婚事。一波未平,老夫人又耍出了花招,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名,硬逼张生求取功名后方可成亲。在此,故事进入了尾声,张生中了状元,终于与莺莺结婚。在这一情节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冲突十分突出,有叛军孙飞虎与崔家的矛盾,有张生、莺莺与老夫人的矛盾,还有红娘为帮助张生、莺莺与老夫人的矛盾。这些矛盾冲突都很尖锐,而且都是围绕爱情这样一主线,再通过一系列的剧情发展表现出来的,从而深刻地揭示出批判封建礼教,歌颂婚姻自由“愿普天下有情者皆成眷属”这一主题。欣赏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戏剧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艺术手段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一种。剧本语言包括台词、唱词和提示语。台词基本上有三种形式:独白、对白、旁白。独白是一个人自言自语的说白,是戏剧中人物内心活动的自我表白;对白是两个以上的人的对话,它是剧中人物语言的最主要的部分;旁白是指两个以上的人物同时出现在舞台上,一个人物背着其他人物向观众表示自己的内心活动的说白。除此以外,还有带白,带白是夹在唱词里的,也就是在一个曲子里讲几句话叫带白,唱词就是戏曲和歌剧中的富有诗的特征的语言,它在歌剧中叫歌词。提示语是提示人物的表情、动作、内心活动以及环境变化等等的说明语,剧本中一般用括号括起。

在欣赏戏剧时,能把握戏剧的语言,从人物的语言着手去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是很好的。因为剧本中人物的语言都有其个性化的特点,“闻其声而知其人”。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由人物的出身、身份、年龄、经历、性格以及所处环境等因素决定的。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就能更集中、更鲜明、更形象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如老舍《茶馆》的第二幕中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作者笔下的人物都说自己的话,符合各自的出身、身份、年龄、经历、性格以及所处的环境等,说的话没有一个相同。雇工李三说:“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这反映出他对时局的不满和无可奈何的心情。至于唐铁嘴说:“大英帝国的香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伺候我一个,这点福气还小吗?”不仅切合说话人的身份,而且话中有话,无形中点出了帝国主义无孔不入地侵略中国的惨痛事实,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了解戏剧知识,增强欣赏效果(一)动作性。戏剧是以表演为中心的。剧中的人物、情节和场面都要由演员当众表演出来,而人物的性格、思想和目的也要靠动作得以体现。因此,剧本必须具有鲜明的、强烈的动作性,演员才能依此设计出符合剧情需要和人物性格的戏剧动作。动作不仅指演员表演时举手投足之类的可见性动作,有些揭示人物内心隐秘的,如眼神、表情、停顿等也是动作。有时人受到巨大刺激,往往会无言无语,这种戏剧表演中出现沉默、静止,也是一种无声的动作。甚至像旁白,独白能传递人物的内心活动,我们也把它视作为一种动作形式。人物的语言也属于动作,语言动作性鲜明地体现在它不仅是人物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些语言又能影响剧中的其他人的言行,从而推动剧情发展。由此可见,戏剧动作所指范畴是很广的,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仅是角色的外部动作。

角色的动作是千姿百态的,也是千变万化的,但戏剧动作都应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明确的统一性。那些说明戏剧的时间、地点、环境、人物身份、心理状态以及人物关系等内容的动作,一般都采用明显易见的外部动作形式。这种说明性动作不表现情节进展和矛盾冲突,也不表现人物性格,如“走路”、“擦汗”和表现喜、怒、哀、乐的动作。它虽没有什么“戏剧性”,但却是戏剧中不可少的。在我国传统戏曲中,这类动作用得相当广泛。有些动作具有性格化,它能表现出人物的各种性格特征。戏剧动作可以是外部动作或内部动作,也可以是语言。比如《雷雨》中的鲁贵,他在主人面前总是弯腰躬身,点头称“是”,可一到家中,便摆出威风,手里拿着破扇子,挥着,舞着,指着,迷腾腾的眼睛在各人身上扫来扫去。这一系列的动作,活灵活现地把鲁贵的奴才性格表现了出来。还有些动作有预示剧情和推动剧情的功能。这种剧情性动作有时由一连贯的动作来组合,有时却只有一个简单的动作或一句简单的台词来完成。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出现的几次斗剑场面和罗、朱两人在墓穴中先后自杀的动作,对预示剧情和推动剧情起了重要的作用。总之,优秀的戏剧家和表演艺术家是极为重视戏剧动作设计的,一个成功的戏剧动作不仅是构成剧情发展的有机部分,也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还能为人物性格的揭示添上画龙点睛的一笔。(二)艺术手法。戏剧家为了使剧本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更鲜明,人物形象刻画得更生动,情节安排得更紧凑,也为了让观众看懂、看好,看得有兴趣,常常要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如悬念、惊奇、延宕、渲染、强调、突转、预示和发现等。为了帮助大家提高一点欣赏戏剧艺术的水平,这里有必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戏剧艺术手法。

悬念 这是戏剧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所谓悬念,就是以“悬”而未决的问题,使观众的心理不断地紧张,并产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的急切心情,以及让观众饶有兴趣地看完一出戏的一种艺术技巧。如有一出话剧叫《最后的一幕》,一开场就制造了一个悬念:幕一拉开,一个青年男子紧张地跑出来,一个中年男子提着枪追了上来。“砰”的一声枪响,把那个青年男子打倒在地。紧接着,一个女人哭叫着跑了出来,伏在负伤的青年身上,指着开枪者大叫:“你打死的是你的儿子。”那中年男子一下怔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观众急于想知道下文,这就是悬念。有的戏不只有一个悬念,而是一个接一个。有的戏则在总悬念之外,还附着一些小悬念。但设置悬念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让观念看得有滋有味。

惊奇 指戏剧情节的发展或一个动作的突然出现,出乎观众的意料之外,使人感到大吃一惊,制造这种效果的手法叫惊奇。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有这样一个让人虚惊的场面:李铁梅为追寻磨刀师傅转交密电码,从里屋钻墙洞经邻居家外出了,家中只剩李奶奶一个人。这时,在门口监视的皮匠特务进来借火,他一见铁梅不在,便问哪里去了。李奶奶谎称病了,在里屋躺着呢。特务不信,便出门叫两个特务上门来查户口,还要进里屋查看。李奶奶阻拦不住。眼看特务掀起门帘举步将进的时刻,突然里屋传来“奶奶,谁呀?”的姑娘的喊声。特务见状,以为铁梅在里屋,只得悻悻而下,正当李奶奶与观众们大惑不解之际,邻居家的慧莲掀帘而出,原来是她顶替了李铁梅。惊奇很有戏剧性,它的出其不意,不仅要瞒过观众,还得瞒过在场的其他角色(如李奶奶)。不如此,观众就紧张不起来,戏剧也就达不到预期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延宕 也叫拖延或抑制。它与悬念有密切关系,它可以使剧情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展开,发生起伏,使之迂回曲折,引人入胜。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当朱丽叶急着要听乳媪得知的罗密欧对婚事的态度时,这个叽里咕噜的婆娘一边装出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一边叨叨不休地说自己骨头痛和头痛,说罗密欧的脸、脚、手长得如何好看。朱丽叶求她先回答一个字,这消息是好还是坏,乳媪就是避而不答,一直等她缠够了,才向朱丽叶说出“你快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去,有一个丈夫在那边等着你去做他的妻子”这句要紧的话来。朱丽叶一听,马上向乳媪道了声“再见”,便匆匆赶去了。为了让乳媪说出这句话,莎士比亚为此写了整整一场戏。这种“急惊风偏遇慢郎中”的手法,造成的矛盾、差异和对比,常能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审美愉悦。

渲染 一件大事将要发生,一个高潮将至,一个突出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场面就要出现,有的剧作家便以“泼墨如云”的气势,为求淋漓尽致的艺术效果,常用大书特书,铺垫渲染的手法。《窦娥冤》第三折的中心事件是斩窦娥。关汉卿在这场戏中倾注了足够的笔墨。窦娥未出场时,先有监斩官、公人和刽子手为她出场作铺垫。窦娥一出场,又有两段从容不迫的清唱,充分地表达她心中的冤屈、怨愤和抗争。再有她与婆婆的生离死别,渲染婆媳的深情和窦娥的至孝至善,借以激起观众对窦娥的深切同情。最后,关汉卿“翻空出奇”,写出三桩誓愿——当场应验的情节,把剧情的进展和窦娥的反抗性格同时推向高潮,产生了一种揪人心肠、紧张激烈的悲剧效果。(三)中国传统戏剧的欣赏。我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特别的称谓:“戏曲”,它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史上,有着独树一帜的光彩。它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一起,成为世界上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在人类的艺术宝库里,占有独特的地位。

我国的传统戏剧相当丰富,地方戏剧种之多,可谓世界之最。古今剧目,数以万计,真叫人为之惊叹。在至今仍在演出的三百六十多个剧种中,享有最高荣誉的,拥有观众面最广的,演出团体最多的是京剧。早在20世纪30年代,京剧就有“国剧”之称。京剧的许多表现手法影响着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地方戏曲的演出中,我们也时时能感觉到京剧艺术的影子。因此,我们如果具备了欣赏京剧艺术的能力,那么,就算基本掌握了欣赏中国戏曲艺术的钥匙。

京剧里的角色体制,也叫行当分工,是有个历史发展的过程的。到今天,基本上分为生、旦、净、丑等四大类专业行当。生、净、丑都扮演男性人物,旦行扮演女性人物。由于根据演员所扮演的具体角色的身份、年龄、性别、地位、性格、扮相以及唱、念、做、打的不同,于是,每一大行中,又有了比较细微的分工。

生行,又可细分老生、武生、小生、娃娃生等。老生也称须生,多扮演中年或老年男子。武生大部分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小生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娃娃生主要扮演少年儿童。

旦行,可细分为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彩旦、玩笑旦和泼辣旦等等。青衣大多扮演青年和中年妇女,在表演上侧重唱工,如《望江亭》里的谭记儿。花旦大多扮演青少年妇女,表演上侧重做工和念白,如《拾玉镯》里的孙玉姣。武旦主要扮演勇武的妇女,如《盗仙草》里的白素贞。刀马旦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武打大都表现马战,如《两狼关》里的梁红玉,在表演上唱、做、武打、舞蹈兼重。老旦专门扮演老年妇女,如《杨门女将》里的佘太君,表演上以唱、做为主。彩旦专门扮演滑稽、奸刁的妇女,如《法门寺》里的刘媒婆。此外还有玩笑旦,如《打樱桃》里的平儿;泼辣旦,如《双钉计》里的白金莲等等。

净,俗称花脸,大都扮演性格、品质、相貌上有特异的男子。一般可细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和武花脸等。铜锤花脸表演上侧重于唱和念,如《将相和》中的廉颇。架子花脸在表演上侧重工架、念白和做工,如《芦花荡》中的张飞。武花脸在表演上侧重武打,如《竹林记)中的余洪。此外,还有红净,如《水淹七军》中的关公等。

丑,俗称小花脸,大多扮演语言幽默、行动滑稽的人物,一般分文丑与武丑两类。文丑在表演上侧重念白和做功,如《徐九经》中的徐九经。武丑在表演上侧重武打和翻跳,如《挡马》中的焦光普。

中国戏曲中的行当分工与表演艺术有密切的关系。京剧的演,主要运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一个戏曲演员,不仅要会歌唱,而且还要用手足、全身的动作加以表演,因此,中国戏曲有“载歌载舞”的明显特征。“歌”可以指“唱”和“念”,“舞”可以包括“做”和“打”。难怪有些外国人称我国的戏曲艺术为“中国的歌舞剧”。所谓“唱”就是角色通过各种唱腔来叙述事物,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京剧的唱腔主要包括西皮、二黄、昆腔、吹腔及一些曲牌和杂腔小调。京剧的唱词,是一种诗体的文学,它必须具有可听性,无需视觉,是光凭听觉就能听懂的口头诗。好的唱词,都是文学性与通俗性结合得完美的。所谓“念”,是指角色所念的道白。这种道白就是对话,是诗化了的对话,实际上也是一种朗诵体的诗。我国戏曲界有句行话:“千斤念白四两唱”,可见“念”功在戏曲表演中的地位。念白不仅应具有诗歌性,而且还需注意与唱腔的协调性。“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各种扑翻武打。至于“唱、念、做、打”中的“做”,是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各种形体动作,也包括戏中的各种舞蹈动作。下面,我们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些有关戏曲表演中的水袖、髯口、翎子等身段程式。

什么叫身段?身段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各种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的统称。如坐卧行走、上马下马、捋须甩袖,亮相等。这些动作大都是从日常生活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逐渐提炼出来的具有一定规范性的程式动作。

中国戏曲中的水袖艺术,在表演中起着重要作用。水袖配合身段可以表演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水袖的姿势很多,名目不少,约有三四十种。每个水袖动作,都有一定的含意,但可以灵活运用。如抖袖,表示整理衣服、掸去灰尘的意思,投袖表示盛怒之下有决心,挥袖表示让人离开,招袖表示招呼人前进,扬袖表示招呼让人远看,摆袖表示一种飘洒自如的意思等。

髯口功夫,又叫做胡须的艺术。我国古代的人,以须长为贵,有美髯之说,所以戏曲里的老生,净、丑都有带长须的。演员要利用髯口表演出许多优美的身段,借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各种复杂的感情。这其中缕须表示整理的意思;半缕须表示思索;双手缕须表示郑重。端须表示自己看自己或让别人看自己的动作。推须用于回头看的动作,挡须表示害羞。吹须表示恼怒。揉须表示忧愁。摊须表示决断等。

翎子功的名目也不少。翎子,即冠上插的两根雉尾。演员利用翎子程式,对塑造人物形象、丰富表演技巧都有很大帮助。

中外戏剧艺术经典作品欣赏

外国戏剧艺术经典作品欣赏

1.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剧情简介】《普罗米修斯》取材于希腊神话。希腊神话中说,普罗米修斯曾经帮助天神宙斯推翻其父克洛诺斯的统治而成为众神之王。但宙斯仇视人类,使人类生活在痛苦之中。普罗米修斯把文化、科学、技术等知识传授给人类,而且偷来了只有神才能享用的天火,给了人间以温暖和光明。于是,宙斯命火神赫淮斯托斯把普罗米修斯用铁链锁在高加索的崖石上,让老鹰撕裂普罗米修斯的胸腹,啄食他的肝脏;第二天生长复原以后,再去撕裂啄食,使普罗米修斯受苦。普罗米修斯是一位能预知未来的神,他知道宙斯将有一个儿子长大把宙斯推翻。尽管他备受折磨,偏是不屈服、不肯说出这个秘密。后来,他被宙斯打进了地狱塔塔罗斯的深渊。3万年后,宙斯与人间女子所生的第十三代子孙,叫赫拉克勒斯的,才把普罗米修斯救出来释放了。【艺术欣赏】

古希腊的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悲剧作家,《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成功塑造了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普罗米修斯)在当时,表现了反对独裁野心家的战斗思想,是反对僭主专制的诗篇。剧本以宙斯的残忍专横、残害战友来批判君主庇斯特拉妥和他的儿子希帕卡斯、希庇亚斯。借助描写威力神的凶恶、神使的奴性打击维护反动势力的爪牙;借助描写火神的屈从、河神的怯懦,批判妥协思想。而普罗米修斯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不仅鼓舞了当时的民主派向保守派作斗争,而且也鼓舞了后世为人民幸福而斗争的先进战士。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和题材,激励了后世的作家诗人如歌德、拜伦、雪莱、奥加辽夫等的创作。鲁迅先生就把自己向中国人民介绍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比喻作普罗米修斯偷天火给人间。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在当代也还不丧失他的意义。《普罗米修斯》在戏剧创作上是很有特色的。首先他安排悲剧冲突时,突出冲突的社会性与正面主人公。《普罗米修斯》与后来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写主人公内在性格的冲突不同,它的主人公普罗米修斯是成熟的、性格统一的人物,并不存在内在矛盾或在外部反动势力面前持犹疑态度,他是坚强的。悲剧主要写他同宙斯的冲突。造成普罗米修斯的悲剧是由于宙斯的反动势力特别强大,因而他遭到苦难。

在性格描绘上,埃斯库罗斯着重突出人物性格的主导方面,使之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现出来。写普罗米修斯的性格,则通过他的英勇功绩、崇高行为、同强大反动势力的不调和对抗、展现他的英雄主义的精神,并用高山、大海、长空的背景衬托他。其他人物的性格也写得鲜明、有个性。威力神的凶狠、火神的内心矛盾和违心害人的内在软弱、河神的善良、世故与妥协性、神使的狗仗人势作威作福,都很突出,栩栩如生。

这个剧本在结构上是集中而严整的,字句简洁、语法单纯、通俗易懂,也是它的优点之一。

2.《哈姆雷特》【剧情简介】

正在威登堡大学读书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因父王暴死而回国。夜间他见到了亡父的鬼魂,得知父亲去世是叔父克劳狄斯所害。克劳狄斯与他的母亲有奸情,并谋杀了他的父亲。现在克劳狄斯篡夺了王位,又将娶他的母亲为妻。哈姆雷特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决心“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但他又犹豫不定,顾虑重重,故而精神忧郁,痛苦不堪。他怕叔父识破自己的用心,佯装疯癫。他又怕鬼魂所言有差,误杀无辜,就请来了戏班,把弑君篡位的情节编成戏文演给国王和王后看,自己从旁察言观色。国王王后果然心中有鬼,变脸变色,不等演完便匆匆退场。哈姆雷特以此证实克劳狄斯是杀害父王的凶手,决定替父报仇。一次克劳狄斯正在祈祷,这本是动手的好机会,但哈姆雷特踌躇动摇了,坐失良机。后来哈姆雷特被母亲召去谈话,他指责母亲无情无义。这时他发现帘幕后面有人窃听,以为定是克劳狄斯,便一刀刺去,不料将他自己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波洛涅斯给杀死了。哈姆雷特被迫接受克劳狄斯的差遣,前去英国。克劳狄斯原想借英王之手加害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得知这是个阴谋以后,中途返回。此时,奥菲莉娅已神经错乱,溺水而死。她的哥哥雷欧提斯在克劳狄斯的挑唆下,为替父亲和妹妹报仇,正找哈姆雷特决斗。结果雷欧提斯和克劳狄斯均被哈姆雷特杀死。哈姆雷特也中了毒剑。他母亲面对这惨状也饮下了毒酒。最后母子二人同归于尽。【艺术欣赏】

莎士比亚把一个中世纪充满了流血复仇和恐怖色彩的传说,改编创作成一出饱含深刻思想内容和广泛社会意义的悲剧,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尖锐冲突。剧中对于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描写,并不只是表现他的如何推倒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罪恶的现实统治,而是着重刻画他作为一个具有崇高人文主义理想的人物,在现实的冲突面前,怎样执著地寻求实现理想的道路。人物的犹豫不定、踌躇延宕的思想情绪,是他灵魂深处激烈斗争的外部表现。全剧正是由哈姆雷特同克劳狄斯的外部冲突与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组成了尖锐和深刻的戏剧矛盾。

我们从剧中看到,莎士比亚通过人物之口,把整个丹麦比做了一座监狱。在当老国王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是弑君篡位的主凶时,他的灵魂受到了震撼,他想到的并不是马上杀死仇人,替父报仇,而是“重整乾坤”,去推翻克劳狄斯所代表的罪恶的统治。哈姆雷特明白,克劳狄斯是个暴君,是个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人物,只有推翻这个君主专制政权,才有可能重整乾坤,也才有可能替父报仇。他在父王的鬼魂面前大叫“时代大乱了,哎倒霉呀!老天爷竟要我诞生来重整乾坤!”这些描写正表明了哈姆雷特对于人生和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也表明了莎士比亚写作该剧的真正意图。哈姆雷特的悲剧不在于他的优柔寡断,而在于肩负的使命与他的胆识、能力的不相适应,在于他是处在一个充满猜忌,互相敌视,顽固势力十分庞大的宫廷内而进行孤立无援的个人的抗争。

剧中“戏中戏”是戏剧冲突的转折点,这时,哈姆雷特对于杀人凶手是谁已经很清楚了,而克劳狄斯也看清了哈姆莱特装疯的真实意图,敌对双方的冲突至此由暗到明、冲突开始剑拔弩张,直至“决斗”的高潮。此时,哈姆雷特不惜牺牲生命对抗黑暗现实的崇高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现。剧中许多脍炙人口的独白,语言生动形象,感情深沉灼热,揭示了哈姆雷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独特的个性。鬼魂的出现,作为艺术手法,造成了阴森恐怖的气氛,增强了凄凉可怖的悲剧色彩。

3.《浮士德》【剧情简介】

这是一部诗剧。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的代表作。全诗长达12111行,歌德前后断续花了60年才把它写完。

在中世纪的书斋中,浮士德博士为自己苦读几十年仍无法了解无限的人生而痛苦,甚至想以自杀来到达“新的境界”。魔鬼靡非斯特向浮士德表示,可以为他服务,替他排解烦闷,但只要浮士德一旦得到满足,他就要反为魔鬼所有。两人订下契约。靡非斯特开始带浮士德四处漫游。在魔女的厨房里,浮士德喝下一碗返老还童的药汤,一下子年轻了30岁。在街头,他与少女玛甘泪一见钟情,成了恋人,但因幽会被阻杀了玛甘泪的哥哥,又因安眠药用药过多毒死了她的母亲,玛甘泪由此入狱。浮士德在靡非斯特帮助下到狱中企图营救,玛甘泪拒绝逃跑,终于死去,而灵魂则进了天堂。

浮士德在风光明媚的原野醒来,开始新的征程。他来到京城谒见皇帝,皇帝腐败透顶,全国一片混乱,靠靡非斯特玩弄手段大量发行钞票才度过财政危机。皇帝大开化装舞会,异想天开要看古希腊美女海伦与巴黎斯的恋爱。浮士德靠着魔鬼给的钥匙把两人召来,结果他为海伦所迷恋,用钥匙一触巴黎斯,一声爆炸,精灵烟消云散,他自己昏倒在地。回到书斋,他依然要追寻海伦,在靡非斯特诱导下,他终于飞往古希腊,与海伦结合,生下儿子欧福良。欧福良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天才,结果纵身于空中坠地而死。海伦也消逝而去。浮士德回到现实,决定在实践中寻求真理。他在魔鬼怂恿下帮助皇帝镇压了革命,得到一块海岸,在上面填海造田,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王国。但其中仍有一对老夫妇保留着一座小教堂与一片菩提树林。浮士德吓死了老人,教堂树林也付之一炬,然而他却为名叫“忧愁”的女子所袭,“忧愁”吹了一口气,他双目失明,心中却照耀着光明,浮现出未来的前景,因而由衷地发出了满足的呼喊。按照契约所定,此时他将归魔鬼所有,然而天使们却飞来把他救去,玛甘泪正在天上迎接他。【艺术欣赏】《浮士德》是一部思想深邃、想像丰富、形象繁复、色彩绚丽的诗剧。这是一部反映人类前途命运的史诗,在浮士德身上寄托着作者探求人生真谛,探求崇高理想的执著精神。剧本通过书斋、爱情、宫廷、梦幻等场景展示了浮士德追求不息的历程。这位学者不满中世纪的封建桎梏,渴望走出书斋,以行动“跳进时代的奔波,跃身进事变的车轮”。他冲破封建道德观念的罗网,追求与玛甘泪的自由恋爱,显示了“狂飙突进”时期的战斗精神,但是为了从事更伟大的事业,他又不得不放弃爱情,这一恋爱的悲剧既有反封建的意义,又表现了人物实现理想的抱负。浮士德在腐败的宫廷中无法有所作为,又在幻影中追求希腊的古典美,他与海伦的结合,欧福良的出生,象征着从中世纪经院哲学羁绊中解放出来的人类智慧与古典美的结合以及人类精神的解放。在现实生活中,浮士德还努力建造理想的社会,听到劳动者填海造田的欢乐歌声,憧憬着“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的情景,他得到最大的满足,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积极态度。

为了突出浮士德的精神力量,剧本还以瓦格纳、魔鬼靡非斯特的形象加以对比映衬。瓦格纳是浮士德的学生,但他却像一条“干枯科学中的猥琐爬虫”,只能沿着封建经院思想的现成轨道爬行,因而毫无作为,他从反面衬托了浮士德的形象。剧本中的魔鬼也被赋以深刻的意义,他无论是帮助浮士德加深罪恶,还是阻碍浮士德向上,都刺激着主人公不断进取,他与浮士德对立统一的关系体现出美与恶、积极与消极的相反相成。由于歌德只是一个开明的自由主义者,他的理想是乌托邦式的,所以剧本中也出现了浮士德靠帮助皇帝镇压革命得到围海造田的机会的情节,但从全剧总的倾向看,歌德无疑是站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高峰。

从艺术上说,该剧的剧情大开大阖,笔墨挥洒自如,人物随着作者丰富的想像上天入地,或入梦幻,或达仙境,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艺术画面,而含蓄的象征又赋予这些画面以深刻的寓意,形成了剧本中诗的意境与人生哲理融会一体的特征。粗一看,剧本似乎十分庞杂,实际上它始终围绕主人公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的主线而展开剧情,而且主人公的思想随剧情的进展变化而不断地深化。作为一部诗剧,它的语言也十分优美流畅,为表达错综复杂的感情,运用了欧洲所有的诗体,因而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起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浮士德》是诗剧,也是剧诗,它在艺术上的博大精深的表现之一是包纳了当时的各种诗与剧的不同文体。就戏剧而言,它总体上是悲剧,但不乏喜剧以至闹剧场面;同时,它也是哲理剧,许多地方运用了宗教剧的形式。就诗歌而言,他包括了抒情诗、史诗、讽刺诗、民歌、打油诗等等。在诗体的运用上。显示歌德作为“伟大的德国诗人”(恩格斯语)在诗歌艺术上的卓越不凡的大手笔。

4.《茶花女》【剧情简介】

因喜爱茶花而被称为“茶花女”的巴黎名妓玛格丽特原是一名商店职员,沦落为娼后虽然过着一掷千金的生活,但精神与肉体上却蒙受着巨大的痛苦,因而身染重病。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一位青年阿芒,阿芒已在暗中爱了她4年。见面后,玛格丽特正巧发病,其他人对此漠不关心,而阿芒却真诚地照护她、体贴她。玛格丽特深受感动,接受了阿芒的爱情。为了摆脱那种奢华但又令人窒息的环境,她倾全部积蓄,与阿芒到乡间居住,平静的生活中两情缱绻,十分恩爱。不料阿芒的父亲闻讯后大怒,赶来乡间兴师问罪,当他得知玛格丽特对自己儿子确是一片真心后,有所触动,但仍坚决要求她与儿子断绝关系。玛格丽特考虑到阿芒将来的幸福,忍痛答应阿芒父亲的要求,给阿芒留了一封信,假称自己已做了别人的情妇,又重回巴黎。阿芒不知内情,一怒之下赶到玛格丽特的住处,当众把一叠钞票扔在她面前,指责她为了享乐而负心绝情。玛格丽特遭此打击,顿时晕倒,病情加剧,生命垂危。至此,阿芒父亲才将真相告诉儿子,阿芒怀着歉疚之情再次回到玛格丽特身边时,她已是奄奄一息,最后带着无法实现爱情与家庭幸福的遗恨,离开了人间。【艺术欣赏】

剧本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压迫下层市民的资产阶级偏见与世俗势力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它不仅饱含感情地写出了玛格丽特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结局而叹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诚的品格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玛格丽特是一个沦落风尘但心地纯洁的女性形象。她对阿芒怀着忠贞的爱情,为了阿芒,可以抛弃金钱财富,为了阿芒,不惜忍受巨大的精神痛苦,以至付出自己的生命。剧本也写了她与朋友的忠诚友谊。而这一切与充斥整个法国上层社交场合的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糜烂空虚、逢场作戏的恶浊现象形成一个对比,这体现了作者的爱憎。通过阿芒父亲的形象,我们也可看出作者对毁灭了玛格丽特幸福的世俗力量的某种谴责。在作者的笔下,阿芒的父亲是个正人君子,但作者认为造成玛格丽特悲剧的主因就是他,这说明,尽管小仲马未能更深入地触及资本主义时代的尖锐社会矛盾,对这场悲剧的态度主要是一种感伤与悲天悯人,但他的现实主义的描写多少触及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表达了他对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与罪恶的不满。

小仲马是法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之一,《茶花女》是法国戏剧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它在艺术上注重写实,注重人物真实感情的刻画。特别是在第3幕阿芒父亲要求玛格丽特与阿芒断绝关系,以及第4幕阿芒当众羞辱玛格丽特等场面中,作者细致深入地发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与丰富的感情世界。玛格丽特深深爱着阿芒,但又必须割断这种感情,作出令自己心碎的决定,并装出冷漠的外表,以至接受爱人给予的精神打击,这在感情上是一个巨大的自我折磨。剧本层层深入地写出了这一感情发展的过程,写出了人物感情起伏的强度,收到了感人的艺术效果。剧本的结构安排也十分严谨完整:玛格丽特与阿芒从初次见面相互钟情,开始幸福的爱情生活到风波陡起,阿芒父亲拆散两人,阿芒责骂爱人,矛盾激化;再到出现转机,阿芒父亲说出内情,情人又得重逢,但为时已晚,终铸悲剧。剧情峰回路转,几经波折,冲突张弛相间,层层推进,引人入胜。

5.《玩偶之家》【剧情简介】《玩偶之家》海尔茂的夫人娜拉这天正在家里同女友林丹太太聊天,她告诉林丹太太这么一件事:那一年,她丈夫海尔茂因重病要去南方疗养,正缺费用,她曾瞒过丈夫,假冒父亲的签字,通过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笔款子。事情已经过去多年,可她还在瞒着丈夫省吃俭用积钱还债。生活虽说清苦些,但她感到满足,感到欢快。现在海尔茂当上了银行经理,不料他因故解雇了柯洛克斯泰,柯洛克斯泰向娜拉求情,娜拉深感为难。柯洛克斯泰出于报复,把娜拉的隐私写信告诉了海尔茂。海尔茂接信后,凶相毕露地指责娜拉做了丢人的事,毁了他的前途。娜拉从来没见到丈夫发这么大的火——眼前的海尔茂与以前的海尔茂简直判若两人——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娜拉知道这是柯洛克斯泰为报复而告的密,想一死了之。海尔茂不但不安慰,反说娜拉是骗人,死了也洗不清罪过。这时,海尔茂接到柯洛尔斯泰的第二封信。信中把娜拉冒名签字的借款单据也附上了,说先前不该那样做,并向娜拉表示歉意。海尔茂收到单据,自信自己的名誉再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前程可以保住了,对娜拉的态度瞬间变得温存亲热起来。此时娜拉看清了丈夫的真实嘴脸,也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她感到好像是跟一个陌生人共同生活了8年。自己仅仅按照心愿做了这么一件事,他却如此不能容忍;而一旦他的名誉、地位可以保住,又用甜言蜜语哄骗自己,自己不就是他手中的玩物一样吗?娜拉总算看清了海尔茂自私、虚伪的面目,毅然离家出走。【艺术欣赏】《玩偶之家》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是易卜生“社会问题剧”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剧中主人公娜拉美丽活泼,与丈夫8年恩爱,家庭美满。丈夫海尔茂当年贫病交加,娜拉瞒着丈夫冒充父亲签字借钱为丈夫治病。娜拉不懂假签字违法,只得节省开支、替人抄写以还清债务。至今,只剩尾数未还,借据未得收回。她自以为解除丈夫困难,是妻子本分。如今,海尔茂已当上了银行经理,要解雇职员柯洛克斯泰,此人正是娜拉的债主,他以借据要挟娜拉向海尔茂说情。海尔茂得知妻子瞒着他假签字借债,怕牵连名声地位,责骂娜拉可耻下贱。幸亏娜拉同学林丹太太说服从前恋人柯洛克斯泰退还借据,一场风波才得平息。海尔茂向妻子表示“饶恕他”并依旧和好,但娜拉已看清社会法律、宗教、道德、家庭的弊端及丈夫伪善自私的嘴脸,于是不再做玩偶,离开傀儡家庭出走。

剧本通过一对夫妻的矛盾,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私与虚伪,歌颂了妇女为争取自由、平等与人格独立所作的斗争,表现了妇女解放的重大社会问题。剧本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妇女独立的宣言书”。但作者不是从社会解放,而是从个性解放来探讨妇女解放问题,因此娜拉的行为是无结局的。鲁迅论到娜拉的出走,说她以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讲得精辟准确。《玩偶之家》作为社会问题剧,在舞台上展开社会问题的讨论,但又不流于抽象议论,而是有独特性格的典型人物对自身和世界思考的外露,属于形象塑造的高层次手法。

结构上,《玩偶之家》既不同于古希腊或古典主义戏剧的追溯式,又不同于文艺复兴与浪漫主义戏剧全程展示式,而是从故事中途开幕,既将已往剧情分散在后来情节中点滴回溯而补齐来龙去脉,又在开幕之后逐次推进冲突。而在结尾处留下答案的空白,供观众回味思索。

人物塑造上既通过外部冲突、行为、语言刻画形象,又深入内部冲突,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娜拉的欢乐、得意、疑虑、烦躁、失望、痛苦、故作镇静直至绝情,都写得淋漓尽致,显示了易卜生高超的艺术技巧。中国戏剧艺术经典作品欣赏

1.《窦娥冤》【剧情简介】《窦娥冤》的题材源于《汉书·于定国传》和干宝《搜神记》中的“东海孝妇”故事。但关汉卿在编撰时结合他对元代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成功地塑造了窦娥的艺术形象,描写了她一生的悲惨遭遇。窦娥幼年因家贫被卖给蔡家做童养媳,婚后丈夫夭亡,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婆出门索债,被赛卢医骗到城外,企图谋财害命。恰值张驴儿及其父路过,救活蔡婆婆,借此占住蔡家,并强迫她们婆媳与张驴儿父子结成夫妻,窦娥坚决拒绝。张驴儿阴谋毒死蔡婆婆不成,反而毒死了张父,他转而诬陷窦娥。官府严刑逼讯,窦娥为救护蔡婆婆,招认罪状,被判处斩刑。临刑之时,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一要在刀过头落后,一腔颈血飞洒在丈二白练之上;二要六月降雪,掩盖她的尸体;三要当地大旱三年。后来誓愿一一应验。三年后,朝廷派其父窦天章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去审查案卷,窦娥鬼魂向父诉说冤情,终于申雪了冤枉。一个普通的妇女负屈含冤死去,“怨气冲天”,竟使自然界也为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窦娥冤》通过这样的情节,对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的政治进行了有力的抨击。窦娥的悲剧是封建时代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的产物。关汉卿强烈地抒发了那些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无可诉告的反抗情绪。【艺术欣赏】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的形象有血有肉,个性十分突出。她心地善良,具有舍己为人的品格。她为免使婆婆遭受拷打,不惜在公堂上承担“药死公公”的罪名。在绑赴法场的途中,她还嘱咐刽子手不要从前街走,不愿意让婆婆看见她无辜被斩而痛心。她秉性正直刚强,一口拒绝了张驴儿的逼婚,还嘲讽了蔡婆婆让张驴儿父子进门的糊涂行为。这是她反抗性格的初次流露。她的头脑里本来充满了孝顺、贞节等等封建伦理观念,对封建官府的清明也抱有幻想,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被一步一步地推向刽子手的刀下。这时,她对那吃人的社会感到绝望,但又不甘于向命运低头,就向日月、鬼神、天地发出了埋怨和呵骂:“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段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在这里,窦娥大胆的反抗性格得到了惊心动魄的表现。她对天地的怀疑和责难,实质上也就是对不合理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责难,对那正义得不到伸张的黑暗社会的控诉。

蔡婆婆懦弱怕事,甘心忍辱受屈。这个孤苦老妇人的形象,正好成为不向暴力屈服的窦娥形象的陪衬。她还兼有高利贷者的身份。关汉卿对她既有同情,又有批判。两个主要的反面人物,欺压善良的地痞张驴儿和见钱眼开、草菅人命的赃官桃杌,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邪恶的黑暗势力对人民群众的迫害。关汉卿揭露了他们的丑恶面目。对他们所代表的封建统治集团进行了鞭挞。

第三折窦娥三桩誓愿的感天动地。第四折窦娥鬼魂上场,昭雪冤案,这些地方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品借助于悲剧气氛的创造,使主题逐步深化,表现了人民群众要求申冤复仇的愿望和真理不可战胜的力量。

2.《西厢记》【剧情简介】

书生张生,上京应试,路过普救寺。他进寺闲游,遇崔相国的女儿莺莺。崔相国已死,莺莺送父亲灵柩回乡,随母亲在寺里暂住。张生见莺莺容貌俊丽,便也在寺中住下,只想多见上几面。莺莺带丫环红娘夜间烧香,张生吟诗打动莺莺,莺莺也吟诗相和。一天,莺莺设祭坛追祭亡父;张生也在烧香,二人坛前相见,更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莺莺美丽,兵围普救寺,要强娶莺莺。危急中崔夫人声言:“如有能退去贼兵的,便将莺莺许配为婚。”张生好友杜确,领兵镇守蒲关,张生当即写信,命惠明和尚前去下书。杜确得信,率兵打退孙飞虎,普救寺解围。崔夫人却追悔前言,命莺莺与张生作为兄妹,张生愤愤不平。莺莺命红娘暗见张生,用诗约张生月下相会。张生跳墙相见,莺莺一时含羞,反怪张生行为下流。张生回去立即病倒。莺莺心里不忍,借看病为名,到张生房中私会。

崔夫人疑心女儿与张生有越轨行为,逼问红娘,红娘只好以实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